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实录)杨学山:走向智能制造

2024-04-30

(演讲实录)杨学山:走向智能制造(通用2篇)

篇1:(演讲实录)杨学山:走向智能制造

(演讲实录)杨学山:走向智能制造

2016年4月23日,“北大CIO中国行--上海站”活动在上海中星铂尔曼大酒店顺利召开,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老师在活动上发表了题为《走向智能制造》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学员、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到“北大CIO中国行――上海站”的现场,跟大家一起分享我关于“智能制造”的一些想法。制造业,在座的CIO,这几年被概念搞得晕头转向。尤其是新工业革命、工业4.0、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互联网+制造业这整个就是概念的大轰炸。其实这些概念背后的东西基本上都一样,只是用了不同的概念而已。但是它确实说明制造业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所以我想今天上午的时间分享三点:

一、我们对于这场变革究竟怎么认识?

二、这一场变革,是为什么发生,又走到哪儿去?

三、怎么应对?(“怎么应对”只从微观讲,不从宏观讲,就是只从企业讲)。

如何认识:历史、全局、战略

我先讲第一个,制造业的这场变革。我们怎么认识?怎么认识还是从三个角度:历史、全局、战略。从历史的角度看,我们在这个地方回顾历史特别有意义,在这个地方大概东南方向六七公里的地方,就是黄道婆出身的地方和从云南返回来创造先进的纺纱的地方,这应该是在1320年前后黄道婆完成了这样的创新。这个创新是一个人可以纺三个锭子,劳动生产力提高了2倍多。但是一定要记住,这是1320年的样子。过了450年,英国珍妮纺纱机诞生,珍妮纺纱机诞生的时候只有8个锭子。然后再来就是蒸汽机,蒸汽机可以带几千个锭子,使得我们纺纱的能力提升了一千倍以上。再过大概100年的时候,大概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时候,上海开始有中国的近代工业。近代工业开始在上海发生,在此后的一百六七十年里面,上海的工业就是中国工业的代表。中国工业从无到有,一直到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前后,上海的产品就是“质量好,牌子好”的代表。但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制造业30年变成了世界第一,但是上海持续下降。不管是规模,还是品牌,都在持续下降。讲这一段历史,要说明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沿革的过程里面,我们只有朝着历史确定的方向走才有机会。如果不朝着这个方向走的话,我们就会没有机会。而这一次以智能制造或者智能化为主要代表的这一次变革,从历史的角度看,它是和机械化、电器化、自动化并列的制造业的重大变革,而且变革的深度和广度要比前面的三次还要深刻,还要广泛。

所以接着我讲认识的第二个,从全局看。从全局看,这一次的变革是全局的,不是局部的。而这个“全局”不仅是制造和制造业本身,而是整体上改变了供给需求和供需关系。我们制造企业为什么能存在?是因为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社会上有人买你,所以你才能存在。如果这个不存在的话,你的企业就没有了。所以我们讲“制造业”的时候,实际上是“供给、需求和供需实现的模式”。而这次变革从供给的角度看,我们看到了产品、装备、生产线、供应链在变革。另外,我们看到需求的变革。由于需求的变革,产生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供给在变化,因为供给的产品变了,所以需求跟着变。第二个原因,由于收入的增长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导致了需求的变革。当然,还有收入怎么划等,就是消费者偏好在变革,所以导致了我们的需求变革。这一次的变革,我们由制造的原因导致了需求和供需结合的变化,也就是说大家所说的“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供给和需求之间怎么联合起来。如果使得从原来是供给决定需求,慢慢的转向真正的需求决定供给。不仅改变了制造,而且改变了需求和供需实现的模式,还因此改变了我们的管理模式。

从战略的角度看,这次变革是战略的,不是战术的。也就是说,它会对企业的生死存亡,国家的、产业的,能不能在世界上的位置,是上升、保持还是下降,带来根本的影响。其实我们看,在任何一次重大变革中,企业都是重新洗牌的。你跟上了,就发展了,跟不上,就被别人取代。尤其是在今天的条件之下,这样的变化会比原来几次(机械化、电器化、自动化)要深刻的多。原因是什么?其实一直到中国的制造业成为“世界第一”之前,整个全球看整体的供给和需求情况,一直是供给不足。1929年-1933年的美国大萧条说起来是供给过剩,其实是分配问题,根本不是真正的需求不足,是分配问题造成的,不是需求不足。而这一次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将会造成真正意义上的供给大于需求。所以为什么中国这次产能过剩,应对会如此困难?这才是本源所在。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点,就是中国崛起以后会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供给大于需求?原因很简单,我们想一想,中国为什么会那么快从一个制造业在全球落后的国家,变成全世界第一,而且是全世界整个制造产业门类最完整、规模最大,而且很多领域从最终产品的角度看,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这样的程度。为什么?是因为社会发展的环境变了。变在哪儿?

