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的调查及趋势分析

2024-04-07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的调查及趋势分析(通用8篇)

篇1: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的调查及趋势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的调查及趋势分析

作者:陈秋秋 柯疆琼 王斌达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2年第34期

[摘要] 目的 对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进行调查,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对一个居住地进行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的流行病学调查,间隔8年后重复进行,分析其知晓率及趋势。结果 两次调查结果分析发现,男性的高血压患病率及其知晓率差异无显著性;女性患病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第2次的调查结果中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率降低较为明显(P < 0.05);并且两次合并高血压的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我们要提高卫生宣传力度,为危险人群提供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定期监测高危人群的血糖、血压,以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34-0011-03

篇2: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的调查及趋势分析

程红彦 河南鹤壁煤业公司总医院内科 458000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47例脑卒中患者56次跌倒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措施和效果。结果 男性患者发生跌倒机会较多,肌肉张力下降(70%)、偏瘫(50%)和(或)肢体感觉迟钝患者易跌倒。48%发生于卒中后的第一月内,70%发生早晨或中午。结论 脑卒中患者易于发生跌倒,在病人管理上应预以重视。

跌倒是脑卒中患者常见事件,尤其是急性期患者[1-5]。因此,研究跌倒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多种因素与脑卒中患者跌倒有关,其发生率为每天0.9% ~ 1.6%[6],高年龄患者发生率更高。脑卒中患者中,跌倒除与年龄有关外,可能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7],本文分析脑卒中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管理措施。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脑卒中患者为河南鹤壁煤业集团总医院康复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的病例,均为脑卒中急性期后需要进一步康复治疗的患者,均经CT和(或)MRI确诊,有完整的病例资料并完成康复护理疗程。观察时间为患者入院至出院期间。

1.2 跌倒的确定和记录1987年Kellogg国际老年人跌倒预防工作组将跌倒定义为:无意图的摔倒在地上或一些更低的平面上,但不包括暴力、意识丧失、偏瘫或癫痫发作所致的跌倒[8]。跌倒的目击者包括医生、护士、家属及其他人员。记录患者跌倒的详细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脑卒中时间和类型、神经功能缺损涉及的肢体(单侧或双侧瘫痪、肌肉张力高低、感觉敏感度)、视觉空间判断、视力损伤(半盲或全盲)、语言交流障碍、震颤或共济失调、病前有无骨折或下肢手术。患者用药情况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用药时间。记录跌倒发生时间、场所、病人跌倒前从事的活动、发生原因、损伤后果。

1.3 危险病人的管理

制定有效的防止跌倒措施,并真正将预防落实于患者内容包括一般措施,包括对患者加强巡视,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并进行干预,对病床、轮椅、便椅的良好固定,要求患者在合适的场所进行合理运动,使患者熟悉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患者居住环境进行干预,注意灯光亮度和色泽,保持地面干燥清洁平整,保证患者无障碍运动。对患者衣着尤其是鞋的大小和合适度要重视,不要病人单独活动和锻炼,排便时有人伴随,都会病人正确的起床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 ± 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应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期间,共有47例病人发生56次跌倒,其中35例为男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7 ±8.9岁。36例次跌倒为老年患者,20例为年轻患者(≤60岁)。发生跌倒的47例患者,发生1次者33例,2次者12例,4次者2例。56例次跌倒有50例次是药物治疗当天,主要药药为降血糖药物、降血压药物、安静剂、抗精神药物等。

40例次(70%)跌倒与肌肉张力降低有关,30例次(54%)跌倒发生于偏瘫侧,26例为非偏瘫侧,二者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视力或视野原因发生跌倒者为12例次。病人发生跌倒的最主要场所是床边,33例次;其次是洗漱室,11例次;走廊,10例次;体力活动和进餐间各1例次。发生跌倒的高峰时间为8 am~2pm(25例次),16例次发生于下午(3pm~8 pm)夜间发生跌倒者为13例次,其他时间发生跌倒者为2例次。28例次跌倒发生于家属用轮椅运送病人时,部分跌倒与地面太滑有关。30例次跌倒是发生于脑卒中后2~6周,其余为≥6周。

仅4例次跌倒发生轻微损伤,主要是轻微擦伤或小伤口,无重大伤发生。讨论 根据1987年Kellogg国际老年人跌倒预防工作组将跌倒定义为:无意图的摔倒在地上或一些更低的平面上,但不包括暴力、意识丧失、偏瘫或癫痫发作所致的跌倒[8]。本文结果显示,与跌倒相关的重要临床危险因素主要是药物治疗的不良作用,尤其是降糖药物、降血压药物、安静剂和抗精神药物,引发的跌倒事件较多见,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早期加以预防可大大降低跌倒事件的发生。患者肌肉张力不协调、偏侧运动障碍也易发生跌倒。此外,患者的视力障碍、视野异常也是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由此而引发跌倒事件亦不少见。Nyberg等[9] 以及Tutuarim等 [10]研究认为,视力和视野损伤是病人易发生跌倒的重要原因,Kwolek等[115] 报道应用安静剂易发生跌倒,需要加以预防。应用降糖药物易于发生跌倒,主要是患者血糖降低过低或过快有关,降低血压药物应用也易发生跌倒,患者血压的突降或突升都有可能引发跌倒。患者平衡功能异常是引起跌倒事件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有研究表明[12],脑卒中患者康复期间发生跌倒事件较多,85%是发生于白天,71%发生在床边。对202例脑卒中患者观察发现,白天发生跌倒者几乎是夜间的两倍[12]。最多发生时间为6 am~ 6 pm.。本文也显示,发生跌倒的高峰时间为8 am~2pm(25例次),16例次发生于下午(3pm~8 pm)夜间发生跌倒者为13例次,其他时间发生跌倒者为2例次。可能与白天患者活动较多等因素有关。

