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歌的比较

2024-04-23

李杜诗歌的比较(共6篇)

篇1:李杜诗歌的比较

1、李杜诗歌风格的差异:

一、总的评价: 地位和评价。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兼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人物,被称为“诗仙”;杜甫则是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被称为“诗史”“诗圣”。

背景、个性和风格特色。李白和杜甫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裴斐观点)

李杜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的历史,由于出身、个性、经历和个人才能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总的说来,李白的诗歌表现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杜甫的诗歌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李白多平民的个性、自豪和反抗;杜甫多人道主义的关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二、不同风格的表现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或个人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

天宝三年(744年)被迫离开长安后,李白在失意和痛苦中的诗作仍表现出豪放洒脱的风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表现出乐观主义天性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梦游天姥吟留别》则表现了在失意和幻灭之中的反抗和放达,一个平民的傲骨和自由不羁的天性。“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的诗歌表现为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特征。他的风格逐渐在苦难的生活中形成,特别是安史之乱时期和晚年的生活。杜甫终身的愿望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愿望有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未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圣人情怀和济世救民的执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蜀相》)。杜甫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揭露,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他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和《兵车行》都是这样的作品。《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在艺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不同意象的运用

袁行霈认为,在建立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飘逸与沉郁这两种不同的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不同的意象群上。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作者指出,李杜风格的不同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上。李白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好象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杜甫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依据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深沉。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还表现在诗的章法上:李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节律回旋舒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渗透力。

四、不同诗体和技巧的运用

在诗体上,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言七绝,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五、不同的创作思想(诗论主张、美学思想)

李杜诗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主张吸收风雅骚赋,建安以前各家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们的伟大;不同之点主要在于对声律的看法,分道扬镳,各行其是,成就他们各自不同的特色。李杜诗论更具体地表现在创作方面。

李白推崇“清真”。“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古风·其一》)。这种“清真”,应该是一种自然朴素而又炉火纯青的美。“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王安石评价道:“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渔隐丛话》)与之相对,李白反对字雕句琢的模仿,认为那样便丧失了诗歌的“天真之气”:“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古风·其三十四》)因此,李白的诗作多为感情真挚随口道来之作,读李白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李白的古诗喷薄而出,一泄不回;李白的近体诗清新朴素,了无杂质。这些都是对他“清真”的美学追求的体现。

杜甫则强调“传神”。这个“神”,很多文论家思想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庄子》讲“神遇”,刘勰讲“神思”,而杜甫则明确把“神”的概念用到了诗歌创作上。杜甫的“神”当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深厚的精神风韵:“将军善画盖有神”(《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罗宗强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为这个“神”定义道:“惊警而不流于刻板,在惊警中流露神韵”。杜甫讲传神,同时也讲究写实,他最推崇“形神兼备”的境界。为了实现这种传神之美,杜甫一方面强调锤炼,炼字,炼句,苦思,苦学。“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黄庭坚则赞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另一方面,从自然和生活中提炼真实而自然的素材,在作者辛勤的钻研锤炼之下,方能写出传神之作。此外,杜甫讲传神,也讲写实;讲苦学与功力,也不反对一蹴而就的天赋;既赞成感情的自然抒发,又提倡比兴规讽;既赞美自然清新的美,也追求悲壮的美(罗宗强语)。可见,杜甫的诗论既反映了盛唐人追求壮美和风骨的倾向,又表现出了中唐人关心时弊提倡美刺比兴的要求。罗宗强的《文学思想史》就认为杜甫总结盛唐,开启中唐,而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中则认为杜甫的“盛唐”不同于李白的“盛唐”,李白和张旭的盛唐冲决了旧的范式并形成了内容上的创新。

篇2:李杜诗歌的比较

谈到诗歌,我们就会想到诗歌的分析和理解,从哪些方面去分析和理解诗歌呢?我从付老师讲的《中国文学史·唐宋文学》以及袁行霈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总结出诗歌分析理解的几个方面,简单地说,要从诗歌的语言、意象和意境、风格以及格律等方面研究。诗歌与诗歌之间的比较也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这篇文章主要分析李杜诗歌。

