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精神研究综述

2024-04-25

团队精神研究综述(通用6篇)

篇1:团队精神研究综述

兵团精神研究综述

摘要:兵团精神是兵团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促进新疆长治久安的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关注兵团的广大学者对于兵团精神的研究主要是从兵团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内涵、价值和传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出现一大批成果。今后对于兵团精神的研究,应从新时期兵团精神的阐释、兵团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新职工与兵团精神的传承问题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对兵团精神的研究。

关键词:兵团精神 研究 综述

[作者简介] 郑伟,农一师党校讲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

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是兵团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促进新疆长治久安的强大精神动力。近年来,兵团理论工作者对于兵团精神进行了较深入地、系统的研究,出现一很多成果。这里,笔者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对兵团精神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针对当前兵团精神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深化兵团精神研究的思路与拙见。

一、关于兵团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对于兵团精神形成与发展的问题,学术界观点基本趋于一致,学者们认为: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在长期屯垦戍边实践中形成的,是兵团各项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宝贵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仍需始终不渝地弘扬兵团精神,丰富和发展兵团精神。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王崇久主编的《兵团精神》一书。书中指出:“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在半个多世纪屯垦戍边伟大实践中创造的,是兵团几代人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始终是凝聚人、感召人、鼓舞人的精神动力。它对于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素质,对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对于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扬光大,为屯垦戍边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兵团精神,必须赋予兵团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并就“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和“开拓进取”新时代内涵做了探讨。”梁金贵撰写的《兵团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中,兵团儿女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凝成了‘热爱祖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奋进’的兵团精神,成为兵团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值得兵团人永久珍惜、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兵团精神尽管产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在以往的屯垦戍边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兵团儿女在新世纪的创业发展实践中,在新世纪要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还要始终不渝地弘扬兵团精神,丰富和发展兵团精神,使兵团精神与时俱进,成为促进兵团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梁金贵在《兵团精神和兵团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研究》一文中也指出:“兵团精神是兵团文化的核心,是兵团人在长期斗争实践中用血汗凝成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兵团人真实生活的反映。兵团屯垦戍边的艰难与辉煌,是兵团百万职工弘扬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的体现。”文章同时强调:“兵团精神既是历史性的,也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兵团精神已成为兵团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值得兵团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立和谐社会的奋斗中,一定要将兵团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二、关于兵团精神的内涵

学者们对于兵团精神内涵的研究有两种观点。一是学者们较一致的认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其中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无私奉献是兵团精神的品格,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重要内容,开拓进取则是兵团精神的内在要求。二是认为兵团精神应该是兵团时代精神的体现,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今天,应赋予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以新的内涵。张振华在《试论兵团精神的基本内涵与弘扬》一文中指出:“热爱祖国是兵团精神的核心,是兵团人的信念,是兵团人的生活准则。热爱祖国在兵团主要体现在无私奉献和艰苦创业上,正是这种无私泰献、艰苦创业的精神造就了今天新疆的繁荣与稳定,因此无私泰献是兵团精神的品格,艰苦创业是兵团精神的重要内容,无私泰献和艰苦创业共同构成了热爱祖国的具体内容;开拓进取是兵团精神的内在要求,不开拓进取,不与时俱进,兵团就无法发展。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是一个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完整体系,是兵团文化的核心。”文章还指出:“兵团精神应该是兵团时代精神的体现。兵团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其兵团精神的先进性,就不仅要弘扬兵团精神,而目要不断地培育兵团精神,也就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兵团精神。”这方面代表性著作还有:梁金贵的《兵团精神与兵团文化传承问题研究》、王崇久主编的《兵团精神》一书。

三、关于兵团精神的价值 学术界一致认为,弘扬兵团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但研究的角度不仅一致,主要有三种观点。

部分学者是从兵团精神理论渊源的角度出发,认为兵团精神具有共同的传世价值,对于全社会都有教育和激励的作用。郭江华撰写的《兵团精神价值浅论》中指出:“兵团精神是兵团人屯垦戍边的核心价值观,却又不仅仅属于兵团,而是民精神财富的有机构成,也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缘由不是别的,就因为兵团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在兵团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就是中国革命精神在兵团的延续和弘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根本的一致性,因而不仅对兵团人而且对全社会都具有引领、教育、激励的巨大作用。”王崇久主编的《兵团精神》一书中也强调:“兵团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在兵团的延续和具体体现,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一样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对于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素质,对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对于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的学者是从兵团精神对于促进兵团未来事业发展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了研究。王江英撰写的《论兵团精神的时代价值》中强调:“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继续坚持弘扬和培育兵团精神,不断地增强全兵团人的精神力量,不断提高全兵团人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兵团建设的巨大精神动力。坚持弘扬和培育兵团精神,是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需要,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壮大兵团的需要,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维护新疆稳定的需要。” 还有的学者从价值体现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了探讨。如麻霞撰写的《兵团精神的价值体现》,文中指出:“兵团在其5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凝聚而成的兵团精神是支撑兵团人在艰苦环境下始终忠实履行屯垦戍边使命,不负党和人民重托的关键所在。其价值体现在:热爱祖国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艰苦创业体现了自强自立的拼搏意志;无私奉献体现了顾全大局的政治胸怀;开拓进取体现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

四、关于兵团精神的传承

学者们普遍认为弘扬兵团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但强调弘扬兵团精神要与时俱进丰富其内涵,拓展其方式。王丽撰写的《兵团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中指出:“对于兵团人来说,正是在兵团精神的鼓舞和凝聚下,才有蒸蒸日上兵团事业的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在21世纪初的兵团,培育和弘扬兵团精神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参与社会竞争需要兵团精神。其次,全社会对兵团的认同需要兵团精神。再次,兵团发展建设需要兵团精神。由此可见,兵团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关系到兵团事业的兴衰成,关系到是否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兵团精神固然有许多稳定的内容,但总的来说,其内容是历史性的。兵团精神应该是活的精神。弘扬兵团精神,就要不断地培育兵团精神,也就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世界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兵团精神。”马志成在《兵团精神贵在坚守重在实践》中强调:“大力弘扬兵团精神, 贵在坚守、重在实践, 关键在于做到坚持“三个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赋予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宣传教育与设置载体相结合;坚持树立典型与鞭挞丑恶相结合。”王崇久《在屯垦戍边新实践中继续弘扬兵团精神》一文中指出:“兵团精神始是兵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干部职工素质,对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继续履行好屯垦戍边使命具有不可限量的作用。因此,弘扬兵团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弘扬兵团精神,就是要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方针。”王崇久撰写的《兵团精神:新中国屯垦戍边的核心价值观》中指出:“进一步弘扬兵团精神,应当培养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增强其务实进步的时代特征。”武晓凤在《兵团经济的腾飞需要兵团精神》一文中强调:“弘扬兵团精神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传播方式。可以利用现代传媒,特别是大众传媒,如电影、电视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一切形式;也可以利用广告,特别是形象广告等;还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举办经贸会、以及兴办各种文化节、举办各种文化沙龙、邀请国内外名人访问座谈等等。通过宣传,在传统与现实的比较中,在丑陋与美好的反差中,在潜在与外在的诱导中,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中,使人们接受兵团精神。”