总之,脑卒中患者发生跌倒事件较多,重要的措施在于早期预防和干预,以减少跌倒事件发生率。脑卒中患者引发跌倒的原因较多,除了疾病本身影响以外,药物治疗也是重要影响因素。这些患者多数应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尤其是降糖药物、降压药物和安静药物等,这些药物对跌倒事件的影响应预重视。对高度危险患者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加强护理支持,对减少跌倒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3: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的调查及趋势分析

脑卒中是可预防、可干预的一类疾病。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社区为基础开展危险因素干预,使脑卒中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降低[3]。但是,目前看来,全社会对脑卒中危险因素仍普遍缺乏足够的认识,医护人员的认知也不够。医务人员在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普及脑卒中预防知识,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防控意识,要从提高医务人员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认知开始。

目前脑卒中知识、信念和行为(knowledge,attitude and behavior,KAB)研究多是以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4],以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的资料较少,而以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的资料多以治疗、康复知识为关注点,很少系统、全面地考查他们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情况。本研究旨在全面了解医护人员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为有效开展脑卒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11家医疗机构的医生和护士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如下:⑴从事临床工作;⑵来自大内科(不包括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和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心内科、急诊科和医技辅助科室6个科室;⑶包括实习医生和护士。

调查现场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山医院、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苏北人民医院、廊坊市人民医院、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临清市人民医院、临清市纺织医院、嘉祥县人民医院和山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家综合性省级、地市级、县市级医院与卫生服务中心。调查现场纳入标准:⑴国家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基地医院/候选基地医院,或与基地医院/候选基地医院联系密切,并已纳入脑卒中防控体系的医疗机构;⑵积极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心脑血管病专科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⑶工作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排除标准:专科医院。

1.2 调查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法,统一印发“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情况调查问卷”,组织医生、护士在门诊、病房或医院会议室当场独立完成,每人仅限一份答卷。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和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情况。单项危险因素知晓率=(单项答对人数/单项答题总人数)×100%,总体危险因素知晓率=总答对题数/(题数×总答题人数)×100%。

国家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办公室联系并组织各调查点医院,由各医院按标准(见1.3.2调查员质量控制)选派1~2名合格的调查员,经过办公室统一培训后,统一印发调查问卷,开展调查工作。调查时间为2011年4月份。完成的问卷统一编号后,数据录入员用Epidata 3.1进行录入,核实数据后进行分析。

1.3 质量控制

1.3.1 问卷质量控制:

调查表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经过多轮专家论证,拟出问卷初稿;实施预试验,调整问卷,形成终稿。在问卷中,设计受调查者的联系方式项,用于抽查复核。

1.3.2 调查员质量控制:

调查员经过严格选择和培训,选择标准如下:⑴高中以上文化水平;⑵良好的沟通能力;⑶工作认真负责,有责任心;⑷有一定现场组织和工作能力;⑸培训考核成绩合格。培训标准如下:⑴明确调查项目的目的、意义,强调调查不针对个人,消除调查对象的顾虑,以保证真实性;⑵掌握调查内容的准确含义;⑶明确统一调查方案,不得相互商量或查阅有关书籍、资料。

1.3.3 数据质量控制:

⑴调查员负责检查每一份调查表的编号;⑵录入员用Epidata 3.1进行双份录入,对不一致的数据根据原调查表进行核对修改;⑶明确数据剔除标准:核查题号为14.1~14.13、15.1~15.11的24道是非题,若全部选“是”,认为调查对象没有认真填写,问卷作废;缺失值题数超过总题量的20%(6个),认为调查对象没有认真填写,问卷作废。

2 结果与分析

2.1 问卷回收情况

共发放960份问卷,回收941份,回收率为98.02%。剔除无效问卷16份,有效问卷共925份,有效应答率为98.30%。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医护工作者,男女比为1∶2,平均年龄为33.76岁,平均临床工作年龄为11.24岁。拥有大学本科或大学专科学历者占74.40%;主治医师占15.80%,住院医师占21.70%,护士占17.40%,主管护师占17.30%,护师占13.50%;38.90%来自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心内科和急诊科等与脑卒中联系密切的科室,40.60%来自其他内科,另有14.60%来自医技辅助科室;46.80%的医护人员表示参与过心脑血管病相关知识培训,见表1。

