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耐心擦亮蒙尘的眼睛

2024-05-02

用耐心擦亮蒙尘的眼睛(共7篇)

篇1:用耐心擦亮蒙尘的眼睛

用耐心擦亮蒙尘的眼睛

张村镇一初中侯晓瑜

去年秋期我班有个叫王迪的男孩,成绩中等,长得白白净净,尤其是一双大眼睛清澈明亮。临近期末那段时间,我感觉他的状态有点不对劲,上课总想打瞌睡,眼睛红红的,眼神也变得特别恍惚迷离。追问之下,得知他寄宿在校外一个亲戚家,晚上在手机上看小说、玩游戏,有时能看到十一二点。我跟他谈了很长时间,讲了中学生带手机的危害性,建议他把手机交给老师保管,到期末考完试再还给他。他同意了。第二天,王迪带来了一个平板电脑,并自觉递上一份说明书。他说:“老师对不起!其实我玩的是家里带来的平板电脑,本来想找个坏手机冒充一下,但不想再次骗老师......”我很意外,也很感动,随即夸奖了他,肯定了他的诚实,并提前在那个周五下午放学前将电脑还给他,让他带回家不再拿来,并且特别强调老师相信他能做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果然没再瞌睡。

今年春期开学不到一周时间,又见到王迪那双迷离无神的眼睛,我知道他的老毛病犯了。找他谈心,他说这次没玩电脑,在看小说《斗破苍穹》,是春节在家没看完带来的。我说老师相信他的话,只是这样也不对,那种小说没意义、不健康,容易上瘾影响学习,更影响身体健康。他低下头说知道了,又写了说明书。认识很深刻,检讨很到位。但是没过多久,又开始了,并且间隔

时间更短,情况更严重。反反复复几次之后,我真想放弃不管他了。但做教师的良知告诉我:不能!能感觉他的矛盾和彷徨,也在苦苦挣扎,白天说的好好的,但一到晚上就着了魔一样管不住自己。看着他那越来越颓废的样子,我真是又气又恼又心疼:这孩子,可怎么办呢?再这样下去,真是要毁了!于是跟他家里联系,说了他的情况,因为自制能力太差,建议让他住学校寝室,让老师同学共同监督。住进寝室的第三天晚上,我去查寝,只有王迪没在,心里不由咯噔一下。找人去厕所看了,也没有,肯定是去网吧了!我急忙骑车子去街上,一家一家网吧挨着找,当第三家网吧仍没有时,我灰心了。刚要离开,忽然听到二楼有人在说笑,赶紧上去。终于看到那张熟悉的脸,当时我真想上去扇他几耳光,但是忍住了,站着没动,只是盯着他。他显然被吓住了,犹豫了片刻,慌忙站起来往外走。将近十点的街上,冷冷清清只有我们两人一前一后走着,谁也没说一句话。我把他送到寝室,对寝室长说王迪生病了,在外边包药回来晚了。看他睡下了才离开。第二天晚上,王迪悄悄给我一封长长的信,反省了这段日子的所作所为深深自责,对老师的帮助教育和包容表示感谢,最后说:“老师,这次我一定改,请看我的行动吧!”

我知道要彻底改掉这个毛病对他来说很不容易,但我相信他早晚能做。这不,已经有近二十天时间没再“犯病”了。前几天在我们班的读书交流会上,王迪向大家推荐的是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讲的特别好,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久违的笑容浮现在他白净的脸上,那双蒙尘已久的眼睛终又明亮有神起来!我用耐心和信任期待他的眼睛越来越亮......

篇2:用耐心擦亮蒙尘的眼睛

大大的镜片上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尘,塑料已经有些硬化,破旧中透着浓浓的古老的气息。

我举起放大镜,照着柜门,却看不清,模模糊糊一片,只能隐约看见轮廓。

天哪!这灰尘多厚啊!

