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机制

2024-05-08

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机制(共9篇)

篇1: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机制

细菌耐药监测及预警机制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要求,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并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一)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

(二)微生物室每季度分析我院细菌耐药情况,对耐多药细菌、泛耐药细菌的出现及时向感染管理科报告。

同一科室短时间内多重耐药菌感染有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原则上要求进行同源性鉴定,一旦同科室部门出现同源性耐药细菌,感染管理科应及时向主管院领导汇报并积极采取隔离消毒措施,严格控制其流行。

(三)感染管理科每季度向感染管理委员会公布本院医院感染细菌的构成及耐药情况:

1、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院医护人员。

2、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3、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

4、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细菌耐药预警机制流程图

主要目标细菌监测

耐药率≥30%

耐药率≥40%

耐药率≥50%

耐药率≥75%

及时通报本

院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慎

重经验用药

按药敏结果用药

医院领导汇报

药事委员会汇报

暂停临床应用

定期监测再决定

是否恢复使用

篇2: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机制

关于建立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和预警机制的

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水平,增强运行调控的时效性和前瞻性,促进XXX区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特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机制。

一、总体要求

以加快全区工业经济建设为目标,从重点产业和重点产品、重点镇办中挑选确立30家工业重点骨干企业、工业重点项目作为主要监测点,建立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经济运行的新变化、新趋势,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二、加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调度

根据经济运行调度需要,设定运行情况调度表格,对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生产要素变化情况实施月调度、季分析制度,对涉及的相关企业必须按时报送有关数据和信息。区经信局进行整理汇总后,以简报形式进行通报。

三、建立例会制度与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区经信局每年举行两次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会,每季举行一次信息员例会,交流情况,加强学习。各重点企业实施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进行重大项目合作、生产设备大修、重点企业停产、重大事故、重大市场变化等影响生产经营的重大事项,须及时向区经信局报告。

四、开展企业调研活动

对年内确定的工业重点骨干企业、工业重点项目,要进行调研活动,了解企业遇到影响经营发展或制约项目建设而自身无力解决的困难,及时上报区政府。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现场办公、专题会议等措施,全力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

五、强化监测预警

坚持把超前预测作为转变组织运行工作方式、把握工作主动权的重要抓手。由指挥部办公室牵头,加大对重点企业经营、供应、生产要素、资金需求等情况的监测,发现风险苗头的,及时提出预警信息,同时,要特别密切关注宏观层面的CPI、PPI、信贷、房地产、汽车、能源、出口等政策调控和市场变化,对工业经济运行间接传导影响。完善和强化信息互通平台功能,广泛收集宏观信息,超前预测和判断工业经济运行趋势,努力在早、准、实上提升预测水平。

篇3: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动物疫病,监测预警,防控

21世纪的开始是伴随着动物各种疫情开始的, 禽流感、猪流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以及对人交叉的感染, 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如何建立有效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机制, 防止动物疫病的扩散、传播成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课题。

1 我国动物疫情监测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21新世纪初, 我国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机制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在动物疫病的监测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 现阶段我国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机制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 我国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机制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在我国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机制多是以行政区域划分, 实行分块管理的形式。但是, 从最近的几次大规模的动物疫情中可认识到, 动物疫情的暴发具有突发性和极强的传染性, 多个地区同时爆发。在此情况下, 动物疫病更加难以控制, 传统的动物疫情监测预警机制发挥的作用已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甚至对及时地防治疫情有一定的阻碍。

其次, 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机制的法制建设不健全, 虽然我国针对动物疫情的防治防控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但是纵观我国针对动物疫病疫情的法律法规仍存在几点问题:第一, 虽然我国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框架, 动物疫情防治的许多方面尚处于法律的真空地带, 难以得到有效的管制;第二, 相关法律之间缺乏明显的协调性。我国现阶段制定的关于动物疫情防控防治法律之间存在明显的真空地带和缺乏协调性。价值法律本身存在的缺陷, 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种种的困难;第三, 法律的贯彻实施不彻底。

最后, 科学技术在动物疫病疫情的防控防治中起到的作用有限。一是科学技术的力量布局不合理, 动物疫病疫情防治的科技力量、科技手段同经济的发展状况一样, 在经济发达地区, 科学技术在动物疫情的防治相对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 科学技术在动物疫病的防治工作中起到的作用则十分微小;二是我国动物疫病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使用的诸多动物疫病防治的器械多来自发达国家, 由于在很多方面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低于其他国家, 而动物疫情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 使我国在动物疫情的防治工作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三是我国在动物疫病科技发展上的投入不足, 这就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使科研进展效果变得十分缓慢, 这将不利于动物疫病的防治。

2 建立与我国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机制

我国动物疫病监测机制存在诸多的不足, 使我国在解决动物疫病突发事件时难免会有所不足, 因此建立健全与我国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疫病监测预警机制至关重要。首先, 建立合理的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机制必须要对动物疫病预警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 这是建立动物疫病预警机制的基础。应该认识到建立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机制是解决突发性动物疫情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也应该认识到动物疫病防治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做好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 这是由畜牧业发展特点所决定的。要按照“提升能力, 明确分工, 形成网络, 拓展服务”的指导思想, 建立健全动物疫病监测网络体系,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在动物疫病中的重要作用[1]。

