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谱解析的内容简介

2024-04-28

质谱解析的内容简介(通用8篇)

篇1:质谱解析的内容简介

《质谱分析》教学设计

第 次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授课对象: 专业 班级

一、教学目的

学习质谱法建立的历程,明确核磁共振法的重要性及应用,理解质谱的特点、质谱图及质谱表。培养学生从质谱法发展历史入手,理解相关知识的发源及产生。

二、教学思想

本节内容是质谱分析的开篇,对本章内容进行了概括,引导学生的理解本章内容,并建立起相应的知识结构。并通过课堂教学的环节以及和学生的探讨,培养学生学习质谱分析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质谱法的特点及质谱图。【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第5章 质谱分析 5.1 质谱法简介

◆ 课程引入

直接以质谱法的定义及过程引入。

教师开始本节课内容讲解

1.质谱法的发展概况

1886年,E.Goldstein在低压放电实验中观察到正电荷粒子.1898年,W.Wen发现正电荷粒子束在磁场中发生偏转.1912年Thmson J J研制了第一台质谱装置 现代质谱学之父: J.J.Thomson(获1906年诺贝尔物理奖)

1919年, F.W.Aston[英]因发明了第一台质谱仪。研究了53个非放射性元素,发现了天然存在的287种核素中的212种。(获得1922年诺贝尔化学奖)

50年代起,有机质谱研究(有机物离子裂解机理, 运用质谱推断有机分子结构)。

沃尔夫冈•鲍尔(Wolfgang Paul,1989年诺贝尔物理奖,发明离子阱技术)汉斯•乔治•德默尔特(Hans Georg Dehmelt,1989年诺贝尔物理奖,发明离子阱技术)。

约翰•本内特•费恩(John Bennet Fenn,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发明电喷雾离子化)。田中耕一(Koichi Tanaka,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发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

各种离子源质谱, 联机技术的研究及其在生物大分子研究中的应用(CI, FD, FAB, ESI-MS等)2.常见的质谱图(棒图)和质谱表

简要介绍横纵坐标及基峰,展示质谱图及质谱表 3.质谱分析法的特点 4.质谱应用

◎总结本节课内容 思考:

◆ 如何获得质谱图以及与UV,IR及NMR相比,原理有什么不同?

引出下一节质谱仪及其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和策略 讲解、讨论、总结、思考等直观教学法相结合

五、教学安排:

围绕上述的教学任务和内容,进行如下教学安排:

(1)能力目标:通过掌握质谱法建立的历程及质谱的概念、特点及应用,理解质谱法的应用及重要性。

(2)教学载体: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完成本单元的知识讲授。(3)工作过程:围绕所设置的任务,确定完成任务的基本流程为 学生讨论→知识讲解与学生讨论同步进行→思考

篇2:质谱解析的内容简介

土豆叶中茄尼醇的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纯化及质谱解析

采用超微回流提取方法提取土豆叶中的茄尼醇,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对粗提物中的茄尼醇进行分离纯化.以正己烷-甲醇(体积比为10:7)作为两相溶剂系统,以其下相为流动相,上相为固定相,经过一步HSCCC从60 mg茄尼醇粗提物中分离得到了5 mg纯度为98.7%的茄尼醇;对分离得到的.茄尼醇进行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解析,研究了茄尼醇的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的一级电离规律和二级质谱裂解规律.

作 者:胡江涌 梁勇 谢亚 黄肇锋 钟汉佐 HU Jiangyong LIANG Yong XIE Ya HUANG Zhaofeng ZHONG Hanzuo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刊 名:色谱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年,卷(期): 25(4) 分类号:O658 关键词:高速逆流色谱   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   茄尼醇   土豆叶   制备分离  

篇3:质谱解析的模式识别算法分析

关键词:质谱解析,模式识别,算法

在生活中,人们能够认出周围不同的人分辨他们说话的声音和方式,认出住的小区工作的单位,人们的这种能力就是“模式识别”。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研究用计算机模拟人的模式识别能力,对不同类型形式的数据进行描述、分类、识别。

模式识别的计算过程大致概况成以下几部分:首先从训练样本获得原始数据,对各元素进行综合分析,获得最能反映样本属性的观测量,从众多的特征中找到合适有效的特征量,然后进行特征提取,构成模式空间或特征空间。数据需要预先进行处理,处理后,即可通过模式识别算法进行训练和分类,然后根据训练分类所得的判据对未知样本进行判别(或称计算机预报)。过程如图1所示。

1 线性学习机(linear learning machine)

1.1 原理

此方法亦称为纠错反馈法。最早由Kowalski等引入化学数据的解析,之后被广泛地用于质谱、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谱。

该方法使用判别函数进行分类,判别函数在二维空间为一直线,在三维空间为一平面,而在多维空间则为一超平面,判别函数将N维空间分成类别区域,预测实验样本属于哪一类别。在LLM中,判别函数先将样本分为两类,使属于一类的样本处于平面的一侧,而属于另一类的样本处于另一侧。判别函数可以通过训练样本求得,并在通过校验集的验证后用于预测待测样本的归属。

1.2 算法步骤

线性学习机是一种有监督的学习类型的简单线性判别函数的迭代算法,可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

设在训练集中有两类样本,记为ω1和ω2,

1)随机选取一个与样本矢量具有相同维数的矢量作为w

2)对于每个样本都进行计算(k=1~n)。如果xk∈ω1,而且如果wtxk>0,则wnew=wold(判决矢量保持不变)。反之,如果wtxk<0,则wnew=wold-λxk(修正判诀矢量);如果xk∈ω2且wtxk<0,则wnew=wold(判决矢量保持不变)。反之,如果wtxk>0,则wnew=wold-λxk(修正判诀矢量)。在此,

3)重复第二步,直至对所有的样本都正确分类。

值得提出的是,以上算法是对于线性可分的情况而设计的,对于线性不可分的情况,则规定重复次数,到了规定次数还不能完全将训练集分开,则认为属于线性不可分的。

另外,在本算法中的修正判决矢量的计算,实际上是将当前的不能正确分类的判决矢量进行反射,这是因为

也就是说,经过这样的修正以后,原来不能正确分类的现在可以分类正确了。一般来说,这样的重复次数在20次左右就足够了。

1.3 缺点

LLM方法的缺点之一是没有唯一解,当训练对象的表示次序发生改变时会出现不同的答案。并且只有当样本线性可分时,LLM才能很好的工作。LLM的另一缺点是判别面简单、异常点容易错误分类以及收敛缓慢的不足。另外,LLM只适用于区分两个类别的情况。

2 K最邻近法(K-nearest neighbors,K-NN)

2.1 原理

K最邻近法在化学上应用极为广泛,它是直接以模式识别的基本假设即同类样本在模式空间相互靠近为依据的分类方法。它计算在最近邻域中k个已知样本到未知的待判别样本的距离,即使所研究的体系线性不可分,此方法仍可适用。

KNN法对每一个待分类的未知样本都要计算它到全体已知样本之间的距离,得到它的k个最近邻点进行判决。若k=1,未知样本属于这一个最近邻样本。若k>1,则未知样本与这k个最近邻样本不一定属于一类。这时要采用权值的方法,对这k个近邻的情况按少数服从多数进行表决。一个近邻相当于一票,但考虑k个邻近与未知样本的距离有所判别,所以对各票进行加权,距离最近的近邻的类属,应予以较重的权。

式中,vi为近邻的类属取值。对两类分类,i属于第一类时取“+1”,属于第二类时取“-1”。Di为未知样本与第i个近邻的距离,k为最近邻数。当V>0时,则未知样本归入为类1;否则归于类2。

这种方法因采用获多数“票”的方法确定未知样本的归属,所以k一般采用奇数。k值不同时,未知样本的分类结果可能不同。

2.2 算法步骤

1)取一个未知样本,记为xunknown,计算该样本到训练集各样本的距离Di(i=1,2,…,n),在此n为所有训练集样本的总数。

2)取出k个距离最短的训练集样本,计算它们的权值和

如果xi∈ω1,则取Vi=1;反之,如果xi∈ω2,Vi=-1;Di是待判别的一本与近邻的距离。

3)建立判别标准,即当Vunknown>0,则xunknown判别为第一类ω1;反之,Vunknown<0,则xunknown判为第二类ω2。

2.3 缺点

不幸的是,这种分类方式依赖于每一类中的对象个数。当类与类有重叠时,未知对象将被分配给对象个数较多的类。在没有唯一标准而允许近邻数可变的条件下,这种情况有时也可以得到解决。

