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经验材料

2024-05-14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经验材料(共14篇)

篇1: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经验材料

渗透德育工作的经验材料:

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

在英语教学中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始终坚持以读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不断拓展德育工作渠道,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

1、注重思维的逻辑性训练。

通过加强逻辑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懂得运用已有的知识推断、发现、掌握新的知识去联想、类比,又可提高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师可在单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新单词的音、形、义的学过的熟词有什么联系?用熟词学好生词,如熟词live和生词give只是一个字母之差。如熟词pear和新词pair,两词同音,那么一想到pear就会想到只是拼写不同的pair.还有形近词的推理,由新词quiet就会联想到quiet,由these就会想到those,这都是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化难为易,以旧学新。

2、注重思维的独立性训练。

思维的独立性是十分可贵的思维品质。它能够影响学生的一生的事业发展要逐步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的品质。比如:培养学生的识词、记忆能力,一定要使学生不会独立思考,学会独立组织自己的思维过程。如学习单词window,学生经过俐立思考,联想到含有“ow”的单词know,how,now等。还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哪些单词发音难,哪些单词的拼写难,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发音难点,如mouse和woman这两个词的难点是变成复数时的不规则变化。学习有关星期几的单词时,找出发音难的应为Thursday。学生自己找到难点,记忆起来就方便。

3、注重思维的灵活性训练。思维灵活的同学善于组织多方面的知识用以解决具体问题,在这种结合中,把自己熟悉的概念、映象、联系、规律纳入新的关系,用新的,与众不同的观点来观察一个对象,把看来似乎无关紧要的事实加以对照,并作出正确的结论。如:在理解句意:what did he do last year? he was a cook时,译作:“他去年做了什么?他是厨师。”这样,在教学单词时训练学生自己掌握灵活的方法来自学,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4、注重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的训练。

思维较广的同学,能够全面思考问题,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思考,提出多种假设、多种答案或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excuse me 时就应想到sorry,并进行比较。再如:在学习used to do sth 时就应想到use to doing sth 并进行分析。

渗透德育工作的经验材料:

学生思维品质的养成

西太平小学 英语教研组

篇2: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经验材料

教学目标:

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是班主任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客人教师的责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培养能力, 还要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影响和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教育的目的, 就是要通过我们教师教育, 培养出高尚的道德人格。通过良好的环境的熏陶, 先进典型的示范, 循循善诱的教导, 多种渠道的影响, 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积极向上,努力学习,文明守纪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主要内容:

1、突出文明礼仪教育 英语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突出语用教育。在英语学习和交际能力培养中,对学生进行中西文明礼仪教育。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称谓、问候、告别、重大节日问候的得体运用,能对一般的赞扬、请求作出适当反应等。

2、渗透良好学习、习惯教育 教师要结合不同话题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对其进行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教育。第三单元谈论青少年面对的心理困惑、学习和玩撒的矛盾,让学生在课文中了解良好习惯,安排好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

3、渗透社会美德教育,英语学科要和其它学科一道全面渗透关心他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等美德教育。第四单元谈论职业,让学生知道每种职业都应得到社会的尊重,人人平等,人人都在为社会作贡献,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六单元讲的是谈论的是要遵守法纪法规,任何触犯法律的 行为都要受到严惩的。

4、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英语教育属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合理的跨文化心态。第一单元讲得就是西方国家的星座所表达的为人性格倾向和中国12生肖的异同点。所以,学习这一单元时,要注重介绍中华文化,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养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并形成运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文化的初步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还有,第一单元中,学习It’s adj.for sb.to do sth和It’s adj of sb to do sth中对学生进行以人为善,与人和睦相处的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总之,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在英语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是一个需长期坚持的复杂工程。教师必须先要自己有德,成为以德育人、以美传美的楷模。教师更要善用慧眼,巧耍花招,充分开掘课程资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细水长流地实施德育渗透,成为共建德育的高手。

教育的主要方式:

1.把德育工作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 ,必须根据英语学科的具体特点 ,认真钻研教材 ,发掘蕴涵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具体的语言训练中, 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把理想、信念、自我修养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教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2.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 要联系学生实际 ,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才能引导学生不断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做法。每天深入教室至少一次,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及时的给与帮助解决,表扬优秀,鞭策落后,每天学生都要进行培优补差,教师可以利用这些间隙时间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等。

3.教育过程中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德育要激起学生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在德育中有无穷的力量。

配合班主任抓好日常管理,经常与班主任交流,策谋策划,共同管理好班级。同时,也要经常主动与家长联系,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表现、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寻求家校合作。

学期、月、周必做的工作:

1.学期的工作:配合班主任做好每学期的考评工作,写好德育工作总结。

2.每月所做的工作:每月家访不少于4人次,每月听班会一节,总结一个月以来的德育工作得失,与班主任交流,配合班主任做好一月一次的德育评价。

3.每月所做的事情:关注每周品德进步和退步的学生,予以表扬和批评,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其制定改正计划。

4.每日所做的事情:每天深入课间不少于1次,了解学生现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每日找谈不少于2人次。同时,课上要关注动态生的表现。

行为规范按月重点:

九月:《守则》1 维护国家荣誉,尊重国旗、国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规范》一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丢垃圾。

十月:《守则》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

热爱集体,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关心他人。

《规范》三 遵规守纪,勤奋学习

十一月《守则》遵守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社会公德

《规范》五 严以律己,遵守公德 十二月:《守则》锻炼身体,讲究卫生,注意安全,珍爱生命。

《规范》四 勤劳俭朴,孝敬父母

一月:《守则》积极参加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

篇3: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经验材料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无痕”渗透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怎样抓住合适的时机对他们进行点拨呢?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要善于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提出质疑时,我立刻抓住机会,顺其思路,娓娓道来,效果甚佳。比如:在教材中提到中国的道路通行制是靠右行驶,而香港则不是,这时班上有好几名学生疑惑不解地举起了手,问道:香港人为何靠左行驶?我抓住这一契机,以沉重口吻讲述了1842~1997年间,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的事实。孩子们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立志学好本领,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在搜集资料中,也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学习几个中国传统节日,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其中在学习端午节时,我了解到全班三分之一的同学搜集了屈原的资料,几名同学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以及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节的习俗。同学们认识到,今天我们学习屈原,就是要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环保意识的“无痕”渗透

