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的文言文翻译

2024-05-18

蜀道难的文言文翻译(精选3篇)

篇1:蜀道难的文言文翻译

蜀道难,蜀道难阴铿,蜀道难的意思,蜀道难赏析 -诗词大全

蜀道难

作者:阴铿  朝代:南北 王尊奉汉朝。

灵关不惮遥。

高岷长有雪。

阴栈屡经烧。

轮摧九折路。

骑阻七星桥。

蜀道难如此。

功名讵可要。

篇2:蜀道难的文言文翻译

关键词:蜀道难,最佳关联,地点文化负载词

引言

文化负载词作为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 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由于人类社会及文化生活的差异, 文化负载词在译语中往往没有对应语。根据Nida对文化负载词的划分, 一个民族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生存地域的差别, 造成了中西方民族认知上的差异, 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及地名等。唐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中使用了大量的地点文化负载词来描绘蜀道的奇、险、难以攀援, 如何才能有效地传达出作者笔下的山川之险、蜀道之难, 一直都是翻译的一大难点。

2理论回顾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Wilson在其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正式提出的, 他们认为, 语言交际所采用的模式为“明示——推理”, 而推理的目的并不是要证明某交际活动是否具有关联性, 而是要找到这种内在关联性和获得最佳的关联效果 (李寅、罗选民, 2004:40) 。作为认知语用学的基础, 要获得最佳关联, 就是要使人们在认知的过程中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语言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 它所传递的是说话人的意图 (何自然, 1997:139) 。翻译作为一种跨语际的交际行为, 是一个双重的“明示——推理”的过程, 译者既要根据原文的明示行为推理出原文的信息或交际意图, 同时又要结合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做出最大关联度的明示行为。对此, Wilson的学生Gutt, 在他的《翻译与关联》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一书中指出:翻译中译文能否提供最佳语境效果, 寻求译文与读者的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贾文波, 2004:275) 。

3 许渊冲译本中《蜀道难》地点文化负载词分析

《蜀道难》一诗作者李白运用想象力和夸张的手法, 通过对蜀地山川的描绘, 表达出“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之感。本诗的主题是“危途难行”, 当中的“危途”即指道路难行, 也指仕途难行。地点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成功与否, 是使译文读者对蜀地山川之特色形成初步认知, 进而体会蜀道之难行的关键。纵观全文, 诗中一共出现了八个地点文化负载词, 许渊冲在翻译时, 分别对“蜀”使用了音译, “太白”“峨眉”“青泥”“锦城”等使用直译, “秦塞”“参、井”“剑阁”等使用意译。下面就从关联的角度出发, 对这些地点文化负载词进行分类分析。

(1) 理解与表达恰当

首先, 译者对“蜀道难”中“蜀”的翻译, 采用音译法译成Shu。作为标题及本诗中承上启下的句子, “蜀”的翻译不恰当, 会造成译文读者产生模糊甚至错误的认知语境, 从而无法传达原文作者的意图。包惠南等认为由于原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其“对等语”或“对应语”而造成的词汇空缺, 翻译时无法用准确贴切的词语译出其词义内涵, 因此只能采用音译的办法 (包惠南等, 2004:10-11) 。然而从关联的角度来看, 只采用音译的方法, 虽然向读者准确地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但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的西方读者来说不免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围, 因此在不影响译文美观的前提下, 许渊冲采用了加脚注的方式告诉读者Shu, present-day Sichuan Province, 如此, 全诗所描绘的背景豁然开朗。

其次, “可以横绝峨眉巅”中的“峨眉”、“青泥何盘盘”中的“青泥”都采用了直译的手法。峨眉, 即峨眉山, 取大峨山与二峨山两山相对如眉而得名, “峨以名言, 状其巍峨;眉以形言, 有如秀眉”。青泥, 即青泥岭, 据《郡国志》记载, 此岭悬崖万仞, 上多云雨, 行者屡逢泥淖, 故名青泥。译者充分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 将其直译成Mountain Eyebrows和Green Mud Ridge, 这一具有描述性的翻译法, 既形象地展现出峨眉山和青泥岭的特点, 也使读者能够在语境中更好地理解原文。

