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复习教案

2024-05-24

文言文翻译的复习教案(精选6篇)

篇1:文言文翻译的复习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课题: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专题复习教案

开课人:高淳县湖滨高级中学

程亚平

【教学目标】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教学设计】

1、本课以学法指导和能力训练为重点,帮助学生归纳系统的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直译),并指导其应用。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 三字翻译目标和“翻译五字诀”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易于掌握,便于利用,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以温故提问的方式导入)1.回顾二模翻译题

 非法所应给,一切勿与,稍毁吾什器者,必执之。不是按法律规定所应该给的,一概不得供给,(谁)稍微毁坏我处的东西,一定要捉拿他。

 峄怒,数驰檄按诘,介不为动。

崔峄大怒,多次快速递发公文责问唐介,唐介不为所动。

 身在政府而文书弗与知,上或有所问,何辞以对?

身在政府而文书的内容不让(同僚)知晓,皇上偶尔有要问的事,用什么话来应答。2.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逐字翻译:秦国没有丢箭丢 箭头的耗费,但天下诸侯已经疲惫了 调整翻译:秦国没有耗费一枝箭,而天下诸侯已经疲惫了。3.回顾2002年北京高考题

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鲍叔更加困窘,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好的时候,有不好的时候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人们不赞美管仲的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4.提问: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是什么? 基本要求: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信___、___达__、__雅___。原则: 字字落实,以__直译___为主,以__意译___为辅

(①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三字要求的理解

②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二、学生活动

例:2001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试题

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注] 武节,泛指武艺兵法。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呢?”

(2)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我)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

三、知识建构

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五字诀”? ①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②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③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④换:一般指把原名中的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或多音词。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⑤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前四种方法是用于解词,后二种方法是用于调整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合现代规范现象。

四、知识运用

(一)“留”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句子: 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译:楚国的左尹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②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 ③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译: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

师生归纳翻译特点: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课堂练习:

①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二)“删”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句子: ①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译: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③顷之,烟炎张天 译:霎时间,烟火满天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师生讨论归纳翻译的特点:删减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课堂练习:

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②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三)“调”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句子:(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了。

(2)求人可使报秦者

译:(赵王要)寻找一个能够出使秦国回复秦王的人(3)忌不自信

沛公安在 惟兄嫂是依

(4)以其无礼于晋

译: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

师生讨论归纳翻译特点:调序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课堂练习:

①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②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宾语前置)

(四)“换”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的的词或句子: 如: “妻子”“受业” “临表涕零”

如:①“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的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实。

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文: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师生讨论归纳翻译特点: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有些单音实词换译成双音实词;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应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修辞句。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五)“补”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竖子不足与(之)谋

译:这小子不值得与他共谋大事

②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译:今天把钟磬放在水里

③一鼓作气,再(鼓)而衰

译: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

师生讨论归纳翻译特点:补充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课堂练习:

①然()是说也,余犹疑之。②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④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三、翻译的程序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再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关键字词。4.对文句中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四、如何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色彩变化)

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②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词义变化)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名做状)

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②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 ①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译:一个厨师丁替文惠君分解牛。(应改为“一个叫丁的厨师”)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译文:牺牲最惨重的,要算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牺牲的惨重,首推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的那次战斗。

6、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②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介词结构后置)译:对于遭到风雨霜饥寒而倒毙的人到处都是(这种现象),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省略)译文:人们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脏物的污染呢? ⑤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

五、强化训练:

1.读下列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人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①令以为贤,举为孝廉。②一一《后汉书·袁安传》

(1)袁安答道:“天下大雪,人们都在挨饿,不应该再求别人。”(2)洛阳令认为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推荐(他)做了孝廉。

2.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参考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 3.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4.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译文:我听说想要树木长的高大,就一定要让它的根生得牢实。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6.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7.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8.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译文:现在去了如果没有信物,那(我)就无法接近秦王。9.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译文:(怀王)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的人讥笑。10.王必无人,臣愿捧璧往使。

