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24-05-22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精选6篇)

篇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2009年9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加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家设立的专项基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管理。

第三条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第四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过程中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并发布年度项目指南;

(二)组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审委员会);

(三)受理项目申请;

(四)组织专家进行评审;

(五)批准资助项目;

(六)管理和监督资助项目实施。

第五条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经费使用与管理,按照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经费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 申 请

第六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根据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规划、基金发展规划和基金资助工作评估报告制定年度项目指南。年度项目指南应当在接收项目申请起始之日30日前公布。

第七条 依托单位的科学技术人员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二)申请当年1月1日未满45周岁;

(三)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

(四)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职称)或者具有博士学位;

(五)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者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

(六)与境外单位没有正式聘用关系;

(七)保证资助期内每年在依托单位从事研究工作的时间在9个月以上。

不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华人青年学者,符合前款

(二)至

(七)条件的,可以申请。

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内从事研究、正在攻读研究生学位以及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的不得申请。

第八条 申请人应当是申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实际负责人,限为1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期限为4年。

第九条 申请人应当按照年度项目指南要求,通过依托单位提出书面申请。申请人应当对所提交的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申请人可以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供3名以内不适宜评审其项目申请的通讯评审专家名单。

第十条 申请人的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在申请时注明:

(一)同年申请或者参与申请各类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二)与正在承担的各类项目的单位不一致的。

第十一条 依托单位应当组织学术委员会或者专家组对申请人提出推荐意见;依托单位应当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统一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第十二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自项目申请截止之日起45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初步审查。符合本办法规定的,予以受理并公布申请人基本情况、研究领域及依托单位名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通过依托单位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一)申请人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

(二)申请材料不符合年度项目指南要求的;

(三)申请人在不得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处罚期内的;

(四)依托单位在不得作为依托单位的处罚期内的。

第三章 评审与批准

第十三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组织同行专家对受理的项目申请进行评审。项目评审程序为通讯评审、会议评审、评审委员会评定。

第十四条 评审委员会由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以及国家有关部委的管理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的职责是:

(一)评定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人选;

(二)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十五条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评审应当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科学价值;

(二)对本学科领域或者相关学科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四)拟开展的研究工作的创新性构思、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等。

第十六条 对于已受理的项目申请,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根据申请书内容和有关评审要求从同行专家库中随机选择5名以上专家进行通讯评审。

对于申请人提供的不适宜评审其项目申请的评审专家名单,自然科学基金委在选择评审专家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考虑。

每份项目申请的有效评审意见不得少于5份。

第十七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根据通讯评审情况对项目申请进行排序和分类,确定参加会议评审的项目申请。

会议评审专家应当来自专家评审组和评审委员会,根据需要可以特邀其他专家参加会议评审。到会评审专家应当为15人以上。

被确定参加会议评审的项目,其申请人应当到会答辩,不到会答辩的,视为放弃申请。

会议评审专家应当在充分考虑申请人答辩情况、通讯评审意见和资助计划的基础上,对到会答辩的申请人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建议予以资助的应当以出席会议评审专家的过半数通过。

第十八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公布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有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在15日内提出书面异议。

自然科学基金委负责异议的受理与调查,调查结果提交评审委员会。

第十九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评审委员会会议。评审委员会会议必须有二分之一以上的评审委员会委员出席方可召开。

根据需要可以特邀其他专家参加评审委员会会议。

评审委员会对建议资助项目申请人进行评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通过人选获得的赞同票数应当超过到会专家人数的三分之二。

第二十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根据本办法的规定和评审委员会评定结果,决定予以资助的项目。

第二十一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决定予以资助的,应当根据专家评审意见以及资助额度等及时制作资助通知书,书面通知依托单位和申请人,并公布申请人基本情况以及依托单位名称、研究领域、资助额度等;决定不予资助的,应当及时书面通知申请人和依托单位,并说明理由。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整理专家评审意见,并向申请人和依托单位提供。

第二十二条 申请人对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资助的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书面复审申请。对评审专家的学术判断有不同意见,不得作为提出复审申请的理由。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复审申请进行审查和处理。

第四章 实施与管理

第二十三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公告予以资助项目负责人名单以及依托单位名称,公告期为5日。公告期满视为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收到资助通知。

依托单位应当组织项目负责人按照资助通知书的要求填写项目计划书(一式两份),并在收到资助通知之日起20日内完成审核,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自收到项目计划书之日起30日内审核项目计划书,并在核准后将其中1份返还依托单位。核准后的项目计划书作为项目实施、经费拨付、检查和结题的依据。

