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政策解读

2024-04-13

安徽省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政策解读(精选8篇)

篇1:安徽省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政策解读

安徽省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政策解读

【发布时间:2007-2-9 15:16:58】 【浏览次数:5183】 【双击自动滚屏阅读】

哪些单位需要改制

需要转企改制的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是指,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或中介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事业单位。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范围主要包括:宾馆、招待所、疗养院、物业管理等后勤服务机构;以接待服务为主要任务的各类培训机构;工程建设(维修)、产品设计、技术服务、物资供应、工交环卫等服务机构;剧场、会展中心、展览馆、旅行社等经营性机构;农场、园艺场、养殖场、林场等经营型机构;各类俱乐部、新闻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经营机构等。

转企改制三种形式

转企改制的主要形式包括:先售后股。将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经评估后的存量资产以净资产计价出售给单位职工。在职工购买存量资产的同时,鼓励职工增资产入股。允许社会法人、自然人作量投入,对净资产额较大,职工难以一次性认购的,可采取分期付款和买、租、股结合的办法。对本单位职工不能全额认购的,允许出售给社会法人或自然人。

兼并重组。通过市场竞价的方式或由主管部门与兼并方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由兼并方出资收购其全部资产和负债,实行整体式兼并。兼并重组既可在本系统内进行,也可跨系统进行。

停业破产。对无力正常运转且难以实行重组的单位,采取先清算债权债务、分流安置人员,后申请停业注销的办法,实施自行解体。对严重亏损、债务沉重和无力清偿的单位,可参照企业破产办法进行破产清算。

职工身份如何置换

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时,应依法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按照职工的实际年龄,每满一年发给职工一个月基本工资的经济补偿金,职工原有身份不再保留,可以由改制后的企业重新聘用并签订劳动合同,也可以进入社会自谋职业。对重新聘用人员,经被聘用职工本人同意,可将其应得的经济补偿金转为改制后企业的个人股份。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变现资金,首先用于支付职工历年欠发工资、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用和安置富余职工。如国有资产变现资金仍有节余的,应按有关规定上缴财政。

转企改制后,职工将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参加当地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等保险,纳入本地社会保障体系。

经营性事业单位为何要改制

据省编办事业机构编制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先行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历经多次改革,但一些事业单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同时,由于事业单位分别附属于不同层级的政府机构,从而构成了不同程度的行政垄断,导致市场分割和资源严重浪费。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有利于建立一个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精简高效的现代组织体系;有利于突破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促进部分传统公共事业产业化、社会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从而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改制以后单位资产如何处置

实行转企改制的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必须先依法进行财务审计、资产评估、产权界定。改制单位的资产(除工会经费外)均列入改制范围。改制单位在资产清查的基础上,由其主管部门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改制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审计时限统一确定为资产评估基准日的前三年;改制单位资产评估前,由其主管部门向省财政部门提交书面申请,经核准后开展资产评估;鼓励改制单位的主管部门采取国有产权转让的方式进行资产处置。

转企改制社保如何承接管理

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从批准转企改制次月起,应按属地原则,参加所在地统筹地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改为企业次月起,以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为缴费基数,按参保所在地企业缴费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个人按本人工资收入的8%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离退休人员的其他管理工作,在尚未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前,仍由原单位负责。

转企改制前已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其原退休人员,由转企改制后的单位按照统筹地区的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转企改制前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在单位按当地规定向社保经办机构缴纳退休人员医疗保险费用后,其退休人员可按规定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转企改制单位原退休人员中,劳动模范以及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待遇的先进工作者,可按人均2万元的标准计提医疗保险专项经费,由转企改制单位的主管部门建立医保专项基金,用于支付上述人员按规定应由原单位补助部分的医疗费用。

内退手续如何办理

改制前的原在编职在岗职工,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内(含5年)且工作年限满20年,或工作年限满30年的,由本人申请、所在单位同意和主管部门审核,报人事部门复核批准,可一次性办理提前退休手续,并抄送劳动保障部门备案。

实行提前退休政策所需资金,将按照“不额外增加社保和财政资金支出负担”的原则处理。提前退休人员由所在单位和个人一次性向社保经办机构缴纳提前退休年限内的退休费、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单位所缴纳的费用原则上从单位国有资产变现中支出。

数千单位面临改制

据了解,截止2006年,我省共有省属经营性事业单位近200家,市属以下经营性事业单位数千家,除去在当年已经完成改制的省属经营性事业单位13家及合肥市120多家市属经营性事业单位,其余的事业单位都将面临转企改制。目前,除省直、合肥市外,马鞍山市、巢湖市、安庆市、芜湖市都将于年初全面启动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工作。

哪些单位暂不改制

据省编办事业机构编制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的事业单位主要包括行政性事业单位、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事业单位。目前,国家仅出台了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改制的相关政策,对其它两种性质的事业单位是否需要改制尚未提出明确意见。按照现行的政策,我省将对行政性事业单位加强管理、严控编制;对公益性事业单位进行扶持,促进其发展,如我省每年仍然在增加教师的编制数量。摘自《安徽市场报》

篇2:安徽省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政策解读

1、什么是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

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是指面向市场从事生产经营或中介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事业单位。

列入转企改制范围的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主要包括以下七类:(1)宾馆、招待所、疗养院、物业管理等后勤服务机构;(2)以接待服务为主要任务的各类培训机构;(3)工程建设(维修)、产品设计、技术服务、物资供应、工交环卫等服务机构;(4)剧场、会展中心、展览馆、旅行社等经营性机构;(5)农场、园艺场、养殖场、林场等经营型机构;(6)各类俱乐部、新闻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经营机构;(7)其他需转企改制的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名单由省编办界定后下达。

2、为什么要推进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省委提出了加快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要求。这对我省深化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一,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促进安徽奋力崛起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是我省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推进安徽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的总体要求,全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未来五年我省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任务。要如期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需要进一步理顺体制,调动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是我省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将进一步激活这些单位的体制活力,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

第二,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事业单位现行的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虽历经多次改革,但一些事业单位存在的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行政性垄断、市场分割和资源严重浪费等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解决。积极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有利于建立一个能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满足公共服务需要、精简高效的现代组织体系;有利于突破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促进部分传统公共事业产业化、社会化;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组织载体,它与政府机关有着紧密的附属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前提条件。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管了许多不该管的事情,而许多该管的事情却没有管好。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可以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法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政府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第四,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加快转企改制单位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虽然被冠以事业的“帽子”,但是既不能享受财政拨款的待遇,又受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约束,问题日益凸现:一是职能普遍弱化,许多单位“不务正业”;二是大多数单位经营状况惨淡,长期依靠主管部门利用职权为其承揽业务,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生产经营缺乏活力;三是大量的资产闲置和人才浪费,资源不能合理配置,整体效益低下,严重制约了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的发展,等等。由于效益差,许多单位工资不能足额发放,职工思想不稳,工作积极性不高。因此,扭转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这种状况,单纯依靠加强管理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让它们在市场中求生存、增活力、促发展。这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选择,符合广大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及职工的利益。

3、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什么?