其次, 建立新的全国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机制势在必行。通过建立全国范围内的动物疫病监测监控网络, 可以优先的避免动物疫情的大规模传播, 将损失降到最低。另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的治疗方法和新的药物的使用是解决防治动物疫病疫情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现阶段, 科学技术在动物疫病疫情防治中起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 开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应用手段, 不定期地更新监测预警系统, 才能起到防控和完善的作用。

最后, 建立正确而实用的法律法规。由于违反法律法规可以节约大量的成本, 从中有利可图, 导致法律法规在贯彻实施中遇到重重的困难。同时由于基层的执法者不作为的行为存在, 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 使动物疫情监测预警机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 从根本上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是保障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机制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

3 结语

动物疫病监测是预防控制动物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评估手段和预警预报方式, 不仅是保障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 也是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2]。因此, 动物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 不仅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 还需要监督立法机关的监督, 以保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提升[3]。

参考文献

[1]范文颖, 周寅, 顾祥国.宁波市江北区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现状及对策调查[J].浙江畜牧兽医, 2012, (06) :19-20.

[2]张华, 张双翔.贵州动物疫病监测现状及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 2013, 41 (11) :142-145.

篇4: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机制的构建

【关键词】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构建

一、建立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1、统计监测预警的重要现实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以坚定的步伐向前迈进,我国经济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表现出了巨大的活力。随着市场经济主体的类型逐渐增多,致使出现经济风险的各种因素也逐渐增多。而统计是用数据来揭示社会经济运行的态势、走向,其不仅可以处理众多的数据信息也可以起到区域经济监测预警的作用。统计监测预警机制对区域经济健康运行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

(1)为区域经济的管理决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统计的监测预警功能可以科学预测经济的发展趋势,估计出经济在下一阶段可能发生的问题或出现的状况。而管理决策的制定,既要参考经济的发展历程,又要综合考虑未来的发展变化。因此,预测能为经济的管理决策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提高决策的前瞻性、合理性,减少盲目性。

(2)为计划的编制提供数据信息。计划是下一阶段行动的指标性文件。要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计划作出之前就需要认清经济的客观运行状况。预警根据已经掌握的实际数据信息,能揭示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相关部门做出下步的计划提供重要参考资料,以提高计划的合理性。

(3)为反映经济运行状况提供客观、真实的数据参考。经济一直处于波动过程中,只是波动大小不同而已,在市场上各种经济指标也一直在发生变化,例如供需量、市场价格、对外贸易量、货币供应量等。不断推进统计分析数据、预测未来方法的创新,引入并运用先进的经济数据分析方法和理论,将数据处理功能强大的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统计中去,建立科学、适合的统计模型,提高数据处理的准确性、科学性,从而客观、科学的反映经济的实际运行状况。

2、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客观社会问题

经济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但是经济的发展却充满着不稳定因素。这些不稳定因素,主要是企业间、企业与员工之间的问题以及相关的社会性矛盾,例如失业、罢工、拖欠等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问题。因此,提高企业的数据备案度,发挥统计的监测预警功能,提高对区域经济的管理效率,增强对企业运行发展状态的了解程度,可以有效解决大部分不利于社会稳定的问题或者避免造成更大危害。

3、中国市场经济制度不健全所带来的风险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发展还不健全。此外,市场经济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信息不完全会造成市场不公平、行政性手段影响市场的合理运行等,这些不利于市场健康运行的问题在我国十分严重,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

4、受各种国内外因素的影响造成对区域经济的灾害性损害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宏观经济的监测预警方面发展迅速,机制较为完善,能够随时掌控宏观经济的运行信息。相比之下,对于区域经济的统计监测预警就薄弱很多,掌握的区域经济的发展和运行信息较少且不准确,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国家迫切需要建立起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机制。

二、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设想

1、建立区域微观经济监测体系

已经掌握的数据信息是预测的根据,采用的经济思想是预测的基础,经济模型是预测的工具,这些因素是统计的基本构成。对于区域经济的统计,为增强其科学性、准确性,常用的统计监测预警方法有:

(1)建立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各经济因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综合指数因素分析是根据各指数的特征,对经济的发展变化用数据表现其变动的原因、变动的数值等。

(2)建立起区域经济各指标间的关联关系。区域经济的各指标之间在量上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关系,包括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函数关系是几种指标之间通过建立函数来确定的联系,相关关系是经济指标变化方向之间的联系。这两种关系在区域经济中的适用性十分广泛。

(3)建立区域投资结构优化调整的数学模型。要进行投资结构优化,首先就要先将投资规模进行优化。投资规模优化就是要使投资供求在量上实现平衡。在实际经济运行过程中,投资规模要合理,这一合理的程度需要根据投入产出确定。在投资模型优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投资结构优化模型,这样就可以进行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了。

