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经营性事业单位

2024-04-22

非经营性事业单位(精选8篇)

篇1:非经营性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资事发(1995)89号,1995年9月13日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经营性国有资产(以下简称非经营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根据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联合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非经营性资产是指事业单位为完成国家事业发展计划和开展业务活动所占有、使用的资产。经营性资产是指事业单位用于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是指事业单位在保证完成本单位正常工作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使用的一种经济行为。

第三条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主要方式:

(一)用非经营性资产作为初始投资,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兴办具有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二)用非经营性资产进行投资、入股、合资、合作、联营;

(三)用非经营性资产作为注册资金,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兴办不具有法人资格的附属营业单位;

(四)用非经营性资产对外出租、出借;

(五)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认可的其他方式。

第四条

下列资产不准转作经营性使用:

(一)国家财政拨款;

(二)上级补助;

(三)维持事业正常发展,保证完成事业任务的资产。

第五条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审批程序:

(一)单位申报。事业单位将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可行性论证,办理申报手续,填报《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申报审批表》。

办理申报手续时,须提交下列文件、证件及有关材料:

1.向主管部门申请报告;

2.可行性论证报告;

3.拟开办经济实体的章程;

4.投资、入股、合资、合作、联营、出租、出借的意向书、草签的协议或合同;

5.拟投出资产的清单;

6.近期财务报表;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行政事业单位)》;

8.其他需提交的文件、证件及材料。

(二)主管部门审核。主管部门应认真审查项目,核实资产,并出具下列文件、材料:

1.对申请报告的批复;

2.法人代表任命书;

3.对申报单位提供文件、材料的审查意见;

4.其他需要出具的文件、材料。

(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根据申报单位和主管部门提供的文件、证件及材料,审批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使用的行为,出具批复文件。

一次转作经营的资产,其价值量数额巨大的,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送同级财政部门征求意见后审批,并将批准文件抄送财政部门备案。

第六条

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在经过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以后,必须按《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

第七条

事业单位对批准转作经营的资产,享有收益权;承担投入资产的安全完成和保值增值的监督责任。

第八条

事业单位对转作经营的资产要建立专项管理制度。

(一)专项登记。建立转作经营资产的台帐,如实登记和反映转作经营资产的数量、价值、投资形式、投入单位的名称等;

(二)专项考核。建立经营性资产管理考核的指标体系,对投出资产的经营和收益分配进行严格考核和监督检查。

第九条

对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坚持有偿使用原则。以实际转作经营的国有资产总额为基数,按季(或年)度收取一定比例的国有资产占用费。

第十条

事业单位在申办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过程中,不得弄虚作假;主管部门不得出具伪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得徇私舞弊。对违反本实施办法的,要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交由司法部门处理。对用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性使用,不履行报批手续的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不予产权登记和年检,按违反财经纪律进行处理,并收缴其投出的资产及所得收益。

第十一条

境外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办法,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依据本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

中国人民解放军以及经国家批准的某些特定的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使用的管理办法,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和有关主管部门会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依照本实施办法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各类占有、使用国有资产的行政机关、党派、社会团体和集体性质的事业单位参照本实施办法执行。

第十四条

本实施办法实施前已经转作经营的资产,由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负责按本实施办法予以规范。

第十五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可根据本实施办法的原则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

第十六条

本实施办法由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实施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国有资产管理局

关于转发《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市属各行政事业单位、各企业(总公司)、各区县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局:

现将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资事发(1995)89号“关于颁发《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和国资事发(1995)90号“关于制发《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申报审批表》的通知”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补充通知如下,请一并遵照执行。

一、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要按照《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由具备评估资格的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并按规定标准由市或区县国有资产管理局予以确认,核定其价值量,并以此作为经营性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基础。

二、对一次转作经营的资产,市级单位价值超过200万元(含200万元)的,由市国有资产管理局送市财政局征求意见后审批,并将批准文件抄送市财政局备案。区县级单位的标准,由区县国有资产管理局商财政局制定。

三、按照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坚持有偿使用的原则,由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实际转作经营的国有资产评估值为基数,对占用单位按年6%的比例分季收取国有资产占用费。

四、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经批准后,市级单位应按季度提取国有资产占用费,并于每季度的首月上缴市国有资产管理局,逾期不缴者,按日计收应缴额5‰的滞纳金。区县级单位的收缴办法,由区县国有资产管理局制定。

五、本通知发布前已经转作经营的资产,应按本通知规定予以规范。市级单位于1996年6月底前,到市国有资产管理局补办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报批手续。

六、各单位要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对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不按本通知办理的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权建议同级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同意后对其停拨或缓拨有关经费,对情节严重的要追究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按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七、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2:非经营性事业单位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即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以下简称非经营性资产),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和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和。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对外投资、有价证券、无形资产和其它资产。

非经营性资产是国家机关正常运转和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保证。加强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有利于资产的安全和完整,有利于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节约财政开支、降低行政办公成本,有利于防止贪污腐败的滋生。

一、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止,我县县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值为246517.4万元,其中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为59097.52万元,约占总资产的25%。随着办公现代化的推进,非经营性资产在国有资产中的比重将日趋增大。

