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预警管理制度

2024-05-22

安全预警管理制度(共8篇)

篇1:安全预警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预警制度 目的

为了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及时分析和查找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研究控制事故的对策、措施,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做好各项预防工作,切实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特制定本制度。2 适用范围

本规定使用于公司所有分厂级部室的安全生产预警工作。3 内容

3.1 有下列情况时,各部门必须发出安全生产预警通报。

(1)出现安全生产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

(2)重大节日:元旦、春节、“十一”国庆节“五一”劳动节及“两会”召开之前;

(3)重要会议:国家、省市召开党代会、人大、政协会议;(4)特殊季节:夏季高温、雨季、汛期、冬季严寒;

(5)自然地质灾害、恶劣天气等;(6)生产建设高峰期之前;

(7)本地区或其它地区连续发生一般事故和较大以上事故、一次死亡三人以上事故;

(8)与往年相比事故上升幅度较大;(9)较大以上事故隐患长期得不到整改;(10)事故控制指标超出;

(11)迟报、瞒报、漏报、谎报事故;(12)其它情况。

3.2 接到安全生产预警通报的单位,应认真分析和查找本部门、本单位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深刻吸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提前作出符合本行业系统实际情况的安全生产工作布置,并将整改方案、整改措施、整改结果及时上报公司安环科。

3.3 各部门安全生产预警工作要做到有部署、有措施、有落实,及时消除安全生产隐患,并做好记录备查。

3.4 预警通报将作为各各部门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于三次受到预警通报、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存在重大事故隐患没有及时整改的部门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

篇2:安全预警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积极推进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好我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使我市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处于可控制状态,及时缓解、控制和消除食品安全质量风险隐患,全面履行食品流通领域、生产加工、餐饮消费以及种植、养殖、包装、仓储、运输、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安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国务院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特别规定》以及《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结合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三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市需要由各级政府和各监管部门统一组织处置的在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及隐患。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依据本制度,发布预警警报:

(一)在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中食品质量监督抽查或定期监督检验中,某一类(种)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指标合格率低于该类食品的五年平均合格率。

(二)各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执法案件以及年审、巡查、回访等监管工作中,消费者的投诉举报、社会维权组织、大众媒体反馈的食品安全质量信息中发现可能存在区域性危害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

(三)出现多点散发的同一原因或相似原因的食源性疾患。

第二章基本原则

第四条以人为本,减少危害。要坚持事前防范的总体原则,建立检测网和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各有关监管部门切实履行食品流通、生产加工、餐饮消费以及种植和养殖、包装、仓储、运输、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减少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第五条统一领导,市区县分级负责,责任明确。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区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质量风险预警警报的发布,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第六条快速反应,长效监管。卫生、工商、质监、农牧业、粮食、商务、海关、环保、教育、盐务、公安、财政以及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场所,尤其是高风险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贮藏、经营、消费等环节的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建立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报告系统,及时分析食品安全问题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和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做出预警分析评估,并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

要定期对所管辖行业和区域的食品质量状况、定期监督检查情况、案件查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问题隐患,要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早化解,及时向市政府汇报,并拿出处理意见,防止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对重大食品安全质量隐患,要及时发布预警警报。

第三章预警分析

第七条各监管部门在工作中要及时收集执法检查、巡查、抽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投诉举报的、相关部门通报的和媒体报道的、有关国家和省市自治区已经采取措施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一经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信息,要在第一时间向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同时报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食品安全问题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工作,应在2个小时内完成整理、登记、上报工作。

第八条建立安全应急处理专家库。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在收到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食品安全隐患信

息后,要立即组织有关人员和专家对突发事件和食品安全隐患的危害、影响范围、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是否发布预警警报及警报级别,并及时向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汇报。

第四章预警警报分类

第九条通过对食品安全隐患信息和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分析评估,根据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制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把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警报分为三级:黄色、橙色、红色警报。

第十条黄色警报:当某一行业或某一类(种)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指标合格率低于该类食品的五年平均合格率;出现一般项不合格情况或区域性不合格情况,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或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出现涉及全市区域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的,发布黄色预警警报。

第十一条橙色预警警报:当某一行业或某一类(种)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指标合格率低于该类食品的五年平均合格率的90%(?);出现区域性食品制假售假情况或少数企业出现生产加工假冒伪劣产品,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较大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或食品安全事故的,发布橙色预警警报。

第十二条红色预警警报:当某一行业或某一类(种)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指标合格率低于该类食品的五年平均合格率的80%(?);出现大范围生产加工假冒伪劣产品,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非食品原料、发霉变质原料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等严重社会影响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布红色预警警报。

第五章预警报告制度

第十三条 市食品安全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报告系统。

区地方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当按照食品安全监管的有关规定,主动监测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并按规定报告。

第十四条 食品安全预警发现单位报告

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发现后,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当地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及有关部门报告。特殊情况下直接上报市政府(如出现重特大食物中毒事故或其他食品安全恶性事件)

第十五条报告范围

(一)对公众健康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损害的食品安全隐患;

(二)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流通、消费等环节中食品质量监督抽查或定期监督检验中,某一类(种)食品质量合格率低于五年平均合格率;

(三)各职能部门的日常工作和执法案件,消费者的投诉举报,以及年审、巡查、回访等日常监管工作、社会维权组织、大众媒体反馈的食品质量信息中发现可能存在区域性危害的食品安全质量问题。

