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青年课题申报材料

2024-05-11

国家青年课题申报材料(通用6篇)

篇1:国家青年课题申报材料

附件2:课题申报指南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

“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课题申报指

项目针对我国农业重大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危害日趋严重及分布区域广泛的新态势,在“十五”攻关研究的基础上,遴选北方农业干旱、低温冷害、华南寒害、霜冻灾害、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南方季节性干旱和森林火灾等为主攻对象。建立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调控、评估技术体系和综合服务系统。

研制基于天基、空基、地基和下垫面多元信息的灾害立体监测技术方法,建立农业重大气象灾害动态监测技术体系,综合监测精度达85%以上。研制基于植物机理模型、区域气候模式、“3S”等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的灾害预警技术,建立长、中、短期相链接的农业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技术体系,预测精度总体达80%。重点研制北方农业干旱及低温灾害、南方季节性干旱和森林火灾综合减灾调控技术;研制抗灾化控制剂4-6种,开发扑火机具装备2-3种、提出规范2-3项,申请专利6-8项,研制集成减灾调控技术4-5套。研制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的定量评估技术,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技术体系。集成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调控等技术体系,建立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综合服务技术集成系统。该项研究将显著提高我国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准确率和时效性以及信息化服务水平,对提升农业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地减轻农业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危害意义重大。

现将本次课题申报指南发布如下:

课题1:北方农业干旱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选取我国华北冬小麦和夏玉米、东北春玉米以及西北小麦为研究对象,建立新型综合农业干旱指标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卫星遥感、无人驾驶小飞机航空遥感、区域气候模式、作物生长模式等先进的监测预测方法和手段,建立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天基、空基、地基的农业干旱遥感监测模型,以及基于区域气候模式、陆面水文模式和作物生长模式相结合的华北地区、东北西部地区和西北陕甘宁地区农业干旱预警模型。考核指标:

①建立北方地区农业干旱监测预警综合数据库;

②提交适用于我国北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农业干旱综合指标;

③建立EOS/MODIS、微波遥感干旱监测模式,提出航空遥感资料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方案;其中EOS/MODIS遥感监测精度达85%,微波监测精度达87%以上;

④建立具有不同预报时效的华北、东北和西北农业干旱预警模式,预报准确度达到80%以上。申报要求:

申报单位应为长期从事区域农业干旱监测预测研究工作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具有区域气候模式、陆面水文过程模式和作物生长模式综合开发研制能力,具有农业干旱预警模式的开发研制基础与能力。

经费:

课题总经费5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400万元,配套经费100万元。

课题2:北方农业低温冷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选择东北玉米和新疆棉花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农作物低温冷害指标;改进农作物数值模拟模式,研究低温冷害的实时监测技术以及具有滚动功能的预测技术体系。考核指标:

①提出东北玉米和新疆棉花的低温冷害指标;

②建立农作物低温冷害动态实时监测技术体系,综合监测精度达85%以上;

③建立长、中、短期相链接的,具有滚动预测能力的低温冷害预测技术体系,预测精度总体达80%; 申报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应为国家级农业气象科研机构,有长期从事低温冷害研究的人才队伍,储备有低温冷害监测预警研究的关键技术研究研究,与相应的研究区域有良好的协作关系。经费:

课题总经费4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320万元,配套经费80万元。

课题3:华南寒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华南主要农业对象(龙眼、香蕉、荔枝、西红柿、辣椒)寒害的临界受害温度指标、致灾等级温度指标,致灾的气象成因及其耦合机制。综合农田小气候观测、地面观测、遥感监测和数值模拟、GIS技术,研制寒害的立体监测、精细预警、长期预报及其区域化技术方法和模型;建立华南主要农业对象寒害动态监测预警技术体系,进行业务示范应用。研究主要农业对象寒害与气候条件的风险量化关系,研制寒害气候风险区划的技术方法、模型、量化指标,编制华南地区主要农业对象寒害的气候风险区划。考核指标:

①建立华南主要农业对象(龙眼、香蕉、荔枝、西红柿、辣椒)寒害的指标体系;

②建立主要农业对象寒害监测预警技术体系,监测精度在85%以上,预警精度在80%以上;

③编制一套华南主要农业对象寒害的气候风险区划。申报要求: 该课题鼓励科研、业务单位联合申报。联合申报单位须具有气象业务转化应用平台;有寒害动态监测预警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业务应用与推广示范等相应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业务转化、示范基地基本落实。经费:

课题总经费4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320万元,配套经费80万元。

课题4: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以长江中下游水稻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气象局系统气象资料和长期农业气象台网观测资料,研究水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成灾机理、影响因子;研制水稻高温热害综合指标体系;开展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高温热害的 “星-机-地”灾害立体监测综合技术研究;发展长中短期天气-气候模式与作物模式相结合的水稻高温热害预警技术。考核指标:

研制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高温热害识别综合指标体系;给出水稻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和规律;发展水稻高温热害监测和预警技术;水稻高温热害监测精度在80-85%,预警准确率达到80%。

申报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应为国家级农业气象监测预警研究科研机构。具有农业气象灾害和高温热害监测预警研究领域的研究基础和成果积累,能与其他课题相互协调和配合。经费:

课题总经费325万元。其中国拨经费260万元,配套经费65万元。

课题5: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利用气象资料、森林可燃物参数,结合地面点火试验,划分森林可燃物类型,研究基于天气气候背景下的森林火灾危险性预测及NOAA系列卫星和EOS/MODIS卫星遥感监测识别森林火灾技术,研究在一定气象条件下的森林可燃物综合管理与生态调控技术,研究复杂气象地形条件下的森林火灾扑救技术、扑火人员安全技术和防控机具设备。考核指标:

①提出森林火灾监测预警技术、森林可燃物综合管理与生态调控技术、复杂地形森林火灾扑救技术和扑火人员安全防护技术。

②开发扑火机具装备2-3种,提出规范2-3项,申请专利2-3项。

③建立试验示范区1-2个,示范面积100公顷以上。申报要求:

申请单位应设有森林防火研究专门机构,具有良好的前期研究基础,长期从事森林防火研究工作,熟悉国内外森林防火研究进展,具有承担相关任务的能力,在该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能提供配套。经费:

课题总经费422.5万元。其中国拨经费337.5万元,配套经费85万元。

课题6:北方农业干旱调控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以西北、华北为重点,针对两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干旱发生规律,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开展基于农田小气候的华北干旱调控技术;以抗旱种衣剂研制为核心,研究基于化控技术的西北干旱调控技术;组装防旱抗旱集成技术,最终形成针对华北、西北地区特点的防旱抗旱综合调控技术。考核指标:

①单项防旱抗旱技术降低农作物损失5%-10%; ②综合防旱抗旱技术降低农作物损失10%-15%; ③研制1-2种抗旱种衣剂,在轻度干旱的条件下提高出苗率5%以上,并进行中试生产,年生产量5吨以上;

④建立示范区1-2个,防旱抗旱技术与抗旱制剂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 申报要求:

申请单位应为干旱防御技术领域有影响的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有干旱防御技术、抗旱种衣剂研发等相关研究基础和相关仪器设备支撑,鼓励有一定影响的本领域企业参与,提供配套。经费:

课题总经费422.5万元。其中国拨经费337.5万元,配套经费85万元。

课题7:南方季节性干旱防控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南方季节性干旱发生时空规律,建立季节性干旱分区指标体系,进行南方季节性干旱类型分区与评价。研究区域性农作物防旱避旱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布局方案。研究开发减轻季节性干旱的生化制剂。研究秋雨冬用、春雨夏用、丰水年雨水资源枯水年利用技术,研究开发因地制宜的贮水配水技术。集成避旱减灾技术,比较各种避旱减灾技术优劣,总结各种避旱减灾技术操作规程,开展应用示范。考核指标:

①建立南方季节性干旱分区指标体系,进行季节性干旱类型分区评价;

②农作物防旱避旱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布局;

③所研制的雨水入渗增强剂,雨水入渗率提高15%以上;生物保水剂,提高种子出苗率20%以上;新型植物蒸腾抑制剂,蒸腾速率降低20%以上; ④在湖南、四川建立季节性干旱技术集成试验示范区,示范区总规模达到100hm2。轻度干旱发生情况下,综合避旱减灾技术减轻损失20%以上,中度干旱发生情况下,减轻损失10-20%。申报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较好的区域科技协作基础,有能力组织跨部门、跨省区、跨行业科技协作。在干旱分区评价、农业结构优化、农业抗耐灾生化制剂研制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成果积累,鼓励有一定影响的本领域企业参与,提供配套。经费:

课题总经费285万元。其中国拨经费225万元,配套经费60万元。

课题8:低温冷害与霜冻调控技术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重点开展作物低温灾害胁迫诊断、灾害实时监测、综合调控实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展东北低温冷害综合调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综合性能优良的抗低温化控制剂及基于田间尺度的低温冷害远程监测与决策支持系统。开展黄淮海霜冻综合调控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园艺果菜弱光低温次生灾害调控技术研究。考核指标:

①开发抗低温化控制剂1-3个,研制开发低温与霜冻远程监测装置1-3个,申报专利2-3项; ②通过综合调控技术,使粮棉作物减少损失10%以上,园艺果菜类作物减少损失15%以上;

③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5篇以上,培养研究生6-8名。申报要求:

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长期从事农作物低温冷害与霜冻调控技术研究的研究基础和成果积累,在农业减灾调控制剂、作物生化指标测试、作物与环境模拟模型、远程通信技术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存在优势,能提供配套经费70万元。并具有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良好协调组织能力的国家级科研院所,鼓励有一定影响的相关领域企业参与。经费:

课题总经费34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270万元,配套经费70万元。

课题9: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反演近50年农业重大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研制新一代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影响的实时识别、评估模型、风险评估模型,综合集成评估模型。考核指标:

①建立精细化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数据库;

②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评估模型,模型模拟精度达85%以上; ③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④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综合评估模型和指标体系,发布评估报告; 申报要求:

该课题须由科研与业务单位联合申报。申报单位必须具备气象业务转化应用能力,并长期从事气象条件对农业影响监测与评估、灾害风险研究的相关科研和业务工作。拥有高分率气象资料、卫星遥感资料与技术、相关的业务产品发布平台,并具有相关技术研究、业务转化、组织实施等方面的经验和基础。经费:

课题总经费485万元。其中国拨经费400万元,配套经费85万元。

课题10: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综合服务技术集成系统研究 主要研究开发任务:

该课题目标主要是集成一套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综合服务系统,主要任务有:

研究开发多元遥感资料处理分析子系统,能够对环境气象卫星系列遥感数据包括NOAA系列、EOS/MODIS系列、FY系列、TM系列等的预处理分析,即辐射校正、滤波、几何校正等。

研发北方农业干旱、低温冷害、华南寒害、霜冻灾害、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和森林火灾监测预警子系统,包括华北冬小麦、东北玉米干旱监测预测模块,东北玉米、新疆棉花低温冷害监测预测模块,华南主要农业对象寒害监测预测模块,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监测预测模块,森林火灾监测预测模块。

研发农业干旱和低温灾害调控子系统,实现抗灾制剂应用查询、干旱综合调控技术查询;霜冻灾害综合调控技术查询,低温冷害综合防控技术查询。

研发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评估子系统,实现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演变规律分析查询、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评估模块、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块、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综合评估模块。

研发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调控服务产品的制作与基于WebGIS的农业重大气象灾害信息发布功能,实现基于ArcGIS平台的、开发制图要素丰富的遥感监测图像产品制作平台和能够提供翔实统计信息的分析功能。研制基于ArcIMS平台的农业重大气象灾害信息地图双向查询技术,实现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调控评估等信息发布与查询。研制基于ArcIMS平台的农业重大气象灾害信息地图双向查询技术,实现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调控等信息发布与查询。

系统总体集成设计与研发,主要进行系统总体框架设计,包括数据流分析、子系统功能模块与数据接口的标准化设计和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等;制定系统集成技术规范与执行标准。考核指标:

①建立多元数据资料库及处理分析平台;

②建立北方农业干旱、低温冷害、华南寒害、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森林防火监测预警平台;

③建立北方农业干旱和低温冷害调控查询平台; ④建立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评估平台; ⑤建立基于WebGIS的农业重大气象灾害信息发布功能的业务平台。申报要求:

该课题以业务服务机构为主申报,课题申报单位应熟悉农业气象、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影响状况;具有从事研发农业气象、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评估影响系统的专业机构或队伍;具备遥感、ArcGIS应用技术开发能力与WebGIS应用开发经验,有良好的GIS软件支撑与软件开发环境;并能提供系统运行与信息发布能力的业务平台。经费:

课题总经费42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330万元,配套经费90万元。

篇2:国家青年课题申报材料

课题申报指南

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也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石,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基础产业,《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强调了煤炭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而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为前提。同时我国煤矿地质条件复杂,是世界上灾害严重、事故多的国家,煤矿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预防控制煤矿重特大事故已成为国家和政府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煤矿安全科技攻关为实施 “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公共服务重点工程和“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工程提供保障。

在“十五”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 1 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确定的“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优先主题的总体部署,“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目标主导、整合多方资源,突破重点技术、加强集成应用,遵循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以防治瓦斯、火灾及煤岩动力等灾害为重点,攻克煤矿安全生产与管理中的重大技术难题,构建矿井灾害事故预警和煤矿重大灾害防治二个技术平台,突破瓦斯灾害防治、矿井火灾防治、煤岩动力灾害防治、煤矿安全管理等四类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一批瓦斯爆炸、煤尘爆炸、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内外因火灾及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防治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建立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瓦斯抽放、矿井火灾防治、冲击地压及顶板防治等技术示范工程。逐步提高我国煤矿安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对煤矿安全工作的支撑能力,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整体提升煤矿安全水平,逐步实现煤矿安全保障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的转变。