手中的放大镜竟像一块灰色的幕布,阻挡眼前一片又一片。

我跑到水槽边,拿起一块抹布,沾点水,开始擦镜片。

眼前露出一点清晰的世界,慢慢地,水槽放大了,抹布放大了,灰尘隐去了,世界清晰了,比以往更大,也更亮了。

窗户上积了灰尘,外面的世界就看不清了。待到灰尘灰飞烟灭了,世间美好又会展现在了你的面前。

把你的眼睛擦亮,看清人世间美丑邪恶,不要被金钱名利权力迷失了途径,蒙蔽了双眼。

把你的眼睛擦亮,看穿骗人的把戏,辨出事物的真假,不要被东西的表面,被骗子的花言巧语迷混真假是非。

擦亮你的眼睛,看见山,山就有价值;看见水,水就有价值。

擦亮你的眼睛,你就能明辨是非,就能明辩真假,前途将一片光明。

在生活中,慢慢探索,慢慢体会,不断学习,不断丰富我们的知识,充实我们的头脑,再不贪图荣华富贵,站在正义这一边,你的眼睛就是明亮的。

“青青翠竹,皆身是法;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篇3:用多媒体擦亮学生欣赏美的眼睛

一、多媒体教学转变了教学条件

美术技能的形成,需要不断地主动学习,不断地提升美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真正走进美术课堂,从而提高欣赏的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形式是以讲授法为主,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可到了美术鉴赏课,主要是鉴赏美术作品,使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美术作品乃至日常生活中与美术相关的事物和现象。教师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如果没有多媒体的使用,教师就只能空洞地讲解。学生欣赏不到画面,只能凭心感受,无法取得直观效应,一切的讲解就变得空洞苍白。而网络教学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作品,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了解作者,绘画背景,当时的社会环境等。引起学生的欣赏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强烈情感反应。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

二、多媒体教学转变了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这里所说的自主学习是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地去思考、探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才会去探索, 并能深入学习相关知识,主动学习。例如,在“玉石之分”这课中, 因为本身学生对古代玉石的知识了解非常有限,再加上玉器是珍贵的工艺品学生平时不易直接接触到,所以学生鉴赏存在困难, 参与的机会就相对减少了,课堂气氛不佳,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搜索相关图片资料、视频资料。可以小组合作,然后把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对作品进行赏析。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产生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极大的学习热情,就连平日对美术课不太感兴趣的同学也积极参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例如,在“中国民间美术”这课中,每组的分工不同,有的是搜寻民间剪纸,有的是搜寻刺绣等,但每项工艺品在网络上资料内容繁多,要细致挑选, 然后再归类筛选,所以在搜索过程中,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在规定的时间内把准确精美的资料图片呈现在大家的面前,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如在“漆器”这课中,通过网络平台教学我和学生一起赏析工艺品的代表作品,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高涨。在此基础上我又设定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探讨,“漆器的人文价值?”“你了解漆器吗?它在中外文明发展史上起到怎样的重要作用?”问题都是书本上知识的延伸,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这些相关的问题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对问题更加深入地探究下去。

三、多媒体教学转变了教师角色

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多媒体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传授者变为参与者。新课程认为教师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课堂的共同参与者。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探讨,深入小组,了解他们的需要及碰到的难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欣赏课涉及的知识面广,与各个学科紧密联系,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学识修养。我们利用多媒体收集和整理信息,将信息与教学有机结合。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例如,在“中国古代建筑”教学中,教师先列出探究性问题:三大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国古代建筑从哪几方面欣赏等。学生可以选择其中问题进行小组探究,依据自己的情况探究问题。通过这样的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四、多媒体教学转变了学生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因此,我们的课堂应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课内小组展示,小组质疑,小组交流探究来实现课堂任务。例如,在“民间美术”这课中,先用多媒体制作出民间文化艺术遗产的代表作,优美的画面引领着学生走进课堂。学生通过学习发现这些民间工艺品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少了,是什么原因造成民间文化遗产的流失?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探究这些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上网查资料总结出中国各地的民间艺术,还把它们分类进行比较,现存的与流失的以及即将消失的民间艺术。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比老师自己讲解要透彻得多。