如今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种种危机,对我们的下一代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迫在眉睫。面对这不断恶化的地球环境,我们可曾想过,如果我们现在少做破坏自然的事,少一些欲望,多保护一些动植物,我们的生活也许不会那么糟糕。

在视频欣赏中增强学生们的环保危机感。比如教材中呈现的是“节约各种能源”的话题,这正是对孩子们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契机。用什么样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这种思想呢?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目前环境遭到种种破坏的视频,在铺垫部分让学生观看,当他们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景象,自然而然从内心产生了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节约能源的强烈欲望,这种情感悄悄地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我摒弃了空洞的举例、读资料,取而代之的视觉冲击撼动的是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这一课的强烈愿望,真正做到了“有心”却“无痕”。

也可以在猜谜活动中,让孩子懂得爱护动物的重要性。比如,教材中描述猜一猜是哪一种动物朋友,学生通过几个信息的提示,很轻松地猜出了这几种动物,猜谜活动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对小动物们的兴趣,并通过谜面的描述对小动物产生了浓浓的喜爱之情。这一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悄悄地种下了爱心的种子。

三、文明礼貌素养的“无痕渗透”

文明礼仪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学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可以在学生动手制作中,播撒文明的种子。比如,学习的是公共标志,其中有多个标志是提醒人们不要做出不文明的举动,如禁止抽烟、禁止吃喝、禁止乱扔等,笔者要求学生四人为一组,合作制作公共标志,有的负责设计,有的负责绘画,还有的负责文字说明,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在相互筹划、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对“文明”的含义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更多是对“文明”的感悟,不知不觉中一些坏习惯正从孩子们身边悄然溜走。

在学生合作表演时,擦出礼貌的火花。这些礼貌用语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用小组合作表演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悟到礼貌用语的神奇和由礼貌语用带来的微妙的心理体验。

篇4:谈德育在英语学科中的渗透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作铺垫

教师要有观察的眼睛,发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机,寓思想教育于小学英语教学中。例如,五年级教材上册Unit 4 What can you do?一文要求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品德。结合三年级上册Unit 4 We love animals一课,教育学生爱护小动物,保护小动物。通过四年级上册Unit 4 My classroom的学习,教育学生从小爱护班级,爱护集体,从而爱国家。通过Meet my family 一课的学习,教育学生尊敬父母,孝敬老人,关爱家长,爱家感恩的情感。我们还利用教材里许多文明礼貌用语教育和引导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注意礼节,尊重别人,与人为善,有关爱护环境的课文类型等等,一课一课的教学,点点滴滴的渗透,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创设情境和语境,通过活动育人

教师作为现代教育者,要经常利用情景和设置情境进行教学,要跳出课本里的框框条条,从自己的身边出发,在生活中找教材、寻知识,从而活化教学内容,使学生直接地、具体地获得英语知识。如教对话时,可创设情景或通过多媒体等电教设备让学生听音、模仿、跟读表演,以活动开辟交际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小学英语教学,应以活动为载体,创设情境和语境。正如我们所研究的市、县级课题——《游戏在英语小班化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我可以采用双人、小组等比赛游戏活动方式,在小班化创设的情境和语境中既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强的心理,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语言材料,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合作交流和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这样学生不仅活学活用了知识,通过体验还学会了合作、学会了学习。在班内开展英语德育格言背诵会,英语小故事能手等活动,举行“生活中的英语”手抄报评比活动”。进而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校范围内开展“Happy  English  you  and  me”英语活动,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创新,大胆展示。我们在英语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在育人,希望在外语课堂中点点滴滴渗透。

三、搭建平台,在实践中成长

英语作为国际交流语言,来到中国历史久远,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成长的契机,梦想外企,出国深造,当然人各有志。小学生的理想远大,当学会dream(梦想)时,他也曾激动,心潮澎湃,诉说着自己的梦想,teacher(教师)、doctor(医生)、clerk(职员)、driver(司机)等,作为教师可以搭建各式各样的平台,让他们梦想成真。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今后的生活中运用,而交际活动就是对所学英语知识的模拟运用。在英语课外活动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搭建各式各样的平台,做好导演。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完讲解后,再根据所讲内容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台兴致勃勃地表演,自由发挥。让同一内容出现几个趣味不同的“小品”。他们表演不同的角色,分布在不同的场合。如:在学校里、在家里、在动物园等,各种情景也不一样。当所学知识浅显易懂时,教师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学生换位为“小老师”,主导课堂,组织课堂,在共同参与的形式下深刻体会。采用这种模拟情景的方法,就是运用以境生情的机制来沟通认知与情感的联系,通过创设情景来促进学生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情境气氛的感染,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在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今后在生活中的运用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另外,作为教师要有计划、阶段性地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可以结合节日计划开展“母亲节” “教师节” “国庆节”等的专题活动,进行手抄报比赛,演讲比赛等,让学生有机会发挥,秉着处处渗透“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的精髓,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四、扎实学习英语文明语,提高自身内涵和修养

首先,小学英语的语句多是日常用语、文明礼貌用语、日常问候语较多,也比较容易上口。比如,Thank you! Excuse me! 等。让学生在操练中学会礼貌,学会与人相处。

其次,结合具体语境和相应的语句有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如,What time is it?  It’s…的句型操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合理安排时间,做一个珍惜时间的人。再如,Can I help you? 教育学生别人遇到困难时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以使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们,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扎扎实实学习,争做文明小公民,提高自身内涵。

总之,小学英语教学要兼顾传授知识与德育的渗透,在传授知识与渗透德育中自然地、不露痕迹地、有机地融于一体,要善于在学科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捕捉德育因素和时机,让英语生活化,亲近自然,灵活处理。教师要很好地把握课堂,掌握学情,计划周密地开展教育教学,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很好地“育人”。

