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五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4-04-29

2016年五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共6篇)

篇1:2016年五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6年五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五莲县统计局(2017年2月)

2016年,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全县各级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坚定“发展为要、生态优先、群众第一”理念,狠抓园区发展、工业振兴、林水会战、全域旅游、城乡建设、民生事业等重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一、综

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219.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1%。全年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22.51亿元,同比增长4.6%;完成第二产业增加值117.46亿元,同比增长6.8%;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80亿元,同比增长8.3%。其中,一季度GDP增长8.5%,上半年增长7.2%,前三季度增长6.3%,全年增长7.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4336元,同比增长6.7%。

图1 2016年全县分季度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及增速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去年的10.4:54.6:35调整为10.2:53.4:36.4,第三产业比重比去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图2 2016年三次产业比例

人口保持稳定增长。2016年末,全县常住人口497221人,户籍总人口514790人,其中城镇人口179769人。全年人口出生率14.98‰,死亡率6.19‰,人口自然增长率8.79‰,合法生育率达到97.41%,出生人口性别比105.7。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39.2亿元,增长4.8%。全年农作物产量良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4.85万亩,总产量20.13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2.7万亩,其中黄 — 2 — 烟播种面积2.07万亩,总产量0.39万吨;花生播种面积22.27万亩,总产量6.16万吨;蔬菜瓜类播种面积6.6万亩,总产量22.4万吨;棉花播种面积0.66万亩,总产量0.1万吨;药材面积0.96万亩;水果总产量4.35万吨。设施农业2.8万个,占地面积2.5万亩,其中当年新建20919个(其中:中小拱棚20077个)。

畜牧业健康发展。年底生猪存栏 27.26万头,同比减少2.3%;出栏39.46万头,同比增长12.2%。牛存栏1.4万头,同比减少45.7%;出栏1.27万头,同比减少62.6%。羊存栏14.6万只,同比减少19.8%;出栏25.1万只,同比减少1.6%。家禽存栏541.7万只,同比增长30.2%;出栏2079.8万只,同比增长71.8%;禽蛋产量1.05万吨,同比减少30.9%。肉类总产量5.7万吨,同比增长23.9%。蚕茧产量335.7吨,同比减少14.9%。全年渔业产量达到1.21万吨。

林水会战成果显著。深入推进“森林五莲”“果香五莲”“水润五莲”建设,林水会战走在全市前列。设立3000万元奖补资金,整合涉农涉水资金投向造林治水,全县林水会战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8亿元。全年新增造林5.9万亩,超年度计划11%。其中发展经济林4.16万亩,新建千亩以上片区9个,建成万牛湖农业综合开发、绿维生态观光示范园等6个3000亩以上项目。林木绿化率达到57.5%。实施各类水利工程470项,累计投资5.6亿元。建设小微型水源工程80处,新增蓄水120多万立方米;新增和改善恢复灌溉面积8.1万亩,解决6.3万农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 3 —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新发展农业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3个、家庭农场169家。新流转土地3.5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运行平稳。全县21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598.23亿元,同比增长9.9%。规模以下工业完成产值58.81亿元,同比增长7.4%。37家小微企业晋升为规模以上企业。

图3 2016年各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速度

工业经济效益回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2.76亿元,同比增长4.8%。利税利润增幅较去年同期明显回升,利税总额27.58亿元,同比增长3.8%,比去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21.88亿元,同比增长8.5%,比去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

骨干企业支撑作用明显。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企业分别达到67家和50家。从收入来看,规模以上工业23个行业中实现增长的有19个行业(185家企业)。主导产业汽车 — 4 — 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包含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矿山石材建材业(包含石材、水泥)、橡胶塑料制品业、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包含农副食品加工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7.77亿元、利税24.64亿元、利润19.8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2.0%、6.3%,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1.8%、89.3%、90.8%。其中:汽车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占全县的63.4%、54.5%、56.4%。

电力供销形势良好。全社会售电量14.2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9%。其中工业用电量12.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增速分别比全省、全市高6.2个百分点和7.4个百分点。

建筑房地产业增长稳定。全县资质以内建筑企业实现总产值21.75亿元,同比增长8.1%。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44亿元,同比增长4.4%。完成房地产投资13.9亿元,同比降低1.4%;房屋施工面积174.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1%;商品房网签面积30.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9%。

四、固定资产投资

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6.59亿元,同比增长13.7%。

大项目支撑投资增长。全县实施5000万元以上大项目89个,计划投资261.2亿元,本年完成投资113.59亿元,占全县投资总额的72.54%,对经济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基础设施投资拉动明显。完成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电

— 5 — 力、自来水、卫生设施等)投资49.2亿元,占全县投资总额的比重31.42%,同比增长39.97%。

工业投资稳步增长。完成工业投资83.57亿元,占全县投资总额的53.37%,同比增长11.1%。其中京科光伏电站项目完成投资1.53亿元;日照潮河220千伏输变电工程、日照五莲迟家110kv输变电工程和35千伏及以下电网新建改造工程等三个项目完成投资3.24亿元;五征集团大型高地隙自走式喷杆喷机项目完成投资1.81亿元,单双排小卡项目完成投资1.71亿元;艾沛克斯三期项目完成投资0.84亿元;欧太亚多功能薄膜编织袋生产项目完成投资4.95亿元。

五、国内外贸易、对上争引

国内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7亿元,同比增长10.36%。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20.9亿元,同比增长8.8%。按消费形态分,限额以上批发企业实现零售额0.4亿元,增长0.1%;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19.55亿元,同比增长8.9%;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0.95亿元,同比增长14.1%。从限额以上企业销售状况看,部分商品销售持续活跃,服装、鞋帽、针织品类实现零售额3.4亿元,同比增长3.1%;家用电器及音像制品类实现零售额2.1亿元,同比增长11.9%;文化办公用品类实现零售额2644万元,同比增长8.5%;汽车类实现零售额1.1亿元,同比增长25.4%。全县完成进出口总额157596万元。其中出口151100万元,进口6496— 6 — 万元。

对上争引实现新突破。全年共招引过5000万元项目43个,到位资金25.21亿元;争引上级扶持项目到位资金24.1亿元,增长18%,超年初计划8.1亿元。成功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16年获得国家无偿扶持资金4699万元,且以后逐年增长;争创为山东省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城市综合性试点示范县,日照市唯一;科技中专实训基地列入2016年省重点项目。争取批复国家专项建设基金项目9个、基金总额4.98亿元。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定发展。全县公路客运量53万人次,货运量657万吨,公路旅客周转量0.48亿人公里,公路货物周转量6.86亿吨公里;公共交通运营车辆66辆,运营线路网154公里,公共交通客运总量325万人次;出租运营车辆123辆,出租汽车客运总量4.471万人次。年末拥有汽车115208辆,其中个人汽车65741辆。

交通路网全面优化。全面启动重点干道建设,潍日高速五莲段、206国道和222省道改建三条干线公路,完成投资14.53亿元。实施县乡道路维修改造和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累计完成350.7公里重点路段隐患清理;维修改造县乡道路33.5公里,农村道路交通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邮政电信业发展平稳。邮政业务总量3241.21万元,订阅报刊531.2万份。全县共有通信用户43.3万户,业务总量19275万

— 7 — 元,固定电话用户3.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0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9万户。

全域旅游提档升级。成功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改革示范区创建单位,以“两山”山岳游为龙头,礼佛、泡泉、太极、狩猎、登山、健身为支撑,乡村游全覆盖的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全年接待游客506.62万人次,同比增长15.3%,其中境外游客10500人;实现旅游消费总额20.26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门票收入4620.5万元。重点旅游项目进展顺利,缦耘庄高端休闲度假、白鹭湾大地艺术村等12个市重点旅游项目完成投资7.49亿元。乡村游持续火爆,接待游客、旅游直接收入分别增长18.9%、50%,成功创建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大青山风景区成功举办第四届国际太极拳大赛;白鹭湾获批全省首批特色小镇;“五莲二号”温泉成功钻探出水,水温达到52度,富含氟、偏硅酸和锶等元素。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稳定增长,结构更趋优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7903万元,同口径增长8.5%。财政分配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建设事业得到有效保障,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64149万元,同比增长7.22%。其中教育支出、农林水事务、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分别支出80502万元、36231万元、31254万元、31207万元,占总支出67.8%。

金融业平稳增长。到12月底,全县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 8 — 款余额237.6亿元,比年初增加32.5亿元,同比增长15.82%;居民储蓄余额169.6亿元,比年初增加20亿元,同比增长13.41%;各项贷款余额145.8亿元,比年初减少16.8亿元,同比减少10.34%。存贷比61.36%。

资本市场快速发展。企业改制上市卓有成效,有26家企业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新增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7 家,区域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到26 家。创新投融资机制,搭建国资中心和7家国有企业“1+7”融资平台。积极防控金融风险,全县贷款不良率为4.5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金融风险得到有效化解。

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年完成保费收入8479.19万元,其中,财产保险收入7409.04万元,人寿保险收入1070.15万元;保险业务支出4734.21万元,其中,财产保险支出3626.82万元,人寿保险支出1107.40万元。赔付率55.83%。

八、城乡建设

城乡环境显著改善。52项城建重点工程完成投资3.3亿元,— 9 — 国家园林县城创建顺利通过初审,城东新片区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洪凝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工;山阳河综合治理全面铺开,完成投资1.46亿元。拆除违法建设1.3万平方米,规范店外经营5100多家。美丽文明乡村行动成效明显。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市场化运作,村居、乡镇驻地环卫托管率100%;全面完成196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完成农村改厕33364户;完成电网改造60个村。年末全县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4.93%,比上年提高2.16个百分点。

城市载体功能迅速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20.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15.62万人,人口密度769人/平方公里;城区年供水量858万立方米,人均生活供水量96.92升,用水普及率97.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41平方米;年供气总量940.1万立方米,燃气普及率96.99%;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9.36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200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市北经济开发区实施二次规划,完成控制区规划和区域共性评价,城北、于里、许孟三个工业区纳入市北经济开发区体系,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投资近5亿元完善水、路、标准厂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人才科技创新中心,推— 10 — 行职员制改革;与泛华集团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与青西新区、青岛前湾保税港区的洽谈对接,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新招引项目19个、到位资金1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11.6%、49.5%。石材产业园围绕打造全球一站式采购商贸平台,高标准推进石城大厦建设和招商工作,意大利合作总社等22家国内外企业入驻;与碧桂园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五莲采购基地,年采购额超过10亿元;稳妥推进拆迁厂区清场复垦,腾空土地4600多亩,其中复垦土地1500多亩。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全县取得市及市以上科技成果1项,申请发明专利42项,授权23项。举办科技下乡活动1020次,科技推广项目81项,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36期,培训14010人次。

