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宿舍安全预警机制

2024-05-08

学生宿舍安全预警机制(共8篇)

篇1:学生宿舍安全预警机制

安全工作预警机制

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创造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为此,制定本安全工作预警和检查制度。

一、安全工作预警

1、健全学校安全组织,完善安全网络。制订切实可行的各类安全管理员职责,督促其认真履行;

2、做好学生的安全常规教育。如不喝生水、不购买“三无”食品、不乘无安全保障的车辆、课间活动注意安全等,使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安全制度。

3、、饮水和饮食卫生安全:认真落实《学校内食堂和副食品店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对水池(储水器具)、水井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对水源周边环境进行检查,确保水质安全;饮用水和非饮用水要分开供应;要为师生提供充足卫生的饮用水,教育学生不共用饮水茶具,开水桶要及时加锁;对学校食堂卫生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实行食品准入制度,进货索票、索证率达100%;严把进货关、操作关、存放关、销售关,规范学校食堂管理及食品采购、加工、销售的过程管理;逐一落实责任,严格细化管理。检查校内商店是否存在霉变、超保质期、无产址、产名、生产日期的“三无“食品。

4、学习和生活场地的安全:对学生教室、食堂、图书馆、厕所、会议室等人群集中等场所做好清洁、通风,进行必要的消毒。对安全通道进行全面检查,确保通道无阻,通道照明正常,通道出口处要安装应急灯。

5、消防安全:对消防设备、消防器材进行全面排查,按照消防法规的要求,配齐配足消防器材,过期失效的要及时更新,确保消防设施完好和消防通道畅通,确保消防设施能用、够用、会用;检查线路、开关、用电设施是否安全,禁止学生携带易燃物品、引火器材进入校园。

6、交通安全:禁止未满12周岁学生骑车,禁止学生驾驶机动车。

7、安全防范:做好有关安全预警、隐患排查、目击报告,尤其是灾害性天气(雷击、台风、暴风雨等)及地质灾害的防范;禁止学生携带凶器、有毒物品;建立安全危险源跟踪制度,落实安全监控管理措施,建立特殊学生的档案,落实安全结对教育措施。

二、安全工作检查制度

安全检查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消除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特制定本制度:

1、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广泛进行安全工作法律法规的教育,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氛围。

2、班级和学校安全领导小组有责任和义务对所辖区的安全进行有组织地经常性地全面检查,为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3、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检查清理。对发生交通安全隐患可能性大的路口,报请交警部门协助管理,确保学生的上学、放学安全。

4、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定期检查开展安全教育的情况,定期检查安全教育落实情况。

5、凡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或不安全因素,要及时组织进行整改,并做好安全记录,该上报的要及时上报。

6、检查中发现重大隐患的,负责检查的人应详实记录在案,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

学校安全工作检查小组依据各部门责任目标内容进行检查考核,考核内容纳入班级、班主任年终工作考核。因工作失职导致本部门、本班级出现安全事故,将不得参加优秀班主任、先进工作者评选,同时要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篇2:学生宿舍安全预警机制

三级安全预警机制

为了提高一线执法工作的预警能力,增强执法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有效避免执法过错,政府红、黄牌警告,媒体曝光和恶性暴力抗法及群体性抗法事件的发生,及时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和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确保地铁优质、高效、安全运营,深圳市地铁三号线运营管理执法大队(以下简称执法大队)结合地铁运管执法工作实际,构建预警信息平台,制定三级安全预警机制。

第一章

预警的概念、信号及模式 一、三级安全预警机制的概念

三级安全预警机制是执法大队根据地铁运管执法工作的实际设定若干项考核指标,针对各部门的工作状态以及地铁安保区、车站及各出入口等现场情况以及公司内保、安检等各项工作进行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对各部门发布相应的三级预警信号,有效指导各部门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进一步强化执法工作的动态管理。

二、预警信号

预警信号分为绿色、黄色和红色三个等级。绿色表示工作形势平稳,工作状态正常,工作不需作大的调整,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压力不大;黄色表示工作形势趋于严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有一定困难,地铁安保区、车站及各出入口以及

公司内保、安检等各项工作存在安全隐患,有关工作措施和重点应作相应调整。红色表示工作形势严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困难较大,地铁安保区、车站及各出入口以安全等级低,需要进一步调整工作重点,加大工作力度,集中力量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该部门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三、预警模式

执法大队三级安全预警机制分为先预警后考核、先考核后预警两种模式。

1、先预警后考核模式。先预警后考核是根据自然灾害、大客流冲击、大型公共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引起的预警模式。执法大队先根据气象指标、大客流冲击及大型公共事件等具体情况实时发布黄色或红色预警信号,再依据《三级安全预警月度考核量化标准》的各项指标对各部门进行综合考评。

(1)自然灾害预警信号的发布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分为台风、暴雨、高温、寒冷、大雾、灰霾、大风、冰雹、雷电、干旱、火险等十一类。按照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标识。气象台发布红色和橙色预警信号时,执法大队发布红色预警信号;气象台发布黄色和蓝色预警信号时,执法大队发布黄色预警信号。

(2)大客流冲击及大型公共事件预警信号的发布 遇春节、国庆等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大客流冲击以及辖区内举办如大运会、广交会等大型公共活动时,执法大队根据具体的情况,直接将大队或者某部门、中队在一定时间内的预警信号定为黄色或红色;发生地震、火灾、爆炸、塌方、大面积停电等严重影响地铁运营的事件或者恐怖袭击等大型公共事件时,大队直接发布红色预警信号。中队辖区内发生一般暴力抗法事件的,发布黄色预警信号;发生恶性暴力抗法事件的,发布红色预警信号;发生集体上访、聚众闹事等事件的,发布红色预警信号。

2、先考核后预警模式。先考核后预警适用于先预警后考核模式以外的其他所有情况,一般每月进行一次。该模式主要是针对地铁安保区、车站及各出入口的管理、公司内保、安检等各项日常工作,由执法大队根据《三级安全预警月度考核量化标准》(详见附件1)对各部门进行综合考评,并通过发布绿色、黄色、和红色三级信号来预警,及时警示各部门调整工作重心,解决存在问题,有效指导其下一步工作。

第二章 预警实施

一、信息汇总

案审督察部负责收集各部门月度工作信息。信息来源主要有上级委托机关及大队领导检查的情况、督察部门督察的情况、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抽查的情况以及其他信息来源。案

审督察部根据收集的信息完成《三级安全预警月度考核评估表》(附件2),并于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提交大队领导。

二、考核评分

三级安全预警的考评总分为100分,依据考核指标进行评分,得分在85-100分(含85分)的为最低级别的预警,信号色是绿色;得分在85分-70分(含70分)的为第二个等级的预警,信号色是黄色;得分在70分以下的为最高级别的预警信号,信号色为红色。

