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考

2024-05-05

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考(精选8篇)

篇1: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考

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考

张 敏,袁志辉,余响华,刘小文,李尊华

(湖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系,湖南 永州 425100)

【摘 要】:湖南科技学院生物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 年又被确定为教育部普通高校 “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如何进行综合改革,作者通过认真学习高教 “三十条”,反复思考,准备从修订教学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科学进行管理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工程;综合改革;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 湖南省普通高校 “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湘教通 [2012] 266 号 -57);《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 〔2010〕15 号 - TS12336)。

【作者简介】: 张敏(1956 -),女,教授,湖南科技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工程系主任。

我校的生物工程专业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 “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也是教育部普通高校 “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如何开展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更好的发挥项目建设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教学质量提高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了改革工作: 1 重新修订教学方案,搭建基础教育、专业教学、素质拓展教学体系三平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提出,要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2]。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科学合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性、还要满足社会需求。我们在大量收集和听取相关企业以及已毕业学生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设想,从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际制订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做法设想如下:(1)适当加大专业基础课的比重,构建基础教育平台。教学实践发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基础理论不牢固,自我思考能力差,接受新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的能力方面较弱。因此,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教学中,应适当加大专业基础课的比重,让学生学习更加宽厚的理论基础,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做

好铺垫。专业基础课主要由五个方面组成: 理科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现代生物学);生物技术基础(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化工基础(化工原理、生物反应工程);工程技术基础(工程力学、机械制图与 CAD,电工学)。

(2)加强专业教学,优化专业选修课设置,构建专业建设平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元化的,学生要成为适应不同社会需要的人才,要求有广博的知识面,深厚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学方案中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以灵活的专业方向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也可以每年进行微量调整可选择的模块。在生物工程的专业教学中,除专业必修课外,初步设想按生物制药、发酵工程工艺、生物化工、生物信息等方向为专业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模块,三年级学生可任选其中 1 个模块学习;用专业必修课、专业实践、专业选修课来搭建教学体系三平台中的专业教育平台,为学生的就业拓宽口径及进一步深造如考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也可与我系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起,学习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农产品加工方面的课程设置,与化学专业的精细化工、有机化工结合,培养分离提纯、化学工程设计的能力,充分 “结合专业建设平台的优势”[3],实现 “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相通相容、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理工互动、相互支撑”[4]的良好局面。

(3)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素质拓展平台。通过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解决实际生活的小问题、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科技创新活动、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使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学生搭建教学体系三平台中的素质拓展平台,形成实践育人体系,拓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基本培养方式和过程管理总和[5]。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中都明确提出要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任务是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是符合社会和学校实际的、是合理可行的。但与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实施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相比,还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

是拓展人才培养的服务方向,随着生物行业的发展,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考虑要适应特大型企业甚至是跨国公司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二是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要考虑企业怎么参与的问题;三是加强工程素质能力培养,教师要能很好地利用企业的条件,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实践教学工作,要利用企业工程项目,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四是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五是加强实习、实训,要防止重科学、重论文而轻实践、轻设计的倾向,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各种项目建设实验实训中心,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和发展,是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成功进行的有力保证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是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明确提出的要求。进行专业建设综合改革,首先要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高学历、高技能的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此,在引进人才与培养在岗教师时,要根据专业方向需要,适当向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领域倾斜,以使生物工程专业与制药工程专业能够优势互补,密切联系,特别是要积极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要加大 45 岁以下、有稳定研究方向和较强科研能力的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健全在岗教师培训机制,通过落实导师制制度对新进教师进行传、帮、带,通过经常性的学术研究和教研活动抓好教师在岗业务学习,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 40 岁以下、尚未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在 3 ~5 年内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科学研究能力,有条件时鼓励和支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成功进行的有力保证。

另外以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为契机,通过设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吸引优秀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如 《生物化学课程》通过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积极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确立了使用 “框架式”教学法对代谢部分的内容进行讲授,取得良好的效果[6]。同时也大力提倡教师将科学研究的成熟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走教学科研结合的道路。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生物工程综合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第八条提出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本科生阶段的应用型研发人才培养主要是科研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养成,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7]。而生物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证[8]。

要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生物工程基础实验的类型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化学、物理、电工)、专业基础实验(生物化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专业实验(发酵工艺实验、生物分离工程实验)三个层次。实践能力培养由单纯技能培养转化为系统综合能力培养,要增强学生对各学科内在联系的认识,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实验层次分为: 基本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实验(本科生做科研课题)。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逐步提高。实验教学范围有: 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开放实验———探索实验(本科毕业论文或本科生科技创新)。为本科教学适应社会需要人才培养的要求提供有力保证。

要探索学研产用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积极争取与更多周边地区生物发酵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加强与周边地区生物发酵企业的协作,如重庆国人啤酒、湖南恒伟药业、青岛啤酒(南宁)有限公司等一些规模较大的生物发酵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实习基地,为这些企业培养针对性强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

要联合相关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编写实习指导书,应包括实习目的、意义、注意事项以及实习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等内容,要强化实习过程考核,每一位实习的学生都有教师和实习单位技术人员指导,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学院相关部门和实习单位技术人员及时检查学生实习进展情况,帮助学生查找并及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实习指导新方式,从实习方案的制定,到实习的全过程,尝试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实习的模式。

要坚持科研为实验教学服务的宗旨,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以科研项目研究带动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将科研结果引入本科生实验、毕业论文选题。同时要让教师的科研项目成为综合、设计

