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气象条件

2024-05-03

特殊气象条件(精选八篇)

特殊气象条件 篇1

特殊气象条件对飞行任务的影响, 重点表现在安全方面, 常见的特殊气象条件对飞行安全的影响情况如下: (1) 能见度与飞行安全的关系最为直接, 飞行员一般会根据能见度判断天气情况是否达到飞行标准, 是判断机场开放、起飞、航速和着陆的重要依据。而恶劣能见度是指受到烟、雾、风沙、降雨、降雪等的影响, 造成了航班障碍, 在飞行中的目视困难, 影响了飞机的起飞、航速和降落, 譬如飞行员在能见度较低的气象条件下难以对准跑道准确降落。国际民航组织统计数据显示, 仅烟雾气象因素造成的事故所占比例就高达15%左右。 (2) 在航空气象中, 由于风向、风速产生水平或者垂直方向的突然性变化, 这种现象就是风切变。飞行任务进行于风切变环境, 空速会随着气象突然变化而变化, 而空速的变化会引起升力变化, 再而引起飞行高度变化, 一旦空速又突然减小, 而飞行员没有采取必要控制措施, 飞机的高度就会快速下降, 甚至导致飞行事故。 (3) 雷雨处于强烈垂直状态的气象变化, 在雷雨区域内执行飞行任务, 一方面除了积雨云会使得飞行困难外, 飞机还会产生颠簸, 如果雷雨夹带冰雹, 那么后果将更加严重, 一般情况下, 雷雨的飞行任务会被适当减少, 但因为突发性的雷雨天气而返航、备降的情况也不在少数。 (4) 其他特殊情况条件, 譬如低云、降水、冰雹等, 都会对飞行任务的安全性造成威胁。因此, 特殊的气象条件下, 必须进行有效的空中交通管制, 以控制空中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2 特殊气象条件下空中交通管制方法

2.1 建立预警和应急机制

特殊气象条件具有突发性特征, 因此要建立预警、应急机制, 以便在危害性较强的气象变化之前采取有效的预防、处置措施: (1) 气象中心要进行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报告, 加强与当地气象部门和空管气象部门的沟通, 提高气象监预警和预防的准备性和及时性。 (2) 采取预警和预防行动分为几个步骤进行, 一是针对台风、冰雪、强雷暴、大雾、暴雨、大风、沙尘暴和其他灾害天气进行预警等级划分, 二是气象中心根据气象的检测和预报, 通过电话、传真、电子屏等方式进行预警发布, 并进入相应的应急状态, 三是在预警信号发布后, 启动应急方案, 并进入应急处置工作状态。 (3) 当先前预警的气象情况恶化, 由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处置, 譬如针对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以及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在报告应急处置方案的同时, 对气象中心提出建议, 协调性启动应急响应。 (4) 将灾害性天气分为一般、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大等级, 再进行应急指挥和协调, 应急指挥部根据气象灾害的情况, 组织、协调和指挥相关单位部门组织救援队伍, 进行气象灾害处置。 (5) 做好灾害天气的善后工作, 包括安置人员和清理环境、以快速恢复空中管理运行秩序, 并根据灾害调查的调查和分析, 做好总结和提出处置建议。

2.2 应急保障措施的建设

应急保障措施的建设, 是空管相关单位和部门根据气象灾害实情, 做好发生灾害时空中交通管制的人力、物力、财力等保障工作, 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 建立气象灾害的信息收集、评估和预警系统, 包括对灾害天气信息的预测、预报、分析、传输和加工处理, 并加强信息发布技术的研究开发, 提高灾害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效率和准确性, 另外还要针对各种常见的灾害情况, 成立专家委员会, 以便对特殊气象条件下控制交通管制方法提出技术指导。 (2) 关于空中交通管制的通信和装备保障, 要由担任灾害天气应急通信保障的单位进行业务协调, 并组织调度;设备管理部门要定时对通信设备、传输路线和技术装备等进行维护管理, 并做好备份系统配置工作, 以保证应急措施的有效性;气象监测平台和服务保障系统采用移动的模式, 以便在预警或者发生气象灾害时提供最为直接的气象保障。 (3) 在发生天气灾害后, 合理安排保障车辆, 保证用车安全。另外相关的部门根据应急预案以及本身的权责范围, 组织和协调应急物资、保障资金的调度和供应。

2.3 提高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空中交通管制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有利于在特殊气象条件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避免灾害的发生: (1) 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 面对雷达屏幕上密密麻麻的飞行标牌, 空中交通管制人员要对飞机的高度、速度、航向等变化进行快速反应, 以便在最短时间内发出管制指令, 另外管制人员还要监听机组复诵, 快速鉴别相关的数据。 (2) 提高立体空间的想象和判断能力, 在复杂气象条件下, 管制人员对飞行员不间断提出飞行速度控制指令以及方向指令, 要根据航空器的速度和方位等对航班的高度潜在冲突进行判断, 并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 (3) 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进行空中交通管制, 管制人员要以语音的方式与飞行员进行交流, 而在特殊的气象条件下, 管制人员口头表达能力可能会受到影响, 从而使得飞行员误听或者误解, 因此, 空中交通管制员应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练习, 对不标准的发音进行纠正, 掌握合适的语速, 并避免管制用于的口语化。 (4) 提高预测、决策和应变能力, 鉴于特殊气象的突发性, 管制人员要根据飞机的飞行情况对控制交通情况受到气象的影响程度进行快速预测, 并快速判断飞机起飞和降落是否存在飞行冲突。空中的气象情况错综复杂, 管制的预案随时可能因为特殊情况而作废, 譬如通信联络中断、雷达系统失效等, 这时候就要求管制人员进行快速准确的应变处理。因此, 管制人员应该针对各种特殊的气象条件情况, 进行模拟管制练习, 以不断提高应变的能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特殊的气象条件对于飞行任务的影响往往是直接, 所导致的后果则是较为严重的, 而有效的空中交通管制方法, 可以降低飞行任务于各种特殊气象条件下的危险系数。因此, 我们要对各种特殊气象条件的特点和危害程度进行分析, 判断这些气象条件可能产生的危险性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建立预警应急机制、进行应急保障措施建设和不断提高控制交通管制人员的综合素质, 确保飞行任务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项恒.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作任务分析[J].专业探索, 2008年9期:8-10.