三、结果审定

大队领导审定评估报告并签署意见确定预警信号,下发《预警通知书》(附件3)至各部门。

四、结果公示

在各部门的办公室或值班室的指定位置悬挂代表三级预警的信号牌,同时将《三级安全预警月度考核评估表》在综合楼6楼执法大队政务公示栏进行公示。

第三章 预警执行

受到黄色预警的部门必须召开专题工作会议,深刻分析原因,研究对策,采取有效措施,重点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书面向大队领导汇报。

受到红色预警的部门,除执行以上措施外,部门需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同时由督察人员进行督办并加强检查,直至整改完毕。

第四章 奖惩办法

为切实贯彻落实三级安全预警机制的相关要求,实行三级安全预警与公司绩效考核挂钩的奖惩办法。

连续三个月受到绿色预警的部门,季度绩效考核每人加2分;连续六个月受到绿色预警的部门,绩效考核每人加3分,并以执法大队名义颁发“先进集体”奖牌作为奖励。在先预警后考核模式下,本月受到黄色或者红色预警的部门,次月考核受到同等级别或者更高级别预警的部门,季度和绩效考核每次每人扣3分。在先考核后预警模式下,连续两个月受到黄色或者更高级别预警的部门,季度绩效考核每人扣3分,绩效考核每人扣2分;受到红色预警的部门,季度绩效考核每人扣3分,绩效考核每人扣2分。

附件1:《执法大队三级安全预警月度考核量化标准》 附件2: 《三级安全预警月度考核评估表》 附件3:《预警通知书》

附件3

预 警 通 知 书

部:

根据《三级安全预警机制》的规定,依据相关考核指标综合评估,本月考核得分为 分,预警信号为 色。

请依据考核指标及得分情况,深刻分析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车站、安保区的安全预防工作,切实保障地铁优质、高效、安全运营。

篇3:学生宿舍安全预警机制

一、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一) 相关重要概念解析

心理安全, 为心理上的一种主观体验, 描述为主体感觉舒适, 不受威胁的心理状态。心理危机, 为心理安全受到威胁而引发的心理应激, 个体通过自身应对方式无法合理处理, 可能造成严重心理以至行为问题的状态。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指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评价, 根据严重程度分级, 统合校内的相关资源, 按级按流程对心理危机进行调控以及处置的系统。国内外均对此有研究, 国外对学生心理安全感的研究比较完善, 国内如胡艳玲等学者也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 但目前国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国外相比, 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 技工院校学生影响心理安全的有关心理特点

技工院校学生年龄构成绝大多数在15岁至22岁, 正处于青春期至青年前期, 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 正处于自我同一性混乱至重组的关键发展期。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共性是易于冲动, 并且在冲动之下, 不计后果, 容易造成安全事件;学生在这一阶段生理上第二性征发展迅速, 但心理上不够成熟, 无法正确处理与恋爱有关的问题, 易于造成应激心理反应, 导致心理伤害。同时大多数学生因中考失利或经济状况不佳等原因来到技工院校, 心理上充满了挫败感, 自我评价过低, 但同时又敏感自尊, 追求个性, 因此心理健康水平亦受影响。90后的学生, 一般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困扰, 不少为家庭的独生子女, 适应困难挫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竞争的能力均呈现出新的特点, 另随着社会的发展, 家庭教育方式的多元化, 单亲离异家庭的增多, 学生的心理危机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近年来, 逐渐增大的社会压力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安全的一个重要负面因素, 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沟通很多被电子通迅产品替代, “手机党”、“低头族”的出现, 导致传统的缓解压力的缓冲带———社会支持呈现出弱化的趋势, 低年级学生因适应问题, 高年级学生因就业问题, 与年龄相对应的异性交往问题等等, 均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安全, 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 心理危机事件频发, 亟待建立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 评估预见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在学生出现心理危机事件时及时准确发出报警信号, 启动应急处置流程, 能够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危害性降至最低, 减少因学生、学校因心理危机事件而受到的负面影响, 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学校的健康发展。

二、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的构建

(一) 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的制度化

随着我国的法制化进程, 人们的法制意识, 维权意识逐渐提高, 因此, 在这一背景下, 建立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的有关制度, 十分必要。做到在出现心理危机事件时相关人员能有据可查, 有制可依。制度能够以文字依据划分责任, 责任到岗, 发生心理危机事件时, 无法推诿, 同时有关人员在对制度进行深入学习后, 能够在非专业的背景下, 以较为专业的方式对心理安全事件进行准确评价, 及时发出警报, 之后引发学校有关部门联动防控处置, 整合各方资源, 合理调动, 快速反应, 将心理危机事件化解或将心理危机事件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 切实保障广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的制度化过程中, 需注意以下问题: (1) 学生的心理特点, 技工院校的学生年龄跨度大, 从未成年人到成年人, 正处于青春期或青年前期, 易于冲动, 在冲动之下发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可能性较大, 建立制度时, 需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将预警机制的快速反应性提升至最为重要的位置; (2) 学校的学生管理模式, 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因学校实际情况不同采用的管理模式有所不同, 但学生在校期间, 尤其是住宿生, 全天24小时均可能出现心理安全危机事件, 学校需根据本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 在制订制度时, 需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包括学生管理部门、学校保卫部门等全校有关部门在内的人员, 做到全天24小时覆盖, 无论何时, 一遇心理危机事件, 即启动预警机制; (3) 制度的可操作性, 因涉及到学生心理安全, 责任重大, 需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许可范围内具有可操作性, 要求需准确、易行、明了, 权责利清晰, 并且需要在清晰与灵活性中取得平衡, 因为现实情况复杂多变, 如果规定缺乏一定灵活性, 可能会失去处理心理危机的最恰当的时机; (4) 制度的专业化程度, 因为心理安全具有不外显的特点, 如果不具专业背景, 很难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隐患。目前一般学校心理教师与学生的师生比约为1:3000, 心理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并发现学生心理安全问题的概率较低, 难以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心理安全事件。因此在制订制度时要考虑到落实并执行制度的可能为非专业人士, 制度需具有一定的专业化程度, 同时需对接触学生的一线教职员工进行有关培训。

