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课堂教学目标精准性的开题报告

2024-04-28

古诗文课堂教学目标精准性的开题报告(精选5篇)

篇1:古诗文课堂教学目标精准性的开题报告

古诗文课堂教学目标精准性的研究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古诗文课堂教学目标精准性的研究

一、选题的意义

语文课堂教学的广泛性,往往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全面性”,从而冲淡教学目标。语文课堂的“面面俱到”,似乎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一篇文章,一节讲读课,不可能涵盖全面的语文知识,那么,让我们如何使每一节课都有一个精确的目标,围绕这个精确的目标展开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有的放矢,聚少成多”,这还是我们选该题目所在。

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大支柱。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和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育新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其中许多新理念、新思路、新教法和新思想值得回味和总结。

新教材对古诗文的编排与以前比,有很大变动,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适应新教材,如何使每节古诗文课堂教学目标达到精准,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课题的价值

过去教科书全国只有一个版本,现在版本多样,对语文的评价,内容的选择都各有侧重,我们要兼收并蓄,独立思考,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准确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和知识内容,教师上好每节课学生学好每篇古诗文是我们的天职,而要能胜任这项工作任务,首先必须有个明确的、精准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具主动性、目的性。

三、研究工作安排:

本着唤醒学生的情感意识,开发学生情感资源,培养学生智商与情感和谐统一,爆发出更大的潜力,已达到素质教育的更高境界,以围绕我县“经典诵读”展开活动:以教师指导为主导,以学生自主研究为主体,以研究内容(教学目标)为主线。教师示范,学生感受理解;教师统一指导,学生分别行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个别指导和答疑。实施课题组成员勤于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反思方法,实行每两周一小结每一个月一次大型交流学习活动。为实现已经制定目标,教师采取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互动--参与创造--提高学习效率为基本主线,创建课堂教学民主化、平等化,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大放光彩。再起始、形成阶段,我课题主持人组织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备写实验方案及细则,认真完成实验前期的各项准备任务,以保证实验有效进行。在深化阶段,具体操作实验,将试验应用于实际教学活动中,并改进完善实验方案,加强同类课题相互交流和研讨,对实验中期阶段成果进行考核、评估。

四、课题研究目标:

(1)以教师和学生为研究主体。培养初中学生和教师找准目标的能力,有了精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收到良好的、有效的教学效果,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具目的性、高效性。(2)采用理论指导、调查分析和活动促进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对如何找准目标缺乏技巧,这样不完全的认知是古诗文学习薄弱的重要原因。

五.课题研究的任务:古诗文课堂教学目标既精且准

(1)领会教科书的编排意图,以往的古诗文都是集中编排,而新教材是把他们分散在各个单元中,那么,它在每个单元中的意义和作用及其所要掌握的思想意义知识内容,就是我们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

1(2)涉及每篇课文,每节课教学目标是什么。是教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3)如何做到每篇古诗文、每节课教学目标精准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六、研究方法:

采用理论学习、课堂实践、调查分析和活动促进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1)调查研究法:制作调查研究的问卷,有对此问卷的汇总和形成研究的课题。

(2)个案与测量线和结合法:观察和记录在课题中特殊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测量古诗文教学素养的形成并形成典型案例。

(3)经验总结法:边操作边总结经验,边反思边调查。课题结束,研究过程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4)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学生掌握情况等一系列行动实施,并根据效果反馈,边探索边实践

(5)归纳法:是一种推理方法,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方法。

七、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4月)调查,提出课题,形成研究方案(1)教师制定《古诗文教学目标精准情况的调查》问卷,然后发放并调查。(2)汇总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

(3)分析研究调查结果,针对古诗文教学目标的现状(无目标、目标不恰当、目标繁荣叠杂)提出本研究课题。

(4)围绕此研究课题,针对教师现有教学水平,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5)组织实验人员学习有关课堂教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二)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1年6月)。实施阶段活动方式:

围绕我县“经典诵读”展开活动:以互相学习为主导,以教师自主研究为主体,以研究内容(古诗文教学目标的精准)为主线。教师公开课示范,听课教师感受理解;主持人统一指导,教师分别行动;主持人在活动过程中个别指导和答疑。实施课题组成员勤于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反思方法,实行每两周一小结,每一个月一次大型交流学习活动。为实现已经制定目标,采取如下方法和手段:(1)学习新课标