最后, 译者对“不与秦塞通人烟”、“扪参历井仰胁息”及“剑阁峥嵘而崔嵬”中“秦塞”“参、井”“剑阁”的翻译, 也成功地再现了原文作者在特定语境下的信息及交际意图。翻译过程中译者抛开原诗中的字面意义, 译出其隐含义:“秦塞”指的是秦蜀交界处的秦岭, 即秦蜀的边界, 译成border使译文读者对地理位置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参、井”是我国古代对星宿的称呼, 人们认为地上某地区与天上某星宿相应, 译者直接将其译成the stars用来描绘青泥岭之高, 伸手可摘星辰;“剑阁”是四川剑阁县北七里大、小剑山间的一座雄关, 即剑门关, 译成the cliffs, 体现蜀道处于悬崖峭壁之间。这种意译法大大减少了译文读者处理的难度, 却能获得最佳的语境效果。

(2) 理解与表达的遗漏

原诗“西当太白有鸟道”中的“太白”指的是太白山, 又名太乙山, 是秦岭峰名, 传说因它冬夏都有积雪, 所以叫太白, 但将其译做Great White Mountain, 译文读者很难联想到白雪皑皑的雪山形象, 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语境。既然“太白”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 则不如遵循物从主人、名从主人、以我为主的翻译策略 (金惠康, 2003:152) , 将其音译为Taibai Mountain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民族语言的风格, 而译文读者也可以通过拼音了解到此乃名为Taibai的山, 从而付出较少的处理努力。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中“锦城”, 即成都, 三国蜀汉时期蜀的国都, 因盛产蜀锦而得名。译者将其翻译成Town of Silk, 虽把握了词语的形象, 但没有赋予其文化内涵。“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是诗中最后一部分的句子, 此时作者已经从蜀道难升华到仕途难, 把自然环境与政治形势结合起来, 写国情的险恶, 于是发出“锦城虽然是个安乐的地方, 还是不如回家好”的感叹, 以此来劝诫友人不要来锦城。由此看出, 锦城不仅指的是当时的织锦中心, 也是权利的聚集地。为了传达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 使译文读者获得最佳关联, 笔者认为, 可以在此加上脚注, “Town of Silk”was also the capital of Shu, city of officials,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锦城”的文化内涵, 取得更好的语境效果。

4 结语

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往往不是语言本身, 而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蕴含。 (孙致礼, 2000:359) 地点文化负载词因其所展示的是各民族所特有的地理环境, 往往很难在译语中找到对等语。而关联理论从语用和认知的角度来指导翻译, 认为成功的翻译就是使译文读者以最小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从而实现与原文作者的意图相契合。因此, 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过程当中要仔细斟酌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 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处理努力等问题, 这样才能把原语中的文化蕴含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2]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139.

[3]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275.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152.

[5]李寅, 罗选民.关联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1) :40.

篇3:蜀道难的文言文翻译

【摘 要】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由韦努蒂提出,随后翻译界广泛而深入地研究、运用该理论,并在翻译实践中将其发扬光大,并成为翻译的主流理论。归化要求译文向目的语读者靠拢,而异化要求读者接受源语文本的表达。李白的《蜀道难》是经世不衰的佳作,蕴含着诗人的学识、激情、想象。许多翻译家翻译过《蜀道难》,其译作各有千秋。许渊冲以其高深的学养和翻译水平翻译了该诗。本文以归化和异化翻译理论对李诗与许译本进行探讨。

