农讲所参观心得

2024-04-29

农讲所参观心得(共10篇)

篇1:农讲所参观心得

入党积极分子武汉农讲所参观感受

2009112568 情报学 高连花

为增进对党的理解,培养自己的革命修养,11月20日上午,我自行参观了位于武昌红巷13号的武汉农讲所。通过参观,我深深感受到了革命先烈们在那段峥嵘的岁月里付出的艰辛的努力,我对党、对革命者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从而对他们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武汉农讲所成立于1927年3月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全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同志在武昌创办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是为了培养革命所需的大批农民运动干部,宣扬党救国救民的革命思想以及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这里做我党成功的调动了一大批农民干部,并在人民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深得民心。毛泽东是是讲习所的实际主持者,他除负责领导所事务外,还担任着《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课程讲授工作。此外瞿秋白、恽代英、方志敏、李立三等一大批中共早期领导人,也在这里传播他们的革命思想。农讲所共培训学生800余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农讲所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学员毕业后,大多数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领导开展农民运动;大革命失败后,许多师生参加了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在农讲所的旧址大门口,挂着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蓝底白字的方扁;大门左边的两方围墙上,左边写着“打倒土豪劣绅”,右边写着“实行农村改革”的标语。悬挂于大门之上的是由周恩来亲笔题的“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匾额,它顿时让我感觉到一种庄严与肃穆。

农讲所旧址是武汉市现存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占地面积约12850平方米,建于1904年。农讲所坐北朝南,灰瓦青墙、朱柱红檐,苍柏古翠,散发着淡淡的历史幽香。我先后参观到了常委办公室、总队部、大教室、大操场、学员寝室和膳堂等复原陈列和反映农讲所历史的辅助陈列。无论是悬挂着孙中山先生的画像的,有上百张长凳的“农讲所”大教室,还是学员们挥洒汗水的大操场,以及虽然简陋却彰显学员们革命情怀和革命决心的学员寝室,都让我感受到当年我们的早期共产党人是在怎样的艰难困苦的环境条件下,传授马列主义革命理论,坚定学生们正确的政治方向;学员们又是在怎样的环境和背景,舍生忘死,努力学习,坚持训练,坚定自己的革命信念,树立不怕牺牲,追求真理的伟大情怀。正是这样的革命情怀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工农,以“燎原之势”,取得一次次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飞越。

这次参观让我重温了党的光荣历史,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的洗礼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使我深刻理解了当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和党的先进性、凝聚力和战斗力。我对党的憧憬之情油然而生,更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做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立志在先驱们精神的感召下努力学习、好好工作,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传承他们的遗志,怀着对党和国家建设的热情,将对党的先进性的理论学习融入到日常生活学习中,立志成才,从身边做起,脚踏实地,为党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篇2:农讲所参观心得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参观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农讲所心得体会

今天,我怀着无限敬仰的心情,专程来到xx市群众路线教育基地xx农讲所参观。屹立在我面前的是由一幢幢古色古香的红墙平房所围成的一个大院,这就是“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俗称“农讲所”。“农讲所”虽到1926年9月就停办,但历经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其建筑物一直没有颓败。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党中央决定在“农讲所”旧址创建“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经一番修葺,纪念馆按农讲所原貌建筑维修,复原了课堂、教务部、军事训练部、图书馆、所长办公室、学生宿舍等。该馆于1953年建立,并由周恩来题写了馆名。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xx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开办的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它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办,但农民运动的真正倡导者是中国共产党,因此毛泽东和彭湃等共产党人在其中起了主要领导作用。从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农讲所一共开办了六届。开办农讲所的主要目的是为当时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运动培养一批有一定理论基础,懂得革命道理,善于组织农民队伍参与反帝反封建革命活动的农村干部。xx农讲所的创办,的确起到这样的作用。后来的实践证明,正是农讲所所培养出来的一批批学生,在以后各地如火如荼的农民运动中发挥了强有力的宣传和组织作用。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回到农村,成为农民运动的骨干。他们发动群众,建立农民自卫军,开展反对地主豪绅的斗争,掀起了各地农民运动的高潮,对推动全国农民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家祖辈世世代代都是农民,我的根在农村,我的心永远和农民连在一起。通过这次参观学习。我更加了解了我国农民,农业和农村。农民问题不仅对于研究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的问题。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农民问题的理论和实践做了不懈的探索,写下了不少不朽的篇章,而这一切,就是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办xx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始的。