[2]杜毅.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探讨[J].中国民航学院学报, 2003年21期:69-71.

森林火灾气象环境条件初探 篇2

关键词森林火灾;气候条件

中图分类号S7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1-0218-01

森林火灾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它的发生与天体演变、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凡是酿成大灾、造成巨大森林资源损失、或导致重大人身伤亡事故的森林火灾,都與天气及自然条件不可分割。同时,大多数森林火灾是人为引起的,没有人为火源,再干旱的条件、再高的火险,大多数地方是不会自燃的。因此,森林火灾具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双重性,而自然灾害的属性明显比重偏大。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掌握防火的主动权,有关部门根据气象条件变化的季节特点,规定了防火期,一般分春季防火期和秋季防火期。许多地方还依据气象与森林火灾的关系,划分了森林火灾等级,并且在发布未来天气预报时,也发布森林防火预报。

本文通过对各地森林火灾资料的研究和分析,力图从气象和林业紧密联系的角度,分析研究森林火灾发生、发展、蔓延和熄灭过程的气象环境条件。对揭示森林火灾的成因及指导防火、灭火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1森林火灾气象要素特征分析

将黑河市嫩江县和绥化市庆安县近两次森林火灾按火源、过火面积、蔓延速度、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嫩江和逊克林区2001-2006年共发生过火面积大于100公顷的重大森林火灾7次。庆安林区01-08年发生重大森林火灾1次。2001年10月8—9日烧秸稞引起3处起火,导致重大火灾;2004年10月16—20日烧荒和点烧防火线引起重大火灾;2005年9月29—10月6日烧荒引起重大火灾;2006年5月21—31日雷击木着火引起特大森林火灾;2008年4月19—22日人为引起重大火灾。这说明烧火、烧荒易导致重大火灾,有极大危险性。烧火者、烧荒人等留下火苗,人已离去,待发现时已大火漫山。

1.1林火蔓延速度

林火蔓延速度分线速度、面积速度、周边长速度。根据王正非等人的研究结果,考虑初始蔓延速度,并据可燃物类型、可燃物含水率和对初始蔓延速度有影响的气象因子等,建立如下方程:

R0 =0.053T+0.048W-0.275

式中R0 是可燃物在无风时燃烧初始蔓延速度,T为每日14时气温,W是每日14时风力,0.048W项在无风时为零。分别算得2次林火过程初始蔓延速度如下:

T=25.5℃,R0 =1.08;

T=25.8℃,R0 =1.09;

上述数据表明,可燃物初始蔓延速度受气温影响较大,随着气温升高,初始蔓延速度迅速加快。

1.2晴雨状况

晴雨状况与森林可燃物含水量有密切关系。晴天时可燃物含水率低,连续晴天时可燃物含水率迅速降低;阴雨时可燃物含水率较大,随着降雨量增大可燃物含水率迅速增大,因而晴雨状况是森林火灾的重要因子。按我们东北林区计算方法,凡降雨量不足5毫米的日数,均属于连续干旱,连旱天数超过10天易发生森林火灾。从2001-2008年黑河和庆安发生的森林火灾中可以看出,林火发生前5-10天,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7成以上;林火发生前3-5天5次火灾中滴雨未降有3次,旱象严重,地被物极其干燥。

1.3风速状况

风是影响火灾蔓延的主要气象因子。当风速小于等于3.0m/s时,有利于着火,但不助火蔓延;风速大于3.0m/s时,火场蔓延扩大,危险性加大。风大加速了可燃物的水分蒸发,使可燃物变干易燃。同时,可不断补充燃烧区氧气,加速燃烧过程,使火越烧越旺。庆安从4月1日到22日大于5级风日数多达17天,风干物燥,可燃物增多,风大对大火大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414时的气温变化

地方时14时空气温度大致相当于一天中最高空气温度。林火发生前3-4天,平均每天升温2-3℃,一天最大升温11.4℃,4天最大升温为15.7℃。蔓延期一天最大升温6.9℃,4天最大升温为7.1℃。如庆安4月17-21日连续五天气温高达20℃以上;嫩江5月18日、20日、23日,气温分别为9.8℃、23.6℃、26.7℃,其中20日比18日高13.8℃,23日比20日高3.1℃,气温有8天大于25.0℃,升温幅度大,极值大。

1.514时的相对湿度变化

每日相对湿度与最高空气温度相似,这里采用的14时相对湿度大致相当于每天最小相对湿度。林火燃烧过程要素特征表明,林火发生前三四天相对湿度下降,一般在15%-45%之间,降雨日相对湿度偏大,蔓延相对湿度在20%-35%之间有1次,7%-21%之间有1次,没有明显季节变化。如2006年5月18日和21日,相对湿度分别为70%和13%,4天下降幅度为57%,可见空气极端干燥。

2结论

黑河和绥化林火要素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森林火灾的发生除人为因素外,与气象因子关系极为密切。在气象条件中,空气湿度是火险天气中的关键因素,当空气湿度小于60%时,就有发生森林火灾的可能。温度越高,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越大,高温还会促使火势更加猛烈。降水量减少,无雨日较长,森林可燃物的含水量将不断下降,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也随之增大。而风不仅能把植被吹干,而且在火灾发生后使可燃物加速燃烧,扩大火灾面积。所以,晴朗、高温、大风天气常使森林中可燃物含水量下降到40%以下,这时最易发生森林火灾。

参考文献

[1]文定元主编.森林防火基本知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2]王贤祥,刘宪德.森林火蔓延方式与火强度及自然风场的关系[J].火灾科学,1996,5:1.