现将课题申报指南发布如下:

一、实施年限

课题实施年限为3年,课题实施时间为2006年~2008年。

二、基本要求 申请内容必须在本项目指南范围之内,超出指南范围的不予受理。

三、申报单位的条件

1.大陆境内具有法人资格、有独立承担相应国家级科研课题综合能力的单位均可单独或联合申报(联合申报不得超过三家法人单位)。

2.申报单位可与境外研究机构联合申请(境外机构所需经费须自理),并应有明确的知识产权归属约定;申报单位可吸收留学人员或外籍人员,但应确保课题成果及知识产权归中国所有。

3.积极鼓励科研单位与中资企业或中方控股企业联合申报,并确保配套资金到位(不少于1:1并纳入统一预算),可共同享有相应的知识产权;企业自主申报应具有一定的研发实力,并有专门的科研项目管理部门,资产负债率低于2/3,无不良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

4.单独申报的单位必须提供课题实施的管理模式,并出具课题实施完成的保证承诺书;联合申报的单位要明确课题实施的负责单位,并提供合作的组织管理模式及保证课题实施完成的承 诺书。申报单位可对课题整体或其中部分内容进行申报。

5.申报单位须指定课题专门财务账户,实行单独管理,单独核算,并保证配套资金到位,支持研究工作。

6.成果查新证明必须由国家或省级权威部门出具。

四、申请负责人的条件

1.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并有固定的单位(不包括在站博士后)、较高的学术水平、优秀的科研业绩和开拓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无不良科研行为,从事相关研究或技术开发五年以上。

2.用于所申请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在国内工作的时间不少于9个月。

3.年龄在57岁以下(含57岁),并提供身份证号。4.只能主持申报一项本项目课题,若再申报本项目其他课题,只能以参加者或合作者的身份参加一项课题。所有课题申请人均不得参与两项以上本项目课题的申报。

5.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事业单位(含研究机构)的专职管理人员参与课题研究时间低于工作时间60%的均不得主持本项目课题申报。经形式审查,申请单位或申请负责人不符合上述规定的申请书视为无效申请,不参与专家评审。

五、申报内容

课题1: 煤矿瓦斯灾害基础条件测定关键技术

(一)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地面钻孔煤层瓦斯含量与井下煤层瓦斯含量、瓦斯压力、煤层透气性系数和煤岩应力参数等主要参数的准确、快速测定技术与装备,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综合判识技术,矿井瓦斯涌出规律、瓦斯涌出量预测关键技术,地质构造(破坏)带超前探测技术,构造煤发育区、瓦斯富集区探测技术。

(二)考核指标

1.研制空气、泥浆介质中煤的瓦斯解吸过程模拟实验装置,使地勘煤层瓦斯含量测定准确率达到80%以上。

2.研制的瓦斯压力、瓦斯含量快速测定装置,瓦斯压力测定误差小于10%,测定时间<3天;瓦斯含量测定误差小于15%。

3.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准确率达到85%以上。4.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无突出准确率达到100%;突出危险区域预测准确率达75%。5.突出危险煤层超前150m探测出构造发育区。

(三)国拨经费概算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540万。

(四)申报要求

1.课题申报单位具有从事煤矿瓦斯灾害防治、物探等研究的专业机构,并掌握大规模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数据,并具有良好的业绩。

2.课题申报单位具有本领域内的国家、行业或省级实验室等基础条件,拥有开展相关研究的先进仪器设备。

课题2: 煤矿重大灾害综合监测预警关键技术

(一)主要研究内容

开发构建煤矿灾害综合监控的网络平台关键技术,CH4、CO的检测传感技术,煤矿主要灾害的连续实时监测系统,煤矿综合实时安全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及可视化技术,瓦斯突出动力学模拟技术,瓦斯突出、瓦斯煤尘爆炸、矿井火灾、冲击地压等重大灾害在线辨识、智能分析和预警技术,煤矿主要灾害的预防措施方案专家系统,研究采掘工作面非接触式突出预测及在线预测技术。

(二)考核指标

1.甲烷传感器响应时间小于10~12s;工作稳定性大于6~12个月;元件寿命3~5年。

2.矿井综合监控系统传输反应速度提高到15秒以下;监控系统设备无故障运行时间提高到2个月;实现综合监控系统异常的联动控制;

3.开发出煤矿重大灾害预警系统,实现对动态安全信息的连续采集、在线辨识、智能分析和灾害预警功能,预警总准确率达到80%以上。

4.形成掘进工作面煤与瓦斯突出瓦斯涌出连续性预测实用化技术和装备,使工作面突出危险预测准确率达75%,工作突出危险预测深度达到50米以上;减少防突措施工作量70%。

(三)国拨经费概算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670万。

(四)申报要求

1.课题申报单位应长期从事煤矿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熟悉煤炭开采过程,具有从事煤矿瓦斯、火灾、顶板与冲击地压等灾害防治,以及煤矿安全监控预警技术研究的专业机构。2.课题申报单位具有从事本领域研究的国家、行业或省级实验室等基础条件。

3.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相关领域理论和技术基础,熟悉本领域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掌握本领域大规模研究的基础数据。

4.课题应进行技术示范,并落实示范企业。课题3: 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及瓦斯抽放关键技术

(一)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采动区地面瓦斯抽采关键技术与装备,石门揭煤新技术,高压水射流顺层钻孔技术及装备、高压脉动注水防治煤与瓦斯突出技术与装备,远距离和薄煤层保护层开采强化抽放技术,低透气性煤层瓦斯强化抽放技术及装备。

(二)考核指标

1.地面钻孔抽放采空区钻孔的成孔率大于60%。2.在远距离、薄煤层(保护层)开采条件下,对邻近层卸压瓦斯强化抽采的抽采率达60%以上。

3.高地应力、高瓦斯压力条件下高压水射流顺层钻孔成孔直径100~150mm,钻孔深度30~50m。

4.研制高压循环疲劳注水防突技术和装备,使煤与瓦斯突 出危险降低30%以上。

(三)国拨经费概算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790万。

(四)申报要求

1.课题申报单位应长期从事煤矿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熟悉煤炭安全生产的工艺过程,具有从事煤矿瓦斯突出防治、瓦斯抽放等研究的专业机构。

2.课题申报单位具有从事本领域研究的国家、行业或省级实验室等基础条件。

3.课题申报单位熟悉本领域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掌握本领域大规模研究的基础数据。

4.课题应进行技术示范,并落实示范企业。

课题4: 瓦斯煤尘爆炸预防及继发性灾害防治关键技术

(一)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多种可燃性气体(煤尘)共存情况下爆炸防治技术与装备,高瓦斯大风量采掘面煤尘治理技术,井下煤尘沉积强度测试装备,采掘机自动喷粉、喷水抑爆技术与装备,矿井新型阻爆、隔爆技术与装备,坚硬顶板、顶煤开采安全保障技术,煤矿继发 性灾害的防范技术。