这是一次值得回忆的课外党课学习活动,它不仅使我对新时期“三农”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对党中央重视农村发展,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城市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眼前的一间间古朴的教室和办公室,使我仿佛看到当年那些胸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革命者,正热血沸腾、如饥似渴、积极探索的场景;一件件看起来并不起眼而却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使我感受到革命的艰难;一幕幕历史的画面,使我亲身感受到革命年代的氛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不断探索革命的真理,前赴后继,英勇抗击一切反动派而换来的。

通过参观和反思,我明确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所肩负的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以后,我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学习和生活上将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优秀党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我将记住教书育人是祖国赋予我的光荣职责,也是党和人民对我的信任。我将继承先烈遗志,在有生之年不断学习探索,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文 章来源 莲

篇3:参观农讲所有感

内容提要:参观农讲所和毛泽东旧居,我们回顾了那段艰难曲折的历史,从共产党的经历中,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智慧、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关键词:农讲所 毛泽东旧居

4月26日下午,我们在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参观了农讲所和毛泽东旧居。

将近半小时的车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期待的参观地点。站在那整洁的农讲所之前,映入眼帘的是毛主席那苍劲有力的字“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不禁让人感觉亲切而振奋。带着这样的感觉,我们开始了“红色之旅”。

在导游的领导下,我们看到了农讲所的学生的教室、以前使用过的枪械,阅读了他们的誓词和规章,来到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的现场,见到了会议模拟的视频,也见到了许多用蜡像保留下来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时刻,了解了党的起伏和发展„„这里面的一切,都见证了党发展的艰难和曲折,革命事业的艰巨,以及中国共产党员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迎难而上的勇气和可敬。通过这次参观,我学到了很多。

首先,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革命事业成功的坎坷和曲折。这一切,都是多少仁人志士用自己的热血不屈地斗争换来的。当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北伐如火如荼时,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叛变,大势屠杀共产党人,国共第一次合作宣告失败,共产党在这次政变中损失惨重,众多党员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一些保留的图片不禁让人为这次叛变感到骇然。这之后,又经历了围剿、长征等,一路走来,面对多少挫折和坎坷,共产党员凭着坚定的信念和对祖国的热爱,迎难而上,直至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这之间,从艰难地探索到明确了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也在曲折中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回顾这一段曲折的历史,我感到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值得我们去珍惜。

其次,从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中,我学到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认清实质。创办农讲所前,毛主席就认识到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意义,发表了“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并明确地指出这一点。后来的农村包围城市政策,充分地证明了其正确性,这都是结合了中国国情和革命的现实情况的成果。另外,毛主席还认识到“枪杆子里出政权”,因而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他对军事的要求更加的严格,而且为学生配备真枪。在后来,面对陈独秀对国民党的一再退让与妥协,他提出反对,不能使党丧失了防范的能力,这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考虑实际的结果。

另外,共产党员们为祖国事业无私的奉献、可歌可泣的一幕幕,都激励着我们的爱国热情。现代的中国正处在和平崛起的时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如神舟飞船的发射、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等都表明着,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这接力棒将从前人交到我们这年轻一代的手上,祖国的未来靠我们,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端正心态,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再者,从共产党员们同各种势力的不屈斗争中,我们还应该学习他们天下为先的爱国情操,艰苦朴素、不屈不挠、不畏艰苦的精神。在参观中,我们也见到了一些他们的日常用品,如破旧的行李包、磨掉了大段的饭铲子、简单朴素的衣服等,这见证了他们勤俭节约的精神,同时,也表明了生活的艰难和困苦,而这更值得我们的钦佩。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关心时事,了解全球大事,关注祖国的发展。在学习中,当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就应该发扬不怕困难的精神,不懈地奋斗。

篇4:参观农讲所之感

2011年5月,老师带我们参观了武昌农讲所, 武昌农讲所全名为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其旧址位于武汉市武昌红巷13号,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同志倡议创办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据我所知, 农讲所的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毛泽东在所主持工作,参与制定教育方针和教学计划,亲自选聘教员,讲授《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共产党人周以栗任教务主任,夏明翰任秘书。许多著名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和知名人士如瞿秋白、李立

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于树德、李汉俊、何翼人、李达等在农讲所任教。

农讲所以训练能领导农村革命人材为培养目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着重研究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组织学生下乡调查,参加社会活动。为造就农民武装骨干,农讲所对学生实行军事编制,讲授军事知识,进行军事训练,并组成学生军参加镇压麻城地主豪绅制造的反革命**和击溃夏斗寅叛变的战斗。

