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读后感--那不屈的灵魂

2024-04-23

狼图腾读后感--那不屈的灵魂(通用16篇)

篇1:狼图腾读后感--那不屈的灵魂

狼图腾读后感--那不屈的灵魂

初一(10)班 叶子青

“陈阵迷茫的目光追随着小狼调皮而生动的舞姿,那是它留在世上不散的外形。那美丽威武的外形里似乎仍然包裹着小狼自由和不屈的灵魂。”这,是狼图腾中的一段话。读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再从头看起,盯着那句“献给:曾经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我不禁轻轻叹息。

这本书讲述了陈阵和其他知青,也就是知识青年在草原上的生活。陈阵在这里放羊,掏过一次狼崽,养了一条小狼,生活得不亦乐乎。可却有一群盲流也来到了这里,仗着和领导的关系,杀天鹅,下池塘洗澡,把来自都杀光了。这领导也瞎指挥:杀光了狼,赞同这些盲流胡作非为。尽管草原人和草原狼拼死保护草原,但草原最终还是变成了黄沙。

狼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动物:在许多人眼里,狼是狠毒、狡猾、贪婪、的象征,不然也不会有什么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吞虎咽。而在草原生态系统中,他们却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们吃鼠兔獭牛羊马等食草动物,如果没有狼,草原会被啃食得一塌糊涂。所以说,草原人和草原狼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而狼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团结,以十当一,以百当一;化悲愤为力量,当狼崽被掏走,母狼们便加入狼群,以生命为代价消灭了一群千里马;不屈,小狼刚出生便离开了狼群,却也有狼的精神性格:宁可被勒死,也不愿被牵着走。而最后。也是因为它的不屈,才会让它永远的离开陈阵,飞上了腾格里。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像狼一样战死沙场,又有多少人像羊一样苟且偷生。有外国人嘲笑我们说,中国人的图腾应该改为熊猫,因为中国人就像熊猫一样软弱。难道真是如此吗?我们华夏民族,中华儿女的龙图腾,明明与熊猫大相径庭。如果我们都有狼一样不屈的精神,外国人还会嘲笑我们吗?让我们行动起来,用行动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不是熊猫、绵羊一样软弱的民族,我们也有狼一样不屈的灵魂!

篇2:狼图腾读后感--那不屈的灵魂

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 孙守丽

在寒假期间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狼图腾》,想在假期看看,陶冶情操,丰富一下放假生活。可是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此书写的真的很好,虽然年代久远,可是书里面精神确实是我们要学习的,书中写了很多浅显易懂的道理,让我受益匪浅。

《狼图腾》中讲的很多东西我们都在一点一点的淡忘了,或者根本就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我很希望通过我的分享让读到这个读后感的你也有新的体会。

第一个体会:团结守纪。书中讲狼是团结的动物,经常成群结队的在一起打黄羊,他们在头狼的带领指挥下,分工明确,有探路的,有放哨的,有先锋,有收尾的,丝毫也看不出一点破绽,从侦查到捕猎到打扫战场,到给团队留春季食物,真的是运筹帷幄。看了这段我太震撼了,这是动物,是狼,所有的行动就像纪律严明的军队。而且狼很照顾弱小,不因为老的小的没有参加捕猎而不给留吃,相反,在大部队吃完后会安排放哨的,没有吃到食物的狼来吃肉,而且很有秩序,我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狼群就是那么做的。书中讲,蒙古骑兵很多作战经验就是跟狼学的,所以蒙古骑兵才走到了欧洲,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帝国-元朝。狼的这种团结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在当下,科技发展迅速,人与人之间缺少了直接的合作,大多都是自己干自己的,很少协同发展,但是科技工作也需要合作,也需要团结,只有多沟通,多联系,合作才能干大事,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团结的精神现在也需要。

第二个体会: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今天我们仍然在提倡,但是我在书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尊老爱幼。书中讲狼不会随便抛弃自己的伙伴,他们在捕猎后都会留食物给老幼狼吃。只有跟不上的老狼才会被淘汰,但是那是自然规律,狼群也会给无法生存的残疾狼一个痛快,不让这样的狼活的没有尊严。狼这种动物对狼群中的老狼和幼狼都特别的照顾,他们受到特别的对待,特别的保护,尤其小狼,在行动的过程中都保护在队伍的中间,危险绝不会碰到小狼。很难想象,在动物世界中会有这样的种群,可是在蒙古狼里面有。看完这段后我就在想,在现在这个社会,老人已经成为家庭的负担了,这种思想是不是我们自己照成的,我们自己要反思,作为子女我们能为老人做什么?是不是只有我们老了才能体会?那会不会有点晚呢?

第三个体会:保护环境。书中对蒙古族人民如何保护生态平衡做了详细的阐述,以前虽然在书本上学了食物链等知识,但从没有这样详细的解释。在16年暑假我去了内蒙古赤峰,看到了大草原,也看到了沙漠,很震撼。但是对草原的了解也只是导游的一些介绍,现在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保护生态的重要,如果从那时开始保护,绝对不会出现今天的沙尘暴。书中讲到老一辈的蒙古人民是怎样保护生态的?草原是蒙古人民赖以生存的根本,生态平衡需要多方面维护。旱獭是草原常见动物,破坏草原力很强,牧民都恨它,但是都打不绝,可是草原狼吃旱獭,在没有食物的季节,旱獭就是狼的主食,如果旱獭少了,狼就会去吃牧民的羊。可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大量捕杀狼,导致狼群消失,生态破坏,草原面积减少,沙漠化严重,现在我们不得不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治理沙漠。草原长草的地方只有1厘米厚,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所以我认为,只有草原当地的居民都认识到保护每一厘米草原的重要性,草原的持续发展才能进行下去,我们的祖国才会有辽阔的美丽的绿色大草原。在书中作者还说,老一辈的牧民都知道狼打猎从来不把猎物杀绝了,而是留下一下,这样就会总有猎物吃。

在《狼图腾》这本书里我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道理,也学会了尊重自然。无论历史的车轮走到那里,做错了就要付出代价来修改,人类也是这样发展的。希望大家都多看有意义的书籍,多开动脑筋。

篇3:狼图腾读后感--那不屈的灵魂

如果不是此书, 狼———尤其是蒙古狼———这个中国古代的图腾, 就会像某些宇宙的暗物质一样, 远离地球和人类, 漂浮在不可知的永远里, 漠视着我们的无知和愚昧。

一、草原狼与狼性

从没有一本书象《狼图腾》那样客观地评价狼和狼性。狼的每一次侦察, 布阵, 伏击, 奇袭;狼对气象和地形的利用;狼的友情和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一匹小狼艰难成长的过程……无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狼是有骨气的

狼与狗不同, 不会受嗟来之食, 因为它们有自己的傲骨!习性最接近狼的是草原狗和藏獒, 因为它们与狼一样对敌人凶狠, 但十分亲近主人。当草原生态被破坏后, 狼和狗同时面临食物缺乏的问题, 狗选择了依靠人类, 于是不断地被驯化, 终于丢失了自己的血性和自由;而狼则不受嗟来之食, 虽然正逐步走向灭亡, 但是每一匹幸存下来的狼, 都是真正的勇士和强者。在马戏团中你可以看见兽中之王耍杂技, 但是一定找不到狼。

(二) 狼是团结的

草原上原来是有老虎、狮子的, 但它们在草原上没法生存, 因为他们不会团结。而狼群则不同, 条件越是艰苦, 生存越是艰难, 狼就会越团结。只要在智慧的狼王的带领下, 大家整体出击, 按纪律分食, 就能熬过食物短缺的寒冬。所以, 就算被牧民和猎狗包围了, 狼群也能阵型不乱, 镇定自若地将伤亡降到最低, 然后从容撤走。

(三) 狼是有信仰的

在它们眼中, 信仰高于一切, 而它们的信仰就是自由。所以真正的狼是不会被驯服的, 你可以捕获它, 但无法磨灭它的信仰。无论你驯养了它多久, 当听到狼群的呼唤时, 它最后都会离开你, 踏上草原, 因为那才是它的信仰、它的自由。对于狼来说, 拥有自由是最大的幸福。