①教师要将课标对古诗文的要求熟记于心,并解读。解读较好的老师准备在教师理论学习会上交流。

②教师要清楚知道初中阶段课标要求的古诗文的重点,即十六篇古文、三十四首背诵的古诗、二十首赏析的古诗。只有知道诗文的重要程度才能更好的制定目标。

③每名教师首先自己达到课标要求,即对古诗文的理解、背诵、主旨的领会等,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来完成,一段时间后进行考试,并评出等级,不合格的再学,直到合格为止。

(2)回顾、查找以往目标教学的不足

教学目标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并不陌生,本不是什么新话题,但现实并不容乐观。以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目标定位不准确,偏离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方向。②、教学目标叙写不明晰,空而泛的现象普遍存在。

③、有的教师对教学目标没有思考,只从教学参考中照搬几条由于教学目标的偏离空 泛、模糊。导致的结果是: 课堂随意、盲目、方向不明,效果不明显; 教学评价不可观察,不可测量。

(3)教案变为学案

教学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与教学改革相伴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对象,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策略、实施方案、或操作规程,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传统的教师备课,是以教案为标志的,教案的编制又按照统一的模式突出“三备三写”,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和写“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始终捍卫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观念,守着自己的传统经验不敢放手。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教育实用技术,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其中,教学目标设计又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将要预期达到的结果,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检测、评价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只有确定了科学、合理、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才有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才会成为可能。

①、每一位参与实验的老师都要将教案改为学案,而且做到节节有学案、人人有学案。

②、由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转变

(4)目标制定依据

①、要深刻地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是他们要经过努力达到的目的,②、研究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有效性。要注意朗读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定能生慧”,课堂里太浮躁了,就没有智慧;读书要内化,要让学生多一些自我生成。通过读书把课本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营养,现成的知识结论、内在能力的素养,立足在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养成他自己的能力。要把表现、创造的机会留给学生,保证要有学生个体学习的时间,给学生留足古诗文实践的机会。

③、目标可以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目标可以不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这样可以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

④、目标全面。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⑤、目标有可测性,教师在检测时善于操作和把握。

(5)集体备课,针对每一篇古诗文在目标的制定上都做小课题研究,讨论后,由一位老师课堂操作,然后再集体会诊,纠正不足。(6)优质课评选。

(7)运用多种手段来反馈、交流教学经验,达到教学资料、教学经验的资源共享,定期展出教师的目标解读、小结、杂感、方法经验交流、感受与体会等。

(8)根据制定的标准,在活动过程中为每位同学使用效果来评分。课题结束,通过测验,给每位同学打出课题专业分数。

(备注)在实施中,随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反馈对本计划做局部的调查。

(三)总结阶段:(2011年7月)对本次活动做最后总结。

1、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

2、调查问卷数据汇总,最终以表格形式表现的结果

3、撰写对个别老师的案例,形成研究结果

4、调查分析报告、调查侧记、反思、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

5、材料归档。

八、研究基础和保障措施

本课题成员全校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成员中的王淑娟、杨智松、张桂艳等都亲自主持过同类其他研究课题,组织能力和研究能力强且经验丰富。课题主持人为学校校长,成员于海东为教学主任,组织和经费上有保障。

课题组负责人多次外出参加课题研究的培训,参与并完成了县级课题《通过运用名言来增加作文亮点的实践与探究》、市级课题《关于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探究与实践》、省级课题《通过预习课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实践与探究》等多个课题,科研能力极高。

研究成果的社会评价:我组成员均获得了很高的社会评价,其中市级骨干教师二人,县级骨干教师一人,市级课改先进个人二人,县级课改先进个人三人,市级课例研究先进个人二人,市级校本研修先进个人一人。

