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档案馆的介绍信

2024-04-24

去档案馆的介绍信(精选8篇)

篇1:去档案馆的介绍信

档案馆是收集、保管档案的机构。负责接收、征集、管理档案和开展档案利用等。那么档案馆查阅介绍信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档案馆查阅介绍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去档案馆的介绍信

1档案馆:

因 工作依据,现委托我单位,职务 等 名办公室管理人员前往贵处查阅档案。

当否,请接洽。

单位领导签字:

单位公章

20**年 月 日

去档案馆的介绍信

2渑池县人事档案管理室:

因 工作需要,现委托我单位 职务,职务 等 名人事管理人员前往贵处查阅等 名人事档案,(是、否)出具证明材料。

当否,请接洽。

单位领导签字:

单位公章:

档案室负责人意见:

年月 日

去档案馆的介绍信3

学生处:

经我院党总支授权,兹有 电子科学学生第一 党支部书记陈学岗 同志因 组织发展前政审 须查阅以下 9 位同学档案(政审名单附后),请予以支持!

信息学院党总支

二〇**年十一月十五日

篇2:去档案馆的介绍信

县档案馆:

兹有我办同志,身份证,到你馆查询原物资局、物资总公司有关人事改革情况,查询人事局对原物资局、物资总公司有关改革的人事安排文件,请接洽。

篇3:去档案馆的介绍信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各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建设。在此环境下档案局的档案文档也跨入了信息化存储的行列。但档案局的档案类型种类较多, 除了纯文本的之外,还有图片、声音、视频、PDF等各种类型的文档,这些文档都是非结构化的数据,在传统的信息系统中,存放这些数据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大数据环境下,设计信息化档案存储系统会首选非结构化的数据库,即No SQL数据库。利用No SQL家族中的Mon-go DB数据库作为存放档案文档的非结构化数据是较为理想的。Mongo DB对存放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有很大的优势,但因Mongo DB本身就是非结构化的,故在存放信息时会产生重复的数据。有人提出了像在关系数据库中一样建立关键索引来解决重复数据的问题,但在以文档方式存储的数据而言,当数据很大时,这种方式将会有弊端。本文研究的是在存储档案文档之前就重复的数据进行去重处理,然后再存入Mongo DB数据库中, 这样在数据库中存放的将是非重复的数据。

1传统的档案存储分析

在原有的存储档案文档信息系统中,主要是把文档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文件系统中,然后用原数据信息建立一个档案文件和数据库的链接,并把该链接的路径存储在关系数据库中,如表1和表2所示。

通过表1和表2的分析可知,表2中file Path Id与表1中的file Path Id中的字段关联 ,这样在访问表1中的某个文件时,只需要访问表2中与file Path Id字段关联的记录的file Real Path的值即可访问该文件。对于以文件系统方式存放的档案文件会产生大量的重复文件。即使在存储的时候能简单的通过人工的方式来检查是否有重复的文件存放,但也不能大面积的检查是否有重复的文件,在这种方式下,存储空间很快会被耗尽,要靠不断的增加存储设备来解决大量档案数据存放的问题,而且不利于管理,数据极其不安全,扩展性较差。人们对此已有逐步的认识,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本文的重点是利用Mongo DB数据库来存储这些非结构化的数据,并且在存放之前就完成对重复档案文档的去重操作。

2基于MongoDB的文档存储模型

2.1MongoDB的存储机制

Mongo DB是No Sql家族中的一员,具有模式自由等特性。它与关系数据库一样具有3个层次:分别是数据库层、集合层、文档对象层。分别对应关系数据库中的数据库、表和记录。在Mongo DB中文档类似于JSON的键/值对,集合则是一组文档的集合,它们是无模式限制的。Mongo DB数据库非常适合实时数据的插入、查询、 更新、删除及数据备份等操作。尤其适合充当由几十台或者几百台服务器组成的集群数据库。现在大多数的地理规划等领域都在利用Mongo DB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Mongo DB数据库不仅支持分布式系统,它本身还支持分片存储数据(Mongod)、客户端请求(Clients)、集群配置(Config Server)和路由协议(Mongos)[1]。它采用的是内存映射的方式作为存储引擎,能有效地提高输入/ 输出的效率[2]。

