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预测

2024-04-24

2016年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预测(精选10篇)

篇1:2016年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预测

2016年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前瞻网2016-01-18 11:41:34排放 我国 污染阅读(618)评论(0)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举报

2014年以来我国各地城镇发生水污染突发事件,从甘肃兰州水本污染到近期的江苏靖江水污染再到5月18日浙江富阳槽罐车泄漏导致的水污染事件无一不引起当地居民对用水质量的担忧。尽管目前大家普遍认为我国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快速提高,覆盖率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发展空间已经有限;但是从预防机制,处理技术及配套工艺方面来看,我国污水治理从量完成向质的转变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研究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城镇水务的发展进程、技术标准、治理水平、监管制度等可以发现我国虽然具备了大规模污水处理能力,但是仅仅体现在量上,在治理的水平等质量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例如污水处理中的膜处理技术、污泥处理、再生水利用等。我国若要在质量上追上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差距,需要在污水处理的监管机制、投融资机制以及处理各环节产业链上加大投入力度,从而提高城镇污水处理的总体水平,有效控制水污染。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污水处理设备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随着我国现代化及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废水排放总量不断增长。2001-2012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从2001年的433亿吨增长到2012年的685亿吨,废水排放总量增加了252亿吨,平均每年多排放了21亿吨废水,平均年复合增长率约4.3%。

从废水来源来看,我国废水排放总量的增长主要是城镇污水排放量的增长。我国城镇污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总量比例从2001年的53.2%上升到2012年的67.6%。此外,2001-2012年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年均增量19.4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年均增量的92.2%。而从最近我国不断发展发生的水污染突发事件来看,也主要是我国水污染的监管制度和处罚力度有待提高。在美国,水污染的监管主要是“严进+严出+严罚”。

从“严进”来看,美国对进水水质的控制有重要的排污许可证制度,由卫生局发放给排放单位。从“严出”来看,美国的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出水水质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任何人从一个点源排放任何污染物进入美国的水域,必须获得“国家污染物排放清除系统”许可证,否则即属违法。因此污水处理厂最后的出水水质受到联邦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制约。

而在“严罚”方面对比来看,我国水污染控制制度对违法者制裁相对较轻,范围较窄,威慑力不大。而美国的处罚严格程度可见一斑。例如对违反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和守法命令的,规定由法院处以每违法日高达2.5万美元以下的行政罚款。对严重的违反行为可以处以高达25万美元以下的罚金,或者15年以下的监禁,或者二者并罚。

2014年年末,全国城市共有污水处理厂1808座,比上年增加72座,污水厂日处理能力1308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1%,城市年污水处理总量401.7亿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90.18%。2014年年末,全国县城共有污水处理厂1554座,比上年增加50座,污水厂日处理能力达到288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1%,县城全年污水处理总量74.3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为82.11%。

近年来我国工业用水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据统计,2006年至2014年我国工业用水量维持在1400亿立方米/年左右,大量的工业用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困境。与此同时,我国每年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水,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2014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05.3亿吨,同比减少2.1%。尽管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减少,但现阶段工业污水排放量依然十分巨大。

一、中国生活污水排放量及处理情况

市政污水的主要来源为生活污水,近年来我国生活污水排放量持续增加,2014年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为510.3亿吨,同比增长5.19%。全国污水排放呈现出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生活污水排放量较多,根据2013年环境统计年报的数据,全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前3位依次是广东、江苏、山东,分别占全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的14.3%、7.7%和6.5%。

2004-2014年中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前十的省份

2014年年末,全国城市共有污水处理厂1808座,比上年增加72座,污水厂日处理能力1308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1%,城市年污水处理总量401.7亿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90.18%。2014年年末,全国县城共有污水处理厂1554座,比上年增加50座,污水厂日处理能力达到288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7.1%,县城全年污水处理总量74.3亿立方米,污水处理率为82.11%。

2009-2014年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及处理率

县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及处理率

二、中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及处理情况

近年来我国工业用水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据统计,2006年至2014年我国工业用水量维持在1400亿立方米/年左右,大量的工业用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困境。与此同时,我国每年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水,对环境造成重大污染。2014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05.3亿吨,同比减少2.1%。尽管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逐年减少,但现阶段工业污水排放量依然十分巨大。

2005-2014年我国工业用水量变化

2004-2014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变化

据环保部发布的《2014年环境统计年报》,2014年,在调查统计的41个工业行业中,废水排放量位于前四位的行业依次为造纸和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4个行业的废水排放量为88.0亿吨,占重点调查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总量的47.1%。

2014年我国工业废水来源

在我国工业企业用水效率不高,导致我国工业企业用水量大,工业废水排放多,迚一步加剧了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困境。根据水利部的统计,尽管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2014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59.5立方米(当年价),按可比价计算比2010年下降32%。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大,工业企业用水效率有待迚一步提高。

在水资源紧缺的背景下,提高工业用水效率,降低工业对水资源过量消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近期出台的水十条明确挃出,提高用水效率,到2020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13年下降30%以上;抓好工业节水制定国家鼓励和淘汰的用水技术、工艺、产品和设备目彔,完善高耗水行业取用水定额标准。我们认为中水回用和废水零排放成为工业废水处理的下一个主攻方向,相关企业发展前景广阔。

2006-2014年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及变化

膜法水处理是挃利用具有选择性分离功能的膜材料对废水迚行净化的技术。近年来,随着膜技术的不断成熟,膜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与传统工艺相比,膜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优势十分明显,包拪实现资源回收、提高用水敁率、从源头解决废水污染和节省药剂和土地等。

目前,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膜技术主要应用于煤化工废水、石油石化废水、造纸废水等工业废水回用,相关膜分离技术有微滤(MF)、超滤(UF)、纳滤(NF)、反渗透(RO)等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相组合的衍生技术,如MBR(膜生物反应器),双膜法等。

膜技术在工业水处理中的优点

随着膜应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系列化应用工艺逐步形成,膜法水处理解决方案提供商可针对不同客户的实际情况提供系列化的膜法解决方案,幵且系统可靠性高,出水水质好,总体投资与运营费相对下降,膜技术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膜法水处理将大有作为。

篇2:2016年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预测

2016年中国环保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2016年两会中央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将其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环保行业有望在政策的持续加码扶植下,延续高景气度。同时,环保行业在发展速度上,则将取决于政策、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监管执法、PPP等创新模式的整体推进力度。

十三五”规划中,环保地位空前提升,带来投资需求大幅增长。环保绿色美丽中国被纳入“十三五”6个重要目标任务、5大发展理念和2016年8大重点工作之中,100个重大工程及项目中环保占到16个,环保在“十三五”期间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水十条”、“大气十条”的细化落实及“土十条”的预期出台,“十三五”期间环保领域投资将大幅增长。

环保重要度空前提升

2014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9576亿元,同比增长6%,“十二五”期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有望达到5万亿元。

据环保部规划院测算,“十三五”全社会环保投资将达到17万亿元,是“十二五”的3倍以上;环保产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重要支柱。其中,部分资金来自于中央财政。自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节能环保支出呈增长趋势,2015年1-11月中央财政节能环保支出达到3,692亿元,同比增加35%。