(四)因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已经导致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的。

第十六条 下级向上级报告

地方人民政府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接到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报告后,应当立即向上级人民政府和上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责任报告单位

(一)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贮存企业及餐饮单位;

(二)食品检验机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以及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单位;

(三)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发生(发现)单位;

(四)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和有关部门。

第十八条责任报告人

(一)行使职责的地方各级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

(二)食品检验机构、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以及与食品安全有关单位的工作人员;

(三)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工作人员;

(四)消费者。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得阻碍

他人报告。

第十九条报告时限要求

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发生地人民政府或有关部门应在知悉该食品安全预警情况后1小时内做出初次报告;根据预警处理的进程或者上级的要求随时做出阶段报告;在预警处理结束后10日内做出总结报告。第二十条初次报告

应尽可能报告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可能导致的危害程度、报告单位及报告时间、报告单位联系人员及联系方式、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以及该预警情况发生发现后采取的措施和控制情况等。第二十一条阶段报告

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包括预警的发展变化、处置进程、原因等。第二十二条总结报告

包括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隐患鉴定结论,对该预警情况的处理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第六章预警警报的发布

第二十三条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和区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组织专家对食品安全隐患和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提出是否发布预警警报及警报级别,并立即向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汇报并提出发布预警警报的建议。经审议批准后,应在12小时内发布,并启动快速反应,同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并向有关监管部门通报。

第二十四条黄色预警警报由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发布,橙色、红色警报由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发布,红色警报同时向自治区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

第二十五条预警警报由发布单位根据情况向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提出申请,经审批后发布,同时向当地政府报告。第二十六条预警警报发布后,发布单位要立即根据情况制定整治方案。

第七章快速反应

第二十七条在收到食品安全质量风险预警警报后,应立即启动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根据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第二十八条调查评估:要针对预警警报中提到的问题,尽快组织对辖区内的相关食品流通领域、生产加工、餐饮消费以及种植和养殖、包装、仓储、运输、消费等环节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调查,查清食品原料来源、产品市场流向等信息,科学评估预警警报中涉及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危害,并按要求尽快上报调查评估结果。

第二十九条发生食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要同时启动《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第三十条执法检查。针对发布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警报,要制定整治方案,对辖区内可能存在问题的食品流通领域、生产加工、餐饮消费以及种植、养殖、包装、仓储、运输、消费等环节的产品生产加工单位进行拉网式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产品,要立即封存,对有关生产加工企业依法采取责令停止生产、停止销售、责令召回等措施。

第八章信息发布

第三十一条坚持信息发布统一归口的原则,根据对风险信息的评估向社会发布风险信息警示通报,提醒消费者、企业采取措施预防风险引起的危害和可能引起的危害。同时,联合新闻媒体,加强舆论导向工作,消除社会恐慌心理。对于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及重大突发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情况及处理结果,统一由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对外发布,未经许可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泄露或公布。

第九章预警解除

第三十二条在食品突发事件或预警警报的食品安全问题得到缓解、控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对群众饮食安全和健康的威胁已经消除,由发布预警警报的单位负责解除预警警报。预警警报解除后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工作,以便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提供借鉴。

第十章工作保障

第三十三条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从提高改善民生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对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与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相关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实行一把手负责制。

第三十四条 应急保障

(一)信息保障

食品安全委员会建立重大食品安全预警的专项信息报告系统。食品安全事故和食品安全问题发现后,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该食品安全预警信息。

(二)人员保障

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组织食品安全监察专员及相关部门人员、专家参加食品安全预警的调查处理。

(三)技术保障

食品安全预警的技术鉴定工作必须由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承担。当发现重大食品安全预警时,受食品安全委员会和(或)相关监管部门委托,受委托的检测机构应立即采集样本,按有关标准要求实施检验和监测,为食品安全预警警报的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四)物资保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食品安全预警应急处理所需设施、设备和物资,保障应急物资储备,提供应急救援资金,所需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食品安全事故的特效药品的储备工作。

第三十五条整合资源,加强保障。食品安全质量突发事件风险预警警报一经发布,要在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迅速协调沟通各职能部门,整合资源,使所需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有效地保障,不得以任何理由影响、延误应急工作的开展。

第三十五条通信畅通,及时反馈。食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风险预警一经启动,要建立高效畅通的信息报告、反馈、传递、交流网络,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上下信息畅通,及时准确掌握食品安全问题或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保证食品安全问题或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以有效处置。

篇3:建筑安全预警管理系统构建

一、建筑安全预警管理的概念

建筑安全预警管理, 就是根据建筑企业日常的安全管理活动的过程与结果是否满足安全生产的管理目标和要求, 来确定建筑企业的运行处于“事故状态”或“正常状态”, 并由此做出对策的管理活动。它是对建筑企业运行进行监测和评价, 并在事故隐患发生的情况下, 采取既定的组织、管理方法干涉和调控其运行过程并使之恢复正常状态的活动。

二、建筑安全预警管理系统设计思路

根据系统非优理论, “优”范畴包括最优和优, 即成功的过程和结果;“非优”范畴包括失败和可以接受的不好过程和结果。实际上, 任何系统大部分存在于“非优”范畴之中, 以“非优”范畴的角度去分析系统形成非优的行为是一种比较适用的思想方法, 简称“非优思想”。利用系统“非优思想”来构建建筑安全预警管理系统的基本程序是:

1、尽可能全面系统地收集工程项目系统中的非优事件、非优状态发生和发展的大部分信息 (即建筑施工事故发生的类型、事故发生的部位) , 列出各种非优状态的分布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统计) , 建立非优信息库。

2、以系统科学原理为指导, 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系统的分析与整理, 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主、次要因素和内、外部条件以及非优状态的主要特征量, 构建一个预警的指标体系, 并对建筑生产所处的各种安全状态的范围做出科学的定量估计。

3、正确评价当前工程项目的状态, 并准确地预测各种安全状态可能发展的趋势, 并将趋势值与各种安全状态的范围 (预警准则) 进行比较, 经过计算分析及时发出警示信息。

4、按照警示信息, 决策者应在短时间内做出大致的判断, 寻找引起事故可能发生的原因和根源, 实施预控对策, 防止事故发生或减少事故损失或抑制事故进一步恶化。

5、预控对策实施后, 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安全状况进行动态的跟踪监控,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对预警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不断地调整更新。该系统运行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三、建筑安全预警管理系统运行模式

根据信息论、控制论和决策论的基本原理, 本文构建了基于数据挖掘和数据融合相结合的建筑安全预警管理系统运行模式, 如图2所示。 (图2)

由图2可知, 预警的主要依据是信息, 因此首先必须建立一个灵敏的预警信息系统, 该系统不仅包括历史的监测数据, 而且包括项目的及时信息。然后, 对建筑安全历史监测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 建立数据融合的模板。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会有很多不安全的因素发生, 通过现场监测把这些因素转化为数据送入预警系统中, 然后进行数据库的查询, 若该数据的融合结果已经存在, 则直接输出数据库中的结果;若该数据的融合结果不存在, 则先要进行数据的融合, 然后再输出融合的结果。接着, 根据输出的结果进行预警分析, 预警分析通常要经历四个步骤:监测、识别、诊断和评价。最后, 根据预警分析的结果制定一系列的预控对策。

四、建筑安全预警管理系统指标的建立与评价

为了监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状态, 必须通过建立指标体系来进行衡量和评价。根据事故成因理论, 建筑安全事故的成因可以归结为四类因素, 通常称为“4M”因素:即人 (Men) 的不安全行为、物 (Machine or Matter) 的不安全状态、环境 (Medium) 的不安全条件和管理 (Management) 的缺陷。

本文在构建指标体系时, 遵守的是以下原则:

1、科学性。

建立建筑安全预警管理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要正确反映客观实际事物的本质, 能反映出影响建筑安全事故的主要和次要因素。同时, 每一项指标的概念应明确, 界限要清楚。

2、系统性。

建筑安全预警管理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有机整体, 选取时应该从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使该体系指标尽可能目标一致, 相互联系, 层次分明, 反映全面且精炼。

3、可行性。

每一项指标的设置必须有实际的意义, 且有足够的数据的支持, 便于量化计算, 尽量使评价程序和工作简化, 可操作性强。

4、可比性。

选取的指标要能够通过现有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量化, 这样才能做出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和比较。

5、动态性。

安全事故产生的原因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 危险因素也始终在变化, 所以指标也是动态变化的, 以适应未来的改进需要。

建筑安全预警管理系统指标体系分解如表1所示。 (表1) 指标体系确定了之后, 我们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一个项目的安全等级进行评判。具体步骤如下:

(1) 建立综合评价指标集。根据表1, 指标体系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集U为:

(2) 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确定权重值的方法可以采用相对重要程度相关等级计算法, 这种方法可靠性高且误差小。A={a1, a2, a3, a4}为U的权重分配, A1={a11, a12, a13, a14, a15, a16, a17, a18, a19};A2={a21, a22, a23, a24, a25};A3={a31, a32, a33, a34, a35, a36, a37, a38, a39};A4={a41, a42, a43, a44, a45, a46, a47, a48}为U1, U2, U3, U4的权重分配。

(3) 选择评价集。根据项目的安全状况, 可以选取四级评价集, 如:V={V1, V2, V3, V4}={好, 较好, 一般, 差}

(4) 建立综合评估矩阵R。请部分专家对各个因素依据评价集进行投票评价, 得到每个Ui的单因素评价矩阵Ri, 如:

(5) 作矩阵的复合运算得某个对象的综合评判结果矩阵Bi, 从而得到指标的评价矩阵B, 然后对B进行归一化处理。如:

(6) 求总目标的评价向量C, C=A×B。

(7) 对总目标评价向量C用最大隶属度原则选取, 得到评价等级。根据评价等级的结果, 在综合考虑了非定量信息的情况下, 发出预警信号, 做出预警决策。

五、建筑安全预警管理系统信号的设计

根据项目的不同阶段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的评价值大小, 通过类似于一组海洋气象“风力”信号标志:双红色、单红色、单黄色、单绿色三角旗来发出预警信号, 分别表示项目状态处于“危险状态”、“逆境状态”、“准逆境状态”和“顺境状态”, 从而可以得出一个预警信号图。通过该信号图, 我们可以对工程项目的安全状况作出评估, 同时可以观察分析信号的变动情况, 来判断未来安全状况的发展趋势。