性实验的开设;要逐步加大相关学科实验室和研究项目等资源向学生开放的力度,支持本科生提前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或做一些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教学管理改革是进行专业综合改革成功的科学保证

教学管理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组织保障。进行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要改进教学管理思路,把推进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改革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强调管理也是服务,要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创造优良的体制环境和舒心的工作氛围,在教学管理改革过程中,坚持 “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才是最终的目标管理。

(1)“以教师为本”,建立教师信息交流平台,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行政管理者之间的沟通。给教师一定的参与日常教学管理的机会,采纳普通教师的合理意见,有利于凝聚人心,增强教学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关心教师的生活,适当提高教师待遇,免除专职教师的后顾之忧,尽最大努力调动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各项任务,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2)立足于学生培养,坚持 “ 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作教学管理的主体,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强化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完善班主任责任制,建立完备的学生信息档案,实时掌握每个学生动向与心理变化,实行人性化管理,管理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管理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培养教育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关于启动实施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湘教通〔2012〕112 号).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 号.

[3] 张敏,肖新生,夏岩石,等.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J]. 中国轻工教育,2010(1): 34 -37.

[4] 张敏. 多专业相通相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A]. 佘国华,邓楠. 质量工程研究与实践(三)[C].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348 - 354.

[5] 林玲. 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述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04): 110 -117.

[6] 袁志辉,黄光文,李常健. 框架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 13246 -13248.

[7] 王素英,陶永清,张明春. 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 1228 -1229.

[8] 张敏,陈建民,管天球,等. 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4): 97 -99.

篇2: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考

[摘要]针对地方高校应当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探讨了西部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机遇与挑战、思路与目标及部分改革措施。试图通过构建符合西部发展需求、理念先进、水平领先和体系完备的生物工程专业平台,突出教学特色,培养具有生物知识理念、工程技术底蕴和管理能力的创新性、高素质、拔尖型且符合西部生物产业发展的合格人才,来实现西部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目标。

[关键词]西部地方高校 生物工程 专业综合改革

一、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通过“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可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符合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需求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最急迫的问题。这也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普通教育转变,作为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的地方本科院校,就必须主动适应这种高等教育大发展、大改革的形势,摆脱以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脱离实际和同质化问题,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国高校在几十年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985”高校和“211”高校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然而,很多地方高校,特别是新建历史不久的本科院校,在办学特色、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方面由于办学水平和时间积淀不够而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简单模仿和沿用重点高校的办学思路和方式方法,而在师资、生源、科研和教学等软硬件上又达不到重点高校的标准,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与社会脱节、高不成低不就,造成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这一现象在地方高校生物工程类专业方面尤为突出。我国高校设立生物工程专业大概也就20来年的时间,西部地方高校的生物工程专业成立的时间更短,而且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成立背景又各有不同,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还是和生物技术及生物科学专业一样重基础轻实践,这样更加剧了毕业生的出路问题。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生物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生物产业的蓬勃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是在呈上升趋势的,实际上在现阶段为生物工程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此外,西部地方政府近年来对地方高等教育在资金投入、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上的政策支持力度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国外海归及东部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流入等因素为西部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部机遇。因此,面对当前生物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和就业质量较差等严峻形势的挑战,西部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需要改变简单跟随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思路,充分发挥西部地区区位和生物资源优势,针对地方经济生物产业发展以前端生物制品和传统发酵制品等为主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发展传统与优势,开展生物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改革,以培养出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路与目标

结合国家及西部各省“专业综合改革”内涵要求与各校的办学特点,明确生物工程专业建设应该立足西部工农业发展需求,辐射地方生物产业,以行业对技术及管理人才的现实及长远需求为指导,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和视野宽广的综合性应用型生物人才。在这个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下,培养思路就需要紧扣学科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强调知识和原理最大限度地与生产技术标准、过程技术装备及行业规范等有机结合,在专业教学模式上尽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树立以地方产业需求为引导,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理念,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标准,以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动力,以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建设的内涵为重点,以强化实践能力教育教学为基础,以教学改革方式方法为突破口,从而探索地方高校生物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

三、地方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培养模式,强化实验、实训和顶岗实习三个教学实践环节,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建立项目顶岗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设计建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础上,构建“不间断实习”、“假期实习”、“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模式的实践方式和技能训练方法。聘请企业、行业专家作为产业教授或专业课程兼职教师,共同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学团队建设: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引进具有实践能力的专家型人才。倡导不拘一格地吸收企业技术专家加入专业教学团队,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出国、高校进修、科研项目合作、企业锻炼等方式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从而带动学科发展。通过学院内部教师培养措施,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学历水平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在企业进行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实践训练; 每年按计划选送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学习或挂职锻炼。在校专业教师在承担理论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到校内外实习基地参与实训指导。鼓励教师参与项目申报、技术开发、应用推广等。根据教学和实践需求,聘任产业教授和兼职教师。

(三)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将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三个层次。实践教学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安排课程实验课、课程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和就业见习等四个阶段。加强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按照企业不同岗位的工作特点,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制定出合理的以新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课程,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上进行改革,使课程内容更贴近岗位的需求。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平台,利用数字化显微平台、多媒体教室等为基础,依托校园网络,为教师、学生和社会提供统一的门户入口,形成动态开放式网络学习环境,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交流及社会服务搭建数字化教学服务平台。

(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实习基地建设:推进和完善“四年实践技能训练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社会需求确定专业技能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打破学科的边界性,突出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专业各项实践节能和实践训练。通过顶岗之前的岗位培训和顶岗实习,打通学习和工作之间的通道。完善就业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社会需求,技能训练和培训内容实行动态调整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