译文:大王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我愿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1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宾语后置)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12.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译:历史悠久的千古江山,再也找不到英雄孙仲谋的地方了。王必无人,臣愿捧璧往使。译文:大王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我愿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13.阅读下文,完成题目(1996上海卷)

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日:“椎伏神(中药名,外形像竽)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日:“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戍然惭,饲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众矣,又谁辨焉!把“召医而尤其故”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把医生叫来责问这是什么缘故 14.翻译《诗经·秦风》中这首诗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蒹葭苍苍1,白露为霜2。所谓伊人3,在水一方4。溯洄从之5,道阻且长6;溯游从之7,宛在水中央。

参考歌词:芦苇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 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15.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①

曾子衣敝衣以耕。

译: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译:

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译:

16.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5年福建高考试题)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① 范氏富,盍已乎!

译:

②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译:

③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译:

五、回顾小结

《文言文句子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六、布置课外作业 翻译强化训练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篇2:文言文翻译的复习教案

1、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掌握几种实用的技巧——留、删、换、调、补、贯

2、运用方法翻译课外文言文语段

3、让学生逐步体验竞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并能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学生体验竞争,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更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为中考做准备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言文翻译的要求和技巧

二、热身运动

1、朗读《东施效颦》原文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天运》

2、四人小组讨论《东施效颦》的大意我们这节课打算用男女生竞赛的形式,看看谁表现最好,最后夺魁

3、让我们来看下面这一段译文,请大家指出其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译文:西施得了心病总在家里皱眉头,家里的丑女看见西施皱眉觉得很美,回家也捂着心皱眉,有个富人想见见她,但西施坚持不出门贫穷的人见到了她,却带着妻子离开她她知道皱眉头的美丽,却不懂皱眉头为什么美丽

4、错误主要在两个方面: 1)关键词不落实 2)省略成分补充错误 3)代词指代不准确 4)望文生义太死板

这些都是我们翻译文言文的大忌:想当然,甚至靠想象;译出之后,句子却是不通的 那么,文言文的翻译有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标准呢?下面让我们来小试牛刀,一起去寻找答案

三、小试牛刀(明确标准、方法指导): “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那么,我们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到底怎样达到“二标准”呢?我们可以用“六方法”,“六方法”听起来好像复杂,其实就是六个字,一个标准三个字,两个标准六个字,简言之,就是“留删换”、“调补贯” 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调、补、贯

四、典型例题解析

(一)字字落实留、删、换

A、翻译下列的句子(女士优先,女生必答)

1、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方法:留——表示时间、地点、人名、官职等专用名称可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B、翻译下列的句子)(男生必答)

1、夫战,勇气也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方法: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C、改错题(抢答题)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错误译文:率领妻子来到这走投无路的地方

2、属予作文以记之

错误译文:用属于我的作文记这件事

3、将军身被坚执锐

错误译文:将军身穿铁甲,手拿武器

方法:换——将文言词语替换成与它意义相同或相当的现代汉语词语(单音词——双音词,古义——今义,通假字——本字,词类活用词——活用后的词)

换言之,留的留下,删的删去,其他的都是“换”的对象了,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小结:对文句的每个字,我们运用这三个方法,就不会有遗漏和增多了,能做到“字字落实”了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正如古代的美女西施一般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恰到好处,就是美

(二)文从句顺调、补、贯 A、抢译题

1、何陋之有?

2、甚矣,汝之不惠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方法:调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其实,要想所翻译的句子做到“文从句顺”,单单一个“调”字,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个“补”字 B、抢译题

1、一鼓作气,再而衰

2、可以一战

方法: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C、看来,用了以上五种方法,好像翻译已不存在问题了,事实上也并不尽然我们试着用前五种方法翻译下面的句子看看:(抢答)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用前五种方法是无法翻译的,幸好的是,我们还有第六个方法—— 方法:贯:指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翻译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一般说来,最后一个方法总是最有用的,有些同学看了这个方法就很高兴了,以为前五个都不行了但是,必须说明的是,这个“贯”不能随便使用,否则容易像开头所讲的《东施效颦》的翻译一样因为对文言文翻译而言,我们首先要“直译”(留删换调补),在“直译”不能完成时,不得已才用“意译”,这个“贯”就是所谓的“意译”