2.3 危险因素知晓情况

脑卒中危险因素按照能否被控制以及实施控制主体不同分为:⑴不可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种族、遗传和性别;⑵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高盐饮食、缺乏体力活动、吸烟、脾气暴躁或情绪激动和酗酒;⑶通过医疗手段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镰状细胞病、卵圆孔未闭、牙龈经常出血、肿痛,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肥胖、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突发性耳聋、有缺血性眼病史、呼吸睡眠暂停、无症状颈动脉内膜狭窄、高血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5]。

在本次调查当中,医护人员对危险因素的总体知晓率为70.70%。医护人员对年龄、性别等不可控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显然亟待提高。如“年龄超过50岁”为主要危险因素,该项危险因素知晓率仅为29.10%。在925份有效调查记录中,年龄超过50岁的共47人,其中,能够识别该危险因素的仅有18人,约有61.70%的医护人员不知道自己属于高发年龄。“男性是危险因素”的知晓率为37.85%,而调查者中共有男性298人,能够识别该危险因素的仅有187人,尚有37.25%的男性医护人员不能识别该项危险因素。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控制危险因素的知晓率达到了90.00%。尽管92.90%的医护人员表示高盐饮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但只有60.30%的人知道WHO推荐健康成人每人每天食盐量。

医护人员对不可控危险因素、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控制的危险因素以及通过医疗手段可控制的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见表2。

3 讨论

3.1 正确认识和解读研究数据

200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医护人员能够建议并帮助脑卒中患者在非急性期坚持锻炼的仅有28.00%,减肥和限盐的分别为57.80%和48.10%,研究结论是“我国医疗卫生人员脑卒中防治水平较差”[6]。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医护人员对于缺乏体力活动、肥胖和高盐饮食3项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已达90.00%。表明医护人员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认识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数值升高的原因是多样的,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个增幅,对下一阶段脑卒中防控工作思路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方面,调查对象来自国家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基地医院/候选基地医院,部分来自与基地医院/候选基地医院联系密切,并已纳入脑卒中防控体系的医疗机构。这些医院在脑卒中防治工作中,本身就走在全国或当地区域的前列,故本次研究的危险因素知晓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于提高更多的医护人员脑卒中防控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需要投入时间和资源。另一方面,2009年6月“国家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启动后,医护人员脑卒中的防控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医护人员对脑卒中相关知识进行了有效的自我修复。北京市一项研究表明,培训前社区医务人员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为66.00%~100.00%,培训后知晓率为94.00%~100.00%。说明经过相关知识培训后,医护人员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得到明显提高[7]。

3.2 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划分

本次调查工作所选择的11家调查现场均已建立脑卒中高危人群风险评估制度,将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筛查纳入到就诊者的诊疗常规中。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宣教与筛查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指导性意义。

对于脑卒中危险因素,一种观点认为将可控制危险因素分为主要危险因素和一般危险因素。具有2项以上主要危险因素,或具有1项主要危险因素和2项以上(包括2项)一般危险因素,或既往有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者,建议其接受脑卒中筛查。还有一种观点,将脑卒中发病的6个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应急和压力、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心脏病划分为行为学危险因素和疾病危险因素。

在本文中,笔者将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危险因素、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和通过医疗手段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对于不可控危险因素,要求广大医护人员加强自身认识;对于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应该尽量避免,同时,医护人员也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前来就诊的患者、潜在的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对于通过医疗手段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医护人员应该加强甄别能力,在医院建立防控网络,对这些具有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健康指导、检查和及时的治疗。

4 建议

广大医护人员是维护公众健康的主力军,肩负向公众传递健康知识的使命,因此,医护人员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4.1 要关注不可控脑卒中危险因素

不可控危险因素涉及范围广,易于识别,但由于不可控,往往容易被忽略。广大医护人员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仅要加强自身认知与保护,更应该对存在潜在健康隐患的人群开展健康宣教,引导其对可控危险因素的高度重视,并适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其效果同样会非常显著。

4.2 加强基本知识培训,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医护工作者对不良生活方式等一类危险因素已经形成了最基本的鉴别力。然而,关注不良生活方式不仅是一个观念,更应该在现实中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医护人员只有加强基本知识的培训,了解具体的健康指标,全面掌握其行为方法,才能够从自身做起,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并指导病患。

4.3 加强健康宣教,普及科普知识

健康宣教长期以来是薄弱环节,尤其是医护人员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健康宣教,更需要加强。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开展科普宣教,提高医护人员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增强防范意识,才能够影响并教育大众重视脑卒中防控,提升其依从性。

4.4 强化全科意识,提升危险因素的专业化认知

本次研究数据表明,通过治疗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知晓率尚不够全面。此类危险因素知晓率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但由于问卷并未深入考察应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治疗方法,我们认为全体医护人员应该有最基本的了解。医护人员要强化全科意识,提升脑卒中相关知识的专业认知,密切注意发病风险,发现异常情况——尤其是出现通过治疗手段可控制的危险因素,要及时向高危者预警,督促其到医院进一步诊疗。

调查中,我们看到,很多医院设置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流程路径标识,诊疗科室设立了相关醒目的导医标识,并且有统一的“脑卒中高危人群风险评估表”。在实际工作中,神经内外科、心内科、内分泌科及其他涉及脑卒中危险因素的门诊和住院病区,医务人员都应该具有危险因素的甄别能力,主动对有潜在风险的就诊者进行脑卒中高危人群风险评分并提出干预指导建议。

5 结论

医护人员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掌握不够,要加强规范培训,提升危险因素的专业化认知,以指导实践工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肥胖等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水平正在持续上升,我国当前脑卒中危险因素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要引导医务人员树立脑卒中的防控意识,加强专业培训,全面掌握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知识和技术,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切实服务于患者群众,为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水平做努力。

参考文献

[1]Per T,Kjell A,Kari L,et al.Stroke incidence,case fatality,and mortality in the WHO MONICA project[J].Stroke,1995(26):361-367.