(4)建立区域经济指标预测模型。预测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对其进行科学的预估。预测可以分为定性预测、定量预测和定时预测。定性预测缺乏准确性,需要和定量的方法结合使用。定量预测是根据历史数据,运用数学模型推测事物的发展变化。定时预测分析需要以时间为基数建立数学模型,根据历史资料研究事物的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的变化。

2、建立区域宏观经济预警体系

经济预警是对下阶段区域经济发展中可能發生的问题给予提示警告,其作用就是预示经济发展的健康状态,这是经济监测预警机制的最终目的。其工作原理是根据一些准确性较高的经济指标,以收集的数据为依据,综合考虑这些指标,判断出经济运行的健康程度,对经济运行过程中已经出现的或者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出警示,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措施进行预防或者调控以降低危害。

(1)区域经济综合警情信号模型。正确选择能够准确反映经济变化的经济指标很重要。要根据各种指标的特点合理运用,例如先行指标可以作为预测指标,反映当期经济形势可以选择同步指标,而迟行指标则可以结合前两种指标表现经济的变动情况。

(2)区域经济景气指数预警信号图。作出景气指数预警信号图,需要先设定好经济的不同运行状态,如良好、过热、过低等,并根据实际确定临界值,然后将各种指标的数值综合考虑转化为景气指数,确定经济的现行状态。

(3)区域经济综合警情图形绘制。即将测量的数据信息用图形的形式表现出来,让结果的表达更为直观。

3、建立区域经济统计数据质量监控系统

在做统计工作时首先要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准确性是统计实现各种职能的基石。在统计一些重要程度较高的数据时,可能会受到多方面的干预困扰,使统计结果的准确性下降,给统计结果信息的使用者们带来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统计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提高相关部门对数据统计的管理水平,增强法律方面的约束力,减少人为性质的误差,这是保证统计信息准确性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建立统计信息质量评控机制,即借助数学思想、采用先进技术对统计信息的准确性进行科学评判;这两种方法也可以结合使用,这将使得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得到更大的保障。

三、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新的发展期,面临着新的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回落,在这种情形下建立健全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区域经济的运行发展状况,并对可能发生的经济风险进行预警,这对降低经济风险、保障经济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因此,我们需要重视统计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并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从监测、预警、质量控制三个方面进行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

【参考文献】

[1] 王志升,陈晓兰. 建立区域经济统计监测预警体系探析[J]. 当代经济,2009(12):100-103.

篇5: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机制

为真实掌握全国重点区域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水平和病原分布情况,研究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特点与流行规律,进一步加强全国动物疫情监测工作,探索“定点定期定量定性”的监测工作机制,增强重大动物疫情预警预报能力,更好地发挥疫情监测工作对科学防控的支撑作用,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于日前组织召开了全国动物疫病定点监测与预警机制总结交流会,对我中心设在全国重点区域和环节的重大动物疫病定点监测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对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明副主任出席会议并讲话,安徽省畜牧兽医局潘鑫副局长致词。

会议充分肯定了在重点区域和环节开展的重大动物疫病定点监测工作的意义和成效,探索我国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的新模式,开拓了各省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的新渠道,强化了各地进一步做好疫情监测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李明副主任指出,动物疫情监测工作是全国各级疫控机构的法定职责,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一是监测工作是提高预警预报水平的主要手段,只有通过“定点定期定量定性”监测才能真正做到及时真实的掌握动物疫病免疫状况、病原分布、流行规律和疫情动态;二是通过科学的监测才能做到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根据各地不同的地域特点、养殖模式和疫病流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疫病防控措施,防患于未然;三是监测工作也是履行国际义务、提升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措施,通过科学开展疫情监测工作,客观准确地向OIE等国际组织通报我国动物卫生相关信息,为我国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篇6:安全工作预警机制

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创造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为此,制定本安全工作预警和检查制度。

一、安全工作预警

1、健全学校安全组织,完善安全网络。制订切实可行的各类安全管理员职责,督促其认真履行;

2、做好学生的安全常规教育。如不喝生水、不购买“三无”食品、不乘无安全保障的车辆、课间活动注意安全等,使学生及时了解学校的安全制度。

3、、饮水和饮食卫生安全:认真落实《学校内食堂和副食品店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对水池(储水器具)、水井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对水源周边环境进行检查,确保水质安全;饮用水和非饮用水要分开供应;要为师生提供充足卫生的饮用水,教育学生不共用饮水茶具,开水桶要及时加锁;对学校食堂卫生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检查,实行食品准入制度,进货索票、索证率达100%;严把进货关、操作关、存放关、销售关,规范学校食堂管理及食品采购、加工、销售的过程管理;逐一落实责任,严格细化管理。检查校内商店是否存在霉变、超保质期、无产址、产名、生产日期的“三无“食品。

4、学习和生活场地的安全:对学生教室、食堂、图书馆、厕所、会议室等人群集中等场所做好清洁、通风,进行必要的消毒。对安全通道进行全面检查,确保通道无阻,通道照明正常,通道出口处要安装应急灯。

5、消防安全:对消防设备、消防器材进行全面排查,按照消防法规的要求,配齐配足消防器材,过期失效的要及时更新,确保消防设施完好和消防通道畅通,确保消防设施能用、够用、会用;检查线路、开关、用电设施是否安全,禁止学生携带易燃物品、引火器材进入校园。