3 人工神经网络判别法

3.1 原理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的研究是受人脑组织的生理学启发而创立的,是由处理单元(神经元)组成,通过一定的模型结成一个网络,相互间的联系可以在不同神经元之间传递增强或抑制信号。人工神经网络用于化学模式识别的基本思路与判别分析方法是相同的,它也是通过对已知类别的训练集的拟合来建立模型从而进行分类与预测。

3.2 算法

人工神经网络有多种算法,大致分为两类:有管理的人工神经网络和无管理的人工神经网络。有管理的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主要是对已知式样进行训练,然后对未知式样进行预测。例如BP(Back Propagation)人工神经网络,是一种误差反向传输网络,其采用最小均方差学习方式,是一种使用最广泛的网络。无管理方法,也称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人工神经网络,无需对已知样本进行训练,则可用于化合物的分类,例如被称为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M)的Kohonen神经网络和典型的反馈式网络Hopfield神经网络。BP人工神经网络是使用最广泛的网络,所以下面对它进行介绍。

BP算法由以下几步构成:

1)数据预处理。因大都采用由s型非线性函数(sigmoid nonlinearity)为其活性函数,即f(7)u)=(1+e-u)-1,其输出值都介于0~1之间,所以需要对网络的输出进行预处理,使之同样落入0~1之间。这样的预处理不会影响问题的一般性。

2)随机选取连接权重wkime2和wijme1(j=1,…,n;i=1,…,m;k=1,…,L),其中n为输入矢量的节点数(或称输入矢量的维数);m为隐节点数;L为输出节点数。一般用(-0.5~0.5)的均匀分布随机函数产生。

3)设a=1,…,A,重复迭代以下步骤,直至收敛。

a.前传计算。按照

来计算Out,并与所期望得到的数值比较,计算出误差函数E。

b.反传调节。计算目标函数对连接权重的一阶导数,以此调节连接权重wkime2和wijme1(在此只介绍最陡梯度法,用的是一阶导数,别的优化算法同样可行)。

式中:ρ——一步长因子可在(0~1)之间取值;

u——第j节点上的抽象变量,视其是在输出层还是隐蔽层,就分别等于

δ——梯度因子,对于不同层,有不同表达式

δi=(ui-Expi)(ui)(1-ui)如ui为输出节点如ui为隐蔽层节点

在这里u(1-u)=u′。这是因为

所以有

Δwij=ρδiuj中步长因子ρ的取值大小对收敛速度有很大影响,如取值太大,可能引起迭代过程的振荡(oscillation);反之若取值太小,则会导致权重调节的迭代过程收敛太慢。一般来说,为了加快迭代过程且防止迭代过程的振荡,在Δwij=ρδiuj中引入一个惯量因子λ,有

以保证迭代收敛速度。

3.3 缺点

人工神经网络能精确的对复杂问题进行预测,但却难以理解。此外也有其他一些问题,如网络训练速度问题、神经网络易受训练过度的影响,网络中的神经网络节点个数难以确定,网络结构优化等问题。

4 小结

人类能很轻易通过视觉辨别文字、图片,通过听觉辨别语言,这是人的一种基本技能。但是要机器模拟人进行识别,涉及的问题就比较复杂。本文就模式识别中的三种常用算法:线性学习机、K最邻近法、人工神经网络判别法,简单分析比较了他们的优缺点。

参考文献

[1]郭传杰.计算机辅助质谱解析的谱图匹配和模式识别方法[J].质谱学杂志,1984,5(3):19-24.

[2]Jurs P C,Venhour T L.Chemical Application of PatternRecognition[M].Wiley Interscience Publication,1975.

[3]Kowalski B R,bender C F,J.Am.Chem.Soc.,94,5632(1972).

[4]许国根,许萍萍.化学化工中的数学方法及MATLAB实现[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篇4:《人间喜剧》内容的社会性解析

关键词:《人间喜剧》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内容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人间喜剧》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的多卷本巨著。巴尔扎克曾在《〈人间喜剧〉前言》中对这部巨作的基本内容进行过阐述:

“法国社会将要我作历史家,我只能做他的书记:编制恶习和德行的清单、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实,刻画性格、选择社会上的主要事件、结合几个性质相同的性格特点合成典型人物。这样我也可以写出许多历史家忘记写的那部历史,就是说风俗史。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我也许可以完成一部描写19世纪法国的作品。”

通过巴尔扎克的自述,我们可以得知《人间喜剧》实际上是一部19世纪法国社会的发展史和风俗史,其历史地位和社会意义是无法替代的、且向来为研究者所注重,笔者对这部巨作进行深入分析,并将其具体内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展开了近半个世纪的势力较量。封建贵族阶级曾在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东山再起,卷土重来。但是历史现实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上升已是大势所趋,自恃门第高贵的封建贵族在资产阶级金钱势力的逼攻之下节节败退,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他们送到了日薄西山,回天无力的境地。而《人间喜剧》中的众多作品,形象地反映了封建贵族这种不可逆转的覆亡命运,描述了封建贵族在资产阶级的逼攻下日益走向衰亡的历史进程。

《农民》虽然是巴尔扎克未能最后完成的长篇小说,但其特殊的题材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却是表明《人间喜剧》思想内涵的重要例证。巴尔扎克在这部作品中,描写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资产阶级和农民联合起来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巴尔扎克在小说中阐释了农民在这场战争中的决定作用,同时更加清醒地看到农民虽然可以与资产阶级联合起来反抗封建贵族,但是这只是为了各自的利益暂时的联盟,并不能改变其被奴役的历史命运,资产阶级将在封建王朝土崩瓦解后代替封建贵族成为新的奴隶主。在小说中,复辟王朝的“依附品”蒙戈奈将军企图重整旧秩序,按着自己的想法去治理领地艾格庄,于是他雇佣护林队长驱赶进入庄园拾麦穗的农民,这激起了农民的愤怒和反抗,农民们打死了护林队长,还危及到了蒙戈奈的生命。而对蒙戈奈的艾格庄垂涎已久的暴发户高尔贝,则趁机勾结当地另外两个暴发户蓄意瓜分蒙戈奈的艾格庄。他们一边派人去艾格庄做管家,打探消息,一边挑动农民反抗蒙戈奈,激化矛盾。最后在农民和高尔贝等人的接二连三的进攻下,蒙戈奈不堪重负让出艾格庄,逃到巴黎。复辟后的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结果是后者占领了艾格庄,成为了农民的新主人。尽管巴尔扎克在小说中对封建贵族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对农民的品质有部分的歪化和扭曲,但巴尔扎克对法国复辟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斗争和封建贵族的必然没落做出的本质反映正是来自其对现实关系的深刻理解。

同样,在《古物陈列室》中,巴尔扎克借他人之口发表了“时代易主”的议论。在小说中,巴尔扎克描写了两个不共戴天的沙龙集团。一个是依附于资产阶级势力的工商界领袖古瓦西埃,一个是依附于封建贵族沙龙集团的德·爱斯格里翁侯爵。他们分别代表两个对立的政治势力,爱斯格里翁侯爵死守着古老的封建传统不放,自恃门第清高,不屑与资产阶级暴发户往来。他那些维护贵族尊严的言行在法国大革命以后的时代里显得十分苍白迂腐,因此他家的客厅被人戏称为“古物陈列室”。他与古瓦西埃的明争暗斗最后以其失败告终。他的儿子堕落无为,迷恋于花花世界,挥霍无度,为了骗取钱财伪造支票,被古瓦西埃送入法庭,最后爱斯格里翁侯爵将其女儿嫁入古瓦西埃家门才免却了儿子的牢狱之灾。正如小说中一个封建贵族哀叹道:

“当我们处于19世纪的时候,你们难道要留在18世纪的时代里吗?亲爱的孩子们,此后不会再有什么贵族了,拿破仑的民法已经毁坏了爵位,正如大炮已经轰到了封建社会一样。只有您有钱,您就可以变得比现在高贵”。

