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试题

2024-04-22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试题(精选8篇)

篇1: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确定涉及补价的交易是否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收到补价的企业,应当按照收到的补价占的比例低于25%确定。

a.换出资产公允价值

b.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

c.换人资产公允价值减补价

d.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减补价

2.a公司以一台甲设备换入b公司的一台乙设备。甲设备的账面原价为60万元,已提折旧3万元,已提减值准备3万元,其公允价值为60万元。b公司另向a公司支付补价5万元。a公司支付清理费用0.2万元。假定a公司和b公司的商品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a公司换入的乙设备的入账价值为()。

a.49.7b.49c.49.2d.55.2

3.下列资产中,不属于货币性资产的是()。

a.应收账款

b.应收票据

c.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

d.准备在一个月内转让的短期股票投资

4.在确定涉及补价的交易是否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支付补价的企业,应当按照支付的补价占()的比例低于25%确定。

a.换出资产公允价值

b.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

c.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加补价

d.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减补价

5.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如果同时换人多项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的比例,对换人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a.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

b.换出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总额

c.换入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换入资产账面价值总额

d.换出各项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总额

6.以下交易形式中,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有()。

a.以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与固定资产交换

b.以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交换

c.以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与股权投资交换

d.以无形资产与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交换

7.a公司以一台甲设备换入d公司的一台乙设备。甲设备的账面原价为22万元,已提折旧3万元,已提减值准备3万元,其公允价值为20万元。d公司另向a公司支付补价2万元。两公司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a公司换入乙设备应计入当期收益的金额为()。

a.4b.oc.14.4d.-4

8.a公司以一台甲设备换入d公司的一台乙设备。甲设备的账面原价为22万元,已提折旧3万元,已提减值准备3万元,甲设备的公允价值无法合理确定,换人的乙设备的公允价值为18万元。d公司另向a公司支付补价2万元。两公司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a公司换入乙设备应计入当期收益的金额为()。

a.4b.oc.2d.6

9.a公司用一台设备换人b公司的一项专利权。设备的账面原值为10万元,已提折旧为2万元,已提减值准备1万元。a另向b公司支付补价3万元。两公司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a公司换入专利权的入账价值为()万元。

a.10b.12c.8d.14

10.下列项目中,不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有()。

a.以公允价值100万元的无形资产换取一项专利权

b.以公允价值500万元的长期股权投资换取一台设备

c.以公允价值200万元的a车床换取b车床,同时收到40万元的补价

d.以公允价值70万元的电子设备换取一辆小汽车,同时支付30万元的补价

11.甲股份有限公司发生的下列非关联交易中,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是()。

a.以公允价值为260万元的固定资产换入乙公司账面价值为320万元的无形资产,并支付补价80万元

b.以账面价值为280万元的固定资产换入丙公司公允价值为200万元的一项专利权,并收到补价80万元

c.以公允价值为320万元的长期股权投资换入丁公司账面价值为460万元的短期股票投资,并支付补价140万元

d.以账面价值为420万元、准备持有至到期的长期债券投资换入戊公司公允价值为390万元的一台设备,并收到补价30万元

篇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试题

培训专业: 会计

教案课题: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教案作者:

寿国利

培训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

2009年 7月 28 日

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并能够运用准则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并能够运用准则的要求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教学方法及师生互动设计:

归纳法

教学内容(讲稿)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一、几个基本概念

(一)、货币性资产与非货币性资产

1、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2、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三)、账面价值:账面价值是指某科目(通常是资产类科目)的账面余额减去相关备抵项目后的净额。

(四)、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二、商业实质的判断(一)判断条件

根据非货币资产交换准则的规定,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视为具有商业实质:

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2、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几种典型的业务类型

1、不具有商业实质,或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也不涉及补价。

2、不具有商业实质,或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但涉及补价。

3、具有商业实质,并且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但不涉及补价。

4、具有商业实质,并且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并涉及补价。

四、换入资产的两种计价方法及损益的确定

(一)、账面价值计量

1、适用情况: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虽然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

2、计算关系:总原则:换入=换出+相关税费

不涉及补价时:换入资产成本=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涉及补价时:

支付补价的一方:

换入资产成本=(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收到补价的一方:

换入资产成本=(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收到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3、损益的确定:以账面价值计量的业务,不确定损益。

五、举例:东方公司拥有一台专有设备,账面原价300万元,已提折旧220万元,远东公司拥有一幢建筑物,账面原价200万,已提折旧140万元,由于各自生产经营的需要,双方拟对这两个资产进行交换。

情况1:账面价值计量,但不涉及补价。相应假设:如果东方公司的设备是系当时专门制造,性质独特,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远东公司的建筑物系一幢古建筑物,年代久远,其公允价值也不能可靠计量。

分析:由于交换的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这笔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资产的成本应适用账面价值计量

东方公司换入的建筑物的入账成本=换出设备的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80万 远东公司换入的建筑物的入账成本=换出建筑物的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60万 应确认收益:没有 有关会计分录:

东方公司

借:固定资产清理

80万

累计折旧

220万

贷:固定资产-----设备

300万

借:固定资产----建筑物

80万

贷:固定资产清理

80万

远东公司

借:固定资产清理

60万

累计折旧

140万

贷:固定资产-----建筑物

200万

借:固定资产----设备

60万

贷:固定资产清理

60万 情况2:账面价值计量,但涉及补价。相应假设:如果东方公司的设备是系当时专门制造,性质独特,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远东公司的建筑物系一幢古建筑物,年代久远,其公允价值也不能可靠计量。但是,由于远东公司生产经营的需要,急于取得该专用设备,并支付了15元补价。分析:由于交换的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这笔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换入资产的成本应适用账面价值计量,但是,交换双方涉及了补价。