[3]王正非等.森林气象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

[4]宋志杰等.林火原理和林火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5]居恩德.林火蔓延[J].森林防火(黑龙江),1986,2:31-33,27.

作者简介

特殊气象条件 篇3

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探空系统, 由二次测风雷达和电子探空仪配合, 主要对高空中的风向、风速、气压、气温、湿度等要素进行综合或单独探测, 具有探测密度高、采样速度快、经济便捷等特点, 实现了高空气象探测的数字化和自动化。“L”代表的是雷达波段:1~2GHz, GFE (L) 1型二次测风雷达使用的频率是1.675GHz, 简称为L波段雷达。

2 探测记录数据异常处理

2.1 探空气球升速异常

一般气球升速异常是因为气压、温度出现跳点情况, 导致升速太慢, 如果小于150m/min, 探测到的资料不能反映真实的高空气象要素值变化, 可以不做记录或将此资料段删除, 可继续按照正确的曲线值, 对记录进行整理、计算。

2.2 测速记录数据突跳

比如在某站的测风记录过程中, 球坐标曲线发现第15min的方位角坐标点前后数据变化不规律, 进一步检查秒数据, 发现在15min1秒处出现突跳。由于L波段的球坐标仰角、方位角、斜距计算的分钟数是以整分钟上、下各2s数据和的平均值来获得分钟数据的, 所以导致该分钟数据计算异常, 错误的数据将影响后期风层及等压面的计算。正对这种情况处理:将此分钟数据做失测处理;如果其中1s出现数据突跳, 可用其余4s数据来计算次分钟内的数据平均值。

3 L波段高空气象探测雷达特殊问题处理

3.1 跟踪异常

在雷达实际操作中, 受雷达自身、环境、人为、天气等因素影响, 经常出现跟踪异常情况, 其中天气因素影响最大。因此, 要及时对雷达自身进行检查和修理, 增强雷达的施放强度。

3.2 放球问题

L波段在高空气象放球中受放球绳长度限制或地面风向、风速的影响出行大风放球情况, 具体解决办法是将放球长绳的长度严格按照系统规定的30m以上, 放球过程中注意观察地面风向、风速是否稳定, 特殊情况可是适当增长放球绳长度。出现操作不当或放球不合格时可进行重新放球, 重新放球时注意, 一定要先关闭放球软件, 按顺序关闭雷达, 开启雷达和放球软件, 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放球。

4 雷达探空仪操作问题及处理

4.1 天线抖动问题

雷达在开机时, 出现速度过快或电压不稳的情况都容易引起雷电天线突发抖动现象, 长期抖动会造成天线电缆接触不良, 影响正确、快速的探测, 针对这种情况处理:开机时先将雷达主机电压打开, 再打开示波器等设备电源, 开启驱动箱电源, 再开机, 使驱动电源和主电源开启时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达到充分预热, 有效避开启动电源易引发其他设备电源打开瞬间时发生的电压不稳现象, 保障各项雷达探测设备的稳定运行, 防止开启另外设备时造成电压不稳导致天线抖动。

4.2 天线“死位”

雷达天线一般都是在室外露天安装, 长期使用导致汇流环处推挤很多灰尘和脏污, 造成雷达天线仰角、方位被“锁死”的现象, 电机驱动箱仰角和方位绿灯不亮, 红指示灯和界面报警灯亮, 此种现象影响正常观测数据, 可快速重启电脑, 关闭驱动箱开关之后再重新开启, 激活雷达与终端之间的传递, 通过及时发现并解决可避免放球过程中出现探测失误。

4.3 接收信号器状态

在放球过程中, 接收机增益数值随着气球高度的变化而出现不断变化, 要随时做好观察调节, 测放员可通过增益开关旁的2个按钮进行手动调节接收机增益, 直到增益指示表头对应的数值最小且示波器4条亮线饱和时, 说明调至最适值 (30~50d B) 。确定好增益值后应进行频率调整, 将开关设置为自动, 记录频率指示表头显示频率数值在1657.0MHz附近, 当接收机增益和频率都调整为最佳状态时, 才能确保探测资料正常稳定传输。

5 应对复杂天气、特殊事件的应急处理

5.1 信号混乱

L波段系统的抗干扰性能较差, 遇到强对流天气, 讯号絮乱无法判断其变化趋势, 这种情况给值班管理人员整理资料带来很大麻烦, 建议台站将资料结合探测规范的压、温、等数据连续缺测或可信度差处理, 并在当天时间内, 做缺测处理。

5.2 特殊大风气象放球

观测台站应该仔细观测地面的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 确保实现雷达自动跟踪, 出现大风或特殊灾害天气时, 放球点的位置应该选择在天线的下风方向, 时刻跟踪气球施放后的运动轨迹, 便于发生特殊状况使自动抓球失败后可以顺利进行手动抓球。放球人员在放球之后需要跟踪并观察气球一段时间, 还需要注意在施放气球的同时按下“确定”按钮, 及时与施放的气球进行信号、方位等跟踪与沟通, 确保施球工作在复杂多变天气情况下顺利进行。

摘要:本文根据高空气象探测工作原理分析了在探测过程中存在的种中问题及应急处理办法。

利用气象条件科学饲养草食家畜 篇4

1 气象与牧草的关系

发展草食家畜,首要的是牧草,牧草是牛、羊、兔等草食家畜的主要食粮。牧草返青的早、晚,生长的高矮以及开花、结籽,产量的多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气象条件的制约。牧草返青受春季温度的影响很大,在贵州省松桃一带,2~3月份平均温度高,日照时数大,回暖早,则牧草返青早,反之返青就晚。牧草生长的高度受降水量的影响也很大,特别是6~8月份,降水量的多少对牧草生长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据松桃苗族自治县畜牧局的科研人员的多年分析,牧草生长的高度、产量与6~8月份降水量呈线性关系。牧草的成熟结籽,主要受温度和光照影响。打草储草是解决冬春草食家畜饲草的主要途径,在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广大农村,村民们的打草储草分为割草、晒草、搂草、垛草四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考虑当时的气象条件,选择适宜的天气进行。