2.2MongoDB数据库中重复数据来源

目前的档案管理系统还处于信息孤岛的层面,各个省市的数据结构不同,存放的方式也不同,惟一能统一的是从市级单位及其下级单位,如区、县、乡、镇单位。 利用档案管理系统上传档案文件进行存储的也是这些相关单位。如果同一份档案文档被市级单位分发到其他单位,其他单位会把它作为重要档案文档给上传到档案管理系统中存储起来,这样就会产生多个重复的档案文档。而有部门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同一个人上传了几份相同的档案文档;或者利用shp文件批量上传档案文档时遇到其他异常情况,没有一次性的上传完,下次再上传的时候,又是从头开始上传,导致以前的档案文档被重复存储;或者在批量上传的shp文档本身被人为的不小心做成了含有重复的档案文档记录,这样导入shp文件时也会产生重复记录。通过对以上情况的分析可知,档案文档存储时在Mongo DB数据库中产生重复数据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点:同一个档案文档被不同的单位、部门重复上传;同一个人对同一个档案文档上传多次;批量档案文档准备过程中人为的产生了重复文档; 批量上传时,中断上传,下次再上传时将产生重复文档。

2.3档案存储模型的建立

档案存储时采用分布式的方式进行上传存储的,各个市、区、县、乡、镇的不同部门可能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对档案文档进行上传操作。数据库采用Mongo DB数据库,其分布式存储结构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各市、县、乡、镇的用户可以随时在不同地点上传档案文档到不同的Mongo DB服务器中,操作方便。档案文档不同于一般的文档,将遵循“谁操作谁负责”的原则。故将设置上传者的权限,且将记录上传者的详细信息:如上传时间、地点等的一些信息。而对于档案文档本身而言其文件大小不能统一标准化,且档案文档的格式有差异,考虑到要处理数据大小和类型都可能不同的档案文档,本文将借助于Mon-go DB的Grid Fs来处理,Grid Fs是一种处理大文件的规范,可以存储上百万的文件而不用担心其扩容性[3]。在Mongo DB中存放数据时将涉及到3个集合:user Info.users, file Info.files,file Content.chunks。

user Info.users集合用来存放上传档案文档的上传者信息,其结构如下:

file Info.files集合中存放信息的结构为:

集合file Info.files中的file ID与集合user Info.users集合中的up Laodfile ID相同,用来关联上传的文件信息。 集合file Content.chucks中的file ID与集合file Info.files中的file ID相同,用来关联文件存放的具体内容,根据上面3个集合中结构的设计,当一个具有操作权限的用户在某一地点上传了某个档案文件后,将记录该用户上传的详细信息:如操作者,上传的具体区、县、乡的详细地址, 上传的日期、文件名、文件的大小、长度、类型等。当该用户再次上传相同的档案文档时,根据表的关联查找, 将会做出已在同一地点或不同地点已经上传了相同的档案文件的提示信息。

3MongoDB中的去重算法

本算法的设计思想是,根据上传的档案文档判断, 无论是否已经被上传过,都会存储上传档案文档操作者的相关信息,即生成一个user Info.users集合中的一条记录。上传档案文件时为了节省服务器的开销和资源,所上传文档的MD5校验码值的计算都会在客户端进行。 在客户端计算并上传档案文档的MD5校验码值后再在分布式存储数据库中查找遍历file Info.files中的每一条记录,查看每条记录中存储的档案文档的MD5码值是否与将要上传的档案文档的MD5码值相同,如果不同, 则将在user Info.user集合中存储一条上传者信息的记录,并且把该记录中的“Upload Count”值设置为1。同时生成集合file Info.files中的一条记录,在该记录中通过 “file MD5”存储档案文档的MD5码值。获得要上传的档案文档的大小file Size,确定档案分块存储的总块数file-Chuck Size。在算法中为了规范,不管文件的大小和类型,均采用统一大小(fixed Size)的分块对档案文档进行存放,即总分块数如下所示:

并把该值记录到file Info.files集合中对应记录中。 然后对档案文档进行上传并对文档内容按固定的分块大小存放到file Content.chucks集合中,在该集合里会存储file Chuck Size条记录 。 如果要上 传的档案 文档的MD5码值和分布式数据库中存储的file Info.files集合中存储的某个记录的file MD5值相同,则取出该条记录对应的file ID值并把该值存放到一个临时存储字段temp-File ID中,已备后期使用。然后提取上传者的信息和temp File ID的值组合成user Info.users集合中的一条记录,并与集合中的其他记录进行比较,如果有相同的记录,则在该条记录的Upload Count值加1。而组合的这条记录将不再存储在user Info.users集合中。其中Upload-Count值加1是判断该用户是否经常在同一个地点上传相同的档案文档。