图表 2006-2014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及增速

数据来源:环保部

一、黑臭水体形势严峻,加大整治势在必行

根据住建部和环保部联合公布的第一轮全国黑臭水体摸底排查结果,截至2016年2月16日,在全国295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超过七成的城市排查出黑臭水体,已认定的黑

网址:

臭水体总数1,861个。

在排查上报的全部黑臭水体中,河流数量占比最高,达85.7%;而重度污染水体数量占比则达到33.5%。从黑臭水体地域分布情况看,经济发达且水系更多的中东部地区的黑臭水体数量占比较大,中南区域和华东区域合计占比达71.0%。分省份看,广东、安徽数量均超过200条,合计占总数的近1/4;

另外,江苏、河南、山东、湖南、湖北5省数量均在100条以上,合计占比约1/3。

图表 不同类型水体及不同黑臭等级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住建部、环保部

图表 部分省份已认定黑臭水体数量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住建部、环保部

网址:

图表 分区域已认定黑臭水体数量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住建部、环保部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的黑臭水体治理总体目标。

同时,明确由住建部牵头,环保部、水利部、农业部等参与,共同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图表 黑臭水体治理时间表及路线图

资料来源:国务院

2015年9月,《黑臭水体治理技术政策(征求意见稿)》发布并开始广泛征求意见。此外,财政部和环保部,已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列为PPP模式推广运用重点领域之一以及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范围,将在创新模式和资金方面倾斜支持。

2016年3月的《中央政府工作报告》则再次强调重拳治理水污染,作为水污染防治薄弱环节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有望获政策持续加码而加快推进。

网址:

图表 政策逐步加码城市黑臭水体治理

资料来源:国务院

我国目前共有城市市辖区数926个,假设平均每个市辖区内的黑臭河流数量为10条,平均每条河道长2公里,每公里整治费用2,000万元(包括控源截污、污水厂建设、清淤疏浚、引水、生态修复等措施投入),以此粗略估算,“十三五”期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按市辖区计)黑臭水体治理市场规模约3,700亿元。

按照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建成区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目标,估算这部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投资需求将达约1,150亿元,并预计将于今明两年内集中释放出来。

此外,从资金投入来源方面,预计PPP、政府购买服务等将成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投入资金筹措的重要方式。

图表 “十三五”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市场规模预测

数据来源:产研智库

二、污水厂提标改造:市场或加速爆发,膜技术迎来机遇

根据“水十条”对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的总体要求,2016年两会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6年要全面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政府在推动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方面的力度空前。

网址:

而在2015年11月,环保部便发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并启动意见征求程序,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实施准备条件。

新修订标准要求,敏感地区现有污水处理设施2018年1月1日起执行一级A标准,即2017年底前需完成提标改造。

图表 城镇污水厂提标改造力度持续加大

资料来源:环保部

图表 新标准大大收严污染物排放要求

资料来源:环保部

截至2016年6月底,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污水处理厂3,802座,日处理污水能力1.61亿立方米;其中,完成提标改造比例约30%,即70%的污水处理厂、约1.13亿立方

网址:

/日达不到一级A排放标准,需要提标。

暂不考虑新修订标准中的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假设以一级A作为统一改造标准,单位造价按750元/立方米估计,初步匡算剩余污水厂全部完成改造的投资需求约845亿元,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同时,假设待改造污水厂处理能力中,敏感地区的占比为50%,对应提标改造市场规模为423亿,按提标时限要求,该部分市场需求将于2016、2017两年释放,若考虑改造工期,订单或将于2016年内集中爆发。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膜法水处理(MBR、CMF、SMF等)技术成熟度较高,具备出水水质好且效果稳定、占地省、自动化程度高等突出优点,市场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以膜生物反应器MBR为代表,近几年膜技术的应用加快并且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渗透率持续增加,2010-2013年,我国MBR污水处理能力从110万吨/日增至233万吨/日,达到翻番增长;同时,在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中的比重也由不足1%迅速增长至约1.6%。典型MBR污水厂出水水质优于一级A标准

据报道,将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提高至地表水IV类标准,采用膜技术仅需增加吨水成本0.1元左右,一级A排放标准情况下,膜技术与传统三级处理在运行成本上的差距也缩小。因此,随着新修订标准落地,一级A标准及特别排放限值的强制执行,膜技术有望成为市场的优先选择,迎来发展良机。

三、土壤修复:“土十条”渐行渐近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形势严峻。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16.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超标点位数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无机污染物中,以五毒重金属(镉、汞、砷、铅、铬)以及铜、锌、镍等为主,其中镉污染最为严重,点位超标率达7.0%。在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土壤受污染比例最高,点位超标率达19.4%。总体而言,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

与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相对应,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在政策、技术、法律及标准体系等方面均较为薄弱;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以持续引导投入,土壤治理行业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土壤治理以试点示范项目为主,投入则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出资。“十二五”期间,我国用于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仅约300亿元,与土壤防治所需的万亿级别投入相比,资金缺口巨大,资金瓶颈制约着土壤治理行业的突破性发展。

网址:

图表 我国土壤修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数据来源:中央财政部

在资金筹措方面,“土十条”相关编制单位建议提取10%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土壤污染治理。如加上中央财政、社会资金投入,每年土壤防治投入可在1,500-2,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可筹措到1.1-1.4万亿元资金。

若土地出让收益建议最终被采纳,资金落实将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土壤污染防治所面临的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并将对土壤修复治理市场的加速发展形成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潜在修复市场空间巨大,根据环保部运用国际通行模型所作的预测,我国土壤修复市场带动的投资规模将超过5.7万亿。预计随着“土十条”政策出台和推进,土壤修复市场发展将迎来拐点并持续加速。

参考美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假设“十三五”期间,我国GDP名义增速年复合增长率保持8%,土壤修复投资占GDP的比重各年分别为0.05%、0.08%、0.12%、0.18%和0.25%,测算未来5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将达到6,257亿元,其中2016年的规模为371亿元。

网址:

图表 2016-2020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预测

篇3:2016年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预测

1.1 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历程

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历程主要通过冰灯及雪雕发展历程来体现。1963年是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萌芽阶段, 成功举办的首届冰灯游园会为哈尔滨冰雪旅游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964年哈尔滨冰雪旅游正式起步, 随着哈尔滨冰灯发展步伐的加快, 1985年1月5日, 第一届哈尔滨之冬冰雪节在兆麟公园隆重开幕, 自此哈尔滨冰雪旅游进入发展期。为丰富哈尔滨冰雪旅游产品, 太阳岛风景区将雪雕推上冰雪旅游舞台。自此, 冰与雪合力支撑哈尔滨冰雪旅游。进入20世纪90年代冰灯及雪雕发展迅速, 哈尔滨冰雪旅游也随之走向繁荣。

1.2 哈尔滨冰雪旅游的成就

我国的冰雪旅游是在黑龙江省率先发展起来的, 而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的省会, 在全国冰雪旅游产业中占据龙头位置。从1963年举办冰灯游园会, 到1985年创办哈尔滨冰雪节, 再到1988年首创的太阳岛雪雕及2001年升级为国际性节庆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 哈尔滨冰雪旅游已发展至成熟阶段, 领跑全国冰雪旅游。2000—2008年, 哈尔滨冰雪节接待旅游者年增长率为23.79%;2000—2008年, 冰雪节旅游总收入年增长率为32.09%。