资产阶级金钱至上的社会关系已经取代了封建贵族自恃清高的社会根基。

二 资产阶级血腥的发家史

《人间喜剧》揭露了资产阶级用各种卑劣的手段进行残酷掠夺的罪恶发家史。例如《高利贷者》中的守财奴高布塞克,《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资产者欧也妮·葛朗台,《纽沁根银行》中的银行家纽沁根都是巴尔扎克所描写的成功的资产阶级的典型。

《高利贷者》中的高布塞克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野蛮而又吝啬的守财奴。他主要靠盘剥暴利来掠夺巨额财富,从而成为巴黎社会无人知晓的“国王”。他在无声无息中将周围的贵族玩于股掌之间,但是他费尽心机的收来的抵债物却因其不懂流通而被存放在家里,直到死后,人们才发现往日哭穷的高布塞克财产成堆,多到腐烂变质,财富对于他和对于他人而言都不存在任何意义。高布塞克是资产阶级原始积累时期,不懂钱财流通的法国高利贷者的的代表。而视财如命的资产阶级守财奴老葛朗台,其敛财手段则高明得多,他精明狡诈,善于窥视行情,法国大革命前,他不过是索漠城一个平凡的箍捅匠,由于大革命时期参加了共和党,当上了区长,拿破仑执政时期还得过荣誉团十字勋章。他看清在法国的大革命后土地的行情,便收买了他所在区的最好的土地,利用区长之便收取暴利。他不像高布塞克那样不懂流通,而是十分精通货币流通增值之道,所以他放高利贷、经营土地、种葡萄酿酒、投机证券市场,最后拥有1700万法郎,终于成为索漠城的首富,但是他却和高布塞克一样吝啬,虽然财富成堆,却过着叫花子一样的生活,可以说,老葛朗台身上还是留着资产者的特点。

《纽沁根银行》中的银行家纽沁根则与高布塞克和葛朗台完全不同,他不装穷,反而摆阔,竭力制造豪华的假象,骗取储户的信任。他积累财富的办法是实际上是买空卖空,停止支付等卑鄙的手段,他钻法律的空子搞假倒闭,害了几千个小存户,也使其他资本家受害而倾家荡产,以此达到敛财的目的,他经常出入贵族沙龙,过着穷奢极欲、荒淫无耻的享乐生活,而这实际上是法国七月王朝时期资产阶级取代封建贵族重要的社会例证,无论是在金钱上还是地位上,以纽沁根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都取得了更为有利的社会效用。

巴尔扎克通过一个个典型的资产阶级人物,通过各种社会场景的转接和交换,深刻地揭露了资产者的生活现实,反映了资产阶级利用各种敛财手段发家的血腥历史。

三 资产阶级金钱关系的丑恶史

法国大革命之后,特别是在七月王朝时期,法国社会开始奉行拜金主义,金钱成为社会的主宰,这种社会风气导致了法国社会的物欲横流、道德沦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冷冰冰的金钱关系。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对这些丑恶的社会现实和形形色色的现象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和揭露。

在《高老头》中,主人公高老头既是具有封建宗法式父爱的父亲,也是一个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观念下的牺牲品。小说中的高老头已经年近古稀,在生意场上见风使舵,投机取巧,在家庭生活中却充满温情,至真至诚。妻子死后他拒绝再娶,将对妻子的挚爱转移到两个女儿身上,两个女儿就是他的掌上明珠,他对两个女儿十分娇宠,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80万法郎的陪嫁,让她们攀上了高门大户。但是因为女儿的骄奢淫逸,常常找高老头要钱,为了满足女儿要求的高老头想尽办法,甚至搬到次等房间,改吃廉价伙食,典当金银器具,最后卖掉了终身养老金,直到一文不名。于是这个父亲对女儿来说没有了任何意义,在高老头急成了脑溢血,病情垂危之际两个女儿都没有来看过他,他在冰冷的公寓里命在旦夕的时候,两个女儿却在豪华的社交场寻欢作乐,他死后,女儿和女婿不来料理丧事,仅仅打发两辆漆有爵徽的空马车来送殡。在《高老头》这部小说中,巴克扎克怀着强烈的同情颂扬了高老头的这种宗法式的父爱,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高老头的这种父爱的不合时宜。高老头的悲剧也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两个时代的人在思想感情和人生目的上的巨大差异,揭露了人和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

同《高老头》一样,《人间喜剧》中揭露人和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的著作还有很多,如《夏倍上校》写一个拿破仑时代的骑兵上校负了重伤后被误传阵亡,其妻子为了吞没他的财产,采用种种的卑鄙手段放弃真实的身份,使他最后成了乞丐收容所里一个非人非鬼的可怜虫;《贝姨》中的于洛男爵的家庭成员为了争夺财产,勾心斗角,不惜互相残害,维多冷为了独得岳父遗产,竟然与犯罪集团勾结,使岳父染上了一种怪病,全身腐烂而死;《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老头只因女儿把私房钱给了情人,就把她关起来,每天只给清水面包,他的妻子也被逼得卧床不起。

实际上,在七月革命时期时,不仅家庭之间充满了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整个法国社会也成为了金钱的附属品,政界、司法界,乃至文学、艺术、新闻等精神领域也到处充满了铜臭味。在《幻灭》中,主人公吕西安从外省到巴黎,希冀以其诗才得到成功和荣耀,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曾经心驰神往的巴黎竟然是一个“出卖一切,制造一切”,甚至可以制造成功的世界,黄金是这个世界顶礼膜拜的唯一力量,在这里,文学的声誉无异于娼妓,艺术和荣誉也不复存在,书店与交易所没有差别,戏院的喝彩声也可以用金钱购买,这个精神领域的圣地变成寡廉鲜耻的金钱交易所,政界的卑鄙龌龊,使各种贿赂盛行一时,在这种摧毁名誉和思想只顾着金钱关系的社会里,在这个“样样要靠金钱来做决定”的世界里,吕西安希望通过个人的才华求得成功的梦想只能破灭。

综上,《人间喜剧》是一部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资产阶级的血腥发家史和资产阶级金钱关系的丑恶史。巴尔扎克同情封建贵族,但是仍然冷静、现实地写出了他们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现实;同时,他更加痛恨资产阶级的道德沦丧,人性尽失。但也清醒地认识到他们必然会取代封建贵族成为新的社会统治者;他的思想矛盾性让他一方面眷恋宗法式的温情脉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同时,也无法回避情欲横流、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除此之外,他还看到了“代表人民群众”的是共和主义者,看到他们高尚的品德和行动能力,所以在作品中对他们大加赞赏。这一类人物虽然不多但是特别引人瞩目,例如《农民》中的泥泽龙,《幻灭》中的克雷斯蒂安娜,但巴尔扎克是按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去塑造他们的。《农民》中的泥泽龙是正直无私的老共和主义者,他像铁一般坚硬,像黄金一样纯净,他把独生子送去保卫共和国,他不倚仗革命的资格和功劳去要回自己的财产,过着清贫的生活。巴尔扎克在作品中特别强调和突出的是他性格中的忍让和风险精神。巴尔扎克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虽然表现出他思想的进步性,但是共和主义者的理想并不是巴尔扎克的理想。《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矛盾的世界观的产物,也是他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对社会本质和历史规律进行再认识的重大成果,是他突破自我在现实主义原则上取得的重大胜利,他克服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上的偏见和狭隘,准确而形象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和历史的走向,生动而真实地反映和再现了19世纪法国社会的发展史和风俗史。

参考文献:

[1] 黄晋凯:《巴尔扎克文学思想探析》,《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2] 杨昌龙:《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整体观》,《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3] 曾思艺:《较为全面而深刻的巴尔扎克论著——评李赐林〈人间喜剧面面观〉》,《世界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4] 刘念兹:《巴尔扎克和他的〈人间喜剧〉——纪念巴尔扎克逝世一百三十周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5期。

篇5:质谱解析的内容简介

关键词:林业生态管理,主要内容,对策

林业生态管理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名词, 然而近几年这一领域被许多学者关注。这是由于近几年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们开始重视与自然环境有关的一系列问题。而林业生态管理不仅仅能从表面上或者在短时间内维护、重造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更能从根本上维持自然环境的循环, 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1 林业生态管理的内涵