如果在该集合中没有相同的记录,则存储该组合好的记录。下次在访问这个档案文档时,通过user Info.us-ers集合中的up Loadfile ID关联到file Info.files集合,再通过file Info.files集合中的file ID关联到file Content.chucks集合,则顺利访问到需要的档案文档,其过程流程图如图2所示。

根据算法 流程图 ,定义几个 类User Info,File Info, File Content分别对应3个集合,定义操作数据库的类DBObj,定义去重的类Remove Repeat。

去重的关键代码实现如下:

在代码中定义了find By File MD5()方法判断在已经存储的file Info.files集合的记录中有没有与将要上传的档案文档的MD5校验码相同的记录存在。定义方法find Repeat Data()用来检查有无重复上传档案文档上传者信息,即判断在users Info.user中有没有重复的数据记录,这些方法在批量导入数据记录时也会调用逐一判断。

4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实验使用Hadoop作为分布式文件系统运行在不同地理位置的10台主机组成的集群上,在Window7系统中,采用My Eclipse8.5做Java代码开发,分布式数据库Mongo DB作数据存储,采用的是8核CPU,8 GB内存,320 GB硬盘。批量导入使用的是shp文件。shp文件的格式定义同集合文件的格式。对单个的文档上传进行验证无误外,为了对更多的数据进行验证,在shp文件中模拟产生1100万,2200万,3300万数据。结果如图33所示。

该方法在数据去重中达到999000%以上,去重效果还比较理想想。。算算法法采采用用的的是是分分布布式式文文件件系系统统,,对对文文件件去去重重效效率较高,且系统具有相应的扩展性。

5结语

篇4:去档案馆的介绍信

摘要:本文从分析档案学本硕专业课程设置、档案学博士学位论文以及档案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等现象及其成因入手,认为“去档案化”现象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并运用两分法的辩证原则,分析其具有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提出对待“去档案化”现象的正确态度和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档案学科“去档案化”现象两分法

Abstract: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the analysis of bachelor and master courses,doctoral dissertations and projects of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und of ar? chival science.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this phe? nomenon and its causes,this article demonstrates the rationality of the existence and addresses the du? al impacts by applying the principle of dichotomy method.Furthermore,it believes fostering strengths and circumventing weaknesses is the right attitude and the important matter which deserves more atten? tion.

Keywords:Archival science; Non- archiving; Di? chotomy method

《北京档案》杂志社在2016年第3期刊发了作者顾丽娅的《档案学科“去档案化”现象及对策研究》一文(以下简称《顾文》)。文章针对当前档案学科发展出现的“去档案化”趋势,从梳理其存在的表征入手分析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此文对“去档案化”现象有自己独到的认识,但是其对该现象的成因判断难免片面,整体认识也不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两分法原则,笔者认为其观点值得商榷。

一、档案学科“去档案化”现象的表征与成因分析

《顾文》认为:“去档案化”主要表现在:“从档案学科本身而言,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过度移植、嫁接其他学科科研成果而使自身渐渐失去档案元素;从档案学研究人员方面而言,因盲目推崇其他学科而渐渐转移自身的研究视角,逐渐抛弃档案学相关研究。”并指出在“档案学本硕专业课程设置、档案学硕博学位论文选题、图情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中均存在”。[2]需要注意的是,“去档案化”现象并非完全是过度移植、嫁接以及盲目推崇的结果,作者分析的成因亦不能完全揭示这种现象产生的深层原因。

(一)档案学本硕专业课程设置

在《顾文》的分析中,中国人民大学是“去档案化”现象的典型代表。由于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重镇,其在师资力量、招生规模、教材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均在全国居于领军地位。因此,笔者也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展开分析。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不含“档案”二字的主要本科课程19门、硕士课程9门,分别占总数的76%和50%。根据其内容,这些课程可大致归入相应范畴。其中,在本科课程中,属于信息资源管理、计算机、历史学范畴的各6门,社会学范畴的1门。硕士课程中,属于信息资源管理范畴的7门,计算机和历史学范畴的各1门。

