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五首课内

2024-04-17

李杜诗五首课内(精选1篇)

篇1:李杜诗五首课内

李白生平及创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地为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生分为五个时期:

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 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仗剑去国、追求功业时期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元十八年(730)一入长安,隐居终南山。迁家山东寓居任城(今山东济宁)。3.四十二到四十四岁――三年长安供奉翰林时期 4.四十四到五十五岁――十载漫游时期 5.五十五到六十二岁――报国蒙冤时期 《峨嵋山月歌》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初离乡土,感情非常复杂:一方面,离开故土深深依恋;另一方面,踌躇满志,冀望遍游四海以实现远大理想。因此,外在的画面之优美与内在感情之深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关于古时“折杨柳”的习俗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李白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惜别,折柳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情。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杨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对友人的一种美好祝愿。古人在诗词中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姜夔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就连听到《折柳曲》也会触动离绪。结 构 诗中情致理趣鉴赏1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为什么一开篇诗人就写景呢?从“但见”二字我们可以窥知诗人心中的奥秘:原来他太寂寞了,深盼有人来此,可是不见人来,但见群鸥,也就只好日日与鸥鸟为伍了。诗中情致理趣鉴赏2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上句承前,意思是既无人来,也就懒得去扫门前的花径,由它凌乱下去,表现了诗人失望的情绪,只好甘守寂寞了。这其实正是为下句作铺垫,因为下句说的就是“客至”,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诗人已多日不闻敲门声了,颇有冷落之感,这天忽闻有人敲门,急忙跑去,开门一看,惊喜万分,竟然是自己的老朋友来了,顿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生气盎然。诗中情致理趣鉴赏3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这不是客套话,句句都是实情。老朋友来得突然,草堂距市镇又远,备办来不及了,只拿家里现成的酒菜来招待,更显出主客之间的深厚友情。诗中情致理趣鉴赏4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从“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更增加了欢快的气氛。至此结束全诗,余味无穷——邻翁来了没有呢?这用不着交代,当然是来了。

