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2024-05-08

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精选10篇)

篇1: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专题

1、“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矛盾具有特殊性,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兴亡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反映的哲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4、苏轼诗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主要说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制约)

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诗句说明(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6、“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寓意是(矛盾双方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7、“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这句诗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变化发展)的观点

8、朱憙《观书有感》:“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作者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说明观书的体会。此诗中蕴含的哲理是(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9、“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所包含的哲理是(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10、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脍炙人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诗人用拟人手法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就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1、“家国兴亡自有时,关人何苦怒西施。西施若解倾关国,城国之来又是谁?”罗隐的《西施》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12、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哲理是(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13、“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这两句唐诗蕴涵哲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创新不可守旧)

14、“豪化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王安石的这句诗从哲学上启示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15、“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听说有沉沦。”这首诗从哲学上告诉我们(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16、“世人闻秋悲寂寥,我道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去,直领诗情到碧霄。”从唯物论角度看,这首诗反映了(对同一事物人们的反映有差别)

17、“冬青树上挂凌霄,岑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这表明(事物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

18、毛泽东诗曰:“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19、“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2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事古难全”蕴含哲理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关系)

2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蕴含的哲理是(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古诗曰:“离离原上草,一字一苦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上草”的“枯荣”表明(事物是运动变化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蕴含的哲理是(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2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芳林新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从诗中抽象和概括出的哲理是(新事物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4、“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5、杜甫诗曰:“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是(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篇2: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一、哲学基本常识

1.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2.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3.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4.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5.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灭;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古代朴素唯物。

6.神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物是观念的集合;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

7.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理生万物,理在气先,理为气本;黑格尔“绝对精神”:客观唯心。

二、唯物论

1.树欲静而风不止:物质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物质运动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6.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主要体现的哲理是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先要创造一定条件。8.9.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10.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1.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2.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3.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14.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1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三、认识论

1.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价值观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

3.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灯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4.吃一堑长一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明之,行也;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钓多识鱼性,樵多知树名;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⑴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精神;⑵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6.四、辩证法

1.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守株待兔:把现象当本质、把偶然联系当作必然联系的错误观点。

3.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4.坐井观天:把部分当作整体的错误观点。

5.舍卒保车:整体处于统帅和决定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6.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关键部分对事物的整体起决定作用。

田忌赛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够引起质变、当事物的部分以有序的方式结合时,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7.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断章取义:割裂了整体部分之间的关系,孤立地看问题。

8.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9.少小离家老人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10.涸泽而渔: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11.始则终,终则始,若环之无端也:没有看到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12.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向前发展的,运动是有规律的。13.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14.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堤溃蚁穴,气泄针芒;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15.好事多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从来凯歌出艰难:事物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6.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17.治大国如烹小鲜;过犹不及:这说明做事情要注意火候。要坚持适度原则。18.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矛盾双方是对立的。

1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事物都是一为二的,(矛盾具有普遍性)。20.和而不同: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普遍性一特殊性是统一的。2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22.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3.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什么也看不见;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爱人者则人爱人,恶人者则人恶人;居安思危;蝉口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矛盾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4.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满招损,谦受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不同的反作用、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5.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互为存在条件。

26.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万事如意;讳疾忌医: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27.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取胜者,谓之神:事物发展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统一的。2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矛盾的特殊性,事物千差万别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各有其特殊矛盾,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了这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29.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兵来将挡,火来水挡,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矛盾具有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0.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张冠李戴;良莠不分;不分皂白:违背了矛盾具有特殊性,没有看到事物包含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

31.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32.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3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产生重大影响,要求我们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3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学会“弹钢琴”;把握重点、统筹兼顺: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

35.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6.天不变,道亦不变(静止,否认运动)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浅尝辄止、固步自封(静止,忽视发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巢覆卵破;唇亡齿寒(片面,割裂联系)——都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五、历史唯物主义