说到比较就能想到有同有异,但是由于李杜诗歌的相同之处甚少,这里就省略而过了,重要的是分析他们两者之间的不同之处。

严羽的《沧浪诗话·诗评》中有一句话道出了李杜诗歌的不同“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飘逸和沉郁是相对的,这也是李杜诗风的不同,诗风的不同取决于李杜两个人的性格、愿望、人生经历以及创作题材的差异。首先,我们来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李白生于武则天长安元年,五岁随父亲迁居四川青莲乡,号称“青莲居士”。他五岁好剑术,游神仙,观奇书能作赋,李白喜出游,游遍了大江南北。就算被“赐金放还”但他还保留着这种爱好。而杜甫则一直心在长安,担心着国家的安危。他一生颠沛流离,坎坷波折。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创作风格的不同,李白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诗歌多以自我为中心。而杜甫却为国担忧,身处战乱,忧国忧民,更多的是国家之思。

正是因为遭遇不同,导致了他们诗歌语言的差异。下面让我们来看李白的《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的开始描述了友人为其践行而设宴款待,但是自己却不能食,内心茫然,前六句的语言稍微有些低沉,可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一句,感情基调开始改变,语言开始变得潇洒豁达,那种酝酿已久的感情冲了出来,一句“直挂云帆济沧海”写出了自己的雄心壮志。

下面再来看杜甫的一首诗——《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首诗写于滞留夔州时期,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是藩镇割据,战争仍然不断,诗人独身一人漂泊沧江且疾病缠身。从诗人的语言中,可见这时的杜甫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奈。“他日泪”包含了诗人多少辛酸痛楚,一个“系”字,传达出自己对故园(家乡长安)的无尽思念。诗歌语言细腻,感情基调沉郁,无形当中透着一种伤感,意味深长。

所以综上两首诗大致的分析,可以看出李杜的诗歌,一个高昂,一个低沉;一个飘逸洒脱,一个沉郁顿挫。

李杜诗歌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意象的选择上。诗的意象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李杜的个性不同,也就使得两个人在意象的选择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李白诗中最常见的意象是“月”,他的许多诗句都离不开月。从他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到“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可以看出“月”这个意象在李白的诗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除了“月”这个意象外,李白诗中最常出现的意象还有“黄河”“长江”“山峰”“剑”等等,这些意象深远阔达,令人感觉豪爽不羁,这正是李白独立个性和自由精神的展现。

杜甫在意象的选择方面却与李白不同,杜甫诗中的意象往往展示给人一种“病态”,比如“玉露凋伤”的枫树林,“流下他日泪”的丛菊,“萧萧而下”的落木等等。

“燕”这个意象也常在杜甫的诗中出现。“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秋兴八首·其三》。“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燕子”是一种迁居的动物,它能从别处搬回自己的家中。“燕子”又是一种自由的生灵,它们自由自在。杜甫借助对燕子的细致入微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思想和愿望,这样的意象枚不胜举,总体能看出杜诗意象的细小自然的特点。

李杜的诗歌在艺术风格上迥然不同,他们的诗歌风格都是独一无二的。

李白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事件作细致的描述,他的诗主要以气夺人,语言纵横驰骋。但是杜甫的诗多善于采用细部描写,从细微处见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也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平常细事,却从中可以悟出一个深邃的道理,从一个小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这方面的不同可以赏析一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杜甫的“三吏”“三别”。

李白善于游历,喜游仙。他的诗中往往受其影响,运用了奇特的想象且变幻莫测,令人感叹,他从何想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而且,他奇特的想象还会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跳跃性特别强。李诗中还常用移情、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更显示出他的放荡不羁。杜诗则偏重于炼字炼句,刻画细微,神情韵味在一字一句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善于用颜色字以强化某种感情色彩,用叠字以创造氛围,用双声叠韵使诗的格调更加的和谐悦耳,用俗字口语使诗读起来更加亲切。

诗的不同时期所表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李杜虽然生活在同一时期,但是他们的诗在形式方面却表现出差异。

