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观潮课堂实录

2024-05-13

八年级观潮课堂实录(共8篇)

篇1:八年级观潮课堂实录

四年级上册《观潮》课堂实录

导入谈话:

师:看看老师跟昨天有什么不同。

生:头发长了。

师:还有什么?

生:老师昨天的头发是盘起来的,今天放下来了。

师:上课。我生长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天津,我常常在海边看潮起潮落。你们想不想看看我们天津渤海潮。

多媒体演示天津渤海潮。

师:这是咱们美丽的北海。今天我们要一起走出海的故乡,一起去看举世闻名的潮。

多媒体出示课题观潮。

师:我们是站在钱塘江海宁镇观看钱塘江大潮,以小组学习,学得好可以得到一滴水,可以滴水成渊。我们见面后你们预习了吗?谁读课文了?那老师把指导检查的权力交给你们,两个人两个读,看哪个小组读得正确,读对的人数最多。

小组读:

师:你在读的时候,同伴都读对的举手。

师:不太多,看来。好,看来这四组读对的比较多,各加一滴水。你们想不想再比个高低。通过预习知道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生:先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师:你答得非常好,给他们组再加一滴水。课文先写了,课文读对了,我相信文中的词语一定不会难倒你们,看谁抢读得快。

多媒体出示词语,让学生抢读。

犹如 霎时 笼罩 薄雾 闷雷 踮着脚 人声鼎沸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师纠正读音

师:能自己改正读音,真好。请大家齐读。

生齐读。

师:预习的时候,你有没有解决不好的问题。这么多。先在小组里解决,其他的问题通过查资料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提出来大家一块解决。

小组讨论:

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谁来说说?

生:为什么农历八月十八日观潮日,其他日子不行?

师:哪一组还有问题?

生:潮是怎么形成的?

师:噢,钱潮是怎么形成的,他善于发现问题。

生:什么是潮汐?

师:有相同的问题吗?噢,那个女同学也有。你们打算怎么解决问题。

生:去图书馆

生:查资料,上网

生:同学讨论。

师:好办法。现场每一个老师都是你们的学习资源。老师给每一组提供了一些文字资料,你们自己选择,关键看你能不能静下心来通过查询资料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小组讨论。

师:你们的问题解决了吗?都解决了吗?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生:有,潮汐。

师:这有电脑,看电脑能不能帮助你。

电脑演示潮汐的形成。

师:看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潮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明白了,你们想不想看看钱塘江大潮的恢宏气势。

生:想。

多媒体展示大潮画面:

师:恢宏不恢宏。

生:恢宏。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生:因为八月十八地球和月亮在同一条线上,月球有吸引力,在这一天看潮是最大的。

师:还有东南风,起什么作用?

生:不知道。

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通过电脑,我们欣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看录像了解了自然神奇的景观。帮助我们把课文读懂,下面每一位学生默读课文。

生默读。

师:读完了,读懂了吗?

生:懂了。

师:看看哪一组能够通顺的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可以小组读,两个人对读,还可以自己读,只要能把课文读通顺,小组自己决定读的方式。

小组读。

师:小组选一段读,看看哪组读得最好!

生读。

师:读得很好,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读这个词为什么要这么用劲?

生:因为声音很大。

师:噢,因为声音大,你们才读得那么用劲。加一滴水。还有哪个组想挑战?

某小组读。

师:每一个同学都读得那么好,加一滴水。浪潮越来越近了,怎么读。

生读。

师:你们读得真好,老师想和你们一起读,可以吗?

师生齐读那条白线……

师:读得真好,这就是祖国自然神奇的自然景观。大家想,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

生:不知道?

师: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生读。

师:中间这部分潮来时形象的`词语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生:水天相接。

师: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

生:白线。

师:很好,接着说。

生:横贯江面。

生:风号浪吼。

生:浩浩荡荡。

生:飞奔而来。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补充。

生: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师:你找着了什么词?

生:山崩地裂。

师:刚才同学找的非常准。下面我们分头准备,你可以根据老师准备的资料说,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说,把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讲一讲,先准备一下,开始。你们组准备好了吗?

师:今天我们只是做了一个导游前的准备,今天回家把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讲给你的爸妈听,这是今天的作业。你或许还有新的问题,老师为你们提供两篇文章,几个网址,三张钱塘江潮的光盘,一本书,这对你们学习新的内容一定是有帮助的。再见!

篇2:八年级观潮课堂实录

师:一走进你们班就发现了咱们班的孩子学习习惯特别好,都坐得端端正正,书本摆放整齐,各个精神抖擞。让我没有理由不喜欢你们。为了奖励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种声音。(播放潮声)听出是什么声音了吗?

师:你听得真仔细,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板书:观潮)“观”是什么意思?到了钱塘江,你最想看什么呢?

生:我想看涌起的波浪。,生:我想听涨潮的声音。

生:我想观察,面对大潮人的活动。

师:你们想看的都在课文里,请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在书中领略了钱塘江的盛景,能用一句话告诉我,你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太神奇了。(看来你用心感受了)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太壮观了。(你有欣赏美的眼光)

生:我觉得钱塘江大潮不愧为天下奇观。

这儿也有一个“观”字,还是看的意思吗?老师查了字典,观有三种解释,看看哪种解释更合适。奇观呢!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理解,奇就是(奇妙),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

(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三:借助媒体,品读文本

(一)体会潮来前的人山人海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一年一度的观潮日——农历八月十八,来到最佳观潮地点—海宁市的盐官镇,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海塘大堤吧!(播放人山人海的画面)

师(模拟记者采访):请问,你是第一次来这儿观潮吗?就要见到大潮了,你的心情如何?请你带着这种感情读读屏幕上的这句话。(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师: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你急于想观潮,还有哪些同学也想去?

(二)感受潮来时的雷霆万钧

1、读中品

师:究竟是什么奇特景象使人如此焦急期待呢?请同学们马上找到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待会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水平。

师:听着你们朗朗的读书声,真是一种享受。哪位同学愿意把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a、生:我喜欢“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这潮水还未出现,就能听见闷雷般的巨响,可见它的气势有多大了。

生:隆隆的响声(你思考得真快)

师:一起来学学看。(轰隆隆)

师:再听听潮水声(播放课件),你又发现了什么呢?

生:这潮水隆隆的响声多像闷雷滚动的情景啊!

师:你听得真仔细,很会欣赏美。试试看,能否读出大潮未见奇景,先闻其声的雄伟气势。

篇3:八年级观潮课堂实录

课前播放:奥运宣传片;广东亚运会4x100m接力赛中国男子冠军镜头。(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让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运动话题上)

师:请你描述一些常见的物体运动的例子。(启动学生发散思维)

生:潮起潮落、日出日落、汽车行驶、水的流动、人登楼梯。

师:很好,同学们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运动事例。(呈现画面,丰富运动现象的实例)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看得见的,以及眼睛看不出来的微观粒子到宇宙中的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世界是运动的。(板书)

二、思考教学重点,启迪学生思维

师:(老师在走动) 老师的状态是运动还是静止?为什么?(一问)

生:运动的。相对讲台位置变了。

师:现在同学们坐在位子上,你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二问)

生1:我是静止的。相对于座位位置没变。

生2:也可以说我是运动的,我在呼吸、血液在流动。(充分暴露学生的想法,畅所欲言)

生3:可以说我是运动的,因为整个地球都在运动,我们就是运动的。

师: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绝对的。呼吸、血液流动,这些运动是生理运动,生命体的运动特质。物理上讲的是机械运动,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而言。

师: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实际上,我们习惯选择另一个物体做参照。这个物体我们给它起一个名字叫参照物。比较研究对象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改变,不变是静止,改变则是运动。(生成并板书运动、静止、参照物概念)

请同学分析:书本图5-38,以地板为参照物 , 运动员是__________ 的 , 因为_________; 墙是________的 , 因为_________________。(养成由物说理的习惯,不要想当然)

强调:一要确定研究对象,二要选择参照物,三要比较位置是否改变,再得出结论。

捕捉学生的说法,物体相对参照物的距离改变称为机械运动。“位置”能否改为“距离”呢?教师即兴演示,分别站在离讲台距离相等的不同位置,属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可见概念中的“位置”不能说成“距离”。

三、思考教学难点,打开学生思路

(图5-37)小明与小华的说法。小明说:火车根本就没动;小华说火车终于动起来了。你支持谁的观点?理由是什么?