五、关于兵团精神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是需要对新时期兵团精神的阐释问题进行研究。张春贤在兵团党委六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指出:“要深入挖掘和升华兵团精神,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兵团精神固然有许多稳定的内容,但总的来说,其内容是历史性的。兵团精神应该是活的精神,是兵团时代精神的体现。新世纪新阶段,兵团面临的发展环境、遇到的复杂情况、需要破解的改革难题同过去相比都有了非常巨大的变化,有很多是前所未有的,这些都提出了进一步丰富兵团精神内涵的新要求。对新时期兵团精神阐述问题研究,使兵团精神与时俱进,更加贴近时代,贴近干部职工、贴近生活,这对于使之成为兵团人的主流价值、转变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追求,引领兵团上下自强不息、团结奋斗,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筑牢思想基础、凝聚强大合力、提供不竭动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是需要对兵团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进行研究。兵团精神是兵团人的核心价值观。那么应如何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认识兵团精神,二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如何在新日期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在的新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将兵团精神塑造为兵团人的核心价值观,使其成为促进兵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强大精神动力需要研究。

三是需要进一步研究新职工与兵团精神传承问题。随着老一辈兵团人的离、退休,大量内地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民落户兵团成为新职工,目前兵团职工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调查,农业连队一线的职工80%以上是内地民工。这批人到兵团的目的就是挣钱,与老职工相比,他们对于兵团精神既不了解,也难以认同。如何使新职工成为一支具有兵团精神的职工队伍并将兵团精神传承下去,关系到新型团场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兵团事业不断发展,关系到兵团能否继续成功履行党中央交付的屯垦戍边使命。这有待兵团广大理论工作者积极推进兵团精神研究成果向实践转化,使兵团精神成为兵团人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王崇久.兵团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 梁金贵.兵团精神的形成和发展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2)

[3] 张振华.试论兵团精神的基本内涵与弘扬[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4] 郭江华.兵团精神价值浅论[J].兵团建设,2008(10).[5] 王丽.兵团精神价值浅论[J].兵团建设,2004(6).[6] 马志成.兵团精神贵在坚守重在实践[J].兵团建设,2008(3).[7] 武晓凤.兵团经济的腾飞需要兵团精神[J].兵团建设,2001(6).[8] 赵杰.弘扬新疆和兵团文化 强化屯垦戍边意识[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9] 麻霞.兵团精神的价值体现[J].兵团党校学报,2008(1).[10] 王崇久.在屯垦戍边新实践中继续弘扬兵团精神[N].兵团日报,2006—7—7.[11] 王崇久.兵团精神:新中国屯垦戍边的核心价值观[N].兵团日报,2007-2—2.[12] 梁金贵.兵团精神与兵团文化传承问题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07(7).[13] 王江英.论兵团精神的价值体现[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3(4).[14] 李成.兵团精神与兵团文化[J].兵团党校学报,2007(6).[15] 黄宏.兵团精神——我党精神宝库中的奇葩[J].兵团建设,2008(2).[16] 本报评论员.在推进新型团场建设中弘扬兵团精神[N].兵团日报,2006—8—18.

篇2:团队精神研究综述

一、团队及负责人现有研究综述

(一)团队相关概念及界定 1.团队概念内涵

关于团队的研究由来已久,其相关理论也很丰富,且对于团队这个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一致。

Katzenbach和 Smith(1993)将团队定义为“由为数不多的人根据功能性任务组成的工作单位,其主要特征是团队成员承诺共同的工作目标和方法,并互相承担责任”。[1]

Lawrence Holpp则认为,团队是“在特定的可操作规范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共同合作的人的共同体。”[2] David Jaques和Gilly Salmon在其《团队学习》一书中提出,团队不仅仅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的物理总和,它至少包含了八个方面的含义:集体观念、需求、共同目标、相互依赖、社会化的组织、互动、内聚性、成员身份。[3]

国内一些学者在国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团队的内涵做了进一步阐述。袁和平在《团队管理》一书中指出“团队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但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4]王青认为,“团队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组成。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行为上有共同规范的一种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一种组织形态。”[5]

在目前众多的团队定义中,以美国管理学大师斯蒂芬•罗宾斯(1997)的定义最为权威:“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6]本论文就采用了罗宾斯对于团队概念的界定。

2.社区团队概念内涵

关于社区团队,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但与其相关的概念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社会团体

国务院1998年10月25日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中规定:“社会团队是指由公民或者单位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一般简称为社团。根据社团的性质和任务,社会团体可以分为学术性、行业性、专业性和联合性四类。[7]

2.2民间组织

按照中办发[1994]34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工作的通知》,民间组织是指:由民间力量主办的,为社会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它包括两大类:一是社会团体,二是民办非企业单位。[8]

2.3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9]

2.4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的对称。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提出,是人们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以感情、喜好等情绪为基础的松散的、没有正式规定的群体。人们在正式组织所安排的共同工作和在相互接触中,必然会以感情、性格、爱好相投为基础形成若干人群,这些群体不受正式组织的行政部门和管理层次等的限制,也没有明确规定的正式结构,但在其内部也会形成一些特定的关系结构,自然涌现出自己的“头头”,形成一些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和规范。[10]

由此可见,对社区团队一词并无统一概念,以团队目的、性质和关系结构等方面为依据分别产生了不同的观点。而本文中所使用的社区团队,主要指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起来的,得到社区认可和支持的,旨在满足社区群众各类需求的群众团体。

(二)团队生命周期研究概述

团队就像是一个生命体,从刚刚建立到逐渐成熟,一直到最后的分解,仿佛经历了一场生命的周期。关于团队的生命,最早对团队生命周期阶段划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学者塔克曼(1977)提出了著名的“小型团队的发展阶段”模型。[11]在该模型中,塔克曼将团队生命周期划分为 5 个阶段,分别为:组建期、震荡期、规范期、执行期和解散期。“小型团队的发展阶段”模型提出后,得到了众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认可,并一直被沿用至今。

Johnson(1987)提出了团队发展的七阶段说,包括制定规范、认同规范、建立信任、出现不同声音、融入和责任感、高效、终结七个阶段。

Salmon在《团队学习》一书中提出课团队发展的五阶段说,主要针对的是网上学习团队,这五个阶段分别是:进入团队、定位自我、成员互动、讨论合作、达到个人目标。[12]

国内的章义伍(2004)、何瑛(2003)等学者纷纷在其有关团队的著作中引用了该模型。其中章义伍在塔克曼的基础上对团队生命周期做了进一步阐述,他在《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一书中指出:团队最后的命运并不一定是解散,团队最终可能的结果有三种,分别为:解散、修整和整顿,并对这三种情况分别做了注解。[13]

(三)团队类型研究概述

梅奥最早提出了非正式团队的概念。正式团队是由组织正式设立并有明文规定的一种有固定编制、明确的职责权限、完备规章制度、领导者和确定的上下级关系的团队。非正式团队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组织程序和明文规定的团队。