完成课题的研究能力和时间保证:我课题组成员整体素质高,多次参加课题的研究与培训,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们正投入到新课改的大潮中,不断的学习创新。成员年轻而充满朝气、团结协作、勤于探索、勇于创新,能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我们有足够的时间保证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制定了学习与研究的计划:每个成员每天都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学习与课题有关的理论知识,没两周进行一次总结交流,时间为半天。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大型经验交流与研究,时间为一天。每学期做一次全面总结,时间为两天。

九、本课题的科研手段和参考文献 科研手段:

1、教师的理论学习和培训。

2、学生心理辅导。

3、开展各种丰富的活动。比如故事赛、演讲赛、好人好事评比等。

4、学生的优秀作品向刊物投稿。参考文献:

十、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1、教师作品以论文集、反思集、案例集、教学设计集、课例集、课题研究报告、总结等展示出来。

2、教师优秀作品上投各种杂志和报刊。

篇2:古诗文课堂教学目标精准性的开题报告

实 施 方 案

一、选题

语文课堂教学的广泛性,往往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全面性”,从而冲淡教学目标。语文课堂的“面面俱到”,似乎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一篇文章,一节讲读课,不可能涵盖全面的语文知识,那么,让我们如何使每一节课都有一个精确的目标,围绕这个精确的目标展开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有的放矢,聚少成多”,这还是我们选该题目所在。

教学活动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三大支柱。教学目标占据首要位置,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和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育新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其中许多新理念、新思路、新教法和新思想值得回味和总结。

新教材对古诗文的编排与以前比,有很大变动,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适应新教材,如何使每节古诗文课堂教学目标达到精准,是我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课题研究目标:

(1)以教师和学生为研究主体。培养初中学生和教师找准目标的能力,有了精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收到良好的、有效的教学效果,从而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具目的性、高效性。(2)采用理论指导、调查分析和活动促进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学生在古诗文学习中,对如何找准目标缺乏技巧,这样不完全的认知是古诗文学习薄弱的重要原因。

三.课题研究的任务:古诗文课堂教学目标既精且准

(1)领会教科书的编排意图,以往的古诗文都是集中编排,而新教材是把他们分散在各个单元中,那么,它在每个单元中的意义和作用及其所要掌握的思想意义知识内容,就是我们确立教学目标的基础。

(2)涉及每篇课文,每节课教学目标是什么。是教师必须搞清楚的问题。(3)如何做到每篇古诗文、每节课教学目标精准是本课题研究的关键所在。

四、研究方法:

采用理论学习、课堂实践、调查分析和活动促进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1)调查研究法:制作调查研究的问卷,有对此问卷的汇总和形成研究的课题。

(2)个案与测量线和结合法:观察和记录在课题中特殊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测量古诗文教学素养的形成并形成典型案例。

(3)经验总结法:边操作边总结经验,边反思边调查。课题结束,研究过程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4)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学生掌握情况等一系列行动实施,并根据效果反馈,边探索边实践

(5)归纳法:是一种推理方法,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方法。

五、本课题研究的进度计划

研究步骤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4月)调查,提出课题,形成研究方案(1)教师制定《古诗文教学目标精准情况的调查》问卷,然后发放并调查。(2)汇总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

(3)分析研究调查结果,针对古诗文教学目标的现状(无目标、目标不恰当、目标繁荣叠杂)提出本研究课题。(4)围绕此研究课题,针对教师现有教学水平,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5)组织实验人员学习有关课堂教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

(二)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1年6月)。实施阶段活动方式:

围绕我县“经典诵读”展开活动:以互相学习为主导,以教师自主研究为主体,以研究内容(古诗文教学目标的精准)为主线。教师公开课示范,听课教师感受理解;主持人统一指导,教师分别行动;主持人在活动过程中个别指导和答疑。实施课题组成员勤于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反思方法,实行每两周一小结,每一个月一次大型交流学习活动。为实现已经制定目标,采取如下方法和手段:(1)学习新课标

①教师要将课标对古诗文的要求熟记于心,并解读。解读较好的老师准备在教师理论学习会上交流。

②教师要清楚知道初中阶段课标要求的古诗文的重点,即十六篇古文、三十四首背诵的古诗、二十首赏析的古诗。只有知道诗文的重要程度才能更好的制定目标。

③每名教师首先自己达到课标要求,即对古诗文的理解、背诵、主旨的领会等,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来完成,一段时间后进行考试,并评出等级,不合格的再学,直到合格为止。