生1(小明派):相对于站台,火车不动。

生2(小华派):相对于已开行列车,火车运动,各有道理,都是对的。

生3:我也认为小明对的。

师:小明的观点是大家支持的。小华的观点到底对不对?选择已开动火车作为参照物,也是可以的,一旦选择就假定不动,研究的火车相对它来说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被认为是运动的,这是相对运动。

师:同学们还有问题吗?(看到一个学生的眼神还是茫然)请这位同学说说。(三问)

生:我觉得火车就是静止的,怎么又变成是相对运动的呢?

师:(创设坐在行驶的汽车里观察车外风景的视频情境,帮助突破难点)你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看车外的树木是怎样的?(四问)

生:向后退的。

师:什么原因?(五问)

……原来向前运动的汽车也可以做参照物,树相对运动的汽车位置改变了,就是运动的,这就是相对运动。(学生有所感悟)

师:如果你是一位导演,要拍摄孙悟空在崇山峻岭中腾云驾雾(提供两个对象的图片),你怎样处理?……(六问)

在前面的教学片断中,“一问”和“二问”属于学生基于认知基础就能回答的问题;“三问”属于留出时间让学生说出此时心理感悟的问题,通过“三问”,教学活动顺利过渡到“相对性”这一重、难点上;通过创设情境提出“四问”,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原来脑海中静止的物体变运动的了)“五问”属于追问,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抓住运动“相对性”的本质———参照物的选取,学生通过对“六问”的回答,运用运动的相对性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继续上面的话题,分析实例生成结论:

1同一个物体,选取参照物不同,结果往往不一样。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运动的相对性。相对运动,相对静止。

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可以是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也可以是地面上运动的物体。一旦作为参照物就假定不动。

3一般默认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平时我们说:“我们静坐在位子上”“汽车开了”“火箭发射了”,却没有把参照物说出来,但是大家都听得懂,不混淆。那是为什么呢?原来,通常我们默认地面为参照物。

4今天讲到运动静止的相对性,所选参照物不是默认的地面或上面静止物体,又出现了参照物本身是相对地面是运动的,这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5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

四、思考学生盲点,生长学生思绪

1.请同学说说,你站在商场中自动电梯上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投影商场自动电梯运行场景)

生1:我是运动的,理由是相对于商场中的柱子,位置发生改变。(相对运动)

生2:我是静止的,理由是相对于脚下的电梯板。(相对静止)

生3:相对于旁边站着的人,我也是静止的,与参照物间位置不变。(相对静止)

师:若我感觉商场中的吊灯是静止的,以什么做参照物?

生:地面。

师:若我感觉商场中的吊灯是运动的,是以什么做参照物?

生:站在运动电梯上的人。

进一步理解运动静止的相对性。

2.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由课本图5-39讨论,认为云朵向西运动,是以_______为参照物的;认__________为月亮向东运动,是以为参照物的。

3.试请学生举例古诗词中蕴含的有关运动相对性的知识。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思考学习趣点,激活学生思想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运动的相对性,能不能举些相对静止、相对运动的应用实例?

生1:传输带上传输的物品,相对传输带是静止的。

生2:风筝放飞,与空气间是相对运动。

师:现代社会,运动的相对性,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风洞中的飞机模型、空中加油、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等。(图片显示)

本课重点———运动的相对性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运用。

【课堂思考】

1.情景题:乘客坐在行使的车里,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树木怎么感觉是向北运动的?我的车向哪里运动?看到旁边一辆车向南运动,旁边的车到底向哪里运动?

2.若要救出车厢里的人,而车不能停下来怎么办?(生命时速镜头)

课堂小结(学生略)

结语:整个自然界,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在物理上讲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相对于参照物而言。所以运动有相对性,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同一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可能是不一样的。

同学们的成绩好差也是相对的,暂时落后,不要看不起自己,可以选取自己心目中的参照物———榜样和目标,向前走,不停步,争取某一方面赶上或超过他!

【教学思考】

学生已经知道平时生活中所指的运动与静止,但不明白为什么要引入“参照物”概念,这是学习的重点。若选择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与静止,学生容易领会。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特别是选择“相对于地面本身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参照物”,来判定其他物体的相对运动、相对静止,这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易理解。

在上课之前,教师就要搞清如下问题:为什么要上这堂课?学生的认知起点在哪里?认知难点在哪里?这堂课除了知识之外,还能让学生得到些什么?如果教师树立了这样的目标与问题意识,那么就能更好地促进旧知向新知的思维建构。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思维过程来提升的,思维过程离不开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促使他们运用已有知识,通过质疑、分析或推理,主动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应具备针对性、层次性、挑战性、开放性,引发学生养成持续学习、思考的习惯,物理思维训练的意义就在于此。思:物理教学的核心!

链接

心理教育的“蓝海行动工程”

滕玉英

1.设置合理的校本课程。我们将心理教育作为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先后组织编写了《心理教育辅导》《心海导航》《青春解码》《心灵之旅》等10多本心理教育校本教材,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培育丰沃宽厚的生长点。我们在初一、初二年级每周专门开设了一节心理教育课,由专任教师讲授。2.展开深入的科研探索。为使心理教育进入科学化的轨道,我们根据学校实际,把国家级“九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构建与操作要素的实验与研究”确立为全校的科研主课题,“十五”期间又开发了南通市级重点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学科教学中介入互动实践研究”,心理教育科研探索为我校心理教育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3.配置强大的师资力量。选出具有知心姐姐形象的教师作为专职心理辅导教师,同时,引进南京师大心理学研究生充实专业队伍。此外,由专职心理教师对全体班主任和部分学科教师进行辅导,并聘请他们为兼职心理辅导员。

篇4:八年级观潮课堂实录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2.会连接串联、并联电路,会画简单的串联、并联电路图.

3.知道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的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分析归纳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

2.引导学生列举生活生产中简单串、并联电路的实例,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认识串、并联电路的兴趣,积极总结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识别方法,联系生活生产中串、并联电路的实例,体会科学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二、[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1.并联电路的连接.

2.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思维过程.

四、[教学用具]

电路示教版、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上课,同学们,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美丽的城市夜景图,(多媒体播放天安门、鸟巢、东方明珠夜景图).

师:夜晚,天安门广场灯火辉煌;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在奇妙的灯光下五彩斑澜;上海的东方明珠在霓虹灯照耀下,妖娆灿烂,看到这些美丽的画面,同学们想过一个问题没有?这些灯是怎样连接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共同学习第五章第三节串联和并联.

(板书课题:串联和并联,)

[评析:通过欣赏天安门等美丽的夜景,提出问题,为学习串联和并联设置了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1.导出串联和并联电路

(出示示教板:一只小灯泡。两节干电池,若干导线、一只开关.)

师:请一个同学连接电路,让灯泡发光.

师:要使两只灯泡都发光,有哪几种连接方法?请同学们设计出电路图,并画在纸片上.(学生设计并画电路图.)

(搜集8位学生设计的电路图纸片,视屏展示.)

师:是不是说有8种或者有更多种连接方法?

师生:只有两种连接方法.分别叫做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评析:在连接一只灯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连接两只灯泡,通过分析全班学生设计的电路图,分析、归纳得出,只有两种连接方式,逻辑严密.]

2.分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

师:请大家分析两种连接方式,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设计的电路图分析)

师生;串联电路的特点:用电器首尾顺次相连,电流路径只有一条,并联电路的特点:用电器并列连接,电流的路径有多条.