所谓的林业生态管理就是以提供、维持一个能够自身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为根本目的, 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手段和方法, 运用与自然科学相关的学科理论, 加之人为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去实现的过程。林业生态管理与其他保护手段有非常大的不同点, 一是其采用的科学原理和使用的方法不是单一的, 某些甚至是跨学科。二是林生态系统的建立不仅仅能够保护环境, 还能从根本上改善环境, 使其对自然环境有不间断的贡献。三是林业生态系统对环境的作用能够扩散, 带动或者改善周边的自然环境, 从而产生更好的效果。四是林业生态管理具有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多种效益。

2 林业生态管理的内容

2.1 整体规划

整体规划指的是林业生态管理是站在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去进行的, 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 或者是单纯的某种方法。它是一个总体的计划, 其中包括了许多不同的部分, 有些可能是相关的、有些可能没有任何关联、有些甚至较为矛盾。而林业生态管理就好似要将这些部分进行管理, 使其能够成为一个整体。例如, 在林业生态管理中不仅要考虑短期的成果, 还要能够有长远的规划, 二者不产生任何冲突。最重要的是, 在林业生态管理中, 不仅要实现其根本的目的, 即对环境的优化, 还要实现其应有的经济效益, 控制好投入、效率、产出和影响。

2.2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主要针对的是林业生态系统实施的地点。也就是说不同的地区或区域实施林业生态系统的方法、选择的方式、采用的模式、所种的树木都是有着较大差异的。对我国而言, 因地制宜这一内容更是非常重要。我国地域广阔, 不同的地区气候、温度、土壤情况、相对湿度、降雨量等自然情况的差距非常大, 甚至在同一天里面不同地区的温差会接近20°, 这更对林业生态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 在林业生态管理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情况因地制宜的去选择适合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和适合的植物, 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态效益。如果在林业生态管理之前没有能够做好充分的调查, 使得未能选择适合当地情况的模式, 则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后果, 甚至有可能整个林业生态管理没有任何作用。

2.3 层次设计

在林业生态管理中, 林业生态管理实施不是一个空洞、平行的、没有顺序的。良好的林业生态管理计划是一个层次分明、顺序合理的统一体。然而, 不可能每一个部分在林业生态管理中的作用或者承担的角色都是相同的, 要有一定的主次顺序、一定的大小、一定的实施顺序, 而这就要求林业生态管理一定要有层次性, 并且层次分明。无论从哪个角度, 或者哪个方面看, 林业生态管理都是有顺序、有计划、有主次。

2.4 动态规划

林业生态管理的实质是建立一个可循环的环境系统, 并且这个系统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不断的与外界进行着交流或者物质交换。所以说, 林业生态管理的内容中一定要有动态规划这一个方面, 因为外界的环境并不是静止不动, 而是在一个不断地、不定速度地变化之中的。如果我们将林业生态管理进行静态的管理, 那么就有可能出现管理的内容或者计划实施的项目、计划的方法、模式不能与环境相适应。因为在制定计划的同时, 外界的环境已经出现了变化。这里的外界环境, 不仅仅包括林业生态系统管理中涉及的自然环境, 还包括了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即社会环境的需求、所对应的要求等因素。所以, 在林业生态管理中我们要进行动态的规划和管理, 对其所处于的外界环境进行监控, 同时不断对管理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

2.5 最优方案选择

最优的方案选择针对的是林业生态管理中物质投入和产出的部分。在林业生态管理中, 会涉及到许多物质的投入, 人员、资金、资源等, 同时还有与生态条件协调情况, 包括温度、湿度、土壤情况等, 还有最终的目的, 即产生的效益。在众多的元素或者目的之中, 有些相互矛盾, 我们不可能同时关注, 所以我们就需要一个最优的方案来进行选择。哪些较为重要, 哪些影响较小, 哪些不需要关注, 都需要详细分析之后决定。值得注意的是, 最优方案甚至是不可能同时将所有的优点集中, 一定会存在某方面的影响, 我们要做的是将影响降到最低, 或者选择最不重要的方面。

3 优化林业生态管理的对策

3.1 做好充足的调研和准备

没有充足的调研和良好的准备, 林业生态管理工作很难顺利的开展。在林业生态管理开展之前, 要对当地的环境进行考察、采样和分析。对当地的气温、空气湿度、土壤结构、雨水量进行调查, 进行数据分析, 从而确定适合的模式、方法和方案。还要对当地的其他情况进行调查, 包括社会需求、人口数量、技术情况、某个技术的成熟度, 人员素质等。只有做好了充分的调查、分析, 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了解当地的情况, 从而确定出适合的方法和方案, 掌握林业生态管理的根本目的, 了解需求、解决问题。

3.2 加大过程监督的力度

首先, 对林业生态管理的监督要有专人负责, 每一个管理的环节都要有明确的人员负责监督, 不能够出现没有负责人的情况。其次, 要求负责人要熟悉整个林业管理的设计安排、当地的自然条件, 能够对管理过程中不合理或者不符合计划的部分进行及时、有效的纠正, 以避免有更严重的偏差或者出现更严重的问题, 影响后续工作的开展。最后, 在项目验收阶段基本完成之后还要进行专门的检查, 这是林业生态管理中的最后一个部分, 也是保证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最后一个环节, 在具体的实施上, 可以通过聘请专家进行评估、成立专门的检查部门等方法来进行。需要注意的是, 绝对不可以发生因为前期的检查或者监督较为严格就忽视项目完成时的验收, 这是林业生态管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监督手段。

3.3 加强后期跟踪

加强后期的跟踪就是在林业生态管理项目验收或者完全交付之后, 要进行后期的跟踪和监督。也会有人认为这是一项没有必要进行的工作, 或者说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和资源。然而, 这项工作却非常有必要。林业生态管理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在其初步完成之后可以进入一个自身可循环、可持续的状态。可是, 外界的环境会不断的发生变化, 虽然大部分的变化较为微小, 不足以影响林业生态管理的结果, 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加一定会对林业生态管理的结果产生影响。甚至有可能破坏管理的结果, 使其内部失去循环或可持续的能力。所以, 对林业生态管理进行后期的跟踪和监督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发现问题或者产生变化的初期可以采取适当的途径去改善或者解决, 以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后果。并且, 后期的跟踪还能记录相关的数据, 为以后的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使林业生态管理的结果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1]高建中, 林业生态工程与项目管理[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1 (9)

[2]王智平, 论林业生态工程的生态经济概念与原则[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1 (9)

[3]孙秀兰, 李凤平.浅谈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 科技向导, 2011 (11)

篇6:质谱解析的内容简介

【关键词】三维 后期 灯光渲染 合成

一部CG影片的形成从概念到成品,项目分工的专业流程主要为:前期设定、分镜脚本、三维建模、材质、绑定、layout、动画、特效、灯光渲染及合成。一般来说灯光、渲染及合成正是我们常说的CG影视后期部分。后期历来是制作CG影片的最后一项大步骤,我个人认为也是最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不仅是一种技术能力的体现,更是对一种事物的感受力和表現力。而这种感受的传递正是CG影片能否成功的重要依据,本着这一核心我们仔细研究探讨了影视后期环节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更好地为将来的实践创作打好基础。

一、灯光设定对三维影视场景气氛的烘托作用

三维影视后期一般包括三个部分:灯光、渲染、合成。它们三者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在三维世界中,光照起到烘托或破坏场景的作用,我们通过改变场景中灯光主颜色和整体照明程度,模拟出真实世界的各个时间段,通过改变场景中物体给人的印象和感觉,通过细微的颜色分配和色调来表达丰富的情感,以达到完美的视觉效果。所以我们在制作后期部分的灯光环节时要追求一种光影和色彩同影片基调的完美结合。光线是画面曝光影像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艺术表现的重要元素,基于此我们首先就要在灯光的部分着重表现。

