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道路运输管理局

2022-12-07

第一篇:贵阳市道路运输管理局

安阳市公安局精神文明建设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情况小结

安阳市公安局“文明中原系列行动”

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情况

2010年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市公安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方案要求,不断开展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以及各项市区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工作,2011年以来,市公安局按照《河南省文明办关于印发<“文明中原系列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不断深化全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组织实施“文明中原系列行动”,开展全市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工作,为加快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打造中原经济综合实力领先城市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做出最大的努力。

一、 不断深化开展“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活动

2011年以来,在市局的坚强正确领导下,市公安局以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为契机,服务大局、多策并举、大胆创新、贴近民生,努力提高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文明意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受到群众普遍欢迎。现将2011年以来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推进情况汇报如下:

(一)制定印发《安阳市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建立安阳市“文明交通行动计划”联席会议制度的实施意见》等我市十部门会签文件,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措施,积极组织全市有关单位、部门深入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工作。在成立安阳市“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基础上,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各成员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汇总工作开展情况,交流经验查找不足,动员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二)将每月26日定为“交通日”,并组织全市所有省、市两级文明单位和“文明交通行动计划”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工作人员,组成志愿者队伍,统一佩戴袖标,利用节假日、双休日走上街头,进行交通礼让、文明出行的宣传、劝导活动。3月25日上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公安局在东区两馆广场隆重举行安阳市2011年创建文明城市、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安阳人志愿服务誓师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推进大会,宣布我市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交通日”活动正式启动。目前,“交通日”活动已举行4期,共计10000余人次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了文明出行倡导活动。

(三)组织开展“爱心斑马线”活动,进一步推动“护卫天使”行动深入进行。3月28日上午,支队在第一实验小学隆重举行“护卫天使”主题活动暨我市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爱心斑马线”活动启动仪式,联合市教育部门,加强对全市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使交通安全深入到每所学校、每名学生、每个家庭,提高青少年儿童关爱生命、安全出行的自觉意识。目前全市共深入中小学校、幼儿园238所,受众50000人次。

(四)联合安阳交通广播,认真组织开展“文明交通在行动——百城百台联播活动”。活动中,安阳交通广播开办节目专栏,并在支队的协助配合下,积极邀请有关单位、部门负责同志、专家走进直播间,宣传文明交通要旨,解答群众交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倡导文明安全出行。截至目前,专栏开办20余期,参加人员50余人次。

(五)大力倡导文明交通、文明出行。9月16日上午十时,支队负责人董长江应邀做客安阳新闻网,以现场视频直播方式,与市民就文明出行进行在线交流,积极倡导市民能够绿色出行,能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文明驾车、文明出行。

(六)结合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扎实深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如开展“开学第一课”交通安全宣传进行学校活动;客货运企业车辆驾驶员源头化管理宣传教育工作等。同时,支队宣传教育大队积极组织人员送法上门,上交通安全课20余场次,涉及部队、厂矿、金融、市政等各个行业,受众5000余人。

(七)支队于6月10日将驾驶员警示教育基地正式投入使用。并充分利用该基地向营运车辆驾驶人、学校辅导员、交通违法行为者等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截至目前共培训营运司机1500余人、学校辅导员89名、交通违法行为人920余人次等。

(八)在新浪网正式开通“安阳交警”官方微博,积极宣传交通安全常识、发布交管工作动态、提供交管业务咨询,贴近民生、服务大众。微博开通以来,共有9400余名粉丝给予关注,发布博文850余条,回复网友评论500余条。

(九)制作交通安全宣传公益广告片1部,在市区公共场所LED电子大屏进行了循环播放。并积极建立媒体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免费刊播制度。向广大市民发布交通安全手机短信提示110万条。

(十)与电视台深化合作,联合开办了《红绿灯》交通安全电视专栏。定期组织支队科室队负责人走进安阳交通广播新闻直播间,向广大听众答疑解惑。

(十一)成功应对“6.13”道路交通事故、文峰立交桥交通设施改造等网络舆情,并通过召开新闻通气会等得力措施,及时通报有关情况,受到社会群众的普遍认可。

(十二)截至目前,我支队共制作各类交通安全宣传资料25万余份,悬挂宣传标语780余条,展出图板1000余块,播放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片2610场次。在中央级新闻媒体上稿2篇、省级媒体上稿139篇、市级媒体上稿493篇。

二、开展市区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工作

为维护市区道路交通秩序,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2010年以来,公安局结合道路特点、季节特点开展了多次道路交通秩序整治活动,有效的改善了市民出行环境,鼓励了交通参与者文明出行的良好习惯。

(一)2.25—3.25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行动。为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再次发生,确保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彻底改变我市的道路交通环境,公安局决定从2月25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道路交通秩序集中整治专项行动。整治行动以全市所有国省道、县乡道路及交通流量大、事故预防任务重、严重交通违法行为突出的城区道路为重点路段,以客运车辆、农用车辆、低速三轮载货汽车、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各类罐车、校车和接送学生车辆为重点车辆,以酒后驾驶、无牌无证、客车超员、农用违法载人、机动车超速、疲劳驾驶、非客运车辆载客等为整治重点交通违法行为开展整治。同时要求各单位一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面交通安全意识,二要加强道路分析研判,加大路面管控力度,三要开展集中统一行动,严查各类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四要加强源头化管理,落实安全责任制,五要开展危险路段排查整治,彻底消除事故隐患。活动期间,全市共查处各类违法行为16895起,其中酒后驾驶368起,涉牌涉证2491起,超速行驶13033起。

