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的能量——慢生活的智慧

2024-04-22

耐心的能量——慢生活的智慧(共10篇)

篇1:耐心的能量——慢生活的智慧

耐心的能量——慢生活的智慧 精彩章节选读

1这个过时的美德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亲爱的上帝,求您赐我耐性。

现在就要!

——大卫·阿诺德

考虑一下这个:

有些麦当劳店承诺90秒内备好午餐,超时不收钱。

看一次病一般只用八分钟。

非处方药都卖给那些“没时间做酵母菌感染检查”的女性。

不管问题有多复杂,现在的政治家都只用8.2秒就能回答出来。

在东京,一个颇受欢迎的吃到饱的自助餐按分钟收费——你吃得越快就越便宜。

柯达在迪斯尼、饭店大厅、游乐场开设许多1小时冲洗胶卷店,这样,不等假期结束你就能拿到照片了。

日立移动电脑总部用这样的口号激励员工:“速度就是上帝,时间就是魔鬼。”

高层建筑开发商发现,楼层的层高上限就是人们愿意用在等电梯上的时间。等15秒感觉最好,要是时间延长到40秒,那我们就疯掉了。

现在我们所有的人好像都把生命花在四处乱窜上。我们不断从这儿走到那儿,而且期望周围的人和事也都和我们一起快速行动。技术观察员大卫·辛克认为,在调制解调器、快速拨号、传真、BP机和联邦快递之间,“慢已经从我们的文化中消失了,我们现在只是在体验不同等级的快速”。作家詹姆士·格雷克更直接地说,我们正患“快速病”,这个词最早是梅尔·弗莱德曼发明的,用来指代A型人在梅尔·弗莱德曼博士的《A型人的行为和健康》中描述,A型人总是拿着一个秒表跑步,他们尽量延长跑步时间,增加跑步的距离,从而给自己加上更大的压力,他们工作中也是这样。跑步不再是减少压力的运动,而成为增加压力的行为了。(译者注)性格。

我知道我有这个毛病,我受不了电脑启动慢,实际上最近我还给它记了时,大概花两分钟启动,这两分钟让我如坐针毡。我就是会一直按电梯,想让它快点到。我狂按电话键为的就是跳过别人的语音信箱留言。我爱用微波炉上一分钟的快捷按钮,因为按它比自己设时间快。

我的病就是这么严重。昨天我走进附近的复印店,复印完东西后就排队等着付钱。而柜台后面那个年青人却拼命要帮一位极老的女士搞清楚怎么给她曾孙寄包裹。我前面还有一个人。我心里不停地重复着:排队,我恨排队,他们怎么就不能多弄点儿人手?(开始冒火)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把价目表贴出来,我就不用排队也能付款了?(一分钟过去了。火更大)我可没时间等这些,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做呢,我不能这么傻站在这儿。我得回家写这本关于耐心的书!

我不能再忍受了,我走出队伍问道:“复印一张多少钱?”“10美分。”店员手忙脚乱地回答。我印的东西40美分,但我直接丢出1美元,然后冲出复印店,直到开车离开后,我才想起来这个场面有多讽刺。

“快速病”的别名叫没耐性,我相信我并不是唯一一个没耐性的人。公路暴怒是指在公路上别人做出某件你不希望他们做的事情(如违规超车、堵车等)时你表现出的强烈的愤怒行为。、各种暴力行为、办公室里大发火、离婚、呵斥小孩„„所有这些以及世界上的其他很多种疾病都可以部分归咎于缺乏耐心。

最近,加州发布一则公告,呼吁大家把时间“调慢一个时区”,这个举措是为了让司机们经过建筑区域时将车速从65迈一小时降到55迈,因为已经有许多建筑工人因此而丧生。这则公益广告告诉听众,经过1英里的建筑工地时,65迈和55迈只差10秒钟,而人们之所以在这10秒内遭遇车祸就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慢区区10秒钟!

实际上,似乎事情进行的速度越快,我们越没耐心。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因为生活中总是不可避免地有各种各样的拖延:排队、堵车、自动信息系统„„更重要的是,缺少耐心使我们面对更多的困难,因为生活中更为复杂的挑战——疾病啦,残疾啦,感情问题、就业危机、为人父母等等(这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要求我们磨炼耐性,不只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更为了在锻炼耐性的过程中增长爱心与智慧。

没有耐性,我们不可以真正从摆在我们面前的生活中学到东西;我们不可能成熟,我们还处在易怒的婴儿阶段,晚一刻得到满足都不行,也不能用坚持不懈的方式去努力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如果我们想生活得更广泛、更深刻,而不是仅仅追求速度,我们就需要练习耐性——对我们自己有耐性、对他人有耐性、对生活本身的大情小事有耐性。

我知道我们都渴望对生活多点耐性,因为我已经出版了200多本书,自己也写了22本,从前,当我告诉别人我做的工作时,从没听过有人这么斩钉截铁地对我说:“我需要这个!”但对于这本书,每个听说的人却都说了大致相同的话。这个世界越来越快,我们都想办法要跟上它的脚步。我们从没像现在这么需要耐心——而耐心也从没像现在这样匮乏过。

但我们能改变这一切。只需要正确的态度和一点点的练习,我们就能控制耐心,为生活带来力量。如果我,一个爱加速的A型人,太求好心切的中年妇女都可以做到,那你也可以。只需要动力(想要改变)加意识(关注我们的内心世界),再加上练习。

我们能改变现状,因为耐心是可以加强的品质,我们需要它就能拥有它。我们已经很有耐心的了——要不然我们怎么上完学、学会恋爱、找到工作?我们只是没有常常意识到是耐心帮助我们完成这些事的,也没意识到不耐烦是如何产生的,或者我们不耐烦时应该怎么做。

我们最需要知道的是,耐心和“做不做”有关,和“有没有”无关。它就像肌肉一样,我们都有肌肉,但有的人的肌肉就比别人更发达,因为他们常常使用肌肉。

耐心也是一样,我们中的一些人可能现在耐性比别人更强一些,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练习来增强耐性。这就是这本书要讲的事情。

《耐心的能量》关注耐心的重要性——它可以为我们做什么,为什么现在它如此之重要,如何变得更有耐心?这本书从广义的精神角度入手,谈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几百年来的全世界关于耐心这个问题的智慧结晶。这本书源于我对幸福和有意义生活的追求以及我对帮助他人获得耐心的热情。

我一直都在酝酿这个题目,但大约十年前,它才开始成形,当时我是科纳瑞出版社的责任编辑,和一些朋友编了一本小书,叫《随手做善事》,当时这好像是个不错的点子——让我们为陌生人做点好事——但当我开始看到、听到这本书带来的影响时,我开始感到我无意中碰到一件极为重要的事。突然间雪片般的信向我涌来,人们在信中告诉我他们作为施惠者或受惠者所感受的快乐。其中有一封信我永远也忘不了,它来自一个高中生,他说,他打算要自杀,但那时他读了我们的书,然后发现还是有值得活下去的理由。