1.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六、人生观价值观

1.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劂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练》;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意志品质影响着其奋斗方向和最终成就。

篇3: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虽然每个框题也有不少的例子, 但是所选的例子大多是英雄伟人、名人名家。学生对他们的事迹早有耳闻, 但感觉离自己非常的遥远, 只能仰视, 难以引起共鸣。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充分利用好教材中事例的同时, 更加要注重挖掘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资源:用好学生身边的事例、趣例。任何哲学理论都能在平凡的事例中见到它的踪影, 大道理往往就蕴含在通俗的小事例之中, 而不在于事例本身中的人或事是否伟大。何况, 学习哲学知识本来的目的就是在于指导实践, 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 笔者认为在高中阶段的哲学教学过程中, 要善于运用好学生现实生活的小事例去分析说明哲理道理。由浅到深, 由此及彼,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大道理。

在讲“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时, 笔者向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在树林里过夜, 早上, 突然从树林里跑出一头大黑熊, 其中一人忙着穿球鞋。另一人对他说:“你穿上球鞋有什么用?我们反正跑不过熊啊!”忙着穿球鞋的人说:“我不是要跑得比熊快, 我是要跑得比你快。”学生听后大笑, 笔者引导他们联系我们课本上的知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在人们的活动中表现为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系。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主观和客观相统一;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 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 主观和客观相脱节。笔者问这个故事中什么是物质, 什么是意识, 什么是正确的意识, 什么是错误的意识。学生回答说, 故事中“从树林里跑出一头大黑熊”“我们反正跑不过熊”是客观实际, “我是要跑得比你快”就发挥了意识的反作用, 是积极主动的行动, 而不是消极等待。同样的问题就看你怎样想, 怎样行动了。

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否定事物的联系, 也不能把人们的一些主观联系强加给事物。笔者给学生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一个女大学生在校表现很优秀, 大学毕业后去一家企业应聘。主管领导一看简历, 就把她打发走了。原因是这位女大学生姓裴 (与“赔”谐音) 。如此看来, 姓裴的人要找一份工作可就难了。学生都为这位女大学生抱不平。笔者趁机引导:这位主管领导的看法主要违背了联系中的哪一个观点?答案自然就出来了。然后再让学生自己举类似的例子:“乌鸦报丧, 喜鹊报喜”;“8”与“发”;“棺材”与“官、财”……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在讲授“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和方法论”时, 笔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甲一年前借了乙一万元钱, 到期后毫无还款的意思。乙没法子就直接上甲家并说明来意。甲厚颜无耻地说:“哦, 是有这么一回事, 不过你得向一年前的我讨还这一笔钱, 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一年前的我了。”两人久争不下。乙就把甲给痛打了一顿。甲扬言要去法院告乙。乙说:“我什么时候打过你?”“就刚才, 你还想抵赖?”甲愤愤不平地说。“是吗?不过现在的我没有打你啊, 你要告就去告刚才打你的那个我吧。”学生听后情绪高涨。此时笔者适时引出课本的观点:“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们不仅要看到事物绝对运动的一面, 也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这样一来, 知识的传授水到渠成。