不过,这种情况在中考时,不大可能会遇到,所以大家不必太过担心 小结: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不能“文从句顺”,较主要就是在于其句式的特殊和省略的运用,所以“调”和“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贯”虽然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简言之,“文从句顺调补贯”

(三)总结:打个比方,如果说留删换是看看有没有少了零件的话,那么调补贯就是怎样把这些零件重新组装成一台机器

五、翻译口诀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通假古本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六、闯关训练

1、看谁最快说出这篇古文所说的故事——惊弓之鸟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裂而陨也 注:〔京〕高大〔孽niè〕 通“蘖”,这里兼有“病”和“孤独”两义〔陨yǔn〕从高处掉下来

2、四人小组讨论文段的大意

3、学生上黑板给画线句子翻译,并用括号说明用了前面所学的哪一种方法

七、总结全课

就文言文翻译而言,这六个字并不是根本所在,而只是一种技巧文言文翻译的根本还在于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尤其是实词的积累和辨析,这是硬道理古文功底好的人,他未必要学习什么“留删换调补贯”,却仍然能翻译得很好

但是,对文言功底有限的我们而言,尤其针对考试来说,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我们无疑是很有用的,特别是遇到较难的题目和译成之后校对时 今天所学的文言翻译的方法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祝同学们中考成功!

八、总结男女生的成绩,表扬胜出的一组,激励全体同学

九、布置作业:完成文段三、四

附课堂练习题: 句子翻译练习文段一: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庄子·天运》

注:①病心:心口痛②颦:皱眉头③里:邻居④美之:认为她美丽⑤挈:带;领

1、请指出下面这一段译文翻译上的不足之处:

译文:西施得了心病总在家里皱眉头,家里的丑女看见西施皱眉觉得很美,回家也捂着心皱眉,有个富人想见见她,但西施坚持不出门贫穷的人见到了她,却带着妻子离开她她知道皱眉头的美丽,却不懂皱眉头为什么美丽

文段二: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裂而陨也 注:①京:高大②孽〔niè〕 通“蘖”,这里兼有“病”和“孤独”两义③陨〔yǔn〕从高处掉下来

1、请补出题目

2、翻译划线句子,并在括号内说明用了前面所学的哪一种方法 1)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2)然则射可至此乎?()3)先生何以知之?()

文段三:

文段三: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请补出题目

2、翻译划线句子,并在括号内说明用了前面所学的哪一种方法

(1)使我长百兽()

(2)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文段四:

多多益善

上常与信言诸将能不(fǒu),各有差(cī)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 “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注:(1)常,通“尝”,曾经

(2)不,通“否”

(3)禽,通“擒”,擒获

1、上常与信言诸将能不

2、将几何?

3、何为为我禽?

4、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一、导语设计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初中阶段在我们的教材中共有45课是文言、古诗词,其中有35课是精读篇目。在这些篇目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每一课都令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美。今天着眼于中考,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

二、中考文言文的分量

文言文在中考中占多大的分值呢?05、06年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单独设题,即试卷的第一大题,分别为14分和16分。而07年中考试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满眼尽是文言、古诗词!你们原来的语文老师刘芳老师是一个工作的有心人,听说她在去年中考刚一结束时就让大家做了07年的中考试卷,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吧,07年的中考试卷带给每一个考生的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经典文化的学习之旅。我统计了一下,07年在54分的阅读题中,考查同学们文言、古诗词记诵积累的有12分,直接或间接考查文言、古诗词的题目共38分。那么,在国人日益重视传统文化的2008年中考中,文言、古诗词会占多大的分值呢?我不是命题者,我没有能力给大家一个数据精确的回答!但是我敢肯定的说:分值一定不会少!