【关键词】许渊冲 英译 《蜀道难》归化与异化 翻译 研究

绪言

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 1995年出版的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提出的。而韦努蒂的归化理论的思路是“traces the roots of the term back to Schleiermachers famous notion of the translation which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dience toward him ”。他认为,异化的作用是“register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of the foreign text, sending the reader abroad”。方梦之认为,归化(Domestication, Adaptation)是指在翻译方法上“恪守本族文化语言传统,回归地道的本族语表达方式。”而异化(Foreignization)与归化相对,是指在翻译方法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韦努蒂认为异化翻译方法具有“抵抗翻译”“Resistancy”的功能。“抵抗翻译”就是异化翻译的同义词。比较而言,归化类似意译手段,异化则类似直译手段。就归化与异化翻译理论与实践而言,涉及的面很广,如语音、语义、语法、结构、修辞等等。

李白,唐代大诗人,创作诗篇990余首。他从小才华超众,25岁便出川漫游,体验形形色色的社会生活;他一生颠沛流离,命运跌宕起伏,但其性格豪放不羁;他同情贫苦百姓,揭示人间冷暖,无情针砭时弊,描绘壮丽自然景色,讴歌祖国山河。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蜀道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不可多得的写景抒情佳作之一。“全诗驰骋飞动的想象,将夸张、神话、传说融为一体,创造出变幻莫测、瑰玮奇特的艺术境界。”给人以豪气冲天、惊心动魄、美妙神奇的强烈震撼。《蜀道难》 被许多翻译家翻译过,而许渊冲的译本尤为引人称道。

许渊冲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学作品120余部。1999年他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2010年,许渊冲荣获中国翻译协会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他是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唯一专家。他先后翻译出版了《诗经》《汉魏六朝诗》《唐诗》《苏轼诗词》《宋词》《元曲》《元明清诗》等古代诗歌千余首。他在前人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基础上,结合自己毕生的翻译体验,力创具有特色的翻译理论“优化论”,认为翻译的优劣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本文将许译的《蜀道难》为语料,以归化与异化理论为分析工具,具体而言,从语法知识角度来探讨汉语原诗与许译文的异同性。

一、英语单词数与汉语字数

英汉语法存在异同性。那么,汉诗英译同样会反映出差异性。

《蜀道难》全诗共294个汉字,不包括该诗题目和作者姓名,而许译英语有单词343个。这是因为汉诗通常采用言简义丰创作手法。连词、介词等词语能省则省。下面均以《蜀道难》与许译为例。省去连词:如“畏途巉岩不可攀”,译为“How can you climb up dangerous path and mountain crest”。省去介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译为“The road to Shu is harder than to climb the sky”。与汉语相比,英语更习惯于用连词、介词来勾连词语与句子。英语有定冠词,而汉语没有,这样,汉诗字数就比英诗单词数量少。加之相当一部分汉语词语往往具有两个层意思,如“枯松倒挂倚绝壁”,译为“And ancient pines hang, head down, from the cliffs surface”。

从归化角度看,翻译应当重在传达源语信息,排除和消解“异国情调”,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欣赏。汉字与英语单词的数量,在互译中不能画等号。部分汉字,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两个汉字为一个词,还有三个甚至更多的字为一个词。为了忠实源语和传情达意,就只能采用归化翻译手段。当然,为了使英语读者读懂李诗,也可采用异化翻译手段,如许译“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为“Since the two pioneers/Put the kingdom in order”,就是将 “蚕丛及鱼凫”省译。

二、句式差异与句子成分

《蜀道难》三个汉字,即“蜀国+道路+困难”的汉语“主语+形容词谓语”的句式,而许译为完整的英语倒装句“Hard is the Road to Shu”。以汉语省去主语为例,“但见悲鸟号古木”,译为“Where you can hear on ancient trees but sad birds wail”。李诗中,除了动物或别的事物作主语外,真正“人称”主语就是“君”,而许译本中,“I”出现4次;“you”出现5次。汉语古诗常以词组、非人称短语构成诗行、诗句;汉诗可用意象、暗喻、省略等创作手法来传递深层意蕴。而英诗则须保持丰满、完整的语法形式,否则就会产生误读。