招才引智、招科引技成效显著。设立10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举办“高层次人才五莲行”和千人计划创新创业交流活动,— 11 — 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56人、高端创新创业团队16个。

教育事业成效显著。全县共有各类学校88处,在校学生51884人;共有幼儿园83处,在园幼儿13373人。各类教育优质发展,解决“大班额”问题工程建设、全面改薄工作稳步推进。8处幼儿园通过省示范幼儿园验收;高考上线率、录取率保持全市第一,9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科技中专入选第一批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学校,在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总分蝉联全省第一,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1金3银。

文体事业繁荣发展。全县图书馆15处,藏书25万册;电视台自办电视节目3个频道,日播出54小时;电影院1个,座位316个。深入推进“家风村风行风”“书香五莲”建设,开展“最美五莲人”“市民读书、政府买单”系列活动,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县范围配送581套健身器材,举办12项体育赛事活动,群众体育蓬勃发展。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把医疗卫生事业摆在民生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群众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 — 12 — 卫生服务。医疗集团实行医用物资统一采购,节约医用物资采购成本1319万元。全县卫生机构87个,拥有床位2000张,卫生技术人员2059人,门急诊98.9万人次。社区及村级卫生室486个,乡村医生558人,诊疗81.8万人次。

十、居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劳动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28元,同比增长9.0%。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37元,同比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30元,增长8.3%。机关事业单位津贴补贴标准与市直拉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乡镇工作补贴落实到位。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发放就业创业等各类扶持资金4000余万元,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683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53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08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4%。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2亿元。

脱贫攻坚取得新进展。脱贫攻坚精准施策,全面实施“十大精准扶贫行动”。建立全县产业扶贫项目库,实施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和产业扶贫项目,在34 个贫困村发展光伏产业。全县有3979名贫困人口脱贫,超额完成年度脱贫任务。

— 13 —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业职工55700人,当年收缴养老保险金47587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267411人,征缴保费5425.04万元;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68169人,当年筹集基本医疗金20928万元;全县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69299人,参保率86%,全年筹集资金21030万元。

群众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优抚对象补助连年提标,“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4400元、3400元。困难职工救助体系逐步健全,救助困难职工7578人次。年末共有农村五保供养机构12个,总床位1200张;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4个,收养485人;社会福利企业3个,安置残疾人员33名;全年福利彩票发行额4625.3万元;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全县农村低保户11434户,发放低保金3781.8万元。全县565个村吃上自来水(吃上自来水的村数为未改社区前的行政村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

平安五莲建设扎实推进。群众安全感和治安满意度连续7年居全市第一。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挽损1120余万元;成立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全年破案529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74名。全县安全生产形势良好,社会局面和谐稳定。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6起,死亡6人。

注:

1、本公报数字主要是年快报数或初步统计数,最终数— 14 — 据以统计年鉴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篇2:2016年五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7-03-15] 来源:萧山政府网 通讯员

2016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新常态,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办好G20、当好东道主、走在最前列”为指引,围绕“转型升级、新型城市化、生态文明”三大主线,狠抓招商引资、千企转型、企业上市、创新驱动四项行动,经济发展又上新台阶,社会民生取得新进步,实现了“十三五”精彩开局。

一、综合(一)经济总量

经初步测算,2016年,萧山区(含大江东)实现生产总值1928.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8.1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09.1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51.34亿元,分别增长2.9%、5.9%和12.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51901元,增长7.7%。按国家公布的2016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2869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3.5∶50.8∶45.7升级为2016年的3.5∶47.2∶49.3。

萧山区(不含大江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32.18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62.3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15.55亿元,分别增长1.9%、3.2%和12.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45912元,增长6.9%。三次产业结构为3.3∶40.6∶56.1。

(二)信息经济

信息经济实现增加值11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占GDP的6.8%。信息经济限上主营业务收入333.14亿元,增长15.8%。其中物联网产业、数字内容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51.1%、42.7%和28.2%,智慧物流产业、机器人产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24.6%、19.0%和14.8%。

(三)财政收支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67.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3.70亿元,增长16.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8.75亿元,增长9.3%,其中用于民生支出118.91亿元,增长3.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4.9%;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和社会保障就业等民生项目支出分别增长100.2%和10.3%。

(四)市场价格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9%。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现“七升一降”格局。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4.3%,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3.4%,居住类上涨1.8%,衣着类上涨1.5%,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1.5%,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0%,医疗保健类上涨0.8%,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4%。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1.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为102.0%。

(五)劳动就业

年末拥有18家职业介绍机构,全年提供职业介绍服务1.1万人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13%;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6103人。最低月工资标准为1860元。

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一)人口

年末,公安部门户籍登记总人口(含大江东)127.59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79‰,死亡率为5.35‰,自然增长率为6.44‰。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138.81万人。剔除大江东后,户籍人口112.40万人,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122.31万人。

(二)人民生活

根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712元,比上年增长8.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654元,增长2.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849元,增长8.5%;人均消费支出26879元,增长3.5%。年末,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4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70平方米。年末萧山区(含大江东)住户本外币存款余额1450.77亿元,增长9.8%;城乡居民人均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11.37万元,增长8.7%。

(三)社会保障

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63.1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57.42万人;参加职工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人数分别达45.35万人、45.35万人、45.86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7%和99%。

开建农户安置房150万平方米,竣工108万平方米,安置拆迁户3198户,实现货币化安置“零突破”。配租公租房(廉租房)868户,发放廉租住房租金补贴1081户。新增住房公积金建制职工4.15万人。

(四)社会福利

年末拥有各类公办福利中心、农村五保供养服务中心等福利机构33个,床位6730张,寄养人员1876人,全年供给金额803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744元调整为819元;年末,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91万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额1.32亿元。全年共募集善款9489万元,发放救助款5290万元,救助36489人次。

三、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一)城市建设

全区开展以28个专项行动、88条道路和主要宾馆周边为重点的环境大整治大提升工作,整改各类环境问题2.51万个。拆除、整治彩钢房(棚)2277万平方米,拆除阳光房14.32万平方米、户外广告7.92万平方米。完成宁安、荣庄社区城中村整治。五大入城口和萧杭路等道路面貌焕然一新,市心路、金城路等沿线亮化工程成为标志性夜景。实施机动车“错峰限行”交通管理措施。

(二)公用事业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66.4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5%,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5.89亿千瓦时,增长20.3%。全年供水量32394万立方米,最高日供水量103万立方米;全年售水量28341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12027万立方米;供水能力达到125万立方米/日。新建停车泊位1974个。年末拥有公交线路181条,实有公交汽车1318辆,全年公交汽车客运总量1.52亿人次,公交分担率达27.8%。

(三)城市绿化

年末建成区面积90.68平方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6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0.5%。

(四)环境保护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4%。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指标分别下降5%、5%、20%和10%左右,超额完成减排目标。104个区级重点节能项目加快实施,58个重点减排项目顺利完成。淘汰落后产能项目230个,关停“低小散”行业企业422家,整治提升950家。完成热电企业锅炉超低排放改造33台、非电企业10吨以上燃煤锅炉清洁化改造46台,关停萧山电厂燃煤机组。推广应用散装水泥15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8万吨。完成温室气体清单编制。“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点工作深入推进,拆除各类违法建筑622万平方米,完成河湖库塘清淤487万立方米,建成镇级污水管网31.8公里,饮用水源达标率保持100%。市容改造全面深化,崇化路、高桥马路市场等彻底关闭,东片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扩建配套项目顺利竣工。“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等工作继续深化。

(五)安全生产

全年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及以上的安全生产事故。各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12.5%、14.5%。

四、农业

(一)农业生产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55.59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农业38.76亿元、林业0.79亿元、渔业5.7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1.33亿元,分别增长1.9%、10.4%、7.2%和6.3%。牧业增加值8.92亿元,下降2.4%。蔬菜、花木、畜牧、水产和茶果五大特色产业产值80.4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9.5%。

全年粮食总产量8.83万吨,下降2.6%;水果产量8.37万吨,增长3.1%;水产品产量3.38万吨,下降7.9%;肉类产量7.99万吨,增长4.2%。

(二)农村经济

全年新建区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4个1.41万亩。新增区级粮食储备1.9万吨,全面完成省下达任务。鼓励农业企业做精做强,农企集团13家,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2家。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建设,品牌农业影响力持续扩大。民宿经济势头良好,凌飞庄园、云石星空、境庐、湘耕等民宿示范点开业运行。农村电商加快发展,建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120个。

美丽乡村加快推进,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完成规划设计并启动一期建设。率先开展美丽田园建设,减少轮休空闲、季节性抛荒农田面积2200亩,完成土地覆绿1.27万亩。

完成林道建设50.2公里,平原绿化5250亩,启动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完成35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农村改革持续深化,累计完成420个村(社)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三)农业基础设施

浦阳江治理工程一期19.7公里项目建设顺利完工,并同步启动二期24.5公里建设,使浦阳江堤塘防洪标准由目前的2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结合钱江世纪城安全生态工程,对峰会核心区域4.1公里钱塘江堤塘实施加固配套建设,使其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0.17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66.08万亩。

五、工业和建筑业

(一)工业经济

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06.10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500.50亿元,增长3.1%。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1.72亿元,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56.5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58.14亿元,分别增长8.9%、11.3%和10.5%。新产品产值率30.5%。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0%。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02.24亿元,比上年下降1.9%;实现利税总额234.92亿元,其中利润总额159.73亿元,分别增长5.4%和8.3%;亏损面为13.8%,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21.0%;工业销售利润率为6.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9.86万元/人。

(二)建筑业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56.55亿元,比上年增长0.5%。年末,拥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格的建筑企业271家。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93.50亿元,下降2.2%;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728.57万平方米,下降7.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593.85万平方米,增长8.6%。

六、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一)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104.14亿元,下降0.2%,其中工业技改投资81.78亿元,增长4.9%;第三产业696.17亿元,增长15.8%。

(二)房地产业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51.58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房屋施工面积1680.41万平方米,增长10.9%;竣工面积226.69万平方米,增长96.1%。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337.51万平方米,增长55.7%。

