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2024-04-10

家长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共12篇)

篇1:家长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儿童早期(6岁以前)的发展是全面的。保障儿童健康的身体发育和心智成长所需要的很多条件都可以视为儿童早期接受的教育,如家庭环境、养育方式、父母性格、生活态度等,都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

很多家长的误区是,早期教育就是给孩子报上各种学习班,安排孩子学习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如英语、钢琴、绘画等。对于3岁前的婴幼儿早教,很多家长也认为是带孩子去上课,学点什么。其实,学龄前,特别是3岁前,儿童大脑还处于发育关键期,最需要自然、宽松的环境以丰富感知和自由探索,建立起对世界的好奇与信任。过度的知识灌输、记忆背诵,往往抑制了孩子的感知、探索能力和兴趣,过早地奠定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丧失了主动性,是不利于后期的学习能力发展的。将小学阶段的课程提前拿到幼儿园大班或学前班学习,更是弊多利少。

家长的另一个误区是,有的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去上了早教班就是完成了任务,甚至盲目跟风攀比,花了钱、花了时间也就心安理得,效果很少思考。

对儿童早教效果的好坏,父母如何做很重要。首先,父母应给与孩子最大的关爱,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不仅需要吃饱穿暖,还需要父母的陪伴与关注。孩子还不懂得危险,父母应当创造环境,保障安全,而不是控制孩子的行为。当孩子犯了错误,应当把孩子做的事与孩子本身区分开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应当完全接纳孩子的所有方面,顺应他的个性,不轻易把自己的孩子和他人作比较。对于不同类型的孩子,关键是以恰当的方式与之互动,让孩子以自己感到舒适、适宜的方式成长。

父母要掌握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关注孩子发育的敏感期。出生后是视觉、听觉发育的敏感期,7―10个月是爬行的敏感期,10―12个月是站立、行走的敏感期,1岁以内是对母亲依恋情感的敏感期,1―3岁是模仿能力、自我意识的敏感期,2岁半是产生秩序感的敏感期。

在孩子所处的每个发育敏感期中,都应该为孩子提供相应的适宜条件,促进该项能力的发展,也不要在孩子没有达到相应成熟度的时候强行提前训练。父母还要懂得应该做的是为孩子提供丰富、适宜的环境条件和机会。孩子自身具有发育的潜能和动力,到了一定时间,只要环境条件适宜,该项能力自然会体现出来。

篇2:家长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的环境,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教育好下一代,关系到家庭的美满幸福,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前途。每位家长都期望孩子能成“龙”、成“凤”,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有用之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保证。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指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人的进步和影响是终生难忘的,而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为重要,往往可以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可见,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协调发展,才能让孩子拥有成功的未来。

目前,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父母常年在外,家庭教育空白或不全。

近年来,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许多农村学生家长纷纷外出打工,造成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全。有的家庭中的学生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母亲在家料理生活;有的学生父母双双常年在外打工,这部分学生或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或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由他人代为照料。七至十二三岁的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尚未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有待掌握,自控能力还比较弱,需要家庭和学校共同参与教育活动。家庭教育的空白或不全成为影响孩子学习成绩提高和健康成长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部分家长的思想认识落后 首先,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发展了,改革的浪潮推出了一些缺少文化的有钱人。一些短视的家长认识不到知识的重要性。见到那些屠户、倒爷、摊贩纷纷富了起来,于是认为不读书也有饭吃,甚至发财。只要有“本事”照样赚大钱。加上近几年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这种现象造成一部分家长认识上的偏差,认为读书没有出路。其次,重男轻女的陈旧思想在农村相当一部分家长身上依然存在。我们了解到有好多家长认为女孩子学习再好、知识再多也留不住,有的甚至干脆让女孩子中途辍学,省出钱来供男孩读书。

在这些种种落后的思想认识限制之下,家庭教育呈现出令人担忧的状况。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学习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少一部分家长偶尔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很多的家长从未问过孩子的学习。有些家长从来不到校或向老师了解子女在校学习情况,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对孩子学习成绩就更不清楚了。

三、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自身素质太低

孩子的道德标准、人生目标、情感因素、学习态度的形成更与家庭教育主要承担者的言行密不可分。

由于历史原因、经济条件、农村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好多学生父母读书不多,文化程度较低。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教育承担者缺少进行家庭教育的能力;有些家长对子女教育束手无策,只能听自任之,全部推给学校。

其次是闲时打麻将的恶习在农村较为普遍,有些孩子的母亲闲暇之余不是教育孩子,而是忙于打麻将。给子女学习、成长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直接影响。有些孩子学习不好,打麻将却是“高手”。在访谈中一位妇女对笔者说“我打麻将,哪有空问她呀?每天都是她烧饭做家务。”此等家庭教育从何而谈。

四、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长只有望子成龙的心情是不够的,更主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通过调查发现,一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只管供给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而对孩子的学习则很少过问;放任自流、娇宠至极。他们认为孩子学习好坏是老师的事,对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自己只管化钱和照料生活。

另一种现象是额外给孩子增加不必要的负担,见到《AB卷》、《过关测试》等辅导资料,不论优劣,统统买回,一股脑儿地逼着孩子去完成。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过重的学业负担,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再无兴趣,一见到作业就反感,一见到书籍就倒胃。

五、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同,智力水平也不同,兴趣爱好也有差异,家长应从科学的态度,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及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的教育才能成功。但在我们农村小学生中“不打不骂不成人,打打骂骂成好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经验一直沿用到今天,到现在,有些家长仍认为用“打骂罚”的方法对管教子女的不良行为是切实可行的,为此,一些家长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往往不管问题大小,不问青红皂白,动不动就拳打脚踢。其实这种方法很不好,会给孩子的思想和智慧带来冲击,会使孩子失去心理平衡,导致难以预料的结果,当然,必要的管教还是要的,否则有些小毛病的孩子会发展成大大毛病,管教并不一定要采取打骂的方式,关键在于给孩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一个良好的成长氛。有些家长一听到作业没做好或考试成绩不好,不是打就是骂,根本不去了解孩子作业没做好或考试成绩不好的原因,更谈不上去分析根源、辅导孩子的学业。有些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要比别人家的孩子聪明,当子女碰到难题请教时,不是耐心地指导,而是觉得又气又恨,心情急燥时匆匆应付了事,或叫子女自己去想,久而久之,子女不敢再问父母。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勤学苦学,古代就有“悬梁刺股”、“凿壁借光”等勤奋学习,最后金榜题名的故事,所以,现在许多家长都认为应该勤奋学习、才能学业有成,只要勤奋学习,就会取得好成绩,而把成绩不好往往归结为不努力、不勤奋,根本不去思考巧学、乐学,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六、过分依赖学校

