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

2024-04-22

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精选8篇)

篇1: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

从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来看,中国是一部惨遭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压迫与奴役的历史,当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帝国主义列强、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历史。19世纪上半叶,清朝的腐朽统治,对外实行严密的闭关锁国政策,对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导致了科学技术没有发展起来。

而此时的西方国家,经过200多年的发展,仅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而且在近代科学、技术以及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武装之下,以机器大工业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就成为了西方人掠夺的对象。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10年间,西方殖民者对中国发动了大小数百次战争,逼迫中国签订了1182个不平等条约。

中国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了一个很主要的问题i就是落后叫要挨打,在当今世界,赤裸裸的对外侵略和占领已经鲜见。但是,出于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奉行霸权主义的资本主义强国仍然会不断地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侵略和政治高压,干涉他国内政,以获得政治经济利益。

篇2: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

发展才是硬道理

通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经过回顾、检查过去的工作,对发展这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下面结合实际谈几点体会: 邓小平1992年初在南方视察的一系列重要谈话中鲜明的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精辟的论述,都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中国是个文明古国,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然而自18世纪末期开始,由于封建统治者闭关自守,固步自封,安于现状,导致生产力发展非常迟缓。此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却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迅速发展起来,中国被甩在了后面。于是,这个衰落了的封建帝国,沦为被侵略的对象。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大举进攻面前,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使一个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长期限于灾难的深渊。历史沉痛的告诉人们,“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如此,企业也不例外。请允许我拿唐齿与唐汽的发展兴衰的现实做个比较。80年代的唐汽比唐齿红火得多。当时,唐汽制造的130双排座汽车供不应求,购车用户排起了长队,真可谓是门庭若市。而当时的唐齿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型企业,许多职工对唐汽羡慕不已,有的甚至被吸引跑到了唐汽工作。然而,不甘落后的唐齿人,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抢抓机遇不断投入资金,更新了设备,开发了新产品,固定资产由1985年的6000万变成了几个亿,企业变成了唐山市的大型骨干

企业,成了利税大户,也给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职工安居乐业。唐汽没有抓住机遇,没有新的投入,没有扩大再生产,设备陈旧落后,厂房破旧,车间里黑暗透风漏雨,几十年一贯制的6650型底盘,加上管理落后等原因,最后跌入了资不抵债的深渊,走上了破产之路,职工的饭碗打了,岗位丢了,可谓教训惨痛。两个企业的兴衰实实在在地告诉人们,“落后就将被淘汰”。明白了这些道理,也就明白了唐齿的领导们今天为什么千方百计抓项目、千辛万苦谋发展了。因为项目是企业的命根子,发展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2003年8月26日)

篇3:精进才是硬道理

如果以上对“国画形态”、“拓展”这几个核心词语的意思理解不差的话,那么,“国画形态”真有“拓展”这回事吗?

先说内在实质。国画的内在实质在“心”,其根基在国学,主要在儒、道、释三种思想模式。学人各取所需,又变化而成多种思想模式:或三教合一,或儒道互补,或道释并修,或儒释兼融。但无论哪一种,都极其精微而广大。儒家的经典《周易》,根据苏渊雷的说法,“易学不外说明宇宙之间,日月系统以内万物万事变化之大法则”,孟子曰“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显然,没有给后人留下拓展的余地。再说道家,从“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讲到“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显然也没有给今人留下拓展的余地。再说佛家,动辄说到“尽虚空,遍法界”,“三千大千世界”,“十法界”,要“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广大精微到无以复加,显然也没有给今人留下拓展的余地。历代圣贤、真人、祖师大德、名臣、高人、逸士所做的,只是各寻一个门径,勇猛精进,体认亲证那“道”,与之契合同一而已。“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小月一月摄”。

以国学为根基的国画理论,讲“学穷性表”、“澄怀味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天人感应之道。画家心有感,则造化有应。请问感应道交,心源与造化同一了,心与道同一了,万物与我为一了,其天地何其大,可能性何其多,还向何处拓展?国画理论,很显然并没有限制画家精神境界的意思。

