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建筑业发展形势探析及改革建议

2024-04-26

2016年中国建筑业发展形势探析及改革建议(精选4篇)

篇1:2016年中国建筑业发展形势探析及改革建议

原标题:2016年中国建筑业发展形势探析及改革建议 接要:

(一)2016年全年建筑业必将迎来大好发展机遇。

(二)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建筑业发展越困难,就越是要加强对建筑业的领导,提升建筑业的产业地位。

(三)建筑业深化改革可以先易后难,从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

1、把竣工决算作为竣工验收备案的前提条件。

2、把“双担保”(“履约担保”和“支付担保”),从法律层面上规定下来。

3、改进对施工企业安全事故责任的追究方式,加大对直接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一个项目部出安全事故,其余项目部都因公司总部被“停牌”受牵连,不能再接业务,这种追究安全责任的通行做法,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工作方式,是对行业发展不利的。

4、进一步发挥工程监理的作用,在于解决好监理费的收取----“监理费用专户存储”,创新了这项工作

5、鼓励企业通过联合承包,参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果能明文规定央企进入地方承担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时,必须与地方有实力的民营建企实行联合投标,换句话说带一带民企,“拉兄弟一把”,就有利于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里跳出来,既有利于锻炼民营建企队伍,也有利于打破行业内部的“行业垄断”。

====

2016年中国建筑业发展形势探析及改革建议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半年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96868亿元,同比增长7%,对经济形势总的判断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报告概况了上半年经济4个亮点:

1、商品房销售由负转正,全国同比增长3.9%,其中6月增长16%;

2、大众创业局面进一步发展,1~5月全国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22.9%,注册资本增长45%;

3、就业形势较好,上半年新增就业718万人,半年完成全年目标的71.8%;

4、互联网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上半年网上销售同比增长39.1%,增速高于全社会商品零售增长28.2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201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说明国民经济运行处在合理的区间,不仅让那些唱衰中国的外国媒体失声,也提振了中国人的信心。

中国建筑经济往往比国家整体的形势慢半拍,受去年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的影响,建筑行业的工程项目资金紧张,接转工程明显减少。今年上半年,建设项目招投标项目减少,招投标率与往年比下降30%~40%,审图部门的业务量较去年大幅下降,企业普遍反映工程难接。下半年建筑市场形势是否能回暖?2016年中国建筑业将是什么样的形势,会不会像今年上半年那样困难?这些问题在基层调研中经常碰到,笔者愿从个人研究的角度发表以下一孔之见。

一、2015年国家经济政策助推投资力度加大,对2016年建筑市场十分有利。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体现在4个“转向”上:

1、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2、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

3、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4、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4个“转向”带来的阵痛就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速放缓,反映到建筑业就是项目减少、工程难接、资金紧张。业内人士都知道有投资就有建筑业,2015年以来国家根据4个“转向”精神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现举例如下:

4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部、水利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六部委发布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把整个基础设施领域向民资敞开,使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特许经营有了制度保障。该文件是对推进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促进PPP模式发展的配套制度。

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决定进一步强化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会议决定实施三年计划,改造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近3000万套房子再加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没有5000亿元投资是干不下来的,这可全是政府投资,对于以房建为主的建筑企业应该是利好消息。去年,外资在中国直接投资创纪录,达到1196亿美元,而同时中国对外投资也首次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29亿美元。不管是外资对内还是中资对外,涉及到的大量项目都与建筑业有关。今年1~6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4139.3亿元(折合675.4亿美元),同比增长9.7%,在国内建筑业总体下滑的情况下,海外工程承包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6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按照国务院要求,推出4个新的重大工程包,分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新兴产业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例:2015年~2017年计划新开工68个项目,“十三五”将新增城市轨道交通3500公里,需投资2.8~3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要形成较为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南京、重庆、武汉、成都形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南通、石家庄、兰州等城市建成轨道交通骨干线。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将加快,使我国轨道交通总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7月11日,媒体报道,国资委率87家央企进河北,意向投资1.6万亿元,京津冀经济圈将成一片建设热土。7月12日,媒体报道,北京通州区拟2年建成北京行政副中心,年内投资1600亿元。建筑企业必须关注这样的市场信息。

7月2日,国务院批复“南京江北新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这是长三角继上海浦东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后第三个国家级新区。据悉,江北新区在2015年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签约项目达1300亿元,江苏省政府决定投资1200亿元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新建10条过江隧道并且全部实行免费通行。消息出来后,7月2日~12日江北楼盘销售新房3000套。

8月3日,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部、公安部和银监会七部委联合颁发《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采用PPP模式吸引民资有效利用地上和地下资源,建设停车场,解决停车难问题,这无疑又是建筑业的一大商机。

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把地下管廊建设作为履行政府职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这又是建筑业的另一商机。

9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促投资稳增长工作。会议要求,把促投资稳增长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推进十项重大举措,加大投资力度,保持投资和经济稳定增长。这十大举措中前六项都与加大投资有关。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俗称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加了3个不同的关键词,即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关键”作用。为拉动经济增长,2015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特别是加大投资力度,发挥其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关键”作用,将为与投资关联度非常紧密的建筑业带来福音,今年下半年及2016年全年建筑业必将迎来大好发展机遇。

二、加强对建筑业的领导,提升建筑业的产业地位。

去年9月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了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陈政高部长在会上强调两年行动主要抓六项工作。一年时间过去了,这六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积极向前推进,多年形成的建筑市场混乱局面得到了遏制,高强度的专项治理初步建立了适应建筑市场监管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建筑业下一步的改革发展。从去年7月到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了10多个文件,一改过去召开建设工作会议、把建筑业放在众多方面工作之中一带而过的做法,不仅有针对性研究质量治理、市场整顿,而且把建筑业的改革和发展放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这不能不说是建筑业的一件幸事。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建筑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不仅没有要国家投资,而且消化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个有着4600万从业人员的庞大行业必须认真研究,切实加强领导。住房城乡建设部计划下半年召开全国建筑业发展大会,并且将以国务院的名义为建筑业颁发指导改革与发展的文件,这将是继1984年国务院为建筑业专门发文件以来,时隔31年专门为建筑行业发文件,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对建筑业加大领导力度的决心。在建筑业“营改增”重要关口,国务院主要领导两次亲自批示,也足以表明对建筑业税改政策的落实和减轻建筑企业负担的关心。这些信息释放出一个信号:政府必须对建筑业加强领导。