许多家长认为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行了,所以就完全把孩子交给了学校,我们老师最怕两类家长:一类是总在关照或者请求教师“老师,麻烦您了,我们都没什么文化,全靠您了,您要打要骂都行”,这是大多数农村家长在家长会上会说的。还有一类是强调老师的义务型的。他们的典型的话语是:“我们花了钱送孩子到学校来,孩子怎么成了这样?他幼儿园的时候,老师都说聪明!”这类家长的孩子,恰恰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但出了问题之后,家长们往往忘记了或者说从未明白自己的位置在哪里,而一味地感叹自己的孩子没遇上好的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这样的家庭里的孩子,又怎么能学会严格要求自己,主动追求自我完善呢?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心灵停靠的港湾。家庭教育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在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精神世界日益充实的今天,注重家庭教育建设,营造民主、和谐、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调查,我国目前家庭教育现状还是令人担忧的:相当多的家庭处于不和谐的生活之中,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家庭关系、家庭结构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多半以上家长困惑于“不知如何教育孩子”;还有些家长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言传轻身教,重身体发育轻心理成长等现象。

篇3:家长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我帮你带会儿孩子吧!”这句出自电视剧《辣妈正传》中的台词, 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家长们在面对孩子教育中的无奈与逃避的思想。其实教育家陈鹤琴早在其《家庭教育》一书中的开篇就告诉了大家, 小孩子实在难养, 做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负有极大的责任。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是指家长遇到孩子的教育难题时的无奈感, 对自己教育孩子成果感到失望, 进而否定自己的教育方法与方式, 又因为无法在一定时间内找到适合的方法, 会表现出郁闷、纠结、低落等情绪情感, 进而会选择疏远与孩子的关系, 降低期望值, 越来越缺乏教育激情, 带来一系列家庭教育倦怠的恶果。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教育具有后补性, 每一阶段有一个家教主题, 但并不是在某一阶段都能彻底解决的, 是长久持续而且在不同时间变化的过程, 家长教育必须要同步。[1]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倦怠, 会影响家庭教育的阶段性与延续性, 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生活及学习处事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所以, 家长教育倦怠对孩子教育的影响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家长教育倦怠的特征与产生原因

“倦怠”一词最早是纽约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描述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 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效感。[2]当前对家长教育倦怠的研究认为, 家长教育倦怠心理是在家庭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出现的一种想要逃避责任与压力的心理。家长无法摆脱这一责任, 因而会能动地来调试自身身心的倾向。[3]

家长教育倦怠的主要特征包括:第一, 降低的孩子教育期望值, 不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进步情况;第二, 亲子关系的逐渐冷漠化, 疏远与孩子的关系, 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第三, 是对孩子教育采取放养的态度, 听天由命。

家长教育倦怠的主要原因:第一, 快节奏社会生活的巨大压力, 家长的教育期待过高;第二, 家长自身的教育素质不高, 无法找到合适孩子的教育方式与方法;第三, 家庭复杂的结构关系, 家庭教育氛围的不理想, 等等。当家长不能面对孩子教育的挑战时, 就会产生逃避心理, 从而导致家长自身教育信心的丧失, 产生教育倦怠的情况。

三、家长教育倦怠对孩子教育的影响

1孩子缺乏发展的心理援助

家长一旦产生教育倦怠心理, 在情绪情感方面就会表现得十分明显, 认为教育孩子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工作, 对孩子逐渐失去耐心与热情, 不像以前一样关心孩子身心发展的变化, 而选择任其发展。正常情况下,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同伴交往情况等给予很大的关心, 但是产生倦怠心理后会认为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的情感投入过多、已经疲惫不堪, 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管理, 孩子也明显感到家长不再关心自己, 父母的情绪很苦闷与压抑。孩子的意志力是很薄弱的, 而且容易受外界暗示性的影响, 所以孩子也会产生紧张、焦虑、无存在的感觉, 思想不能集中, 精神不振, 甚至产生一定的心理创伤, 造成精神上的痛苦。

其次, 过去家长会十分在意与关心孩子心理变化, 重视孩子的心理状态, 注意自身的品格与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重视孩子在每个人格发展的关键期所需要的帮助。但是家长教育倦怠心理产生后会无意间影响孩子心理发展与变化, 带着郁闷冷漠情绪的家长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发展受挫、迟滞。由于孩子此前可能一直处在家长高度关注的教育状态下, 突然转变后, 孩子需要有一定的精神刺激的抵抗力, 当孩子不能理解家长教育倦怠心理时, 孩子心理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就会被打破, 不能专注于某些活动和思考问题, 心理健康水平就会降低。如果孩子在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 家长的倦怠心理, 对孩子存在的发展危机给予放任的态度, 那么孩子则可能难以顺利度过人格发展的阶段, 进而很难保持自身的一致性, 容易失去目标与信心。

总的来说, 家长教育倦怠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很大的, 关乎孩子的健康成长及将来获得幸福的能力。