再说外在形式。绘画艺术大体说来,不外三种境界:一物趣。追求形似,看重题材、奇异之物,在中国民族绘画传统中向来被认为是最低等的。苏轼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但在百年来的国画改良派与学院国画教育中得到空前繁荣与发展。二情趣。追求表情、情节、主题内容。这种追求在历代政教题材、宗教题材、文学题材、民俗风情题材绘画中得到发展,尤其在欧洲美术中得到突出发展。三机趣。追求气韵生动,功夺造化,功侔造化,以笔墨写出天地万物所体现的道的变化形式、生机意趣。在“形似之外求其画”是“难与俗人道”的。这种追求在中国历代儒、道、释道统的传承者——士大夫、高人逸士那里得到发展。黄宾虹认为其“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全球公认是最高等”。也可以说国画之所以能与西画抗衡,成为并立的两大体系,就在于有这种高深的追求。“形似之外求其画”,以画家之心与造化之心相感通,窥得造化之秘,即苏轼所言“常理”,又将其简化为人工可以把握的形式语言及变化组织原则——笔墨与章法,以实现夺取鬼神功。“合于天道,厌于人意”。

罗丹说,“对于天才来说,已有的语言已经够用”,又说“天才在于你的选择,在于你的变化”。兵法不过三十六计,而善用兵者言:“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国画之道,不外守其不易——造化心源之常理、辨证智慧;执其简易——一画之法,太极图用笔秘诀;穷其变易——从心所欲,随机应变,自然而然。可以说以国学为基础的国画艺术,乃至所有艺术形式,追求机趣,实质上就是变化之道。历代大家学古,师法自然,未有不变的。掌握其规律,一画之法,即掌握了变化之枢机。所以从理论上讲只有你智慧、功力不及的,没有笔墨章法变化不出的。历代开宗立派、最富创造精神的大家,也不过在国画无数种可能性中,选择并完善了一种可能性而已。因此之故,可以说在外在形式上追求变化,“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本来就是国画的优良传统。师古人,讲“师心而不蹈迹”,“不变其意而造其语”,“绳其意而变其貌”;师造化,讲“功夺造化”,“遗貌取神”,“画不过意思而已”,“不为造化小儿所苦”。不为古人所限,不为造化所限,求“自成一家始逼真”,“意在新奇无定则”。鄙人实在看不出国画在外在形式上有限制画家创造性的意思。

行文至此,接近约稿规定字数,该收尾了。再看了一遍约稿函的要求:望能“指认出合乎国画发展规律的当代创造性及其形态表现”。也就是希望指认出合乎国画发展规律的形态拓展。综上所述,鄙人以为既然合乎国画发展规律了,实际上并不存在拓展或创新,只有精进。中国书画属于写意的形象化的哲学,与修心养性攸关,所以也只有精进。唯有精进,才是硬道理!精进不已,至于通,至于圆融,至于纯粹,至于高深,至于法备气至,至于化境,则自生变化,别开新境,自成神奇。画至于游戏神通,变化莫测,圣矣!乐莫大焉!而国画界流行的题材、风格样式、技法甚至特技、肌理效果等在表面形式上“追求时代风格”、“拓展”、“创新”是否仍然未能走出“国画改良”论的惯性思维模式,是否也是一种浮躁与急功近利的借口?是否根本就是佛家所讲“着相”,就是一种妄念呢?笔者不敢肯定,谨以此请教方家通人。

篇4:发展才是硬道理

记者:宁波市政府为什么要制定这么一个《关于加快推进宁波国际会展之都建设的若干意见》?它对宁波会展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张松才:这主要是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进一步凝聚全市力量,加快宁波国际会展之都建设,使宁波市会展业真正成为临港型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全面推向新阶段做出新贡献。说到意义,因为会展业已经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尤其是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港口优势,把宁波建设成为立足宁波、依托浙江、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对接海内外的国际会展之都,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正确把握宁波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扎实推进“六大联动”,实现“六大提升”,建设现代化估计港口城市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坚持“以港兴市、以港强市”,大力推动以进出口贸易为龙头的临港型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经济结构优化的重点战略行动。

记者:宁波能够在会展行业取得可喜的成绩,具备许多有利的因素。您能否谈谈把宁波打造成国际会展之都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张松才:首先,独特的港口优势为打造国际会展之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宁波作为一个港口城市,我们采取“以港兴市、以港强市”的方针。

第二,雄厚的产业优势为打造国际会展之都筑起了坚实的后盾。

第三,发展方式的转变为打造国际会展之都提供了有力的契机。

第四,高度的外向型经济为打造国际会展之都提供了撑高的平台。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开放所带来的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和客商流,为招商招展、人才引进、文化交流、技术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合作创造条件,这一些也无疑为会展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跨越平台。

在记者和张松才主任交流的过程中,张主任曾提到关于会展业方面的“四少一不足”,这不仅是宁波会展业发展的一个缺陷,也是中国会展业发展的不足。

记者:您提到的“四少一不足”,您能不能给我们详细阐述一下?

