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气象中心

2024-05-08

移动气象中心(精选四篇)

移动气象中心 篇1

1 系统体系

综合气象服务体系,面向不同服务对象研究、开发针对性的服务产品。主要包括:领导决策类、农业生产类、地质灾害类、农村及农民服务类、水利及防洪抗旱部门类、林业及森林防火类、公众健康生活旅游及城市类、应急保障类。

在实际的产品应用中,用户可以基于GPRS、CDMA、Internet等通信方式,在PC、手机等多种应用终端上通过Web方式接入气象局网络访问服务产品,产品数据库包含10个数据表,分别存放对应的气象服务产品信息,通过查询语言访问数据表读取产品存放的路径并将结果返回给终端,如图1所示。

2 气象服务产品的制作与入库

由于服务产品种类繁多,且由多个单位分别完成,同时,各个单位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产品的上传与收集受到了网络协议和内外网的限制,FTP作为一个非常成熟的协议可以高效稳定地完成文件的上传下载,因此,系统平台采用基于Serv-U的FTP服务器来完成产品的上传与收集工作。各单位可以通过内网或打开端口映射的防火墙登录进入位于气象系统内部网络的产品服务器。各个产品制作单位通过分配的用户名和密码由内外网分别登录进入FTP服务器并将产品传入相应的目录。

数据入库方面,系统采用基于Delphi+MSSQL的C/S(客户端/服务器)程序完成产品数据的采集和入库,如图2所示。

产品自动入库程序可以定义各类产品的存放路径,产品所属数据表,监控扫描的产品类型以及自动监控扫描产品的时间间隔,最后以设置的数据库参数完成已勾选产品类别的入库工作。

在网络中断,数据库连接失败,产品文件名过长不符合数据表规则时可以给出相应的报警信息并在下一次扫描产品是重新尝试。同时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选择是否在产品入库发生异常的时候播放报警提示音。

3 服务平台在移动终端上的表现

由于现代手机、PDA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终端本身所携带的Web浏览器兼容性叙述提高,我局在传统的Web开发基础上,将应急服务平台顺利移植,可以通过GPRS、CDMA、Internet等通信方式在多种移动终端上快速访问气象服务产品。

为了提高平台运行的安全性,外网用户访问平台数据时将不采用常用的80端口,必须通过指定的外网地址和端口方可正常访问。移动版的服务平台主要针对手机、PDA等手持移动设备,产品数据包括图形产品、静态HTM网页等格式,产品导航与产品列表页面设置为QVGA的320*240标准,便于大多数用户的使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PC和手持设备的分辨率差异,手持设备上静态网页格式产品的显示效果将遵循手持设备自身所带HTML浏览器的缩放效果。

产品主要包括雷达回波图、卫星云图在内的图形类产品以及其他静态网页格式的服务材料,具体的显示效果会因为终端的手持设备而有所不同。

自动雨量站的查询将提供全区域站点临近24小时雨量或临近的24次加密数据,显示效果如图4所示。

4 部分程序代码

5 结语

基于移动终端的气象服务应急平台,对于提高气象部门的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决策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能力和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气象部门的对外服务提供了新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阿根廷]Daniel Cazzulino,等.C#Web应用程序入门经典.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王超,等.Visual C#通用范例开发金典.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美]Mike Gunderloy,Joseph L.Jorden,David W.Tschanz.SQL Server2005从入门到精通.曲丽君,李军田,毛选,等,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工作总结 篇2

气象科技服务中心工作总结

一年来维护网站的正常运作,每天根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和实况数据以及农用天气预报,第一时间上传和更新天气数据,让人们及时了解天气情况。每周上传农业气象周报,根据每周天气情况对提供农业产生建议。同时根据社会变化和市场行情,不断更新丰富分析预测、农业科技、农事资讯和河南政情通报等栏目里的内容,结合我市农业生产的相关问题认真细心的从全国各农业网站精选进行发布,力求为我市从事农生产的朋友提供农业信息方面的良好服务和指导。在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栏目里,我们也不断的发布国内外发生的热点事件,让农民朋友们不仅了解农事,也清楚国内外发生的时事、要事。

