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铭的文言文及翻译

2024-05-26

座右铭的文言文及翻译(通用9篇)

篇1:座右铭的文言文及翻译

孙作《座右铭》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多言,欺之蔽也;多思,欲之累也。潜静以养其心,强毅以笃其志。去恶于人所不知之时,诚善于己所独知之地。毋贱彼以贵我,毋重物以轻身。毋徇俗以移其守,毋矫伪以丧其真。能忍所不能忍则胜物,能容所不能容则过人。极高明以游圣贤之域,全淳德而为太上之民。

【译文】

多言,是因有欺人的毛病,多思,是受欲望的连累。要用深沉安静来保养自己的心,要用坚强刚毅来使志向专一。在人们所不知道的时候去恶,在自己独自知道的地方真心实意做善事。不要轻视别人而尊重自己,不要重视外物而轻视自身的本真。不要曲从流俗而改变自己的操守,不要矫揉造作而丧失自己的纯真。能忍受别人所不能忍受的则胜过别人,能容纳别人所不能容纳的则超过别人。达到高明的境界而成为圣贤,保全自己淳朴的美德而成为太古的百姓。

篇2:座右铭的文言文及翻译

-01-21 翻译教学与研究

1. an idle youth,a needy age.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there is only one me in this world.

在这个世界上,我是独一无二的

3.i’m on the top of the world.

我是世界之王。

4.i’m the best! i’m the greatest! i’m invincible.

我是最棒的.我是不可征服的。

5. i’m ready for any challenge.

我已经准备好应付任何挑战。

6. the future is in my hands. it’s totally up to me.

我的未来我作主。

7. i’m born to succeed.

我注定成功。

昨日不复来。

切莫依赖明天。

10.one today is worth two tomorrows.

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11.the morning sun never lasts a day.

好景不常;朝阳不能光照全日。

圣诞一年只一度。

13.pleasant hours fly past.

快乐时光去如飞。

14.happiness takes no account of time.

欢娱不惜时光逝。

15.time tames the strongest grief.

时间能缓和极度的悲痛。

16.the day is short but the work is much.

工作多,光阴迫。

17.never deter till tomorrow that which you can do today.

今日事须今日毕,切勿拖延到明天。

18.have you somewhat to do tomorrow,do it today.

明天如有事,今天就去做。

19.to him that does everything in its proper time,one day is worththree.事事及时做,一日胜三日。

20.to save time is to lengthen life.

节省时间就是延长生命。

21.everything has its time and that time must be watched.

万物皆有时,时来不可失。

时来必须要趁时,不然时去无声息。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机会一过,永不再来。

篇3:座右铭的文言文及翻译

一、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关键

人们常说:“打蛇打七寸。”七寸是蛇的要害, 打在那里一下子就能把它打死。文言文翻译也是如此, 考生必须抓住翻译的关键, 否则会徒劳无功, 白忙活一场。总的来说, 文言文翻译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

(一) 关键词。

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有几个关键得分点, 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 (尤其是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 。翻译的时候, 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明确其含义, 并准确翻译, 就能得分。反之, 关键词语翻译错误, 或不准确, 那么这个分就遗憾地丢掉了。如:“陛下以至德承天, 天以有年表瑞。”这里即有两个关键词:“承”译为“承受”“秉承”一类的意思;“年”译为“年成”“收成”一类的意思。如果两个关键词翻译错误, 这个题就很难得分。

(二) 特殊句。

特殊句式 (包括固定句式) 的翻译, 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考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 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 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文言句子, 因此丢分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如:“闻太子所欲用周者, 欲绝王之喜好也。”这是一个“……者, ……也”形式的的特殊句式, 翻译的时候必须翻译成“……是……”, 否则就要丢分。

二、把握文言文的翻译原则

具体说来, 翻译古文时, 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 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 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初中课本《狼》一文中:“其一犬坐于前。”只看这一句, 似乎可以翻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 “少时, 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 而应是另一条“狼”。“犬”的意思, 即“像狗似的”, 用来修饰“坐”的姿势的。这个例子说明, 译古文先应通全文, 了解大意, 然后紧扣“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二)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直译, 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 逐一翻译, 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前句中的“其”, 应译为“难道”, 表反问语气, 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 表推测语气。但在翻译时, 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 甚至十分拗口, 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 (《岳阳楼记》) 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 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 则使人容易理解了。下面几种情形往往需要意译。