四、小结

专业综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为国家及地方经济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因此,西部地区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应该按照地方需求、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以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为引导,结合现有条件,强化优势,彰显特色的策略来进行总体设计。探索专业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发展中改革,使专业的基础更扎实、优势更加显著,特色更加鲜明[3]。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14xn0039)和(14pyfa52)资助.[参考文献]

篇3: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考

1 重新修订教学方案,搭建基础教育、专业教学、素质拓展教学体系三平台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提出,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2]。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既要科学合理、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性、还要满足社会需求。我们在大量收集和听取相关企业以及已毕业学生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设想,从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际制订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做法设想如下:

(1)适当加大专业基础课的比重,构建基础教育平台。教学实践发现,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学生进入大学时的基础理论不牢固,自我思考能力差,接受新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的能力方面较弱。因此,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教学中,应适当加大专业基础课的比重,让学生学习更加宽厚的理论基础,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做好铺垫。专业基础课主要由五个方面组成:理科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现代生物学);生物技术基础(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化工基础(化工原理、生物反应工程);工程技术基础(工程力学、机械制图与CAD,电工学)。

(2)加强专业教学,优化专业选修课设置,构建专业建设平台。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多元化的,学生要成为适应不同社会需要的人才,要求有广博的知识面,深厚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学方案中可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模块,以灵活的专业方向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也可以每年进行微量调整可选择的模块。在生物工程的专业教学中,除专业必修课外,初步设想按生物制药、发酵工程工艺、生物化工、生物信息等方向为专业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模块,三年级学生可任选其中1个模块学习;用专业必修课、专业实践、专业选修课来搭建教学体系三平台中的专业教育平台,为学生的就业拓宽口径及进一步深造如考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也可与我系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一起,学习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农产品加工方面的课程设置,与化学专业的精细化工、有机化工结合,培养分离提纯、化学工程设计的能力,充分“结合专业建设平台的优势”[3],实现“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相通相容、相辅相成、优势互补、理工互动、相互支撑”[4]的良好局面。

(3)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素质拓展平台。通过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解决实际生活的小问题、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科技创新活动、参与教师课题研究,使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为学生搭建教学体系三平台中的素质拓展平台,形成实践育人体系,拓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

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目标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基本培养方式和过程管理总和[5]。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都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任务是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是符合社会和学校实际的、是合理可行的。但与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相比,还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拓展人才培养的服务方向,随着生物行业的发展,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考虑要适应特大型企业甚至是跨国公司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二是实施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要考虑企业怎么参与的问题;三是加强工程素质能力培养,教师要能很好地利用企业的条件,完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相关实践教学工作,要利用企业工程项目,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四是改革和优化课程体系,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五是加强实习、实训,要防止重科学、重论文而轻实践、轻设计的倾向,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各种项目建设实验实训中心,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和发展,是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成功进行的有力保证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明确提出的要求。进行专业建设综合改革,首先要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高学历、高技能的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为此,在引进人才与培养在岗教师时,要根据专业方向需要,适当向发酵工程与生物制药领域倾斜,以使生物工程专业与制药工程专业能够优势互补,密切联系,特别是要积极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要加大45岁以下、有稳定研究方向和较强科研能力的高学历人才的引进力度,建立健全在岗教师培训机制,通过落实导师制制度对新进教师进行传、帮、带,通过经常性的学术研究和教研活动抓好教师在岗业务学习,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40岁以下、尚未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在3~5年内攻读并获得博士学位,提高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科学研究能力,有条件时鼓励和支持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高水平专业人才承担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成功进行的有力保证。

另外以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为契机,通过设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吸引优秀教师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如《生物化学课程》通过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立项,积极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确立了使用“框架式”教学法对代谢部分的内容进行讲授,取得良好的效果[6]。同时也大力提倡教师将科学研究的成熟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走教学科研结合的道路。

4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是生物工程综合改革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证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十条意见》第八条提出“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本科生阶段的应用型研发人才培养主要是科研意识、思维和能力的养成,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7]。而生物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必要保证[8]。

要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推进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生物工程基础实验的类型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化学、物理、电工)、专业基础实验(生物化学、微生物、分子生物学)、专业实验(发酵工艺实验、生物分离工程实验)三个层次。实践能力培养由单纯技能培养转化为系统综合能力培养,要增强学生对各学科内在联系的认识,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实验层次分为:基本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实验(本科生做科研课题)。使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综合,逐步提高。实验教学范围有:必修实验———选修实验———开放实验———探索实验(本科毕业论文或本科生科技创新)。为本科教学适应社会需要人才培养的要求提供有力保证。

要探索学研产用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开展基于企业的大学生实践基地建设试点,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积极争取与更多周边地区生物发酵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加强与周边地区生物发酵企业的协作,如重庆国人啤酒、湖南恒伟药业、青岛啤酒(南宁)有限公司等一些规模较大的生物发酵企业进行合作开发实习基地,为这些企业培养针对性强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

要联合相关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编写实习指导书,应包括实习目的、意义、注意事项以及实习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设备等内容,要强化实习过程考核,每一位实习的学生都有教师和实习单位技术人员指导,在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学院相关部门和实习单位技术人员及时检查学生实习进展情况,帮助学生查找并及时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实习指导新方式,从实习方案的制定,到实习的全过程,尝试聘请企业相关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实习的模式。