除此之外,我们还对兴农网的首页进行了一些改进。今年7月份制作了新的站标,更新了板头。使网站看起来更加的清新自然,美观大方。9月1日起在兴农网开辟农用天气预报专栏,每天更新农用天气预报,指导农事活动,更好的为农民朋友们的农业产生提供服务。在11月份,对新闻板块包含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及农业资讯进行的改版,实现了与百度新闻链接,快速更新新闻内容,使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另外在首页还新增加了致富经专栏,筛选各地农业致富的经典案例和成功经验进行发布,为我市农民朋友们奔小康致富开拓思路,提供借鉴。改进思路,由于现在的我们的网站多为静态页面,需要手动逐条改动内容,操作起来比较繁琐,效率低。计划在2011年再做一些大的改动,优化页面外观,并增加一些动态页面,内容上增加一些农业方面的信息,及时更新丰富网页内容,并使操作简单快捷,为我市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服务。

移动气象中心 篇3

气候系统的变暖是不争的事实[1]。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日趋明显,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日趋广泛,在未来还将呈增加趋势。我国是处于东南亚季风气候区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需要气象服务提供更具针对性、准确性的基础保障。

到目前为止,我国自动气象站观测网、新一代天气雷达监测网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从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运行监控与保障平台的统计结果显示,全国入网并且正常运行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共118部(包括SA、SB、SC、CB、CC、CD、CCJ共7种型号)、自动气象站共2 129套(包括国家基准气候站、国家基本气象站和国家一般气象站)、探空雷达120部(包括L波段和59-701波段2种型号)[2]。这些设备在台风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大减轻了国家的经济损失,提高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3]。然而,我国的气象基础保障工作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气象灾害的应急监测水平不高,尚未实现对灾害性天气全天候、无缝隙的实时监测,尤其是遇到重大灾害性天气、重大活动时,常规固定观测设备的资料收集尚不能满足此类事件应急观测的需要[4];气象服务的覆盖面不高,气象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未解决;应急技术支持和保障体系还比较滞后,对应急保障的反应能力不高,尚未建立与气象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健全、反应快速、保障有力的应急保障体系;针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 、交通运输、核辐射事故、化学品和生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突发灾害的气象应急响应服务能力缺位,需要建立气象应急响应服务体系[5]。另外,从近些年来几次特大气象灾害(1998年罕见洪水、2006年重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灾、2006年的近50年来最强台风“桑美”2008年南方冰冻雨雪天气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特点来看,气象灾害有向突发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方向发展的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不可预测性,而现有地面综合探测系统的“固网”特征临机应变的能力不强。

气象应急(车载)系统(以下简称“应急车载系统”)的特点是:具备良好的野外机动性能和仪器的高稳定性能,能快捷安装、数据及时采集传输;能对时、空随机性强的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如台风、沙尘暴、龙卷等) 进行追踪监测;对对重要区域(如重大城市、高速公路、主要的交通枢纽等)影响严重的突发性气象事件(如洪水、暴雪、冰冻雨雪、强地震等)进行现场监测和快速应急服务;还能实现重大活动(如重大工程的关键性作业、重大科学试验、重大灾害事件、大型运动会) 的现场监测和气象保障服务[6]。因此,应急车载系统是应急气象服务的基础工作平台,是固定气象服务系统的延伸,是气象观测的有效补充,它可有效地扩展气象应急服务的通信、监控和反应能力,快速获取第一手现场资料,实现高效、快速服务决策,在气象灾害频发的今天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和应用潜力。

1 应急车载系统的组成

在出现重大灾情、突发社会公共安全事件或在重大庆典活动时,应急移动车开赴现场,作为固定观测系统的有效延伸,有针对性地加密观测当地气象要素,实时、全程掌控现场环境状况,并将观测和采集的结果实时、快速上传到固定服务中心,直接支持领导获取第一手资料,便于专家和领导做出决策;当出现特大事件时,应急移动车载系统也可作为应急服务中心,支持领导和业务专家亲临现场,进行资源的科学、合理调度,实现高效、快速的现场服务决策。