我们可以先设定每一个信号不同的分数段 (十分制) 作为评价标准, 如表2所示, 当评价的结果经过归一化处理后落到这个标准的一定范围内时, 信号系统就会亮出相应的信号来警示管理人员。当管理人员收到信号后, 应及时采取预警对策进行预控。预警对策的方法是首先应对使项目产生逆境的最大权重因素进行分析, 然后依次分析相对次要的因素, 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警规避。 (表2)

六、结论

本文构建了建筑工程安全预警管理系统, 该系统可以对建设项目的安全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并及时反馈给项目预警部, 项目安全管理人员根据预警部的信息采取及时的预控措施, 可以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或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该系统通过计算机编程人员编写成程序软件后, 可以将建筑业的很多不确定因素定量化, 而且操作简单, 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注:▲▲-双红色;▲-单红色;△-单黄色;▽-单绿色

摘要:由于建筑业一直是事故发生率比较高的行业之一, 加之建筑行业有很多不稳定因素, 因此建筑安全管理一直是企业管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保证建筑业的良好发展, 本文构建了建筑安全预警管理系统, 这对建筑企业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建筑安全,预警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佘廉, 胡华夏, 王超.企业预警管理实务[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佘廉.企业预警管理论[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3]孙波, 刘振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建筑企业安全管理[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4]林成.安全预警管理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 2006.

篇4: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探究

食品安全管理风险预警管理的意义

(1)风险预警更加体现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目的是保护公众健康。(2)风险预警也有利于食品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提前预防可以预见的危害。(3)以实施风险预警为目标,可以更好地实现各部门监管信息的综合分析和综合利用能力。(4)有利于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针对性,与投入大量资源开展常规指标检测相比,风险预警是食品安全管理中经济有效的方法。

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存在的问题

责任主体不明确。在权限分配上,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分属不同的部门,预警管理也较为复杂。管理职能较为分散,并且存在越位、错位和缺位等现象。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涉及诸多环节和领域,其权限分属多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在信息共享和相互协调方面较差。对于这些管理部门的责任和义务,目前还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工作中很难做到尽职尽责,出现问题后更是互相推诿,逃避责任。

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目前,我国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还不够完善,系统性和协调性不强。从农田到餐桌,每个环节都会对最终的食品质量造成影响,然而当前的法律法规并不能进行全面的涵盖,在执法的过程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制定一部完整而统一的,针对于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的法律势在必行。

技术装备手段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很多方面仍然与之存在很大的差距,如监测机构、设备、人员方法等,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当前技术水平的限制。发达国家拥有大型的精密仪器和检测技术,而我国在污染物的检测方面则较为欠缺。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一部分地区的检测检验机构设备和仪器较为简陋,功能单一,对于突发性的食品安全事件难以应对,对于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也存在不足。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完善。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标准非常重视,在实施标准化战略的广阔领域,发达国家将食品安全标准作为了关注的重点,并把健康保护作为发展的目标。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且有交叉重叠混乱的现象,进而导致缺乏权威,让企业无所适从。

管理制度缺位或不规范。首先,我国传统的管理方式通常以事后管理为主,缺乏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管理的机制。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主要采用产品抽查和事故调查等方式来实现,然而这种管理方式过于简单,现代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趋向系统化、专业化,采用旧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食品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其次,食品质量安全信息的资源严重不足,相应的体系不健全。目前全国互通的信息网络体系还没有建成,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不能为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相关的决策部门提供食品安全的信息,现有的信息不集中,共享机制欠缺。

国家财政投入不足。财力不足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这就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急需的检测项目,在能力上较为欠缺。我国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尚有不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日益加大,对于食品卫生监督管理水平的提高极为不利。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执法机构只注重罚款,监督执法工作不够认真负责,无法有效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

科技实力不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对于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的管理已经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果。相对而言,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工作则起步较晚,缺乏专业性人才,基础较为薄弱,危险性评估技术也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需要积极追踪世界先进的科技发展动态,分析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并在关键的技术领域进行基础性的研究。

预警管理人员职业化水平不高。当前,我国从事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的人员,其专业背景较为单一,因此知识面较为狭窄。此外,我国对于从事预警管理工作的人员的培训要求不高,对于任职资格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缺乏系统而完整的考核制度和培训制度。

完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的措施

明确责任主体,构建科学统一的管理体系。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采用多部门管理的方式,因此应建立以政府职能部门、决策中心负责人、辅助参谋部门组成的专职性机构,对多部门的管理体系进行协调,同时使每个机构的作用和职责都得以明确,使之协调一致的工作。

完善法律、标准。在完善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的过程中,应该运用法律进行约束,完善立法约束形式,从而能够确定预警机制的标准,能够确保预警机制与法律之间相互配合。安全标准的在制定的过程中联系实际的同时应具有长远、可持续的发展眼光、切实以人为本、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涉及食品一些列环节的安全标准制定,切实保证食品质量安全法律、标准的系统和完善,为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切实依据。

构建合理的预警系统。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危害了人们的健康和安全,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应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而安全预警机制的建立则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应以创新、全面、及时和高效为原则,形成科学有效的预警机制。

建立快速反应系统。在危机发生前通常会有一定的预兆,食品质量安全事件也同样如此。捕捉这些征兆的信号,并了解、评价和预测引发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因素,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从而了解和掌握事件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对于环境的细微变化能够及时发现,做出合理分析。当不利因素出现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危险遏制在萌芽状态,防止事件的扩大,减轻不利因素对于社会造成的影响。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机构快速反应系统的建立,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加强职业队伍建设。专业性的人才在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的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推进人才的建设,应加强国家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设立与食品质量安全预警管理相关的专业的教学点,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同时,应加强人才培训的力度,在培训的过程中,应注意根据人员所从事的具体工作来决定培训的内容,加强不同区域经验的交流,并积极引进和学习国外较为先进的技术。