2 气象与家畜疾病的关系

气象环境是牛羊等草食家畜生活的外界条件。当天气骤变时,往往造成草食家畜疾病流行。温度、降水、湿度、气压、太阳辐射等气象要素都与草食家畜疾病有关。但草食家畜疾病往往并非单一气象要素造成的。例如风寒、风湿、湿热等都由两种因素以上同时侵害畜体健康;“风湿病”则是风、寒、湿三种气象要素侵袭畜体造成的。很多草食家畜疾病的发生与天气、气候条件有关,因而有地区性和季节性。当天气变化超越草食家畜适应范围时就会出现病理反应,引起或诱发疾病。阴暗潮湿的环境还会促使病菌繁殖,导致疾病发生;湿度太小则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3 气象与家畜生育的关系

据松桃苗族自治县气象局多年的气象资料显示,气象条件影响草食家畜生育的因素主要有:(1)温度和湿度。气温是影响草食家畜长发育的主要气象因子。草食家畜的生产力、利用率、抗逆力和繁殖力都较高。多数草食家畜适宜的温度域一般为8~20℃高温 (最高气温≥30℃) 、高湿 (空气相对湿度≥75%) 环境下,草食家畜会因热应激而减产甚至死亡。温度过低加上草料的不足,则使草食家畜因冷应激而受害。草食家畜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为50~60%。空气湿度大,炎热时期易使草食家畜中暑。(2)光照。适宜的光强和光周期有利于草食家畜。在自然条件下,短日照时公羊的精液质量高;长日照时家兔受胎率高。(3)风。夏季高温时,一定量的风速能促进草食家畜食欲,提高产量:冬季低温时刮风则会加大草食家畜畜体的热量消耗,降低饲料利用率,加重冻害。

4 气象与家畜管理

玉米收获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篇5

1 玉米成效的指标

玉米籽粒从受精过程结束到成熟, 其胚的结构、物质积累以及植株、穗、粒的形态特征都发生一系列变化。突出表现是:玉米授粉以后开始灌浆, 籽粒体积开始迅速膨大;至授扮后半个月到20天的时间内, 幼粒即由慢而快, 逐步积累有机物质, 籽粒含水量也逐步降低;到28天左右, 籽粒的体积已达最大值。这一时期籽粒的生长发育称为籽粒的形成期, 也称溜浆期。当籽粒内含物由可溶状态转变为不可溶状态, 籽粒经过了乳状、蜡状后, 逐步失去水分干硬, 直到完全成熟。因此, 可把玉米籽粒成熟分为乳熟、蜡熟和完善三个时期。

1.1 乳熟期

籽粒内含有由乳白浆糊状到出现蜡状物以前, 称为乳熟期, 玉米乳熟期一般为15天左右。在这段时期内, 籽粒及胚已达成熟的大小;粒重为成熟期重量的60%~80%, 含水量逐渐变小, 下降到45%左右。从外形来看, 玉米花丝完全干枯, 但玉米植株青绿, 仅下部叶片开始发黄。

1.2 蜡熟期

籽粒内含物由蜡状逐渐变硬, 用指甲掐时有凹痕, 并渐渐具有光泽, 这段时期称为蜡熟期, 一般约10~15天。籽粒含水量由45%下降到25%左右。从外形上看, 玉米苞叶由绿渐黄, 大部分茎叶仍呈绿色。因此期末籽粒干物质重量已达最大值, 可作为玉米的适时收获时期。

1.3 完熟期

籽粒进一步变硬, 乳线消失, 基部黑色层形成, 这一时期为完熟期。此期籽粒含水量减少到20%左右, 籽粒脱水变硬, 具有鲜明的光泽, 茎叶开始估黄, 但有些杂交品种直到成熟, 仍能保持育绿。如推迟收获, 常会造成损失。

2 玉米收获与气象条件

2.1 收获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玉米不同的收获期对籽粒产量的影响很大。不同玉米品种、不同收获期的产量结果。试验结果表明, 收获过晚, 产量也会降低。这是由于籽粒成熟后呼吸消耗, 或是由于籽粒成熟在脱水过程中可能有干物质的回流现象造成的。

玉米不同的收获期, 不仅影响了玉米的籽粒产量, 同时还影响了玉米籽粒的品质, 根据研究, 随着收获期的推迟, 玉米干粒重逐渐提高, 籽粒粗蛋白含量相对降低, 粗脂肪含量逐渐升高, 碘值逐渐增大。我们可以看出, 在玉米果穗苞叶发黄后8~10天, 即在籽粒乳线消失时收获, 不仅能增产10%左右, 而且能改善籽粒的品质, 提高淀粉、粗脂肪和粗蛋白的含量。不同收获期对青饲、育贮玉米的影响也很大。玉米不仅是籽粒优良的精饲料, 在各种饲料的配方中一般占60%以上, 而且玉米的茎、叶和果穗亦是饲喂家畜的优良饲料和青贮饲料。青贮玉米的最适含水量范围是61%~68%, 而研究表明在玉米半乳阶段——无乳阶段之前, 在1/4乳阶段时收获最好。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玉米收获也是玉米一生中重要的阶段, 确定玉米适宜的收获期除根据外形条件外, 还要考虑气象因素、种植制度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有了玉米收获的时间范围, 再根据玉米的外形特征, 就可以判断玉米的最佳收获期。一般, 在玉米最佳收获期内, 要根据天气预报, 以选择晴好天气为原则, 可以提前或推迟几天收获。