李白是一个个性非常强的人,他的诗歌充分体现了盛唐的气象。他主要继承汉魏乐府诗歌的传统,大力拟作古乐府诗,但是他的拟作不乏创新:一方面他借古体诗写现在的现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如《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煊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一方面,他借用古体诗写己怀,个人情感的表达更加真挚。李白把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到乐府诗的创作,便形成了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同时又给人以动感。李白还擅长另一种歌行体,他的歌行体创作远远大于古乐府诗创作。适中的想象丰富、虚实相间,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李白的诗歌打破了诗歌创作的固有的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杜甫则善于写律诗,最成功的是七律诗的创作,如《秋兴八首》,用极其简短的八句话把诗人深沉复杂的情感表现出来。杜甫的律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对仗工整又看不出对仗得的痕迹,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诗的语言精密且十分到位,每一字每一句都恰到好处,可谓做到了“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语言、格律的分析,只简单地说了皮毛,其实他们的不同之处还是需要我去学习和研究的。

篇3:李杜诗歌的比较

一.李白的创作风格和社会生活经历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被后人称为“诗仙”的天才诗人, 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 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浪漫神奇想象, 既有广阔浩瀚的壮观奇景, 又有充盈着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 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 就是盛唐的魅力!”

原自汉乐府曲调的《将进酒》被《唐诗别裁》谓之“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 得其深远宕逸之神, 才是谪仙人面目”。诗篇的发端就是两组排长句, 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 有着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两作以“君不见”的呼告, 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诗有所谓大开大阖者, 此可谓大开也。于巨人式的感伤开篇之后, 作者旋即又以“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千古佳句表现出作者“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却充满壮志豪情的感慨之情。最后结穴于“万古愁”, 回应篇首, 如大河奔流, 有气势, 亦有曲折, 纵横捭阖, 力能扛鼎。整篇篇幅不长, 却五音繁会, 气象不凡。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 以极力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豪迈诗情。同时, 又充实着作者深厚的内在感情与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其余如《蜀道难》、《行路难》等就是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巧妙的比喻突出主观感受, 以纵横突兀的文笔形成了磅礴的气势。把李白自己浪漫的气质带入乐府, 给乐府诗歌以新的生命, 将之推向无与伦比的高峰。

李白的歌行体创作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作品, 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 空无依着, 笔法多变, 达到了随心所欲、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气来、情来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具有壮大奇伟的阳刚之美。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七绝佳作中很具代表性的一首。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 笔姿之骏利, 尚不能得其圜中。诗中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 故雄峻迅疾中, 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 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杨慎《升庵诗话》) 。

综观李白诗歌的作品, 不难看出:李白在中国诗歌史上, 其作品的艺术个性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 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李白的抒情方式最具鲜明的特点是, 它往往是喷发式的, 一旦感情兴发, 就毫无节制地奔涌而出, 宛如喷溢的火山。与喷发感情表达方式的结合, 使他的诗歌想象表现出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的艺术特色。诗歌中的意象多为壮美雄奇之物, 为其提供了更多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制造了更多的浪漫。李白诗歌语言风格, 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 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他那些脱口而出, 不加修饰的诗, 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 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与世俗的高洁人格。

为什么李白的创作风格是如此的浪漫飘洒又奔放奇逸?

李白出身于一个富有的, 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他的少年时代生长于道教气氛浓郁的蜀中, 这种环境对他的神仙道教信仰影响甚大, 使得道教几乎影响了他的一生。也就是因为受到这些东西的影响, 才使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公元724年, 李白开始游历生活, 并多次希望能够报效国家, 却屡遭失败。明人胡震亨、顾炎武认为, 《蜀道难》中李白“自为蜀咏”, “别无寓意”。更有今人谓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 实写仕途坎坷, 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逢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这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 但关心国家大事, 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直到李光弼出征东南, 他半道病还, 病逝为止。

正是李白受到良好的教育, 又具有唐代诗人一般的“济苍生”, “安社禝”的儒家观念, 再加上贯穿他一生道教思想, 才使他在过于理想化的人生设计与现实失败之间不停地来回, 常陷于悲愤, 不平, 失望之中, 又保持着自负, 自信和豁达, 昂扬的精神风貌。同时, 又具有浪漫情怀和独立不拘的性格特点。

二.杜甫的创作风格和社会生活经历

“诗史”杜甫是衔接盛唐和中唐的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的创作风格则是独辟蹊径, 别具一格。