提高国家重视,加大人力物力投入。根据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的需要,应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强国家食品质量控制技术的投入和研究。加强与国际发达国家的合作研究、确定新标准、包括改进检测方法、研究微生物抗性、病源的控制等预防技术标准。同时要对食品安全技术和管理人员强化训练,使食品检测技术达到国际标准化。

引进先进技术,加快设备更新。改善检测设备,要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和研制先进的检测设备,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监督检测硬件方面的差距。加强现有监督检测机构的能力建设,将一批高水平的监督检测技术机构联合起来,发挥龙头作用。

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社会监管作用。加强对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分析食品质量安全形势,引导社会消费,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让消费者更多的参与食品安全立法、执法活动,发挥消费者的社会监督作用,加大科普宣传,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中国对食品安全事件高度重视,并在不断完善和修订食品安全预警系统,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网络化管理。不论是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还是产品运输及市场销售等环节都做到全面管理。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形成了从原材料加工到食品贮藏保鲜再到市场流通及餐桌消费的全过程监管格局,保障了食品的质量安全,维护了国家的和谐安定。

(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海洋渔业集团公司)

篇5:学校安全工作预警和检查制度

为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创造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特制定本安全工作预警和检查制度。

一、安全工作预警

1、健全学校安全组织,完善安全网络,制订切实可行的各类安全管理员职责,督促其认真履行;

2、做好学生的安全常规教育。如不喝生水、不购买“三无”食品、不乘无安全保障的车辆、课间活动注意安全等,使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安全制度。

3、饮水和饮食卫生安全:认真落实《学校内食堂和副食品店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对学校食堂卫生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实行食品准入制度,进货索票、索证率达100%;严把进货关、操作关、存放关、销售关,规范学校食堂管理及食品采购、加工、销售的过程管理;逐一落实责任,严格细化管理。检查校内商店是否存在霉变、超保质期、无产址、产名、生产日期的“三无“食品。

4、学习和生活场地的安全:对学生教室、食堂、图书馆、厕所、会议室等人群集中等场所做好清洁、通风,进行必要的消毒。对安全通道进行全面检查,确保通道无阻,通道照明正常,通道出口处要安装应急灯。

5、消防安全:对消防设备、消防器材进行全面排查,按照消防法规的要求,配齐配足消防器材,过期失效的要及时更新,确保消防设施完好和消防通道畅通,确保消防设施能用、够用、会用;检查线路、开关、用电设施是否安全,禁止学生携带易燃物品、引火器材进入校园。

6、交通安全:禁止未满12周岁学生骑车,禁止学生驾驶机动车,要求严守交通规则。

7、安全防范:做好有关安全预警、隐患排查、目击报告,尤其是灾害性天气(雷击、台风、暴风雨等)及地质灾害的防范;禁止学生携带凶器、有毒物品入校;建立安全危险源跟踪制度,落实安全监控管理措施,建立特殊学生的档案,落实安全结对教育措施。

二、安全工作检查制度

安全检查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消除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特制定本制度:

1、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广泛进行安全工作法律法规的教育,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氛围。

2、班级和学校安全领导小组有责任和义务对所辖区的安全进行有组织地经常性地全面检查,为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3、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检查清理。对发生交通安全隐患可能性大的路口,报请交警部门协助管理,确保学生的上学、放学安全。

4、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定期检查各班开展安全教育的情况,定期检查安全教育落实情况。

5、凡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或不安全因素,要及时组织进行整改,并做好安全记录,该上报的要及时上报。

6、检查中发现重大隐患的,负责检查的人应详实记录在案,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

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小组依据各部门责任目标内容进行检查考核,考核内容纳入班级、班主任年终工作考核。因工作失职导致本部门、本班级出现安全事故,将不得参加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评选,同时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三、成立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长:马佑光

副组长:齐璐

胡昭

员:张伟红

邹松林

唐姿

白石铺中心小学

篇6: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和预警制度

一、风险分析和预警制度的目的

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安全生产作业的危险性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风险预防及削减措施,使风险达到可接受的最低程度。对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隐患及时治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

二、风险分析和预警制度的范围 l、车辆运行安全。

2、事故及潜在事故隐患。

3、停车场地安全。

4、设备、设施、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5、人为因素(包括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6、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7、重大事故风险

三、风险分析和预警制度应采信的依据

1、国家“安全法”、“劳动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道路运输条例”。

2、“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规则”、“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工作规范”。

3、公司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4、安全管理合同。

5、企业安全生产方针、目标。

四、风险分析

1、车辆运行风险(1)行车安全 车辆在行车中因疲劳开车等原因,易发生操作失误,雨雪天路滑下沟、横滑,雾天观察不到追尾和相互碰撞,造成交通违章和事故。

(2)普货运输

普货运输风险主要体现在货损货差、撒漏造成的经济损失。(3)危险品二类

运输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会造成货物的外溢,有毒有害货物的泄漏,情形严重者会造成火灾、爆炸、冲击、化学物理污染,严重者能造成人员中毒、窒息和对周边环境污染,危及人民生命赋产安全。