一到旧址入口处,就能够看到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的馆名,入门则看到一个小小的院子,栽种了许多盆花和大树,给人一种宁静、朴实之感。在院子一边立着大理石碑,刻上了介绍给遗址的文字,通过这些文字,才真正了解到这所农讲所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意义有多深厚。这所农讲所原是清末湖广总督举办的北路学堂,后改为湖北省甲种商业学校、湖北省高等商业学校。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国民政府于1927年1月从广州迁到武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倡议创办的一所培养全国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毛泽东实际主持全所工作。它不仅为当时的农民运动培养了革命干部,而且成为指导当时火热的农民革命的重要阵地。

通过短短的廊道,眼前的是大教室,摆放着条形板凳,讲台前的墙上悬挂这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下面则是孙中山的寄语,几句鼓舞人心的话可以想象当时有多么的振奋人心。教师宽敞明亮,窗外是一片绿草地,幽静简朴,当年就是在这个教室,这个讲台,毛泽东传播了他对中国革命,特别是中国农民问题的见解和思想,培养了一批有马列主义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领导农民运动的优秀干部。站在这里可以想象他们当时的慷慨激昂。

再往里走去,有常委办公室、教务处等,大操场后面,还能看到当年他们所巨居住的宿舍。这些灰色的石砖,红色的木漆柱子,完完整真的保留这当时的建筑风格,在这里,我看

到的是当年他们艰苦朴素的生活和执着的学习工作的身影。我已经牢牢记住了入党宣言,但

是依然被教师内红色牌子上的入党誓词所震撼,在这里所看到的誓词,是严肃庄重的,而不

是往常的念在口里那么简单,在读出这简单的几个字时,背负的是神圣的 使命。

教室里有“总理遗嘱”的石碑,有“世界革命成功万岁”的标语,还陈列着汉阳兵工厂

制造的七九式步枪,无一不展示着当年革命的磅礴气势,让我重新认识到了党所肩负的历史

革命之重大。

参观过后,我们小组以及全班同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普遍认为,我们的领袖毛主

席,在当时的情况下,果断判断出中国革命的形势,确立了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占人口

大多数的中国农民,眼光无疑是深远的,这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阶级基础。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为什么是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我想这首先是因为中国

用最先进的理论——马克思作为它的理论指导和行动纲领;其次是因为中国人民怀着一颗救

国图存的心,誓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强,誓要解放最广大的中国人民。在那个列强侵略,军阀混战的年代,当其他党派还在维护封建阶级、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以及投降列强时,只

有中国共产党,站在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立场,不畏艰难险阻,不畏牺牲,不求荣华富贵地进

行着解放中国人民的斗争。

历史是一首歌,我们要时常在心中吟唱,不忘先辈们的艰辛与牺牲,不忘自己身上所负的历史责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我们依然要传承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一心为国的精神,坚定地跟党走,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专业水平,争取在这个建设祖国的大好时机下,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刻苦学习,从现

在作起,脚踏实地,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要树立理想,坚定信念;我们要刻苦学习,奋发成材;我们要勇于实践,全面发展。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掌握善于学习的本领,创造性实践的本领和持续发展的本领。我们

才能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

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潇瑟秋风今又是,换了

人间。”(《浪淘沙 北戴河》)毛泽东在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中完成了自己的蜕变,也完成了中国的蜕变。而我们现在,便是要扎扎实实地从基础做起,从思想上,行动上,把理论和

实践统一起来,为中国实现更好的蜕变而不懈奋半,作出最大的努力!

这次主题实践活动给大家上了一次生动的精神文明课,是一次难得的经历。

篇5:参观农讲所的书面报告

目录

一.前期学习准备„„„„„„„„„„„„„„„„„„„„„„„„2 1. 举办农讲所的历史背景及意义„„„„„„„„„„„„„„„„„2 2. 农讲所的景观介绍„„„„„„„„„„„„„„„„„„„„„„

3二.参观过程与学习心得„„„„„„„„„„„„„„„„„„„„3

1.参观馆内内图片与文物„„„„„„„„„„„„„„„„„„„.3

2.参观农讲所的心得体会——农讲所的教学、历史意义„„„„„„„

3① 农讲所的教学„„„„„„„„„„„„„„„„„„„.4② 第六届农讲所的举办情况„„„„„„„„„„„„„„„„„.5 ③ 农讲所的历史意义„„„„„„„„„„„„„„„„„„„6

