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伤感抒情散文

2024-04-23

夜伤感抒情散文(精选6篇)

篇1:夜伤感抒情散文

我情有独钟于夜晚,

等太阳从西落下山。

我站在楼上往下看,

你坐在路旁站台前。

天上的星时隐时现,

周围的灯火已阑珊。

你穿的那件白衬衫,

衣襟随风已经飘远。

我们只在夜晚相见,

因为我属于那夜晚,

还有月亮与我相伴。

我弹着吉他的琴弦,

唱着自己的歌词单。

等待着你再次出现,

看到流星陨落瞬间。

我一个人不再孤单,

有了夜晚一丝温暖。

篇2:夜伤感抒情散文

孤寂的夜色,心隐隐做疼,你的音容笑貌,你的点滴,刹那间倾入脑海,原本以为自己斩断了自己与你的所有退路,可是又爱又恨的心,在此刻又不经意的想起,为你反复的情绪,只有自己最懂,只有自己能明白对你的心。

那一场两人的风华雪月的故事,没有悲哀,只有萦绕着那不曾道别的离愁,和对你念念不忘的思念。岁月在迷茫的人生脚步中悄然前行,可又有谁还曾想起,那所谓的诺言,那足以让两个人甜蜜一生的梦想。曾经的我们就这样的在那无法自拔的迷恋,越陷越深。可是,现在的我与你,应该早已没了当初的那股懵懂,那片对爱的纯真了吧,只剩下了现实的无可奈何,总是在问:是现实摧毁了我们的爱,还是我们的爱让现实无所适从?

当凝望身边的风景,风景还依然,可是人儿已不在了,再回忆,再想象,还是拼凑不了当初的模样。我是一个很傲的女子,一个可以把爱都深藏在心底的人,当时,遇到了你的时候,觉的你就是我的命运,那所谓的孤傲,变成了尘埃里的一朵花,为你绽放,为命运凋零。

在美丽的情感中沉浮,释放着最真的爱恋,虽知道,你我的爱如飞蛾扑火,你终究会离我而去,还是那么勇敢的在你身边贪恋着你的温柔。是我对爱太执着,还是原本我就愿意粉身碎骨!

隐忍着对你的张望,总是强作坚强,你说你要走了,那座城市有你的梦,可是舍不下我。我笑着说,为了你的梦去追吧,人生中有很多过客,谁离开谁都能过的。你又可曾知道,那时的心已经破碎一地。

哭过,笑过,拥抱过,可是此去经年,你我已如那风云掠过,不留丝毫的足迹,想必你我的心也许已经慢慢淡然了吧。一如当初你我的相遇,携着对彼此的好奇,彼此的吸引,启开了一段沉醉的旅程,注定醒后,只是一场浮华的梦。

感受着曾经的感动,在陌上花开的时节,祭奠着那凄美的画面,祈祷你追逐梦的方向一定会成功,一定会在年轮中焕发独特的光芒。

“天长地久时有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如果我们下次相遇,我一定会锁上心房,高唱离歌,就此与你擦肩而过。因为我不喜欢那残缺的美,那窒息的疼,那无以言喻的伤悲!

篇3: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谈

先者有言, 美的音乐要有音乐的耳朵。欣赏美的作品难道不要美的眼睛、美的心灵?眼睛用来对欣赏物的第一步照射, 深入的将是心领神会, 达到这个要求,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的广阔。

《石榴》在其他树木都不想争妍斗艳的五月却开起了花。

《牵牛花》的藤蔓无时不回旋向上, 有着惊人的“生之力”。

浙江名山“雁荡”接受建国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奉献于人的“风姿”, 给人们带来长久的思索。人们熟悉的物, 熟悉的景, 经过作家深邃的思考, 发掘出一个个耐人咀嚼的意念。抒情散文往往借助景和物, 或含蓄、或清晰地表现文章的主旨, 而作者传递闪光的信息又恰是透过一个个由文字组成的画面。因此学习这类文章, 应努力把握作者的情感脉胳, 捕捉蕴含于画面的真正含义, 达到与作者共鸣的良好效果。

当然, 文学欣赏存有差异。同一作品, 不同经历、阅历会有令人惊奇的争辩。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作品, 最终为众多读者喜爱。教师的任务, 是使学生经有音乐的耳朵, 对事物的美, 力求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所谓想象, 稍作抽绎, 应要求学生有相对的心灵感应, 以合拍于作品。抒情散文教学可以此为立足点之一, 把作品提供的内容化成一个画面, 使之映显在脑屏幕上, 然后从不同角度揣摩, 获得初步感知, 继而鸟瞰画面全景, 从整体构成的声色并俱的画景中扩大自己的思维, 联系已有的知识展开丰富的想象。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 让学生体味文中的艺术魅力是教学的主旨。教师循循善诱, 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然后产生画面。思维闸门打开后, 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中, 画中之景, 有静有动, 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这样教学, 收效良好。