(4)危险品三类

运输一旦出现碰撞事故,会造成所运货物外溢,甚至火灾、爆炸、冲击和污染,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危险品八类

运输一旦出现事故,会造成腐蚀和污染,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事故及潜在事故隐患风险

交通运输业出现交通事故在所难免,但由于当前车辆装载货物标准不规范,超载现象严重,其事故隐患为超限运输和疲劳开车。

3、停车场风险

平日正常出车,在公司场地停车较少,若逢节假日放假后,车都回场停放,容易造成车与车之间安全距离不够,一旦出现火灾会火烧连营,造成重大损失。

4、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风险

车辆灭火、防护的设施、设备、安全防护用品,如灭火器过期,灭火毯配备不齐全,一旦出现火灾会起不到防护作用。

5、人为因素

因不按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执行会出现疲劳开车、押运员脱岗、超重行车、超限超载,不按规定投保易造成交通事故和肇事后难以处理,难以把事故风险降到最低。

6、气候、地震等自然灾害

车辆在途中遇有自然灾害天气和地震时易发生倾覆、下沟、货物抛撒等意外事故,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7、重大事故风险

企业一旦发生重大事故,不仅给当事人造成生命、财产经济损失,还会给企业带来人力、物力的大量浪费和经济损失,并造成不良影响,还给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带来负面影响,还给社会和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五、控制措施 l、车辆运行安全

根据车辆运行安全风险,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制定完善安全运行操作规范,严格操作规程和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规则及安全工作规范。雨、雪恶劣天气注意行车安全,避免疲劳开车。定期召开安全会议,组织安全教育培训,按规定对车辆进行二级维护和保养,定期参加车辆安全检测和审验,使车辆长期处于良好状态。利用GPS、行驶记录仪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车辆控制规范,从业人员行为。按照安全目标责任状层层抓落实,确保安全生产无重大责任事故。

2、事故及潜在事故隐患

根据事故隐患风险制定措施,一一排查事故隐患,加强安全检查,每月不低于两次,并定期进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演练,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一旦发生事故要及时跟踪处理,从每一个环节减少损失,把风险降到最低。

3、停车场地安全风险

安全警卫人员严格执行停车场地管理规定,停车前、中、出车前对安全部位进行检查,发现问题马上通知司机和进行维修排除,经常检查灭火设施、设备是否处于良好状态,做到一旦有情况马上投入正常使用,节假日停车保留安全距离和安全通道,做到一旦出现问题,其他车辆及时脱离现场和消防车辆接近现场。加强夜间巡逻,确保不让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品停车场,确保停车场地安全。

4、按照公司安全生产资金保障管理规定,确保资金到位,专款专用。确保安全设施、设备防护用品的足额配备,及时维修、保养、更换,使之长期处于良好使用状态。

5、按照安全工作规范,进一步制定完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对违反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的,严格按公司制度和法律法规执行。

6、气候、地震及自然灾害风险

行车前要注意收听气象灾害预报,遇恶劣天气除抢险救灾外不于出车,对有自然灾害的地方要绕路行驶,不进入危险地段,以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7、重大事故风险控制

一旦发生重大事故将会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为此企业要加强值班制度,24小时有人值班,一旦发生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逐级向安全主管部门上报,并听从指挥,配合交警、公安、安检部门处理,做好防火、防爆、防污染、防泄漏准备工作,及人员、车辆、资金准备,把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救护受伤人员和安抚家属,控制事故造成的不良影响,做好事故原因的查处和人员责任的追究,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教育肇事者和广大从业人员,确保以后不再有重大责任事故发生。

六、风险控制

风险评价是控制风险的初始,关键是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和可以出现的风险而制定和选用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降低风险和减少风险损失的目的,为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工作:

l、将风险评价结果一一梳理,整理归档,做好记录,以便掌握和查找。

2、逐项对以上七项风险评价与措施对照挂钩,按照措施去预防和减少风险。

3、对风险逐一制定预案,对可能出现的隐患拿出措施和整改方案。

4、根据风险评价逐项确定责任人,进行监督监控。

5、对存在风险的部位进行整改,拿出整改报告,上报安全主管部门并逐一消档。

6、召开从业人员会议将风险评价结果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宣传、教育、培训,使其熟悉本职工作和作业环境及存在的风险和应采取的措施。

7、企业应结合工作实际不间断的定期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安全生产中的有关风险和隐患,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控制结果,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长期进行风险控制,确保风险评价目标的顺利实施。

漯河市恒通运输有限公司

篇7:安全预警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妥善处置群众关心的药品安全热点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问题,正确引导舆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规范、指导各部门、各镇食药所的药品安全舆情监测、预警及处置工作。

药品安全舆情,指媒体报道或反映的、可能或已经引起公众普遍关注的药品安全相关信息。

第三条皋兰县药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县安委办)统一领导全县药品安全舆情监测、预警及处置工作。药品安全舆情仅涉及一个食药所的,由该镇食药所及相关监管部门处置,县安委办予以督促指导。

第二章 舆情监测制度

第四条药品安全舆情监测:县安委办不定期登录本地有影响的网站论坛,及时捕捉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药品安全舆情动向,对收集到的重要敏感信息,认真分析研判、梳理汇总。