近几年来,我县在加强和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根据2009年宜府办[2009]11号文件,县国资局对全县国有资产进行了摸底登记,把经营性资产纳入了县国有资产营运中心管理。2010年县财政部门制订了实施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信息系统方案,专门成立了实施领导小组。资产信息系统的实施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情况等进行了全面清查,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监督管理奠定了基础,积累了一些经验,资产管理状况有了一定的好转。但总体状况不容乐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仍存在家底不实、账物不符、重钱轻物、产权不清、职责不明及资产的价值和效能观念淡薄等问题。

二、非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底不清,部分资产游离账外。单位账面资产小于实际拥有资产的现象普遍存在。其原因一是由于资产量大面广;二是来源五花八门;三是未坚持每年清产核资,也未进行国有资产年检;四是财务会计上从账面到账面,造成账实不符。账外资产的存在,一是游离于监管范围之外,二是流失具有隐蔽性,三是处置具有随意性。

2、重购轻管,使用效率低,损失浪费时有发生。各单位在争取经费购置资产时,积极主动,频繁更新,重复购置,却疏于管理,造成资产的有形或无形损失。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苦乐不均,难于优化配置。

3、资产处置不规范。由于经费管理部门、会计核算部门和资产使用单位未能相互制约形成合力,单位在资产处置时,往往事先不评估,不按程序报批。2010年,县直近30个部门的办公地址进行搬迁时,资产变动较大,新添了不少资产,也淘汰处置了不少资产,却均未依法进行变更登记、调账。

4、“非转经”资产监管缺位。我县除在2009年对全县国有资产进行了初步摸底登记外,至今未进行过年检,也未对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进行界定,无法了解行政事业单位“非转经”资产的动态情况,致使资产占用费未依法征收,造成国有资产不同程度的流失。

三、非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基础工作差。长期以来,重视经营性资产管理轻视非经营性资产管理;重视企业资产管理轻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重视资产购置轻视资产优化配置;致使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基础工作十分薄弱,缺少一整套监督管理制度,至今尚未建立较为完整的非经营性资产管理信息数据库。

2、管理体制滞后。由于现行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监管主体不明确,行政事业单位尚未形成完善的并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各单位主管部门也行使监管职能,从而强化了“部门所有”意识,存在着明显的管理“真空”和“漏洞”。

3、监管手段较弱。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有财政、国资和使用单位及其主管部门,造成交叉管理,政出多门,致使专职机构职能弱化,未形成权威。国资部门目前专管经营性资产,对非经营性资产缺乏监管手段,日常工作缺乏指导,对违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难予实施处罚;财政部门对各行政事业单位上报的资产状况难予检查核实,更难考核、奖惩。

四、加强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非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要加强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笔者建议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提高对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认识。一是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目前国家规范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以及公务员津补贴发放工作,物资实行了政府采购。各行政事业单位不必再为办公场所、办公设备和福利待遇操心,这为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提供了极好机遇;二是要切实改变重购轻管的倾向;三是要把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与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同等重视。

2、探索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运行机制。要加强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关键是要探索由哪个部门来行使非经营性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职能。笔者认为,根据各地经验,应建立政府机关事务管理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相关部门职责明确、密切配合、相互制衡的机制。实行“统一配置标准、统一产权登记、统一处置资产、统一资产经营(指“非转经”资产),使资产管理职能与财政支付职能相分离。政府机关事务局(内设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心或称办公室,二块牌子一套人马),其职责是:对实物资产权属的集中管理,在财政部门指导下建立分系统的资产台账;产权的登记、界定、变动和纠纷的调处;资产的配置、调剂使用、处置、评估和统计等(价值较大的资产须经中介机构评估)、组织资产年检。财政部门侧重于资产的价值监管(设立资产总账);根据资产配置标准和实际需求确定资产配置预算;严格按“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对资产处置收益实行专户管理。使用单位负责资产的合理使用、维护其安全和完整;根据资产台账建立实物明细账;及时向管理中心提供资产的动态信息。

3、夯实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基础。一是搞好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由于非经营性资产构成复杂、布局分散、尚未形成集中统一管理的体制,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总量到底有多少,目前还没有准确权威的统计数据。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对全县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资产进行一次彻底地清产核资、摸清家底(可先清理县直单位的)。清产核资工作每年最少要进行一次(配合资产年检进行),在此基础上,建立规范的资产存量数据库,对量大价高的主要资产,如房屋、车辆、空调、计算机及贵重设备仪器等建立台账,实行动态管理。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非经营性资产管理制度。为使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有章可循,规范有序,要因地制宜,制订详细的资产日常管理、使用、核算和资产的购置、分配、报废、报损、转移、出售及年检、账务处理等制度。

4、加强非经营性资产的责任监管,实行问责制。财政部门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法律所有权监管部门,要在执法环节上承担责任。资产使用单位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做到按需购建,效益使用,用在实处,确保资产的安全。资产管理中心要接受同级财政、审计和监察部门的监督,要对资产的权属、变动、调处等日常工作负责;同时要加强审计监察部门对资产管理违规处罚的力度,确保监管工作落实到位。对因监管不力、使用不当造成非经营性资产损坏、流失的,要实行问责制,对情节严重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综上所述,非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通过各方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国有资产的安全节约运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由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的界定标准、分布面广及管理体制等问题,我们很难了解到更多的真实情况,本文引据实例少,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引起政府及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使我县的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尽快步入依法有序、优化、效能的轨道!