(二)6.10-10.10整治涉牌涉证及酒后驾驶违法行为整治活动。为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市公安局决定自6月10日至10月10日在全市开展机动车涉牌涉证及酒后驾驶违法行为专项整治。通过开展专项整治,查处一批无牌无证、假牌假证、套牌、挪用号牌、使用伪造及变造机动车牌证、不按规定安装号牌、故意遮挡污损号牌等机动车涉牌涉证违法行为,捣毁一批制造、贩卖假牌假证窝点,破获一批走私、盗抢机动车案件,依法处理一批涉牌涉证违法犯罪嫌疑人,使机动车牌证管理进一步规范,涉牌涉证违法行为明显减少。查处一批酒后驾驶、醉酒驾驶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使酒后驾驶违法行为明显减少,因酒后驾驶导致的道路交通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切实保护人民群众利益,营造和谐交通环境。整治活动通过广泛宣传、提高民警查缉技能、加大路面管控、强化科技应用、加强协作配合、加强源头监管、开展“四查四挖”以及贯彻查处涉牌涉证“六个一律”、酒后驾驶“四个一律”等手段,严厉整治了涉牌涉证和酒后驾驶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道路交通秩序得到明显改善。据统计,在行动中,全市共投入警力36219人,设臵卡点837个,行政拘留482人。

(三)开展三轮车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针对各类三轮车非法营运和交通违法行为,为了巩固交通秩序集中整治取得的成果,为市民提供和谐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市公安局决定集中开展整治三轮车交通违法行为行动。通过开展集中整治,严厉查处一批无证驾驶机动三轮车交通违法行为;最大限度地遏制各类三轮车在禁行区域、禁行路段、禁行时间内走禁行的交通违法行为;坚决杜绝各类三轮车(特别是新发放的残疾人代步工具)非法改拼装的交通违法行为;有效治理各类三轮车其他交通违法行为。行动以文峰大道八中岗至教育局岗(南北路),文明大道三角湖岗至平原路口,东风路一中岗至科技大楼岗,彰德路三角湖岗至五七桥,人民大道油厂岗至红旗渠广场转盘,红旗路全线,解放大道施工区域以外路段,灯塔路彰德路口至平原路口,永安街红旗路口至曙光路口,和平路全线、迎宾路全线、新兴街全线为重点道路,汽车中心站,火车站,医院周边,人民公园,易园,洹园,卫东购物广场,丹尼斯购物中心,海鑫购物广场、沃尔玛购物广场,美丽华国际小商品城等繁华地域为重点区域开展,对正常人驾驶三轮车和残疾人驾驶三轮车区别处理的手段,达到整治效果。据统计,活动期间,全市共查处三轮车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2600起,其中无牌无证45起,走禁行1029起,拆除非法拼装296辆,各类交通违法行为1255起。

(四)开展全市文明交通志愿者行动。为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志愿服务力量,增强我市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法制意识、文明意识,营造平安和谐的文明交通安全环境,深化“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根据河南省文明办、共青团河南省委、河南省公安厅《关于开展文明交通志愿者行动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我市开展文明交通志愿者行动安阳市文明办共青团安阳市委安阳市公安局开展文明交通志愿者行动实施方案。通过开展文明交通志愿者行动,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宣传、劝导、纠正交通违法行为,把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群众参加到文明交通行动中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树立我市现代文明交通新形象。活动紧紧围绕“关爱生命,文明出行”这一活动主题,重点组织开展“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 摒弃六大交通陋习”、“ 抵制六大危险驾驶行为”、“ 公务车辆要做文明出行的表率”四大活动。在活动中,各单位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密切配合、深入推进,注重宣传、营造氛围,使我市文明交通志愿者行动取得圆满胜利。

(四)2011年以来,全市集中警力,通力协作,分阶段开展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工作

1、开展市区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了进一步规范市区道路交通秩序,营造安全、有序、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市政府决定从2011年3月5日至6月30日,在市区范围内开展为期4个月的道路交通秩序集中整治统一行动。整治重点包括机动车、三轮车、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各种重点交通违法行为,目前活动已经全部结束。3月5日以来,全市公安部门高度重视、层层动员,各警种密切沟通、团结协作,全体民警都能够以高度的责任心、高昂的斗志积极投入集中整治工作中去,使市区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市区道路交通秩序有了明显的改善。据统计,活动期间,全市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98177起,其中机动车无牌无证198起,违法停车10708起,其他交通违法行为34882起,三轮车各种违法行为17292起,非机动车和行人30015起,农用车和畜力车走禁行4980起。

2、持续开展护卫天使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为切实保障学校开学中小学生的交通安全,预防和杜绝学生道路交通事故发生,市公安局对学校周边交通管理工作提前做出部署,组织警力对校园及周边交通秩序进行大力整治,全面开展交通安全宣传进学校活动,采取多项有力措施为中小学生顺利开学保驾护航。一是集中整治辖区学校的主干道及周边道路交通秩序,二是强化安全防护,发挥“护学岗”作用,三是强化宣传教育,结合“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和“大走访”增强全民安全意识,四是深入调查,对各学生返校情况进行调查摸底,五是做好“开学第一课”。 据统计,截止目前,全市共设臵“护学岗”134个,“女警护学岗” 16个,排查治理交通安全隐患257处,设臵交通安全设施228处,开展交通秩序整治289次,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61230起,依托新闻媒体宣传230次,开展交通安全主题宣传651次。

3、持续开展全市道路交通秩序整治活动。从7月25日至9月底,市公安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为期两个月的道路交通秩序集中整治专项行动。行动开展一个月以来,全市各级公安机关深入动员、积极部署、突出重点、科学安排、明确目标,整治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承下降趋势。截止目前,全市共查获各种交通违法行为73240起起,其中机动车涉牌涉证912起,超员38起,超速26400起,酒后驾驶140起,机动车违法载人6039起,其他违法行为44541起。

第二篇:沈阳市道路交通拥堵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文章结合对沈阳市道路交通拥堵问题的深入研究,剖析了沈阳市目前突出的交通问题,对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完善快速路系统、修建立体交通设施、拓宽瓶颈路段的若干建议;并对着力解决行车难、停车难、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科技和设施建设、建立公交快速通道提出了新举措。

关键词:交通拥堵;成因分析;解决对策

1 沈阳市目前突出的交通问题

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机动车高速度增长,城市的道路交通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在交通管理工作中反映最突出的就是“行不畅”和“停车难”两个方面的问题。