(四) 狼是从来不畏惧死亡的

每次发起冲锋时, 它们就已经忘记自己的生死了, 会前赴后继地涌向战场。但同时, 它们又是最有耐心的猎手, 有时会为了一次奇袭而静卧草堆一整天都不动, 直到最后一刻雷霆出击。在捕猎过程中如果腿断了, 那条狼会为了速度将整条腿都放弃。狼在任何时候都不会求饶, 即便是必死, 也会选择自己结束自己。

(五) 狼是有智慧的

狼懂得知己知彼, 尊重每一个对手。在每次出击前都会对猎物观察许久, 所以它们一生很少失误。它们还懂气象、地形、战略战术, 会近战、夜战、游击战、运动战, 明白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每次出猎都有计划, 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成吉思汗的战术很多是学着狼的。

(六) 狼在草原是不可替代的

狼处在草原食物网的顶端, 任何一层都可以直接与狼相联系, 可以说狼的兴衰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草原的兴衰。羊以草为食, 人类为了保护草场而进行游牧。但是草原上的旱獭、野兔、黄羊等动物在和牧民们激烈地争夺着草原, 而狼正是那些动物的天敌。狼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捕食它们而并非牧民们的羊。不到迫不得已, 狼是不会接近人群的, 而且每次也只是吃掉牧群中的老弱病残, 以此方式促使牲畜的优胜劣汰。而在“文革”期间, 人们大量涌入草原, 把草原变成了耕地, 把狼赶尽杀绝。于是食草动物们乐翻了天, 肆无忌惮地抢占了大片优良牧场。同时, 人类也在不断破坏草场。终于草原上水草不再肥美;羊群没了狼的入侵, 放松警惕, 变得傻乎乎;著名的蒙古马没了狼的追逐, 再也难现风驰电掣的身姿;天鹅的家园被毁, 眼看将要沦为盘中餐, 不得不含恨离去。人们见草场不断退化, 也离开了, 只留下一片曾经生机勃勃的沙漠。

二、狼性人与羊性人

狼性的优点在书中随处可见。在大草原上, 你的狼性越强, 你生存的机会也就越大。然而, 生活在人类社会的我们, 在学习狼性的时候, 还要注意适度。我们的社会不是大草原, 而我们也不是狼。纵观历史, 一旦华夏民族性格中的羊性大于狼性, 就会被异族入侵, 山河破碎, 任人宰割;而一旦狼性太强于羊性, 中国就开始专制暴政, 军阀混战, 战火纷飞。唯有狼性与羊性大致平衡时, 方能使疆域稳步扩大, 国富民强。

成吉思汗家族是历史上学狼学得最像的帝王家族, 所以他和他的后代在25年里, 以总数不足20万人的军队, 先后灭亡40多个国家, 征服720多个民族, 建立了版图超过4400万平方公里的蒙古国 (现在整个亚洲大陆不过4400万平方公里) 。他是世界的征服者, 但也是无数民族的撒旦, 正是因为他的狼性大于羊性, 所以铁蹄所向, 生灵涂炭, 真正是一片狼藉。据记载, 整个过程让全球人口锐减两亿!由此看来, 狼性过重带来的灾难是很可怕的。

相比之下, 汉武帝的狼性和羊性, 则相对平衡。他的成就虽然和成吉思汗的成就不可同日而语, 但他统治下的西汉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 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铁血王者”、“贤明君主”。对内, 他大袖一挥就剥夺了106位兄弟姐妹的爵位。对外, 元朔二年, 匈奴来犯, 汉武帝派卫青、李息出兵, 大破匈奴, 一举收回河套平原。同年夏, 霍去病与公孙敖出塞2千余里, 斩匈奴3万余人, 迫使匈奴珲邪王杀休屠王, 率众4万人归汉。元朔四年, 卫青、霍去病分路北进, 西路卫青击败单于, 歼敌1万9千, 东路霍去病行军2千余里, 生擒屯头王韩王, 歼敌7万, 一直打到狼居胥山。至此匈奴重创, 17年未敢南下。而作为明智的君王, 对待西域各国, 除匈奴外, 汉武帝使用的则是恩威并施的手段, 对大多数西域国家耐心招抚, 对受匈奴控制的则军威利诱, 甚至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了“丝绸之路”, 使西域特产传入中原, 中原技术流入西域。汉武帝晚期, 由于连年征战和自己的政策失误以及大肆挥霍, 导致国力下降, 于是他发动“轮台之治”, 表示追悔以往的过错, 拒绝了大臣烦劳百姓的建议, 认为当前的正事在于禁止对百姓的苛暴行为, 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此外还采取了多项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在中国历史上, 能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采取措施补救的铁血君主, 首推汉武帝, 他身上的铁血狼性是我们不可缺少的。

若比照动物性格来对人进行分类, 大体上可将人分为羊性人和狼性人。从数量上来说, 前者居多, 他们往往处于社会中下层, 老实但一生相对平安, 部分人会因为创造出艺术或科学成就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后者则是少数, 他们往往处于支配或领导的位置。他们不安于现状, 想有所作为。也许会得罪一些人, 但也会使另一些人获益。部分狼性人凶狠残暴, 极端自私, 因此监狱中大多也是狼性人。

在动乱年代, 人们需要力量强大的领袖, 需要依靠力量生存, 于是狼性人如鱼得水;在和平年代, 在法律和制度的保护下, 从事文学艺术、科学研究的羊性人, 也能大有作为。历史是由狼性人创造的, 而后由羊性人进行总结变成制度。任何一个企业、一个组织、一个社会集团乃至一个国家, 基本上都是由这两类人构成的。羊性人是一种稳定的力量, 依靠他们, 可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树立道德规范。另一方面, 羊性人的惰性又容易导致静止和僵化, 使社会缺乏生气。狼性人是促进内部变革和对外争取利益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朝气、创造力和开拓精神是不可或缺的。另一方面, 狼性人的盲目性、破坏力也是不容忽视的, 如果任由狼性泛滥, 则会导致弱肉强食、道德失范、公平正义受损。

三、狼性的启示

书中提到, 每当中原地区奢靡成风时, 都是游牧民族带着他们的野性和狼血来唤醒中原民族, 从而让人们不再沉迷奢华的生活。当年的成吉思汗虽一介文盲, 但正是凭借着从狼群身上学到的一切, 创造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横跨亚欧的国家, 同时也把他的狼性送到了欧洲。

如今随着土地的沙化、狼群的消失, 狼尚未将身上的优秀品质展示在我们面前就已远去, 然而它们的团结、耐心、野心、全力以赴、知己知彼、骨气、对信仰的追求、从不赶尽杀绝的智慧……都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

狼性和羊性永远是一对矛盾。可我们如今受到的几乎都是羊性教育, 作为有志青年,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现在确实处在最缺乏狼性的时候, 应当自己培养自己的狼性。而我们最好的狼性老师———狼正在消失, 那么狼性的培养就要依靠自己和那些对狼性有所记载的书籍了。但是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平衡, 一旦失衡, 无论哪种倾向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四、结束语

我无法阻止草原的消失, 也不能改变狼群的数量, 但是我会记住它们的品质, 那将是我穷其一生所要追求的品质。十分的感激作者, 正是这一本书, 让我见识到了自己的愚昧、无知和渺小, 幸亏有这本书记载了狼的一切, 它的确为我们这个时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摘要:所有那些关于狼的传说和故事正在从我们的记忆中退去, 留给我们和后代的仅仅是一些道德的诅咒和刻意谩骂的字符。如果不是《狼图腾》这本书, 狼——尤其是蒙古狼——这个中国古代的图腾, 就会像某些宇宙的暗物质一样, 远离地球和人类, 漂浮在不可知的永远里, 漠视着我们的无知和愚昧。笔者读后, 深感受益匪浅, 领会本书思想的同时, 从草原狼与狼性、狼性人与羊性人等几个方面阐述了狼性对人性的启示。

篇4:听她不屈的灵魂

O'Connor的成长历程充满挑战,始终被不公、误解与歧视环伺,唯独缺少爱和温暖。她恨透了虚假、伪善和冠冕堂皇。音乐给了她发出声音的机会,在那里她述说委屈,发泄不满,呐喊出对这个世界的抗议与不妥协;同时,也倾吐她的柔情,对爱的渴望,还有成长的迷茫。

生命于她,如同一場此起彼伏的磨难。似乎唯有叛逆可以高涨,以抵御来自世俗的寒流。当她勇敢站出来承认自己的错误时,命运依然不肯放过戏弄她。当爱与情感让她步履维艰时,在那曲著名的“A Perfect Indian”中,我们分明听到的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凄凉执著地寻找自我时的无助。