建筑业已经失去了太多的机遇。建筑企业搞房地产本应是顺理成章、优势互补的转型升级,上世纪80年代有关主管部门一道行政命令,不准施工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扼杀了建筑企业的“生财之道”;2009年国家为克服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出台10大行业振兴规划,建筑业“名落孙山”。由于建筑业没有产业地位,作为第二产业相应的产业政策,如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也一概享受不到。

实践证明,要实现建筑业稳定健康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一味地强调“监管”而缺失对发展的引导和领导是片面的,应该“加强领导”与“加强监管”并重,只要对行业发展加强领导了,有些监管工作矛盾反而能在发展中迎刃而解。

江苏是全国公认的建筑大省,之所以能够多年走在全国前列,笔者认为是与江苏省政府一直关心和重视建筑业发展分不开的。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当人们还在担心被扣上“资本主义尾巴”帽子的时候,在省政府支持下,各市县组织成建制队伍,以“建筑民兵师”名义,赴大庆、新疆参与建设。在计划经济年代,省政府协调铁道部,为输送江苏建筑工人开通“民工”专列,省主要领导外地出差都要分别视察江苏在深圳、上海、北京的建筑工地,看望建筑工人。进入新世纪,省政府每5年出台一个关于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文件,指导建筑业发展,特别是2015年7月1日,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建筑业的工作,财政厅、发改委、商务厅等相关部门一把手都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全省建筑业发展情况的汇报》,李学勇省长对建筑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表态,要在建筑产业化和走出国门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制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十个一”工作方案,推动建筑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绿色施工,推动建筑业企业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巩固江苏建筑“铁军”品牌,以不断提升境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支持了江苏建筑业从2006年以来各项指标位居全国首位,“十二五”以来每年增速始终保持在15%以上,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笔者认为,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建筑业发展越困难,就越是要加强对建筑业的领导,提升建筑业的产业地位。因为,建筑业是众多行业中既不要国家投资,却又能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行业。

三、建筑业要抓住改革发展契机,主动适应新常态。

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筑业如何深化改革?国务院即将为建筑业出台的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建筑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进行部署。在文件正式下发之前,积极向负责顶层设计的领导机关建言献策,使文件有“干货”,更接地气,是每个建筑人的义务。说实话,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建筑法》未能及时修订,建筑市场的混乱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不要指望一个文件解决所有热点和难点问题,一些诸如盲目推行最低价中标不合理、各类保证金泛滥成灾、建筑人工工资严重倒挂、利润率偏低等老生常谈的问题需要等到《建筑法》修订后解决,有些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协调,得有“上位法”作为依据和支撑。笔者个人觉得建筑业深化改革可以先易后难,从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为宜,试建议如下:

1、把竣工决算作为竣工验收备案的前提条件。

企业普遍存在验收难、审计难、决算难的问题。工程完了迟迟不组织验收;质量验收合格了,决算迟迟不批准;拖延决算的“高招”就是审计,有时一审就是两三年,一个事务所审得不满意,换一个事务所接着审,审到建设单位满意为止,在这期间都不算是拖欠工程款,由于没有形成甲乙双方认定的决算,打官司都没法立案。业主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采取惯用的手法转嫁矛盾,合理合法地拖延决算。企业的一点微薄利润也在“决算难”中被财务成本耗尽。由于得不到及时决算,大量拖欠工程款引发了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问题每年都频频被媒体曝光。如果在基建有关程序上做点调整,把竣工决算作为竣工验收的前提条件,就完全可以避免工程项目质量验收完成后,建设单位用拖延决算、无限期审计来达到不付工程款、拖延工程款支付的目的。在市场经济中,一件产品要变为商品起码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产品是合格产品,二是产品已确定价格,才能成为商品进行交易。工程质量验收环节解决了建筑产品是否合格,而工程决算就是最终确定建筑产品价格。仅仅验收合格就同意验收备案,这是程序上出了偏差,应该是竣工验收和竣工决算都完成的项目,才能允许验收备案,也才能发给开发商销售许可证。看起来只是验收备案环节上的一个小调整,但对于规范市场,为施工企业解决伤透脑筋的“决算难”问题可帮了大忙。

2、把“双担保”从法律层面上规定下来。

国内建筑市场现行做法,普遍推行承包单位“履约担保”,而不要求建设单位提供“支付担保”,这是不符合国际建筑市场惯例的,反而让建设方为解决资金不足打开方便之门(有些甲方就肆意提高履约保证金的比例,加重施工企业负担)。一定要从法律层面把“双担保”同时明确下来。关于这一点,江苏省政府苏政发[2011]58号文件就曾明确规定:“高度重视建筑业企业权益保障,规范业主行为,凡业主要求承包商提供履约担保的,应对等向承包商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单纯提“履约担保”只保护了建设方权益,为同时保障承包商权益,对等“双担保”是合情合理的。

3、改进对施工企业安全事故责任的追究方式。

建筑施工的安全工作是建筑行业的头等大事,这点不容置疑。但是现行对出了安全事故的处理追究方式应该改进。现在处理安全事故普遍做法是:项目上出了安全事故,第一时间建筑安全管理部门通知项目承包企业把安全许可证送到主管部门进行暂扣处理,一般事故暂扣3~6个月。对进省企业,有的地区处罚上经常再增加一项:清出本省建筑市场,随即给企业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是3~6个月被停止工程招投标活动。相反,直接出事故的项目部负责人的执业资格(建造师)却未受任何影响,其本人也并没因事故受到任何教育和警示。这种简单化的处罚对从未出事故的项目部带来不应有的连累损失。现在企业做大后,同时承担几十个甚至几百个项目是常态,而出安全事故的毕竟是极个别项目部,一个项目部出安全事故,其余项目部都因公司总部被“停牌”受牵连,不能再接业务,这种追究安全责任的通行做法,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工作方式,是对行业发展不利的。各行各业有些管理工作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如出租车行业,出租车驾驶员出了安全事故如何处理?扣分、吊扣驾照、禁驾直至承担刑事责任,从没听说过处罚肇事司机所属出租汽车公司的,同一出租车公司其他驾驶员当然不受任何牵连。