2. 缺乏必需的生活学习指导

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倦怠心理在孩子社会生活与学习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家长除了孩子生理所需要的衣食住行以外, 在孩子学习与社会生活与交往方面的不关注, 不关心自己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 不再起到榜样的作用。家长的不关注可能会给孩子一个自由行为的空间, 但是在孩子还不能够完全对自己的行为负起全部责任的时候, 这种忽视可能会导致恶性后果。家长产生倦怠心理后, 对孩子的学习问题不再多加关注, 久而久之会导致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无法掌握, 孩子也会因为家长的不再关注而丧失学习动力, 当家长再次关注孩子的学习时往往已无法挽回。家长教育倦怠心理产生后, 对于孩子教育工作的胜任感与成就感会不断下降, 家长会选择躲避来面对孩子, 自己处事行动时不再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家长的作用就会产生负面效果, 甚至会导致孩子的社会行为出现很大的偏差。

四、关于解决家长教育倦怠心理的几点建议

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靠家长自身的努力克服与调节, 除了社会与学校及其他家庭教育帮助机构的帮助外, 家长必须为此做出努力。以家长为切入口, 探求调试对策, 使家长远离倦怠心理这一家庭教育的误区。[4]

1. 家长应加强对倦怠心理的自我调适

首先, 家长必须自我调整身心状态, 否则外在再多的鼓励与支持也是没有效果的。家长必须重新树立起积极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教育工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感受到幸福, 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孩子不论将来能不能成才都是自己的孩子, 教育孩子首先应该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首要目的, 不要滥用一些指标评价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成果, 例如孩子的学习成绩等。

其次, 在家庭亲子关系中家长必须更加主动, 虽然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必须具备威慑能力, 但是孩子本来就是非常简单的, 只要家长以自己的积极情绪主动维护亲子关系, 那么孩子会喜爱家长, 并且更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长的倦怠心理自然也就很难产生了。

最后, 家长自身必须多读书多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 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5]如果家长在遇到孩子教育困难时, 积极地通过学习解决, 而不是希望有现成的方法直接解决, 那么家长就不会产生倦怠心理, 同时在学习中家长还会实现一种自我突破。

2. 家庭教育需要实现专业化

大多数家长在成为父母时并没有系统接受过什么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 在遇到孩子教育问题时产生教育倦怠的心理也是情有可原的。目前的家庭教育研究越来越鼓励对家长进行亲子教育, 希望开设家长学校。另外, 妇联等社会工作组织开设的家长教育讲座与报告会, 建立学习型的家庭, 都是防止家长教育倦怠心理产生的好方法。这种对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的增强会使我们未来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越来越专业化。如果说家长也需持证上岗, 绩效评估的话, 那么家长就会更重视自身的不断学习, 倦怠心理也会大大缓减。

3. 学校、社会网络的支持

学校、社会与家庭教育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 高科技的发展使得网络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了不小作用。家长产生教育倦怠心理, 学校与社会是不会同时倦怠的, 这对家长的教育倦怠的负面影响起到了缓解作用。同时, 网络为同处在教育倦怠状态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说出烦恼、解决问题的相互交流的平台, 家长教育倦怠的心理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 所以应当加强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网络与家长之间的沟通, 进而为进一步缓解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起到积极的作用。

摘要:家长教育倦怠使家长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变得消极与压抑, 希望逃避教育孩子的责任, 影响家长对孩子教育的热情与信心。本文主要研究了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对于孩子的心理教育和生活学习教育等方面的影响, 得出家长的教育倦怠心理与行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并基于此给出家长必须加强自身倦怠心理调节, 家庭教育专业化, 以及学校社会网络支持的几点消除家长教育倦怠心理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倦怠,家长教育倦怠,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篇4:家长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胡适曾经这样说:“一个人小的时候,最是要紧,将来成就大圣大贤大英豪大豪杰,或者是成就一个大奸大盗小窃偷儿,都在这家庭教育四个字上分别出来”。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通过关系上的密切性、心理上的认同性、行为上的示范性,对孩子健全人格培养和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什么的家长就会带出什么样的孩子,孩子身上都折射出家长的影子。立德树人的根只有牢牢扎在家庭,通过健康的家庭教育,才能使青少年如根深树木般茁壮成长。

一、学会尊重孩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家长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对孩子教育和关爱的重任。要想做个好家长,首先要成为孩子的朋友。而要想成为朋友就要把自己和孩子置于平等的位置,敞开心扉,交流互动。要学会倾听,鼓励孩子和你交心,无论对错都要接受,包容。一个不能面对孩子过失的家长决不是好家长。同时要给孩子留有私人空间,不要凡事都问个透,允许他有小秘密。这样他会找到被尊重,理解的感觉。反而会拉近和孩子心灵的距离。当真正把孩子当作朋友去相处,你会发现,教子相长。

在当今大千世界里,孩子们比我们更容易受到冲击。我们要学会用科学的理念和仁爱之心教导他们。所以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他们成长的需要。我相信,孩子们最幸福的事,莫过于拥有良师益友式的父母。

其实孩子的成长不是按家长的意识所为,它有自己特定的思想和空间。家长应该放下架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和孩子做真诚的朋友,多进行换位思考,做错了就敢于向孩子认错,那样会换来孩子在您面前说谎的次数越来越少。用像朋友的爱心、童心与孩子进行交流,就能真正地走进孩子内心,了解孩子。

二、注重言传身教,为孩子道德养成树立榜样

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的言传身教,是一种人皆共知、潜移默化、日久天长、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但如何做好言传,怎样施行身教?又是一门艺术性较高、时效性较强、操作性较难、周期性较长的育才学问。

作为家长,要时刻牢记,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而模仿的对象主要是孩子心目中认为的“榜样”,如父母、老师等。父母与孩子长期共处于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观察模仿、学样。如果家长一有空就去看电视剧、逛商店、打牌,却每天在叫小孩子读书、写日记,孩子就会不愿意,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学习的效果也不会好。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家长没有时间督促,孩子对学习又没有自觉性,孩子也会像父母一样,将时间都用于玩乐上,学习成绩自然不会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家长一定要真正重视“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严于律已,经常检点自身的言谈举止,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引导和改变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先自己养成良好的品行和习惯,改变孩子不良的品行和习惯先要改变自己不良的品行和习惯。只有通过长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努力,不断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才能逐渐使孩子养成优良的品格、良好的习惯和坚强的毅力。

三、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全人格

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的文明家庭中抚养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