灯光的设置按光源可分为两种类型: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自然光源具有代表性就是日光和天光。日光即阳光,天光指太阳的漫反射。自然光的一般特点是光照范围大,照明均匀。当使用自然光时,主要考虑的几个问题是现在处于什么时间段,太阳的高度和地面的夹角是多少、地面投影的长度等。人工光源几乎可以是任何形式,主要指各种灯具(包括炉火、街角的路灯或者二者一起照亮的任何类型的环境都可以认为是人工的),其照度、方向、色调、色温以及光照范围可以自由控制,艺术创作的余地较大。室外场景多以自然光源为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天气在照度和色调色温上有明显区别。室内场景多使用人工光源,便于营造艺术气氛。按造型的作用,灯光又可以分为主光(对被摄体进行造型的主要光线)、辅助光(主光照明形成阴影部分的补充光线)、轮廓光(以逆光法将被摄物体从背景中脱离凸显出来)、背景光(用于被摄体所处背景的照明)、修饰光(对局部光线加以调整处理来表现其密度和层次)。

对于灯光的色彩色调来说,色彩色调不仅能够表现物象的表面特征,而且能带来感情的联想,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冷暖色调的区别是在对比中产生的,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 而颜色冷暖的判断是根据颜色倾向来确定的。

冷暖即色性,这是心理因素对色彩产生的感觉。人们看到暖色一类色彩,会联想到阳光、火等景物,产生热烈、欢乐、温暖等感情反应。如:红、橙等。 见到冷色一类颜色,会使人联想到海洋、月亮、冰雪等景物,产生宁静、深远,悲哀等感情反应。如:蓝、青等。但不能一概而论,如蓝色,如果偏黄的孔雀蓝,相对其他蓝色(如沽蓝)就是暖色。

由此可看出,灯光的运用能够产生真实的或象征的各种审美效果。光影和色彩的结合摆脱了现实世界的机械还原的束缚,成为自由创作的元素。光影和色彩相互协调,达到和谐统一的画面效果。

二、渲染环节在三维流程中的重要性

后期渲染部分是一个经常被人忽视的环节。后期的渲染不是指中国画的技法,也不是文学创作的手法,渲染,英文为Render,它是CG制作的一道工序,也是最终使你的图像符合3D场景的阶段。

渲染有多种软件,如:CG软件自带渲染引擎、Render Man、V Ray等。当我们要把模型或者场景输出成图像文件、视频信号或者电影胶片,这就必须经过Render渲染程序。渲染的基本过程是定位三维场景中的摄像机,当场景中的摄像机确定方位和画面构图之后接下来,为了体现空间感,渲染程序要做一些“特殊”的工作,就是决定哪些物体在前面、哪些物体在后面和哪些物体被遮挡等。

空间感仅通过物体的遮挡关系是不能完美再现的,很多初学三维的人只注意立体感的塑造而忽略了空间感。要知道空间感和光源的衰减、环境雾、景深效果都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渲染程序通过摄像机获取了需要渲染的范围之后,就要计算我们在场景中添加的每一个光源对物体的影响。

在三维场景中一个物体是否接受所有的灯光链接、大量的辅助光之间的相互影响、各种光效的表现(灯光雾、辉光)都导致渲染程序是否需要花费更多的系统资源来计算,也就意味着渲染时间大大增多了,所以我们通常会使用一种方便快捷的方法进行渲染输出那就是分层渲染。分层渲染也叫分通道渲染,在计算机图形使用于动画和电影之初,计算机的性能限制了渲染能力,为了使计算机能完成预期的工作,人们不得不将一个场景分为几部分或把场景中不同的或相同的物体按不同的方式分配到图层上,由不同的层分类渲染。例如可以单独分层渲染颜色、阴影、高光、反射等。分层渲染可以减轻渲染对于机器的压力。另外在处理分层素材时,对于画面中不同元素的色彩明度等信息可以轻松地作修改,这样就可以减少在三维软件中的修改工作,我们会像在photoshop中处理图层一样方便快捷,这样看来合理的分层渲染不仅能提高速度,而且可以方便在后期软件中调节出各种效果,因此分层渲染是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步。

分层渲染根据项目要求基本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物体的类别进行的粗略分层,比如根据镜头内容分为角色层、道具层、背景层等,根据镜头景别分为近景、中景、远景等。另一种分层方式是按物体视觉属性精细分层,比如颜色、阴影、高光、反射、occ等等。当把一个物体的视觉属性分为如此多的层次后,后期的可控性就大大加强了,可以调节出非常细腻丰富的效果。

三、后期合成对整体画面效果的掌控

在电影、摄影刚出现的时候,就出现了后期合成的制作技术。现在看起来,那时的技术手段原始而费时,却在当年制作出了轰动一时的效果。如今,CG影片后期合成技术比比皆是,后期合成几乎成了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影片及照片的主要制作手段。后期合成一般指将录制或渲染完成影片素材进行再处理加工,使其能完美达到需要的效果。

合成的类型包括了静态合成,三维动态特效合成,音效合成,虚拟和现实的合成等。常用的合成软件有:Shake、Nuke、AE……举足轻重的后期合成这一环节可以说是除去对一些专业软件的掌握与运用外,更能展示个人审美内涵的平台。我认为,真正优秀的后期制作人员,是需要有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敏锐的美学感觉的,而这些是需要不断学习和培养的。

后期合成部分的工作一般是:一、合成分层渲染的素材,运用分层渲染的素材进行合成操作,把零散的图像信息进行整合和调整,同时注意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如果素材层不能满足合成需要,需及时反馈到渲染步骤,补渲素材;二、运用抠像(实拍蓝幕和CG背景结合)、较色、蒙版等工具节点保证影片整体颜色、氛围的统一。后期合成技术在现代的视觉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现代视觉艺术的支柱。它可以通过分散的图像素材,通过后期合成出来炫目的特效,当这些CG制作和后期制作相结合时,才能做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来。所以,前期制作和渲染的成败也关系到最终制作出来的效果理想与否。对于影片来说,这一点是许多对后期制作不太了解的三维动画制作者所应当端正的一个观点,若想着后期制作是无所不能的而马虎地对待前期的制作,只想着一切不足可以在后期完成,那么,不但会增加后期制作人员的负担,这种态度也不可能创作出惊人的作品来。在前期制作中要极致完美地将画面构图和气氛制定好,这样后期制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处理出来的效果才能更理想。

总的来说三维影视动画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事物,对于从事三维影视动画人数众多的中国来说,我们还有许多需要精进的地方,很多知识的更新和方法的验证需要从实践中摸索,但是这也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为中国的动画事业输送更多的技术和艺术审美水平相结合的优秀的动画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篇7:质谱解析的内容简介

关键词: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内容分析法

创新团队一直是研究者探讨的热点问题, 国内外学者对创新团队的特征、构成部分、影响因素、生命周期、绩效、存在问题及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广泛地探讨。关于创新团队的界定, 绝大多数的学者都是在沿用德鲁克、罗宾斯和乔恩·卡曾巴赫等人观点的基础上, 以定性思考为主, 结合具体的现实情境或类型来考虑, 出现了较多的关于科研创新团队、知识创新团队、高校教师科研创新团队、企业创新团队等的界定。虽然这些不同类型创新团队的定义能开阔研究的思路、丰富研究的内容, 但是从不同类型的创新团队中抽取它们的共同属性、提炼出创新团队的本质特征、研究其概念性定义方面的成果却较少。而且, 这些定性的思考方法虽然能体现出研究者一定的创新性, 但对于定义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鲜有学者探讨过。

界定研究变量是研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程序, 是科学地进行研究设计和达成研究目的的需要。对于不同的研究者而言, 他们的认知、研究经验、研究视角、研究目的存在着差异, 不可避免地会对同一变量做出不同的解释, 对此, 哈里斯·库珀[1]曾指出“概念的定义在广度上是有所不同的, 它们指的事件包括的范围不同”。因而, 为了能在共同理解的基础上探讨问题, 追求更为准确、可靠的研究结论, 本文尝试对“创新团队”进行概念性的定义。杨国枢[2]认为, 从类似的事物中抽取共同属性的活动为抽象过程, 经过抽象过程所获得的事物的共同属性便是概念, 概念能反映变量的本质特征。要完成变量的概念性定义, 常用的方法有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和实物研究法等。考虑到创新团队的研究成果已然十分丰富、观点繁多, 本文在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 结合使用内容分析法来对“创新团队”进行共同属性、本质特征的提取。