6、交通安全:禁止未满12周岁学生骑车,禁止学生驾驶机动车。

7、安全防范:做好有关安全预警、隐患排查、目击报告,尤其是灾害性天气(雷击、台风、暴风雨等)及地质灾害的防范;禁止学生携带凶器、有毒物品;建立安全危险源跟踪制度,落实安全监控管理措施,建立特殊学生的档案,落实安全结对教育措施。

二、安全工作检查制度

安全检查是搞好安全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消除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特制定本制度:

1、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广泛进行安全工作法律法规的教育,形成人人讲安全,事事讲安全的氛围。

2、班级和学校安全领导小组有责任和义务对所辖区的安全进行有组织地经常性地全面检查,为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安全保障。

3、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检查清理。对发生交通安全隐患可能性大的路口,报请交警部门协助管理,确保学生的上学、放学安全。

4、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定期检查开展安全教育的情况,定期检查安全教育落实情况。

5、凡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或不安全因素,要及时组织进行整改,并做好安全记录,该上报的要及时上报。

6、检查中发现重大隐患的,负责检查的人应详实记录在案,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

篇7:网络安全监测预警机制

——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略阳二级站

长江上游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略阳二级站,是由长江水利委员会在陕西省“长治”工程区内设立的唯一一个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自1990年建站以来,略阳二级站先后完成了马蹄湾和白洋沟两个预警点的监测预警工作,建成了略阳县凤凰山、阳山,凤县苍坪和镇巴县鞍垭梁4个预警点及略阳县22个群测群防点,成功预报和处理滑坡泥石流险情69处,保护人口5100多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1.36亿元,取得了明显的防灾减灾工作成效,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及社会各界的好评。2004年、2005年分别被略阳县委、县政府授予了文明单位和文明标兵称号,2006年被流域内评为规范化建设达标站点。

一、基本概况

(一)、略阳县的地理位置及主要特点

略阳县位于陕西省南部,汉中市西端,陕、甘、川三省枢纽地带。陕甘公路横穿东西,宝成铁路纵贯南北,自古就有“秦蜀襟带”之美誉。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属于秦巴边缘土石山区,地质结构复杂,矿产资源丰富,素有“富山盛矿”之称。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春多干旱,夏秋多暴雨,极易造成干旱、洪涝和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全县总面积2831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675平方公里,虽经“长治”一、二、三、五、七期工程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

5-1工作,对辖区1000多处滑坡泥石流灾害点进行了普查,对略阳县14处滑坡泥石流进行了详查。其中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有:

1、略阳县1981年8月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使略阳县城被淹,十字街口水深8米,导致境内发生滑坡泥石流5000多处,摧毁房屋25100间,死亡85人,直接经济损失1350万元。其中凤凰山滑坡推裂挡墙,损坏房屋数十间,1994年—1998年再次发生滑动,导致县政府办公大楼和公安局家属楼严重受损,造成经济损失达3000多万元,最后被迫重建。1981年阁老岭发生滑坡泥石流,使阁老岭铁矿厂房倒塌,矿碴泥砂顺流而下,致使东渡河下游的略阳钢铁厂及周边群众遭受了巨大损失。1992年震惊全国的纪家沟滑坡泥石流造成149人死亡,同期宝成铁路马蹄湾段发生滑坡,导致宝成铁路中断30多天,经济损失难以计算。

2、镇巴县1984年9月观音乡发生滑坡,18人被滑体淹埋,14人死亡。1996年巴庙镇滑坡泥石流造成11人死亡。2000年7月17日观音乡八角岩滑坡造成5死1伤。2005年7月全县共出现滑坡200余处,损毁房屋3984间,82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8700万元。

3、汉中市2002年发生“6.9”洪灾,导致3.24万人无家可归,115人失踪,13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5亿元。其中佛坪县日降雨409.7mm,105人失踪,13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

5-3设达标站点。

4、略阳县阳山预警点,位于略阳县两河口镇唐家沟村阳山村民小组,张家坝河左岸,滑坡位于东径106°21′06″,北纬33°21′04″。滑坡体长644米,宽375米,平均厚度65米,体积约1564万立方米,威胁两河口镇政府、医院、学校近1万人的安全,威胁财产1200万元。该预警点设立于2002年,至今运行正常。

二、凤凰山预警点当前工作开展情况

略阳县凤凰山预警点自2002年设立以来,由于滑坡点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直接威胁略阳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地,后果十分严重,略阳二级站坚持:“防避为主,加强监测,站点结合,确保重点”的预警工作原则,始终把该预警点的工作作为防滑减灾的重中之重,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协调广电局将凤凰山顶原广播电视插转台两层办公楼转让给二级站做监测预警使用;解决了预警点的生活用水问题;架设了通讯专线。同时组织技术员,科学规划,排桩布点,设立监测平台,配备安装了监测预警设施设备,绘制了监测预警流程图,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并建有住宿、娱乐为一体的相关设施,开辟了菜园,种植了花草树木,开展了生态站点建设工作,营造了良好的预警工作环境,提高了预警人员的工作热情,确保了监测预警工作连续5年的高效运行。