我突然对善意而产生的幸福着了迷,于是便开始写了一系列有关这一话题的书。我开始尽量更和善,不论对陌生人还是对那些我熟悉的人。看吧,就像那个放弃自杀的男孩一样,我更加快乐了。

于是我开始思索,如果善意能带来如此积极的影响,那我们眼前还有什么品质能产生类似的效应呢?我开始关注感恩并因此发现了感恩之心,正因为此,我更加快乐,更少恐惧。我再一次写出我的经历,这一次书名是《感恩的态度》,我又收到许多来信,告诉我感恩的力量。

我对感恩的观察,让我意识到我们从中获得了什么,让我自然而然地变得慷慨,让我将自己的东西和资源给予他人,并写出了《给予的心》,这本书让我自然而然地更加耐心,因为我们越是培养耐心就越感到幸福与平和,即使事情并不总是朝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只需要一点点耐心,我本可以平静地在复印店里排上(大概)五分钟的队交钱,我本可以没有烦躁、愤怒这些负面情绪,我也不会让店里其他排队的人不安。我的血压可会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我的免疫系统也会更强健,我还可以更加心满意足——即使一直在排队等候。

事实上,我越是学习如何练习耐心,就越明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决定我们是否能心满意足地生活。耐心使我们能够自控,能够停在当下,只有在那一刻我们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耐心帮助我们对他人更友爱、生活得更轻松、更能得到我们想要的。耐心常常会以成熟、智慧和硕果来回馈我们:更健康的恋爱关系、质量更高的工作以及平和的心态。它能成就这样的魔力都是因为它将三件身心最重要的特质结合起来,使我们能够更持之以恒、更加平静、更愿意接受。

不放弃:持之以恒的力量

耐心让我们不放弃,让我们不懈怠地向目标和梦想迈进。近期有项情商测试表明,持之以恒的精神等同于较高的智商。一般说来,在美国的亚洲学生都比高加索人的智商低1到2个点,但因为他们小时候经常被教导要持之以恒,他们长大后整体平均智商都高很多,这在排名靠前的大学和高智商的工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我曾读过一篇关于《快速公司》与《财富》和《商业周刊》齐名的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杂志之一。杂志创始人的访谈,这本杂志是为数不多的有站点、却依然存在的媒体。他曾想创立一本杂志反映时代的最新思想,尽管困难重重,他仍然努力追寻目标。他靠信用卡度日,在全国到处跑想找人投资,没人愿意。但他充满激情,坚信自己的想法,绝不放弃。就在他一文不名、山穷水尽之际,他终于找到关系创办了这本杂志,最终还将它卖给出版商赚了一大笔钱。

不畏艰难、持之以恒地奋斗最终获得成功的故事很多。比如怀特·迪斯尼也是被拒绝了302次才得到资助创办了迪斯尼乐园。乔治·卢卡斯把自己的钱投到《星球大战》的制作中,因为没人相信他的远见,到电影放映时,他几乎要破产。但最后,正是因为这部电影和续集的版权使他变得极其富有,而当初这些东西他根本一点儿都卖不出去。

在重重困难中继续耐心地前进却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能像“快速公司先生”、怀特·迪斯尼或乔治·卢卡斯那样赚个盆满钵满,但它肯定能使我们实现梦想的概率增大,不管这个梦想到底是什么。

没理由紧张:平静的力量

耐心同样给我们平静的力量。拥有耐性,我们的内心就更像平静的湖面而非怒吼的激流。面对生活抛给我们的任何场面——取消的班机、同事没遵守最后期限、配偶忘记某件事——我们都不会愤怒、惊慌或害怕,我们能换个角度看待它们,因而保持冷静。

有了这样的气度,我们就不会是让周围人紧张兮兮的牢骚鬼,而能在事情出岔子的时候给予别人安慰和幽默。耶稣会传教士兼作家安东尼·德·梅勒曾写道,这种态度就是,“一切都好。就算事情都是一团糟,还是一切都好”。

有了耐性,不论外界发生什么事,我们都更沉得住气。我们相信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这种自信使我们心情变得平静。

其中一个原因是,耐性的同性词就是自持,我爱这个词,它帮我记得,只要有耐性我们就可以掌控自我。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一个特定事件,而不是被我们的情绪牵着鼻子走。这样,耐性就像是船的龙骨,它使我们在惊涛骇浪中保持平衡,继续朝我们向往的方向前行。

这就行了:接受的力量

耐性给我们力量,能优雅地忍受前行道路上的障碍,用坚毅、力量和乐观的态度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生意失败、情场失意、严重的肢体障碍、钱财损失——这些还只是我们在一生中面对的众多挑战中的几个。在这些状况下保持耐性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热爱这些飞来横祸,但我们得认识到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不应该再给这些麻烦中加上额外的痛苦、仇恨和绝望。不要悲戚或抱怨,现在就卷起袖子处理手头上的麻烦事吧!

耐性也是接受,它使我们对他人有同理心,因为我们知道人都有缺点。它让我们在感情上有弹性,能用友爱回应他人,能有同情之心。

当你关爱和照顾一位永远不曾说谢谢的老人、当你平静地第四十七遍给一个多事的两岁小孩解释为什么他不能攀爬家具,你就拥有耐性,可以忍受你本不愿意忍受的环境,因为你明白制造这些麻烦的人和你一样有缺点,这些人只是想快乐而已。

通过接受别人本来的样子、接受生活本来的样子,我们证明了自己作为人的力量和美德。接受一切安好的状态当然容易,但只有当我们在事情不如意时还有耐心,我们才真的像英雄一样发出万丈光芒。

停下来想想你表现出耐心的时候,当时是什么情况?你让不稳定的情势平静下来了吗?对你在乎的人更好点,而不是冲他/她发火吗?感觉如何?你怎么做到处事耐心的?结果如何?

现在想想别人曾对你耐心的时候,他或她是怎么对你的?感觉如何?你能从中学到什么吗?

因为耐心如此之重要,所有的宗教都提供楷模供我们效仿。佛教徒信奉耐心是获得启示的方法之一,耐心还是可兰经中安拉的九十九个特性之一。在旧约中,约伯是耐心的典范,而基督教徒们则受到耶酥的生活和牺牲的激励。

正因为耐心非常可贵,我从不怀疑某个时刻,曾有人告诉你“应该”更耐心些。可能你就是这样对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说话的。(我就是这样)有效吗?很可能大多数无效。单单告诉我们自己我们应该做某事——如果做不到就把自己暴打一顿——并不能奏效,它只能招致责难和羞愧。

不耐烦是一种习惯,耐心也是。我们需要强烈的动机去改变一种习惯,这源于对新的行为所带来的回报的了解。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以“耐心的礼物”开头。然后我们需要激励我们改变的精神状态。“耐心的态度”这一章讲的正是加强这种习惯的精神状态。最后我们需要改变的工具。我们需要实验新的行为,注意它在我们生活中的效果。

在“实践耐心”这一部分,你会发现许多培养这种习惯的方法,尤其是在你经常会遇到的紧张的环境中,像排队,照顾小孩、年迈的父母、塞车,等电话、等待爱。

这本书应该慢慢阅读、充分感受并付诸实践。当你练习时,希望你不要觉得你必须做到每条建议——这会妨碍你,让你什么也做不了。从一两条你觉得比较熟悉的开始做起,我提供了许多想法,因为我不知道哪条对你最有效。

这个过程既锻炼灵魂也锻炼头脑,它需要练习和时间。我已经有意识地练习了好几年耐心,可仍然有些时候我会发脾气。

你会在后面听到这些发火的故事,还有我从中学到了什么,因为我并不是把自己当做专家。我宁愿你把我看做与你同在旅途的旅客。在这本书中,我将伸出我的手和你一起探路,通过耐心,我们可以变得更稳定,不被压垮,更有力量和爱心,更有效地应对我们的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人和事。

这是一件让人兴奋的工作,因为它承诺让我们有能力重新找回时间、次序、对应生活提出的所有要求。有了耐心,我们能驾驭自己的生活,它将我们深植于生命的土壤之中,对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环境感到满意。耐心使我们更快乐,它引导我们走向成功,它使我们每天都有平和的心境。谁能抵抗这样的邀请呢?