在杜甫的五言诗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堪称代表作。杜甫于公元755年十月赴奉先。是年十月, 唐玄宗携杨贵妃往华清宫避寒, 而十一月, 安史之乱便起。其时, 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 然而诗人途中的见闻和感受, 已经显示出社会动乱的端倪。所以千载后读来, 仍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不能不使我们为其敏锐的观察力所叹服。诗的开头至“放歌破愁绝”为第一段, 千回百折, 层层如剥蕉心, 出语自然圆转, 虽用白话来写亦很难超得过它。第二段则写出了“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这传通千古的名句将皇门之外, 咫尺之间, 荣枯差别描写得淋漓尽致, 并结上启下。最后一段文字仿佛闲叙家常, 不很用力, 却自然而然地于不知不觉中已总结了全诗, 极其神妙。以文而论, 固是一代之史诗, 即论事, 亦千秋之殷鉴矣。

杜律诗纵横恣肆, 极尽变化之能, 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 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炼字上也十分地成功, 他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 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对他追求炼字的真实写照。他炼字的另一个特点是普遍使用了俗字口语, 使诗读来更加亲切上口。

《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二十八字, 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四句诗, 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 到落花江南的重“逢”, “闻”、“逢”之间, 联结着四十年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

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 带有悲慨的感情基调。他的诗歌有一种深沉的忧思, 无论是写生民疾苦, 还是写自己的穷困潦倒, 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他的诗, 蕴涵着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 使诗歌变得缓慢深沉, 变得低回起伏。

杜甫之所以形成这种创作风格不能说与他的社会生活无关,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杜甫的社会生活经历:

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教的家庭之中。他的青年时代是一段南北漫游, 裘马轻狂的回忆。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 他怀着巨大抱负的心思, 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但到了公元746年, 先是考试落第, 后又数度希望引荐, 但都落空。十载长安, 历尽辛酸。这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表现尤为突出。杜甫在这首诗中不卑不亢, 直抒胸臆, 吐出长期郁积焉的对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材的悲愤不平, 显现他的超常之处。同时, 他也看到了民生疾苦, 并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安史之乱后, 他几经周折, 当官, 被贬。最后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 并最终病死于穷困潦倒之中, 十分凄凉。

很明显, 杜诗的不同风格, 与其不同时期不同境遇, 或同一时期不同心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他生活坎坷, 颠沛流离之时, 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 悲歌慷慨, 诗歌往往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的生活稍为安定时, 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 就有不少这类作品。如《春夜喜雨》等。

篇4:李杜岳州洞庭诗歌之比较

从李白诗作及其唐代有关史料推测,李白至少有六次到过岳州洞庭,开元三年出蜀南游途经洞庭,然而这次没留下诗作;开元二十七年秋,与王昌龄在岳州相会;天宝六年至十一年,相访贬谪湘阴挚友崔成甫,《古风》(美人出南国)可能就是为崔成甫所写;至德二年流放夜郎,次年至临湘在这里认识了裴隐,写下了《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乾元二年,李白李贾至相逢,写下了《巴陵赠贾舍人》《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等诗。这年冬赴零陵,次年春又经岳州,旋往江夏。从李白留下的45首岳州洞庭诗看,主要作于至德二年至乾元年间。

《旧唐书》载: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沂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宋阳,时年五十九。

(《旧唐书》卷一九○下列传第一四○下)

杜甫于大历三年冬经湖北进入岳州,次年春离开岳州,大历五年冬,卒,其所作岳州洞庭诗大多作于此段时间。

虽然李杜二人都曾到过岳州,但李杜并未相会于此,李白于乾元年间被流放洞庭时,杜甫此时还在秦州。对于李白的这次流放,杜甫还是较为关注的,他在秦州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忆李白的诗《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全唐诗》卷二二五)

诗的前两联以凉风起兴,营造出了一种悲秋气氛。此时,安史之乱尚未甫定,杜甫生活还处于辗转流离之中,但他此时却想到了更远的朋友,希望能够得到友人的音讯。然而江湖险恶,鸿雁难到,诗人无限伤感。“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被称之为“千古伤心语”(《杜诗镜铨》)。这是对李白身世沉沦的命运的同情,对无端伤害他的小人无比憎恨,本来一心想为平定叛乱尽心尽力的人怎么会一下成了囚犯呢?最后两句用屈原投汨罗江而死的典故,来表明李白和屈原一样,其爱国之心至死不灭,其满腔冤屈也是亘古未有。这是我们仅见的一首杜甫在李白被流放洞庭时所作的一首岳州洞庭诗,而且,对于此诗,李白并未作任何回应,估计可能由于某种原因李白并未读到此诗。而杜甫抵达岳州洞庭时,已到了代宗大历三年冬(公元768年),此时李白已逝世(公元762年)多年了。