第五条药品安全舆情报告:认真整理网民反映的药品安全信息论坛,及时上报,保证涉及的部门在第一时间得到网络言论情况,争取工作主动。

第六条 舆情引导:发现情况后,在上报的同时,积极引导舆情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对群众有疑惑、有怨言的药品安全舆情多做解疑释惑、化解矛盾工作,防止以讹传讹,影响扩大。

第七条 舆情协作:按照“政府负总责、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原则,及时通报情况,通过部门间的快速协作,使舆情得到及时的正面疏导和解决。

第三章 舆情分析制度

第八条来源分析。在第一时间监控和药品论坛等主流网站上的所有舆论信息,对这些新闻或帖文进行分析与判断。确定其在舆情事件中可能存在的潜在价值。

第九条真伪分析。由于信息来源复杂,舆情分析与研判人员必须剔除虚假舆情,排除其对真实舆情的干扰,防止出现虚报、瞒报现象,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

第十条指向分析。通过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与统计,进行舆情的基本研判,提供处置措施和咨询参考意见。

第四章 舆情处置制度

第十一条药品安全舆情反映的问题涉及两个以上食药所,或虽然发生在一个食药所,但带有普遍性、问题严重,需要在全县层面处置的,由县安委办会同有关部门处置。其中,对于仅涉及单个环节或部门业务的,由县农牧、工商、等部门按职责归属归口处理;对于涉及多个环节、重大的综合性药品安全舆情,由县安委办协调有关部门处置。

第十二条各镇食药所应当建立药品安全舆情监测制度,主动、密切监测舆情。有关镇食药所获知药品安全舆情后,应及时按照第三条分工原则积极主动处置,并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对于重大药品安全舆情及其处置情况,应当及时报告县安委办。第十三条处置药品安全舆情,应当迅速调查核实、研究处置措施,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主动、正确引导舆论。一般情况下,应当在重大药品安全舆情出现后24小时内发布首次信息,需要部门协商或专家论证的,应在48小时内发布首次信息,迅速回应社会关切,有关具体处置情况可根据工作进展动态发布。

第十四条牵头镇食药所应与相关方面密切联系,加强协作,及时沟通情况,统筹协调信息发布。有关镇食药所发布舆情处置信息,涉及其他地方的,应当事先征求意见,一般情况下,反馈意见应当在12小时内回复,需要部门协商或专家论证的,可在24小时内反馈。

第十五条各食药所要积极配合新闻媒体的采访工作。对职责不清或职责交叉的,避免以职责归属为由拒绝采访或简单地推给其他部门,应先妥善回应媒体,并及时根据情况通报移交有关部门或提请食安办协调处理,同时说明已采取的具体措施。第十六条县安委办负责指导、协调、监督各镇食药所、各部门舆情处置工作。有关镇食药所未及时处置、或处置不当的,县安委办发出督办通知。

第十七条各镇食药所、各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舆情处置专家咨询组织。在舆情发生后,科学分析研判舆情,及时对信息发布的时机、形式、主体、内容口径,以及正确引导舆情的措施等提出建议。

第十八条各镇食药所在处置药品安全舆情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情节和危害后果,依法依纪追究责任:

(一)未及时、准确发布信息的。

(二)相互推诿、延误舆情处置的。(三)发现重大药品安全舆情未及时报告和妥善处置的。(四)未执行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各镇食药所、各有关部门药品安全舆情处置工作,由县安委办会同县监察部门考核,并通报结果。

第十九条舆情处置中涉及药品安全信息公布时,按照《皋兰县药品安全信息公布管理办法》执行。

第二十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8:医疗建筑施工安全预警管理研究

1 医疗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的直接原因

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影响了医疗建筑建设的进度, 同时也给伤亡者家人造成极大的伤痛。为减少在医疗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有必要采取医疗建筑的安全预警管理, 但在进行有效的管理之前要能分析并了解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安全问题按照4M的分类法可以划分为管理过程中的安全漏洞 (management) 、环境因素的不安全性 (medium) 、物体在施工过程中的不稳定危险状态与人的危险行为。

造成医疗建筑安全性施工问题的直接原因一般情况下是指施工过程中环境因素的不安全性 (medium) 、物体在施工过程中的不稳定危险状态与人的危险行为造成的安全事故的隐患。

1) 在医疗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人的危险性因素指的是施工人员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没有达到工作的要求, 个人的性格、相关知识技术的储备、工作的熟练程度等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这些不安全因素会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影响着施工人员在工作时候的状态, 进而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在医疗建筑的建设施工过程中, 由于建筑高度的原因所以不适合有恐高症的施工人员来进行现场施工。

2) 物体在医疗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的不稳定危险状态因素指的是医疗建筑的建筑材料的质量没有达到施工的标准, 医疗建筑的施工机械与设备没有达到有关技术性能的要求, 当以上的不安全因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时, 就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脚手架的搭建方式与材料的质量没有达到相关的技术要求的时候, 很容易引起坠落事故的发生[1]。

3) 环境因素的不安全性 (medium) 指的是工作环境和自然环境所具有的不安全性。医疗建筑的建设施工一般情况下是在露天的状态下进行, 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受到了自然环境不安全的因素影响, 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在我国沿海地区经常会遭受台风的侵袭, 如果在此状态下进行施工, 对施工人员与财产的安全性有巨大的危险, 因此应停止医疗建筑的建设施工。工作环境所具有的不安全性会造成施工人员生理以及心理发生一定的变化, 从而可能会增加事故发生的的概率。比如, 在天气炎热的环境下, 应合理安排工人休息与轮班, 因为在疲劳状态下施工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发生。