判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应主要以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为准绳,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看其是否与社会对档案专业人才的需求相适应。虽然档案学专业有其特定的研究和教育内容——档案及其管理活动,但是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是无法逆转的。当前,“以社会职业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4]从这种意义上来讲,中国人民大学对档案学专业本科和硕士培养目标的设置是符合专业发展需求和社会人才需求的。

(二)档案学博士学位论文选题

相较于本科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而言,档案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价值更高。中国人民大学是最早获得档案学博士点、也是招生规模最大的高等院校。故本文的研究将以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博士学位论文为考察对象。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论文库,以“作者”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截至2016年5月5日,获得博士学位论文共111篇。

参照《顾文》的思路,笔者统计了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博士学位论文中的非档案类论文,也就是题目中不含“档案”的论文。考虑到文字表述时有简称或惯称的情况,题目中含“档”的不计入,同时由于电子文件、文件、历史记录、职能鉴定法等本来就属于档案学的研究范畴,因此这类论文亦不计入。据统计,中国人民大学非档案类博士学位论文共29篇,占总数的26.13%。其中,李建宏、李珍、黄静、张全海、李永贞等5人的论文可归入历史学,其余24人的则归入信息管理或情报学范畴。如表2所示。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导师指定或帮忙选定,这种情况下的选题一般与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一致;二是学生自己选题,这种情况下的选题一般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有密切关系。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学生为完成论文盲目移植和嫁接其他学科理论和方法的情况。

由表2可知,赵国俊、杨健、周晓英、卢小宾等四位导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管理、情报学领域。其中,杨健的主要研究方向更是跨越了图情档领域。四位导师指导了非档案类博士学位论文中的13篇,仅占44.83%。

博士学位论文是一种专题性的著作,要求具有一定规模,体现研究的全局性、综合性和长期性。[5]因此,相较于本科和硕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选题中的盲目性成分更少。不可否认,相较于其他成熟学科而言,档案学科积淀尚浅,档案学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亦会受到影响。但正因为如此,档案学科更需要实行拿来主义,充分利用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和方法来获得自身的发展。

(三)档案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根据笔者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的统计,从199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开始设置图书、情报、文献学类至2015年,其获批立项的项目共计1320项,而档案学在1996年才开始有项目获批立项。截止到2015年,档案学已获批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有180项,仅占图书、情报、文献学类项目总数的13.64%。

由表3可知,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档案学立项项目数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2003年开始有较为明显地增加,2010年总量突破两位数,2015年达到31项。

据统计,1996~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档案学立项项目中的非档案类项目共计38项。其中,主要研究对象兼具档案、图书、文物等属性的,如各种历史文献、古籍、文书、各种遗产等的有27项,占71.05%,即这些项目亦可划入档案学研究范畴。其他11项均是与档案及档案学密切相关的信息、公文等范畴的课题。因此,纯粹意义上的“去档案化”项目非常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当前我国档案学领域评价与奖励体制中级别最高的科研项目,其对申报人的学术能力、学术水平等有较高要求。从已获得审批的180项档案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来看,项目负责人基本上是相关研究领域的佼佼者。而且,在上述非档案类项目中,许多主持人的研究方向存在多样化现象,仅以赵彦龙为例,其“主要从事古代文书、档案管理学、秘书学、写作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从上述分析可知,《顾文》对其所展示的三种所谓“去档案化”现象的成因分析存在偏颇之处。

冯惠玲认为,按照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是与现代社会接轨、有效地促进档案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宏观思考与定位。[6]当今社会,学科融合是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而社会对档案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多样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因此,“以独立为本,融合为用”的档案学专业教育发展思路既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又符合社会需求。王协舟认为,科学家、学者既是科学人又是经济人,其科学研究活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好奇心和好利心的内在驱动。[7]同时,就档案学人而言,知识和学术积淀是其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选择自己熟悉或擅长的问题或领域入手开展学术研究是顺其自然的事。因此,作为档案学学术研究的主体,档案学者的科研活动常常受到其专业背景、工作背景、好奇心甚至功利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由此,笔者认为,“去档案化”现象不完全是“过度移植、嫁接以及盲目推崇”造成的,而是有其存在合理性——其既是档案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在一定范围内对自身的调适和完善,又是档案学者研究动机和研究取向的推动力。

二、档案学科“去档案化”现象的双面性影响分析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两分法原则,事物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其积极影响,又要看到其消极影响,对待“去档案化”现象亦如此。