1.资金不缺。在座可能有一些企业感到资金的成本还是比较高,但是从社会的角度看,资金是绝对的不缺,而且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资金问题其实是很容易解决的事情。从宏观的角度看,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

2.人不缺。今天大学生、研究生,一年推到社会的是700万。还有互联网,可以让我们不断的掌握新知识和新认识,所以人不缺。今天绝大部分产品要把它制造出来,不缺资金、不缺技术、不缺人、不缺管理,就缺市场。在座所有的企业想一想,你现在最缺的是什么?是市场。只要有市场了,那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所以为什么我说这一次由智能化带来的变革,如果不能适应的话。它对企业的颠覆性,要比前几次残酷的多。因为竞争对手可以风起云涌,我刚才说的,当资金技术、管理人才都不缺的时候,竞争对手会风起云涌,而且这个东西不仅在中国发生。因为中国发生的条件在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巴西、越南都可以发生,如果这几个大国都发生了,全球整个制造业的格局一定是颠覆性的。所以我说:为什么战略不仅对于企业来说是生死存亡,对于国家制造业来说也是生死存亡。你跟得上,才能活下去,跟不上就是死亡。

记住三句话:从历史的角度看是必然的,从全局的角度看是全局的不是局部的,从战略的角度看是生死存亡不是战术的问题。

一次重大的变革,基本上都是由技术推动的。这一次的智能化,同样是技术推动的。推动这一次技术生产力变革的源头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推动这一次变革的动力。但是它最后形成的生产力,不是信息技术形成的,是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形成的。对于制造业的人,如果不理解这一点,那么你在这一次的发展过程里面,一定会晕头转向,你给IT的人蒙的晕头转向。3月28号在博鳌论坛上,原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有一个讲话,他说:“智慧城市被IT绑架”。制造业也一定要知道,真正推动制造业,最终造成这次智能化变革的是“信息技术+工业技术”,而且在构成上,是工业技术大于IT技术。这个生产力,就是新的生产力的斗争中,是工业技术大于IT技术。一定要记住,我们是制造业,我们是造产品的。没有工业技术,产品怎么出来?没有产品,这个企业还为什么要存在?你根本就不用存在。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说国家制造业即使是所有最新的技术,哪怕是3D打印。3D打印,你最后不是借用一个软件就能够实现3D打印的。你还要材料,还要材料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够保证它的质量。没有的话,光有软件也没有啥用。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们制造业的人,一定不能被IT绑架。这里面就是两句话:在这个过程中推动它变革的主要力量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但是两个合起来以后,在制造领域工业技术依然是主要的技术。这一点一定不能偏废,所以我们说:在IT技术的推动之下,IT技术和工业技术结合起来,使得整体的效益从最微观的生产线到需求、设计、工艺这样的一个环节,再加上物流加在一起的整体环节的效率提升,产生了根本的变化。所以当这种效率的提升产生根本变化的时候,你不变,就会被别人“杀掉”。

这是我们说,为什么发生这一次变革。所以你看所有的,从第三次工业革命,产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或者到什么,中国制造2025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我们的生产方式走向智能制造,第二条主线是我们实现的路径是两化融合、两个技术的融合。所以中国制造2025这两条主线是十分清晰的,这就是我们说产生的原因。那么,走向什么地方去?很显然,其实是叫智能化的产业形态应该是最好的概括,但是今天有很多太多的概念,工业4.0等等。产业互联网、德国工业4.0、中国2025智能制造,内里其实是完全一样的。我们将会走向一个集新的生产环境和新的供给能力的一个新的制造形态,在这里面我想说的是,当我们看走向何方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想一想从2.0、3.0到4.0。也就是说,4.0是在2.0和3.0之上的,机械化不是4.0、自动化不是4.0。所以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尤其是3.0不是4.0这句话,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我们生产线的智能化是3.0,不是4.0。智能化是在3.0技术之上,整个企业本企业所有的链环和整个生态环境的全部,通过信息技术、信息和工业技术、物流结合起来,全面提升效能。而这样的全面提升效能,首先你企业是做不到的,这也就是企业整个如何变成智能的工业产业。