[2]陈竺.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

[3]赵亚飞,杜雪平,董建琴.卒中社区防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493-1495.

[4]滑蓉蓉,吴升平,茹小娟,等.北京两城区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知识和信念及行为调查[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0,9(5):352-354.

[5]张爱香,韦君.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2010,31(7):2679-2682.

[6]王增武,曹鲁琴,武阳丰,等.医疗卫生人员脑卒中相关知识、态度及行为水平的调查[J].中国内科杂志,2001,40(5):296-298.

篇4: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的调查及趋势分析

[关键词]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68-02

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是指在发病6 h~7 d内经过治疗但其身体功能损害仍在加重的一种缺血性脑卒中,其为难治性脑卒中的一种,林镇源等[1]研究指出缺血性脑卒中在当今保持着高发病率以及高致残率的特点,从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为探究缺血性进展经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笔者所在医院对收治的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其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2月~2011年7月收治的201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中有关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并对患者采用CT或者MRI进行诊断,确诊为脑卒中,并根据患者病情的发展,将其分为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组(实验组)以及缺血性非进展脑卒中组(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34~73岁,平均(61.2±10.2)岁。对照组患者101例,男56例,女45例;年龄为36~78岁,平均(62.1±10.4)岁。实验组纳入标准:患者均为发病后24 h内收治入院,患者在发病后6 h未经治疗或者在治疗后其病情仍在进展,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其均较收治时增加2分或者以上,对照组纳入标准:患者均为发病24 h内收治入院,患者在发病6 h内病情稳定,且病情不进展,对其采用NIHSS进行评分结果显示其增加分数不高于2分或者降低。排除标准:患者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或精神病史。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年龄、性别、发病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因素分析

对本临床研究的所有患者进行调查,对其采用women制定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内容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其主要包括一般临床资料以及既往病史,其包括:患者高血压史、吸烟史、糖尿病史以及入院时血压、体温和CNS评分、脑水肿、颈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对患者的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进行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糖尿病史、NIHSSS评分、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纤维蛋白原、葡萄糖、高密度脂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张华等[2]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的发病率以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但是有关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的报道仍然较少,林镇源[3]指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早期对其病因的诊断较为困难,在本临床研究中笔者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对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除了传统的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吸烟、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外,糖尿病史是进展性脑卒中的一重要危险因素,由于糖尿病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冠心病的发生率,而且糖尿病会导致患者的血脂代谢出现问题,促

篇5: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的调查及趋势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中青年脑卒中患者131例。其中,男88例,女43例,年龄22~45岁,平均(40.56±5.20)岁。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部分病例经DSA检查证实为缺血性脑卒中,并与临床症状相符合的责任病灶。

1.2危险因素诊断标准

危险因素的判断:(1)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符合WHO标准;(2)高脂血症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07;(3)肥胖:体重指数≥28;(4)吸烟史:脑卒中发生前吸烟至少10支/d,并持续超过6个月;(5)酗酒史:脑卒中发生前摄入酒精量至少30 g/d并持续超过6个月。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

本实验病例收集了缺血性卒中患者131例,占同期住院脑卒中患者2.50%(131/5 260),男性占67.18%,女性占32.82%;年龄最小19岁,年龄最大45岁,平均(40.56±5.20)岁。表1显示青年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中,高血压、吸烟、高三酰甘油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为危险因素的前四位。青年脑卒中年龄与性别分布见表2,可以看出,3个年龄组间男性发病均多余女性,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经检验,3个年龄组发病与性别有关,男性发病多于女性。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动脉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在动脉硬化性血管疾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多发面原因造成的[1]导致上述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可概括为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同型半胱氨酸升高等,产后、风湿性心脏病和外伤等为其少见原因,各种危险因素均通过血管内皮损伤、功能能减退,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等原因均参与其中。