(二)考核指标

1.采掘巷道水幕抑爆系统可探测5m远1cd的火焰,系统动作时间小于20ms。

2.沉积煤尘强度传感器测量范围5~150mg/cm2;测量误差15%。

3.控尘装置总粉尘除尘效率≥99%,呼吸性粉尘除尘效率≥90%。

(三)国拨经费概算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490万。

(四)申报要求

1.课题申报单位应长期从事煤矿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熟悉煤炭安全生产的工艺过程,具有从事煤矿瓦斯爆炸、粉尘防治等研究的专业机构。

2.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从事本领域研究的国家、行业或省级实验室等基础条件。

3.课题申报单位应掌握本领域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并具有本领域大规模研究的基础数据。课题5: 煤矿火灾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一)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煤最短自然发火期快速定量分析技术,火区环境检测及封闭与启封条件判别技术,大面积松散煤体、巷道冒顶区防灭火材料、装备;无毒生态防火材料及高稳定性阻化灭火材料及装备;火区爆炸危险性气体高效惰化与阻爆材料与装备;矿井重点区域外因火灾高温火源点定位与控制技术;矿用多功能阻爆灭火、水改性灭火技术及装置。

(二)考核指标

1.建立基于活化性能测试分析技术的煤自燃内在危险程度判定方法及标准。

2.研制煤最短自然发火期的绝热氧化测试装置,跟踪温度控制精度≤0.1℃;建立测试技术条件及评价准则。

3.复合惰性膨胀泡沫破泡率小于10%,阻化率大于70%,发泡量大于120m3/h。

4.建立火区启封条件多元判别技术及标准。

(三)国拨经费概算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430万。

(四)申报要求

1.课题申报单位应长期从事煤矿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熟悉煤炭安全生产的工艺过程,具有从事矿井火灾防治等研究的专业机构。

2.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从事本领域研究的国家、行业或省级实验室等基础条件。

3.课题申报单位应掌握本领域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并具有本领域大规模研究的基础数据。

课题6: 深部开采煤岩动力灾害多参量识别与解危关键技术及装备

(一)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动力灾害电磁、微震等连续实时监测设备、深部开采矿井动力灾害多参量判别技术、矿井动力灾害多参量信息监测系统、冲击地压灾害解危技术及装备研究、深部巷道煤岩稳定性监测与控制技术和装备、深部开采突出危险区域的特征及多参量动态识别技术。

(二)考核指标

1.冲击地压等煤岩动力灾害判识准确率达到75%以上。2.高压水射流切槽装置切割高度不低于15cm,连续切槽不低于80m。

3.实现对冲击危险区的有效解危,深孔断顶爆破孔深不低于50m。

(三)国拨经费概算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680万。

(四)申报要求

1.课题申报单位应长期从事煤矿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熟悉煤炭安全生产的工艺过程,具有从事顶板、冲击地压等煤岩动力灾害防治研究的专业机构。

2.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从事本领域研究的国家、行业或省级实验室等基础条件。

3.课题申报单位应掌握本领域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并具有本领域大规模研究的基础数据。

4.课题应进行技术示范,并落实示范企业。课题7: 煤矿安全管理关键技术与标准研究

(一)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煤矿的准入条件、人员准入和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标 准;研究煤矿瓦斯、火灾、水灾、粉尘、地质及动力灾害等不同危险程度灾害防治的技术措施要求和管理标准;研究煤矿安全管理、评价技术体系和安全评价技术标准;煤矿安全生产评价方法与动态评价系统及标准、煤矿安全生产关键技术标准与规范等;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煤矿本质安全型矿井标准体系和考核评估标准;研究矿井安全系统管理技术研究。

(二)考核指标

1.形成适合我国国情和煤矿生产实际情况的煤矿准入门槛条件、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煤矿安全动态评价技术、安全评价标准体系、煤矿瓦斯、火灾和顶板与冲击地压等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的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体系、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与评价的技术体系及相关管理规范。

2.制订技术标准20项以上,技术规范15项以上。

(三)国拨经费概算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500万。

(四)申报要求

1.课题申报单位应长期从事煤矿安全科学技术研究,熟悉煤炭安全生产的工艺过程,具有从事煤矿安全技术研究、技术标 准与规范制修订的专业机构,并且是煤矿安全领域相关标委会的挂靠单位。

2.课题申报单位应具有从事本领域研究的国家、行业或省级实验室等基础条件。

3.课题申报单位应掌握本领域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并具有本领域大规模研究的基础数据。

课题8:典型矿井重大灾害综合防范技术集成与示范

(一)主要研究内容

选择一批具有典型性灾害的矿区,通过关键技术装备的试验和应用、先进适用技术的集成创新,进行灾害防治技术的综合示范。研究和建立煤与瓦斯突出预测与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基于先抽后采的煤矿瓦斯抽放技术集成与示范、高瓦斯矿区瓦斯治理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矿井火灾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深部矿区煤岩动力灾害综合防治技术集成与示范。

(二)考核指标

1.示范企业的瓦斯抽放率提高60%,瓦斯抽放量提高50%以上,灾害发生起数降低50%以上。

2.建立和完善示范企业安全管理体系,培养和锻炼一批掌 握灾害防治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提高示范企业吸纳接受新技术,并进行消化、创新的能力。

(三)国拨经费概算

本课题拟安排专项经费500万。

(四)申报要求:

1.课题申报单位将作为本项目的示范企业,须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及前期相关工作基础,承担过瓦斯、火灾、顶板和冲击地压等灾害防治的国家级或行业科研项目。

2.示范企业应具有灾害的典型性,能够提供必要的配套条件,包括与国拨资金配套的一定比例的资金。

3.示范企业应按照相关要求提出书面申请,并须在申请书明确对课题的承诺和相关证明。

六、申报受理

(一)课题申报材料受理单位: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规划科技司(北京市和平里北街21号,邮编:100713)

联系人:林

岚、张英哲 电

话:010-64463167(兼传真)

(二)申报指南同时在科技部网站(http://)。所有申请材料不接受当面受理。

篇3:国家青年课题申报材料

2009年5月16日, 我院牵头承担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地震灾区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制品生产技术及其示范生产线”与“地震灾区重建大板组合装配结构体系房屋示范”两课题, 在四川都江堰接受科技部专家的评审, 并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另外, 我院参加的同济大学牵头的课题“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及其示范生产线”, 也顺利通过科技部的验收。它们都属于“地震灾区建筑垃圾资源化与抗震节能房屋建设科技示范”项目中的课题, 是“5·12”汶川大地震后, 国家首批启动的灾后重建科技响应项目。

经过一年多的科技攻关, 课题组克服地震后灾区重建所面临的种种困难, 联合同济大学、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 在地震灾区建成建筑垃圾再生混凝土墙板、块材和构件三条制品示范生产线。该课题组在国内率先研究并提出的“建筑垃圾再生砼墙体板材标准”与“建筑垃圾再生砼构件标准”, 得到评审专家的肯定。并且, 我院联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在都江堰利用示范线生产的制品, 建成一座节能抗震示范办公楼。另外, 我院在绵竹市建成一条年处理建筑垃圾100万吨的资源化示范生产线。