首先,进行“磨难教育”、“挫折教育”。曾经有人说过:“磨难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在这所学校里形成出来的孩子,能够深刻懂得人生、体验人生、感悟人生。在家庭教育中,要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能昂首挺胸面对人生,又能够尝受到一点挫折,能上能下,改变独生子女那种惟我独尊,娇生惯养的坏习惯。把每个学生都溶于班集体这座熔炉中进行锻造培养出具有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好少年。

其次,重视自我,反省完善人格教育。一个人从诞生就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意义的人,往往会经历成功和失败,这些都是孩子进行反省的宝贵财富。家长应多向孩子推荐一些有益的书,比如《鲁滨逊漂流记》。虽然文字简短,但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启示。人在不经意的小事中进行反省,使自己的人格得到不断的完善。

再次,重视对孩子的心理辅导、心理训练。在辅导中,应采取启发诱导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诱,培养其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活动。行为活动的能力,使其不正常的人格变成正常的健康人格,在此基础上,再培养其高尚的品格、优秀的性格,从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四、遵循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要想使这种教育富有成效,必须遵循正确的教育原则,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违背教育原则,必然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同样,教育方法得当,就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方法不当,则南辕北辙,事与愿违。教育艺术实际上是各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必然符合教育原则,违背教育原则的教育方法决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家长为了掌握教育子女的艺术,是不能不学习和掌握教育原则,熟悉教育方法的。

家庭教育艺术的真谛在于,在科学的教育原则指导下,家长善于根据子女的个性特点和特定的环境条件,机智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子女实施的有效教育。例如,毛泽东同志与年幼的毛岸英一起吃饭,看到孩子把饭粒掉在饭桌上,提醒孜子说:“岸英,你还记得《悯农》那首诗吗?”岸英回答说:“记得!记得!”毛泽东说:“你背诵一下给我听。”岸英放下碗筷,一字不漏地背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对呀!岸英背得真好,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会解一解吗?”父亲这么一问,他忽然领悟了父亲的用意,满脸通红,急忙拣起掉在饭桌上的饭粒,放在嘴里,并羞惭他说:“我晓得了,我晓得了。”

篇5:家长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严厉型家长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在对儿童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然而家庭教育却起着关键作用。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也将使孩子受益终生。但在实际生活当中,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着一些偏差,有的家长溺爱,有的严厉、有的放任,致使学校教育难以奏效。有资料显示,青少年大约70%左右的心理问题源于家庭教育。这些根源于家庭教育的心理问题,背后是人格不健全、扭曲以及人格障碍。那么家长过于严厉,对孩子会产生怎样的心理影响呢?

一、家长过于严厉,孩子出门后自我放纵 案例一:

多年前,我有个男学生,(我们暂叫他“小章”)父母都是工厂的工人。这孩子长相好,脑子接受能力也不错,常常让初次接触他的人喜欢上。然而时间接触长了之后,你会发现每当打上课铃后,他常常是头发湿漉漉地进教室,不是水,全是汗。起先以为是男孩子调皮,就多次劝告,然而收效不大。随着年级的升高,他活动时的危险动作也就越来越多。有一次,他突然在楼梯上将另一男同学推到,导致那位同学后脑有淤血。当我到他家家访时发现,他家住厂公房(平房),很小。与家长和邻居的交谈中知道,这是一个在家非常听话的孩子,不高声说话,甚至说话还有些结巴。与他奶奶的交谈中得知,孩子的父母对生活现状不太满意,巴望孩子能通过学习改变一切,于是孩子到家后学习完不可以出门玩,不可以看电视。

孩子的妈妈性格急躁,孩子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有时暴躁的母亲甚至手边有什么,就抄起什么家伙向孩子扔去,也不管那扔去的东西是否带来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危险后果,所以孩子在家很文静,很乖巧。案例分析:

小章的严厉型的父母常以强制型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孩子的行为,使得孩子在家没有心理放松的时间。到了学校,逃离了父母的监管,他觉得自己自由了,可以痛痛快快地放松自己了,玩得满头大汗可以说是他的一种心理宣泄。因为父母对孩子不计后果的打骂,使得孩子觉得这是一种正常的事情。因此,当他推楼梯上的同学,当时也一定不会考虑到什么后果。

二、家长过于严厉,导致孩子爱说谎 案例二:

刚刚送走的一批毕业生中,有位小徐同学,是一位家庭条件比较好,父母也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孩子,然而完全可以学好文化知识的他常常不做作业,常常考试成绩倒数,更为严重的是爱撒谎。只要犯了错误,在老师目前是老老实实认错,但一到家长面前,马上改口。常常让家长误认为老师错怪了他孩子。小徐同学的一张成绩较好的试卷可以用来代替成绩差的试卷让父母签几回字,一次给父亲签,一次给妈妈签,谎言让全家皆大欢喜。一次错误之后,我要打电话戳穿他的谎言,他留着眼泪苦苦央求:“求求你了,爸爸会打死我的!”直到老师让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小徐写下所犯错

误,他父母亲眼见到后才转变了对老师的看法,才知道儿子说谎的严重程度。案例分析:

小徐父亲以“痛打”的方式对待犯错误的儿子,使得小徐不敢告诉家长真实的学习情况,更不敢将学校犯的错误如实的讲给父母听。于是,他开始说谎了。在初次说谎后,他发现谎言带给他不一样的结果,因而说谎的次数多了起来。他又从说谎中发现表面严厉的父母不善于与老师沟通,对自己的谎话十分相信,因此他的谎话越说越多,越说越圆滑。归根究底,是严厉而又轻信的父母给了他撒谎的肥沃土壤。

三、父母过于严厉,导致孩子不自信 案例三:

班上有个女生,眼睛亮闪闪的,说话口齿清楚,很讨人喜欢。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发现她课上很少举手发言,即便想发言,也总是手时而举、时而放,还不是地用眼睛去瞟另外一位同学。做数学题时,握着的笔迟迟不写,还常常要看看身边的同学作业本。经过观察、谈话发现,她是会做数学题的,语文课上的问题也思考了,答案常常也是正确的,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她的爸爸对她要求比较高,要她每次全对,不然会很不高兴。用孩子的话说;“我爸爸就喜欢我考100分。” 案例分析:

父亲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得这个女生在回答问题前,在下笔写数学得数前,会不由自主地问自己:“我答的对吗?”“我算的对吗?”对答案准确率的不确定,导致这位女生不敢举手了,不敢下笔了。她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变得焦虑起来了,不自信了。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严厉的出发点是好的,希望孩子能把事情做好,能将来有出息。然而他们的严格要求做过了头,导致孩子见到这样的家长,心里就有些畏惧,心理也就发生了一些变化。跟孩子讲道理,充分肯定孩子的长处,循循善诱,认真冷静地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原因,对孩子的过错予以纠正。今后孩子再犯错误时,就会如实地大胆地讲给家长听,求得家长的帮助,使自己减少犯错误的机会,每个家长都应当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篇6: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心得

1. 着重培养孩子的优秀品格,我们买了一些关于中华民族传

统美德的故事书籍,闲暇时间给她讲故事,让她看书,给她灌输传统正面的主流美德思想,告诉她什么是美好的,受人尊敬的,什么是被人鄙夷的,不齿的;身教高于言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人尽量给孩子起榜样作用,不能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这样的话孩子会怀疑你的正面教育,甚至怀疑到你的人品,那是很可怕的,有时大人在孩子面前犯错了,当孩子用我们大人一样的口气教育我们时,大人不要觉得没面子,错了就是错了,要勇于承认错误,并且改正,错了还要找理由为自己辩解的话,那就给了孩子一个错误的示范,等孩子将来犯错时也会和你一样辩解的。作为孩子的榜样,大人永远不要放松了自己,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你要注意身边那个永远的旁听者旁观者你的孩子,爸妈就是孩子的天,她特别注意你们的言行,如果大人不注意,说出做出坏话脏话,做出些坏榜样,孩子会跟着学的,我们的心玉,从来不说脏话,光明磊落,对人都是文明礼貌,这一点值得我们骄傲。

2. 做孩子的朋友,平等的对待她,倾听她的心声,孩子在自

我意识形成期,叛逆期、青春期的时候,会有很多迷惑,她最需要的是朋友和尊重,这2点,父母一定要给她,要平等的对待他,不以势压人,先入为主,他才会把你当朋友,和你说心里话,要经常给她发言的权利,耐心倾听她讲完自己的观点,不要随便打断她,只有掌握了她的真实想法和对事物的看法,你才能有的放矢,大人是要塑造孩子的优秀品格,而不是制造出优秀品质,她说的对的,你要积极赞扬,说的错的,你要明确指出她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就像一个合格的园丁塑造一盘美丽的盆景,要修剪掉多余的蔓叶,扶持旺盛的枝干,这盘盆景才能展现生命之美,艺术之美。

3.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鼓励教育,赞美教育,告诉孩子学习是很快乐的一件事,对语文历史地理这些课程,大人还是要给孩子讲中华的传统文化之美,历史典故,文人趣事,诗歌散文,名山大川...只要你喜欢和孩子讲,他们就愿意听的,会引起他们的兴趣的,探跟寻源,她才会去学习,学习起来有动力,也不会觉得太累了;对于数理化,可以把它们比喻成一个个困难,一座座高山,给孩子一个征服困难,翻越高山的乐趣,学会一点知识,做对一道题,就是征服一个困难,登越了一座山峰,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和

赞美,既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又让她得到了奖赏,物质奖励也是需要的,要问孩子需要什么,只要不是过分的要求,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家长还是要满足孩子的,要让孩子明白,有付出就有所得。现在没有真笨的孩子,父母千万不要说孩子笨等,打击她的自尊和自信,那样事得起反,不利于对孩子的教育。

篇7: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否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不仅关系到子女的成长成材,整个家庭的兴衰,而且也会影响到全社会的安定团结,民族的健康发展,古时就有“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之说,因此,我国十分重视,关心和引导家庭教育,并逐步通过法律和社会舆论来规范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并把父母与教师对下一代的教育相提并论,不允许父母推卸教育后代的责任和义务。

目前,由于受不良社会的影响,青少年的犯罪率越来越高。这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病态现象和发展中国家的毒瘤,因此人们呼吁,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充分发挥家庭的潜在力量,去抚养、教育、监护下一代,传授文化遗产和价值观念,同犯罪现象和违法行为作斗争,将出现不堪设想的社会危机。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 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 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三、家庭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家庭教育曾经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尤其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因此,家庭教育往往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学校虽然承担了教育的主要任务,但是作为个体社会化的执行机构之一,家庭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正如美国学者 T.帕金斯所说的那样,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厂”。

对于小学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家长是小学生感情上的依托者。因此,家庭是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家庭对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其自身独特的色彩。有学者将此归纳为三点:第一,家庭教育的内容适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即属于生活的教育。第二,家庭教育是个别教育。知其子者,莫过其父。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因而最能顺应其个性而利导之,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展。第三,家庭教育是感情教育。

四、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及教育方式上,家长应对孩子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许多学生非常努力,但成绩提高不快,于是家长便断言“孩子笨”。这种态度造成学生心理负担,自卑以至放弃努力,折回给教师教育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就是对待成绩的方式上,要么是不闻不问,要么是求全责备,这些都会对学生教育起不良的作用。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即使学生在学习方面不是很理想,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作为家长应多与教师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状况,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需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篇8:家长早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对子女的管教和培育是很重要的, 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教育方式不同, 其结果也不一样。教养方式太过, 太严, 则“欲速则不达”, 适得其反;教养方式不及, 则“放任自流”, 易使子女“游戏人生”, “今朝有酒今朝醉”。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家庭的氛围, 家长的言行, 教育方式, 无一不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今的孩子, 由于是独生子女, 在家中是“小太阳”“小皇帝”, 再加上一些家庭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因此导致孩子心理上“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我行我素”任性等。根据我国有关方面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儿童的心理素质合格为19%, 而美国为41%, 日本为60%以上。有人曾说:“中国的孩子聪明才智是世界闻名的, 同时他们的心理素质之差也是出名的。”造成中国孩子心理素质差与他们的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观点是密不可分的。