上苍给予她责难时,一定了解她有多勇敢。她从来不在乎自己犯的错,也从来没有停止求索,在一条荆棘满布的路上遍体鳞伤地奔跑和舞蹈,为了寻找心灵的依托和归宿。当她皈依于自己曾经痛恨的宗教时,终于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

2000年后的几张唱片,她或是致敬、或是翻唱,一会儿是凯尔特民间音乐、一会是雷吉,向传统回归,向拯救了她的牙买加宗教表示感恩。真正的全新大碟是2007年的《Theology》,做了两个版本——都柏林版和伦敦版,前者民谣曲风,后者偏摇滚,内容大体归于神和宗教的玄思范畴,沉郁而内敛。

在2012年的这张唱片,你可以再次体会到早年O'Connor的激情和力度,但是已经没有了愤怒,这是这张唱片的一大亮点。唱片题目已经告诉了你:我有疑问。好了,多年的O'Connor人到中年,又忍不住有话要说了。只不过,这个年龄了,它们是伴着心灵感悟而来的,不那么直接,但还是有冲击力的。所以,这是一张比较均衡的唱片,温婉柔情和慷慨气魄并举。久违了的叛逆少女尽管已成了大妈,但是大家愿意分享她的烟火气和“人情”味,那是活生生的生命和不屈的灵魂。

O'Connor依然至情至性,依然在心灵里充满了爱和求问,并为此大无畏地歌唱。

篇5:关于狼图腾的读后心得

《狼图腾》在无形中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保护如天鹅湖一样的纯美的自然生态,是人类的责任与义务,这项事业需要我们的行动。在陆川的电影《可可西里》中的人们就以他们的自觉意识顽强地支撑着,完成了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由于他们的努力,在那一方圣洁的雪域,创造了保护藏羚羊的奇迹。在《狼图腾》中也有如“我”、“杨克”这些知青,曾经尽力对破坏草原、残害生灵的行为进行过阻止。

由此看来在目前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中,人为因素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长期以来人类的自私与无知和对“人定胜天”一词的曲解,已对自然进行了掠夺式的索取与开发。中国是从50年代开始,在“以粮为纲”的口号下盲目开荒,破坏了生态平衡。《狼图腾》一书中就写了一个牧区干部包顺贵的形象,他便是将农区耕作制度用到管理草原工作上,他确实是雄心勃勃又干劲十足,而他的可恨之处就在于此,他越努力推行他的政策,草原就会越快地走向毁灭。

篇6:狼图腾读后感

--------读《狼图腾》有感

一开始看到《狼图腾》这本书是在图书畅销榜上,知道这本书很受中国读者喜爱,不过由于我的性格,以及对狼和蒙古草原没有太浓的兴趣,所以就没有买来阅读。这次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开始主动借来该书,开始了我的一次新奇有趣的大草原之行,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是“狼”。

我对于狼的初始印象非常糟糕,认为狼是一种凶残、狡猾、贪婪和狂妄的动物,后来才知道这是汉族人的偏见之辞。读完这本书才发现狼其实是一种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机智聪慧、勇敢强壮的物种,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一无是处,蒙古民族是世界上最虔诚信奉狼图腾的游牧民族,把狼作为蒙古民族的图腾、兽祖、战神、宗师、楷模,以及草原和草原民族的保护神,不仅如此,蒙古人还从狼的身上学会和获取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在一些与汉人的战斗中充分运用这些技能,获得的了难以想象的成功,以少胜多,这曾是千百年来的一个大谜团。

让我十分惊奇的一点是,蒙古人民居然也有“天葬”一说,原来还以为只有西藏才有这样的习俗。狼图腾代表的是天----“腾格里”,草原人在死后会把尸体运到特定的地方,供狼吃掉。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做,死后才能到腾格里享福,才能回到腾格里的怀抱,在文化大革命以前,蒙古大草原上的牧民就是用这种方式下葬的,这是他们对腾格里,对天的崇拜。不过现在这种传统在内蒙和蒙古已很少见了,腾格里一词也经常在书中的蒙古人民的口中出现,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到腾格里,想一想它会怎么安排和决定世间的一切。

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寻到很多关乎人、关乎社会生活的一些映射点以及对现代人的启示。让我记忆犹新的有以下几处:

第一当然是狼的战斗精神和策略。他们在猎杀食物时,比如黄羊就是他们最喜欢的食物之一,不过因为黄羊跑的速度非常快,所以如果在黄羊精力充沛之时是很难抓到他们的,所以狼们就选择挑选一个最佳时机,等到黄羊吃得很撑的时候再上,会容易很多,但是这需要极大的耐心,要忍着饥饿,忍着风雪的寒冷。

人不也是一样吗?要想把一件事做好,耐心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特质,只有懂得忍耐,懂得暂时控制自己的欲望,忍受各种艰难困苦,等寻找到合适的时机再出马,一定会得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否则将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偷鸡不成倒蚀把米。而且主人公后来在面对红卫兵的辱骂之时也想到了狼的这一忍耐性,没有跟红卫兵发生冲突,才没有酿成大祸(因为当时是文革时期,主人公被分配到蒙古草原劳作)。

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无一不震撼到我的内心,心里想它们真是大自然精雕细琢的作品呢,有着如此多甚至人类都难以拥有的才能和技术,让人心生佩服和敬畏之情。

伟大的文盲军事家成吉思汗,以及犬戎、匈奴、鲜卑、突厥、蒙古一直到女真族,那么一大批文盲半文盲军事统帅和将领,竟把出过世界兵圣孙子,世界兵典《孙子兵法》的华夏泱泱大国,打得山河破碎,乾坤颠倒,改朝换代,横扫世界,原因很简单:就是他们拥有这么一大群伟大卓越的军事教官,拥有这么优良清晰直观的实战军事观摩课堂,还拥有与这么精锐的狼军队长期作战的实践。与狼长期战斗的人们很容易就学习到很多巧妙精湛的军事方法,因此他们才会有如此巨大的优势和实力。

第二,狼不会一次打光他们的食物(黄羊等),不像人类那么贪心,什么都要等耗尽资源吃到苦头了才懂得后悔,狼群知道一旦杀光了食物,那么来年春天就会活活饿死,所以他们在打围的时候会故意放走一些羊,十分会算计。

而人类呢,明明知道这一简单的道理,但还是照样挥霍无度,不断、无节制地消耗为数不多的自然资源,这不就是在走向自我毁灭吗?有些专家学者解释说我们会不断发明高科技,可以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如果这种浪费的行为还不能被制止的话,就算是再先进的技术也恐怕无法挽回了吧!

第三,蒙古牧民非常擅长平衡,善于利用草原万物各自的特长,能够把矛盾的比例,调节到害处最小而收益最大的黄金分割线上。就如山羊中的阉羊大多有利角又胆大,敢与狼拼斗。羊群里放进一些山羊,常常可以抵挡孤狼的偷袭。因此,蒙古羊群的领头羊通常都由几十只大角山羊担任。

人类社会也理应如此,企业或者是其他机构,都应该根据员工各自的特点和能力,合理分配公司的人才所应负责的事务,而不可以出现冗员的现象,否则只会增加成本,增加公司的负担,浪费人才资源。

个人也是如此,虽然说如今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都是勉强筛选的,大部分都是跟专业不对口,我认为这样会降低社会生产效率,没有充分调配社会上的人力资源,俗话说:“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每个人都应该尽量依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来选择工作岗位,每个岗位都是相匹配的精英人才,这样的社会才会进步地更快吧!虽说这样的改变不容易,但是我相信不久的未来,每个人都可以开开心心地工作,社会各个环节都能高速运转。

中华游牧民族对中华民族和文明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最主要是在精神、性格上的贡献,刚强进取的民族性格是创造和支撑中华文明的支柱。如果华夏农耕民族是创造古代中华文明的脑与手,而游牧精神和游牧性格则是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脊梁。

软弱的金国南宋的灭亡,和蒙古骑兵的胜利,跟生产力高低没有太大关系,而跟农耕的民族存在以及由它所决定的民族性格有直接关系。一个民族要想防止被淘汰的命运,就必须部分保留或创造能培育强悍民族性格的生产方式和民族存在。总之,一个民族只有锤炼出自己的刚毅顽强的性格,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篇7:狼图腾读后感