2 2008年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现状

2.1 2008年1月开幕的第24届冰雪节, 活动内容丰富且表现新特点

(1) 冰雪节涵盖面广, 冰雪旅游产品充足。第24届冰雪节以“冰雪奥运”为主题, 历时2个多月。第34届冰灯艺术博览会以“冰雪家园”为主题;第20届太阳岛雪雕艺术博览会牵手法兰西, 为广大游客展现一个冰雪版本的法兰西艺术长廊;冰雪大世界以冰雪为媒介、以奥运为主题。滑雪成为哈尔滨冰雪旅游必不可少的旅游项目, 为引导广大游客旅游消费, 推出了三大儿童滑雪场、五大个性滑雪场。

(2) 冰雪旅游节庆和主题活动异彩纷呈, 冰雪旅游持续高温, 热度不减。1月份航班高峰期, 每5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起降航班和运送旅客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24.8%和27.5%, 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春节黄金周过后, 一些有意避开黄金周出游高峰期的外地旅游团队和本地居民选择在节后赏冰滑雪。

(3) 政府部门和旅游景区的大力有效宣传, 进一步扩大了冰雪旅游的影响力, 增强了品牌效应。旅游团队倾向黑龙江省一地游, 冰雪大世界、雪雕博览会、冰灯艺术博览会、亚布力滑雪场、吉华滑雪场等重点旅游景区点成为游客点名必去的旅游景点。

(4) 旅游包机和旅游专列明显增多, 且受到旅游者欢迎。为刺激旅游企业开发旅游包机及专列的热情、促进冰雪旅游发展, 省旅游局专门制定了入省旅游包机、专列奖励政策。据不完全统计, 整个冬季黑龙江省铁道国旅、黑龙江省天马国旅、哈尔滨康辉国旅等旅行社组织旅游包机、专列200余架 (次) 。

2.2 2008年春节黄金周冰雪旅游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继续增长

与2008年冰雪节情况一致, 2008年春节黄金周冰雪旅游接待人数及旅游收入同样保持增长。哈尔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88.96万人次, 同比增长14.52%;旅游总收入15.1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12.60%。

2.3 2002—2008年春节黄金周接待旅游人数增长率起落兼有, 但旅游收入增长率连年下降, 2008年与2007年相比增长率基本持平

从增长率来看, 春节黄金周接待人数的增长率从2002—2008年出现了三起三落, 但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5%~20%;但春节黄金周旅游收入从2002年到2008年均处于下降, 其中2004年下降幅度最大, 其次为2007年。2008年黄金周旅游收入的增长率与2007年基本持平。综合两条曲线, 春节黄金周旅游收入的增长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旅游人数增长率。这一事实需引起关注。

2.4 2006—2008年一日游人数持续增长, 但过夜游人数增长步伐缓慢且2008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2002—2007年春节黄金周, 不论是过夜游还是一日游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从过夜游游客数据看, 2006年过夜游人数保持较高增长, 但2007年春节黄金周, 过夜游客量及收入增长速度放缓, 2008年春节黄金周过夜游客量比2007年减少0.47万人, 首次出现负增长;但过夜游收入不减反增, 说明过夜游游客的旅游消费有所提高。从一日游游客数据分析, 一日游游客增长速度较快, 2008年春节黄金周, 在过夜游客量出现负增长的情况下, 一日游游客增长幅度创历史最高。2008年春节黄金周一日游游客比2007年春节黄金周一日游游客增加了24.43万人, 占整个黄金周接待游客总数的74.70%;一日游收入4.84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29.76%。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 需加以引导。

3 哈尔滨冰雪旅游未来发展预测

3.1 中国旅游面临的新形势及中国冰雪旅游业发展趋势

3.1.1 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 带薪休假全面推行, 休闲元年开始到来。

2007年12月14日, 国务院正式公布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 这意味着百姓将真正拥有享受休闲生活的特许时间。因此《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的实施, 为中国旅游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标志着中国休闲元年从2008年正式开始, 休闲旅游需求形成了新的市场。

(2) 金融危机使旅游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与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相比, 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时间较长、影响范围较大。受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三大市场中的入境和国内旅游市场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尽管出现诸多不利, 但也不乏积极因素存在。受金融危机影响, 2009年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是扩大内需, 旅游业成为五大重点发展行业之一, 扩大旅游消费理所应当的被列入其中的重要环节。

(3) 旅游者消费行为自主化, 散客时代来临。

在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后, 旅游消费观念深入人心, 百姓旅游消费将更为理性、成熟、谨慎。传统的旅游方式安全但不自由, 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满足于团队旅游对自身个性的压抑, 人们的出游时间、行为、方式、追求将更加多样化、自主化, 旅游市场呈现“散客化”趋势。

3.1.2 冰雪旅游业未来走向

进入21世纪, 冰雪旅游以其参与性的特点及体验式的乐趣, 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冬季旅游主体。随着科技进步, 冰雪旅游冲破了地域和时间束缚, 范围遍及全国各省市, 已成为旅游者畅享冬季生活的新方式。中国冰雪旅游渐渐走向大众化, 已逐步从以运动为中心延伸到冰雪休闲的范畴。基于中国旅游业发展喜忧参半的外界环境, 未来, 中国冰雪旅游业将体现三个特点:一是运动休闲化, 即以运动休闲的方式参与冰雪旅游活动;二是体验化, 即以游乐的方式参与冰雪旅游;三是冰雪旅游与文化进一步融合。文化是旅游长远发展的基石, 中国冰雪旅游业将融入更多民俗文化。

3.2 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趋势预测

(1) 随着国内旅游地位进一步提升, 冰雪旅游作为哈尔滨市主品牌旅游项目之地位将更为凸显。2008年, 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各国旅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在中央扩大国内需求方针的指导下, 各地政府部门更加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在如此宏观背景下, 哈尔滨市旅游业首屈一指的冰雪旅游产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地位必将得到提升, 品牌也更加鲜亮。

(2) 政府主导与市场配置共同作用旅游业的程度加深, 为冰雪旅游发展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在冰雪旅游发展规划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在旅游投资、产品开发、市场价格等方面, 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未来, 政府作用与市场配置相互适应、协调、配合, 共同推动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

(3) 冰雪旅游产品供给不断增加, 为旅游者提供众多选择。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闲暇时间的增多, 我国渐渐步入大众旅游消费时期。面临新形势, 国内旅游出现新发展特点, 旅游需求日益个性化、自主化、休闲化。随之, 以冰雪娱乐为主题、参与性强、本地文化含量高的冰雪旅游产品将面世, 如冰雪高尔夫、冰雪温泉、冰雪宾馆等, 以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冰雪旅游需求。

(4) 冰雪旅游将融入更多的休闲元素。随着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及休假格局的改变, 百姓的旅游需求由观光旅游过渡到休闲度假旅游。2008年是百姓对新休假制度的适应年, 2009年休闲旅游活动会进一步扩大。在“国民休闲计划”进行试点的大环境下, 哈尔滨冰雪旅游将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充分挖掘冰雪旅游产品的休闲内涵, 冰雪旅游体验项目将大大增加, 融冰雪休闲类旅游产品也逐步得到开发。

(5) 未来市民参与冰雪旅游的热情逐步提高。2008年春节黄金周“一日游”比2007年增加了24.43万人次, 可见本地民众参与度有所提高。2009年大众参与热情仍在持续, 大冬会结束后, 由政府、旅行社共同推出“体验大冬会, 快乐一日游”活动, 市民参与热情很高, 共接待游客25000余人次。未来, 伴随冰雪旅游优惠政策和举措的不断出台, 冰雪旅游本地市民参与度定会有较大幅度上升。

摘要:中国冰雪旅游起步于哈尔滨, 在全国率先形成特色鲜明的冰雪旅游市场。为进一步总结新形势下哈尔滨冰雪旅游新特点, 且在此基础上对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走势进行预测, 本文采取了定量分析、走访调查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从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历程及成就入手, 选取2008年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及春节黄金周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从中概括出2008年冰雪旅游发展现状的特点, 并对未来几年哈尔滨冰雪旅游发展的趋势做出初步预测。

关键词:冰雪旅游,哈尔滨,发展现状,未来走势

参考文献

[1]中国旅游研究院.2008年中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09年发展预测[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19.