(2)回顾、查找以往目标教学的不足 教学目标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并不陌生,本不是什么新话题,但现实并不容乐观。以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目标定位不准确,偏离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方向。

②、教学目标叙写不明晰,空而泛的现象普遍存在。

③、有的教师对教学目标没有思考,只从教学参考中照搬几条由于教学目标的偏离空 泛、模糊。导致的结果是: 课堂随意、盲目、方向不明,效果不明显; 教学评价不可观察,不可测量。

(3)教案变为学案

教学设计是现代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中介与桥梁,与教学改革相伴产生和发展,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过程为对象,为教学实践提供一种策略、实施方案、或操作规程,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传统的教师备课,是以教案为标志的,教案的编制又按照统一的模式突出“三备三写”,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和写“学期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始终捍卫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观念,守着自己的传统经验不敢放手。学设计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门教育实用技术,是联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其中,教学目标设计又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一环,课堂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活动将要预期达到的结果,对教学活动起着导向、激励、调节、检测、评价的作用,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只有确定了科学、合理、良好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才有意义,实现有效的教学才会成为可能。

①、每一位参与实验的老师都要将教案改为学案,而且做到节节有学案、人人有学案。

②、由教学目标向学习目标转变

(4)目标制定依据

①、要深刻地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是他们要经过努力达到的目的,②、研究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和有效性。要注意朗读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定能生慧”,课堂里太浮躁了,就没有智慧;读书要内化,要让学生多一些自我生成。通过读书把课本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营养,现成的知识结论、内在能力的素养,立足在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中养成他自己的能力。要把表现、创造的机会留给学生,保证要有学生个体学习的时间,给学生留足古诗文实践的机会。

③、目标可以分层,不同层次的学生目标可以不同,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这样可以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

④、目标全面。兼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⑤、目标有可测性,教师在检测时善于操作和把握。

(5)集体备课,针对每一篇古诗文在目标的制定上都做小课题研究,讨论后,由一位老师课堂操作,然后再集体会诊,纠正不足。(6)优质课评选。

(7)运用多种手段来反馈、交流教学经验,达到教学资料、教学经验的资源共享,定期展出教师的目标解读、小结、杂感、方法经验交流、感受与体会等。

(8)根据制定的标准,在活动过程中为每位同学使用效果来评分。课题结束,通过测验,给每位同学打出课题专业分数。

(备注)在实施中,随时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反馈对本计划做局部的调查。

(三)总结阶段:(2011年7月)对本次活动做最后总结。

1、召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会

2、调查问卷数据汇总,最终以表格形式表现的结果

3、撰写对个别老师的案例,形成研究结果

4、调查分析报告、调查侧记、反思、研究论文的撰写工作。

5、材料归档。

六、课题的价值

篇3:善用文本插图 精准教学目标

一、多层次解图, 寻问目标根源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但无论何种版本,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和评价依据。解读教材插图应站在课程标准、教材体系的高度, 逐层分析, 定点定位。

(一) 依据课程标准, 揣摩编排意图

插图作为教材有机组成部分, 一定有其根据标准来编写的缘由、意图、目的及意义。解读课文插图时, 教师可将插图与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进行比对, 寻找此板块、此图所承载的课程标准内容, 深刻把握课标与教材的内在联系。例“我与世界”这一课的内容标准是这样表述的: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传统节日、服饰、建筑、饮食等状况, 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联系这一条, 我们发现本课教材正是这一标准在传统节日方面的具体化, 意在引导学生“比较一些国家、地区、民族不同的传统节日状况, 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 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文化的态度”。教材中“春节”一图是代表中国出现在世界传统节日文化中, 它是世界范畴内中国传统节日的那一小部分, 不应作为重点铺开。万变不离其宗, 课本插图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解读插图时也要回归本源。