1. 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时。

如:“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假如不了解此修辞方式, 很轻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 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再如:“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 奄奄一息, 生命垂危。”又如:“金就砺则利。”一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 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 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 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假如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 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2. 使用紧缩复句或言简意赅的句子时。

如:“法急则人残, 法宽则失罪。”这个句子属于紧缩复句, 直译不好翻译, 只能意译为:“刑律严酷, 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 就控制不住犯罪。”

3. 为了渲染、铺陈某种情况而故意用繁笔时。

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句子中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意义相同, “天下”“宇内”“四海”“八荒”意义相同, 都是为了渲染铺陈, 因此必须意译作:“ (秦) 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其实是有技巧可遵循的, 具体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留。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 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 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 也无需翻译。如:“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 余游巴黎蜡人馆。”我们可以直接将其译为:“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 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再如:“深谋远虑, 行军用兵之道, 非及向时之士也。”“行军用兵”作为一个成语, 我们没有必要大费周折地去翻译, 只要照抄即可, 因而可译为:“深远的谋略, 行军用兵的本事, 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又如:“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 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二) 放。

将那些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 无实在意义的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放弃, 否则会使句意不畅。如:“宋何罪之有?”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无实义, 因此翻译时应删去。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再如:“夫秦, 何厌之有?”“夫”为发语词, 无实在意义, 翻译时不做理会。又如:“夫大国, 难测也。” (《曹刿论战》) 中的“夫”, “何陋之有。” (《陋室铭》) 中的“之”, “学而时习之” (《论语》六则) 中的“而”等都属于这一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 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唆赘余。如:“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公姥”为偏义复词, 重于“姥”, 所以翻译时只需翻译出“婆婆”即可。除此, 有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也不一定要翻译。

(三) 换。

用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 音节不一致的词。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 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 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 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如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其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 (2) “处分适兄意, 哪得自由专。”“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 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四) 补。

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 使句意完整通畅。如:“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将“焉”后省略的“而未至” (有能力到达却没有到达) 补进去翻译才连贯。否则文理不通。又如:“忽然抚尺一下, 群响毕绝。” (《口技》) 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 翻译应加上。“尝贻余核舟一, ……” (《核舟记》) 译文时, 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 “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翻译为:“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 句子成分才完整, 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外连衡而斗诸侯。”“外”名词作状语, 翻译为:“对外”“连衡”用作动词, 翻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为使动用法, 翻译为“使……争斗”, 因此正确翻译应为:“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五) 调。

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将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例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有的学生翻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 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 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强壮的筋骨。”再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 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 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 译为:“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人主之子也, 骨肉之亲也, 犹不能恃无功之尊, 无劳之奉, 而守金玉之重, 而况人臣乎? (《触龙说赵太后》) 译为:“国君的儿子, 是他的亲骨肉啊。他们尚且不能靠着没有功劳的尊位和俸禄, 而守着贵重的金玉, 况且一般人呢?”

需要说明的是, 文言文中表达语气的助词, 也应根据现代人的表达习惯进行调换。如“乎”“哉”“焉”等用在句末, 可用“啊”“呢”等调换。

(六)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 为了增强气势, 故意用了繁笔, 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 (秦)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 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篇4:座右铭的文言文及翻译

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地落实,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和原文一致。这一点,在高考阅卷中要求十分严格。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二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在训练的时候,要严格遵循“字字落实”的直译原则,翻译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2.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总结为五个字:留,删,调,补,换。

(1)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人名、地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等。

例:(2007年全国卷Ⅱ)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

译文: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

解析:“契丹”、“晋”是国名,“重荣”是人名,翻译时保留不动。

(2)删削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译文时可删去,如发语词、谐调音节的助词、倒装句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的词、有些表顺承的连词等。

例:(2006年安徽卷)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

译文:圣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

解析:“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翻译时删去不译。

(3)调整法。由于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古今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适当调整,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例:(2007年江西卷)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

