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知识点总结

2024-05-06

《观潮》知识点总结(通用11篇)

篇1:《观潮》知识点总结

一句式: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判断句)

②方其远出(于)海门(省略句)

③(潮)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省略句)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介宾短语后置句)

⑤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动句)

⑥出没于鲸波万仞中(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观潮》节选自《武林旧事》,作者是宋朝周密,字公谨。本文写的是当时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外观看钱塘江大潮的盛况。

三、重点句子翻译清单

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

2.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不久随着潮水越来越近,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荡迸射,吞没宇宙,冲荡太阳,气势极其雄伟豪壮。

3.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不久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

4.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

5、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忽然黄色的烟雾从四周围涌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

6、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容有。

7、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的景象啊。

8、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的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这样的景象啊。

9、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却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几百个善于泅水的吴中健儿,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文彩,,手里拿着十幅大彩旗,争相奋力逆流迎潮而上,(他们的身影)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浮沉,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沾湿,凭借着这种表演来显示他们的本领。

11、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路上堵满了车马,食物和别的各种东西都比平常贵上一倍。

四、重点句子识记

第一段写江潮之盛,其中:1、写“形“的句子是仅如银线2、写“色”的句子是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3写“声”的句子是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4、写“势”的句子是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5、写参演舰之多(教阅场面宏伟)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6、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7、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8、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9、写声势之大的句子是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五、理解性识记

1、第一段中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对潮水的描写由远而近,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描绘,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浙江海潮雄伟壮观的特点。这一段文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是:总分总。

2、第一段中最能概括全文的一句是: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作者引用杨诚斋的诗句的作用:这两句诗从侧面对潮水的形象做了补充,同时也与段首“天下之伟观”照应,并为下文作铺势。

4、请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内容: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这种写法作用是为下文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5、第三段写健儿的水上表演,突出了“弄潮儿”的.勇猛、矫健、灵活等特征。“旗尾略不沾湿”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6、最后一段中侧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精彩的句子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7、本文重点在描写水军和健儿的水上表演,另外还描写了江潮之盛和观潮者之众,衬托了重点描写的场面,主次分明。

8.“潮来溅雪欲浮天,潮去奔雷又寂然。”请在本文中画出与这两句诗描写相一致的语句:“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

六、赏析

本文只有两百余字,却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即写风景,又写民俗,使读者叹为观止!

本文作者以十分精练,简洁的语言,写出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本文作者写此文时已是南宋灭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第1段写海潮之雄。开篇就是一句“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概括全文,先声夺人点明题旨。接着交代海潮最盛的时间,然后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简短的“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最后用杨万里的诗句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了首句。

排山倒海第2段写演军之威。开头仍是一句总述,说明每年京尹都要在海潮最盛的时候教练水军。然后描写了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短短一段文字,却生动描绘了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不仅是一种动静相衬的写法,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第3段写弄潮之勇。这时潮水已经来到,众多的吴中健儿在惊涛骇浪中作精彩表演,同时也从侧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

第4段写观潮之盛。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具有吸引力,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

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精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七、写作特点

1.结构得当,语言精练。

写景与记事相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使本文的描写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而且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

2.描写生动。

本文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白描部分,语言也十分简洁生动。

3.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如:“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相衬”,江干上下“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

八年级文言文《观潮》知识点总结

篇2:《观潮》知识点总结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流入杭州湾。钱塘江大潮之所以特别宏伟,是因为钱塘江的出海口地形特殊。出海口宽达上百公里,到了澉浦,收缩到二十公里,而到了盐官镇附近,江道又猛收到三公里左右,因此,外宽内窄,呈喇叭形。海潮来时,以每秒十米的流速,簇拥着大量的海水向江内推进。由于里边江道突然变窄,所以大量潮水被两岸夹住;又加上这一带河床高低悬殊也很大,从而向东流的江水冲击着由东向西涌来的潮水,前浪叠后浪,互相拥挤、堆积,进到盐官镇时江道最窄,形成最高峰。于是激起一道数米高的白浪水墙,形成闻名中外的天下奇观。每年农历八月十七、十八日,正是观潮的最好时候,所以人们竞相前往海宁观潮。