三、研试题析考点明题型

在中考语文命题说明中,考查文言、古诗词的共有这样4个考点:

1、运用准确的停顿、重音、语调朗读。

2、根据语言环境调动记诵积累。

3、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

4、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4个考点会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在我们的试卷当中呢?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透过以往的中考试题自己来分析分析。

昨天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是老师将05、06、07年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古诗词试题集合在一块儿,供大家给排队来了。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思考一下:中考中文言、古诗词部分老师会出什么题?老师会考我们什么?

四、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文言文的翻译

明白了中考中文言、古诗词考什么出什么题,下一步我们就要有的放矢,逐个击破。明确自己该怎么答题!

今天,我们进行文言文复习的第一个专题:文言文的翻译。我仔细研读了在06、07 年中考结束后的宜昌市试卷分析,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文言文翻译题有一定的选拔性,学生能得分多,但能得满分的不多。我们的中考试卷集结业和升学两重功能于一体,每一个想的高分的同学必须赢在选拔性的试题上。我们要的不是能得分,而是得满分!

说到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方法与程序,这三年来同学们一直都在不知觉的运用着,只是没有把它系统归纳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这项工作。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1、字字有着落,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做到“信”、“达”,“雅”

信—不走样(译文要符合原意,不歪曲,不遗漏)

达—无语病(译文要合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有文采(译文要尽量做到美一些)

(二)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关于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其实,同学们更是早已了然于胸了,都至少已经有了三年的实战经验了,只是没有总结而已,下面我们在试着翻译这三年来学过的文言文中的句子来总结一下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补: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调: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删: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换:文言句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应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留:人名、地名、年代、官名、物品名等可直接用,不用翻译。

(三)文言文翻译的大致程序

了解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在答题过程中我们怎样去运用更能让我们不丢分呢?大家不妨按照这样一个程序去做:

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再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

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

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关键字词。

4.对文句中的一些特殊情况进行处理。

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

(四)文言文翻译口诀:

最后老师一厢情愿的想送给大家一则翻译文言文口诀,不知大家想不想要吗?想要,就请大家用心的大声朗诵一遍: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句不离段,词不离句;

难解句子,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局;

领会语气,句子流畅;对照原文,务求直译。

(五)实战演练

好了,我们已经总结出了怎样答文言文翻译类试题,下面我们就来实战演练一番!请同学们完成试题回放中的翻译题。

做完以后我们可以自己检测自己是否能得满分,问自己两个问题:

1、我是否做到了让原句中字字有着落?

2、我译出来的句子是否语句通顺,符合现在的语法规范?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满分一定属于你!

五、课堂小结

篇3:文言文翻译复习应该强化四个意识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高考

在高考复习和多年的高考实践中, 学生对文言文翻译普遍存在一个严重问题———眼高手低, 许多学生往往自以为文意知晓, 感觉能够理解文句, 但结果失分很多, 得分率很低。原因何在呢?主要是在答题技巧和方法上存在问题。具体来说, 解决文言文翻译题, 应该着重强化以下四个意识。

一、知识迁移

掌握好所学的文言知识是准确翻译的基础, 而在解题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是解题的关键。高考的文言文阅读题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 在第二轮复习时, 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 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 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 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高考的考查内容一般都是课内学过的, 所以我们在遇到不懂的字词、难以突破的句子时, 首先就要回顾课本, 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搜索相关的信息。高考考查的是知识以及知识的运用, 没有见过的知识点出现的几率很小。因此, 在解题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知识迁移。比如: (1) 实词理解。2008年全国卷Ⅰ“每耕田一顷, 与转一资”。 (《廖刚传》) 学生学过“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 。 (2) 特殊句式。2005年试题第一句考查了“吾所不为也”的判断句式。翻译第二句必须注意“若此”的位置, 注意补上“危笃”的主语。 (3) 固定结构。如2002年翻译题第1题考查对“其李将军之谓也”的翻译, 若联想到《鱼, 我所欲也》中“此之谓失其本心”, 就能正确解决。 (4) 古代修辞。如2005年试题考查了“口腹”的借代用法。