江苏是建筑大省,对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高度重视。早在2011年江苏省政府就在58号文件针对这一问题做出规定:“切实改进对施工企业安全事故责任的追究方式,加大对直接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建议负责安全生产的主管部门领导,可以到基层走一走,探讨研究一下,这样改进对施工企业安全事故责任的追究方式是不是有道理?是否可以更有效地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4、进一步发挥工程监理的作用,在于解决好监理费的收取。

现行的监理企业责任重大,但收益却得不到保障,并且是在甲乙双方之间两头“受气”:监理费是甲方支付的,为了能在工程结束时顺顺当当拿到监理费,项目监理人员往往不得不违心听命于甲方一些不合理要求,这样就会与被监理单位发生一些矛盾。加上由于监理费用有时被建设方压得很低,监理人员的报酬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现场从事监理的人员素质下降,监理走过场,派驻人员减少,监理成摆设。施工管理人员认为少数监理人员水平还不如自己,不服从监理。因此,解决好监理费用的收取问题,已经成了更好地发挥工程监理作用的关键。

江苏淮安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监理费用专户存储”,创新了这项工作:项目开工前,要求建设单位按监理费取费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80%),一次性把有关费用汇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定银行专门账户,由业主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监管。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以后,由质量安全监督部门组织对监理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提出对监理费支付意见,建设单位据此通知银行向监理企业付款,监理企业不再担心由于严格履约而拿不到监理费用。这一工作方法创新曾得到住建部分管部长的充分肯定,认为“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淮安市规范当地监理市场的具体做法有六个方面,限于本文篇幅不再展开介绍)。监理费用收取方法的改革极大调动了监理企业的积极性,工程优质结构率和优质工程率大幅提升,监理企业员工待遇有了较大改善,流失的人才开始回流,监理工作开创出新局面。

5、鼓励企业通过联合承包,参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多少年以来,地方房建总承包企业根据自身能力想拓宽经营范围,但在资质申报上一直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矛盾,要承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而申报相关的资质又必须拿出标准所规定的业绩,在“一带一路”和各地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大背景下,仅发挥央企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顶层设计应该考虑通过联合承包的方式,解决好制约地方施工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家都反对地方对进省的企业设置门槛,央企对此呼声最高。分析一下,地方主管部门为什么设置这样那样的门槛,关键是央企太强了,地方企业根本竞争不过央企,而地方民企却涉及到对当地税收的贡献和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如果能明文规定央企进入地方承担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时,必须与地方有实力的民营建企实行联合投标,换句话说带一带民企,“拉兄弟一把”,就有利于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里跳出来,既有利于锻炼民营建企队伍,也有利于打破行业内部的“行业垄断”。从大局讲,在国内练兵,培养一批能“走出去”的独立承担大型基础设施的地方专业队伍。

江苏省政府5年前就看到这一点,为提高专业领域江苏队伍的施工能力,在省政府58号文件里提出:“引导管控能力强、市场信誉好、技术装备先进的企业,通过联合承包等形式参与省内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促进大型总承包企业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江苏企业碰到的这类问题,全国同行也都感同身受,这方面要好好研究做点突破,为民营建企无疑是打开了走出国门承包基础设施项目之路。

综上所述,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中国建筑业在整个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要把提升建筑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作为行业发展的重心、把加快行业转型升级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工作重点,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2016年打下坚实基础。相信随着各项投资政策和规范市场行为促进行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落地生根,2016年中国建筑业的形势一定是灿烂的。

篇2:2016年中国建筑业发展形势探析及改革建议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0日

浏览量:9684 编者按:本文发表于官媒中国建设报,文中不仅表达了作者自己的观点:今年下半年及2016年全年建筑业必将迎来大好发展机遇;同时还透露出几点特别重要信息:1)住房城乡建设部计划下半年召开全国建筑业发展大会。2)国务院即将为建筑业出台的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建筑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进行部署建筑业改革。3)“把竣工决算作为竣工验收备案的前提条件”等五点建议或将预示着政策的走向。

2016年中国建筑业发展形势探析及改革建议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半年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96868亿元,同比增长7%,对经济形势总的判断为:缓中趋稳,稳中向好。报告概况了上半年经济4个亮点:一是商品房销售由负转正,全国同比增长3.9%,其中6月增长16%;二是大众创业局面进一步发展,1~5月全国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22.9%,注册资本增长45%;三是就业形势较好,上半年新增就业718万人,半年完成全年目标的71.8%;四是互联网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上半年网上销售同比增长39.1%,增速高于全社会商品零售增长28.2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201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说明国民经济运行处在合理的区间,不仅让那些唱衰中国的外国媒体失声,也提振了中国人的信心。

中国建筑经济往往比国家整体的形势慢半拍,受去年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的影响,建筑行业的工程项目资金紧张,接转工程明显减少。今年上半年,建设项目招投标项目减少,招投标率与往年比下降30%~40%,审图部门的业务量较去年大幅下降,企业普遍反映工程难接。下半年建筑市场形势是否能回暖?2016年中国建筑业将是什么样的形势,会不会像今年上半年那样困难?这些问题在基层调研中经常碰到,笔者愿从个人研究的角度发表以下一孔之见。

一、2015年国家经济政策助推投资力度加大,对2016年建筑市场十分有利。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体现在4个“转向”上:1.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2.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3.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4.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4个“转向”带来的阵痛就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速放缓,反映到建筑业就是项目减少、工程难接、资金紧张。业内人士都知道有投资就有建筑业,2015年以来国家根据4个“转向”精神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现举例如下:

4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部、水利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六部委发布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把整个基础设施领域向民资敞开,使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特许经营有了制度保障。该文件是对推进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促进PPP模式发展的配套制度。

6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大重点领域有效投资,决定进一步强化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会议决定实施三年计划,改造各类棚户区180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近3000万套房子再加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没有5000亿元投资是干不下来的,这可全是政府投资,对于以房建为主的建筑企业应该是利好消息。去年,外资在中国直接投资创纪录,达到1196亿美元,而同时中国对外投资也首次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29亿美元。不管是外资对内还是中资对外,涉及到的大量项目都与建筑业有关。今年1~6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4139.3亿元(折合675.4亿美元),同比增长9.7%,在国内建筑业总体下滑的情况下,海外工程承包取得了不错的业绩。6月30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按照国务院要求,推出4个新的重大工程包,分别是城市轨道交通、现代物流、新兴产业和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例:2015年~2017年计划新开工68个项目,“十三五”将新增城市轨道交通3500公里,需投资2.8~3万亿元。预计到2020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要形成较为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南京、重庆、武汉、成都形成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南通、石家庄、兰州等城市建成轨道交通骨干线。其他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也将加快,使我国轨道交通总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7月11日,媒体报道,国资委率87家央企进河北,意向投资1.6万亿元,京津冀经济圈将成一片建设热土。7月12日,媒体报道,北京通州区拟2年建成北京行政副中心,年内投资1600亿元。建筑企业必须关注这样的市场信息。

7月2日,国务院批复“南京江北新区”升级为国家级新区,这是长三角继上海浦东新区、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后第三个国家级新区。据悉,江北新区在2015年中国·南京金秋经贸洽谈会签约项目达1300亿元,江苏省政府决定投资1200亿元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新建10条过江隧道并且全部实行免费通行。消息出来后,7月2日~12日江北楼盘销售新房3000套。

8月3日,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部、公安部和银监会七部委联合颁发《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采用PPP模式吸引民资有效利用地上和地下资源,建设停车场,解决停车难问题,这无疑又是建筑业的一大商机。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把地下管廊建设作为履行政府职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这又是建筑业的另一商机。

9月14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促投资稳增长工作。会议要求,把促投资稳增长作为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着力推进十项重大举措,加大投资力度,保持投资和经济稳定增长。这十大举措中前六项都与加大投资有关。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俗称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加了3个不同的关键词,即发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关键”作用。为拉动经济增长,2015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特别是加大投资力度,发挥其对经济增长拉动的“关键”作用,将为与投资关联度非常紧密的建筑业带来福音,今年下半年及2016年全年建筑业必将迎来大好发展机遇。

二、加强对建筑业的领导,提升建筑业的产业地位。

去年9月4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了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电视电话会议,陈政高部长在会上强调两年行动主要抓六项工作。一年时间过去了,这六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积极向前推进,多年形成的建筑市场混乱局面得到了遏制,高强度的专项治理初步建立了适应建筑市场监管和服务的体制机制,有利于建筑业下一步的改革发展。从去年7月到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下发了10多个文件,一改过去召开建设工作会议、把建筑业放在众多方面工作之中一带而过的做法,不仅有针对性研究质量治理、市场整顿,而且把建筑业的改革和发展放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这不能不说是建筑业的一件幸事。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建筑业作为我国支柱产业,不仅没有要国家投资,而且消化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这个有着4600万从业人员的庞大行业必须认真研究,切实加强领导。住房城乡建设部计划下半年召开全国建筑业发展大会,并且将以国务院的名义为建筑业颁发指导改革与发展的文件,这将是继1984年国务院为建筑业专门发文件以来,时隔31年专门为建筑行业发文件,充分说明了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对建筑业加大领导力度的决心。在建筑业“营改增”重要关口,国务院主要领导两次亲自批示,也足以表明对建筑业税改政策的落实和减轻建筑企业负担的关心。这些信息释放出一个信号:政府必须对建筑业加强领导。建筑业已经失去了太多的机遇。建筑企业搞房地产本应是顺理成章、优势互补的转型升级,上世纪80年代有关主管部门一道行政命令,不准施工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扼杀了建筑企业的“生财之道”;2009年国家为克服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出台10大行业振兴规划,建筑业“名落孙山”。由于建筑业没有产业地位,作为第二产业相应的产业政策,如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也一概享受不到。

实践证明,要实现建筑业稳定健康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一味地强调“监管”而缺失对发展的引导和领导是片面的,应该“加强领导”与“加强监管”并重,只要对行业发展加强领导了,有些监管工作矛盾反而能在发展中迎刃而解。江苏是全国公认的建筑大省,之所以能够多年走在全国前列,笔者认为是与江苏省政府一直关心和重视建筑业发展分不开的。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当人们还在担心被扣上“资本主义尾巴”帽子的时候,在省政府支持下,各市县组织成建制队伍,以“建筑民兵师”名义,赴大庆、新疆参与建设。在计划经济年代,省政府协调铁道部,为输送江苏建筑工人开通“民工”专列,省主要领导外地出差都要分别视察江苏在深圳、上海、北京的建筑工地,看望建筑工人。进入新世纪,省政府每5年出台一个关于建筑业改革发展的文件,指导建筑业发展,特别是2015年7月1日,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建筑业的工作,财政厅、发改委、商务厅等相关部门一把手都参加了会议。会议听取了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全省建筑业发展情况的汇报》,李学勇省长对建筑业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关部门表态,要在建筑产业化和走出国门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常务会议精神,制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的“十个一”工作方案,推动建筑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绿色施工,推动建筑业企业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巩固江苏建筑“铁军”品牌,以不断提升境内外建筑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率。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和举措,支持了江苏建筑业从2006年以来各项指标位居全国首位,“十二五”以来每年增速始终保持在15%以上,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此,笔者认为,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大、建筑业发展越困难,就越是要加强对建筑业的领导,提升建筑业的产业地位。因为,建筑业是众多行业中既不要国家投资,却又能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行业。