译文: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解析:“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应调整为“与其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得罪”,“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应调整为“不如于无若我何之百姓忍怨”。

(4)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的地方,可根据句意补充,使译文显豁通顺。

例:(2007年湖北卷)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

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叶繁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

解析:“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承前省略了主语“善人公”,翻译时要补出。

⑤替换法。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居多,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居多,做完了上述四步准备工作后,就按照“字字落实”的原则,一一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替换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

例:(2007年海南、宁夏卷)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译文:逃亡没有回来的,官府替他们盖房;贫穷不能盖房的,给予他们钱财。

解析:只需要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对应替换古代单音节词就可以了。

3.断句的方法。

(1)借助语气助词。

文言文往往通过语气助词来显示语气,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句首语助词,如“夫”、“盖”、“今夫”、“若夫”等,这些词在朗读时稍加停顿即可,后边不加标点;二是句末语助词,如“者”、“也”、“矣”、“哉”、“乎”、“耳”、“耶”、“欤”等,其中“哉”常表感叹,后用感叹号,“耶”、“乎”、“焉”、“欤”经常表疑问,后用问号,“矣”、“耳”多表陈述句气,后边一般用句号,“也”、“者”多用作表停顿,后边可酌情使用逗号或句号。

例:(2006年北京卷)(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解析:画线句中“夫”、“也”、“矣”、“者”等都是些语气词,把握好了,断句也就有个十之八九了。

(2)找出对话标志。

文言文中一般都有“曰”、“云”字作为对话标志,其后可加冒号。对话的内容加引号,引号中句子的标点,则视文章和语气酌情而定。如:

例:(2007年北京卷)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解析:文段多次出现“曰”字样,“曰”字为对话标志,实际上把这段话给我们分了几个层次,为断句提供了依据。

二、综合练习

1.将下列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①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②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注]①间:经常。②为间:短时间,为时不久。

译文:

(2)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以牒荐之者,震内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

译文: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孟尝君择舍人以为武城吏,而遣之曰:“鄙语岂不曰‘借车者驰之,借衣者被之’哉?”皆对曰:“有之。”孟尝君曰:“文①甚不取也夫所借衣车者非亲友则兄弟也夫驰亲友之车被兄弟之衣文以为不可。今赵王不知文不肖,而封之以武城,愿大夫之往也,毋伐树木,毋发屋室,訾然使赵王悟而知文也。谨使可全而归之。”

[注]①孟尝君,名田文。

(1)用斜线(/)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文 甚 不 取 也 夫 所 借 衣 车 者 非 亲 友 则 兄 弟 也 夫 驰 亲 友 之 车 被 兄 弟 之 衣 文 以 为 不 可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赵王不知文不肖,而封之以武城,愿大夫之往也,毋伐树木,毋发屋室,訾然使赵王悟而知文也。谨使可全而归之。

译文: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1)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

译文:

(2)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译文: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所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孔子曰:“括①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选自《孔子家语》)

[注] ①括:箭的末端。

(1)用斜线(/)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吾 非 此 之 问 也 徒 请 以 子 之 所 能 而 加 之 以 所 学 问 岂 可 及 乎 ?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

译文:

②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译文:

[参考答案]

1.(1)孟子对高子说:“山间的小道,人们经常从这里走,也就成了界限分明的路。如果有一段时间没人走,茅草就把它塞住了。现在茅草堵塞了你的心了。”(2)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年轻时生活在乡里,为人耿直,不随便同人结交,有人指出他的过错就高兴。唐震考进士以后做了小官,有个权贵用文书推荐他,他把文书放入小箱子中,不久他参与政事,就取出文书还给那个权贵,文书的封条尚未打开,那人十分惭愧。

2.(1)文甚不取也/夫所借衣车者/非亲友//则兄弟也/夫驰亲友之车/被兄弟之衣/文以为不可。(“/”必须断,“//”可断可不断)(2)现在赵王不了解我无能,而把武城封给我。希望你们去后,不要砍伐树木,不要破坏房屋,谨慎从事,让赵王了解我善于治理。这样,我们才可以完全能管理好武城。