张松才:“四少”是指我国举办的国际性、综合性的展会比较少;国际性品牌会展少;会展方面的专业人才比较少;有国际影响主题的少。“一不足”是指我国会展行业创新自主不足。这就是制约我国会展业发展最重要的障碍,也是我国会展行业目前所处的不利的境况。

后记:

宁波正在努力做到放眼全球,依托港口,朝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大目标迈进,打造国际会展之都,这是港城宁波抢抓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宣传新跨越而做出的战略抉择。

当然了,对于宁波做到怎样打造国际会展之都,张松才主任谈到了宁波会展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那就是,要严格地按照围绕进出口贸易,坚持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特色化的要求,做大,做强进出口贸易规模,做大做优进出口企业集聚基地,做强做精承办国内外商务性会议服务外包平台。

篇5:发展才是硬道理

-学习王总《奋勇争先,全力发展,努力提升行业领先能力》感受

今年,省公司以“提升质量,改善服务、强化创新、深化管理、加快发展”的二十字方针为核心经营策略,以“发展年”作为任务目标,强调了逆水行舟,不进则危,小进亦危的危机意识,告诉我们,最严峻的挑战即将到来。

王总更是在深刻理解“发展年”的基础上,提出了优质客户大发展,基础网络大建设,企业管理大提升,客户服务大改善,增值业务大贡献的发展目标,这对我们今年的“大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利用春节假日,我把王总“奋勇争先、全力发展,努力提升行业领先水平”的报告又重新的学习了一遍,每一次学习都会有更深的触动,更深的感受,我的领悟最重要的就是三个字:“大发展”,这里,我想就个人的理解,将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如何理解“大发展”

我们应该理解“大发展“不单单是指客户规模的发展,而是要从五个层面,或者更多的层面,全方位、立体的发展,这是一种战略,从整个的报告中,我读出了一种管理者的决心和信心,以及,面对市场残酷竞争的挑战而表现出来的精神所在。

报告在重点做好的几个方面的工作中首先提到了领导带头,作为公司中层管理者的我们,该如何带好这个头?带什么样的头?目前,我们的员工普遍缺少的就是工作激情,这种激情的缺失是致命的,要想实现“大发展”,员工以什么样的态度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作为管

理者,首先要了解市场,了解员工,才能有针对性的应对市场,关爱员工。

二、如何理解网络“大建设”

从分营到现在,每年都在搞网络基础建设和网优项目,但实际截至中兴和爱立信的设备替换前,我们仍然还埋伏着许多盲区或弱覆盖地区。以前的北电设备已经严重老化,在日常的了解中我也深有感触,分营后几年中,同一基站的覆盖和现在的覆盖出现了很大的差异。目前,所有的北电设备已经被替换完毕,多项技术统计指标对比也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我们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尤其是和联通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甚至个别地方不如对手的覆盖,我们的网络领先优势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因此,王总今年提出的网络大建设,是及时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要想继续领先对手,就必须要加强我们的3G网络覆盖,加强我们的农村深度覆盖,加强我们的小区深度覆盖。目前,我们网络的忧患意识确实需要加强了,因为,这不单单是领先对手的问题,是关系到我们能否实现“大发展”的关键。

总而言之,作为企业来说,发展是必然的主线,向发展要效益,以发展带动企业的持续发展,才是企业追求的根本,在这里,我引用王总报告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2011年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一年,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全省“发展年”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6: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初,中国南方春意盎然。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着名论断。这个论断,简洁明快、朴实无华,抓住了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0年后,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发展才是硬道理”虽然仅七个字,却揭示了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历史结论。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至今仍为各国史学家所称道。但是从18世纪末期开始,由于封建统治者不顾时势,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导致生产力发展非常迟缓。而当清朝统治者沾沾自喜于“康乾盛世”的余辉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却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迅速发展起来,中国被甩在了后面。于是,这个衰落了的封建帝国,沦为侵略的对象。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大举进攻面前,无能的清朝政府,使一个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长期陷于灾难的深渊。历史就这样无情地上演了一曲被马克思称为“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辛酸回忆和沉痛教训!