篇3:《观潮》知识点及阅读训练

《观潮》知识点整理

一、字词注释

1、节选自《武林旧事》(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卷三,略有删改。周密(1232—1298),字公谨,宋代湖州(今浙江湖州)人。

2、浙江:也就是钱塘江。

3、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既望,农历十六日(十五日叫望)。

4、方其远出海门:当潮从入海口涌起的时候。方,当……时。其,代词,指潮。出,发、起。海门,浙江入海口,那里两边的山对峙着。

5、仅如银线:几乎像一条(横画的)银白色的线。仅,几乎,将近。

6、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玉城雪岭,形容泛着白沫的潮水像玉砌的城墙和大雪覆盖的山岭。际天,连接着天。

7、吞天沃日: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沃,用水淋洗。日,即太阳。[1]

8、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杨万里诗中说的“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就是指这样的景象。这两句诗是《浙江观潮》一诗里的句子,意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是也”的意思是:“就是指这样的景象”。

大潮澎湃

9、每岁京尹(yǐn)出浙江亭教阅水军: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教阅水军。京尹,京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的长官。浙江亭,馆驿名,在城南钱塘江岸。

10、艨艟(méngchōng):战船。

11、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意思是,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尽,穷尽。五阵,指两、伍、专、参、偏五种阵法。

12、乘骑(jì)弄旗标枪舞刀:乘马、舞旗、举枪、挥刀。骑,马。弄,舞动。标,树立、举。

13、略不相睹:彼此一点也看不见。

14、水爆:水军用的一种爆炸武器。

15、一舸无迹:一条船的踪影也没有了。舸:船。

16、敌船:指假设的敌方战船。

17、逝:去,往。

18、吴儿善泅(qiú)者数百:几百个擅于泅水的吴地健儿。吴地即今江苏、浙江一带。因春秋时为吴国之地,故称。(“善”通“擅”,擅于。)

19、披发文(wén)身:披散着头发,身上画着花纹。文,动词,画着文彩。

20、溯(sù)迎而上:逆流迎着潮水而上。

21、鲸波万仞(rèn):万仞高的巨浪。鲸波,巨浪。鲸所到之处,波涛汹涌,所以称巨浪为鲸波。万仞,形容浪头极高,不是实指。

22、腾身百变:翻腾着身子变换尽各种姿态。

23、江干(gàn):江岸。

24、珠翠罗绮溢目: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珠翠罗绮,泛指妇女的首饰和游人的华丽衣服。溢目,满眼。

25、倍穹:(价钱)加倍的高。穹,动词,高,比…高;倍,形容词,指很多倍。

26、僦(jiù)赁(lìn)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租用看棚的人(非常多),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僦、赁,都是租用的意思。看幕,为观潮而特意搭的帐棚。席地,一席之地,仅容一个座位的地方。容,许,使。虽,即使。

二、一词多义

方:

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

方出神【正】

方七百里【面积】

观:

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只(副词)】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副词)】

为:

“敌船”为火所焚【被(介词)】

海涌银为郭【成为(动词)】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是(判断动词)】

以:

以此夸能【凭借(介词)】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势:

势极雄豪【气势(名词)】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名词)】

能:

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而:

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连词,表修饰】

而旗尾略不沾湿【连词,表转折】

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连词,表转折】

三、词类活用

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篇4:《观潮》知识点总结

杭州观潮

作者:姚合朝代:唐体裁:五排 楼有章亭号,涛来自古今。势连沧海阔,色比白云深。

怒雪驱寒气,狂雷散大音。浪高风更起,波急石难沈。

鸟惧多遥过,龙惊不敢吟。坳如开 ,危似走琼岑。

但褫千人魄,那知伍相心。岸摧连古道,洲涨踣丛林。

篇5:《观潮》教学反思

上完《观潮》这一课后,上网查看了一些教学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启发和感受。再对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心灵的境遇。