基于上述目的,应急车载系统分成如下子系统:

a) 移动气象综合探测系统。该系统为应急移动服务提供信息采集支撑,它可以分为车载基本探测系统和可扩充移动探测系统。基本探测系统包括移动式多要素自动气象观测仪(可观测风速、风向、温度、气压、湿度和降雨量等);可扩充移动探测系统主要包括车载新一代雷达系统、车载风廓线仪、移动GPS(全球定位系统)探空仪、能见度探测仪、车载便携式气象激光雷达、多要素大气成分观测仪等。

b) 气象应急载车工作平台。该系统为应急移动服务提供基础的运载平台,该工作平台能集成移动多功能通信系统、车内计算机网络系统、车群作业通信联网系统、信息/气象产品显示系统、移动气象探测系统的搭载平台、移动办公空间(会议桌等)、基本生活设施、设备运输储藏仓、内部设备扩充机柜、供电(自主发电、UPS(不间断电源))等设备。

c) 车载电子设备控制系统。该系统为应急移动服务提供服务支撑,它能够通过车载摄像机和便携式摄像机进行现场实时图像采集,并通过有线和无线传输方式,传送到应急服务车上;应急服务车到达现场,能够对附近360°范围发生的情况进行图像采集;在视距达不到或车辆无法到达的地区,可携带便携式摄像机实时采集现场图像,通过有线电缆(短距离)或无线技术(长距离)把图像传送到车内应急服务平台;能够显示车外现场视频信号、车内视频信号、计算机VGA信号和视频会议信号等;能够实现对显示设备(含大屏幕)、宽带切换矩阵、视音频切换矩阵、视频会议主机、摄像机及硬盘录像机等周边设备的集中控制;车内音响设备能提供车内会议扩声和对现场采集的音频、本地/远端通信话音、计算机多媒体音频及其他音响设备的音频进行扩声;视/音频信号在本地的存储和回放;对本车的地理位置进行定位、导航。

d) 移动多功能通信系统。该系统为应急移动服务提供指挥调度支撑,它由卫星通信部分、海事卫星电话、CDMA(码分多址)/GPRS(通用分组无线电业务)、超短波通信、视频通信、车内无线/有线局域网络、通信扩充接口、话音通信系统等几部分组成。应急移动通信系统至少具备2种以上的物理链路,能够与省级或以上气象信息中心进行信息交流,支持单车作业、群组作业和跨地区联动作业系统运行模式。

e) 应急服务信息处理系统。该系统为应急移动服务提供决策支持系统,它包括现场探测信息的处理及显示,依托移动多功能通信和网络信息实现探测信息向省级中心的传输,充分发挥探测站网信息资源和省级中心的气象资料处理及计算能力,实现远程气象信息资源调度管理。该系统包括应急预报服务分系统、气象产品综合显示分系统、三维电子沙盘及地理信息分系统、综合信息资源管理分系统、应急移动业务处理分系统、异地视频综合会商分系统。

2 应急车载系统的功能

应急车载系统集应急气象探测系统、应急移动服务信息处理与通信系统、应急移动决策支持系统和指挥调度系统为一体,具有强大的探测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通信能力。

应急车载系统可以承载便携式自动气象站、车载新一代雷达系统、车载风廓线仪、移动GPS探空仪、能见度探测仪、车载便携式气象激光雷达和多要素大气成分观测仪等设备。不但可实现对温、压、湿、风等常规气象要素的观测,还能实现对降水云体的强度、分布范围、云顶高度等其他多种要素进行探测;可接收车载现场采集的天气要素数据和视频信息,经应急移动服务信息处理系统对其进行加工处理,提供暴雨、洪水、台风、冰雹等预测预报产品;实时接收固定服务中心的各类气象产品数据,如全国实时卫星资料、区域雷达资料,指导现场作业;通过车载系统的决策支持系统和指挥调度系统还能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以及气象灾害紧急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快速应答,以实现快速保障;对各种资源(大型探测设备、关键通信资源、气象业务专家等)的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调度,使得离散的气象应急服务资源得以融合,可实现跨地区、跨部门快速高效的联合行动,实现对突发事件的统一服务、统一调度,从而提供高效、准确的气象保障服务。