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事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推进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要遵循市场经济法则和资源优化配置、公平竞争、公正透明的原则,积极稳妥地进行。

4、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推进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转企工作。通过机构性质和职能的重新界定,将这部分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二是抓好改制工作。在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的同时,要坚定不移地进行改制,改革产权制度,做到政企、政资分开,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各单位要认真分析自身情况和特点,积极寻求与之相适应的改制形式。有条件的可以采取组建集团、中外合资合作等改制形式。在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要明晰产权,理顺关系,将国有资本纳入本级国有资产管理、营运、监督体系之中,促进转企改制单位尽快建立起新体制和新机制。三是妥善安置分流人员。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关键是人员安置,处理不好,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因此,要严格执行转企改制事业单位人员分流安置政策,切实保障广大职工的合法权益,本着“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制度”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做好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

5、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在时间上有什么要求? 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总体上要求2007年底前完成,分两个批次组织实施。第一批次原则上在2006年底前完成,第二批次原则上在2007年底前完成。省直各单位要对所属事业单位进行梳理和摸排,按照2006年为第一批次、2007年为第二批次的总体时间要求,将所属转企改制单位进行分批次改革。

6、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期间,人、财、物是否冻结? 为确保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顺利进行,经省委、省政府同意,自2006年4月20日起,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人、财、物一律冻结。人员只出不进(按政策分配的军转干部除外);不得突击提拔干部;不得违章调用资金、转移资产、私分钱物;在建工程仍按原立项的批件、原投资渠道以及原协议继续建设,确保按期完成。对违反上述规定的,将依法依纪予以严肃处理。

7、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具体转企改制形式主要有哪些? 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要因地制宜,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完善的激励与制约机制的要求,认真分析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选择与其相适应的转企改制形式。转企改制主要有先售后股、兼并重组、停业破产等三种形式:

先售后股。将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经评估后的存量资产以净资产计价出售给单位职工。鼓励职工自愿增资入股,允许社会法人、自然人作增量投入。对净资产额较大,职工难以一次性认购的,可采取分期付款和买、租、股结合的办法进行改革。对本单位职工不能全额认购的,允许出售给社会法人或自然人。鼓励经营层控股,经营者持大股。

兼并重组。通过市场竞价的方式或由主管部门与兼并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法人)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由兼并方出资收购其全部资产和负债,实行整体式兼并。兼并重组既可在本系统内进行,也可跨系统进行。

停业破产。对无力正常运转且难以实行重组的单位,采取先清算债权债务、分流安置人员,后申请停业注销的办法,实施自行解体。对严重亏损、债务沉重和无力清偿的单位,可参照企业破产办法进行破产清算。

除上述三种主要形式外,有条件的单位也可以采取组建集团、合资(合作)等其他形式实施转企改制。

8、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具体操作程序是如何规定的?

总体程序是: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拟定转企改制总体方案,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省编办审批。其中,转企改制方案实施中涉及资产处置、产权变更和财务变动的,按规定程序报省财政厅审批后执行;涉及土地使用权处置的,报省政府审批后执行;涉及其他各项政策规定的审批事项,按省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定报批后执行。具体操作程序按以下七个步骤进行:

(一)转企改制事业单位拟定改革方案;

(二)转企改制事业单位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具体转企改制方案;

(三)转企改制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审核方案并报省编办审批;

(四)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

(五)办理国有资产处置核批手续;

(六)办理职工劳动工资关系和社保关系转换手续;

(七)办理事业单位注销登记手续和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手续。

9、如何拟定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方案?

要按照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各项政策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拟定转企改制方案,并经本单位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单位概况;转企改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转企改制具体形式;资产处置办法(包括剥离、核销、提留、出售、优惠等);人员安置方案及有关费用测算;转企改制后设立的新体法人治理机构和企业发展构想;转企改制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步骤;需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重要事项。

10、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方案如何报批?

各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将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转企改制方案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省编办(一式10份)。省编办收到方案后转有关部门征求意见,有关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审核意见反馈省编办。省编办汇总有关部门意见后, 按照有利于改制单位的生存与发展、有利于改制单位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改制单位妥善安置人员的原则和成熟一个审批一个的原则,提出审核意见报省编委审批。

11、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方案如何组织实施? 转企改制方案批准后,在主管部门指导下,由原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根据皖办发[2005]26号文件精神,各转企改制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是改革的主要责任部门,要切实履行好 “第一责任人”的责任,高度重视改革,将改革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对改革的领导,认真抓好工作的部署、检查和落实,及时协调解决组织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各转企改制单位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肃各项纪律,真正做到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生产经营不停,国有资产不流失。各批次转企改制单位须于当年12月31日前完成转企改制各项工作,并将转企改制工作实施情况总结报省编办。

12、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中出台了哪些配套优惠政策?

为了确保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改革有一个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结合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的实际,并借鉴兄弟省市的经验,总结试点单位的成功做法,省委、省政府制定了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资产处置、土地使用权处置、职工养老保险与提前退休等7项配套政策和措施,并分别出台了《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与不良资产处置的意见》、《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劳动保障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原离退休人员相关费用提留问题的意见》、《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职工提前退休及待遇核定审批程序的通知》等配套文件。需要强调的是,这些配套政策是在我省经济和财政实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出台的,力度较大,含“金”量也比较高,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视,充分体现了对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职工特别是离退休职工的关心和照顾。这些政策来之不易,要认真贯彻落实好。

13、转企改制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的现有资产如何处置? 实行转企改制的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必须依法进行资产评估、产权界定,对现有资产中的国有资产应转为国家资本金或股本金(土地使用权另行处理),其处置和管理参照我省国有企业改革的有关规定从宽从优执行。其中,转企改制单位自办的幼儿园、医务室、职工食堂、集体宿舍等非经营性资产应进行剥离,剥离后可委托转企改制单位代管。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制为股份制企业的,允许其国有股权全部或部分出让;一次性付款的可下浮10%股价;净资产为零或负数的,可零价出售。对转企单位在本次改制确定的资产评估基准日之前形成的不良资产,按照有关规定,经财政部门审批后,可从净资产中核销。

14、转企改制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原使用的国有划拨土地处置有何规定?