“心灵”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对事物的认知热情,我在课堂上喜欢看见学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欢听富有稚气的表达。他们的认知若是在情感中激发的,获得知识将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课前,我设计了与学生“课前交流”的简短对话,以商量语气激发学生当“小记者”,学生信心十足表示赞同,然后相机以寓于有趣、生动、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引入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让学生愿意与作者去观潮的情思。从学生的神情和学习状态,我认为他们自认是“小记者”的身份表述的语言是自豪的,愿学的情感是真诚的。并且饱含愉快的心情进入课文佳境。同时,课堂中教师让自身投入情感状态带动学生,才能真正达到师生双边活动。二,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在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文中优美词语,重点句子学生在“****、互动、思辩、表达”中得到理解,如:学生看完“潮来时”课件后,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学生总不敢举起小手,这一细微处老师不能忽视,我用风趣“摸瞎”游戏指名学生回答问题,让学生在惊奇中自主的举起了小手,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以课文为本,教会学生写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学生理解课文后相当明了。因此,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写作方法,继承传统的“引用贯通”的教学方法,并用动作演义“人生鼎沸”的场面。再结合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知道如何描述场面,这一环节在整节课堂上看上去是“重复”的导教,但间接的让学生加深了记忆,落实积累到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延伸到课堂外继续学习知识的求知欲望。

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必要途径。但对学生提出强硬的要求他们盲目的去读背,我想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课后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然后照应课前设计,大力表扬课堂上表现不错的“小记者” 并鼓励他们进一步为亲朋好友当好“小导游”作准备,给学生自信舞台,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观潮》教学反思

《观潮》一课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二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本照片、挂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起动机

上课开始,我先用一段饱含****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观赏过潮水吗?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你们想不想也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呢?”然后指导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课文。让大潮的声音从“闷雷滚动”到“山崩地裂”;景象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等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最后叫同学们打开课本看描绘大潮雄奇的插图。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陶醉于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抓住文眼,整体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

1、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2、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由于引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兴致勃勃地通过读、划、议,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从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三〉指导朗读,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比赛读、表演读等,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课文,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赏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我在教学“白线向我们移来”那段时,我让学生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并要求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作者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具体形象地写出了从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所听到的声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五〉总结全文

为了面向全体学生,把教师的“一人言”小结变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要求学生把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或最想说的话讲给大家听(指导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这样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潮》教学反思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了“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即时议、评。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全文的教学采取了自评、师评、互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观潮》教学反思

我很喜欢这篇课文,文字优美,用词大气,尤其是读起来气势磅礴,荡气回肠。文章写得如此之美,我们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来感受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之美呢?在教学中我认为运用“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的教法比较恰当。

教学时,我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但我发现学生对课文描写的景象比较陌生,一是由于对课文词语的陌生,二是由于对场面的陌生。于是我思考是直接给他们先看录相后讲,还是讲完后再看录相呢?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我决定先讲再看录相。

在讲析中,对词语的理解上我运用了对比法,如“闷雷滚动”对“山崩地裂”,“风平浪静”对“白浪翻滚”,让学生说感受,体验钱塘江大潮声音、气势的变化。还运用了画画法进行对比,如从“一条白线”到“万马奔腾”让学生在画笔下感受钱塘江大潮气势的不同。在对比中同学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大胆说出了,画出了自己心中的钱塘江大潮。最后我再放录像,学生亲眼目睹了真正的钱塘江大潮,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感受,对课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6:古文《观潮》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一是使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潮之“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重点语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学情分析】:

对于刚步入四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对于写景文章有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其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上还是存在较大的难度。此外,钱塘江大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较难感受体会其奇特、壮观的景色,这就要创设好情景,设计好句子理解的坡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感知大潮的奇特、壮观、雄伟。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学习气满声高的读法,读出画面感,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学会寻找关键词句,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寻找关键词和气满声高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板块一、谈话总结大自然不同的美,视频展示海潮。