三、建筑业要抓住改革发展契机,主动适应新常态。

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筑业如何深化改革?国务院即将为建筑业出台的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建筑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进行部署。在文件正式下发之前,积极向负责顶层设计的领导机关建言献策,使文件有“干货”,更接地气,是每个建筑人的义务。说实话,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建筑法》未能及时修订,建筑市场的混乱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不要指望一个文件解决所有热点和难点问题,一些诸如盲目推行最低价中标不合理、各类保证金泛滥成灾、建筑人工工资严重倒挂、利润率偏低等老生常谈的问题需要等到《建筑法》修订后解决,有些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协调,得有“上位法”作为依据和支撑。笔者个人觉得建筑业深化改革可以先易后难,从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为宜,试建议如下:

1、把竣工决算作为竣工验收备案的前提条件。

企业普遍存在验收难、审计难、决算难的问题。工程完了迟迟不组织验收;质量验收合格了,决算迟迟不批准;拖延决算的“高招”就是审计,有时一审就是两三年,一个事务所审得不满意,换一个事务所接着审,审到建设单位满意为止,在这期间都不算是拖欠工程款,由于没有形成甲乙双方认定的决算,打官司都没法立案。业主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采取惯用的手法转嫁矛盾,合理合法地拖延决算。企业的一点微薄利润也在“决算难”中被财务成本耗尽。由于得不到及时决算,大量拖欠工程款引发了农民工工资拖欠的问题每年都频频被媒体曝光。如果在基建有关程序上做点调整,把竣工决算作为竣工验收的前提条件,就完全可以避免工程项目质量验收完成后,建设单位用拖延决算、无限期审计来达到不付工程款、拖延工程款支付的目的。在市场经济中,一件产品要变为商品起码得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产品是合格产品,二是产品已确定价格,才能成为商品进行交易。工程质量验收环节解决了建筑产品是否合格,而工程决算就是最终确定建筑产品价格。仅仅验收合格就同意验收备案,这是程序上出了偏差,应该是竣工验收和竣工决算都完成的项目,才能允许验收备案,也才能发给开发商销售许可证。看起来只是验收备案环节上的一个小调整,但对于规范市场,为施工企业解决伤透脑筋的“决算难”问题可帮了大忙。

2、把“双担保”从法律层面上规定下来。

国内建筑市场现行做法,普遍推行承包单位“履约担保”,而不要求建设单位提供“支付担保”,这是不符合国际建筑市场惯例的,反而让建设方为解决资金不足打开方便之门(有些甲方就肆意提高履约保证金的比例,加重施工企业负担)。一定要从法律层面把“双担保”同时明确下来。关于这一点,江苏省政府苏政发[2011]58号文件就曾明确规定:“高度重视建筑业企业权益保障,规范业主行为,凡业主要求承包商提供履约担保的,应对等向承包商提供工程款支付担保”。单纯提“履约担保”只保护了建设方权益,为同时保障承包商权益,对等“双担保”是合情合理的。

3、改进对施工企业安全事故责任的追究方式。

建筑施工的安全工作是建筑行业的头等大事,这点不容置疑。但是现行对出了安全事故的处理追究方式应该改进。现在处理安全事故普遍做法是:项目上出了安全事故,第一时间建筑安全管理部门通知项目承包企业把安全许可证送到主管部门进行暂扣处理,一般事故暂扣3~6个月。对进省企业,有的地区处罚上经常再增加一项:清出本省建筑市场,随即给企业带来的直接负面影响是3~6个月被停止工程招投标活动。相反,直接出事故的项目部负责人的执业资格(建造师)却未受任何影响,其本人也并没因事故受到任何教育和警示。这种简单化的处罚对从未出事故的项目部带来不应有的连累损失。现在企业做大后,同时承担几十个甚至几百个项目是常态,而出安全事故的毕竟是极个别项目部,一个项目部出安全事故,其余项目部都因公司总部被“停牌”受牵连,不能再接业务,这种追究安全责任的通行做法,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工作方式,是对行业发展不利的。各行各业有些管理工作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如出租车行业,出租车驾驶员出了安全事故如何处理?扣分、吊扣驾照、禁驾直至承担刑事责任,从没听说过处罚肇事司机所属出租汽车公司的,同一出租车公司其他驾驶员当然不受任何牵连。

江苏是建筑大省,对制约行业发展的问题高度重视。早在2011年江苏省政府就在58号文件针对这一问题做出规定:“切实改进对施工企业安全事故责任的追究方式,加大对直接责任人的处罚力度”,建议负责安全生产的主管部门领导,可以到基层走一走,探讨研究一下,这样改进对施工企业安全事故责任的追究方式是不是有道理?是否可以更有效地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4、进一步发挥工程监理的作用,在于解决好监理费的收取。

现行的监理企业责任重大,但收益却得不到保障,并且是在甲乙双方之间两头“受气”:监理费是甲方支付的,为了能在工程结束时顺顺当当拿到监理费,项目监理人员往往不得不违心听命于甲方一些不合理要求,这样就会与被监理单位发生一些矛盾。加上由于监理费用有时被建设方压得很低,监理人员的报酬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现场从事监理的人员素质下降,监理走过场,派驻人员减少,监理成摆设。施工管理人员认为少数监理人员水平还不如自己,不服从监理。因此,解决好监理费用的收取问题,已经成了更好地发挥工程监理作用的关键。江苏淮安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监理费用专户存储”,创新了这项工作:项目开工前,要求建设单位按监理费取费标准(不得低于国家标准80%),一次性把有关费用汇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指定银行专门账户,由业主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监管。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以后,由质量安全监督部门组织对监理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评估,提出对监理费支付意见,建设单位据此通知银行向监理企业付款,监理企业不再担心由于严格履约而拿不到监理费用。这一工作方法创新曾得到住建部分管部长的充分肯定,认为“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淮安市规范当地监理市场的具体做法有六个方面,限于本文篇幅不再展开介绍)。监理费用收取方法的改革极大调动了监理企业的积极性,工程优质结构率和优质工程率大幅提升,监理企业员工待遇有了较大改善,流失的人才开始回流,监理工作开创出新局面。