参考译文:赵王把武城封给孟尝君。孟尝君在他的门客中挑选了一些人去担任武城守吏,并对他们说:“俗语不是说‘借来的车子若使劲地跑,就容易损坏,借来的衣服披在外面,就容易沾灰尘’吗?”他们都说:“有这样的说法。”孟尝君说:“我可很不以为然。那借来的衣服和车子,若不是亲友的就是兄弟的,赶着亲友的车子使劲地跑,把兄弟的衣服披在外面,我认为不能这样做。现在赵王不了解我无能,而把武城封给我。希望你们去后,不要砍伐树木,不要破坏房屋,谨慎从事,让赵王了解我善于治理。这样,我们才可以完全能管理好武城。”

3.(1)古人把直径一尺的美玉看得轻,却把很短的时间看得很重,惧怕时间匆匆而过。(2)于是就(只顾)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抛弃了名传千古的大事。

参考译文:文章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一个人的生命有到头的时候,荣誉和欢乐也只能在他在世时候享用,二者都终止于一定的期限,不像文章可以经久而不朽。所以古代的作者,把生命寄托在笔墨上,把心意留在文章作品中,就不必借史家的言辞,也不必托高官的权势,而声名自然能流传后世。所以西伯周文王被拘而写《易》,周公旦做朝中大官而制作《礼》,他们并不因处于困境而不努力,也不因处于顺境而更努力。这就是古人不看重一尺的玉璧而看重一寸的光阴,他们怕的是时间的白白过去。而多数人都不愿努力,贫穷的人则害怕饥寒之迫,富贵的人则沉湎于安逸之乐,于是只知经营眼前的事务,而放弃能流传千载的功业。太阳和月亮在天上流转移动,而人的身体状貌在地下日日衰老,忽然间就与万物一样变迁老死,这是有志之士痛心疾首的事啊!

4.(1)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所学问/岂可及乎?(2)①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火烤(或“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盔甲)②(假如把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还把它磨(得尖尖的),难道(或“那样”或“它”)射入得不是更深吗?

参考译文:子路去见孔子,孔子说:“你爱好什么?”子路回答说:“我爱好长箭。”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我只是说,凭你(现在)所具有的才能,假如加上勤学好问,难道(谁)能赶得上你吗?”子路说:“南山上的竹子,用不着火烤(或“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用它(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做的盔甲)。(由此看来,要什么学问?)”孔子说:“(假如把竹子)削出箭尾,插上羽毛,再装上箭头,还把它磨(得尖尖的),难道(或“那样”或“它”)射入得不是更深吗?”子路(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拜了又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教育。”

篇5:文言文《山市》的翻译及注释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有位名叫孙禹年的公子,同几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楼上饮酒,忽然看见(奂山)山头有一座孤零零塔耸立起来,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觑,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这么个禅院。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几十座高大的宫殿,碧绿色的琉璃瓦,飞翘的殿檐,(人们)这才明白是(出现)山市。不到一会儿,只见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楼一样的,有像厅堂一样的,有像街巷一样的,(一个个)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可以用亿万来计算。忽然,一阵大风刮起,空气中的尘土之大,城市变得隐隐约约。接着,风停了,天空又变得晴朗起来,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这座楼每层有五间,门窗全都是大开着的`;每一行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楼那边的天空。

一层层地指着数,楼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才如星星一般大了;又往上数,就昏暗得看不分明,没法计算层次了。楼上的人往来匆匆,有靠着的,有站立的,形态各不一样。过了一会,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高楼一样了,又渐渐地像座高房子,突然间又只像拳头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

又听说有起早赶路的人,看见山上有店铺集市(人来人往),和人世间没有两样,所以又叫“鬼市”。

注释

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奂山 :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

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

孙公子禹年 :对孙禹年的尊称。公子,旧时用来称呼豪门贵族子弟。

然数年恒不一见 :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然,但是。 数年,许多年。恒,经常。

同人:共事的人或志同道合的友人

饮:喝酒。

青冥 :青天,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

相顾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念:想。

禅院 :佛寺。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无何 :不久,不一会儿。

碧瓦飞甍: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飞甍:两端翘起的房脊。甍,房脊。

始悟 :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未几 :不久,不一会儿。与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

高垣睥睨 :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女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连亘 :连绵不断。