3.训练

师:(多媒体展示6幅电路图)请大家识别这些电路属于什么连接方式.

[评析:总结出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特点,紧接着进行电路识别练习,巩固训练及时.]

4.实验探究A:两种电路中用电器的工作情况.

师:请大家用实验验证,两种电路中一个用电器坏了,会不会影响另一个用电器?

(学生分组实验)

师生: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相互影响,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互不影响.

5.实验探究B:两种电路中开关的作用.

师:在两种电路中,开关的位置不同,控制作用是否相同?

(学生分组实验)

师生:串联电路中,开关的位置不同,控制作用相同,并联电路中,干路上的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支路上的开关只控制它所在支路上的用电器.

[评析:通过实验,研究两种电路中用电器是否相互影响,开关的控制作用与位置有无关系等,探究细致,全面,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两种电路基本特征的认识.]

6.分析比较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师:讨论、分析、比较两种电路的特点,填写下列表格.(学生讨论,填表)(多媒体展示表格)

[评析:比较鉴别,有利于学生全面透彻地认识和区别两种电路.]

(三)知识应用

1.分析路灯的连接方式

师:街道上的路灯是怎样连接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并联,一盏路灯坏了,其余的灯照常发光,用电器互不影响,所以是并联.

师:那为什么所有的路灯晚上会同时发光,早上又同时熄灭呢?

生:因为开关装在并联电路的干路上.

2.分析节日小彩灯的连接方式

师:(示教版展示一串小彩灯,接通电源,闭合开关,让它们发光,)这些小彩灯是怎样连接的?怎样检验?依据是什么?

生:取下一只小彩灯,如果其余的灯亮,是并联;如果其余的灯不亮,则是串联,看用电器是否相互影响.

[评析:应用举例典型,分析判断中,引导学生紧扣翠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基本特征,有利于突出重点,落买教学目标.]

3.分析天安门前电灯连接方式

师:学习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知识,我们再来问答开课时提出的问题.

生:天安门广场上的灯,总体来说,是并联,因为一只灯坏了,其余的灯仍然会发光,但有些局部的灯可能是串联,如,勾画天安门城楼轮廓的小彩灯.

[评析:用所学知识回答课首提问,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四)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串联和并联,这是两种最基本的电路,它们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后,我们还要对它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

附:板书设计(见多媒体展示表格).

篇5:《有的人》课堂实录 (八年级)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这一课,有许多老师和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们。希望同学们在今天的课上能够表现的更积极更出色。

1.(出示鲁迅图片和课题)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谁?

(生:鲁迅)

师:哪位同学能把自己了解的鲁迅的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呢?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鲁迅资料】

生回答,并择重点白板书写

师:同学们对鲁迅的认识真全面,让老师也有了不少收获。

(出示幻灯片3)

师: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是这样评价鲁迅先生的,同学们,请把大屏幕上的内容一起朗读。

(生齐读)

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是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师:这段话中,一连五个“最”,奠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3.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战士,(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赶快收殓,埋掉,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然而,我们真能忘记他吗?事别十三年,诗人臧克家依然写下了《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臧克家资料和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走近作者,了解他的生平和当时写作的背景。(出示幻灯片5)大家看这张照片。

1.臧克家,现代著名诗人,山东省诸城人。

193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烙印》。以后又相继出版了《土的歌》、《春风集》、《欢呼集》及《臧克家诗选》等诗集。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

生读:

2.写作背景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想念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很深,便于11月1日写就了此诗。

师:XX同学读得好不好?用我们的掌声鼓励他。

(三)读一读诵读指导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出示幻灯片6)既然是一首诗,那么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师:同学们考虑考虑,同桌间讨论讨论,总结总结再回答。

生讨论尝试总结

师:刚才,大家把诗歌朗读时的注意点都谈了谈,老师归纳大家所讲的内容,可以归纳出几点:(出示)

①、停顿--按意义或音节划分

②、重音--要强调的重点词语

③、感情--按诗歌的内容确定感情基调

师:我们把握好这些,就能够将诗歌朗诵好。现在,我们以第二节为例,一起实践这些注意事项。(出示幻灯片7)

师:看屏幕,第二节这些诗句的停顿、重音、及应表达出的感情都标注出来了,现在大家听老师读一遍,然后同学们自己朗读,体验朗读的效果。注意:“呵”在这里读“a”。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a)---,我/多↗伟大!”(狂妄,轻浮)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庄重,崇敬)

---表示拖音,↗表示曲折升调,↘表示降调

(师范读本节,学生根据提示自己体验。)

师:现在,我们请2位同学分别读一遍,大家认真听,听听他们有没有读出诗歌的感情。

生读。

师:同学们,他们读得好不好?我们一起鼓励鼓励他们。(鼓掌)

师:大家觉得他朗诵得很好,为什么呢?哪位同学谈谈?

生:他朗读前半句时,使用的语调较高,而且读出了骄横的、不可一世的丑态;而后半句则用低沉的、恳切的语气在读,很符合诗句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师:很好。诗歌的朗诵就应该象刚才这位同学说的那样,根据诗的内容特点投入相应的感情。

师:带着以上的认识,我们一起听全文的范读。品味朗诵中的意境。(听朗诵)

师:诗歌朗诵得真好,让我们的思想与精神受到了洗涤。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新环节:“牛刀小试”,这是什么意思呢?(出示幻灯片9)就是请同学们和你附近的同学配合,进行自由朗读练习。朗读时注意重音、停顿和感情的把握。

(小组同学配合,自由练读)

师:同学们请安静,刚才大家已经声情并茂地读了全诗,现在老师想与同学们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出示幻灯片9,第2环节)

师:老师读前半句,同学们读后半句,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重音和感情的把握,同时大家理解诗句的内容,思考诗句深刻的内涵。了解诗句中对比的写作手法。

(师生对读,老师读两种人对人民不同的做法,同学们读人民对他们的态度。在诵读中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感情充沛,把不同的人物形象通过朗读表现了出来,老师对你的们出色表现非常高兴。

师:对于诗歌来说,朗读是很重要的,但是单纯的朗读是不够的。要想理解它的内涵,还需要对诗歌的内容进行理解和把握。我们先从整体来感知,梳理诗歌的结构。

(出示幻灯片10)

师:同学们请看这几个问题,认真思考。

师:请看问题1:诗中的八个“有的人”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生回答)

师:刚才XX同学回答得很好,这八个“有的人”可分为两种人:欺压人民的人和像鲁迅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

问题2..本文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生回答)

师:本诗采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两种人表现的对比,两种人结局的对比。

问题3.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生回答)(可能答不好,这个难度大)

师:这个问题比较难,大家一起看课文,我们来共同研究探讨全诗。第一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总领全诗。概括了两种人生与死的问题。接下来,我们看2-4节,这是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大家齐读2-4节,品味一下。(生齐读),再接下来,我们看5-7节,这是两种人不同的结局,与2-4节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同学们齐读,一同品味其中的必然联系。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全诗的结构,明白了第一节提出了两种人生与死的问题,老师有些糊涂了!又是死又是活的,究竟是死还是活,这话是什么意思嘛?(出示幻灯片11)

师:同学们,看要求,齐读第一节。在读得过程中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生齐读)

1.研读第一节

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两个“死”字。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朗读时应该怎样处理它们的重音?表达出诗人对两种人怎样不同的感情?

师: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解开这个疑惑呢?

(生回答)

师:现在教师明白了,每个人的生和死可以这样理解。(出示幻灯片11的第2部分)

“活”--肉体还在死--肉体不在

“死”--精神已亡活--精神永存

蔑视、鞭挞赞颂、崇敬

师:诗歌用对比的手法,表达出了诗人对两种人鲜明的爱憎之情。

师:我国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和本课的诗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那么,诗中的两种人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他们对这两种人会有这样的情感呢?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三部分,边读边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出示幻灯片12)

(学生朗读,回答问题)

1.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4节分别照应5--7节。

师:同学们明白了吗?(学生答)老师听了他的回答,把这个问题弄明白了。接下来,大家看第2个问题。

2.两种人有怎样不同的的表现?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对应怎样不同的结局?