实行转企改制的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其原使用的国有划拨土地应办理有偿使用手续。需要继续保留划拨土地使用权的,经批准可暂予保留,但保留期限一般不得超过5年;以出让方式处置的,可按照《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省经贸委、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土地资产管理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皖政办〔2000〕32号)有关规定办理。

15、转企改制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的资产怎样进行评估? 根据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国资委《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与不良资产处置的见》(皖编办〔2006〕14号),转企改制单位的资产评估按以下程序进行:

(1)由转企改制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对其资产(工会经费除外)进行全面清查、登记造册和编制基准日的资产负债表及财产目录。(2)在上述资产清查的基础上,由转企改制单位的主管部门负责或委托中介机构对其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报省审计厅、省财政厅、省编办。

(3)在完成审计的基础上,通过招标确定和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对转企改制单位的全部资产(包括土地)进行评估(首批转企改制的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资产评估的基准日统一确定为2005年12月31日,第二批转企改制的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资产评估的基准日统一确定为2006年12月31日)。资产评估结果报省财政部门(土地评估结果报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核准,并在转企改制单位予以公示。为确保资产评估和审计结果的公开、公正、公平,任一转企改制单位的资产评估和财务审计均不得由同一家中介机构承担。

16、转企改制单位的国有产权如何转让?

根据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国资委《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与不良资产处置的意见》(皖编办〔2006〕14号),转企改制单位的国有资产产权可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方式进行转让。其转让价格以经核准的资产评估结果为基础,同时考虑盈利水平和市场发展前景等因素合理确定。国有产权转让中,资产评估价值在20万元以上的,必须进入安徽省产权交易中心公开进行转让;资产评估价值在20万元以下的,可由主管部门报请省财政部门批准后,按照国家和省有关国有资产转让的规定实施协议转让。

17、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期间出现的收益和亏损怎样处理?

根据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国资委《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与不良资产处置的见》(皖编办〔2006〕14号),转企改制单位从资产评估基准日到完成转企改制期间内的收益,50%上缴至省财政厅非税收入汇缴结算帐户,再由非税收入汇缴结算帐户划解财政专户,用于支付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成本,另50%由转企改制后的单位所有。如果出现亏损,亦按上述比例分别承担。

18、转企改制单位的国有资产产权出售收入如何管理? 根据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国资委《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与不良资产处置的见》(皖编办〔2006〕14号),转企改制单位的国有资产产权出售收入全额缴入省财政厅政府非税收入汇缴结算户,再由省非税收入管理机构按规定划解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统一用于支付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改革成本。其中,涉及转企改制单位国有划拨土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出让手续,其应缴的土地出让金,经省财政厅批准,可作为资本金转增改制企业,用于弥补改制单位净资产负数和支付改制成本。上缴财政的国有资产产权出售收入,其使用由主管部门拟定专项报告并经省财政厅批准后执行。同一主管部门(单位)下属的若干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国有产权转让收入,可经财政部门批准先在本部门调剂使用。经财政部门确认不足以支付下属单位改革成本的,经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联席会议办公室批准,可由省财政厅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上缴的国有资产产权出售收入结余中调剂解决。

19、转企改制单位的国有资产产权出售收入如何使用? 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变现资金,首先用于支付职工历年欠发工资、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用和安置富余职工。如国有资产变现资金仍有结余的,应按有关规定上缴财政。

转企改制单位原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费、提前退休人员提前退休年限内的退休费、经济补偿金、抚恤金、丧葬费及富余职工安置等费用,经省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核准后,可在单位的净资产中计提。

对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办理各种手续的收费,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有关政策规定予以减免。20、转企改制单位的不良资产怎样处置? 根据省编办、省财政厅、省国资委《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国有资产产权转让收入与不良资产处置的见》(皖编办〔2006〕14号),转企改制单位的不良资产应按以下办法处置:(1)转企改制单位按照国有资产损失管理的有关规定,对其不良资产进行清理并提出处置意见,报省财政厅审批。

篇3: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会计核算

目前会计制度主要分为两大类,《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它们的核算基础、基本原则、会计要素、有关标准、规定不尽相同。其互相衔接不能是一个简单、直观的过程,需要对其不同点进行逐一研究,按其转换成的目标值的要求对现在值逐一进行调整,使其目标值所反映的内容符合目前公认的企业会计准则。

一、核算基础不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采用收付实现制,《企业会计制度》是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由于基础的不同,将给衔接过程中带来如下问题:

1.收入反映的不同。事业单位反映收入是在一个会计年度实际收到的各种收入,包含了已收到但实际未确认权利的收入。企业单位反映的收入则是按照《企业收入准则》的收入实现条件确认的,包含了未收到但实际已确认的部分。具体调整时,可分为以下几类处理:(1)对以前年度的收入,其已经能够满足收入实现条件的,可不进行调整。(2)对以前年度的收入,不能满足收入实现条件,其结果会对未来的经营产生影响的,直接调整净资产的结余科目,将其反映在预收账款之中。。会计分录:借记“事业结余”(或“经营结余”),贷记“预收账款”——××单位。(3)本年度收到的收入,不能满足收入实现条件的,将其调整到预收账款。会计分录:借记“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贷记“预收账款”——-××单位。(4)对以前年度和本年度未实际收到的但满足收入实现条件,应确认收入,依据所发生的原始凭证,补入账。以前年度调整结余,本年度直接调整收入。会计分录: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收入”、“事业结余”(以前年度))、“应交税金”。

2.支出反映的不同。事业单位反映的支出是在一个会计年度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包含了已经支出,但其受益期在以后的支出。企业单位反映的支出则是按照配比原则确定的,包含了应归入当期成本支出,在以后才需支付的各项支出。调整时可按下列进行。(1)对以前年度反映的支出,不能满足配比原则,并对未来的经营成果有影响的,调整净资产的结余科目,将其反映在“待摊费用”中。会计分录:借记“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贷记“事业结余”(或“经营结余”)。(2)对本年度支付的支出,不能与收入配比,同时对未来的经营成果有影响的,调整本期支出,将其反映在“待摊投资”中。会计分录:借记“待摊费用”,贷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3)对已经发生的支出,但支出所获得的服务或购入的物资尚未实现的,调整到“预付账款”中。如是以前年度,调整结余。本年度发生则直接调整其支出。会计分录:借记“预付账款”,贷记事业结余(或经营结余)——以前年度。(4)对以前年度和本年未发生实际支出,但按照配比原则,其支出应计入相应的会计期间,以“预提费用”补入账处理。以前年度支出调整结余科目,本年度支出调整支出。会计分录:

借记“事业结余”(或“经营结余”)——以前年度、“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本年度,贷记“预提费用”。

3.资产类科目部分反映不同的调整。(1)对外投资需要调整其相应的投资基金,将其转回一般基金中,合并入净资产一并调整。会计分录:借记“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2)对固定基金的会计处理。对不符合企业会计制度中固定资产标准的,按其价值大小及用途分别转作“原材料”或“低值易耗品”等,借记“原材料”或“低值易耗品”等科目,贷记“事业基金——一般基金”;同时,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对报废、毁损、盘亏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按规定审批程序批准后作报废处理,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对清理报废固定资产残值取得的变价收入转入专用基金,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对清理报废固定资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损失作相反会计处理。盘盈及资产评估增值固定资产,按评估重置价值,借记“固定资产”,按净值贷记“固定基金”,差额贷记“累计折旧”。对于改制基准日需要转让的固定资产,按转让收入净额借记“银行存款”,贷记“专用基金-修购基金”;同时,借记“固定基金”,贷记“固定资产”。(3)对专用基金的会计处理。专用基金是指按规定从事业收入、经营收入及结余中提取的有专门用途的净资产,主要包括:职工福利基金、医疗基金和修购基金等。其中,职工福利基金和医疗基金主要用于职工福利及医疗保险支出,在转企改制中,应按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转入负债类科目“应付福利费”中核算,因而不列入转企改制后的净资产。修购基金主要用于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与维修,应纳入转企改制后的净资产。(4)对未调整过的,原按事业单位反映的资产类科目,按如下口径进行分析性调整衔接。