要坚持科研为实验教学服务的宗旨,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以科研项目研究带动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将科研结果引入本科生实验、毕业论文选题。同时要让教师的科研项目成为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设;要逐步加大相关学科实验室和研究项目等资源向学生开放的力度,支持本科生提前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或做一些学生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

5 教学管理改革是进行专业综合改革成功的科学保证

教学管理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组织保障。进行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要改进教学管理思路,把推进教学改革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改革教学管理方式方法,强调管理也是服务,要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创造优良的体制环境和舒心的工作氛围,在教学管理改革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才是最终的目标管理。

(1)“以教师为本”,建立教师信息交流平台,加强教师与教师、教师与行政管理者之间的沟通。给教师一定的参与日常教学管理的机会,采纳普通教师的合理意见,有利于凝聚人心,增强教学管理团队的凝聚力。关心教师的生活,适当提高教师待遇,免除专职教师的后顾之忧,尽最大努力调动他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各项任务,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2)立足于学生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看作教学管理的主体,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中,强化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完善班主任责任制,建立完备的学生信息档案,实时掌握每个学生动向与心理变化,实行人性化管理,管理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使学生成为教学管理改革的最终受益者。培养教育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于启动实施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通知》(湘教通(2012)112号).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

[3]张敏,肖新生,夏岩石,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1):34-37.

[4]张敏.多专业相通相融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A].佘国华,邓楠.质量工程研究与实践(三)[C].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348-354.

[5]林玲.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述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110-117.

[6]袁志辉,黄光文,李常健.框架式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246-13248.

[7]王素英,陶永清,张明春.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228-1229.

篇4: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考

摘 要:文章对如何进行生物工程专业外语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旨在改进生物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生物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0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6.016

当前,大学本科生物工程专业就业较为困难,反映出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均不同程度地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其中尤其需要对生物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革,以契合一般市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切实体现有区别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

一、生物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目的

生物专业英语是面向生物工程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限选课程,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普通生物、微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向学生介绍如何撰写科技论文、投稿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已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生提高其阅读、翻译专业英语的能力,目的是扩大学生专业英语的词汇量和阅读量,让学生掌握专业英语书刊的阅读技巧,了解文献检索及科技论文的文体特点和写作方法,从而为学术论文的阅读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常规生物工程专业外语的教学模式

(一)课程设置

多数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在大三第二学期或大四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外语课程,一般为每周2学时。贵阳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生物工程专业该门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学时数36学时,属于专业选修课。这时学生已经完成基础外语和所有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以及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发酵工程等专业课的学习,其实已经学习了很多生物学的专业外语词。此时,开设生物工程专业外语课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和复习以前其他专业课中接触过的专业词汇,进一步加深理解。

(二)教材

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外语的教材也各不相同,有的高校采用了姜巨全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生物专业英语》作为教材,有的农林高校采用了萧浪涛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学专业英语》,该书是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目前,最新的教材是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农业与生物科学专业英语》,该书是谭万忠、王进军教授对专业英语课程长期教学经验与教学成果的总结,其内容和编排都比较新颖。由于生物学发展迅猛,日新月异,教材的更新远远滞后于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和新词汇的产生速度。有的学校采用任课教师自编讲义作为教材,如选用SCI期刊中发表的重要学术论文,或者摘录和提炼英文生物学相关专业书籍的内容等。这些教学内容往往比较生僻,通用性弱,尤其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不好掌握。因此,亟待编写实用性、可读性和通用性强的生物学专业外语教程,以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三)课程考核

多数高校专业外语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的范畴,通常以考查形成完全课程考核,因此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够重视,甚至完全不当回事。不同高校生物学专业外语的考查方式不尽相同,有的采用开卷答题,有的课程论文翻译,有的还以PPT回报的方式考查,相对随意和简单的考查方式,使得很多学生忽略了该门课程的学习。因此,很有必要研究一套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生物学专业外语教学内容,并制订出适用于不同基础、不同层次学生的考核标准,逐步规范生物学专业外语的教学和考核过程,实现因材施教,科学考评。

三、生物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模式的创新

教学模式的创新关键是要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识能力以及可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和引导。大学的教育重点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获取知识、甄别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创新、创造。因此,笔者认为生物工程专业外语教学模式创新应该从教学手段以及课程内容两方面入手。

(一)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随着手机APP应用时代的到来,学生成为“低头族”的主要群体,因此开发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探索性的生物学专业外语学习的手机应用软件,适应新时代学生的学习特质,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专业外语。在网络时代,各种微课程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但如何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教学依然比较困难,学校可以尝试建立由生物专业教师与基础英语教师联合教学的在线平台,让生物学专业教师发挥生物专业教学的优势,基础英语教师发挥英语语言教学的优势,相互配合,互为补充。这样,不仅学生的选择面更广,也可以兼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实现了网络平台的差异化教学。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了他们的专业外语水平。

(二)专业外语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整合

大学生物工程专业通常都开设有文献阅读与检索、科技论文写作、生物信息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一般学时较短,教学内容比较单一,重点培养学生查阅专业文献、专业数据库,运用数据或模型分析软件,撰写学位论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实这些课程之间并非孤立,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专业外语知识和查阅文献及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的能力,能够在做好实验后完成学术论文撰写才算合格,才不枉费大学四年的学习。基于此,笔者建议将文献阅读与检索、科技论文写作、生物信息学等课程与专业外语课程相整合,即在教授文献检索的方法、科技论文写作的技巧、生物信息学软件应用当中渗透专业外语教学,让专业外语的教学不再孤立和抽象,从而与具体的知识运用和技能培养相结合,提炼和精简其他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其更好地与专业外语教学相关结合。

实践证明,通过整合相关课程,精简学习内容,突出重点,压缩专业综合学时,能给学生更多自由空间,实现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综合认知力和理解力。

四、展望

当前有关生物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与探讨的论文虽然较多,但多数关注教学技巧提高①、教学内容革新②、教学手段创新③等方面,少有关注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知识水平与应用不相适应等问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人才培养的目标是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创造,并解决实际问题。今后在生物工程专业外语教学中,我们应更多关注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让他们真正学有所用,用之有道。

注释:

① 王娟. 生物科学专业生物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18):11339-11340.