东方公司(收到补价)换入的建筑物的入账成本=换出设备的账面价值-收到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80万-15万=65万

远东公司(支付补价)换入的建筑物的入账成本=换出建筑物的账面价值+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60万+15万=75万 应确认收益:没有

有关会计分录:

东方公司

借:固定资产清理

80万

累计折旧

220万

贷:固定资产-----设备

300万

借:固定资产----建筑物

65万

银行存款

15万

贷:固定资产清理

80万

远东公司

借:固定资产清理

60万

累计折旧

140元

贷:固定资产-----建筑物

200万

借:固定资产----设备

75万

贷:固定资产清理

60万

银行存款

15万

六、练习

丙公司拥有一台专有设备,该设备账面原价450万元,已计提折旧330万元,丁公司拥有一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90万元,两项资产均未计提减值准备。丙公司决定以其专有设备交换丁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该专有设备是生产某种产品必需的设备。由于专有设备系当时专门制造、性质特殊,其公允价值也不能可靠计量;丁公司拥有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其公允价值也不能可靠计量。经双方商定,丁公司支付了20万元补价。假定交易中没有涉及相关税费。

丙公司:

借:固定资产清理

1200000

累计折旧

3300000

贷:固定资产 ——专有设备

4500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

1000000

银行存款

2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200000 丁公司:

借:固定资产——专有设备

11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900000

银行存款

200000

篇3: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实务解析

一、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价值

(一) 不涉及补价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满足新准则规定条件的, 以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价值, 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例1]甲公司以其不再用的设备与乙公司作为固定资产的货运汽车交换。甲公司换出设备的账面价值为120万元, 已提折旧20万元, 公允价值为110万元, 没有计提减值准备, 在交换中, 甲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设备清理费用1万元;乙公司换出的货运汽车账面原值为140万元, 已提折旧30万元, 公允价值为110万元。假设甲公司换入的货运汽车将作为其固定资产进行使用和管理。

分析:甲公司以其生产经营用设备与乙公司生产经营用的货运汽车进行交换, 该项交易中不涉及货币性资产, 也不涉及补价, 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甲换入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 具有商业实质。同时, 甲换出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 因此, 该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可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的价值, 即甲应当按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甲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1) 将固定资产净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1000000

累计折旧200000

贷:固定资产——设备1200000

(2) 支付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1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

(3) 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110+1=111 (万元)

借:固定资产——汽车111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110000

(4) 结转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

借:固定资产清理100000

贷:营业外收入100000

(二) 涉及补价

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判断标准, 新准则给出了一个低于25%的参考比例, 具体算法如下:收到补价的企业, 收到的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25%或收到的补价÷ (收到的补价+换入资产公允价值) <25%;支付补价的企业, 支付的补价÷换入资产公允价值<25%或支付的补价÷ (支付的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 <25%。二是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及损益的确认与计量。支付补价的企业, “应确认的损益=换入资产的价值-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 其中, “换入资产的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因此, “应确认的损益=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收到补价的企业, “应确认的损益=换入资产的价值+补价- (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 ”, 其中, “换入资产的价值=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补价”。因此, “应确认的损益=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见, 无论是支付补价的企业还是收到补价的企业, 其损益的确认与计量实质上均是企业换出资产损益的确认与计量。

[例2]A公司以一辆小汽车换取B公司的一辆中巴车。A公司小汽车的账面价值为19万元, 公允价值为16万元, B公司中巴车的账面价值为25万元, 公允价值为20万元。A公司支付了4万元的现金补价。

分析:从支付现金的A公司来看, 所支付的4万元现金占换出资产小汽车的公允价值与支付补价之和20 (16+4) 万元的20%, 小于25%, 确认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从收取现金的B公司来看, 所收取的4万元现金占换出资产中巴车公允价值20万元的20%, 小于25%, 也确认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例3]甲公司以其离主要生产基地较远的仓库与离甲公司主要基地较近的乙公司办公楼交换。甲公司换出仓库的账面原价为380万元, 已提折旧50万元, 公允价值为360万元;乙公司换出办公楼的账面原值为450万元, 已提折旧80万元, 公允价值为370万元。甲公司另支付现金10万元给乙公司。假设甲公司换入的办公楼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 且未对换出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不考虑想关税费) 。

分析:甲公司以其仓库与乙公司的办公楼交换, 在这项交易中涉及10万元的货币性资产作为补价, 首先应判断该交易是否属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甲公司:支付补价10万元÷ (支付补价10万元+换出资产公允价值360万元) ≈2.7%<25%

乙公司:收到补价10万元÷换出资产公允价值370万元≈2.7%<25%, 属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 将固定资产净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3300000

累计折旧500000

贷:固定资产——仓库3800000

(2) 支付补价

借:固定资产清理100000

贷:银行存款100000

(3) 换入办公楼的入账价值=360+10=370 (万元)

借:固定资产——办公楼37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3700000

(4) 结转损益

应确认的收益=360-330=30 (万元)

借:固定资产清理300000

贷:营业外收入300000

即甲公司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比该资产账面价值高出30万元, 因此获得收益30万元。