不同表现→不同结局

对人民骑在人民头上→把他摔跨

俯下身子记住他

对人生想“不朽”→名字比尸首烂的更早

作野草春草萌生

对社会别人不能活→下场可以看到

多数人更好地活抬举的很高很高

师:现在老师明白了,为什么诗人对这两种人有截然不同的情感。他赞美了一些甘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唾弃那些对社会、对人民有害的坏人。同学们,你愿意做怎样的人呢?

(生回答)

师:同学们,我们共同学习了《有的人》这首诗,相信大家都有所收获。现在我们做个小练习,检测一下大家的学习成果。(出示幻灯片13)

观察一下老师写的课题和课本上的有什么不同?

生:(发现)

师:(补写-“纪念鲁迅”)既然是纪念鲁迅,

1、请大家找一找诗中和鲁迅先生有关的诗句。

2、那么既然是为鲁迅而作,我们是否可以将诗题《有的人》改为“鲁迅赞”,将“有的人”分别改为“鲁迅先生”?

(生回答)

师:同学们刚才回答了很多,老师概括一下,可不可以改为鲁迅赞呢?当然不可以。“有的人”不单指鲁迅先生一个人,而是泛指像鲁迅先生这样为人民服务的人。改后缩小了诗歌赞扬的范围,削弱了赞扬的力度。

师:在历史上,在生活中,有许多为人民服务的人值得我们去赞美。(出示幻灯片16-17)

师:刚才的这些人,有的人做出了轰轰烈烈的伟大事业,有的人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他们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纪念的人。

(出示幻灯片18)

师:学做鲁迅那样的人,把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刻苦努力以期学有所成,报效祖国、报效人民!

这几句话表达老师对你们殷切的期望,我与你们一起共勉。

师:同学们,现在请大屏幕,(出示幻灯片19-20)这是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大家朗读诗歌,边读边思考,回答其中的问题。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与《有的人》进行比较,泰戈尔所赞美的“你”和文中赞美的“有的人”有那些相同的美德;都用到对比手法,但又有不同之处,说说不同在哪?)

共同点:都赞美了一些甘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

不同点:《有的人》中也写了一些对社会、对人民有坏处的坏人;而《某人》中,只写了对为人民服务的好人的赞美。

虽然都用了对比,《某人》是自己的所作所为别人对他的态度做对比。《有的人》是两种不同人的表现与结局作对比。

师:接下来,我们再重温《有的人》,怀念鲁迅先生以及那些为国为民做出贡献的人们。大家请看大屏幕,我们请两位同学领读,男女生各读一部分。请大家按照大屏幕上的标识来朗诵《有的人》。

(生朗诵)(播放音乐)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这首诗就是这样用形象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在纪念鲁迅先生为人民和革命进步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同时,向人们揭示着关于生命的真正含义,的确是一首难得的好诗。

这首诗也向我们揭示了人生命的内涵,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说过: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在这里,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从诗中吸取精髓,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有利的人。

同学们,我们这首诗就学完了,课后请同学们背诵这首诗。下课。

韩健红

篇6:八年级观潮课堂实录

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中  金奕

教师:春节对儿时的我们来说都留下了很多快乐而难忘的往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难忘什么?

同学:蒸年糕、放鞭炮、看春节联欢晚会、做馒头、拜年……。

教师:很多都让我们记忆犹新,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儿时家乡的春节带给作者怎样一段记忆。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阅读课文,并解决下面字词的读音 :

气氛(fēn)  两颊(jiá)       煨炖(Wēidùn)    炮制  挑剔    枸杞(qǐ)    薏草(yì)    斟酒(zhēn)    家醅(pēi)

教师:请同学轻声朗读,有不确定的查阅工具书。

教师:说说你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

同学1:母亲酿制春酒,

同学2:春节的习俗,得手巾,自己酿制八宝酒

……

教师:这些内容都围绕什么展开的?

同学:围绕春酒展开。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略地向我们介绍一下喝春酒是怎么一回事?注意饮用的时间、饮用时的气氛、孩子们的感受……

同学:农村新年元宵后,家家户户轮流邀喝自家的酿酒,其气氛之热闹超过了年初一至年初五。

教师:我们一起想象一下,儿时的作者在元宵节到来之前对喝春酒这个节目向往吗?说说理由。

同学:非常向往,与过春节时的约束作比较中可以看出来。

教师:作者盼望着元宵的到来不只是因为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更因为可以吃到什么?

同学:更因为可以喝到春酒。

教师:作者对春酒的喜爱之情贯穿着文章的始终,请找出能体现作者对春酒喜爱之情的句子,并细细体会。

同学1:可是说实在的,我家……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作比较来体现八宝酒味道美。

同学2: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添了多少指甲缝的八宝酒了。“偷偷”和“不知”体现了作者对八宝酒的喜爱。

同学3:泡制过程清晰记得也说明了我小时侯喜爱八宝酒,同时也认真“研究”了制作过程。

同学4:抱着小花猫时,它直添,添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从侧面烘托八宝酒味道诱人。

……

教师:难忘儿时家乡的酒之外,有一人其实也是作者难忘的,就是--母亲。母亲是怎样一个人呢?请找出相应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同学:勤快、热情、慈爱、善良大方、乐于助人……

教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同学:a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

b捧一瓶她自己炮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c 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

d 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

教师:文中还有些谁呢?

同学:a乡人--善良、淳朴、助人为乐……;

b儿时的我--可爱、随和、机灵、贪心……

教师: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儿时家乡过春节时的人、事、物,每一个细节都是充满着春节的欢乐与喜悦,但是我们一起来想想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表现回忆儿时往事时心中的喜悦之请吗?联系作者生平,说说。

(屏幕展示:作者--浙江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后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1949年赴台湾,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

教师:是哪件事触发了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思乡之情,并使作者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篇《春酒》?

同学: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教师:到哪去找呢?只能到儿时的回忆中去找了,到往昔的岁月中去找了,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读这篇文章,我们读到的不只是单纯的喜悦,而是带着一种淡淡的“愁”的喜悦。这种“愁”就是“乡愁”!

教师:假如你就是作者,面对儿子的发问怎么回答呢?也许根本无法回答,远在异地他乡的作者只能到回忆中去寻找了。

教师:相信作者当晚一定是辗转难眠,对着一轮明月吟咏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想想还有哪些诗句也能表现此时此刻的心情呢?

同学:A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B  “人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建<宿建德江>)

D“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E”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杜甫<月夜忆舍弟>)

F《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

教师:课后请同学们将有关“乡愁”的诗句整理出来。

下课!