自古以来, 人们对竹的吟诵不乏佳作。正如用“出污泥而不染”来咏莲那样, 颂竹常常离不开对它高风亮节的赞叹。如今, 我们看到的是莫干山的竹海, 摇撼于风雨中, 沐浴在金色里。这里我们先让学生以文字的表达为特写镜头, 看到那老竹, 那新竹, 那砍剩下的粗壮的竹桩, 那伸向蓝天的细柔的竹梢。

农家竹园伴随学生度过十几个春秋。挖笋、松土、砍竹、编竹、儿时的乐趣唤起了他们的想象。追思处在不同背景下的竹子, 品尝深藏画面的意味。教师摒弃按部就班的分析, 加以适当点拨, 学生便领会文章所揭示的自然界新陈代谢这一不可抗拒的规律。借景抒情, 晴雨竹图, 联系一定的社会内容, 对作者表现的新老两代交替的独特感受也完全领悟。可以说《竹》反映的思想前无古入, 因为历史赋予它崭新的内容, 作者又以严谨的思索产生出使人耳目一新的主题。普通的竹, 通过想象, 经过思考, 其竹情竹趣表现得别有风味。学习《竹》, 学生如呼吸了清新的空气, 对文章新颖的立意恍然大悟。‘赏析作品时, 大家深感作者想象的丰富。

打开思维的匣盖, 追索画面的立意, 学生一旦领悟到独辟蹊径的主题时, 不能不佩服作者的手法。学好这样的作品, 不仅增加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 更可贵的是导到思想上的启迪。长此以往, 人的精神世界必然更丰富, 情感也更趋高雅。学生通过学习, 提高了鉴赏与习作能力。一位学生在课外习作中, 以家乡的石板桥为对象, 提炼它的内在品格。普通的石桥, 每天迎送人们往返, 忍受一定负荷而默无声息。学生展开了想象。人们都把教师比作蜡烛、春蚕、园丁, 把教师比作沟通学生与知识的桥梁不是更有新意?这一比喻, 除想象细腻, 再一次说明想象的重要。成功的想象能孕育出清新的主题, 在抒情散文的阅读和写作中已十分明了。

篇4:抒情散文中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使用

关键词:抒情散文;写作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167-01

抒情散文是通过对景物或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抒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抒情的目的是倾吐情感,引人共鸣。文章重点在于抒发作者的内心之情。写人、写景、叙事、观物都是为抒情服务的。那如何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抒发情感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使用“直接抒情”

作者在文中直接表达自己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起来的感情,叫直接抒情,一般称之为“直抒胸臆”。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别人不容易捉摸,自己也不是那容易表现的。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间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例如朱自清《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四次“流泪”,均情动于衷,做到了寓情于理;使人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层层铺垫,泪洒全篇,从正面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感人之深,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看文章的开头。开篇点题后,直述家庭的变故: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这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回到徐州,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回到家中,又看到“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今不胜昔之感油然而生,因而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伤感的泪,伤丧亲之凄楚,感人世之多艰。面对此景,“我”热泪潸然是人之常情。如果不这样写.而是表现出一副铁石心肠,那反倒有悖情理。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写父亲到车站为“我”送行,作者两次写到流泪。第一次是写父亲越过铁道为“我”买桔子而流泪。作为父亲,对已成年的儿子外出就学,尽管事忙,但仍挤出时间亲自送到车站,再三叮嘱,细心关照。为了给儿子买桔子,拖着肥胖的身躯,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在爬月台时,看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父亲把全部感情都倾注在儿子身上了。此时此刻,怎能不使儿子感动呢?所以,“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这是激动的泪,是“我”对父亲一片爱子之情无限感激的自然流露。

车站送行第二次写到流泪,是与父子分别时。父亲把送儿子的各个环节都安排好以后,又嘱咐儿子一番,才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再也找不着了。此次分别后,父子何时才能再相见?父亲的差使已经交卸,以后他赋闲的日子怎样度过?“我”思前想后,是“我”为父亲晚年生活境遇的不测而担心流出的泪。流泪自然,亲切感人。

最后一次写“我”流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的补叙中。回想父亲奔波一生,晚年仍不得舒心,从来信中得知,他已年老多病,恐不久将别于人世。于是,“我”的眼中又闪出“晶莹的泪光”。这是思念的泪,思父亲之近况,念父亲之不幸,以泪代言,由情而发,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感情。且与前几次流泪相互照应,起到了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作用。