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如何真正形成广义的交易成本下降,或者是生产效率提升,这才是最后真正的国家竞争的素材。而对于这一点,我可以坦率的说:中国制造2025是没有设计的,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在讲工业4.0和2025的差别所在。我们看2025它的基点是建立在CPS之下,我们的2025没讲这件事情。CPS是指在一个地区、行业、国家,如何为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而不是一个一个企业自己去做。这一点上,我们在座有地方的一些主管,我们必须得要考虑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我换一句话来说:如果上海的工业要重回辉煌的话,是有机会的。它不像改革开放以后这30年,上海没有机会。因为在机械化和自动化过程里面,上海已经没有优势。但是其实到智能制造的时候是有机会的,因为制造和产业的龙头在哪儿,跟物理空间已经没有关系了。产品贴上你的牌子和是不是在你的企业里面生产一点关系没有,就跟今天的波音一样,90%是别人生产的。

所谓“战略性”的不仅是企业生死存亡,国家生死存亡,地区也是一样。而这个核心不在于企业,还在于能不能真正构造CPS。所以如果说到方向,它是沿着我们一个一个技术的改变,从产品、装备升级到服务的模式,再到管理,一个一个的变革,支撑这些变革和这些变革推动整体环境的变化。我讲CPS只讲了物理环境,其实还有制度环境和其它的环境。而这样一次重大的变革和实验是十分巨大的,其中我讲一个最简单的事情,有几次问到我:智能化以后,人怎么办?好几次我在公开提问的时候,都问了这个问题。对于中国来说,这个问题尤其重要。制造业的发展,一定是机器替代人。你看看300年历史,不断的机器替代人。在大部分行业,劳动生产力都提高一千倍、一万倍这样的比例。下一步,智能化依然是机器替代人,依然会有1-2个数量级的替代。为什么我说:1929年-1933年美国的金融危机不是真正的供给过剩,而是分配的问题的原因。如果我们不解决分配的问题,我们面临的将会比1929年-1933年的要严重的多。我们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当我们满足所有人需要的物质产品能够生产出来,而且不需要人就能生产出来的时候,我们缺的是分配制度的改变。跟你工作10小时和工业1小时一点关系都没有,是分配制的问题。制度是建立在理论上,如果我们理论不能适应这一次的变革,制度跟不上,我们会面临比1929年严重的多的经济危机。但是我相信,我们的领导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这样的问题。

企业如何应对? 最后,我讲第三个问题,从企业的角度看,怎么应对。这个我确实就要老生常谈了,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认识,一定要准确的认识。所谓“准确的认识”,既要认识到制造业的内容,也要看到变革的内容,这两个都看到才能有清晰的理解。如果只看到一个,你一定会很迷惘、很着急,甚至行动就会变成失误。所以我说:两点都要了解清楚。第一点是制造业,制造业一定是你要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最终用户买你的产品。为什么?你一定要给用户一个理由,这是制造业的本意。企业如果回答不出这个问题,那你就快要没了,你必须给消费者,就是最终用户,不管是最终消费者还是中间的消费者用户,你必须给他一个满意的产品。他为什么买你的产品?很简单,你这个产品第一能够满足他的需要,第二是价格比别人的要好一点,第三品牌,要相信你的技术,就是品牌。相信就代表了质量和其它的方面,然后是价格。在原来的制造业有这几个就够了,但是现在不够。必须要让消费者感到方便,他得到你这个产品,他花的力气小。

马云为什么成功?我始终说有两大原因:1.中国大妈对便宜的追求。中国人对于便宜的追求和美国人,欧洲人追求是不一样的。2.中国人在世界上是最忙碌的人,所以越方便越好。“懒”和“忙”两个东西,造成了要方便,而电子商务就是方便。我们今天看着满大街的电动车、电动小三轮满大街跑,就知道人们对于“方便”的追求。所以如果你没有“方便”,你就不够。如果讲到方便、品牌、价格,我觉得你要考虑的就是“商业模式”。所以一定要讲到对于企业认识这一次变革,除了我刚才说的这三条最根本的问题之外。这三条东西在今天体现出来的变革重心是商业模式的变革,这一点确实不能展开讲。大家一定要把它想清楚,然后才是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工艺的创新。产品、技术、工艺的创新,都是围绕着商业模式的,围绕我说的三个最基本点转的。这是认识的一个方面,首先把“制造”这件事情想清楚。