[2]张广瑞, 刘德谦.2008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16-18.

[3]刘毅, 施抗美, 李大立.吉林省冰雪运动旅游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冰雪运动, 2006 (4) :57-60.

篇4:2016年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预测

其全球最大产胶国地位的确立得益于其绝佳的自然环境优势以及政府扶植政策的推动:(1)泰國气候条件及地理位置适合天然橡胶生长。在泰国东部地区18个府中,宜栽面积达250万hm2;(2)政府重视发展橡胶产业,给予多项补助扶持政策,包括发放补助及收储等;受政策推动影响,橡胶种植面积不断增长,奠定泰国橡胶大国的地位。

我们判断,2016年泰国天然橡胶产量较2015年增加1.14 %,理由有三:(1)从新增种植面积来看,除2009年受厄尔尼诺影响外,2006-2011年新增天然橡胶种植面积持续上升,年均复合增长率13.21 %,2016年进入可割胶状态以及旺产期的胶树占比突出,将支撑产量增长;(2)政府通过多种政策提振胶农割胶积极性,包括发放补助金及贷款;加大对印度、俄罗斯的出口;增加道路建设中的天然橡胶使用量等,对提振胶农信心,稳定产量起到了一定支撑作用;(3)极端天气厄尔尼诺及随后的拉尼娜或抑制其产量增速。其中厄尔尼诺带来的干旱对泰国影响较大,拉尼娜大概率发生时间与泰国雨季及停割期重合,对产量影响有限,预计会抵消掉部分由割胶面积增加带来的产量增长。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6-07-12)

篇5:2016年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预测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商物流保持较快增长,企业主体多元发展,经营模式不断创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已成为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1、发展规模迅速扩大。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预计为20.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7%。全国网络零售交易额为3.88万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32424亿元,同比增长31.6%。2015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06.7亿件,同比增长48%,其中约有70%是由于国内电子商务产生的快递量。总体看,电子商务引发的物流仓储和配送需求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2、企业主体多元发展。企业主体从快递、邮政、运输、仓储等行业向生产、流通等行业扩展,与电子商务企业相互渗透融合速度加快,涌现出一批知名电商物流企业。

3、服务能力不断提升。第三方物流、供应链型、平台型、企业联盟等多种组织模式加快发展。服务空间分布上有同城、异地、全国、跨境等多种类型;服务时限上有“限时达、当日递、次晨达、次日递”等。可提供预约送货、网订店取、网订店送、智能柜自提、代收货款、上门退换货等多种服务。

4、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企业信息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发展步伐加快。条形码、无线射频识别、自动分拣技术、可视化及货物跟踪系统、传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移动支付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提升了行业服务效率和准确性。

二、电商物流行业面临形势

随着国民经济全面转型升级和互联网、物联网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电商物流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渠道下沉和“走出去”趋势凸显,将进入全面服务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新阶段。

1、电商物流需求保持快速增长。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电子商务在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各领域的渗透率不断提高,与之对应的电商物流需求将保持快速增长。同时,电子商务交易的主体和产品类别愈加丰富,移动购物、社交网络等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2、电商物流服务质量和创新能力将显著提升。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将推动电商物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随着网络购物和移动电商的普及,电商物流必须加快服务创新,增强灵活性、时效性、规范性,提高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满足不断细分的市场需求。

3、电商物流“向西向下”成为新热点。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零售市场渠道将进一步下沉,呈现出向内陆地区、中小城市及县域加快渗透的趋势。这些地区的电商物流发展需求更加迫切,增长空间更为广阔。电商物流对促进区域间商品流通,推动形成统一大市场的作用日益突出。

专业经济研究智库 权威行业研究报告

一方面自建物流已具备规模效应的中国大型电商将继续坚持其自建自营策略,从而削弱电商对公共型现代物流仓储设施的租赁需求。大型电商从最初的部分自建物流到全方位布点全面自营物流,进而发展到当前个别已规模初具的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开始尝试向第三方开放物流平台。自营物流在电商的发展过程中已从最初单纯的完善自身配套、保障用户体验逐渐上升到更高的战略意义,开始朝亚马逊美国的经典之路进发:即依靠规模效应提升用户黏性、提供大数据等增值服务并将其打造为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利润增长点。

另一方面自营物流越来越高的进入壁垒令多数电子商务企业,尤其是中小规模电子商务企业对社会化的专业第三方物流的依存度不断提升,从而不断提升公共型物流仓储的租赁需求。专业物流开发商及其他意图进入现代物流设施供应的企业不仅面临着现有大型电商自营物流先发优势产生的阻碍,更需要克服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拿地难度日益增加、开发运营所需资金及学习成本高企、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流土地开发的政策倾向出现分化等一系列障碍。此外,传统零售商向多渠道及全渠道方向的变革亦将导致其物流需求发生结构性转变,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化物流需求。

至2017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将达4.1万亿人民币。在欧洲电子商务发展领先的三国中(英国、德国及法国),电子商务市场销售量每增加一百万欧元,带来大约72000平方米的新增仓储需求。尽管欧美国家的在线零售电子商务市场构成以B2C为主,而中国由C2C占主导的市场对仓储面积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会再透过第三方物流进行传导。但整体而言,随着B2C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在线零售市场本身规模的扩大,未来电子商务对物流仓储设施的需求将会继续增加

民营第三方物流将成为中国现代物流市场发展新动力

跨国物流企业在中国继续延续轻资产加专业化服务的策略,一直是现代物流仓储的重要租赁来源。而近年来中国在线零售市场的快速发展不仅令电商对现代物流仓储设施的直接需求不断增加,亦透过其与第三方物流市场联动发展的传导作用间接推升了民营物流行业对现代仓储的需求。在物流市场的仓储需求中,又尤以零担快运和快递包裹这两种在线零售活动中最常涉及到的物流种类的需求增长最为突出。

受零售行业发展和其他需求来源的推动,中国物流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不断扩张。而随着成熟度的提升,行业发展纵向定将日趋精细化、专业化及多元化,逆向物流、冷链物流等将成为物流仓储新的发展议题;横向则呈现从单一业务向综合物流方向发展的趋势,中国民营零担行业及快递行业或将出现相互渗透。

从2013年至今,百世物流和德邦物流与普洛斯的累计签约仓库面积已分别达到近20万平方米及近30万平方米。预计未来此类租赁需求将继续放量,中国民营快递企业及新型物流服务企业将成为新的物流仓储租赁需求增长点。