总之,文章写“我”的四次流泪,均属情之所至。

二、使用“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文中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来抒发感情。它包括通过叙事抒情。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它可以写完整的事件,如朱自清的《背影》,也可以写事情的片断,如孙犁的《亡人逸事》。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充溢于叙事的文字之中。通过写景抒情,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丽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景物的描绘,以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通过状物抒情,作者往往把外物当作感情的激发物和寄托物。感情是内因,外物是诱因,如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综上所述,间接抒情包括以事件为媒介的缘事抒情,以景象为媒介的借景抒情和以物体为媒介的托物抒情。下面举详细例子说明。

例如胡适的《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

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橋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徐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篇5:夜行者抒情散文

漆黑夜晚,四个人,一辆车,在盘旋的山路上行驶。下雨了,

雨点顺着车窗边缘留下来,打湿了玻璃。灰蒙蒙的,有点雾气,使人有点看不清。

身边的景物飞快的后退,就像是电影里切换画面镜头一样,又或者像一只小鹿一样狂奔。静谧的夜,四个人都保持沉默,偶尔会说一两句话。

这么晚了,他们是要去哪里?而且在雨夜这么着急赶路。是要去乡里,两个女孩子在学校里教书,第二天上课。他们四个,是两对情侣。送回去之后,还要赶着回来。

貌似人都有重相聚,轻离别的习惯。四个人,都有点舍不得,真的希望可以坐在车上,一直走下去,走下去,走不到尽头。

其中一个女孩子说,我每次回来的时候,很高兴,心情很好。可是回学校,心里一下在就郁闷了。不愿回去,那个地方,没有亲人,没有家。很孤独,也很无助。

紧接着,其他三个人都叹息起来,唏嘘不已。是啊,要是天天能聚在一起,谁还会去感触这离别的伤感?但是,人还是要坚强,要独立,要有自己的`一片世界和天地来的。

花,最美的时候,就是盛开的那个时刻。可是如果它天天四季常开,永不凋谢的话。或许就没有人关注和珍视它的美了。也许会和白杨树,或者柏树一样,没有什么新奇和美感可言了。

篇6:明月夜抒情散文

夜,静得出奇,平日里竭嘶底里地时不时乱吼乱窜的风平息了,就连习习温软的微风也逃遁得无影无踪。风蜷缩在树叶下,怕自己扯出了云幕,遮住了人们遥寄的思念。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清冷的月辉,打湿的是我的心扉。去年今日明月夜,老母亲正与我一家赏月品茗话团圆,今夜母亲独眠孤坟冈。她是否在唱那古老的童谣:“月亮走,我也走,月亮姓刘我姓斗……”二边仿佛响起那细声细气地柔柔地哼唱,就像怕惊跑了天上月亮的魂,又像怕惊醒怀中娇儿的梦。今夜我想为我孤眠的母亲哼唱月光曲,这明月可否传递儿的心声?母亲可否感觉得到儿的悔恨和心痛?

明月已过中天,时光在流逝。对于自然,时间永是永恒的,但对于人类,时间的永恒不在于它的无穷无尽,在于冥冥之中的生离死别的那一刻。去年十二月初三日,我正在为欢送调离的老师忙碌,又准备参加一位教师的祖父的追悼会,当我接到母亲垂危的消息时,不得不安排好这些事才能离开。妻子开车和我往家里赶,半途接到电话,母亲已危在旦夕,我心急如星火,催促加速,在离家只十分钟路程时,电话里传来二弟的声音,二弟已是泣不成声了。妻子不得不减速,不停地擦眼泪。回到家,我紧紧抓着母亲的手,那手还有正常人的手温。这是无数次抚摸过我的手,这是无数次捧热着我冻红的稚嫩的脸的手,这是牵着我走过艰难岁月的手,我怎会相信,母亲因为儿女的成人,就这样撒手?兄弟们说,你早十分钟回来就好了,娘一直在等你啊!我抓着母亲的手,我想告诉母亲,我要做好我的工作,我没有想到娘走得如此之快。邻居们说,你早十分钟回来就好了,你娘就是不闭眼呢!我抓着娘尚有余温的手,这双为六个儿女烧茶煮饭,织布纳鞋、缝补浆洗的手,我不相信她会离我们而去。可是余温渐退,娘已渐行渐远。十分钟,十分钟成为了我一生的永远的悔和痛。

今夜“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母亲孤零零地被葬在一座童山的西南坡上,周围有几棵不足六尺高的针松;坡下是水流日夜潺潺的小圳。和西北角的十年前撒手人寰的父亲的坟遥遥相望。父亲的墓地处在开发区,不能将母亲与父亲合葬。已亡人,成孤魂,明月夜,可相逢?两座孤坟,揪痛儿女心。

上一篇:经济发展汇报下一篇:禁毒先进个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