这些课题的成功实施, 不仅因地制宜地解决了灾区重建对建材产品的迫切需求, 而且为灾区重建办公房屋的建设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篇4:国家级课题申报乱象

但是,知情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这个机构正在渐渐将课题申报、鉴定及其所涉及的科研经费,纳入只有自己能够控制的暗箱操作。

全规办成立于1983年,是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设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教科院),由中国教科院院长兼任规划办公室主任。据其官网介绍,该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组织制定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和实施,组织课题评审立项、负责课题日常管理、鉴定和成果推广。

在中国教育体制中,国家级课题是晋升、职称评定、学术成果的重要衡量标准,有些大学甚至直接规定:没有国家级课题无法晋升为教授。因此有评论说,获得国家级课题可以改变一个学者的一生。

但当一年400多个国家级、部级教育课题的申报和申批权力,集中在一个小小全规办手中时,其实施景象正在渐渐变得模糊。

被质疑的游戏规则

在改变游戏规则之前,整个评审流程并未引来太大的非议。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共有15个学科组,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课题分为国家级重点、国家级一般、国家级青年基金、教育部重点、教育部青年专项等。按照级别,课题经费从25万到2万不等。申报成功者,要在1至3年内完成,最长不超过5年。而国家重大委托课题由全规办负责委托单位和个人开展研究,不接受申请。

申报课题的评审环节也很严格。2008年前,每个学科组的10名专家,大致分成3个小组,用两天左右时间审阅申报材料,在小组中投票后,排名靠前的选题获得在全体专家会议上汇报的资格,由专家们集体讨论后再投票。只有得到三分之二以上的投票,才能最终通过,现场唱票并宣布结果。为防止漏过优秀课题,还设置了专家附议。

某学科组前组长张君曾多年从事评审工作,他说,以往每年到后期来“打招呼”很多,有的发短信,有的打电话,还有的登门拜访,不过因为涉及到后面的专家组讨论和现场投票环节,“打招呼”的作用通常也不大。

2008年后,申报评审办法做了修改,讨论环节取消,改为专家独立打分后投票,投票结果并不当场宣布,专家也不知道评审结果。一位曾参加评审的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打分很高的课题,最终没有获得通过。“改规则之后,全规办的操作空间变大了。”他质疑道。

一位申报人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他于2008年申报了一个课题,未能通过,2010年再次申报时,他通过特殊渠道得知自己的得分排名靠前,但最终通过申报的名单仍然没有他的名字;更蹊跷的是,这个课题后来由另一个申报者成功申请。

但中国教科院院长、全规办主任袁振国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之所以会取消讨论环节,是考虑到这个过程中的人情因素很难控制。他否认专家对于投票结果不知情,“每组都有统计员,打分结果出来后会宣布。”

规则修改的内容,还包括结题鉴定费用的分配。原来每个课题需由课题人交3000元鉴定费,5名专家为一组,鉴定1个课题,每位评委的鉴定费是600元。修改后的规则是,5名专家共同鉴定5个课题,每位评委的鉴定费为1000至2000元。也就是说,一组5个课题共有15000元鉴定费,但仅支出5000-10000元专家评审费。“一年有400多个课题,剩下的钱去哪里了,没有人公开过”。知情人说。

袁振国表示,对此并不知情。

更让课题申请人感到蹊跷的是,按规定,成果鉴定所需经费从课题研究经费中支出,但课题负责人要在报送鉴定材料时先行垫付,垫付的方式只有一种:邮政汇款,收款人为全规办一名主管。多位申报人以及中国教科院员工均质疑,这是一种脱离财务监管的收款方式。

合作换课题?

对于普通院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国家级课题似乎遥不可及,但如果成为中国教科院的合作单位,就不算难事了。

从2008年起,中央教科所(2011年更名为中国教科院)与杭州下城区、成都青羊区、大连金州新区、深圳南山区、宁波鄞州区、重庆九龙坡区等6个地区签订合作协议,成立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每个区的区政府每年向教科院支付200万科研经费,以及50万专家组活动经费。中央教科所则派出博士后或刚毕业入职工作的博士作为专家组成员,前往实验区开展科研项目并指导当地教育工作。

一位看过合作协议的知情人士透露,在协议条款中明确规定:院方帮助实验区申报一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国新闻周刊》查阅2008年至2012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名单,上述6区的确都获得了至少一项国家级课题,每项国家级课题经费8万到12万不等。

袁振国对此回应称,实验区是通过正当途径申请到的课题,他们都有着良好的教育积淀,拿到课题也属正常,“在我们帮助下,实验区教育水平提高,他们申请到课题也是实验区成功的体现。”

以杭州市下城区为例,在该区与中央教科所签订协议的当年,下城区教育局和下城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分别获得一项国家级一般课题和一项教育部青年课题,分别是:《以教育生态理论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研究》,和《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德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前一项课题由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主持。据该局官网资料,这项研究在当年全国8000余项申报课题中脱颖而出,成为68项国家级立项课题中唯一一个由县区级教育行政单位申报的课题,“这标志着我区教育生态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下城区教育局在次年下发的“下教研发(2009)2号”文件中专门提到:要加强与中央教科所、浙江大学等单位密切合作,整合资源,确保各类课题顺利推进。这一年,下城区再获两项国家级课题。

据该局公开信息,2012年4月,这个课题的结题鉴定会在下城区行政中心举行,全规办主任袁振国、副主任刘贵华等组成鉴定组对该课题进行了评议与鉴定,袁振国还在会上代表专家鉴定组亲自宣读了鉴定意见,顺利结题。

另一项合作也颇受业内质疑。2009年,杭州师范大学与中央教科所签订了《国际教师学习与发展研究》协议,项目为期两年半,由杭州师范大学提供200万元的科研经费。

自此之后,杭州师范大学迎来了国家级课题丰收季。2009年一年,杭州师范大学就获得了5个课题,其中1个国家级一般课题,其余均为教育部重点课题。根据全规办公布的2006-2012年立项信息,这是杭州师范大学第一次获得国家级课题。

据《中国新闻周刊》统计,自2009年签订合作协议至今,杭州师范大学共获得6个国家级课题,8个教育部课题。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级重点课题每年仅10项左右,绝大部分获得者来自211名校,而杭州师范大学不在此列,却分别于2010年和2012年各获得一次国家级重点课题,分别是《农村教师发展状况和保障机制研究》和《高中阶段的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杭州师范大学每年会请中国教科院《国际教师学习与发展研究》课题组的成员赴杭州一至两次参加活动,并向袁振国请教申请如何国家级课题,袁也会给予建议。

一位业内专家分析,200万元的合作项目,比较几十万元的国家课题,若涉嫌交换,看起来是亏本生意,但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国家级课题带来的更多是无形财富,包括个人晋升,学位点申请等评定在内,都需要曾承担过国家级课题这项硬指标,这是花钱都买不来的。