县老年科协财贸分会

(执笔:邹

龙)

篇3:非经营性事业单位

一、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好处

(一) 有助于弥补财政拨款的不足, 减少资产的无形浪费

事业单位从事业务活动, 往往会受到财政拨款费用的限制, 业务活动无法进一步的发展, 国有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以后, 事业单位可以合理利用闲置的资产去投资、入股、联营、出租, 出借, 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 不仅可以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增加单位收入, 还可以提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 减少了资产的闲置, 避免了资产无形的浪费。

(二) 有助于资产的全面管理, 避免资产的重复购置及闲置浪费

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以前, 资产的占有及使用的部门不同, 造成资产的管理混乱。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后, 各单位建立一个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 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从而避免了资产在购置上和使用上的随意性, 对各部门、单位之间闲置不用的资产, 可以调剂余缺, 减少资产的重复购置, 也相应的减少了资产的闲置浪费。

(三) 有利于事业单位人员思想的转变

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后, 事业单位由资产的使用管理主体, 转变成资产的价值管理主体, 从单一的管理使用, 到复杂的管理价值, 更有利于事业单位有关部门人员思想的转变, 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也间接的带动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 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以后, 资产如果利用得当, 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是, 在具体的实施及监管过程中,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资产监管机制不完善

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后, 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管理机构没有及时成立, 造成对国有资产的监管使用不到位。有的部门将资产以廉租方式出租或出借给个人, 往往租金很少或没有租金, 造成资产的部分毁损, 使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管理制度变为一纸空文;有的一些机构, 盲目追求资产的效益, 资产投资、入股、合资、联营、出租或出借后, 往往不闻不问, 对设备的监督使用、维护保养的跟踪不及时、不到位, 往往投资、出租出去的资产, 毁损严重, 大大减少了资产的使用年限及寿命, 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从而间接造成资产的贬值, 有的甚至是资产的严重流失。

(二) 资产的账卡物不相符, 资产价值的估算不准确, 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

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后, 由于资产评估管理不及时, 造成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 有的资产有账无物, 有的资产有物无账, 账物都有的资产, 往往市场价值与实际使用价值出入还很大, 造成资产管理的严重失调, 不能体现现有资产的实际价值, 无法确定经营性资产投资收益标准。

(三) 投资的盲目性及不确定性

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后, 资产的所有者为机关事业单位, 他们没有从事过相关的投资活动, 往往盲目投资, 造成投资资产间接损失, 甚至是无法收回;由于资产的管理主体从未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不是物质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对资产的保值及增值能力调查了解的不够详细, 不够准确, 往往将一些好的投资机会错失掉, 造成了资产间接的浪费。

三、进一步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对策

(一) 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强化制约措施

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后, 有关单位应及时制定一套管理制度, 专门成立资产投资管理部门, 从资产投资的审批开始, 项目要审查严格, 层层把关, 资产投资后的进一步监督管理措施要严谨, 建立起一套专门针对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制约机制,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同时, 有专门的部门负责审查制度的执行情况, 对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要有书面的文字汇报资料, 保证每笔投资有出处, 有回报, 对资产的无形浪费, 要找到责任人, 必要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 对资产的使用价值进行定期评估, 并对其进行盘查

无论是投资出去的资产, 还是出租出借出去的资产, 政府部门应对资产的存在状况及使用情况定期进行资产的盘点。期末, 应聘请专门的审计机构对该资产的使用价值进行估算, 保证资产价值的真实性, 同时, 财务人员要做到资产账、卡、物一致, 不存在有账无物、有物无账的资产, 更不能有账外资产的存在, 合理利用每一项资产。

(三) 加强资产的投资预算管理

对于投资的资产, 必须是在保证完成本单位正常工作前提下, 对闲置的资产进行一系列的经营活动。资产投资管理的部门, 每年都要根据市场需求及资产的使用状况, 制定一套完整投资计划, 经有关职能部门审批核准后, 才能按照计划去投资、使用。对经营性资产投资使用好的单位和个人, 要定期从投资所得中给予响应的奖励, 调动了单位有关个人投资的积极性, 也避免了资产的盲目投资, 降低了资产的各种浪费及流失。

参考文献

篇4:非经营性事业单位

【关键词】政府;经营性资产管理;难点;对策

一、政府事业单位实施经营性资产管理的难点

1.管理方式比较滞后

伴随着我国政府在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制度建设与改革的逐步深入,事业单位在经营性资产管理的建设上有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大部分事业单位在经营性资产管理上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是管理模式依然陈旧,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实现经济效益增长需求;其次是经营性资产产权不明确,甚至很多单位存在大量的死账、坏账,严重妨碍了单位效益的提升;最后是资产配置尚待优化,比如对现有资产配置不合理或者缺乏相应的长远规划,导致事业单位现有资产无法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2.政府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意识水平比较低

经营性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实现资产市场化运作的手段之一。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在经营性资产管理上也开始引入市场化运作手段。但是由于管理者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使得其在管理手段、管理内容上不能够实现创新。同时,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经营效益不断提升,使得其对经营性资产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这也是我国事业单位在经营性资产管理上最需要加强的环节。除此之外,管理者对于经营性资产管理认识存在偏见。比如大部分管理者对于经营性资产管理都停留在账面上,从而造成大量坏账、死账的出现。