3 应急车载系统的设计原则

a) 兼容性。即统一标准、互相兼容。系统建设所采用的技术体制及标准遵循中国气象局制定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同时考虑与专网和公网的互联,实现相互兼容,达到了互联互通的要求。

b) 先进性。充分运用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提高建设起点,确保系统成为具有先进性、较长的生命周期、机动灵活、操作简单方便、信息交互流畅、系统安全稳定,并具有一定容错能力和抗毁能力的“可移动”的服务体系。

c) 可扩展性。系统具有省级和扩展的功能,能满足该领域业务发展的需要,方便应用范围扩大和应用水平提高,系统中预留设备空间,作为设备省级和扩展的基础;配置的软件便于维护、升级和扩充,支持二次开发;具有支持多种信息接口的能力。

d) 适用性。系统设计和研制充分考虑地域环境的差异,保证在各种恶劣的交通、通信环境下,系统仍具备机动灵活性、信息(语音、数据和视频)对外交互能力和保障工作人员安全的能力。

e) 经济性。系统设计遵循了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设计开发充分考虑包括载车、硬件以及其他资源的合理配置。

f) 可靠性。系统设计充分考虑了载车的可靠性,系统的关键设备将采用冗余设计,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保证系统正常运行,并在系统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自动报警,以便技术人员能迅速做出反应,及时解决问题。

g) 安全性。系统设计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性,包括信息安全、物理安全和电气安全。系统有完整、同一的用户权限管理机制,防止非法访问、越级访问和非法操作;系统具有提供安全日志的功能;系统具有可靠、完备的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的解决方案,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此外,系统在供电和环境监控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为服务车提供较好的物理安全和电气安全。

h) 可维护性。系统设计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可维护性,提供的系统具有简单、直观、方便的维护和管理手段,尽量减少维护和管理环节。

4 应急车载系统的技术性能要求

4.1 技术要求

a) 机动性。系统开设时间(指从车到达开设地域到系统正常工作所需时间)环境温度在0 ℃~35 ℃时,3~4人共同操作,开设和撤收时间应≤30 min。

b) 实用性。各类信息采集、处理和传输均满足实时性要求。

c) 环境适应性。采用的装载平台及车载设备应适应我国地域环境和各种恶劣的交通、通信、气候及气象环境。

d) 安全与防护。具有设备安全防护、人员安全防护和信息安全防护等技术措施,确保系统安全。

e) 可靠性。系统中关键设备具有冗余、告警与监控措施,系统寿命不低于10年;系统任务持续时间≥48 h,在持续工作时间内系统全功能有效度≥95%。

f) 供电。具备市电与自备电(以自备电为主)2种供电方式,并能相互切换,保障系统供电不中断。

g) 电磁兼容性。系统选用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技术指标应符合相应标准;系统设计时应考虑保证车内设备同时工作时不相互干扰,车顶多种天线不相互干扰。

h) 信息传输性。具有通过多种通信手段和路由传输数据、话音、图形和视频等各类信息的能力。

i) 装载平台。系统装载平台改造与集成满足如下条件:满足系统中功能部件或工作部位合理安装的要求;保证机动中设备不受损伤;符合各种运输条件的规定;满足不同类型移动服务系统开设与撤收要求;具有在恶劣气象条件下保证系统安全的稳定、加固装置。

4.2 配置要求

根据车载系统的负载设备及各设备功能实现的需要,应急移动车载系统对车体的要求如下:

a) 底盘:经改装后的系统车载平台(以下简称服务车)使用性能应不改变原车辆底盘的要求,汽车大梁需要接长时,接长部分的外形和刚度应与原汽车底盘大梁一致。

b) 车速:在发动机转速稳定的情况下,最低稳定车速应不大于10 km/h。在发动机转速不超过其额定转速的情况下,应能维持最高车速,其最高车速应符合原车辆的技术要求。

c) 制动:服务车沿坡度为26°的坡路上下行驶时,应能有效地实施制动。停车制动应能在20°的上坡和下坡的坚实路面上有效地保持。在良好的路面上制动性能应符合原汽车的技术要求。

d) 爬坡:服务车在坡度为10°的侧坡上应能操作和行驶,不出现停车、滑车或翻车等危险。

e) 涉水:服务车应具有良好的涉水能力,车下部的零部件应密封良好,不致因正常的涉水而灌入水或泥沙,造成损坏或永久性的影响。涉水深度应在相关详细规范中规定,最低不低于500 mm。

f) 行驶:在普通起伏的良好路面上,加足燃油和润滑油的服务车可以最高车速55%平均速度行驶600 km不必补充燃油和润滑油。

g) 车载平台的稳定和支撑:车载平台应具有对各种复杂天气条件的全天候作业能力,车体及其搭载的卫星天线、通信天线、大气探测设备应能抵御12级台风;另外,在台风天气下车载平台具有整体抗风加固手段。车体具有支撑设备,保证静止状态下承担最大偏载时的稳定性。