分析和综合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两种重要的思维方法, 在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过程中, 如果伴随着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 人的认识能力会得到进一步发挥, 认识和实践成果往往是惊人的。美国一牙膏企业销售业绩一直不错, 但这几年销售额停滞不前且有下滑的趋势。老板为此很是忧心。于是, 召集各部门找原因、商讨对策。商讨结果是:产品的质量、广告、营销渠道、员工素质等都没问题。问题出在哪?大家久思不得其果。此时, 一部门经理果断提议:“将牙膏的开口处扩大1毫米。”就是这1毫米, 当年这家企业的牙膏销售量增加32%。这例子和德国的万宝路公司将每盒香烟由传统的20支装改为19支装, 从而赢得消费者和市场, 挽救了万宝路公司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学生佩服这两个企业的时候, 笔者指出:在现在这个创新的时代, 我国现在各行、各业、各领域最缺乏的就是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爱国情、报国志。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 规律是客观的, 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 承认不承认, 喜欢不喜欢, 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当人们还未认识规律的时候, 人们的行动往往是盲目的。但人有主观能动性, 人们一旦认识了规律, 就可以利用规律, 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例如笔者在讲授“发挥主观能动性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时就引用了这样几个事例:“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我们常用来讽刺生活中那些做事不看对象、最后白费劲的人或事。但科学研究发现, 定时给奶牛放音乐, 可以让奶牛多产奶。法国科学家给番茄戴上耳机, 让它们每天欣赏3个小时的音乐, 番茄每个可以长到2公斤重。原因是音乐本身也是一种能量, 可以转化为生物能。这就是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和自觉利用能量守恒规律的结果。而“揠苗助长”、企图发明“永动机”, 则是人们违背规律, 错误发挥能动性的表现。然后, 笔者再联系学生的实际,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也应遵循学习的规律,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尽快提高学习成绩。

篇4: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关键词:高中;政治;导学法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各种各樣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进步与发展,高中这一阶段与中小学阶段相比,不管是学习内容还是安排的课程都比之前增加不少。高中政治中的哲学教学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讲解,学生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导学法在高中政治哲学课堂中的应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做好备课

哲学的学习是放在学生的高二阶段,这时候已经分好文理科,因此有必要加深对政治的学习。高中哲学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哲学知识,这些知识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要树立整体概念。首先,教师不能以一章一章的形式进行备课,而是要从整册教材出发,了解它的整体结构,进行合理教学进度的设计。其次,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根据不同的课程安排做出相应的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发展。

二、把握重点

高中哲学课不仅知识内容多,而且知识的难度系数也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深钻细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知识梳理,找准知识重点,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要求,对教材各章节作全面而又具体的分析,使得高中哲学课的知识相互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小组合作

用辩证思维去指导学生学哲学,让教学过程变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即学生成为学习发展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发挥指导作用。其主要的方法就是通过小组合作模式,小组合作就是随机地把五六个人分为一个小组,综合组内成员的意见进行合理分工,一个集体肯定会存在有些人要好,有些人之间关系冷淡,通过随机性进行小组分配,这样可以避免小团体的出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布置完任务后可以宣布通过竞赛形式使学生得到相应的奖励来刺激学生的胜负欲。

高中政治哲学课堂中的有效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王益辉.“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J].教育科学论坛,2010(10).

篇5:政治哲学古诗文例题

巧解诗文名言型选择题

【题型概述】

近年来,以古诗文为命题切入点的政治选择题频频出现在高考试题中,丰富了政治试题的内容。诗文名言是人们生活实践的结晶,语言精炼,内涵深刻,蕴含哲理,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它的存在,增加了试题的灵性,给高考政治试题平添了几分文学魅力,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高考能力立意的特色。

诗文名言选择题的题干一般设置为成语典故、诗词文论等,所选素材包含了一个或多个政治方面的原理,多为哲学道理。题肢则是从政治理论角度设置。从命题形式看,题干多用“体现”、“说明”、“揭示”等词语连接;从考查的内容看,以哲学常识为主体,在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主也零星可见;从考试方式分析,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为次;从切入点分析,为了加强试题的效度和区分度,在哲学试题中常常直接考查诗文名言所蕴含的哲理,而在经济学或者政治学中,则多以诗文名言为引子,考查相关经济常识或政治常识的理论知识;从考试目的分析,以综合考查学生运用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诗文名言进行鉴赏和 领悟的能力,体现人文精神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从试题特色看,测试内容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侧重考核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技巧点拨】

正确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在于双向理解与把握:一是对诗文名言的理解把握应结合语文知识,借助文言文阅读,提高古文阅读、诗文名言鉴赏能力;二是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原理的熟练理解和把握能力。