(二) 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的内容

根据心理安全、心理危机事件的特点, 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心理危机的预防机制。在日常管理和教育工作中, 将学生的生命教育、自我意识教育、心理危机应对教育等作为重点, 将以上内容渗透入日常学生管理及教育。新生入学时, 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 将心理健康测试的结果反馈至学生管理的一线教师如班主任或辅导员, 以上学生管理人员对测评结果了解后, 结合学生日常行为表现, 筛选出高危个体, 报告至心理老师, 由心理老师跟进, 进行进一步的心理辅导工作及转介工作。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学生心理咨询, 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老师日常值班, 通过多种心理辅导形式, 面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2) 心理危机的评价机制, 按心理危机可能造成的严重程度, 由低至高, 分为一级、二级、三级, 三级为最高级, 指可能涉及到学生生命安全的心理危机, 学生的心理状况被评价为严重心理问题, 学校要对其进行特别防护;二级指可能涉及到学生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心理危机, 再发展可能引发学生的人身伤害, 需学校进行重点关注;三级指可能涉及到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危机, 学校需对其进行关注。 (3) 心理危机的报告机制, 贯彻执行全员育人的观念, 全校所有教职员工及学生均有义务报告情况, 当心理危机事件出现征兆时, 第一发现人在能力所及情况下, 首先保证人员的人身安全, 同时立即向学校有关领导报告, 夜间向当晚值班行政领导报告。 (4) 心理危机的干预机制, 因心理危机级别不同, 采取的干预方法有所区别;三级状况下, 学校领导、学校保卫负责人、校系学生管理负责人、心理教师需第一时间赴现场处理;二级状况下, 学校保卫负责人、校系学生管理负责人、心理教师需介入处理;一级状况下, 由学校心理教师负责处理。 (5) 心理危机的干预系统, 发生心理危机时, 要建立支持系统、治疗系统、阻控系统、监护系统, 全方位对涉危学生进行保护与支持, 并且在干预时, 要进行文字记录, 记录分析学生干预前后的变化情况。 (6) 心理危机后备案汇报机制, 心理危机事件后, 需将心理危机事件的起因、发展、干预过程、干预后结果、后续跟踪情况等整理成文, 备案备查。

(三) 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的人员配备

心理危机的工作人员可以由学校原教职员工兼任, 因心理危机事件属临时事件, 只需在心理安全警报后, 相关人员介入组成心理危机处置机构, 可以成立心理危机处置小组, 设置不同级别的心理危机所需调动的人员机动组成, 一旦心理危机事件处理完毕, 人员可回归原岗位正常工作。心理教师在心理安全预警机制中所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提供专业技术支持, 分析评价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 提供给心理危机处置小组领导作为参考。各系部学生管理人员要高度重视, 充分组织学生干部团体, 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 在心理危机出现时, 承担相应的的工作任务。

(四) 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安全预警机制的执行

再完善的制度如果不执行, 那也只是一纸空文。因此, 一个制度是否具有效率, 是否需要完善, 均需通过执行过程来进行验证。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日常心理安全知识的储备, 心理危机事件往往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因此, 学校需重视学生心理安全, 平常对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 让学生学习心理安全知识, 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心理状况, 在出现心理危机事件时, 可以及时鉴别并报告, 由专业人士及时介入, 对心理危机事件进行减缓、阻止、化解。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安全教育的同时, 也需对学校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安全方面的培训, 不少一线员工, 如宿舍生活老师, 物业管理人员等, 他们虽然与学生密切接触, 但由于缺乏心理危机相关的知识与经验, 在发生心理危机事件时, 意识不到或处置不当, 会导致心理危机事件的恶性发展。 (2) 学校与家长有关情况的沟通, 学生虽然身在学校, 但对于未成年学生来说, 学校对他们只是负有管理、教育职责, 家长作为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 承担主要监护职责, 另因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 学生在他们家长的心中承担着家庭和家族的希望, 所以学校有关工作人员, 应该及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及时与家长沟通, 并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 是否在家时表现出异常等, 发生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 一定要及时通知家长, 由家长及时介入处理, 符合法理, 亦符合人情。 (3) 保密原则, 心理问题属敏感问题, 涉及到学生的隐私权、名誉权, 处置不当, 会引发严重后果, 心理咨询工作中, 守密原则亦属重要的伦理责任, 相关人员要对学生的情况, 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密, 保护学生的权益。 (3) 心理危机事件过后的跟进与总结, 危机解除后, 必须将事件的全过程记录清楚, 相关人员签字确认, 心理危机事件后, 作为对有关人员的奖惩依据, 还有更为重要的是经验总结, 现实情况千变万化, 心理危机时所呈现出来的形式也是不断发展变化中, 如何在将来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置, 主要在于不断总结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理论。心理危机事件后, 学校心理教师要对涉危学生进行跟进, 了解其心理状况, 防止第二轮心理危机, 安抚心理危机后心理创伤, 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毛利忠.高校大学生心理安全危机的防控[M].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7.

[2]余劲松, 章镜.高校学生安全预警机制的功能实现和体系构建[J].法制与经济, 2013.4.

[3]邓良军.浅谈高职生心理安全教育[J].当代职业教育, 2010.6.

篇4:旅游安全预警机制

根据2005年中国年度行业报告.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均快速增长,旅游产业规模日渐庞大,全球第五大旅游国的地位日益巩固。和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一样,2005年我国的出境旅游得到了较高速度的发展。我国公民的出境旅游相当活跃,中国已经成为保持快速增长的亚洲新兴的国际客源市场,并连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出境旅游目的地扩大,非团体出境旅游逐步放开都推动了出境旅游增势。其中,深圳和广州出境旅游的人数一直飙高。但是,与出境形势的热烈不同的是,境外出行的安全保障令人担忧。地区性险情、事件频频出现,地区武装冲突。恐怖活动给出行蒙上阴影。

尽管这些恐怖活动和动荡并不直接影响我国,但这种不稳定的外部环境,显然对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发展非常不利。除此之外。针对出境旅行者的恶意攻击事件也层出不穷,马来西亚的例子是个极端代表。其实在此之前,当英国和埃及分别发生恐怖爆炸袭击时,外交部和国家旅游局曾一度分别发出过旅游安全警告,提醒中国公民在国外旅行时要注意安全。提高警惕,以防给当地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而从2003年起,国家旅游局就已经开始为“五一”和“十一”的旅游黄金周发出安全预警。最近频发的几宗中国女子马来西亚受辱事件,再次将完善旅游安全预警机制问题提上日程,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迫在眉睫。试想,当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旅行本身的快乐将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好在眼下不论是选择自助游还是跟团出游,国人已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出境游的安全问题。

一般说来,出境游的安全预警机制可分为“健康预警”和“政治预警”两大类。前者包括了疾病。自然灾害等信息;后者则包括战争、政变、内乱、恐怖袭击等因素。根据危害程度,安全预警和台风警报一样,又可分为黄色,橙色和红色等级。黄色警戒是提醒公众注意,目的地可能有治安不良。传染病或有潜在恐怖袭击的威胁等;橙色警戒是建议游人暂缓前往目的地,一般指有地震、海啸或其他自然灾害、政局不稳或有恐怖事件发生等;红色警戒则不宜前往。是指已经出现大面积传染病。战乱。政局动荡等情况。相关部门理应在有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对出境游目的地做出相应的安全预警。这样,一套完善的旅游预警机制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旅行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只要我们有相应的预警机制和得力的措施,那么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或者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以这次的中国女子在马来西亚连续受辱事件为例,假如在第一起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了预警机制,引起游人的足够重视,那么后面的类似事件则很有可能得以避免。