这几天闲来无事,不知道做点什么,本想趁着春光明媚,绿草清清,去外面走走,欣赏下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在和几个同事聊天时,他们在谈论这段时间最畅销的书《狼图腾》,我一向很喜欢读书,当听到他们在谈论这本书的内容时,我深深的被吸引了,恨不得马上就去读这本书。

我突然想起,前几天我在给学生上课时,看到我的一个学生桌上刚好放着这本书,趁下课时间我去教室问那个学生借了这本书,还好书还在,我很高兴,拿到书那一刻我迫不及待的打开书就开始阅读了,这几天忘记吃饭,忘记睡觉,整天拿着书,我入迷了,因为好久没看到这么精彩的小说,被书中所描述情景深深的吸引,从小一直向往大草原的我,更是喜不胜喜,向往大草原,向往站在宽广的草地上,呼吸着草原的气味,躺在草地上看哪里蓝蓝的天空,看天空盘旋的雄鹰,看那里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景。

通过读《狼图腾》让我深深的体会到,草原人的精神,他们是那么的热爱他们的故乡——草原,他们为了草原愿意献出他们的生命,他们明白保护好草原就是保护他们的子孙后代,子孙后代才能得以延续。他们追求的是草原的和谐发展,各生物之间平衡发展,他们一生在草原上,以草原为生,过着放牧的生活,他们恨狼,又爱狼。一辈子打狼,但从不打绝狼,他们学习狼,崇拜狼,以狼为师,正是狼的这种精神,让草原上的人克服恶劣的环境,从灾难中走出来,繁衍后代。正是因为他们崇拜狼腾,他们的生命才能得以延续,最终他们的灵魂才能到腾格里,才能上天。

随着小说的深入,我的心在滴血,不懂草原的人来管理草原,外来人竭泽而渔,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贪婪,不考虑草原,杀鸡取卵,破坏草原,最终让草原失去平衡。多好的草原,就这样被人给破坏了,草原将不再是草原,而只是满地的黄沙,不再是到处绿草清清,不再是风吹草底现牛羊的美景,不再会现狼追猎物那一刻的爆发,将只是风起时满天的黄沙,黄沙将随风一直漂,漂过山川,漂过长城,最终漂到了北京城,天上下的不再是雨,而只是满天的黄沙,让人喘不过气来,只是怨恨,但无可奈何。让人类见识到自然的报复是多么可怕,人类只有学会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才能让我们得以永生。

纵观中国近代历史,到处战火四起,外强入侵,国之不国,民之不民,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中国近代缺少狼一样的精神,更缺少崇拜狼性,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大部份人的利益,甚至是整个国家的利益,致使整个国家长期被外强占据,最终导致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就是因为中国缺少像狼一样的凶性,狼一样的野性。如果一个民族缺少一种内在的凝聚力,没有崇拜像狼一样的精神,是多么可怕的事。我们可以强大一时,但是不能强大一世,这样的民族最终将走向败落。

从《狼图腾》中,我们不难发现,正因为当时蒙古人崇拜狼性,以狼为师,学习狼,崇拜狼,以这种精神,致使蒙古骑兵横扫亚殴大陆取,取得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成就,以至于震恐世界。我们不妨再来看看日本,日本全民崇上上武精神,学习上武精神,让整个民族具备这种精神,才有能力发起两次世界大战,最终战败,但是他们民族具备这种精神,像狼一样的精神。在战败后,他们不气馁,忍辱负重,面对内忧外患,把这种精神发挥出来,致使后来的日本走向强国之路,立足世界,并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认可。

从《狼图腾》中,我们中华民族的子孙,要学习狼的精神,学习狼的凝聚力,学习狼那种不怕死的精神,从小培养像狼一样的狼性,只有具备这种精神,那么我们中华民族在今后不论在什么处境,我深中华民族定能立足世界,给世界的和平,繁荣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那么中国的伟大复兴定能实现。

篇8:狼图腾读后感--那不屈的灵魂

《庄子》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意即人面对美丽动人的自然风景, 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张载在《西铭》中也说道:民与吾胞, 物吾与也, 意即爱所有的人和一切的物类。《狼图腾》为我们呈现了美轮美奂的草原风景盛宴, 作者也对其进行了尽情地讴歌。但是, 草原美景和对草原的讴歌, 仅仅是草原大美的表象, 从深层次看, 《狼图腾》体现着对草原的生态美学关怀, 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 《狼图腾》体现了“中和之美”、“物极必反”的生态美学思想, 正是因为草原人坚持、相信“物极必反”的规律, 它们才没有把狼赶尽杀绝。因为一旦狼被赶尽杀绝, 整个的生物链便会松动, 狼群消失之后草原的迅速退化与沙化便是其最好的证明。正如作者所说:“蒙古牧民擅长平衡, 善于利用草原万物各自的特长, 能够把矛盾的比例, 调节到害处最少而收益最大的黄金分割线上”[1]73;其二, 《狼图腾》体现了生态美学的自然性审美原则, 主要浓缩在“草原逻辑”这几个字里面。“倒伏的秋草的枯茎败叶渗出黄黑色的腐水, 遍地的羊粪牛粪, 狗粪狼粪, 兔粪鼠粪……”[2]147, 这些, 在常人看来, 都是肮脏的、丑陋的。可是它们可以给草原以营养, 有了它们的滋润, 草原便可以永葆生命与活力。到了这里, 又有谁能否认这些丑陋而肮脏的粪便是大美特美的呢。同时, 对于符合草原逻辑的东西, 作者都进行了赞颂, 哪怕是死亡和血腥。战争的血腥场面总给人一种凄凉哀婉的感觉, 可是在《狼图腾》中, 只要这战争与血腥符合草原逻辑, 作者也会品尝得有滋有味, “……母狼们真是豁出命了, 个个复仇心切, 视死如归、肝胆相照, 血乳交融。……狂歌狂舞, 欢心欢宴”。[3]49战争的血腥场面, 成语加排比的修辞运用, 放置在“草原逻辑”的大背景下, 显得相得益彰、理所当然。到了这里, 又有谁能否认这战争带来的血腥也是一种鲜艳的美呢。

(二)

《中庸·右第二卜第一章》托子思云:……天、地、人各有其职:天的作用是‘化’, 即化生;地的作用是‘育’, 即养育。人的作用是‘赞’, 即助, 帮助天地去化生万物。[4]这是理想中天人合一的状态, 也是额仑草原原始的生存状态, 而随着农耕汉人和盲流的大量涌入, 这一平衡状态被打破了。在这里, 人的作用已经不再是“赞”了, 而是“损”。汉人盲流人迹至处, 草原便无宁日。依据“盖娅假说”:地球是一个整体的、复杂的系统, 具有类似于生物性的本体感受系统。地球孕育了大地上的一切生命, 而地球当下的生态状况又是靠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之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包括人类——来维护的。[5]以此来观照《狼图腾》中之前的额仑草原:草原 (腾格里) 滋养着草原上的一切生灵, 而动物、植物……通过新陈代谢等又滋养了草原的欣欣向荣。人, 便是其中的“赞助者”, 人类根据草场的承载量来饲养动物, 当狼群过多时便捕杀部分狼群……这样, 整个的额仑草原便始终处于一种平衡状态之中。曾繁仁在其文章中提出了“返魅”的观点:所谓‘魅’, 乃由远古时期科技不发达形成的自然自身的神秘感与恐惧。工业革命以来, 科技的巨大发展极大增强了人类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于是人类以为对于自然可以无所不知……正是这种‘祛魅’成为人类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从而造成严重生态危机的原因之一。……在他们看来, 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占有, 因而他们愈加噬求得到超过的东西, 并往往为此而诉诸武力。……‘返魅’绝不是回到人类的蒙昧时期……而是部分恢复自然的神性神秘性与潜在的审美性。[6]面对“天人合一”状态的千疮百孔, 我想, 只有我们实现对自然由“祛魅”到“返魅”的转变, 我们内心深处的千疮百孔才能得到根治, 我们才能诗意地栖居于地球之上。因而, 自然之魅便是我们需要重新灌输的一种信仰体系。

(三)