七、国内贸易

全年实现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55.74亿元,比上年增长2.2%。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91亿元,增长10.3%。其中批发零售额512.67亿元,增长10.4%,住宿餐饮业76.24亿元,增长9.7%。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分别增长3.4%和26.6%;汽车类、家用电器音响器材类、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分别增长4.4%、2.5%、0.8%;中西药品类下降3.7%。全年实现网络零售额464.10亿元,增长30.3%。商品市场成交额1112.60亿元,增长15.6%。

八、对外经济

(一)对外贸易

据海关统计,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96.48亿美元,下降5.2%。其中进口总额18.33亿美元,下降11.7%;出口总额78.14亿美元,下降3.6%,折算成人民币为515.03亿元,增长2.4%。出口总额中,机电产品25.16亿美元,下降2.6%;纺织品21.75亿美元,下降7.6%;服装7.17亿美元,下降17.9%;羽绒及其制品6.01亿美元,下降10.3%。出口总额中,汽车配件3.67亿美元,下降1.6%;高新技术产品2.81亿美元,增长35.8%。按贸易方式分,一般贸易出口71.81亿美元,下降0.5%;加工贸易出口6.20亿美元,下降29.7%。出口市场中,对俄罗斯联邦出口增长40.5%,对欧洲出口增长7.3%,对印度尼西亚出口增长1.4%,对美国出口下降7.1%,对日本出口下降6.2%。对亚洲、北美洲、欧洲分别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32.8%、26.3%和25.5%;美国依然是全区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其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4.2%。

(二)招商引资

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93项,实到外资10.17亿美元,增长12.4%。其中新批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8项,总投资12.15亿美元,占新批外商项目总投资的68.0%。

全年引进及结转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市外内资项目245个,实际到位资金152.46亿元,增长28.0%;引进浙商回归项目到位资金59.04亿元。

九、交通、邮电和旅游

(一)交通运输

年末,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5公里;

一、二等级公路730公里。内河航道里程797公里。年末,机动车保有量496414辆,其中汽车399518辆。萧山国际机场年末通航城市138个,比上年末增加9个;已开通航线240条,净增加5条。全年起降航班25.10万架次,增长8.2%;客运吞吐量3159.50万人次,增长11.4%,其中客运出港量1622.22万人次,增长10.2%;货物吞吐量48.80万吨,增长14.8%,其中货物出港量28.75万吨,增长13.8%。

(二)邮电通讯

全年共实现快递业务收入37.32亿元,比上年增长73.2%;完成快递业务量43254万件,增长70.5%。年末共有固定电话用户43.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08.99万户。年末登记注册的宽带用户数为60.77万户。

(三)旅游业

全年共接待游客1993.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0%;其中接待境外游客40.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9.43亿元,增长6.1%。年末,拥有各类旅行社48家,增长6.7%;星级宾馆14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5家;4A级景点5个。

湘湖三期工程建成开园;国际博览中心建成开业;投资3.5亿元的极地海洋公园扩建工程已正式开工建设。

十、金融

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31.07亿元,比上年增长0.2%。年末萧山区(含大江东)金融机构达到34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534.57亿元,增长8.0%;贷款余额3013.19亿元,增长3.6%,其中住户贷款748.18亿元,增长50.2%,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2264.64亿元,下降6.1%。

新增上市企业15家,累计达57家。

十一、教育和科技

(一)教育事业

年末,共有小学73所,在校学生9.42万人;初中38所,在校学生3.91万人;普通高中10所,在校学生1.90万人。学前三年幼儿净入园率为99.6%,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高中比例为99.77%。全年普通高校录取6072人,高职录取2077人。2016年文理科第一批(重点)上线1752人,同比提升3.4个百分点。

出台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国际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教育国际化示范学校创建活动,首批11所学校入围。实施“校校有外教”工程,完成10所中小学聘请10名外教。新增海外结对学校13所,进行国际互访交流学校10所,交流互访教师52人,学生200余人。引进杭二中、学军中学、崇文实验学校等区外名校来萧办学。5所学校(园)成为浙师大附属学校,9所正在建设和规划建设的学校确定为名校新校区。调整完善21个义务教育学校名校集团,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名校集团化全覆盖,充实补充31个学前教育名园集团。

(二)科技创新

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1236件,发明专利授权量456件,分别增长43.7%和20.0%。年末,累计拥有著(驰)名商标316个,其中国家级60个。新增科创园面积40.54万平方米、科技型企业960家。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40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启动杭州湾智慧谷(萧山海创园)建设。杭州湾信息港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称号。2家企业成为国家级众创空间。

(三)人才引进

新增“国千”、“省千”人才各4人、市“521”人才2人。累计已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2名,省级“千人计划”人才36名,市“521”人才9名。

十二、文化、卫生和体育

(一)文化

全年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25.70亿元,比上年增长8.9%。艺术表演团体全年演出78场次,观众15万人次;全年农村电影放映6816余场,观众逾210万人次。年末图书馆藏书279.29万册。

第二轮文物保护修缮计划启动。举办跨湖桥遗址和独木舟原址保护相关专题学术研讨会,出版研究文集,举办文物保护成果展,挖掘跨湖桥文化内涵。围绕“文化遗产日”,开展文物保护和文明礼仪讲座、免费文物咨询、中小学生博物馆体验等系列互动活动。开展“流动博物馆”进村入校活动,开设“文博学堂”,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化遗产留下来、活起来。成功举办“岁月留痕——萧山古建筑摄影优秀作品展”等各类展览。《萧山非遗》丛书编辑出版。举办萧山区首届非遗摄影大赛。萧山非遗作品在2016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上摘得6金。

(二)卫生

年末,萧山区(含大江东)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18个,其中医院51个,比上年末分别增加22个和4个。拥有床位9175张,其中医院床位8688张,分别增长11.0%和12.3%。有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15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298人,注册护士4890人,分别增长7.5%、6.5%和9.4%。医疗机构完成诊疗人数1991万人次。

全年共办理生育登记 12457例,其中一孩6406例、二孩6051例。

(三)体育

成功举办“明仕杯”全国围棋锦标赛(个人)、开展首届湘湖国际铁人三项赛、全力承办2016全国武术协会年会、第三届“杭州萧山国际武术文化湘湖论坛”、浙江省“企业家杯”武术公开赛等活动。举办2016年“尤看杯”杭州市萧山区青少年校园足球超级联赛。成功列入浙江省首批校园足球示范区。

全年新增等级运动员11人,其中一级6人,二级5人;参加各类全国级比赛获奖牌数33枚,其中金牌14枚;参加各类省级比赛获奖牌数99枚,其中金牌47枚。

公报注释:

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本公报数据除特别说明,均为不含大江东。

篇3:2016年五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关键词:北方经济,载文统计,定量研究

一、研究目的和背景

《北方经济》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刊物。该刊在2000年被评为中文核心期刊, 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北方优秀期刊, 《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人文科学引文数据库》和《龙源期刊网》来源期刊, 国内、海外阅读TOP100期刊。因此受到科研人员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北方经济》2004-2009年发表的共计5140篇文章进行了统计, 通过对研究内容、方向、作者所在单位、合著、基金资助、参考文献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 揭示2004年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为了避免重复统计, 本文只根据第一作者统计载文数。

二、统计结果分析

(一) 研究内容的统计分析

本文通过栏目及文章内容来区分研究内容。

由表1可知:2006年开始经济研究范围扩大了, 涉及理论与研究各个方面, 企业发展、产业经济等实体经济为持续发展带来了活力、涉及财务管理、区域经济和地区特点的民族经济也增加了, 学术视点、学术争鸣具有前瞻性, 特稿、封面文章, 关注体制改革, 为经济建设把脉引航, 异域撷英、对外开放, 不仅提供了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平台, 也为读者了解我国经济及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提供信息。

(二) 研究方法统计分析

在经济研究中, 既需要运用理论概述、个案研究、解释型等非数字化研究方法对经济问题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 又需要通过定量分析使之更加科学、准确, 促使定性分析得出广泛而深入的结论。而文献中各种研究方法往往是相结合, 相辅相成, 很难将文献研究方法精确定位, 因此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分类采用模糊分类法:只分为定性和定向两大类。

定性研究:主要分析个人直觉, 经验及分析对象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做出判断, 进行非数字化考察和解释过程。本文将描述性、解释性、个案研究、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少量数据分析, 如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经济工作、调查、关注、体改均归入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为了更科学、准确地叙述和解释某些现象而使用数值表示和处理的方法。本文将实证性、假设检验、模型构建、大量数据分析如学术争鸣、金融财政、区域经济、企业发展等归为定量研究。

总的来看, 2000年后区域经济研究定量研究比重呈上升趋势, 定量研究成为主要研究方法, 说明近年来研究比较注重科学性和实践性。

(三) 基金资助研究

基金资助论文通常代表着研究领域的新动态、新趋势, 具有较高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学前沿动态。从2000年开始, 共有162篇文章获得了各类基金资助, 占比3%。说明《北方经济》创新性和学术价值进一步提高, 研究内容涉及面更广泛。

(四) 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统计

数据显示: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北方经济》研究主力。《北方经济》注重学习别人经验。2004-2009年“异域撷英”36篇文章, 多为著名学者文章, 为我们学习借鉴提供了方便。

(五) 合著者所在单位统计

如今经济形势和国际化趋势日趋复杂, 经济研究难度增加。跨地区跨机构研究能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流动。数据显示, 2004年开始论文合著率呈上升趋势, 总体比重大约2.4%, 论文合作单位多, 但同一院校和科研所比重大, 院校与外单位合作度占66%。

(六) 参考文献统计

从统计结果看, 2004-2009年参考文献共计7440篇, 涵盖所有文献, 其中以期刊、专著为主。期刊以其信息量大、新、快等优点成为主要信息源, 占比61%。电子资源在当今社会中, 由于使用方便、灵活、新颖, 也成为重要的信息资源, 占比16%。专著文献引起系统、全面、成熟等特点占比28.5%。

总体而言, 外文文献因其科研价值和信息含量较高的优势, 其比例有所增加累计544占全部参考文献总量11%。说明我国在经济研究领域比较注重与国外先进理论学习和融合, 2006年开始《北方经济》作者参考文献中外文文献逐渐增多, 学术水平在不断提升。