1“创新团队”概念性定义的来源之一———“团队”的概念

在研究“创新团队”的概念之前, 毫无疑问要先明晰“团队”的相关概念, 因为创新团队的研究始于团队的相关研究成果, 并且团队是创新团队进行创新的组织形式和保证, 同时“团队”也是“创新团队”的上位概念[3]。阿尔钦和德姆塞茨[4]于1972年发表了《生产、信息、费用与经济组织》一文, 文中提出了团队生产 (team production) 。该文在较广泛的范围内第一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 揭开了团队研究的序幕。自此之后, 国内外众多学者都从不同角度来对团队进行研究。在团队的界定方面, 获得广泛认同的分别是由罗宾斯、德鲁克和卡曾巴赫提出的相关概念。罗宾斯[5]认为, “现代意义的团队是由一些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正式群体”。德鲁克[6]认为, “团队是由一些才能互补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少数人员的集合”。卡曾巴赫提出:“一部分成员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 互补技能组成的群体”;此外, 他和史密斯[7]的研究发现, 一个真正的团队应具备6个基本要素:较小的规模 (通常不到20人) 、适当水平的互补技能、真正有意义的目的、具体的业绩目标、明确的工作方法和相互负责的意识。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来看, 当今学术界所指的团队是指由一些才能互补并为负有共同目标、标准和责任而相互依赖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具有以下特征:团队成员的个体技能或专长具有互补性[8,9,10];团队成员之间存在相互协作和相互影响的关系[11,12]团队成员存在共享价值观和共同的目标[13,14]团队成员为共同的业绩目标相互承担责任[15,16]以及团队成员的整体效力优于所有单个成员效力之和[17,18]。

2“创新团队”概念性定义的来源之二———“创新”的概念

“创新团队”是为创新而组建的团队, 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是进行创新, 而如何理解创新, 对于界定“创新团队”是十分关键的。

2.1“创新”的含义

英文的“创新” (Innovation) 起源于拉丁语的“Innovore”, 意指“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或改变”;根据韦伯斯特词典的解释, “创新”的含义有两种:一是引入“新东西、新概念 (to introduce something as or as if new) ”;二是“制造变化 (to make changes) ”。“创新”是一个非常抽象而又异常丰富的概念, 最早把这一概念作为经济学基本范畴纳入理论体系的, 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 (J.Schumpeter) [19]。他提出, 所谓的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即把一种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前所未有地运用到生产系统中去”。在社会管理领域中, 对“创新”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是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k) [20], 他在《创业精神与创新:变革时代的管理原则与实践》一书中指出, 创新是“一种可以组织, 并需要组织的系统工作”, 是“一种需要知识积累作为后盾的实践”, 是“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因此, 创新团队既要有团队的特征, 同时又应提供条件来满足创新的要求, 即以团队的形式来完成“一种需要知识作为后盾的系统工作”。

2.2“创新”的动力

在熊彼特看来, 企业家之所以进行创新活动, 是因为创新能给他们带来盈利的机会;斋藤优[21]亦认为,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直接目的就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 特别是中小企业。随着这类“企业利润说”的提出, 在20世纪50–8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动力模型, 如技术推动论、市场拉动论、政府启动论、企业家创新偏好驱动论等。李垣[22]认为,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 多数企业具体的创新动力绝不会是单一的或固定的动力因素的结合, 它们的创新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组合。经过长期的研究发现, 内生技术、分工和制度同样能成为创新的动力:就内生技术而言, 其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 如人力资本的积累及其外部效应 (Romer, Lucas) 、干中学及知识外溢 (Romer, Stokey) 、网络外部性 (Ecnomides, Katz&Shapiro) 等, 诸如此类的信息知识和人力资本同样也能推动创新的发生。此外, 关于分工能引发创新可以追溯到Adam Smith的观点“分工能降低协调成本, 使得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Romer, Becker&Murphy, ) , 而知识的积累反过来亦能促进分工的专业化 (Borland) , 继而实现产品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Romer, Helpman) 。至于制度的作用, 则是由新制度经济学提出的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一种内生变量, 因为社会的技术和知识存量决定了产量的上限, 而实际产量还要受到制度的约束[23]。制度是一种域界宽泛、内在构成及其复杂的社会实存[24]。由此可知, 创新团队要能涌现创新行为、达到创新目的, 其动力机制也应该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组合, 即不仅要有“利润”的驱使、“企业家精神”的引导, 更要具备人力资本的积累、信息 (知识、技能等) 的沟通、主体的合作互动及规则制度等的约束。

2.3“创新”的过程及规则

马歇尔·哈马在其所著的《过程创新革命》一书中提出, 创新过程主要由四步骤组成:审视现存的过程、采取根本的改革措施、产生突破性的效果及巩固新过程[25];其他学者亦认为创新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Andrew, Filipczak, O’Reilly) , 如Teresa M.Amabile提出需要有一系列创新因素共同系统地保证创新从萌芽孕育出果实。反观国内, 大多数学者也是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剖析此问题。如李正风[26]认为, 创新行为是一个交互作用的复杂网络, 需要确立一种“系统范式”;张华胜[27]提出, 创新要素的融合是集成的本质内容, 其源动力有两类, 一是系统按某种主导战略联结, 二按某种机制设置, 演化成一种新的能力和效率;此外, 李士等[28]经过哲学领域的创新研究发现, 创新是一个多主体互动的复杂过程, 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已成为重要的创新模式。因此, 创新团队的创新行为是由内部诸要素 (“利润”、“企业家精神”、人力资本、信息、主体的合作互动及规则制度) 按照一定的关系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发生在一定环境中并与环境不断交换资源的系统行为。

3“创新团队”概念性定义的来源之三———基于内容分析法的研究

内容分析法能够用数字来表示文本研究的结果, 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系统性、定量性、描述性和明显性等特点, 其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分析方法与过程能够对文本进行相应的内容分析与描述, 同时进行相应的量化与分析, 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Garry[29]认为, 广义的内容分析方法是一种对从原文或者有意义的素材中抽离出来的使用“情景”做出可再现的和有效推断的研究技术。本文继续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来对“创新团队的内涵”这一问题进行综述, 旨在揭示现有文献对创新团队界定的方法, 并通过梳理和总结现有文献的内容, 提炼出创新团队的本质特征和共有属性。本文按照维默尔和多米尼克[30]提出的内容分析的10个步骤来进行, 具体步骤如下。

3.1 形成研究问题或假设

此次研究问题是要厘清“现有文献对‘创新团队’的界定”, 即现有文献在对“创新团队”这一概念进行界定时, 其研究时间的分布情况如何、所运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涉及到哪几种创新团队的类型以及“创新团队”内涵中包含的关键词有哪些。

3.2 确定研究范围及抽取样本

由于一篇文献的关键词或主题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浓缩和提炼, 因此, 如果某一关键词或主题词在其所在领域的文献中反复出现, 则可反映出该关键词或主题词所表征的研究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31]。本文选取的文献来源为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 (CNKI) , 具体是其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及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研究时间截止为2013年5月1日。在以上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时, 为了排除不相干文献的干扰, 本文继续对检索做了如下限制:第一, 严格要求以“创新团队”为检索词进行主题词检索;第二, 只选择数据库中学术性很强的期刊, 且研究领域为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与管理科学。在严格遵循上述两点检索限制的基础上, 截止2013年5月1日, 以文章主题中含有“创新团队”为条件进行模糊检索, 共有2232篇文献。经过机器筛选出来的这些文章的大多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或“研究论文”, 通过对标题、关键词、文章摘要、内容等的检索, 将著作、评论、散论、一般性评论、短小的研究性论文、一稿多投等论文排除在外之后共得出1183篇论文;由于本文是对创新团队的内涵进行文献研究, 因此, 继续删除文中没有对创新团队进行概念界定的文献993篇, 共提取出190篇文献。通过进一步的整理发现, 从2004年开始文献中才出现了对“创新团队”的界定, 因此, 文献的时间分布为2004年1月1日–2013年5月1日。