2 医疗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的间接原因

间接性原因指的是医疗建筑安全性施工管理的多种原因。间接原因相比直接原因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其是一种不易察觉的原因, 难以用相关数据数值进行监测与评估, 只能通过有关专家的分析进行大致的风险评估。间接原因包括防范措施不到位、对施工人员的组织安排不恰当、没有明晰管理的责任、施工技术存在缺陷等软性的原因。比如, 对医疗建筑建设施工的承包商没有明晰的管理责任划分。相关的建筑法律或者规范中明确规定, 施工的承包商要强制对施工人员生命健康安全进行投保, 这容易造成施工承包商责任意识的降低。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的危险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反而因安全性施工的责任与意识的降低更容易引起安全事故的发生。没有明晰地划分管理的责任主要是因为医疗建筑施工方的原因, 因为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人们只在乎工程的进度、投资与质量, 并尽量最大化这3种效益。这类现象的发生, 严重影响了医疗建筑的建设施工, 忽视施工的安全, 给医疗建筑在施工过程中与建成后使用过程中埋下了比较严重的安全隐患[2]。

3 医疗建筑施工的安全预警管理系统

坚持预防为主, 安全第一的原则。医疗建筑安全性施工的预警管理采用了提前回馈式的管理模式, 参考管理学相关知识可知, 预先回馈式的预警管理模式有着比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善后处理方式更好的效果。因而, 有必要建立建成一个行之有效的预警管理系统。本文依据贯彻落实安全工作的具体流程建立以下的安全体系。

3.1 增强安全意识, 强化安全教育

对加强医疗建筑安全性施工的预警管理的首要条件是强化对相关施工人员的施工安全重要性的教育引导, 特别是要加强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操作的技能与安全防范的意识。各个施工安全监督部门以及各主管单位要对企业安全施工的预警管理体系的建立建成进行严格的监督, 制定出针对不同职能人员的差异性的安全施工学习计划并且要严格贯彻计划的落实与后期执行。相关计划, 在学习完成后要进行严格的考核, 对于考核没通过的人员要对其进行持续的安全教育指导, 考核通过后才能上岗操作。从具体的学习内容上讲, 专业的管理人员需要对现场急救、文明施工、高空作业、现场临时性用电、土方作业、消防与劳动保护、安全法规等安全常识与技能进行全面的学习掌握。由于建筑工人较管理人员有着安全施工意识差、文化素质比较低、工作危险性较大的特征, 所以应该对其加强安全常识与建筑工程的基本技术知识的教育。采取考察考核、经常教育、案例教育相结合的形式, 增强对各不同岗位员工安全施工操作流程的教育引导, 提高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 增强应急处理的能力以及事故安全防范的能力[3]。

3.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规范运行机制

相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 可以以制度的形式控制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要建设好医疗建筑安全性施工的预警管理机制以及下属的各级别预警监督机制机构, 培养打造出一支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预警监督的管理队伍。医疗建筑的承建单位要制定出细致的安全施工流程与相关规定, 对以往单一的安全施工预警模式进行革新, 并对安全施工预警的范围予以扩大, 从而能对施工过程中与施工完成后实施安全施工预警。与此同时, 为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健康, 各有关部门要制定并出台科学的安全性法律法规, 并能在实际中严格执行[4]。

3.3 采取安全措施, 坚持安全检查

作为发现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隐患的基本方式, 安全检查应在医疗建筑的施工过程中经常进行, 同时落实有关的安全举措, 起到对安全事故防患未然的预警作用。因此, 医疗建筑的承建单位要对施工现场的环境、物、人进行仔细的排查, 发现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的地方, 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仔细、全面是安全检查的关键所在, 因为安全隐患一般都隐藏在人们较难发现的地方。检查完成后, 要责令存在安全隐患的部门进行整改, 对要紧急处置的要及时进行处理。同时, 采用奖罚制度, 以经济手段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工作积极性。

3.4 增强技术保障, 明确安全责任

作为医疗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保障的重要环节, 由于安全技术的故障造成的安全事故有着比违章操作更加严重的后果。因此, 要注重各种建筑材料、工具、设备的质量以及技术性能的掌握, 当问题被发现后要及时进行解决;保证操作的方法、人员的配置、施工的流程符合相关的规定, 建立健全可靠合理的技术保障体系[5]。

4 结语

医疗建筑的安全施工与预警管理是医疗建筑承建单位得以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要严格遵循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综合治理的原则[6]。在医疗建筑建设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大检查监督力度, 及时发现施工现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 并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解决。因此, 在此过程中要增强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 强化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 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对相关机制的运行进行规范, 做好相关安全措施, 坚持对施工现场及人员进行安全检查, 增强相关的技术保障, 对安全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人员的安全及医疗建筑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裴晓丽.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2]段力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6.

[3]冯利军.建筑安全事故成因分析及预警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 2008.

[4]刘玉龙.中国近现代医疗建筑的演进[D].北京:清华大学, 2006.

[5]翟斌庆.医疗理念的演进与医疗建筑的发展[J].建筑学报, 2007 (7) 89-91.

上一篇:高中以小草为主题的作文600字下一篇:贫困人口识别工作进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