四、旅 夜 抒 怀

重点全解 词语解释(1)实词 危樯独夜舟 危:高。樯:船上挂风帆的桅杆。星垂平野阔 阔:开阔,广阔。名岂文章著 名:名声。(2)虚词 名岂文章著 岂:哪里,怎么。(3)成语名句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文言句式 飘飘何所似 :宾语前置。《旅夜抒怀》艺术鉴赏 1.寓情于景 一二句写近景。江岸低平,微风阵阵,夜凉如水,细草在微风中似乎丝丝作响,夜静人眠,但诗人难入梦寐。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停泊在月夜的江水里。“独夜舟”三字是诗眼,“独”表面指船,实是写人:孤独、寂寞。试想,战乱时节,拖家带口,漂走异乡,苦况万千,自不待言,更何况此去能否由蜀而楚、由楚而入中原,身归故里,万难料定。前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简直冷寂得很。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远景是历来传颂的名联:放眼岸上,只见星星在天边遥挂低垂,“垂”反衬原野辽阔无边;纵目江上,明朗的月光在波涛中翻动如涌,“涌”衬大江激荡奔腾。诗人巧妙的用自然景物间的相互映衬,来表现夜色中原野的辽阔和江流的奔腾:悻悻地吹地面,才显出原野的广阔,而原野广阔,才能看到星星垂挂地面。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消逝„„ 这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去蜀》)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逆料„„ 总之,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含在这景物描写之中,由此再发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旅夜抒怀》艺术鉴赏 2.直抒胸臆 诗的颈联,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 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为什么不说呢?那是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这一点,我们从他三年前在梓州写的“圣朝无弃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证明。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最后两句的意思很明白:身世飘零,灵魂愁苦,像什么呢?不正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吗?“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对人生孤独命运的烛照,对天万物的洞察,使诗人很快即景自况,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生命的对等物。诗人以沙鸥自况,巧妙而神形兼备的传达出诗人此时此刻内心无限的愁怀与苦绪、无限的哀叹与无奈,浸洇出一生坎坷、漂泊无依、前途渺茫的伤感。重点全解 词语解释(1)实词 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引申为划分。亲朋无一字 字:书信。凭轩涕泗流 轩:栏杆。涕泗:眼泪和鼻涕。(2)虚词 凭轩涕泗流 凭:依,靠着。(3)成语名句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4)古今异义 凭轩涕泗流 涕:古指眼泪。今指鼻涕。登 岳 阳 楼 《登岳阳楼》赏析1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诗人的青年时代,又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那时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但只叙事,不说情,把情留给读者自己去品味。接着就给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片浩浩荡荡,“东至于吴,南尽于楚”、“上连于天,下连于地” 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颔联十字,不仅写出恢宏伟丽的气势,而且诗人的博大胸次、平身遭际也隐藏其间。《登岳阳楼》赏析2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是说亲朋绝少,没有抵价万金的音讯,孤苦一人,只有一叶小舟漂泊相随。字字状凄凉,句句能落泪,困苦潦倒情状已明矣。是的,诗人自离夔州之日起,全家人都生活在船上,实际上已无家可归。但杜甫毕竟是杜甫,从他的遭际、出身到所熏染的思想文化和人文抱负,都不同于他的同道,没有李白的洒脱,也不像杜牧的浮浪,没有白居易的平民化,也没有李商隐的想象力,他就是他,没有只停留在个人痛苦上,而是以国事为念,因此,“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当他站在岳阳楼上“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北方不宁,戎马纷纭,尤其是当时吐蕃犯边,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自己却壮志难酬,转徙江湖,能不扼腕长叹、涕泪纵横吗?这个抒情结尾将诗的思想内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登岳阳楼》雄浑阔大的意境 咏洞庭名句,论文,范仲淹之《岳阳楼记》已写尽矣,尤其览物之情翻出忧乐之意,高绝千古;论诗,先有孟浩然的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后有杜甫的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足以压倒后人。有了孟杜之诗,是否会有“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丢笔之叹,不得而知,但地因人著,楼因诗名,却是不争的事实。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得多,孟诗中的视野仅及于长江北岸的云梦泽,而杜诗则扩大到了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了进去,这样的境界如果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写不出来的。杜甫这两句诗不仅好在有开阔的视野,而且气象雄浑,内涵丰富,这要归功于“坼”“浮”两个字炼得好。