一. 前期学习准备。

1.农讲所的历史背景及意义。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开办的培养农民干部的学校。它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办,但共产党人在其中起了主要领导作用。从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农讲所一共开办了六届。广州农讲所的学生在各地农村宣传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民自卫军,开展反对地主豪绅的斗争,掀起了各地农民运动的高潮,对推动全国农民运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纪念馆于1953年建立,并由周恩来题写了馆名。纪念馆按农讲所原貌建筑维修,复原了课堂、教务部、军事训练部、图书馆、所长办公室、学生宿舍等。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农讲所的景观介绍。

这座宏伟的古建筑,是一组红墙黄瓦、古朴庄重的建筑群。建筑物坐北朝南,从南北由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等组成,两边有庑廊等宏大建筑。大门是花岗岩雕琢的棂星门。进了大门是前院的泮池,泮池中间架有一座石拱桥,过桥便是九行并排的花岗石板铺成的通道,直通宽敞的大成门。过大成门,是一个草木葱郁的大院,院内木棉、菩提、龙眼、九里香等古树挺拔葱郁。宏伟壮观的大成殿屹立在由花岗石砌成的台基上。沿着大成殿两侧的通道向前走去,即达崇圣殿,有东西两廊。

二.参观过程与学习心得。

通过参观农讲所中展馆的图片和历史文物,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当时的革命气氛与革命情景。一个个当时的学员用过的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以及一个个曾经起草过的文件,还有动画演示毛主席在为学员们上课的情景,我们看着这些东西,仿佛亲临其境,真实地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情景和他们的高度的革命情怀,乃至于后来他们为追求理想、革命而甘愿奉献自己的青春,甚至于牺牲自已的生命。

通过学习,我们非常深刻地理解了农讲所的教学和在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1. 农讲所的教学:

① 学习革命理论。

“没有土地革命,就不可能胜利”,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而农民问题的中心问题就是土地问题,随着共产国际对解决中国农民土地问题的指导,使毛泽东在领导革命的实践中,对土地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提出了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理论,同时分析了阶级问题,而且还孕育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验。

学习军事训练。

要推翻地主的团防局必须建立农民自己的武装。为了使学员毕业后能文能武,成为农民革命武装、农民自卫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讲习所学员在学习期间过着艰苦、紧张、活泼的军事生活。除设有军事课程进行课堂讲授外,还进行了为期三个月严格的军事训练,培养同学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革命意志。

2. 第六届农讲所的举办情况。

第六届农讲所于1926年5月至9月开办,所址在广州惠爱东路番禺学宫(现中山四路42号),所长由毛泽东担任。这届农讲所不但继承了前五届的举办经验,而且在规模、招生范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教员有肖楚女、周恩来、彭湃、李立

三、恽代英、张秋人、唐澍等20多人。除了所内的教员外,还有许多社会名流到农讲所作报告或演讲,如林祖涵、陈延年、郭沫若、何香凝等。学生共有327名,课程共有25门。它尤其重视研究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问题。毛泽东、路沉,肖楚女等将学生按不同省区组成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贵、两广、福建、江浙等13个农民问题研究会,并拟出36个调查项目:租率、主佃关系、抗租减租风潮、自耕农佃农雇农数目之比较、地主来源、妇女的地位、农民的观念及感想、农村组织状况等,让学生进行专门研究。

3. 农讲所的历史意义。

促进全国农民运动的高潮,发展了党组织。

毛泽东从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特点出发,高瞻远瞩地指出,为推动全国农村革命高潮的到来,毛泽东在广州主办了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亲任所长。在农讲所这座革命熔炉里经受了锻炼的学员们,肩负着党的期望,纷纷奔赴全国各地,从事农民运动的组织领导。他们以国民党中央农民部特派员名义,到各县秘密发展中共组织,发动和开展工农运动。学员们把革命火种撒向赣南广大农村,燃起了农民运动熊熊烈火。到1926年底,南康、信丰、于都、瑞金、上犹、大余、宁都、兴国、龙南、定南等县都先后建立了农民协会或农协筹备处。仅信丰农协会员达8000余人。赣县、于都、信丰县还组织了农民自卫军。各级农协组织,率领农民兄弟,开展了以“二五减租”,废除老债等为中心内容的反封建斗争。

毛泽东课实践报告小组

篇6:农讲所心得

今天(2011年5月29日),在团总支活动策划人的带领下,积极分子们来到了广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农讲所开展了一次党外扩展活动。

广州农讲所的旧址是番禺学宫,是明清时期番禺县培养儒生和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在1926年5月,为了配合即将进行的北伐战争,由毛泽东任校长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举办,周恩来,萧楚女,彭湃等共产党员任教员。在此学习的来自20个省327名学生,在此学习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参加重大的社会活动。他们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领导农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农讲所旧址中,当年的所长办公室,教务部,军事训练部,课堂,学生宿舍等均被按原貌布置,并辅有《农讲所旧址复原陈列》展览。农讲所设有《孔子与儒学》,《中国科举文化》,《广东各地学宫》等的展览。