2.2 收获方法

玉米收获的方法, 分人工收获与机械收获两种。人工收获是先整株收获, 再掰果穗, 或先掰果穗, 随后再割茎秆。有的地区为了抢种小麦, 在玉米蜡熟期以前收获时, 采用整株收割, 打捆并堆竖在田边, 秋收秋种结束后再掰果穗。若不急于掰茬, 也可在完熟时, 先收果穗, 再割茎秆, 这不仅可以调节劳力, 而且场内晾晒时间也可以缩短。具体采用什么方式收获, 要视天气情况而定。机械收获是用联合收割机作业可以割秆、摘穗及茎叶切碎等作业一次完成, 这种方式适于大面积直播玉米收获。

3 玉米贮藏与气象条件

要正确、科学地贮藏好玉米, 必须了解储藏过程中玉米的生命活动规律,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3.1 玉米的储藏特点

3.1.1 玉米的胚易吸湿, 呼吸旺盛。

玉米的胚是谷类粮食中最大的, 约占整粒体积的1/3, 占粒重的10%~20%。由于玉米的胚组织比较疏松, 含有30%以上的蛋白质和较多的可溶性糖, 因此吸湿性强, 呼吸较旺盛。据研究, 玉米的呼吸强度比小麦大8~11倍, 吸湿和散发水分主要是通过胚部进行的, 因此不宜将其存放在湿度过高的环境里。3.1.2玉米胚部含脂肪多, 易酸败。米的胚部含有较多的脂肪, 占全粒脂肪的77%~89%。因此胚部的酸值始终高于胚乳, 酸败时首先从胚部开始。3.1.3玉米胚部带菌量较大, 容易霉变。据测定, 玉米经过一段时间储藏后, 其带菌量比其它谷类粮高得多, 容易发生霉变。因此, 如玉米水分大, 或粮堆吸湿受潮霉变速度很快。在霉变早期, 玉米表面湿润, 散落性降低, 籽粒颜色鲜艳, 并散发出甜味, 这是玉米发生霉变的早期征状。此时玉米品变化不大, 还不影响食用, 只是口味不好, 若及时采取措施, 还可避免损失。若任其继续发展下去, 胚部及碎粒断面便会出现白色丝, 有轻微霉昧, 这时是争取处理的最后期限。若还不采取保护设施, 胚部会出现明显的绿色袍子, 同时产生浓厚的辛辣昧、霉味、酒气味, 严重时已不能食用。其后, 粮温继续上升, 霉变范围继续扩大, 出现黄色菌落, 以至霉烂结块, 人畜食后可能引起中毒。

3.2 玉米储藏过程中的生命活动

3.2.1 呼吸。

玉米籽粒在储藏过程中, 不断进行着呼吸活动, 通过呼吸可以分解体内的有机物质, 产生热能, 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呼吸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有氧呼吸是在空气中氧气的参与下, 营养物质被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释放出热量。而无氧呼吸则是在没有氧的参与下, 营养物质被分解成酒精、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放出热量。影响玉米籽粒呼吸强度的因素主要有水分、温度及空气流通状况等。其中籽粒含水量是影响呼吸强度的重要因素。在一定范围内, 水分愈多, 呼吸强度越大。当玉米籽粒水分在11%~12%时, 呼吸强度极为微弱, 当水分>15%时, 呼吸强度上升很快, 形成一个明显的呼吸增强转折点, 称这个转折点为呼吸“临界水分”。呼吸对贮藏是不利的, 它消耗干物质, 产生热量, 散发水分, 致使粮堆发热、霉变、生虫, 使品质降低, 重量减少。实践证明, 储藏期间影响玉米籽粒安全的不是呼吸性质, 而是呼吸强度。只要玉米的呼吸强度较弱, 贮藏的玉米一般不会发生问题。因此在贮藏玉米时, 应当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 把籽粒水分降低到安全线以下, 控制呼吸强度, 才有利于长久保存玉米, 并保证其食用和种用的优良品质。3.2.2陈化。粮食只要经过长久的贮存, 即使保存的方法很好, 也不如当初的新鲜, 玉米籽粒储藏也是这样。在玉米储藏过程中, 随着时间的增长, 虽然玉米籽粒末发热霉变, 但由于其中酶的活性减弱, 呼吸能力衰退, 原生质胶体结构松驰, 物理化学性质改变, 生命力减弱, 种用品质和食用品质比以前有所降低, 新陈代谢由旺盛到衰老的现象, 称之为玉米的“陈化”。陈化虽是由于玉米内部生理生化变化所引起的:但储藏时的环境条件和技术措施可以促进或延缓陈化的时间, 一般商温、高湿、空气流通差的环境, 可加速玉米的陈化时间, 反之, 干燥、通风、低温的条件下, 可以延缓玉米陈化过程。

摘要:玉米成熟之后的气象服务, 也是玉米全程气象保障的重要环节, 确保玉米成熟后适时收获和安全储藏, 是实现玉米丰产丰收高效优质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玉米收获,气象条件,关系

参考文献

[1]吕新, 白萍, 张伟, 朱玉.不同播期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及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4)

淡水珍珠养殖的气象条件分析 篇6

1 温度

由于河蚌是变温性冷血动物, 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很大。适宜生长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在3℃以上, 年平均气温在15℃以上, 江湖一次最长连续封冻时间在10 d以内的地区。

(1) 育珠蚌生长温度条件。

育珠蚌开始活动的时间为50 cm深度处日平均水温稳定通过10℃, 低于10℃则进入休眠期, 0℃时会发生育珠蚌死亡现象, 大于35℃开始造成育珠蚌热昏迷现象, 育珠蚌长时间地处于热昏迷状态对其珍珠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明显的影响。大于40℃会造成育珠蚌的死亡, 为了避免高温造成的损失, 应及时将育珠蚌下降到1.0~1.5 m水层处。10~20℃比较适宜, 20~35℃是最适宜其生活的温度。

(2) 河蚌运输温度。

河蚌采捕后, 需要从生长地运输到育珠地, 如果运输时间长, 应当控制温度, 以保证其成活率。温度低于0℃, 需要保温, 但是运输的距离不宜长。温度越低, 成活率越高, 5~25℃时, 可以进行长距离运输河蚌, 防止太阳直接曝晒。