5、鼓励企业通过联合承包,参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

多少年以来,地方房建总承包企业根据自身能力想拓宽经营范围,但在资质申报上一直存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矛盾,要承担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而申报相关的资质又必须拿出标准所规定的业绩,在“一带一路”和各地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的大背景下,仅发挥央企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顶层设计应该考虑通过联合承包的方式,解决好制约地方施工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大家都反对地方对进省的企业设置门槛,央企对此呼声最高。分析一下,地方主管部门为什么设置这样那样的门槛,关键是央企太强了,地方企业根本竞争不过央企,而地方民企却涉及到对当地税收的贡献和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如果能明文规定央企进入地方承担一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时,必须与地方有实力的民营建企实行联合投标,换句话说带一带民企,“拉兄弟一把”,就有利于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里跳出来,既有利于锻炼民营建企队伍,也有利于打破行业内部的“行业垄断”。从大局讲,在国内练兵,培养一批能“走出去”的独立承担大型基础设施的地方专业队伍。

江苏省政府5年前就看到这一点,为提高专业领域江苏队伍的施工能力,在省政府58号文件里提出:“引导管控能力强、市场信誉好、技术装备先进的企业,通过联合承包等形式参与省内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促进大型总承包企业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篇3:2016年中国建筑业发展形势探析及改革建议

2015年广东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全年广东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工业生产保持平稳, 投资、消费均基本保持较快增长, 外贸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好于全国平均水平, 仍处于合理增长区间内。

(一) GDP增长保持平稳, 服务业拉动明显。前三季度, 广东GDP增长7.9%, 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其中, 第三产业增长9.2%, 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比全国高0.8个百分点,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4.6%, 拉动GDP增长4.3个百分点。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分别增长17.3%和13.0%, 同比分别提高7.3和9.4个百分点, 分别拉动GDP增长1.1和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7.0%, 同比回落0.5个百分点, 比全国高1个百分点。

(二)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 民营经济发挥重要作用。前三季度, 广东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1713.78亿元, 同比增长7.3%, 比去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 但比全国和浙江分别高1.1和3.1个百分点。其中, 民营企业增速保持较快, 比工业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 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七成, 占比由上年同期的42.1%提高到44.7%, 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外资企业;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速继续放缓, 比全省增速低3.3个百分点, 占比由上年同期的47.1%下降到44.3%。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1-8月, 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072.70亿元, 增长8.1%, 比全国加快10.0个百分点;产成品存货同比增长4.7%, 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0.5个百分点。

(三) 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民间投资较为活跃。前三季度, 全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895.57亿元, 增长17.0%, 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比全国和浙江分别高6.7和5.8个百分点。其中, 工业投资明显提速, 完成投资6606.81亿元, 增长21.4%, 同比提高6.1个百分点, 占比为33.2%;三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 完成投资13002.13亿元, 增长13.7%, 同比回落3.1个百分点, 占比为65.4%。民间投资活跃, 增长20.5%,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1个百分点, 占比上升到60.8%。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122.16亿元, 增长16.0%, 同比回落2.8个百分点, 但比全国和浙江分别高13.4和14.6个百分点。受房地产限购政策松绑影响, 商品房市场由淡转旺, 1-9月, 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增长31.9%和39.6%, 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大幅提高42.3和50.3个百分点。

(四) 消费呈探底回升态势, 消费升级类产品销售良好。前三季度, 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849.20亿元, 增长10.1%, 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 比全国低0.4个百分点, 比浙江高2.1个百分点。从限额以上各类别看, 前8月汽车类零售2276.8亿元, 同比下降0.7%, 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20.7个百分点;消费升级类产品销售良好, 体育娱乐用品、通讯器材、文化办公用品、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销售分别增长65.6%、28.2%、19.7%和25.4%。

(五) 进出口走势较为波动, 出口结构有所优化。前三季度, 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达44924.9亿元, 下降4.3%, 同比收窄1.7个百分点。出口恢复增长且结构有所优化, 出口增长0.9%, 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8个百分点。其中, 一般贸易出口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增长13.5%, 占比提高到43.8%, 一般贸易出口额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出口仍未止跌, 下降11.5%, 占比下降到43.3%。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影响, 前9月进口下降12.1%, 同比降幅扩大1.3个百分点。

(六) 居民消费价格低位缓升, 工业品价格仍处于负增长区间。今年以来, 各月CPI在低位运行, 呈缓慢上升态势, 前9月CPI累计上涨1.4%, 比上年同期回落1.3个百分点, 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 比浙江高0.2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价格“6升2降”,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4%, 是拉动总指数上涨的主要因素;居住和交通通讯类价格略有下降。受需求回落、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等因素影响, 工业生产者出厂和购进价格指数仍处于负增长区间运行, 已连续41个月负增长。1-9月累计分别下跌3.2%和4.4%, 跌幅分别比上年同期扩大2.4和3.5个百分点。

综合判断, 广东经济总体保持平稳, 但经济结构仍处于深度调整中, 大多数传统产业受市场挤压进入衰退期, 而新兴产业处于培育期, 发展尚不足以支撑起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 但稳定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仍然是多方面的, 广东经济有望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