一,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重智轻德。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成长当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也是未成年人在成长中所收到的第一教育。在很多家庭中, 只重视了孩子智力方面的教育, 把能够获得好的成绩上大学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标准, 忽视了孩子品德方面的教育。如:有的家长教育孩子, 在集体中, 任何事情自己都不能吃亏, 什么团结互助, 社会公德都不用遵守等。忽视了德的教育, 不知道怎样做人, 没有做人的准则, 只关心自己, 缺乏对他人的关爱, 对社会的关心, 使之成为一个自私又低级趣味的人。

2, 重知轻能。当今家庭中, 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受历史原因, 社会环境的影响。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知识缺乏, 教育水平低, 社会变化认识不足, 往往认为孩子学习好是最重要的事, 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 学习很不错, 但应变能力, 劳动能力, 语言交往能力, 自律能力, 生存能力, 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显得比较差。

3, 重养轻教, 追求金钱和物质的享受。当今很多家庭中, 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 满足孩子的物质方面的一些需求, 如生活的、营养方面的一些需求。以宠、以爱代替教育。久而久之, 让孩子养成了金钱和物质享受的习惯, 忽视了对孩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计划用钱的教育, 长此下去, 一旦生活环境发生改变, 孩子将无法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 失去生存能力。

4、重言教, 轻身教。有很多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中, 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 这也不是那也不对, 贪玩好耍, 不求进步, 但家长忽视了自身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当今家长, 均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挣脱出来, 有了更多的时间交朋会友, 经常是几个朋友坐在一起打牌到深夜。而家长却常常对孩子这样说:“你们又在玩, 不读书, 不做作业, 不做……不做……, ”总是指责孩子, 没有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去读书学习。理由很充足:父母是成年人, 可以玩, 孩子没有长大不能玩。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尊重长辈, 关心他人, 其家长本身却对其长辈不尊重, 对父母不孝敬, 对他人不关心。

古语说:“身教重于言教”, 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面前, 少一些指责性的唠叨, 简单空洞的说教, 处处以身作则, 孩子也会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感染。家长要求孩子什么, 自己首先做到, 用润物无声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棍棒教育。古言道“不打不成才, 黄荆棍儿出好人”。在我们的家长中, 经常这样说, 行动上也就这样做, 不管孩子做错了什么, 首先, 拳棍交加, 进行一次暴风雨般的皮肉洗礼, 风雨过后, 孩子还弄不明白为什么受了这般皮肉苦态度态度, 总是埋怨父母不喜欢他, 甚至怀疑是否亲生。粗暴教育方式所产生的后果是: (1) 孩子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 粗暴的态度会使其精神紧张, 有损身心健康, 造成两代人的感情隔阂; (2) 孩子因慑于暴力, 往往不敢向父母讲实话, 久而久之, 容易养成说谎话, 不诚实的恶习; (3) 孩子的模仿性很强, 以后也会成为粗暴的人。

二、家长应学习一些科学的家教方法

有人说过:一个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 不如说是掌握在父母亲们的手里?社会的未来必须由新生一代来承担, 而父母亲就肩负着塑造未来的重任。由此可见, 父母亲教育方法与父母亲的教育态度、教育水平、文化素养等是密切相关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要提高人口的素质, 促进社会教育化、学习化, 必须加强对家庭生活的科学指导, 使家庭生活能形成一个优良的学习教育环境, 逐步走向现代化、科学地教育子女, 让孩子在家长的影响和教育下认识周围的环境。家长对待人生、事业、生活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 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 耐心教导, 不做违背社会道德与规范的事。在家里, 从小事做起, 加强各方面的能力训练, 听从父母的教育, 尊敬长辈, 并在家里的交流中, 训练他们的语言交流的能力。家长对孩子重复犯错, 也要耐心指导, 给予多次改正的机会。平时, 在家里家长要处处以身作则, 要求孩子怎么做, 家长首先怎么做, 事事起表率作用。培养孩子勤劳、勤俭、不讲吃穿、不攀比的好习惯, 让孩子在家长??第一位教师面前受到良好的教育,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 父母应避免以下情况:

1、过分保护, 从小娇生惯养, 使孩子过着“饭来张口, 衣来伸手”的依赖生活。

2、父母在教育时过于严厉, 甚至子女稍不服从就挨打, 不给饭吃等。

3、对子女过分干涉。不给子女以信任, 甚至成年后还要干涉他们的生活。

4、经常包庇子女的缺点和错误。

篇9:家长素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分析

【关键词】家长素质;孩子成长;影响;文化素质;心理素质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达芬奇说过,“教育孩子,首先从改造孩子的父母开始”。这句话明确道出了家长的教育观和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道理。这就需要科学分析家长的各方面素质给孩子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全面提高家长的素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1家长的文化素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1.1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素质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我的思想之所以发展,某种意义上常源于好奇。”诚然,学前阶段的孩子正处在智力发育成长中,对周围的一切常感到陌生而又新鲜,他们对家长往往会提出许多的“是什么”或者“为什么”等疑问。在这些“是什么”和“为什么”中,就蕴含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孕育着儿童的智慧。每当孩子向家长提问后,家长能否给孩子一个正确或者满意的回答,这完全取决于家长的科学文化素质。为此,家长要与孩子一道学习,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可涉猎更多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科类的书籍,激发自身的学习激情,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给孩子以积极正面的文化影响,这不但能正确回答孩子的诸多疑问,还能因势利导地启迪孩子的智力,使孩子养成自觉探究学习的习惯。与此同时,家长拥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有助于创造更多与孩子切磋的机会,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文化氛围。另外,从宏观角度看,家庭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涉及卫生学、生理学、教与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家长所精通的教育科学知识越多,则对孩子的成长教育越有利。