国外在旅游预警方面起步较早。已建立起相当完善的机制,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有些国家的安全预警甚至可以做到事无巨细,精确到了很小的细节。譬如,某条线路会有什么样的常见地方传染病,发病季节是几月,如何防治,甚至水质情况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当然,遇到有自然灾害或恐怖袭击这类大的突发情况时,更会有相关部门和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对旅游行业和公众提出警示与措施,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而在我国,由于预警机制尚不够完善,遇有突发事件时,往往是由不同的部门发出警示。例如,有战争和恐怖袭击发生时,通常由外交部发出预警通知;有非典、登革热或禽流感等疾病发生时,由卫生部发通知;对于黄金周长假则由国家旅游局做出预警。其实,不论由哪个职能部门负责,只要能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达给旅行社和准备出境游的游客,同时加强对出境旅游团队行前说明会的安全告诫。提醒游客在境外旅游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告知游客基本的防范知识和技能以及遇到像受辱一类的意外情况时的应对措施,或者及时调整线路,那么,面对突发事件时就可以争取主动并减少损失。

目前,我们的旅游预警在黄金周期间国内游中所起到的作用最为明显,而且也日趋成熟。然而,随着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国门,去享受出境游的乐趣。而实际上,针对出境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预警机制的缺失,却与我国日益提高的旅游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一套权威的旅游预警机制最起码应该对消费者及时起到目的地旅游的警示作用。自然灾害,流行病。哪些线路可以放心游览。哪条线路暂时不宜前往,各个目的地的社会治安状况和其他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情形的情况等,这些都是消费者有权了解的基本信息。尤其是对于旅行社来说,更应该在自己的产品目录中向消费者提示这类信息以及对于突发事件应采取的相应措施。遗憾的是,国内的旅游行业迫于竞争的压力,似乎都羞于把这样的警示告诉游客。恰恰相反,假如他们敢于将此类提示告知消费者,那么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尊重和负责。同时也是国际惯例的体现。

篇5:煤矿安全生产预警机制

煤矿安全预警机制

一、概况:

煤炭资源是我国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煤炭工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然而煤矿生产过程复杂,生产环境恶劣,受到水、火、瓦斯、煤尘和冒顶等多种自然灾害因素的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一直是制约煤矿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桧树亭煤矿作为郑州煤炭(工业)集团整合煤矿,长期以来十分重视安全管理方法的探索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模式,创造出安全伙伴、隐患买卖制等一大批安全管理创新项目,进入2011年,我矿又提出了一种新的安全管理机制,即安全预警机制。

所谓安全预警机制,是桧树亭煤矿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结合生产实际,针对员工风险预警意识淡薄,安全管理难以做到有的放矢的情况,将与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关系密切、情况复杂、管理难度高的工作地区和由于各种原因容易忽视安全的工作人员视为煤矿安全管理的重点隐患,对其进行排查、分类、建档、预警并提前制定规避、应对管理措施,以实现安全隐患的提前控制,有效避免事故发生。由于事前计划周密,防范措施得当,使我矿安全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创造了良好的安全管理效果。

二、安全预警机制的工作思路

1、安全预警机制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哲学基础,主张在面对煤矿安全管理这个全局性命题时,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关键问题进行管理,即以提前控制为目的,通过提前排查重点隐患,在相应的平台上进行预警警示,以提高相关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并制定相应规避、防范措施,以起到有效安全管控的目标。其工作思路如图所示。

由安全预警机制的工作思路可以看出,这一思路能够实现安全管理目标的关键步骤在于关键地区和关键人员的排查,即哪些地区属于安全管理的重点地区,哪些人员属于安全管理的重点人员。这些地区和人员需要在生产过程中重点关注。

2、安全预警机制可行性研究

通过对安全预警机制的工作思路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安全预警机制的可行性取决于两点:①煤矿安全管理中是否存在关键地区和关键人员;②能否找出关键地区和关键人员。

根据系统论观点,所谓系统就是由许多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如果把煤矿管理视为一个系统的话,煤矿安全管理就是煤矿管理的一个子系统,所以煤矿安全管理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问题,推行基于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全面安全管理。但是,全面安全管理并不意味着要对安全生产全过程平均施力,这里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法则,帕累托法则,又称80/20法则,即百分之八十的价值是来自百分之二十的因子,其余的百分之二十的价值则来自百分之八十的因子。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避免将时间花在琐碎的多数问题上,因为就算花了80%的时间,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而应该将时间花于重要的少数问题上,因为掌握了这些重要的少数问题,只花20%的时间,即可取得80%的成效。

为了验证这一观点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适用性,我们对桧树亭煤矿过去发生的零星安全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与汇总,发现事故多发生于八类地区,发生在八类人员身上,“八类地区”是安装地区、拆除地区、会战地区、试验地区、开口地区、贯通地区、检修地区和地质条件变化大的工作面;“八类人员”是机电班人员、杂工班人员、零散作业人员、新员工或即将离矿的人员、即将倒班或刚刚倒班的人员、刚刚受过奖惩、提拔和转岗人员和有思想包袱人员。

可以认定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确实存在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和人员,只要搞好了这些地区和人员的安全管理,那么就可以大大降低煤矿发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如此可以证明本课题研究具备理论可能性和实践可能性。

三、项目采用管理原理及分析

在“八类地区,八类人员”安全预警机制中,应用了帕累托理论,事故致因理论、工序边际状态控制理论和风险预警理论,但是这四种理论在“八类地区,八类人员”安全预警机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

帕累托法则是核心,它提供了预警机制的核心思路,即通过对安全管理中关键性的少数进行重点关注,就可以起到有效降低安全事故风险的作用;事故致因理论是基础,它揭示了安全事故的发生源自于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但最根本原因在于管理的缺失,为“八类地区,八类人员”安全预警机制明确了管理对象;工序边际状态控制理论是工具,虽然它在表述方面与事故致因理论有所不同,但实质上解释了环境的不安全因素、设备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即环境、设备、人员由于某些特定原因,处于非受控状态,这就为“八类地区,八类人员”安全预警机制明确了如何去寻找安全管理对象,即寻找那些处于边际状态的地区(设备)和人员;风险预警理论为“八类地区,八类人员”安全预警机制提供了形式理论,即明确了选择安全预警这一形式能够超前反馈、及时反应、防风险于未然,从而最小限度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或将事故危害降到最低。