1.1“行不畅”问题逐步显现

由于沈阳市机动车的快速增长,造成中心城区的部分路段和路口逐步显现出交通流量日趋饱和而诱发的交通拥堵,且日益严重,形成了由点到线再向面进行扩散的趋势。目前交通拥堵表现为四个特点:一是交通拥堵地点多集中于中心城区主干道的重要交通路段或路口,如市政府广场、中山广场、文化路立交桥、北二路公铁立交桥等处。二是交通拥堵时间集中在交通高峰时段,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段较为突出,如北陵大街—北京街—青年大街一线和黄河大街—南京街一线等。三是跨区域交通关键点的交通压力日益增大,如南八马路/胜利大街路口、南五马路/胜利大街路口、黄河大街/泰山路路口、青年大街南段、老道口公铁桥等;四是商业繁华地区或交通乱点地区,原有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随着交通流量的增长,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加剧,如沈阳站地区、五爱市场地区等。

1.2“停车难”问题日趋突出

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也随之带来了“停车难”等静态交通方面的问题,停车难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商业繁华地区停车难。在沈阳市的太原街、中街、五爱街、三好街等地区,普遍存在公共停车泊位不足,停车需求与供给矛盾巨大的问题。在上述地区的周边支路、小巷,甚至次干路都存在车辆占道停放问题,许多道路实际上已成为全天的停车场,不但严重影响车辆、行人的正常通行,也造成周边路网的微循环系统不畅。二是公共单位停车难。沈阳市许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等人流、车辆来往较大的公共性单位因建筑物配建停车场不足或已建成的配建停车场被改建和挪用,直接把停车的负担推向社会,造成社会共同停车资源的紧张,尤其是加剧了路内停车的紧张,影响道路的行车秩序,削减了道路的通行能力。表现比较突出的有市政府行政审批办事大厅、医大一院、盛京医院等单位和地区。三是学校门前停车难。许多中小学因建设年代较早,园区内无停车场规划,或考虑学生安全,禁止车辆入校,造成上、下学时间大量接送学生车辆在校园周边道路停放,形成局部路段的交通瓶颈,如省实验小学、省实验中学、沈阳二中、沈阳市第七中学等。四是住宅小区停车难。沈阳市一些新建的住宅小区因配建停车场不足或停车收费较高,致使居民车辆在小区周边道路占道停放,尤其是夜间占道停车现象特别突出,如现代家园小区、城建东逸花园、万科金色家园等。

2 交通拥堵问题产生的原因

沈阳市交通拥堵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与许多国内大城市相同的共性原因,如道路建设落后于机动车的增长、路网结构先天不足、停车设施严重短缺、交通组织上还存在不科学的地方等,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我们认为,沈阳市目前道路交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机动车增长速度远高于道路建设速度

近年来,沈阳市机动车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从2000 年保有328131 辆、年净增6306 辆,到2008 年保有680552 辆、年净增49166 辆,再到2009 年前10 个月保有77 万辆、净增9 万辆(10 月新车注册量是2008 年同比的195%),每个工作日净增约550 辆,已呈井喷式增长。

按目前车辆增长率,沈阳市到2010 年机动车总量将接近90 万辆,大大超过沈阳市道路网的车辆承载能力(沈阳市道路网目前车辆承载能力为40 万辆——指在道路上允许同时出行的车辆数,道路网承载能力允许的机动车保有量为70 万辆),而近几年沈阳市建城区的道路建设增长率仅为千分之几。

2.2 路网结构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沈阳市路网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既有先天不足的,也有后天建设过程中人为造成的,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之间交通不畅。由于受沈山、沈吉两条铁路的限制,将沈阳市中心城区分成皇姑、铁西、和平、沈河几大区域,处于区域衔接处的重要交通枢纽路口交通流量长年处于饱和状态。

二是职住分离现象日益严重。近两年,随着沈阳市城市建设的发展及城区规模的扩大,在沈阳市周边形成了铁西新区、皇姑北部、浑南长白、大东东部等新的特大型居住区,而这些居住区的居民的工作就业、商业购物、子女上学等大多还集中在中心城区,因此不但造成沈阳市在早晚高峰时间出现大量的跨区域长距离的交通出行,还造成沈阳市近几年中心城区交通流量的高速增长。三是还有一些交通瓶颈路段。尽管沈阳市近几年对全市主干道的拓宽改造比较到位,但有部分次干路和支路的路段或路口由于历史形成或拆迁不到位,存在许多的交通瓶颈,造成了局部路段或路口的交通拥堵。

2.3 道路建设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快速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沈阳市的快速路系统全长仅41km,在沈阳市整体路网中比例极低,远落后于国内外其他同等城市(畅通工程专家提出城市道路中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的比例应为1∶2∶4∶8,按此标准,沈阳市快速路应达134km),特别是没有贯穿南北的快速路,增加了地面的交通压力。在现有的快速路系统中,一方面未形成有效的网络,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南二环路、沈苏快速路在道路改造中形成了平面交叉路口,设置了信号灯,降低了快速路的标准。

二是立交桥功能不够完善。沈阳市立交桥建设比较早,部分立交桥设计的标准较低,已不适应现有的交通流量,交通拥堵时常发生。三是缺少立体行人过街设施。人行过街天桥或地道能够有效地解决交叉路口或路段的交通混乱状况,大大减少由于行人穿越引起的车辆刹车或事故,但由于建造天桥或地道存在费用较高及影响城市景观等负面效果,使得在沈阳市的道路改扩建中并未广泛应用,造成许多路幅达60m的新改造主干道路行人过街困难,机动车撞行人的死亡事故频发。四是新建道路的综合管网考虑不全面。在一些新建和扩建道路中,对煤、水、电和通讯等管网建设一体化没有统一考虑和超前考虑,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上述方面的服务需求加大,管网施工形成的拉链路、破损路比较严重。