《春酒》教后感想:

琦君所写的《春酒》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作者儿时在家乡过春节时喝春酒的这一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往事,流露了作者对春酒的喜爱和对母亲的怀念情感,表现出作者浓浓思乡之情。

课堂以说说过春节最难忘的事为导入。这个回忆快乐时光的过程为课文的提供了一个情景,使得学生完全溶入了春节的氛围之中,并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

在课文的教学过程把握上,本人将教学重点放在对春酒的喜爱之情和对母亲怀念之情的体会上。这部分的内容有些零碎,但都归于这个主题之后就显得有整体性了,在课堂过程中就成为一个教学板块。这部分主要由学生自主阅读,并找出相应的文字进行赏析阅读。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找出文字,并能从写作的手法、达到的效果、关键字词的剖析等方面对课文语言进行个性化的`回答。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板块是比较理想的,学生都能够很深入地挖掘课文的文字,紧贴着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而我作为教师也是诚恳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但由于时间有限,在这大容量的板块中也有欠缺的地方。比如课文有关“会酒”这部分基本没涉及到,学生的注意较集中到了母亲泡的八宝酒中了。其实这部分如能充分展开的话也将是课堂的一个教学亮点。

对于课堂设计的难点,本人将其安排在体会思乡之情上。因为文章对于思乡这一课文的主旨的流露是很隐蔽的,只是在课文的最后点了一下,所以要体会隐藏在喝春酒的喜悦背后的这份浓浓思乡情感仅仅靠读课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这里本人故意将作者的生平介绍放到提出“课文仅仅是为了表现作者儿时喝春酒的喜悦之情吗?”后面,学生结合作者生平就很快地体会出了其中的浓浓思乡情感,然后再结合课文结尾处两段,课文的思乡主旨就一目了然了。

把握这“一重一难”,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就基本完成了。

在随后的评课活动中,众听课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效果均给予肯定,尤其是在引导学生赏析体现喜爱之情语句的教学环节更是欣赏,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及回答也是赞不绝口。

在活动中也有一位教师提出了一非常好的教学设计,即在阅读课文最后两段时,假设在异地他乡也有家醅回怎样呢?我想这一问题更能够将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引向思乡这一主题上,因为即使有酒,但没了家乡的人、家乡的“十二碟”、家乡的手帕……我想还是喝不出家乡味的,只有真正地回到了家乡才能喝出家乡春酒的味道来!

篇7:八年级观潮课堂实录

连云港市班庄中学徐玉玲

一、教学背景

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之下,我们的语文课堂由教为基点向学为基点转化,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的过程、关注学生主体这是伟大的进步,我们关于教学模式的探索也从未停止。当关注学生的呼声强烈并且时髦之后,很容易出现为体现学生主体而去展现的多热闹少思维的课堂。其实,长久以来,只要是成功的教学,都应该是基于学生的“学”的。学生相对静态一些的积极的思维也是学生活动。本课对这方面将作出探索。此外,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挖掘还流于表面,本课将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并且进行纵深的探索,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深思意识。

本课例为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的《散步》一文,学生课前要进行预学环节,本文的新字词难度不大,可以课前自己学习的,文中主要的事件也是一目了然,语言理解上没有什么难度,对亲情这一主题也是可以有一定的领悟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运用词语,感悟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把主题探索的空间引领向广阔深远,真正的让学生走近并且走进文本。同时通过平等的对话、积极有效的思维激发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感受力。在学生思维的空白处设疑进行探究活动。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情感铺垫。

1.齐读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先生的散文《散步》,齐读课题。

2.解释“散步”(板书:闲行)

师:“散步”是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

师环视学生,补充要求。

师:用一个短语或者是近义词。

生1:我来说一个方言里边儿的词语--溜达。

生2:走路

生3:悠闲的走路

师:更贴切了些。我也想到了一个词,我把它写下来跟大家一起交流。

师板书“闲行”。

3.谈自己选择这篇文章的原因。

师:之所以选择这篇文章和大家一起学习,是因为我和本文的几点机缘:首先莫怀戚先生和我的父母是相仿年纪,又是在三十几岁的时候,也就是和我相仿的年纪里写下了本文。今年暑期,我的母亲生了一场重病,我的内心倍受煎熬,一下子觉得自己该担当的东西更多更清晰了起来,深切的感受到生命老去是不可阻挡的。而不幸的是,莫怀戚先生今年暑假(7月)因病去世了,为我们留下了他的许多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步》。

(二)整体感知,情感酝酿。

1.读课文,学词语。

师PPT出示:

读课文,找到所给的词语,参照文后注释,结合课文内容,用这些词语说一段话。

莫怀戚熬信服分歧(不相同,不一致。)各得其所

师:谁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段话

生1:……

生2:……

2.概括课文内容。

师:刚才同学们借由几个词语进行了课文的简述,下面我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内容。时间、地点、人物,怎么说?

生纷纷说:莫怀戚带着他的妻子、儿子、母亲一起……

师:莫怀戚和他的家人是句子的主语,我注意到大家的主语使用得不一样,那能不能选一个最好的。

生1:莫怀戚带着家人

生2:带着一家四口

师:那你听听这样几个,

我们一家四口,我带着妻儿、母亲,我带着母亲和妻儿在初春田野上散步时的经历和感触。哪一个主语最好?

生齐答:第三个好

师:为什么?

生一时答不出来

3.由概括内容过渡到第一段的教学

师引导找到书上的一句话,学生齐读文章首句。

师:这句话是把“母亲”放在前面的,有什么用意呢?

生纷纷答:尊重、敬重、爱、孝顺。

师重申:能展现对母亲的敬重。其他的概括虽然是对的但不够好。

师:同时,这句话一再强调“我”、“我的”,有什么作用?

生迷惑

师引导:能表现出我对他们的?

生:爱

师:他们不是女人就是小孩,我对他们?

生1:有重大任务

生2:有责任

生3:爱

师:足见我对他们的爱和肩负的重大责任。

师:下面我们就从三个词语入手欣赏一下本文,首先看第一个词。

(三)提取词语,品析课文。

1.扣住“熬”字,解读生命。

(1)师出示PPT

PPT展示“熬”的字形、字义

(2)解析“熬”

师(指PPT):这里向大家展现的是“熬”的古文字的写法,古文字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乾煎也,从火敖声”,那就是形声字了,我给了大家两个例字,一个是“傲”,一个是“熬”,这个字没有了人字部,添上了四点底,意为失去人格,在火上炼煮。难受不难受?如果炼煮的是食物的话,我们喜欢,如果炼煮的是亲人的生命的话,我们会…..

生:煎熬

(3)侧面审视“母亲”所经受的煎熬

师:这个“熬”字是在哪句话中出现的,我们把它读出来。

生齐读课文(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师:请自由读课文第三段,告诉我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母亲是“熬”过来的,很不容易?

生1:“挺”,在这里是勉强支撑的意思。通过写其他老人挺不过酷冬,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从侧面写出作者的母亲度过的不容易,同时也写出母亲的生命力。

师:从“侧面”,很有思想的孩子,为我们发现了一个技巧,那还有其他的词语吗?

生:“总算”一词,“终于”的意思,可以看出不容易。

师:他与上文中的那个词是相呼应的?

生:“太迟,太迟了”

师:我们应该读出这些词语之间的呼应关系来。你试着读一读。

生练习读

师:这些词语都足见母亲是久经煎熬才“熬”过来的。“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到底有多迟呢?

生思考。

师:一年四季的更迭,春天总会如约而至,作者为什么感到“太迟”了呢?

生1:我觉得他的母亲是身体不好,前面也说“总有一些老人会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作者盼望春天的到来,这样也就预示着他的母亲度过了一个危险的时间段,他盼望时的心情是很煎熬的,所以说他会感到冬天格外漫长,春天到来“太迟”。

师:太喜欢你这样的分析了。对春的久盼不至,尤其是看到其他的老人死去,更激起了对自己母亲的担忧和焦虑。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该怎样去读?

思考

师生讨论:第二个“太迟”要强调出来,情感更浓烈一些。

生试读语句

师:“总算”一词和前文呼应,他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生:喜悦

生:心灵的解脱

师:写自己的盼望,担忧,写其他的老人,都是从侧面去写母亲“熬”的艰难,这叫侧面烘托。

学生笔记。

(4)生美读课文。

师: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作“美读”,下面我们就把这一段一起美读一下吧。读出情感的变化来。

生齐读课文

师总结:以“我”盼春心情的急切和对母亲身体的担忧以及其他老人的离去来侧面烘托母亲“熬”的艰难。

(5)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母亲经受的煎熬

师:到底是怎样的酷冬需要用到这个“熬”字呢?我们来看一下文章的写作背景。

师出示PPT

*PPT展示写作背景

文章写于1985年。莫怀戚的父亲刚去世。母亲似乎一下子给抽调了生活的目标,身体情况变得很复杂。莫怀戚有个弟弟是医生,私下说,母亲处在丧偶综合症中,这是一个微妙的阶段,必须谨慎度过,最不能缺的就是子女的陪伴。

师指生读PPT中的文字

师:母亲老了,身心都经受着沉重的打击,生命和精神都处于低谷,更需要陪伴。

(6)自然中的蓬勃生命

师:母亲熬过了酷冬,还有哪些生命也熬过了酷冬呢?看文章,谁能发现?