1.读懂诗文名言材料。解诗文名言材料题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把材料翻译成白

话文。翻译古文不是为了获取语文知识,而是为了进一步弄懂原文的意思,从而为概括

材料的中心意思及将其与政治原理联系起来分析奠定基础。【例1】《孙子兵法》曰:“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是()A.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统一的 B.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C.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D.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处处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寡与众是矛盾的双方,在“处处防备”和“迫使敌人分兵防我”的条件下,寡与众的位置可以相互转化。故选D项。

2.概括材料中心意思。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是解古文材料题的重要环节。只有弄清材料的中心意思,才有可能将其与该材料相关的政治道理联系起来分析。【例2】(2009江苏启东中学月考,27)“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

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唐诗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A.矛盾具有同一性 B.矛盾具有斗争性

C.矛盾具有普遍性 D.矛盾具有特殊性

【解析】这是一题典型的古诗词型哲学选择题。做题时尽量弄懂古诗词的寓意。本题的寓意是,越是在石头遍布危险的小河上行船,由于人谨慎反而能平安无事,而越是在一帆风顺的河流上行船,反而经常发生翻船事故。这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故选A。3.干肢对照确定选项。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意思后,应把材料的中心意思与题肢中的政治观

点联系起来思考,然后确定符合题意的选项。

【例3】杜荀鹤诗云:“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诗说明的哲理是w.w.w.k.s.5.u.c.o.m A.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初期总是不能被人们接受

B.事物的发展总是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C.对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给予重视和培养,使之早日成才

D.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解析】这首诗通过对小松不气馁,继续向上生长的描述,说明了有因必有果,在积累“因”的过程中,“果”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只是由于一时机缘未到,“果”尚未被人发觉而已。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读懂诗的意思,联系所学的哲学原理进行分析,B项符合题意

【精题解析】

[例题1](2007年江苏政治卷第9题)赫拉克利特说,世界是—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它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世界是物质的 ②物质是运动的

③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④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着重考查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世界是永恒的活火”这一命题从立场上看属于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充分体现了世界的运动变化有其自身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题旨并未揭示人们可以认识“活火”燃烧和熄灭的分寸,应排除④。[答案] A [例题2](2007年广东政治卷第26题)歌德的一首小诗:“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A.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特点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统一的 D.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 [解析]本题借助歌德的诗歌,考查学生对矛盾的特殊性的理解。题中所示人在不同阶段的美好事物,体现了矛盾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点的道理,D符合题意。A、B、C虽然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D [例题3](2008年全国文综Ⅱ卷第33题)恩格斯说:“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

级的机器,这一点即使在民主共和制下,也丝毫不比在君主制下差。”这句话的要义是

()

A.民主共和制和君主制在政体上没有本质区别 B.民主共和制与君主制在阶级属性上没有区别 C.任何一种类型的国家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国家的统治职能始终不会消亡

[解析]本题以名言为背景,考查国家的根本属性知识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国家具有阶级性,国家同时是一种历史现象,因此恩格斯的话侧重强调了国家的阶级性,C项符合题意。在当代民主共和制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因此,民主共和制和君主制在政体上和阶级属性上是有区别的,A、B两项表述错误;国家的统治职能不是从来就要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D项表述错误。故选C项。[答案] C [例题4](2008年海南政治卷第21题)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蕴含的哲理的分析。“狂沙”经“千淘万漉”可得“金”,“金石”因不舍地锲刻而“可镂”,都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B不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体现的是意识的差异性,C不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体现的是坚持适度原则,D不选。只有A项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的哲理,故选A项。[答案] A w.w.w.k.s.5.u.c.o.m 【高考预测】

[预测1](2009江苏徐州摸底,26)宋代诗人陈与义《襄邑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从哲学角度看,这首诗说明了

()

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答案] B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诗的意思搞清楚,抓住诗中的“云不动”“云与我俱

东”,可以选出B。A正确,但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新事物;C正确,但不为材料所反映,诗中没有涉及规律;D说法本身是错误的。