2.4 大型项目开发建设前没有经过交通影响评价分析

交通影响评价是保证大型项目开发建设不导致开发对象周边交通服务水平下降的重要措施,是避免土地超强开发的规划控制措施。沈阳市现有已经落成和正在开工建设的大型项目,很少有在开工建设前就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分析的。如果不进行交通影响评价分析,很容易导致大型项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势必会对周边道路交通产生不可预见的不利影响。

2.5 交通设施建设落后于道路建设

近几年,市政府加大了交通设施的投资力度,沈阳市的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城市交通需求增长过快,交通设施的建设速度仍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尤其是在智能交通的建设方面已严重滞后。

2.6 公交发展不均衡

沈阳市的公交车辆从2001 年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当时的2100 多辆、70 条线路,以每年增长500~1000 辆的速度,发展至现在的4925 辆、196 条线路,增长了一倍多,对方便市民出行、改变沈阳市的交通结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公交场站、线路设置却没能同时发展,给交通带来不利影响,具体为:一是公交枢纽站建设严重不足。在沈阳市公交终点和线路比较集中的南站、北站、五爱、中街地区,除北站建有公交枢纽站外,其他地区公交车辆的终点站均占道设置。二是公交场站严重缺乏。沈阳市现有的190 多条公交线路,涉及公交场站将近400 处,其中2/3 的公交线路均无停车场站,3/4 的公交终点站均存在占道停车问题。占道设置公交车辆终点站不但严重影响交通,也存在安全隐患、噪音扰民、影响市容等问题。三是部分道路公交线路过度集中。在沈阳市的许多交通主干道上公交线路过度集中,如中华路达18 条、市府大路达16 条、建设大路达17 条等,在主干路的个别路段上已经形成公交换乘站,大量公交车辆的集中停靠,造成主干路交通瓶颈。

2.7 存在许多交通乱点地区

沈阳市的五爱市场、南塔鞋城、南二小商品市场等已成为辐射东北乃至全国的商品批发中心,因这些市场均建造在沈阳市的中心区域,近年也未进行搬迁,造成这些地区成为集沈阳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物流集散、商品批发、货物存储、居住生活等多职能于一身的复杂城市区域,也成为沈阳市的交通乱点地区。一是在这些地区均存在大量的长客线路和发车站点。因这些地区长客的停车场站建设严重滞后,造成大量的长途客运车辆占用道路发车或待避。同时,许多无审批手续的长途客运车辆在这些地区的街路两侧私设站点的问题也非常突出。长客车辆占道停车不但自身影响道路交通,还吸引了大量的出租车、残疾人车停车候客,小商小贩占道经营。二是存在大量的物流配货公司,占道经营、堆货现象普遍。在这些区域,除了其他商业区存在的大量流动商贩、门市经营性占道外,还存在大量的物流公司经营空车配货业务,全部为无场地占道经营,不但普遍存在堆货占道问题,还吸引了大量的货车占道停车、装卸货物,尤其是大型货车的停车,经常造成车辆通行困难。

2.8 静态交通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机动车的高速增长,静态交通矛盾也日益显现,“停车难”问题也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一是全市总的机动车泊位供应明显不足。机动车合理的泊位总数(包括住宅自备车位、单位配建停车位和公共临时停车位) 与机动车比例应当为1.2~1.5∶1,若按客货运车辆50 万辆计算,沈阳市共需停车泊位约60 万个,但据统计,沈阳市目前仅有停车泊位10 多万个,明显不足。二是停车场规划建设落后于城市建设。由于缺少中长期停车需求的合理预测、规划布局、保留用地等措施,尤其是在停车需求较大的太原街、中街、北行、五爱等繁华商业区,始终没有规划建设专用的停车场,使上述地区的停车问题始终得不到有计划的解决。三是公共配建停车场存在问题较多。不但审批中配建标准偏低,已不适应当前实际需要,也存在项目实施配建中标准执行不严的问题,缺少一套如消防审批一样的完善程序,去制约开发商必须按相应的标准建设,还有就是使用中缺少有效监督,政府部门对新建大型建筑物的配建停车场使用中出现的挪用、改建等违规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也没有任何约束措施,部分行政管理和审批工作无法可依。四是路内停车缺少有效的统一管理。在沈阳市的路内停车管理中,由于缺少统一的管理部门和完善的管理体系,不但多年来道路公共资源被无偿占用,还存在街道办事处、区车管所或个人擅自划定停车点并进行收费的情况。 3 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城市规划上注重职住平衡问题

从远期规划上,沈阳市应顺应目前世界潮流的城市发展方向,规划和建设卫星城、副城,将城市功能等向卫星城、副城辐射,合理配置居住与产业发展区域以达到职住平衡,使产业、土地、人力资源、居住、配套等各要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缓解城市发展与居住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3.2 解决区域之间交通不畅问题

我们建议应继续大力解决因铁道分隔造成的区域间交通不便问题,通过规划新建平行道路,对交通拥堵路段的车辆进行分流,如研究打通和平大街与昆山路之间的交通通道问题,缓解北京街、黄河大街的交通压力;拓宽南八马路、北二马路、松花江街公铁桥,缓解铁西与和平、皇姑与沈河之间交通不畅问题。

3.3 完善快速路系统

从沈阳市中心城区的形态来看,存在南北短、东西长的特点,一环路、二环路呈椭圆形,并不能有效地分流南北方向长距离跨区域的交通出行。因此,建议尽快规划修建沈阳市南北方向的快速路系统,可以首先选择南北二干线,并与五爱隧道相衔接。在今后规划中应加快全市的快速路系统建设,使沈阳市的快速路在总体上形成网络,解决跨区域长距离快速交通问题。

3.4 修建立体交通设施

建议在沈阳市交通枢纽路口修建互通式立交桥或定向式立交桥,解决这些路口交通流量过于饱和问题,并对文化路等已不适应现有交通情况的立交桥进行改造。

3.5 拓宽瓶颈路段

因此建议取消和平大街中段路中心绿化带,全线拓宽至双向8 排机动车道。同时,对于三好街北段(滨河路至文化路)、文艺路、宁波路、南八马路等道路也应尽快进行拓宽改造,拆除三好加油站,解决主干道路中的交通瓶颈问题。