项目负责人除根据资助通知书要求对申请书内容进行调整外,不得对其他内容进行变更。

逾期未提交项目计划书且在规定期限内未说明理由的,视为放弃接受资助。

第二十四条 项目负责人应当按照项目计划书开展研究工作,做好资助项目实施情况的原始记录,填写项目年度进展报告。

依托单位应当审核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并于次年1月15日前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第二十五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审查提交的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对未按时提交的,责令其在10日内提交,并视情节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六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在项目实施中期,组织同行专家以学术会议方式对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等进行检查。中期检查专家应当包括参加过该项目评审的专家。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整理中期检查意见,作出是否继续资助的决定并向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提供。

第二十七条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不得变更。项目负责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托单位应当及时提出终止项目实施的申请,报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可以直接作出终止项目实施的决定:

(一)不再是依托单位科学技术人员的;

(二)不能继续开展研究工作的;

(三)连续一年以上出国的;

(四)有剽窃他人科学研究成果或者在科学研究中有弄虚作假等行为的。

项目负责人调入另一依托单位工作的,经所在依托单位与原依托单位协商一致,由原依托单位提出变更依托单位的申请,报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协商不一致的,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终止该项目负责人所负责的项目实施的决定。

发生第一、二款情形,自然科学基金委作出批准、不予批准和终止决定的,应当及时通知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

第二十八条 自项目资助期满之日起60日内,项目负责人应当撰写结题报告、编制项目资助经费决算;取得研究成果的,应当同时提交研究成果报告。项目负责人应当对结题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依托单位应当对结题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统一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第二十九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责令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10日内提交或者改正;逾期不提交或者改正的,视情节按有关规定处理:

(一)未按时提交结题报告的;

(二)未按时提交资助经费决算的;

(三)提交的结题报告材料不齐全或者手续不完备的;

(四)提交的资助经费决算手续不全或不符合填报要求的;

(五)其他不符合自然科学基金委要求的情况。

第三十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组织同行专家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审查。

审查采取会议评审方式进行。会议评审专家应当为15人以上,其中应当包括参加过项目评审或者中期检查的专家。

第三十一条 评审专家应当从以下方面审查项目的完成情况,并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供评价意见:

(一)项目计划执行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三)人才培养情况;

(四)国际合作与交流情况;

(五)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

第三十二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根据结题材料提交的情况和评审专家的意见,作出予以结题的决定并书面通知依托单位和项目负责人。

第三十三条 自然科学基金委应当公布准予结题项目的结题报告、研究成果报告和项目申请摘要。

第三十四条 发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应当按照自然科学基金委成果管理的有关规定注明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第三十五条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研究形成的知识产权的归属、使用和转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审查,执行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评审回避与保密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2002年11月21日公布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实施管理办法》、2005年8月18日公布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外籍)实施管理暂行办法》和2001年6月12日公布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异议期试行办法》同时废止。

篇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吴国政 张兆田 秦玉文

根据2010科学部评审工作安排,信息科学部于2010年6月15日-19日在成都召开信息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基金评审会。基金委副主任孙家广院士、信息科学部主任李德毅院士,中科院成都光电所副所长许冰研究员,信息科学部常务副主任秦玉文研究员出席了本次会议。信息科学部全体工作人员及委内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全程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信息科学部张兆田副主任主持。

基金委副主任孙家广院士在讲话中强调基金委的项目评审工作一贯坚持“依靠专家、服务专家”的宗旨,他要求专家克服浮躁心理,以公平公正为评审原则,以候选人的科学贡献为评价依据,把信息领域中踏实实干、求真务实的优秀青年工作者遴选出来。同时他要求专家和工作人员遵守评审纪律和保密规定。信息科学部主任李德毅院士在讲话中要求会议评审专家在尊重函评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要贯彻基金委“侧重基础、侧重人才、侧重前沿”的资助战略,要深入了解候选人或候选团队的学术核心和学术精髓,以此形成科学评价。同时他希望专家对科学部会同各学科领域专家撰写的信息领域十二五规划和2010发展战略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

信息科学部常务副主任秦玉文研究员在报告中向大家介绍了信息科学领域历年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总体情况和此次会议议

程及注意事项,希望专家在遴选中向重要领域和学科倾斜,注意区分实验研究型人才和基础研究性人才的评价标准差异性和学科平衡性;同等条件下向女青年科学家和正在发展中的高校研究所研究人员倾斜。