1、同学们大家在节假日时出去旅游,都去过哪些地方,说出这些地方的同时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个景点给你的感受吗?(生:百脉泉 白云湖 趵突泉 三王峪 大明湖 植物园等景点美丽、幽静,青岛海边、黄河瀑布、黄果树瀑布等景点壮美震撼 。 )

2、我国地域辽阔自然风光风格不一,有的景色优美鸟语花香,有的波澜壮阔惊心动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领略一下我国著名的景观——钱塘江大潮,板书“观潮”。“潮”这个字大家都认识但真正的潮同学们了解的不多,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感受一下海潮的风采。播放海潮的视频。看完视频后让学生说感受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教师点题归结到壮观一词。

板块二、出示四字词语,读出画面感,归纳课文结构。

3、师: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海潮,今天我们学习的潮是江潮。屏幕出示:天下奇观 蒙蒙薄雾 若隐若现 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4、师:这一课的四字词语特别多,下面找16名学生每人读一个词。其他同学的任务听读的正确与否、有没有画面感?(生读)如何读出画面感呢?教给大家一个办法:边读边想象画面!如“人山人海”,我们一个班算不算,一个学校的人呢?赶集集市上的人算不算?在电视电影里看大型的室外晚会算不算?世界杯足球赛上的观众?集体体会多读几遍“人山人海”这个词,再让16个学生想象画面读一遍各自的词。全体想象画面自由读16个四字词语,体会并读出画面感。

5、师:这16个词中,感觉自己读的那个词最重要最核心的请站着,其他同学请坐下。(读“天下奇观”这个词的同学,站着)。

师:你知道天下奇观的意思吗?(生:奇:神奇,观:景观与观潮的观不同,是景观的意思。)

师:为什么觉得自己读的这个词最重要?(生:课文其他的词都是围绕描写钱塘江大潮是如何神奇的来写的。)

师:请你读“天下奇观”这个词所在的第一自然段,重点读好天下奇观。

6、师:下面的这15个词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江大潮的写清楚的,那么剩下的15个同学请站起来,你们读的词属于潮来前的请站着(读“蒙蒙薄雾、 若隐若现、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的4个人站着)。

7、师:描写潮来时的同学说了:课文写观潮,潮来前有什么用?干脆删掉算了!你们同意吗?(生:“蒙蒙薄雾、若隐若现”写潮来前的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描写观潮者神态动作从侧面描写大潮的奇。)要求全体学生找到属于潮来前的段落,写上“潮来前”。教师同时板书“潮来前”。

8、师:剩下的学生属于“潮来时”的请起立。 (闷雷滚动、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横贯江面、白浪翻滚、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同学站起)

9、师: 哪个同学的词最能表现潮来时江潮壮观的气势就当这一组词的小组长,(生: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横贯江面、齐头并进,都想当小组长并说理由)。

如果是这些千万匹白色战马排成一列逐个通过算不算浩浩荡荡,所以浩浩荡荡包含了齐头并进。

如果说浪潮来时静悄悄的,悄无声息,算不算浩浩荡荡,所以浩浩荡荡包含了天崩地裂。

如果说浪潮一扎多高,算不算浩浩荡荡,所以浩浩荡荡包含了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水墙。

所以“浩浩荡荡”是描写浪潮壮观的小组长。

10、师:找到相关段落(3、4自然段)写上“潮来时”。板书“潮来时”。

11、师:剩下的两个同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不用说就是“潮过后”了,觉得自己是小组长的请站着,不是的请坐下。(生疑惑)

师:你们各是从哪个方面写的?(生:一个写声音声势,一个写形态样子)

师:哪个是小组长还要看课题“观潮”,观,侧重形态,所以,“漫天卷地”是小组长。

让学生找到相关段(第五自然段)写上“潮过后”。板书“潮过后”

12、师: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三部分哪一部分是重点?(生潮来时,因为潮来时着墨最多)。