生:第四段……

师:概括说

生:田野和嫩芽

师:“田野”范围太大啊,再具体一点

生:嫩芽、冬水、新绿

师:嫩芽是“嫩”的,新绿是“新”的,“冬水”有没有特色?直接说“冬水”行吗?

生:不行,没有特色。

师:加上?

生;咕咕冒着水泡的冬水

师:如果在名词的前面加上修饰语,用整齐匀称的形式,前面的两个词怎么说?

生1:随意铺着的新绿

生2:大块小块的新绿

生3:茂密的嫩芽

师手势启发

生4:逐渐茂密的嫩芽

生5:有浓有淡的嫩芽

师:冬水“咕咕”起泡,如果让你到田野里去散步,你能不能听到?

生七嘴八舌

师:大多数的同学认为是听不到的

生:想象

师:可以推测是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我们称之为“虚写”。

学生笔记

师:虚写是通过想象和联想产生的,它是我们写作的生命。

师:只有热爱生活的心灵才能看到自然之美,作者用这么有生趣的笔墨去写自然之景,一定是因为他对生活和自然的--

生:热爱。

师:这么多的生命都是跨越酷冬而来,因而尤为珍贵、可敬、可爱,我们也和作者一起祝愿老母亲的生命力在着春季里旺盛起来,祝愿他的这次出行心情愉快。但是他们之间却发生了--

生齐答:分歧。

师出示ppt

2.紧扣“分歧”,析情解句。

(1)解析“分歧”

PPT展示“分”、“歧”的字形、字义

师读PPT中的文字,强调“歧”以前是足字旁,

师:“跂”后来专门指多余的脚趾,而“歧”引申为--

生:大路分出的岔道

师:再引申一下

生:意见的不统一

师:在文中,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分歧产生,如何选择?

(2)师范读6、7节,学生思考:面对分歧,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选择是怎样的?

PPT出示:面对分歧,一家人的选择

“我”选择(),足见()。

母亲选择(),足见()。

妻子选择(),足见()。

儿子选择(),足见()。

师:每个人的选择不同,足见他怎样?

生:我选择母亲

师:我选择母亲?我们在选择走路吧?

生:我和母亲的选择是一致的,可见我对母亲的尊敬来。

师:好的,你的思维是跳跃的。儿子对母亲的尊敬,“尊敬”换一个词呢?

生:孝敬

生继续说完

师:儿子选择小路,说小路有意思,可见这个小孩的“顽皮”,除了顽皮还有其他的吗?

生:好奇

生:热爱探索发现

(3)大致对称的句式

师:这一家人的分歧得到了解决,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叫做“矛盾和统一”,而这种矛盾和统一,也多体现在大致对称的句式里。

师:看课后的练习2,看看他们有怎样的特色。

生齐读练习中的句子

师:类似的句式在文中还有很多,你能找几处来吗?

生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师:感觉说话的这个小孩怎么样?

生:天真

生:可爱

生:聪明

师:我觉得像这位同学一样,很有智慧。他能从生活中去发现和总结了,智慧不智慧?

生频频点头。

师:还有其他的语句吗?

生: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师:这句话,是强调儿子的还是母亲的?

生:母亲,母亲的生命已经很短了。

师:母亲和孩子并举,文后文中的这些句子都是两者并举,举事说理,读起来也是朗朗上口,这是对称句式的特点。对于这样的句式,你能再举个例子说说自己的体会吗?

生不能作答

师生讨论:我们一起来完成,就以刚才的这句话为例,“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他强调了母亲的生命已短,儿子应是倍感珍惜的。母亲把“我”伴大了,自己老了,等到我把儿子伴大了,我就老了。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时间都去哪儿了”,我们谁都有机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谁能摆脱这样的生命规律?谁又能走出这样的生命轮回?你能吗?

生:不能

师:我也不能。这是作者的一种哲学的思考。写着我们所有人的人生。少不了酸楚,少不了无奈,

师:再读这些语句

生自由读。

(4)对于小路之景作简要描述的好处

师:这次分歧最终的走向是小路,那里有()的菜花,()的桑树,有()的鱼塘,

生跟着老师回顾课文语句。

师:有意思的事情仅仅就这几个吗?有菜花就有可能有--

生:蜜蜂

师:有桑树就有可能有--

生:蚕

师:蚕也从家中过来了,有鱼塘就有--

生:鱼

生:有……

师:有鱼,还有鱼的活动……那么作者为什么没有多写一些呢?这样的场景要让我们同学来写,可能是有光有影,有声有色,有香味,有动感,完全是活色生香的画面,那么,作者为什么不去多写一写呢?

生不答,思考

生:我觉得这是切合作者的心情的,有句话叫做“一菜一味”,一个菜一种味道,作者这次是为了陪母亲散步,他的注意力全在母亲的身上,别的注意的不多。

师:非常好,关注自己的母亲,文章中有没有体现对母亲的关注的?

师生:“她的眼随小路望去”,是随母亲的眼望去,写的应是母亲的眼光所及之处。母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会不会看的很多?

生:不会

师:母亲的心也累了,不见得有兴致去发现太多。这样的简洁,也引发人无穷的想象。并且和作者行文朴质简洁的风格相契合。

(5)“分歧”的解析总结

师:“我”选择走大路是明智的,表现

生:尊老。

师:母亲选择走小路是美好的,可以看出

生:爱幼

(板书:尊老爱幼)

师:文章有一处把尊老爱幼的动人画面描绘到了极致。是在哪一节?

生:最后一节

3.紧扣“背”字,解读责任

(1)指生朗读最后一段。

师:这段用的最多的一个字是--

生:我

师:一个动词

生:背

(2)解析“背”

PPT展示“背”的字形、字义

师出示PPT

师:这里展现的是他的两个读音,意义词性也不相同,你们是喜欢他的动词意义,还是他的名词意义?

生:动词

师: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母亲和儿子都不重,但--和我一起读课文

师生共读课文

师:抓住哪几个关键词?

生:整个世界

生:稳稳地

生:慢慢地

生:走得很仔细

师:慢慢地,就是--速度慢,稳稳地,就是--

师生:脚步沉重,非常有分寸。而“很仔细”就是很用心,我们背着什么的时候需要这样的慢慢、稳稳,需要这样的用心呢?

生:……

师:比如,你背着一个书包,需要这样吗?

生:不需要,重要的东西

生:人

生:怕摔的东西

生:珍贵的东西

师生讨论:极珍贵的,像宝贝一样的东西,那,母亲是宝贝吗?儿子是宝贝吗?他们都是我手心里的宝,儿子是我生命的延续,母亲是给了我生命的那个人。看着这一老一小,我会感到他们就是我的--

生:一切

师:用个文中的词

生:整个世界

师:这里展现三种生命,一个是老去的生命,一个是我,是强壮的生命,中年人,一个是儿子,幼小的生命。我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我对老人要尊敬,对孩子要呵护,向我们展现了中年人应该具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对责任与人性纵深探讨

师:“背”有担当的意思,背,是一种担当,莫怀戚夫妇背起的似乎是他们的整个世界,这是莫怀戚先生家庭的全部,是他全部的爱和牵挂。但作为读者,我们仅仅觉得这种感受是他一个人的吗?

生:不是

师:我想说,还是我的,是你们父母亲的,是长大后的你们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乃至于是我们整个人类的。

师出示PPT出示:

人类,在造物主的眼里,也不过是一个物种而已,与其他物种的性质并无两样。但与其他物种有一点不同,就是人类的强壮的生命,没有资格独享强壮--它(我在这里说的是生命,不是人)必须对它的两端的弱势负责,即强壮当对幼小和衰老负起责任来。

----莫怀戚

生自读PPT中的内容

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又有他的高贵之处,那就是--

生:智慧

师:除了智慧?