2016年广东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分析

2016年广东经济有望延续2015年平稳向好的发展态势, 这主要是基于广东经济平稳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具备持续向好的基础、条件和动力。但是, 影响广东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既有有利的因素, 也面临着各种不利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从国际环境来看, 世界经济增长总体上低于预期,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保持复苏态势, 但大部分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有所放缓。 美国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ISM保持较高景气度, 非农就业岗位增加较好, 随着美国家庭去杠杆化取得成效、财政政策的不确定性逐步减弱以及油价走低, 美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在油价下跌、利率降低和欧元贬值的作用下, 2016年欧元区经济将进一步复苏, 但希腊债务违约风险、欧俄乌地缘政治冲突以及结构性改革进展缓慢等因素, 将制约欧元区经济复苏前景。受国际油价走势疲软、经济结构调整及体制变革较缓等因素影响, 新兴经济体整体增长势头放缓。总的看, 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 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外部需求不足,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低迷, 这使广东的外贸进出口形势仍不容乐观, 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二) 从国内环境来看, 我国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15年央行5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市场融资成本大幅下降;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积极支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在建项目后续融资, 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 进一步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负担。在投资方面, 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一批重大基建项目, 一大批重点项目加快启动, 有利于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各地房地产限购政策有所放松, 下调公积金二套房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 促进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在消费方面, 完善市场消费环境,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新兴消费市场发展, 出台了促进信用消费、网络消费、旅游消费等政策措施, 有力保障和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在对外开放方面, 全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启动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建设, 积极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等重大措施, 将对2016年的外贸企稳回升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而且, 我国将继续加大对欧美发达国家的开放力度, 不断深化改革、推动结构调整, 加强宏观调控力度, 这些为广东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三) 从广东省内环境来看, 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 广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各项决策部署, 主动适应、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主动作为, 精准施策,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一是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政策措施, 包括加大投资、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和促进消费, 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二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转型升级。大力推进珠三角转型升级, 出台了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的相关规划政策, 积极打造万亿级的新经济增长点;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 全区域重点项目建设、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建设加快推进, 经济增长潜力不断提升。三是全省积极扩大改革开放, 经济不断释放新活力。大力深化重点领域、关健环节改革, 不断完善要素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率先在全国加快形成。积极扩大与欧美发达国家地区经贸往来, 不断深化经贸合作。制定一带一路实施方案, 积极扩大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往来, 不断巩固提升对外经贸合作。此外, 广东还加快广东自贸区建设、大力推进创新驱动主力省、法治强省、文化强省、教育强省建设。这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的陆续推出, 将有效地促进广东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2016年广东经济预测及应对措施建议

根据各方面因素分析, 2016年广东经济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但经济增长仍有较大的下行压力。在国外经济环境不发生较大变动的情形下, 结合广东季度预测模型和年度预测模型测算, 预测2016年广东经济GDP有望增长8%左右。为了促进广东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增长, 建设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积极围绕国家创新驱动重大战略部署, 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 大力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 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广东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加快实施, 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不断推动创新成果研发及产业化。把握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机遇, 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突出抓好工业技术改造, 加快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 加速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加快实施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启动“互联网+”行动计划, 促进互联网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创新驱动发展, 切实推进广东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新旧动力加快转换,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新经济增长。

(二) 大力促进投资保持稳定增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投资仍然发挥着促进经济有效增长的关键作用。一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投资。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 全面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广东地方铁路、城市轻轨建设, 加快高速公路建设, 实现“县县通高速"。积极加快全省的通信、环保、港航、清洁能源等新四大工程建设。二是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出台广东省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有关政策, 不断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 大力鼓励社会投资。扩大企业债券发债规模, 积极落实专项建设债券项目。推出新一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 加快推进PPP项目库建设。三是加强项目谋划储备。积极谋划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投资规模大、上档次的重要基础设施、重大产业、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重大项目, 促进全省投资保持持续较好增长。

(三) 大力促进消费有效增长。不断深入开拓消费市场, 多渠道扩大消费需求, 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拉动作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积极促进信息消费, 加快发展医疗保健、养老服务、体育、旅游等消费新业态发展。积极促进汽车消费, 认真落实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 支持汽车厂商创新促销方式。通过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财政补助政策等措施, 大力加快新能源汽车销售推广。不断促进住房消费。落实国家住房信贷政策, 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 支持自主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 从而有效拉动相关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四) 积极促进外贸稳定扩大进出口。落实好国家各项外贸稳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 全面稳定外贸进出口, 发挥外贸进出口的支撑作用。一是稳定出口。加快出口退税进度, 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 支持企业扩大出口。优化外贸市场结构, 支持企业深耕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 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重点新兴市场。二是扩大进口。按照国家鼓励进口有关政策措施, 积极利用进口贷款贴息等政策, 扩大先进技术、关锋设备和重要零部件进口。进一步支持进口商品交易中心试点跨境电商进口新模式, 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三是大力培育外贸新业态。支持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 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功能区。建设内外贸结合商品市场, 先行先试市场采购贸易。四是密切关注国际经贸动态。积极关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TPP) 趋势及影响, 跟踪研究, 积极配合国家参与多边、双边的贸易和投资谈判, 特别是要发挥好自贸区对接国际贸易规则试验场作用, 提升广东参与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话语权。

篇4:2016年中国建筑业发展形势探析及改革建议

摘 要:介绍了灵宝市苹果产业现状,对2016年灵宝市苹果产销形势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灵宝果业发展采取的措施,提出了今后苹果产业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灵宝;苹果;产销形势;发展建议

文章编号:1005-345X(2016)06-0023-03中图分类号:S661.1文献标识码:A

1 灵宝苹果产业现状

灵宝市水果总面积7.67万hm2,总产量150万t,总产值47.5亿元,其中苹果6万hm2(结果面积3.62万hm2),产量133万t,产值40亿元(统计面积4.93万hm2,其中苹果4.07万hm2)。果品产值占农业经济总产值88.02亿元的53.96%,苹果产值占到45.44%。灵宝市果农13.5万户50余万人,户均收入3.52万元,人均收入9 500元。苹果除去生产成本平均每667 m2收入2 500元,果农人均纯收入5 250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793元的41.04%,“灵宝苹果”品牌价值171.08亿元。

灵宝市苹果幼树面积2.33万hm2(8年以下),盛果期树面积2.67万hm2(8~25年),衰老期果树面积1万hm2(25年以上)。栽培早熟品种667万hm2,主要是藤木1号、茉莉斯等;中熟品种1.07万hm2,主要是嘎拉、美八、秦阳、红星、金冠、红露等;晚熟品种4.87万hm2,主要是富士(3.33万hm2)、秦冠(1.07万hm2)、华冠、粉红女士等。