② 范健. 生物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J]科教文汇旬刊, 2012(1):124-125.

③ 李金枝.“互动式”理念在生物专业英语教学中的体现及教学改革[J]生物学杂志, 2015(3):107-109.

篇5: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考

教高司函[2011]22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十二五”期间将启动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设目标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是高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立足点,其建设水平和绩效决定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实施“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旨在充分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点,引领示范本校其他专业或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的改革建设。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的专业领域主要包括: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紧缺人才专业;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等相关专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及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

二、建设内容

1.教学团队建设。高校专业建设的关键是师资。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团队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明确的教学改革目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健全的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特别要有健全的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2.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要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要加强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

3.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倡导自选性、协作性实验。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

5.教学管理改革。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学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健全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在专业建设的重要领域进行探索实验。

三、遴选方式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共计遴选支持高校1500个专业点开展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其中,中央部门所属高校采取规划布点与推荐遴选相结合的方式,分三批遴选400个专业点。地方所属高校分两批遴选1100个专业点,由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根据规划限额进行推荐。为充分发挥项目的示范作用,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在遴选推荐时要尽量扩大项目参与高校的覆盖面。

四、申报条件

1.申报专业必须满足“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内容要求,符合本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已纳入本校专业建设规划并进行重点建设,成效良好。

2.具有较为雄厚的师资力量、较为完备的教学条件,在同类专业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优势,毕业生社会声誉好。

3.改革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方案科学可行,管理有保障,成效可测量,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有调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政策和措施。

4.专业建设能密切联系经济社会发展,在与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合作育人方面有健全的体制机制。

五、建设经费

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经费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每个建设点支持建设经费150万元。

地方所属高校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经费由各省(区、市)财政或高校自筹经费支持。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

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推荐办法

1.以学校为单位推荐。学校依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内容和要求,推荐本校相关的本科专业点。

2.中央部门所属每所高校推荐1至2个。已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将按照规划布点的方式遴选,不在本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荐范围内。

地方所属高校由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规划限额(见附件1)统筹规划并遴选推荐,报教育部审核批准。

3.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将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遴选推荐情况以公文形式报我部高等教育司,同时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点推荐表》(见附件2)、《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见附件3)各一式三份报送至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并发送电子文档至zlgc@moe.edu.cn。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需向其主管部门备案。以上表格电子版请到教育部官方网站高教司主页下载。

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所属高校的第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推荐上报截止时间为2012年4月20日。

联系人:白文宏、于宝证、李智;联系电话:010-66097829或66097392;邮寄地址: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邮政编码:100816。

附件:1.“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点推荐限额分配表.doc

2.“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点推荐表.doc

3.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任务书.doc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篇6:关于镇村综合改革的思考

(问题:主要是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趋势下,当前镇村两级尤其是乡镇一级在机构设置、职能定位、经济发展、财税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组织建设等体制机制方面的现状,在镇村综合改革中的探索和经验,存在的问题,相关意见建议。请在22日前提供

省委农工部农村处)

1、机构设置:目前乡镇虽按规定进行设置各办公室,但乡镇工作千头万绪,各项工作交叉现象较多,不能专编专岗,专人专职。从职责权方面混淆处理较多,且行政和事业单位也没有完全从体制(实际)中划分,各自承担相应职责,势必影响工作的开展。

乡镇机构改革不只是乡镇政府自身的问题,还涉及到上级政府的改革,必须是上下结合,上有县、市体制改革,下有镇村治理结构的变革。还要根据乡镇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框定政府职责,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建立精干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职能定位:乡镇由社会管理者转变为公共服务者的目标虽明确,但基层政府实际承担的角色有偏差,政府并未实际从职能中转变过来,仍像“大管家”一样处理各项社会事务,与公共服务者的定位尚有很大距离。

建议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核心,力争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解决职能交叉、理顺部门关系、明确强化责任方面抓出成效。全面梳理政府部门行政职能,构建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3、社会管理:政府公信力是当前基层政权的一大困惑,也是当前执法难问题、执法不到位、干群关系紧张的一大焦点,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要素。基层政府社会管理资金缺口大。由于基层政府财权和事权严重不对等,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建立,需要财政负担的金额不断增加,资金缺口较大,财政支付压力逐年加大,其中乡镇一级的地方财政支付压力尤其巨大。

4、公共服务: 在现行体制中,上级机关制定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并加以具体化和数字化后,以指标和任务的形式分派给各个下级行政组织,并以这些指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考核的主要依据都和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挂钩,承受着来自上级行政机关的巨大压力。现行体制下镇政府较浓的行政管理色彩,较弱的服务色彩致使其对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农民需求。

作为直接面对农民的基层政府,理应把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和改革目标,无论是机构设置、组织形式的调整,还是管理机制、运作机制的改变,都要有利于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的履行。同时要改革现行政府问责体制,增强基层政府农村公共服务动力。