2006年9月4日上午,一号滑坡点裂缝发生变异,由原来的技术人员组成的汛前检查组,在略阳二级站的配合下,对陕南片区滑坡泥石流预警工作进行了一次汛前大检查。6月4日,检查组采取查看现场、听取汇报和座谈讨论等方式,对略阳县凤凰山预警点的监测预警工作进行了重点检查。之后,二级站将检查情况向县委、县政府做了专题汇报,针对检查组提出的问题和要求,重点完善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夯实滑坡裂缝,防止山水渗入裂缝。二是搭建了防雨蓬,防止雨水直接渗透滑坡体。三是安装了滑坡报警仪,如遇险情自动报警。四是制做了撤离转移路线图,使群众明确具体的撤离转移线路。五是制做了滑坡预警宣传栏,发放了滑坡泥石流防灾避险知识手册和宣传单,使危险区内广大干群了解和掌握了滑坡灾害的危险性和严重性,提高了群众的自身防避能力。六是组织全站职工不定期对凤凰山进行整山巡查,以防其它滑坡险情的发生。七是请示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城区凤凰山滑坡应急预案》和《关于做好凤凰山防滑避险工作的通知》。八是多方筹措资金,对办公室进行了维修,安装了6台电脑,进行了宽带联网,提高了办公效率,使凤凰山预警点逐步迈上高标准、高投入、高科技和现代化运行轨道。

三、略阳县群测群防工作情况

由于滑坡泥石流监测预警工作是一项认识自然、防避灾害、安定民心、稳定社会和密切党群干部关系的公益性事业,略阳二级站所辖陕南片区是我国四大滑坡泥石流集中高发区之一,加之滑坡泥石流在陕南片区分布广、范围大、来势凶猛、预见性差、实处,略阳二级站专门为各群测群防点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每年定期与各个群防点的群防员签订目标责任书,并于“五一”前利用全县防汛防滑动员大会之机与各群防乡镇主要负责人签订《群测群防目标责任书》。

四是合理规划、加强检查,针对略阳县164处滑坡泥石流灾害点和长江水利委员批准22个群防点的实际情况,绘制了现状图,划分了滑坡危险区和泥石流易发区范围,发布了政府公告,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每年都要组织一次汛前大检查,由县级领导牵头,抽调各部局各单位主要领导,分组包片,对全县各乡镇的防灾减灾工作准备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由县上统一协调,查漏补缺、限期处理,切实将灾害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安全度汛、万无一失。

五是完善预案、实战演练。每年以群防乡镇和群防点为单元,督促编报《滑坡泥石流防、抢、撤预案》,要求《预案》中有具体的指挥机构、抢险队伍、报警信号、撤离转移路线和灾后安臵等各项措施,《预案》是否全面可行是二级站每年汛前检查的主要内容。为了检验《预案》措施是否完善、是否具备 可操作性、是否存在漏洞和薄弱环节,每年县城城区、重点乡镇、重点灾害区域都要组织开展一次防灾抢险实战演练,通过模拟抢险救灾现场,使广大干部群众对滑坡泥石流灾害有了直观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全民防灾安全意识。

篇8:网络舆情的监测、疏导及预警

1.1 网络舆情的涵义

网络舆情是公众在互联网上对某一“热点”“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带有倾向性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但并不是所有的意见或言论都能达到舆情的“规格”,只有当这些意见或言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其倾向性和影响力达到一定的量、一定的比例时,才能构成网络舆情。它与网络舆论一道通过新闻跟帖、网络论坛(BBS)、聊天室(Chat Room)、博客(Blog)、维客(Wiki)、聚合新闻(RSS)和即时通讯(QQ和MSN)等形式得以实现。

1.2 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生成原因

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舆情的特点,它们相互作用、互为影响,共同促成了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我们要善于从中发现带有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使之对舆情实施有效的监测、疏导、预警。

1.2.1 隐匿性、自由性导致偏差性

美国的《纽约人》杂志,早在1993年就曾刊登过画家斯坦纳的一幅漫画:两只狗坐在电脑前上网。意思是说:“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幅漫画充分体现了网络的隐匿性特点。正是网络的这种隐匿性,使网民在网络上可以自由的对自己的或与自身利益相关或不相关的各种公共事物发表评论和看法,在这种情况下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若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和境外敌对势力有意掩盖真相或进行肆意歪曲,就使一些网络舆情因具有偏差而成为不良舆情。

1.2.2 即时性、快捷性导致突发性

由于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地域、人际的限制,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信息可以即时的在网上得以发布,并通过最简便的方法、最快捷的速度在网络媒体上传播,网民在获知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内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提出看法,有时一个热点事件的报道,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使之在网上迅速蔓延,甚至导致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