篇5:初中英语学科的德育渗透

营口市第九中学

母秋红

现在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素质教育以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宗旨,德育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渗透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对英语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要求,学好英语知识,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实现育人的宗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教书”“育人”两者同等重要。忽视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教师的失职。因此,作为英语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英语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更重要的还要在教学中实施育人的目的。

一、创造和谐的德育环境

德育是一种道德追求活动,即教育在不断发展、完善人的各种德育过程中,使人们得到一种自我肯定、自我完善的满足,得到一种精神享受。道德不仅是规范性品格,更重要的是有理想和引导性品格。英语课堂要进行德育渗透,必须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德育环境。应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应使课堂生活充满爱、尊重与信任,处处洋溢着诚实、宽容、谨慎、自律、助人、同情心、合作、勇气和一系列民主价值。课堂上,我们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氛围。教师是朋友,是道德认识环境的创设者,同时亦是道德楷模,是道德导师,是施爱者。给予学生的是关心、接纳和尊重。我们要笑对每个学生,对学生所犯的语言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从多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心理的变化,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行为,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自已能够平等与他人相处,能够被尊重,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尊重每个同学的语言成果,不嘲笑别人。课内外要学生争做“小老师”,真诚帮助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同学,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取得智育与德育的进步。

二、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

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获得利用,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

新编中学英语教科书是一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设计精美的系列教材,以话题为纲,注重能力培养:学会学习学会求知,课文所渗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如学校、家庭、动物、购物、时间,文具和饮食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教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

﹙一﹚采用多种活动形式渗透

1、组织学生合作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指正,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一种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

2、创设情境活动

道德知识、观念、规范是抽象的,必须以儿童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才能为儿童所接受。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有移情效应的气氛,理想的或冲突的,富有趣味性的道德情境。游戏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

配合的活动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是很有用的。试想当学生学会了单词,来走“单词迷宫”,最后同桌二人齐心协力走出“迷宫”的游戏活动,会给学生带来多大的精神财富。

(二)找准机会渗透

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依靠的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任何形式的硬灌、勉强,都不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有可能产生消极效应,使学生产生反感。因此空洞、牵强的说教是必须要杜绝的。课堂上,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关注学生的发展,找准机会,适时、适度地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自然渗透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识。当今的中学生全是90后的独生子,个个都是家里的小皇上,小公主,说不得碰不得。所以,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是重中之中,班级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主阵地,班主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培养的重要指挥员、战斗员。各科课堂上潜移默化中德育的渗透,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下面我主要总结英语课堂上德育的渗透情况:

初一学生刚入学,开展养成教育。我们教师结合初一英语教材,学习打招呼的各种用语和对别人帮助表示各种各样的感谢,Thanks,Thank you!You’re welcome,Not at all,That’s OK!That’s all night,等等,开展学期初的养成教育,学会礼貌待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结合课本Unit 9单元,拓展教材内容,对学生开展名人示范教育。初二学生通过对中外名人的谈论例如刘翔、姚明、邓亚萍、贝克汉姆、成龙等激发了学生对名人的崇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考虑到了当代人无论老、少各个年龄阶段,各种档次的人,都有自己心目中崇拜的人物,而且对自己崇拜的人的任何事情都感兴趣,甚至成了他们的Fans,利用学生们的这种心理,引导学生们如何向他们心目中的偶像学习。介绍自己偶像的成长历程,学生会自觉地用上在课内所学习的知识,通过查字典等自助学习的行为学习所需掌握的词汇,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却发挥。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即同崇拜一个人的为一组)推举出本组的代

言人,锻炼了学生共同协作和协商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讨论。日后自己的名字也能被世人传扬,而闻名于天下。开展了假如自己真的成了名人,如何为自己的祖国献力的大讨论活动。

结合教材初二(下)Unit 5教授If从句的同时,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教育。目前奥运马上来临,如何立足于现在,脚踏实地地时刻为奥运做好准备工作等一种树立远大理想主人翁意识,历史赋予我们这代人的责任。通过英语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结合教材“假如”条件状语从句的学习,假如外国人来了秦皇岛,他们需要看足球、旅游、购物等,怎样对他们的衣食住行招待好,还要让世人知道,我们中国不仅仅面积大,而且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古老的建筑、丰富的物产,还有勤劳智慧的人民、现代的工业、先进的科技文化等等。

四、开展课外德育实践活动

德育应促进学生感性生命的自我生成,它所努力实践着的是让学生在自己亲身参与的生活与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辨别、生成,这种精神的生成与建构只有让学生经历了体验、感悟的过程后才能实现。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能将教育仅仅停留在课堂所创设的各种学习活动,而要将课堂上的德育内容扩展到学生的其它生活空间,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特定情境中进入德育实践探索,使教育具有针对性,使情感体验达到最优化。例如当学生了解了文化“Mother’s Day”,我结合Let’s make要求学生制作一张卡片,回家送给妈妈,并对妈妈说“I love you, mum.Happy Mother’s Day。”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英语教学的德育渗透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会有满意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面是极其宽广的,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只要我们善于挖掘,积极探索,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就会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篇6:小学英语学科的德育渗透

梅河口市第四实验小学李春娜

小学英语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诸多教育的任务。语言学习对开发儿童潜能、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用英语表达思想总带着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因素。学习英语,要涉及跨文化交际,要理解不同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要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听、说、读、写多方面的交互性训练。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还可以培养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包容性格,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的能力,克服困难,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共同生活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这些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小学英语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因素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学英语的德育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1、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做到寓德育于语言

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本国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礼仪、习俗风貌。要学习包括表达思维活动(同意、帮助、邀请)、情感态度(喜欢、感激、同情、愿望)、道德态度(抱歉、宽恕、感谢、赞成、关心)、社会文化(介绍、问候、告别、就餐、看病、庆贺)等三十多个语言功能项目,内容丰富。这些语言材料的学习,为课堂的德育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活接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切忌长篇大论。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在学习“When do you usually…”句型时,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用新的句型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时,教师在要求同学注意听别人发言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认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懂得珍惜时间。这时知识的讲授、学生的交际练习,实际上成为德育渗透的载体。既使文道合一,文理交融,又达到了教育、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2、注重语言教学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身心整体发展的过程。有研究表明,小学阶