(一)积极影响

1.档案学科相关课程设置的多样化有利于适应社会对档案专业人才的需求,可以促进档案专业学生就业。作为一门根源并服务于档案工作的实践性学科,档案学科课程设置越多样,档案专业学生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在档案工作中的适用性就越强,其专业素质的可拓展性也就越强。在信息化时代,开设档案管理、档案行政管理、档案资源开发、办公室科学管理、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维护等多领域的课程,可以为档案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多种就业选择。

2.跨学科研究可以为中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在此过程中可不断夯实中国档案学的学科理论基础、拓宽研究领域。同时,由于档案学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属性,中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开展跨学科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正处于学科理论和学术资本积累关键时期的中国档案学而言,应用跨学科的视角、理论和方法,是促进学术研究较为快捷和有效的方法,也是实现后来者居上目标的有效策略。

3.档案学者根据自己的专业、就业经历选择所熟悉的领域进行研究,积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的申报,有助于提高项目立项的命中率,这对提升档案学的学科地位、发展档案学理论是有较大促进作用的。同时,档案学者在对档案学科认同的前提下,在各自的研究活动中开展档案学跨学科研究,有利于打造档案学学术共同体,强化学科人才队伍建设。

(二)消极影响

1.如果档案学专业教育中的非档案类课程设置过多,过度强调信息、知识、计算机技术等而忽视档案学核心课程,可能会造成学科边际的模糊性,并由此可能造成档案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认识的困惑甚至迷茫。更为严重的是,此种教育模式有可能使培养的档案专业学生“泛学不精”,无法形成特有的职业竞争力。

2.跨学科研究是把双刃剑。科学、合理的跨学科研究要立足于“为我所用”的治学方针,避免把“过程当目的”的不当倾向。档案学跨学科研究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是在坚持档案学学科独立性基础上的跨学科,就会失去档案学的主体性。而且,由于档案学成长时间较短、学术积淀不深厚、基础理论不够扎实,较易被其他理论颠覆。再加上部分学者存在急病乱投医等盲目心态,甚至会落得被其他学科吞并的下场。

3.在档案学术研究中,如果部分档案学者过于浮躁和急功近利,极易滋生“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行为,使学术研究“逐利化”,从而丧失学术研究的本质。如果越来越多的档案学者利用学术成就换取功名利禄,片面推崇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盲目借鉴其他学科的成果而忽视对本学科自身实际情况的冷静思考,将会使档案学者对档案学科的前途和命运产生怀疑甚至存在悲观情绪,进而丧失学科尊严等。

三、对待档案学科“去档案化”现象重在趋利避害

对档案学科“去档案化”现象的关注体现了部分学者的学术警觉和专业责任感,但是,如果不能全面、合理地去把握这种现象,一味强调其消极影响,如临大敌,恨不能除之而后快,就可能会适得其反。可见,“去档案化”现象并非“洪水猛兽”,趋利避害是我们理性对待这种现象的正确态度,也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如何趋利

1.把握档案学专业核心课程权重,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策略。非档案学课程实质上是为档案学核心专业课程服务的,需要通过适当增加档案学核心课程必修学分的权重、增加各类档案管理实践活动等途径,进一步明确其从属地位。同时,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档案人才能力的需求将不断变化,有针对性地更新各类非档案学课程、优化其结构比重将是应对社会发展变化、提高档案专业人才整体素质、改变社会对档案职业成见的有效途径。

2.正视“跨学科”研究,注重档案学学术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档案学跨学科研究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保持档案学的学科独立性,坚持“以我为主”。二是全面、透彻地理解并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精髓和方法要义。三是坚持自然借鉴、合理移植的原则,即“融会贯通”。

3.平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重视重大现实问题的引领作用。研究档案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与将档案学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样重要,“重应用,轻基础”不利于稳固学科根基。而“重基础,轻应用”则将造成学科建设忽视现实诉求、学科现实利用价值难以发挥的后果。重大现实问题是应用研究热点的集中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档案实践引导的基础研究方向,即档案工作需要哪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指导。同时,以“主次兼顾、全面协调”为目标的档案研究发展战略应根据时代的需求及时调整平衡。