归化翻译手段要求译文在音形义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汉语惯用四字结构、无主句、短句等,英语则要求性数格时体的准确与清晰,句子成分充分俱全。许译本将原诗的语法结构进行了合情合理的调整。如许译本采用异化翻译手段,势必会弄巧成拙,造成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障碍。endprint

三、标点符号

《辞海》指出,标点符号是“书面语里用来表示停顿、语调以及语词的性质和作用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汉语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4种。李经伟总结:“英语标点符号共有15种”。表面上,英汉语标点符号几乎相等,如,英汉语均认定句号、感叹号、问号是表示语句的结束。但英汉语标点符号在具体使用中,是有较大差异的。李白创作《蜀道难》时,中国还没有广泛使用标点符号。应该说,《蜀道难》的标点符号是后人标注的。就依据现行的《蜀道难》版本,有18个句号,6个感叹号,25个逗号。共49个标点符号。而许译本却有句号14个,感叹号6个,问号4个,逗号24个,省略号7个,分号3个,连字号4个,共有62个。汉语《蜀道难》的标点符号明显少于许译本。比较而言,汉语惯用逗号,因为汉语的逗号可以连接句子,亦可替代分号,而英语不能。《蜀道难》中没有问号,而许译本有4个问号,因为汉语诗歌可以不用问号,也同样能表达疑问。许译本的省略号、连字号的使用是为了英诗中的韵律和谐、节奏美。

无论是采用归化,还是异化,只要译文忠实源语的表达,最大限度地传递源语信息,就是好的译文。就严格意义而言,归化与异化都不是绝对的,相互抵牾的,而是互补的。译文须根据源语、译者、委托人、翻译目的等要素,恰当采取归化与异化手段。译文所用何种标点符号及多寡,只是一种外部手段和机械手段。重要的是,译文应达到严复提出的“信达雅”。

四、诗歌的诗行与诗句

诗行、诗句是诗歌的外部形式,用于突出诗歌的重点意义。汉语古体诗有诗行、诗句之分。英汉诗行通常指的是,在诗中的一行字或单词;诗行可以是一句话、一个或多个短语,甚至是一个汉字或单词。英汉古体诗行的突出差别在于:英诗每一行的第一个字母须大写,汉语不存在此问题;英诗的诗行不一定是诗句,即完整句。而汉诗通常是一个诗行就是一个诗句。汉诗《蜀道难》原本是一个整体,后人为了阅读之便,分为诗行与诗句。李诗被分为49行,许译本为43行。为什么许译本比李诗少了6行了?李白开篇的“噫吁戏/危乎高哉”,第一诗行为感叹词,第二诗行为感叹句,然而许译为一个诗行“Oho! Behold! How steep! How high!”又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许译为一个诗行“The road to Shu is harder than to climb the sky.”这样,就压缩了李诗的诗句。

归化翻译要求源语译为目的语时,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否则就采用异化手段。许译本就注意到了目的语的文化传递习惯和表达模式,如果译者一味强调归化手段,译文就会丧失源语的气势、风采、寓意,读者也会莫名其妙。许译《蜀道难》使用异化翻译手段,也足见许的胆识和高超的翻译水平。

结语

归化与异化是翻译的重要理论,对翻译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归化与异化手段是一对“矛盾体”,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其中之一。归化与异化理论的深度、广度有待进一步开掘,其理论的使用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展。本文对许渊冲英译《蜀道难》所采用的归化与异化手段进行研究,希望有利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Mark Shuttleworth &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方梦之.译学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辞海编辑委员会.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

[4]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许渊冲.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下)[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蜀道难的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蜀道难》原文翻译及神话故事06-01

李白 蜀道难05-25

《蜀道难》鉴赏04-24

蜀道难有感05-11

《蜀道难》教案05-22

《蜀道难》主题浅析09-10

蜀道难仿写04-12

读《蜀道难》随笔04-14

蜀道难教学实录04-22

蜀道难原文赏析05-05

上一篇:文艺委员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学德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