中国现代物流市场展望

展望未来中国现代物流仓储行业的发展趋势,未来物流开发商与租户签订“一揽子协

专业经济研究智库 权威行业研究报告

动互联网的优势,在管理监控、运营作业、金融支付等方面实现信息共享,也就是实现整个供应链信息化。此外,快递企业还能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在线上为用户推出透明化、标准化的服务和各类线下体验,获得增值收入,实现资本和运力的双聚合。

2、物流玩起“拼车”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有700多万户小微物流公司和2000多万名货运司机。他们之间的信息极不对称,每年有高达600多亿元的信息费支出且车辆有效利用率不足50%,回程空放严重。

“互联网+”恰好能解决车辆利用率不足的“痛点”。从2014年开始,就有不少企业利用物流信息平台来解决货车返程空跑问题,但很多平台只是一个货配网站,无法彻底解决整个物流市场的运力过剩问题。好在一些平台在摸索中找到了自己的模式云鸟配送平台做的就是货物配送界的专车。只针对企业服务,不针对个人。当企业的运送需求、同城配货需求发到平台上来后,会按照所有车辆的匹配来进行投标的。北京速派得物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C的模式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货运版的“拼车”,与其他平台全按整车作为交易单元不同,速派得是将最低0.5个立方米作为交易单元。对于用户来说,可以“共享”一个整车,降低各自的运输成本。

物流业存在信息化程度低、行业分散、效率较低等诸多不足,让互联网企业“有商机可乘”。线上和线下的结合,使得供需双方找到了对接的平台,线下找不到价廉物美的,可以到线上平台找;线下找不到完全匹配、业务模型相似的,还可以在线上平台找。

3、园区整合供需

无论快递还是物流,都不仅仅是收件和投递那么简单,而是涉及整个供应链体系的问题,特别是与电商企业的有效衔接问题。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作为“小商品之都”的浙江省义乌市搭建了19个电商园区,园区的孵化带动了义乌日均快递量突破百万件。

真爱网产业园区有36家大型电商入驻,超过3万平方米的仓储面积,2014年实现产值5亿元。园区致力于打造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并提供整合解决方案,构建电子商务优势供应链。园区内已经有EMS、申通、圆通、百世汇通等4家快递企业入驻,日均出货量近5万件。企业选择与真爱网商合作,看重的不仅是园区的培训学院与人才培养模式,还有一站式的仓储物流体系。由于快递公司驻点服务,公司每天6000多个订单全部由仓库直接发出,客户体验有了较大提升。

产业园模式的兴起不仅加快了电商的发展,也带动了快递业的升级。申通在真爱网商产业园每天业务量大约7000件左右,而公司大部分业务都来源于各大电商产业园。与以往业务分散在城市各个角落不同,产业园的集中模式不仅有利于快递业降低劳动成本,更提高了收件效率。

《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在2016年底,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2万亿元,网上零售额达到5.5万亿元。这意味着,快递和物流企业都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用好“互联网+”

专业经济研究智库 权威行业研究报告

在协力打造一个需求端的商业价值体系,并进行进一步的升级和改造。

为了推动供给侧改革,一个全新的、覆盖全国的电子商务和物流的服务体系将会建立,这个基础设施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商业基础设施的个人化、应用化。

最重要的特征是基础设施投资更加社会化、私人化,这种投资甚至包括每一台智能手机,个人购买的手机,不再像是过去的国有航空公司购买飞机,这个基础设施的主导者是个人,商业基础设施的投资,当然也包括物流快递的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走向轻资产化、应用化、融合化,将一切社会资源连接起来、整合起来、重新盘活并运营起来,比过去占有重资产的基础设施,更加重要。这是基础设施升级和转型创新的方向。

电商仓储、城市配送、跨境电商物流、本地末端服务、物流园区和电商物流供应链金融是今后电商物流发展的六个热点和重点领域。

篇6:2016年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预测

2016年中国私人影院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前景分析

所谓私人影院,就是私人订制影院服务,一般是独立小包间,装饰精美,用户可自由点播影片、随时观看影片,还能享受私人订制服务。与传统影院相比,私人影院环境较为舒适、私密性高,是适合情侣或是一家人的小团体观影方式。

一、中国私人影院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期

技术变革和消费者行为变化一直是推动娱乐产业变革的两大动力,我们从整个社会变迁的视角全面动态的分析,就会发现消费者行为变化所起到的是决定性作用。20世纪50年代美国传统影院市场的突然衰落和汽车院线的迅速发展,无不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化紧密相关。

1950年前后美国票房大衰退,普遍认为这与美国电视机的蓬勃发展直接相关。但是其实美国传统院线票房的大衰退要早于电视机普及期,那时美国家庭电视机普及率不足15%,远不足以造成对票房的冲击。真正对美国票房构成影响的是美国战后人口向郊区大规模的迁移。为了解决战后士兵的安置和重返社会的问题,美国政府根据1945年通过的《士兵权利法案》向退伍士兵提供低息贷款买房子、上大学,同时各州大规模兴建高速公路,直接造就了战后美国社会的“郊区化”和“婴儿潮”。

在“郊区化”过程中,城市已不再是消费者娱乐消费和文化活动的中心。50-60年代大约1/4的美国人已住在了郊区,因而许多位于市区的影院成批地倒闭,而与此相对的是汽车影院却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展。1945年,全美汽车影院不到25家,10年后,到达5000家左右,占全美影院数量的1/3,票房收入占全国1/4。

而今中国的消费者行为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首先,受益于中国人口红利、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以及娱乐观念的提升,目前我国的电影市场快速发展。2007年至2015年,中国内地电影票从33.3亿元增至440.7亿元,我国的电影票房全球增长最快,成为全球第二大票仓。

其次,中国城镇化的推进大大激发中小城市、县城甚至乡镇居民的观影需求。2015年,79%的新建影院布局在三线及以下城市。根据大地影院与艺恩公司联合发布的《小镇青年白皮书》显示,2011年至2015年,一线城观影市人次份额由25%下降到18%,二线及以下城市观影人次份额由75%提升到82%,其中五线城市观影人次份额达到17%,即将赶超一线城市。然而,传统影院仅能辐射至人口在70万以上的中小城市和发达的县城,这为私人影院在五线以下城市和乡镇的发展留出了市场空间。

第三,观影人群主力的变化,带来了更加个性化的观影需求。80、90后逐渐成为观影的主力人群,根据伟德福思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电影产业报告显示,80、90后占中国电影观众人数的62%。他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观影体验。相比于传统影院人员嘈杂、放映影片时间固定、设施老旧等因素,他们更倾向于与家人、朋友来到服务相对较好、环境更好、网址:

观影体验更佳的私人电影院。这为私人影院在大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市场需求。

可见,中国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提升、村镇消费需求的激发、城市消费需求的多元,使得私人影院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两年前,中国私人影院可能只有200多家,目前已经发展到1000多家,未来在中国可能有10万家私人影院,这会是一个很庞大的市场。

二、打造“第二院线”是私人影院的最佳商业模式

所谓“第二院线”是区别于传统院线而言的,即通过连锁加盟或直营方式,以统一品牌形象、统一装修风格、统一运营模式,广泛占领传统院线没有覆盖的发行渠道,特别是城市里的小众电影市场渠道和乡镇的农村市场渠道。