影响因子是客观评价论文在学术上价值和地位的重要指标。本文根据CNKI数据库统计复合影响因子是0.535, 综合影响因子0.196, 说明《北方经济》作者学术水平层次较高, 研究内容较新, 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其中, 学术争鸣中多篇文章具有自己独特见解, 论证比较注重科学性, 有些还运用实证分析, 模型等定量研究方法, 数据充分, 论证严谨, 定性研究很多文章也体现了作者对某些问题深入思考和推理。

三、结论

在研究内容上, 宏观经济、学术争鸣、学术视点、特稿、封面文章、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和企业发展是北方经济重点。财政、金融、在金融危机以后因其风险性高, 危及社会经济发展, 增加审计内容, 篇目上也有所增加。《北方经济》本区作者研究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特别是金融方面。从2006年以后载文数量增加了, 学术水平有所下降。应控制数量, 提升载文质量和学术水平。

在研究方法上:《北方经济》近年来比较注重科学、实证和模型的研究, 基金项目资助项目也有所增加。基金项目一般是比较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 是学术研究重点, 具有前瞻性。

第一作者所在单位以高等院校为主, 其次是科研机构。合著和多人合著也以高校为主, 说明研究能力较强, 但在研究层次和水平上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以中文期刊为主, 其次是专著, 外文文献和电子资源近年来迅速增加, 说明在经济研究领域比较注重与国外先进思想接轨, 对国外研究成果借鉴吸收能力有所提高。

《北方经济》在研究经济, 引领经济发展, 特别是内蒙古地区经济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根据“十二五”规划, 我区将深化改革,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同时又要抓机遇、促发展, 使经济持续平稳的向前发展。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形势下, 应强化外资在推动我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积极作用。如何利用外资机构, 怎样引到向西部特别是我区转移的研究、外商投资的管理等研究将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规划时期国家政策将向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境、资源节约领域倾斜。要抓住西部大开发, 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 加快发展低能耗、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及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 促使工业结构有根本性转变, 营造绿色环保、设施配套、制度完善的服务业。加强节能环保力度, 合理利用资源区位优势,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 打造以“呼包鄂”为核心沿黄河沿线交通干线经济带重点产业。《北方经济》封面文章、特稿、区域经济、宏观经济、产业经济等栏目继续发挥引领作用。财政金融、企业发展、学术争鸣等栏目要结合实际兼收并蓄, 加强对国外成熟理念应用理论研究、成果借鉴吸收能力。

参考文献

[1]丁学东.文献计量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欧阳显菊.19972001年引文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6) .

篇4:2016年五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综合

经济发展平稳较快。经国家统计局审定,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84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97.2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2587.8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7964.8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7%、64.9%和30.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9579元,增长12.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4.2∶52.4∶33.4调整为13.8∶52.8∶33.4。

非公有制经济。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06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占GDP的59.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20.28亿元,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8721.66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4020.69亿元,增长13.1%。

物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4.2%,居住类价格上涨0.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7%。全部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1.4%,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1%,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IPI)与上年持平。

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村经济运行良好。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0.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47.6千公顷,增长1.2%;药材播种面积101.8千公顷,增长3.0%;蔬菜播种1246.1千公顷,增长3.4%。

农产品产量。全年粮食总产量比上年增长0.7%。其中,小春粮食产量增长1.8%;大春粮食增长0.5%。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286.6万吨,增长2.9%;烟叶产量27.4万吨,增长10.1%;蔬菜产量3764.7万吨,增长5.3%;茶叶产量21.0万吨,增长12.9%;水果产量808.1万吨,增长5.3%;药材产量41.3万吨,增长6.7%。

畜牧业。全年生猪出栏增长2.4%;牛出栏增长1.2%;羊出栏增长0.8%;家禽出栏增长7.0%;兔出栏增长5.4%。禽蛋及牛奶产量分别增长1.1%和0.7%。

林业。全年完成荒山荒(沙)地造林193.3千公顷。其中,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52.0千公顷,完成退耕还林工程16.7千公顷;年末实有森林管护面积17710.0千公顷。年末全省共有湿地公园19个,其中省级湿地公园9个(2012年新批建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0个(2012年新批建3个)。年末森林覆盖率35.3%,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渔业。全年水产养殖面积19.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水产品产量118.9万吨,增长6.0%。

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生产条件。全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1万公顷,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66.8万公顷。新增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40平方公里,累计67702平方公里。新解决饮水困难人口497万人。新增农业机械总动力268万千瓦,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694万千瓦,增长7.8%。全年农村用电量156.0亿千瓦小时,增长5.0%。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增长较快。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08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9%。季度审批后新建投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9户,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12576户。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1%。

工业结构。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6.0%,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6.4%,重轻工业的比为66.8:33.2。“7+3”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9.0%,增长13.3%。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增长32.9%;装备制造产业增长12.7%;能源电力产业增长9.2%;油气化工产业增长14.7%;钒钛钢铁产业增长10.1%;饮料食品产业增长16.8%;现代中药产业增长18.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042.6亿元,增长42.0%。

重点行业。规模以上工业41个行业大类中有40个行业增加值增长。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40.9%,汽车制造业增长29.0%,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28.9%,开采辅助活动增长27.0%,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长22.6%,纺织业增长21.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19.1%,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长18.2%,家具制造业增长18.0%,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增长17.1%,金属制品业增长16.4%。

主要产品产量。在纳入统计的130种重点产品中,有97种产品生产增长,增长面为74.6%。其中,原煤产量增长3.4%,天然气增长2.0%,发电量增长9.9%,铁矿石增长22.6%,磷矿石增长25.7%,成品钢材增长7.3%,水泥增长1.8%,白酒增长14.8%,化学药品原药增长21.4%,汽车增长145.1%,电子计算机整机增长86.6%。

工业经济效益。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065.7亿元,增长13.3%。实现利税总额3892.1亿元,增长20.0%。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2142.7亿元,增长22.7%。其中,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559.2亿元,增长11.4%;股份制企业1457.0亿元,增长20.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282.7亿元,增长44.8%。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69.4。

nlc202309040406

建筑业。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17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年末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825个。全年实现利税总额441.8亿元,增长25.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916.1万平方米,增长12.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5189.9万平方米,增长11.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1065.1万平方米,增长12.2%。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0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62.8亿元,增长65.1%;第二产业投资6562.6亿元,增长13.5%,其中工业投资6499.5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投资11013.5亿元,增长21.6%,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61.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民间投资。全年民间投资9644.0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增速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1.1个百分点。

房地产。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266.4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29865.5万平方米,增长10.1%。商品房销售面积6455.9万平方米,下降1.3%。

国内贸易及旅游

消费品市场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87.9亿元,比上年增长16.0%。按经营地分,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额73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乡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771.7亿元,增长14.4%。

全年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466.5亿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实现商品零售额4035.8亿元,增长23.5%。在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汽车类零售额增长12.0%,石油及制品类增长26.1%,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32.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1.2%,日用品类增长19.6%,化妆品类增长25.5%,金银珠宝类增长13.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4.0%,家具类增长34.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37.1%。

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280.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4亿人次,增长24.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229.8亿元,增长34.0%。接待入境旅游者227.3万人次,增长25.1%;实现旅游外汇收入8.0亿美元,增长26.5%。全省累计出境游客总人数为76.8万人,增长35.1%。其中,前往香港旅游人数为19.0万人,增长47.4%;前往澳门人数为12.9万人,增长51.9%。

对外经济

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5.5亿美元,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89家,累计批准9904家。外商投资实际到位资金98.7亿美元,增长3.6%。落户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187家。年末驻川外国领事机构9家。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金额32.5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6.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7%。新增境外投资企业60家,境外投资企业累计338家。

全年实际到位国内省外直接投资7795.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2012年新签并履约的国内省外合作项目4748个,到位资金2580.8亿元;往年签约并履约的项目6219个,到位资金5214.5亿元。

全年进出口总额59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出口额384.6亿美元,增长32.5%;进口额206.7亿美元,增长10.5%。

全年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2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6%,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8.5%;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238.1亿美元,增长7.9%,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0.3%。在出口产品中,工业制成品占全省出口总额的八成以上,其中出口初级产品8.6亿美元,下降5.9%;出口工业半制品52.5亿美元,增长10.5%;出口工业制成品323.5亿美元,增长38.5%。

交通、通信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全年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路等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2130.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6%;完成旅客周转量1697.5亿人公里,增长9.1%。铁路营运里程351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334公里;全省内河港口年集装箱吞吐能力16.1万标箱。

邮电通信业。全年邮电业务总量69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邮政业务总量73.2亿元,增长28.0%;电信业务总量620.2亿元,增长13.3%。年末拥有局用交换机容量(含接入网)1789万门;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13749万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347万户,比上年减少3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5498万户,增加698万户。电话普及率76.1%,其中固定电话普及率15%,移动电话普及率61.1%。固定互联网用户838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数3974万户,光缆线路长度83.5万公里。

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全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4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税收收入1827.2亿元,增长18.8%。地方公共财政支出5431.1亿元,增长16.2%。

金融。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1130.8亿元,比年初增加639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单位存款余额19264.2亿元,比年初增加2603.0亿元,增长15.6%。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5560.4亿元,比年初增加3530.5亿元,增长16.0%。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7273.4亿元,比年初增加1395.5亿元,增长8.8%。年末人民币个人储蓄存款余额19438.3亿元,增长20.4%。

保险。年末,共有保险公司69家,按业务性质分,有产险公司30家,寿险公司34家,养老险公司3家和健康险公司2家;按资本国别属性分,有中资公司55家,外资公司14家。全年原保险保费收入819.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财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271.5亿元,增长20.6%;人身险原保险保费收入548.0亿元,下降1.0%。全年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232.9亿元,增长21.9%。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141.3亿元,增长29.2%,人身险赔付支出91.6亿元,增长12.1%。

nlc202309040406

证券。年末全省共有境内外上市公司103家,其中A股90家、H股公司15家(2家公司A、H股两地上市)。全年累计实现融资252.5亿元。其中4家公司首发融资45.2亿元,12家公司再融资207.3亿元。

年末全省有证券公司4家、期货公司3家,证券期货经营机构243家,基金公司分公司11家,证券投资咨询公司3家。全年新增16家证券营业部,8家期货营业部,2家基金公司分公司。

年末全省有证券投资者账户747.3万户,全年累计实现证券交易额2.5万亿元。有期货投资者账户3.1万户,累计实现期货代理交易额7.7万亿元。

教育和科学技术

2012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2.6万所,在校生(学历教育)1579.9万人,教职工95.8万人,其中专任教师79.6万人。