1.2.3 多元性、非理性导致复杂性

由于舆论的主体不仅遍布于不同地域、不同领域,还存在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等多元性的渗透,这些多元化的关系在网络上交织呼应、互相渗透,其本质的特征就已经充分显示出网络的复杂性。然尔由于网络信息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人们以虚拟的身份,处在没有约束力的状态下,很容易使人失去责任感和控制力,生成偏激的态度、低落的情绪、不满的意见、极端的看法等非理性情感,当这个场所的同一信息在这个“空间”形成碰撞、形成摩擦、形成指向、不断膨胀,形成负面影响时,就易导致不良舆情的发生。

1.2.4 交互性、群体性形成规模性

我们传统的媒体都是通过单向的信息通道进行传播的,而网络是一种交互式的、互动性的信息传播。由于网民的数量的不断增加,互联网必须提供日益增多的各种服务,来满足这个群体的各种需要,这就为信息在网上的传播提供了更多的交互途径和手段。在庞大的网络系统上,每一条信息都可能迅速蔓延,并在传播过程中引起共鸣,出现“一呼百应”的情形,因此舆情一旦发生,多呈群体性和规模性的态势。

2 网络舆情对和谐社会的影响

2.1 不良网络舆情易使人民内部矛盾得到升级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不稳定因素处处存在。社会运行机制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益群体的调整,都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切身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生活节奏的加快、下岗和失业、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竞争加剧等现实状况,使得一些人的心理结构失衡,紧张、焦虑、困惑、不满,有时这些情绪会像传染病一样流行。当公众对现实中的各种不满缺乏适当的排解渠道时,网络就成为这种宣泄最佳的方式和场所。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在匿名状态下容易摆脱角色关系的束缚,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意志和认识的表达,呈现一个超然的自我。一个超然的自我和一群有着同样感受的群体,在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的空间活动,随时可将网络舆情的偏差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点演绎的淋沥致尽,人们的埋怨、牢骚、以及对社会的反感和不满都会暴露出来,因此引起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破坏欲望,造成对社会的危害。例如:2007年发生在四川大竹的“1.17”群体性事件中,张某捏造“杨代莉是被三个高官在酒中下药后轮奸致死的”等内容,在网络论坛发布后被广为传播,正是这样的谣言使民众情绪迅速升温,导致打、砸、抢、烧的发生。

2.2 不良网络舆情易被境外分裂分子利用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境外一些分裂分子虎视眈眈,他们利用互联网的特点,蓄意制造虚假信息,蛊惑不明真相民众,挑起各种事端,有的故意从民族、宗教的角度将矛盾扩大化,在网上推波助澜,使一些群体性事件呈现甲地骚乱、乙地声援、丙地联动的局面,并朝着规模更大、危害更加严重的方向发生异变。如最近新疆发生的“7.5事件”,就是境外分裂分子利用广东韶关旭日玩具厂“6·26”事件,蓄意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互联网上大肆散布;并将伊拉克一女孩与异性恋爱被殴致死的录像说成是“新疆女孩被汉人殴打致死”在互联网上进行传播,煽动所谓的民族矛盾、民族仇恨,挑起民族争端,最终制造了打、砸、抢、杀、烧的恶性事件,造成死197人,伤1721人惨剧,直接经济损失达6875万元。事出之后,他们又利用湖北石首一名厨师意外死亡造成的群体事件的现场照片和“5.15”杭州一起交通事故的照片进行掩饰,在网络上耍尽了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两面三刀的手段。

2.3 不良网络舆情易成为西方敌对势利的御用工具

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想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网络渗透”,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西方敌对势力的“网络渗透”和“战略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就毫不掩饰的说:“中国不会拒绝网络,拒绝网络就是拒绝现代化,只要中国不拒绝网络,我们就有武器”。可见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对中国进行“西化”“分化”的企图昭然若揭。他们利用互联网肆意进行反华宣传,蓄意炒作不实信息,有意掩盖事实真相,鼓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引发社会的动荡和不安,以求达到其破坏我国安全与稳定、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翻共产党领导的阴谋。

从以上不良网络舆情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不难看出,做好对网络舆情的监测、疏导及预警工作是何等的重要。

3 做好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工作

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是做好疏导和预警工作的前奏,只有做好舆情的监测,才能及时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主动权,了解动态,提前界入,将不良舆情处置在萌芽状态。

网络舆情的监测,应区分为管理监测和技术监测,因为两者必须协调统一,同等重要。

1)在管理监测中,政府部门要通过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对网络的管理。我国曾相继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有些法律法规应在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完善。但从目前的监管状态看,更重要的是应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手段保障这些法律法规的执行,严格对网络媒体的准入许可、监督管理和进行违规处罚,督促网络媒体控制不良信息传播活动。如在对ISP(网络运营商)的管理中,对他们在经营服务器、出租虚拟空间等管理盲点上要特别加以明确限制,对违规者要严格按处罚条例办事,在管理层面一开始就对不良舆情的滋生实现提前戒备。

2)技术监测是实现监测创新的重要手段。在互联网上信息量十分巨大,仅依靠人工应对海量的信息处理,那是无法达到监测目地的,因此需要重视相关的技术研究,加强对相应监测软件的开发,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