我衷心地希望这本书能帮助你培养耐性,你我的努力合在一起就能将涓涓溪流汇成汪洋大海,就能影响世界。因为如果我们,作为人,能够驾驭耐心的力量,那么我们最终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篇2:耐心的能量——慢生活的智慧

“智慧生活,能量无限”是深圳市乐木科技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中的产品理念

品牌理念

企业愿景

创造生活新体验

核心价值

诚信、责任、创新、分享

企业理念

确保产品品质,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建立“敢承诺,敢兑现”的企业文化

注重细节、注重差异化、注重用户体验

打造厂家、商家、用户之间和谐共生的鱼水关系

篇3:“慢教育”:一种别样的教育智慧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 “输在起跑线上”, 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方面也是 “蛮拼的”, 让孩子三岁学舞蹈, 四岁学钢琴, 五岁学绘画……家长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 制定了孩子的成长路线, 逼着孩子去承受很多成人世界里的东西。

一部 《傅雷家书》 是一位睿智的父亲最虔诚的漫长付出, 请相信, 没有多少孩子愿意自己的梦幻童年戛然而止, 没有多少青年愿意自己的青葱岁月稍纵即逝, 他们用自己童稚、狂热的行为在述说着对美好岁月的爱恋, 就像我们对过往岁月的眷恋一样。那么, 我们是否也该像审视自己的生活一样去审视对孩子的教育呢? 我们是否会在深沉的思索中看到生活中的无用种种, 却是孩子以后人生中宝贵的点点滴滴呢?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 要善于把教育意图隐藏起来, 放下家长的架子, 以平等的身份对话, 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 家长也要不断的提高教育素养与教育智慧, 不断学习、反思、感悟, 发挥榜样影响作用, 使孩子从中受到启示、感染, 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一定要慢, 在与孩子沟通时, 要找到与孩子沟通的准确方法, 找准自己的位置, 了解孩子的心思, 恰如其分的介入, 适时抽身而退, 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太担忧、太心急, 不求一时的速度与效率, 不以当下的表现评价孩子, 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二、学校提倡慢教育, 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网上 《重庆南开中学2015 年寒假致家长的一封信》 很火。这封信引用庄子 “无用方为大用”的观点来谈孩子的教育和成长, 提醒家长正确看待孩子的期末成绩单, 正确对待孩子的成长问题, “摒弃过度关注分数和结果, 家长应该陪伴成长。”

人文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它会在孩子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中架起一座有效交流的桥梁。但要让他们成长为具有人文素养、人文关怀的人, 需要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学校教育从未否定学业和成绩的作用, 学校教育还强调不断唤醒孩子的自律、自觉、自省, 激发他们潜藏的能力、志趣、爱好, 用 “无用” 的阅读、思考、交流来充实更加厚重的人生。当他们走出校门以后, 不会因为生活的艰辛而失去创造的灵感, 不会因为大学的自由而变得松散怠惰, 也不会因为前途的迷茫而失去心中的信念。他们知道一个理想的实现需要漫长的过程、静静的等待; 一段芳华的润育需要破茧成蝶的生命周期。

三、改革推动慢教育, 培养一个复合多元的人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今时代, 社会生活和各项建设高度复杂化、综合化, 复合型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培养复合型人才, 需要加强教育。为此, 应当明确教育的目标, 探索新的教育途径。

教育的目标在于让人在学到各种知识的同时提高心智, 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具体来说, 教育应更侧重于提高人的思考能力、交流能力、判断能力以及价值辨別能力。

有效的思考一般从逻辑思考开始, 同时包括更广泛的智力技能, 如对复杂多样、变动不居的世界的理解, 以及建立在理解之上的想象力。通过有效的思考, 人们能全面、准确地体察周围的世界和人性的幽微, 从而提高綜合素质、形成健全人格。

教育要回归简单, 不急功近利, 不透支兴趣、爱好、天赋拼人生, 让教育散发出快乐的味道。

四、世界共享慢教育, 培养一个推动人类文明的人

人生是一场我们都看过的马拉松。在比赛中, 起跑的时候站位不重要, 甚至跑了半程, 谁在第一、第二也不能决定最后谁第一个到达终点。

如今, “慢生活”正日益被人们所接受, 而 “慢”的概念也逐渐植入亲子教育的理念中。 “慢养”是由 “台湾卡耐基之父”黑幼龙先生提出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家长应该给孩子充分的自我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在成长中找到最好的自己。或许, 慢一点, 孩子会走得更稳。

“慢养”的前提是耐心。家长要抛弃急功近利的浮躁, 让孩子得以享受童年的快乐, 给孩子体验挫折与失败、自己找到正确方向的机会; “慢养”的基础是信任。即使目前孩子的表现不如父母的心愿, 但要相信孩子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经历、去摸索; “慢养” 的策略是目光长远。家长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 在孩子的起跑点, 帮他找到自己成长的力量, 和孩子一起赢在人生的终点, 给孩子多一些空间描绘人生蓝图。

“慢养” ≠ “放养”, 关键在于尊重孩子本性。所谓的“快养”和 “慢养”, 并不是绝对的。马宁说, 在我国目前的阶段来说, 社会竞争较为激烈, 要求个体尽可能把自己最好的特质展现出来, “快”也有 “快”的必要。因此家长在孩子的心性培养上要 “慢”, 但在技术速度的成长上要 “快”。 “慢养”, 是允许孩子以他力所能及的速度成长, 但不代表没有速度的挑战。有的父母 “慢养”变成了 “放养”, 导致孩子不知道如何面对竞争、害怕竞争, 或者因不知如何竞争, 反而变得更加急躁。所以, 无论何种教育理念, 如果没有真正做到尊重孩子的本性, 一旦变得绝对化, 对孩子来说都是一个痛苦的枷锁。

父母管得太多, 孩子没有了自由选择的空间, 对成长反而不利。而且家长不应该用一时的状况来判断孩子的未来, 现在小孩功课可能很好, 不能保证未来就会功成名就; 现在孩子功课很烂、留级, 将来他也许会成为一个很杰出的人, 不要现在就替孩子的一生下定论。孩子的教育应该要慢慢来, 给他们多一些空间, 让他们慢慢描绘自己的人生蓝图。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孩子抓起, 这就需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 摆脱分数和名次的束缚, 培养孩子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 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这样, 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更有用的创新型人才。

摘要:法国哲学家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 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 既不丰满也不甜美, 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篇4:耐心的能量——慢生活的智慧

当月,百度宣布将收购普维投资所持有的爱奇艺全部股份,这意味着交易完成后,普维在中国的投资项目,仅剩下香港TVB。普维2007年就已在香港设立办公室,但5年来却只投了两个项目。

“慢节奏”背后的投资理念是什么?投资爱奇艺和TVB背后有哪些故事?接下来它会有哪些动作?