段正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这阶段儿童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放到首位,渗透在英语教学中。从而把语言教学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标的心理内驱力,动机产生于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认识结构、情感结构,运用正确的心理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环绕着学生的种种心理需要进行教学。儿童的心理需要主要由兴趣、成功、审美、创造性四要素构成。其中,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加强小学英语教学的活动性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游戏、唱歌、比赛、表演等教学形式,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机会。例如,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的双人、小组、集体比赛游戏活动,即满足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语言材料,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研究寓德于教的探讨中,要特别重视将学生性格和意志的培养渗透在教学中。在学习英语的初期,依据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激发兴趣,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劳动,特

别是英语单词的记忆,往往是学生学习英语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树立不断克服困难信心,还要尽可能设置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记忆单词的有效方法。使其在战胜困难中萌发出能力、毅力和动力。这个过程正是开发智力,塑造性格,培养意志的过程。由兴趣而学到自觉克服困难自觉学习,是自主学习内驱力的深化过程,也是学生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2)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历来如此。

小学英语教学是启蒙阶段,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要靠老师的渗透和培养。小学英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感性学习,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和交际用语都应当从感性学习入手,通过示范、模仿、运用,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从而逐渐领悟语言的内在联系。从学习和掌握英语的角度来说,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英语的良好习惯,这是掌握英语的关键。小学阶段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适当读写。要把“听”放在首位。要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和同学讲英语,回家要听录音,培养听力。在听的基础上说,积极参与课堂练习,要养成大胆讲英语的习惯,朗读和背诵的习惯,书写规范整齐的习惯,运用语言交际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等。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开端。小学生学习、掌握少量的语言知识,固然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但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3、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寓德过程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其侧重点不同。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际。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在语境中,在活动,在模拟交际中学习英语,感受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和“Would you like…?”的功能结构时,就可以设计在快餐店就餐和家里来了客人时的情景。在学习“What„s the weather like?”时,可以设计“天气预报发布会”。在学习“How much is it?”时,可以布置“小商店”。在学习“What‟s wrong with you?”这个交际用语时,可以设计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情景。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原望的驱使下,学生会忘却羞涩,积极向上,努力合作,去争取更高层次的成功。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德育融汇其中。

4、教师要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先为范,后为师。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首先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伸到对生活的爱。其实,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篇7:七年级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案例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质量的高低关系到人才的素质高低。《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过程;又是他们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初一英语教科书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渗透了德育因素,为此,在教学中我要挖掘这些德育因素,让学生在学习英语中,在思想上也能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

一、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教育

要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应在研究教材上下工夫,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把教材本身固有的思想性挖掘出来。

七年级英语教学是中学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在教学中,教我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使学生在接受英语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切忌长篇大论。

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我要善于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实践表明:通过教学,学生比刚入学时文明了,爱说一些礼貌用语了,同时对英语显得特别感兴趣了。

二、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有机渗透

“文道统一,文以载道”是实现当前德育目标的有效途径。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有机渗透。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热爱祖国的情感首当其位,这种情意应自然地体现在教学之中。

例如教材中“Where are you from ?”我要课堂中放一段有关社会主义建设的录相,雄伟的音乐,欣欣向荣的社会面貌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极大的鼓舞。我要不失时机地引出“This is our country , China.”要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大大的“China”,并引领学生有感情的读:“I’m from China ,I love China , I’m Chinese.”爱国情感油然而发。此外,作为一个社会的人,遵守社会公德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因此,我们也要培养学生相互关心,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等社会公德心。

三、善于抓住教育契机,进行有意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一些看似平常却又蕴涵教机的事件,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契机,选择好英语教学和思想教育的结合点,进行有意的教育,使德育在课堂上得到切实的渗透。教材中 “My father is a doctor.”“My mother is a teacher.”“My uncle is a boss.”气氛挺活跃的。教学时,教育学生“My father is a worker , my mother is a cleaner , I love them so.”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只要你处处留心,事事用心,你就能够掌握它。

篇8: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一、教师应利用讲解课文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教材, 有的展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文化的灿烂;有的表现了人民的远大志向和高尚品质;有的反映了旧社会的黑暗腐朽;有的表现了英勇不屈、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它们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 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 是对青年学生进行德育的很好教材。语文教师就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些文章来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习优秀的品质, 学习人格魅力, 以教材的人物为榜样来激励学生, 克服一切生活中的困难, 并且拥有美好的品格。比如, 教师在学孔子的文章的时候, 就应以引导学生学习他的“仁爱”主张, 他的“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诚实精神, 他的“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不善改之”、“不耻下问”的好学精神, 等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杜甫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学习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品质。可以这样说, 选入语文课本的文章没有一篇不是优秀的, 每一篇都有我们学习的东西。语文老师要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让他们从课文人物身上学到美好的人格, 良好的品质。

二、教师应利用指导学生阅读进行德育渗透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有所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尽管学生通过教材中的课文学习接受了德育熏陶, 但这种受教育活动对他们来说较为被动。而课外阅读就是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课本外的阅读内容具有新鲜感, 因此, 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 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 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 列出书目, 引导学生阅读。教师要加强阅读指导, 引导学生在阅读文艺作品时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了解它的社会意义, 从中受到有益的影响。