我们在这里把李杜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他们同为盛唐时最具盛名而又风格迥异的作家。在从天宝十五年(公元756)至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的24年里,两人创作的岳州洞庭诗歌数占这一时期洞庭诗歌总数的36.9%。他们的诗歌,代表了这一时期岳州洞庭诗歌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首先,从反映现实生活层面上看,李杜都能把自己所经历的社会动乱、人民所遭受的疾苦书之于诗,并于诗中倾注着强烈的爱憎情感。如李白就写下了《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来反映乾元二年八月康楚元、张嘉延据荆襄作乱这一事件。杜甫也写下了《舟中苦热遣怀,奉呈杨中丞通简台省诸公》来反映臧蚧之乱。然而,李白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在不知情下加入了永王李璘军队,“璘败,当诛。……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旧唐书》卷一九○下列传第一四○下)。李白的这次“从军”经历几乎把命都给弄丢了。但在流放夜郎的途中,他便遇赦。在极短的时间里,他从死神边走过,并又成了自由之人。当他到达岳州洞庭诗,安史之乱战局好转,不时有好的消息传来。李白本是一个充满幻想之人,一旦生活给予他希望,他便能很快调整自己心态,迅速摆脱人生沮丧的一面,重新恢复活力。于是,他便在岳州留下了神采飞扬的一笔,他以欣喜的笔调来写洞庭诗歌,使得岳州洞庭诗歌出现了一种异调。我们先看看他的《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全唐诗》卷一七九)

这三首诗作于乾元二年,这组诗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丝毫不逊于其前期作品。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纵情诗酒的狂态,淡泊名利的胸襟,以及疾恶如仇的品性。这些便是盛唐前期诗人的特征,是与洞庭诗总体风格迥异的格调。几乎在同一时间,李白还写下了另外一些诗,在《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中,诗人劝慰李晔与贾至不要因目前的得失而耿耿于怀,不要辜负眼前良辰美景。《留别贾舍人至二首》写得相对凄婉些,但“拂拭倚天剑,西登岳阳楼。长啸万里风,扫清胸中忧”仍然给人豪气冲云天的形象,而“何必儿女仁,相看泪成行”也有“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之豁达。“壮士愤,雄风生。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临江王节士歌》),“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登眺餐惠风,新花期启发”(《登巴陵开元寺西阁,赠衡岳僧方外》),这些个性张扬的诗篇,不仅在杜甫洞庭诗歌中很难见到,在唐岳州洞庭诗歌中也是很少见的。李白依然以盛唐前期的笔调来写安史之乱后的诗歌,因而其诗显出清刚昂扬之气势,这种气势正是洞庭诗歌所缺少的。李白用其雄奇的笔墨,为洞庭诗歌抹上了重彩的一笔。

杜甫比李白年轻11岁,对开元盛世的感受不如李白强烈。当其步入仕途时,政局在不断恶化,加之他对事物的察觉极为敏锐,所以能于平静表面之中发掘出事物的本质内涵。他性格中又有沉郁的一面,特别是安史之乱后,很难在其诗中看到他展颜一笑。他为生计苦,为自己病痛苦,为家人四处奔波苦,为国家战乱终未平定苦。他就是带着这些苦痛来到岳州洞庭的,而且直至其死,这些苦痛也终未解决。杜甫自始至终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为己任,其思想中儒家思想极浓,因而他往往陷入这些痛苦中得不到解脱。其后期诗已脱去了盛唐诗的特征而步入了中唐,晚期创作的洞庭诗歌尤其如此。同样是反映社会动乱的诗,在李白那里,社会动乱似乎在他手中轻而易举可以平定,然而在杜甫手中却不是这样了,多年的漂泊动荡生活使他变得十分现实。我们看他的作于岳州的《夜闻觱篥》便可感受到同是写时事,李杜之间有差别:

夜闻觱篥沧江上,衰年侧耳情所向.邻舟一听多感伤,塞曲三更歘悲壮。积雪飞霜此夜寒,孤灯急管复风湍。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全唐诗》卷二二三)

诗人夜中听到邻舟夜吹觱篥之歌,顿觉感伤不已,“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杜诗详注》以此句为甫反诘之辞:“君为此曲,但知干戈离乱之苦,独不见舟中漂泊者江湖行路之难乎?何为故作此声,动人愁思也”。这种无端的反诘实在令人深思,我们不禁又要反问,江湖行路之难是因何而起?这样,我们便可见杜诗深沉之境界了。从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在反映时事上,杜甫诗中少了盛唐诗人那种昂扬向上的个人气质了,更无李白之自信与洒脱。由于他把深广的社会内容加入了个人漂泊无依的生活中,其诗也显得沉郁而感伤。

就情感抒发而言,李杜在其岳州洞庭诗中均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爱国思想。但李白的爱国往往与自己的才能能否实现相联系,充满了强烈的自我意识,因而在他的反映社会动乱的诗篇中,多把矛头直接指向那些反叛者,并对他们进行无情的诅咒。“……今兹讨鲸鲵,旌旆何缤纷。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黄花不掇手,战鼓遥相闻。剑舞转颓阳,当时日停曛。酣歌激壮士,可以摧妖氛。龌龊东篱下,渊明不足群”(《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关河望已绝,氛雾行当扫。长叫天可闻,吾将问苍昊”(《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把平定叛乱作为展示自己的才能的最好机会。然而,李白毕竟是一个刚遇赦不久的人,要想在平定叛乱中层示自己才能几乎是不可能的。再加上他受道家思想影响较大,少年时为“竹溪六逸”(《旧唐书》卷一九○下列传第一四○下)之一。“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白晚好黄老”(《新唐书》卷二二列传第一二七),故在功名难得的情况下,诗中也有些及时行乐及隐退的消极思想。“吾将抚尔背,挥手遂翱翔”(《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人生且行乐,何必组与圭”(《夜泛洞庭,寻裴侍御清酌》),“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终当游五湖,濯足沧浪泉”(《郢门秋怀》),这也很少见于杜甫篇章。杜甫却把爱国与同情人民思想相结合,因而他不仅对那些造成劳动人民生活动荡不安的反叛者予以鞭挞,即使是统治者,如果不站在人民一边,而对人民进行盘剥,他也会给予无情的指责。“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送卢十四弟侍御护韦尚书灵榇归上都二十韵》)。“壤童犁雨雪,渔屋架泥涂”(《过南岳入洞庭湖》),“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岁晏行》)。这些诗句通过对农民生活的具体而详实的描写来表现作者对他们的同情,进而对造成这种灾难的原因进行深层探索。杜甫虽比李白现实得多,但对于社会的巨大变动,更多只是对动乱感到震惊,对国家陷入战争感到无比痛惜,对反叛者直言痛责,对广大人民深切同情,并把平息动乱的希望全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而自己却感到无能为力,只能陷入无尽的痛苦忧愁之中。从这层意义上说,杜甫诗又不像李白的诗,他的诗缺少那种积极进取,顽强执著的盛唐精神。他的岳州洞庭诗就像一个生命垂危的老人,虽然对生命无比热爱,却无力抗拒悲剧命运的发生。

除此之外,李杜二人的岳州洞庭诗在艺术风格及诗歌语言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前人已于此多加论述,因此不再赘述。

李杜二人的岳州洞庭诗所呈现出的不同特色主要是由于诗人禀性存在着个性差异和诗人之气质、才情、思想观念及对生活态度有所不同而引起的。但无论怎样,他们二人对唐岳州洞庭诗歌发展的贡献具有不可磨灭性。正如《唐才子传》所说:“观李、杜二公,崎岖版荡之际,语语王霸,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之妙,双振当时,兼众善于无今,集大成于往作,历世之下,想见风尘。惜乎长辔未骋,奇才并屈,竹帛少色,徒列空言,呜呼哀哉!”

参考文献

[1]彭定求等主编.全唐诗[M].中华书局,1960年4月第1版.

[2]陈尚君等辑.全唐诗补编[M].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第l版.

[3]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M].中华书局,2002年8月第1版.

[4]范致明.岳阳风土记[M].成文出版社,中华民国六十五年台1版.