23年只投130多个项目

饥不择食似乎是PE(私募股权投资)的天性,国际上资产管理规模达百亿美元的PE大鳄们恨不得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去投,至于国内的PE,更是偏向于“广撒种”。比如以激进著称的九鼎投资以“地毯式”扫项目,成立数年间投了120多个项目。

而对于普维投资这家管理资金达270亿美元的PE机构来说,却少见地选择专注于TMTE行业。在23年的发展历程中,这家公司只投资了130多个项目。

创办之初,它仅关注媒体、通信和信息服务三个行业,直到2006年,它才开始进行教育领域的投资。因此,它被外媒冠以“媒体和娱乐领域中的耐心投资者”。

普维投资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兼中国投资项目主管孙涛日前接受《新财经》专访时表示,普维投资每个项目的单笔投资额都较大,大约在1.5亿美元到8亿美元之间,这往往需要更多时间去寻找合适的投资项目,普维有时甚至会主动创立一家公司,爱奇艺就是一个例子。

“不管你是否赞同,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无视市场上很热的比如新能源、医疗服务等各种投资机会,只专注自己的行业,对PE来说,是最难得的。”孙涛说。

正是因为专注,普维投资在TMTE行业牢牢掌握了领先地位,比如全球2011年教育公司收入排名第一的就是普维投资。它在这四个行业选择投什么样的公司,看好什么商业模式,往往会成为业界判断市场未来趋势的“风向标”。

人均管理近2.5亿美元

普罗维登斯是美国最小的州——罗得岛州的首府。1989年,三个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立这家以家乡名字命名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首席执行官约翰森·内尔森(Jonathan M. Nelson)和高级董事总经理Glenn Creamer、Paul Salem从小一起在普罗维登斯长大,后来又一起就读于常春藤联盟学校布朗大学,毕业后又一起奔赴哈佛大学获得商学院MBA学位。

创立普维投资之前,约翰森·内尔森在一家名为Narragansett Capital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负责有线电视、广播和出版业的投资。Glenn Creamer 1988年也加入Narragansett公司,负责有线电视、广播和报业出版的投资。而Paul Salem之前则在摩根士丹利负责企业金融和并购。

23年来,这家公司只有26名董事总经理,平均服务年限为12年,目前有83名投资专业人士分布在北美、欧洲和新兴市场国家。人均管理规模接近2.5亿美金,这个数字足以震撼同行。

如今,孙涛带领一支精英团队更本地化地寻找投资机会。董事陈弦,此前就职于摩根士丹利直接投资部,副总裁金明来自华平投资集团,高级经理陈兴华来自瑞士银行,两名投资经理蒋恺和时朦分别来自摩根士丹利和高盛。

孙涛透露,普维投资有清晰的投资标准,每个项目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投资增值的机会、可持续的收入、高进入的壁垒、高利润率、高增长预期和拥有核心的产品和服务。

“永远没有最好或最坏时机”

普维投资是Hulu网站的早期投资者,早在2007年,普维投资就以1亿美元的投资获得Hulu合资公司10%的股权,但今年10月,普维投资确认将所持Hulu股份以2亿美元的价格出售。通过此次交易,普维投资将获得相当于最初投资金额两倍的回报。

2010年1月,普维以5000万美元的投资,与百度合作创立了视频网站爱奇艺。孙涛向本刊证实,普维投资把Hulu的经验带到了中国,并帮助百度一起选择管理团队,2011年成为香港TVB股东后,普维投资还推动了爱奇艺和TVB在影视版权上的合作。

爱奇艺成立之初的目标是“要做中国的Hulu”,但视频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加上带宽及版权成本压力和下游广告收入不足等因素,使得在线视频行业整体仍处于亏损状态。爱奇艺虽前景可期,但仍然亏损。

之后,随着百度收购爱奇艺,普维投资退出爱奇艺。但普维拒绝透露双方交易的具体细节,截至发稿,百度亦未提供有关交易金额的细节。业内认为,普维投资选择退出更多基于成本和投资回报的考虑。

频频退出的举动也引起外界猜测。孙涛接受《新财经》采访时,则意味深长地说:“永远没有所谓的最好或者最坏时机。”

普维在中国的投资还包括TVB。孙涛说:“好项目可遇不可求,比如TVB,如果不是管理层考虑到经营和传承的问题,可能我们永远也没机会投。”

好项目难找,往往普维看好的一些项目,可能投资时机并不成熟。因此普维有时看中了一个商业模式,会主动推动成立一间公司,包括爱奇艺在内,普维投资的100多个项目中,有20多个项目是主动创立或很早期共同创办的。

普维在亚洲的第一笔投资始于2006年,至今先后在亚洲投资了7家公司,投资总额达16亿美元。如今全球经济大有一片哀鸿遍野之势,募资困难,好项目难求,募资与投资节奏如何协调是个难题。

据路透报道,今年5月份,普维投资为其第七支基金募集到超过40亿美金,这支基金去年开始着手募集,一开始的募集目标是80亿美金,大环境不好,普维投资后来把目标降到60亿美金。比起2007年,普维投资第六支基金募集了121亿美金,几乎相当于其在2004年募集第五支基金(42.5亿美金)时的3倍。但相比第五支基金4.6%内部收益率,截至今年9月,第六支基金的内部收益率有所下降,为3.6%。

普维暂时没有IPO(首次公开募股)的计划。但为了加强和出资人的关系,并支持其业务在全球范围的扩张,约翰森·内尔森今年9月证实,普维投资接近10%的股份将被卖给一家美国养老基金和一家主权财富基金,这两家投资者已经承诺向其募资目标在60亿美金的第七支基金出资。

可以预期的是,这家以“耐心”著称的PE大鳄将加快在中国市场的投资节奏。

篇5:耐心等待 做高能量的教师范文

做高能量的教师

顶岗实习置换研修 培训心得 六合区灵岩小学

刘静

带着一份期待一份困惑再次走进了晓庄学院,工作将近10年,那这几年的工作给自己带来了什么?曾经有对工作的热情,也有过忙得疲惫不堪,看到自己的进步也有过兴奋,也有过挫折时的失落……这么些年过去了,退去了刚工作那会儿的稚嫩,但也没有了工作那会儿的热情,有了一点教书经验,但被这五花八门的教学方法迷失方向,有时也抱怨:领导们你们到底想让我们底层教师怎么教?再加上成天埋在作业堆里,真是有过烦躁,心不能沉静下来思考。

那么这几天的课,给我好好充电,做个有能量的老师!