1、“第二院线”模式使得私人影院的盈利水平更高。

相对于单体私人影院,“第二院线”私人影院有着明显的盈利优势。目前单体影院主要是向版权公司购买老片源,通过卖票获得收入,但在房租高企上座率低的情况,单体私人影院很容易发生亏损。而“第二院线”私人影院凭着其在发行渠道上的优势,可以作为一些小成本电影、小众电影的发行渠道并参与分账。从电影的制作方角度来看,他们对于“第二院线”作为传统院线的补充是有强烈需求的。2015年全国故事影片产量686部,上映国产影片278部,这意味着408部电影未能在传统院线上映,而上映的278部电影中还存在着大量“影院一日游”的情况。另外,“第二院线”私人影院如果布局到乡镇和农村,具有宣贯国家政策、弘扬精神文明、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社会意义,因此政府有可能对此类私人影院予以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前几日在朋友圈刷屏的关于“快手”APP的文章《残酷底层物语:一个视频软件的中国农村》,虽然角度有些扯淡和矫情,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现状。

纵观整个电影产业链,在“内容—发行—渠道”环节中,渠道是比较强势的,因此掌握影院渠道优势的万达和中影具有明显的产业链控制力,而光线、华谊、博纳等公司则面临着内容的不稳定性和较低的产业链话语权。由此可见,“渠道为王”在私人影院行业中同样适用,控制了渠道自然有着更高的盈利水平。

2、“第二院线”模式使得私人影院在监管上更易操作,有利于行业发展。

虽然私人影院的正逐渐成为娱乐领域里的香饽饽,但在发展过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问题:(1)版权不明:据了解,由传统影院开发的私人订制式影院和连锁式私人影院都在其官网上有明确的版权声明。而那些由个人开设的小而美影院的电影版权并不明晰。电影片源来自哪儿?是否来自正规渠道?这些都没有明确的官方解释。据消费者透露,一些私人影院可以看到在国内还未上映的国外电影大片,或是一些国内新上映的电影。另外,一些私人影院自称拥有上千部电影片源。(2)灰色地带:私人影院一般是独立小包间,私密性好,甚至有一些私人影院的包间是大床房,关上门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会不会滋生不正常交易也不得而知。

其实,如果把私人影院按照“第二院线”的模式经营,经营者就不会在版权和内容上动

网址:

歪脑筋,监管风险也不会那么突出,监管制度的会在和市场良性互动的情况下不断完善,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

3、“第二院线”模式需要大资本或者大平台的支持

篇7:2016年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预测

景分析【图】

2016年07月07日 16:07字号:T|T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肉牛养殖市场研究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肉牛养殖业变动剧烈,其中肉牛养殖开始进入缓慢恢复进程,与2012年相比,2013年我国牛肉产量673.21万吨,同比增长1.65%,2000年~2014年,我国的牛肉产量从513万吨增长到689万吨,增长了34.3%,年均增长2.1%,跃居世界第三位,占到世界牛肉总产量的10%。

2006-2014年中国牛肉产量变化趋势图

近几年我国生鲜牛肉产品价格呈现逐年增长,从2005年的16.8元/公斤增长到52.5元/公斤,导致牛肉价格一路猛涨且持续在高位运行。

一是市场需求量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尤其老百姓逐渐认识到吃牛肉的好处了,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逐步发挥作用。二是牛的生物学特性决定了牛不像猪、鸡那样繁殖快、饲养周期短,牛属单胎动物,怀孕期就长达280多天,育肥出栏一般需要2年以上,养殖成本要比猪、鸡高的多。三是饲草饲料及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助推了牛肉价格的不断上涨。如养牛的粗饲料涨价幅度80%-160%,精饲料涨价幅度50%-100%,劳动力涨价幅度高达100%-200%。四是受比较效益低(如农民养牛不如外出打工收入高)的影响,肉牛饲养量(尤其是基础母牛饲养量)大幅下滑,导致全国性牛源紧张,且在可以预见的10年内难以缓解。

近年来,我国肉牛养殖业的发展得到重视,中央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包括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肉牛良种补贴、秸秆养牛项目等。同时,各地区也陆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当地肉牛产业战略转型;在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引导下,我国肉牛养殖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生产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支撑能力逐渐加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日益凸显,牛肉年产量长期位于世界前列。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消费者对于牛肉的品质要求显著提升,优质高档牛肉产品在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需求量越来越大,肉牛行情也随之增高

2007-2014年中国牛肉消费市场规模情况

2005-2015年肉牛价格走势图

牛肉消费增长空间预测

2016年肉牛养殖前景总体看好,肉牛数量处于下降趋势,而活肉牛及其产品价格一路攀升,活肉牛价格创历史最高水平,高达13元/公斤~15元/公斤,繁殖一头犊牛可以收入1500元以上,育肥肉牛6个月以上纯利可达2000元~2600元。由于能繁母牛的基数在下降,育肥架子牛紧张,所以肉牛养殖市行情继续看好。

2006-2014年中国肉牛存栏量增速

肉牛市场上最为走俏的进口品种是西门塔尔。西门塔尔最主要的特点是生长速度很快,一周岁体重可以达到550公斤左右,另外它的饲料转化率高,深受养牛专业户的青睐。专家说,今年我国肉牛市场上比较走俏的进口肉牛还有:夏洛来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等;最为走俏的国内品种鲁西黄牛,有较强的抗焦虫病能力。鲁西牛产肉性能良好。皮薄骨细,产肉率较高,一周岁体重可以达到500公斤左右,平均屠宰率62.2%,净肉率52.0%。但有关专家指出,虽然这些进口品种具有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等优点,但只适合规模化、工厂化养殖。

篇8:2016年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预测

关键词:机械行业,行业运行分析,经济运行分析,主要经济指标,智能制造装备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 是广东省机械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广东制造2025》等政策文件的颁布实施为机械工业创造较好的发展机遇, “智能制造”、“机器换人”等战略布置拉动了专用机械的迅猛发展。国际原油、铜铁等主要原材料价格持续走低为企业带来较为丰厚的利润空间。但是, 另一方面, 在全国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 广东省机械工业面临产能过剩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等多重困难, 行业企业经历新一轮洗牌重组, 全行业各项经济指标持续低位徘徊。

1 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2015年广东机械工业增加值增速如图1所示。1-11月, 全省机械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5.3%, 较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 低于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1.9个百分点。其中传统产品增长乏力, 金属加工机械制造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 通用零部件制造同比增长0.3%;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电线电缆光缆及电工器材制造等传统优势行业保持了较高的增速 (分别为9.6%, 9.5%) ;汽车整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形势好转, 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2.6%、13.8%, 比1-10月加快8.4和3.9个百分点。

广东省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情况如图2所示。1-11月, 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6 345家, 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4 983.19亿元, 居全国第三位;同比增长1.20%, 低于全国平均增速2.1个百分点, 较1-10月加快0.49个百分点。

(2) 利润持续增长

广东省机械工业利润增长情况如图3所示。1-11月, 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991.22亿元, 同比增长6.73%, 增速比1-10月加快0.27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0.68%, 止跌回升。通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利润增速超过20%, 专用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速接近20%, 拉动全行业利润增长。行业亏损面19.79%, 较1-10月收窄1.3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60.71亿元, 同比增长32.04%。