3.3 界定分析单位

在本文的研究中, 以每篇文献为基本的分析单位。

3.4 构建类目和建立量化系统

本文的研究是根据专家访谈法来确定具体的类目标准, 并为每一个分类项编码, 即主要对文献的研究时间、文献界定概念所运用的方法、所界定的“创新团队”的类型以及“创新团队”概念中出现的关键词这4个方面进行编码:第一, 研究时间主要以文章发表的年限为分类指标进行编码, 2004–2013年分别以阿拉伯数字1~10进行编码。这样编码, 一方面能从总体上分析学术论文发表的数量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能与其他变量进行交叉分析。第二, 研究方法基本上可以归为两大类, 一是定性研究, 一是定量研究。由于此次研究问题的特殊性, 可以预见绝大部分的文献都将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 即在对“创新团队”概念进行界定的时候, 大都会直接引用他人的观点或是经过案例研究、访谈法、观察法等其他的方法。因此把文献综述法编码为1, 案例研究法编码为2, 访谈法编码为3, 观察法编码为4, 其他的方法编码为5。第三, “创新团队”的类型。关于创新团队的类型, 本文规定, 研究“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团队”概念的文献编码为1;研究“企业创新团队”概念的文献编码为2;研究广义的“创新团队”涵义的文献编码为3。第四, 概念中出现的关键词。关于“创新团队”的含义应该包含哪些关键词, 本文在参考“团队”定义的基础上, 先给出了4个方面的内容:成员人数、成员性质、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团队的本质。接着, 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 对上述4个方面进行补充。经过小组讨论得出, 在保留上述4个关键词的基础上, 应考虑添加团队所处环境/依托平台、团队的目标/任务、主要工作内容3个方面的内容, 以便更好地体现出“创新”的特征。因此, 本文暂定“创新团队”的概念界定中, 应该包含的关键字有如下7个方面:团队所处环境/依托平台, 编码为1;团队的目标/任务, 编码为2;团队的主要工作内容, 编码为3;团队成员人数, 编码为4;成员性质, 编码为5;成员之间的关系, 编码为6;团队的本质, 编码为7。如果文献中有另外的内容, 则另行添加。具体的编码表如下所示:

3.5 预测试, 建立信度并根据定义进行内容编码

根据上述构建的类目和具体的编码系统, 本文在编码时, 邀请两位硕士研究生对190篇文献根据类目编码表进行独立编码。信度检验是对文献编码一致性、分类准确性和方法稳定性的检验[32], 通过信度分析可以检验两位编码者对同一样本评价的一致性程度。在对190个样本进行检验的过程中, 若两位编码者的观点一致, 记为“1”;若不一致, 则记为“0”, 若不同编码者一致性比率达到80%以上, 则认定通过了信度分析[33]。此次研究的信度评判方法如表2所示。经计算, 此次编码者的一致性比率达到了95.5%, 这说明编码过程通过了信度检验。

3.6 分析资料并下结论

3.6.1 研究时间的分析。

从上图可知, 除去2013年的情况, 研究“创新团队概念”的文献在2004–2012年间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 其中2007年出现了一个较大的上升。虽然创新团队的相关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但是有关“创新团队概念”的研究文献仍然非常少。

3.6.2 研究方法的分析。

图2显示的是190篇文献中对“创新团队”进行界定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从图2可知, 绝大部分 (85%) 的文献还是采用文献综述法, 主要是在借鉴德鲁克、卡曾巴赫等人关于团队概念的基础上结合所研究的创新团队的类型衍生而来;另有12%的文献是在研究相关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团队的概念;还有不到5%的文献是通过访谈、采访一些团队的负责人、带头人而提炼出创新团队的概念;至于像观察法等其他的定性研究方法, 则没有文献采用。由上述情况可知, 现有文献中对“创新团队”的界定还比较局限于传统的思辨之法, 虽辅以一定数量的案例研究法和访谈法, 但这两种方法的运用较为随意, 没有规范的研究方案和研究过程;况且, 现实情境中的创新团队非常复杂, 许多活动具有模糊性, 一般的思辨和质的研究方法难免会不容易把握本质特征。

3.6.3 创新团队类型的分析。

在此次的研究中, 有涉及高校创新团队、科研院校创新团队或企业创新团队的研究, 也有文献是从广义的角度出发, 探析创新团队的共有特征。涉及到的创新团队类型如图3所示。

由上图可知, 大多数的文献还是研究高校或是科研院所的创新团队;只有10%的文献选择企业创新团队;剩余21%的文献对创新团队的类型没有明确规定, 给出的是广义创新团队的共同概念。

进一步地在研究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团队的文献中, 只有4%的文献研究科研院所的创新团队, 研究高校创新团队的文献仍是占了绝大多数 (96%) ;在此部分中, 涉及到的团队类型多种多样, 如学科/跨学科创新团队 (2%) 、大学生创新团队 (9%) 、高校教师创新团队 (2%) 、师生共组创新团队 (2%) 、学术创新团队 (7%) 、制度型创新团队 (1%) 和其他类型的高校创新团队 (27%) , 其中, 研究高校科技/科研创新团队的文献最多, 为46%。高校创新团队具体的类型如图4所示。

在研究企业创新团队的文献中, 也有很多的具体类型, 如人才创新团队 (11%) 、产品创新团队 (11%) 、科技/科研创新团队 (21%) 、技术创新团队 (5%) 、金融创新团队 (5%) 以及其他类型的企业创新团队 (47%) 。企业创新团队的具体分类如图5所示。

在研究广义创新团队的文献中, 较多的文献都是研究产学研创新团队 (3%) 、紧密创新团队 (3%) , 突破性创新团队 (3%) 、知识创新团队 (5%) 、科技创新团队 (64%) 以及其他类型的创新团队 (22%) 。如图6所示。

3.6.4 创新团队概念中的关键词。

虽然文献列举了诸多不同的创新团队类型, 并且给出了多种的定义, 但是在这些定义中, 必然有一些共同的关键词, 能体现出创新团队的本质属性。为此, 按照前面提取出的7个关键词, 本文继续对190个定义进行统计。具体的提取信息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知, 在这7个关键词中, “团队的目标/任务”、“成员性质”、“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团队的本质”4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都超过60%, 对“团队本质”的界定则为95.26%。这意味着, 超过半数的文献在对“创新团队”进行概念的界定时, 都注重“团队的目标/任务”、“成员性质”、“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团队的本质”等关键词的阐述;而对于“团队所处的环境/依托平台”、“主要工作内容”和“成员人数”这3个关键词, 只有一部分文献有所涉及。

(1) “团队所处的环境/依托平台”。代表性的观点是: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团队所处的环境是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 依托的是重大的科研项目或创新平台, 而企业创新团队则依托一定的研究平台和项目;比较宽泛的说法则为, 创新团队处于一定的环境中。由于创新团队主要从事创新行为、完成创新任务, 而创新又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需要多种因素系统地保证, 要不断的与环境交换资源, 因此, 创新团队的建立和正常运行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及平台支持。

(2) 关于创新团队的主要工作内容, 文献的观点则较为一致, 认为主要是从事创新活动, 可以是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或与科技发展有关的全部创造性活动, 还有的文献则注重了团队人才培养的功能。

(3) 对于“团队人数”的界定, 现有文献也较多地借鉴了普通团队的做法, 即人数为一群、若干、为数不多、一些等。卡曾巴赫和史密斯[7]曾认为, 一个真正的团队应具备6个基本要素, 其中之一就是要具有较小的规模 (通常不到20人) , 当然, 其下限人数也不能太少, 劳伦斯·霍普[59]认为通常是4人。因此, 创新团队的人数通常应为4~20人。

(4) 与团队的主要工作内容相类似, 创新团队的“目标/任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创新团队的任务或目标就是要进行创新, 可以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或科研创新;还有的认为是要开发新产品、新工具、新制程, 或是实现新知识、技术、产品等智力成果的创造。Archer&Ghasemzadeh[60]认为创新团队有相同的战略目标并要竞争有限的资源;克里斯·哈里斯[61]指出, 创新团队是一个集体, 该集体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进行复杂系统的创新活动。因此, 不管是哪种观点, 创新团队的任务/目标就是基于一定的创新目标, 从事复杂的创新性活动, 完成一定的创新性任务, 实现一定的创新性成果。

(5) 文献都是根据团队类型来对成员的性质进行阐述的, 如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团队的成员一般为教师、学生或中青年科研/学术人才;企业创新团队的成员则一般为知识型员工、具有创新意愿的高素质人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等。由于创新团队任务的复杂性和高难度性、创新过程的艰巨性、创新行为的复杂性, 且需要有“知识的后盾”, 因此, 创新团队的成员应为知识型人才。