篇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本次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我国信息学科发展战略调查研究工作,目的是明确信息学科发展方向、促进学科协调发展。调查问卷中反映出来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各位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对制定信息学科“十二五”发展规划、完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实施办法,促进和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和学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调查,收到信息学科方面的科研人员有效答卷共计1245份,其中网上邮件答卷1170份,2009年评审专家组书面答卷75份,同时,为了更加准确和有效地掌握杰出青年基金实施情况,及时有效地了解广大科研人员的意见和建议,我们按照被调查科研人员是否参与过和评审过杰出青年基金,对收到的答卷进行分类,其中参与过杰出青年基金申请的答卷88份,没有参与过杰出青年基金申请的答卷1157份,参与过杰出青年基金评审的答卷63份,没有参与过杰出青年基金评审的答卷1182份。答卷内容涉及科学基金人才战略中的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人才培养、实施效果和科研建设战略等方面。最后,我们在充分分析统计数据、总结专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结合信息学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实施十五年来的发展现状、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提出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1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设立

1994年3月1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依据“尊重科学、发扬民主、提倡竞争、鼓励合作、促进创新”的科学基金制度,设立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目标是遵循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的规律,定位于支持学有成就、技术上有重大创新和突破,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青年科技人才,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鼓励海外学者回国工作,加速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冲击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设立,体现了国家资助基础研究方式的一个重要转变,即从以资助项目为主的单一模式到资助项目、资助带头人、资助团队的多元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使得科研人员能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潜心从事较稳定的研究工作,增加科研人员探索基础科学研究的信心和勇气,发挥了预期的作用。

2 资助强度和规模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目前科技自主创新总体上仍处于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的状态,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关键在于建立一支强大的信息科学基础研究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信息领域的杰出青年领军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从1994年3月18日设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开始,就不断的增加资金扶持的强度和力度,200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人数已达到180人,其中数理科学部26人,化学科学部25人,生命科学部50人,地球科学部18人,工程与材料科学部33人,信息科学部22人,管理科学部6人;资助金额根据各学科的实施情况,单项平均资助强度分别为:数理科学部数学学科140万元,数理科学部其他领域、化学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地球科学部、工程材料学部和信息科学部均为200万元。以信息科学部为例,从图1可以看出,资助强度从1994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设立之初的4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200万,资助强度增加到原来的5倍,经费增长明显,资助强度的迅猛增加,反映出国家对基础研究工作和培养中青年科学研究领军人才的重视。

为了更准确的反映广大科研人员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我们统计了大家对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规模(图2)和资助强度(图3)的看法,结果表明,在参加过杰出青年评审的人中认为资助人数适中的比例最高,占到71.43%,认为资助强度适中的占到66.67%;在没有参加该类基金项目申请和评审的被调查者中,认为资助规模适中的分别为54.36%和54.15%,认为资助强度适中的也分别为54.71%和54.74%,总体上来看,认为资助规模适中的占到55.02%,资助强度适中的占到55.34%,这说明,目前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实施的方式得到科研人员的广泛认可和肯定。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上的经费不断增长,并且从资助规模和强度上做到了均衡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加,虽然广大科研工作者认为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无论是资助规模还是资助强度都是比较适宜的,但是信息科学作为二十一世纪关乎国家发展和民生的重要方面,发展速度迅猛,重要性日益增强,从图2和图3也可以看到,在参加杰出青年评审的专家中有22.22%认为目前信息学科杰出青年项目的资助规模偏少,有20.65%的人认为资助强度偏低;在没有参与过申请和评审的被调查者仍有23.25%和23.43%认为资助规模偏少,22.13%和22.93%认为资助强度偏低。2009年度信息学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2人,仅占总资助人数的12.2%,相对该学科在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仍显较少,尤其是信息学科越来越多的和生物、物理、数学等学科交叉发展,资助强度200万仍略显不足。因此,我们还应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增加信息学部杰出青年的资助规模和强度,以吸引并稳定支持从事信息科学理论和技术基础研究的杰出人才,推动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

3 实施效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在实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活跃在世界科学前沿和关键领域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吸引了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稳定了一支高水平的基础研究队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以信息科学部四处最近几年14位获得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支持的科研人员在结题时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例(表1),6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发表SCI收录论文817篇,出版专著17本,成果转化11项,获得授权专利166项,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65次,其中3人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培养博士后45名和博士183名。这些数据虽然不能说明全部,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实施效果,当然,由于他们各自的研究团队规模不同,专业方向的差异,各项目之间的研究成果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下,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基础研究创新的中坚力量,在促进他们自身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成为凝聚和带动研究团队的核心,在这14人中有三人形成了新的研究团队,获得随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的更大支持。这些成绩的取得说明,科研人员通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持,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扩大我国科研人员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等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