居然城郭 :竟然变成一座城郭了。居然,竟然。城郭,城市。

中有楼若者 :其中有的像楼。

堂若者 :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坊若者 :有的像牌坊。坊,街巷、店铺。

历历在目 :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以:用。

莽莽然 :一片迷茫的样子。莽莽,一片迷茫。

依稀 :隐隐约约。

既而:不久。

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虚幻,不存在。乌,同“无”。

危楼 :高楼。危,高。

直接:连接。

霄汉 :云霄与天河。

窗扉 :窗户。

皆:都。

洞开 :敞开

裁如星点 :才像星星那么小。裁,通“才”,仅仅。

黯然缥缈 :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黯然,昏暗的样子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又作“飘渺”。

而:然后。

往来屑屑 :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或:有的人。

凭 :靠着。

不一状 :形态不一。

逾时 :过了一会儿。

倏忽 :突然。

遂 :终于。

人烟市肆 :人家和集市。市肆,集市。肆,店铺。

孤 :孤零零。

耸 :耸立。

惊疑 :惊奇,疑惑。

碧 :青绿色。

同人:同业朋友。

然:但是。

数:几。

明(出自文中“则明渐少”):光亮。

行(出自文中“又闻有早行者”):赶路(另一说行也为走的意思)

与世无别: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

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篇6:《顾欢勤学》的文言文及翻译

②止:停止。

③于:在。

④遗:丢失,遗落。

⑤及:等到。

⑥笃:坚定。

⑦躬:亲治农事。

⑧然:通“燃”,点燃。

⑨异:对......感到惊异。

篇7:陋室铭的文言文及翻译

《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为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陋室铭》聚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下面是陋室铭的文言文及翻译,请参考!

陋室铭的文言文及翻译

陋室铭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词语注释

⑴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⑵在(zài):在于,动词。

⑶名(míng):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⑷灵(líng):神奇;灵异。

⑸斯是陋室(lòu shì):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这里指作者自己的屋子。

⑹惟吾德馨(xīn):只因为(陋室铭)的铭文(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尚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上:长到;入:映入。

⑻鸿儒(hóng rú):大儒,这里指博学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

⑼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⑽调(tiáo)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这里指弹(琴)。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⑾金经:现今学术界仍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是指佛经(《金刚经》),也有人认为是儒家经典,但就江苏教育出版社的语文书则指的是佛经(《金刚经》)而安徽考察则是后者。金:珍贵的。金者贵义,是珍贵的意思,儒释道的经典都可以说是金经。

⑿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⒀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⒁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

⒂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⒃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⒄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

⒅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卧龙岗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⒆孔子云:孔子说,云在文言文中一般都指说。选自《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在此去掉君子居之,体现他谦虚的品格。

⒇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孔子说的这句话见于《论语·子罕》篇:“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里以孔子之言,亦喻自己为“君子”,点明全文,这句话也是点睛之笔,全文的文眼。

(21)谈笑有鸿儒:谈笑间都是学识渊博的人 鸿; 大

白话译文

篇8:摭谈文言文的翻译

一.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求———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翻译文言词、句, 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 然后才能正确释译。如:“狐鸣呼曰‘大楚兴, 陈胜王’” (《陈涉世家》) , 光看这一句, 似乎可以译成“狐狸叫喊道……”但联系上下文“ (陈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可知“呼曰”者不是“狐”而是“吴广”。“狐鸣”即“像狐狸嗥叫那样”, 用来修饰“呼”的。翻译古文先应通读全文, 掌握大意, 然后依据“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精神作详译。

二.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直译, 是依照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例如, 原文:此殆天以资将军, 直译: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原文:将军岂有意乎?直译:将军大概有些意思吧?