血管内皮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环节,HEISS等[2]人研究了暴露于二手烟环境中的青年人群其内皮组细胞功能减低,内皮产生内源性一氧化氮(NO)减少,影响内皮舒张功能,导致内皮功能紊乱并造成其损伤。吸烟与脑卒中之间具有协同作用,且归因于他们的作用约为81.00%~93.00%[3]。ROBERTSON等[4]研究发现糖尿病是通过内质网应激和糖原合酶激酶-3等途径导致蛋白质折叠失调来损伤内皮细胞。另外,糖尿病通过激活葡醛还原酶,山梨醇堆积,神经细胞ATP减少,增加脑水肿,脑血流进一步减少,预后恶化[5]。高血压时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血管活性物质如NO、血管紧张素Ⅱ等产生不平衡[6],导致动脉管壁运动失调,血液形成湍流,对动脉管壁产生冲击作用力不均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的白细胞滚动、边集,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细胞内黏附分子(VCAM-1)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血黏度增加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SLOOP等[7]研究显示,低密度脂蛋白高低程度与血黏度密切相关。李保华等[8]研究显示:抑制NO生成,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脱落,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管腔狭窄、血小板聚集于受损处,增强凝血因子Ⅵ、Ⅶ活性,血小板血栓形成。其他少见因素如孕妇产后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原因可分为3个方面:妇女在妊娠期及产后1个月内雌激素水平增高,血小板环氧化酶活性增强,加速了TXA2的合成,血液成为高凝状态;产妇活动减少;分娩后腹腔压力的变化对脑血流也有一定的影响[9],夹层动脉瘤的产生也是一个原因[10]。在寻找缺血性卒中的体液标记方面,JACKOWSKI等[11]发现,髓鞘碱性蛋白(MBP),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标记,为患者在脑缺血性卒预防方面的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如紧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代谢性疾病、社会心理因素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退、损伤及凋亡,加之血液成分的改变、脂质沉积与浸润,血液高凝状态等多方面因素互相影响导致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最终导致脑卒形成,许多患者成为卒中后抑郁症[12]、残疾等,均可给自己和家庭乃至社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不幸,并造成沉重的社会负担。因此,更应该针对疾病发生的各个关键环节做好预防工作,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吸烟等这样可控制危险因素技能型提前干预,对预防青年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BULDER MMM,BRAUN KPJ,LEEUWIS JW,et al.The courseof unilateral intracranial arteriopathy in young adults with arterialischemic stroke[J].Stroke,2012,43(7):1890-1896.

[2]HEISS C,AMABILE N,LEE AC,et al.Brief secondhand smokeexposure depresse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ctivity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08,51(18):1760-1771.

[3]SCHWARTZ SW,CARLUCCI C,CHAMBLESS LE,et al.Syn-ergism between smoking and vital exhaustion in the risk of is-chemic stroke:evidence from the ARIC study[J].Annals of Epi-demiology,2004,14(6):416-424.

[4]ROBERTSON LA,KIM AJ,WERSTUCK GH.Mechanisms link-ing diabetes melli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a rolefor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and 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J].Canadi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2006,84(1):39-48.

[5]朱凌云,孙侃,李晓军.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特点与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14(7):1075-1077.[5]ZHU LY,SUN K,LI XJ.Study Progress about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Cerebral Infarction with Diabetes[J].Medical Recapitulate,2008,14(7):1075-1077.Chinese

[6]KLAUS D.Atherosclerosis and arteriosclerosis in hypertension[J].Nieren-und hochdruckkrankheiten,2000,29(1):1-16.

[7]SLOOP GD,GARBER DW.The effects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and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on blood viscosity correlate withtheir association with risk of atherosclerosis in humans[J].Clini-cal Science,1997,95(5):473-479.

[8]李保华,毛利忠,王克义,等.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1):8-10.[8]LI BH,MAO LZ,WANG KY,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cerebral infarction and hyperhomocysteinemia[J].Chinese Journalof Practical Neruous Diseases,2006,9(1):8-10.Chinese

[9]喻香,肖玉清.产后脑梗塞6例报告[J].现代诊断与治疗,1996,5:284.[9]YU X,XIAO YQ.Postpartum cerebral infarction 6 cases report[J].Moder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1996,5:284.Chinese

[10]DRAZIN D,ROSNER J,SHIRZADI A,et al.Postpartum ex-tracranial bilateral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mimicking sub-arachnoid hemorrhage[J].Neurologist,2012,18(3):149-151.

[11]JACKOWSKI G,STANTON EB,TAKAHASHI M,et al.Diag-nosis of strokes and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ischemic and hem-orrhagic strokes,useful to enable appropriate treatment,com-prises measuring the concentration of four markers of in bodyfluid[P].U.S.Patent.

篇6: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的调查及趋势分析

关键词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 预后 因素分析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111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突发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可由多种因素引发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闭塞甚至破裂,从而导致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并在临床上表现为短暂性或永久性的脑功能障碍,脑卒中可分为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1]。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越来越快,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不良生活习惯越来越多,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也呈日益上升的趋势[2],所以该病的预后引起了国内外医学专家和患者家属的普遍关注。2008年9月~2010年12月收治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2例,对临床资料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9月~2010年10月收治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2例,男95例,女47例,年龄51~83岁,平均60.4岁。

方法[3]:对上述14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跟踪随访,随访时间15天~18个月。通过多方查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出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表,该表包含如下调查分析项:高血压病史、心脏病病史、血脂代谢紊乱病史、血液流变学紊乱病史、吸烟与酗酒、肥胖、性别及年龄。并将预后的恢复等级划分为良好与不良。良好等级为日常活动不需要帮助,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可较好改善;不良等级为生活基本不能自理,肢体麻木障碍、语言不利等症状几乎无改善,甚至复发。

结 果

对14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跟踪随访的结果经分类汇总统计后得出:预后不良78例(54.9%),预后良好64例(45.1%)。对各影响因素的分析,见表1。