(6) 至于成员之间的关系, 文献提出了“协调、合作、致力于共同的目标、共同承担责任、团队精神”等关系。国外学者Singh[62]指出, 强调团队凝聚力、强调团队的一致性是创新团队的最大特点;克里斯·哈里斯[61]则指出, 创新团队通常具有7个结构性的能力:协作 (Collaborative) , 团结 (Consolidated) 、诚信 (Committed) 、称职 (Competent) 、互补 (Complementary) 、自信 (Confident) 和团队精神 (Camaraderie) 。因此, 创新团队成员之间应该优势互补, 能相互依存、充分沟通、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共同承担责任, 拥有团队精神及良好的凝聚力。

(7) 对创新团队性质的界定是概念界定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现有文献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却大相径庭:有的文献从团队的角度出发, 认为创新团队的本质就是团队;有的文献认为创新团队的本质是团体、群体、小组, 可以是正式的、常设的, 也可以是临时的、非常设的;有的认为其是一种正式组织或发展共同体;当然, 也有学者提出创新团队是一个互动系统。卡曾巴赫[7]认为, 团队与小组 (group) 之间的区别在于后者没有实际的或真正符合理想的、共同目的、增量业绩目标或共同的市场产品;H·威廉斯[63]指出, 团队与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不同, 只有那些每个人的工作都和其他成员的工作密切相关, 并要求大家协同工作的团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 否则就是一般的群体或小组;团队与小组之间的另一个区别在于个人目标和其他人的目标以及团队目标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共性程度高才能成为一个团队。由于团队是创新团队的组织形式和保证, 所以创新团队的实质更接近于团队, 但由于其所承担的创新任务、从事的创新行为更为复杂和艰巨, 因此对其成员个人的要求、成员之间合作关系的要求、可利用资源等的要求更高, 创新团队比普通团队要求有好的互动性, 是一个互动系统。

4 创新团队的概念

至此, 通过对团队概念的回顾、创新含义及创新动力和创新规则等的追溯以及基于内容分析法对现有文献关于“创新团队”定义的梳理, 本文给出“创新团队”的界定, 即创新团队就是在一定的环境 (平台) 中, 为实现特定的创新目标, 由若干 (通常为4~20人) 知识技能互补、分工协作、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拥有团队精神及良好凝聚力的主要从事创新活动的知识型人才协同形成的互动系统。对创新团队内涵的深层理解如图7所示。

对创新团队的释义可分为3个层面, 最底层为组织层, 主要包含的是创新团队所处的环境/依托的平台以及知识型人才。由于创新团队主要从事创新行为、完成创新任务, 而创新又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多种因素系统地保证、要不断的与环境交换资源, 因此创新团队的建立和正常运行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及平台的支持;同时, 由于创新团队任务的复杂性和高难度性、创新过程的艰巨性、创新行为的复杂性, 且需要有“知识的后盾”, 因此, 知识型人才作为创新团队的成员是极为重要的;知识型人才利用环境和平台的资源来从事创新活动。第二层为运作层, 主要描述的是知识型人才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沟通来从事创新活动;创新团队成员优势互补, 且彼此互依存、充分沟通、分工协作、资源共享、共同承担责任, 拥有团队精神及良好的凝聚力。

最顶层为核心层, 即创新团队组建、运作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创新的目标, 组织层和运作层围绕着核心层, 以核心层为中心, 共同推进团队的创新。

篇8:质谱解析的内容简介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公民道德规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4-0080-02

“就结构而言,价值观念包括价值目标、评价标准、价值规范等要素”[1],党的十八大从三个维度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由价值目标、评价标准、价值规范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国家层面侧重于昭示社会主义国家的应然价值目标,社会层面侧重于阐扬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个人层面侧重于界定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价值准则。并且每一层面内部的诸价值理念之间都存在紧密的逻辑关联。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之内容结构析解

价值目标,即价值观念所指向的理想状态下的应然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立足于国家层面,侧重于昭示了社会主义的应然价值目标。

所谓“富强”,即富足而强盛,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经济价值目标或物质价值目标。物质需要是人的诸多需要中第一的和最基本的需要,无论是生存、享受抑或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富足而强盛是社会主义国家物质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富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将会失去物质基石。直言之,“富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础性和优先性的价值目标。

所谓“民主”,本质即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政治价值目标。手段性民主与目的性民主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鲜明特征。作为目的性民主,社会主义民主使人摆脱奴役、压迫、统治的状态,保证每一个人都能支配自己的命运,成为自主、独立的自由人。作为手段性民主,社会主义民主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经济自由,提高经济增长率;能够促进思想解放,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创造生气勃勃的良好环境;能够为不同利益群体提供协商沟通的平台,有利于疏导和化解矛盾。

所谓“文明”,即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文化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国家不仅要在经济上富强、在政治上民主,更要在文化上进步。文明在社会主义国家诸价值目标中处于灵魂地位,对其他价值目标的实现起着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撑的作用。社会主义文明能够巩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成果;能够为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提供源源不断的理念支撑;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实现社会整合,促进社会和谐[2]。

所谓“和谐”,即相互包容、协调运作的平衡状态,它是社会主义国家所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社会主义和谐是涵盖社会各子系统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的内在精神的全面的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只有“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3],才能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良序运行,才能为社会主义政治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才能避免思想混乱,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总之,富强是基础,民主是保证,文明是灵魂,和谐是本质。它们彼此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构成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层面之内容结构析缕

价值取向,即价值观念所具有的价值评判和选择的倾向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立足于社会层面,侧重于阐扬了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

所谓“自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要充分尊重社会主体的独立人格,使每个社会成员能够按照自己所固有的内在本性去支配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社会主义自由是形式自由与内容自由的统一,不仅包含形式上的意志自由,更包含使这种意志指向真正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内容自由。

所谓“平等”,是指社会主义社会要使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给每个社会成员都提供同等程度的追求各自利益和幸福的权利和机会,同时也有义务为这些权利和机会的创造与维持做出自己的贡献。就自由和平等二者的关系来看,自由是平等的前提,只有社会充分肯定和尊重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人格和自主权利,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平等则是自由的限定和约束,自由的发展所带来的现实的差别、对立和冲突客观上要求平等进行调节。

所谓“公正”,是指社会主义社会要合理设置社会角色及其权利和义务,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使每个社会成员得其所应得。就自由、平等与公正的关系来看,自由和平等是社会公正的基础,只有在自由平等的社会才会提出社会公正问题;公正则是自由和平等的合题,当自由和平等出现冲突时,需要公正为了平等而适当地限制自由,防止不平等超过合理的限度,同时也需要公正为了自由而反对平均主义式的平等,使自由和平等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和微妙的平衡。

所谓“法治”,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和法律规范,切实维护宪法权威和法制尊严,一切组织和个人都要以体现人民意志的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就法治与自由、平等、公正的关系来看,法治是保障自由、平等、公正的制度性约束力量,它使自由在合理的制度阈限内释放,使平等变得更加规范真实,使公正真正得到彰显。

总之,自由是前提,平等是约束,公正是平衡,法治是保障,各价值理念之间相互关联、彼此牵制,构成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之内容结构剖微

价值准则,即价值观念所包含的对人的活动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立足于个人层面,侧重于界定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规范。

所谓“爱国”,就是社会主义公民对自己的祖国要忠诚热爱,对其前途命运应深度关切,并在这种感情支配下形成相应的思想观念体系和社会实践行为。所谓“敬业”,就是社会主义公民秉持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本职工作,恪守职业操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所谓“诚信”,就是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的诚实无欺,讲求信用的行为规范和道德修养。所谓“友善”,就是社会主义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要以友好和善良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彼此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与人为善、关爱他人。

就个人层面而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体现了公民个人对待祖国、对待职业、对待社会、对待他人等方面应当树立的基本道德规范,容涵了传统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各个方面,与2001年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内容相贯通,体现着一定的承继性。

总之,爱国是公民道德规范的灵魂,统领着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敬业是公民道德规范在职业行为中的表现;诚信,既是做人之本,也是职业道德的支柱;友善则是公民在人际交往方面的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汪信砚.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542.

[2]徐娇.浅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逻辑结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06-308.

[3]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7-10-25(1).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西方道德教育与我国医学生医德养成教育的结合研究”(〔2014〕第373号)。

上一篇:跨站挂马全攻略网站安全下一篇:公司费用标准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