3.政府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体系不完善

根據我国财政部所颁布实施的《加强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通知》中,就对政府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比如《通知》中规定政府经营性资产可以运用引导以及自治的方式,将政府经营性资产与事业单位市场化管理模式进行融合,以此来增强政府经营性资产体系的管理水平与作用发挥。然而,在我国政府对传统经营性资产体系进行改革以后,由于管理人员大都缺乏专业的经营性资产知识,从而使得其在经营性资产管理水平上受到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负面影响,最终无法满足单位的经营性资产效益提升的需求。

4.缺乏健全的经营性资产配置模式

健全的经营性资产配置模式是有效保障政府经营性资产部门维持日常运作的关键,同时也是完善经营性资产配置模式的重要推动力。由于当前我国在政府经营性资产经费的实际运用过程当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再加上事业单位尚未形成合理的经营资产配置模式,也就无法对经营资产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有力引导。

二、政府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难点的解决对策

1.加大经营性资产宣传力度,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首先政府要加大经营性资产宣传力度,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管理者可以正确的意识到良好经营性资产对事业单位资产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意义。同时,伴随着我国经营性资产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使得事业单位无法再独自进行资产管理,这也就要求政府部门遵循市场化运作原则,实现经营性资产管理的市场化运作;其次是要从经营性资产深化改革角度,对经营性资产的出租项目制定出相应的管理规范与标准;再次是要加强政府经营性资产部门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从而使得经营性资产部门可以从传统的工作模式向市场化的服务型工作模式转变,以此来有效提升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水平。

2.完善以财政部门为主导的经营性资产管理体系

省一级财政部门应当依据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状况,按照类别对事业单位现有经营性资产的管理目标、管理原则以及法律责任和组织方式等等进行规定;制定出合理化的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程序,做到各程序责任到人、各程序规范操作;设计出专业化的管理报表,对事业单位的经营性资产使用情况进行确认,以此来保障整个管理工作的规范;创建内部监管机制,从而对经营性资产管理前、管理中、管理后进行严格监督管理。

3.创建经营性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机制

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者要严格遵循内部控制制度来执行各项管理要求,从而有效加大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程序的执行力度。同时,还要通过提升单位经营性资产相关管理人员的经营性资产管理意识水平以及责任水平,为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的有效使用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4.运用多样化手段激发管理者积极性

首先是要创建长期的激励机制。对负责经营性资产管理的人员创建出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的长期激励机制。物质激励应当包含奖金、工资等内容,而精神激励则包含理解以及尊重等内容。良好的物质与精神激励能够有效促进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者在薪酬、奖金以及尊重等各方面需求上的满足,从而激发出其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另外,运用机会激励,同样可以激发管理者积极性。比如引导管理者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岗位公平竞争机会等等。

5.创建经营性资产管理者合理报酬制度

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者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的激发,能够对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在单位发展中的作用发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管理者本身的工作质量也对经营性资产在市场化运作中的竞争能力的提高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当前事业单位应当对现有薪酬制度进行改革,从而制定出更符合经营性资产管理者的薪酬制度,例如提升岗位工资水平、增加岗位津贴项目等等。另外,事业单位还可以将管理者与负责的管理项目运作效益进行关联,从而使得新的薪酬制度可以发挥出对管理者的约束作用,从而避免因代理管理而产生的衍生问题。

6.创建严格、合理规范的约束机制

严格的约束机制是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性资产管理的主要手段,合理规范的约束机制能够提升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首先在约束机制的创建上应当加大对玩忽职守以及谋取私利者的惩处力度,情节严重者要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相应的法律责任。尤其是要对经营性资产管理者的经理人的约束,要从经济、法律以及行政等各方面加大对其约束力度,从而使得处于关键环节的经理人可以发挥出其良好的中坚作用。其次是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经营性资产绩效评价指标与程序。由于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评价是一项涉及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多领域的系统工程,所以对其评价必须要从当前事业单位现有资产状况出发,从而制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当前大部分事业单位在经营性资产评价上主要使用两种指标:第一种是定性指标。定性指标可以有效地对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状况进行有效的体现,比如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是否已经验收、使用或者管理者是否对其作出转让或者出售的行为,通过定性指标都可以直接体现出来;第二种是定量指标。定量指标在内容上主要包含单位经营性资产资产负债率、利润率以及回报率等内容。定量指标主要是对单位经营性资产的经营效果及其财务风险进行评价与分析。

7.提升单位经营资产利用率

事业单位经营资产管理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能够在经营资产的租赁、经营以及利益分配中做到公平公正,以此来提升经营资产利用率。首先,事业单位要对租赁程序进行规范,将市场竞争机制纳入到事业单位经营资产管理中,提升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其次是要制定出合理的管理政策,从制度上保障承租人的权益,另外,通过创建监督机制来防止收益体外循环问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营性资产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尤其是经营性资产的深化改革,使得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部门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不断增多。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这些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从多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来为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刘竹青.浅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绩效评价[ 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2]庄序莹, 毛程连.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与改革设想[ 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7, (12).

[3]尚前名.事业国资流失“暗河”[ J] . 望, 2010,(10).