4.负债类调整,对未调整过的负债类科目,按口径进行分析性调整衔接。

二、计算净收入(或净利润)的期间不同。事业单位是每年计算结转一次,改为企业单位按月计算结转反映。

三、会计平衡公式不同,应相应进行调整事业单位会计平衡式:(1)年度中间的平衡为:资产+收入=负债+净资产+支出。(2)年末的平衡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改为企业单位的会计平衡式:不分年度中间和年末,统一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平衡。

四、财务成果计算不同。应相应进行调整。事业单位净收入的计算:事业收入-事业支出=事业结余。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经营结余。改为企业单位净利润计算: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所得税=净利润。事业单位经营成果计算:每年末进行结转,是按照年度来计算财务成果。改为企业单位经营成果计算:每月进行结转,每期分别累加反映经营成果,按照年度来计算财务成果。

五、会计报表不同。应相应进行调整。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等。改为企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利润及利润分配表、现金流量表等。

篇4:安徽省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政策解读

摘 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部分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国有资产处置不仅是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一个枢纽环节,而且在制度鼎新方面的重要性也非同小可。资产评估行业在其中发挥着显著作用,它作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保护整体资产或是部分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国有资产方面都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文章对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的资产评估理论(资产评估的重要性、定义、法规依据、程序、方法等)进行了基本的分析,力争为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资产评估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23-0048-02

事业单位改革是国家重要的体制性改革之一,从曾经的若明若暗,到如今的脉络清晰,在改革发展进程中明确了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截至2020年,崭新的管理制度将会在中国形成。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包括很多部分,其中生产经营类是非常重要的改革之一,它的核心是产权制度的改革,这部分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处置无法回避。经数据分析,我国大约有130个事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为大约4万亿元,占国有资产11万亿元的35%。怎样合理积极地管理这样一个价值量非常大的国有资产,尤其是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资产处置等环节,增强与资产评估行业的合作互动,强强联手,实现监管协力 ,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使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得到更好地保障,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命题。

1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的重要性

一些国家部门颁发的法律文件指出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的重要之处,它们提出了许多明确的要求,针对增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展开剖析,同时,各个级别的资产管理部门针对怎样行之有效地促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并达成共同意见,取得了较乐观的成果。大部分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水平在其的鞭策下有了相应程度的提高。虽然在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多可观性成效,但是这当中还有众多不可忽视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特别地,一些事业单位对国家制定的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采取无视的态度,而且也没有按要求对国有资产进行审计和评估,怠忽了它的重要性,更甚者私人任意处理国有资产,这就造成了国家及人民财产遭受损失,国有资产流失严重的不利局面。在不断推进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积极作用下,其转企改制进程中多种经济活动的方式纷纷呈现,包括:改制、改组、兼并、出让和出售等。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资产流失有两点特别显著的原因:

其一,价值估量不足。在转企改制进程中,事业单位需办理“非转经”审批手续,但是许多单位并没有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办理,漠视对国有资产的评估,单位的投资没有取得应有的利益;对国有资产的处理方式不正确,任意估价,不严谨客观,使得单位资产流失严重,从而无法达到足够的价值量。

其二,产权归属不清。部分单位未评估入账其本身具有的专利权、著作权、知识产权、商誉、名誉、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导致了同样的后果。

客观形势要求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产权分明、权责明确、政企分离、管理科学”的原则,加强资产的审计评估管理,因而充分发挥资产评估的评价评值功能,促进国有资产的有序流动,防止流失尤为重要,资产评估势在必行。提到社会经济层面上来,资产评估的地位凸显地更加重要,它有益于强化国有资产管理、保障各个领域及个人的合法权益。

资产评估行业进入中国的20多年里,已经广泛参与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了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不可或缺的体系。

2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的理论依据

2.1 资产评估的定义、要素及范围

资产评估是一种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专家)根据所掌握的数据资料(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资产评估准则),对资产价值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估计测算并发表专业意见的行为,以及这样的一个过程。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有8个基本要素:资产评估的主体、客体、目的、标准、程序、方法、基准日和价值类型。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涉及的范围主要有:事业单位改制、兼并、分立、清算、投资、转让、置换、拍卖及知识产权等。

2.2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的法规依据

国务院《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第三条第五项规定了按国家要求的情形要进行资产评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记载,无论是部分还是整体改制,都要对国有资产进行评估;《辽宁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对行政事业类单位国家资产是否进行资产评估和如何开展制定了标准。

以上等法规明确了资产评估情形、资产评估程序方法、责任义务归属以及主体单位的资产管理、资产处置等具体要求,有利于维护资产评估涉及的各个领域的合法权益,趋使产权交易健康运行。

3 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评估的程序

严格规范国有资产处理程序,资产评估过程全面兼顾,才能更具体地体现国有资产处置在转企改制中重要环节这一地位。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需要牢牢把握如下列出的五个关键环节。

3.1 资产清查

所有的清查工作都要遵循法规,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财产都要合法清查,做好登记审核工作。根据组织的主体不同,资产清查工作有各自不同的清查程序,应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核实管理办法》(财资[2016]1号)执行。

3.2 财务审计

地方财政部门委托具有法定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转企改制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按照相关规定核准审计结论,并按照程序备案。

3.3 资产评估

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合理精确,有丰富经验的资产评估机构、具有合法资质的评估人员评估国有资产,签订委托评估合同。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应该向资产评估机构据实地提交合法完整明确的材料文件等,随后评估机构对应评估的资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必须公平公正

资产评估报告中需要记明许多严谨的细节,如鉴定转企改制事业单位有无无形资产,严格按照估价标准,选择恰当的方法,考虑各方面可能涉及的因素,计算出资产评估价值,并纳入转企改制范围。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出售、转让、出让及置换土地、房屋、车辆和设备等,应报请财政部门,通过法定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属于罚没物资的,土地、房产、车辆及价值在5万元以上的非专管、专营物品以及一般性物品,应由执法、执纪机关分别列出物品清单,报送财政部门并与之协商之后,有评估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接受委托并据实制定价格。

3.4 评估核准

根据《国有资产评估项目核准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采取以下程序:

其一,转企改制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初步审核资产评估报告,通过后,要向财政部门提出核准申请,时间限制为报告的有效期满前两个月内;

其二, 财政部门要尽快结束核准,时间限制为20个工作日以内,必须要发送审核文件。

提出批准申请时,转企改制事业单位需要履行以下程序,报送下列文件:

①主管部门按相关规定对有关文件实行审查制度,通过后,报送财政部门申请批准;

②资产评估核准申请表;

③转企改制方案(必须通过法定部门的审批);

④资产评估报告(评估报告书、评估明细表的纸质及电子版等);

⑤资产清查审计报告;

⑥各当事方的承诺书(函);

3.5 资产处置

资产评估报告等相关文件经执法、执纪机关和财政部门核准和备案,之后的办理产权登记、股权设置、产权交易、工商登记等行为都是以核准备案为基础的。评估资产可委托产权交易机构,采取招投标、拍卖、出售、转让、置换等方式公开处置,或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 举例说明转企改制事业单位资产评估流程与方法

以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无形资产评估为例,简要介绍转企改制前无形资产的评估状况以及部分无形资产评估的基本流程和方法。

4.1 评估状况

转企改制是新鲜事物,并没有本来已有的模式,在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摸索出很多细节。无形资产在国有资产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价值比想象的要大,有形资产的价值和无形资产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漠视对无形资产的评估,诱发了无形资产流失这一严重问题。部分文化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进程中,经常忽略无形资产的价值,无视无形资产在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重要作用,只重视有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但对于无形资产则很少评估,甚至不进行评估敷衍了事。这使得国有无形资产丧失了其应有的重要地位,从而严重损害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因此,无形资产评估在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是至关重要的。以无形资产中的专利权评估为例,进行下列要点的分析论证。

4.2 基本流程

第一,评估对象界定。

其一,了解确定专利权的各项状况。

①专利名称。

②专利类别。

③专利的法律状态。

④专利申请日。

⑤专利授权日。

⑥专利权权利要求。

⑦专利使用权利。

其二,对专利权是否有效进行核实。

①核实该专利是否为有效专利,著录项目是否属实。

②核实该专利是否具有专利性。

第二,评估数据和资料。

第三,核查数据,综合评定。

第四,完成资产评估报告,详细明确地进行说明。

4.3 基本方法

无形资产中对专利权的评估方法都是由比较成熟的有形资产的评估方法发展而来的,主要有三种方法:收益法、成本法和市场法。这三种方法在实例中都有应用,但是收益法为主要方法,大多数都使用收益法。超额收益=销售利润×销售利润分成率×(1-所得税税率)

销售利润分成率

4.4 评估案例

某文化事业单位于2007年12月取得了一项工艺技术的专利权,2009年由于该事业单位要进行转企改制,准备将该专利技术作为出资投资到企业当中,现委托某评估机构在2009年12月31日对该项专利资产进行评估。评估人员根据提供的2008年和2009年的有关经营数据资料以及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分析,预测出该专利技术今后五年的收益额分别为450万、600万、750万、900万、1 000万。根据相关实例和资料的分析,测算出销售利润分成率为15%,根据当期的市场投资收益率,确定该专利资产进行评估时的折现率为10%,所得税税率为33%。计算该项专利技术在评估基准日的评估价值。

答:2010年:年收益额:450万元

年超额收益:450×15%×(1-33%)=45.225万元

2011年:年收益额:600万元

年超额收益:600×15%×(1-33%)=60.3万元

2012年:年收益额:750万元

年超额收益:750×15%×(1-33%)=75.375万元

2013年:年收益额:900万元

年超额收益:900×15%×(1-33%)=90.45万元

2014年:年收益额:1200万元

年超额收益:1000×15%×(1-33%)=100.5万元

评估价值

=41.11+49.83+56.63+61.78+62.40

=271.75万元

所以,该项专利技术的评估值为271.75万元。

5 结 语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时绝对不能忽视对国有资产的评估,这部分资产在国家经济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评估好这部分国有资产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而且目前我国的资产评估体系也在逐步完善,体系更加完整,资产评估更能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扮演好重要的角色。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资产评估的重要作用,对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将有很强的鞭策作用,从而更稳定地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证国有资产有序流转,维护其运行安全,促进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令第91号,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S].

[2] 财政部第36号令,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S].

[3] 财资〔2015〕90号.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 理的指导意见[S].

篇5:安徽省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政策解读

皖编办〔2006〕15号

省直各单位:

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意见》(皖办发[2005]26号),现就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范围

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范围是指从事生产经营或中介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国有事业单位(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名单由省编办界定后逐个下达)。

二、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操作程序

(一)转企改制事业单位拟定改革方案;

(二)转企改制事业单位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转企改制方案;

(三)转企改制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省编办,省编办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审核意见报省编委审批。

(四)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和产权界定;

(五)办理资产处置核批手续;

(六)办理提前退休人员审批手续。

(七)办理劳动工资关系和社保关系划转手续;

(八)办理事业单位注销登记和企业工商注册登记手续。

三、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方法步骤

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总体上要求从2005年12月开始,2007年底前完成,分两个批次组织实施。第一批次原则上在2006年底前完成,第二批次原则上在2007年底前完成。每批次具体分四个阶段组织实施。

(一)宣传发动阶段(1个月时间完成)

召开省属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建立省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转企改制工作的领导;各主管部门组织所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职工认真学习转企改制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提高认识,统一思想。

(二)拟定转企改制方案阶段(2个月时间完成)

各主管部门组织所属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按照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各项政策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拟定转企改制方案,并经本单位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

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单位概况;转企改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转企改制具体形式;资产处置办法(包括剥离、核销、提留、出售、优惠等);人员安置方案及有关费用测算;转企改制后设立的新体法人治理机构和企业发展构想;转企改制的组织领导和实施步骤;需有关部门协调解决的重要事项。

(三)方案报批阶段(2个月时间完成)

各转企改制事业单位将职工大会或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的转企改制方案经主管部门同意后报省编办(一式10份)。省编办收到方案后及时转有关部门征求意见,有关部门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审核意见反馈省编办,省编办汇总有关部门意见后拟定审批意见,报省编委审批。

(四)组织实施阶段(3个月时间完成)

转企改制方案批准后,在主管部门指导下,由原单位负责组织实施。各批次转企改制单位须于当年12月31日前完成各项转企改制工作,并将转企改制工作实施情况总结报省编办。

篇6:安徽省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政策解读

摘要: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在由事业单位向特殊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发现,原文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文化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研究,分析总结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不足,进一步提出了改善此状况可采取的对策。关键词:文化

改制

人力资源

管理

前言

公益文化事业单位主要包括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科技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单位,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保留事业体制的文艺院团,以及承担公益性任务的艺术研究机构、文物保护考古科研管理机构、艺术院校、画院等单位。这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

一、我国文化事业单位现状

(一)投入不断增加。

2009年,中央财政对地方各项文化工程资金投入总量达到30.59亿元,比2008年增长41.15%,主要用于扶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重大文化工程。