在血的教训面前,无数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发展才能救亡图存。他们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探索,虽历尽艰辛但始终无法使旧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才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5%,仅仅经过短短的五六年,新中国就在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上初步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旧中国的100年。但后来,由于一度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工作重心,使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与发达国家本已缩小的差距又拉大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着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电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电脑这些20多年前许多人闻所未闻的电器产品,现在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较宽敞的住房,个人拥有汽车等昂贵商品已经屡见不鲜。社会主义的中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和优势,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展望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是要靠发展。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根本。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从国际看,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战胜种种风险和考验,最终要靠发展。目前,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遏制和“西化”、“分化”图谋,也不会改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从国内看,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战胜各种困难,最终也要靠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不发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我国人口已经接近13亿,社会就业和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发展了,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才会游刃有余;“蛋糕”做大了,许多事情就好办了。

总而言之,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赋予发展特殊重要的意义。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离不开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才能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才能从内心里更加拥护社会主义,才能最终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

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历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邓小平指出:“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胡锦涛同志也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联系世界政治格局和当前国际形势,要充分看到我国已经奠定的发展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善抓机遇,抢抓机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就必须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我们讲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相统一的发展。要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同时,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篇7:浅析 “发展才是硬道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摘要:1992年初,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鲜明地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十年后,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就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我们党的生命之所在,发展是我们国家民富国强之根本。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关键词:发展经济建设党执政兴国

一、历史经验的总结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至今仍为各国史学家所称道。但是从18世纪末期开始,由于封建统治者不顾时势,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安于现状,固步自封,导致生产力发展非常迟缓。而当清朝统治者沾沾自喜于“康乾盛世”的余辉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却乘着工业革命的东风,迅速发展起来,中国被甩在了后面。于是,这个衰落了的封建帝国,沦为侵略的对象。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大举进攻面前,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使一个拥有数千年灿烂文明的泱泱大国,长期陷于灾难的深渊。历史就这样无情地上演了一曲被马克思称为“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近代中国历史留给我们的辛酸回忆和沉痛教训!

在血的教训面前,无数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发展才能救亡图存。他们为了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和探索,虽历尽艰辛但始终无法使旧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才为中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了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但后来,由于一度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工作重心,使我们国家在经济方面与发达国家本已缩小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牢牢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不动摇,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

9.3%,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6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3]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和优势,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二、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是从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来看,都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

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之间即竞争又合作,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可以说发展经济已成为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不发达国家,无论大国还是小国都把发展经济作为头号任务。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中国家如果不能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然会越来越大。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是保证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国要把发展经济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发展还不平衡,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还不能理直气壮的说我们比资本主义更优越。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为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坚实的基础。[1]

加快发展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所在。按照邓小平同志“三步走”的战略规划,我们已基本实现了前两个目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看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希望,部分人已过上了小康生活,他们希望国家保持经济的发展,以便为他们带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开放及深化、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显露出来,特别是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增大,下岗人数增多,乡镇企业景气指数下降,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减慢,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增加投资、加快发展、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改善生活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我国之所以存在着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最根本的是因为经济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仅物质利益矛盾和问题直接根源于经济的相对贫穷,其他问题和矛盾也同社会

物质财富不充裕息息相关。发展中的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来解决。从长远来看我们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穿衣问题、住房问题、就业问题、交通问题、人口问题、教育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从当前来看,只有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才有利于缓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才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防范金融风险,维护社会稳定。

总而言之,复杂的形势、艰巨的任务,赋予发展特殊重要的意义。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离不开发展;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才能使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实际利益,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显示自己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才能从内心里更加拥护社会主义,才能最终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

三、靠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展望新的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既有过去积累起来的老问题,也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但不论解决什么问题,最终都是要靠发展。发展是基础,发展是根本。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

从国际看,应对复杂多变的局势,战胜种种风险和考验,最终要靠发展。目前,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的优势,短期内不会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遏制和“西化”、“分化”图谋,也不会改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创造条件,加快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我们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从国内看,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战胜各种困难,最终也要靠发展。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不发达,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快发展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些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通过加快发展来解决。

四、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这是由我们党成为执政党并将长期执政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我们党执政的目的始终着眼于发展,执政的任务始终致力于发展,执政的措施始终围绕着发展来制定,执政的成效始终要由实践来检验;

第二,这是科学总结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经验教训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最为深刻的教训,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关系到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要求的,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显得迫切;