以团队的任务和团队存在的时间久暂性可分为固定性团队和临时性团队。固定性团队是长期存在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组织形态,如生产班组、工段或车间、学校班级等,其组织形态和团队结构相对稳定,一般多指正式团队。临时性团队是指为完成某一临时任务而形成的团队,任务一旦完成,活动宣告结束,团队自行解散。[14]

罗宾斯在其《组织行为学》一书中,将团队分为4种类型。一是问题解决团队(problem-solving teams)。在这种团队中,成员针对如何改进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互相交换看法或者提出意见,但是,这些团队几乎没有权力单方面实施它们所提出的任何建议。二是自我管理团队(self-managed work teams)。这类团队通常由10-15人组成,他们从事息息相关或相辅相成的工作,并承担了很多以前由他们的主管担任的职责。三是跨职能团队(cross-functional teams)。这种团队由组织层级相近但来自不同工作领域的员工组成,他们为了完成某项任务而共同工作。四是虚拟团队(virtual teams)。虚拟团队是指利用电脑技术把分散在不同地方的成员联系起来以实现某个共同目标的工作团队。[15]

1993年,RichardSaavedra、P•ChristopherEarley和LinnVanDyne

[16]提出了团队绩效依赖于团队成员复杂互依性的模型,根据团队成员作业互依性划分出4种团队类型:平行团队——在完成团队作业时,团队成员之间彼此很少或没有沟通、交流、协作,各自完成团队作业的一部分。系列团队——这类团队里的团队成员,在完成团队作业时,有一定的协作、交流,但只是前者影响后者,而后者对前者没有作用。聚合团队——在这种团队里,团队成员彼此之间也很少有交流,但是每个团队成员都与一个共同的团队成员密切联系。自我管理团队——在这种团队里,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团队作业。

Thompson根据团队成员作业互依性划分出3种团队类型:平行团队(Pooled team)——在完成团队作业时,团队成员之间彼此很少或没有沟通、交流、协作,各自独立完成团队作业的一部分。系列团队(sequentialteam)——这类团队里的团队成员,在完成团队作业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一个成员完成后,另一个成员在前一个的基础上继续进行,团队成员彼此之间很少交流、沟通。互依团队(reciprocalteam)——在这种团队里,团队成员之间彼此紧密联系、密切合作,可以沟通、协商共同完成团队作业。在这类团队里,团队过程中的特征是,沟通、适应性、协调、决策、领导过程和人际交往技能都可以明确体现出来。[17] 关于团队类型的研究,由于团队所处环境不同,分类也有所差异。在本论文中,主要依照社区团队的活动内容,将其分为文化知识类团队、文艺娱乐类团队和体育健身类团队。

(四)团队带领人概念内涵

在提到“带领人”时,“领导”一词是不可回避的。罗宾斯在其《组织行为学》一书中阐述了“领导”和“管理”两个术语之间的区别:管理主要是应对复杂性,是管理者通过制定正式的计划、设计严谨的组织结构以及监督这些计划的实施情况,实现秩序和一致性。而领导则主要是应对变化,通过提出未来愿景以确定前进方向,然后大家齐心协力实现该愿景。本文之所以采用“带领人”一词,是因为“带领人”比“领导者”范围更广,能够涵盖包括社区骨干分子在内的带领者。在本文中,“带领人”是指为本团队的发展负责的、真正管理团队日常事务的团队负责人。[18]

二、成长路径和支持策略概述

(一)成长路径概述

所谓带领人的成长路径,即从带领人进入团队开始,其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而成长为团队带领人的过程,在刚刚进入团队时,他可能直接扮演负责人的角色,但更多的是从普通团队成员而成长为团队的带领人。

关于成长路径的理论,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成长路径的相关理论概述

国外关于教师的成长阶段,主要有傅勒的关注阶段论、伯顿等人的教师发展三阶段论、费斯勒的动态教师生涯循环论、斯德菲的教师生涯阶段模式论以及休伯曼的教师职业生命周期论等。

“关注”阶段的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研究中较早出现的一类,以傅勒为代表。傅勒是教师发展理论研究的鼻祖,他提出了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四阶段模式:任教前关注阶段、早期求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伯顿、纽曼和皮特森等人通过生命周期与职业生涯相结合的方式来研究教师发展的问题,根据人的生理周期发展过程,将教师发展过程分成3个阶段:求生存阶段(20—40 岁)、调整阶段(40岁—55 岁)、成熟阶段(55 岁以后)。

美国学者费斯勒的教师发展理论主要从教师和环境互动的角度来研究,提出了整体的、动态的教师生涯循环论,把教师发展分为 8 个阶段:职前准备阶段、入职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和成长阶段、职业挫折阶段、稳定和停滞阶段、生涯低落阶段、生涯结束阶段。

美国学者斯德菲吸取了费斯勒等人的研究成果,把教师发展历程分为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斯德菲的教师生涯发展模式比较完整、也较真实地诠释了教师发展的历程。

休伯曼具体细化了教师发展阶段,不仅划分了教师发展阶段,而且探索了每一阶段教师发展的主题。他把教师发展分为5个阶段:入职期、稳定、实验和重估期、平静和保守期、退出教职期,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表现、不同的主题。

关于教师的发展阶段和成长路径,国内有着二阶段说、三阶段说、四阶段说、五阶段说等多种观点。

两阶段论。将教师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的代表性学者是吴康宁。他从教师作为社会人的角度出发,考察教师的发展历程,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预期专业社会化与继续专业社会化两阶段。预期专业社会化是指学历教育阶段,为教师专业发展奠定基础;继续专业社会化是指入职后,通过在职培训等方式不断完善其角色,提升专业化水平的过程。

三阶段论。唐玉光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职前教育、入职专业辅导和在职专业提高一体化的三个阶段。刘捷提出,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经历由低到高的三个持续的一体化发展阶段:师范生阶段、入门教师阶段、优秀教师阶段。各阶段面临不同成长问题和需求,师范生阶段主要任务是专业学习,入门教师阶段的主题是熟悉教学环境、适应教学工作,得到学生、同事和领导认同。

四阶段论。申继亮将入职后的教师发展分为 4 个阶段:学徒期、成长期、反思期和学者期等四个阶段。各阶段有其典型特征,学徒期的主要特点是不了解教学,主要任务是适应学校环境,熟悉教学工作。成长期的主要特点是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主要任务是积累经验。反思期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可能会出现职业枯竭。学者期的主要特点是专业知识丰富、学术研究能力强。

五阶段论。傅树京从教师入职以后接受培训的角度,将教师成长阶段分为适应期、探索期、建立期、成熟期、平和期五个前后相继阶段构成循序渐进、连绵不绝的直线动态发展历程。陈永明从人的生命自然衰老过程与周期这个角度来看待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以教学年龄为参数,将教师发展过程分为五个连续阶段:适应和发现期、稳定期、适应期或重新评价期、平静期和保守期、退出教职期。[19]

2.教师领导成长路径概述

国外教师领导者研究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教师作为领导者阶段(teacher as leader),另一阶段是教师就是领导者阶段(teacher being leader)。教师作为领导者的产生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兴起于美国的 20 世纪 80 年代。最早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的概念。[20]它主要强调教师在正式的领导职务中作为管理者角色,参与学校的课堂教学、课程设置和学校管理等方面,同时领导校际和教师间的协作等。