乙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

(1) 将固定资产净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3700000

累计折旧800000

贷:固定资产——办公楼4500000

(2) 收到补价

借:银行存款1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100000

(3) 换入仓库的入账价值=370-10=360 (万元)

借:固定资产——仓库36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3600000

(4) 结转损益

应确认的收益=370-370=0

即乙公司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该资产的账面价值相等, 所以不产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益。

二、以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价值

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未同时满足新准则规定的以公允价值为基础确认换入资产入账价值的两个条件, 则该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确认换入资产的价值, 不确认损益。若涉及补价要先计算补价所占比例, 小于25%则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例4]A公司决定以账面价值为9000元、公允价值为10000元的甲材料, 换入B公司账面价值为11000元, 公允价值为10000元的乙材料, A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运费300元, B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运费200元。A、B两公司均未对存货计提减值准备, 增值税率均为17%。假设A公司和B公司换入的材料均非其生产经营所用。

分析:由于双方交易不具有商业实质, 因此, 该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计量换入资产的价值, 且A、B公司均不确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

A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借:原材料——乙材料93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10000×17%) 1700

贷:原材料——甲材料9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销项税额)

(10000×17%) 1700

银行存款300

B公司的会计处理和A公司类似。

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换入多项资产的情况

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且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 应当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 对换入资产的价值总额进行分配, 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价值。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或者虽具有商业实质, 但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 应当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占换入资产原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 对换入资产的价值总额进行分配, 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价值。

[例5]A公司以一项账面余额为250万元, 已计提减值准备30万元, 公允价值为190万元的股权投资, 同时换入B公司两项非货币性资产, 其中:一辆小汽车, 账面价值为50万元, 公允价值为50万元;一台设备, 账面价值为170万元, 公允价值为150万元。A公司支付B公司补价10万元, 另支付相关运费1万元。假设不考虑其他税费, 交易双方具有商业实质, 且公允价值是可靠的。

分析:A公司支付的补价10万元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补价之和200万元的5%, 小于25%, 属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应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核算。A公司会计处理如下:

换入资产入账价值总额=190+10+1=201 (万元)

小汽车公允价值的比例=50÷ (50+150) =25%

换入小汽车的入账价值=201×25%=50.25 (万元)

设备公允价值的比例=150÷ (50+150) =75%

换入设备的入账价值=201×75%=150.75 (万元)

借:固定资产——小汽车502500

——设备15075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300000

营业外支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30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2500000

新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新准则会计处理主要特点是, 以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作为是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价值的重要判断标准, 企业是否确认损益与采用的计量方式直接相关;在以公允价值计量换入资产价值时, 涉及到补价的, 无论是支付补价方还是收到补价方, 其损益的确认与计量均是企业换出资产损益的确认与计量;在以账面价值计量换入资产价值时, 不论是否涉及补价, 交易各方均不确认损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于晓镭、徐兴恩:《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篇4: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研究

关键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商业实质

一、引言

1999年6月,我国首次颁布《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由于当时部分上市公司利用对换人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来操纵非货币性交易所产生的利润,财政部于2001年对1999年的准则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2001年修订)》,且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不确认损益;在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中,收到补价一方确认的损益,也仅以收到的补价所含的损益为限。2006年财政部又在2001年修订准则的基础上,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并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逐步完善,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体现。再次修订后的新准则最大的特点是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区分为具备商业实质和不具备商业实质两类,分别采取不同的处理原则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公允价值的使用,体现了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出发点:针对不同业务实质和表现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二、新准则的主要内容特点

(一)“公允价值”的应用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債务清偿的金额。是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而账面价值则是在历史成本法下的一种历史计量观。新准则规定:满足条件的资产,应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此时,公允价值的优势就明显的凸现出来。以可靠的公允价值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能更加准确的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为企业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提供了有用的财务信息,其进步意义不言自明。

(二)商业性质的判断

企业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根据换入资产的性质和换入企业经营活动的特征等来判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性质。换入资产与换入企业其他现有资产相结合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用,从而导致换入企业受该换人资产影响产生的现金流量与换出资产明显不同的,表明该项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1、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1)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金额相同,时间不同。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总额相同,获得这些现金流量的风险相同,但现金流量流人企业的时间不同。(2)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金额相同,风险不同。风险不同是指企业获得现金流量的不确定性程度的差异。(3)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相同,金额不同。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现金流量总额相同,预计为企业带来现金流量的时间跨度相同,但各年产生的现金流量金额存在明显差异。

2、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应当按照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税后未来现金流量,根据企业自身而不是市场参与者对资产特定风险的评价,选择恰当的折现率对其进行折现后的金额加以确定。

(三)发生补价的损益确认反映了经济实质

新、旧会计准则下,非货币性交换产生损益的条件是不同的。旧准则中,其确认损益的条件是:收到补价的一方,应按如下公式确定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和应确认的收益:

收到补价应确认的损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支付相关税费①

新准则中,其确认损益的条件是:以账面价值入账的资产,即使交换时发生补价,也不确认损益;以公允价值入账的资产,且交换发生补价的,不论是支付补价还是收到补价,均确认损益,公式如下:

支付/收到确认的损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其账面价值②

由公式①可以看出,旧准则只允许收到一方确认部分转让损益。确认的转让损益仅仅是经济学意义上转让损益的少量部分,无法反映经济实质。而新准则在这一点上显然优于旧准则:新准则规定,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全部记为营业外损益,这个差额恰恰就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转让损溢。可见新准则能够真实的反映经济价值的流转,更具有合理性;将会计处理与经济意义上的价值流转结合历来,更具科学性。