谭顶良教授的《小学生心理与教学策略》,谭教授的课不仅帮我解决了班级个别孩子的问题还解决了我家小宝宝的问题,有几个专业名词特别引起我的关注“视动听、三年级现象、读图时代的‘右脑人’、好感效应”……因为最近在读魏书生和陶继新合著的《种好心田》,魏老师这几十年教书都只抓住听说读写,他对每一项的训练都很独到,而谭教授说每个孩子学习的接受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你跟他说他并不能立马接受,那是不是我们也可以做这样的训练,关闭电脑电视,用耳朵听故事、广播等训练他们用心“听”的能力?其次就是“三年级现象”,三年级就是个一个关卡,我们突然发现孩子到了三年级突然变“笨”了,似乎需要老师补很多内容,有一点三年级内容增多也让孩子不能适应,那孩子为什么不能适应,现在很多孩子在读一、二年级很轻松,有没有想过有些知识是在入学前就会了,那么孩子家长就会忽略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所以良好习惯才是早教的重要内容!“读图时代的右脑人”这个对我的触动是非常大的,现在的社会是信息时代特别发达的,从孩子到成年人那是眼不离电脑,连大人都爱看幼稚的动画片,至于书,孩子们都还看漫画书,所以我们发现从孩子到成年人都没有耐心静下心来看“长篇大论”,语言能力似乎也不强。那么古时候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文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种好心田》陶继新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一、古时候的学生起始阶段学的是“四书五经”等高层次的文化经典,即“取法乎上”;现在的学生学习的是“上中下、左中右”等所谓的“由浅入深”的浅层次文化,即“取法乎下”

二、古时候一开始就是,现在已开始 就要学生去“创造”,没有文化底蕴的创造,最终都会成为空中楼阁,水上浮萍!

三、古时候对优秀传统文化是继承,新中国成立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优秀传统文化却是蔑视

四、古时候读书人有一个文化定心,可以“面壁十年”读书,现在人们身处喧嚣的社会,心灵非常浮躁。

这些都让我联想到我们当今所推荐的书目,是不是要适当的渗透优秀的传统书目,身体力行带着孩子读一读,让我们的心安静下来。

说到好感效应,在接下来陆华山老师的演讲中你知道了好老师的特性,和蔼可亲,不发火;幽默风趣,不刻板;融入学生,不自大;平等相待,不偏爱,知识渊博,不短浅;宽容大度,不狭隘。说实话这样的老师谁都喜欢,我也觉得陆老师就是这样的好老师,台上的他非常风趣,说了好多大实话,同时我感受到他对孩子的那份真诚,教了我们些上课、备课技巧,实用好用,接下来他的徒弟丁元林老师的成长经历,让我看到了一位年轻教师的奋斗史,他的几步成长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第一步,多听勤记,反思模仿,第二步,认真准备家常课,严格要求自我。第三步,公开课要抓得住,精心备,用心磨。第四步,比赛课要积极,不计得失展示自己,超越自己。在他身上那份好学上进,热情都是我要重塑自己的目标吧!

有了目标具体怎么做呢?“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看重三样东西,一是传统文化的积淀,二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三是写日记的习惯”吴广玲校长接地气的话让我有了更多的思考吴校长所在回龙桥小学本来是一所不起眼的学校,问题也很多,但是吴校长的理念应该是给这所学校很大的变化,回小是加入了新教育实验学校,这所学校抓两点一是习惯教育,习惯决定孩子一生,学校的培养十好习惯(一月吃饭节、二月走路规则、三月种树公益、四月踏青自然、五月扫地劳动、六月唱歌艺术、七月玩球健身、八月微笑交往、九月阅读求知、十月家书感恩、十一月演说自信、十二月日记自省)让在座的老师频频点头,魏书生还特为回小题字“习惯改变人生”;二是晨诵午读暮写,早晨读古诗、中午看课外书、傍晚写十五分钟日记,学校的铃声是古诗,校园四处都写有古诗、进行古诗考级等等。真正的书香校园啊!这样的习惯教育已有五、六年最能反映这种理念应该是成绩吧,区级作文比赛回小的孩子是一次比一次棒,比赛结果是一次比一次好,这样的结果既是预料之外也是预想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吴校长不仅对孩子的心理有所关注更关注到教师的心理健康,过一段时间就要开展教师心理“讲座”,让老师彼此互相夸赞,这一点太棒啦!从吴校长身上我看到的是工作的热情及为大家服务的精神!

因为有热情有服务大众的精神才会有具体的办法措施,那么特级教师孟纪军的关注文体样式,聚焦表达技巧就是在帮助我们更好的把课备好,华东师范大学的胡教授则从一个研究者的角度讲解“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活动设计”,让我再次认识到看心理书的重要性,掌握几个遗忘点帮助孩子学习及其次要看的书是教学法方面的书例如《新小学教材教法》《小学语文教学教法》等。那么胡教授特别强调孩子要阅读,这是这几天专家教授都强调的。

一个孩子的语文能力如何从作文中也最能体现出来,那么潘特的“让儿童成为快乐的达者”让我无限回味“习作是属于儿童自己的,是儿童自己的一种生活需求自己,是儿童自己生活的一种真实再现,是儿童自己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被世俗所“污染”的我们有时会暂时的忘记什么叫真实,什么叫真实表达?潘特用大量实例强调了这点!这也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所要保存的一点正能量

王宗海教授的《感情朗读四大基调》激情四射为我们示范朗诵,他身上那种孩子般的热情仍然还保持着,真心是佩服王教授11年的坚持。一句句接地气的话一直缠绕在我心中,正如王教授所说这次培训“不是学得什么,而是改变什么”当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我们也已经在悄然改变中吧!这几天的培训都离不开一个话题——阅读,南师附中仙林学校小学部的胡彧和程菊峰两位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她们学校的书社——雨竹书社工作坊,让我看到了阅读的力量及在阅读中成长的老师们,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让我们且读且思,且思且在吧!培训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却给我们的教书生涯带来了不一样的经历了,想借用陆老师的话我们得先有个好身体,过上了好日子再做个好老师,在此基础上我想补充一句——努力做个高能量的老师,无论遇到什么问题我们都能正确面对,永远传播正能量。我们想要我们的孩子们快乐有学识,我们得是个充满阳光肚子里装满了故事和笑话的老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是作为老师应该做到的!

篇6:慢下来的生活

他们夫妻每天慢腾腾地上楼, 慢腾腾地下楼, 那个慢急煞了人, 整座楼的人们都感到不耐烦。

这天, 他俩一前一后, 正慢腾腾地上楼, 四楼的一个小伙子在他们身后。小伙子很快就紧挨着他们了, 马上就进家门口了, 也只是一个台阶, 只要他们上前一步, 紧走两步就到家了, 他看看站在身后的小伙子, 就招呼妻子让让。

小伙子微笑着说:“你们到家门口了, 稍快点, 就到家了, 干吗走那么慢?”