(二)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

“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实施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计划新建和扩建乡镇综合文化站(室)2.67万个,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各级服务点75.7万个,已覆盖75%的行政村。2009年,全国各级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有1444座陆续向社会免费开放,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辐射力、影响力。积极探索城乡互动互助的新方式,开展送书下乡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等一批文化工程,农村、边远山区和进城务工人员看书难、看戏难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500多家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完成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管理水平和服务效率显著提高。保留事业性质的国有院团在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营管理等内部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如上海交响乐团推进理事会管理模式,极大激发了乐团艺术生产活力。

(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事业取得初步成效。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用于鼓励社会力量赞助文化事业。近年来,文化事业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比如,荣毅仁基金会捐资1个亿设立“荣毅仁基金会杂技奖”,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捐赠1个亿用于设立“中国文化艺术奖”,此外,一些热心人士作为文化志愿者参加各种文化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越来越旺盛,文化消费进入了快速增长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缺乏有力保障和财政支撑,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一些公共文化单位功能定位不清,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高,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同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仍然比较严重,我国把文化建设摆在了更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原有的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在这种大背景下,胡锦涛同志提出“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总动员,对此相当一部分文化事业单位将向企业改制或者是进行企业化管理。文化事业单位在企业改制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解决好人的问题,这早就成为众多企业的共识。由于我国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受到传统计划经济影响较深,因此,目前转企改制中人力资源改革存在着不少问题。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中,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源管理者职能定位不准 目前,虽然文化事业单位大都已将人事部门改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但管理基本上仍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管理者只是集中精力在使用、控制员工这一层面上,忽视对员工的培训开发,把人当成成本及工具,而不尊重人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忙于简单的档案管理,没有将精力放在战略性规划、人力资源开发上,角色定位严重不准。

(二)用人制度缺乏竞争机制

事业单位用人制度主要是聘任制和全员劳动合同制,以劳动合同的方式把单位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明确下来。员工和单位签订合同之后,只要没有违反单位的规章制度,就可以保住“铁饭碗”,享受相应的薪酬待遇。内部选拔多采用主管提名、资历排辈的方式,员工工作职位与个人能力的对等原则得不到有效的贯彻实施,这就导致高素质人才频繁跳槽、低素质的人员不愿流动。

(三)培训方式陈旧落后

事业单位普遍对与员工的培训力度不足,培训方式单一,经常采用全员参加的讲授法、研讨法等,没有根据员工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方案,缺乏以组织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培训体系。由于管理者对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足,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不够,大多数事业单位在培训开发方面的费用较低,无法满足组织的实际需求。再者往往“人往高处走”的思维定势有可能会导致自己培养的员工“攀高枝”,人才流失,事业单位对人力资源投资持谨慎态度,单位培训投资资金更为缩减。

(四)缺乏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文化事业单位改革之前属于政府的宣传喉舌,其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对社会效益的指标考核相当重视,并且一度超越经济效益指标的比重。因此,单位中宣传岗位人员薪酬明显偏高,而处于技术开发岗位的优秀人才在考核中处于劣势,无法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另一方面,事业单位中员工绩效基本由上一级领导来决定,主观性强,绩效考核指标的设置与员工的工作任务联系不大,绩效考核的结果不能有效反映员工实际工作绩效,员工工资涨跌与单位社会和经济效益无关。部分优秀员工认为分配不公,致使员工外流,影响单位长久发展。

(五)缺乏行之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

文化事业单位按照政府机关的薪酬制度计酬,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主要由固定的职务工资(各个职称之间差距较小)以及津贴组成。绩效考核与员工薪酬不能直接挂钩,员工的工资与单位社会、经济效益无关,无法实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此外,事业单位激励方式形式单一,物质激励大多数是以奖金为主,精神激励多以荣誉称号为主。这就必然导致员工中弥漫着做多做少一样的现象,严重挫伤优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改革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经营性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在转企改制中,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高层管理者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意义 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企业竞争的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在文化事业单位改制过程中,管理者要认识到改制的目标是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因此,单位的管理者首先要彻底转变传统的人事观念,树立起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从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转变为组织的战略合作伙伴,真正执行战略性人力资源工作。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系统化后,需要更多经过人力资源专业训练的管理人才。这就需要组织运用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培训开发组织内部的人力资源,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力度。

(二)加大培训力度,选择科学有效的培训方法

改制后要想企业内部形成系统的培训体系,首先就需要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力度。就目前事业单位现状来看,人力资源部门必须从战略高度着眼,制定长远、科学的多目标员工培训规划,针对不同类型员工的特点设定不同的培训方法,使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之中。对紧缺的人才要加快培养,对有潜力的后备人才要重点培养,对优秀的管理人才、科技骨干要优先培养,对青年人才要全面培养。在企业内部形成员工主动、积极培训学习的热潮,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借鉴国外企业的做法,采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智能化辅导系统,方便员工随时随地参加培训。

(三)建立客观、合理的员工绩效考核体系 为了形成系统有效的评估体系,就必须建立科学的绩效标准,尤其是关键绩效指标。通俗讲来,就是指对于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一些员工行为和表现。基于关键绩效进行绩效考评,就可以保证真正对公司有贡献的行为受到鼓励。绩效指标必须与员工本职工作紧密相连,按照生产人员、普通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分别制订相应的考核细则,采取自我考评、同事考评、客户考评、上司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这就可以避免考核流于形式,消除考评主管性过大的弊端。

(四)完善组织激励制度

组织要想实现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就必须要坚持报酬与贡献相匹配的原则。激励强化理论告诉我们:行为的结果得到肯定,行为主体就会巩固和保持原来的行为;反之行为结果受到否定,行为主体就会修正或者放弃原来的行为。因此,组织对员工有利于事业发展的行为要及时给予激励强化。另外,对员工的激励因素也不能只限于金钱,优越的工作环境、荣誉称号等也都是对员工的激励因素。研究表明,使工作具有挑战性已经成为激励员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五)建设符合自身实际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也就是组织“提倡什么”,是企业发展的凝聚力。优秀 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加企业员工之间的团结和友爱,降低企业管理成 本和运营风险,并最终使企业获取巨额利润。由于经营事业单位本 身的独特性,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更要坚持“以人为本”。整个企业 文化要注重人性要素,把人看成企业的主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 和创造性,实现企业本身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结语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不断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重大进展,使我国文化领域整体面貌和发展格局焕然一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下一步,文化部将不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创新服务方式。要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激发内在活力,提高服务水平。一些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文艺院团,包括国家直属院团和一些重点保护的剧种,如京剧、昆曲,一些市场需要逐步培育的高雅艺术,如交响乐、芭蕾舞等,要按照“国家扶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方针,深入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内部机制改革,建立起以观众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目标的院团经营管理机制。继续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和有条件的公共美术馆、科技馆、文化馆免费开放。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组织好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文化活动,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送到城乡基层。

二是抓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加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等工程建设,研究实施一批新的文化工程建设项目。

三是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实现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完善鼓励企业和个人捐赠、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措施。