进入本世纪以来,教师领导者研究进入一个高峰期。此时的研究主要围绕“教师就是领导者”(teacher being leader)展开。教师领导者的职务既有正式的领导职务,也有非正式的领导职务。学校中不同层次的教职员工包括教师及教辅人员不论职位或任命都有获得担任领导角色和行使领导职能的权力。这些举措旨在促进学校发展与变革。[21]

目前国内关于教师领导的研究不多,还正处于萌芽阶段。但是从国外教师领导的文献述评中可散见一些观点。国内随着教师领导者角色研究数量的增多,相关研究也在快速升温。纵观国外教师领导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性,而我国教师领导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2]

3.人才生命周期

正如一个产品有其产生、形成、发展和衰退的周期一样,组织中的人才也有其生命周期。一般而言,人才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划分为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在引入期时,员工往往冲劲大、有热情、可塑性强、部分人员也有空想表现,存在人员流动率高等问题,这一阶段企业应多力发掘员工特点,做到人尽其才,并加以培训。

在成长阶段,经过磨合以及优胜劣汰的检验,有能力的员工渐渐浮出水面。希望做出成绩、希望得到提升是他们的心愿,这时也会伴生新老员工的矛盾与冲突,企业这时主要任务是发展人才,留住人才,把其中确有实力的派往重要岗位,并努力降低内耗、促成团结。到了成熟阶段,经过前一段时间的考验,有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逐步走上领导岗位:这个时段的人才睿智、理性,对企业的各方面游刃有余,但也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企业除应给予足够的薪资待遇,为其解决后顾之忧外,也要大力提倡忧患意识和企业远景展望。

进入衰退期或持续发展期,部分人员表现为满足现状,注重形式、刚愎自用或迷恋于声色犬马而不思进取,企业这时应制定员工再培训计划或自省改进方案,重新焕发他们的斗志,并分别给予调整置换。也有部分人才仍保持持续的成长性。[23]

对以上成长路径的概述不难发现,现有对成长路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和企业员工领域,对于团队、尤其是社区团队带领人的成长路径,并没有专门的描述和研究,这也是本论文的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二)团队带领人成长的支持策略概述 1.企业带领人成长的支持和培养 1.1实施人才盘点机制

为了让领导力的开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优秀的公司都普遍建立起了一种“人才盘点的机制”,对人才进行定期的盘点,为企业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并针对不同的人才类型实施不同的开发方略。

1.2提供学习支持

学习是领导力开发的根本途径,也是企业中领导力开发的重头戏。尤其是大企业,对学习和培训尤为重视。

3.教师领导者成长的支持和培育 2.1提供物质支持

教师领导者的各项活动能否顺利展开,经费是一项重要条件。校长应在每年的预算中划拨一部分经费给教师领导者以作专款专用。因为教师领导者开展的各项活动,如教学研讨会、校本研修与培训、校际交流等活,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的提升有益。

2.2提供精神支持

校长向教师领导者授权是基于“双赢”的理念,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的改革与提升。校长向教师领导者授权意味着教师领导者获得一部分领导权和决策权,使教师领导者能为校长分担,而且有机会参与学校管理、提出学校改革策略等。同时,向教师领导者授权就代表着校长对教师领导者改革和实践活动的信任和支持,但是这并不表明校长完全放弃权力。

除了校长的支持,培养策略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同事对教师领导者的支持与合作。同事的意愿对培养教师领导者能否成功是关键因素。因为教师领导者直接面对的是周围的同事(包括教师、行政人员等),他们是教师领导行为的执行者和合作者。

2.3.提供制度支持

权力分享制度要求校长向教师领导者分享权力,让教师领导者有更多机会参与学校管理和专业发展的决策。学校管理方面,允许教师领导者进入学校“董事会”或“核心”,给予教师领导者提出质疑和反对的权力,并且有权提出学校改革议案和参与学校重大议案的决策。专业发展方面,教师领导者有专业自主权和专业发展权。允许教师建立学术团体和开展专业发展的权力。最大限度的为教师领导者提供物质支持和制度保障。

3.服务型机构带领人成长的支持和培育 3.1构筑核心团队

核心团队是指领导团队,即通常所说的领导班子。核心团队的领导力是整个团队领导力的基础和保障。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团队才能够促使团体整体领导力的提升,因此提高团队整体领导力必须首先构筑强有力的核心团队。建设核心团队,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主要领导人具有良好的个人形象、具有与工作相适应的职业能力和高尚的品德操守才会有较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才能带好班子;其次,班子成员要有合理的结构。一般说来,领导班子的结构主要应考虑年龄结构、性格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气质结构等方面。不同年龄、性别、知识能力和气质的人拥有不同的特长,班子成员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相配合,才能获得“1+1>2”的效果。

3.2建设公共服务行政文化

建设公共服务行政文化,首先要确立有限型行政文化取向在服务型行政文化下,政府的职能权限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政府要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把公共服务作为基本职能,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其次,确立法治型行政文化取向。法治型行政文化的核心是“他律”,即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严格遵从法律的规定和程序。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不断或正在建设的法治型行政文化,主张自律机制在保证其合法性的同时,逐步完善他律机制,并有了他律机制日益代替自律机制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公共服务趋向于法治化管理。第三要确立绩效型行政文化取向。公共服务行政文化要求建立一个高效的政府,要求政府充分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引进企业家式的政府形式,实行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同时使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加快政府信息传播速度,提高行政效率。第四是确立服务型行政文化取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多元社会的到来,随着公共管理“顾客导向”、“服务导向”目标的确立,现代政府职能结构的重心更多地转移到公共服务上来。

参考文献:

篇3:东北抗联精神研究综述

东北抗联精神研究属于中共党史学中国革命精神史研究范畴。学术界对东北抗联精神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期,研究成果大多见于抗战胜利60周年和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主要以探讨抗联精神和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即意义为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不断深化,领域也逐步扩大,成果较为丰厚。

主要代表性著作:张洪兴著《东北抗联精神》(白山出版社2010年版)和《东北抗日联军》编写组著《东北抗日联军史》(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版)。文章有张洪兴的《弘扬抗联精神的时代意义》(2001)和《用生命的极限高举抗日爱国旗帜———弘扬东北抗联精神》(2002)、陈玫的《抗联精神是宝贵精神财富》(2005)、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的《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东北抗联精神》(2005)、赵俊清的《勿忘灾难岁月弘扬抗联精神———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联》(2011)、车霁虹的《论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地位及抗战精神》(2012)、王军凯的《东北抗联精神与当代中国民族精神》(2014)、仲海涛的《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2014)、武建军的《汲取东北抗联强大精神力量》(2015)、邴正的《弘扬抗联精神实现东北振兴》和《传承东北抗联精神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干部》(2015)、吴祖鲲的《革命精神史视域下的东北抗联精神》(2015)、林晓光的《抗联精神光耀千秋永垂青史》(2015)、李敏的《抗联精神是中华儿女永远的精神财富》(2015)、刘信君的《再论东北抗联精神———抗战胜利70年后的评述》、张洪兴,贾程秀男的《大力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2015)、谷曼的《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2015)、张磊的《东北抗联精神传承与弘扬的路径选择》(2016)等。