他说:“我们不急。”

小伙子说:“你们也太慢了吧。”

他微微一笑, “走那么快干吗, 我们年已半百, 经历过风雨的人, 现在我们需要停一停, 慢慢地享受生活。”

他妻子也微笑着说:“慢慢地生活, 延年益寿。”

小伙子想一想也是那个理, 从此, 人们也不在说什么了。

每天看到这对夫妻, 慢腾腾得上下楼, 慢慢地享受着生活。

他们不仅慢腾腾地上下楼, 出去买菜, 上班的路上, 去公园, 健身房的路上也都是慢腾腾, 慢慢地走着, 同时欣赏着外面的风景, 欣赏着大自然带来的情趣。

篇7:“精”与“慢”的课堂智慧

关键词:感悟;慢活;精品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7-071-1

【案例背景】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在教学上总存在许多困惑。其中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因教学经验不足,常常害怕把握不准教学重难点,而把整本教材都定为重点内容来讲授。上课时总想着多讲一点,说快一些,绝不能让学生因为我的一时疏忽大意而“吃亏”。可是渐渐体会到,这样做既无法让学生掌握完整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锻炼思维能力,无形中又加重了学生和老师的负担。我开始思考该如何改变教学现状?

【案例描述】

每年年末学校都要组织青年教师的赛课活动,即为激发青年教师的专研求知热情,也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创造机会与条件。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很荣幸地被教研组内老师推荐参加赛课。我也很想抓住这次机会来锻炼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开课内容的选择确定进行的还是比较顺利的。我任教高一年级,在地理必修1书中选择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课。这节课的内容通熟易懂、地理专业性并不强,同时“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最近几年的社会热点话题。选择这样的内容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隔阂,吸引更多其他学科的老师来听课。我想不同学科老师间进行交流讨论,一定会碰撞出更多精彩的火花。

在确定了开课内容之后,就要进入备课环节了。先是熟悉教材,结合着教参等资料认真研读了几遍教材之后,在纸上列出本课的知识体系框架。接着是教学设计环节,教学组织形式准备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的方法采取案例教学,搜集有关“水资源利用”合理与不合理正反两方面、国内与国外的实例,开展对比研究。最后是制作课件、编写学案等工作。当捧着满满4页的学案讲义时,我自认为已经准备充分。

我信心满满地进入了赛课前的试讲环节。可一堂课上下来,反思自己和学生本堂课的表现,我的感受就好像被泼了一盆凉水,士气大跌。面对着满满4页的讲义内容,课上我只能快马加鞭,像放电影般一个案例一个案例的给学生过。学生一整堂课都在翻书、看书、读案例、找答案、回答问题中紧张地度过,没有一点自主整理与反思的时间。在和学生的课后交流中,有位平时很健谈的学生开玩笑地说:“老师,这节地理课上下来,我比上了节体育课还累。”另一位女生说:“课上的案例有的确实新颖有趣,比如咸海逐渐消失的例子。但是您的进度实在是太快了,我还沉浸在咸海消失案例中的时候,您都开始进入练习环节了。”听到学生的这些话,我心中也着实委屈,我也想上课轻松愉快,有条不紊啊!只不过总想着能多给学生讲解一些案例、训练一些题目,我只好加大了课堂容量,牺牲了课堂轻松氛围。

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的“好心”真的办了“坏事”。学生不是接受知识与信息的容器,他们需要时间去思考问题、整理思路、构建知识体系。与其让他们囫囵吞枣般地被动接收大量知识,还不如让他们细嚼慢咽似地主动品味适量内容。在与教研组老师沟通交流后,我决定大胆修改原先的教学设计,将“新疆吐鲁番坎儿井”的案例转变为课堂练习,保留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咸海消失的案例,学案一下子缩减到了3页。

带着删减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我重新站上讲台。这次我把自己“教”与学生“学”的速度一齐减慢下来。引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比较案例,小组合作探究讨论“造成水资源缺乏的原因”,寻找交流“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措施”。精炼的内容、慢下来的课堂、学生找到“问题原因”,发现“解决措施”后兴奋的表情让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愉快与舒心。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有一位学生说道:“老师,我觉得今天的课堂和往常不太一样,既轻松又愉快。”“老师,以后你就这样给我们上课吧。”一位学生笑着说。在学生的微笑与肯定中,我重拾信心。精炼后的教学设计、慢下来的课堂,也使我在赛课中找到了信心,获得了肯定。

【案例反思】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凡事都讲究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教学也有个度,不能太“满”。课堂太“满”了,教师就会一味加快教学进度,失去了观察学生、理答学生、发现学生的机会。课堂太“满”了,学生就不能做到细细体会、慢慢琢磨,课上只能是疲于应付、草草了事。过去我一直沉浸在“满”的课堂中,自认为这样才对得起学生。把尽可能多的知识教授给学生,一天工作下来,嗓子沙哑、筋疲力尽,我才能安心。可是经过这次赛课活动,我体会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式,在这个课堂中我不再强求面面俱到,我只要求抓住主干知识体系,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去思考、体会、归纳、感悟。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合作、交流、讨论、表达。这种不求“满”,但求“精”的课堂,让我和学生都体会到了一种轻松、愉悦与自由。

教学不应该是满满的讲授、告诉,而应是学生慢慢体验、感受、构建的过程。“慢”并非一定是指课堂教学进度上慢,它是一种轻松和谐的感受,是一种静待花开的从容。只有在“慢”中,教师才能留心到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观察他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教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著名教育家梭罗说过:“生命并不长,别再赶时间了。”教育是个“慢活”,教师慢慢教,从容不迫、平和细致;学生慢慢学,边想边悟、扎扎实实。我想去努力营造一个“慢”课堂,使学生和老师浮躁的心安定下来、安静下来,慢慢地、细细地体会学习、教学的乐趣。

篇8:汲取犹太民族教育智慧的正能量

一、教育智慧游走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

犹太民族重视知识,酷爱读书,被称为“书的民族”。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便是《圣经》,最核心的是《托拉》,即律法书或《摩西五经》,就是《圣经》的前五卷。再者,还有一部伟大的著作,就是《塔木德》,其意思是“伟大的研究”,是一部汇总了对《圣经》进行解释和研究的经典。对千百年来流离失所的犹太人来说,《圣经》和《塔木德》就是祖国。子女从父母那里接受戒律和生活习俗的教育,儿童从小就要学习与背诵这些经典。《塔木德》里有这样一句格言:“一个人要是没有知识,那他还能有什么呢?一个人一旦拥有知识,那他还能缺什么呢?”因此,犹太人养成了全民好学、全民信仰知识的历史传统。并且,在犹太教中,学习知识是敬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没有哪种宗教如此这般的崇尚知识的神圣。另外,在以色列,14岁以上的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的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1000多所,平均4000人就有一所图书馆。由此可见,犹太人的教育智慧在于:以书籍为媒介,将求知崇尚为一种虔诚的信仰,进而形成民族凝聚力,达到全民参与的程度,从而提高整体素质水平。