试想,广袤数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飘浮在这湖水上,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庄子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洞庭湖能负载日、月、星辰,则湖水之丰厚简直到了惊人的程度!前人评这两句诗说:“虽不到洞庭者读之,可使胸次豁达”是有道理的。课后练习第一题答案 2.(1)《客至》:前一层叙客人到来;后一层叙以酒相待。(2)《旅夜抒怀》前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一层抒发自伤飘泊之情。(3)《登岳阳楼》:前一层写登楼及洞庭景观;后一层抒发忧国之情。课后练习第二题答案 1.例如《阁夜》中,以“鼓角”“野哭”写乱世之音,以星影“动摇”暗写乱世之象,都寄托了诗人忧国伤时之情。在这样的景况下,他独处天涯,远方亲友,音信全无,这自然又勾起了身世凄凉之感,然亦无可奈何,只能“强移栖息一枝安”而已。详见“鉴赏要点”。2.例如“星垂”一联,出句写天地之广大,对句以江流暗示岁月的流逝。天地虽大,而诗人不过是其间的一只沙鸥而已,这景况又何等凄凉;更何况岁月不停流逝,此时他已到垂暮之年,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可见,此联虽是写景,却又寄托了诗人的身世凄凉之感。思考:《客至》尾联忽转别意,写自己想邀邻翁过来喝酒,突然撇开客人不提,“顾左右而言他”,这样写是不是离题了? 表面上看是把客人撇开了,可仔细一想,却发现这是在进一步写客人,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将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回味不尽。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客 至(感情发展脉络)(风格)(关键词句)皆春水、但见 寂寞 不曾、今始为 惊喜 无兼味、只旧醅 诚挚 相对饮、尽余杯 欢快 清新 明快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此前,诗人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来到了尚未遭到战乱骚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建成;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诗人因之借《江村》诗题,放笔咏怀。本诗()三字统领全篇。事事幽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幅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图。时值初夏,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翠,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安定详和,让人陶醉。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但有故人供禄米”一作“多病所需唯药物”,你认为那一句更好? 我认为“多病所需唯药物”好,此句是说自己身体不好,除此之外一切都让诗人满意,生活安定,诗人心情非常好,表达了诗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漂泊之后渴望安定生活的强烈心情,以及得到暂时满足之后的兴奋和心情的轻松。而“但有故人供禄米”一句标明是人依靠朋友生活,有一种寄人篱下之感,不能表现诗人的快乐心情。“但有故人供禄米”好,表面虽为喜幸之词,骨子里却包含不少苦情,使人有怅怅悲酸之感,这正符合杜甫当时的处境,同时也显其诗歌一贯的“沉郁”之风。导入语 提起杜甫,人们的第一印象不外乎两个字:愁、苦。“愁”乃为遭际不平而生,为忧黎元百姓而来;“苦”乃自诗人忧患意识所致,使追求中的痛苦、凄苦。带着官场的贬斥与失意,带着离乱的艰辛与疲惫,公元759年7月,杜甫终于弃官入川。四川毕竟因路遥山阻,未遭受安史之祸,生活相对安定。十几年漂泊的灵魂更该可以寻觅一处栖息之地了。但命运似乎注定要与这位伟大的诗人过不去;在成都草堂里,他仅仅有几个月的欢欣与平静,其余须臾难离的仍然是一个“苦”字;这不,好友严武的猝逝,很快使杜甫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再度孤独无靠,他只好带着家人离开成都,开始了又一轮漂泊。《旅夜书怀》便是乘船沿岷江而下再入长江而东、途经渝州至忠州时所作。“旅”字暗扣飘零之苦,“夜”字隐含前路难定。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背景介绍: 《旅夜书怀》写于他从成都到渝州、忠州的途中,当时的杜甫已满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动荡,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江岸畔的细草,深夜江边,泊着桅杆高耸的孤舟。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 做官,倒是因为年老多病而罢退。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何以相比? 就象是漂零天地间一只孤苦沙鸥。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一般的说,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当然,并非所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隐藏在标题中。找出本诗的诗眼并简析。“独”字是诗歌的诗眼,因为这首诗就是表达诗人孤寂之情的。诗中的夜舟、沙鸥都是诗人命运的写照。名句鉴赏: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出句写天地之广大,对句以江流暗示岁月的流逝。天地虽大,而诗人不过是其间的一只沙鸥而已,这景况又何等凄凉;更何况岁月不停流逝,此时他已到垂暮之年,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可见,此联虽写景,却又寄托了诗人的身世凄凉之感。)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这两句诗即景抒怀,运用了反语的表现手法。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诗人的所追求的人生目标,不能为官实现自己的抱负是他的最痛,这里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诗人辞去官职也并非因老而多病。由此可见诗人心情之悲愤。旅 夜 书 怀(关键词句)(鉴赏要点)(风格)微风岸、独夜舟 垂、阔、涌、流 寓情于景 岂、著、应、休 飘飘、一沙鸥 直抒胸臆 凄凉 沉郁(感伤身世之作)