灵宝市果品省级龙头企业2家(高山果业、永辉果业),出口企业4家(宏源果蔬、世丰果品、永辉果业、鹤立果蔬),2015年出口果品8.43万t。果品加工企业6家,其中国家级2家,主要产品有八大系列100多个品种。2015年鑫源果业、海升果业出口浓缩果汁2.82万t。果品专业合作社270家,其中国家级1家(信达果业)、省级2家、三门峡市级21家。果品机械化冷藏库178座,年贮量10万t。果品电商52家(具有一定规模和销量),年销售苹果5 000余t,其中:永辉果业公司先后在苏宁易购和京东商城建立灵宝特色馆2个。

果品产业年吸纳农村劳动力30万人,安排就业4万人,带动果农年增收3亿元。年生产食用菌1亿袋,其中灵宝苹果木香菇7 000万袋,产值10亿元。灵宝市果品一产产值47.5亿元,二产产值52亿元,三产产值107.5亿元,果品产业化集群总产值207亿元。

2 2016年苹果产销形势分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专家李丙智就2016年苹果产销形势与市场行情作了预测:对全国7个苹果主产省今年产量进行调查,较去年增产的省份有4个,其中陕西增产l0%~15%,甘肃增产15%左右,山西增产10%左右,山东增产5%左右;较去年减产的省有3个,河南减产15%~20%,辽宁减产15%左右,河北减产10%左右。据此分析,今年我国苹果是大年,较去年平均增产5%左右。

受去年果价下滑和今年果袋价格、套袋工价上涨等因素影响,果农管理投入力度下降,不套袋果数量增加。加之,今春气候忽冷忽热,果个发育普遍偏小。6月份冰雹天气频发,商品果率比往年要大幅度下降。预计秋季降雨偏多,病害较往年有加重发生之势。据此分析,今年苹果质量与去年相比,优质果率将呈大幅度下降,总的局势是产量增加质量下降。

据我们调查,今年灵宝市苹果普遍是大年,预计产量比去年增产5%~10%,寺河乡果农今年套袋比去年普遍多10%~20%,同时受今年前期套膜袋苹果销售难的影响,果农增强了质量意识,苹果套膜袋数量大幅度减少,套膜袋加纸袋或纸膜袋数量增加,预计比去年要多20%以上,可以说今年苹果是一个丰产质量好的大年,但6月4-6日,寺河乡、五亩乡等优质苹果主产乡镇都受冰雹袭击,正值苹果套袋期,虽说面积有限,但冰雹大,持续时间长,损失惨重,部分果农不再套袋,对今年苹果质量都有一定的影响。

3 当前灵宝果业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灵宝苹果”是灵宝市苹果产业的支柱品牌,面对当前的形势,灵宝苹果该如何销售,怎样提高品质增强竞争,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作者认为可采取如下措施。

3.1 改造乔化果园,推动苹果产业提质增效

传统的乔化果园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苹果的产量和质量。当务之急就是对这些果园进行改造,为提高苹果质量和产量打好基础。

综合运用各种措施,将苹果质量放在首位,把改造示范园作为重点,实施现有乔化果园改造,是今年灵宝市推动果品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灵宝市园艺局结合本地乔化果园现状,制定统一的果树间伐、提干落头等技术要点供果农、大户参考学习;积极推广陕西洛川乔化果园改造模式,在优质苹果生产乡建成乔化老果园提升改造示范区5个,在苏村、五亩、阳平等乡镇建成示范园20个,示范户50户。

3.2 推广矮砧技术,建设高标准示范基地

发展矮砧苹果示范基地,是推动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矮砧集约化栽培模式可以达到“当年栽树见花、次年结果、3年丰产”的发展效果,应用标准化管理,格架栽培,行间种草,既有利于通风透光,又能改善土壤结构,达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目的。今年,灵宝市全面推动苹果管理理念和栽培模式的转变,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园。为了更好地推广新技术,多次组织龙头企业、果农等赴各地学习,邀请专家开展培训和实地指导,并多次召开座谈会专题研讨;组织技术人员和服务队伍,进村入户宣传指导,确保建成高标准的示范园、样板园。到2016年年底,繁育出圃矮砧苹果苗木50万株,新发展矮砧苹果示范基地200 hm2。

3.3 做大做强品牌,提升“灵宝苹果”知名度

为了更好地叫响“灵宝苹果”的品牌,灵宝市成立“灵宝苹果”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母品牌突出,子品牌联动”宣传策略,不断加强宣传推介,积极推进“子品牌”培育工程,引导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建设“子品牌”,培育“寺河山”“岭宝”等5个商标,新注册培育3个苹果子品牌。举办对内和对外宣传推介活动,继续在京广、京沪高铁上线路上播放宣传片,在此基础上,强化品牌监管,增强经营主体,强化市场服务,进一步完善灵宝苹果质量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信息体系,加强灵宝苹果文化建设,提升“灵宝苹果”品牌知名度。

4 对今后苹果发展的建议

4.1 加强管理,生产优质高档果

质量是产品的基础,高质量的果品,无论何时,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增强市场观念,树立优质高效新观念,生产优质果、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获得更大的效益。

4.2 加快品种结构调整

适当发展早中熟品种,如皇家嘎拉、秦阳、玉华早富、华硕等,适当压缩秦冠、红富士等晚熟品种。坚持苹果多套纸袋,尽量少套或不套塑料袋,生产优质高档果。

4.3 做好苹果收购和经营

苹果的经营需要果农、经销商、冷库企业、加工企业和销售企业,整个产业成员通力合作,诚信经营,加强信息沟通,避免价格大起大落。

4.4 建立苹果市场预警机制

建立苹果市场预警机制,防止“果贱伤农”。以市场为导向,教育引导果农有合理的价格预期,不低价抛售,也不高价惜售,要顺应市场,适价销售。经销商在把握市场走势的基础上理性收贮,不抬价抢购,不压级压价,不恶性竞争,有效降低风险。

4.5 各地区与企业要做好代贮代销

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要扩大代贮代销,对跨年度后期销售的苹果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和适当的库存,避免积压。各地要为果农和经销商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便利条件,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帮助果农促销,加快苹果销售。

4.6 企业要积极推进品牌战略

上一篇:夹江县甘江镇有规划吗下一篇:尚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