(3) 河蚌插片温度。

插片时温度以其生活的温度范围为准, 其中下限在0℃以上, 上限在40℃以下, 如果超过该范围将导致离体细胞迅速死亡。离体细胞小片适温范围是5~35℃, 在该范围内温度越低, 生存时间越长。

(4) 插片后珍珠囊形成温度。

冬春季节, 气温稍低 (18~22℃) , 珍珠囊形成需30 d左右的时间, 分泌有机质需要约25 d, 珍珠质沉积需25~30 d。夏季气温较高, 珍珠囊形成较快, 温度为30~35℃, 插片后珍珠质快速沉积, 30 d左右便可生成纯化的霰石结晶。

(5) 四季气温管理。

冬季, 当50 cm深的水温稳定降至10℃以下, 育珠蚌开始进入休眠状态, 为了使其安全越冬, 应将育珠蚌下降至1.0 m深水层。春季, 当50 cm处的水温稳定达到10℃时, 为了充分利用光热及浮游生物, 将育珠蚌提升至30 cm表层, 从而加速珍珠质沉积, 有利于休眠后的育珠蚌活动。夏季, 阳光足, 温度高, 利于水生植物繁殖, 注意及时清理水草, 以免其消耗氧气, 影响育珠蚌生长。50 cm深度处平均水温达到32~41℃, 容易对育珠蚌造成危害, 因此应当及时将其下降至深水层 (1.0~1.5 m) 。经高温资料统计, 7月5日至8月25日为最适宜的下降时间。秋季, 气温较为稳定, 利于育珠蚌活动和珍珠质沉积, 不受高温和低温影响, 当50 cm深水温稳定低于35℃时, 为了充分利用热量条件, 应当于8月底至9月初, 及时将育珠蚌移至30~50 cm深水层。

(6) 不同水层温度。

气象条件对南方育珠水域影响较大, 不同类型的水域包括哑河、湖泊、塘坝水库、沟港等, 其不同水层影响也不一致。因此, 为了培育高产、优质的珍珠, 应当选择适宜水域和水层。不同水层各季节温度变化规律如表1所示。

(7) 积温。

河蚌育珠要求插片至成商品珍珠期的50 cm水层大于10℃积温最少为11 000℃。12 000~16 500℃范围内与积温成正比, 超过16 500℃, 育珠蚌发生衰老, 其正比关系不明显。

2 日照

自然条件下, 河蚌生活于河、湖、塘的底层, 一般水深2.0 m以下, 水温低、光线弱, 温度变化平缓, 自然成珠少。人工育珠条件下, 光照强度提高, 蚌的生活环境改变, 阳光照射到2.0 m深以下水层。人工育珠蚌生活水层为0.3~1.0 m深, 光照很强, 利于育珠蚌的成长。有试验研究表明, 育珠蚌的日照时数至少为2 700 h, 一般应在3 200~3 700 h。水的光照强度与水的透明度有关, 水域透明度好, 太阳光射入水层的深度深些。不同水域、水层的光照度如表2所示。

3 降水

强降水, 尤其是暴雨对水中的溶解氧有一定的影响。有研究表明, 与正常情况相比, 暴雨过程中水的密度减小1.38%, 溶解氧减少1.9 mg/L。因为暴雨过程中气温偏高、气压偏低, 使水的密度减小, 造成溶解氧减少。暴雨多集中在5—8月, 此种情况下, 影响育珠蚌渗透压的调节, 不利其生长。蚌体组织中渗透过多水分, 导致外套膜和内脏团积液过多, 可造成死亡。为了避免给育珠蚌的正常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必须采取措施。

(上接第217页)

4 风

育珠蚌主要是采取吊养或网养方式, 8级左右大风不但可以摧毁养殖设施, 也可把育珠蚌打落到底泥中, 在育珠过程中, 应经常性地采取防风措施, 以减轻或避免大风造成的损害。

摘要:从温度、日照、降水、风等方面对淡水珍珠养殖的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 指出淡水珍珠养殖时每个阶段应该注意的气象条件, 以达到产业的发展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关键词:淡水珍珠,河蚌,养殖,气象条件

参考文献

[1]池塘育珠蚌的秋季管理[J].农村实用技术, 2010 (9) :57.

[2]徐毛喜, 邱齐骏, 孙小兵, 等.池蝶蚌育珠生产技术[J].科学养鱼, 2009 (8) :32.

[3]柳富荣.育珠蚌管理五要点[J].内陆水产, 2006, 31 (2) :14.

杨柳飞絮飘飞的气象条件分析 篇7

杨柳飞絮是成年雌性杨树和柳树种子成熟开裂的自然现象,每年的4—5 月,飞絮就会漫天飞舞,单棵柳杨树从开花到飞絮飘完需要1 周左右的时间,但多棵杨柳树开花飞絮时间参差不齐。因此,一次集体飞絮时间可能达到15~30 d,杨柳树生长快,而且树龄越大飞絮越多。

飞絮本身无毒无害,春季大量飞絮在人员、车辆较为密集的城市中,会对交通安全、公共安全和人们健康造成影响。据枣庄园林绿化专家介绍,枣庄在20 世纪60—70 年代栽培了大量杨柳树,目前多处在壮年期,春季飞絮现象比较严重。现对杨柳飞絮飘飞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探讨。

1 气象条件对飞絮的影响

植物保护专家表示:杨柳飞絮扩散扬飞与温度、空气湿度、光照等气象条件有关。干燥、温暖和阳光充足的天气有利于飞絮从植物上脱落和飘散,并且气温越高、光照越强,越有利于植物芽与花的形成和成熟,在气候适宜的条件下,杨柳絮的生成量便会增加。相反,阴雨天气和空气较潮湿时微小的飞毛飞絮容易发生沉降,在被雨水冲刷后的空气中飞毛飞絮量会明显减少。阴雨寡照的天气条件下,不利于杨柳树等果实的成熟。