3.6 建设公交场站设施

建议尽快在南站地区、中街地区、五爱地区规划建设大型公交枢纽站;结合公交线网规划,逐步着手解决公交终点站问题;在公交线路过度集中的中华路、中山路、东顺城街、建设大路、市府大路、风雨坛街路段建设港湾式停靠站;结合地铁建设,在地铁站规划中选择合适地点增设公交换乘枢纽站。

3.7 建设立体行人过街设施

在沈阳市许多城市主干路如北陵大街、北京街、黄河大街、南京街、市府大路等的路口,行人流量均已达到或超过了设置行人立体过街设施的标准,并且路段道路宽度达双向8 排机动车道或更宽,因此应从交通安全的角度规划建设行人过街设施。

3.8 继续加大城市交通设施的投入

通过加快交通设施建设,走智能化、科技强警之路,进一步解放警力,提高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要加大路口、路段电子警察、电视监控、号牌识别系统的建设力度和覆盖范围;要拓展系统信号,特别是自适应信号的完善和新建工作;要进一步完善信息管理系统(MIS)、地理信息系统(GIS) 和卫星定位系统(GPS),并扩大在交通管理领域的实际应用;要广泛建立智能交通系统(ITS),可先在停车诱导和行车诱导上下工夫,同时配套完善信息采集和流量采集设备。通过科技手段缓解交通拥堵和警力不足问题。

3.9 建设物流中心,取缔配货经营企业

远期应在沈阳市的三环高速附近,规划建设大型的仓储式物流中心,配合在沈阳市中心区域全面禁止大型货车通行,使沈阳市物流配货公司全部外迁。近期,在这些区域内应取缔无停车场地的配货站,严厉打击堆货占道行为,停止审批新的物流公司。

3.10 加强长途客运车辆管理

建议长途客运线路审批必须结合长客场站建设进行,线路、车辆数量必须考虑场站容量和道路状况,严禁站外停车,并结合地铁建设,将长客场站逐步外迁至二环附近。

3.11 采取错时上下班等行政措施

由政府出台政策规定,采取错时上下班的措施,有效缓解高峰时段的交通拥堵问题,提高道路使用效率。

3.12 控制车辆发展速度

学习上海、新加坡等城市,采取车辆牌照限量发行的措施,提高准入门槛,减缓车辆的增长。同时,可利用该项收费的资金加快沈阳市道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如按每台新车收取1 万元计算,沈阳市每年发放5 万台新车牌照,就可回收5 亿元的建设资金。

3.13 改变公众出行方式

在规划中应当借鉴北京、广州等城市的理念,通过限制中心城区的过度开发和停车场发展,在一些主要商业繁华地区不建、少建停车场,在外围区域结合地铁建设、公交枢纽规划,建设大型的停车换乘场站,实行“P+R”的停车服务,而引导公众上班、购物等出行时,先开车到有停车泊位的地铁、公交场站,然后换乘地铁、公交前往,可称之为“宏观调控、整合资源”,来削减进入中心城区的交通流量,缓解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

3.14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按照交通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人的出行,而不是车的出行的理念,通过建设完善、快速、便捷的公交网络,尽快规划“BRT”快速公交系统,逐步引导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中心城区的行车、停车压力。大力推广“公交优先”的出行理念,一方面要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设力度,鼓励人们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另一方面提高小汽车在城市中心区范围内的使用成本,引导居民在买车、用车时不仅考虑车辆本身的费用,还要顾及在城市运行、停放等过程中产生的费用,以减少城市交通总量,降低停车需求。 4 2010年缓解交通拥堵的工作措施

4.1 推行“网格化管理、实名制定位、扁平化指挥、责任到人”的勤务制度

一是要实行网格化管理模式,即划定中队、警务区、民警的具体管控范围,对民警实行定岗、定线、定区域,并明确任务、明确目标、明确责任,以此形成管控区域网格化、网络化,不留死角。二是在管控区域、路线、岗位上,实行实名制勤务,提高见警率,并有利于勤务的督导与考核。三是实行扁平化指挥,改变现有一级指挥、两级调度的模式,实行支队调度室、勤务指挥部门直接指挥到具体民警,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加强交通疏导工作中的快速反应能力。

4.2 着力解决交通乱点、堵点,打开“行不畅”的死结

针对目前沈阳市交通拥堵“多集中于中心城区主干道的重要交通路段或路口、拥堵时间集中在交通高峰时段、跨区域交通关键点、商业繁华地区或交通乱点地区”的特点,2009 年底,我局通过逐区排查并征求意见,确定了交通乱点21 处、交通堵点89 处。2010 年初拟针对这110 处乱点、堵点,邀请各相关部门、交通管理专家,逐个开展交通调研工作,分别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力争在2010 年底化乱点、堵点为亮点。同时,强化事故快速处理工作,有效缓解因适用简易程序的事故现场没有及时拆除而造成的人为堵塞。

4.3 深化静态停车规范管理,缓解“停车难”

一是解决出租车停放无序问题,在交通枢纽站、大型商业区等地,研究设立出租车集中待客站,在主干路选择合适点位设置出租车临时停靠站。二是在停车供需矛盾突出的街、巷、路规划路侧停车泊位,并配套设置时间性停车指示标志。通过推广利用支路及小巷解决停车难的成功经验,根据不同道路的基础条件、停车需求,设置时间性的、多样的路侧停车场,解决沈阳市停车难、停车混乱的问题。三是在部分停车场站配套设置齐全的地区,取缔部分占用人行道设置的停车场,还行人通行空间的同时,增设交通停车诱导系统,提高如万达广场、五洲商场等闲置地下停车场的利用效率。四是推动政府、人大有关部门,对沈阳市停车问题先期立法,并成立全市停车管理综合机构。特别要对居民住宅楼、商业区闲置楼盘等停车场利用法律手段促其投入使用。