板块三:学习气满声高的读法,总结写作顺序。

13、师:“浩浩荡荡”把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气势宏大描述了出来。我们来看这个词所在的句子。出示: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4、师:这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生不知)

15、师:读这样的有气势的句子要做到四个字——“气满声高”。顾名思义在读之前要吸满气,读时声音要洪亮要有跳跃感。师范读,找学生读纠正,全体学生读体会气满声高的读法。

16、师:如果写成千万匹白色骏马,行不行?(说出战马奋勇向前、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气势)再气满声高的齐读这句话体会白色“战马”的气势感。

17、师:如果这里写成犹如千万匹色彩斑斓的战马,行不行?(学生议论花马群既不符合浪潮的颜色也没有一色马匹的壮观气势。)再气满声高的齐读,体会“白色”的气势感。

18、师:如果写成很多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行不行?(分析马匹越多气势越足)再读,体会“千万匹”的气势感。

19、师:如果写成千万匹白色战马三五成群,浩浩荡荡飞奔而来行不行?(分析整齐才有气势)再齐读,体会“齐头并进”的气势感。

20、师:写成浩浩荡荡的溜达过来来行不行?(生分析飞奔而来说明浪潮的速度之快气势之足。)再齐读,体会“飞奔而来”的气势感。

师:找读的好的学生读这句话。要求其他同学听,记,准备背诵。找学生背诵。背出气势。

【评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是全文的文眼,理解好、读好这句话关系到整篇课文的成败。通过五次调换词语,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准确的同时,反复感受学习气满声高的读法,层层渲染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

21、师:在描写浪潮的词语里,除刚读的句子,剩下的词气势上仅次于浩浩荡荡和山崩地裂,那么谁是呢?(生:白浪翻滚)

22、师:请读这个词的学生站起来,问你这个词的气势在哪里?你能读出来吗?要怎么样读?(生气满声高地朗读)

23、师:两丈多高是多少米?(生:7米左右)

大家看我们班最高同学,在她头顶上要站着3个半同学,才能抵得上潮头的高度。

篇7:《观潮》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特点的观察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或学生听录音朗读。学生思考: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 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 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1. 再读课文,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

2. 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学习目标: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四、读中感悟,深入理解。

1. 默读有关段落(主要是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和形态的语句,把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天奇观”的语句画下来。

2.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尝试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3. 结合学生的、交流,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进一步体会那雄伟壮观的景象。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5、理清顺序,学习方法,尝试背诵。

二、 指导写字,抄写生字。

三、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

第二课时

一、 回顾复习

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什么?了解了什么?

二、 引入新课。

1. 潮来之时声势浩荡,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的情景?

2.学习课文第二、五自然段。

三、 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让学生以台记者身份,以课文为蓝本,加上自己合理的想像,写一段解说词,练习观潮“现场直播”。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生字复习巩固。

六、布置作业。

1. 抄写生字。

2. 摘抄课文中精彩生动的句子和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

篇8:观潮片断赏析

背景分析:

《观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本文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课文描绘了农历十八日钱塘江观潮的奇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问题分析: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这样的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语言文字优美,气势磅礴。但由于我们身处四川盆地,即使有部分学生出外旅游观看过涨潮,对于钱塘江大潮涨潮时的`景象还是比较陌生的。光靠课文中的文字学习不仅抽象而且教枯燥,这就需要我们的课外拓展学习。我们知道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处于小学中段,可是对于直观形象的事物仍然十分感兴趣。因此,我课前让学生自己先去收集一些自己了解到的钱塘江大潮的知识。他们可以通过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进行收集,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问题解决:

篇9:《观潮》阅读答案

观潮

周密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下列句中加粗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C.吴儿善泅者数百 善战,吾请无攻宋矣

D.皆披发文身 与儿女讲论文义

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有误的一项是( )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钱塘江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观。

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同时,还有骑在马上在水面舞旗、举枪、挥刀的,就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

C.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只有“敌船”被火焚烧,随波飘去。

D.虽席地不容间也――即使是一席之地也没有空下来的。

3.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全文分别从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等方面再现了钱塘江潮的景观和观潮的盛况。