(二) 对比主题单元, 分辨年段差异

教材编写有其系统性, 知识点、感情线和训练面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 任何一个教学内容, 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 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品德课程围绕一条主线进行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 给品德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新要求。《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第5条指出, 要进行单元备课, 根据课程设计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特点, 分析各册教材中相关单元的联系与区别, 明确单元定位。基于这样的要求, 教师解图时可将相同主题的教学插图进行对比, 建立“课”与“单元”之间、“课”与“主题”之间的联系。如教学《美好的家园》一课时, 笔者把家园主题单元的课文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然后借助表格的形式对相关课文进行纵向、横向的梳理, 了解本课内容所处的位置和承载的教学目标。前后一对比, 笔者的心中豁然开朗:二下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关注身边环境的意识。“森林遭砍伐, 小鸟无家可归”图的编排只为引发学生的思考,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的意识。

(三) 联系前后课文, 确定课时要求

品德教材大多采用单元编排、主题统整的建构方式。备课时, 教师要树立单元整组教学全程研究的意识, 在整体把握单元目标, 整体感知单元内容的前提下, 联系前后课文的相关内容, 整体解读图例, 准确定位每一幅图所承载的课时目标。例如我们教研组在集体备课三年级《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的第2课时时, 发现在第一课《我国的行政区》教学中学生已经对长江、黄河的形状、流经省市有了初步的理解, 因此第二课《长江长城, 黄山黄河》第2课时的课时目标就应该基于第一课但又高于第一课, 这两条河的知识目标不再是重点, “感受长江、黄河以及祖国水系的秀丽、壮美”这一情感目标才是本课的主要目标。单元教学中, 只有联系前后课文进行解图, 课时目标的制定才能做到不偏不倚。

二、多角度观图, 解析目标主次

面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插图, 读图、解图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教师应遵循图与图编排过程中的逻辑关系, 采用多种方式联系着看图、解图, 找寻插图承载的教学目标。

(一) 上下图审视看, 梳理目标层次

一篇课文中的一个主题, 教材往往会安排一组图片来体现它的教学内容。有的是两三张, 有的是三四张, 有时甚至达到六七张。这些图片之间有时是并列关系, 有时又有前后顺序, 不可调换。解读这类组图的教学目标时, 需要教师仔细分析, 从深浅程度上, 把握它们之间的递进关系。例如在准备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上《红绿灯》这一课时, 笔者发现此课中的插图是随着故事情景出现的, 看似简单 (帮助理解故事内容) , 实则不然。首先, 笔者发现这三幅图都是交通标志图, 且三种标志是不一样的: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图案。由此可知, “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 初步了解交通标志的分类”是本环节的教学目标。然而教材解读是否到此结束了?仔细观察, 还会发现这三幅图的排列顺序也有讲究, 先出现指示标志, 再出现警告标志, 最后出现禁行标志, 程度在不断加深, 这正是教材梯度设计和目标逐步提高的体现。由此, 在落实“认识交通标志”这一知识性目标的过程中, 还应深层次地推进严格遵循交通标志指示这一安全意识。因此, 面对多层含义的插图, 只要上下联系, 反复审视着看, 就能把握各插图之间的递进关系, 梳理清楚隐藏的层次目标, 收获“梦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惊喜。

(二) 发散图对照看, 凸显目标主体

发散图, 指围绕一个中心内容, 表达一个共同主题的多幅图。此类插图有以下特点:其一, 多幅画面反映的不是同一件事、同一个人 (或同一个群体) ;其二, 图中的画面与画面间的意义联结, 并不存在先后衔接关系。这些“散”点给教师正确解图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美好的家园》一课的教学后, 就有教研员在点评时这样说:“请看一下书本46页这两幅家园图的大小。你是否想过为什么美好的家园图那么大, 整整占了一页, 而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环境图却相对小得多呢?编者为什么不换一下?”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 为什么这两幅图的大小不一样?现行的品德教材图文并茂, 似乎很“浅”, 其实背后蕴含着深意。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 慢慢融入教材背后的“深意义”中。两幅图一幅大一幅小, 大的图显然是本课的重点, 编者是在告诉读者感受家园的美好才是本课的教学目标。那么小图的意图是什么?链接“美好家园”这一主题, 笔者领会到编者是想通过这两幅图的正反对比, 引发学生对美好家园环境要素的深入思考, 进而带领学生进行第47页“美好家园条件”的小讨论。由此, 找到了两者的联结点。