(四)入账价值与确认损益不受账面价值变化影响,具有更高的科学性

在旧准则的账面价值法下,只要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发生变化,所确认的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及其损益也将跟着变化,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而在新准则公允价值法下,不管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多少,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均保持不变,较能反映换入资产的实际价值,具有更高的科学性。但另一方面,因为资产确认价值的不同,当期确认的损益额也不同,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如果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差距大,则差额影响当期损益大,对当期资产结构、所得税费用、净利润及净资产均会产生很大影响。可见,新准则的应用,只有在较好的监督机制之下,才能发挥其理论优越性,否则,也可能成为管理当局操纵利润的工具。

(五)关联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特别提出具有进步意义

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第五条特别指出:“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换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关联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特别提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一项改进。2001年我国颁布的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并没有将关联方之间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排除在外,这是一个很大的准则漏洞。一些上市公司为达到确认盈利的目的,很有可能利用这一点来操纵利润。新准则对关联方交易的特别说明意在将这一特殊交易事项的会计处理进行特别提示,区别于一般的非货币资产交换行为,针对关联方的交易应参照新《关联方交易准则》进行处理。这是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进步体现,具有理论进步性和实践指导意义。

三、对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问题的探讨

(一)公允价值的确定缺少明确的技术标准,为会计主体操纵盈余留下了空间

新准则规定,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在活跃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考虑换入、换出资产的新旧程度、是否计提减值准备等因素,而资产的新旧、完好程度以及减值准备的计提基本依赖于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当无法从活跃市场中获取公允价值时,公允价值的计量需要依赖于技术手段和市场参数来确定。事实上,对折现率的确定上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如以资金成本作为折现率存在着资金成本确定上的困难,使用企业要求的投资报酬率作为折现率,也存在着以行业社会平均收益率还是以投资的机会成本作为指标的问题,由于折现率确定上具有不确定性,使得净现值的最终计算结果也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计算未来现金流量时,一般以管理层批准的预算或预测数据为基础,而管理层批准的预算或预测数据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现阶段折现率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都很缺乏,判断时常常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造成对公允价值应用的主观估计成分偏大。为会计主体利用公允价值来操纵当期会计利润留下空间和可能。

(二)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可选择性易被企业利用操作利润

新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一是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则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未同时满足上述两个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这一规定会使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利用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这一可选择性规定来达到人为调节利润、资产等目的。当用于交换的非货币性资产真实的公允价值低于账面价值时,企业可能为夸大资产,而主动选择账面价值来计量换入资产的成本。反之,当用于交换的非货币性资产真实的公允价值高于账面价值时,企业可能为减少税收,调减利润,而主动选择账面价值来计量换入资产的成本。因此,新准则中对于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可选择性,在某种程度上会成为企业新的调节利润和资产的手段。

(三)商業实质的判断条件偏窄且实际判断难

新准则对商业实质的判断主要考虑双方用于交换的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不同。不管是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金额还是时间,只要其一不同,就可判断此交换具有商业实质。准则规定的商业实质的判断条件偏窄。但准则规定的“显著不同”、“差额是重大的”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呢?需要进行专门的会计职业判断。同时,在确定是否具有商业性质时,要求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因为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性质。商业实质的提出,主要是要解决非公平交易下公允价值的滥用问题。但是,如果仅用未来现金流量去判断双方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会在实际操作中排除那些未来现金流量可能相同,但是基于公平交易、自愿基础上的双方认为具有价值的交换。商业实质的判断条件不应仅仅用现金流量这一货币指标去衡量,而应加入资产的功能性等判断条件。

(四)换出资产为存货时视同销售处理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做法值得商榷

新准则规定换出资产为存货的,应当作为销售处理,按照收入准则以其公允价值确认收入,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既然按照收入准则进行确认,那么就应该符合收入的定义: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笔者认为非货币性交易不是日常活动。虽然以物易物的事情在企业常有发生,但不应确认为主营业务收入和成本,把非货币性交易的收益确认为营业利润,而应该是计入利得中。收入准则中对“日常活动”界定为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究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为“经常性活动”准则未进行界定。非货币性交易并非“日常经营活动”,因此将该种交易中换出的存货确认主营业务收入的做法似乎并无道理可言。

(五)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25%界限的探讨

新准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给出了一个数字化的判断标准,既以25%为限;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不高于25%,则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这一比例超过25%,则为货币性资产交换。在关联方关系和关联方交易日趋复杂的现实经济中,交易双方计算的判别比例会出现不一致,有可能一方等于或低于25%,另一方高于25%。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双方可能会对同一交易判断出不同结果,而分别选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式。而货币性交易的好处,一方面在于公司售出资产的计价不受账面价值的约束,可按较高的评估价进行;另一方面在于高价出售资产的收入减去资产的账面价值仍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从而实现利润操纵的目的。

四、结束语

较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的运用对技术和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公允价值的计量与核算变得相对复杂,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才进行会计处理才能完成。从现状看,评估人员与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容乐观,大多数从业人员对公允价值运用尚难适应。因此,只有优化会计人员的从业环境,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客观地应用公允价值。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任婷婷.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和研究[J].财务与会计,2008(9).

3、陈克兢,朱学义.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入账价值确定方法差异比较[J].财会月刊,2008(4).