另外,服务车还应提供基本的办公环境、设备安全空间和固定装置,具有良好的防雨性能和避雷功能。

5 我国应急车载系统的建设规模

从管理层面上,应急车载系统分为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面。国家级应急车载系统适用于发生特大气象灾害或特大公共安全事件时,为省级以上领导提供现场服务决策的场所,其管理和维护权限属国家级所有。国家级层面的车载系统具有强大的通信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保密行动的能力,在紧急情况下可代表国家气象应急服务中心对省级气象应急系统进行统一调度,统筹安排;省级应急车载系统为省级领导提供现场服务决策的场所,其为省级应急服务中心的延伸。省级层面的车载系统在紧急情况下可代表省级气象应急服务中心行使相关权利,它受国家级应急系统的支配。

从系统的装备体系上,应急车载系统分为2个大类,5个子类。2个大类是指挥通信型和扩展型。

指挥通信型包括I型、Ⅱ型、Ⅲ型3个子类。I型系统定位是:当发生特大气象灾害或特大公共安全事件时,为Ⅱ型系统以上领导提供现场服务决策的场所,具有强大的指挥调度能力和数据交换能力。Ⅱ型系统定位是:当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或区域级公共安全事件时,为Ⅱ型系统领导提供现场服务决策的场所,具有强大的指挥调度能力和数据交换能力。Ⅲ型系统定位是:以单纯的业务监测为主,越野性、机动性强,适合应急情况下加密观测或危险现场探测气象数据,具有适当的指挥调度能力和数据交换能力。

扩展型系统分为监测和应急保障2个子类。扩展型(车载)监测通信系统是指大型气象装备移动观测通信车;扩展型(车载)应急保障系统是指气象应急综合保障车。

6 我国应急车载系统的应用潜力

科研人员很早就开始了对移动车载系统的研究,并在相关领域加以应用。在早期的大气边界层野外实验中,科研人员就开始把各种尺寸庞大的遥感探测仪器放在大型车辆上进行观测[7,8,9,10],在之后的各种气象科学野外实验中出现了各种车载探测设备和专门设计的移动观测平台[11,12],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许多国家相继建立或正在建设大气移动监测系统和平台[13],以弥补定点观测的不足和实现对特定目标的追踪探测。如美国NCAR(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利用车载多普勒雷达和高分辨率多普勒激光雷达等追踪龙卷;德国气象环境综合移动监测车监测城市特定交通路线及城市生活气象环境要素变化。在城市气象观测中,也有车载遥感设备和车载直接观测设备探测应用的报道,如城市热岛研究人员用微型小拖车对城市楼群进行流动监测[14,15];车载激光雷达对大气气溶胶、SO2能见度、臭氧含量的监测[16,17,18,19,20]。此外,应急车载系统在重大活动和重大地质灾害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2008年四川地震中,来自四川省气象局、国家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的应急移动车载系统和移动探测设备奔赴灾区进行应急保障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组织移动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移动X波段天气雷达、移动L波段探空雷达和2部移动应急观测指挥系统等移动应急系统参与气象应急工作等。

由于移动车载系统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并且该系统集应急移动观测系统、应急移动通信系统、应急移动指挥和调度系统、应急移动决策支持系统为一体[21],它的建成将在如下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a) 针对重大气象灾害事件的移动观测,包括(不仅限于)暴雨洪涝、台风、沙尘暴、龙卷大风、干旱。

b) 针对重大安全事件,能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的事件有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风暴潮灾害、凌汛和春汛。

c) 针对重大公共活动,如为重大科学实验、重大赛事、重大工程的关键作业、重大庆典等提供定点、定时和定量的温度、雨量、风速、风向、相对湿度等预报,实时跟踪区域天气状况变化,提供区域天气预报服务。

d) 对突发性事件的监测响应,如实现对森林火灾区域的抵近监测,以便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替代发生重大故障而短时间内又无法修复的固定布网观测系统,实现完整的监测业务工作进程,等等。

应急车载系统的建成不但将全面提升我国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响应能力,还能为人防系统、城市应急系统、地震应急系统和大型庆典活动应急服务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7 结束语