由此可见,网络教学应用在美术课堂上简直是如虎添翼,它能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地展现在画面中,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感,让学生欣赏作品中美的东西。从而提高审美水平。在审美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质疑问题、探究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和审美水准。

篇4:用智慧擦亮我们的眼睛

美国利用外部资本支持本国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向各国政府和央行发行数额庞大的政府债券,另一方面则要依靠其雄居世界金融核心的美国华尔街金融业,开展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为美国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提供所需股票、债券,以及由资产管理公司支配的数以万亿美元计的投资基金。由于美国政府金融监管的缺失,金融组织毫无节制的金融创新导致全球衍生品市场规模急剧膨胀。金融衍生品带给人们的一个最大的幻觉是:财富可以通过其持续获得,实体经济已经不再重要!此前的全球经济增长更多地得益于全球资产价格的自我循环上涨,靠的是财富效应带来的资产增值空间。其中,由华尔街金融业主导的债券市场是保证全球资产价格循环上涨的主要资金融通渠道。

本书给我们展示的是美国金融决策体系与华尔街之间相互媾和,通过无限度的金融创新甚至救市,向世界各国分散风险的一个巨大陷阱的构造过程。美国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不惜通过美元、金融、石油甚至战争的方式,以掠夺全球的财富为主要目标,这是一种极端追求利益的国家经营方式。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尽可能采取极致的手段,金融就是一个极致的手段,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国掠夺全球资源的国家目标和满足投资机构的贪婪欲望,白宫、美联储与华尔街相互利用,最终导致次贷危机这一历史性大灾难的爆发。 可见,次贷危机是美国把全球作为金融创新理论实验对象最终失败的结果。这个结局的发生,从一开始就始终存在着。次贷危机发生之后,整个欧洲、俄罗斯、巴西、日本、韩国甚至中国也同时成为受损的一方,这一方面是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美国政府和华尔街已通过事先设计的风险分散机制将损失转移给了世界各国。这既是阴谋,又是贪婪者的玩火自焚,不过全世界都成了美国金融游戏的埋单者。

连中国的普通老百姓都可以看出来,中国经济与美国次贷危机息息相关,次贷危机实实在在地改变了中国。除了贸易增速的明显回落给对外依赖过高的中国出口加工业构成直接打击以外,中国的外汇储备参与维持了美国的过度消费,而在这种过度消费回归的过程中,中国遭受了严重的海外投资损失、外汇储备贬值和外资欠账愈演愈烈的巨大痛苦;此外,中国在房地产、股票等领域也存在着较严重的资产泡沫。这些泡沫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热钱的进入存在密切关系。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整体经济形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低迷、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走低和利率形势的逆转,都让热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如果热钱在短时间内流出,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冲击将是巨大的。

中国与世界经济互为市场,一荣俱荣、一枯俱枯,这无疑成了此次金融危机重灾区——欧美国家要求中国参与救市的基本借口。关于中国要不要参加美国救市,本书在冷静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若向美国注入救市资金,必然要面临美元贬值,亦即债务被合法“减免”的局面。一旦中国贸然介入美国救市,也许再过几年,拯救者会成为需要拯救的人,而被拯救者则可能成为巨人。关于中国未来的选择,作者提出建立大人民币制度、建立货币区域同盟、守住自然资源等建议,对于当前中国政府进行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扩大内需,作者也提出促进国民收入分配向国民个人倾斜、冲破内需不振的羁绊的重要思路,作者认为,中国经济本身存在的问题,既有对外依赖度过高,又有对内过度依赖投资和房地产、收入分配分化导致内需不振、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存在着很大的“硬着陆”危险性。由于对外依赖度过高,中国的经济安全受制于人,容易在外围力量的影响下,发生经济动荡,甚至引发经济危机。为了扩大内需,中国甚至可能会牺牲了产业升级,通过实施房地产救市、降低出口退税率等措施,重回扩大投资和出口之路。然而,如果消费这个内需源头无法启动,目前实施的中国式救市就可能无法成为拯救中国经济的治本方案。

中国要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必然要将经济增长动力由外需转为内需,通过增加民众的可支配收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削减政府的行政管理支出等措施,将中国的未来夯实在满足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