三、多维度读图, 把握目标重点

浙教版品德教材的编写, 注意将文字媒体与图像媒体整合, 形成图文并茂、有机共融的效果。课本中出现的文字虽少, 但类型丰富。主要集中在单元导语、主题文字、图片注释、提示语、旁白人物、情境对话等, 备课中教师不应该把这些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附庸, 要注意将课文的这些文字部分作为图片资源解读的辅助资料来使用。耐心品悟这些文字, 不仅能帮助教师准确定位目标, 而且对其中的重点目标的把握也有指导意义。

(一) 串联引导语概要, 使目标线索更明晰

浙教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 虽然文字不多, 但其内涵往往是它涉及的全部教学内容的精髓, 体现着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如果说读懂每篇课文只是在“自家的地里耕种”的话, 那么链接主题单元导入部分的“单元概要”, 就容易厘清事情的头绪及发展脉络, 找到教材插图设计的主要意图, 把握插图承载的重要目标。备课时, 仔细研读这部分文字, 从中寻找线索, 将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正确把握。以《节日大观》一课为例, 该课所在单元的导语中这样写道:“许许多多的人虽然皮肤的颜色不同, 使用的语言文字不同, 穿的服装不同, 并且还有各自独特的传统节日等, 但是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寥寥数语, 简单明了地揭示了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抓住这一线索, “春节”这一组图在教学目标中的合理位置就即刻凸显出来, 能精准把握感受世界各民族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目标。

(二) 探提示语本意, 把控目标方向更精准

品德教材中的提示语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关键词则体现了每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核心概念。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关键词或提示语, 以此为线索, 认真分析教材插图的着力点, 就能比较精确找到理解该插图教学目标的方向。如《我家住在新农村》一课备课时, 结合提示语“了解新农村的变化”、关键词“新农村”解读“住房、道路、公共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活动”组图时, 我们将目标锁定于感受新农村生活的变化。课堂上, 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近几年来农村的变化。学生纷纷从住房、道路、公共设施、医疗卫生、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喜人变化娓娓道来, 较为精准地实施了目标导学。

综上所述, 教师应依据品德课程标准站在全学段教材的高度上俯瞰教学内容, 认真审视教材插图, 采取比较异同点、抓住着力点、寻求突破点等策略来解析课文插图, 制定教学目标, 从而提升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现行品德教材的呈现方式与原来的思想品德教材相比, 文字量减少, 插图增加。这一特点给教师理解教材意图、精准把握教学目标增加了难度, 教师常因读不懂课文插图所承载的教学意图, 致使教学从设计起就偏离目标。针对这一现状, 可从“多层次解图, 寻问目标根源”“多角度观图, 解析目标主次”“多维度读图, 把握目标重点”这三个方面着手展开探究, 以提高品德教师对课本插图的解读和把握能力。

关键词:文本插图,教学目标,教材解读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主编.为了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4:凸显初中古诗文人文性的教学策略

一、变机械读记为吟咏赏析

古人云:“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所谓的“诵”和“读”,与狭义上的死记硬背有着本质区别,应理解为“吟咏”、“解读”、“赏析”。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强调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其间的先“披”后“入”再“讨”,与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的“破”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有这样坚持吟咏赏析,学生才能逐步地深入古诗词其境,乐在其中,并养成良好的语感素养与解析能力,从中获取厚积薄发的综合性实践效果。

二、变说文解字为能力教学

古诗文教学是语文课程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原则,积极有效地开展“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同肩并行的课程实践活动。如教学《出师表》时,教师可针对“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一句中的前后两个“效”字,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之”在古诗文中一般解释为“的”,由此推断第一个“效”应是名词,而后一个则应为动词。再根据语境,可以分别落实先后为“责任”和“完成(讨贼兴复)责任”之意。