应急移动车载系统建设是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建设的组成部分。我国气象应急移动车载系统的建成有助于解决气象灾害监测、预测、信息发布以及应急服务和响应中的薄弱环节,可以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的整体能力,并可以逐步实现我国气象灾害监测的“更多”、预报预测的“更准”、信息发布的“更快”和气象服务的“更广”的建设目标,最终实现灾害监测“超前一小时”、灾害预警“提前一小时”、警报发布覆盖“最后一公里”的总体目标。

摘要: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日趋广泛,为制定防灾、减灾、抗灾决策,更好地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迫切需要气象服务提供更具针对性、准确性的基础保障。文中从技术和应用的角度对气象应急移动车载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技术性能要求、建设规模等进行了详细说明,并对车载系统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气象应急移动车载系统的建成将提升中国气象防灾、减灾的应急响应能力,在重大灾害性天气、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和重大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气象信息网络中心管理制度 篇4

(试行)

第一章 目的

第一条 气象信息网络系统担负着全市气象业务和公文信息的传输任务,传输信息量大,时效性要求高,为加强全市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的稳定、可靠、安全的运行,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对全市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第三条

加入本系统的各单位用户必须遵守本规定。

第二章 范围

第四条 市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由市局及各县站的通信网和资源网两部分构成。通信

网由路由器、交换机、电信部门的通信设施(如光端机、SDH网、Internet宽带网等)、PCVSAT单收站、DVB-S卫星接收站、CMACast卫星接收站等组成;资源网 由所有连接在通信网上的计算机、终端设备、服务器、业务系统等组成。

第五条

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有关的专业应用软件等。第六条

系统软件是指:操作系统(如 Windows XP、Linux等)软件。

第七条 业务系统包括:地面测报系统、高空探测系统、micaps系统以及相关的应用系统。

第三章 管理职责

第八条 本市气象信息网络的设置分为市县两级(各县区具体负责人详见附表)。系统建设实行上级主管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技术标准和规程。系统运行实行集中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九条 市局办公室和各站负责系统硬件的统一规划、购置、调配、报废,并登记备档。市气象信息网络保障中心负责对全市的气象信息网络系统进行技术指导和安装维护。各业务使用单位负责系统的监控和对设备的日常维护、清理。

第四章 网络管理

第十条 PCVSAT单收站、DVB-S卫星接收站、CMACast卫星接收站、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通信设备原则上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连续运行,不得无故关机。

第十一条 各业务使用单位负责按计划每日定时巡视设备运行情况,清除各种设备的灰尘。遇有大风、暴雨、雷电和降雪等天气时,应密切注意卫星接收天线和室外单元(ODU)的状态,及时清理天线表面的堆积物,保障系统正常运行,必要时采取临时保护措施,保证设备安全。在保障系统运行和系统安全发生矛盾时,应以保证系统安全优先的原则处理。

第十二条 语音系统中运行的硬件的配置和相关参数的调整、应用,应由市局网络保障中心统一分配使用,并登记存档。其他人员一律不得私自更改。

第十三条 投入业务应用的软件的安装、升级与维护,应严格按照技术手册进行操作,并记录存档。自行研发的业务应用软件,必须遵照《气象软件设计规范》规定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投入业务应用时必须提供完整的技术资料。业务用机严禁上INTERNET网、安装游戏软件。

第十四条 网络数据库是系统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每周进行一次备份操作。数据库的备份由各数据使用单位自行负责,备份介质应加注标签,并由专人妥善保管。

第五章 维护管理

第十五条 市局气象信息系统的硬件和系统软件的安装维护,统一由市局网络保障中心负责。业务应用软件的维护由使用单位指定专人负责,市网络保障中心提供技术支持。电气设备、防雷设施的安装和检修维护由市局办公室和各站负责。

第十六条 硬件维护遵循“预检为主,临修为辅”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定期进行硬件设备的维护、维修制度。系统应有详细的结构示意图,建立设备的配置、维护维修等的管理档案。

第十七条 系统和业务应用软件都必须做双备份,软件及其载体(包括系统发行包、生成系统的拷贝、技术资料和详细说明等)加有标签由专人妥善保管。

第十八条 凡故障设备均应及时修复,无法修复的设备应及时传往上一级维护部门,以保障整个系统的通畅运行。

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电气设备的安装和检修维护,要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由具备资格的专业人员操作。输出配电柜各单相交流电分别由接线排各分路火、零、地三线一组给设备供电。电源插座三孔当面向插座时:上地、左零右火。电源插座上的零、地之间的交流电压值不应大于2伏,地线结点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2欧姆。定期对接地电阻和电器连接进行检查、测试,发现隐患、故障及时修复排除,并记录归档。