义务教育。全省小学8586所,招生101.0万人,在校生560.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初中3908所,招生98.8万人,在校生304.2万人;特殊教育113所,招生8398人,在校生4.4万人。

中等及职业教育。全省普通高中735所,招生52.2万人,在校生151.7万人。中等职业教育630所,招生54.4万人,在校生139.9万人。职业技术培训注册学员279.3万人(次)。

成人教育。全省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33.0万人;成人中学在校生4.9万人;参加学历教育自学考试66万人。

高等教育。全省普通高校99所。普通本(专)科招生38.2万人,增长8.4%;在校生122.4万人,增长7.4%;毕业生28.7万人。研究生培养单位40个,招生27553人,在校生85626人,毕业生22198人。

科技事业。在川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48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2个。全省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4人。全年共申请专利66312件,专利授权42220件,其中新增专利实施项目5487项;行政机关立案处理专利案件353件,审理结案340件。

科技创新。全省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6家,其中创新型企业14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2家。认定省级创新型企业1154家,其中试点企业387家,培育企业741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101个。全年共登记技术合同11600项,成交金额119亿元。完成省级科技成果登记1010项。

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全省文化系统内艺术表演团体68个,艺术表演场所45个,文化馆205个,文化站4600个,公共图书馆17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3个。全年摄制电视剧6部,电影故事片11部。

文化遗产。全年新增博物馆4个,共有博物馆148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73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62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51处。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工作进入常态,全年接待观众3597万人(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60项。

广播、电视事业。全省无线广播电台8座,电视台8座,广播电视台158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37座。广播综合覆盖率96.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电视综合覆盖率97.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1396.4万户,比上年增加56.1万户。

新闻出版和档案工作。全年出版地方报纸136种,出版量17.2亿份;出版期刊343种,出版量10816万册;出版图书8720种,出版量22391万册;出版音像制品120种,电子出版物300种。档案馆247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203个。国家综合档案馆全年向社会开放各类档案543.1万卷。

卫生资源。全省医疗卫生机构76073个,其中医院153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3742个;床位39.1万张,增长16.6%;卫生技术人员37.9万人,增长7.3%,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6.2万人,注册护士13.4万人。

卫生环境。新增省级卫生城市2个;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比上年提高3.0和1.9个百分点。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部涉农县(市、区),参合率98.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提高到60.9%。基本药物上网采购率98.2%。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连续6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分别降至31.81/10万、10.2‰和13.3。

体育事业。全年省优秀运动队获世界级比赛金牌13枚、银牌25枚、铜牌3枚;获亚洲级比赛金牌19枚、银牌4枚;获全国比赛金牌23枚、银牌16枚、铜牌26枚。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38.0亿元,增长13.8%,共筹集公益金10.9亿元。全省建成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5所、省级18所,市(县)级业训重点单位30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25个。全省共建设全民健身路径5700条,当年新建1205条。投入专项资金1.1亿元实施体育“十项惠民行动”,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574个。

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节能降耗。全年扶持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领域发展项目共计97个,支持资金5.8亿元。争取中央财政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2.8亿元和关闭落后小企业补助资金1.93亿元。获得国家节能资金补助4.3亿元。全面完成433户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7.18%。

环境保护。全年安排用于污染治理、环境监察、监测能力建设等环保专项资金6.2亿元。开展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63个,企业预算总投资18.7亿元,省级环保专项补助资金1.4亿元。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开展工业污染治理项目203个,总投资18.2亿元,省级环保专项补助资金约1.2亿元,省政府限期治理的100户工业污染企业按期完成限期治理任务。32条重点小流域治理全面展开,依法新划定6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nlc202309040406

生态建设。年末全省自然保护区167个,面积90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8.6%。国家级生态县7个,省级生态县24个。

安全生产。全年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7600起、死亡3493人,比上年减少593起、141人,分别下降3.3%和3.9%。自2001年以来事故死亡人数持续保持下降态势。全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15人,下降14.0%;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20人,下降12.5%;道路交通万车死亡2.35人,下降11.4%;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3.047人,下降5.6%。

人口

据2012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全年出生人口79.73万人,人口出生率9.89‰;死亡人口55.79万人,人口死亡率6.92‰;人口自然增长率2.97‰。年末常住人口8076.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15.6万人,乡村人口4560.6万人,城镇化率43.5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支。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307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工资性收入14249元,增长12.3%。人均消费性支出15050元,增长9.9%。其中,居住支出增长4.7%,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7.6%,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10.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0.4%。

农村居民收支。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01.4元,比上年增加872.9元,比上年增长14.2%。其中,工资性收入3088.9元,增收436.4元,增长16.5%;家庭经营纯收入3004.9元,增收243.2元,增长8.8%;财产性纯收入166.6元,增收26.2元,增长18.6%;转移性纯收入741.1元,增收167.1元,增长29.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366.7元,增长14.8%。其中,居住消费支出增长8.3%,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增长10.7%,交通和通讯支出增长7.6%,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增长20.6%。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6.8%。

社会保险。全年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14万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人数577.5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38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680.5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654.4万人。全省181个县(市区)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全面展开,参保人数278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67.9万人。

社会救助。全年纳入城市低保人员186.2万人,农村低保人数433.7万人,城市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比上年提高19元和15元。符合条件的五保供养对象全部纳入供养范围,集中供养率49.6%。按城市低保人数计算,城市医疗年人均救助水平不低于306元;按农村低保和五保人数计算,农村医疗年人均救助水平不低于262元。养老服务设施总床位数31.9万张。建立城镇社区服务中心(站)2937个。销售福利彩票59.5亿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1.7亿元。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

民族自治地方(包括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北川羌族自治县、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民族团结和睦,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87.5亿元,增长1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1.7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800.6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475.2亿元,增长11.0%。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9.8∶50.0∶30.2调整为19.6∶50.4∶30.0,其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4个百分点。

民族自治地方全部工业增加值6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8.6%。全年接待游客5694万人(次),增长29.1%;实现旅游总收入330.9亿元,增长34.0%。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79.8亿元,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9.0亿元,增长15.9%。农民人均纯收入5934元,增长18.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13元,增长14.8%。

扩权试点县(市)经济

扩权试点县(市)经济增长较快。全年59个扩权试点县(市)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090.2亿元,增长13.9%,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68.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4327.9亿元,增长19.0%;第三产业增加值1993.6亿元,增长11.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6∶52.4∶25.0调整为21.9∶53.5∶24.6,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民营经济增加值4715.4亿元,增长16.2%,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57.3%上升到58.3%,提高1.0个百分点。

全年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7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2%,增速比全省高2.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284.3亿元,增长28.6%,实现利润747.8亿元,增长37.9%。接待游客13437万人,增长21.6%;实现旅游总收入994.6亿元,增长42.2%。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42.9亿元,增长2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9.6亿元,增长16.2%。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321.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全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8704元,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7370元,增长14.7%。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93.0亿元,增长22.8%。

注:

1、公报中各项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四川统计年鉴-2013》为准。

2、公报中生产总值及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公报中林业、渔业、农业机械化、交通运输、邮政、电信、金融、旅游、对外贸易、财政、保险、证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和社会保障数据来源于省林业厅、水产局、水利厅、农业厅、交通厅、邮政公司、电信管理部门、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旅游局、商务厅、成都海关、招商局、财政厅、保监局、证监局、教育厅、科技厅、文化厅、卫生厅、体育局、环保厅、安监局、人社厅和民政厅等相关部门统计。

篇5:2016年五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国家统计局综合司发布时间:2001-09-10 14:21

中华人民共和国

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1年2月28日

200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实现了发展和改革的各项预期目标,全面完成了“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综 合

经济增长加快,综合实力增强。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增速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4%,第二产业增长9.6%,第三产业增长7.8%。按现行汇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美元。

市场物价止降转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改变了1998年以来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分项目看,服务项目上涨14.1%,居住上涨4.8%,食品中除水产品、蔬菜价格上涨外,其他继续下降。另外,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8%,能源、原材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1%。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国从业人员711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4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1274万人,增加260万人。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2000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65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万人。全年通过多种途径使361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国际收支形势良好,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利用外资规模较为稳定,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亿美元。外贸顺差有所缩小,全年进出口顺差24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5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656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09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年末1美元兑8.2781元人民币,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12个基本点。

经济效益明显改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税收在连续几年较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税收总额12660亿元,比上年增收2348亿元,增长22.8%。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262亿元,达到9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86.2%,特别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更快,实现利润2392亿元,增加1.4倍。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26.7%。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7.8,比上年提高16.1点,是1992年以来的最高值。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增大,部分群众生活仍比较困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适应市场能力还不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任务仍相当艰巨;重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社会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治。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针对“九五”前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总量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现状,各地区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了较大力度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首次上升到30%以上。

粮食产量较大幅度减产,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受严重旱灾和种植面积调减的影响,全年粮食产量46251万吨,比上年减产9%。其中夏粮产量10750万吨,减产9.3%;早稻产量3747万吨,减产8.5%;秋粮产量31754万吨,减产9%。

主要经济作物中,棉花、油料增产,糖料减产。由于国内纺织业生产明显好转,棉花需求增加,市场棉花价格回升,农民种棉积极性提高,棉花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30万公顷,增长8.1%;全年产量435万吨,比上年增长13.6%。油料产量2950万吨,比上年增长13.4%。糖料种植面积减少,全年产量7450万吨,比上年下降10.6%。

蔬菜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增长较快。全年种植面积达147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1%。蔬菜生产的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名优、新特、精细品种增加。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由于饲料价格较大幅度下降,而生猪价格自1999年下半年回升后,相对保持平稳,波动较小,农民养猪效益提高,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牛、羊和家禽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6270万吨,比上年增长5.4%。

渔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4290万吨,比上年增长4.1%。

林业在国家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加大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力度的情况下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16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71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9.2%。