上面的译文基本上和原文的词语一一对应。除个别词语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或表示某种语气而不能译出外, 直译要求基本上做到逐词落实。如果把第一个例句译成“这是天帮助将军”, 大意是对的, 但“殆”、“以”这些词语没有译出, 不能准确表达原句的语气。如果只满足于此, 提高精确地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直译, 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将军岂有意乎?”用的是疑问句式, 表达的是询问、估测的语气。前面的译文较好的体现了原意。如果译作“将军难道对它有意图吗?”那就成了反问句式, 意思恰恰相反;译作“将军对它是有意图的”, 又成了肯定性的陈述句, 舍弃了原句的估测性、委婉语气, 语意也有出入。后两种译法都不能采用。

一篇文言文的翻译, 主要应采用直译, 但有时, 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显豁, 甚至十分拗口, 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 (《岳阳楼记》) , 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 含义仍嫌不明确。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 则使人一清二楚了。意译的好处在于灵活性大, 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 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它仅译大意, 不及直译严密, 对正在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推广。

留、释、换、补、删这五个字概括了直译时的五种手段:1、留: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 都可照原文留下。此外, 古今词义一致, 人们熟知的词, 如“虎”、“星”、“车”、“大”、“开”等, 也无需翻译;2、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 运用现代汉语的语词来解释文言文中的语词。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 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 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选准它的确切的解释;3、换, 即是替换。有很多文言词, 在翻译时既不能“留”、“补”, 又不属于“删”, 此时就要“换”。“换”有两种情况:其一, 不少文言词所表示的意义现在还用得着, 可是现代汉语不再用原来的词表示, 而用另外的词表示;其二, 同一个词, 在文言和现代汉语里都常用, 但表示的内容有差别, 不能以今度古, 造成误解;4、“补”: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补充必要的内容, 使译文通顺、明确;5、“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 可删去不译。

三.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自编口诀, 熟能生巧

古诗文翻译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只要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适当引导他们编录一些翻译口诀, 就能事半功倍。比如有人编成了如下口诀, 很适合学生实践运用。

篇9:座右铭的文言文及翻译

一、答题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1.存在问题

第一,缺乏基本的语感,断句无从下手,只好凭感觉进行。

第二,文言知识基础薄弱,掌握不熟练。如分别出现在2009年和2010年断句题中的“正色危言”和“谄谀奸恶”两个词就是明显的并列短语,不必分开,但有不少学生将其断开。

第三,翻译实词的积累和迁移能力不强。

例如,2009年和2011年翻译题:

①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③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

这几句中,“向”、“殆”、“过”、“许”、“然”、“壮”、“洵”等词都在课文中学过。

第四,答题表达能力欠佳,词不达意,翻译答案欠通顺,病句较多。

2.问题成因

第一,基础知识未掌握落实,考试大纲中明确要求考核的120个实词和常用18个虚词,学生未掌握好。

第二,迁移能力薄弱,不懂得将已掌握的词义迁移到考查的句子上。像上面提及的“洵”、“向”等字均在课文中出现过。如“寻向所志”(《桃花源记》),“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和“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杂然相许”(《愚公移山》),“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苏武传》),“洵美且异”(《静女》)等。如果直接考查课文里的语句,可能很多学生能答出来,而一旦面对课文外的文段就束手无策,就是因为不会将已掌握的知识灵活地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做到举一反三。

第三,缺乏基本的语文素养。从断句情况来看,学生缺乏基本的语感,翻译更是错漏百出,令人啼笑皆非,如(2008年)“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其中“以女妻侃子瞻”,正确译法: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结果考生翻译花样百出,摘录其中几种:①他们两人的孩子结为兄弟或姐妹或夫妻;②他们就指腹为婚;③周访让自己的妻子与侃相好。再如,“主簿”,稍有一点常识,都知道这是官职名,属于专有名词,直译即可,但从阅卷情况看来,不少考生却绞尽脑汁去翻译。看到“陶侃”、“子瞻”字眼竟联想到陶渊明、苏轼。

第四,答题缺乏整体关联意识,表现在不会利用篇末相关注释。2008年卷篇末有“散吏”的注释,学生却视而不见,翻译时要么不译,要么绞尽脑汁译成“懒散”、“无所事事”等。2010年卷篇末有“上”的注释,翻译“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上”又译不出来。这种毛病,与学生做题时不良的阅读习惯有密切关系。