第六章 机房(工作室)管理

机房(工作室)是气象信息系统设备摆放和业务操作的重要场地,各使用单位自行管理。应建立和完善机房(工作室)管理制度,制定管理细则,凡进入人员必须自觉遵守。

应考虑机房(工作室)和设备布局要有足够空间。各类缆线要有进出通道,信号、电源布线要严格分开,并要有适度余量。配电柜必须做三相五线制安排:即火、零、地各一排,并配有明显标志,不得使用插入式熔短器,空调等重负荷用电器和检查维修要单独供电。

机房(工作室)的装修要采用阻燃、防静电材料;要有防鼠、防火、防尘、防盗、防水等措施。室内不得使用电炉、烘干等装置,不得使用、堆放易燃易爆、有腐蚀性的物品,严禁吸烟。

第七章 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人员组成:全市七县区网络安全管理负责人xxx,责任人xxx,各县区分管责任人见附表1。

除网络管理人员外,其它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试图登录全市的主、辅节点及服务器等设备,进行修改、设置、删除等操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盗窃、破坏网络设施,这些行为被视为对气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的破坏行为。

计算机、网络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重要设备应由网络管理人员专人进行管理,注意维护和保养,要定期对重要仪器设备进行核查,并随时登记设备使用状态和维修纪录。

非网络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在网络中心动用机器设备,因工作需要使用时,必须进行登记,经网络管理人员指导或协同下进行操作。

对网络及用户的安全管理由网络运行单位具体负责。为确保业务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各单位应定期对系统中应用软件进行维护清理,消除隐患,清除垃圾。严禁非业务软件的安装、运行和拷贝。

对分配的用户名、口令等应注意保密,不得借用和泄密。加强对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所在目录的管理,不得随意完全共享。对合法用户的存取权限,由管理人员按用户需求及有关规定进行等级划分,并登记备案。非网络管理人员严禁

使用各种软件对网络系统进行扫描和测试。不得制造或故意传播计算机病毒,不得扫描端口导致网络系统或联网计算机系统发生诸如阻塞、溢出、处理机忙、资源异常消耗、死锁、瘫痪等运行异常。未经有关管理人员批准,不得切断他人的网络连接。

第二十九条 上网机器应加装防火墙或安装防毒卡、防毒软件,定期对硬盘进行防毒查毒。用户不得使用未经查毒或带毒软件。发现病毒应及时清除,防止扩散和蔓延,不能清除的病毒应及时向上一级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报告。

第三十条 对于气象信息专网以及重大服务器(数据库,dvbs,micaps等系统)和业务软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九条

件系统(地面测报软件,高空探测软件,财务软件等)要做好及时备份,并且要定期检查备份线路和设备,确保备份线路和设备运行正常。当主线路或主设备出现问题,要立刻启动备份线路或设备,确保业务正常开展。

网络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建立机房值班制度,做好防火、防水和安全保卫工作。

第八章 事件处置及应急方案

通信网络故障:首先启动备份线路,然后由各县区网络管理人员自行排除,如果1小时之内没有排除,网络管理员应及时向当地县(支)电信局申告故障,并通知市(州)局网络管理人员,积极配合电信局解决。如果在2个小时没有解决的,县站业务人员或市(州)局网络管理人员向地(市)州电信部门申告,同时向省气象局信息中心申告,并及时督促排除故障。3个小时内未排除的,由省气象信息中心申告至省数据局运维部主任协调解决。

业务系统故障:立即启用备份系统,确保业务正常开展,然后,本局网络管理人员要对问题系统进行及时排查和处理,若遇技术问题可与市局信息网络中心或厂家联系配合解决。

第九章 罚则

对违反本规定的工作人员,视情节轻重及造成的影响程度,给予警告、通报批评或赔偿损失。

对违反本规定的用户,应及时提出警告。严重时,可采取限制使用、停止使用等措施,确保网络安全。

违反本规定或严重损坏通信、网络设施,对业务造成重大影响的,根据中国气象局、省气象局气象信息网络系统管理规定,应予以处罚并调离原岗位。如同时触犯其它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则

上一篇:披露特征下一篇:培养军事人才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