4、孔燕.公允价值的应用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影响分析[J].财会研究,2008(1).

5、刘凯旋,蒋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实务解析[J].财会通讯,2008(7).

篇5: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试题

第二条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以及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非货币性资产,是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

第二章 确认和计量

第三条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一)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但有确凿证据表明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更加可靠的除外。

第四条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一)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

(二)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

第五条 在确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时,企业应当关注交易各方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关联方关系的存在可能导致发生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

第六条 未同时满足本准则第三条规定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第七条 企业在按照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发生补价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支付补价的,换入资产成本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支付的补价、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二)收到补价的,换入资产成本加收到的补价之和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第八条 企业在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成本的情况下,发生补价的,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支付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补价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二)收到补价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去收到的补价并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不确认损益。

第九条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同时换入多项资产的,在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时,应当分别下列情况处理: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公允价值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具有商业实质,或者虽具有商业实质但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应当按照换入各项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占换入资产原账面价值总额的比例,对换入资产的成本总额进行分配,确定各项换入资产的成本。

第三章 披露

第十条 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关的下列信息:

(一)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类别。

(二)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方式。

(三)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篇6: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试题

美国是最早制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国家,主要有《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第29号――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和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3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两部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及其前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虽然没有单独颁布有关非货币性资产的准则,但在其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6号――不动产、厂房和设备》等具体准则中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在我国,财政部首次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以下简称“原版准则”),并于进行了修订(以下简称“修订版准则”);2月,财政部又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20版准则”)。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适用范围的比较分析

从准则适用范围来看,原版准则和修订版准则虽都以“非货币性交易”命名,但从内容来看均没有涉及非货币性负债交易和劳务交易,也没有涉及与所有者或所有者以外方面的非货币性资产非互惠转让,实际上规范和披露的还是“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即指企业之间主要以非货币性资产形式的互惠转让。年版准则更名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只不过是众望所归,“名”正而“言”顺,还准则以本来面目,更便于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理解和运用。而且,原版准则引言中明文规定该准则不涉及放弃非现金资产(不包括股权)取得股权和企业合并所涉及的非货币性交易;修订版准则适用范围有所松动,仅仅不包括涉及企业合并的非货币性交易;2006年版准则没有涉及适用范围的条款,但是从其第二条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所下定义可以看出,该准则同样不涉及与所有者或所有者以外方面的非货币性资产非互惠转让,也不核算在企业合并、债务重组中和发行股票取得的非货币性资产业务。

美国APB意见书第29号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定义为“不涉及或很少涉及货币性资产或负债的交换和非互惠转让”。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3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SFAS No。153) 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提出更为严格的.限制性条件,即“非货币性资产的互惠转让只有在转让方对转让资产不再进行实质性的持续涉入,即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或报酬已经转移时才应作为交换”。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也有相同的规定。我国2006年版准则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定义为: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我国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核算范围比美国准则和相关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要窄一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我国2006年版准则所涉及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企业之间主要以非货币性资产形式的互惠转让,即企业获得一项或若干项非货币性资产,必须按照等价交换原则,以付出自己所拥有的非货币性资产作为代价,而不是单方面的非互惠转让;而美国准则及相关国际会计准则既涉及互惠性的交换,也涉及非互惠转让,适用于一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我国之所以将非互惠转让排除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核算范围之外,主要是考虑到非互惠转让性质比较特殊,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性质差异较大,而且在其他具体准则中作了详细规范,没有必要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中加以核算。例如,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作为股利发放给股东属于资本性交易,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又比如,政府无偿提供给企业的非货币性资产属于非互惠转让,适用于《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其二,基于目前非货币性负债和劳务交换在我国并不多见的情况,暂时没有必要对涉及非货币性负债和劳务的非货币性交换进行规范,待时机成熟时再做出规范。因此,我国2006年版准则核算对象只涉及非货币性资产,不涉及非货币性负债和劳务,而美国准则及相关国际会计准则两方面均有涉及。

二、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适用范围的思考与建议

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界定是规范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及披露的前提。适用范围界定模糊,会导致准则之间缺乏逻辑一致性和协调性,从而影响到整个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质量和效果。与前两版准则相比较,2006年版准则进一步明确了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定义,适用范围界定比较清晰可见。但是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相比,2006年版准则适用范围显得较为狭窄,没有涉及负债、劳务和非互惠转让,也没有涉及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业务。鉴于此,大多数人都认为,作为一项具体准则,应该具有完整性和前瞻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应当考虑负债、劳务和非互惠转让,尽量缩小差异,以提供更完整的会计信息,也可以降低我国企业国际化的交易成本。不过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尽管2006年版准则已经实施了4年时间,但是频繁的修改有损准则的权威性,影响准则的有效执行,适用范围界定不宜盲目扩大,应循序渐进展开,就目前情况而言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目前的确存在着许多以劳务提供方式换取对方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易行为,比如我国一些建筑公司为国外客户提供建筑劳务后,所获报酬往往是非货币性资产(如钢材、木材等)。劳务比较特殊,虽然不是企业所持有的现实的、有形的资产,但是在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中也可以以一定的价格转让, 这与具有实物形态的商品、机器设备的交换并无太大差异。因此,对于企业以劳务方式换取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换应给予明确规范,可在会计准则解释公告中进行补充说明。对于负债,可遵循债务重组准则有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对于企业的捐赠支出以及接受其他企业的捐赠等非互惠转让,2006年版准则并没有做出明确规范。可考虑对于企业的捐赠支出,按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孰高的原则计入营业外支出;对于接受的捐赠,可比照政府补助准则规定予以处理,即如果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数额较大,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自相关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起,在该资产使用寿命期内平均分配,分次计入营业外收入。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营业外收入。如果企业接受捐赠的资产数额较小,则可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