四种理论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八类地区,八类人员”安全预警机制的理论体系。由于理论基础扎实,并在实践中系统运作,可以认定这一预警机制科学有效。

四、具体实施方案

1、八类地区预警机制构建

我矿在调度会议室设立“八类地区”安全预警台,由安检科将我矿每天作业的工作面进行排查,若该地区属于八类地区的某一种,则在相应位置标注,在全部标注后根据这些地区属于八类地区中的种类数进行分级预警。属于其中三种以上者为一级红色预警,需要重点关注,通过矿调度会重点强调、提前准备预案、安排矿领导跟班紧盯现场就地解决突发事件等形式确保安全;属于其中两种者为二级橙色预警,需要相关区队主管队干在班前会上特别强调、跟班紧盯现场等加以特别关注;属于其中一种者为三级黄色预警,需要相关单位队干特备关注。

表1:八类地区”安全预警示意表 地区 安装 地区 拆除 地区 会战 地区 试验 地区 开口 地区 贯通 地区 检修 地区 地质条件变化 大的工作面 预警

注:属于八类地区中的三类以上者为红色一级预警;属于八类地区中的两类者为橙色二级预警;属于八类地区中的一类者为黄色三级预警。

如此,通过分级预警机制的建立,保证了需重点关注地区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提升了工作面安全系数,保障了“八类地区”的安全管理。

2、预警机制构建 我矿在各区队班前会议室设立安全预警台,由各区队内部进行分类筛选,将属于八类人员的员工名单意义列出,进行警示,重点关注属于八类人员中两类以上者员工的思想状况,分管队干定期与其谈心交流,必要时安排专人在工作面现场照看其安全。如此,全方位到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目标。

在预警台之外,我矿还通过电视短片、报纸、广播等形式多样的宣传工作,群监员、协管员“重视八类地区,关注八类员工”活动,员工不安全系数与安全风险等级预测等形式,形成全方位的预警管理;

五、实际应用效果

通过预警管理,我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三违”发生数量较之前有了较大降低。借助预警管理和其他相关的安全管理手段,我矿2010年全年安全管理工作形式喜人,1——12月份仅发生轻伤事故0起,杜绝了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和二级非伤亡事故,安全周期不断延长。

安全预警机制利用相关理论研究桧树亭煤矿影响安全生产过程中的众多因素,从中找出关键性少数,并针对其实施重点管理,以矿、区队两级风险预警机制为平台,对关键不安全因素实施有效管控,大大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概率,理论深度扎实,实践证明有效。

由于安全预警机制研究的是从大量事故中总结出的煤矿安全生产一般性规律,在各类煤矿中均具有一定普遍性,并能够有效起到提升员工安全预警意识,有效消除不安全因素,规避安全风险,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减少企业经济损失,保护企业员工生命安全,维护社会未定的作用。由此可见,推广应用“八类地区,八类人员”安全预警机制既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

郑煤集团桧树亭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二零一一年元月一日

郑煤集团桧树亭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煤矿安全预警机制

郑煤集团桧树亭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篇6:留守儿童安全保护和预警机制

留守儿童安全保护和预警机制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把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切实保护留守儿童生命安全,在突发事件或重大事故发生时能尽快有序地开展有效的抢险急救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损失,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依据原则(一)教育性原则

1.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安全工作会议,不断强化交通安全工作要求,增强全体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

2.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开办讲座、班队会、广播、橱窗板报等形式,加强对留守儿童安全知识、心理健康的教育、学习。

3.积极和公安、交警、司法、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等部门联系,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大对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的整治。

(二)预防性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应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尽可能将损失和影响消除或降到最低程度。

二、留守儿童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长: 郑秋生 全面负责突发安全事件救助的指挥协调工作。副组长: 江先锋 负责留守儿童安全工作各措施、预案 的拟定。成 员: 梁军军、江泽国、江先锋、高小利、王东子、李建军具体负责六个年级突发安全事件救助的指挥协调工作。

三、具体工作

(一)各班级平时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教给学生基本的安全自救常识,每周对所包留守儿童交谈一次,对他们的心理需要进行了解,并正确引导,给予关爱。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情况;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对已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二)“留守儿童”有事有病须请假,无故未到校者,班主任必须在上、下午第一节课内上报领导小组,若查实学生离家出走或被坏人控制,由班主任通知其代理监护人,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救助,该报案的由学校向公安机关报案。

(三)若发生留守学生碰伤、撞伤等事故,任课老师汇同帮扶教师立即将其送医治疗,并上报学校领导,同时由帮扶教师通知其代理监护人。

篇7:学生宿舍安全预警机制

监狱的监管安全稳定是监狱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实现刑罚目的的前提条件。因此,建立监管安全预警体制刻不容缓。随着监狱“三化”建设进程的稳步推进,提高对罪犯的教育改造质量成为监狱的“中心”工作,而这一“中心”工作的基础和依托就是安全稳定的监管改造环境。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监管场所的长治久安呢?我们认为突出监管安全防范是最为关键和有效的手段。为有效的运用这一手段实现监管安全稳定,就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善的监管安全预警机制,以实现对各类监管安全隐患、突发性事件的提前预知、科学决策和果断处置,从而达到监管场所长治久安的目标。当然要实现监狱的长治久安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认为构建监狱监管安全预警机制是未雨绸缪之举,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此就这一问题与同仁共商榷。

一、构建监管安全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一)构建监狱安全预警机制,是应对当前狱内复杂形势的需要。

当前随着全国“严打”整治斗争的持续深入开展,涉黑、涉毒罪犯大量投入监狱服刑,暴力型罪犯和流窜作案的罪犯大批量的增加,犯罪手段更为凶残、伎俩更为高明、反改造经验更为丰富、对抗心理更为突出。加之当前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服刑罪犯的思想特征、心理状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狱内精神病患者,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罪犯日益增多,狱内罪犯构成日异复杂,安全隐忧更为突出,罪犯预谋在狱内实施行凶、伤害等案件的行为呈上升趋势,监管安全形势严峻、压力很大,亟待建立监管安全预警机制。

(二)构建监管安全预警机制,是确保罪犯人身安全、保障罪犯合法权益、贯彻人道主义原则的需要。

狱内重、特大案件的发生,在监内服刑的罪犯往往成为最直接的侵害对象。如凶杀、伤害等案件直接损害了罪犯的生命安全,而一所监狱如果安全事故频发,必将造成正常的监管改造秩序遭受严重的破坏,使狱内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不能正常进行,也就相应的使罪犯受教育权等一系列相应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同时,在当前对监狱安全的防范中,全国大多监狱实行了罪犯互监组等形式的连环包夹防控制度,其中一人重新犯罪另几人都要受到相应处罚,从公平执法角度来说,事实上也是对罪犯合法权益的侵害,造成罪犯与狱方的矛盾加深,甚至激发冲突。因此从确保罪犯人身安全、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的角度来看,构建监狱安全预警机制势在必行。