二、结合语境

语境意义是我们在进行文言理解和翻译的时候决不可丢的参考标准。很多字面的意思和句意的难度, 都源于对文意理解不透。

高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能够理解实词、虚词、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或用法。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 一定要注意理解文意, 分析语境, 把握所译之点在语境中的含义或用法。刘勰说:“然章句在篇, 如茧之抽绪, 原始要终, 体必鳞次。”也就是说, 文章安排材料, 像抽丝一样, 不能中断, 上下文就像鱼鳞一样一片接着一片, 共同表达一个中心, 即所谓“内义脉注, 跗萼相衔, 首尾一体。”所以, 理解语句不能离开语境, 即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

三、抓得分点

学生之所以失分, 主要是自认为对文意理解得差不多了, 动笔就写, 致使只写出大意, 重要的得分点没能译出来, 最后得分很少。在动笔翻译之前, 一定要有意识地抓得分点, 分析在所要译的句子中最重要的考查点 (即得分点) 是什么, 这样才能做到突出重点且不遗漏要点。

2007年全国卷Ⅱ第11题: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 皆以契丹可取为言。 (2) 契丹亦利晋多事, 幸重荣之乱, 期两敝之。翻译第 (1) 句应注意“遗”, 送给;“四方藩镇”, 四方藩镇长官;“以……为言”, 说。第 (2) 句应注意“利”, 意动用法, “以……为有利”;“幸”, 庆幸;“两敝”, 两方同时受损。

四、合理推断

高考毕竟是选拔人才的考试, 它终究是要考查一下考生对知识的积累及应用, 并从数以百万计的考生中选拔出合格的人才, 所以有时也会有一些难度较高的题目。当文意和知识积累都不能为我们提供帮助的时候, 那只有一条, 根据语文积淀, 大胆猜测。但是猜测不是没有根据的, 一般来说猜测的根据有:通假、词类活用、引申义、现代汉语中的留存等, 常用方法即语境分析法 (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结构分析法 (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语法分析法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邻字帮助法 (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 、成语对应法 (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 、古今比照法 (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 等等。

篇4:文言文复习之翻译方法

1.不明古义。古义不明,容易犯以今释古的错误。

2.囿于常义。文言词常常是多义的。有些义项,在古代是通常义,而现在则为冷僻义。翻译时,不可局限其常义。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

3.不合事理。有些译文,违反常理,令人啼笑皆非,此乃阅读粗心所致。

4.不通语法。古汉语中时常有词类活用现象,如若不慎加审视,就会有误译的可能。

针对这些错误现象,笔者认为只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才能尽可能多地得分。下面笔者就针对文言文的翻译原则和技巧做一些浅薄的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翻译的要求

1.字字落实。不随意添加成分,不遗漏。

2.语句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3.译出语气。译句的语气要与原文一致。

4.合乎事理。符合上下文的意思,符合事理逻辑。

翻译的原则

必须遵循“字字落实,直、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文句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达,还应该用意译作为辅助方法,使句意尽量达到畅达、完美。

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的是:找准和译准句中的关键词。所谓关键词,就是指那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标志句式的词语,即考试中的“给分点”。文言文具体的翻译方法很多,也很活。通过长期的实践,笔者认为切实可行、卓越有成效的有下面五种方法:

1.保留原词

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翻译时,都可以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2.删除原词

文言文中有些只是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助、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译成现代汉语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所以不能硬译,应该删除不译。

3.增补词语

常常出现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数量词等现象。为了使译文通顺畅达,语意明白,翻译时就要把这些省略的句子成分或某些内容补充出来。

4.替换词语

有些词语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有些词语古今是同一个词,但表示的意义有差别。在翻译中遇到这些词语时,都要把它们换成现在通俗的词语。例如:

为(是)赵宦者令(头目)缪贤舍人(门客)。《廉颇蔺相如列传》

初,鲁肃闻(听说)刘表卒(死去)。《赤壁之战》

5.调整词序

翻译时就要根据古今汉语语法变化的某些规律,对原文的词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使它们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例如: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赵国曾经和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六国论》