5、组织建设:镇村管理,人是最关键要素。镇村班子队伍强弱,工作积极性能否提高,是否留得住有用人才,不能简单的以党性、奉献标准理解,而应因时因地,从考核上、政治和经济待遇上下功夫。

目前村(居)每年仅有4万元的转移支付,而平均年支出却达到了30万元左右。村(居)委会干部都已经脱离生产,一般来说年平均工资福利达3万元以上才能保证村(居)工作对村级干部的吸引力,但实际情况却很难达到这个标准。就这两年,在村(居)任职多年的干部因为收入过低放弃了村(居)的工作外出打工的事例连续发生。村级干部岗位出现空缺,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人补上,只能将其工作任务分摊,不利于整个系统的运作与办公的效率。

婺源县XX镇人民政府

201 年 月

篇7:关于加强城中村综合改革的思考

1、关于加强城中村综合改革的思考

2、南宁“城中村”村务公开栏及时公开账本

专 家

主 题

来 源 黄玉燕(南宁市江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关于加强城中村综合改革的思考 南宁日报

城中村是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特殊产物。目前,城中村已成为城市公共安全隐患的突出地区,成为困扰城市化进程的“痼疾”。改造城中村,加强城中村管理,改善城中村村民生存环境,提高城中村村民素质,真正实现城市健康、持续、有序的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摆在政府面前。

南宁市先后出台了《南宁市“城中村”综合改革建立股份合作制的若干规定》《南宁市“城中村”综合改革农转非人员就业和社会保障若干规定》等多项政策文件以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革工作。如今南宁市城中村改造进入攻坚阶段,要克服各种困难,尽快完成城中村综合改革任务。

一、明确综改目标

南宁市城中村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城中村改造,彻底改变城中村城乡分割的二元管理体制,实现由农村管理体制向城市管理体制的转变,由农村村民向城市市民的转变,由农村集体土地向城市国有土地的转变,由农村村庄向城市社区的转变,将城中村建设成为运作有序、设施完善、治安良好、环境宜人的现代文明社区。

城中村改造将有计划、有步骤、有 秩序地推进,目前计划的时间表是:在2005年,各城区首先开展试点工作,到2007年全面铺开,2010年基本完成建成区内35个城中村的综合改造。整个改造根据先易后难原则,先改制后改造,先对已无农业用地的村庄进行改造,后改造尚有农业用地的,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集体资产股份制合作改革;第二步,撤村建社区;第三步,旧村改造建设。具体实施当中根据每个村的情况灵活运作,实施“一村一案”。

二、狠抓政策落实

以南宁市已有的各项政策为依托,丰富和细化相关配套政策,狠抓政策落实将城中村管理改造扎实推进。

土地政策方面。依法按有关程序和规定将原村组的集体土地一次性内 容

转为国有土地,其合法土地使用权人和用地功能性质不改变,对土地使

用权人核发城中村改制国有土地使用证。因实施城市规划,需要收回使

用权的,按南宁市征用集体土地补偿安置的有关规定给予补偿。涉及农

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并对承包经营者的损

失给予适当补偿。

拆迁政策方面。符合宅基地安置条件的,鼓励被拆迁人实行货币补

偿或产 权调换方式。实行货币补偿方式的,其货币补偿金额由征地拆迁

单位根据房屋拆迁货币补偿指导价格结合被拆迁房屋的建筑面积、楼层

等因素确定。被拆迁人房屋拆迁后,无其他住房(自购商品房除外)的,可以实行产权调换方式。

撤村建居方面。按照平稳过渡、一村改建一居的原则,按法定程序

撤销村民委员会,设立社区居民委员会。新设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管

辖范围与原村民委员会一致。社区居民委员会按居民自治的原则管理辖

区内公共社会事务。

办理村民户口农转非手续可与撤村建居同步进行,由公安户籍管理

部门优先办理。村民农转非后,在就业、入学、就医及社会保障等方面

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并履行城市居民义务。

三、完善城市规划

以《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为依托,加强城乡接合部的规划建设工作,避免城中村问题的再次出现。目前城中村的范围界定

太大,而改造目标更多的是针对城市中心区的城中村,而且改造的内容

也主要是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却忽略了城乡接合部的规划和建设。这

样,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展,越来越多的城乡接合部村庄将继续 演化为城

中村,城中村的改造将非常被动。因此,在进行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也

必须针对城中村出现的问题,对城乡接合部做出合理有效的规划引导,防止新的城中村现象出现。

四、把握关键环节

扎实推进城中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和分配

方式,确保撤村建居后集体经济组织创新运行。一是逐步减少集体股。

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逐步减少直到取消集体股。所减少的集

体股可量化为募集股,有偿分配给村民,社会管理开支在集体经济收益

分配中提取公益金、公积金予以解决。二是拓展集体经济股份制的资本

运作。定期调整出租土地、厂房、办公楼租金标准,积极向外拓展发展

空间。在明确自身法律地位基础上,实施资本运作,一方面吸收外部资

本、人才、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进入股份合作社,扩大社区股份合作

社规模与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等方式,实现跨

区域合并重组,实现资本 扩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五、整合多方力量

城中村改造,涉及政府(市、区、乡三级)、村集体组织和村民、开

发商等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政策性较强的社会系统工程。

政府责任在于进行合理、高效的政策调控,把握好改造的方向和主动权,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保证产业的合理运作;通过争取村民的理解和配