通过对农讲所的参观学习,我更加了解了我国农民,农业,农民运动问题在中国丰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有着强烈的凝聚力,共同团结起来抵御列强,为权利而战。我知道了中国共产党带领的每一次战斗,都是经过严格考虑,精密思考才采取行动的,永远不打没准备的战。

由此我想到了,作为积极分子的我们,都是抱有一种想要为人民服务,为国家贡献的心态而申请入党的。但是单单只有这种心态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投身于实际行动上去,既要了解党的历史文化知识及党的理论知识,还要时刻关注党的发展动态,对党提出的各种路线方针政策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通过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因为我们所说的坚持拥护党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通过实践行动做出来的。

这次是一次值得回忆的课外党课学习活动,不仅使我们对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对我们的身心思想发展和入党动机的端正有了更明确的指标。活动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学员亲身

篇7:农讲所报道稿

5月4日,在金融系第二学生党支部的组织下,学生党员们参观了广州农民讲习所,重新回顾了那段木棉花怒放的英雄革命年代。

农民运动讲习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42号,是在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适应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形势而创办的,前身为番禺学宫,是明清两代的番禺县学和祭祀孔子及先贤名儒的文庙,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1926年5-9月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在这里举办,毛泽东担任所长,萧楚女、彭湃、周恩来等担任教员。来自全国20个省区的327名学生,在这里学习革命理论,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从事农民运动,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8点40分,大家集合出发,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抵达农讲所。农讲所旧址正门悬挂着周恩来1953年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的横匾,大家在正门前进行了合影留念。进入正门,跨过泮池上的石拱桥,就来到了大成门。当年农讲所的教务部和值星室、庶务部就分置在大成门的两旁。所长毛泽东的办公室兼卧室在东耳房,其室内设备十分简陋。东南角有一张木板单人床,床前放着一对湖南式的方形竹箱,是存放衣物和书籍的用具,在靠西边窗下,放置了办公桌和椅子。办公桌上摆着学员的笔记本、书报和文稿以及墨砚、笔架、毛笔等文具。所有这些,都会使人们想起当年毛泽东同志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孜孜不倦地工作和学习的情景。

两侧廊房展示了农讲所的发展史,通过一些多媒体设备重现了当年授课的场景,展示了当面历史人物的照片和上课所学的内容,其中还包括一些当年使用过的衣物和武器,让大家从多种形式去学习、了解这段革命历史。廊房内陈列的雕像,似乎也在向我们传达革命的情怀。继续往前走,两旁是学生宿舍,当年的宿舍条件十分简陋,中间的饭堂布满岁月的痕迹,但那股革命的火焰似乎温暖依然。

虽然这次参观学习的时间很短,但通过重翻历史的诗篇,我更坚定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决心,成为一个共产党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今天,在这样一个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我们要刻苦铭

篇8:农讲所观后感

2011年5月22日,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来到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如今的农讲所像一个安详的老人,静静地等待前来参观的游人,以他的深沉和稳重打动每一个人。虽然已没有了往日的朗朗书声和忙碌的场景,但曾经革命的印记却在此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教学教室里,我们仿佛看到一群热血青年坐在这里认真地听着革命教育课,他们是那样地努力,随时准备为国捐躯。也就是这里走出来的人,慢慢地一点点地用他们的热血用他们的激情改写着中国的近代史。大多数学生毕业后被委任为农民协会特派员,深入农村开展农民运动。在长期坚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斗争中,农讲所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常委办公室里,我们看到办公桌上摆放着老师们的名字。当年的毛主席就在这里为国家局势谋划着,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中国的一代伟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磨砺出来的。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们对党的忠诚,他们坚信中国共产党会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在大教室里,我们看到一面墙上挂着孙中山像,是他带领着一批人进行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推翻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制度。大教室的后面挂着马克思等共产党人的头像,这样前后的结合不正体现出国共合作吗?虽然国共两党当时存在意识形态等矛盾,但面临外来侵略,两党还是能合作一致抗敌。还有那墙上挂着的“实行耕者有其田”等字幅,不都是以人为本吗?现在的和谐社会观和以人为本都是对那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一直都在为中国奋斗着。

随后,我们还去了大操场,学生宿舍,食堂等。所有的地方都很简陋,但无不体现着共产党人大无畏的精神。学生宿舍里现在还挂着当年“到农村去!”的字幅,那时毛泽东采取的策略正是农村包围城市,这一切都是历史的印记,历史的沉积。