[4]孙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预算管理研究[ D] .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09.

篇5:非经营性事业单位

2011-06-03 01:55:19 来源: 新京报(北京)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本报讯 昨日,全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释放出了事业单位改革信号,首次明确给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时间表;事业单位将分类改革,目前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将转成企业。这项改革关乎4000万事业单位从业人员。

问题

事业单位事企不分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在会上指出,目前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国家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还不够完善。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马凯指出,要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方式

有审批权单位划归政府

据悉,从今年到2015年,中国将用5年时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到2020年,要建立起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其中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就是指将目前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转成企业,将具有行政审批权限的事业单位划归政府,变成政府部门。

综合新华社、央视报道

改革原则

事业单位改革不搞“一刀切”

马凯强调,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始终把握并贯彻四项基本要求。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

通过改革体制、完善机制,激发事业单位活力,促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分类为基础。

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根据不同事业单位的特点分别实施不同的改革和管理措施。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核心。

着力在管理方式、人事制度、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政保障等关键环节进行积极探索。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

不同社会功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事业单位的改革要因地制宜,稳步推进。条件成熟的可率先改革,暂不具备条件的允许过渡,不搞“一刀切”。

改革“铁饭碗”

1995年 启动改革

我国启动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如今这项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

2006年 收入分配改革

事业单位开始实施收入分配改革,事业单位随即实行了岗位绩效工作制度。

2009年 养老险改革试点

我国出台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方案,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等省市试点。2010年7月 改革强化公益性

中央编办副主任黄文平表示,事业单位改革应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

2012年 公开招聘全覆盖

人社部表示,2012年,公开招聘制度将在全国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实现“全覆盖”。2015年 事业单位要分类

2011-2015年的五年时间,我国将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

2020年 建立新管理体制

到2020年,将形成新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法律质询电费:400-678-6088

篇6:经营人心就是经营事业

经营人心就是经营事业

被逼创业 当年从伊利出来,表面来看很平静,内心实际上是翻江倒海的.20多年干企业,而且干的.是国有企业,这个时候该做点什么呢?当然,我去过人才市场,也有看看同行或者其他行业有没有用我的地方.后来人家没问我的经历,就问我的年龄,我说43岁.人家说超过40岁的不接待,我就走了.

作 者:牛根生 作者单位:蒙牛乳业集团刊 名:东方企业文化英文刊名:ORIENTAL ENTERPRISE CULTURE年,卷(期):“”(5)分类号:关键词:

篇7:非经营性事业单位

1、什么是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

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是指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或中介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事业单位。

列入转企改制范围的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主要包括以下七类:(1)宾馆、招待所、疗养院、物业管理等后勤服务机构;(2)以接待服务为主要任务的各类培训机构;(3)工程建设(维修)、产品设计、技术服务、物资供应、工交环卫等服务机构;(4)剧场、会展中心、展览馆、旅行社等经营性机构;(5)农场、园艺场、养殖场、林场等经营型机构;(6)各类俱乐部、新闻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经营机构;(7)其他需转企改制的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名单由省编办界定后下达。

2、为什么要推进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省委提出了加快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要求。这对我省深化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一,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促进安徽奋力崛起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推进安徽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全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我省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要如期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需要进一步理顺体制,调动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是我省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将进一步激活这些单位的体制活力,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第二,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现行的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历经多次改革,但一些事业单位存在的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行政性垄断、市场分割和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积极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有利于建立一个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精简高效的现代组织体系;有利于突破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促进部分传统公共事业产业化、社会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组织载体,它与政府机关有着紧密的附属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前提条件。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而许多该管的事情却没有管好。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可以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法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政府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第四,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加快转企改制单位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虽然被冠以事业的“帽子”,但是既不能享受财政拨款的待遇,又受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约束,问题日益凸现:一是职能普遍弱化,许多单位“不务正业”;二是大多数单位经营状况惨淡,长期依靠主管部门利用职权为其承揽业务,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生产经营缺乏活力;三是大量的资产闲置和人才浪费,资源不能合理配置,整体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了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的发展,等等。由于效益差,许多单位工资不能足额发放,职工思想不稳,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扭转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这种状况,单纯依靠加强管理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让它们在市场中求生存、增活力、促发展。这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选择,符合广大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及职工的利益。

3、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什么?

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要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和资源优化配置、公平竞争、公正透明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进行。

4、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推进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转企工作。通过机构性质和职能的重新界定,将这部分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二是抓好改制工作。在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的同时,要坚定不移地进行改制,改革产权制度,做到政企、政资分开,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各单位要认真分析自身情况和特点,积极寻求与之相适应的改制形式。有条件的可以采取组建集团、中外合资合作等改制形式。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要明晰产权,理顺关系,将国有资本纳入本级国有资产管理、营运、监督体系之中,促进转企改制单位尽快建立起新体制和新机制。三是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关键是人员安置,处理不好,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因此,要严格执行转企改制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安置政策,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本着“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

5、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在时间上有什么要求? 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总体上要求2007年底前完成,分两个批次组织实施。第一批次原则上在2006年底前完成,第二批次原则上在2007年底前完成。省直各单位要对所属事业单位进行梳理和摸排,按照2006年为第一批次、2007年为第二批次的总体时间要求,将所属转企改制单位进行分批次改革。