合,保障村民的基本权益;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运用市

场化运作手段,多渠道筹集改造资金,吸引原村集体经济组织、民资和

外资等各类开发主体,参与城中村的改造,并保证其合理的投资回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城中村改造运行机制,切实保

证各方利益,实现多方共赢。

六、健全配套措施

城中村综合改革需要劳动就业、收入分配、人口管理、福利保障、房地产、规划建设、财政体制等政策措施的有效 配合。要以《中共南宁

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革的意见》为政策依据,推进包括市政设施建设、旧村建设改造、房屋权属登记管理以及农转非

人员就业安置、社会保障、公共教育等多项社会事业的改革配套政策制

定与细化工作。同时加强对城中村综合改革的领导,合理制订城中村综

合改革方案,加大综合改革的经费投入,将城中村改造保障性措施落实

到位。

七、加强舆论引导

加大对城中村改造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和支

持城中村改造。对个别“钉子户”少渲染、少炒作,多作正面引导,客观

报道事实,既维护群众利益,也充分考虑企业的正当权益,保护企业参

与城中村改造的积极性。

总之,加强对城中村管理,落实城中村综合改革政策,不仅仅是停

留在拆旧房建新房的表征层面,更多的是通过政策制度的改革完善进行的综合性改造,使城中村在经济组织形态、社会管理形态、生活居住形

态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彻底变革,从根本上消除长期因城乡二元体制形

成的种种弊病,实现整个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使全体市民

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发布日期 2009-08-05

南宁“城中村”村务公开栏及时公开账本

2008年10月28日 09:19:11来源:南国早报

南宁市埌东村、长堽村„„这些富裕的“城中村”一年究竟收入多少钱,村民又可获得多少分红?可能不少南宁市民都觉得好奇。在以前,这些问题即便是“城中村”的村民也不见得能搞清楚。现在,南宁市青秀区要求辖区内各村(组)、园艺场场(队)等,要将收支情况全部在村务公开栏中公开。10月27日下午,该城区在长堽村召开了村(组)、园艺场场(队)务公开现场会,辖区内各乡镇、街道办的相关负责人均来到现场,参观了长堽村的村务公开栏。

一走进该村村委,一块硕大的板报张贴墙上,上面写着“长堽村村务公开栏”。栏内又分为很多小栏,包括村委干部工作分工、村干部补贴报酬、计生情况等,其中最受村民关注的是财务收支情况和集体项目发包情况两栏。在财务收支情况一栏内,长堽村列了今年前三季度的收入、支出、结余情况;而在集体项目发包情况一栏,则列了该村所有场地出租情况,如该村集体所有的停车场,发包给郭某某,承包期是6年,每年的租金为9万元,这些信息显示出透明度。除了村务公开栏,该村各组也设置了组务公开栏。

长堽村四组村民杨世斌说,以前村务或组务公开,都是直接张贴表格,把所有收支情况全部列出来。由于列项太杂,一般人看不懂,往往表格张贴出来没几天就被人撕掉了。而如今的设置,将村、组的重要项目列出来,让人一看就明白。此外,现在的村务公开栏财务收支情况每季度要更新一次,再也不是虚设。村民对账目心存疑惑,也可以及时发现,不用等到年底再去查一笔糊涂账。

据了解,村务、组务等其实一直要求被公开,但在具体执行时,很多村的村务公开栏不及时更新甚至从未更新过,导致村民不了解村务、组务,加深了村民与村干之间的矛盾,埋下许多隐患。就在前不久,长堽村四组的部分村民,因为组务不公开,听说一干部截留集体出租房的租金后四处上访。后经调查,实际上租金还没有收上来。此外,青秀区一园艺场动用3500万元购买国债,事先不公开,现在引起村民们的极大不满。

篇8: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思考

一、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传统会计教学通常采用“文字表达经济业务,丁字帐户讲解会计处理”的教学模式,偏重理论讲授,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实践性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属于比较薄弱的环节,这与新时期要求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等会计人才的目标不相适应。

(一)缺乏既具有一定会计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

目前高职会计教师缺乏实践锻炼和实践经验,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也只熟悉某一行业或某一岗位的会计工作,不能满足实践环节的要求,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会计师资格证书,但也只是具备资格而已,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很难把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导致实践教学不生动,不贴近企业实际,使得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二)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创新性。

多年来,存在着重视理论教学,注重理论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而忽视了实践教学方法研究的现象,使得会计实践性教学方法单一,不灵活,缺乏创新性。

(三)会计教学中对实际问题的讨论分析不够充分。

会计专业教材多是对会计制度的讲解,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简单的例题、练习,与实践有些脱节。教材内容不生动,一般只讲授从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的循环过程,把本来丰富多彩的实际经济业务简单化,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缺乏会计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

(四)缺少课程实践环节,学生实践环节断档。

会计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会计理论教学如此,会计实践性教学也应如此。会计专业课程在理论课结束后缺少为巩固会计理论知识而进行的课程实践环节,使学生学习的会计理论知识无法与会计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实践环节的缺乏,丧失了整合学生全面会计知识的机会,加大了集中实践活动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学生缺乏运用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会计模拟实训分散、独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会计模拟实训室的利用率过低,并与实务操作存在较大的差距,无法真正发挥作用。主要原因:一是实训设备配置不全,设施和条件与企业相差甚远,有的仍停留在手工记帐程序上,电算化会计、财务分析等项目应用不是很广泛,有待开发。二是行业会计的实践项目单一,大多数是制造型工业企业会计的实训项目,其他行业如事业单位的实训项目很少。模拟实训的内容比较简单,经济业务不全面,模拟实训材料仿而不真,缺乏层次性和典型性,基本局限在会计核算上,而与之紧密相关的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以及税收、金融等方面的实习内容也有待开发。三是模拟实训总学时相对于理论教学学时显得较少,达不到实训课应有的效果。同时,手工模拟实训和电算化模拟实训相互独立,互不关联,也影响到实训课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改革措施