二、涉及的主要问题及观点

1. 抗联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内涵研究

袁中树在《长白学刊》2013年第5期《抗联精神与东北文化传承》中对抗联精神形成的民族文化条件与东北文化基础进行了阐述。抗联精神形成的民族文化条件包括根植于中华民族精神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抗争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是中华文化人本精神的再现;抗联精神形成的东北文化基础包括东北地域突出的英雄主义文化背景、东北人独特的豪放人格特质和东北地区特有的艰苦奋斗方式。

管玄同、吴祖鲲在《桂海论丛》2015年第6期《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地位及其实践价值》中指出,抗联精神是在继承人民革命斗争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近代以来东北革命历史的精神产物,是中华民族抵抗外部侵略的精神结晶,是抗联将士用鲜血浇灌出的精神硕果。王冬在《世纪桥》2015年第8期《东北抗联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一文,对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历史条件进行了梳理,指出东北抗联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东北广大军民的优秀品质和东北特殊的艰苦斗争环境下逐步形成的。

2015年7月30日,召开弘扬伟大东北抗联精神座谈会,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讲道:“东北抗联在长期、艰苦、壮烈的对敌斗争中,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以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顽强、前赴后继的英勇战斗精神,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不畏牺牲精神,不畏艰苦、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休戚与共、团结御侮的国际主义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伟大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1]李精华、张朕在《大庆社会科学》2015年第10期,发表了《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重大现实意义》,文章将抗联精神内涵概括为忠贞报国的爱国情怀、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艰苦奋斗的开拓意识和团结御侮的国际风范。薛金艳在《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将抗联精神的理论内涵概括为心系祖国、胸怀全局、勇挑重任的责任担当精神,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百折不挠的艰苦奋斗精神,英勇顽强、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牺牲精神。辽宁省委党史研究室在《共产党员》2016年第1期发表了《抗联精神,永放光芒》,指出抗联精神内涵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和威武不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严寒在《中国文化报》2015年8月27日发表了《铭记沦陷历史弘扬抗联精神》,指出抗联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抗战精神不可或缺的要素,主要有勇赴国难的爱国精神、信仰坚定的担当精神和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关捷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9月8日发表了《东北抗联精神的丰富内涵》,文章指出抗联精神是民族魂的一部分,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华国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机智勇敢、战略指挥的创造精神;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2. 关于抗联精神的价值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周知民、吴祖鲲在《长白学刊》2013年第5期的《论东北抗联精神文化内涵与当代启示》一文中,从文化学的角度阐述了东北抗联精神的启示:一是在东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马列主义,这种自觉、自信和自律成为抗联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二是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广泛的群众参与,是抗联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三是东北抗联的领导群体能够根据斗争环境的变化和革命任务调整,推行宽松灵活的文化政策;四是弘扬抗联精神对当前增强文化发展的清醒理论意识和价值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张忠义、陈雨虹在《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5期《弘扬伟大的抗联精神》一文中指出,抗联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由、不畏强暴、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的正义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作用,是崇高信仰与爱国精神高扬的旗帜。程晓辰在《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5年第5期发表《试析东北抗联精神的价值耦合》,指出东北抗联精神与爱国主义具有共同的价值归旨,两者之间以量化形式耦合。表现为以爱国主义利益至上的目标价值耦合: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价值统一,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目标统一,坚持爱党、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以爱国情感和实践统一的工具价值耦合:舍生取义、勇于献身与国而忘家的精神统一,众志成城、齐心报国与慷慨赴难的实践统一,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与强国之行的工具统一;以民族团结和国际合作糅合的增量价值耦合:全民族、各阶级紧密团结、合作广泛的国内力量统一,中、朝、苏人民并肩作战、同仇敌忾的国际力量统一,自力更生、自强不息与统一战线糅合的增量统一;以精神感召和价值观培育同一的时代价值耦合:精神感召和价值引领的激励价值,民族认同和价值统一的认同价值,爱国主义教育和价值观培育的理论价值。谷曼在《长白学刊》2015年第3期发表了《论东北抗联精神的实践价值》,提出抗联精神具有三个方面的实践价值,肩负起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神圣使命,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麻秀荣在《黑龙江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弘扬抗联精神提升党性修养》,指出抗联精神对提升党性修养的现实意义,坚持思想理论武装铸造“金刚不坏之身”,勇于责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保持革命气节,彰显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树立良好形象体现共产党人精神面貌。贠占军在《世纪桥》2015第11期《略论弘扬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意义》,从五个方面作了阐述,弘扬抗联精神是辨识抗战主导权的重要依据,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力量源泉,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发扬艰苦奋斗作风的时代需求,是加强组织性与纪律性教育的迫切需要。郑晓亮在《新长征》2015年第6期发表的《东北抗联精神与民族伟大复兴》一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弘扬抗联精神的价值,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义人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营养。

抗联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代表性论文有史桂芳和王顺利的《抗联精神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2004)、张秀梅的《东北抗联精神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邹安祺的《东北抗联精神与高校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2015)等。肖震在《世纪桥》2011年第3期发表的《将东北抗日联军精神作为红色革命资源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一文,指出用抗联精神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出了教育的途径是把弘扬革命传统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红色教育进校园工作,加强红色资源的社会实践活动,多渠道强化红色资源的宣传与教育。尚晓军等在《黑龙江史志》2014年第22期发表的《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加强高校国防教育》一文中,从抗联精神是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精髓、基础和目的展开分析。

三、抗联精神史料研究的意义及对策

首先,抗联精神研究弥补了中国革命精神史的研究内容,使抗战史和革命精神史研究领域得到完整补充,推动了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空白,肯定了东北抗战在全国抗战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进一步推动了东北抗联史的研究。其次,抗联精神的研究是坚定党的文化自信的有效战略措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抗联精神研究推动了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产业化发展,强化了智库建设。最后,东北抗联精神研究对于推动黑龙江高校申请教育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设置的革命精神研究基地,起到了推动和发展作用。

摘要:东北抗联精神是在东北抗日联军14年的奋斗中孕育、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抗联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与价值。抗联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中国革命精神一起成为一种精神财富,在新时期赋予抗联精神新内涵,对抗联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综述性评价,有利于学界对抗联精神的研究更深入,有利于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篇4:创业团队研究综述

关键词:创业团队;情感因素;资源整合;创业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 (2011) 17-0153-02

一、前言

学界对创业方面的研究进行得较早,但是直到1987年《Joumal of Management》发表Timmons基于创业三要素模型对创业团队的研究,学者们才真正重视创业团队研究。但是不同学者对其研究的侧重点往往不同,所关注的问题也不一致。因此,将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必要的整理,对创业团队的进一步研究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二、创业团队的概念

现有的创业团队文献关于创业团队的概念存在着不同的定义,大多数学者对创业团队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所有权、人员构成以及参与时间上。