其次,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资产整体置换会计处理规范。2006年版准则出台之前,部分上市公司将其归入非货币性交易范围,并根据原版准则和修订版准则进行会计处理。但是,以2006年版准则规范资产整体置换存在概念上的冲突。因为资产整体置换不仅包括大量的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换,还涉及大额债务的转移,已远远超出2006年版准则所涵盖的范围。如何界定其为货币性交易或是非货币性交易?是将置入或置出整体资产看成一个整体直接适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还是将其区分成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并根据货币性资产是否占整个交易金额的25%来判断是否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这些都不是2006年版准则中“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定义所能涵盖和解决的。尽管2006年版准则没有涉及资产整体置换,但不可否认该准则与资产整体置换的关联度最大,且部分上市公司已按此处理并得到实务界的支持。因此,笔者认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以解释公告或补充说明等方式明确规定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业务的会计处理。

最后,我国准则没有规定将转让方对换出资产不再进行实质性的持续涉入作为限制性条件,有可能出现实质和形式倒挂现象,使一些貌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混入其中,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可借鉴美国SFAS No。153相关做法,同样以解释公告或补充说明等方式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加上“不再后续涉入”的限制条件,即“非货币性资产的互惠转让只有在转让方对转让资产不再后续涉入(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或报酬已经转移时)才应作为交换”。将不符合条件的非货币性资产的转移排除在外,从而有效地压缩人为操作利润的空间。

主要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贾博颖,付玉来。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的最新进展及启示[J]。会计研究,(8)。

[3]葛家澍,杜兴强。中级财务会计学(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篇7: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下列结算方式中,由付款人直接委托银行将款项支付给收款人的结算方式是__。

A.支票结算方式 B.汇兑结算方式

C.银行本票结算方式 D.银行汇票结算方式

2、根据《发票管理办法》的规定,纳税人已开具的发票存根联和发票登记簿应当保存()A:3年 B:5年 C:10年 D:15年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主营业务成本”科目核算内容的是()A:因销售折让而减少的收入金额 B:期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成本 C:因销售退回而冲减的主营业务成本 D:本期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的实际成本

4、下列有关对票据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票据是由出票人依法签发的有价证券

B.票据所记载的金额由出票人自行支付或委托付款人支付 C.票据都有付款提示期限

D.任何票据都可以用于办理结算或提取现金。

5、国内某作家的一篇小说在一家报刊上连载三个月,三个月的稿酬收入分别为3000元、4000元、5000元。该作家三个月所获稿酬应缴纳个人所得税____元。A:1316 B:1344 C:1568 D:1920

6、某企业2006年4月1日从银行借入期限为3年的长期借款400万元,编制2008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时,此项借款应填入的报表项目是____ A:短期借款 B:长期借款

C:其他长期负债

D: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

7、下列关于国内信用证办理和使用要求的表述中,符合支付结算法律制度规定的是()A:信用证结算方式可以用于转账,也可以支取现金

B:开证行应向申请人收取不低于开证金额30%的保证金

C:信用证到期不获付款的,议付行可从受益人账户收取议付金额

D:申请人交存的保证金和存款账户余额不足支付的,开证行有权拒绝付款

8、对于“企业赊购一批原材料已经验收入库”的经济业务,应当编制__。A.收款凭证 B.付款凭证 C.转账凭证

D.付款凭证或转账凭证

9、符合资产类账户记账规则的是__ A.增加记借方 B.增加记贷方 C.减少记借方 D.期末无余额

10、下列项目不属于内部控制基本要素中内部环境的有__。

A.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 B.内部审计机制 C.企业文化

D.人力资源政策

11、李女士在一次个人消费中,取得单张有奖发票奖金1000元,其税务处理的正确方法是____ A:不纳税

B:按照1000元乘税率纳税 C:按照100元乘税率纳税 D:按照200元乘税率纳税

12、下列会计凭证中,属于汇总原始凭证的是__。A.工资结算单 B.增值税专用发票 C.限额领料单 D.差旅费报销单

13、下列业务中,没有违反现金支出管理规定的是__。A.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支付现金3000元 B.现金购买5000元专项控制商品 C.编造用途套取现金30000元 D.用现金购买5000元原材料

14、上市公司发生的下列交易或事项中,会引起上市公司所有权益总额发生增减变动的有____ A:发放股票股利

B:应付账款获得债权人豁免 C:以本年利润弥补以前亏损 D:注销库存股

15、下列关于账户及其基本结构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 B.设置账户是会计核算的重要方法之一 C.每一账户的核算内容具有独立性的排他性

D.实际工作中,对会计科目和账户应严格区分,不能相互通用

16、表现和反映企业一定期间所得与费用的基本分类,就是反应和表现__的会计要素。

A.财务状况 B.经营成果

C.现金流量状况 D.经济活动

17、工业企业对外销售生产用材料时,下列会计处理中正确的处理方法是__。A.将材料销售收入计入主营业务收入,并将其成本结转至销售成本 B.将材料销售收入计入其他业务收入,并将其成本结转至其他业务支出 C.将材料销售收入扣除其成本后计入营业外收入 D.将材料销售收入扣除其成本后冲减管理费用