翻译的难度

翻译讲究要字字落实,要求直译。但在遇到修辞的时候,却要灵活处理。要有技巧的处理一些修辞格。

①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要译为“秦汉 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②比喻。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因现代汉语中没有这样的说法。如保留比喻,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不保留比喻,可译为“坚固的城防”。

③借代。如“布衣”代未做官之人,“缙绅”代官员,“三尺”代法律,“万钟”代高官厚禄等。

篇5:文言文翻译的复习教案

兰溪市兰荫中学 胡日辉

【教学目的】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教学设计】

1、本课以学法指导和能力训练为重点,帮助学生归纳系统的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直译),并指导其应用。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 三字翻译目标和“翻译六字诀”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易于掌握,便于利用,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以温故提问的方式导入)

1、提问: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什么?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__、_____、_____。(信 达 雅)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直译 意译)

(①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三字原则的理解

②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决”?

①对:一般指把原名中的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或多音词。

②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③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④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⑤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⑥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前四种方法是用于解词,后二种方法是用于调整文言文特殊句式造成的语序不合现代规范现象。

二. 文言句子翻译题的解题步骤:

(一)总体分五步: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第三步: 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第四步 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二)分步解析:

第一步: 通读语句、整体理解

这一步其实是很重要的,告诉学生,翻译的第一步要从整体理解句意入手,不要一拿到题目就一个字一个字的去抠,会出现前后不照应、句意不通顺等毛病,而且也这样容易走入死胡同。初次读句,只要理解句子的大意就行,这为下面推断词义打下基础。

第二步: 找得分点、发现“生词”

这一步是关键,因为挑出来让学生翻译的句子,一定有几个得分点,突破这些点是解题成功的关键。另外,每一位学生由于情况不同,在这些句子中总有几个字是他们一时难以断定词义甚至根本不知词义的“生词”。在这一步中,要让学生用笔把这些字圈出来,然后逐个解决。具体解释词语时,可以给学生提供下面的方法:

1、通过字形推知字义。(如:缧绁)

2、通过组词来解释词义。即以文言本字为核心,多组几个相关的词。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判断词义,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推知词义。(如:公择恶而取美,岂不欲除残而佑仁? 其中“择”字的解释可以结合句意,参照下文的“除”字来翻。)

第三步:理清句式、调整语序 有很多情况下,因为没有看出句子中所隐藏的特殊句式,导致很多学生翻出来的句子很乱,不合现代文的句子规范。所以,翻译句子一定要把语序理顺。告诉学生,要掌握以下几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①主谓倒置句②宾语前置句③状语后置句④定语后置句⑤省略句⑥被动句 第四步:草拟底稿、连词成句

这一步可以在草稿纸(考试时可以在试卷上)上先大致草拟一下答案,结合上面几步连词成句。

第五步: 调整至答卷

这最后一步即把第四步的草稿再作调整,然后誊写到答卷上,这样既可以保证答案的思路清晰,又可以保持卷面清洁。

总结规律:①做翻译题的时候,应该有踩点得分的意识,要洞悉命题者关键想考查你哪些地方。要抓住翻译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关键词,二是特殊句。②借助字音、字形判断;借助成语(词语)判断;借助课内文言知识积累;借助上下语境推断;借助语法结构推断„„

三.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一)“留”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参考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

师生归纳该句翻译特点: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课堂练习:

①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二)“换”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参考译文:先帝不因我地位低、见识浅,委屈了自己降低了身份(前来拜访我)。师生讨论归纳该句翻译特点: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应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课堂练习: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②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译:先生的大恩,是使死了的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

(三)“删”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的一个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很久了。

师生讨论归纳该句翻译的特点:删减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课堂练习:

①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②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③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四)“补”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②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译文:(孟子)问:“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宣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师生讨论归纳该句翻译特点: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

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如①句;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如②句; 课堂练习:

①《书》曰:“谦受益,满招损。”