“草原的腾格里几乎变成了沙地的腾格里。干热的天空之下, 望不见茂密的春草, 稀疏干黄的沙草地之间是大片大片的板结沙地, 像铺满了一张张巨大的粗砂纸。……偶尔见到一群羊, 则乱毛脏黑, 又瘦又小, 连从前额仑草原的处理羊都不如”;[7]355“几天以后, 窗外突然腾起冲天的沙尘黄龙, 遮天蔽日。整个北京城笼罩在呛人的沙尘细粉之中, 中华皇城变成了迷茫的黄沙之城”。[8]408和之前的额仑草原相比, 现在的额仑草原可谓丑陋至极。信心十足要战胜腾格里、战胜草原的包顺贵、建设兵团都成功了。因为草原被他们彻底打败了。但他们真的成功了吗?我想上述现实景象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恩格斯的“一步胜利, 二步三步失败”论告诉我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胜利, 在第一步确实都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 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9]

狼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图腾, 我们不会要求每个人都去信仰。但是面对当前严重的生态危机, 重拾自然之魅, 树立一个信仰“自然”的知识体系, 则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2]、[3]、[7]、[8]、姜戎:《狼图腾》[M],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4月第一版。

[4]、苗福光:《生态批评的三维知识空间》[J],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年第1期。

[5]、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知识空间》[J], 文艺研究, 2002年第5期。

[6]、曾繁仁:《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 文艺研究, 2007年第4期。

篇9:《狼图腾》读后感

从未见过真实的狼,但不知不觉中对狼有一种莫名的景仰。

第一次知道狼,大概是从《狼来了》的故事,后来渐渐地听说了狼孩,在《动物世界》中对狼有了更深的了解。然而,始终有一层薄雾阻隔在我和狼之间,直到读了《狼图腾》,这层薄雾才渐渐稀疏起来。

从小就听父亲说起狼的故事,父亲简直对狼佩服得五体投地。父亲说,三十六计除美人计外,狼无一不通,人会的计谋,狼在几万年前就已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训练出来了;狼吃马时有多厉害?咬住马肚一旁的皮肉,从马身下横穿过去,马的巨大的内脏统统坠下来,越疼越跑,越跑越疼,最后被自己碗大的铁蹄踏得肝肠寸断,惨不忍睹。要知道,这可是在飞奔的马蹄下,出了一点差池狼就可能被马蹄踢碎脑袋;数米高的围墙,狼通搭狼梯的方式一跃而上,顺利飞入羊圈„„

湛蓝的天空点缀着棉花似的白云,碧绿的草原上牛羊在悠闲地吃草,马驹儿在欢快地奔跑,嘹亮地民歌在蓝天与大地之间飘荡。这一直是我憧憬的草原风景,却是《狼图腾》中额仑草原的真实写照。额仑草原淳朴的牧民们相信腾格里,就像汉族的人们相信天一样,腾格里就是他们的天。他们独特的信仰伴随着的是独特的“天葬”:汉人去世时,将人埋在土下,灵魂升上天堂,而草原人将死者的尸体搁置在牛车上,在一块崎岖不平的草地上颠簸,尸体在哪儿从牛车上掉下,那儿便是他们的归宿。不用土埋,三天之内必有狼群来清理尸体。没有隆重的葬礼,没有嘈杂的哭喊,甚至没有眼泪,只要一头老牛,一架破车,一卷苇席,两三家人,便是此生最后的陪伴。草原人相信逝者的灵魂会飞上腾格里,如果三天之后尸体仍在那儿,家人便会不安。草原人一生食肉,杀生无数,所以他们用这种天葬来偿还自己杀生的罪过。他们生于草原,长于草原,死于草原,他们活着时的一切从草原上获得,死后也要归还给草原,只有这样,灵魂才得以安息。草原人都希望自己的灵魂尽快升上腾格里,但他们绝不用自杀的方式违背自然规律。

草原人敬狼、爱狼,他们认为狼是腾格里派下来守护草原的神,他们从不用保暖的狼皮来做御寒衣物,他们不吃狼肉。但他们也杀狼来控制狼的数量,他们有比狼更狡猾的捕狼技巧。毕利格阿爸是草原牧民中德高望重、智勇兼备的老人,他率领牧民们猎狼,草原上经常上演一幕幕惊天动地的人、马、犬与狼的智慧与胆识的较量,狼王与老人的战争是可以作为军事教科书中的典例的。他们也从狼洞里掏狼崽,然后揪住尾巴甩上天重重地摔死,送它们去见腾格里,他们也会把狼皮挂在杆上迎风招展做成狼旗,可他们从不把狼赶尽杀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狼训练出了彪壮的骏马,跑得飞快的黄羊,狼控制着獭子、兔子和老鼠的数量,防止它们破坏草原,从而养活更多的牛羊,是狼孕育了青青草原,孕育了威武雄壮的草原汉子。

草原狼从出生到死亡,时刻都是一名战士,贪婪、凶狠、狡猾、智慧、倔强、坚毅无一不在狼身上体现。下乡知青陈阵用狗奶喂小狼崽,小狼崽挤开旁边吃奶的小狗崽,将所有乳头都吮吸了一遍之后挑了只出奶量最多的吃,拼命吮吸的同时还用两爪捂住两旁的奶头,小狗们只得眼巴巴地望着。小狼从小脱离狼群,无任何狼教,却能在滚烫的沙地上挖出坐南向北的地洞去避暑。牧场迁移时,小狼宁愿被勒出血也不愿被牛车牵着走。狼是不可养的,也是养不活的。额仑草原的牧民们,即使是毕利格阿爸也没有养过狼。你可以训狮、训虎、训鹰,唯独不可以训狼!狼的精神就是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狼生来是一名战士,可杀,但绝不可辱!被人养、被牵着走便是对它最大的侮辱!没有一只狼是不向往草原的自由的!

然而,宁静的草原生活并没有持续下去,汉人大批移入草原,游牧变成定居,生产建设兵团将拖拉机和吉普车开进了草原,无知的领导人为剿除狼害,用夹子夹狼,用烟熏狼,用药毒狼,用枪打狼,用火烧狼,用车撵狼,用炮炸狼,非把狼赶尽杀绝不可。毕利格阿爸势单力薄,无力阻止垦边大军的行进,环境一天天恶化,他痛心疾首,怀着对额仑草原的愧疚

去了腾格里。没有了狼,獭子、老鼠、兔子大量繁殖,加上人类的农耕开垦,广阔无边的额仑草原迅速变成沙漠!狼群几近绝迹!漫天的黄沙来了,这是对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惩罚,是腾格里对人类的惩罚!

然而,全书的精彩部分却不在于狼,而在于以狼说史。从有人类文明开始,直到今天,一直是狼与羊的历史。狼象征着游牧民族,骁勇善战,生存于严酷的的自然环境中,拥有着无可匹敌的智慧与力量。而羊象征着农耕民族,主要是汉族,战斗力不强,却能同化一切外来事物。匈奴、西夏、契丹、女真、大辽,无一不是马背上的民族,仅仅凭借着极少的土地与人口,却能任意践踏中华大地,尤其在南宋时期,甚至将偌大一个宋朝逼在东南一隅!而创造中国最大版图的,却是成吉思汗——这个只识弯弓射大雕的人。

中国的历史,便是狼与羊交替统治的历史。大汉族屡屡受到少数民族的骚扰,但正是在骚扰之中国家才不断强大,这骚扰便是狼性少数民族对羊性汉族的一次次输血!很多朝代往往不是亡于外敌的入侵,而是内部的腐朽。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狼性的少数民族看到中原统治者实在无力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时,便不再浪费自己的血液,而是取而代之!但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很快被根深蒂固的汉族的文化软实力所同化,直到重蹈前朝的覆辙!

放眼世界,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无一不是狼性的历史。统治阶级先是在自己的领土内极尽压榨奴隶、劳苦大众,成为自己国内的土狼,后来发现了新大陆,去殖民,成为海狼!狼性运用得好便能使自己屹立于民族之林,国富民强;用不好便走向极端,是血腥,是殖民,是侵略!

看看中国的近现代史吧!满目疮痍,令人心痛!原因何在?当国人习惯了被压迫与宰割,迎来的会是更多的压迫与宰割!像绵羊和满大街穿着衣服被牵着走的小狗一样的奴性羊性在儒家的温床上已经根深蒂固了!万物皆有法度,妥协与忍让只会让敌人得寸进尺。软弱的中国太需要狼一样的野性了,独立,自由,团结,合作,无私,睿智,顽强,这些对于某些懦弱的国人来说太缺乏了。只要这些,哪怕是一部分,在国人身上体现出来,也就不会有令人痛心令人耻辱的中国近现代史了。狼的精神应当是我们的榜样精神,狼是我们不竭的的精神源泉,以狼为图腾的民族不会被打败!