本书的最大特色是兼具历史纵深和时代感,同时从全球政治经济的视野来研究中国的发展出路,展现了一位华夏赤子应有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篇5:擦亮城市的“眼睛”

不可否认,视频监控在社会治安管理、打击违法犯罪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面对周克华事件、深圳飚车案、长春虐童案以及国外的“蓝可儿”等重大事件,所引发的对智能视频技术的讨论,无不体现了视频监控的价值及其存在的重要问题。

“我们是否能让视频监控不仅限于能够‘看’,而是让其还能判断、分析、搜索和思考,甚至是可以自我维护、发号施令。”经过七八年的发展,智能视频监控从最初的概念到产品化的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图像视频处理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在安防领域已得到广泛的认可。

然而,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智能视频监控是否迎来了真正的春天,其市场现状如何,技术应用成熟度和市场需求又是怎样……在当下如火如荼的智慧城市建设中,又如何成为城市的眼睛及触角为城市把脉,一揽全局?

篇6:擦亮文章的“眼睛”

(1)运用修辞

如以比喻入题的,《送老人一轮暖阳》(话题:孝);

以夸张入题的,《那个障碍粉碎了我》(话题:挫折);

以反问入题的,《我是谁?》(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以设问入题的,《我从日本邮局取回了什么?》(话题:效率);

以对偶入题的,《一头白发,满山青葱》(话题:环保),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话题:人生感悟);

以拟人入题的,如《地球就诊记》(话题:环保);

以呼告入题的,《回来吧,妈妈!》(话题:亲情);

利用谐音《从心做起》(话题:亲情);

利用双关,《冬日暖阳》《花落春仍在》(话题:温情)

(2)引用妙句

引用诗句为题的,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话题:答案是丰富多采的);

引用流行歌词入题的,如《一笑而过》(话题:宽容),《常回家看看》(话题:孝);

引用名句入题的,如《救救孩子》(话题:素质教育),《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话题:挫折)。

(3)反常设悬

所拟题目有违常理,故意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理。如:《感谢你的敌人》(话题:竞争),《往事并不如烟》(话题:关注生活),《真想做个后进生》《渴望停电》(话题:素质教育),《儿嫌母丑》(话题:亲情)。

(4)运用间隔号

如《风景·湖》《黄山·挑夫》《老庄子·老情歌》《汽笛·布鞋·红腰带》《胡杨·古道·飞天梦》《小桥·流水·人家》。

(5)以中心事物入题

如:《幸福的黄手绢》《二十四双布鞋》《狗尾巴花》《四十九朵玫瑰》《梯田蘑菇房》《永远的蒲公英》《最后一张落叶生日卡》《母亲的照片》《那棵葱郁的高山榕》《一千张糖纸》《二月二,料豆喷喷香》《萝卜灯》《外婆家的打碗碗花》《魂系三棵树》《青天一缕霞》《九九女儿红》《不沉的船》《穿布鞋的故居》《蓝莹莹的星光》。

(6)以中心人物入题。

如《藏北姑娘》《第十一位》《对院的女孩》《盲女琴韵》《神农箫女》《阿彩》《我爹我娘》《阿鸽八斤》《最后一个船夫》《昆仑采玉人》《梦萦阿诗玛》《女兵二十一》《父亲的背影》。

(7)以中心事件入题

如《春夜听雨》《怀念天水》《想念梵高》《迟到》《库姆塔格轶事》《走边城》《追寻鹤故乡》《美丽的约定》。

(8)以文章观点入题

如《善待生命》《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近墨者黑》《我喜欢出发》《浮生若茶》《守住心中的清月》《苦难是一笔财富》《讲点节操》《起心动念,皆应向善》《站直喽,别趴下》。

篇7:擦亮汉字的眼睛

上世纪末《北京文学》掀起的那场“语文大批判”,让汉字又成为国民关注的一个热点。“一屋子大学生写不出‘钥匙’二字,最后竟不得不用英语单词来完成留言条”,这无疑给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师一记重重的耳光!