另有多位中国教科院员工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以上诸多合作项目中的巨额科研经费和活动经费,从未以任何方式做过信息公开。

课题,让领导先拿

获得课题的不止合作单位。全规办领导成为近水楼台的受益者。袁振国和三位全规办副主任都成功申请到了课题。如果说,他们的确具备相当的科研能力,但他们一方面是申报者,一方面又是审批者,负责审批自己申报的课题。

按照《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管理办法》,申请人同时只能申报一个课题,以往申报通过的课题,未结题前,不能再次申报。但据公开信息,全规办主任、中国教科院院长袁振国本人,就承担有多项课题,并且自2006年起,就没有结题记录。

除了全规办面向全国的课题外,中国教科院自行组织申报的公益金项目也颇受争议。

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简称公益金),以促进科研院所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

2007年,中央教科所获得了首笔资金,共计380万。该院数位员工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2009年前后,因科研经费违规使用,财政部中止拨款,一年后才得以恢复。但袁振国的解释是,“我们对公益金管理办法没有吃透。”

根据财政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财教〔2006〕288号,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规定,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的申报,由科研院所自行组织,原则上每年一次,每人或团队限申请一项,已获支持尚未结题的不能申请新项目,申请者年龄在40周岁及以下。”

然而,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度,该院共有33人获得了43项公益金集体项目的立项,包括袁振国在内的10人拥有2项及以上课题,最多的竟达到4项,按照中国教科院公布的《关于2012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项目申报立项的通知》,每项负责人则掌握着10万至15万科研经费。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33名获得项目者中,30人为院领导和中层干部,大多数年龄已经超过40岁。

袁振国对此解释是,这是全国科研院所的通行做法,科研需要老中青三代合作,没有40岁以上科研人员传带作用,课题很难开展。

依据管理办法,课题项目和项目负责人的遴选,应当在科研院所的学术委员会评议后,按照科学民主的原则公开公平的选择,并对结果进行公示。不过,在中国教科院2012年度公益金项目中,该院25名学术委员会成员,除5名院外人士外,共有14名学术委员会成员获得了公益金项目。

按照规定,公益金项目课题分两次拨付经费,项目成员集体监督使用,最后经负责人签字报销。但多位中国教科院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在2013年5月的全院大会上,院纪委书记史习琳发布通报,有人使用假机票行程单报销。

史习琳本人拒绝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此事,但袁振国承认确有用假的机票行程单报销的事情发生,“但科研人员不知情,我们已经把那些机票代售点列入黑名单”。

课题申报规则到了改革关口

张君有些厌倦自己的工作,课题申报间隔年限从5年缩短到3年,再到如今的每年一次,课题越来越多,“似乎上一轮刚评完,新一轮又来了”。

课题申报频次增加的背后是国家投入的加大,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经费投入从2002年的330万元增加到2012年的3300万元,10年增长10倍。根据全规办公布的数据,“十一五”期间课题的经常性经费从2006年度的810万元逐年上升到2010年度的2600万元,课题的申报数从2006年的6000项,激增到2010年的10000项。

看着大量未被评上课题的项目书整车地拉到垃圾场焚毁,这位从事20多年科研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反思自己的工作,耗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课题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在他看来,教育科研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到底起到多大作用本身很难评价,在这种情况下,申报周期是否需要如此频繁,经费应该用在哪里,值不值得花,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张君一直认为国家需要重视人文研究,“但现在的课题相当多是短期行为,不做一手研究,不做田野调查,多是网上查找文献,不是所有的文科都需要投入那么多钱。”

一位曾在全规办工作的专家也持这种观点。他说,现在大多课题多为文献性的,需要数据引述和分析,可数据是免费可查的,不用出差,只需案头工作,这样的课题经费,却常常高达十多万,“这钱怎么花,我都替他发愁”。

另一位参与课题申报评审的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有的课题不揭露不研究问题,完全是歌功颂德,有的则做完之后集结成书,只停留在书面,没有变成改革的实际行动,更有甚者只是为了申报而申报。“现在的最大问题其实是课题申报、评审过程不透明,应该采取行业专家的第三方监督,避免上下级的行政性监督。”

张君透露他的另一个发现:有申报者在全规办申报后,又简单修改下标题和内容,继续在省里或其他社科基金申报,这就意味着同一个课题理论上可以拿到多笔经费。

篇5:立项课题申报材料

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国际上情况: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倡导的“美国阅读挑战”运动、布什提出的“阅读优先”方案,以及英国教育部在1998年9月到]999年9月开展的全国阅读年活动、日本的“亲子20分钟阅读”运动和“儿童晨间阅读”运动等,都是非常有影响的推动全民阅读的活动。国内情况:不论是香港特区、台湾地区,还是内地,都在全面推行“全国儿:童阅读实施计划”香港特区就有不少团体和组织着力营造阅读氛围,推动阅读运动。如2004年4月,香港有关部门举办的支持世界阅读闩之“全民阅读20分钟”“名人讲故事”“书与梦同行”“午间阅读”等活动,号召全港市民共同弘扬阅读文化。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夏家发教授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阅读指导”,厦门市教科所苏文木研究员等提出的“小学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模式”,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创办的“二十一世纪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等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从学科看:2000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版)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要求,200]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进一步明确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各年段的基本要求是:低年级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不少于100万字。

(二)现状分析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效培养、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满足了各校园、教师、家长、学生对提高阅读能力的共同愿望。当前,我国不少学校和家长对小学生阅读较为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把“构建书香校园”作为创办特色学校的目标。然而,从整体看,我国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1.文字阅读受影视等其他媒体的冲击,小学生阅读受社会阅读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受到较大影响。

为调查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我们在部分学校以《下课了,你在看些什么书》为题做了一次征文活动,结果发现了不少问题:来自学校的问题是,阅读活动一般都安排在中午,让几个班的学生轮流到阅览室去看看;来自老师的问题是,几乎都是安排学生上台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作文选;来自家长的问题是,给孩子买的书以《字词句段篇章》、《小学生作文选》等应试类书籍为主;来自学生的问题是:他们最喜欢上网,借阅的书中多为卡通漫画类,科学、人文内涵较为丰富的读物很少。

教育部关于学生阅读速度的标准:小学五、六年级:速度300字/分钟,理解率70%以上。调查和测试结果表明:只有5%的学生达到这一要求,绝大部分学生的阅渎能力都处于每分钟约200—300字之间。

书籍消费成本高,课外阅读资源少,大众媒体的普及,音像视频的冲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甚至呈现退化态势。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兴趣从“遥控器”、“鼠标”转移到一本本承载文化知识、科学道理的书上来已迫在眉睫。

2.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作业、考试和升学,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而阅读量的减少,又必然导致阅读能力的低下,形成不良循环。