三、教师通过写作教学进行德育渗透

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要利用写作教学, 调动学生的情感, 进行德育渗透。首先, 在写作之前,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叶圣陶先生在《作文与做人》一文中强调指出:“作好文, 首先要做好人。”叶老将“作文”与“做人”并列起来, 并直接将其作为探讨作文教学文章的题目, 足见作文教学对学生人格培养所起的作用之大。鲁迅先生告诉我们, 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 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教师要让学生懂得, 要写好文章, 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 更要有好的人品。其次, 在作文教学时,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作文命题要切合学生实际, 使他们有话可谈, 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教师可以在读写的结合中对学生进行思想的熏陶, 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 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和谐、美好。学生在草地上漫步, 在花下徘徊, 直接面对大自然, 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创作的冲动, 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自然地流露出来, 著成一篇篇优美的散文, 从而在锻炼写作能力的同时, 也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当然, 教师更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 写社会调查, 了解社会, 关心社会, 培养健全的人格。在作文讲评时, 教师不仅要选优秀作文, 而且要找一些后进生的作文, 挖掘其闪光点, 通过表扬的方式, 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说, 德育伴随着写作的整个过程, 学生在写作的同时, 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德育培养。特级教师魏书生说:“日记是‘道德长跑’, 每天坚持, 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 说心理话, 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 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 赞扬真善美, 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 在让学生写日记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四、语文课上适时的进行德育渗透

虽然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教师应按照语文学科的特点来促进语文与德育的有机结合。现在的中学生, 大半都是独生子女, 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只知向别人索取, 而不向他人奉献, 心里只装着自己, 从不知关心别人, 更谈不上去理解别人了。这些固然是他们的弱点, 但是他们心灵纯洁、思想单纯, 如同一张白纸, 只要教师抓住机会适时点拨, 他们就会接受教育。如课后阅读部分有一篇《换个位置想想》的文章, 告诉人们, 在生活中不要只是去责怪别人, 要换个位置想想, 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多了一份了解, 少了一份隔阂。在学习了这篇文章后, 教师应因势利导, 用语言来开导学生, “人们总是埋怨社会每况愈下, 有谁从自己做起了呢?人们总是埋怨偶尔打错一次电话时, 对方态度竟是那么蛮横无理, 那又有谁拿起电话时先问一声‘你好’呢?在生活中大家都应学会换个位置想想。换个位置想想, 人与人之间便少了隔阂;换个位置想想, 你会发现天那么蓝;换个位置想想, 人与人之间便多了理解与关心。所以大家都不妨换个位置想想”。抓住机会, 适时点拨对于语文教师说是很适用的, 所以教育的方式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魏书生.语文教学与道德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1, (5) .

篇9:英语学科德育渗透经验材料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无痕”渗透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怎样抓住合适的时机对他们进行点拨呢?

在学生质疑时,教师要善于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提出质疑时,我立刻抓住机会,顺其思路,娓娓道来,效果甚佳。比如:在教材中提到中国的道路通行制是靠右行驶,而香港则不是,这时班上有好几名学生疑惑不解地举起了手,问道:香港人为何靠左行驶?我抓住这一契机,以沉重口吻讲述了1842~1997年间,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的事实。孩子们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立志学好本领,将来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在搜集资料中,也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学习几个中国传统节日,课前我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其中在学习端午节时,我了解到全班三分之一的同学搜集了屈原的资料,几名同学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以及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的端午节的习俗。同学们认识到,今天我们学习屈原,就是要学习他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这种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资料搜集能力,又避免了空洞的说教,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环保意识的“无痕”渗透

如今我们的生存环境面临着种种危机,对我们的下一代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迫在眉睫。面对这不断恶化的地球环境,我们可曾想过,如果我们现在少做破坏自然的事,少一些欲望,多保护一些动植物,我们的生活也许不会那么糟糕。

在视频欣赏中增强学生们的环保危机感。比如教材中呈现的是“节约各种能源”的话题,这正是对孩子们进行环境教育的良好契机。用什么样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渗透这种思想呢?课前我从网上下载了目前环境遭到种种破坏的视频,在铺垫部分让学生观看,当他们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景象,自然而然从内心产生了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节约能源的强烈欲望,这种情感悄悄地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我摒弃了空洞的举例、读资料,取而代之的视觉冲击撼动的是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这一课的强烈愿望,真正做到了“有心”却“无痕”。

也可以在猜谜活动中,让孩子懂得爱护动物的重要性。比如,教材中描述猜一猜是哪一种动物朋友,学生通过几个信息的提示,很轻松地猜出了这几种动物,猜谜活动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对小动物们的兴趣,并通过谜面的描述对小动物产生了浓浓的喜爱之情。这一活动在孩子们心中悄悄地种下了爱心的种子。

三、文明礼貌素养的“无痕渗透”

文明礼仪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孔夫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学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可以在学生动手制作中,播撒文明的种子。比如,学习的是公共标志,其中有多个标志是提醒人们不要做出不文明的举动,如禁止抽烟、禁止吃喝、禁止乱扔等,笔者要求学生四人为一组,合作制作公共标志,有的负责设计,有的负责绘画,还有的负责文字说明,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在相互筹划、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对“文明”的含义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更多是对“文明”的感悟,不知不觉中一些坏习惯正从孩子们身边悄然溜走。

在学生合作表演时,擦出礼貌的火花。这些礼貌用语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用小组合作表演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悟到礼貌用语的神奇和由礼貌语用带来的微妙的心理体验。

让我们在教学中把育人意图隐藏起来,彻底收起枯燥的说教和严厉的指责,用一种超凡的教育智慧,让孩子受到熏陶和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好习惯、塑造好品格。

篇10:数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经验交流材料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

进化中学蒙德领

中学生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茁壮成长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根本所在。而中学生的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更重要的是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成才必先成人,不成人必成不了才。也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加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出打工的成年人越来越多,留守儿童也日趋增多,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许多孩子因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性格变得内向,不爱说话,不爱交流,有的还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我们教育工作者又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挑战。在教好学生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要教会学生学法、知法、守法。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呢。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善于挖掘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都是从日常生活的诸多问题中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出发,运用科学原理和方法进行论证、说理。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制教育,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其树立建设祖国的坚定信念和信心。例如在教学“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时,可以用我国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等数据让学生进行练习,顺便给学生讲解计划生育、投资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学生既掌握了数学知识,也懂得了相关的法制意识,同时也体会到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又如在学过简单的数据整理后,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家调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然后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这样学生在掌握相关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但在法制教育中,要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和渐进性的原则,既要讲清我国国情的优势,如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日新月异的经济建设等,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要使他们了解了国情劣势,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二、善于从学生的数学实践中渗透法制意识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数学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把所讲授的知识与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信息相结合。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都收看天气预报,记录下本地一个月以来每天的天气预报内容,设计成折线或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天气状况,从而掌握天气对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带来的影响。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遵守交通法规、珍惜水资源、不浪费粮食等方面的教育。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法制教育。