四是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理规划。要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详细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文化需求,立足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确定各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规模、布局和内容。桂林事业单位改制改企现已完成,新的领导组还处于刚起步阶段,很多制度经过一年多讨论确立之后,实施起来并不是那么轻松,职员不是很习惯,对于级别工资绩效工资的分配还在进行评定中,落到实处还需时间,职员的加班加点并没有明确的明文规定,造成很多不公平现象,管理层管理人员的本职工作很是凌乱,领导对各管理层不信任造成各事项的进行变得麻烦。完善制度,充分发挥各职员能力,应给予有效的权利给管理层人员以加快完成各项任务,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更好更快的为群众提供公益文化服务。

参考文献

篇7:安徽省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政策解读

如何设计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人员安置方案

2008年11月,中央编办下发印发并内部传达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试点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中,将现有事业单位分为承担行政职能的、从事公益服务的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三大类别,其中第二类从事公益服务的“真正的事业单位”原则上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中,第一类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逐步转为行政机构,而第三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将转制成为企业。

在上述事业单位转企工作中,人员安置方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原因在于经营性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非常复杂,其复杂性体现在:

人员身份复杂:在经营性事业单位中,除了传统的具有事业编制的人员外,也有一部分经营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与部分员工签订的是劳动合同,同时,还存在有劳务派遣工,和非全日制用工等多种用工情况,人员身份非常复杂;

人事(劳动)关系复杂:由于各类人员的身份不同,和经营性事业单位存在的人事(或劳动)关系也较为复杂,一般而言,传统的具有事业编制的人员和单位之间的关系是人事管理关系,以与一般企业和员工的劳动关系相区别。在普通企业中,员工要么在职,要么离职(少数情况下有请长假现象),在企业中退休的人员都已纳入社会化管理;而在经营性事业单位,除了在职、离退休状态之外,还存在一些如停薪留职、病休、内部退养及其他一些长期脱岗的复杂情况;

单位性质复杂:由于各事业单位成立的原因不同,按其事业经费来源,有财政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等情况;

适用的人员管理法律法规不明:现在我国的劳动人事法规,对公务员有《公务员法》,对企业用工有《劳动法》等调整,惟独事业单位没有一套整体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对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岗位管理、工资福利、职工培训、考核奖励等缺乏较高层次的规范;

现行工资制度体系复杂:自建国以来,事业(及机关)单位历经四次工资制度改革,现行的工资体系和企业通行的薪酬管理体系相比,对管理人员、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工人(又分为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分别适用不同的工资体系,并且各系统、各地事业单位转制情况差异较大,除了国家规定的职等工资、岗位工资等项目外,很多事业单位还有项目(课题)工资、兼职工资、科技成果转化提成、科技成果股分红等多种工资模式,有些较早进行转企的单位也实行企业化的薪酬制度,如年薪制等,复杂的工资体系加上各地经济发展情况不一致,各

行业盈利水平不一致,更加大了人员安置工作中确定各类人员转企后薪酬标准的复杂性; 养老和社会保障情况复杂:现有众多事业单位仍然实行着“退休制度”,由单位负责养老,职工退休待遇与在职时几乎没有区别,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制,与企业职工相差甚大。由于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仍不完善,事业单位与企业退休保障的的巨大差异,使得解决离退休人员(及即将退休人员)的退休待遇问题,成为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工作中最大的难点之一。事业单位在转企过程中,必然会对部分机构进行撤、并、转制,基于事业单位上述的复杂情况,如何分流、安置现有人员,以及确定人员的各项报酬、待遇,是事转企工作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中人员安置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考虑到经营性事业单位上述的复杂情况,在事转企工作中,一个合理的人员安置方案,应当对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明确的规定:

1.定范围:首先明确所安置的人员范围。事业单位改制在各地、各行业开展的情况很不一致,改制的力度、步伐也不一样,有些单位是全面转企,有些是部分转企,因此必须首先要明确在改制过程中,需要进行安置的人员。安置范围一般包括改制单位的在册所有员工(含离退休),及不在册,但和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管理的员工(有些地方称之为“合同工”)。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员工,和改制单位存在的是劳务关系,容易厘清,一般不在人员安置范围之内体现;

2.定基准:明确一个基准日期,以作为确认所有人员身份、编制、在岗在职状态的基准; 3.定身份:即采用什么方式如何确定经营性事业单位人员身份。目前,各事业单位的编制管理情况也较复杂,尤其是很多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由于不需要财政拔付事业经费,很多地方的编办对各单位申报的编制通常不予严格限制,只要单位具备支付能力,均予以批准,同时也放宽了对出入编流程的管理。因此,在确定人员身份时,必须结合当地编办的具体规定,结合改制单位的具体情况,必要时结合人员档案予以确认; 4.定去向:人员安置的完整表述应为“分流安置”,对安置范围的人员,有些是转制后企业不能接收的,必须予以妥善分流,包括解除人事(劳动)关系、买断工龄、向外分流和身份转换等多方式,在必要时依法予以相应的补偿;对拟接收的人员,也要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充分尊重安置人员的意愿,以顺利完成所有员工的身份转换工作; 5.定合同:根据转企前对人员的身份认定,以及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情况,依据《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和进入转制后企业的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根据相关规定,初次转企时,如员工提出,转制单位应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此前已与转制单位订

立劳动合同的员工,如符合《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签订无期限劳动合同的条件,也应当与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6.定岗位:在事转企过程中,必然对原有业务流程、组织机构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相应地对部分人员的岗位进行改变,因此在方案中也要明确对各类人员进入转制后企业的定岗办法;

7.定薪酬:在转制后,原有的各类事业单位工资体系都应当逐步转变为现代企业的薪酬体系。为保障转制工作的顺利完成,保证稳定的社会局面,可将安置人员原有收入的合理部分暂定为进入企业后的薪酬标准,待转制工作完成后,通过科学的调研,建立市场化、规范化的现代企业薪酬制度,并制定相关的套改办法;

8.定待遇:对于离退休人员,需要保证其退休待遇。包括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障,在我国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的背景下,明确规定离退休(含即将退休人员)的退休待遇标准,是稳定人心,实现转企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内容;

9.定资金来源:目前为保证转制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各地一般采取社保承担按企业方法计算的标准部分,差额由转制单位统筹解决,差额部分包括了基本退休待遇和医疗待遇。同时,为支持各地事转企工作,一般都有5年过渡期的规定,在过渡期内退休的人员社保承担部分事业退休与企业退休标准之间的差额部分(此规定各地执行情况不一,需具体了解)。由于离退休人员标准、差额等计算与发放较为复杂,资金来源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在人员安置方案中一并予以明确。

三、经营性事业单位人员的分类方法

在人员安置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清晰地对各类人员进行科学、合理地分类,是制定整个方案的关键内容,分类方法和标准的选择,也直接影响到安置方案编写的水平。建议按如下逻辑进行人员的分类