《人民日报》曾发了一则《善待汉字》的随感,作者陈春勇列举了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面对那些青少年学生恣意糟蹋汉字的无知行为,发出了“一些年轻人的汉语水平开始向无知的程度倒退”的警示,让国民再一次震惊。国内网站媒体纷纷转载报道。保卫汉语的呼声,不再是危言耸听了。

教育部先后出台多项措施,要求所有大学都要开设《大学语文》的必修课,严禁中小学生英语考级,高考作文错一字扣一分,这些政策的出台,背后不难看出高层对汉语退化的忧虑与重视。作为站在一线的小学教师,我们没有立法定制的能力,除了呼吁呐喊,更要立足课堂,躬身实践,老老实实做好识字学词的基础工作,擦亮汉字,点亮孩子黑色的眸子。

但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汉字教学中,普遍发出了“汉字真是名堂不少、规律难找、死记硬背的形象符号。”“汉字真是太难教啦!”这样的呼吁。为此,笔者进行了汉字教学的问题调查,下面就教师提出的一些典型的疑难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做法。

1用好“无痕识字”

常听见一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感叹,如今的识字教学任务太重,一节课要完成一二十个生字的教学,一学期要完成近千字的教学任务,感到力不从心。其实大可不必。我建议低段的语文老师,拿到一册新的语文教材,不要急急忙忙一课一课、一个一个地教,先用一至两周的时间,老老实实带领孩子们把整册教材通读一遍。在老师的带领下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无痕识字”。

课文看似只读了一遍,但大量的生字在不同的文本中反复出现,多次认读,就成了老朋友了。我们两千多年的传统语文教育,识字教学都是在诵读“三字经、百家姓”这样的经文中无痕完成的。这就好比煮饺子,一锅一锅地煮,和时下老师惯用的“一个一个煮”,哪种方法高明有效呢?

有条件的学校和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朗读一些现代儿歌和童话故事,让学生课内课外经常讲故事赛儿歌,对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有事半功倍之效。我们经常强调“识字是阅读的基础”,但却忽视了“阅读是识字的母体”的基本常识。

语文是母语教学,母语教学与英语这类“目的语”教学的根本区别,不论是语言还是文字,母语教学都有一个系统的、良好的、活生生的母语环境。一篇文章,一个故事,一首儿歌,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识字”母语环境,它不需要像学英语那样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单词,也不需要一个音一个音地学发音。现在我们简单地认为,只有“认识了一个个的汉字,然后才能阅读中文。”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汉字是母语文字,如今许多有经验的幼儿园和个别优秀家长,通过引导学生大量地吟诵儿歌和童话故事,让孩子轻松地认识了近千个汉字。如果你是个聪明的低段语文老师,就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多朗读一些儿歌故事吧!

2理解“识写分步”

在诵读中“无痕识字”,主要是完成生字“字音”的认读,也就是认字、认读而已。但认读仅仅是识字教学的一个方面,把生字写正确、写端正是识字的重点。新课程提出了“识写分步”的识字教学新要求,把生字分为“一类生字”和“二类生字”,目的是让学生尽快多识字,尽早阅读。其实,“识写分步”不仅仅是落实“多识早读”的目标,更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和遵循基本认知规律的体现。

识写分步,其实不是识写分离,而是识写有序。以前我们主张识写同步,这是一种简单的“捆绑式交易”。而现在倡导的先认后写,多认少写,识写有序分步,这是符合学生认知与发展规律的。我国的传统语文教学,一贯都是识写分步的。不论是私塾还是官学,启蒙阶段,都是先诵读经文,达到一定的识字量之后,再专门开设描红习字课,用来指导学生写字。通过老师手把手的描红,学生基本上都能写得端正、正确。那时的学童在吟诵“人之初,性本善”这些《三字经》的蒙学读本时,他们写的是“上大人,孔乙己”这些习字描红。这说明传统习字不是简单地从已经认识的汉字中随意选择部分汉字来描红,而是选择既简单又有笔画结构代表性的汉字,来引导学生把握汉字的基本笔画书写规律,从而达到“以简御繁”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东汉崔瑗的“永字八法”。