五、登 岳 阳 楼 古时登高之作,不外乎两类,一是着重绘景,以景娱情,多是乐景、思情;二是借景抒情,景为表,情为里,情为主,景为辅。岳阳楼,乃古岳州巴陵城西门楼也。“下瞰洞庭,景物广阔”,自唐以来,即负盛名,为历代迁客骚人登临赋咏之所。唐大历三年春,杜甫由夔州出三峡,在湘江一代漂泊。当时“史乱”已平,王朝盛景不再,内忧外患接踵而来,诗人一面感叹国事日衰,一面哀叹自己飘零无根,所以一登之下,“湖山归眼,忧乐到心”有说不出的况味。导入语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知人论世: 《登岳阳楼 》作于大历三年(768)冬,这年春天,杜甫从成都流浪到夔州,又出蜀东下,经湖北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入湘,到了岳州(今岳阳市)。此诗就是诗人的登楼抒怀之作。诗中将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感和凄凉身世之情表达到了极致。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日月象是漂浮在湖面上。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却随孤舟到处飘流。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分析诗歌,说说诗人心情有那些变化?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欣见胜景 感慨身世 忧国忧民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坼”字,诗人下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试分析“坼”与“浮”二字的好处?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历来被认为是咏岳阳楼的绝唱,试与孟浩然就以歌咏洞庭的名句“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作比较赏析。《金玉诗话》云:“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斗丽搜奇者尤众。„„然莫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雄壮如在目前。至读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 “吞几云梦”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意思是杜诗的境界比孟诗要宽广得多,孟诗中的视野仅及于长江北岸的云梦泽,而杜诗则扩大到了吴楚两地,甚至把整个宇宙都包容了进去,这样的境界如果不是胸中大有丘壑,是写不出来的。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吴楚东南拆,乾坤日夜浮。” 这两句写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象。这是诗人心中的画面,仅凭肉眼是看不到的,它使人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自然,诗人此刻的心情跟曹操有所不同。(1)杜甫的心情是:___________(2)曹操的心情是:___________ 壮志未酬 豪情满怀 登岳阳楼 杜 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虽穷困潦倒,但襟怀却无比宽广,就本诗内容,试作简要分析。在诗的尾联,诗人又从狭处跳到阔处,从个人推及到国家,体现出诗人胸中装有黎民社稷。与洞庭湖的阔大壮伟的气象达到和谐统一,使情感与景物相得益彰。* 李 杜 诗 五 首 导语: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今天,我们从唐代成就最高的两位大诗人的这五首诗入手体味一下他们不同的艺术风格。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诵读提示并背诵: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候的作品,受诗人诗歌风格的影响,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因此朗读时应用舒缓语调,略显深沉而不露痕迹。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内容感知: 秋天夜晚的峨眉山,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中,一直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直入岷江。我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今天要离开蜀地,再也见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着你啊,渝州就在眼前了啊。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青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问:这一句话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又是什么?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水中月”也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者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明写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暗写秋夜行船之事。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月” 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试从时间、空间角度切入,进行赏析 一般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28字中地名凡五见,共12字。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二、春夜洛城闻笛 导入语 李白24岁时就走出四川,告别亲人出外远游,坐船东下,出三峡,过荆门,达江陵,游洞庭,登庐山,到金陵,住扬州。27岁时离开扬州,经汝海,达安陆,结婚定居。安陆北望,汝海茫茫,嵩岳耸峙,再往北就是东都洛阳。这样李白就以安陆为归宿,从开元十九年开始三游洛阳,圆了他畅游帝乡的梦想。李白第三次游洛阳,是他受招入宫的第三年。初入宫,玄宗对他异礼有加,命为待诏翰林,此时的他认为青云有路,可一展宏图。然而事实却使他大失所望,玄宗将他作为文学侍从,供其娱乐而已。久之,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感到厌倦,就浪迹酒肆。“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正是他此时的生活写照。到天宝三年春,上书乞请还山,玄宗同意,李白自长安回到东都洛阳,会见了当时正在洛阳的杜甫,双子星座,珠联璧合,成为中文学史上的佳话。之后思归故里,写下这首诗。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诵读提示并背诵: 这首诗系因诗人厌倦飘零、思归故土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时写的,表达了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全诗当用低沉的调子来读,速度要慢一些。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内容感知: 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在夜里倾听一支表达惜别之情的《折杨柳》曲,谁能不勾起怀念故乡之情呢!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第一句“谁家玉笛暗飞声”,王尧衢《唐诗合解》说:“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谈谈你对 “暗”的含意的理解。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成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的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东风满洛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散入东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折柳”的寓意是什么?历代评论家说“折柳”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2002全国高考题)“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这首诗是诗人客居洛阳时所作,描写的是夜深人静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作者为什么要把“愁心”寄与明月?请简要分析。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歌最后两句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请简要分析。作者并没有直接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有陈述自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有多久;但我们仿佛看到作者李白久久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的水天相接处,最后只能看见长江仿佛是流向天边。这就委婉含蓄地写出了友谊之深长和心情之惆怅。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耐人咀嚼,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背景:

《客至》作于上元二年(761)。因为友人的帮助,杜甫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生活也较为安定,时常与田夫野老往来。一次,一位崔姓县令来访,杜甫十分高兴,不拘礼数,殷勤待客,并写下了这首诗。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诵读指导,把握全诗基调: 开阔明朗而又轻松愉快 亲切、平易,切忌夸张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这首诗前一层写诗人在村居寂寞之中忽有朋友来访,表达了喜出望外之情;后一层写诗人仓促中只能以简易的酒菜待客,然欲呼邻翁来陪饮,以尽宾主之欢,表现了诚朴、率真的态度,可见双方友情之深。*

class=“ad_box”>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李杜诗五首课内】相关文章:

上一篇:婚姻保证书幽默版下一篇:侨办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