6、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期间,人、财、物是否冻结? 为确保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顺利进行,经省委、省政府同意,自2006年4月20日起,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人、财、物一律冻结。人员只出不进(按政策分配的军转干部除外);不得突击提拔干部;不得违章调用资金、转移资产、私分钱物;在建工程仍按原立项的批件、原投资渠道以及原协议继续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对违反上述规定的,将依法依纪予以严肃处理。

7、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具体转企改制形式主要有哪些? 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要因地制宜,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完善的激励与制约机制的要求,认真分析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转企改制形式。转企改制主要有先售后股、兼并重组、停业破产等三种形式:

先售后股。将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经评估后的存量资产以净资产计价出售给单位职工。鼓励职工自愿增资入股,允许社会法人、自然人作增量投入。对净资产额较大,职工难以一次性认购的,可采取分期付款和买、租、股结合的办法进行改革。对本单位职工不能全额认购的,允许出售给社会法人或自然人。鼓励经营层控股,经营者持大股。

兼并重组。通过市场竞价的方式或由主管部门与兼并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法人)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由兼并方出资收购其全部资产和负债,实行整体式兼并。兼并重组既可在本系统内进行,也可跨系统进行。

停业破产。对无力正常运转且难以实行重组的单位,采取先清算债权债务、分流安置人员,后申请停业注销的办法,实施自行解体。对严重亏损、债务沉重和无力清偿的单位,可参照企业破产办法进行破产清算。

除上述三种主要形式外,有条件的单位也可以采取组建集团、合资(合作)等其他形式实施转企改制。

8、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具体操作程序是如何规定的?

总体程序是: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拟定转企改制总体方案,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省编办审批。其中,转企改制方案实施中涉及资产处置、产权变更和财务变动的,按规定程序报省财政厅审批后执行;涉及土地使用权处置的,报省政府审批后执行;涉及其他各项政策规定的审批事项,按省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报批后执行。具体操作程序按以下七个步骤进行:

(一)转企改制事业单位拟定改革方案;

(二)转企改制事业单位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具体转企改制方案;

(三)转企改制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核方案并报省编办审批;

(四)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

(五)办理国有资产处置核批手续;

(六)办理职工劳动工资关系和社保关系转换手续;

(七)办理事业单位注销登记手续和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手续。

9、如何拟定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方案?

要按照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各项政策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拟定转企改制方案,并经本单位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单位概况;转企改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转企改制具体形式;资产处置办法(包括剥离、核销、提留、出售、优惠等);人员安置方案及有关费用测算;转企改制后设立的新体法人治理机构和企业发展构想;转企改制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步骤;需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重要事项。

10、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方案如何报批?

各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将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转企改制方案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省编办(一式10份)。省编办收到方案后转有关部门征求意见,有关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审核意见反馈省编办。省编办汇总有关部门意见后, 按照有利于改制单位的生存与发展、有利于改制单位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改制单位妥善安置人员的原则和成熟一个审批一个的原则,提出审核意见报省编委审批。

11、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方案如何组织实施? 转企改制方案批准后,在主管部门指导下,由原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根据皖办发[2005]26号文件精神,各转企改制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是改革的主要责任部门,要切实履行好 “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高度重视改革,将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改革的领导,认真抓好工作的部署、检查和落实,及时协调解决组织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各转企改制单位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肃各项纪律,真正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生产经营不停,国有资产不流失。各批次转企改制单位须于当年12月31日前完成转企改制各项工作,并将转企改制工作实施情况总结报省编办。

12、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中出台了哪些配套优惠政策?

为了确保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改革有一个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结合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的实际,并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总结试点单位的成功做法,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资产处置、土地使用权处置、职工养老保险与提前退休等7项配套政策和措施,并分别出台了《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与不良资产处置的意见》、《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劳动保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原离退休人员相关费用提留问题的意见》、《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职工提前退休及待遇核定审批程序的通知》等配套文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配套政策是在我省经济和财政实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出台的,力度较大,含“金”量也比较高,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视,充分体现了对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职工特别是离退休职工的关心和照顾。这些政策来之不易,要认真贯彻落实好。

13、转企改制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的现有资产如何处置? 实行转企改制的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必须依法进行资产评估、产权界定,对现有资产中的国有资产应转为国家资本金或股本金(土地使用权另行处理),其处置和管理参照我省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规定从宽从优执行。其中,转企改制单位自办的幼儿园、医务室、职工食堂、集体宿舍等非经营性资产应进行剥离,剥离后可委托转企改制单位代管。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制为股份制企业的,允许其国有股权全部或部分出让;一次性付款的可下浮10%股价;净资产为零或负数的,可零价出售。对转企单位在本次改制确定的资产评估基准日之前形成的不良资产,按照有关规定,经财政部门审批后,可从净资产中核销。

14、转企改制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原使用的国有划拨土地处置有何规定?