Kamm、Shuman、Seeger和Nurick(1990)从所有权角度指出,创业团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参与公司创立过程并投入同比例资金的个人[1]。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创业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出资比例并不是相同的,因个人实际考虑的因素而各有不同。因此,郭洮村(1998)对Kamm等(1990)的定义进行了修正,他认为创业团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参与公司创立过程并投入资金的个人。

Gartner、Shaver和Gave从人员构成的角度出发,认为创业团队应该包括公司里的董事会特别是占有一定股权的投资人[2]。他们共同努力并投入个人资源以达到目标,他们对企业的创立和管理负责。

Gaylen N.Chandler和Steven H.Hanks(1998)从参与时间的角度指出,创业团队是在公司成立之初执掌公司的人或是在公司营运的前两年加盟公司的成员,但不包括没有公司股权的一般雇员。

创业团队要用动态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利用团队优势。从人数上的量变到新创企业的质变,创业团队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所以创业团队的概念也是随着对创业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变化的。

三、创业团队研究的主要理论视角

采取团队创业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单个创业者在能力、经验、资源等方面的局限,通过优势互补,大大地提高了创业成功率。在现有创业团队研究文献中,对创业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视角上。

1、资源整合能力与创业团队

创业团队所需的资源也分为了两大类,一类是硬性资源,即财务资源、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另一大类是软性资源,即技术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声誉资源。不同的学者分别从这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对创业团队进行了研究。

Bhide(2000)认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硬性资源的限制是创业企业生存和成长的最大障碍。创业团队不仅能使各个创业者保持本身已经拥有的较强的硬性资源,而且能使新创企业更好地整合现有的硬性资源,并能够不断地创造与开发新的财务资源和物质资源。Kamm和Nurick(1993)认为创业者根据自己的硬性资源状况选择合适自身发展的创业团队。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创业团队能最大限度的获得开展创业活动所需的财务资源、物质资源以及人力资源。

创业团队的软性资源包括了不同专业与技能、年龄结构、人际关系、先前经验以及价值观等。相比于硬性资源来说,软性资源对于创业团队更加不可或缺。一流的创业团队能够带来大量的知识、经验、技能,并提升对企业的承诺,这将使新企业迅速成长。

Waston、Ponthieu和Critelli(1995)对创业团队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创业团队成员的人际关系对创业能否成功具有显著的影响。Cooper和Daily(1997)指出如果创业团队成员能够在技能、知识和能力方面实现互补,那么创业团队就可能拥有核心竞争力。石磊(2008)指出创业团队软性资源多样性能够有效弥补团队成员之间的差距,尤其是在日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下[3]。田莉,薛红志(2009)指出相对于先前经验较低的创业团队,具有较高先前经验的团队更可能发掘团队人员中所蕴含的隐性知识和资源,将创业团队所带来的优势放大,更好地提升资源整合能力[4]。

2、基于情感因素

创业初期的创业团队形成和组建过程,以情感纽带为主、认知资源互补为辅的原则,情感纽带是必要条件[5]。大部分创业团队是自发形成的,因此具有高的熟悉度和社会情感的一致性。创业团队的形成最主要是基于情感支持,包括了友谊关系、兴趣相投、血脉关系、价值观相同等的一致性。

通过已有的关系网络进行创业活动所带来的创业风险与创业失败造成的成本损失都能达到最小。Cooper和Daily(1997)指出创业团队中的友谊与团队成员间的退出率成负相关,因为在友谊程度高的创业团队中,团队成员的离开会使他付出离开朋友的精神成本、经济成本及个人所冒的风险。因此,在创业团队形成过程中,大多数的创业者都以情感因素作为团队构建的基础,而不是理性地从资源整理能力的角度出发。

周劲波(2009)认为,创业团队研究可以减少情感的分歧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一些调控,就可达到提高情感一致性的正面效应同时抑制负面效应的目的[6]。有着某种纽带关系以及有过共处经历的人群,这些群体之间具有很高的凝聚力。情感因素的强度、内容以及形式影响着创业团队内部的稳定性、冲突以及决策的质量。

3、基于创业绩效

创业团队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创业团队对新创企业绩效的影响。创业团队会对新创企业的绩效尤其针对盈利率、存活率、成长潜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创业活动越来越多的是基于一个创业团队而非单个创业者,并且创业团队的绩效明显要优于单个创业者[7]。

Cooper和Daily(1996)认为,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创业活动,使得新创企业对某个个人的依赖程度降低,可减弱因该人的缺陷或离开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创业失败率。Lechler(2001)对创业团队中的人际社会互动过程与创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8]。研究发现社会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业绩效。

杨俊辉,宋合义,李亮(2009)分析了创业团队对创业绩效的影响因素。发现创业团队的构成、创业团队的资源整合能力、创业团队中的情感因素等都会对创业绩效产生影响。

团队研究已经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领域,以往对创业团队研究实际上就是建立在团队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的。团队具有非常大的能力与潜力,因为人是社会人,都会有自身的缺点,但通过团队的力量,就能大大地减少个人的缺点并扩大团队内每个人的优点。

在我国特点的文化环境下,情感因素成为左右创业团队的重要因素,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整合问题成为了创业团队研究的热点,因为基于情感考虑组建的团队并不能很好地支撑新创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然而最终衡量新创企业成功与否的标准是通过对企业的绩效加以评价。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本文认为创业团队最重要的是要具有主观能动与求变性,即团队意识、创业意愿、能力整合与理性思维。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创业团队的认识应该同时考虑情感因素与资源能力两方面,进而最大限度提高团队绩效。

四、未来研究展望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于创业团队方面的研究总结,可以发现在我国对创业团队的研究数量稀少并且缺少严谨深入的实证研究。目前创业团队的研究还没有完全得到学者们的青睐,相比于其他创业研究来说还是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因此有关创业团队的研究还是有待发展的。未来对创业团队的研究可在团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区分不同行业创业团队构建对于创业绩效的影响。所以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领导风格等情感因素与团队资源整合能力,团队人员构成多元化以及创业绩效等问题的定量实证分析,都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Kamm,J B, Shuman,J C,Seeger,J A,and Nurick,A J.Entrepreneurial teams in new venturecreation:a research agenda[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0, 14(4):7-17.

[2]Gartner,Shaver&Gave,et a.l Finding the entrepreneur in entrepreneurship[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4,18:5-10.

[3]石磊:论创业团队构成多元化的选择模式与标准[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4).

[4]田莉,薛红志:创业团队先前经验、承诺与新技术企业初期绩效—— 一个交互效应模型及其启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4).

[5]Francis D.H.,SandbergW.R.Friendship within entripreneurial teams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team and ventureperformance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0,Winter:5-25.

[6]周劲波.创业团队研究动态探讨[J].企业活力,2009,(12).

[7]Venture.Thee IPO fast-track[J].Venture,1989,11(4):25-39.