二、备考建议

1.依据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文言阅读题选自课外,答案却在课内。因此,考生一定要有文言文阅读素材的“原始积累”。譬如,在学习必修1至必修5和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传记》、《短篇小说欣赏》、《论语》等文言文阅读篇目中,要一如既往地巩固各个知识点,把各篇目中主要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分类整理,建立“知识库”,进行必要的储备。要强化记忆一些重点考查和容易出错的字词,联系归纳篇与篇之间的字词句,给这些散落在不同篇目中的知识,做一个汇总,使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善”一词,在《劝学》“积善成德”中是“好事或好的行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中是“擅长或善于”;在《鸿门宴》“素善留侯张良”中是“与……友好亲善”;在《庖丁解牛》“善刀而藏之”中是通“缮”,意为“修治”,引申为“揩拭”。这样将散落在各课的相同的字词,串成一串,更有助于掌握理解。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加强课内文言文的诵读,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对文言句读的感知能力,也有助于文本的学习和记忆。

2.总结规律,触类旁通

干活苦干不如巧干,学习亦如是。我们要教学生掌握做题规律、方法、技巧。针对断句翻译题中的常见问题,可利用《文言文断句题解题》、《文言文翻译十注意》等课件,给学生支招。断句的前提是领会文章大意,其次是抓住一些标志性词语或结构,先易后难,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在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普及应有的文言常识,例如虚词“夫、盖、凡、故、岂”等常用在句首,“也、矣、哉、乎、焉、欤、耳”等常用在句末,古人写文章还讲究语句整齐,常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笔者特意让学生背诵断句口诀,以帮助记忆,口诀如下:

“曰”后往往加冒号(:),“哉”字后面跟感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圈圈(。),“也”“者”作用表停顿,或句(。)或断(,)酌情看。

至于文言文翻译,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是为了更好答中赋分字眼,避免无谓失分。翻译时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注意保留——表示国名、年号、地名、物名、官职等之类的词语应当注意保留下来。如2008年考查到的“主簿”。二是注意增补,一些省略句,翻译时应当注意把它补充完整。如2010年卷“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翻译为:现在上天把(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错过(机会)呀。三是注意活用——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词,翻译时应当注意判断它的活用类型。如2009年卷“诏不许,然甚壮其意”,“诏”,下诏,名词活用为动词;“壮”,意动用法。

至于倒装句、固定句式和较难掌握的使动、意动用法等,笔者特别强调学生要记住典型例句,触类旁通。例如定语后置的三种情况,记住“人马烧溺者甚众”,“马之千里者”,“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三句。两个反问句式“何……为”、“何以……为”,记住“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和“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的意动用法,记住“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句中“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宾客”是名词的意动用法。

3.强化训练,加强积累

传授理论知识好比纸上谈兵,要提高实际解题能力,还需持之以恒的练习。备考经验告诉我们,文言文专题训练可以在复习必修1至必修5的文言文课文时进行,或者穿插在讲授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过程中进行。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既可在早午读教师统一安排,也可由学生在课外自行把握。重在知识点的重现与落实,做到加强训练,天天见面。至于内容方面,选择一些与考纲要求相仿的散文或传记。安排实词、虚词、句式、断句、翻译等专项训练题和整体阅读的能力训练题,通过自主练习,化知识为能力,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应试水平。

4.测验提高,查漏补缺

检测手段形式多样,可以考查文段,也可以考查若干个实词虚词,检查出薄弱之处,深化记忆。真正将课文中已掌握的知识迁移到课外。学生做题之后不能只简单地对答案,要加强对自身问题的反思,反思答题思路或知识落实的问题。

练习与检测可以交叉进行,以过去备考为例,有很多辅助资料配套使用,如系统训练用书《名师领航》,练习用书《早读晚练》、《45分钟训练》,尽可能让学生动手动脑,不要光看不做或走马观花。

文言文断句考查学生能否读懂文言文, 翻译题测试综合能力,其考查的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因而这两个题型是真正体现考生能力的题型,所以,加强文言文断句和翻译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目前很多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有畏难情绪,选择题靠碰运气,断句翻译就束手无策。其实越是这类有难度的题目,越要想方设法解决,否则文言文就像拦路虎,把学生挡在半路,严重影响后面答题。既然连作文这样的硬骨头都可以啃掉,那么,文言文题目,怎么会难以攻克呢?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清城中学(511500)

上一篇:包粽子800字作文下一篇:包粽子的难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