1.1 气温对飞絮的影响

以白毛杨为例,只有当日均温> 0 ℃,才是对白毛杨的生长发育有用的温度。当> 0 ℃积温达480 ℃,对应的日均温为14 ℃左右,进入果实种子成熟期,毛絮开始飘飞(多年平均资料采用1981—2010 年平均资料;积温为日平均气温的累积,> 0 ℃积温达到480 ℃的时候,白毛杨的果实就开始成熟,毛絮开始飘飞)。开始飘絮的4~5 d之后将达到杨絮飘飞的盛期。

根据枣庄1981—2010 年的气象数据分析,每年杨柳树1月21 日(多年日平均气温> 0 ℃)开始生长发育,4 月11 日(> 0 ℃积温达480 ℃)开始产生飞絮,4 月18—30 日为飞絮高发期,5 月中旬基本结束,持续时间为30d,高峰期为12d左右。

1.2 其他气象因素对飞絮的影响

4 月11—24 日为飞絮杨飞初期。日平均气温在14~17 ℃;日照时数平均每天为6.9~7.2 h;平均风速2.8 m/s(1.6~3.3 m/s为2 级,3.4~5.4 m/s为3 级,5.5~7.9 m/s为4 级,下同),最大风速6.1 m/s;日降水量>1.0 mm的年份为27 年,占统计期年份的90%,即统计时段内,90%的年份在飞絮扬飞初期会出现单日>1.0 mm的降水,对飞絮的吐絮飘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 月25—30 日为飞絮杨飞高峰期。 日平均气温在17~18 ℃;日照时数平均每天为7.3 h,为全年日照时数最高时段;平均风速2.6~2.8 m/s,最大风速6.0~6.1 m/s;日降水量>1.0 mm的年份为16 年,占统计期年份的53%。

5 月1—10 日为飞絮的衰落结束期,日平均气温在19~20 ℃,日照时数平均每天为7.2~7.3 h;平均风速2.6~2.7 m/s,最大风速5.9~6.0 m/s;日降水量>1.0 mm的年份为26 年,占统计期年份的87%。

因此,枣庄杨柳飞絮飘飞期内(4 月11 日至5 月10 日)气候特征为日平均气温14~20 ℃;日照时数平均每天为6.9~7.3 h;平均风速2.6~2.8 m/s,最大风速5.9~6.1 m/s;日降水量>1.0 mm的年份为29 年,占统计期年份的97%(1982年飘絮期无单日>1.0 mm的降水)。

此统计结果表明,90%的年份在飞絮扬飞初期会出现单日>1.0 mm的降水,对飞絮的吐絮飘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3%的年份在飞絮高峰期能得到单日>1.0 mm降水的抑制;87%的年份在5 月10 日以前,通过降水的冲刷飞絮被抑制或结束飞絮的影响;97%的年份在飞絮期内,通过降水的影响,可以减少飞絮的影响时间或某种程度上减弱其影响强度。

1.3 气象因素日变化规律对飞絮的影响

晴朗天气时,10∶00—16∶00 是飞絮飘飞的高发时段,这是由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气温逐渐升高,气流扰动增强,早晨和晚上飞絮飘飞则有所减少,也就是说气温越高、光照越强,越有利于植物芽与花的形成和成熟,因此,在气候适宜条件下,杨柳絮的生成量便会增加。

1.4 地面气象因素对飞絮的影响

一方面,地面温度的昼夜差异可导致周期性的地面空气对流,对空气中飘散的飞毛飞絮量影响较大;另一方面,硬质地面与软质地面之间的温度差也导致空气中的飞毛飞絮量有所差异,硬质地面与空气的比热容差异大,地温较高且比气温下降速度慢,地表温度促使空气上下对流加剧,巨大的温差使空气的上下对流现象增强,加剧了飞毛飞絮的飘散,增加了其在空气中飞毛飞絮的含量,而软质地面与空气的比热容相近,气温和地温的变化基本一致,难以形成温度差,全天温差不明显,不利于形成空气的上下对流,因而空气中飞毛飞絮的含量明显下降。

2 杨柳飞絮的危害

2.1 影响环境质量

空气中飞舞的杨柳飞絮经常会飞入人的鼻孔和眼睛,使人身体感觉不适,尤其是对容易过敏的人群,接触飞絮可导致皮肤过敏,甚至加重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同时,飞絮还可携带和传播病菌,导致鼻、眼等产生炎症。

2.2 影响交通安全和公共安全

飞絮常堵塞汽车水箱散热片使汽车易开锅熄火;可遮挡行人、车辆出行视线从而影响交通安全;飞絮属于易燃物质,接触明火极易导致火灾发生;此外,飞絮也会影响一些高精密度仪器的准确性。

3 防范措施

一是从规划设计上,对新建园林绿地、防护林带减少和控制使用飞絮杨柳品种;对景观必须使用的绿地选择雄性不育品种;有计划地对现有飞絮品种进行逐步淘汰、更换[1]。二是采用“树冠喷淋法”,定时用清水喷淋树冠,阻滞杨柳絮扬飞距离、缩短扬飞时间。三是环卫部门增加地面清扫、洒水、喷淋、空气增湿频次,防止杨柳絮二次扬飞[2,3,4]。四是采取部门协作、喷扫结合等办法,对杨柳飞絮进行治理,力争飞絮数量减少65%以上,发生天数减少5~7 d。

摘要:由于杨树和柳树具有树干高、树冠遮荫面积大、成林快、适生性强、成活率高、病虫害少等特点,一直是城镇绿化的主要树种。枣庄市每年春季持续近1个月的飞絮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也影响交通安全、公共安全和人们的身体健康。该文分析杨柳飞絮飘飞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并进一步指出杨柳飞絮的危害及防范措施。

关键词:杨柳树,飞絮,飘飞,气象条件

参考文献

[1]梁辉.防治杨柳树飘絮措施探讨[J].宁夏农林科技,2014(9):41-42.