[预测2](2009江苏盐城中学综合考试,17)“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句古语说明 A.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程 B.局部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 C.要解放思想,敢于开拓新境界 D.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答案]D [解析]语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意思是“要求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稳固它的根底;想要河水流得远长,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要使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德

义。”这句话体现的是树木的高大与根基,河流与源泉,国安与德义的联系,跟质变与量

变没多大关系。故选D。

[预测3](2009上海宝林中学期终,12)“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清代阮元《吴

兴杂诗》中的名句。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要重视量的积累 B.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C.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因果联系 D.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答案]D [解析]此诗通过写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说明了一个道理: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故选D。

[预测3](2009河北衡水四调考试,50)“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与

这一诗句所蕴含的哲理相似的是()A.黑夜与光明相互依存,双方互为前提

B.黑夜与光明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两个方面 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矛盾的主、次方面是相互联结的w

.[答案]C [解析]这首诗是朦胧诗人顾城的作品,是他经历过文革后写的,意思是经历过

文革那段黑暗的灾难之后,给了诗人明辩是非的能力,去寻找光明的明天。“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强调“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只有C项体现。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预测4]华罗庚生前曾说:“我们最好把自己的生命看作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人类共同的生命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如此延续下去,科学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灿

烂,社会就会一天比一天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如何实现人的个人价值的教益是()

①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②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

③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归宿

④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华罗庚这句话的意思是:个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环节

和链条,个人只有融入社会才能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又推动了社

会的发展。所以,可以推出“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统一的”和“个人价值的

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生命的长短相一致”明显错误,④应排除。

[预测5] 温总理在与同济大学的莘莘学子交谈时引用一句哲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总理希望大学生们“仰望天空”,就是要求他们要有远大理想,做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仰望天空”其哲学寓意是:()

①理想对社会、对人生有促进作用 ②崇高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③理想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④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本题以温总理与同济大学学生的谈话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崇高理想作用

理解。“仰望星空”强调的崇高理想的推动作用,故②④符合题意;①表述错误,只有正确的理想才对社会、人生有促进作用。故选D。

[预测6] 16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③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离可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④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C [解析]题目中引言的含义是不能完全相信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还要重视直接

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反映了仅凭间接经验是不够的,还要重视直接经验,完整反映了题意;“尽信书,不如无书”也是强调题中的思想;“饱经风霜”是指直接

篇6:古诗词中的道理作文400字

而这句话说的是“别山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玉”说明了,只有听取别人的意见才可以修正自己身上的缺点。

而在自己的生活当中也是一样的道理。

记得有一次,我第一次学习炒菜,也是非常失败的一次,但是从中我获得了许多的经验,当时妈妈说了许多菜品让我选择有番茄炒鸡蛋,青菜和鱼等等的菜,而我选择了青菜,因为我认为青菜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好做的菜,于是我便自信地开始了做菜,刚开始是洗菜切菜等等,我觉得太简单了,但我十分得意的时候,妈妈对我说这些都是些皮毛,下一步才是最难的,那就是炒菜,我不屑的说,这有什么难的,妈妈提醒我说炒菜的时候要把锅擦干,不然的话把油放进去会溅出来的,而我压根就没听进去,只是随便回答了一声,于是我点了火,放了油,发现锅里并没有擦干,当时油溅了我一身,是我小心翼翼的把青菜放到锅里,嗤的一声,炸开了锅,顿时青菜突然膨胀了起来,油也往外溅,我忙得不可开交,后来炒出来的青菜,有的是黄的,有的有些黑,不起来看起来不咋样,吃起来也不好吃,还有一股糊味。