为了更好的反映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实施效果,我们对该类项目获得者在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和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调查(图4),有26.99%参加过评审的专家和37.50%参与过申请的人认为有重大作用,认为有重要作用的更是分别有52.38%和55.68%,其中,参加过杰出青年申请者认为有重要作用和重大作用之和高达93.18%。在所有被调查的人中,有48.03%和14.06%的被调查者认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在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和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重大作用;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绝大多数国家杰出青年项目获得者已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取得国内外同行承认的突出的创新性成绩或创造性科技成果,获得突破性成果,得到同行广泛认可和好评。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还有30.92%和6.99%的被调查者认为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有作用或作用一般,这些主要是没有参加过申请或没有评审过杰出基金项目的人,这说明目前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率比较低,受益面窄,广大科研人员有提高资助率的强烈需求。

总之,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作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类别中资助强度较大,申报门槛最高的人才类项目。通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其他科学项目的支持,我国大批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成长为各自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达到了杰出青年基金设立初期的目的,起到扶持年青的研究团队带头人,促进我国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培养造就优秀人才的作用[3]。

4 存在问题

从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实施的效果和取得的成绩来看,总体上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但是关于申请和评审过程中反映出的不足也值得注意,尤其是其中对申请材料是否有包装和水分的认识,以及评审机制和不同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分歧。

4.1 以往学术成就和申请材料是否有包装和水分

图5是在国家杰出青年项目申请过程中,对以往学术成就和申请材料是否有包装和水分的统计结果,根据我们对不同专家的分类,可以看出,在没有评审过和没有参与过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申请的人中,认为此现象比较严重和很严重的达到55%左右,所有被调查者的总体统计结果表明,有42.73%的人认为申请书存在包装现象和水分,仅有3.13%的人认为此现象几乎没有,而在实际评审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专家和参加过申请人中,认为申请书仅有一些存在包装和水分占80.95%和65.91%,认为此现象比较严重的占12.70%和19.32%,这表明,参加过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申请或评审的专家的看法更能真实地反映“以往学术成就和申请材料是否有包装和水分”的实际情况,目前,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申请和评审过程是“公开、公平和公正”,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但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应不断的对一些细节和不足之处加以完善,甄别申请材料中存在的“包装”和“整合”现象,坚决杜绝申请材料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加强对申请者学术水准和综合素质的考量等,使得评审过程更加透明,并能得到大家的监督,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同时加大项目的监督和检查,加强基金评审工作原则和管理模式的宣传,维护“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长期良好效应和口碑。

4.2 同行评议机制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建立了严密和规范的评审程序,具体过程是:个人申请—专家函评—评审组会议讨论—个人答辩—公示—大会讨论。在评审过程中,专家的函评即同行评议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评审机制的关键和核心,评议作用至关重要,评议结果直接关系到是否能获得基金项目的支持。

目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由5位专家进行同行评议,评议专家的知识背景、对评议标准的理解及其价值观就成为决定其评议结果的主要因素。在实际的项目评审过程中,由于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品牌效应,最近几年申请量迅速增加,但是资助率低,造成竞争非常激烈,假如只有一位评审专家由于学术观点、个人看法和“利益冲突”等原因而不支持该项目,这将对最终的评审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被评审的申请人获得最终基金支持的难度大大增加。

因此,在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评审时,不但要尽量做到小同行评审,而且应该增加同行评议专家的人数,扩大到7—8人,对于返回的该项目的所有同行评议结果,项目主任应采取“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的方式进行综合,尽量的避免评议专家个人主观因素或学术观点的影响。同时,做到评价指标多元化,包括:个人科研能力、已取得的研究成果、拟开展工作的创新性、领导科研团队的能力,着重强调评价实质性的科学或技术上的贡献,让真正的同行评议专家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判断申请人学术成果是否有“影响”,评价创新性工作实质性的科学或技术上的贡献,学者学术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并着重评价申请者的科学素养、学风和学术道德。