中国自古是重农抑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这片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产生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农耕民族的图腾是龙图腾,而龙在人们的观念中具有耕云播雨的神通。龙确保风调雨顺,使饥寒交迫的农民有个好收成,解决了人们基本的生存需求,从而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而狼保护了草原,也成为游牧民族的崇拜对象。两者不同的是,狼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而龙则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事实上,考古中发掘的先民制作的龙的形象,外型上像极了狼,因此作者也提出了龙图腾是由狼图腾演变而来的观点。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额仑草原和她的赤子狼已经或者正在消失,曾经的美丽早被人们遗忘,但历史不会忘记,曾经有那么一只最坚强最勇敢最具有智慧的队伍,守护着广袤的额仑草原,为人类送去福祉,却被人类赶尽杀绝。当额仑草原变成漫漫黄沙,再也喂不出一只彪悍的骏马时,那只被人类追杀九死一生的白狼王是否还活着?它是否会在月圆之夜,立于山巅,口朝明月发出悲切的呼嚎?当它看到自己曾经苦心经营多年任意驰骋的大草原已经不复存在,曾经在草原统治亿万生灵的最英雄最智慧的自己如今在偌大一个额仑竟无立足之地时,是否会痛心疾首,像人类一样流下眼泪?

篇10:狼图腾读后感

马清琳

这个假期我读了姜戎的<狼图腾>,我从翻开第一页起就被这本书给深深的吸引了,那些文字把我带进了广袤额仑草原.让我和那里的人,那里的狼,那里的一切亲密接触.于是平生第一次为了一本书而足足看了半天,不觉得累,也不觉得饥渴,全神贯注,象是着了魔.起初以为狼只是喜欢群居的野兽,凭借着数量的优势扑捉一些小动物,苟且存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生物而已.在我心目中狼的地位是很尴尬的.凶猛不及狮虎,速度不及猎豹.同为食肉类哺乳类动物,它也只能去欺负狐狸.它的存在也只是为了衬托虎豹们的勇猛.就象一部电影,它永远只能做配角.然而,随着读书的深入,我越来越明白我以前的想法是多么的可笑.在《狼图腾》中,首先让我感兴趣的是对人物和狼的活动的生动场面描写。主人公陈阵作为一名北京知青,到内蒙古边境的额仑草原插队。在草原上,他钻过狼洞,掏过狼崽,养过小狼,与狼战斗过,也与狼缠绵过。故事以狼为主题,写出了当时的环境,展开了由几十个有连贯的“狼故事”。但是整本书最吸引我的,还是作者所描写的关于狼性的思考。

狼是智慧和团结的,这一点在草原狼捕杀猎物的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它们的每一次进攻都堪称经典.它们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好像在实践孙子兵法,‘多算胜,少算不胜’.在狼与人的争斗中,这种智慧也随处可见.为了不使狼群暴露,独处而被人发现的狼,往往逃向与狼群相反的方向.牺牲自己,保全群体.这绝对是智慧.狼更是勇敢的。狼从来都不畏惧死亡.它们为了冲垮马群,不惜牺牲老弱的狼去撕撤外围壮马的肚皮,与马同归于尽.与群狗的争斗中狼也是前赴后继,即便是战斗到最后一条也毫不畏惧.在那片草原上它们是实实在在的王者啊!

篇11:《狼图腾》读后感

狼之所以可以成为蒙古草原民族的精神象征,从书中可得知,大约是狼的聪明智慧、耐心耐力、家族团结等特性,足为人类典范。草原民族自古师法狼群,更造就了成吉思汗-这全世界知名的劲旅,影响人类历史之大,不得不另人佩服。个人的看法,的确在某些方面,是相当令人省思的。

狼的兵法,令人印象深刻。对温驯软弱、胆小受惊的羊群、予以无情的围捕屠杀;即使野生的黄羊奔跑速度比它快,它们也能用计使其入陷阱而一网打尽。对马群,虽比其高大且速度快,可耐心等待机会,利用地形、天候,如两军交战兵少一方利用上述优势,使令一方完全失去士气,全数被歼灭。对鼠兔之辈,则声东击西、守株待兔,予以各个击破。兵法之多变,另人@为观止,也难怪人类要效法。个人认为,书中描写狼之细腻,远比Discovery频道还要清楚。作者除了在野地观摩外,还实际捉了一匹小狼来养,相当刺激。对於我们这种生活在亚热带城市的人,根本是不可能的经验。

书中对于狼的功过,随著故事的情节起浮,个人还觉得蛮有趣的,但到最后,却专门来讨论,个人觉得有点倒胃口了。建议跟我一样对说教没耐性的人,可以忽略不读,以免破坏感觉,太道学了。草原顾名思义,就是以草为中心的生态圈,狼就像食物链的最高层,维持著生态平衡,自古以来的游牧民族也不敢破坏。但自从非游牧民族迁徙入草原,短视近利,为了短暂的畜牧收益,利用现代的枪枝、车辆,大量捕杀狼群,造成生态链失衡,大量牛羊马兔鼠繁衍吃草,使得草原加速沙漠化,反而祸害子孙。个人觉得,只是近代生态浩劫中的悲剧之一,在其它国家,类似事件彼彼皆是。的确最近世界各国提倡保护自然,给了深深的呼应,相信大家读了,也会有这种感触。

书中比较有趣的部分,是观察小狼的成长。狼有与生俱来的野性能力,可以在大自然中生存,即使是失去了父母狼的教导。这也是为什么狼族虽遭到人类的大肆捕杀,而仍未在地球上绝E的原因。所以我觉得,可以在教育小朋友时,让他们去学习野外求生及多多接近大自然,应该可以从中体悟到珍贵的经验。

篇12:论电影《狼图腾》的不足

许多影片的开篇是悬念开片:设置一个特别大的悬念,让你揪心。如《失孤》这部影片里,开头的字幕还没出完,就在银幕上现出了一个大大的、非常非常可爱的孩子头像,旁边的字幕清晰地标注着:被人贩拐走,随之其影像渐渐“沙化”,飘散开去……,影片由此抓住了千百万观众的心,带领着众人走上了“漫漫寻亲路”。

还有一种开篇,是耀武扬威似的,让你羡慕崇拜。大家都非常熟悉的007系列,它总是在片头的3——5分钟的时间里,用洗练的镜头来表现英雄007能上九天揽月,能下五洋捉鳖的功夫,展现他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扫清顽敌,最终安然回归的“惊人壮举”;而他还会像邻家“坏男孩”一样,“揽尽人间秀色”,从而引发我们对007的极大关注而乐此不彼地将电影看下去!

这,就是好的电影开篇。它达到了电影开篇的基本诉求:介绍背景,抛出悬念,抬出诱人的元素,为故事的展开打下基础。

好的导演,会从开篇开始,设置一个又一个的悬念,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丝丝入扣,环环相接。他将一个个悬念引出,又去探寻和揭示一个个谜底……

而有着畅销小说垫底,拍摄周期长达数年,遍请世界高手,投资额巨大,“完全尊重导演意图”的史诗般电影《狼图腾》,却没有“吸人”的开篇,没有丝丝入扣的主题设计,没有人与狼的矛盾和情怀的逐次展开、转变、升腾;我们看到的是纷乱杂陈的琐事,是自相矛盾的对狼的描述,是一厢情愿的对蒙古草原的诠释。

阿诺导演的《狼图腾》开篇,是一片红色的海洋,是一大群城市“知识青年”的遣送——它是以1967年中国文革中“革命小将”被遣散到“广阔天地”为背景来开篇的!

这样的红色场景,与草原上的人狼故事“相干”不大;而作为铺垫,的确小题大做了。

唯一能解释的,就是导演阿诺自己的喜好。这样的喜好,让影片“跑题”,并削弱了全片的感染力。

实际上,导演阿诺在88年执导的《熊的故事》里,就有过分灌输的痕迹,三场小熊“梦境”的表现,既没有给小熊的稚爱增色,又没有为故事的发展加瓦,实属多余。

如果本片是以几个初来乍到知青在草原上与狼的初次遭遇来开篇,展现狼的足智多谋、不断尾随;阵型有序、打而不乱;锲而不舍、坚定跟踪,从而形成挥之不去的恐怖气氛……;而知青在这种情况下的惊吓、反击;失利后的恐慌甚至绝望……,最后又以草原牧民在暮色中的援驰而收尾,那将是一场多么荡气回肠的开篇!