1.2音、体、美方面的素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就提出了儿童的培养要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其成为“四有新人”。如今在我国,尽管基础教育已全面普及,但出于各种因素,不少家长在青少年时期依然未能完整地接受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这就对其今后的个人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在素质教育全面推广的今天,德、智、体、美俱佳的教育目标早已深入人心,对于家长而言,为了给孩子留下一个积极的影响,必须下决心培养这方面的兴趣。例如,对于当前学前阶段的孩子报培训班学习电子琴、钢琴、吉他、绘畫等技能,家长不妨跟着孩子一道学。为鼓励孩子提高学习效率,家长可与孩子比赛谁掌握得更快,当家长遇到“不懂”的地方时,也要“不耻下问”、虚心请教,以此增强孩子的成就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对于体育方面的知识,家长可与孩子举行“体育竞赛”,比一比谁是赢家;有条件时也可在家举行一些户内体育运动。通过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知识,使家长与孩子的音、体、美素质获得同步提高,对于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2家长的思想素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2.1家长的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家长的思想素质会通过其工作、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表露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价值观是思想素质的重要元素,正确的价值观无疑对孩子价值观的培养起到正面示范作用。目前在我国,价值观的衡量要以是否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家长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无疑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家长常关注国家前途,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常给孩子讲述屈原、杨家将、岳飞、戚继光、郑成功等爱国名人的故事,孩子便会从小养成热爱祖国、为国家奉献一生的崇高价值观。家长常关注社会及身边的凡人善举,给孩子讲述雷锋、时传祥、孔繁森、许振超等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孩子就会从他们身上汲取正能量,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当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臻完善,社会观念也在日益变化,一些家长也会不可避免地养成庸俗的价值观,如一些家长做生意,竟总想着投机取巧、想用最低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长此以往,孩子便会养成不劳而获、养尊处优、不守诚信的不良价值观,这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家长必须以高尚的、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孩子,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身教”。

2.2家长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与孩子共同生活在一个家庭里,家长生活习惯的文明与否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文明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一盏明灯,家长要从家庭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培养孩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例如,家长必须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按时做家务,生活用品与学习用品归类摆放整齐。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习惯将直接影响孩子,家长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习惯,孩子也会自觉主动地加以模仿,如他们会主动帮助家长做家务,自己学会叠被子、收拾房间,培养自身的家庭责任感。此外,家长要注意用语文明,切不可当孩子面说任何脏话、气话、大话,教给孩子文明用语,提倡和谐有序的家庭生活习惯。

2.3家长的思想认识对孩子的影响

家长的思想认识对于孩子的成长乃至前途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家不再对大学毕业生实施分配工作的政策,家长当时如果认为继续读书无意义,并未体会到政策所带来的好处,同时流露出抱怨甚至不满的负面情绪,这种思想无形中会给孩子留下“读书无用”的错误理念,影响孩子对受教育真正意义的理解,进而造成孩子不思进取、厌学、逃学、吸烟、酗酒等恶习。若他们过早踏入社会,则难以抵抗不良诱惑的侵蚀,甚至犯下更大的错误。从这个角度看,家长必须端正自己的思想认识,不能由于自身的错误思想认识而影响孩子的成才;同时,家长必须做称职的监护人,督促孩子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家庭的骄傲、社会的栋梁。

3家长的心理素质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3.1家长的心理健全程度影响孩子的成长心态

家庭是心灵的港湾,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成才,而家长的心理素质又对孩子的成长心态产生直接的影响。例如,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优秀个性的养成以及心理素质的健全程度,均与家长的心理素质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家长拥有健全的心理,为孩子未来的身心健康奠定基础。

3.2家长对家庭和生活的态度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首先,家长要让孩子告别懦弱、学会谦让,在对孩子开展心理教育时,要明确孩子内心的理想和愿望,并多鼓励、多沟通、多对话,帮助孩子树立自我意识。其次,家长要尽早让孩子摆脱依赖,走向自立自强,如在公共场所遇到一些困难,家长要让孩子独立想办法解决,可在一旁监督并指导。再次,要利用生活小事,告诫孩子面对困难或挫折时要自强不息、顽强拼搏,遇到困难要冷静,树立不屈不挠的精神。

4结束语

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家长必须加强自身的素质培养,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孩子面前时刻发挥模范表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磊.浅谈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必备的素质[J].成功(教育),2010,13(04):162.

[2]李亚杰.当代家长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0(05):25-26.

[3]唐玉霞.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作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5,20(13):55-57.

篇10: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不对孩子说:“妹妹已经会数数了,你还不会,你可真笨!”哪怕他真的比别的孩子差。总是拿比他强的孩子和他比较,最能挫败孩子的自信。

2、让孩子偶尔当当家

带孩子去超市,把待付款交到他手里,让他交给收银员。他还不会算账,但至少让他知道钱能买东西。逐渐让孩子自己掌握零用钱,让他当家,会增加他生活的自信心。

3、让孩子选择自己的衣服

给孩子购买衣物,让孩子自己挑选颜色和款式。也许他选的颜色你并不喜欢,但不要否定他的眼光。孩子的意见被尊重是他自信的开始。

4、和孩子平等相处和交流

篇11:家长对孩子教育的8个方法

虽然,谁都经过了孩子这一个阶段,这样说来,谁都能读懂孩子们的所作所为。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一直以来,如何和子女融洽相处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矛盾。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长对孩子教育的8个方法,希望有所帮助!

1、和孩子们做朋友

很多父母都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上,自己的主张,所作所为即使本身是错的,在孩子那里也一定是对的。就好比过去的皇帝,不论皇帝做什么,在臣子眼中,这都是应该的。

不能这样,父母应该和孩子们做朋友,他们做错了,父母勇于指出他们的错误;父母做错了,也要让他们大胆的指出来,而做父母的也一定要改正错误。

2、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兴趣爱好,如果发展的好,一般就变成特长了,所以,做父母的一定不要剥夺孩子获得特长的权利。要经常注意孩子们,看看他们都有什么兴趣爱好,除了违法犯罪的事情外,父母一定要尽量支持他们。

比如,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练武功”,当时,兄弟两一有时间就会跑到院里比划,但每次爸爸都会严厉斥责:“你们兄弟两有病呢?”