18、卡片式账簿一般适用于下列哪类明细分类账?__ A.现金 B.银行存款 C.固定资产 D.预提费用

19、下列选项中,关于营业税的纳税期限的表述,正确的有()

A:营业税的纳税期限分别为1日、5日、10日、15日、1个月或者1个季度 B:银行的纳税期限为1个季度

C: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的纳税期限为1个月 D:保险公司的纳税期限为1个月

20、企业2007年3月购入并投入使用不需要安装设备一台,原值860万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净残值2万元,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则企业在 2007年应计提的折旧额为__万元。A.344 B.240.8 C.206.4 D.258

21、某企业年初未分配利润为100万元,本年净利润为1 000万元,按10%计提法定盈余公积,按5%计提任意盈余公积,宣告发放现金股利为80万元,该企业期末未分配利润为__万元。A.855 B.867 C.870 D.874

22、记账凭证是__的依据。A.编制报表 B.业务活动 C.登记账簿 D.原始凭证

23、某企业于2010年6月20日购入一台不需安装的设备,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设备买价40000元,增值税68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预计净残值为6000元。企业采用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则2010年12月31日止计提的累计折旧额为()元。A.283.33 B.1 700 C.1 973.33 D.3 400

24、定额备用金管理与核算上的特点是__。

A.根据企业内部某部门或个人实际需要,一次付给现金 B.使用后持有关原始凭证报销,余款交回

C.使用后报销时,财会部门按照核准报销的金额付给现金,补足备用金定额 D.一般用于临时性差旅费报销业务

25、在合营企业合营各方的出资方式,只能作为中方的出资方式是__。A.专有技术 B.场地使用权 C.劳务

D.机器设备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销售过程中企业与客户签订的产品销售合同属于__。A.自制原始凭证 B.记账凭证

C.外来原始凭证 D.以上三者都不是

2、某企业2010年9月份与其他企业订立财产租赁合同,合同载明租赁设备的价值为120万元,需支付的租赁费为10万元;另订立财产保险合同一份,保险金额为1000万元,保险费16万元。已知财产租赁合同的印花税税率1‰,财产保险合同的印花税税率1‰。该企业2010年9月份应纳印花税税额为____元。A:130 B:210 C:260 D:11460

3、仲裁员有下列情形时,当事人有权提出回避申请的有()A: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亲属 B: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C: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

D: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

4、甲企业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10年9月18日接受投资方投入原材料一批,作价70000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增值税为11900元。甲企业的下述会计处理中,不正确的是__。

A.原材料入账金额为70000元

B.“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借方发生额为11900元 C.实收资本增加81900元 D.资本公积增加11900元

5、应在相应账户的借方核算的是__。A.负债的增加额

B.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 C.收入的增加额 D.资产的增加额

6、会计机构负责人因调动工作或离职办理交接手续的,负责监交的人员是__。A.单位负责人

B.主管单位派出的人员 C.人事部门负责人

D.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

7、出纳人员在办理收款或付款后,应在()上加盖“收讫”或“付讫”的戳记,以避免重收重付。A.记账凭证 B.原始凭证 C.收款凭证 D.付款凭证

8、打开Word后,系统默认显示的工具栏是__。A.格式 B.常用 C.绘图 D.艺术字

9、科目与账户的关系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A.两者口径一致,性质相同 B.账户是设置科目的依据

C.账户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而会计科目不具有格式和结构 D.没有账户,科目就无法发挥作用

10、某企业发生的下列各项业务,不影响其营业利润的是__。A.销售产品的收入 B.存货跌价损失

C.出租无形资产的价款收入 D.所得税费用增加

11、中期账务报表可以不提供的报表是__。A.资产负债表 B.利润表

C.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D.现金流量表

12、审核记账凭证时,一般不审核__。

A.记账凭证是否附有原始凭证,原始凭证内容是否与记账凭证内容相符 B.记账凭证是否附有原始凭证,原始凭证时间是否与记账凭证时间一致 C.根据原始凭证所作的会计分录是否正确 D.记账凭证中规定的项目是否已填列齐全

13、个人所得税适用__相结合的税率体系。A.超额累进税率 B.定额税率 C.比例税率 D.从价和从量

14、会计的本质是__。A.一种经济管理手段 B.一种货币资金管理工作 C.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D.一种技术工作

15、某企业“应付账款”账户期末贷方余额为100000元,本期贷方发生额 60000元,借方发生额80000元,则该户期初余额为__。A.借方80000元 B.贷方120000元 C.借方120000元 D.贷方80000元

16、退出Word应用程序的方法主要有__。A.单击“文件”菜单巾的“退出”命令 B.单击Word窗口标题栏的“关闭”按钮

C.使用Word窗口标题栏左上角的控制按钮的“关闭”命令 D.单击“文件”菜单中的“关闭”命令

17、根据城镇土地使用税法律制度的有关规定,下列各项中,应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的有__。

A.某市证券交易所用地 B.某行政村村委会办公用地 C.某大型钢铁企业生产车间用地 D.某市一大型超市用地

18、达美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采用自营方式建造一条生产线,实际领用工程物资117万元(含增值税);领用本公司生产的产品一批,账面价值240万元,该产品的增值税税率为17%,计税价格为260万元;发生的在建工程人员工资和福利费分别为100万元和14万元。假定该生产线已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不考虑增值税以外的其他税费,该生产线的入账价值为__万元。A.507.4 B.535.2 C.515.2 D.511.8