4.3 不同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评审机制是按照学科来制定的,在评审中专家的评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专家的评审标准直接影响到项目能否获得资助,不同学科间如何横向比较?同一学科间不同方向之间如何来比?交叉学科项目怎么评价?这将直接的影响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一方面如果单纯看重论文的权重,由于学科间的差异和学科SCI源期刊“影响因子”的不同,将使得某些学科处于不利的地位,尤其是应用科学和工程学科处于弱化地位。另一方面有一些同行评议专家存在用“学术量化指标”进行评审,造成评价体系过于指标化,如强调侧重SCI收录论文指标,论文发表的“影响因子”和被他人引用次数,以及看重获奖情况[4]等,这导致科研人员为了争取国家竞争性经费的支持,只有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提高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和数量上,而不注重问题的解决,没有以真正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应用基础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目的。

因此,要做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就应综合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在评审过程中,评估指标既要有量化的成分,又要避免简单量化。对于应用基础类的申请书评审,可以增加来自应用领域方面的专家评价,关注研究成果对基础研究或行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科技进步,增加一些对国家重大需求贡献度的权重;对于具有显著工科背景的学科,在注重基础理论创新外,应该考虑进一步加强应用基础创新的支持力度,这将有助于推动核心技术的提升与转化,为国家发展提供关键支撑,引导和支持优秀的、有重要意义的研究成果。

5 建议和意见

为了促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明确信息学科发展方向,完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管理机制,综合调查专家意见,结合信息学科实际情况,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1)提高评审过程的监督和管理,不断的完善评审方式,规范评审程序;切实加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逐步推广国际同行专家参与评审。

2)增加杰出青年基金的中期考核汇报机制,在评审后将其取得的最具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和结题评估结果公示。

3)建立成果管理信息发布系统和成果展示与利用平台,促进基础研究学术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加大对申请人所做出科学研究工作的评判权重,加强对交叉学科领域的支持和正确的评审。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保证,项目实施十五年来,已经成为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为科技领军人物的有效模式和重要途径,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加大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基础研究和共性发展的交叉学科方向,并对信息学科给予必要的倾斜扶持,统筹安排资助计划,认真组织评审工作!着力提高评审质量和资助效益,继续保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已有的严肃性、规范性,完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管理措施,扩大基金在广大科研工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把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打造成为具有良好美誉度的基金品牌。

致谢:感谢在本次调查问卷中广大信息领域的专家给予的积极配合,特别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和信息学科“十二五”发展战略调查秘书组的各位老师提供材料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EB/OL]http://www.nsfc.gov.cn/nsfc/desktop/jjyw.aspx@infoid=6105&moduleid=399.htm.

[2]王家平,姚刚.浅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对我所基础科研的显著促进作用[J].中国科学基金,2007,6:371-373

[3]刘振华,张家甦,孙万付.浅议科技计划的立项与管理[J].科研管理2007,3:35-37

篇4:洪为民 杰出青年·幸福

1985年,洪为民正在香港读大学。那一年,乔布斯被董事会赶出了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理由是不切实际地创新。大学毕业后,洪为民在香港IT外企任高管,属下的经理跟他谈创新,“必须人无我有,人有我好,人好我走”。洪为民完全认同。乔布斯的外号中,有一个叫“最伟大的小偷”,洪为民认为这并非贬义,而是人可以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成功。

在产品过剩的年代,创新并不罕见。洪为民学技术出身,技术创新对他却显然不足以到跨越。如果在战略、商业模式上创新,就意味着更强的竞争优势。做企业,真正的创新不是技术的创新,而是为技术创造出市场的创新。1989年,20岁的洪为民开始自主创业,在初见成效的IT公司基础上,趁热打铁独自创办慧智顾问有限公司,专门为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这样在香港的大型公司提供电脑顾问服务。2006年,洪为民的“创新”又一次跨越,他开始新一轮创业,合伙创办昊新有限公司,为国际大型企业提供偏离IT行业的财务外包服务。这让洪为民完全跨出了自己的老本行。

2008年,洪为民当选“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又成为一个新的开始。2012年6月,香港菁英会主席一职换届,洪为民从主席换任荣誉主席。工作内容上,要做的公益事务只增不减。在充满世家名头的香港精英阶层,洪为民的成功似乎不仅代表着香港社会的包容,更体现了这个被称为“财富阶层”一些积极意义。洪为民曾说,“精英阶层要有理想,不能全部去做投行”,这句话的背后是,洪为民在二次创业尤其是在2010年当选香港菁英会主席之后,将极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公益慈善事务中。“人们应该把成功感和幸福感分开。成功感是外向的,幸福感是内向的。”将人生不同面拎得分外清晰的洪为民,在从成功感到幸福感的跨越中,也异常享受。