各位尊敬的父母,请不要这样,一定要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在如今这个社会,谁要是没有特长,注定要被社会淘汰的。

3、改变说话的语气和方式

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和孩子们说话的语气要改变,不要一副天王老子命令奴才的.口吻,而要经常说一些诸如“我希望你会/不会……”“我希望你能/不能……”语气中多带一些请求、商量的口吻,而不是命令的口吻

4、给孩子尝试的独立空间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突然,有一天,孩子为达到某件事情,一次次尝试,这个时候,做父母的要注意,你最好给他一句鼓励的话:“亲爱的,我相信你可以的!”然后转身离开,千万不要盯着他做,或者在他身边转来转去。

5、孩子没有“好”“坏”之分

做父母的千万不要用“好孩子”和“坏孩子”来评价孩子。在我们身边,我们经常能看到或者听到这样的交谈:“你如果做了某件事,你就是坏孩子……”

做父母的一定不要这样说,父母可以说:“孩子,你做的哪件事是错的,我不太喜欢,我喜欢你这样做……”

孩子们对“好”和“坏”看的非常重要,所以,千万不要拿这两个字评判一个孩子。

6、要过程不要结果

一定要记住,父母不是老板,孩子不是员工,对于孩子,我们要的是过程,不是结果。如果父母多赞赏孩子付出的过程,那么,他们在日后也一定会不惜艰辛的付出,然而,如果父母只会赞赏结果,那么,走捷径、动歪脑筋就成家常便饭了。

7、不要太在意成绩本身

这是大部分家庭比较严重的问题,太过于重视成绩,“你必须考100分”,父母们,千万不要这么做。当他们带着成绩单回家的时候,不要直接询问他们考了多少分,而要对他们说:“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考了个好成绩,我给你买好吃的了……”

也不要急于看成绩单,最好能让孩子主动告诉你成绩。不要太在意成绩本身,考不到100分也不要斥责孩子,毕竟不是谁都能考100分。

8、参加孩子邀请的各种活动

当孩子说有运动会或者家长会,这个时候不论你多忙,一定要抽时间过去看孩子表演,这是鼓励孩子最好的方法。

篇12:家长应停止对孩子的吓唬教育

孩子一辈子的幸福感和安全感,都是这样被你们吓唬没的!家长请注意!孩子不是吓一吓就会变乖哒~

昨天小编和朋友们聚餐,聊起小时候每逢我不吃饭、不睡觉、不听话的时候,爷爷奶奶总会吓唬我:

“门口有大灰狼,再不听话就咬你!”

“不好好吃饭的小孩是会被乞丐背走的!”

当年的小编还年少无知,一被吓唬立马规矩,因此奶奶总是屡试不爽!

万万没想到!我一说这段回忆,立刻引起大家的共鸣!原来每人儿时都有过被吓唬的经历!说起来是笑谈,但事情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笑,因为我们发现,不少被吓大的成年人至今都不敢走夜路、关灯睡觉、怕黑怕鬼,更有甚者一辈子都陷入自卑的深渊……

那么!今天咱就聊聊「吓唬教育」。

『曾经我们被吓唬的那些名言』

●赶快睡觉,你再不睡大灰狼就会来咬你的!

●外面的乞丐没饭吃,你不好好吃饭他就会把你背走!

●你再哭警察叔叔就会把你抓走!

●你再不听话,门口王大爷就会来割你的耳朵!

●阎王的小鬼专门抓不乖的`小孩!

除了这些,动物类的狮子、老虎、大黑熊也常常出场,人物类的警察叔叔、会打针的医生、会背小孩的乞丐也司空见惯,更有“脑洞大开”的父母会想出「长舌怪.小鬼」等牛鬼蛇神。

小编曾经以为这种OUT的「教育」方式早就被新时代的父母们所遗忘,直到前段时间听到邻居吓唬她四岁的女儿:“你再不听妈妈的话,我就把你送给别人!”大家是不是到现在还会害怕「会割耳朵的王大爷」、「会背小孩的老奶奶」?

那我们不禁要思考:「吓唬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深远影响?在这里,小编必须要说,「吓唬教育」对于尚还年幼涉世未深天真烂漫的孩子来说,

百!害!而!无!一!利!

「吓唬教育」容易增加孩子的恐惧心理

大人吓唬孩子的时候也许正在气头上,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大人随口一吓唬,孩子可能就深深记住了。当他们晚上睡觉的时候,可能真的以为会随时出现豺狼虎豹,影响睡眠质量;当他们正常表达负面情绪的时候也会害怕父母不要自己而感到不安;当出现各种不受控的情况的时候就会害怕被人抓走……总是被恐惧、不安包围的孩子会经常性做噩梦、夜哭,过度依赖父母寻求安全感,以致于成人之后依然无法独处。

「吓唬教育」容易让孩子变得自卑

吓唬孩子通常都是为了起震慑作用,但成长初期的孩子心理相对来说还很脆弱的,总是吓唬孩子,他会在潜意识里“强化”自己的性格标签:不乖、不听话、不懂事、办坏事等等……在孩子思维、认知、语言等能力不成熟的情况下,我们就已经通过“吓唬教育”给孩子悄悄埋下了自卑的种子,使其长大后容易丧失自信心。

「吓唬教育」容易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

「警察叔叔来抓你了」是很多大人用来吓唬小孩的「名句」,但幼小的孩子最初并不知道警察是做什么的,也不知警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但被大人这样「发挥」之后,警察在孩子心里就变成凶狠、可怕、抓小孩的角色,从而对警察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知。假如真遇到危险或需要求助时,孩子极有可能不敢主动求助,以致于对自身安全造成威胁甚至二次伤害。还有的家长用医生、护士打针吃药来吓唬孩子,造成孩子生病需要去医院的时候哭闹不配合。

既然「吓唬教育」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那么它就应该被当做「四旧」而被摒弃掉不是吗?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首先要先学会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不同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

上一篇:村自查情况汇报下一篇:高二数学月考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