篇7:古诗词中的道理作文400字

我很怕别人不了解我,特别是我觉得已经相处了很久的人,并且自认为互相了解的知心人,可偏偏越是那些自认为的“知心人”如果说将自己认定为他们所定的那种人――在双方某次无意间的谈话中,某次QQ聊天中,或者是从别人的口中,我觉得是最令我难过的。那些“我以为你会…”,“原来你是…”“不要像…怎样”的字眼,我很怕会见到。真的会令我觉得我以为的互相了解却还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了解,再想想,相处了那么久,难道就能彻彻底底知道一个人内心的模样吗?并且信誓坦坦的说了解某某吗?那“了解”岂不是很简单。

你看那陈子昂,于那高台等待属于他的知音,可现实并未寓于他,他的寿命有多长的呢?一生中又能遇到多少个知音呢?我偶尔自叹孤独,说来是很可笑,大概不会有第二个人这样觉得。我会在人声喧闹的地方说我昨天怎么怎样,说我明天准备如何,自称是……于是有人与我一注一望,相对笑几个来回而后便不见了。这样的朋友我有不少,可是好没意思。

篇8: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教学;诗词渗透

高中政治哲学一直是高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学科,在新课改之前是思想政治课,在新课改后转变成政治哲学,但本质内容基本没变,只是在原来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思想及市场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生活哲学,这让原本就很枯燥乏味的哲学知识教学难度增加,使学生因政治哲学的抽象性、理解难度大等失去学习政治哲学的兴趣,导致学生学习政治哲学遇阻。为提高高中政治哲学的教学质量及效率,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政治哲学教学经验,详细分析了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思路构架。

一、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政治哲学的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还存在学生难以理解哲学知识、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热情降低等问题,增加了高中政治哲学的课程教学难度。

二、诗词渗透在高中政治哲学中的重要意义

诗词渗透在高中政治哲学中课程教学中,不但有利于政治哲学教学情景的构建,提高学生对政治哲学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习氛围的活跃,强有力的调动了学生对政治哲学的积极主动性,更有利于学生在政治哲学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实现。

三、诗词在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渗透分析

1、加深政治哲学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哲学知识过程中融入诗词,不但能夠有效加深学对政治哲学概念的理解,还能够为学生找到正确的哲学立场。

例如,在“量变引起质变”的教学中,老师可以融入“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的诗词,该诗词的解释为堆积九仞高的土堆,就是差一筐土也不能成功,說明没有量变的积累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是量变引起质变。

2、政治哲学知识通俗化。高中政治哲学本身就是哲理性很强的学科,其知识点难了解是最主要的特点,使政治哲学具有系统性、抽象性的知识体系,如果在教学中不能够让学生透彻理解哲学知识原理,将不利于学生辩证能力的培养。所以要将诗词融入政治哲学知识教学中,以此将政治哲学知识原理通俗化,降低哲学知识原理的理解程度。

例如,在教学或学习“矛盾统一性”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像“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类型的诗词,来解释矛盾统一性,“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是指不管在任何一种情况,任何一个对象,都可以使用同样方法解决相似的问题,故具有统一性。

3、政治哲学方法形象化。在政治哲学知识教学中融入诗词,不但可以将哲学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还能够将哲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形象化。在传统的政治哲学学习中,学生的哲学知识学习是以理解哲学知识为重要前提,以发展和应用哲学知识为学习目标,以死记硬背为哲学知识的学习方法,这不利于学生对哲学知识的高效记忆。所以要在政治哲学中融入诗歌,以此形象化哲学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主管能动性。

例如,在“矛盾斗争性”哲学知识教学中,老师可以将““梅需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融入“矛盾斗争性”哲学知识讲解中,通过解释梅花与雪花的不同及存在意义,让学生深刻了解到每一种事物都有矛盾的争斗性,这要才会形成不同事物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四、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诗词是历史文化的承载体,它不语言优美,还具有很大的文学价值,在诗词中蕴含了优秀的人文道德观,在政治哲学中融入诗词,尤其是具有历史性的诗词,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政治哲学的理解,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健康成长和发展下去。

例如,进行“唯物主义”政治哲学知识教学时,老师可以将与之相关的诗词融入唯物主义的解释中,并以此引出与唯物主义相关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比较典型的诗词:“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说明事物是在不断发展户变化的,人们要不断转变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政治哲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入诗词,不但可以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哲学知识原理,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 刘娜.浅谈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7).