看着这所充满了翠绿色植物的农讲所,我仿佛看到农民革命的火种被渐渐培育起来,越来越多的新生革命者从此诞生,他们在此接受革命知识的熏陶,他们代表着一股又一股新生的革命力量,不断的为革命增添活力。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精神,它叫求知。

参观毛泽东旧居,这是一栋晚清旧式居民建筑,走进去时一种古色古香之感迎面扑来,青砖灰瓦,木头门窗,朴素,是我的第一感觉。在这里,我仿佛置身于另一种天地,一种朴素,宁静,远离世俗喧嚣的绝好之地,就是在这里,毛泽东,杨开慧及他们的儿子们过着艰苦朴素的日子;就是在这里,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完成;就是在这里,那位写下“看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这气壮山河的就义诗的烈士曾经工作过;就是在这里,蔡和森,罗哲等革命人士在此为了共产事业忙碌着。在这里,我仿佛回到了1927年,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身影穿过,看到共产事业从他们的手中渐渐兴起,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到了一种精神,它叫忘我。

一张迎窗摆放的简单破旧的木质书桌,一盏灯罩内积了厚厚一层烟垢的煤油灯,几页端端正正摆在桌前的文书,一直掉了颜色的旧钢笔——在这些诉说着泛黄岁月的物件面前,我仿佛可以看见,可以看见在那同书桌一样简单破旧的木制椅子上伏案学习工作的伟大身影。

大概数着故居太过静谧的缘故吧,我觉得,老爷爷也好,曾今在这里的烈士们也好,纵使他们先后离开了他们想要守护的人民,但他们的意志仍留在他们所经过的地方——他们的为人民而奋斗,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的意志,仍留在他们居住过的土地上,感染着从今以后到这里来参观的人们。

“反腐倡廉纪念堂”,进入不大的展厅,我的视线就被大量的图片充斥着,内容自不用我说当然都是革命党人打击贪污腐败分子的辉煌历史,其中也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铭记的“人民公仆”,有“兰考的灵魂”——焦裕禄,有因公殉职的公安干警——任长霞,有“倒在岗位上”的好干部——牛玉儒„..这一个个让人铭记的名字铸就了时代的丰碑,而这座丰碑的名字就叫做:廉洁。

参观陈潭秋先烈的故居。踏进红砖青瓦的大院,一股庄严的气息迎面扑来:四面是青石板、红木漆做的各种楼阁。时光荏苒,虽然有明显的翻新痕迹,但仍就掩映不住当年革命时期的风范;绿草如茵,树木欣欣向荣,充满着勃勃的生机!而我们中国的革命脚步,也如这蓬勃生长的树木一样,从未停止过向阳的奋斗,此时此刻,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心底升腾,令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而随后对陈潭秋先烈起居室的拜访,又是我有了新的感受。

卧室不大,无需多步就可踏至尽头;窗子不多,却注意阳光的射入,为其平添许多活力。他的卧室中并无多的物品,但满满一书架的书籍却使人对其敬畏三分:在革命年代,如此艰辛的生活,陈潭秋先烈却不忘发奋读书,依然手不释卷,这对我们的启示该有多大啊!周总理曾经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陈潭秋先烈,正是此言之最佳模范。我们作为大学生,生活在当今社会上,更应为国家的发展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虽然年纪尚轻的我们在当下无法做出多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用书籍充实自己,用知识武装大脑,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日后对国家的建设做好准备——“时刻准备着”,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我们又来到了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走在充满着革命气息的历史走廊里,看着一幅幅讲着过去故事的图画和那一张张记录着革命成长的信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身影在灯下批改,发送着文件,看到了一张张严肃又充满信心的脸在讲台上激情澎湃的发表这对革命发展的意见及建议,看到了革命之路在他们的手中渐渐铺平、扩大,看到了一盏又一盏希望之灯在他们手中点燃。在他们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精神,它叫鞠躬尽瘁。

在这些革命先烈们留下的物品与信件中,处处充满着他们对革命的向往,对祖国的热爱,他们用他们的一生来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鞠躬尽瘁,我想,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的我们,应继承和发扬他们的精神,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这次参观活动,不仅仅是一次学习的机会,更带来了一种革命蓬勃的精神,让我们重温了党的创建历程,革命党人乐观积极的革命精神。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学习革命精神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党员。