实行转企改制的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其原使用的国有划拨土地应办理有偿使用手续。需要继续保留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经批准可暂予保留,但保留期限一般不得超过5年;以出让方式处置的,可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省经贸委、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土地资产管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0〕32号)有关规定办理。

15、转企改制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的资产怎样进行评估? 根据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国资委《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与不良资产处置的见》(皖编办〔2006〕14号),转企改制单位的资产评估按以下程序进行:

(1)由转企改制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对其资产(工会经费除外)进行全面清查、登记造册和编制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及财产目录。(2)在上述资产清查的基础上,由转企改制单位的主管部门负责或委托中介机构对其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报省审计厅、省财政厅、省编办。

(3)在完成审计的基础上,通过招标确定和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对转企改制单位的全部资产(包括土地)进行评估(首批转企改制的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资产评估的基准日统一确定为2005年12月31日,第二批转企改制的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资产评估的基准日统一确定为2006年12月31日)。资产评估结果报省财政部门(土地评估结果报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核准,并在转企改制单位予以公示。为确保资产评估和审计结果的公开、公正、公平,任一转企改制单位的资产评估和财务审计均不得由同一家中介机构承担。

16、转企改制单位的国有产权如何转让?

根据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国资委《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与不良资产处置的意见》(皖编办〔2006〕14号),转企改制单位的国有资产产权可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方式进行转让。其转让价格以经核准的资产评估结果为基础,同时考虑盈利水平和市场发展前景等因素合理确定。国有产权转让中,资产评估价值在20万元以上的,必须进入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公开进行转让;资产评估价值在20万元以下的,可由主管部门报请省财政部门批准后,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国有资产转让的规定实施协议转让。

17、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期间出现的收益和亏损怎样处理?

根据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国资委《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与不良资产处置的见》(皖编办〔2006〕14号),转企改制单位从资产评估基准日到完成转企改制期间内的收益,50%上缴至省财政厅非税收入汇缴结算帐户,再由非税收入汇缴结算帐户划解财政专户,用于支付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成本,另50%由转企改制后的单位所有。如果出现亏损,亦按上述比例分别承担。

18、转企改制单位的国有资产产权出售收入如何管理? 根据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国资委《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与不良资产处置的见》(皖编办〔2006〕14号),转企改制单位的国有资产产权出售收入全额缴入省财政厅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再由省非税收入管理机构按规定划解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统一用于支付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改革成本。其中,涉及转企改制单位国有划拨土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出让手续,其应缴的土地出让金,经省财政厅批准,可作为资本金转增改制企业,用于弥补改制单位净资产负数和支付改制成本。上缴财政的国有资产产权出售收入,其使用由主管部门拟定专项报告并经省财政厅批准后执行。同一主管部门(单位)下属的若干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可经财政部门批准先在本部门调剂使用。经财政部门确认不足以支付下属单位改革成本的,经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联席会议办公室批准,可由省财政厅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上缴的国有资产产权出售收入结余中调剂解决。

19、转企改制单位的国有资产产权出售收入如何使用? 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变现资金,首先用于支付职工历年欠发工资、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用和安置富余职工。如国有资产变现资金仍有结余的,应按有关规定上缴财政。

转企改制单位原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费、提前退休人员提前退休年限内的退休费、经济补偿金、抚恤金、丧葬费及富余职工安置等费用,经省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核准后,可在单位的净资产中计提。

对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办理各种手续的收费,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予以减免。20、转企改制单位的不良资产怎样处置? 根据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国资委《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与不良资产处置的见》(皖编办〔2006〕14号),转企改制单位的不良资产应按以下办法处置:(1)转企改制单位按照国有资产损失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其不良资产进行清理并提出处置意见,报省财政厅审批。

篇8:非经营性事业单位

随着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推进, 经营性事业单位和市场的关系日益紧密, 面临着越来越多来自市场的竞争。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趋势, 经营性事业单位就需要实行企业化管理改革, 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桎梏。对经营性事业单位而言, 传统会计核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成为了其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因此, 改进会计核算模式, 就成为了经营性事业单位在新时期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的弊端

1、基础会计核算问题

目前, 一些较大的经营性事业单位在核算时, 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比, 收付实现制难以完整、有效、真实、充分地反映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经营性事业单位在收付实现制下往往会发生收支项目在一个会计年度内不匹配的情况。举例而言, 房屋修缮费用不是定期的经常性支出费用, 不是每个会计内度内都会发生的, 然而, 一旦房屋修缮费用发生, 那么该会计年度的支出就将会大大增加, 从而导致此年度内结余降低, 导致当期收支无法合理匹配, 结余的计算也不科学、不合理。特别是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政府采购制度实行后, 付款环节与采购环节被分离开来, 造成贷款的支付和项目的实施之间产生了时间间隔。如果仍然按照现行经营性事业单位所遵循的会计原则进行处理的化, 在支付与采购之间相隔时间较久, 跨越年度时, 就将造成账面和实际严重不符的现象, 无法真实、有效地反映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

2、资产核算弊端

只核算固定资产的账面原值, 而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固定资产的维护与更新依赖于提取修购基金, 是现行经营性事业单位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经营性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盘盈、固定资产盘亏、固定资产转出、固定资产增加、固定资产计价等会计事项均做出了明确的核算规定, 但是没有明确规定在使用过程中固定资产的价值损耗核算。因为没有反映固定资产净值, 所以现行经营性事业单位在资产核算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随着固定资产使用时间的增加, 固定资产的净值和账面价值发生背离。没有反映固定资产损耗的固定资产原值, 虚增了事业单位资产总量导致资产负债表难以如实地反映资产的真实情况。其次, 折旧费用没有纳入到成本中, 造成不完整的成本核算。在构建固定资产时, 经营性事业单位借记专款支出、专用基金 (修购基金) 或事业支出 (设备购置费) 等科目, 如此核算必然会导致事业成本虚增。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取得收入的相应成本被人为的降低了, 导致盈余虚增, 无法有效落实会计核算的配比原则。