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多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9570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3685亿元,增长11.4%。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4032亿元,增长10.1%,是199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集体企业3301亿元,增长7.4%;股份制企业4954亿元,增长14.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333亿元,增长14.6%。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9506亿元,增长9.5%;重工业增加值14179亿元,增长13%。产销衔接状况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71%,比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发展,工业新产品生产比上年增长26.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装备工业生产能力有所提高,新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约70%的装备在国内采购,环保设施陆续采用国产装备,金属切削机床比上年增长34.3%,电动工具增长37.1%,冶炼设备增长9.2%,化工设备增长4.4%,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增长6.2%。煤炭行业关井压产成果进一步显现,价格出现稳中有升的趋势,煤炭行业全年大幅度减亏。冶金行业总量控制取得积极进展,全年钢产量低速增长,价格回升,行业利润显著提高。连续四年亏损的制糖行业通过优化种植区域结构,调整和压缩落后制糖生产能力,共关闭糖厂150家,淘汰生产能力273万吨,实现了扭亏为盈。纺织行业经过前三年的调整,在上年整体扭亏的基础上,2000年实现盈利大幅度增加。

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了兼并重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成功上市。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促进了国有小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经营状况的改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工业都实现了整体扭亏或盈利增加,国家重点监测的14个主要行业,到2000年底已有12个行业实现了整体扭亏或继续增盈。1997年底亏损的6599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到2000年底已减少了70%以上。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918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全国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166亿元,增长7.0%;税金总额358亿元,增长5.4%。施工工程个数为680716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311924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45.8%;施工面积15517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91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3835万平方米,减少89.8万平方米。亏损企业个数9553个,比上年减少134个,亏损面为19.2%,比上年减少了1.3个百分点。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49处,有38种矿产新增探明(预测)储量。其中,石油7.62亿吨,天然气4931亿立方米,原煤14.59亿吨。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站31个,成功预报地质灾害83起。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在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其他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扭转了上年增速回落较多的局面,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619亿元,比上年增长9.3%。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23284亿元,增长9.2%;集体经济投资4739亿元,增长9.2%;城乡居民个人投资4596亿元,增长9.5%。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3215亿元,比上年增长6.1%;更新改造投资5077亿元,增长13.2%;房地产开发投资4902亿元,增长19.5%;其他投资9425亿元,增长7%。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中的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893亿元,比上年增长8.0%;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5392亿元,增长7.2%;工业投资增速加快,全年完成投资7699亿元,增长9.3%;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安排了6项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工程,总投资达到131亿元。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加快。全年东部和中部地区投资分别为14015亿元和543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和13.8%;西部地区投资3943亿元,增长14.4%,分别高于东部和中部6.1和0.6个百分点。

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促进了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增长加快和结构优化。全年更新改造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15.0%提高到15.6%。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节约能源、原材料等的投资比重由4.4%上升到4.9%,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的投资比重由5.8%上升到7.0%。

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原煤开采1595万吨,天然原油开采1961万吨,天然气开采33亿立方米;大中型发电机组容量1884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6931万千伏安;新建铁路主线正线交付运营里程153公里,增建铁路复线交付运营里程662公里,新建公路3211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562公里,新扩建万吨级港口码头年吞吐量2946万吨;新增局用交换机容量2566万门,新增光缆线路长度30万公里,新增数字蜂窝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5099万户。

五、教育和科学技术

2000年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041所,本专科招生221万人,在校生556万人;成人高等学校772所,本专科招生156万人,在校生354万人。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738个,招生12.9万人,在校生30.1万人。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国普通高中1.46万所,招生473万人,在校生120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招生425万人,在校生1295万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初步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全国初中学校招生2296万人,在校生6256万人,初中毛入学率达88.6%。普通小学招生1946万人,在校生1301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普通初中和小学辍学率分别为3.21%和0.55%。特殊教育学校招生5.3万人,在校生37.8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244万人。全国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9642万人次。全国共扫除文盲258万人。

科技队伍稳步发展。2000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2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75%。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81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56万人。

技术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2000年国家组织了280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1329项重点新产品试产,完成了101项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及鉴定验收。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参加产学研合作的单位40万个(次),参加人数460万人,达成合作项目14万项。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0260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420项,应用技术成果26020项,软科学成果820项,获国家奖励的成果近300项。全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170690件,授权专利105344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7.2%和5.2%。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26.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630亿元,比上年增长20%。

空间技术取得新成果。全年6次成功发射卫星。

质量、标准化、计量建设和天气预报等项服务进一步加强。全国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5500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30个。国家监督抽查了8142家企业235类9705种产品。全国有质量认证机构59个,其中产品认证机构23个,已完成对全国13194个企业的产品认证。全国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4505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069万台件。制定、修订国家标准1087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196项,新制定国家标准605项。全国共有城乡天气预报警报服务网发射站点95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315个。全国共有地震台站1234个,遥测台网27个。全国共有927个海洋观测、监测站点,共获得2070万组海洋数据。测绘部门公开出版地图1150种,图书364种。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客货运输需求平稳增长,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4919亿元,比上年增长9.4%。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335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1%。其中:铁路13624亿吨公里,增长6.1%;公路5973亿吨公里,增长4.4%;水运23061亿吨公里,增长8.5%;民航48.5亿吨公里,增长14.6%。

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1218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9%。其中:铁路4488亿人公里,增长8.5%;公路6600亿人公里,增长6.5%;水运104亿人公里,下降3.1%;民航996亿人公里,增长16.2%。

沿海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8亿吨,比上年增长21.7%。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达5.2亿吨,比上年增长33.9%。

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725亿元,比上年增长41.9%。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已达到1.79亿门。移动电话户数达到8526万户,比上年增加4197万户。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0.1部/百人,其中城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9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900万户(不含科技和教育网)。

国内旅游保持较快增长,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长假期的拉动作用突出。全年全国出游744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国内旅游收入3176亿元,增长12.1%。

国际旅游稳步发展。全年海外入境游客人数83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外国游客1016万人次,增长20.5%;港、澳、台胞7321万人次,增长13.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2亿美元,增长15.1%。全年出境人数10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 %。其中因私出境人数563万人次,增长32%。

七、国内贸易

随着国民经济增长的加快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国内市场商品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53亿元,比上年增长9.7 %,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1110亿元,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3043亿元,分别增长10.6 %和8.3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2.1%,餐饮业增长17.3%,其他行业下降0.3%。

生产资料市场交易继续趋向活跃,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15808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状况有所改观。1-11月份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239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3%,其中批发业增长18.5%,零售业增长11.6%;实现利润总额2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倍,其中批发业增长加1.3倍,零售业增长25.6%。但由于企业销售成本上升,毛利率仅7.93%,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仅增长14.2%。

八、对外经济

由于国内外经济快速增长以及鼓励出口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47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出口总额2492亿美元,增长27.8%;进口总额2251亿美元,增长35.8%。进出口相抵,顺差241亿美元。在出口中,国有企业出口1165亿美元,增长18.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194亿美元,增长34.8%;一般贸易出口1052亿美元,增长32.9%,进料加工贸易出口965亿美元,增长28.5%;机电产品出口1053亿美元,增长36.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0亿美元,增长50%。在进口中,资源型产品快速增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长也明显加快,分别增长32.6%和39.7%。

利用外资形势好转。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2347个,比上年增长32.1%;合同投资额624亿美元,增长51.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407亿美元,增长1.0%。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年对外签约1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完成营业额113亿美元,增长1.0%;带动出口9亿美元,增长35%。

九、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货币流动性有所增强。中央银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3.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3%;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5.3万亿元,增长16%;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1.47万亿元,增长8.9%。存贷款稳定增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38万亿元,增长13.8%,增幅比上年末略有提高。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4万亿元,增长18.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3万亿元,增长7.9%。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94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3.4%。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3793亿元,比上年多增加303亿元。金融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取得初步成效。

证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全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包括增发)154 只,配股162只,共筹资1499亿元,比上年增加625亿元;发行B股、H股和红筹股共18只,筹资208亿美元;发行A股可转换债券28.5亿元。全年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3249亿元。年末境内上市公司(A、B股)数量由上年末的949家增加到1088家,市价总值达到480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2%。全年共发行内债4657亿元,比上年增加642亿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保费收入1596亿元(含外资机构),比上年增长14.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98亿元,寿险保费收入851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46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27亿元,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款351亿元,寿险给付176亿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622个,文化馆2911个,公共图书馆2769个,博物馆1373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3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2.1%,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313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4%。全国有线电视用户7920万户。全年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203亿份,各类杂志28.5亿册,图书63.5亿册(张)。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3816个,已开放各类档案4430万卷(件)。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32.5万个,床位318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2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49万人,其中医生208万人,护师、护士127万人。全国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441个,卫生技术人员21.1万人。妇幼保健机构(不包括妇幼保健院)2598个,卫生技术人员7.5万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4.9万个,床位73.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03万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89.8%,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32万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在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取得了重大突破,夺得28枚金牌、16枚银牌和15枚铜牌,列居第三位。全年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我国运动健儿共获得了110个世界冠军;14人2队30次创22项世界纪录;19人37次创22项亚洲纪录;49人11队73次创60项全国纪录。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共有12.8万人,各级环境监测站2204个,环境监测人员4万人。自然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总数已达213个;全国自然保护区达到1227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155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821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9.9%。环境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到年末,已制定各类环境保护标准438项。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91.5%,当年投产的建设项目同时建设防治污染设施的占98%。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8101个,总投资208亿元。全国537个城市建成了2718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476个城市中建成了2288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

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12项主要污染物2000年排放总量比1995年下降了10-15%。截至2000年10月底,全国23.8万家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中,90%以上实现了达标排放。46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33个城市地面水环境质量和22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实现了按功能区达标,其中有18个城市的空气和地面水环境质量均实现按功能区达标,其他城市已接近达标。

重点环境保护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三河三湖”(淮河、辽河、海河、太湖、滇池、巢湖)流域5188家重点污染企业中,95%实现了污染物达标排放;流域内建成了5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111座正在建设,已建和在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占计划建设总数的67%。“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两控区”内175个城市中,空气二氧化硫浓度达到二级标准的已达102个。截止2000年11月底,“两控区”内排放二氧化硫的4678家重点污染企业,已有3944家实现达标排放,达标率为84.3%。

十二、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随着经济增长加快,国家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水平和适当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等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4%。由于粮食减产,多数农产品价格仍在低位运行,农民收入增长持续减缓。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1%。其中,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1640元,实际增长4%。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5.1亿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8.5亿平方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完成。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0408万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37万人;有10367万职工和3173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4332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国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112万张,收养84.3万人。城镇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0.1万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8101个。全国城镇已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701万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68.9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4.3亿元,接收社会捐赠32.7亿元。

――――――

注:

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统计数据未包括在本公报中,分别由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布。