三、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实事求是的对学生进行法律渗透

法制渗透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

师自身的形象和精神风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感染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运用辩证的教育方法:不能采取回避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而应该把困难讲清,问题说明,以激发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壮志,使他们产生忧国、富国、强国的崇高情感和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如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的人,并讲述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增强了同学们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

四、善于运用数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制渗透。

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地艰苦工作,枯燥乏味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讲究方法,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有的放矢地进行法制渗透。数学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渗透的好时机,它具有机动灵活、选题丰富的特点。如在教学“三角函数”时,组织同学们测量本校旗杆的高度,在活动中顺便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国旗所代表的意义,讲解我国历史以来的一些重大事件......这样学生既牢固掌握了相关的数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更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团结精神。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法制教育素材的。

五、要善于用新的质量观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评估单靠考试的办法是难以获得的,如情感、意志、态度、行为等。然而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它们是学习成绩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这部分,评估就不能全面。这些外部行为的表现和内心活动的流露,最充分也最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评估学生成绩的优劣,除了考试等定量测定外,还应看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情感的内化程度和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法制意识。我们应将掌握的数学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水平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激励学生努力去学习法制方面的知识。

当然,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发挥数学学科的优势,依据教材体系、教学内容特点和思想教育观点进行多层次的法制渗透;运用大量事实资料,创设教育情境;紧扣教材,实事求是,把握导向,开展多种形式的形象教育;以新的质量观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就能达到学科知识和法制渗透的双重教育目的。

篇11: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反思4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英语教材的课文内容自然渗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材中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能否充分获得利用,主要靠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挖掘教材潜在的德育因素,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新编教材是一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设计精美的系列教材,以话题为纲,注重能力培养:Learn how to learn(学会学习),Learn how to know(学会求知),课文所渗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如学校、家庭、动物、购物、时间,文具和饮食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教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如PEP1中的文化学习:各国的国宝。可以让学生去查找资料,然后由学生来介绍中国及世界各国的国宝动物。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世界,从而让学生由爱自己的国家的感情升华到对整个世界的热爱。

徐长梅

篇12:英语学科德育教育渗透反思7

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指正,既要对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这是一种渗透德育的重要教学形式之一。如我在教学PEP2Recycle1的Let’s act部分,巩固对话环节时,采用4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会话表演。三生分饰对话中的3个角色,其余一生担任导演,全权督导“演员”的表演。最后进行全班大汇演,评出最佳小组,获得最佳的,可为本大组赢得10分。(平时每节课小组都有加减分记录)。以此激发每位学生的竞争意识。为了共同的目标,学生们个个认真、投入。谁说错了及时指正,不会说了虚心请教,他们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排练着。在这种有竞争、有合作的形式中,我欣喜地感受到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在为集体争取荣誉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努力地完善着自己,强烈的集体热爱之情溢于言表。我马上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只要我们抓住有利时机渗透德育教育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徐长梅

篇13:中学历史学科中如何渗透德育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其主要是道德与人格的形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善待生命、以人为本,并关注人文主义精神,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暴、始终站在抗日救亡第一线的革命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并激励学生以“一二·九”学生为榜样,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奋发拼搏。这样,使学生在无意识心理状态下受到正面引导,从知识学习中吸取营养,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三、采取多种活动,促使情感升华

强化情感体验应采取多种活动,在现实的教学中只有采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情感体验。

1. 动口辩论。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路易斯·拉思斯(L﹒Raths)在对传统道德教育灌输模式批判基础上,提出“价值澄清”课程模式。特级教师唐少华老师认为:“教师可以选择有争议的历史或现实社会事件为导入,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分析、价值辩论,以发展学生的道德理性思维、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以及现实生活事例的评判本身就具有争议性,如秦始皇修长城利弊得失、隋炀帝的功过是非、上网是利大还是弊大、经济全球化的得失等等,只要教师创设良好的问题条件,学生就应该有广阔的辨析、讨论空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地理解与思考历史或现实中的人和事,学会自主判断、决策与反思,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学生进行价值辨析和价值判断时,一定要创设一个师生平等和宽松的氛围,要让学生大胆地说,但同时教师要注意引导,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否则就会陷入道德相对主义的泥团之中。”

2. 动手操作。

如在讲古代农耕技术时,可让学生做“铁犁”;讲古代灌溉工具时,可让学生做“筒车”、“翻车”等,引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和伟大创造赞美的情感体验。在课堂上引领着学生一起回到“人猿相揖别”的远古时代,让学生模拟的历史情境中体验“蒙昧时代”的生活,徒手制作石器、骨品、木棍等,在感受远古时代的生活中心驰神往,自由思考、自由交流。进而引领学生分组研究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建造房屋、如何利用水和火等野外生存的。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人猿相揖别”的情境中感知、探究和还原历史,这样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很难不喜欢历史课,很难不喜欢思科学的精神;要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要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与理解各地区传统文化,形成一定的历史观。历史教学中,只有把育人作为基本目标,学生的人文精神、人生态度、健全人格等方面的精神才有可能形成,才会树立起关注生命、关注人类,并为之担当的责任感。如今对人才的要求是,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青少年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要进行德育教育。因为学生对一切动机是由道德需要推动的,把道德行为作为内动力,它包含一个人的欲望、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对道德动机的现实性、时代性越来越突出。加上青少年自我意识的觉醒,自主性也强烈,自我表现力就旺盛,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忽视别人的建议,这就更需要对其进行德育教育。又因为现在的学生对传统道德意识淡薄或现实中不良现象的侵蚀,造成学生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的不合道德规范,所以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是如今历史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历史学家白寿彝说:“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历史考和研究历史问题。