(二)如何避害

1.鼓励教育“入世”。档案专业教育是否成功关键要看教育“成品”——档案专业人才是否满足社会的相关需求,具体到档案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就是要不断与时俱进。一是坚持将档案类课程作为档案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核心。档案教育要把握档案职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档案职业素养、档案管理技能等,这些主要是通过档案学相关课程的教育获得的。二是信息管理、计算机、历史学、文书学等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应与档案学和档案工作相契合,不能脱离档案学专业核心课程而孤立存在。

2.杜绝“真空理论”。过度移植和嫁接是一种架空档案学理论、无益于档案实践的行为,须予以杜绝。首先,档案学者应强化专业责任感,努力承担起学术研究责任和学科发展责任,在从事学术研究活动时,需将摆脱“去档案化”倾向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其次,档案学专业期刊可以通过规定栏目设置、征稿要求、审稿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强化档案因素,引导作者的研究行为。最后,所在单位在制定科研评价标准时,应将专业因素作为重要考察指标,将论文与本专业、本单位相应业务工作的结合程度作为加分、奖励等鼓励因素。

3.端正学术研究动机。其一,承认科学规范是实现科学价值和目标的有效手段。强调非谋利性规范并非要完全忽视学术研究的功利性价值,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默顿也承认功利性是科学可以接受的一种副产品。[8]其二,中国档案学学术共同体成员应是在学术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等内在动力的驱使下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

*本文为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基于范式论视阈的档案学科与档案职业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6CTQ034)的研究成果之一。

注释及参考文献:

[1][2]顾丽娅.档案学科“去档案化”现象及对策研究[J].北京档案,2016(3):18-20.

[3]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本科专业设置、硕士专业设置[EB/OL].[2016-04-24].http://www. irm.cn/about/undergraduate(master)/index.html.

[4]王新才,聂云霞.信息时代档案人才培养与档案学专业发展展望[J].档案学研究,2013(1):87-91.

[5]李良玉.关于博士论文的选题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0-54.

[6]何致武.素质教育与21世纪中国档案事业人才的培养[J].档案学通讯,2001(1):56-57.

[7]王协舟.基于学术评价视阈的中国档案学阐释与批判[J].档案学通讯,2008(1):49-52.

篇5:给档案馆的介绍信

因 工作依据,现委托我单位 ,

职务 等 名办公室管理人员前往贵处查阅

档案。

当否,请接洽。

xxx

篇6:档案馆查档的介绍信

因 工作需要,现委托我单位 职务 ,名人事档案,(是、否)出具证明材料。

当否,请接洽。

此致

敬礼!

介绍人:____

篇7:去银行介绍信

编号:〔 〕 号

兹介绍 (单位) 同志等 人前往你处 ,请接洽为荷。

此致

敬礼

篇8:去档案馆的介绍信

一、高校作废印章归宿的调查

近日, 笔者通过因特网随机对全国各地66所高校作废印章归宿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结果如下:第一, 注销归档的有28所高校。高校有:中山大学、湖北大学、湖南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长安大学、长春大学、成都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辽宁工业大学、南昌大学、南华大学、山西大学、上海大学、西南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大连交通大学、重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衡阳师范学院、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第二, 上交的有15所高校。高校有:中国地质大学、青岛大学、山东理工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武汉纺织大学、西安工程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广东商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淮阴工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第三, 销毁的有15所高校。高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海南大学、河海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青海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山西农业大学、阜阳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湖州师范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第四, 无明文规定的有8所高校。高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贵州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山西大学、商丘师范学院、沈阳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

以上调查可知:根据高校相关规章制度, 大致可以将作废印章的归宿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类是采取注销归档方式, 约占调查高校总数的42.4%。也就是说, 近半数高校能根据相关规定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采取比较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对本校印章档案进行妥善保管。第二类采取上交方式与第三类采取销毁方式的高校各占22.7%, 说明采取此两类管理方式的高校贯彻执行国家相关规章制度还不太全面或者说有一些偏差, 存在诸多漏洞和不足。第四类高校在其相关印章管理制度中仅仅提到了怎么来启用与管理学校印章, 对如何处置作废印章却只字未提, 约占12.2%, 或许能推定这类高校还没有意识到印章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笔者认为, 尽管难以确定被调查的高校是否还存在相关更为完善的印章管理制度, 甚至对网络信息更新是否及时也存在质疑, 但由于其调查数据与高校实际应该做到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印章的工作目标相去甚远, 足以说明全国有相当部分高校没有对本校作废之后的印章进行妥善管理, 结合被调查高校的印章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的实际内容,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国家档案局于2008年6月发布了《印章档案整理规则》在高校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高校印章管理工作还亟待加强。