讨 论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的相关研究近些年来越来越受专家们的关注。影响患者预后结果的影响因素被发掘的越来越多,包括患者的多项人口学特征、各项自然人特征、既往病史、既往治疗史及临床学特征等诸多因素[4]。更有部分复杂的影响因素,由于研究对象样本数过小,暂时还不能确定。

通过对上述142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情况跟踪随访结果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并进行总结分析,可以得出:①患者如有高血压病史,则无论对出血性脑卒中还是对缺血性脑卒中都会產生不利影响,因此高血压是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②患者如有心脏病病史,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都有可能造成脑栓塞,因此也是影响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③患者如有血脂代谢紊乱病史,则可能因此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继而大大增加发生老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的风险。④患者如有血液流变学紊乱病史,会导致体内血黏度增加,脑内血流量下降,其中血红细胞比表体积和血液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均列为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5]。⑤吸烟、酗酒以及肥胖,均为缺血性中风的危险因素,尤其吸烟、酗酒因影响人的心脑血管,在很大程度上对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产生不利影响。⑥年龄和性别:一般随着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年龄的增高,预后效果会变差,这与人随岁数增加,身体机能下降这一因素密切相关。一般女性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效果会好于男性,这是因为一般女性的不良习惯明显少于男性,因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许多慢性病也明显少于男性患者[6]。

参考文献

1 刘学东,吕亚丽,王波,等.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9(4):240-243.

2 刘学东,王波,刘雅,等.缺血性卒中功能预后及其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8,12(1):17-20.

3 赵文慧,孙华.脑卒中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6):750-751.

4 E Auriel,A Y Gur,O Uralev,et al.Characteristics of first ever ischemic stroke in the very elderly:Profile of 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outcome[J].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2011,113(8):654-657.

5 李海欣,汪培山,田桂玲,等.脑卒中患者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的7年随访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9):716-719.

篇7: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的调查及趋势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985年—2004年在本院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临床资料完整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101例, 年龄15岁~45岁 (34.6±8.6) 岁, 其中31岁~45岁72例 (71.34) 。其中男59例, 女42例。根据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前10年组 (1985年~1994年, 共45例) 与后10年组 (1995年~2004年, 共56例) 。

1.2 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发病前心血管危险因素 (主要及次要心血管危险因素) 、诊断所用方法等。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分为大动脉硬化性病变、心源性栓塞、其他特殊病因 (如非动脉硬化性血管病变、偏头痛、高同型半光氨酸血症、结缔组织病、高凝状态及使用避孕药、毒品或感染所致血管炎症等) 、未确定的病因 (包括未确诊的疑诊病例及经仔细检查但并未发现病因的病例) 。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数据采用χ2检验或精确概率计算法进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SPSS 10.0软件完成。

2 结 果

2.1 病例特点与危险因素分析

101例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 70例为完全性卒中, 占69.3%;31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占30.7%。颈内动脉系统缺血67例 (66.3%) ,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34例 (33.6%) , 9例 (8.9%) 有脑卒中家族史;发病前心血管危险因素中, 有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者42例 (41.6%) , 次要心血管危险因素者61例 (60.4%) , 1995年~2004年56例患者与1985年~1994年45例患者比较, 有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者所占比例相似, 但糖尿病患者的比例却明显增加 (P<0.05) ;有次要心血管危险因素者所占比例无明显增加 (P>0.05) 。详见表1。

2.3病因构成分析

其病因构成的分布情况:病因未确定者42例 (41.6%) , 大动脉硬化者23例 (22.8%) , 心源性脑栓塞20例 (19.8%) , 其他原因者16例 (15.8%) , 其中8例 (7.9%) 有偏头痛史;2例 (2.0%) 有毒品接触史。然而, 1985年~1994年45例患者病因构成比与1995年~2004年56例患者比较有明显差异。前10年中, 青年人缺血性卒中的病因构成中, 病因未确定者占53.3% (24/45) ;而后10年中32.1% (18/56) , 与前10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青年人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疾病, 其病因复杂多样, 诊断较为困难, 在以往报道中, 未能确定病因者所占比例均大于30%[2,3,4,6,7,8]。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发展, 青年人脑卒中的诊断方法有了明显改进, 但其病因构成的变化情况却少有报道。本研究提供了1985年—2004年101例青年人脑卒中病因构成变化, 旨在为其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

本研究显示, 1985年~2004年, 青年人脑卒中患者的确诊率从48.9% (前10年) 上升至67.9%, 表明20年来该病的理论研究水平与临床诊断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由于临床资料不足、患者首诊时资料不全、20年间医师变更、仪器换代等因素的干扰, 本研究中可能存在一些偏倚。因此, 进一步分析了20年来青年人脑卒中危险因素变化情况, 以佐证本研究结论。结果显示1995年—2004年的56例患者与1985年—1994年的45例患者比较, 有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比例虽然相似, 但糖尿病患者的比例却有明显增加, 且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眼底动脉硬化发生率的绝对数值也有所增加。在次要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比较中, 吸烟者、口服避孕药者及酗酒者绝对数值也有明显上升。这些危险因素水平的上升, 提供了近年青年人脑卒中发生率增加的部分解释。另外, 由于临床资料不足或实验条件所限, 未能分析纤维蛋白原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糖耐量异常、先天性心血管系统结构异常等的变化情况, 但已有的文献表明, 这些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且近年来其发生率有明显上升[5,6,7,8,9,10]。