技术监管系统应具备舆情信息的采集功能、分析功能、清理功能,如对网评的内容、点击次数、回贴数量等进行收集、整理、给出统计参数;对主题进行过虑跟踪;对各种带有倾向性的内容不仅能够形成自动摘要,还要对“关键话题”“敏感话题”“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形成报警反应。技术监测可避免人工监测的漏洞,形成互补,使舆情监测工作科学严谨。

网络舆情的技术监测工作是实现网络安全,保障网络健康发展,用高科技手段当好领导参谋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各级政府和领导要舍得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持和投入。

3)强化网络“把关人”的作用。不管是政府监管还是技术监管,都离不开人的操作,因此网络“把关人”的作用十分重要。网络“把关人”包括网管、网站编辑等,他们即是信息的提供者,又是信息的引路人;即是信息的规范者,又是信息的监督者,一定要抓好这支队伍的建设,搞好建章建制,明确职责,搞好政治和业务培训,使之履行好“把关人”的职责。

要进一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管理监测和技术监测结合起来,在以监测技术为依托、对初级信息进行汇总、梳理、归纳的情况下,再通过人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去伪存真,得出有思想、有深度、有价值的舆情分析,找出舆情发生发展的监测规律,不断提高舆情监测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使舆情监测分析工作走向一个又一个高度,实现我们的监测目标。

4 做好对网络舆情的疏导工作

对网络舆情的疏导,是舆情监测和预警工作的中间环节,它即对监测结果负责,又对预警工作负责,工作做的好,可保持社会稳定;工作做的不好,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甚至可使简单问题复杂化、局部问题全面化、经济问题政治化。怎样进行正确有效的舆情疏导,还必须进行认真的研究、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提高。

对网络舆情的疏导,不是哪一个部门或哪一个人的具体工作,应该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党和政府主体的协调,还需要主流媒体等各部门的参与;强大的技术力量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如人大、政协、民政、统战、等部门的鼎力相助协作,因为每个部门在网络舆情处理系统中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1)必须强调的是,主流媒体的“先发优势”。主流媒体在关键时刻不能丧失话语权和舆论引导权,对热点话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积极投入,准确把握,真实报道,分析研判,快速应对,权威披露,以正视听,全面发挥出主流媒体的能动性。因为在网络渠道的快速传播下,主流媒体的被动和保守往往会给虚假信息的传播让开一条通道,进而各种谣言四起,不实信息肆虐,造成本不该发生的严重的后果。

2)必须强化我们引导网络舆论的本领。如何介入网络舆论并实施有效的舆情引导,努力做到让健康积极的声音占领这块阵地,这是一迫切的任务,要完成好这项任务,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和手段。

正确介入网络舆论并实施有效的舆情引导,应该同时贯彻“引”和“疏”的理念,在正常的网络情况下,地方党组织和政府应采取“引”的方式,以保证正面呼声为主流。可组织基层“党员网评队伍”,即时参加网络评论活动,增强网络的正面控制力和影响力;还可以在地方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引导舆论走向;同时自觉接受网民监督,保持政府与群众之间畅通的交流渠道,对相关信息在网上形成强大的告知公示,提前预防不良舆论的发生。

当网络舆论的轨迹出现偏差时,应大力采取“疏”的方法,主动披露虚假信息,摒弃“堵”“搪塞”“应付”的保守办法,对热点信息可在网上组织权威访谈、专家访谈、网络调查、网上座谈、网络论坛等多种形式,开展多种活动,答疑解惑、对症下药,对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进行批驳反击,纠正认识偏差,为网络舆情的发展营造一个“预防、治疗、疏散”的空间,避免不良舆情像传染病一样的传播。

3)要强化社会各部门对舆情的协调疏导工作。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政府各部门都有自己相应的网站,上网已成为“手到擒来”的工作,因此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在网上对民情民意要“主动相迎”,遇到舆情要主动出击,不当看客,不避“热闹”,要与其他部门相互协调,即时交流,共同应对,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尽到应尽的责任。

5 做好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

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是控制舆情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制止不良事件发生的关键。预警准确、我们可以有的放矢的应对复杂局面;预警及时、我们可以采取果断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这是一项非常严肃而认真的工作,必须有科学严谨的措施做保障。

1)应制定严格的预警原则。如去伪存真的原则、快准精全的原则、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论证的原则等,只有在严格的预警原则下,才能真实准确的反应舆情,制定正确的应对方案,减少不良舆情的传递层次,理顺不良舆情的传播渠道,控制不良舆情的发展,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2)做好对舆情的“预警链接”工作。“预警链接”主要是对预警信息按制度要求,即时提供给相关的部门和相关的人,正确反应舆情中民众的心理情绪、愿望、呼声,以及反应的趋势、强度,避免非理性的行为发生,以便正确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3)建立硬性的舆情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应包括信息采集和跟踪制度;信息定量、定向、定时、定性的比对制度;对热点焦点问题的及时通报制度和逐级上报制度;加强联系、相互沟通、论证决策制度等,预警一旦形成,党和政府的各个部门要快速启动反应机制,尽最大的努力,设法消除不良预情带来的影响,保护党和人民的利益不受损害,用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安定。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疏导、预警工作,是历史新时期新形势对党和政府新的考验;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相关工作人员面前的新要求、新课题、新任务,我们必须主动的去迎接、认真的去研究、努力去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在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民数量急剧增加,网络舆情也随之异常活跃,若对舆情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不良情绪,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进而破坏政治经济生活秩序。因此,做好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监测、疏导及预警,是我们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疏导,预警

参考文献

[1]丁建军.高校网络舆情与应急管控[J].职业时空,2008(6).