(三)构建监狱监管安全预警机制,是确保监狱人民警察生命安全和正常工作的需要。

监狱作为国家强力机关,依法对罪犯实施监禁,进行惩罚与改造,因而造就了监狱和监狱民警与作为行刑对象的罪犯之间的必然矛盾和对立,且这种矛盾的对立贯穿于整个改造的始终,也可以说这种矛盾和对立只有随着监狱的消亡而消亡。这些矛盾一旦激化,就会引发各类监管安全事故,而监狱的民警必然成为罪犯的首要侵害对象。多年来,有许多的监狱民警因罪犯的侵害而牺牲或致残,也有不少的民警因狱内案件的发生而遭受政治、经济的重大损失,而构建规范科学运行的监管安全预警机制,则可以更好的保护监狱民警的人身安全和工作发展与进步。

(四)构建监管安全预警机制,是提高罪犯改造质量实现刑罚执行目的的需要。

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监狱工作方针,明确指出监狱行刑的目的在于改造罪犯使其成为自食其力的守法公民。司法部也明确提出监狱工作的开展要以“提高罪犯改造质量”为中心,而改造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对罪犯的系统教育转化,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改造工作的发展变化,监狱自我封闭式的教育逐步向社会化的大教育格局转变。教育的形式、手段更为丰富充实,教育成效也日益显著。要实现教育改造的目标,其基础就是要有一个长期安全稳定的监管改造环境,因此构建监管安全预警机制,确保监管场所的长期稳定是必行之举。

(五)构建监狱监管安全预警机制,是实现监管场所长治久安的需要。

建国50多年来,我国一贯重视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建立了“内管、外警、群众联防”的三道防线,形成了预先防范、广泛教育、重点打击的安全保障体系。虽然监狱的监管设施建设整体有很大发展,但仍存在投入不足,个别监狱甚至不具备基本的警戒防范设施。但总体上较好的维护了监狱的安全稳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创建”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监狱“三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监狱在押犯构成日趋复杂、监管形势更为严峻的情况下,影响监管安全的主要指标逐年下降,目前以达到建国以来的最低水平。但在肯定监狱安全工作的同时,必须清醒的看到,当前所呈现出的相对持续稳定的状态,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良性稳定,而建立在以短期内的“严防死守”,有的监狱甚至将监管改造罪犯的目标简化到仅仅维护时段性的监管安全稳定上,割裂了监狱的“首位”与“中心”的关系。监管安全防范工作、治标的成份重,而基础性、治本性的成份相对较少,监狱的安全稳定工作没有形成一个确保持久稳定的长效运行机制,因而监狱的安全稳定仍是当前监狱工作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重、特大案件仍时有波动和起伏。因此,要形成持久稳定的监管安全长效运行机制,就必须首先实现对狱情动态、监管信息情报、狱内发案的规律、成因等等全面撑控,提前设防、科学处置,可见要实现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构建监狱监管安全预警机制是首重之举。

二、影响构建监管安全预警机制的不利因素。

(一)是对监管安全预警机制的认识不足,对监狱的监管安全缺乏长远考虑,满足于短期内的安全。监狱的安全稳定不仅是从上级领导还是到基层民警都有充足的认识,能明确的了解到监管安全是监狱工作首位,但就目前的监管工作格局来说,大家都只看到眼前利益,在监管安全上表现为就事论事,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仅着眼于短时期内的“严防死守”,重在治标,轻怠治本,未真正地立足于标本兼治。

(二)是监狱警力紧张,编制紧缺,难以建立监管安全的专门预警组织机构,在监管安全的防范和预警工作上,监狱主要是依托狱内侦查部门来承担此项工作,即便如此很多监狱目前仍未成立专门的狱内侦查工作机构,况且狱侦部门往往只担负对狱内案件的侦破工作,并不能全面的了解、掌握和处理狱内的综合信息动态,对监管安全工作进行全面、科学、有效的预警。

(三)是监狱经费保障乏力,难以对预警工作进行资金投入。必要的物防设施、技防设施不能保障到位,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人力进行预警工作,加之警力又严重不足,靠拼警力而进行简单的、低层次的被动式防御,只能实现短期目标而不能达到和形成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

(四)是监狱的布局不合理,警戒层次划分不清,不利于预警机制的构建,我国的监狱大多处于边远偏僻地区,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远未达到信息通畅,资源共享、相互联动的程度,加之各监狱除进行了简单的以犯罪类型进行分押外,没有完全按高、中、低层次划分监狱的警戒程度,从而导致了各个监狱都要面对纷乱复杂的狱情,往往造成预警工作粗糙不准确,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并不能真正实现对监管安全的全面有效预警。

(五)是专业人员匮乏,真正从事安全防范性工作的警力较少,尤其是从事农业生产的监狱就更为突出,大多数的一线民警也就是按“紧跟死盯”的要求对罪犯进行“牧羊式”的管理,仅满足于当天带出,当天安全带回的低层防范标准,从事安全预测、狱情分析、心理咨询、危机干预、释惑排异的专业人员更是稀缺,因而难以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安全预警队伍。

三、构建监狱监管安全预警机制的设想。

监狱作为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其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行刑而开展,监狱是通过对罪犯实施监禁、惩罚与教育改造来实现行刑目的。因此,罪犯自投入监狱一开始,就必然存在着与监狱依法行刑的矛盾、对抗和冲突,并且这种矛盾冲突将一直贯穿罪犯改造的全过程。这些矛盾、冲突一经激化,就会引发各类监管安全事故,影响监管场所的安全稳定,特别是罪犯的脱逃、强逃、凶杀、暴狱等重大恶性案件的发生,会直接影响监狱行刑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国家刑罚执行的成效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监管安全预警机制。

(一)健全监管安全预警机构。监狱各级机关要建立健全预警组织机构,在局一级机关应当设立专门的安全预警指挥中心,负责对各监狱安全预警工作的指挥和指导,对重大性和普遍性的敌情问题的处理做出决策,发布指导性意见,并对下级工作进行检查、督导。监狱一级的机关也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至少要有2至3名以上的专业人员,组成监狱的安全预警机构负责本监狱的安全预警工作,各监区由专业管教人员兼职组成安全预警机构,从而形成一个组织严密,指挥便利的安全预警组织体系。