犹太人还认为知识是甜蜜的。当犹太小学生入学,在第一堂课的教室里,每位孩子都会得到一块石板,石板上是用蜂蜜写成的希伯来字母和简单的《圣经》文句,孩子们一边朗读,一边舔掉美滋滋的蜂蜜。随后,教师发给他们的书本里还藏有葡萄干、核桃、糖果等礼物,供孩子们发现惊喜。犹太人在奠定知识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启蒙时期,就能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幸福,使学习成为一种掉进蜜罐的享受,这就是智慧。

二、教育智慧散布在生活的气息中

犹太人的生活质量很高,是因为他们十分重视家庭,重视和谐的家庭生活。在家中,父母和子女都要承担家庭责任,履行彼此的义务。

在家庭生活中,犹太家长相当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即使生活在贫民窟里,即使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家长仍会倾尽所有、砸锅卖铁地使子女接受尽可能多的教育,坚持让孩子学习。以至于在20世纪20年代,仅纽约市就有近一半的在校大学生是犹太人;1937—1938年的《美国犹太年鉴》统计表明,犹太人只占美国总人口的3.5%,但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犹太学生却占到9.1%;1955年犹太青年读大学的比例是62%,而其它群体仅为26%。这种良好的家庭教育传统,使得犹太人的整体素质都很高,离婚率和家庭暴力都大大低于非犹太家庭,犹太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加紧密、融洽。

作为犹太子女,仅仅在父母的供应与呵护下去学校求学,学习书本知识是不可行的。犹太人认为,工作是人的责任,掌握技能不仅仅为了谋生,同时也是为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人们应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他们重视职业技能的学习,要求自己的子女必须掌握一门手艺。“最好是把研习《托拉》与从事某种世俗的职业结合起来,因为从事这两者需要付出的劳动能使人忘掉罪恶。只研习《托拉》而不劳动,终将一事无成并成为犯罪的起因。”犹太家长鼓励子女学习技能,进行劳动,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与意志,使他们早早地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并进入社会进行实践。

我们可以感受到,犹太人教育的智慧浸润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浸润在父母与子的责任互动中,浸润在技能突出的劳动过程里。

三、教育智慧蕴藏在追求财富的“储蓄罐”中

先贤孟德斯鸠说:“记住,有钱的地方就有犹太人。”犹太人凭借对商业独到的领悟,对财富坚持不懈的追求,以“世界第一商人”的名号享誉世界。一个真正的犹太人,除了自己理解并懂得金钱的价值外,最重要的义务就是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孩子们,让他们认识到如何获取和利用金钱。犹太人对孩子的金钱观教育、理财教育,就是其追求财富、积累财富的“储蓄罐”,充满了智慧。

在犹太人的观念中,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什么钱不可以赚,只要是可行的赚法,就一定要赚。犹太人爱钱,但是这绝不等同不择手段的纯粹拜金主义。他们在钱财面前坦荡无邪,严格遵守赚钱的游戏规则和法律规定。一般来说,犹太人对钱、财富的态度是相当严肃的,有节制的,有时甚至是敬畏的,因此,尽管他们有钱却决不会为毫无意义的寻欢作乐,为追寻奢靡生活而乱花一分钱。同时,他们认为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从而热衷于慈善事业。犹太人捐给各种慈善事业的钱比其他民族都要多,慈善精神早已成为一种传统和习惯。更可贵的是,他们捐赠时绝不会兴师动众、大张旗鼓,而是悄然进行。因为他们信仰最大的慈善是在慈善中赐者和被赐者均不知道对方是谁。

犹太人给孩子讲理财之道,是教育的先进之处。他们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途径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在教育中注意针对孩子的身心特点,按照不同阶段,由浅入深,培养理财观念,教会孩子节俭和挣钱。他们要求孩子达到如下目标:3岁时,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5岁时,了解货币为等价物,知道钱的来源;8岁时,通过工作赚钱,学会把钱存进储蓄账户;10岁时,懂得每周节省一点钱,以备大笔开销使用;12岁时,能够制定短期开支计划,并正确使用银行业务术语。犹太孩童在很早就投入到实践,通过身体力行的工作,磨炼自己的意志,学会用劳动与智慧换取财富,学会合理支配开支,并学会投资,使资产流动更新。

奉行“惜钱、省钱、捐钱”的金钱观,讲求“劳动创造财富,才智经营财富”的理财之道,一切从孩童做起。这就是犹太人藏在“储蓄罐”中的教育智慧。

四、结语

犹太民族的优秀与绵延,说到底还是归功于教育。无论是在追求知识、追求生活品质,还是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教育智慧都充满了感召人心的无穷正能量。这些智慧督促着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丧失了现实感和实用性的中国教育去转变发展方式、开拓发展思路、革新发展模式。我们应当积极主动地汲取犹太民族的教育智慧,自觉地吸收强有力的正能量,化差距为动力,迈出奋勇前进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林远辉.三位一体之犹太教育探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8(10).

[2]王瑞瑞.犹太民族的教育特性分析[J].教育研究,2007(1).

[3]韩玉群.成功的犹太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8).

[4]王中合,编译.犹太人教子枕边书[J].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267.

篇9:用真诚和耐心做一个智慧型班主任

【关键词】智慧型班主任 班级管理 真诚 耐心

一、引言

教师是一个无私的职业,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领导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做一个智慧型的班主任,是每一个班主任都关注与期待的问题。为此,下面针对用真诚和耐心做一个智慧型班主任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二、用耐心做一个智慧型班主任

在教育教学中,班主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想要做一名智慧型、成功的班主任,需要班主任自身从各个方面进行强化,认真、耐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中,班主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成为一名智慧型的班主任,耐心是基础;要终止一个坏的习惯再培养一个好的习惯,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一种正确的观点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因此,在差生的转化过程中,班主任决不能操之过急。在教学中使用正确的观点,耐心地对学生进行反复教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1]。

例如我之前带过的11班的学生,其中有一名姓杨的同学,在开学的第一天就表现出来一些异常。我通过加强对该学生的观察,发现该学生在沟通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存在问题;后续经过反复观察,确认杨同学可能有智力障碍。为了帮助该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我每天亲自带他到食堂,手把手地教他如何使用饭卡;到宿舍教他如何整理内务、洗衣服等;并动员其他同学一起来帮助杨同学,在教室带着他一起打扫卫生,在课后主动和杨同学交流沟通等。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该生基本上可以生活自理,可以独立地打扫卫生,其家长非常激动和感激。

在教育教学中,班主任需要更多的耐心来关注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耐心地与学生沟通,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耐心是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班主任的基础,也是前提;只有耐心地对待教学中的一切,才会实现教学目标,成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和班主任。

三、用真诚做一个智慧型班主任

真诚,能使人感到阳光般的温暖;真诚,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在教师的教育教学中,耐心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真诚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信任,是拉近与学生之间关系的良策。作为一名班主任,管理着一个班级,管理着几十名学生的学习、在校生活,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智慧型的班主任,需要真诚、用心对待班级里的每一名学生。