现行的语文教材还不够完善,对于哪些字该先写,哪些字该后写,还没有从写字“以简御繁”的逻辑和规律上加以思考。这就需要我们有智慧的教师,自己能够从教材中选择一部分有代表性和规律性的生字,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现在大部分老师不分难易简繁,所有要写的生字,不分青红皂白,统统抄写五遍十遍。这是很不科学的。该示范的就示范,该多写的就多写几遍,该少写的就少写几遍,有一些生字是根本就用不着示范,用不着抄写的。3500个常用字,字字示范,个个抄十遍,是不是有点傻呢?我们该想一想。

3关注“熟字返生”

我们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说法,低段语文以识字为主。这个说法原本是没啥不妥的。譬如从识字量的角度看,1-2年即就要认识1800个,3-4年级再认识700个,5-6年级再认识500个。低段的确应该注重识字。但是这句话,也给高段语文老师造成一个错觉,高段语文识字已经不是重点,学生都会独立识字了,于是很多的高段语文阅读课再也看不到识字教学的环节。其实每一个细心的语文老师都不难发现,4-6年级正是学生错别字出现的高峰时期。且不说高段语文原本就有数百字的生字要掌握,还有大量出现的多音字需要辨析,更重要的是原本在低段学过的生字,又开始出现“返生”的现象。

要解决“熟字返生”问题,关键是要建立音形意三维一体的内在意义链接。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在《广雅书证》中说:“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揭示了汉字“音形意”之间的意义关系。

孩子们之所以经常写一些错别字,往往是在音形意之间的某一个链条上出现了断链,没有建立相应的意义连接。比如“钥匙”二字,除了读“yàoshi”之外,还有一个读音是“yuèshi”。孩子们写不出“钥匙”,不就是字音和字形之间没有建立意义连接吗?又如“冒”字,孩子们之所以会写错,就是因为在“意——形”之间没有建立意义连接,出现断链所致。

我们在组织字词听写的过程中,针对孩子们的错误,往往不分析错误原因,习惯于简单地让孩子多抄几遍,有的甚至罚抄数十遍、上百遍。可是像“钥匙”这样的字词,如果没有建立音形意连接,就是抄几百遍也无济于事。因为孩子看见“钥匙”两个字,是无论如何不会抄错的。但一离开这两个字,孩子就写不出“钥匙”了。所以,我们摸清汉字“闻音知形意,见形通音意,知意现形音”的规律,许多识字的难点就能迎刃而解。

既然讲到“熟字返生”现象,就不得不关注“生字早熟”。生字表中的生字,它仅仅是一个教材体系的生字排序,而并非是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生字。有许多生字对于学生来讲,早已是老朋友了,犯不着“读三遍,写十遍”。应把有限的时间省下来教学那些容易读错写错的难点生字。

所以高段识字,一定要突破生字表,让学生把真正易读错易写错的生字找出来交流。教材是死的,学生是活的。学生个体的生字表和教材的生字表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把力气花在该花的地方,把教学建立在学生个体真正需要的点拨引导的生字新词上。

4学点汉字文化

汉字是华夏民族的母语文字,对汉字文化的触摸,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一种先天的敏锐。譬如每一个认识汉字的人都知道“人言为信、人本为体”的道理,很多老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也会下意识地从“音形意”三者的关系中去解构一个汉字。记得有一个一年级的老师在教学“硬”字时,她告诉孩子们:“石头是硬的,比石头更硬的,那就是‘硬’。”孩子们可高兴了。但有个孩子马上问老师:“老师,石头是硬的,那怎么车子是软的吗?”

看!孩子多敏锐呀,可老师一时无语对答。老师来问我,我就说:这个“软”是个简化字,繁体的“輭”字,本意是“舒服”的意思,表明“大的车子乘坐起来特别舒服”。这样对孩子讲我们的汉字,我想孩子们听起来也会觉得特别舒服的吧。

在一次识字教学的交流会上,我曾听到有老师介绍学生学习“照”字的方法:“一个日本鬼子,拿了一把刀,杀了四口人,滴了四滴血。”我原以为老师是把它作为一个反面例子来批判的,没想到居然是作为一个经典案例来介绍的。我顿时感到毛骨悚然。我们的汉字怎么变得如此恐怖与血腥呀?这不是对汉字与汉字文化的曲解吗?