第四,这是适应当代世界发展变化实际的,当今世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非常迅猛,综合国力的竞争不断加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唯一正确决策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

总之,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又面对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竞争,能不能解决好发展的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国富民强都无从谈起。

五、可持续发展更是极其重要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国际上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观点,在所有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再没有比“贫穷污染”更为严重的问题了。一针见血,指出了国际社会存在的一个严酷现实,也从而划清了发达国家与发展国家两类不同的环境问题。因此,摆在发展中国家面前的紧迫要务是发展,为人民提供一个基本的生存和生活条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指导下,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经济建设高潮,社会生产力获得高速发展,国力不断加强,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不仅13亿人民满意,也得到国际社会一片赞誉之声。中国发展实践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发展是硬道理”,是战胜“贫穷污染”最有力的武器。

在基本战胜“贫穷污染”之后,我国早已跨入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我们充分肯定30年来经济上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环境问题早已从发展不足的问题演变成发展不当的问题。面临快速发展中形成的严峻环境形势,我们应当作深刻的反思,重经济,轻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再也不能走下去了,希冀通过经济发展来自动治愈环境问题的想法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现在已经到了正确认识和解决环境与发展长期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的时候了,应该旗帜鲜明地提出“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才是硬道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把环保事业推动起来,确保环保规划的如期实现,促进国民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

为了摆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关键性和根本性措施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党中央和国务院多年前就对这种转变作出了决策部署。但是,实施力度不够,转变速度过于缓慢。如果说前些年对转变发展模式往往从经济角度考虑,似乎可以慢慢来,那末今天不同了,我国已向全世界宣布: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要从2005年基础上减排40-45%,这是一项极其繁重、又必须实现的承诺,靠一般的节能减排是很难完成的,必须从经济“转型”

上找出路。这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敢于制度创新,淘汰落后产能,积极采用新技术,“转型”是可以推动起来的。迟疑徘徊,困难重重;改革创新,海阔天空。

[4]

在发展方针政策方面,国家正积极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环境管理措施上,近年来实施“节能减排”政策措施,颇见成效,是一项政策创新,说明政府实行依法行政、强化环境管理是大有作为的。应该将这种做法坚持下去,不断扩大充实控制指标,并且将监督和考核办法严格一点,强化环境管理的措施就可以成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突破口。政府对这种改革应更坚定、步伐更大一些。

六、历史不会忘记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同志是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影响中国历史发展最大的世纪伟人之

一。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发展,中国人民军队的创建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留给中国人民乃到世界人民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七个字可谓字字千钧,每每想起都会让人激动不已。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1992年1月29日,南巡途中的邓小平来到珠江冰箱厂,当听说这个乡镇企业小厂在7年间,产量增加了16倍,排名全国第一,并出口到东南亚一些国家,他高兴地说:“我们的国家一定要发展,不发展就会受人欺负,发展才是硬道理。”随后“发展才是硬道理”传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家喻户晓的一句名言。事实上这句话不但成为中国发展的战略思想,而且,也因为它的深刻和朴素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信念。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所以,经过建国60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极端重要性,因为“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我们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要靠发展;我们要履行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责任,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要靠发展。现在世界各国竞争激烈,都在发展,形势逼人,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就会跟不上世界脚步。

因此,不断重复邓小平同志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可使我们头脑更加清醒,更加坚定自觉地坚持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

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前进道路上还会有许许多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困难,我们只有让硬道理真正“硬”起来,通过加快发展积累更为雄厚的实力,才能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才能进一步增强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才能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坚守“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动摇。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

[2] 《“发展才是硬道理”为啥能家喻户晓?》 2009年8月19日《人民日报》

[3]《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交锋》凌志军

篇8:发展才是硬道理

卡耐基曾说过:“使一个人发展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儿童天生喜欢别人的鼓励和赞美。因此,我们的评价语言应该具有激励性,应当充满爱心、智慧的牵引,充满人文关怀。如:本人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特别的作业》这课时,在指导学生朗读“表现春天美景的内容”时;学生朗读后,我是这样对孩子们说“孩子们在你们自由读和齐读的时间里,教室里充满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老师知道你们已深深陶醉在这春意盎然的春天里。”接下来,指名朗读时,我是这样激励朗读的孩子,“孩子,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把五彩缤纷的春天读出来了。”“孩子谢谢你的朗读,你的朗读让我们回味无穷啊!”“孩子你甜甜的声音读出了春天的美丽是甜滴!好样的!”……想不到这些彰显赞赏的评价作用可真大呀!接下来的课,学生在朗读课文时都能投入地读,读出感情。这样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情感互动促进发展