二、高校印章档案管理乱象原因

1.由于历史的原因, 高校档案部门一直将作废印章归入实物资料而非档案。1993年11月, 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发布<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 在《通知》中没有涉及印章档案的内容, 而这个《通知》从1994年开始一直沿用至今, 都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法理依据和贯彻执行的工作规范。《通知》没有将作废的印章归入集中统一管理的档案范畴, 加之作废印章表现为实物资料的特征, 高校档案部门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把作废的印章归入实物资料的范畴来进行管理, 这一认识直接决定了其命途多舛。

2.由于档案管理继续教育课程陈旧, 对于小类别档案规章制度的颁布缺少关照, 致使印章档案成为管理盲区。高校档案工作者每年都要接受档案主管部门开展的继续教育业务培训, 由于继续教育业务课程内容陈旧, 极少更新, 所以大家能接受到的新业务知识十分少, 自然也就没有及时得到关于印章档案管理方面的业务培训, 大家很少有人知道什么叫印章档案, 也不真正了解其整理归档的法理依据。其实, 对于印章的管理, 早在1999年10月国务院就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印章管理的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 , 其中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印章, 如因单位撤销、名称改变或换用新印章而停止使用时, 应及时送交印章制发机关封存或销毁, 或者按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的规定处理。”这应该是国家比较早的关于印章管理方面的明文规定, 这个时期, 高校的作废印章是可以“及时送交印章制发机关封存或销毁”的。但在2008年6月国家档案局出台了《印章档案整理规则》, 其中对印章档案定义有了十分清楚的描述:“印章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社会活动中形成和使用过的印章, 是一种具有特殊载体形态并在历史研究、档案考证、文物收藏和艺术鉴赏等方面有特殊价值的档案”。《规则》还规定了印章档案的整理原则和方法, 并要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 (馆) 参照使用。”从上述可见,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认知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对作废印章的认知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 因此国家的政策法规也会有一个废、改、立的需要, 所以现在各高校档案工作者如果不及时学习新的规章制度, 不去熟悉新的印章档案业务知识, 还依据已过时的《规定》来管理作废印章就很不合时宜了, 说严重点则有渎职之嫌。

三、解决高校印章档案管理混乱的建议

由上述可见, 高校印章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并非是无章可循, 而是相关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每一枚印章就是一段历史, 它真实反映一个单位部门的机构设置和演变, 展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简史, 诉说着高校经历的不同发展时期。所以说高校印章档案的管理工作极为重要, 必须要科学规划, 以有效维护印章档案的完整和安全。为解决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印章档案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高校应尽快建立健全印章档案管理制度, 针对国家颁布的新的政策法规, 及时做好规章制度的废、改、立工作, 把好建章立制关。

2.高校应对专兼职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机制进行改革, 最重要的是授课老师要及时更新培训内容, 及时针对每年新颁布的相关规章制度组织培训学员进行深入解读和认真学习, 让高校档案工作能紧紧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3.各高校应在全校范围内做一次全面彻底的作废印章的收集 (或征集) 活动, 把好收集 (或征集) 关, 一次性将印章档案管理方面遗留的问题处理解决好, 确保收集到的印章档案能保持完整安全。

4.高校以收集 (或征集) 活动为时间节点, 同步实施新的规章制度, 严格按新制定的印章档案管理办法执行, 让印章档案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道路。废止的印章应及时与档案部门办理移交归档手续, 印章使用单位在新印章启用时, 应及时上交作废的旧印章。同时应建立备案制度, 完整填写印章备案登记表、印章移交登记表、停用印章登记表、印章销毁登记表、印章档案移交表等细目表, 形成印章从启用到归档 (或销毁) 等一套完善的工作流程, 在新印章启用时, 将印章的印模、启用日期、保管部门、保管人、交接、作废等信息记录在册, 实现印章档案的全过程管理, 确保印章档案的收集完整和安全。只有这样, 才能让高校作废的印章有一个好的归宿和利用前景, 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唯如此, 高校的印章档案管理工作才能真正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参考文献

[1] .国家档案局《.印章档案整理规则》 (DA/T40——2008)

上一篇:设备检修质量验收制度下一篇:强工业 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