篇9:观武汉农讲所有感

本来在学习党课的时候就为我们安排了会有一次考察参观课的,当时一直很期待,希望能有机会瞻仰革命前辈的风采,感受他们那种为国家为人民努力奋斗的信念,但是后来因为一些事给耽误了,学院没能组织我们去,颇感失望。前两天听说,学院要组织我们去参观农民运动讲习所,心里面特别期待,第一个报了名,在网上查了一些有关资料,了解到讲习所位于武汉市武昌区红巷13号,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创办的培养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由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担任常务委员组成学校最高领导机构,毛泽东实际主持工作。1927年3月开学,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800余人,同年6月毕业,大多数被委任为农协特派员,到农村领导农民运动。旧址原为北路学堂,大革命失败后一度为军队驻地,后一直为学校。旧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2 850平方米。有房屋四栋,为晚清砖木结构学宫式建筑。1958年筹建旧址纪念馆,1963年正式开放。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事实证明这次学习比我想象中的还要有价值,有意义。

我们中午12:30在学校集合,然后以班为单位,由各班的预备党员组织一起乘车去,同学们都很积极,在等人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由于此次参观有人员限制,每班限三人,好多同学想去都没有机会,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们这些80后的爱国热情还是挺高的,相信这样的积极性,这样的爱国情怀,以后同学们不管在哪工作,不管在什么工作岗位都将为国家的建设,人民的安乐做出贡献。

乘车过程中,好多同学主动为上了年龄的乘客让座,得到市民的称赞,也有少数男生同学没能了解到自己代表的是一代大学生,一个80后集体,更重要的是代表一个可能成为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子的入党积极分子,在车上不主动让座还大大发表自己的偏见,当然这也是我的个人见解,希望他们通过此次参观,不仅在本质,在各方面都能有一个提高和改善。

坐车大约一个小时到达司门口,我们作为第一批到达的同学,大家都在原地,耐心等待后面的同学,服从安排,一起行动,这一点也体现出了良好的纪律性。在等待的时间里,在我们四周的是繁华的商业街,流行歌曲充耳,促销单瞭眼,机动车拥街,好不热闹!然而抬起头,一抹翠绿映入眼帘,路两旁是苍老的梧桐,翠绿欲滴的叶子如可爱的孩子迎着点滴小雨,在微风中欢呼雀跃,一片和谐的景象。正如我们此行的目的,体会老一辈革命情怀,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实现新一代与老一辈的和谐共存,虽然时代不同了,发展状况也有天壤之别,但是老一辈给我们留下的却永远也学不完,永远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呃儿,说远了,经过大约15分钟的路程,我们走进一条偏僻的小道,顿时感觉与世隔离,地是由石块铺成的,路两边依旧是老树,但姿态各异,仿佛以遒劲的身躯向我们诠释他走过的风风雨雨,见证的血雨腥风,最终享受的和谐安宁。

继续向前,一个并不太显眼的老大门映入眼帘,稍细看门口写着“武汉市革命博物馆”才知道这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农民运动讲习所遗址。想想我们的老一辈领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做出一个又一个重大决策,领导我们的人民军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进入院内,一排红底金字映入眼帘“毛泽东同志主办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据导游小姐讲,这里建于1904 年,初为张之洞创办的北路小学堂,1927 年改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了馆名。占地面积 12850平方米,建筑面积5110平方米,由四栋砖木结构房屋组成,其中一二栋、三四栋分别相连,第三栋为二层式,其余均为一层建筑,二三栋之间有一个大操场,是武汉市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学宫式建筑。我们首先参观了教务处,教务处门前鲜红的誓词显得格外鲜明: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决拥护党的领导,遵守团的章程,执行团的决议,履行团员义务,严守团的纪律,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眼前总会浮现出无数革命先烈在此宣誓的场面。教务处是农讲所具体组织教学的机构,由栗任主任,张国基、朱仲说任干事。在开设的课程中,既有基本的革命理论课,又有中国农民革命的理论和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的课程。围绕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教学科目,理论和实际得到密切结合。这一思想至今仍然指导我们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也成为我党办事的重要原则。接着,我们来到常委办公室,这是农民所的领导机构办公的地方,当时农民所的领导机构是常务委员会,邓演达、毛泽东、陈克文为委员。邓演达社会职务较多,很少在所内。毛泽东主持全所工作,规定教学方针,制定教学计划,选聘教员,讲授主要课程。陈克文主要负责事物工作。进入办公室,四张简单的书桌,陈旧的藤椅,仿佛他们在这办公讨论教学的场景浮现在眼前。窗外一棵古树,一分为二,据介绍,它可谓正正见证了讲习所的成立与发展。接着,我们来到总部队,这里是具体组织学生进行军训的机构。农讲所始终把军事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学生实行军事编制,里面陈列了学员们当年使用过的汉阳造的七步九式步枪,他们曾拿着这些武器赴麻城镇压反革命的“红枪会”。接着我们来到大教室,前面挂着孙中山先生的头像,和国民党的党旗,后面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林等共产党前期重要领导人。据介绍毛泽东亲自在这里给学生讲授《农民问题》、《农村教育》等主要课程,1927年3月12—13日,毛主席在这里为学生和工农革命同志讲授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瞿秋白、李立