[5]詹瑛编著.李白诗文系年[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4月北京新一版.

[6]杨伦笺注.杜诗镜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7]吴文志.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M].黄山书社,1987年12月第1版.

[8]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10081)

篇5: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

——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在唐诗的浩瀚海洋中,最为夺目的莫过于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成就, 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的历史。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在他的《行路难》中他用“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等太行雪满山”来形容自己艰难处境。由于当时高力士杨国忠的受宠,贤士都被据在朝门之外,因此他发出了“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的悲叹,但他的乐观主义天性又使他对理想追求都是执着的。他唱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在《夜泊牛渚怀古》中他写道“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借用谢尚知遇袁宏的典故来表明自己的怀才不遇渴望知音的心情。以上都说明李白对仕宦生涯是积极的。而另一方面李白又受道家的影响,不时又有高蹈出世的想法,而且他也曾在深山隐居过。在《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中他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表现了他对道家的崇信和对儒家的嘲弄和摆脱世情追求神仙生活的感情。在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描写奇幻的梦境表达了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最后他说“安能催眉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表明了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志向。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在出世入世的矛盾中彳亍着。

而杜甫就简单的多。他一生都在谋求获得官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他一生都相信自己能有朝一日“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精神一直渗透在杜甫诗的字里行间他的七律《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这首诗十分能体现杜甫诗歌的特点,诗开头就以景色引出作者心绪,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有动人的对比。其后写出“万方多难”的境况,最后写出个人报负,他想像诸葛亮一样建功立业。全诗即景抒情写山川联系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说人事又借助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物国家灾难个人情感于一炉,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写的是唐军攻克安史老巢后诗人听到消息后的喜悦。全诗以流走的音韵真挚的情感快速的节奏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登高》全诗对仗工整,写景抒情融合一体。前两联写景,后两联结合自身衰老,归结到零落潦倒的根源。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名句。

在诗体上说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七绝句,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是散文句法。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在诗的音美形美的方面李白稍逊于杜甫。而在风格美方面,李白的飘逸豪迈,谈吐天然是别人所不能学的。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这也是年轻人多喜欢李白而思想成熟的人多喜欢杜甫的一个原因。

李白热爱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务而对不合理现象毫无顾忌的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所牢笼却不愿接受想征服现实的的态度,与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关心祖国人民命运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反而本质又相同的。用韩愈的话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他们的艺术成就和高风亮节永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李白属于浪漫主义: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杜甫属于批判现实主义: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李白的飘逸,在于不著纸;杜甫的沉郁,在力透纸背。不同的经历与背景,造成李杜虽身在同一朝代,却形成了不同诗歌风格的事实。在这里,我试从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三个方面对他们的诗歌略作比较。

一、李杜诗歌内容比较

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们一个重在自我,一个重在社会;一个是

幻境的描绘,一个是历史的记录。

李白的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更多的是自我的书写,抒发自我的感情,张扬自我的个性。“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志向的抒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他苦闷的倾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是他个性的彰显。

在他的诗中,处处都是诗人自己的影子,即使是对景物的描写,也是他自我思维的再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是描写的是梦游天姥山所见的幻境,“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砯崖转石万壑雷”描绘的是想象中蜀道的风景。

相反,杜甫的诗可谓“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国家的生死,民族的存亡,人民的苦痛,家庭的不幸,个人的遭际,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写的内容。在诗中他把个人之愁升华为一种深沉博大、对受苦受难百姓和国家民族存亡有深远意义的感情。“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控诉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揭露了兵役繁重的痛苦„„除此之外,《悲陈陶》讲述陈陶斜大败,《收京三首》记录收复两京的历史,《洗兵马》再现九节度兵围邺城,胜利在即时的情景,等等这些诗句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

法反映了“安史之乱”及乱后十数年的现实生活。如同史册一般记录了那个年代的点点滴滴。

二、李杜诗歌艺术特色比较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上看,他们一个豪放飘逸,是仙人,遗世而独立;一个沉郁顿挫,是老儒,忧国与忧民。

李白的诗,豪放飘逸,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变幻莫测的神奇想象,以及“清水出芙蓉”的天然秀美,达到了浪漫主义的巅峰。