(二)完善预警工作制度。不断增强安全防范力量,实现全局性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安全防范网络化。从而以准确的情报监测和预警,帮助决策者对各种影响安全的不确定因素进行识别筛选和决断,不以一些突发性因素或现象的出现而影响到整个监狱系统的安全防范战略原则的方向。

(三)建立预警系统。在构建监管安全预警机制的过程中,应主要从建立两个子系统着手,一个是“防范”预警系统,即结合监狱监管安全的现状,通过提前通报、检查、督查、狱情动向综合分析等手段和方式,增强各个预警机构及监狱各职能部门的情报搜集监测能力,拓展信息通道,准确迅速地掌握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动向,实现各职能部门信息情报的搜集上传、综合分析提出意见、落实整改、反馈效果的系统化信息情报全面掌控和高效处理。从而确定出符合监狱监管安全总体要求的防范标准和预警等级,有效地控制住不安全的苗头和隐患。另一个是“治理”预警系统,主要是突出对狱内罪犯重点的违法违纪行为,民警中的严重违章违规行为,时段性的重点安全隐患等情况的打击处置预警能力,要结合监狱日常的狱政管理,教育改造、生产劳动,安全排查等工作开展,以突出的安全隐患,事故苗头等不安全因素,为预警、控制的重点,进而形成正常管理与预警治理,打击惩处与治理整顿双管齐下,收到打击和震慑的双重效益的良性运行机制。

(四)建立预警信息机制。重点是理顺预警情报信息的搜集、分析、传达、决策渠道,由最基层的监区级安全预警机构负责,从监管安全第一线搜集各类涉及监管安全的信息情报资料,上报到监狱级的预警机构,由监狱对情报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判断,并做出科学决策,上传至局级指挥中心,下达至监区预警处置机构,最后由局安全预警指挥中心对汇总的情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各监狱存在普遍性问题以“警情通报”等形式向各监狱提出指导意见,对个性问题下达决策意见。

(五)划分预警防范层次。按高、中、低三级警戒程度来对监管安全设防,从而提高预警工作的针对性,明确防范重点,也有利于警力的合理布置,资源的有效使用,提高安全防范的可靠性。

(六)规范技能预警设施。虽然人是预警工作的核心,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必须实现人防、物防和技防的有机结合才能获得最佳的防范成效,尤其是预警工作做为一项预测防范性的工作更需要大量的现代技术投入,如:红外报警、计算辅助管理、情报信息网络化建设,全日制监控,安全检测设备等等,从而不断提高安全预警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七)加大预警处置力度。要建立专门的预警处置专业队伍,监狱局应当成立专门的预警处置队伍,汇集专业人材。如专业的追逃防暴人员、专业的心理矫治人员、专业侦查人员、解难处突人员,从而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将已发事故的损害控制在最低层次。

篇8:学生宿舍安全预警机制

航空界有一条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 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及1000起事故隐患。虽然这一分析会随着飞行器的安全系数增加和飞行器的总量变化而发生变化, 但它确实说明了飞行安全与事故隐患之间的必然联系。当然, 这种联系不仅仅表现在飞行领域, 在其他社会管理领域也同样发挥潜在作用。同样, 对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构建也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海恩法则”对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构建的启示。

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提出的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它强调两点:一是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二是再好的技术, 再完美的规章, 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这是海恩法则的精髓所在。

突发事件的发生都是各种矛盾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某一契机的出现往往是事件发生的诱导因素。[2]事故案件的发生看似偶然, 其实是各种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祸之作, 不作于作之日, 亦必有所由兆。诱发大学生安全稳定事件的原因千变万化, 但是深入观察和研究, 会发现任何事故都是有端倪可查的, 其发生都经过萌芽、发展到发生这样一个过程。所以, 在日常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中, 应当消除安全稳定事件“难免”的消极思想, 坚定“可防”的信心, 将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着力点和重心前移, 在找事件的源头上下工夫, 在预防和警惕上下工夫, 及时发现征兆, 消除隐患。

按照海恩法则分析, 当一件重大事故发生后, 在处理事故本身的同时, 还要及时对同类问题的“征兆”和“苗头”进行排查处理, 以此防止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 及时消除再次发生重大事故的隐患。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要注重总结和问题分析, 在预防和警示上下工夫, 争取让每一次已发生的事件都成为阻止下一次事件发生的惨痛教训和经验指导。一要组织召开各种会议进行反思, 总结教训;二要组织人员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 探究源头, 总结处理经验, 亡羊补牢, 加强防范。

二、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基本内涵。

预警一词最早出现于军事领域。它是指当预警目标的构成模式和目标量接近或者超过设定的目标量阙值时, 预示着即将发生突然袭击, 因而预先发出警报, 提供给预警主体作出相应的对策性决定的。它是为了对付突然袭击而采取的防范措施, 也是组织的一种信息反馈机制。[3]预警之所以能对人们认识事物、社会起到警示作用, 是由事物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目前, 预警管理广泛应用于社会管理领域, 理论研究主要是集中在企业和行业领域开展。

社会预警是指在社会顺境状态下, 在对社会负变量检测和评估的基础上, 对社会运行接近负向质变的临界值的程度所作出的不确定性的早期预报。其实质是对社会安全运行的稳定性程度的评判, 其目的和作用是识警防患, 超前预控。[4]能灵敏、准确地昭示风险前兆, 并及时提供警示的机构、制度、网络、举措等构建的预警系统, 则称之为预警机制。[5]主要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对危机的诱因及危机的征兆进行事先的监测与评判, 并由此发出危机警示的管理活动。[6]

高校大学生预警管理就是要以海恩法则为启示, 以预警理论为基础, 借用社会预警管理的方式和方法, 对大学生的行为和安全稳定事故的风险发生, 以及风险发生后及时采用相关应急管理措施予以应对和解决。逐步建立起集信息收集、情况研判、信息反馈、危机干预、事件处理及善后处置为一体的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 如下图所示。

三、构建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嬗变给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带来的各类影响和冲击, 是高校必须建立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主要原因。中国社会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从传统农业国向现代工业国转变;从封闭的 (熟人社会) 微权意识向开放的公民素质的转变。这三种转变相互交织、纠缠在一起, 不仅复杂而且来得极快, 再加上中国市场经济缺少正常的自然历史积累过程, 必将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7]而青年学生对社会问题普遍给予较高关注, 但由于自身社会阅历和知识储备的不足, 往往对社会现象的认识存在不足, 有其片面性, 容易走极端。再加上年轻冲动, 或受别有他图的人的怂恿, 极易引发不稳定事件。此外, 高校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固有特点是容易引发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1. 国内外环境因素的复杂多变是诱发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危机的客观因素