真诚、用心是成为一名优秀、智慧型班主任的前提。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蜕变;而蜕变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一段故事。在学生蜕变的过程中,每一个班主任,都需要对学生的蜕变用心地记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2],因材施教。例如我班的学生黄某,由于家庭环境较好,从小娇生惯养,形成了“公主病”的性格,在学校经常犯错,又结交了一些社会青年;在家里很任性,每个月的开销高达上千元,如果父母不能满足她的要求,她就会采用极端的做法威胁家长。为了使黄某同学转变,我主动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了解该学生的详细情况之后,对其采用有针对性的办法。例如,让她妈妈与她进行书信交流,让她的爸爸、哥哥等家人都参与到该学生的转变中。在大家真诚和用心的帮助下,该学生成功地转变了;学习成绩突飞猛进,行为、言语等逐渐规范,学会了尊重他人,有礼貌,尤其在学习上,跃升至年级的前二十名,成为学校的重点培养对象。

四、总结

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中,班主任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也是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者。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优秀的、智慧型的班主任,需要耐心、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需要用心去与学生沟通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班主任的工作很有挑战性。在班级管理中,需要照顾很多方面,对班级进行有效的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就让我们在学生的教育和成长中,给予足够的真诚与耐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努力做一名学生喜欢的优秀的智慧型的班主任吧。

【参考文献】

[1]李蓉.做一名智慧型班主任——谈班主任对“问题学生”的教育[J].宁夏教育,2010(Z1):57-58.

篇10:耐心的能量——慢生活的智慧

一、 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要“ 慢”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中知识技能目标的每一条都要求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借助实验、操作、尝试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本质,厘清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这一过程必须要“ 慢”,慢到真正留有时间和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形式上的经历。 观察、分析、讨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是不能随意删减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将知识的掌握建立在他们真正理解的基础上, 否则一节课的数学知识就等于是硬塞给学生,他们靠老师告诉,然后死记硬背习得的,这样的知识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是不太理解而且很容易遗忘。

比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百分数的认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是重点, 有的教师通过复习分数的意义等相关知识后, 很直白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再通过练习一些题目进行巩固,学习后当堂检测的效果也挺好, 但学生了解的百分数是教师直接告诉的, 一学期之后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已经遗忘了百分数的意义,这是所谓的“ 快”节奏带来的后期效果[1]。 有的教师则通过篮球比赛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思考“ 如何比较三场比赛的投篮情况? ”比较投中次数、投篮总次数、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这三种比法都有比的价值, 然后告诉学生比较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也就是投中的比率,继而思考“ 谁投中的比率高? “” 你能一眼看出吗? 你有什么好办法? ”自然引导学生得出“ 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都是一百分之几, 可以一眼看出哪一场比率高”,体会分母都是一百的好处,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百分数的用处以及百分数的产生需求, 初步感知百分数的意义。 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在这里“ 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并结合生活中的百分数表示的意义,得出“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 再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讨论,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这里的三次讨论有明显的层次性: 第一次讨论是在充分感知百分数意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揭示百分数的概念; 第二次讨论则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百分数与分数的相同点,得出百分数的意义; 第三次讨论是通过对比辨析帮助学生弄清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不同之处, 揭示百分数的实质,进一步完善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在讨论中,学生经历了理解百分数意义的学习过程,他们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能力得到最好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数感,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实用价值[2]。

二、 实际体验建立概念要“ 慢”

数学概念的建立必须要理解概念实质, 多数数学概念很抽象,除了要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外,还要通过具体操作活动组织学生在具体体验中建立正确的概念。 特别是单位概念的建立,更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用一颗善于等待的心,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参与积极体验,采用“ 慢”教学来激活大脑的兴奋,这样更有助于建立正确的单位概念。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 千克的认识”时,帮助学生体验1 千克到底有多重,建立正确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 千克到底有多重,用语言无法准确表达出来,只有靠充分体验才能将直观感受内化形成抽象的概念, 因此一定的操作活动是体验1 千克有多重的有效抓手。 要体验1千克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真正体现数学知识内化的“ 慢”过程。 一位教师在上课时分三个层次让学生体验1 千克的轻重: 第一层次是让学生比较同样大小的一袋红枣和一袋黄豆的轻重, 凭借生活经验,一袋黄豆重。 有什么办法验证呢? 学生想出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使学生在猜、掂、秤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感知1 千克的轻重; 第二层次是利用学生对1 千克的初步体验感知作为参照寻找身边比1千克轻或比1 千克重的物品, 学生很快从身边找出数学书、文具盒比1 千克轻,而书包、桌子等则比1千克重,并探索几本书的质量大约1 千克,几个文具盒的质量大约一千克, 怎样使得书包的重量变成2千克,通过找、掂、估、拎、称等“ 慢”而实在的活动过程,增强学生对“ 千克”的感性认识;第三层次是分组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1 千克的认识, 比如多少个苹果大约1 千克,多少个鸡蛋大约1 千克等等。 一系列有序丰富的操作活动, 让学生具体体验了1 千克的轻重, 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对1 千克重的物体的感受作为参照物来估计物品的质量, 拓宽体验的范围。 学生能从体验感知到依据感知进行直觉估计无疑是实现了一个质的飞跃。 可以说,如果没有活动支撑,没有“ 慢”教学的智慧,学生的体验则是一句空话[3]。

三、 反馈总结得出结论要“ 慢”

反馈总结一定是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既然已经得到了深刻的感知体验, 那么让他们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就水到渠成了。 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会因为学生语言表达不那么准确, 在反馈交流时将学生的话接过去快速帮学生总结出结论,缺少了耐心与等待, 使很多学生失去了自主归纳总结的机会。 其实,学生在自己交流总结的过程中多种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慢”将会凸显其优势。

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在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有充分的感知体验之后,让他们利用探究过程中填写的实验报告单( 如下表) ,进一步组织学生观察、研究表格中的四次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对“ 到底什么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 什么样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 ”进行思考。

之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有的说“ 三角形第三条边的长度不能比另两条边的总和长”,有的说“ 三角形第一条和第二条边的长度加起来都比第三条边长”,有的说“ 第一条和第二条边加起来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边的都不能围成三角形”,有的说“ 三角形中较短的两条边的和都比第三条边长”,还有的说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这些说法, 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但都是从“ 两边之和小于、等于或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来分析的,说明学生已经将重点集中到边的长短上,这是他们真实的理解和反映,这种课堂生成是难能可贵的。 教师不急于直接告诉学生结论, 而是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看出学生对这一知识本质的理解是全面的,这正是课堂教学中“ 慢”智慧的体现。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 有很多难以预设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观察,敏于判断,学会等待,灵活、及时、有效地运用“ 慢”智慧,恰当调控自己的课堂教学。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做到取舍得当,正确把握教学节奏,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我们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从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出发,该慢则慢,充分展示知识形成的全部过程,使学生终身受益[4]。

参考文献

[1]王月平.中小学课堂教学节奏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

[2]王志洪.课改下的数学教学——让数学回归生活[J].教育教学论坛,2012(11).

[3]陈为.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一堂“挫折教育”课所引发的思考[J].政治课教学,2003(5).

上一篇:花海诗歌欣赏下一篇:汉词中形容词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