3、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台湾省。

4、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5、基本建设新增生产能力中天然原油开采、天然气开采、局用交换机容量、新增光缆线路长度及数字蜂窝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含更新改造增加的能力。

篇6:2016年五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综 合

据统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68.21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282.51亿元、1366.43亿元和1419.27亿元,分别增长4.0%、19.2%和11.0%;财政总收入(不含基金)402.51亿元,增长23.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7.82亿元,增长26.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62.42亿元,增长28.0%;全部工业总产值达4853.44亿元,增长2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4.28亿元,增长21.3%。

农 业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突破380亿元,有效带动农户93万户。农田水利建设扎实推进,实施标准农田改造1500亩、土地整理开发复垦3.41万亩、标准化养殖池塘改造7991亩,除险加固水库14座、海堤11.95公里。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0.01亿元,增长4.1%;其中农业产值129.89亿元,增长2.7%;林业产值13.31亿元,增长9.0%;牧业产值61.10亿元,增长3.4%;渔业产值258.19亿元,增长4.7%。粮食种植面积继续调减,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73.99万亩,比上年减少4.06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60.69万吨,下降2.0%。优势特色经济作物的生产规模扩大,全市食用菌产量10.67万吨,增长8.5%;茶叶产量1.66万吨,增长6.7%;肉、蛋、奶总产量39.57万吨,增长2.9%;蔬菜瓜果产量288.68万吨,增长4.4%;水果产量34.90万吨,增长3.1%。渔业生产重点发展水产品深加工和优高养殖,全市水产品产量177.10万吨,增长4.7%。

全市完成人工造林总面积16793公顷,增长36%,其中速生丰产林总面积4080公顷,沿海防护林总面积1960公顷。全年商品材产量22万立方米,增长69%,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4.9%。

加强榕台农业合作,继续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技术,累计批准台资农业项目400多项,总投资超过6亿美元。一大批台湾名优水果、蔬菜、食用菌、花卉、茶叶、水产、畜禽等良种先后在榕落户。

工业、科技

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扶持英冠达电子、力恒锦纶、德盛镍业等180项工业新增长点项目。戴姆勒汽车、中铝瑞闽、捷星显示等30项重点工业项目竣工投产,锦源纺织、悦得软包装等25项重点工业项目动工建设。加快城区工业整合提升步伐,东南电化、耀隆化工、青岛啤酒等12家企业实施搬迁改造。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高达223.94%,比上年提高25.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28.56亿元,增长22.6%,实现利润总额323.64亿元,增长65.2%;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为96.9%,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主导产业增长明显。电子信息、交通运输、纺织化纤、冶金等主导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德胜镍业、东南汽车、星网锐捷等15家列入高增长培育计划企业发展强劲,全年增长50%以上;捷联电子、华冠光电等21家企业列入省培育百亿元大企业、大集团,全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100亿元,增长30%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22.83亿元,在各行业中位居首位,增长25.3%,超出全市平均2.7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达18.3%,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长4.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东南汽车的带动下完成工业总产值353.87亿元,增长52.9%,增幅位居行业第一;纺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9.24亿元,增长19.9%;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3.69亿元,增长27.6%。福州市已成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和全球最大显示器生产基地。分行业看,电子信息制造业总量在各行业中位居首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幅位居行业第一。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加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市已有2家国家级、48家省级、75家市级工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星网锐捷、新大陆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福晶科技、福耀玻璃、福建邮科通讯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市共实施星火计划59项,其中国家级3项,火炬计划65项,其中国家级13项;全市共有57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科技进步奖。据初步统计,专利申请量达6134件,专利授权量达4215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市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50家,上市企业有25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福州软件园拥有软件及电子信息等各类企业442家,国家863软件专业孵化器入驻企业71家。市高新区拥有各类企业207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1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58.80亿元,增长11.8%,利税31亿元,增长6.9%;出口创汇11.97亿美元,增长5.0%。

质量技术监督得到加强。全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抽查3452家企业产(商)品,4180批次,合格率为95.2%,其中生产领域抽检1862家企业产品,1903批次,合格率为93.0%;流通领域抽检1590家企业商品2277批次,合格率为97.0%。共有101项产品获得“福建名牌产品”称号。全市共有13家企业21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18万台件,增长18.9%。

固定资产投资 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火车南站建成投入运行,相继开通了温福、福厦高速铁路,加快推进向莆铁路、合福铁路福州段以及江阴港、可门港、罗源湾北岸铁路支线等铁路项目;机场高速二期、渔平高速已经通车,动工建设京台线建闽高速公路福州段等5个高速公路项目,完成3条国道路面改造。魁岐大桥、螺洲大桥、三环路、福永高速和福泉高速改扩建项目正加快建设;平潭海峡大桥、鼓山大桥、贵新隧道顺利通车,地铁1号线已全线动迁,地铁2号线前期工作扎实推进。福清核电站建设全面提速,华能电厂三期建成投产,牛头尾一期、三山泽岐等风电项目基本建成。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928.60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2%。

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7.44亿元,增长40.7%,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31.69亿元,增长44.5%。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额670.69亿元,增长85.4%。商品住宅完成投资384.28亿元,增长52.4%;商品房销售额502.86亿元,增长9.9%;商品房销售面积597.83万平方米,下降13.4%。

加快推进城市沿江向海发展,着力构建“大福州”城市空间结构,做好城市山体保护、内河景观整治和园林绿地系统等工作。市区面积178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20.22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度1101.3公里,道路面积2326.7万平方米,新增道路面积220万平方米,新建扩建道路48条。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市民出行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拥有公交车营运线路161条,公交营运车3498标台;各类出租车5809辆。城市供电、供水、供气能力进一步增强,供水工程管网水质综合合格率超过99%。市区共有自来水厂8座,日综合生产能力148.5万吨,全年供水总量3.90亿吨,其中生活用水2.06亿吨;液化气供气总量7.52万吨,其中家庭用气3.07万吨,城市气化率98.9 %;天然气供气总量7412.5万立方米,其中家庭用气3017万立方米。全社会用电量达264.26亿千瓦时,增长15.5%,其中居民用电达59.01亿千瓦时,增长15.1%;工业用电达157.32亿千瓦时,增长17.4%;农村用电达3.13亿千瓦时,增长2.0%。

城乡建设

努力打造宜居城市,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坚持高标准建设,新改扩建福飞路等23条城区快速路、主次干道及25条支路街巷;动工建设淮安大桥、琅岐闽江大桥,加快建设林浦大桥和螺洲大桥,鼓山大桥建成通车;新辟公交线路27条,新增公交车807标台,新投放出租车1222辆,新增停车泊位1231个;实施白马河、晋安河(光明港)、磨洋河等主要内河综合整治,白马河步行道全线基本贯通;琴亭湖建成开园;连坂、长安等7座污水处理厂和红庙岭垃圾填埋场扩容工程、福清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等项目建成或基本建成,实现每个县(市)至少建成一座污水处理厂的目标要求。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增加环卫设施的投入,实施卫生“门前三包”责任制,改造800幢建筑立面景观,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主干道架空缆线下地。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石板材行业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等专项治理成效明显,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4%,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8.9%。

积极推进荆溪、青口、龙田等3个省级试点小城镇和10个市级示范性小城镇建设,完成投资58.5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15公里,全市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2%。解决农村21.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3000口,新建改建农村卫生户厕2.87万户。新建或改造农家书屋7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7个、乡镇卫生院14所、示范性村卫生室17所。建成省级乡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9个。基本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和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

贸易、旅游

城乡消费市场繁荣活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覆盖乡镇率达98.7%。现代物流业加速发展,国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12家,一批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建设。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建成投入使用,一系列常设性的展会连年不断,带动了广告、住宿、餐饮、旅游、通讯、购物、交通、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

消费能力不断加强。全市建设和改造“农家店”320家,增长53.1%。继续实施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政策,家电以旧换新产品54.44万台,销售额20.15亿元。拥有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55个,总面积250万平方米,连锁经营企业58家,网点2123个,配送中心7个。拥有生猪直控基地28个,年出栏量55万头;禽蛋基地10个;蔬菜基地面积8000公顷,蔬菜基地产量90万吨。共有5家企业31类产品获得绿色食品使用权,42家副食品生产企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市场购销两旺,消费持续升温。居民消费进入转型升级阶段,消费热点进一步拓宽。在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零售额中,家具类增长69.6%,金银珠宝类增长51.6%,汽车类零售额增长37.7%。

会展业稳步发展。全年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142场,其中全国性会展12场。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海交会”、第七届“商交会”以及首届“版博会”等,设展规模、参展单位以及洽谈客商、参观市民均创历届之最。“海交会”期间,全市共签约外资项目183项,利用外资26.73亿美元,签约成果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签约台资项目56项,利用台资10.88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4倍。

对外经济持续发展,外贸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新批千万美元以上外(台)资项目50项,合同金额9.6亿美元。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达186项,增长29.2%,合同金额达16.73亿美元,增长36.1%,实现实际利用外资(按验资口径)11.85亿美元,增长14.8%。实现进出口总值246亿美元,增长37.8%,其中进口总值82.85亿美元,增长41.9%;出口总值163.14亿美元,增长35.8%。从出口主体看,外资企业出口81.31亿美元,内资企业出口81.83亿美元,分别增长21.2%和54.3%。从出口产品看,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9.75亿美元,机电产品出口81.23亿美元,分别增长13.6%和29.1%。从出口地区看,产品主要出口美国、欧盟、东盟、日本、荷兰和香港等地。另外,对台贸易额20.23亿美元,新批台资项目57项,分别增长34.4%、111.1%。

对台贸易活动频繁。赴台开展经贸文化交流取得圆满成功,对接洽谈项目99项,总投资63.99亿美元。榕台海上直航、空中直航不断拓展,新开通5条空中客运直航航线以及空中货运直航航线。榕台交流合作全面推进,成功举办第十二届“5·18”海交会以及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会等对台交流活动。

继续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在注重招商引资的同时,坚持内外协调,加强技术交流合作。全市新签对外劳务合作合同金额达5553.14万美元,增长312.5%;完成营业额1763.11万美元,下降35.0%;年末在外人员达3055人,下降2.2%。