环境因素是诱发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不可回避、现实的客观因素, 整治和优化环境是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发生的重点和难点。[8]从国际上来看, 首先西方反华势力不断以合法掩护非法, 以公开掩护秘密, 通过一些教育交流、合作研究等机会对我高校领域进行政治、文化渗透, 大学生深受影响。其次, 国际局势的动荡变化也给大学生安全稳定带来一定影响, 尤其是近来中东、北非的混乱局势。从国内来讲, 大学生对社会腐败、贫富差距拉大等现象不能理性客观地看待, 认识片面。从校园周边环境整治来说, 学校周边充满了无证摊点、钟点房、出租屋、网吧等生活娱乐场所, 再加上目前大多高校一校多园, 多校区办学车辆骤增, 且新校区多处于城乡结合部, 黑车多, 暂居人口多, 各种安全隐患日益增加。

2. 大学生身心不成熟是引发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危机的主观因素

虽然大学生生理成熟度已经相当于成人, 但是心理发展却不如生理发展快速, 且社会愈进步愈复杂, 大学生心理成熟愈会有延后的情形, 导致身心发展出现差距, 心理成熟赶不上生理成熟, 这种不一致的现象造成大学生对自我的矛盾认知。在实际大学生活中, 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自我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其次, 缺乏主动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从而产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衡;再次, 不能勇于面对情感问题上的挫折, 极易因钻牛角尖而感情用事;最后, 社会负面信息对其影响较大, 极易对社会产生抱怨情绪, 进而产生漠视和敌对心理, 容易走极端。大学生自身的这些固有特点, 是影响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危机的主观因素。

3. 致使不良信息传播多元化的网络是导致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危机的主要平台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给学生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 亦因其本身固有的跨国界性、易受攻击性和公开性, 使得网络负面影响及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首先, 网上良莠混杂的信息, 加大了大学生辨别真伪的难度。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 除了有用的信息之外, 其间也充斥大量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等内容。其次, 网络已成为各种思想和社会思潮交锋的阵地。“信息无国界”, 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通过网络畅通无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再次, 境内外一些敌对势力也争相“抢滩”网络这块阵地。[9]最后, 网络成为大学生宣泄不满情绪, 以期引起反响或得到支持的主要平台。李晓玉等通过调查发现, 近40%的学生通过网络发帖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不满的情绪, 而且多数学生不愿意通过学校的相关部门维护自身权益。[10]

高校所处的社会地位和高校的主体特点, 决定了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中的不稳定因素, 统筹考虑, 构建符合高校实际的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 切实避免事故的发生。

四、对构建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际操作时, 要格外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 高校所负有的教育功能决定了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必须坚持以教育引导为基础

教育功能, 是高校所有功能中最主要的功能, 其一系列目标都要通过教育引导这一方式予以完成和实现。据调查, 高校中发生的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因宣传教育不到位或管理服务不到位而导致的。[11]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必须坚持以教育引导为基础, 通过多种方式, 加强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

第一, 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敏锐性。要通过扎实有序、寓教于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学生了解政治, 关心时事, 逐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不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的政治素质。在高校, “两课”仍然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新形势下要不断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律意识, 提高对各种不良现象和诱惑的判断力、抵抗力和免疫力, 用逐渐成熟的眼光看待社会。

第二, 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邓小平早在1986年就指出:“加强法制, 重要的是进行教育, 根本问题是教育人。”[12]他的这一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法制教育在建立法治国家的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法制宣传和行为规范教育要以各二级学院为主体, 从大学生的特点出发,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要通过法律课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 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 要努力培养青年学生的守法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要通过开展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学生学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

第三, 要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历程教育和生命价值生化教育。要通过教育协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 学会尊重自己, 尊重生命, 进而珍惜自己的生命, 欣赏自己并关怀别人, 发现自我并最终实现自我。

第四, 要不断提高危机教育能力和水平。高校要通过开设危机安全教育课程和相关知识的业务培训, 以及危机演练等方式, 不断加强大学生危机知识教育, 增强他们克服困难、警力考验、承受挫折的信心和勇气, 提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和应急处理能力。

2. 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特殊性及其主导作用决定了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将危机给学生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这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学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 才能有效降低危机带来的损失。

第一, 以学生发展为本, 增强服务意识。学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此, 高校做任何工作都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安全稳定事件的预警, 从根本上说, 也就是预防和避免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环境遭受冲击和伤害, 或尽量减少、减轻突发事件对大学生伤害的特殊管理活动。[13]用最有效的措施保护学生, 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学生的生命, 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工作中的集中体现, 也是世界各国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基本理念, 是校园突发事件管理的最高原则。

第二, 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 大学生起主导作用, 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14]。在预警管理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不让学生总是处于被动接受保护、指责和评价的境地, 要逐步培养学生面对事故时的预防能力、干预能力、应急能力、处理能力及回复能力。要以学生党员干部和有专业知识的学生积极分子为中坚力量, 构建全方位的信息收集渠道。必要时, 建立与学校预警机制相适应的学生预警机制, 制定一套适合学生操作的预防、处理和总结预案。

第三, 要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不断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要不断加大大学生就业咨询指导力度, 多方面开展工作, 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开辟就业渠道, 提高学生的就业技巧。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 鼓励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进行心理咨询, 不断提高学生心理问题的自我干预能力。

3. 开放办学及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决定了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必须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第一, 高校要不断加强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关于学生安全稳定信息方面的情况沟通, 确保上情下达和下情上报的管道畅通。上级主管部门要定期向高校发布稳定形势通报, 加强对大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指导。同时高校要定期向主管部门报告本校学生安全稳定情况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 安全稳定各相关主管部门应建立维护稳定工作的联动机制。公安部门、国家安全机关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就高校大学生的安全稳定问题互通信息, 加强联系, 及时对高校维护大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及时研究和解决关于维护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三, 进一步密切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沟通, 不断强化地方政府对高校周边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高校的危机管理是社会危机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延伸。事实证明, 高校的危机管理如果离开了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 则根本不可能实施。[15]地方政府应采取切实措施消除校园周边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 对学校反映的涉及大学生安全稳定的问题应及时给予指示、帮助和支持。

第四, 要加强高校内部各职能部门的沟通, 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学生安全稳定信息网络, 定期召开维稳职能部门碰头会, 对学校的大学生安全稳定形势进行分析研判,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摘要: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必须建立在保证大学生安全稳定这一基础上, 深入思考和探索对大学生安全稳定事件预警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意义。文章从海恩法则对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构建的启示着手, 深入把握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基本内涵;从影响高校大学生安全稳定事件的主观、客观因素及信息传播渠道入手, 着重强调当前构建大学生安全稳定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并在加强教育引导、坚持以人为本、拓宽沟通渠道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上一篇:2017年春教务处工作计划下一篇:公安信访维稳工作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