篇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大批创新性人才是保证基础性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才基础,科技人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性资源和决定性因素,培养和造就大批高水平青年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为我国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 者:肖玮 曹婧文 马玉林  作者单位:肖玮(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科研处)

曹婧文(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处)

篇6:2018国家杰出青年公示名单

序号申请人性别学位专业技术职务研究领域依托单位所在国别(地区)1刘卫东男博士教授数理统计上海交通大学中国 2向红军男博士教授多铁性的理论研究复旦大学中国 3乔宾男博士研究员强激光物质相互作用北京大学中国 4肖云峰男博士研究员超高品质因子微腔光学北京大学中国 5李铁军男博士教授随机模型及算法北京大学中国 6关启安男博士教授多复变函数论北京大学中国

7全海涛男博士研究员小系统的非平衡统计物理研究北京大学中国 8田晖男博士研究员太阳物理北京大学中国 9刘翔男博士教授强子物理兰州大学中国

10张景瑞女博士教授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北京理工大学中国 11何建军男博士研究员核天体物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

12施勇男博士教授星系中的恒星形成和超大质量黑洞增长南京大学中国 13刘雄军男博士研究员超冷原子量子模拟新发展北京大学中国 14王毅男博士教授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 15姚宏男博士教授强关联体系的理论研究清华大学中国 16徐志平男博士教授固体力学清华大学中国 17于品男博士教授偏微分方程清华大学中国 18周全男博士研究员浮力驱动湍流上海大学中国 19张振雷男博士教授几何分析首都师范大学中国 20吴克辉男博士研究员

新型低维量子材料的原子层构筑、物性调控及其微观机理研究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

21王博男博士教授航天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大连理工大学中国 22杨建成男博士研究员

强流高功率离子加速器束流累积新方法和关键技术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

23康熙男博士研究员星系的形成和空间排列研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中国

24周宇峰男博士研究员粒子物理理论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 25高福平男博士研究员海洋土力学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中国 26杨晟男博士研究员合成生物催化剂工程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

27何耀男博士教授生物成像分析苏州大学中国 28王殳凹男博士教授环境放射化学苏州大学中国 29王双印男博士教授电催化剂缺陷化学湖南大学中国

30李震宇男博士研究员分子尺度的机理与物性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 31尹航男博士教授化学生物学清华大学美国

32彭章泉男博士研究员能源材料界面电化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

33翟天佑男博士教授无机材料合成化学和光电器件华中科技大学中国 34张强男博士教授能源材料化学清华大学中国

35杜海峰男博士研究员不对称催化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中国 36王亚培男博士教授聚合物近红外光热转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 37伊成器男博士研究员核酸化学生物学北京大学中国 38陈骏男博士研究员功能导向无机固体合成北京科技大学中国

39李映伟男博士教授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工业催化基础华南理工大学中国 40龚学庆男博士教授多相催化理论模拟研究华东理工大学中国

41臧双全男博士教授新型银硫团簇材料的定向合成与性能研究郑州大学中国

42孙志刚男博士研究员分子反应动力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

43覃勇男博士研究员纳米表界面催化化学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中国

44田长麟男博士教授蛋白质动态特性的化学生物学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

45傅强男博士研究员表面与界面催化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 46汪勇男博士教授膜材料与膜分离南京工业大学中国 47黄湧男博士教授有机合成化学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国 48江莉龙男博士研究员合成氨催化剂工程福州大学中国 49樊春安男博士教授天然产物合成兰州大学中国

50黄正男博士研究员金属有机催化的饱和烃类物质转化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

51刘倩男博士研究员环境分析化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 52孙庆福男博士研究员配位超分子化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中国 53谭斌男博士教授催化不对称合成南方科技大学中国 54孙育杰男博士研究员

发展荧光成像技术研究细胞染色质结构与功能 北京大学中国 55彭强男博士教授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材料的设计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 四川大学中国

56焦雨铃男博士研究员器官发育的遗传与生物力学调控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

57王二涛男博士研究员植物-微生物共生的营养交换和遗传改造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

58史岸冰男博士教授囊泡循环运输华中科技大学中国

59孙衍刚男博士研究员痒觉信息处理的神经环路机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

60肖百龙男博士研究员机械门控离子通道清华大学中国 61王宏伟男博士教授冷冻电子显微学清华大学中国

62吴蓓丽女博士研究员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

63孙强男博士研究员非人灵长类生殖与发育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

64杨志谋男博士教授短肽水凝胶的可控制备及生物医疗应用南开大学中国 65曹胜波男博士教授动物传染病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 66程功男博士研究员蚊媒病毒感染与传播清华大学中国 67陈柱成男博士研究员染色质重塑清华大学中国