如果这样开篇,就为后面的惧狼、恨狼;打狼、灭狼;救狼、喜狼的故事,做了夯实的铺垫!

在这点上,阿诺导演并没有瞄准狼与人的故事来开篇,而是把全片第一场狼出场的戏处理成了一场“笑剧”。

狼,之所以引起人类重视,受到人们的极度关注,就是因为“狼,要吃人”!把几十只狼对一个“嫩仔”的围猎,拍成了一场“演习”,一场“游戏”,在单人的敲击马镫的金属声中,几十只饿狼就像古战场上的士兵一样“鸣金收兵”、“落荒而逃”。——这,可以说是导演的“创新”了。

我不去猜测导演这样处置的原因,也不去讨论这种事存在的可能(万事皆有可能。但哪些是常态,哪些是个例,还是有公论的)。但作为同行,我知道,在这情节之后你再向观众述说狼的“丰功伟绩”,再动用“狼演员”犯下“滔天罪行”,你再利用后期合成和动画来描述狼的坚忍不拔、凶残万分……都难以说服观众。

在一部描写狼、崇拜狼、最终“以狼为图腾”的影片里,在开篇仅十分钟里,这样的情节设置,难以将剧情引向高潮。

回看小说《狼图腾》,你会发现,在该书的前半截,都是描写狼的攻必克,战必胜,无往而不利……就是一群有经验的老猎人,如果没有武器,在狼的面前,也难讨胜算。所以,草原狼才成为了蒙古族牧民心中的阴霾,也才让狼成为我们今天议论的话题……

在一个时间有限的电影里,要让男主角从“惧怕狼”发展到“喜欢狼、爱上狼”,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需要大量的篇幅。阿诺导演则另有侧重,他将篇幅放在了“男知青与牧民女”的草原欢爱之中,放在了“与狼生死搏斗”之上以及“盗挖黄羊”的深层细节展示中……

这些章节,在对后续文章的推进上并没有明显的推波助澜作用。

在27年前阿诺导演的《熊的故事》中,就有在叙事章节上的把控不佳的情况出现。

在那个片子里,猎人被感化而立地成佛离开了森林,却忽然冒出一段“美洲狮与小熊的生死劫杀”。该章节拍得出神入化,扣人心弦,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但是,作为《熊的故事》,这一段恰恰是狗尾续貂。起码,是导演的处置不妥而形成的“二个影片”硬剪在一起的感觉。

在《狼图腾》中,导演让主角陈阵在被狼群围攻、差点丢命的情况下,无源的、一瞬间就“爱上了狼”,不假思索地就要“要掏一只小狼崽来养”。这种无原因的“爱上狼”,的确显得唐突和冒失。

导演为了佐证陈阵的单相思,设置了“大地动容,苍天助阵”的情节,在天空中为陈阵描绘出了一幅“圣者”召唤图和一幅美丽的“狼图腾”云彩,以图呼应全片的主题,达到了极强的视觉渲染效果,但在情节设置的合理性上还是稍显不足。

电影里,男主角陈阵就像唐吉可德一样执着而疯狂的“养狼”,其中狼崽二次伤人,引起二次救助。但这,都没有推进人对狼的新认知,只是强化了“狼要吃人”概念。养狼而没有新元素的出现,与平行推进的打狼剿狼,狼群的几次大规模反扑互不相干,影片设置“养狼”的巨量篇幅?

单纯的惧狼恨狼成不了故事,单纯的打狼灭狼也成不了故事,单纯的救狼喜狼还是成不了故事,只有将些事情巧妙地串连起来,展现矛盾、再现变化、最终让人们对狼顶礼膜拜,让“狼的图腾”真正飘扬在草原之上。这,才是一个好的故事。

按理。电影的篇幅有限,它的改编,主要是突出主线,把故事讲清楚。在影片中,人们对狼的认知和态度的改变,本应是主线,是主题!而这一过程,是有因的,是渐进的,是曲折和艰难的……。因而最后对狼的理解和崇拜,乃至于升腾到图腾的境地,才能是刻骨铭心而又挥之不去的!

在本片中,惧狼恨狼的篇幅较少,打狼灭狼倒是用了不少笔墨,而对狼的描述,几乎就是空白。我们在影片中,看不到狼的悲欢离合,看不到它们的原则和追求,观众缺少了解狼的渠道,进而缺少“憧憬狼”的说服力。崇敬和膜拜,成了主角陈阵一个人的单相思。

导演在对副线人物的处理上与小说有较大的出入。在小说中,毕利格老人是草原智慧的化身,他热爱草原又熟知自然,他集一生的经验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他的关爱和影响,也让一群“知识青年”,对草原有了新的认知和热爱……

而在影片中,毕利格老人成了一位孤独的牧师,满腹经纶,却在大灾来临时却没有了踪影,最后还因为自己的经验不足而成为了人类暴力的牺牲品!

在影片中,毕利格老人几乎没有追随者,主角陈阵也是若即若离的,就连自己的儿子儿媳都“与父相背”,参加了掏狼窝灭狼仔的活动,牧民们就更是“惟命是从”地紧跟着包场长,几次与狼交手,几次失利,却不总结,无醒悟,依然紧随包场长,疯狂地和狼“干”上了……人与狼的对立和仇恨在加剧,人对狼的绞杀在加紧!而理解和共处就没有了空间。

不能不说,这部耗时7年、投资3亿、集国家各项优势予以保障的影片,从影片场景的宏大,到视觉效果、画面都无可挑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片,但从情节设置和影片内涵来看却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可以说是身兼第一编剧,担负着导演重任的阿诺先生的遗憾!

参考文献

篇13:《狼图腾》读后感

世上曾有一个未解之谜:为什么成吉思汗只有区区几万大军,却能够横扫东亚,建立一个强大而神秘的王国?许多蒙古族人都毋庸置疑地认为:这是因为成吉思汗是草原人。一个草原人,是必须与狼打交道到的,而与狼打交道,不知不觉中,狼的智慧就慢慢融入了成吉思汗的思维中。无论是狼训练的方式,还是狼打仗的计谋,或者是狼的毅力、勇敢、思维方式,都将给成吉思汗带来不可小看的威力。

这就是狼啊!虽然狼会偷食人类的牲畜,但这丝毫不能掩饰狼的非凡的威力,它捉食草原上的鼠类,使草原的鼠灾得到大大的缓解;它运筹帷幄,使人类学到了大量的计谋;它坚强现实,不白日做梦,只为目标而奋斗,比起这一点,我们人类逊色了很多。可许多人类不肯正确的面对狼的优点和缺点,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绝不可能绝对,如果只死拽着狼的缺点,疯狂的消灭狼,恐怕,不久的不久,也将是我们人类的末日了。

狼也是为了生存,并非只有人类以食为天,世上千千万万的生物都是以食为天

篇14:狼图腾读后感

开始听狼图腾的故事,开始翻开狼图腾的书,就隐约觉得这会是一个悲剧。随着渐渐深入作者所描述、所回忆的经历,心中也开始升起狼图腾,为狼的机敏,狡黠,眼神的坚毅,步伐的灵敏深深折服。

对这部书的评价新、奇、振奋、深思。作者从去草原之前对狼充满好奇,到对狼渐渐加深接触,到自己养草原上神圣的狼,对狼的了解渐渐加深,对狼的佩服与感叹也是不断加深,一次次都为之震撼,为之倾心。作者养了小狼,最终狼走了、彻底的离去了、从狼的命运想到草原的命运,想到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对中国的历史,今后的发展做出深思。这本书是一段历史,是一部文化史,一本思想史。

书中所说的游牧精神,是一种大游牧精神,不仅包括草原游牧精神,包括海洋“游牧”精神等。曾经,草原游牧民族用他们的智慧与勇敢政府了半个世界,让世界知道草原民族的优秀,比之后来堂堂中国所经历的曲折与屈辱,要从中国人民的思想上找原因,思想决定意识和行动,中国人草原上具备的、狼传授的生存规则、禁忌已经淡化了。这不只是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的矛盾,是思想的碰撞,思想决定一切。