作为从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重新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进行审视和思考。从社会需求看,市场所需的是职业会计,即高素质的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不是高会计学成绩和高学历。1999年,美国CPA协会对进入会计业界的新人提出了三项核心素质能力要求:一是专业职能素质,二是人格素质,三是宽广的商业视角素质。专业职能素质排在首位。所以,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必须从自身内部进行全面的战略性改革,其中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一)树立全过程的实践性教学观,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是以实现掌握熟练技能和形成较强实践能力为目标,以技能的学习、训练和运用为中心的教学过程。知识、技能、情意乃至能力的形成都是循序渐进的,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不能孤立和分散,应是系统的和相互促进的,在具体制定时,应规定学生必须具有的实践技能与能力,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任务,并按实践项目分层次地规定出实践教学内容、形式、操作程序、要求及考核方法等,并将其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同时,在处理其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时,应采用理论在先、实践验证、重点提高能力的策略,使理论教学中注重实践性,实践教学中融合理论性,使实践性教学融于会计专业教学的全过程。因此,在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中,应构建与学科课程体系相兼容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其结构如下:

第一阶段是一般课堂的实践性教学。它融合在日常课堂之中,较为分散,其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技能。如在学习《初级会计学》时,可在讲解完每一知识点时进行一次实训,实训内容有《帐户的设置与登记》、《会计凭证的填制》、《帐簿的登记》以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这一环节是实践和理论联系最紧的交汇点,是实践教学的开始、基础,又是实践教学的关键一环。

第二阶段是课程实训。它由实训课程组成,较第一阶段的实践性教学相对集中,是通过较集中的训练使学生达到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目标,同时促进知识技能向能力转移,以及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本阶段以模拟实训为主,主要包括《初级会计学实训》、《中级财务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审计学实训》、《珠算与点钞实训》等,不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可以是专题实训,可以是简单的过程实训,大部分是阶段性的分步实训。

第三阶段是综合实习,包括学年社会调查或见习以及毕业实习,又以毕业实习为主。本阶段是以前面两阶段的实践教学以及理论教学为基础,又是前两阶段教学的升华,突出技能的综合运用,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二)完善校内模拟实训环境

为了满足会计专业开设模拟实训课程和进行直观教学的需要,校内应建立会计模拟实训室,注重校内模拟实训。即在校内构建一个样本企业的动态会计模拟平台,把企业财务部门的业务活动浓缩于事先设计好的模拟实训资料中,使之“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填制凭证、登记帐簿、编制报表,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距离。校内模拟实训的关键是实训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系统性、综合性、新颖性以及对模拟实训的指导和考核。从模拟实训内容上看,不仅包括会计核算,还应包括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纳税实务以及相关的知识;从模拟实训手段上看,既要进行手工模拟实训,又要进行电算化模拟实训;从模拟实训程序上看,一般先进行单项模拟实训,后进行综合模拟实训;先进行手工模拟实训,后进行电算化模拟实训,并将手工操作与计算机操作完全接轨。

(三)建立与实践性教学相适应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稳固的学生实践基地的建立,是提高实践性教学效果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本地的经济资源,通过联合协作方式,搭建会计专业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平台。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教师组织学生定期到企业实习,请企业会计人员讲解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这种实践性教学方式,能使学生们身临其境,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并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得到检验,又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发和研究经济领域的课题,为企业财会人员后续教育进行培训,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素质,使企业和学校达到双赢效果。

(四)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实践性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高职院校的学生应成为技能高手,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教育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了使学生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水平,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俗话说得好,“名师出高徒”。没有高素质的会计师资队伍,就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教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基础和主力,一方面,应加强对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高的训练,有计划有步骤的鼓励教师到企业对口岗位进行轮岗、顶岗,进行现场实习,鼓励走出去“打工”,锻炼教师自身的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聘请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注册)会计师作为兼职教师,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学指导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校内会计教师素质的提高,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的师资力量。

(五)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体现,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加强教材建设对于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确保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意义重大。因此,针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特点,应制定科学的教材选用制度,认真搞好教材建设规划并加以实施。即结合企业实际,尽量采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材料,编写使理论教学服从并服务于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会贯通的会计专业教材,并详细阐述学生该掌握的本专业知识要点、实习目的、方法和作业,使实践性教学工作有依据,教学质量有标准,达到实验目的。

(六)注重实践性教学的考核

随着实践性教学的规范与完善,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考评,是实践性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实践性教学必须注重有效性,做到有计划、有布置、有落实,建立和健全实践性教学的考核标准。在考核中注意总结,通过总结来推动实践性教学的深入进行。同时,实践课程教学的考核应与有关部门的专业技能接轨,使学生在就业时能持有双证或多证上岗。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会计国际化,面对新的会计环境,高职会计专业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明确实践性教学改革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比重,边教边学边做,从实际出发,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杜怡萍.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1, (08) .

[2]杨从容.论新形势下我国高职会计学课程教学的改革[JOL].嘉图教育网.

[3]彭才根.加强实践性教学,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J].皖西学院学报, 2004, (01) .

上一篇:天堂作文下一篇:灵秀社区中秋国庆期间安全生产大检查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