他的诗感情似暴风急雨,骤起骤落,一泻千里,就像是从胸中直接奔涌喷吐出来,如《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这首诗抒发被废逐后难以抑制的悲愤之情。强烈的不平和愤懑犹如火山爆发一般倾泻而出,即使是失意的哀感,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悲中见豪,令人读之热血沸腾。

他的诗想象天马行空,变幻莫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等等,匪夷所思,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同时,他的诗是天才的创作,发乎情思,语句浑然天成,没有任

何雕琢的痕迹。“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源于他洒脱不羁的气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源于他傲世独立的人格。“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源于他自信与进取的志向。而且他作诗,不是词句的锻造,而是感情的倾泻,这些都是只属于他的,后人可望而不可即。

杜甫的诗,沉郁顿挫,积淀着深沉苍凉的情感,雄浑开阔的意境,刚健遒劲的语言,铿锵有力的言调,以及曲折有致的章法,集现实主义古今之大成。

他的诗,蕴含这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他深深信奉的儒家思想中中和处世的心态又将那份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从而显得缓慢、深沉。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先叙抱负落空,待到不平之气就要爆发出来时,又撇开个人的境遇,转入骊山奢靡生活的描写,继而由此写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平愤懑之情又一次的凝聚欲出,但是接着又笔锋一转,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入门闻号啕,幼于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写到自己爱子饿死时,悲痛欲绝的感情达到极致,却在这时笔锋又转,“岂知秋禾登,贫篓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由个人的失落想到了天下百姓的苦难,如此深沉忧思一回三折,读来韵味无穷。

除了感情的抑扬顿挫,杜诗的另一个特色就是词句章法的千锤百

炼。“平生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杜甫对他自己诗歌词句特色的最好写照。而章法的曲折有致,最集中的体现就是《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前三联皆对,首联句中也对。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掩盖起来,严密变为舒畅。杨伦称其为“杜集七言律第一”,而胡应麟更是说此诗“陈深莫测,而精光万丈,力量万钧。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三、李杜诗歌思想比较

李白和杜甫,一个是集道儒侠于一身多元文化的集成者,一个是儒家思想虔诚的信徒。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 少年时随家迁到四川, 家境富裕。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据他自己说是“五岁诵六甲, 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 作赋凌相如”、“十五游神仙”。可见他学习的内容十分博杂, 遍及百家。他的诗歌中,既有“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充满儒家入世进取思想的章句,也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退隐的道家思想。有对侠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描写,也有对仙人“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的描写。

他一方面热衷用世, 追求功名。自诩“怀经济之才”, 能“济苍生” “安社稷”, 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希望成为像管仲晏婴一样的“辅弼之臣”。但同时他又醉心于道家的思想文化。道家思想培养了他遗世独立、追求自由的精神。在他的眼里, 人间是污浊不堪的, 是黑暗和不自由的, 因此他宣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道家文化还造就了李白“不屈己、不干人”, 狂放不羁, 宁折不弯的高贵人格, 使他的主体意识得到了极度的张扬, 培养了其特立独行、乐观浪漫的性格。可以说,在李白的思想中,始终交融着“平交王侯”、“一匡天下”而“立抵卿相”的儒家思想,“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曾卸”的道家境界和“笑尽一杯酒,杀人都市中”的游侠梦想。

相对于李白的集成百家,杜甫算得上是独尊儒术。杜甫出生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远祖是晋代名将杜预, 祖父是初唐诗人“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 父亲杜闲, 曾为衮州司马。对这一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杜甫曾自豪地说“诗是吾家事”。所以他幼年就发奋读书, 七岁能诗, 九岁善书, 弱冠之年就与文士唱和。正是这种“奉儒守官”的家教传统树立了杜甫“自谓颇挺出”的信念和“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他一身始终恪守着这种信仰,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怀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和怜悯同情心。他胸怀天下,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他的民本思想和忠君报国之志,使他的诗歌既关心民众饱暖又担心国家的安危。

自中唐以来,一直有“扬李抑杜”和“扬杜抑李”两派纷争。性

篇6:李杜诗歌的比较

读李杜诗

作者:陆游朝代:南宋 濯锦沧浪客,青莲澹荡人。

才名塞天地,身世老风尘。

上一篇:以垃圾分类作文600字下一篇:四维彩超购置论证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