3、成本核算弊端

经营性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体系中具有经营性业务的单位, 其和非经营性事业单位采用的核算会计基础不同。通常, 对经营性业务, 事业单位采用权责发生制来核算成本。而对于非经营性业务, 事业单位则采用收付实现制不核算成本。因为不核算成本, 所以事业单位的非经营性业务的资金使用情况难以得到有效的考核与评价。另一方面,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难以十分明确地区分经营性业务和非经营性业务, 从而无法合理分摊费用, 导致难以准确地核算成本。这样的会计核算模式既阻碍了经营性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和日常工作, 又影响了国家预算资金的合理、恰当使用, 极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为了有效地扭转这种局面, 经营性事业单位就应当采取全面的成本核算措施, 改进会计核算模式。

二、会计核算模式的改进策略

1、合理选择会计核算基础

一般而言, 会计目标与单位性质均会影响会计核算基础的合理选择。作为一项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在预算会计体系中位于相对突出的位置, 行政单位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均将收付实现制作为基础。但是, 在实际的运行中, 国家财政预算拨款并不是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唯一资金来源。与此同时, 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虽然比企业业务活动简单, 但是比行政性单位要复杂, 收付实现制无法有效地满足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需求。鉴于此, 国家颁布了相关规章制度, 规定了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 并且建议在经营收支业务会计核算时应当尽量采用权责发生制。因此, 经营性事业单位可以根据业务的性质选用相应的会计核算基础。出于成本核算和管理的要求, 经营性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遇到适宜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业务就需要以权责发生制作为核算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核心, 以权责发生制为补充进行会计核算, 有利于经营性事业单位加强经济资源管理, 提高业务运营效果, 进而实现预算、控制等的一体化管理。

2、规范经营性活动会计核算

经营性事业单位的经营性活动与一般企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会计核算时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之处, 规范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是非常必要的。下面以交通事业为例说明规范经营性活动会计核算的方法。对度新建工程项目而言, 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投资者注资或国家投资。从资金管理体制与资金周转方式来看, 通常实行营建分离, 不属于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范围。新建工程项目的核算需要以《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为准绳。对于保养、小修、中修、大修以及改修等养护性工程项目而言, 事业单位自由资金与财政拨款是主要的资金来源。养护工程项目应当列入专项养护工程支出, 并反映在事业支出中。对于一些资金数额巨大、工程项目任务繁重的专项工程项目而言, 可以按照“营建分离”的原则进行处理。按财务会计主体和项目基建主体, 经营性事业单位分别进行会计核算, 并反映在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之中。

3、加强内部成本核算

经营性事业单位面临着着企业化管理与市场化改革, 经营性事业支出需要加强内部成本核算。《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经营性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内部成本核算进行了相应的规定。经营性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业务开展的实际需要, 采用相应的内部成本核算方法。根据经营性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特点、成本开支范围、成本管理方式等, 制定相应的内部成本核算办法, 能够有效地反映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事业成果与财务状况, 有助于提高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水平, 加强经营性事业单位的内部成本核算意识, 促进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加强内部成本核算, 是经营性事业单位提高支出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 是逐步向企业财务管理过渡的必然要求。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决定了其必须加强内部成本核算, 以如实反映事业成果。经营性事业单位具有业务分明的生产性、项目支出的特点, 开展内部成本核算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要求经营性事业单位根据企业化管理标准, 开展内部核算。经营性事业单位在注重严格规范资金使用的同时, 还需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 遵循效益原则和专款专用等费用支出管理原则。此外, 经营性事业单位还必须根据自身财务管理的总体要求和业务特点, 制定内部成本核算的相关规章制度, 统一财务管理体制, 确保事业支出和成本支出互相衔接, 提高资金管理、使用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 现行的经营性事业单位成本核算模式在基础会计核算、资产核算和成本核算等方面均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提高规范会计核算,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规范运营管理, 经营性事业单位就应当不断地规范经营性活动会计核算, 合理选择会计核算基础, 加强内部成本核算。

摘要:经营性事业单位是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的重要载体, 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由于受到会计核算模式等因素的制约, 经营性事业单位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经营性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核算模式的弊端主要存在于基础会计核算、资产核算和成本核算三个方面。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弊端, 经营性事业单位就应当采取合理选择会计核算基础、规范经营性活动会计核算和加强内部成本核算等措施, 改进会计核算模式。

关键词:经营性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改进

参考文献

[1]张帆, 张耀华.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5, 03:[1]张帆, 张耀华.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5, 03:

[2]张海燕.美国非营利组织财务会计框架简介[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5, 12:[2]张海燕.美国非营利组织财务会计框架简介[J].中国注册会计师, 2005, 12:

[3]杨芳.我国营利性事业单位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01:[3]杨芳.我国营利性事业单位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7, 01:

上一篇:英语八年级上册教案下一篇:培养有自信心的中学生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