3. 参观实践。

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参与学习,注重丰富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行为要素为操作切入口,结合教材及其某些历史专题的内容,设计一定的活动,引发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或历史文化遗址、社会调查、自办墙报、辩论会、竞赛会、主题演讲会公益劳动等,都会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如参观了秦始皇兵马俑,学生在脑海中就会再现当年秦灭六国金戈铁马的景象,就会对秦国兵力的强大有一个生动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中感知远古的历史,触摸远去的历史,以获得直接体验。

4. 角色扮演。

教师应尽量可能多地创设历史或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穿越时空,站在当时的条件下,体验“当事人”的感情,产生情绪态度,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日积月累,积淀为情绪经验,逐步转化为一种稳定的心理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绪感染、耳濡目染”的陶冶方式。如“焚书坑儒”一课时,可组织学生演历史课本剧:四位同学在城门口搜书抓人、焚书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焚书的残酷性及危害;生活情景剧:两位同学从说不文明的语言发展到动手打架,让学生观看,从中体验尊重与宽容的重要。学习“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的内容,让学生扮演那个时代的人,在模拟“闪击战经验”中的连续轰炸、被围困的岁月、女性从事各种男性的工作、二战和校园生活等几个历史片断和场景中感受战争的残酷,当时人民饱受战争带来的苦难,在战争浩劫中明白生命的意义,反思和平的重要,正确认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的内涵。

总之,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情感因素至关重要,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实现情感的融合和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各种生活场景和历史事件中,亲身体验和感知真实的社会生活,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深深的思考、长久的记忆。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时,学习就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享受,变成了一种精神的需要。

用数理结合的方法解物理习题

魏丁丁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重庆

摘要:高考题目千变万化,对学科间的融会贯通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平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学科融合的方法解题的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建立数理结合的题思想已经显得非常重要。文章以一道典型的物理习题为例,分别用数理结合的方法和物理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体会一种数理结合的解题思想。同时阐述了学生带着这种思想解物理习题的时候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数理结合物理方法解题思想

数学与物理这两门学科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有部分物理题用数理结合的方法求解不仅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物理过程,更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下面的例子分别用数理结合的方法和物理方法进行求解,从第一种方法可以看出用数理结合的方法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整个物理过程,还巧妙地运用了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就能灵活应用,让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从知识的掌握方面来讲,学生建立一种数理结合的解题思想既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灵活应用,又能思路清晰地解决物理问题。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看,拥有一种能力将使他们受益终生。下面的例子分别用物理的方法和数理结合的方法解这道比较典型的物理题,希望对学生有所启发。

例:如图所示,小球在倾角为Q且足够长的斜面顶端以速度v0水平抛出,然后落在斜面的某一点,已知斜面无限长,试求:

教育家赵亚夫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我们都要求现在的学生先学会做人,这也是当今历史教学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二、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

由于教育是一个漫长的劳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加之就算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德育素质,也不能长时间地稳固在学生的灵魂深处,所以我们只能抓好能抓住或可以抓住的一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

1.充分用好教材内容,熏陶学生灵魂

历史教材就是一本现成的德育教育的好材料,它里面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充分让学生明白礼义廉耻、明礼诚信的基本德育要求。还有历史教材中的金铁马、折戟沉沙的古战场上纵横驰骋的英雄们精忠报国的气概,激发学生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在教学中,要把握好最有效的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学信息就是林则徐禁烟;讲述甲午中日战争历史,最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就是邓世昌下令向日本吉野号撞击,中鱼雷沉没,全体官兵壮烈殉国;讲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教材的典型事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信心。还有,中华近代史上的一些历史耻辱、出卖民族大义的龌龊之人的事,也可以让学生明白维护一个民族,做一个合格的公民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历史教材中最好的德育教育素材,我们应当好好发挥它的作用。

2.教师利用对历史事件、人物的爱憎情感,熏陶学生灵魂

在现实教学中,情感教学是最好也最能打动学生的教育方法。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引起师生

(1)从抛出到第一次碰在斜面上的点;

(2)在上述过程中小球和斜面的最远距离。

1.数理结合的方法

分析:如图所示建立坐标系,

小球抛出后做平抛运动,可以求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方程,斜面我们可以看成一条直线,可以写出斜面所在直线的方程,从而联立求解,所得的解即为小球落在斜面的点;第二问中可以将小球的平抛运动轨迹方程写成参数方程形式,这就把问题转化为求点到直线的距离,而最大距离就是点到直线距离的极限值。

解:根据平抛运动规律可以得到:

方程(1)即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参数方程,其中t为参数。将方程(1)

中消去参数t得到小球的一般运动方程轨迹:

同样写出平面所在的直线的方程:

之间的真诚交流,真正达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历史素材中蕴涵的情感素材,使师生共同置身于创设的特定历史情境中,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深刻剖析特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唤起学生的相应情感。也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撞击学生的心灵,让其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情感色彩强烈的气氛中,师生产生共鸣。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一节时,教师可以像演讲一样,用充沛的感情讲述当时的情景和画面,让学生同仇敌忾,共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而产生振兴中华,富强国家的决心。

3.充分挖掘和发挥地方教材的优势

可以利用家乡现在的历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家、爱国的教育。近年来,不少学校或同行编写了不少家乡教材,这里面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学生倍感亲切,学起来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应该好好利用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对乡土历史素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家乡历史后,产生对爱家情结的培养,也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实在、更紧密,从而培养他们的远大志向。还可以利用地方历史文物、文化遗址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考察历史古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意识;收集历史文物资料、图片,让学生在德育思想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活动的举行,由于其形象生动、直观而真实,因此易受中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并能深深地感染学生,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海军.浅谈历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问题.