4.4 继续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科技和设施建设

一是以市区主干道,国、省级公路,县、乡重要道路和高速公路为重点,按照整体规划、一步到位、信息共享的原则,建议政府以银行贷款等方式,用2010年一年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完成道路交通安全六大科技系统建设工作,从而初步实现科技手段智能化。其中包括在市区的主要路口增设1000处电子警察、固定式监控系统500处;在公路、高速公路收费站及公路堵卡站安装179处号牌识别系统;在现有国、省公路、高速公路安装测速仪592台;增设移动式监控系统100套;在市区和郊区新建路口设立交通信号灯200 处;全面提升沈阳市交通管理的科技水平,实现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化交通管理。二是继续推广道路中心隔离设施建设,选取南京南街、崇山路等双向8车道以上主干路增设中心隔离设施,减少交通冲突,消除横向干扰。三是协调铁西区政府、沈北新区政府、浑南开发区政府等财税独立区加大交通建设投入。加强沟通,研究解决交通设施维护和建设经费在区财政中的立项、使用等问题。

4.5 重新调整货车禁行规定

当前沈阳市货车禁行规定执行的是2004 年《沈阳市公安局关于调整部分道路机动车辆行驶规定的通告》。随着机动车的快速增长和城区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方面沈阳市目前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的许多主干道路在早晚高峰时都出现了交通不畅的现象,另一方面早晚高峰时间已经由原来的早7:00—8:00、晚16:30—18:00 延长至早7:00—9:00、晚16:30—18:30,因此,原有早晚高峰时间仅限于一环路及以内地区禁止货车通行的规定明显已不适于现有交通状况。针对这一状况,将研究重新划定货车的禁行时间及范围,并发布管理通告,以达到削减高峰时间交通流量,缓解交通压力的目的。同时,组织对全市货车禁行标志进行规范化调整。

4.6 规范和完善道路交通组织和设施

按照最新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标准、《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规范》、《人行横道信号灯控制设置规范》,以新渠化和改造的路口、路段为重点,对交通设施设置情况全面性、系统性进行梳理,发现并解决设置不规范、相互矛盾、相互遮挡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单行路网的组织和规划;对部分双向6 车道以上的路段,通过设置安全岛,实现行人二次过街;对青年大街等一些全线设置禁左的街路通过重新设置标志标线在部分路口按时段开放左转;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在市府大路、黄河大街、南京街、正阳街等地点设置人行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

4.7 建立公交快速通道

经我们对沈阳市总体路网格局和公交线路分布情况的调研,拟向市政府建议,选择南京街—黄河大街一线(白山立交桥至南五马路,含泰山路北陵大街至黄河大街段,共9km) 和南五马路—文化路(胜利大街至万柳塘路,共6km) 一线,试行推出一横一纵的公交快速通道,实行全线施划公交专用车道,并在道路每个交叉路口的进口车道处设置公交专用导向车道,在早晚高峰时间(7:00—9:00,16:00—19:00) 实行公交优先。结合2010 年电子警察建设计划,在这些公交专用导向车道增设电子警察系统,避免其他车辆占用公交专用导向车道。通过公交快速通道的设置,可以解决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快速出行的问题,逐步改变市民出行习惯,减少中心城区的行车、停车压力。同时,公交快速通道也可作为突发事件、工程抢险、紧急救护等情况下的绿色快速通道。 5 结论

解决沈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重视程度,加大交通管理设施建设资金投

入,广大交通参与者要提高交通安全意识、文明出行、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管理部门要科学规则,通过制定相应政策法规以及标准规范,以适应新形势下交通管理工作发展要求,确保城市道路安全畅通,促进沈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安阳市道路交通安全指挥部要求整改项目进展情况通报

(第2期)

安阳市道路交通安全指挥部要求整改项目

进展情况通报

4月12日,安阳市道路交通安全大宣传大排查大整顿大督察行动指挥部深入我市部分景区及重点路段进行了督导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八个主要问题向我市进行了通报。根据我市指挥部要求,督察组对八个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逐一进行了现场督导,截止目前,已完成六项,两项未完成。在督导中发现,大部分责任单位高度重视,主动工作,及时列入台账,积极进行整改,但也有部分单位负责事项进展缓慢,甚至有个别单位消极懈怠,致使安阳市道路交通安全指挥部通报的问题至今没有进展,为确保安阳市指挥部通报的问题落实到位,现将进展情况进行通报:

一、旅游车辆手续不全

责任单位:交通局

进展情况:已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

二、太行平湖快艇手续不全存在隐患

责任单位:石板岩乡 交通局 水利局

进展情况:太行平湖目前共有快艇41艘、摩托艇4艘,其中西乡坪村快艇31艘(包括5米以上2艘),摩托艇4艘;南谷洞水库管理所快艇10艘(5米以上1艘)。以上快艇及摩托艇均为西乡坪村村民及南谷洞水库管理所职工自行购买运行,都没有营运手续,且仍在运行。根据《林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水上安全管理的通知》(林政【2011】23号)文件规定:南谷洞水库的游艇游船由石板岩乡政府负责安全管理;水库、河流水域安全监管由水利局负责;船舶的行业管理由交通局负责。

为消除营运快艇存在的隐患,各责任单位多次采取措施进行取缔,但由于种种原因且船主受利益驱使,至今未得到解决。

三、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氛围不浓厚

责任单位:广电总台、新闻中心、交警大队、住建局、城管局、建投公司等单位 进展情况:市广播电视总台已对主要责任单位公路局、住建局一把手进行了专访,林州报设立了专栏进行宣传,一周两报两版,市区主要干道显示屏定时定期滚动播放宣传片、宣传标语,各乡镇也通过印发宣传单、广播等形式进行宣传。下一步,交警队将向每一名驾驶员发放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单。