社会未形成阅读网络.氛围不浓、基础不牢。社会、学校、家庭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缺乏认识、缺少组织、缺席指导。据某杂志社对全国50个城市小学生阅读现状所作的调查表明:有61.2%的老师和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孩子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才支持看书。有22.3%的学生认为不看课外书的原因是作业多,没时间看。其中三年级15.6%,四年级21.5%,五年级30%,呈逐年上升趋势。

我们发现,课程安排比较紧张,各学科把课程表挤得满满的。小学生在校的时间自习课很少,回到家里又有一大堆的作业要完成,即使是双休日,也很难抽出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大部分教师信奉教材,甘做教材的奴隶,把大量时间花费在“这一本书”的分析讲解上,面面俱到,分数至上,表现出一种功利化的教学行为。学生获得的是考试阅读技巧,高分数下隐藏着正常阅读能力下降的隐患。要真正让课外阅读堂堂正正地、健康地开展起来仍是任重道远。

3.由于课外阅读个体性强,随意性大,受控因素少,缺乏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的引导与指导,缺乏对学生课外阅读系统的有梯度的规划与设计。

我们发现,不少学校的领导不重视课外阅读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缺乏计划、缺乏管理,图书室形同虚设,图书陈旧,使用率很低。有些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无法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科学指导。不少学生家中藏书

很少,家长能力有限,无法为学生课外读提供有效指导,导致了阅读的盲目和无效。对于:公共图书馆的利用,教师和家长更是缺乏引导意识,极少数小学生能利用节假日去图书馆阅读书籍。再加—上课程标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要求(如读物的选择,实施的方法、时间、评价考查的方法等),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将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三)问题提出

从以上现状来看,导致上述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课外阅读导向不力;学生阅读需求不足:课外阅读形式单调;课外阅读氛围不浓;教育者尚待成为真正的阅读者。根据小学生的阅读现状,我们开展“区域整体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试图解决以上问题。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可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只有阅读;要构建一个坚固而雄伟的语文素养金字塔,必须要有大量而广博的阅读作为坚实的基石不容置疑。

(一)现代语文课程观、教学论

大语文的运行系统山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生活体验与感悟三个子系统构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大语文运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是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的论述

“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不要靠补课,也不需要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

“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 “一个不热爱读书的民族,肯定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则肯定蕴蓄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且在“总目标”中对课外阅读的总量有了具体而明确的量化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一至六年级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

(四)语文学习迁移理论

语文学习中的这种迁移特点具体可以表述为:是一种知识或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横向迁移”,而不是知识或技能在概括程度上的“纵向迁移”;是一种在前后学习情境相似中的“近迁移”,而不是在新的不相似情境中的“远迁移”:是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特殊迁移”,而不是一般原理与规则的“普遍迁移”。

语文学习迁移的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并不追求极高的原理性概括,而更重视经验在数量上的积累。用特级教师韩军的话说:语言的学习,是在“巨大数量”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反复刺激下,才点点滴滴“说出”,成年累月数量无限加大后,才“奔涌而出”。不是仅凭在一个语言教师的“苦心调教”下反复把玩少数几篇文章,所能根本奏效的。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进行横向阅读、并列阅读、比较性阅读。

三、研究假设及拟创新点(一)研究假设

小学阶段是人生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是阅读活动的主体,如果能够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的心理和智力发展状况,合理地设计阅读活动,并在活动过程中对阅读材料和阅读方法进行有效指导,同时通过有效的反馈环节,强化小学生的阅读体验,就能够充分调动作为阅读主体的小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有效地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环境对于阅读能力的形成尤其重要。这里的阅读环境是指周围的人是不是在阅读,在阅读什么以及在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阅读。因此,如果能够在较大整体范围的层面上推进小学尘的阅读,持续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不断地改进课外阅读的指导与服务,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阅读环境,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二)拟创新点

1.区域性整体推动,有助于加强对儿童课外阅读的实践推广应用。2.整合各校研究力量,着力从课外阅读特色课程、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评价研究入手。

3.课题推动儿童阅读,将阅读能力的提高作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

4.开发课外阅读课型,有助于构建小学尘课外阅读的课程及实践活动体

系。创建阅读平台,有助小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5.研制课外活动指南,将先进经验推广到其它学科以及相邻的其他学校,有机整合、资源共享,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课外阅读品牌。

6.探索课外阅读评价,对于同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测评。便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促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

四、核心概念界定

区域整体推进:是指在以县(区、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领导下,依托小语会、教研室等的资源优势,重点在山西、重庆、广东、上海等的学校范围内,选取100所实验学校,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进行实践探索,从而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校园书香氛围。

课外阅读:是指区别于小学生在课堂学习期间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阅读活动。相对于课内阅读而言,它更加注重人文熏陶和历史化侵染,阅读材料更为广泛,阅读形式更为灵活,阅读时间更为自由,阅读空间更为开放。

五、研究目标

本课题旨在通过区域性推进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进一步加快我国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进程,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科学体系,真正让小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切实促进我国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

(一)提高教师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能力,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 通过研究,促使教师博览群书,并对教师阅读提出具体要求,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底蕴,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培养200名以上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种子教师,形成一支精锐的、阅读指导教师团队。

(二)激发小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通过研究,改善小学生自主开展课外阅读的意识不强、甄别书目的能力较弱、课外读的技巧不足等观状,加强对课外阅读的实践推进,确保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推荐适合的课外读物,捉供良好的阅读指导,达到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提高阅读水平的目的。

(三)打造各具特色的课外阅读课程和实践活动,加强阅读平台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书香氛围

通过研究,加强对重点选取的100所实验基地学校的课外阅读特色课程和实践活动的打造,加强阅读平台建设,加强校园的书香文化建设,为师生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书香氛围。

(四)形成区域层面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特色,打造全国的课外阅读品牌 通过100所基地学校的实践探索,总结提炼、形成经验,并将先进经验推广到其它学科以及区内的其它学校,有机整合、资源共享,形成具有区域特点的课外阅读品牌。

六、研究内容

(一)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目标体系 1.建立课外阅读书目资源库

根据小学尘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语文课程发展的需要,挑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各类优秀读物,并按学段推荐必读和选读书目。

2.建立指导教师资源库

在100所实验基地学校中选取教学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为阅读指导教师;以学生阅读能力或学段为划分依据,按校给每个指导教师分配指导任务,包括指导的人数、指导的次数、指导的主题等;制定指导教师的定期校本教研制度。

3.制定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目标

按时间划分,制定课外阅读的每周目标、每月目标、学期目标和目标等;

按内容划分,制定课外阅读的书目数量、识字数量、阅读笔记数量、读后感数量、教师指导次数等。

(二)构建小学生课外阅读的课程及实践活动体系 1.打造课外阅读精品指导课程 包括对“如伺选取优秀书目”、“如何开展高效阅读”、“如何做好读书笔记”、“如何撰写读书心得”以及“如何进行自我评价”等专题指导课程的打造。