由于现代诊断技术存在的局限, 约有40%青年人脑卒中患者的病因不清。但进一步的分析表明, 在这些病因未能确定的患者中, 有疑诊病因者的比例也不相同, 后10年患者中该比例较前10年明显增加, 这进一步说明了现代医学理论知识与诊断技术的进步。随着理论研究与诊断技术的进步, 青年人脑卒中的诊断率已有明显提高。但该病的病因构成中, 占首位的仍然是“未确定的病因”。这表明, 现代医学对青年人脑卒中病因的认识及检查手段仍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

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20年来青年人 (15岁~45岁) 缺血性卒中病因构成的演变情况, 为该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2004年在本院就诊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入选本研究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共101例, 其中31岁~45岁者占71.3%。总体病因构成情况:病因未确定者42例 (41.6%) , 大动脉硬化者23例 (22.8%) , 心源性脑栓塞20例 (19.8%) , 其他原因者16例 (15.8%) 。然而, 前10年 (1985年~1994年) 青年人缺血性卒中的病因构成与后10年 (1995年~2004年) 并不相同。前10年中病因未确定者占53.3% (24/45) , 而后10年为32.1% (18/56) , 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构成在20年内有明显改变, 近10年来, 病因未确定者的百分比构成明显下降, 这可能与该病的理论知识与诊断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

关键词: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构成

参考文献

[1]Varona JF, Guerra J M, Bermejo F, et al.Stroke in young adults[J].Med Clin, 2004, 122 (1) :70.74.

[2]Marini C, Totaro R, De Santis F, et al.Stroke in young adults in the community.based L aquila registry:Incidence and prognosis[J].Stroke, 2001, 32 (1) :52.56.

[3]Et minan M, Takkouche B, Isorna FC, et al.Risk of ischemic stroke in people with migraine: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J].BMJ, 2005, 330 (1) :63.69.

[4]Kristensen B, Mal mJ, Carlberg B, et al.Epidemiology and etiology of ischemic stroke in young adults aged18to44years in northern Sweden[J].Stroke, 1997, 28 (5) :1702.1709.

[5]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2359例青年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3, 24 (2) :106.108.

[6]Kittner SJ, Stern BJ, Wozniak M, et al.Cerebral infarctionin young adults:The Balti more.Wshington cooperative young stroke study[J].Neurology, 1998, 50 (4) :890.894.

[7]Carolei A, Marini C, Ferranti E, et al.A prospective study of cere.bral ischaemia in the young:Analysis of pathogenic determinants[J].Stroke, 1993, 24 (2) :362.367.

[8]Kizer JR, Devereux RB.Patent foramen ovale in young adults with unexplained stroke[J].N Engl J Med, 2005, 353 (10) :2361.2372.

[9]董小瑾, 刘青蕊, 姜晔.青年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5, 13 (1) :10.13.

篇8: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知晓率的调查及趋势分析

[关键词] 卒中;出血性; 进展;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49-03

Prospective study on the incidence of progressive stroke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LI Ditong  CHEN Yu

Department of Nerve Medical,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Yulin City in Guangxi Province, Yulin 53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incidengce of progressive stroke and its risk factors in acut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from August 2008 to August 2011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Yulin City, 100 cases of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According to the European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progressing stroke to determine whether progress, progress that may lead to stroke risk factor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non-progress group. Results Progress in the nature of the patients with fever and headache and hematoma expand and while nerves function defect in the ratings, with the progress of patients in a marked difference in nature (P<0.05). Conclus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creased white blood cell count on admission, fever, headache symptoms, head CT showed hematoma after admission increases, the higher admission score score and uric acid increased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ts prone to reduced disease progression.

[Key words] Strok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Progressing; Risk factors

脑血管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第2大原因。其中脑出血占脑卒中患者的10%~15%,其中20%~40%出现神经功能缺损(NIHSS),进展且预后不良[1]。所以,在患病早期分析一些指标及预测其病情发展趋势,有利于对患者进行积极治疗,对降低患者病死率有积极指导意义。笔者对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分组,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对两组患者的各种临床指标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其进展的相关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发病至入院并接受评价时间≤48 h的100例脑出血患者。排除:①脑外伤引起的脑出血;②凝血功能、肝功能、肾功能异常者;③蛛网膜下腔出血;④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⑤入院时合并感染者。100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年龄39~92岁,平均(61.67±12.44 )岁;小于60岁的44例(44%),大于等于60岁的56例(56%),男55例(55%),女45例(45%);发病至入院时间0.5~24 h,平均(9.72±8.05)h。

1.2 方法

1.2.1 入组者资料的收集 所有纳入病例均完成标准脑卒中入院登记表,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临床特征,入院时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的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所有入组者在发病72 h内的再次NIHSS评分,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特殊检查结果。