68钱韦男博士研究员植物细菌病害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 69叶清男博士研究员植物生理生态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 70唐朝荣男博士研究员产胶生物学海南大学中国

71周艳虹女博士教授设施蔬菜逆境响应与调控浙江大学中国

72刘宏涛女博士研究员植物光信号转导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

73聂少平男博士教授食品复杂碳水化合物南昌大学中国

74叶丽林男博士教授免疫应答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国 75杨元合男博士研究员全球变化生态学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 76黄志伟男博士教授病毒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 77李孟华男博士研究员绵羊种质资源与功能组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

78黄学辉男博士教授水稻数量遗传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中国 79刘巧泉男博士教授水稻品质性状遗传与改良扬州大学中国 80陈学伟男博士教授

水稻稻瘟病广谱抗性遗传材料挖掘及分子机理解析 四川农业大学中国

81董广辉男博士教授环境考古与环境变化兰州大学中国

82倪怀玮男博士教授岩浆熔体和流体的实验岩石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 83闫俊华男博士研究员陆表过程与环境变化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 84杨云锋男博士研究员土壤微生物学清华大学中国 85许成男博士研究员岩石地球化学北京大学中国

86郭华明男博士教授水文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 87袁洪林男博士教授同位素地球化学西北大学中国 88王勤女博士教授流变学与岩石物理南京大学中国

89张小红男博士教授多频多模GNSS精密单点定位理论方法与应用武汉大学中国

90朱建喜男博士研究员矿物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 91张明义男博士研究员冻土与寒区工程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

92林强男博士研究员海马生物地理格局与环境适应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

93陈显尧男博士教授

海洋年代际变异机制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中国

94李超男博士教授地球生物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

95孙建奇男博士研究员中高纬气候系统变化及短期气候预测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

96祁生文男博士研究员岩体工程地质力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

97吴永红男博士研究员相界面过程与效应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 98何贤强男博士研究员海洋水色遥感:辐射传输与大气校正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 99车慧正男博士研究员气溶胶光学-辐射特性及其气候环境效应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

100刘良云男博士研究员植被定量遥感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

101杨志明男博士研究员矿床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 102曾小勤男博士教授先进镁合金设计与制备上海交通大学中国 103盛国平男博士教授水污染控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 104周昊男博士教授多相流动燃烧浙江大学中国

105田富强男博士研究员流域水文模拟及预报清华大学中国 106卫海桥男博士教授内燃机爆震机理与优化控制天津大学中国 107邹如强男博士研究员功能多孔材料北京大学中国

108李越男博士研究员金属周期微/纳结构超材料及其光学特性研究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国

109刘润女博士教授海洋结构与地基耦合作用天津大学中国 110曹炳阳男博士教授微纳尺度导热清华大学中国 111王立平男博士研究员海洋环境机械表面与界面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

112花为男博士教授

电动汽车用新型磁通切换电机系统基础理论研究 东南大学中国

113林波荣男博士教授绿色建筑环境营造与节能清华大学中国

114翟长海男博士教授强地震动特征及结构抗震设防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 115杨仲轩男博士教授岩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浙江大学中国

116郭宝春男博士教授橡胶材料的多重网络设计与性能调控华南理工大学中国

117柳延辉男博士副研究员非晶态合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中国 118付世晓男博士研究员海洋工程流固耦合实验与理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 119高亮男博士教授车间调度的理论与方法华中科技大学中国 120邱丽荣女博士教授机械测试理论、方法与技术北京理工大学中国 121周伟男博士教授水工结构静动力性能分析与控制武汉大学中国 122付强男博士教授农田土壤冻融过程的水土环境效应东北农业大学中国 123刘绍琴女博士教授无机非金属类生物材料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 124唐桂华男博士教授微纳尺度传热传质西安交通大学中国 125陈瑞润男博士教授电磁冷坩埚熔炼与凝固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 126冉千平男博士研究员水泥基材料高性能化江苏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

127王东男博士教授舰船大功率多相永磁电机系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中国

128王丽伟女博士教授复合吸附特性及新型低品位热能转换循环上海交通大学中国

129孙艳明男博士教授有机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 130闵小波男博士教授有色冶金环境工程中南大学中国