[2] 欧惠芳.把古诗词融入哲学课堂教学中[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5).

[3] 张艳.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古典诗词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4] 裴维燕.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J].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47).

[5] 颜霞.试论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的诗词渗透[J].新课程:中学,2012(3).

篇9:学好高中政治 生活处处有哲学

关键词:哲学 物质 意识 量变 质变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33.21

一:熟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畴

生活中,我们似乎有这样的一种意识,就是大人说的话有道理,一些名人名言被视为真理,成了我们的座右铭,我国古代有很多思想是很宝贵的,给我们当代人提供重要的指示,例如刘备对刘禅的警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孟子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言论很有哲理。同样的,我们民间普通人也有如此感叹,例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子吃,笨鸟要先飞”。这句话也适用于学习方面,也可以用作工作方面,也被人们认作为真理,在农民耕种方面也记载了一些谚语,“蜻蜓飞的底,出门带雨衣”;“东风迎新岁,瑞雪兆丰年。”农民根据日常所见气象能推出一些结论,也是一种智慧,那么这些常识和道理属于哲学的范畴。从本义上看,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从本质上看,哲学是关于是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从特点上看,哲学即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从产生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可以看得出,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看待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对事物的看法。有了哲学的思想指引,我们便减少盲目随从,理智选择,同时哲学也能为我们指明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强化学生运用哲学思想意识,了解哲学

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不能脱离群体而单独生存,所以,作为高中生,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是不可孤立的,我们要和其他学生保持好朋友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中互相帮助,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习环境的改善,现象1,在高中教学中,我们会存在有的班级纪律良好,学生成绩好等各方面优秀,反之,有的班级各个方面都不好,其中也是包含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在里面的,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生1:联系具有普遍性,一个班级有好的学风,良好的纪律一定会促进好的班级环境,一些学生努力学习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态度。每一个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生2: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统一,一个班级是由学生、老师、班级环境组成,只有各个部分发挥了优良作用,才能促进整体的发挥,同时需要我们树立全局观念,以班集体为荣,加强自我管理意识,促进班集体的和谐。现象2,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很多青年步入社会,眼高手底,不愿意踏踏实实工作。很多用人单位出现了找不到人,而现状是很多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为此,我让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讨论,又体现了哪些哲学思想在里面。生1:不管哪一时代,都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和社会的认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应该有懒惰的思想和行为,要踏实工作,从基层做起,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生2:价值的创造和实现根本途径是通过劳动获得,如果不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必将碌碌无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关系,不可或缺。

三:哲学思想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哲学是用来指导现实生活的,所以将哲学思想的运用现实生活中显得很有必要。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明白哲学思想在生活中的运用和理解,我从哲学思想在学校,企业,社会等三方面的体现进行论述。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哲学的作用和应用意义。1.学校方面:物质决定意识,教师认真教课,学生保持认真求知的态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的整体情况肯定良好,反正,则走下坡路。量变到质变,经过三年的辛苦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学习,经过归纳分析总结,达到质变,学生就会有独自解答问题的能力了,学生对各个学科有融会贯通的能力,看到一个问题知道从各个方面去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2.企业方面: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念,各企业之间是具有联系性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导向需求,应该生产市场上面可以接受的产品,满足客户的需要,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需要把控全局的观念,掌握大的方向,员工作为部分,需要协调整体的发展,发展自己部分的能动作用,推动整体部分的和谐發展。3.社会方面:认识这个社会和价值观念的选择: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义的社会风气,诚信交易让买家和卖家互相信任,每年的双十一购物节,打击假冒产品和保证质量,提高交易信任度和满意度,让网络交易越来越让人们所接受。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树立新文明风向标。青少年在努力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观,获取他人的认可,在岗位上奉献自己的价值。国家应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党的基本原则,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坚持群众的观点,以人为本,发展中国特设主义。