篇5:五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综述

王*

摘要: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新农村建设,而它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提出了“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任务和要求,因此,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研究也变得极为重要。从进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方法措施及在整个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入手,对各种观点和看法进行整理分析,对进一步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指明方向。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 整理分析 方向

我国各方面人士为了响应国家的政策方针,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步伐,都对自身地区以及其他有突出成就的地区的发展现状,以经验总结等方式进行了介绍,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和研究其现状及必要性,找出具体的方法和措施,注意事项等,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路途中,农村是一道很难跨过

但又是必须跨过的鸿沟。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的一个主要内容,具有其长远性和必要性。当然,各界人士在谈到这类问题时也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角度,因此,为了寻找出更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进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我们需先研究其必要性。

谭惠玲从农村精神文明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入手,她指出农村精神文明中的乡风文明现象和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滞后,认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乡风文明建设主劳力缺失,农村人文素质亟待提高,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弱势人群大量存在。而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分为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其中主观原因其一是基层有的干部认为乡风文明是“软指标”没有认真抓,致使农村精神文明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其二是党员干部思想、道德行为、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群众。其三是职能部门作用发挥不够。而客观方面主要在于农民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分散从事农业活动,家居生活环境较以前大有改善,但对公共场所的不文明、不卫生行为早就司空见惯,农村公共环境、公共卫生无人治理,农民的公共文明和公共卫生意识长期匮乏。[1] 而刘亦民、肖汉仕则是从农民精神贫困的表现与成因方面来进行描述,他们认为精神贫困不但严重影响人们的幸福感,而且制约着贫困群体对社会资源获取的手段和机会,进而更加深了其相对贫困的程度。农村呈现严重的“空壳化”现象,因为缺乏生气而暮气沉沉,小农经济不堪一击,农民在市场经济面前迷失自我,丧失自信;农村基层组织虚弱无力,难以凝聚人心;文化和教育贫乏落后,农民回天无力而选择随波逐流;对“熟悉”生活的政府的天然依赖,对竞争的本能恐惧;文化夹缝中的农村社会处于失范或失控状态,消费主义文化日渐流行。[2]

黄有泰就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他在肯定了其发展的基础上对它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他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足,影响着乡风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以及长期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农村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农民的负担较重,而且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影响着其广泛进行.农民思想文化准备不足,阻碍着乡风文明建设深入进行,资金物质科技投入不足,也制约着乡风文明建设持久发展。[3]

张瑞婷从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方面来探究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他认为它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完善民主管理制度。[4]

分析整理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和建设它的必要性之后,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对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库占福认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不可代替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第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第二,加强农村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第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第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第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5]

谷秀敏则从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存在的问题强调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主要表现为:第一,农民综合素质整体不高,新型农民的培育任道重远。第二,农村文化设施落后,农村文化生活极端贫乏。第三,农村风气有待净化。第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基础薄弱收效甚微。第五,农村人居环境有待改善,脏乱差现象严重。[6]

蒋祖发则是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他认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民主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深化农村各项改革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要充分认识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当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的需要。第二,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明建设,是改变农村思想道德方面落后现状得需要。第三,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提高广大农民整体素质的需要。第四,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实现小康和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需要。[7]

甘献乐认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可以为农村经济建设,生产发展和社会文明,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第二,是广大农民实现民主管理的重要基础。第三,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8]

二、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措施和目标

我们知道了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但人们经过各方面的实际经验和调查研究得出了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同时也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了目标。

李继猛就当地人对精神文明需求越来越强烈,于是进行了基层文化宣传,但宣传工作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第一,宣传演出的深入程度不够,覆盖率不高。第二,各文艺团体“勤上懒下”的工作方式制约着节目的适用性。第三,宣传演出的节目比较单一,民族民间特点不突出。他提出了几项措施:一是展现自身价值,赢得政府支持。二是合理安排上级组织的赛事、专场演出与基层宣传演出的比重和时间。三是化整为零,轻装上阵,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精神,深入最基层。第四,可以大力收集整理地方民族民间文化。第五,加强演员队伍的综合素质训练,力争培养出一专多能的优秀演员。[9]

王维良就这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精神文明的需求的增强、求知、求美、求乐、求健康、求参与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要求,因此我们要群策群力倡导先进文化,以饱满的激情和昂扬斗志来捍卫农民精神家园。一是精神文化产业要有适应农村文化需求的政策和规划作导向。举办以诚信为主题的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方面的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构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高效传播的文化高端平台。二是改革乡村文化管理体制,扩充乡村文会机构职能,通过举办科技讲座,科普展览,田头恳谈,道德论坛,法制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新颖有效的形式,改单一型为多向型,旁观型为互动参与型,零散型为特色专比型牢牢吸引农民。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兴建农村公益文化设施和提供文化服务。他认为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最大化生产只有在开放的市场中才能得以最大限量的解放。[10]

黎昕在取得了较好成果之后总结经验得出了当地精神文明创建历程中的几个主要做法:一是济先行,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二是借力共建,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提升文明创建水平。三是改善环境,塑造文明和谐的乡风。在这一点上,他也说明了再移风易俗,兴建乡风方面,着力做到,一时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改变乡村旧风陋习。二是农村生活方式,建立丰富多彩的文化。三是改变农民道德观,建立风正气顺,人和业兴得新风尚,通过文化活动,主动送戏,送电影,科普,法制知识下村,宣传公民道德。第四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高乡村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同时,他就自身创建过程中的诸多新思路,新理念,新举措,也给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如一要围绕中心综合创建,为惠民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从实践中创造优势和特色。三是要善于利用一切社会资源,伸长工作 2 手臂。四要选好强有力的村领导班子,基层党建是关键。五要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必须注重多元文化的融汇。六要以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文明建设才能出成效。[11]

李锦顺就当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模式的相册,以及特征提出了第一狠抓农村精神文明,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狠抓农村精神文明,强调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与时俱进。第二,注重开发地方传统资源,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第三,注重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联动的长效机制。第四,建立科学的量化指标,使精神文明建设化软为硬。第五,注重以为本和财政投入,在为老百姓办事中提高教育影响力。[12]

而侯菊英,冷雪霜则是从乡风文明建设与其他各方面建设的关系来强调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一是正确处理乡风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分析就是:第一,乡风文明建设是是对和谐新农村建设的必然反映。第二,构建和谐新农村是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追求,第三,乡风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二要正确处理多元的经济发展与乡风文明的关系。第一,大力发展集体所有制经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第二,引导非集体所有制经济参与乡风文明建设。三是追求处理先进文化图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关系,四是追求处理乡风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德育与防治关系,第一,淳朴的乡风道德是维系农村稳定的纽带。第二,法律是乡风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保障。[13]

谭惠玲在总结了当地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后推出了具体的对策,她认为一要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为建设精神文明奠定基础。可以开展形势教育,强化文化熏陶,创新活动形式。二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参与性,自发性,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力量。三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建设文明乡风营造氛围。四要加大农村建设文明创建投入,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保障。五要拓展覆盖的广度,为落实文明乡风提供示范。[14]

喻国良分析了农民素质的内涵及新型农民基本素质的要求,认为提高农民素质是比较重要的,其一要使农民有文化,其次要使农民懂技术。其三要使农民会经营,其四要使农民守法纪。[15]