当然,这个老师也许是为孩子的“爱国”而欣喜,为孩子这样富有新意的学习“照”的方法而兴奋。我们来看这个“照”字,一个“日”,一个“召”,再加四点底(“火”字底,就是太阳照射的光芒),不就是“日照四方、光芒万丈”吗?这是一个“音形意” 结合得多么完美的汉字呀!构思的巧妙,观念的丰富,文化的积累,形象的生动,也应该说是无与伦比的。可为什么到了我们老师的手里,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智慧与灵气,就荡然无存了呢?

有人说“小学学文字、中学学文章、大学学文化”是有一定道理的。帮助学生过好识字关,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第一职责。小学语文教师是需要学习一点汉字文化知识。

《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源》等汉字工具书,应该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案头必备的。经常翻阅这些汉字工具书,具备必要的汉字文化知识,我们的识字教学就能妙趣横生。譬如“我”现在是个人称代词,但“我”的本意是“古代的一种兵器”,那学生就会问,古代表示“我”用哪个字呢?那就是自己的“自”,学生又会产生疑惑:为什么“目”字上面加一撇就是自己呢?《说文解字》说:“自,鼻也,象鼻形。”甲骨文的“自”就是画了一个简单的鼻子。孩子们还会继续问:为什么鼻子就是指“我”呢?我们一般在说某个东西是我的,不就是用手指着自己的鼻子说“是我的、是我的”吗?孩子们在恍然大悟之后,会心一笑,先民造字的智慧,亲近汉字母语的情感,就这样在汉字文化的浸润下,悄悄传递,慢慢滋生。

汉字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其本意、原形、始音经历过甲骨、金文、隶变、正楷、简化的复杂演化,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有些汉字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如果我们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要做到字字溯源求本,这是我们力不能及的。对3500个常用汉字,能够做到字字溯源求正的,不要说小学语文教师,就是一般的汉字研究专家,估计也是没有几人能够达到的高度。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识字教学是面对儿童,我们的教学定位是:帮助学生轻松愉悦地掌握常用汉字,让孩子喜欢汉字、亲近汉字、热爱汉字,而并不是引导孩子去研究汉字,考古汉字。如果我们字字拘泥于“字源”,我们的识字教学就会陷入“食古不化”的尴尬地步。

识字教学就要让孩子“喜欢汉字、亲近汉字、热爱汉字”,我不能说课堂里对汉字的解读是标准的,是和“字源”一致的,更多的是对汉字的“趣解”,这种“趣解汉字”活化了我们的汉字文化。因为,我面对的是儿童,只有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汉字蕴藏着妙趣横生的文化与智慧,而且这种文化与思想和孩子的心灵是如此的熨贴,他对汉字的那种母语情感才能从心底里滋生出来。

在趣解一些汉字时,有些趣解好像和汉字的原本意义有比较大的差异,比如“废”字,《说文》诠释繁体的“廢”:“屋顿也,从广发声。”本意是“废弃的房屋”。我们对简化的“废”字从意会的角度诠释为“广发为废”,与“物以稀为贵”的生活哲理是相融相通的。我们认为“废”简化有理,这种“有理简化”的实质是对汉字文化的创造性继承。汉字的生命就在于它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衍生出新的内涵,不断地赋予我们丰富的联想。比如霍懋正老师对“聪”作出“耳到、口到、眼到、心到”的诠释,这不就是对汉字文化的一种活生生的演绎与创造性发展吗?

作为汉字文化传承奠基的小学语文教师,让我们推开汉字王国的大门,擦亮汉字的眼睛,亲近汉字的魂,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

(作者地址: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小学)

上一篇:《小青蛙跳过河》教案下一篇:打击传销规范直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