然后,IT带来的变革。这一次智能化变革浪潮里面,最主要的变革是什么?最主要的变革,我始终说:就是三条。一条,是连接。也就是说,你和你的客户、你和你的上下游工业链上下游已经变了。因为社会有一个几乎免费的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大家可以用,谁用的好,谁的成本就降低,市场就扩大。第二条,信息。信息对于制造企业来说是双面刃,而这个变革是极其重大的。原来我们中央电视台一个新闻可以把一个根本没有什么东西的企业一两年拉过去,最典型的就是“孔府家酒”。这样的事情,将会逐渐走不下去,因为信息的来源获取,以及表达,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第三条,品牌。我们讲商业模式,甚至你自己企业的管理。因为我们很多企业是全国、全球的,企业的管理,你的商业模式是基于一个平台,而这个平台今天别人已经给你搭的很好,你自己只要做很少的事情就可以实现了,而且几乎是免费的。所以我们说,这三个重大变化,使得跟企业的竞争力,或者说我刚才说的企业三个最基本点,你的竞争力的提升,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冲击,而这个东西你不把握它的本原所在,你不把它这种近乎免费而且是极大的提升你的效率拓展空间的这种能力用好,那么你肯定就落后。这三个东西对于企业所有的方面,都会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不仅是开拓市场、提供服务,你可以有很便宜、很廉价的方式实现,连你的创新方式的实现,都是带来极其重大的影响。

这是我们认识上,把两个都要看清楚。接下来我还是说,就这样的四部曲。

第一部曲,必须分析自己企业的产品和你准备要进入的领域的产品,究竟处于这样的行业中的链条中处于什么位置?你必须自己认清楚。然后,这样的行业下一步变革将是什么样?在座的企业就很不一样,有的企业我说过了,到2030年和今天一样,没有变化。有的企业,你的行业会变化很大。有的甚至是颠覆性的。所以你首先一定要把这个东西弄清楚,你在什么位置?这个行业将往什么方向变?这是第一步。

第二部曲,比较优势。在变与不变中,你的比较优势究竟是什么?你能不能在生产持续过剩;我再说一遍,全世界会进入产能过剩持续阶段,所以“第二个中国”正在起来,如果再加上巴西、印度尼西亚这样的人口大国起来的话,全球产能过剩将成为绝对常态。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你一定要分析你的比较优势。所谓“比较优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盈亏平衡点,你别人比别人低几个点?你一定要算出来,你的产品盈亏平衡点,比别人低几个点。一定要低,不低,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一定淘汰。

第三部曲,你一定要在前面两个分析基础之上,确定你自己留在这个行业,过几年到什么方向。不留在这个行业,转到新的行业,什么行业,几年以后什么目标。把这个东西得确定下来,也就是说“做什么”、“几年之后达到什么目标”,一定要定下来。

第四部曲,现在重点要做什么。切入点,重点做什么。

总结一下,其实很简单。

一、它是历史性的、不可逆的、必然的,是全局的,不是局部,是关乎到生死存亡的,不是小打小闹的。这是第一点。

二、推动它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但是对于制造业来说是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合在一起,而且工业技术还要前进。在制造业制造本身来说,工业技术比IT技术还要重要,因为你要的是物质产品。所有物质产品,没有工业技术是造不出来的。只有信息技术,是造不出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只能制造非物质产品,只要是物质产品,一定要工业技术。

三、看清方向,实事求是。要看到我们面临变革的必然性和全局性,要有冷静的、踏踏实实的一步一步往下走。这里面其实我要说一句,我们经常会请好多,尤其是大公司,请了国际知名的公司做咨询。从我理解,我们很多大企业,请这些知名的公司做咨询,其实要的就是一句话:什么事情请他做咨询。要的就是这样一句话,而不是说要把他的咨询结果作为我行动的指南。

我的理解,基本上大部分都是这个概念。对于生死存亡问题上,你一定要有判别的能力--他说的对还是不对。否则的话,误人又误己。我要说的就是这些,谢谢大家!(转自:CIO时代网)每日金句:礼节是所有规范中最微小却最稳定的规范。本文部分图片取材于互联网,请版权方与我们联系。

篇2:(演讲实录)杨学山:走向智能制造

2014年4月24日, 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以下简称“信标委”) 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方向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杨学山在讲话中指出, 在信息产业竞争格局和信息技术应用模式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历史性变化的过程中, 要明确方向、明确任务、承担责任。要有明确的信念, 在明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立网络强国这一宏伟目标的前提下, 既看到我们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更应看到我们的进步, 既不可妄自菲薄、固步自封, 也不可盲目乐观、夜郎自大。

杨学山指出, 要在走向网络强国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承担责任, 提升能力, 紧紧把握住技术根源、产业根源和应用特征, 不可为标准而标准。在技术融合不断加深这一大背景下, 各下设机构要协同合作, 共同谋划、筹划, 真正抓住重大标准, 突出重点, 在走向技术先进、产业领先的路上发挥重大作用。

上一篇:2010年院刊策划书下一篇:召集参赛报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