旅 游市场不断拓展。以文化旅游为重点,培育文化旅游品牌,充分挖掘多元化旅游资源,加快全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整合。琅岐、三江口等旅游综合体项目前期工作取得 突破,连江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北区水厂源脉温泉休闲园、闽侯光明谷温泉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高端旅游项目建设步伐加快,船政文化、天生农庄等景区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福州被命名为“中国温泉之都”,形成了温泉游、闽江游、文化游等三大品牌,全市接待国内旅游游客2275.11万人次,增长17.4%;境外旅游者69.86万人次,增长11.0%。全市共有星级宾馆饭店73家,客房共计11047间。

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能力有所增强,全市各种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货物运量中,铁路货物发送量336.5万吨,增长3%;公路货物发送量8394.19万吨,增长10.0%;水路货物发送量6171.99万吨,增长2.4%;民航货邮吞吐量7.94万吨,增长23.1%,其中货邮出港量4.73万吨,增长29.6%。旅客运量中,铁路发送量1314万人次,增长94%;公路旅客发送量16898.6万人次,增长0.9%;水路旅客发送量55.65万人次,增长12.8%;民航旅客吞吐量647.68万人次,增长18.8%,其中旅客出港量331.91万人次,增长21.9%。现有国内航线(含港澳)62条,国际航线5条;新开辟福州—长沙—昆明、福州—南京—青岛、三亚—福州—徐州、北京—福州—连城、福州—东京、福州—台中、福州—高雄、福州—台北桃园等多条航线。两岸交流更加频繁,“三通”直航取得新进展,榕台空中双向直航已有6条航线、每月129个航班,同时开通了福州—台北货运航班;对台直航集装箱吞吐量达31.51万标箱,“两马交流”客运直航1342航次,旅客吞吐量5.85万人次。全市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7124.8万吨,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719.8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47.05万标箱,旅客吞吐量5.85万人次。公路总里程10237.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99.87公里。

邮电业务平稳增长。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7.60亿元,增长6.8%,其中邮政业务收入5.07亿元,电信业务收入26.9亿元,移动业务收入46.63亿元,联通业务收入9亿元,分别增长10.5%、3.2%、8.3%和12.5%。程控交换机总容量349万门,电话用户201.9万户;共有IC卡公用电话1.52万部。移动电话用户达746.73万户,增长20.6%,其中中国电信99.4万户,中国移动534.33万户,中国联通113万户。网络信息技术普及,覆盖面广。全市因特网用户105万户,增长42.3%,宽带网用户86.6万户,增长25.0%。

金融、证券和保险

金融机构存款平稳增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含外资本外币)6100.92亿元,增长24.0%;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含外资本外币)5231.41亿元,增长23.2%。在各项贷款中,短期贷款增速小于中长期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增势明显。中长期贷款3242.41亿元,增长27.7%;中长期贷款个人消费贷款958.73亿元,增长27.3%,其中个人住房贷款814.61亿元,增长22.0%;短期贷款1683.15亿元,增长22.0%。银行现金收入6286.64亿元,增长5.3%,其中商品销售收入263.40亿元,增长10.8%。共有3家外资金融机构在福州设立分行。

证券市场稳健,期货市场红火。全市共有上市公司26家,总市值3358.68亿元、证券公司2家、证券营业部72家,股民资金开户总数139.05万户,增长10.5%,其中新开户数13.16万户。全年股票、基金交易额19709.81亿元,增长3.6%;共有期货营业部23个,期货交易额28550.28亿元,增长167.8%。保险业发展迅速,业务量明显增加。全市保险业务保费收入119.53亿元,增长30.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3.13亿元,增长43.3%,人身险保费收入86.41亿元,增长26.7%。人身险保费收入中人寿保险收入75.79亿元,健康保险收入8.40亿元,意外保险收入2.22亿元,分别增长28.9%、9.6%和28.1%。保费业务赔款及给付支出25.85亿元,增长1.7%,其中财产险赔付支出14.29亿元,增长10.2%,人身险赔付支出11.55亿元,下降7.3%。人身险赔付支出中人寿保险支出6.53亿元,下降21.1%,健康保险支出4.32亿元,意外保险支出0.71亿元,分别增长18.3%和31.1%。全市共有各类保险公司营业网点365个,外资保险机构在福州设立7家分支机构和2个代表处。

教育、文化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完成100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56.1万平方米,动工建设三江口高级中学、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成立闽江学院商学院,开办社区大学,在全省率先出台《学前教育管理办法》,马尾区在全省率先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农民工子女入学、数字青少年宫建设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全市拥有高等学校31所,在校大学生28.17万人,研究生1.54万人;高职高专院校19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69所,在校生13.76万人;高中116所,在校生12.31万人;初中314所,在校生23.53万人;小学1270所,在校生44.60万人。共有市级示范园30所;小学英语开科率99.8%,小学信息技术开科率94.3%;省级达标中学61所,其中一级达标中学14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2%。拥有民办小学27所,民办普通中学45所, 民办职业中学17所,民办高等学校14所,民办高校在校生6.52万人。

文化建设步伐加快。注重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势,大力实施文化强市策略,集中力量打造三坊七巷、昙石山、寿山石、船政等文化品牌,不断增强闽都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修复后的“三坊七巷”以最高票入选首批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顺利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加强文艺精品创作,专题纪录片《天趣人意—福州脱胎漆艺》获中国第二十五届电视金鹰好作品奖;福州伬艺《水榭欢歌》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大赛曲艺类“群星奖”;舞蹈《冰心·繁星》荣获第七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大赛铜奖;校园剧《青春起跑线》在第二届中国校园戏剧节上以位列非专业组榜首的成绩,获得“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全市拥有文化馆13个,艺术表演团体19个,艺术表演团体演出4423场次。全市拥有广播电台2座,广播节目18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1%;电视台2座,电视节目16套,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6%。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63.91万户,增长18.8%,有线电视入户率83.1%,增长24.1%;行政村广播电视联网率85.4%;数字电视用户45.28万户,数字电视入户率23.0%,分别增长260.8%和276.9%。全年出版图书2900种、8100万册;报纸27种、52000万份;各类杂志132种、3300万册;录音制品出版种数65种,录音制品出版数75万(盒)张;录像制品出版种数500种,录像制品出版数2000万(盒)张;电子出版种数40种,电子出版物出版数22万张。共有群艺馆2个;博物馆、纪念馆19个,收藏文物21万件;公共图书馆15个,总藏书559.06万册。

卫生、体育

公共卫生能力建设继续发展。动工建设肺科医院病房大楼等3个市级医院项目,新增床位1300张;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重大疾病住院补充补偿等制度全面实施,补偿受益面不断扩大;全面完成省下达的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任务;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在市、县两级全面建立。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95.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373.9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7%。卫生机构1919家,其中医院85家;卫生机构床位2.50万张,其中医院床位1.98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5505人,其中医生14275人。市区拥有社区卫生服务站136个,卫生技术人员973人;市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6个,卫生技术人员1217人。全市共有村卫生所2363家,卫生技术人员4104人。

体育比赛成绩喜人,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市运动健儿在第十四届省运会上取得奖牌总数624枚、总分7094分的历史最好成绩,蝉联省运会所设三个项目第一,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在国内、国际上,同样取得好成绩,其中全国田径冠军赛获冠军、全国青年跆拳道锦标赛团体荣获冠军及3个个人冠军、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举重锦标赛获青年组男女冠军、市体校女篮队获全国少年U15锦标赛第一名。在第十六届广州亚运会上,全市运动健儿取得6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的好成绩。在国际蹦床比赛中获得1枚金牌,首届青奥会获得1枚金牌、1枚银牌。成功举办了2010年福州国际铁人三项洲际杯暨全国铁人三项冠军杯系列、第五届全国特奥会、第二届海峡论坛体育交流大会暨福州百队千人海峡门球赛、第四届海峡两岸十万人登山活动等赛事,还举办了冬泳、老年人万人健步行、半程马拉松比赛等健身运动。全市拥有体育场馆431个,全民健身路径427条,全年共举行县以上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105项。

人口、人民生活

全市户籍总人口645.90万人,其中市区户籍总人口188.59万人。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4806元,增长13.4%。据抽样调查推算,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3元,实际增长8.5%;农民人均纯收入8543元,实际增长8.2%。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

办好惠民实事,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城镇新增就业15.3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实行市级统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扎实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在鼓楼、台江、仓山、晋安等四城区和福清市全面推行。实施565万平方米危旧房(棚屋区)改造,超额完成省下达的2.54万套社会保障房开工建设任务。完成“造福工程”搬迁5000人,帮扶农村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1.02万人。建设、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服务站110个,新建“福乐家园”10所、农村敬老院9所。积极防抗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严打整治行动,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4.97%。

着力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城乡居民,基本药物制度有序推进,为群众健康构筑安全公共卫生防线。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含机关保、含离退休)129.06万人,领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的离退休人员27.37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基本养老金,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100%。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延伸拓展。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82.44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1.12万人。全市医疗保险参保单位2.48万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含离退休)103.23 万人;生育保险参保单位3.24万个,生育保险参保人数76.33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90.97万人。

城镇失业率控制在合理水平,再就业工作打开新局面。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4%,“4050”人员再就业人数4132人,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58957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036人。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12.94万户,增长12.2%,从业人员25.88万人,增长12.4%,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65.35万人,增长30%;私营企业5.73万户,增长12.7%,从业人员56.59万人,增长11.8%。

园林绿化、环境保护

园林绿化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重点对道路、街旁绿地进行绿化、美化,大幅增加城市绿地,实施花化、彩化、香化,完成城区80多处立体绿化,城区新增绿地面积710万平方米,提高城市整体景观。全市拥有公园51座,总面积2288公顷,其中新增公园面积73公顷;建成区绿地面积8122公顷,绿地率36.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8869公顷,绿化覆盖率40.3%;城区道路绿化普及率100%。2010年5月,我市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

环 境保护得到改善,节能减排取得成效。陶瓷企业改燃气降耗减排、电力企业烟气脱硫改造、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减排工程扎实推进,完成省里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区域环境噪声、交通噪声均优于国家规定标准。重点流域水环境得到整治,闽江下游河道采砂活动得到清理。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4287万吨,下降18.6%,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率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4.4%。城区环境噪声为56.5分贝,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9%,城区污水处理率90.1%,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8.2%;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4%。共有国家级自然生态示范区1个,自然保护区36个,面积(不含海域)1310.84平方公里。

注:

1、本公报所列数据为统计快报数;

2、福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农业、工业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上一篇:留学文书中文范围下一篇:我从微笑中感受幸福的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