四、安姚路柳泉村边防护墩缺失

责任单位:公路局

进展情况:已补建维修防护墩9个。

五、西曲阳路口无交通标牌

责任单位:交通局

进展情况:已完成

六、安姚路杨家营高速立交桥西侧路口警示标志安装错误

责任单位:公路局 进展情况:已纠正

七、个别黄闪灯不亮

责任单位:市交通警察大队

进展情况:市交警大队对全市黄闪灯进行了排查,对有故障的黄闪灯及时进行了维修臵换。

八、东南线分水岭弯道需增设急转弯警示标志

责任单位:公路局 进展情况:已增设1个弯道警示标志。

当前,我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多次深入现场督查指导,提出了整改意见,指挥部及时进行了交办,各责任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不折不扣整改落实。安阳市督察组交办整改任务至今已20余日,但仍有两项任务没有得到有效整改,希望有关责任单位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协调,认真剖析,敢于动真碰硬,尽快整改到位。市道路交通安全大宣传大排查大整顿大督察行动指挥部督察组将继续进行跟踪督查,定期进行通报。

报:市四大班子领导

发:市交通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

第四篇:贵阳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贵阳市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促进、加强贵阳市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健康发展,维护生态平衡,营造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规范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湿地公园的建立、建设和保护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二条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天然或人工、长期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的水域地带也可作为湿地公园范围。湿地公园保护、利用应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休闲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其中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适宜作为公园的天然湿地类型,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园为城市湿地公园,也适用于本办法。

第三条 贵阳市湿地保护委员会依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建立市级、县级湿地公园,并对其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 建设湿地公园,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第五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可建立市级湿地公园或市级城市湿地公园:

(一)市级湿地公园须具备:

1.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市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区域地位重要,湿地主体功能具有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生物物种独特。

2.自然景观优美和(或者)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3.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

(二)市级城市湿地公园须具备:

1.能供人们观赏、游览,开展科普教育和进行科学文化活动,并具有较高保护、观赏、文化和科学价值的;

2.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范围的; 3.占地200亩以上能够作为公园的;

4.具有天然湿地类型的,或具有一定的影响及代表性的。 第六条 申请建立市级湿地公园(城市湿地公园)的,应当提交如下材料:

(一)所在地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建立湿地公园的文件;跨行政区域的,需提交其同属上级人民政府同意建立湿地公园的文件。

(二)拟建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及其电子文本,包含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公园的位置图、地形图、资源分布图、土地利用现状图,湿地现状以及重要资源的图纸、照片、影像和其他有关材料。

(三)拟建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证明文件或者承诺建立机构的文件。

(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拟建湿地公园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以及相关权利人同意纳入湿地公园管理的证明文件。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具的拟建湿地公园相关利益主体无争议的证明材料。

(六)所在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出具的申请文件、申报书,以及对总体规划的专家评审意见。

第七条 公园的建立应由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向贵阳市湿地保护委员会提出申请,贵阳市湿地保护委员会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并形成考察报告, 对通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和贵阳市湿地保护委员会初步审核符合条件的,由所在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在拟建湿地公园所在地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方可建立。 第八条 对完成市级湿地公园建设的,由市湿地保护委员会组织验收。对验收合格的,授予湿地公园称号;对验收不合格的,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其资格。 第九条 湿地公园采取下列命名方式: 区(市、县)名称+ 湿地名+湿地公园。

第十条 湿地公园可分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合理利用区和管理服务区等,实行分区管理。 湿地保育区除开展保护、监测等必需的保护管理活动外,不得进行任何与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无关的其他活动。恢复重建区仅能开展培育和恢复湿地的相关活动。宣教展示区可开展以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主的活动。合理利用区可开展不损害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旅游等活动。管理服务区可开展管理、接待和服务等活动。

第十一条 湿地公园应当设置宣教设施,建立和完善解说系统,宣传湿地功能和价值,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 第十二条 对湿地公园的保护、利用应遵循下列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省、市与湿地有关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遵守《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有关规定。

2.坚持生态效益为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与自然性。 3.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湿地的社会效益。湿地公园的建设以不破坏湿地的自然良性演替为前提。

第十三条 湿地公园应当按照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进行标桩定界,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和挪动界标。 第十四条 湿地公园所在区(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统一负责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参照有关规定编制。湿地公园的撤销、范围的变更,须经贵阳市湿地保护委员会审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必须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并纳入强制性内容严格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

第十六条 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开展湿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建立档案,并根据监测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

第十七条 禁止擅自占用、征用湿地公园的土地。确需占用、征用的,用地单位应当征求贵阳市湿地保护委员会意见后,方可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八条 除国家、省另有规定外,湿地公园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开(围)垦湿地、开矿、采石、取土、修坟以及生产性放牧等改变地貌和破坏环境、景观的活动。

(二)从事房地产、度假村、高尔夫球场等任何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建设项目和开发活动。

(三)商品性采伐林木。

(四)猎捕鸟类和捡拾鸟卵等行为。不得出让土地,严禁出租转让湿地资源;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和设施, 严禁破坏水体,切实保护好动植物的生长条件和生存环境

第十九条 贵阳市湿地保护委员会依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每2年组织开展湿地公园的检查评估工作。对不合格的,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其“湿地公园”称号。对管理和保护不利,造成资源破坏,己不具备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条件的,由省、自治区建设厅或直辖市园林局报请建设部撤销其命名,并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十二条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保护、利用应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实现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重在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良性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改善生态环境、休闲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第十三条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保护、利用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严格遵守国家与湿地有关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遵守《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的有关规定。

(二)坚持生态效益为主,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与自然性。

(三)在全面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充分发挥湿地的社会效益。湿地公园的建设以不破坏湿地的自然良性演替为前提。

第十四条 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以及保护地带的重要地段,不得设立开发区、度假区,不得出让土地,严禁出租转让湿地资源;禁止建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项目和设施。 第十五条 城市湿地公园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严禁破坏水体,切实保护好动植物的生长条件和生存环境。

第十六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内从事挖湖采沙、围护造田、开荒取土等。

第十七条 。

第五篇:贵阳市城乡个人建房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贵阳市人民政府令

(第9号)