篇14:高中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英语课程应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如何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从英语课堂和课外实践活动中挖掘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以实现新课标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目标是当前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新课标;英语学科;德育渗透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守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在受教育者的自觉积极参与的互动中,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治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学科德育就是在各科教学的教学过程中,在传授基本知识和培养基本能力的同时进行德育工作。“学科德育渗透,是教学过程中运用学科的相关德育知识,在现有教材选编内容的基础上,挖掘既孕育于课本之中,又取材于教材之外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借助学科教学这一载体,建构情境、营造氛围去感染、陶冶教育对象。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中英语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由此可见,高中英语教学工作,不仅仅在于传授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同时,它也肩负着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重任。因此,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要求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堂内外的德育内容及与英语相关的德育知识,将德育要求“润物细无声”地纳入教学过程之中。

一、从英语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主要以英语教材为主。英语教材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新课标》指出,“英语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就很好地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这套教材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主题涉及友谊、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关爱生命、自然科学、积极进取精神等,非常符合现在中学生的学习需求,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较强的感染作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教育和熏陶。以下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高一英语教材必修一、必修二和必修三板块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在课堂上通过对教材的讲解,把德育内容贯穿在对每个主题的分析中。

德育主题一:树立正确的友谊观。如必修一的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友谊。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适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友谊观,让学生明白人与人的友谊通常是建立在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即使在某些问题上会产生分歧,但只要彼此之间能相互理解、相互沟通,最终一定能化解。由此引导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正确处理与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问题;教师还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如何交朋友,如何跟朋友同学沟通、相处等等问题进行讨论。讨论之后师生再一起总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引导学生走出“哥们义气”的误区。

德育主题二:培养文化价值观。如必修二的第一单元的主题是文化遗产。文章通过讲述琥珀屋的历史,展示了不同人对待国家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教师便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教师可在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讲解围内外的文化遗产的情况,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古代文明对人类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立志努力保护先人们留下的文化遗产。通过该主题的学习,学生的文化价值观便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德育主题三:培养团体合作,积极向上、爱国主义精神。如必修二的第二单元的主题是奥运会。该单元以世界性的体育盛会-OlympicGames为话题,介绍奥运会的起源、宗旨、比赛项目以及古现代奥运会的异同。学生通过了解象征奥运精神的会旗、会歌、会徽、格言、吉祥物、奥运人物、奥运的发展、奥运精神、奥运的作用及中国与奥运的关系,培养全球意识,认识世界一体化以及国际合作的趋势;通过对比古现代奥运会,加深对奥运会的了解,了解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概念。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努力拼博、积极向上、为国争光的精神。

德育主题四:生态环保教育,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如必修二的第四单元的主题是野生动物保护,教师先向学生展示故事片《可可西里》的画面,提出了野生动物保护的问题。随后,展示一些频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的照片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其他动物都灭亡了,只剩下人类,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子”等有关的问题。通过学习这一单元,教师向学生普及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提升学生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道德。

德育主题五:科学素养教育。如必修一的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地震。教师通过对课文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相关的地震知识,以及如何在地震中逃生;必修二的第三单元的主题是计算机,可以通过课文讲解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功能及其广泛的用途等,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避免沉溺于计算机游戏中不能自拔;必修三的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天文学,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八大行星并看图指出各个行星的名称、以及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天文学感兴趣的地方等,也可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分享有关宇宙和地球起源方面的传说或故事。总之,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精心引导,可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责任感,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

德育主题六:品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如必修一的第五单元讲述的是伟人曼德拉的故事。该课通过由穷苦的黑人工人伊莱亚斯叙述他眼中的曼德拉,让学生从侧面了解纳尔逊·曼德拉的生平事迹,认识伟人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时可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英雄概念,引导学生向伟人学习,学习他们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避免盲目的个人崇拜。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德育内容,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只选择了几个德育主题进行阐述。教师只要能坚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德育,就能帮助学生提高思想素质、培养学生爱国、乐观、坚忍等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牛观,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二、在英语课外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渗透

《新课标》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因此,教师要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英淆学科的课外实践活动有英语国家文化学习、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话剧表演、英语歌曲大赛、英语角等。这些活动不但能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增强英语实践能力,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潜移默化地实施德育渗透。

例如,在英美文化中,感恩节、圣诞节、母亲节、父亲节等都是很重要的节日。每逢这些节日到来的时候,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庆祝活动。教师首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这些节目的由来,然后师生合作,通过图片、视频、故事、歌曲介绍这些节日,教师借此机会要求学生在这些节目到来时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二比如每年的十一月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过感恩节的意义在于对曾经帮助自己、关爱自己的亲朋家人表示感谢,并学会去关爱他人。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对比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进而指导学生组织一次“关爱他人,学会感恩”的活动,要求每一位同学为自己的亲人、老师、朋友做一件事,并在班里用英语把自己做的事情以及感受告诉大家。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真正体会到蕴含在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意义,学会感恩,学会关爱他人。再如在圣诞节到来时开展主题为“Merrv Christmas!”的庆祝活动,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找来有关圣诞节的小知识和圣诞节祝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制作精美的英语海报和贺卡。在活动中,学生们便了解到了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袜等的由来,不知不觉中学习了两方文化知识。同时,还可让学生对圣诞节和春节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了解及比较中两方文化及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如春节的时问是农历1月1日,起源于赶走传说中的怪物“年”,庆祝仪式有放炯花爆竹、贴春联、贴窗花、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全家团聚吃年夜饭、包饺子、拜年、舞狮舞龙等。圣诞节的时间是阳历的12月25日,起源于基督教徒庆祝耶稣基督的生日,庆祝仪式有装饰圣诞树、送圣诞卡、圣诞礼物、扮演圣诞老人、平安夜全家团聚吃火鸡等。学生通过用英语展示、描述春节、圣诞节的起源、庆祝方式等的不同,深刻认识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和不同文化的魅力。期问,教师可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强调,不仅要懂得用英语描述出西方的节日等文化传统,更要懂得用英语介绍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由此培养学生向外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总之,学生在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中不仅运用英语知识,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生动活泼的课外实践活动还培养和锻炼了他们良好的品性,较好地落实新课标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三、结语

上一篇:欧盟区域经济下一篇:我的压岁钱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