生:对幼小生命的责任

师:这是人性的一部分。要对衰老的幼小的负起责任来,要--

生:尊老爱幼

师:更重要的是尊老,对老去的生命负责是我们作为人生命的要求,这是一种人性的体现。我们可以来看这样一段话。

师PPT出示

只有你们中国人敢于把老人这个包袱背在背上,这是你们的底气,也是你们的心灵最健全之处。

----加拿大的一位汉学家向莫怀戚说

师读PPT文字

师:作为中国人,咱们骄傲吧?

生:骄傲

师:尊老爱幼,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对幼的负起责任,而且对衰老的负起责任来,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唯有尊老爱幼,方可为人。

(四)师生共议,主题探索。

师:美人如酒,美文如歌。如果这篇散文是一首歌的话,你觉得他在歌唱什么呢?

生:责任

生:亲情

生:生命

师:我们属于自然,但我们又有我们作为人的高贵之处,所以这还是一首--人性之歌

师板书:亲情之歌责任之歌生命之歌人性之歌

师:这一切,和发现这一切的基础是关注自然,关注生活。

师板书:自然生活

师连同前面板书的“尊老”和“爱幼”,用线圈起来组成一个“美”字。

师:这就是美文的“美”字,“闲行”是件小事,但这个“美”却很大,这种写法叫做--

生:以小见大

师边说边板书,小→大

(五)升华导行,情入心灵。

1.PPT展示:国际家庭日

师:这个国际家庭日的标志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房子里面是爱心

师:是“心”,并且是--

生:心连心。

师:我们在家庭中生活,一切的玄机都在于有心。我想用莫怀戚先生教给我们的匀称的句式说句话:心若有知,便会懂得;如若懂得,便会慈悲。当然这句话非我所说,是佛曰的一句话。

师:送大家一句话

2.PPT展示:

生齐读

师:“菩提”就是智慧的意思,告诉我们自然和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为我们带来智慧,我们要关注生活,关注自然,要滋养我们的心灵,要像作者一样有一颗敏感的心,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3.化智为德:

师:每一节课,通过读书学习,我们都会拥有一份智慧,但这不是终极的目的,重要的是把这些智慧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成为自己的品格、德行、习惯,成为自己人生的财富。我把它叫作“化智为德”。

PPT展示:化智为德

向作者学到了,就把()化为()。

跟老师学到了(),就把()化为()。

示例:跟老师学到了抓关键词解析句段的方法,就把这种方法化为我阅读理解的习惯

师:请你用今天所学的大致对称的句式总结自己的收获。留到课后总结吧,只要你能总结出三两条出来,说明你今天已经不虚此行了。

师:作者活着,为我们写下了感动;作者走了,为我们留下了感动。

感谢莫怀戚先生用他的文章让我们做了一次心灵的漫步!

下课!师生行礼!

三、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的引导还比较充分,恰当,能尊重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体现了“释放学生潜能”的高效课堂特点。学生的思维积极有效,教学目标达成较好。古文字解析的引入是好的尝试,不仅成功的串起了课堂,而且让学生感到很新鲜,极有兴味的进行了读书学习。主题的多角度和纵深的探索,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了很好的范式,促进了学生文本解读意识的提高。此外佛学、哲学因素的引入,让课堂富有一定的深度,美观新颖的板书设计也是课堂的一个亮点。

2.存在的不足

最大的不足是对本文提供的匀称句式的学习运用不是很到位,在运用上再多些展示和指导就好了。学生的活动可以再多一些,把更多的时间再放给学生。

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哪些词要重读,如何停顿,指导要有针对性,要更明确,这样才能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才能在读时做到声情并茂,才能体会到文本的语言和情感魅力。

【点评】

徐玉玲老师这节课体现出老师很好的文学素养和教学修养。文本的挖掘深透,为主题探索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把主题的探索和语言特色的教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文本中三个词语的提取和古文字的呈现形式都展现了老师扎实的基本功。佛语“一花一草一叶一菩提”展现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思考,也对学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是一节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并且还对学生的思想、生活、人生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引导。正如板书中的大大的“美”字一样,美文读得美,解得美,美得有内涵,美在多亮点。(点评人:徐立刚)

【作者简介】

徐玉玲,中学一级教师。教师基本功大赛市级一等奖,中学语文教师优秀课评比市级一等奖。主持省级课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我把芝麻烙在了一张饼上》、《乡土文化,你还好吗?》等多篇论文在《江苏教育》、《考试周刊》等刊物上发表、获奖。

徐玉玲

篇8:八年级观潮课堂实录

师:(板书:花园、荒原)看到这两个词,你们想到了什么事物?

生:看到花园,我想到鲜花;看到荒原,我想到一片杂草丛生的景象。

师:请同学们跳出花园和荒原,看到它们,你能联想到什么东西、人物或心情?请同学们大胆联想,写下你联想到的内容。(生写作,师指导,5分钟)

师:请从你想到的几个词语里,任选一个词写在黑板上。(生在黑板上写词语。花园:成功、快乐、天堂、光明、孩子……荒原:悲伤、黑暗、战争、野鬼、光头……)

师:你们的感觉真准确!花园里,一片光明,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快乐,这里就像天堂一样美好;荒原上,战争爆发,双方厮杀得昏天黑地,留下的只有悲伤……这截然不同的景象,会不会出现在同一座花园里呢?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童话,它的作者是英国作家王尔德。这篇童话故事里,也有一座花园。不过,这座花园有时开满鲜花,有时却是一片荒凉。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一起走进《巨人的花园》。(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带着联想,跳出花园

师: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座花园总在变化,一会儿荒凉,一会儿美丽呢?

生: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你发现了文中的关键句子,真好!孩子们在花园里游玩时,给花园带来了生机,所以,花园很美丽。孩子们失望地逃离花园时,花园就失去了欢声笑语,所以,花园就变得荒凉。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我们阅读童话和寓言,不该只看到表面的内容,而要透过表面内容理解深层的含义。你们看,童话故事中,这个巨人冷酷无情,花园里只有他一个人时,永远都是冬天,可为什么孩子的到来,会让花园增添春天的气息呢?

生:(摇头)不知道。

师:你们说,小孩子有什么特点?

生:(纷纷回答)天真!可爱!淘气……

师:你们知道什么是天真吗?

生:傻呗。

师:说一个大人做事天真,想法天真,确实是说这个大人傻。不过,对于孩子来说,这个词的意思,就应该解释为纯洁无瑕,小孩子的心中没有一点坏的想法。天真的孩子,有一个最大的特点,这个特点正好与巨人相反。小孩子打架,永远不会记仇,在他们的心里,只有一个字,这就是爱。巨人冷酷无情,痛恨孩子,所以,花儿不会为他开放。孩子来到花园,花园里春暖花开,是因为孩子们把爱带到了花园。(板书:爱、恨,与“花园”与“荒原”对应)

师:其实,巨人的花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发现了吗?

生:生活中的花园里,怎么能一会儿开满鲜花,一会儿就下起雪花呀?