三、恽代英、彭湃、方志敏、陈荫林、李达等也先后在这边讲课。大家坐在教室感受氛围,拍照留念。出了大讲堂,我们来到大操场,这里是进行军事训练和举行集会的地方,当时的学生每天操练2小时,每周都会进行一次军事演习,以提高军事素质。1927年3月15日至22日,河南全省武装农民代表大会在真理举行。3月26日,农讲所学生在这里召开追悼阳新、赣州死难烈士大会,毛主席参加了两次大会并做了重要讲话。

篇10:广州农讲所之旅社会实践报告

农讲所是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位于中山四路42号。所址原为番禺学宫,始建于1370年,是一座庄严古朴的建筑群。从南至北有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两边有庑廊等宏大建筑,整座建筑红墙黄瓦,飞檐斗拱,石雕木刻,陶瓷彩塑,超凡脱俗。院内木棉、菩提、龙眼、九里香等古树挺拔葱郁。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举办了六届。前五届主任先后由彭湃、罗绮园、阮啸山、谭植棠等担任。所址在越秀南路和东皋大道。第六届于1926年5月至9月在这里举办,毛泽东任所长,肖楚女、周恩来、彭湃等20余人任教员。来自20多个省区的327名学生,在此学习农民运动的理论和方法,并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领导农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953年建立纪念馆,同年10月周恩来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纪念馆按农讲所原貌建筑维修,复原了课堂、教务部、军事训练部、图书馆、所长办公室、学生宿舍等。1961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11月30日,我们怀着激动敬仰的心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来到这个早已名满天下的纪念馆,参观历史古迹,缅怀先驱。在这个肃穆的纪念馆,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绿意和希望。红墙绿瓦,雕栏玉砌,还有那一件件渗透着历史痕迹的文物,让我真实地感受到历史的风起云涌和波澜壮阔„„

院内静悄悄的,春雨寂落石板地,暖风默数木棉花。恬静、优美、安宁、洁净替代了当年的激昂、壮烈、呐喊、拥挤,成为院落现在的特色。我们当然不知道那些富勇敢斗争精神的农讲所学员,当年是怎样学习训练然后壮怀激烈地奔赴农村遍点星火的,但我们知道,肩负重任的毛泽东走出这扇大门一年后,就在湘赣边界发起了秋收起义。霹雳一声暴动。使毛泽东把对农民运动的研究化作了领导农民运动的实践。农讲所的讲台与秋收起义的火炬,其实有着紧密的联系。

这里走过多少伟人的足迹?这里响起过多少真理的呐喊?这里挥洒过多少青春的激情?昨天的付出换来了今天的辉煌,在我们尽情地享受这和平年代的精神和物质文明时,我们忘记过去了吗?忘记了那些足迹、呐喊、激情了吗?——没有,那些往事依然历历在目,那些激情和呐喊依然响彻云霄,只是革命的载体和方式改变罢了,我们不再需要再战场上摸爬滚打,放眼世界,社会,民生,政治„„这些都有我们的身影。而无论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为人民服务”都是共产党员的宗旨。

农民运动讲习所,顾名思义,就是为农民运动开设的。自古以来农民就是革命的中坚,八十多年前,毛泽东准确地把握了中华民族的脉搏。引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21世纪的今天,这个世界也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在各种各样的思潮蜂拥袭来的时候,如何保证一个正确而又坚定的立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考验。八十六年前,中国的有识之士选择了马克思,进而有了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风雨过去了,到了今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不二选择。

研究历史为的是今天与未来,参观农讲所与之殊途同归。望着农讲所内外迥异的世界,我们感受到昨天的奋斗与今天的享受间的因果关系。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文明程度如何升级,我们最不能忘却的,是历史中的那些艰难岁月,以及无数伟人为改变这种艰难而体现出来的大无畏的奋斗精神。

徜徉在讲习所的青石板路上,当年那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豪情不禁在胸口荡漾„„

上一篇:黑云压城城欲下一篇:本科生600字的自我鉴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