三、变曲高和寡为同振共鸣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尽相同的个性特征,因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与思维,所以就会出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现象。在现实中,教师对古诗文教学,除了有一些个性化见解外,更多的是以“教学参考”为经典。而这往往得不到学生的诚心认可和热烈响应。对此,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让学生展开个体意会和相互合作探究活动,以实现“激励、唤醒、鼓舞”之效。如《蒹葭》一文,其中蕴藏着形美、音美、意美的特点,但是由于初中生的感悟力有限,即使教师讲解得再精彩,也难以收到同振共鸣的效果。有鉴于此,笔者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演示了一副“柔弱娇美、面水而立”“谦谦君子、深情凝望”的清秀图画,并配以悠扬低缓的古筝乐曲,把学生由视听带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美妙意境。学生在“由感而悟”和“据文赏言”中获得了更为丰富的体会。

四、变题海苦练为活动体验

在传统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教师讲解——学生读背——题海苦练”的活动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这种“以教定学、多劳少得”的教学形式,常常令“教者难教、学者难学”。在新课程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内容和学生发展需要,将之转换为喜闻乐见的模拟表演活动,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陌上桑》内容时,文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侧面描写罗敷之美的语句,可谓心神兼具、动感十足,令人回味无穷。有鉴于此,教师可让学生以哑剧形式进行表演,充分展示学生的理解能力,然后再指导、帮助学生尝试逐步背诵而熟。笔者从比较中发现,学生活动体验背诵比强行背诵不仅效率高而且课堂活泼有趣得多。

五、变重教轻育为育才育德

古诗文中既包含令人倾心的知识,又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元素:忧国忧民者有之,奋发进取者有之,淡泊名利者有之,喜怒哀乐者有之,修身养性者有之,深情厚谊者有之……如《醉翁亭记》中有“负者休于树,行者歌于途”,皆因被醉翁亭美景吸引而“得意忘累”、“得意忘行”的超脱人物形象;《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思想和远大抱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敬贤爱才精神;《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间美好真情……所有这些,都是教师开展人文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元素,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优质资源。如果忽视这些,则是对古诗文的亵渎和浪费。

篇5:古诗文课堂教学目标精准性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涂 浩

(长沙县安沙镇唐田中学)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理论的提出

我国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授课方式有其优越性的一面,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了“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这无疑妨碍了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的发展;而采用个别教学虽然可以因材施教,但其效率较低,就目前我国的国情来讲也是不可能的。由于遗传、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出差异。所以课堂上采用“一刀切”式的教学方法,会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在全国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当前以班级教学模式为主的实际,在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下,如何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面向全体学生,让这些存在个性差异、学习基础不同、家庭教育和影响迥异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最大限度内满足“个别化”教学的要求,实施“准个别化”教学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全面落实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现在的学校除了少数学生素质相对较好之外,大多数学校的生源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一方面体现在不同的学校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体现在同一学校的同一个班级的不同学生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目前的初中的数学教学呈现比较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这无疑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克服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大面积提高数学科的教学质量,必须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实施“面向全体,分层施教,分类推进”的分层教学思路,实行走班子授课。真正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最起码的基础知识,能力和技能。开展分层教学,构建全方位的分层异步目标教学模式,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以及更加深入的实施素质教育及开展创新教育的研究都有很强的意义,也是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和必由之路。因此,在新形式、新课改、新教育的背景下,开展分层异步目标教学的课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分层异步目标教学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的课题,有很多专家曾经对此课题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提出了分层教学的概念,并对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提出了一定的方案,但是这些方案具体操作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可操作性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异步目标教学还缺乏必要的可操作性的措施。现在之所以选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其主要目的就是探索出分层异步目标教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设计出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分层异步目标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编写出能鲜明的体现出分层异步目标教学特点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现在各个学科都在开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题研究,但是,在开展这些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素质差异很大,因此,这些课题的研究往往不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因此,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索出实施分层异步目标教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3.目的、意义

通过对分层异步目标教学的全方位的课题研究,不仅能解决课堂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问题,而且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还将构建分层异步目标教学的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编写出能指导不同类别的学校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解决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问题,可实现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这对减轻教师的过重的备课负担,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为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基础性和全面性,为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主要想达到如下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提出在初中数学实施分层异步教学的意见,探索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的教学方式;

2、制定初中数学实施分层异步教学的目标和评价方案;