[2]彭春生.浅谈北京“四月飘雪”预防及治理[J].绿化与生活,2014(5):20-21.

[3]赵淑珍,张义勇,孙柱彪,等.承德市杨柳飞絮综合治理措施[J].农技服务,2010(3):381-382.

特殊气象条件 篇8

关键词:L波段,雷达,操作问题

前言

新疆昌吉北塔山气象站也是我国条件最为艰苦的气象站之一。当地的气象站中使用的是L波段雷达观测系统, 这为当地的气象观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有效的提高了对于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L波段雷达系统是最新研究出来的系统, 这个系统具有在角度上、距离自动跟踪上功能都十分强大的特点, 尤其是在数据采集速度方面、数据的准确度等方面上有超凡的优点。但是, 在使用过程中会有一些情况的发生, 就比如说干扰、乱码、丢球等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了众多的问题存在。怎么样去解决L波段雷达观测系统在使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这成为了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也是气象站要解决的当务之急。下面就对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介绍:

1 L波段雷达观测系统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1.1 雷达天线抖动问题

高空中的气象探测采用的是不一样的装置, 这种装置相控电扫微带平板的天线。在每一次进行雷达开机时, 电压的不稳定问题还有开机速度过快都会带来雷达的突然性抖动。解决办法是:开机时要充分注意先开的是雷达的主机电源, 示波器等设备要在后面的时间打开, 最后要打开的是驱动箱的电源。主机的开启时间和驱动箱开启时间要有一定的时间差距, 这样才能保障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预热。驱动电源的时间在后面开启可以防止的是电压不稳定问题, 因为电压不稳定会造成天线抖动严重。这样的开启方法保证了设备良好的运行状态。

1.2 雷达天线出现“死位”现象

雷达的天线都是在露天中安装的, 这样做的后果是汇流环的位置极容易变脏, 变脏带来的后果是雷达的天线出现仰角、还有就是雷达的方位不能动了, 锁死了方位, 驱动箱的仰角与其方位灯都灭了, 红灯亮了还有界面的报警灯也会随着亮起。对应的解决办法应该是电机的重启, 马上去关闭驱动箱的开关, 之后再进行开启。问题一旦出现一定要得到及时的处理, 只要迅速的进行处理, 则不会影响气象观测的有效性。

1.3 接收机增益与频率调整最佳状态

在进行增益调节时, 天线一定要对准目标物体, 在示波器的显示界面上为角度的方式, 操控机器的人员要通过增益开关旁边的两个按钮进行调节接收机, 增益的最适值一般是 (30~50d B) , 怎样判断达到了最佳的值, 要看的是增益指示器的表头数值对应的是最小的, 示波器的亮线4条都达到了饱和的程度。在进行放球的过程中, 增益的数值肯定是在不断的变化中的, 怎么样去保证信号的接收一直是稳定的, 要随时的注意观察和调整。

在实践的过程中, 要更加的注意方法上的安排, 增益和频率一定要同步的进行调整。增益的方式确定好以后, 频率的开关上可以设置为自动调整, 频率的指数表显示为在1657MHz附近就差不多了。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用小发射机来进行调节, 示波器转为距离的方式进行, 凹口的深度把握在1/3~2/3之间, 凹口两侧的茅草要是大于或者高于其他的茅草, 要进行的就是升高频率。要是低于茅草, 就进行降低频率的举措。总之保证茅草的平整这样才是最佳的状态。

1.4 不能实现自动跟踪的放球

大风的天气情况和新疆昌吉北塔山气象站观测台地理位置的影响, 在进行放球的时候, 有时会出现无法追踪的情况。这时天控一般都是在自动的情况下的, 会出现雷达下限报警和天线没有目标的乱转动, 天线就会被固定方位, 就会出现重放球还有资料缺失的情况。因此, 在进行放球钱, 天控的状态一定是保持在手动的状态下, 在进行放球的操作后, 观测人员进行手动的控制天线的仰角和方位上的控制, 使用摄像头进行气球方位的跟踪, 把气球的位置定在摄像头屏幕的中间位置, 气球在稳定的放出后, 仰角变高, 就可以变手动为自动状态了。摄像头中没有气球的影子的时候, 可以采用扇扫的方式防止旁瓣进行抓球, 绦亮线处于平齐状态、凹口处于竖线的中间时, 这时候的跟踪状态是正常的。

1.5 丢球过后人工进行追踪寻找

容易出现丢球的情况有两种, 一种是在地面时, 另外一种是在升空时间不长时, 可以做的是根据地面的风速估计仰角和方位上的值, 进行仰角转动方位的固定, 比如方位转动为的360°时还找不到气球, 那就降低度数再进行查找, 在查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4条亮线的变化和增益值的变化, 增益值显示最小的位置就是信号最强的地方, 转动的位置不要超过两瞻, 采用上面的办法就能找到气球了。新疆昌吉北塔山气象站于新疆东北部, 在N41°3′, E91°1′, 海拔1500m左右, 雷达位置一般设置在放球点的东面, 地面为西风 (包括SW、WSW、W、WMW) 且风速在2~3m/s时容易出现过顶丢球的现象。过顶丢球时, 要查看过顶前的每秒测风数据, 过顶后方位会变化1800左右, 仰角越高, 方位值差越接近180°, 根据丢球时间来估计仰角值, 通常10s内在800左右, 超过10s降到60°左右, 工作人员凭经验转动雷达天线至过顶后的位置进行估计, 看到气球后就进行仰角的锁定和方位上的判断, 变手动控制为自动控制。

2 结语

L波段高空探测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最新产品, 它的工作原理由数字探空仪和L波段雷达进行配合完成的, 高空的测报员要更加熟练的掌握好高空的探测业务, 做到对自己严格要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总结经验和使用技巧, 把雷达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降到最低, 避免测试速度的不准确, 获取更加详细的资料, 为我国的气象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上一篇:金融下一篇:深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