语文教学活动中,我们除了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外,还应利用课文本身所渗透的情感因素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师生情感互动中促进学生发展。

例如:在教学《池塘边的叫声》时,这是一篇童话,主要是小鱼和青蛙的对话很精彩感人。为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和体验童话的有趣,小动物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更可贵。“在细细品读课文时,我把两种动物图贴于黑板创设情境,通过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加上自编自演的情境表演,学生不知不觉地入情入境地走进了童话故事里,体会着小鱼想上岸看看外面世界的美好心愿,感动于青蛙乐于助人的善良真情。在师生合作配乐朗读,在美丽的画面中,再次用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将自己的内心真情传染给每个学生。以情激情,以震憾学生的心灵 。最后在我真情的总结中,升华情感——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就会更加美好!显然,我的教学目标实现了。

再如《雨铃铛》的教学,《雨铃铛》是一首描写春雨中的景象的诗,全诗形象生动,情景交融,语言乐感强,感染力强。适于朗读。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下雨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打开小耳朵大门仔细听一段录音(春雨沙沙地响),看到学生脸上露出愉悦的笑容,老师知道聪明的孩子已猜出来,老师已悄悄地把他们带入春雨中来。随即,老师让学生睁开眼睛,看着黑板上的精美挂图,和带有小雨点的诗歌,听教师深情的朗读,从孩子的跃跃欲试中,我知道孩子们的积极情感和思维已被调动起来了。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接下来,在学生充分朗读文本的基础上,感受到了春雨的美,我还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句,结合课文插图,想象春雨还会带来什么变化。理解“沙沙响,丁零当啷”描写春雨声音的词语,积累语言文字。最后,再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听有感情朗读,在师生合作的配乐朗诵中,进一步加深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真正达到了教师、学生、文本的情感互动。从而使情感互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互相欣赏悦纳自己

低年级学生的模仿力最强,教师应在评价上做学生的榜样,并要随时随处注意引导,更要善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例如:刚开始让学生互相评价时,学生大多数只会说:“我们觉得某某同学读得很好。”至于好在哪里,说不出来。“万事开头难。”一定要有信心,我们老师可以这样引导:教师也觉得他读得很好,主要好在:1.教师发现他变勇敢了,能大方地为同学们朗读;2.他读拼音时声音既响亮又好听,给我们美的感受;3.他把课文里的每一个字都读正确了,句子读通了。看得出他刚才读得很认真,才能读得这么精彩。你同意老师的看法吗?今后在当小评委时,我们不能只会说他好,还要说出他好在哪,这才能为发言的同学树立信心,也才能让大家知道应向他学什么。不过在教学中还经常出现许多同学专爱挑别人的毛病。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教会学生慢慢学会赞赏别人,这样可以给别人带去快乐和信心,也给自己带来快乐。如果别人真正有不足了,我们可以这样对他说,“让我给你提个小小的建议”“有个地方让我来帮你补充,相信你会朗读得更好滴”。例如,教学《春天的手》这一课时,孩子们在我创设的各种情境中,充分领略到春天是迷人的,尽情畅游了百花齐放的春天里。课后思考题是:春天到了,你身边发生了什么变化?我问:“孩子们春天这么美你想用什么办法来留住它呢?”这一问,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小画家们说我们要画春天。”“演员们说我们要演春天。”“小歌手们说我们要唱春天。”“小诗人们说我们要写春天。”……这时,提议,让孩子们自由组合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任务,然后全班交流。我发现了学生是那么投入,在分组汇报时,讨论互评非常精彩:“老师我们认为画画级的同学能把春天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画出来,我们也很想到广场上去放风筝。”“老师我们觉得他们表演级的演得还不够生动,我们认为拉住春天的手应该这样演……”“我们觉得唱歌组的同学声音甜甜的,加上优美的舞姿,把我们陶醉了……”看着这无拘无束的表现,听着充满童趣的赏言,我们感受着成功的甜蜜。……几年来的坚持,使每个孩子在学会了欣赏别人的同时,也学会悦纳甚至欣赏自己!

上一篇:他在窗户旁边的英文怎么写下一篇:小学生二年级好词好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