1.2.2 判定是否为进展性卒中 采用欧洲进展性卒中诊断标准:用NIHSS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72 h内意识水平、上下肢运动、眼球运动中,任何一种有大于或等于2分的加重和(或)在言语功能中有大于或等于3分的加重或死亡的患者[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中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1。

2 结果

所有纳入患者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入院时高血压(81%)和活动时发病(60%),其他依次为高血压病史(55%)、头痛(41%)、高血脂(40%)、高血糖(29%)、吸烟(30%)、合并并发症(25%);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基底节区(73%),其次为脑干(8%)和大脑(11%),小脑和脑室出血患者较少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轻度占(66%)、中度占(23%),重度占(11%)。根据欧洲进展性卒中诊断标准,纳入患者中有24例判定为进展性卒中,发生率为24%。对记录的可能影响卒中进展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血性进展性卒中在入院时发热、头痛、血肿扩大、入院时NIHSS等方面与非进展性卒中患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3 讨论

卒中发病后数小时内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并不少见,神经功能缺损进展可导致死亡率和患病率增高[3]。本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入院时白细胞数增高、发热、有头痛症状、入院后头颅CT显示血肿增大、入院时评分得分较高者、C反应蛋白增高及尿酸降低的患者较易出现病情进展。本研究出血性进展性卒中发生率为24%,与陆菁菁等[4](26.5%)、Leira等[5](22.9%)的研究报道相似。

3.1 发热、白细胞计数

研究证实,高热可以加重脑出血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体温每升高1℃,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对危险性增高8.2倍[6]。白细胞在脑出血中引起脑损伤的机制:渗出的中性粒细胞能够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TNF-Q、IL-6、IFN-y,血管活性物质如TXA2、超氧阴离子、IL-1、前列腺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引起脑细胞肿胀和变性。目前大多数研究均认为脑出血急性期出现发热、外周白细胞增高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发热与白细胞增高也是应激的表现之一,而应激对机体本身就是一种伤害。本研究显示进展组发热率为33.3%,而非进展组的发热率仅为13.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 头痛

本研究发现进展组头痛的发生率为50.0%,非进展组的发生率为38.2%,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头痛者通常见于年轻、出血量大、脑室出血、脑叶出血接近硬脑膜的患者。脑出血后,脑组织生物氧化功能发生异常,生成大量氧自由基,使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失活,降解NO的作用降低;同时钙离子大量内流,诱发头痛。头痛者体内单核细胞和多型核细胞的吞噬和杀伤能力受损,细菌、 真菌和病毒成分不易清除,在体内产生较多的细菌脂多糖,从而诱导多种炎性因子如IL-6、 TNF-α等的过量释放。头痛还可激活血管内皮细胞5-羟色胺受体,使 NO生成增加[7],形成恶性循环,使组织损伤加重。

3.3 血肿增大

大多数学者认为早期血肿增大是导致患者后期神经功能恶化及预后不良的首要因素,Leira等[5]的研究更提示血肿进展可使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病率增高4倍,对预后不良的影响更高于此。本研究发现15例血肿增大的患者中有13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为86.7%。血肿引起神经功能恶化的机制是颅内高压和血肿压迫周围组织所致。

3.4 卒中严重程度(NIHSS评分)

目前NIHSS评分在临床应用已得到国际的广泛认可。卒中严重程度的评估通过NIHSS评分来体现,通常得分越高,病情越严重。研究显示卒中严重程度与卒中进展有关[8],即NIHSS评分越高,病情越容易进展,是进展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9],本研究也支持上述观点。因此密切监测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者并加强对其的及时处理,对有效减少卒中进展至关重要。

3.5 C反应蛋白

Dinapoei等[10]研究CRP在炎症和组织损伤发作后6、8 h内浓度迅速升高,且几乎与炎症和组织损伤程度成正比。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时,机体的免疫损伤,刺激机体分泌大量细胞因子、Hs-CRP,使Hs-CRP水平升高。蓝业平等[11]研究发现脑出血后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且与出血量呈正相关。本研究亦显示进展组血清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支持上述观点。

3.6 尿酸

近年有研究发现脑出血患者血尿酸水平较正常人为低。本研究发现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清尿酸水平比正常人明显降低,而进展组尿酸水平更低。笔者认为低尿酸可能在脑出血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意义,亦可能为脑出血的一个次要危险因素,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而有研究指出尿酸作为一种抗氧化剂,能够维持内皮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进而保护内皮功能[12]。

[参考文献]

[1] Liu M, Wu B,Wang W,et al.Stroke in China: epidemiology,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J]. Lancet Neurol, 2007, 6(5):456-464.

[2] Bonita R, Mendis S, Truelsen T, et al.The global stroke initiative [J].Lancet Neurol, 2004, 3(7):391-393.

[3] Dupuis J.Mechanism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nd the potential role ofstatins[J].Atheroscler Suppl,2001,2(1):9-14.

[4] 陆菁菁,季楠,赵之立,等.进展型脑出血的影像响学和临床预测[J].中华医学杂志,2007,87(7):438-441.

上一篇:我住在阳光小区 教案下一篇:关于组织我校学生开展湖南大学第四届大学生廉洁教育系列活动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