(3) 汽车行业产销回暖

2015年以来, 广东省汽车工业加快转型升级, 产销降幅逐月收窄, 1-6月, 汽车产量结束同比下滑的态势, 呈现一定增长。11月份完成汽车产量25.38万辆, 同比17.21%。1-11月汽车累计产量211.74万辆, 同比增长8.75%, 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1.45%) 。2015年以来, 基本型乘用车产量同比均呈现下降, 已连续11个月低于上年水平。1-11月基本型乘用车产量完成118.89万辆, 同比下降7.46%。SUV产量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11月份, SUV产量完成8.52万辆, 同比增长47.30%。1-11月, SUV累计完成70.40万辆, 同比增长63.29%。汽车去库存初见成效, 产成品下降26.36%。

(4) 智能制造装备稳定增长

通用和专用机械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传统金属加工机床的需求量增长空间有限。从主营业务收入完成来看, 1-11月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行业依然保持了稳定增长 (分别为2.66%、8.70%) , 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1-11月, 全行业金属切削机床18 189台, 同比下降21.08%, 其中数控金属切削机床7 721台, 同比下降10.28%;金属成形机床产量10 863台, 同比下降-28.34%。

随着广东省制造业转型升级逐步深入, 智能制造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展, 各行业对自动生产线、智能化车间、现代物流等对机器人的需求快速上升, 推动广东省机器人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 广东省机器人本体生产及应用集成企业近100家。其中广州数控工业机器人生产取得较快发展, 预计2015年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800台。巨轮股份开展以RV减速器、工业机器人、单元控制系统、柔性生产线和智能车间生产调度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 重点发展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装备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制造单元和自动化柔性生产线成套装备, 现已形成工业机器人的系列化产品。

(5) 出口持续下降

2015年以来, 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依旧缓慢, 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减缓, 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受此影响, 广东省机械产品出口1-11月, 全行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 363.54亿元, 占全国机械产品出口的20.31%, 居全国第二位;同比下降5.60%, 降幅较1-10月扩大0.40个百分点, 且降幅大于全国1.57个百分点。汽车整车制造出口仍保持较快增长, 1-11月出口交货值70.13亿元, 同比增长25.74%, 增速较1-10月回落5.29个百分点;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出口增速放缓, 1-11月出口328.00亿元, 同比增长0.25%, 较1-10月回落0.11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出口形势仍然严峻, 考虑到年底翘尾因素, 全年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下降5%左右。

(6)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

1-11月全国机械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 033.02亿元, 同比增长9.75%。分行业来看, 汽车行业投资额最大, 1-11月累计投资10 895.60亿元, 同比增长13.40%, 占全行业投资的24.19%。其次是电工电器行业, 1-11月累计投资9 135.50亿元, 同比增长9.85%, 占全行业投资的20.29%。从建设性质来看, 新建项目投资比重最高, 达到47.19%;改建和技术改造比例在逐步上升, 由上年的25.01%提高到27.51%。投资结构的变化说明了机械工业正在不断适应新常态, 投资由大规模扩张向注重内涵式发展转变。1-11月, 全省机械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 343.43亿元, 同比增长31.33%, 投资总额居全国第13位, 增速居全国第3位。

2 行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仍然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

发展重大装备, 实现产业高端化, 需要有很强的研发创新能力支撑。而产品和工艺技术的研发创新, 又需要有高端领军人才和高素质技术工人。这两大要素对广东机械行业企业, 尤其是占总数95%以上的中小企业而言, 一直是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

(2) 重大装备产业配套基础薄弱

广东省近年依托一批落户广东的央属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通用飞机、核电装备、风电设备等重大装备, 由于产业配套基础薄弱, 本地配套率不到10%, 大项目对广东省机械装备产业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

(3) 严峻的市场形势给中小企业的压力日益加大

当前国内外市场形势严峻复杂, 对出口市场比重仍占1/4以上的广东机械工业, 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影响日益加大。据部分企业抽样调查了解, 2015年下半年的新增订单同比下降20%~40%。找市场、找订单成为许多企业的首要任务, 难以潜心考虑转型升级的问题。

3 对2016年形势基本判断

展望2016年, 广东省机械工业机遇与挑战并存。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 随着“十三五”期间各项政策落地, 产业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利于行业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 广东省机械工业下行压力将有所纾缓。不过, 产能过剩严重, 市场需求低迷, 资金人才等要素成本持续上涨等不利因素仍将存在, 总体而言, 机遇大于挑战。行业企业将出现两极分化, 转型升级快, 能抓住市场机遇的企业将获得充足订单, 并能保持较好收益;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产品单一的传统制造企业将逐渐被市场淘汰。从行业来看, 智能制造领域的通用机械、专用机械将保持稳定增长, 交通运输设备行业将进入低增长通道, 仪器仪表文化办公机械将继续下滑。广东省机械工业将呈现新的发展形势, SUV汽车、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将成为2016年的增长点。

篇9:2016年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预测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增长已进入从高速到中高速的换挡期,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存在。但是,中央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完善调控方式手段,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进,将给橡胶行业创造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2 000万辆,分别增长14.76 %和13.87 %,再创全球产销最高纪录。在中国连续5年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背景下,中国宏观经济只要保持连续稳定增长,刚性需求的推动作用则将保证中国车市继续实现两位数增长。2014年中国汽车产销延续增长率,加上全国汽车保有量,这都将给橡胶行业发展提供机遇(图1,表1)。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化与信息化,绿色、低碳等新趋势相结合,以及加快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所涉及的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也将为橡胶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行业龙头企业在调整和改革中不断进步,也将带动和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橡胶制品市场行情调查及投资前景评估报告》显示,从中长期看,中国橡胶工业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多种有利条件。

2014年中国橡胶制品行业销售收入达9 177.49亿元,同比增长6.4 %。从2010年以来中国橡胶制品行业销售收入呈不断上涨趋势,2014年的销售收入达到近几年的最高值,但是增长率较2013年下降了7.5 %。

从2010-2014年中国橡胶制品行业利润总额呈稳定增长趋势,2014年中国橡胶制品行业利润总额为599.12亿元,为近几年最高,但是增长率急剧下降。2011-2013年中国橡胶制品行业利润总额增长率都超过20 %,2014年仅1 %(圖2-3)。

中国橡胶工业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时期。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数量增长转为质量增长,进行全面调整。所以,在增速减缓、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力加剧、科技创新凸显、细分市场机制更强的新常态下,实现保证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摘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6-02-29)

篇10:2016年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及预测

很多人认为,2016年应该是中国经济下滑到底的一年,产能过剩的话题这几年也一直在讲。在中国没有完全开放农产品市场的条件下,以国内的粮食生产为主来保证国内的需求,如果粮食在短期内连续增产,就会出现过剩。1990年代出现过粮食四连增,曾经导致库存费用过高、财政补贴、银行占压等一系列宏观问题。

进入新世纪,当我们开始强调“三农”问题、加强农业投入时,又出现了粮食十二连增,是不是也会出现类似问题?同时,还有一个说法是:“三农”支出现在是国家财政支出的最大项,2014年已超过11300亿元,2015年进一步增长,大概每年有10%的增长率。客观来看,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和补贴都非常大。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国内农产品的生产成本的“地板价”(最低价)在国际价格的“天花板”(最高价)之上,这种倒置的结构很难持续。所以,由于长期的粮食过剩,无法再增加库存,从2016年开始要减少补贴,包括粮食补贴、化肥补贴、农药补贴等。这样就会产生连锁反应,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很难保证,农资生产企业也会受到不利影响。