2.创设课外阅读精品活动 包括“主题阅读活动”、“读书故事会”、“佳作赏析会”、“人物评论会”、“心得交流会”、“速读比赛”、“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读书笔记展评”、“故事大王比赛”、“阅读储蓄卡评比”、“阅读手抄报评比”等活动。

(三)创设阅读平台和校园书香文化环境的研究

1.学校图书馆或图书室的建设 添置、配齐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

建立建全图书借阅制度,定期开放学生阅览室,保证学生的借阅数量; 定期进行图书流通统计,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 定期做好新书推荐工作。

2.校园图书廊(图书角)、班级书架的建设

选取校园的长廊、走道或某个角落,以及教室的一角作为图书廊(图书角)、班级书架的地点;

由学校、社区、家庭共同添置优秀读物;

制定图:书借阅的相关制度,养成学生的良好品行; 3.其他文化环境的创设

包括文化墙、评比栏、交流角、展示台的创设等。(四)打造我国小学生课外阅读特色及品牌的研究

1.100所实验基地学校根据自身的研究侧重点,总结提炼先进经验: 2.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经验交流和实践推广;

3.提炼区域性的课外阅读实践特色,并进行推广: 4.打造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特色品牌。(五)小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价研究 1.探索制定评价量表或评价标准;

2.确定评价方式(如定性与定量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自评、他评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等),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测评。

七、预期成果(一)系列实践成果 1.《中国小学生课外阅读学生管理手册》(试行稿); 2.《中国小学生课外阅读教师指导手朋》(试行稿): 3.《中国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纲要》(分地区教育行政文件);

4.《中国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推广实施意见》(分地区教育行政文件):(二)系列理论成果 1.《“区域整体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2.《“区域整体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调查报告》; 3.《“区域整体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行动研究报告》;

4.《阅读优先:整体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报告》(学

术专著,分实验区域)。

八、研究方法及思路(一)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收集教师、家长、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建议。

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课外阅读研究的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视野。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相关的最新教育观点和动态。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验证、提炼、总结,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外阅读指导课程和读书活动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坚持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合作性、持续性、创造性原则,采取个别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补充、修改、完善方案。

(二)研究思路

本研究遵循“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付诸实践——经验总结——推广应用”的研究思路,以教育行政部门为政策支持、高校资源和教育学会为智力支撑、区县教育科研机构为推进载体、100所参研小学校为实施落点,探索区域整体推进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

九、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定为三年,将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具体实施:(一)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1.制定课题总体方案;

2.申报课题,并发动各校制定符合校情的实施方案、阅读课教学计划、阅读课活动方案等:

3.总结前期研究的初步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4.聘请专家进行开题论证:培训小学生阅读指导种子教师; 5.进行前测。

(二)实施阶段(2012年1月一2012年12月)1.开展实验; 2.收集有关资料:

3.组织撰写相关的论文和阶段性总结报告;

4.收集整理有关阅读课教学资料,整理出本校阅读课教案、阅读活动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1.进行后测:

2.撰写总结性研究报告,形成辅导教材; 3.进行后续性研究:

4.组织小学课外阅读研究文章和经验总结的评选表彰活动; 5.开展小学课外阅读先进集体和优秀指导教师评选表彰活动。

十、组织机构(一)课题领导小组

张梅霞、李军、傅开国、傅巨琴、曾君岳、沈成林、卢永军、文波、宋文君、杨斌

(二)专家指导小组

崔 峦(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张梅霞(全国小语会理事、《小学生拼音报》总编辑)吴立岗(全国小语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王 林(人教社小学语文室编辑、儿童文学博士、儿童阅读推广人)乔 桦(全国小语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小语会秘书长)

十一、完成条件及保障

(—)课题主持人和主研人员具备较高的科研素养,拥有丰富的教育管理及教学经验,不少区域课题负责人为分管科研的行政领导,主研人员全部为区内小学的校长或优秀班主任。

(二)课题主持人和主研人员具备较好的课题研究经验,都担任过国家级课题、市教育规划办课题、市教育学会课题和区级课题的主持、主研和参研工作。

(三)本课题研究与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联系紧密,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得到了研究人员的一致认可。

(四)课题申报前期,研究人员已经通过文献查找和网络搜索的方式掌握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做了相关的调研工作,完全具备启动课题的条件。(五)不少县(区、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设有专项经费和设施作为开展课题研究的物质保障。主要用于资助各校部分课外读物的订阅、学校阅读平台的建设,以及研究所需的会务费、差旅费、咨询论证费、专家指导费、资料

印刷费、成果出版及成果鉴定费等。

十二、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中小学读书活动指南》[M]东方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编,中国和平出版社:2002. [3]王松泉.《阅读教育学》[M].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4]王荣生著.《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4].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5]张春兴著.《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998,5,第1版. [6]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开明出版社,1998. [7]张爱卿著.《现代教育心理学》[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6,第l版.

[8]朱学清等.“大语文”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 [9]王晓春。《不可忽视一孩子的二十个问题》[M].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8,第2版.

[10]刘云生.《厂—泛开展研究性阅读》[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1,第7期.

篇6:乡镇中心小学课题申报材料

课题名称:关于小学生课外实践性作业的研究

一、选题意义: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指导小学生大量进行课外实践,布置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课外实践作业是我们小学教师面临的一个课题。

二、此项课题的研究内容:

1、怎样将课外实践与课堂相结合。课外作准备,课内得实惠;课内打基础发,课外求发展。

2、随季节、时事的变化,怎样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3、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如何落实课外实践。

4、大型假期,怎样安排综合性课外实践作业。

5、怎样形成小学阶段分年级甚至整个阶段的课外实践体系。

6、对学生的课外实践作业如何指导、督促、评价,对教师的此项工作如何评价。

7、课外实践的内容及组织形式的探讨。

8、实践作业与书面作业的关系。

三、创新及价值:关于学生课外实践作业的研究,以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具体的实践材料,如何针对教育教学实践、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课外实践的指导,比较有现实意义。在研究的过程中,必定能涌现一批教研骨干,推动学校校本研究。其间获得的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形成的经验理论对本校今后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如果能得以推广,将更具有理论价值。

四、研究基础:在此之前,全校师生在此方面已做大量的工作,只是没有专项研究。立项之后,将极大地调动师生实践的积极性。

五、完成的条件及保证:

课题负责人曹后生同志曾完成了《防止教学模式僵化的措施及方法的研究》、《“自读——自悟——自创”的阅读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其他成员也参与完成的《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全体成员都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此项课题研究渗透到日常教学管理之中,贵在坚持,贵在积累,贵在用心,贵在总结,作为教师,完全有时间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师生日常教学活动,学生课外活动的大量积累,将成为有力、有利的研究资源,通过走出去、引进来,通过上网查询,可借鉴到先进的实践与理论材料。

通过收集、整理材料,纵向、横向对比,抽样调查,个案分析,必然能得到规律性的东西,形成论文和积极的教研成果。

学校将在财力上给予保证,工作上给予方便。

**镇中心小学课题组

上一篇:关于水果的购销合同下一篇:安全问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