首先按是否在册进行分类,此处的“册”指转制单位的人员花名册。经营性事业单位一般都有较严格的人事管理,花名册上的人员一般包括了和单位存在人事(劳动)关系的所有(含离退休)人员;

其次按是否具有事业编制身份,是否具备事业编制身份,对其退休后的待遇影响巨大,因此也是人员分类中的重点,需要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对事业编制的认定办法予以详细的说明。在具备事业编制的人员中,通常不需要区分是否有签订“聘用合同”;

再次按人员在岗状态,不在岗主要指离退休情况,另外,事业单位可能存在一些人事(劳动)关系不明确的人员,包括一些停薪留职人员,不在岗但仍然与现单位存在人事管理关系的人

员,因病或其他原因长期不在岗位的情形,对于该类人员,应当首先与改制单位厘清人事(劳动)关系,再行安置;

篇8:安徽省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政策解读

一、转企改制所面临的风险

地勘单位在转企改制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可能有:

1. 法律主体的重新界定所带来的主体地位变化风险。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就会产生资产管理、人员管理等多方面的潜在风险问题。

2. 人事管理方面的风险。

转企改制过程中人事管理的变化是其中的一个核心内容,转企改制成功与否,职工队伍能否在转企改制中稳定,也是转企改制是否成功的标志之一。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过程中存在的人事管理风险是多方面的,从职工观念的变化及思想调整上、职工薪酬待遇的变化、职工的社保统筹、从业人员分流到新成立企业人才的吸引及人才队伍建设上,都是事业单位在转企改制过程中可能潜在的风险源。

3. 财务管理方面的风险。

国有资产运行需要法律监管,我国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规范性政策比较少,制度环境比较差,改革监管体系薄弱,许多事业单位和个人利用法律的空隙,借改革的幌子,在改革中中饱私囊,一方面使国家损失了大量资产,另一方面也致使单位亏损、引起员工的不满和滋事,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所以必须依法强化财务监管,重点防范国有资产流失。

4. 生存发展风险。

对某些经济效益较好的经营性事业单位,由于原来存在一定的行业垄断、政府固定业务等因素,市场参与度不够,一下子推向市场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有一定的适应期,虽然地勘单位经过了近20年的深化改革,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进入市场的程度相对以往有了很大提高,但地勘单位的企业化程度还不是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地勘事业单位的市场参与度,也影响了地勘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的生存与发展。

二、转企改制过程中风险的防范

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政策性之强、工作难度之大,涉及面之广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加强组织领导显得尤为必要。目前,许多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持续时间长、经历环节多、缴纳费用高、改制成本大的状况普遍存在,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班子在制定本单位改革方案时,须明确规定时限,明确改制环节要注意的问题,要达到的目的,在转企改制过程中,要注意降低改制成本,以实际行动推动事业单位改制转企,为自身转企改制后更好地生存发展积蓄力量。

同时,在转企改制期间,要大力宣传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要努力营造舆论氛围,增强广大职工对本单位转企改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认知能力,让职工们解除顾虑、理解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深入细致的开展思想教育,让职工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冲突,使改革成为事业单位及广大干部职工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行动。

要注意提高改革透明度,特别是在方案制定中要坚持走群众路线,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调动职工的改革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改革参与意识,让他们投身其中、参与改革;在分流安置过程中要无情操作,有情安排,运作要健康有序进行,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公开,要通过竞争上岗让能者上、庸者让、劣者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为改革不透明而引发的队伍不稳定,最终影响单位改革与发展。

面对法人主体变化带来的风险,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规避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后出现的因法人主体变化而导致的资产管理、人员管理混乱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转企改制的总体目标是建立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的企业法人实体,转企改制时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保证企业未来的正常运转。要明晰产权,严防“穿新鞋,走老路”现象的发生。

改革应彻底打破原有旧的事业单位薪酬分配组成体系,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是转企改制薪酬改革的重要内容。对于转企改制后新的企业经营者,要将短期激励报酬同长期激励报酬相结合,充分调动各级职工的积极性,用现代企业制度下的薪酬分配体系来使新生的企业更加充满活力。

要保障职工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害,目前面临转企改制的事业单位有的参加了地方统筹的养老保险,但保险总量低、调剂余地小,单位和职工抵御风险能力较弱;有些事业单位职工没有参加社会养老统筹。因此要使本系统,乃至全社会都参加统筹养老、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使职工“老有所养”、“离有保障”,对分流下岗人员要进行政策性扶持保障,要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建立和完善再就业服务体系,以发展促就业、以就业保稳定,开发性安置、创业性分流、自主性择业。

要切实创新内部用人用工机制,完善收入分配改革。所有转企改制后的新成立企业与职工都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单位和个人的人事关系和权利义务关系,实现旧有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新型企业岗位管理转变,实行岗位管理制度、按岗聘用、竞争上岗,突破原有的事业单位国家干部身份制、等级工资制等等,真正实现企业化经营,企业化用人,企业化发展。

在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层面,着眼于单位长远发展和各类人才成长需要,营造“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能成事的有地位”的良好环境。在精神层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职工生活,努力营造温馨、和谐的文化氛罔,让各类群体的职工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关注广大职工诉求畅通渠道,适时调整劳动关系的不和谐音符,为人才引进、培养打好外部环境。

在转企改制过程中,保全国有资产,坚持国有资产不流失是一项基本原则。为此必须规范整个清产核资的操作程序,防止某些人利用改制之机,以各种非法手段侵吞公有资产。改制转企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净资产必须准确、真实,既不能限期限时、限定形式、有意低估资产价值,也不能对单位的会计报表只进行简单的核对审计,要委托法定机构按规范的程序依法进行资产清查和评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改制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清产核资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二是对涉及到改制单位产权界定、产权交易、资产处置方案的制订、改制单位的股权结构设置、资产转让等行为,应由律师出具法律意见书,确保整个改制、转制流程的合法性;三是加强职工民主监督。四是对发生在转制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处理,对于在改制过程中隐匿资产的行为,一经发现,就要依法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

三、提高改制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转企改制,完全进入市场后参与市场竞争,在完全市场大潮下,把冶金地质做大做强,还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①转变观念,增强危机意识。②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产权制度改革。③组织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④加快产业机构调整,突出重点,寻求突破。⑤注重国际经营计划。⑥注重企业文化建设。

总之,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是一项巨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完全实现转企改制目的,真正实现转企改制后新生单位能够健康发展可谓千头万绪,任重道远。尽管改制的道路坎坷,充满着各种困难与风险,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下却已是别无他路。一如冶金地勘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调控下,旧有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与运营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冶金地勘单位的发展。惟有面对现实,担负起时代的使命,知难而进,才能做好冶金地质转企改制这项关系数万冶金人的伟大工程。

摘要:转企改制,涉及到资产处置、债权债务关系转移、人员的工作调整与安置等诸多问题,改革的深度、力度、范围都是不言而喻的,稍有不慎,便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单位的发展,

上一篇:站岗日记600字下一篇:温馨的夜晚高中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