[2]彭知辉.论群体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3]李子德.论和谐社会视野中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8(8).

篇9:旅游安全预警机制

根据2005年中国年度行业报告.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均快速增长,旅游产业规模日渐庞大,全球第五大旅游国的地位日益巩固。和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一样,2005年我国的出境旅游得到了较高速度的发展。我国公民的出境旅游相当活跃,中国已经成为保持快速增长的亚洲新兴的国际客源市场,并连续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出境旅游目的地扩大,非团体出境旅游逐步放开都推动了出境旅游增势。其中,深圳和广州出境旅游的人数一直飙高。但是,与出境形势的热烈不同的是,境外出行的安全保障令人担忧。地区性险情、事件频频出现,地区武装冲突。恐怖活动给出行蒙上阴影。

尽管这些恐怖活动和动荡并不直接影响我国,但这种不稳定的外部环境,显然对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发展非常不利。除此之外。针对出境旅行者的恶意攻击事件也层出不穷,马来西亚的例子是个极端代表。其实在此之前,当英国和埃及分别发生恐怖爆炸袭击时,外交部和国家旅游局曾一度分别发出过旅游安全警告,提醒中国公民在国外旅行时要注意安全。提高警惕,以防给当地不法分子留下可乘之机。而从2003年起,国家旅游局就已经开始为“五一”和“十一”的旅游黄金周发出安全预警。最近频发的几宗中国女子马来西亚受辱事件,再次将完善旅游安全预警机制问题提上日程,建立旅游安全预警机制迫在眉睫。试想,当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候,旅行本身的快乐将显得多么的微不足道。好在眼下不论是选择自助游还是跟团出游,国人已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出境游的安全问题。

一般说来,出境游的安全预警机制可分为“健康预警”和“政治预警”两大类。前者包括了疾病。自然灾害等信息;后者则包括战争、政变、内乱、恐怖袭击等因素。根据危害程度,安全预警和台风警报一样,又可分为黄色,橙色和红色等级。黄色警戒是提醒公众注意,目的地可能有治安不良。传染病或有潜在恐怖袭击的威胁等;橙色警戒是建议游人暂缓前往目的地,一般指有地震、海啸或其他自然灾害、政局不稳或有恐怖事件发生等;红色警戒则不宜前往。是指已经出现大面积传染病。战乱。政局动荡等情况。相关部门理应在有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对出境游目的地做出相应的安全预警。这样,一套完善的旅游预警机制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旅行者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只要我们有相应的预警机制和得力的措施,那么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或者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以这次的中国女子在马来西亚连续受辱事件为例,假如在第一起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了预警机制,引起游人的足够重视,那么后面的类似事件则很有可能得以避免。

国外在旅游预警方面起步较早。已建立起相当完善的机制,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有些国家的安全预警甚至可以做到事无巨细,精确到了很小的细节。譬如,某条线路会有什么样的常见地方传染病,发病季节是几月,如何防治,甚至水质情况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当然,遇到有自然灾害或恐怖袭击这类大的突发情况时,更会有相关部门和新闻发言人在第一时间对旅游行业和公众提出警示与措施,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而在我国,由于预警机制尚不够完善,遇有突发事件时,往往是由不同的部门发出警示。例如,有战争和恐怖袭击发生时,通常由外交部发出预警通知;有非典、登革热或禽流感等疾病发生时,由卫生部发通知;对于黄金周长假则由国家旅游局做出预警。其实,不论由哪个职能部门负责,只要能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达给旅行社和准备出境游的游客,同时加强对出境旅游团队行前说明会的安全告诫。提醒游客在境外旅游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告知游客基本的防范知识和技能以及遇到像受辱一类的意外情况时的应对措施,或者及时调整线路,那么,面对突发事件时就可以争取主动并减少损失。

目前,我们的旅游预警在黄金周期间国内游中所起到的作用最为明显,而且也日趋成熟。然而,随着国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出国门,去享受出境游的乐趣。而实际上,针对出境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预警机制的缺失,却与我国日益提高的旅游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一套权威的旅游预警机制最起码应该对消费者及时起到目的地旅游的警示作用。自然灾害,流行病。哪些线路可以放心游览。哪条线路暂时不宜前往,各个目的地的社会治安状况和其他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情形的情况等,这些都是消费者有权了解的基本信息。尤其是对于旅行社来说,更应该在自己的产品目录中向消费者提示这类信息以及对于突发事件应采取的相应措施。遗憾的是,国内的旅游行业迫于竞争的压力,似乎都羞于把这样的警示告诉游客。恰恰相反,假如他们敢于将此类提示告知消费者,那么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尊重和负责。同时也是国际惯例的体现。

上一篇:个人形象与社交礼仪的学习心得下一篇:四年级音乐人音版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