张瑞婷也认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重大,他认为要想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一要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二要改进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三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的全面素质,四是加强农民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意识,五是加强农民集体主义观教育,提高农民的爱国意识[16]

杨魏就他们当地的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推出了了几点对策,第一,突出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教育,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第二,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三,规划整治村容村貌,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第四,加强组织和引导农民,着力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17]

蒋祖发认为要想着力抓好精神文明系统工程建设,就要在具体措施上扎扎实实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一)要把思想道德就是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看待。

(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文化教育事业。

(三)要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四)要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新的生活方式。

(五)要充分发挥骨干分子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表率作用。

(六)要加强农村社会治安问题,为构建村农和谐社会奠定稳定基础。[18]

马维祥就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措施上也认为

(一)进一步加大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

(二)有效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三)多渠道投入资金[19]

曾祥国也有自己独到见解,他认为第一要党政齐抓共管、切实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第二,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夯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第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第四,结合农村实际。创新工作方式。[20]

欧阳志政认为在和谐社会进程中要构建精神文明,第一抓住求富心理,实施助民工程。第二,抓住求知心理,实施育民工程,第三,抓住求美心理。实施乐民工程。第四,抓住求安心理,实施安民工程。[21]

余在岁、丁荣祥认为要想进一步推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发展农村经济,夯实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机制。

(三)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养。

(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评比活动。[22]

王伟博、魏丽华也同样持着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

(一)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养至关重要。

(二)3 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三)加强物质保障和健全组织保障是建设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23]

王诤却认为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主要做以下工作

(一)深入开展宣传教育,营造乡风文明的良好社会风尚,(二)大力创新创建载体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涵。

(三)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24]

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会借鉴别人的建设模式,但却 要注意要以自身的实际为出发点,做到借鉴有法。

李锦顺认为在借鉴别人的发展模式时

(一)要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

(二)要优化资金投入机制和干部队伍建设。

(三)要优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法,增强主动性和针对性。[25] 而甘献乐也认为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时关键要坚持五个结合。一是与农村党的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二是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结合起来。三是与集体经济结合起来。四是与发展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起来。五是与不良社会风气作斗争结合起来[26]

总之,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走上生存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要想更好地使精神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就要在认清并贯彻实施国家有关政策,从实际出发,在解决好农民的物质生活丰裕的基础上进行精神文明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14] 谭慧玲,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2008,(1).[2]刘亦民,肖汉仕,农村嬗变过程中的农民精神贫困问题,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110,(4)[3]黄有泰,乡风文明建设的困惑原因探析,宁夏党校学报,2010,(5)[4][16]张瑞婷,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对策,中旬刊,2011(3)[5]库占福,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法的思考,科技情报与经济,2008(31)[6]谷秀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黑龙江省社科联

[7][18]蒋祖发,关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8)[8][26]甘献乐,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0(1)[9]李继猛,对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宣传工作现状的思考,调查探讨 [10]王维良,先进文化,捍卫农民精神家园,宝鸡社会科学,2008(3)

[11]黎昕,许维勤,陈宇海,追求先进文化,铸造发展至魂,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1)[12][25]李锦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广东模式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月刊,2011(9)[13]侯菊英,冷雪霜,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应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10(2)[15]喻国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益阳专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7]杨魏,关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学理论,2009(2)

篇6:关于培养团队精神的小游戏综述

1、在一个指定范围内如一个营地设定数个关卡而参加者则分成若干组它们首先会得到一个指示要他们到其中一个关卡去每组都会有不同的指示。

2、当他们到达关卡之后他们要受到一些考验例如一起唱一首歌答问题做掌上压吃东西如一人两只香蕉等等。

3、当他们通过了考验这个关卡的负责人便会给他们一个证明并告诉他们下一个关卡在哪里。如此类推到他们完成了最后一个关卡的考验之后他们便需要回到总部报到先到者为胜出。中国物业管理远程教育网收集整理 『学习改变人生·做成功物业管理人 』 团队游戏目录 概述 填气球 一项不那么严肃的评估活动 共有多少方形 一个开放性游戏 搭建桥梁 与利益相关者建立有效的联系 监督 探讨合作与竞争 抉择时刻 一项道德决策活动 逃离梦幻岛 一个达成一致意见的练习高效团队 高效团队的特性探询 白来的钱 一个评测信任义的金钱游戏 帮帮忙吧 一个快速的模拟活动 你喜欢什么样的褒奖方式 一项自我测试 梅特卡夫 一个大规模的团队建设游戏 我们的团队 了解团他发展的几个阶段 引经据典 一次团队内的竞赛 真实的虚拟 一具模拟训练游戏 自我学习型团队 一个自我学习型团队的建立 情境分析 一项问题解决活动 西雅图不眠夜 团队间游戏 口号 成型团队的开篇 阶段 回顾团队开发过程 团队宾果 一项教育性的活动 团队竞赛 一项激发创意的比赛 团队决策 有组织的群策群力 团队游戏秀 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团队帽子 一个总结性的活动 团队领导 识别团队领导应当具备的特征 团队规范 发掘基本规则之间的关系 团队格言 一项介绍性的活动 团队回报 一项达成一致的活动 团队价值观念 澄清应用的时机 价值观念的连续统一 一种团队评价工具 两小时团队建设 快速而有效的管理干预 我的职责范围是什么 一项澄清角色的活动 酒水单 一项介绍性的活动 给团队的名言 又一种不同的评估工具 团队填空 一项评估活动 团队纸牌 一种便 捷的评估工具 总和为零 一次跨团队的合作游戏 附录 活动与游戏主要用途 活动与游戏时间和参加人数 中国物业管理远程教育网收集整理 『学习改变人生·做成功物业管理人 』 游戏六抛球游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游戏 道具6个小皮球 适合人数10人以上 时间20分钟 地点户外空地 操作规则

1、所有人围成一个大圈间隔稍松一些

2、教练告诉游戏规则首先进行一个皮球的传递皮球传递是通过抛球来进行不可以太近最好是传给对面的人。要求是皮球只能传给没有接过球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能同时接两次皮球。球落地或者有人接到两次则游戏失败重新开始。

3、等到大家熟悉规则之后加大游戏难度告诉大家抛球只能抛给上一回合抛过的人同时用2个球、3个球三个球连续的在圆圈中传递。记下时间。

4、继续加大难度可以再加一个球一共4个球同时在这4个球中可以将一个球按照与其它3个球相反的顺序逆抛。记下时间。

5、可以增加到6个球。点评

1、如何提高团队的效率

2、一旦有人出错我们会不会有人去责备他们 游戏七拼图游戏 概要把一张图画纸切成12片然后再加以复员的游戏。方法

1、各组互相商量后把一张图画纸剪成12片。

2、把剪碎的碎片交给对方。

3、各组将对方交来的碎片加以复原最快复原的一组获胜。游戏八 目的沟通类、团队训练人数适合4人16人道具硬纸若干说明

1、按如图所示制作15张硬纸将其打乱分拆成5份装入信封。

2、小组内每人得到一个信封小组的任务将信封内的卡片拼装成相同形状的正方形。规则

1、全过程不许交流

上一篇:支部党课合格党员下一篇:销售员态度不好检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