3、初步形成初中数学实施分层异步教学基本理论;

4、全面提高实验班级学生的成绩,使受实验学生的创新、实践等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促进实验班级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5、使参与实验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更加丰富,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平的科研队伍。

三、研究内容

构建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的课堂教学模式,编写出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形成一套分层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案集,具体总结出分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1)如何搞好对学生的分层和分组;(2)如何搞好对教学目标的分层;(3)备课如何分层;(4)教师的授课如何分层;(5)课堂练习的设置如何分层;(6)作业布置如何分层;(7)作业的批改如何分层;(8)阶段测试题的编写如何分层;(9)课后辅导如何分层;(10)教学评价如何分层。

这对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基础性和全面性,为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任务

(一)研究对象:我校初一154班、153班学生。

(二)研究方法

1.理论探索法:

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搜集现有“分层异步教学模式”的有关资料,了解目前各地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动态、发展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明确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及其能力培养方法。

2、调查法:

(1)深入课堂教学调查并分析有关该课题实施现状及与教师座谈。

(2)对学生在该课题实施中参与体验积极性、体验感悟能力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

3.比较实验法:

本课题的实验采取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对比研究,选择初一154班1个班为实验班。本校初一153班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4.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五、研究时间和步骤

1、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1年4月到2013年10月。

2、具体步骤:

前期工作:选择讨论,申报立项 第一阶段:2011年4月--2011年10月

(1)收集有关“分层异步目标教学”文献资料,学习有关经验,借鉴分层异步目标教学的一些成功做法,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分层异步目标教学的经验并进行初步的经验总结。

(2)制订课题方案,确立课题组人员和实验班,做好组织发动工作。

(3)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对课题进行论证,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

(4)举行开题会。

第二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7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数学分层异步目标教学的策略。

(2)课题组研究人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实验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提高情况。

(4)2011年上半年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及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

(5)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2012年7月--2013年7月

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第四阶段:2013年7月--10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邀请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3)写出课题论文,汇编论文集。

(4)观摩活动。

六、课题研究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 1、2011年4月-2011年6月 分层异步目标教学的认识与实践(1)课题论文、课题优秀课堂实录:涂浩 吴刚(2)学生学习成果展示 2、2011年6月-2011年8月 分层异步目标教学课堂教学实验方案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集(内部交流)

学校数学教师3、2011年8月-2013年7月 分层异步目标教学课堂教学实验方案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集(修订,推广使用)

学校数学教师4、2013年7月-10月 分层异步目标教学课题实验报告 课题实验报告:涂浩 吴刚

5、最 终 研 究 成 果

(1)2013年7月 分层异步目标教学课堂教学实验方案设计课堂教学设计方案集:涂浩 吴刚

(2)2013年10月 分层异步目标教学课题实验报告 阶段性总结材料

总结材料

结题报告: 涂浩 吴刚

七、课题研究方法

涂浩:(1)研究如何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2)研究在教学设计中如何进行分层。

(3)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4)研究如何搞好对学生的分层和分组。(5)研究阶段测试题的编写如何分层。

吴刚:(1)研究在课堂练习的设置中如何进行分层。

(2)研究在作业的布置中如何进行分层。(3)研究在作业的批改中如何进行分层。(4)研究在课后辅导中如何进行分层。(5)研究教学评价如何进行分层。

八、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研究能力

课题组的成员均为中学一级教师,都在教学一线从事工作十年以上,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能力,有很强的科研热情,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能确保研究材料的整理,使研究更加有效。课题组成员将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每一步,将根据课题需要制定详细的教学研究计划,定期进行课题的研讨,及时反馈,及时修改计划,以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2.资料设备、科研手段

本课题的实施将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展,研究者加强理论学习,对分层教学的目的、意义有更深入地了解。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将定期召开研究会议,交流经验,探讨困惑,及时总结,撰写论文,并通过学生课堂表现、作业、测试等情况,不断调整实施的方案,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挥潜能,取得课题效益的最大化。在课题实施取得成果后,将向全校进行经验推广,使学生在其它学科也能有更大的进步。

课题组

上一篇:朝读经典推荐书目下一篇:学校共青团成才服务工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