师:你们的脑袋里总想着花园,是找不到“巨人的花园”的。这花园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冷酷的恨与温暖的爱并存的地方。

生:学校是这样的花园吧?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生:在学校里,有的老师对学生特别关心,学生病了,老师会亲自去为学生买药。可是,有的老师就很冷酷,学生成绩不好,就骂学生笨。

师:老师就是孩子们心中的巨人,一位有爱心的老师,会尊重孩子,爱护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让孩子的心中春暖花开。一个缺少爱心的老师,会责骂孩子,伤害孩子,居高临下地对待孩子,让孩子心中北风呼啸。其实,家庭也是巨人的花园,有的家长会把孩子当做朋友,尊重孩子的想法,孩子考试不理想时,会鼓励他。这样的家,就是一座美丽的花园。

师:不仅生活中有巨人的花园,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也有一座巨人的花园,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一个人的内心充满爱,心里就会充满了阳光。心中有恨的人,永远生活在北风呼啸的寒冬。

师:读一篇小小的童话,我们想到了这么丰富的寓意。我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了,读童话故事,不要只看故事表面的内容。你们都熟悉安徒生这位童话家吧,他的每一篇童话故事,几乎都是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的那篇非常著名的童话《丑小鸭》,就是以自己为原型创作的。安徒生出生在一个鞋匠的家庭里,鞋匠在当时社会中,是最卑微、最底层的工作。安徒生在成长的过程中,想过当演员,当芭蕾舞者,可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他不知道在世态炎凉的社会里,等待他的是一种什么命运。他常常饱受饥饿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还要忍受人们鄙夷的目光。一次,他得到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去给一个孩子当家教。他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听。因为安徒生是一个很富有想象力的人。在安徒生的心里,总有一座美丽的城堡,里面随时都可能发生神奇的故事。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安徒生渐渐找到了自己奋斗的方向,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生:丑小鸭真的很像他呀!丑小鸭因为长相丑陋,总被大家欺负,但是,丑小鸭一直没有放弃追求,最后终于在湖水中看到了自己美丽的倒影。人们都赞叹它的美,都羡慕它的美。

师:你说得真好!如果你认真阅读一篇童话,多思考,多联想,就会看到童话背后的故事。你们也读过安徒生的童话《豌豆上的公主》吧?

生:我读过,故事说的是一个女孩子睡在几十层的柔软垫子上,垫子下面有一颗豌豆,她竟然都能感觉到。

师:你来说说,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生:(思考)是说女孩子是真正的公主吗?

师:这只是童话里提到的内容呀,你想一想,在那么多被子下,只有一个小小的豌豆在,正常人会感觉得到吗?

生:这……

师:在生活中,有的同学不小心跌倒,会立刻爬起来,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前进。可有的同学呢,只会坐在地上掉眼泪,等待别人的安慰。那这个故事……

生:(恍然大悟)是讽刺那些一点小小的挫折都无法忍受的人吧?

师:正是!在安徒生生活的那个年代,贵族家庭里的人,通常都是不劳而获,娇生惯养,没有任何劳动能力。这颗小小的豌豆就代表挫折,这样微小的挫折都无法战胜,又怎么走入社会独立生存呢!

生:原来,童话故事也有这样深层的内容呀!

师:当然了,你们在阅读童话时,如果能静下心来,联系生活,认真分析,一定会读到更多内容。

第二课时:带着想象,钻进花园

师:现在,我们说回到《巨人的花园》。大家读到的这篇童话,在选入课本时,已经被删掉了一些内容,尤其对花园景物的描写,显得不够丰富。下面请同学展开想象,把文中描写花园的美丽与荒凉的内容,写得更详细一些。也许有的同学觉得这个很简单呀,不就是把花园里的景色介绍清楚吗?那就是一篇普通的写景作文了。我希望你们写出的文章,是能通过这些景物,就让人感受到花园里洋溢着爱的气息,或是花园里充满了冷酷的味道。

生:能写成这样吗?

师:写景的文章,离不开各种修辞手法,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借助想象填补文中的空白,让人们真正感受到爱的美好与恨的冷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篇童话。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后,开始你的创作吧。

(生写作,师巡视、指导,30分钟后朗读、讲评)

生:花园里美丽极了,树上到处都是可爱的小鸟。草地上,还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十分漂亮。清晨,当太阳刚升起时,花园里到处都洒满了阳光。每一朵花的花瓣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巨人和孩子们一起在花园里做游戏,他们望着一朵朵美丽的花,都欢快地笑着。

师:你的文章里,虽然写到了美丽的景色,不过,并没有让我们感觉到爱心的存在呀。

生:清晨,巨人从睡梦中醒来。他睁开眼睛,一缕温暖的阳光从窗户照进来,让巨人感到春的气息来到了。巨人走进花园,花园里遍地都开着鲜花,姿态各异,颜色万千,美丽极了。每一朵花的花瓣上,都挂着美丽的小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那是像钻石一样耀眼的光辉。花园里的小水潭上,有许许多多光点在跳舞。微风拂过,地上的小草愉快地点着头。树上的冰雪一点一点地融化了,大树在阳光的抚摸下,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花园里,到处都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师:你写的小片段里,真是处处洋溢着爱呀。文中的比喻句都很准确,让我的眼睛浮现出一座特别美丽的花园,与巨人一起享受着孩子们带来的爱。尤其是“大树在阳光的抚摸下,流下了幸福的泪水”这句话,真是太温暖,太富有诗意了。哪位同学写的是荒原,来给我们读一读?

生:一滴露珠从叶子上滚落下来,一阵寒风扫过,露珠瞬间就凝结成了一颗沉重的冰珠。冰珠重重地砸在地上,发出“砰”的一声重响,就像一个冻僵的尸体,毫无生机。寒风在巨人的头顶上凄凉地哀号着,空旷的大地上,好像随时都能飘来一个野鬼,吞噬这里的一切。地上的花早就没有了模样,整个大地就像花的坟墓。河里的水冻成了坚硬的冰,冰上四处都是竖起的冰柱,就像是一把把锋利的剑,随时要刺穿人们的心。冷风无休止地怒吼,时间永远在阴冷的冬季停留了。

师:从你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巨人的冷酷,你写得真好。但是,想象要合理,这么寒冷的天气,露珠早就消失了,换成雪片更好。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大家明白,优秀的童话故事不是编出来逗小孩玩儿的,它有深刻的含义。只要大家认真阅读,展开联想,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故事里隐藏的一个又一个秘密,就会把短小的故事读成内容无穷丰富的大故事。

备课笔记

谁持彩练当空舞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毛泽东的这两句诗,写的是彩虹,可是我读到它的时候,仿佛看到一位舞者正挥动着七彩的长绸,沉醉在优美的舞姿中。

那些多姿多彩的名篇佳作,不也是一道靓丽的彩虹吗?我们语文教师能把它在课堂上舞动起来吗?能让学生与我们一起沉醉其中吗?

三百年来,《红楼梦》在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久远而广泛的影响。人们不只在读《红楼梦》,也在读自己的一生——一本书,可以让你不断看到“自己”,这才是可以阅读一生的书。

名篇佳作,健康长寿,它们穿越时空,长途跋涉,走了百年千年,一直走进我们的课堂,走到我们的眼前,它们依然精神矍铄,激情满怀。我分明看到,它们的双眼里闪动着渴望的光芒,渴望理解,渴望关爱,渴望与我们手拉手跳一支舞。当你与它心手相牵的时候,你就在它的目光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当今的社会百态、生活万象。

阅读的目的是什么?积累词语,丰富知识,应对考试……这只是过程,是为了达到阅读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如果把它们当做阅读的目的,那是短视而又肤浅的。阅读的目的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整个人类。阅读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握着它,人生就充满了情趣。

一位禅学大师有个总爱抱怨的弟子。有一天,禅师抓一把盐放入杯中,让弟子喝一口,然后问:“味道如何?”弟子皱着眉头答道:“咸得发苦。”随后,禅师带着弟子来到湖边,吩咐他把一大把盐撒进湖里,然后说道:“再尝尝湖水。”弟子捧起湖水尝了尝。禅师问:“什么味道?”弟子答道:“纯净甜美。”禅师在告诉弟子:如果你是一杯水,狭隘的胸襟必将经受痛苦的折磨;如果你是一片湖,宽广的胸怀终将冲淡心中的苦涩。

我们的阅读课,就是要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这只狭窄的水杯,融入生活的江河湖海。那样,我们将带着名篇佳作给予我们的美好启迪,畅游在生活的海洋中,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

上一篇:白庙中学职务评审推荐工作总结下一篇:赢得成功的话题作文示例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