哲学思想不仅存在于课本课堂上面,更是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哲学思想的学习能有效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在教师的耐心教导下和学生的认真求学的态度,学好哲学也不是件特别难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都丽萍.《论哲学的任务和性质》[J].读与写,2011.12期

篇10:高中政治《古诗中的哲学道理》

关键词:道德观;社会诚信;契约;诚信

《高中政治阅读》哲学部分“怎样做人”主要探讨人的本质、人生观、价值观等相关问题。对人的道德观、利益观及诚信问题做了深层次的剖析和理论探求,是一部励志育人的佳作,是陶冶中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的优秀教材,本人结合自己多年教学体会,谈一些感受。

一、结构严谨,逻辑缜密

全篇以亚里士多德的美德清单引申出道德标准:最低的标准就是不损人利己,最高的标准则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然后分四个层次论述道德与诚信。全文层层深入,翔实阐述了道德与诚信是治国安邦的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1.人为什么要有道德

阐述了古今中外道德标准,道德如何产生,一种说法认为道德来源于人的内心或上帝的旨意;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道德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人为什么要有道德,有人认为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培养崇高的人格;有人认为是因果报应;西方有一种说法主要是为了精神上的快乐;文中从功利主义解释:人是社会的动物,如果每个人都不讲道德,那么每个人的幸福也就无从谈起,因此道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己,而不仅仅是为了整个群体。

2.人天生是自私的吗

孟德威尔从动物的行为总结出“恶”是人的社会性原则,邪恶一旦消失,我们的社会必然随之瓦解。亚当·斯密提出“理性人假设”,认为追求自身利益是驱策人的经济行为的根本动机,个体通过“理性选择”能使得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付出成本的最小化,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个人“在追求自利的同时能够带来社会的公利”。文中运用“囚徒困境”“有限理性”和“纳什均衡”等理论对此观点进行有力反驳,它们说明在集体生活中过分考虑自己的利益可能促使成员之间接受一种毁灭性的规则,只有将个人和集体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建设一个和谐社会,人人都是受益者。

3.契约和诚信

古人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而无信,不知其可”。有人认为信用行为的缺失,是因为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等局限,少数人为了私利可能导致不正当的经济行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诚信才是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同时诚信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保障,是个人修德达善的内在要求。

二、引经据典,寓理于事

通篇在论述过程中,注重国学,引用了不少古典,吸取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论述道德标准引用了孔子《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等。

见义勇为的标准论述引用了《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宋史·欧阳修传》:“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气自若也。”

诚信标准论述引用了孔子“信则人任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论述时,引用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生子贡赎回鲁国人,而未按鲁国的规定报销赎金,大家都称赞他,而孔子却批评他不领取赎金是错误的,这一典故生动论述了个人、集体与国家利益关系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三、个人观点提出商榷

1.结合学生特点,论述要通俗

文中论述理论很强,与中学生的思想水准有一些距离。有关道德和诚信的论述中,应适当增加一些符合中学生生活实际的诚信问题,总之,要考虑到中学生良好道德、健全人格形成发展的多层次性、分阶段性。

在批驳“理性人假设”理论时,多用通俗道理析事说理,便于学生理解,譬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常见语言,以及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不但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保护自然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结合时政热点,澄清学生模糊认识

对有的学校利益驱动乱收费,以权谋私,请客送礼等自私自利的行为进行深入分析教育,这只是少数人的行为,是党的政策、国家法律所不允许的,是某些人人格低下的表现,最终将会付出沉重代价,为世人所唾弃。

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有些学生存在为我独尊的不良思想倾向,引导学生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增强奉献意识,懂得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的道理。

上一篇:记忆中的二海哥的散文下一篇:三年级《我是小小音乐家》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