本书的高潮和主要思想出现在后来对狼图腾的探讨,由此想到很多。

1、人类是使于野兽,远古时期人类的兽性狼性极强,这是人类在几十万年残酷竞争中赖以生存下来的基本条件。没有这种凶猛的性格,人类早就被凶残的自然环境和兽群淘汰了。但是兽性狼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危害也极大,假如一个国家里的人群全像狼群一样,这个国家的人群就会在互相厮杀中同归于尽、彻底毁灭。现在的国人普遍狼性不足,太谦和,缺少霸气,不能独树一帜、2、相比东方的中庸之道,西方民族走的就是一条保留人性半野蛮的文明发展道路,形象地说,西方走的是一条“文明狼”的道路,从“古代野蛮狼”走到“古代文明狼”,再一直走到“现代文明狼 ”,现在正朝着未来真正大写的“文明人”演进。而华夏民族力图走一条人性“无野蛮”的农耕式文明发展道路。

3、在中国古代,先贤之道怎样调和狼性与羊性的关系,让中国的历史更好的发展。儒家教导:“其为人也,温柔敦厚”,到宋明理学大力鼓吹“存天理,灭人欲”。在农耕民族存在的基础上,经过千年的教化驯牧,华夏的知识层布满温柔敦厚的谦谦君子,华夏下层布满了软弱可欺的良民顺民,羊性几乎成了华夏的国民性。这条道路走得太极端,后来敦厚的羊群一旦遇上了凶悍的草原狼群,其结果,二十四史早已记录得血流成河。再后来,世界变小,敦厚的华夏“文明羊”遇上了凶悍的西方“文明狼”,两种文明相撞,撞翻的当然是羊。

5、性格决定命运,改变一个人,一个国家。性格是其能否成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于民族来说,民族性格则更是一个决定民族命运的生死攸关的国家大事。从世界各民族兴亡盛衰的历史看,民族性格属于民族脊梁问题。历史证实,一个民族的性格强悍进取,这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机会就大就多;而一个民族的性格软弱,这个民族被淘汰的可能性就增大。从世界上实际存在的民族价值标准看,民族性格软弱是一个民族最致命的缺陷。

6、历史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富强不只是一味寻求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要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也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理念。

篇15:《狼图腾》读后感

其实文章在小狼回归腾格里的时候便可以结束,尾声与探讨狼图腾精神虽是中国式大圆满结局,但却让我更感到一种莫名的哀伤,希望还能有一些幻想的余地。

文中的狼就同军事家一般,战法精密,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很有章法;总会在最佳时机出击,保存实力,麻痹对方,并在其最不易跑动时突然出击,置对方与死地;并且,最值得称道的是战斗中的团队精神,协同作战,甚至不惜为了胜利粉身碎骨,以身殉职。

正如一句比较流行的话来说:“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如果,有了像蒙古草原狼一样的伙伴,那么,整支队伍便会大大提升战斗力。

同时,文中的狼也是一种脆弱的生物,他们,幽怨,孤独,因为固执与亲情的呼唤而仰天哭嗅,一直都十分偏激地用战斗、用生命维护着狼的尊严。

这样的狼,让我意识到它的美,是那么的令人心痛,却又是如此强大而又神秘;不知多少次,因为它这神秘的性格,而热泪翻滚,久久难绝……

全书的背景选取于混乱的文革时期,狼图腾的意志直逼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统治者——“儒家思想”深处的弱性,那种酸儒的气息缺少的就是狼的野性。

人固然需要有礼,否则与发狂的野兽没有多少区别,但不要因为礼仪这个框架而束缚思想,要有狼的那种豪放。毕竟,有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小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伪君子,只有他们肆无忌惮地背后捅刀子,却又让你不敢相信害了你的事实。不要畏惧,自视甚高的人类往往在很多方面不如其他生物,但却要硬分出三六九等,我们应该去学习它们。平等不要只当口号,否则种族歧视还会在暗处波涛汹涌吗?静下心来,仔细聆听狼在草原上霸气千古的绝唱,仔细观察图腾想要表达的意义,因为它不只是艺术品。

篇16:狼图腾读后感--那不屈的灵魂

图腾的起源问题, 是图腾文化诸多问题中最难、最复杂的问题, 世界上许多著名学者对此都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但迄今为止, 尚未有统一的答案。“图腾”一词原是单词totem的音译, 意为“祖先”, 最早见于1791年一位英国商人 (J.Long) 所著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一书当中。书中的“图腾”一词源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族方言otoeman, 意为“他的亲属”。在图腾产生的历史时代, 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 氏族的图腾主要以植物、动物或自然现象产生的形象为标志性徽章。在原始人的意识中, 图腾是用以理解人与人, 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准则。《蒙古秘史》开篇就说道:“成吉思可汗的根源, 是奉上天之命而生的苍色狼和他的妻房惨白色鹿, 渡过腾汲思水, 来到斡难河源头的不善而罕山前住下, 产生了巴塔赤汗。”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 狼和鹿是作为蒙古族最早的氏族存在的, 氏族的出现也使蒙古族出现了自己的图腾崇拜。除此之外, 蒙古族还有许多将帝王生死与狼的命运相联的传说流传了下来。从这么多说法中可见蒙古族崇拜狼的心理流传已久。实际上,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其他实体的支持, 但他们并不是高级的实体, 而是低级的, 是动物, 由此便产生了动物崇拜。通过《狼图腾》一书我们可以得知, 蒙古草原上人和狼的斗争持续了千年之久, 但也是在这无数次的斗争当中, 人们将狼的一些战术活学活用到其他领域并且尝到了胜利的果实。再加之狼作为蒙古族最早氏族的存在又具有被崇拜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蒙古族崇拜狼也就理所当然了。

2. 蒙古族的图腾禁忌

在《狼图腾》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毕利格老人发现陈阵饲养小狼时, 他怒道:“腾格里是不允许你这么做的。”这一情节就是对图腾禁忌的暗示。弗洛伊德将禁忌解释为神圣的、崇高的、神秘的、禁止的。图腾禁忌的两条准则之一是不杀图腾动物。随着社会的发展, 这条准则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们在不得不杀害图腾的时候一定会举办相应的仪式来求得图腾的原谅。《狼图腾》中也有所体现:蒙古族虽然杀狼, 但他们认为那是腾格里的旨意, 他们将狼送到腾格里那里去, 也正是他们尊重狼的体现。

3. 错综复杂的蒙古族图腾崇拜

恩格斯说:“人们崇拜自然, 并产生某一种氏族同某种动物或植物存在着血缘联系的幻想, 从而把它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 也就是这个氏族的祖先保护神和标志。”图腾实际上是一群原始氏族因迷信而崇拜的物体, 他们一直都相信自己与他们之中的某一个有着特殊的关系。我们看到, 一个人与图腾之间的关连是一种自然利益的结合;图腾从意识上来保护人们, 人们则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对它的尊敬, 图腾与偶像之间的区别是:图腾从不会是孤立的个体, 它通常是指某一种类的动物或植物, 很少是指无生命的自然物, 更鲜少是指一群人工制作的物体。原始人认为某种图腾象征自己的祖先, 并且相信血液是运载灵魂的特殊载体, 于是, 猎杀成为崇拜的一种独特存在方式。在狼与人的生存竞争中, 草原狼是草原人的敌人、朋友、兽祖、宗师、保护神和楷模。在《狼图腾》一书中, 蒙古族的图腾崇拜就是崇拜与猎杀的结合。但这种猎杀的最终目的就是消灭。这是蒙古族的图腾崇拜与传统意义上的图腾崇拜最大的差异部分。他们认为狼危害草原的同时, 也认为狼以另外一种形式在保护着草原。这种极为矛盾的想法也是书中主人公陈阵作为“外来民族”最不能理解的一部分图腾崇拜。《狼图腾》一书中描写的“草原”“草原人”和“草原狼”的各种事迹中都交织着蒙古族对“狼”既崇拜又猎杀, 爱恨缠绵的“相爱相杀”的心理。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许多汉族人对草原的全部想象。《狼图腾》不仅围绕着人和狼的故事来展开画卷, 让我们认识了真实的草原, 更为重要的, 它是为读者开辟了一个审视图腾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张仁忠.中国古代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增员技巧】18.2015,加入保险行业正当时,10个理由让你别再犹豫!下一篇:毛城印象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