在国际形势上,我们与资源扩张性的大农场模式的国家(比如澳大利亚)陆续签了自由贸易协定,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受到一定挤压,因为澳大利亚主要依靠天然资源的农产品价格很低,质量又好,而国内这种资本深化农业的产品价格很高。总体来看,2016年农业的国内、国际情况都是不利的。纵观中国和世界经济,从2009年全球危机以来都出现了“去工业化”趋势,也就是国内说的工业出现了下行趋势。连带一个在农业上突出的表现就是,那些用工业化的模式改造农业的企业,目前的处境都不太好。

国际经验看,西方应对“去工业化”问题的策略是“代价转移”,就是向国外转移国内的经济矛盾。比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主流进入金融时代的国家,从生产过剩转变为生产短缺和金融过剩,唯有通过强权压制和诱发意识形态革命的方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矛盾,维持自己的旧秩序。那么,我们面临的同样是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这全球三大资本的过剩问题;但却不能对国外转嫁成本,于是就在“三农”领域形成派生的问题。

金融资本过剩,表现为金融资本通过原材料和农产品期货投资加剧价格波动的方式,向农业生产者与消费者转嫁危机。产业资本过剩,表现为大量采用通过拉长产业链的方式吸收过剩产能,导致全球食物产量和食物热量的供给过剩,而生产者收益在食物支出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农民越来越难赚钱了。而商业资本过剩,表现为多重流通摊薄了利润,进一步激化了食品流通环节的恶性竞争。这三大资本过剩共同导致了农民收入低、食品质量不安全、信用缺失、监管失效、食品浪费与贫困人群饥饿并存等一系列严峻问题。

在我们以往的农业教学中,使用的教科书基本是西方的,因此无法解释世界的农业形势到底如何。根据我们的研究,将世界上的农业经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前殖民地国家的大农场农业,即典型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现在很多人主张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要走大农场的道路。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住民人口大国,不具备搞大农场的客观条件。因此,今天我们讲全球化竞争,但农业是不能加入全球竞争的,除非另辟蹊径。

第二类是前殖民主义宗主国的中小农场模式,即以欧盟为代表的“莱茵模式”。因为大量地向外溢出人口,人地关系相对宽松,形成中小农场,也同样没有跟大农场进行竞争的条件。只要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欧盟国家的农产品也普遍没有竞争力,农民收入就会下降,农业自然也维持不下去。

第三类是以未被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为主的小农经济,即“东亚模式”。东亚小农模式因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因此唯有在国家战略目标之下的政府介入甚至干预,通过对农村人口全覆盖的普惠制的综合性合作社体系来实现社会资源资本化,才能维持“三农”的稳定。

但中国农业的现状是:一方面本来是东亚原住民国家,但又不实行“东亚模式”,而试图效仿美国的大农场模式,我们是原住民的小农经济,客观条件不允许我们去跟殖民地条件下的大农场竞争。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在农业政策领域以及企业战略上就会犯根本性错误。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农业产业化与农产品加工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农业现代化发展到现在,我们遭遇到的农业产业化问题是四大经济规律,是不可逆的。

一是“要素再定价”规律使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等)现在已被其它产业定价了,不能再按照农业去定价,这就是现代农业的困境所在,农业产业化就失败在支付不起要素价格。

二是根据“资本深化”规律可知:农业产业化内涵性地体现着“资本增密排斥劳动”、同步带动农业物化成本不断增加。

三是根据“市场失灵”+“政府失灵”规律可知:政府招商引资和企业追求资本收益的2 体制下的农业经营,都会造成“双重负外部性”——不仅带来水土资源污染和环境破坏,也带来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正因实际上无人担责的“双重失灵”,遂使愈益显著的“双重负外部性”已经不断演化为严峻的社会安全成本。

四是根据“比较制度优势”规律可知:农业企业走出去遭遇很多失败的原因,在于中国经验在话语权和制度建构权等软实力领域目前尚难以占据比较优势,很多企业原始积累阶段形成的企业文化不适应国际市场上更多强调“社会企业”的主流趋势,必然遭遇尴尬。

因此,在目前资本全面过剩的条件下,我们要及时了解世界范围内的农业企业都在如何改变,他们大都在强调改变过去的市场化发展模式,正在向综合化、社会化和生态化这一新的方向演进。这恐怕是解决中国农业问题的出路所在,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重视。

因殖民化产生的“盎格鲁萨克逊模式”,在殖民化条件下才能将农业作为第一产业,这种农业1.0版现代化的作用,主要通过土地规模化获取更多绝对地租,借以形成剩余价值,为工业化提供原始积累。

那么,2.0版农业现代化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用工业的生产方式改造农业,也叫做设施化农业、工厂化农业。中国现在则是农业产业化。即,要在规模化和集约经营的基础上,拉长产业链,形成农业的增值收益。二产化的农业应该叫农业现代化的2.0版,其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生产过剩。虽然二产化可以拉长产业链,产生收益,但是,农业劳动力的收入并不同步增长,农村并没有产生发展所需的金融工具的条件,由此造成三农金融困境,难以被体现工具理性的金融改革化解。同时,农业二产化又对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现在农业造成的面源污染大大超过工业和城市,是面源污染贡献率最高的领域。

我的建议是:已经进入农业的企业要注意培育非农领域的3.0业务。如果只在农业领域发展,我们很难以现有的资源条件和现有的价格环境产生收益。农业二产化并不是必然的,像美国、加拿大的农业并不进入二产化,而是直接进入金融化。中国农业二产化是设施化、工厂化,而美国、澳大利亚都是靠天然资源维持农业,没必要搞工厂化。欧盟、日韩则是设施化农业,中国是世界最大的设施化农业国家,全球超过70%的农业大棚都在中国。

农业3.0是我们多年来提倡的综合性农协为载体的农业三产化,因为三产收益一般都高于二产。近年来甚至还有人借鉴日本提出的“农业六次产业”。早在2006年的“一号文件”中就强调了农业的多功能性,提出第三产业跟农业结合;2016年的一号文件则明确了农业要一、二、三产融合的指导思想。

第三产业和小农经济直接结合的可能性本来是有的,但我们二十几年的基层试验表明:因为第三产业的主要部门——金融、保险、流通等,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都被金融资本3 和商业资本控制,如果不采行“东亚模式”,第三产业跟农业的结合就只能是旅游、养生、景观这些资源业态,所产生的综合收益并不高。因此,靠三产化解决“三农”问题,好处并不大。

农业4.0版是我们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提出的。一方面在手段上是要借助“互联网+”,另一方面在理念上是社会化的、城乡合作的互动的、生态化的。当然,如何让农业体现出中央倡导的生态文明战略,这是下一步农业3.0版和农业4.0版要考虑的问题。我的看法是,传统社会、特别是亚洲这种原住民社会,农业从一万年前开始的时候就是多样化的原生农业;当代强调可持续发展,也应该是农业3.0与4.0构成有机结合的社会化生态农业体系。

本文作者:余水工()

上一篇:关于双述职双评议的做法与探索下一篇:读陆游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