B.作者在描写潮来时,倾狂澜于文面,以“仅如银线”摹其形,以“玉城雪岭”绘其色,以“声如雷霆”言其声,以“吞天沃日”状其势,笔力飞旋挥洒,令人豪兴倍增。

C.文章结尾以场面之大,物品之繁,车马之多,空地之少,正面描写观潮者众多和钱塘江潮盛况。

D.写景和叙事相映,深细和繁简相依,风景和风俗相融,对比与映衬相间,是本文最突出的特点。

4.文中所写的“京尹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两部分内容似乎偏离了文题“观潮”,针对这种说法,清谈谈你的见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B

3.C

4.反对的观点:衬托“潮”的壮观,丰富“观”的内容

篇10:观潮 学案

《观潮》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文学家。著有 、、等。

2、注音或写字:

每岁京尹( ) 艨( )艟( ) shū( )尔 一舸( ) 善泅( ) 倍穹( ) 珠翠罗qǐ( ) sù( )迎而上 Jiù( )赁( )看幕 如lǚ( )平地 鲸波万rèn( )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沃: (2)倏尔黄烟四起 倏尔:

(3)人物略不相睹 略: (4)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穹:

(5)珠翠罗绮溢目 溢: (6)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既望:

(7)方其远处海门 方: (8)如履平地 履:

(9)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为: 逝:

(10)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文:

(11)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溯迎: 出没:

(12)江干上下十余里间 江干:

4、指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1)海涌银为郭 古义: 今义:

(2)吞天沃日 古义: 今义: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骑:古义: 今义:

标枪:古义: 今义: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一词多义):

(1)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海涌银为郭(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2)以:以此夸能( )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

(3)仅:仅如银线( )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4)观: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5)势:势极雄豪( )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6)能: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7)腾: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 腾身百变( )

6、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 )

(2)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 )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 )

(4)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7、下列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句是( )

A: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B: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C:争先鼓勇,溯迎而上 D: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8、按原文填空。

(1)写参演船舰之多的句子是:

(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3)写水兵在船上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

篇11:1.观潮课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课文,着而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入文理解“观潮”

(1)导入: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

(2)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一句。

A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者说一说吗?

B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

二、品位“奇”,感觉奇观

师: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课件出示:

*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件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3、学生读句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是什么?眼看潮水就要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4、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1)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口评“奇”

A 潮水的长 师:你懂得“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B 潮水的高 师: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既有声又有形,极为恰当生动地说明后浪涌前浪,一排刚过一排又紧接着,说明气势大,速度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又如“白色城墙”色形兼具地说明浪高,直立向前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这不是一般的浪,是罕见的浪,潮也是罕见的潮。)

C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

“起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3)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过渡:同学们谈得真不错,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刚才大家想的一样呢?下面请大家欣赏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吧!

(4)欣赏课件。

(5)品读回味。

师: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我想大家也能受到了感染,把这雄伟壮观之势读出来。

(6)启发学生与文本、作者、大自然的对话。

师:如果你就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呢?

(7)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江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8)配乐朗读3、4自然段。

5、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联系全文)

6、品读“潮来前”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平时的钱塘江本来就美,也有大潮出现。但“观潮日”这一天的潮就最奇特了,所以人们对这一天的到来翘首相盼。

(2)引读:带着期盼的心情,读好句子。

三、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我们仿佛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再次感受“观潮”中的美、壮、奇吧!

第二课时

一、读文,理清层次,分段训练

1、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品位了那“天下奇观”带给我们那壮观的景象和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3、4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写什么?1、2、5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观潮》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陈师道《十七日观潮》及观潮地点04-30

观潮指南05-01

6观潮05-01

观潮示例05-19

观潮层次分析05-24

1、观潮教案04-14

1观潮生字04-20

七绝·观潮赏析05-04

观潮教学过程05-06

观潮课文教案05-21

上一篇:大学生《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500字下一篇:基层党组织党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