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③然()是说也,余犹疑之。

④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⑥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五)“调”字诀

☆指定学生翻译下面句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黄土,向下喝到黄泉,(是由于):用心专一的缘故。

师生讨论归纳该句翻译特点:调序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课堂练习:

①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②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宾语前置)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宾语后置)④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译: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⑤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译: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译:历史悠久的千古江山,再也找不到英雄孙仲谋的地方了。

四、布置作业(见附卷)

五、教师归纳总结:

《文言文句子翻译歌》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字字落实。切勿漏译,准确第一;单音词语,双音换替。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完整。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以意译。推断词义,前后联系;字词句篇,连成一气。带回原文,检查仔细;通达完美,翻译完毕。

附卷:

课外综合练习

1、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05年福建高考试题)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注】①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②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③纺:系 ① 范氏富,盍已乎!(2分)

译:

②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3分)

译:

③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3分)

译:

2、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它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2005年广州市一模)

3、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2002年北京高考试题)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

译:

②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

4、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① 曾子衣敝衣以耕。

译:

②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译:

③ 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译: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嘉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异,亦不下人,自平乡尉免归乡里,布衣环堵①之中,萧然自得。时人莫之知也。张循宪以御史出,还次蒲州驿。循宪方复命,使务有不决者,意颇病之。问驿吏日:“此有好客乎?”驿吏白以嘉贞。循宪召与相见,咨以其事积时凝滞者,嘉贞随机应之,莫不豁然。及命表,又出意外。他日,则天以问循宪,具以实对,因请以已官让之。则天日:“卿能举贤,美矣。朕岂可无一官进贤耶?”乃召见内殿,隔帘与语,嘉贞仪貌甚伟,神采俊杰,则天甚异之。

翌日,拜监察御史。"(选自《大唐新语》)

注:①环堵,四围墙,常形容居屋狭小简陋。(1)解释加点的字

①以()御史出 ②还次()蒲州驿(2)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篇6:文言文翻译的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方法、规律和步骤。2.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理解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规律和步骤。

3.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将本节所学知识运用于自己的考试实践中,最大程度地获得高分。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答题规范、一般技巧,以及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规律和步骤。

2.让学生能够将文言文翻译和断句类题目的答题知识运用于自己的考试实践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分。教学难点:

通过本节教学,掌握文言文翻译和断句类题目的基本原则、一般技巧和规律。教学方式:

归纳整理法。析练结合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正如将中文翻译成英文一样,所谓的文言翻译其实就是将一种语言符号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符号。它是语言学习的最高级别。而断句其实就是考纲所规定的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一个变式。它是我们阅读文言文的障碍之一,一个连句子都断不开的学生,要想正确理解文言文是有很大难度的。

所以,翻译和断句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两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来正解翻译和精准断句呢。

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言文学习的最高境界——翻译和断句吧。

二、文言翻译和断句的解读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最高级别,它能够全面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等综 1 合能力,属理解类题目,能力层级为B级。一般赋分为8分,有时多达11分。文言断句也是一个重要考点,在新课程改革后,自主命题的新课标卷都将这个题目列为必考内容。它也理解类题目,能力层级也同样为B级。一般赋分为3分。

这两类型的题目均为主观题型,相比其他文言题目,难度似乎更大一些,但是我们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这两类题目其实更容易得分。

三、通过高考真题解读此类题目

走近高考,展示PPT中的高考真题,理解文言翻译题和断句类题目一般的解题思路和规律。

四、总结并归纳文言翻译题和断句题的基本原则、答题规律和方法。

1.“信、达、雅”是得到公认的文言文翻译的三条标准。

2.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3.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有:留、删、补、换、调、变。

五、强化、巩固。4.文言断句首先要通读所给材料,上弄清文段.大意。

5.在弄清文段大意的基础上,再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文段的行文思路。以上方法和规律参见PPT。

五、考点小结。(略)

六、课外巩固。

上一篇:提升竞争力对策下一篇:五年级上册册数学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