《贵阳市城乡个人建房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10年4月12日市人民政府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市长 袁周

二○一○年四月十三日

贵阳市城乡个人建房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城乡个人建房规划管理,规范城乡个人住宅建设,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市城乡规划区范围内,城乡个人新建、改建、扩建和翻建住房等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个人建房,是指本市城乡居民、村民在其持有的土地使用权证或者宅基地相关批准文件所确定的土地范围内,新建、改建、扩建和翻建供本人或者其家庭成员居住的私有住房(包括附属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的建设活动。

第三条 个人建房应当符合城乡规划,服从规划管理,节约用地,妥善处理相邻关系,不得破坏自然和生态环境、阻碍交通、影响消防安全、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第四条 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负责本市城乡规划区范围内的个人建房规划管理工作,具体负责市辖区以及市人民政府确定区域的个人建房规划管理工作。

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所辖规划区内个人建房规划管理工作,业务上受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

国土、住房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林业绿化等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同做好本辖区内个人建房规划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就涉及其利害关系的个人建房活动是否符合规划要求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查询,并有权举报和控告违反城乡规划的行为。

第六条 城乡居民、村民在本市城乡规划区范围内,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或者宅基地相关批准文件,符合城乡规划要求和土地、环境保护、林业绿化等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相关规定,可以申请个人建房。

村民转为城镇非农业常住户口居民后,新建住宅按有关政策处理,改建、扩建、翻建按城镇居民申请个人建房。

第七条 个人建房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取得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进行建设。

第八条 城乡居民需新建、改建、扩建或者翻建住宅的,应当持下列资料向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一)申请书(需写明拟建房屋的理由、位置、面积、层数、结构、使用性质);

(二)经社区居委会公示后出具的申请人拟建房屋情况;

(三)国有土地批准文件或者原房屋所有权证及宗地图原件和经核查的复印件;

(四)户口簿、身份证原件及经核查的复印件;

(五)拟建住房方位和四至关系地形图或者规划图(1/500或1/1000)、选址现状照片;

(六)拟建住房建筑设计图(二层以上、跨度超过6米的应当由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设计),或者经批准的通用、标准设计图;

(七)与周围建筑物、构筑物结构互相牵连的还应当提交相邻权利人同意建设的书面协议;

(八)属危房翻建或者改造的,应当提供有资质的房屋鉴定机构出具的危房鉴定书或者相关部门出具的危房认定意见;

(九)规划管理要求的其他资料。

第九条 村民新建、改建、扩建或者翻建住宅的,除提交本办法第八条第

(一)、

(四)、

(五)、

(六)、

(八)项规定资料外,持宅基地相关批准文件或者原房屋产权证及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向所在地村民委员会提出建房申请。

村民委员会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出具经公示后的同意建房证明材料报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未设乡(镇)人民政府的,直接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到现场查验,符合条件的,出具同意建房审核意见,报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第十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个人建房申请之日起法定期限内审查完毕,对符合条件并经公示无异议的,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不符合条件的,书面答复申请人。

第十一条 村民改、扩建住宅,新占地面积应当连同原有宅基地面积一并计算,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含原有住房宅基地面积及附属设施用地)按下列标准执行:

(一)市辖区和其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区域,每户宅基地面积不超过13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超过240平方米;

(二)县(市)人民政府所在镇(办事处)和坝子地区内每户宅基地面积不超过130平方米,其余地区不超过170平方米,建筑面积不超过320平方米。

第十二条 城镇居民申请个人危房改造或者翻建的,应当维持原房屋产权证确定的原址、原面积,并按照规划要求进行改造。

第十三条 下列区域禁止个人新建、改建、扩建房屋:

(一)城市绿化用地,城镇各片区之间的隔离绿地、环城林带;

(二)城市道路规划路幅内,燃气管道设施安全保护范围内,市政公用设施规划的禁止建设区;

(三)军事管制区;

(四)河、湖、湿地保护范围内,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

(五)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域内;

(六)重点生态区,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内,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

(七)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

(八)变电设施用地、输电线路走廊和电缆通道;

(九)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范围内,铁路建设用地;

(十)地质遗迹及矿产资源埋藏地;

(十一)地裂、崩塌、滑坡、采空塌陷等地质灾害区;

(十二)纳入城中村改造的区域;

(十三)其他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个人建房在进行建设中发现文物的,应当按照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第十四条 村民申请建住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审批:

(一)住宅用地面积已达到规定标准的;

(二)将原住房出售、出租、赠与他人或者改为非住宅用房的;

(三)不符合乡、村寨规划要求的;

(四)采取不正当手段取得土地使用权和其他建房手续的;

(五)被拆迁人已实行货币补偿的;

(六)法律、法规规定不予审批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条 个人建房投资额超过30万元(不含30万元)、建筑面积超过300平方米(不含300平方米)、2层(不含2层)以上的,应当按规定向房屋所在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

第十六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个人建房规划批后监管工作,并根据建设工程进度,实行建筑施工放线、基础完工、顶层封顶三个阶段检验和日常不定期跟踪检查制度。

个人建房应当按照规划许可要求进行施工,接受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按照工程进度向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各阶段的检验申请,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组织人员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阶段施工。

第十七条 工程竣工后,建房人应当向所在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申请竣工规划核实。经核实符合规划许可要求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出具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文件。

第十八条 符合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个人建房工程,建房人在取得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文件之日起15日内,持有关资料向房屋所在地的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方可向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房屋权属登记。

本办法第十五规定范围以外的个人建房工程,建房人取得建设工程竣工规划核实文件后,可直接向房产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房屋权属登记。

第十九条 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对个人建房各个环节的资料和图件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归档保存。

第二十条 个人建房规划管理工作中有徇私舞弊、失职渎职、作假造假、乱收费等违法违纪行为的,由相关部门依据有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二十一条 个人建房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规划许可的规定进行建设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贵州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予以处罚。

上一篇:关于实习生的管理规定下一篇:关于食堂财务情况汇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