19、由于自然灾害等产生的非正常损失,经批准之后,会计处理时可能涉及的账户有__ A.管理费用 B.营业外收入 C.营业外支出 D.其他应收款

20、下列账簿记录情况中,可以用划线更正法更正错误的是__。A.在结账前发现账簿记录有文字或数字错误,而记账凭证没有错误 B.登账后发现记账凭证中会计科目发生错误

C.登账后发现记账凭证中科目正确但所记金额小于应记金额 D.登账后发现记账凭证中应借、应贷方向发生错误

21、下列符合风险回避者选择资产的态度是__。A.当预期收益相同时,选择风险大的

B.当预期收益相同时,偏好于具有低风险的资产

C.选择资产的惟一标准是预期收益的大小,而不管风险状况如何 D.对于具有同样风险的资产则钟情于具有高预期收益率的资产

22、生产部门人员的职工薪酬,借记的账户可以是__。A.生产成本 B.制造费用 C.管理费用 D.劳务成本

23、企业现金清查中,经检查仍无法查明原因的现金溢余,经批准后应计入____ A:其他业务收入 B:营业外收入 C:管理费用 D:营业外支出

24、下列各项,影响企业营业利润的有()。A.管理费用 B.财务费用 C.所得税费用 D.商品销售成本

篇8: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关问题

一、交换金额确定问题

首先, 从应用指南的规定看, 交换金额在支付补价方可能是换入资产公允价值或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补价之和, 而在收到补价方则可能是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或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收到的补价之和。也就是说交换金额无论是支付补价方还是收到补价方, 都以换入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但是, 如果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 但同时在交换过程中又涉及少量货币性资产时, 运用应用指南的规定进行非货币性资产的认定将无从下手。因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在应用指南中进一步明确, 如果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均不能可靠计量, 则应当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计算交换金额。其次, 从应用指南的规定看, 无论是支付补价方还是收到补价方, 交换金额都有两种选择, 以支付补价方为例, 可以是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 也可以是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补价之和。应用指南用了“或”字, 即趋向于前者, 而两种选择无先后。但是, 如果出现了支付的补价并不等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差, 即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不是等值交换, 那么运用不同的计算公式, 则会产生不同的判断结论。笔者现举例说明:

[例1]A公司将其持有的以交易为目的的股票交换B公司的一办公楼, 在交换日该股票的账面价值为100万元, 公允价值为113万元;B公司办公楼账面原价为180万元, 已计提折旧30万元, 未计提减值准备, 在交换日的公允价值为170万元。由于B公司急于处理该幢办公楼, A公司仅支付了40万元补价给B公司。

对于A公司, 用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这一公式计算, 应该是40÷170=23.53%, 低于25%, 确认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若A公司用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这一公式计算, 则应该是40÷ (113+40) =26.14%, 高于25%, 不能确认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确定换入资产成本时, 如果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够可靠计量, 参考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第三条规定, 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交换金额的基础, 如果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在交换中不公允, 应按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交换金额的基础。例1中, A公司应该用支付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货币性资产之和这一公式计算, 则应是26.14%, 高于25%, 不能确认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B公司由于其换出的办公楼公允价值在交换中明显不公允, 因此, 应该选择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交换金额的基础。B公司作为收到补价方, 收到的货币性资产占换入资产公允价值和收到的货币性资产之=40÷ (113+40) =26.14%, 高于25%, 也不能确认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二、公允价值是否含税问题

当以存货进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时, 主要涉及的问题是增值税是否包含在公允价值之内。而公允价值是否含税则有可能影响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笔者认为,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 公允价值不含税, 理由有三:第一,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应用指南中明确了公允价值的三种确定办法。如应用指南规定, 对于存在活跃市场的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 应当以该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如果不存在活跃市场, 则应当以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格为基础确定其公允价值等。可见, 公允价值主要以市场价格为基础来确定。第二, 由于我国增值税属于价外税, 它独立于市场价格之外, 即增值税也应独立于公允价值之外。第三,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应用指南第四部分规定, 换出资产为存货的, 应当作为销售处理,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以其公允价值确认为收入, 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可见在准则中也隐含着公允价值不含税, 否则增值税就该被确认为收入了。

由于公允价值不含增值税, 则换入和换出资产的交换双方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过程中, 运用应用指南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认定公式, 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例2]A公司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增值税率为17%, 在交换日, A公司用其生产的产品换入B公司持有的甲股票 (交易性金融资产) , 该产品成本80万元, 公允价值90万元;B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价值120万元, 公允价值137万元, 为此, A公司向B公司支付补价31.7万元。则对于A公司, 用支付的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补价之和计算为31.7÷ (90+31.7) =26.05%, 高于25%, 不能确定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于B公司, 用收到的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计算, 为31.7÷137=23.14%, 低于25%, 确定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因此, 笔者认为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认定过程中, 准则应明确公允价值与增值税要进行综合考虑。这样,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双方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认定上就不会产生不一致的结果。如例2, A公司用支付的补价占换出资产含税公允价值与支付的补价之和计算, 为31.7÷ (90+15.3+31.7) =23.14%, 低于25%, 与B公司一样确认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参考文献

上一篇:白雪公主读后感500字下一篇:组立部员工为XXX捐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