131张铁锐男博士研究员能量转换纳米催化材料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中国

132蔡开勇男博士教授生物医用材料表界面重庆大学中国

133刘岗男博士研究员太阳能驱动光催化材料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中国 134陈焱女博士教授机构运动学与折展结构天津大学中国 135丁轶男博士教授纳米多孔金属能源材料天津理工大学中国 136李兴文男博士教授气体电弧物理及特性控制西安交通大学中国 137黄晓宇男博士研究员聚合物分子刷及其功能材料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

138秦波涛男博士教授煤矿热动力灾害防治中国矿业大学中国

139王开云男博士研究员轨道车辆动力学及服役安全西南交通大学中国 140徐昕男博士研究员机器人自主控制与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中国

141廖志敏男博士研究员低维材料物理与功能器件北京大学中国 142尹建伟男博士教授服务计算浙江大学中国

143唐杰男博士研究员知识发现与知识工程清华大学中国

144徐恪男博士教授互联网流量管理与路由交换技术清华大学中国 145廖小飞男博士教授并行分布式计算华中科技大学中国 146田永鸿男博士教授图像视频分析北京大学中国 147陈岐岱男博士教授飞秒激光微纳加工吉林大学中国

148冯晶女博士教授有机半导体光电子学与光电器件吉林大学中国 149赵强男博士教授有机光电子学南京邮电大学中国

150邢孟道男博士教授合成孔径雷达成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

151王密男博士教授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精准处理与智能服务武汉大学中国

152朱涛男博士教授超窄线宽激光器及传感技术重庆大学中国 153潘力佳男博士教授半导体聚合物与传感器件南京大学中国 154何斌男博士教授智能检测与计算感知同济大学中国

155李赞女博士教授智能隐蔽通信理论与关键技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 156周明辉女博士副教授开源软件开发北京大学中国

157杨林男博士研究员硅基光子集成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中国 158林媛女博士教授可延展柔性无机薄膜传感器电子科技大学中国 159翁健男博士教授公钥密码学暨南大学中国

160刘青山男博士教授视觉特征表示与学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 161华长春男博士教授非线性时滞系统理论与应用燕山大学中国

162陈谋男博士教授大机动无人机智能控制基础理论与应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

163姜海峰男博士研究员光纤光频梳及其精密测量应用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中国

164付俊男博士教授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控制与优化东北大学中国

165袁媛女博士研究员高光谱图像分析与处理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

166刘琦男博士研究员阻变器件机理与性能调控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中国

167王宇男博士研究员星载合成孔径雷达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 168王军波男博士研究员MEMS传感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中国 169田轩男博士教授工商管理清华大学中国 170何斯迈男博士教授管理科学上海财经大学 中国香港

171张炳男博士教授环境管理与政策分析南京大学中国 172温宗国男博士教授环境与生态管理清华大学中国 173杨立兴男博士教授轨道交通运输管理北京交通大学中国

174梁哲男博士教授航空运营中的大规模组合优化问题及算法研究同济大学中国

175吴德胜男博士教授复杂管理系统风险决策研究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 176郑俊克男博士研究员造血干细胞和白血病干细胞生物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

177刘万里男博士研究员B淋巴细胞基础免疫学清华大学中国

178刘翠华女博士研究员病原菌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

179高召兵男博士研究员离子通道药理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 180孙金鹏男博士教授靶向GPCR偏向性信号途径的药理学研究山东大学中国

181常永生男博士教授糖脂代谢调控分子机理天津医科大学中国 182刘喆女博士教授基因转录调控与肿瘤转移天津医科大学中国 183齐炼文男博士教授中药学中国药科大学中国

184陈明周男博士教授RNA病毒感染和致病的分子机制武汉大学中国 185林天歆男博士教授肿瘤学(膀胱癌淋巴转移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中山大学中国

186娄昕女博士主任医师脑血管病影像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 187秦骏男博士研究员肿瘤表观遗传调控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

188岳伟华女博士教授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易感性研究北京大学中国 189王红艳女博士研究员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相关疾病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

190李洪林男博士教授药物设计方法与应用华东理工大学中国

191焦建伟男博士研究员脑发育与疾病机理研究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 192王伊龙男博士主任医师神经病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 193匡铭男博士教授影像学(肿瘤精准消融)中山大学中国 194刘存志男博士研究员中医针灸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 195尹海芳女博士教授药物靶向运输天津医科大学中国 196刘玮女博士研究员新发虫媒传染病流行病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中国

197蔡军男博士主任医师高血压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中国 198叶玲女博士教授牙髓生物学四川大学中国

上一篇:学习公务员法心得下一篇:父母的爱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