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

2024-05-23

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共6篇)

篇1: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以峄城区新农村建设为例

为了进一步地学习科学发展观,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培养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于是我开展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内容的调研活动,就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调查日期:2013年

调查地点: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

调查单位:青海省青海大学

调查人员:

一、峄城区的基本情况

峄城区是枣庄市辖区,枣庄中心城区的组成部分。位于山东省南部,是镶嵌在稣、鲁、豫、皖交界的淮海经济开发区中心位置的一块绿色宝石。它北靠枣庄,南通徐州,西接微山湖,东望大海,206、104国道纵贯南北,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中国第一”的峄县万亩石榴园就坐落在其中,全区总面积627.6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4万人。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区。四季分明,季风明显,雨热同季。因爱黄海气候的影响,东风较多,但大陆海洋性气候不够典型。

二、过去的峄城区

经济形式单一,经济主要依赖农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基础设施落后,学校建设落后,医疗设备落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较低,作物种植成本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较为落后,经济发展为粗放型发展。

三、现状

近几年来,峄城区的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了新态势,经济建设的前景逐步明朗。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 改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一)生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

2003年开始规划建设了经济技术开发区,并被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起步区面积已达4平方公里,累计入园项目达到71个,其中过千万元项目48个,过亿元项目11个。2006年全区农业增加值达到8.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10元。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5亿元,实现利税13.53亿元。同时,全区坚持每年培育10个民营强企的目标不动摇,2006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7.7亿元,利税13.28亿元,全区民营经济单位发展到2.1万个。

(二)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环境不断优化

村村通油路工程累计投资9643.2万元,共铺筑路面688.8公里,全部实现村村通目标。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已完成投资6980万元,全区100%的行政村通上了自来水。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已完成投资680余万元,75个村通上了有线电视。扩大农村低保及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发放农村低保资金14.6万元,农村居民有230户、789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征缴农村养老保险金71万元,新办养老保险400余人,参保人数达到6.35万人。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累计投资2244.44万元,新建农村学校37所,已竣工31所,竣工面积4.1万平方米,新购置课桌3.4万个,复新课桌4.4万个,极大改善了农村办学条件;经济薄弱村帮扶转化工程,市、区帮扶单位共支持帮扶资金物资1740.2万元,兴建经营性项目完成投资2298万元。25个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均已超过或接近

2万元,有的村已经提前完成了年集体增收3万元的任务目标,2520 个农户初步走上了致富奔康之路。

(三)农民素质不断提高,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随着 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逐年加大了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全区培养法律大专学历村干部、法律明白人,分别达到了382人和6.8万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做法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和省电视台播出。农民素质普遍增强,不断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全区已有11.4万名农民接受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培训,培养一大批农村科技能人,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民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5000多名农民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广大农民积极学用新型科技,农用新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普及,并将这些新技术充分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次,在广大的农民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在2012年春节,为喜迎龙年,峄城区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文化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新春节日氛围。民间庄户剧团、乡村业余文艺队伍,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舞龙、舞狮、撑旱船、踩高跷、独杆轿等民间表演形式为主要形式,赢得群众阵阵喝彩,广大群众在欢声笑语中憧憬着龙年的幸福美好。不少镇(街)还把惠民文艺演出、书画摄影图书展览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产品送到农村、社区,如阴平镇及枣庄书画院的书画家把春联、书画作品等免费赠送给父老乡亲。具体为底阁镇举办了全镇首届农民运动会和民间剧团唱大戏活动;吴林办事处举办了歌咏比赛、拔河比赛等活动;坛山办事处举办了狮子龙灯表演、书画展、青年歌舞会;榴园镇白庙村、南棠阴村举办了农民艺术节、舞龙舞狮、歌咏比赛等活动;阴平镇夕阳红文化娱乐中心送戏进农村巡回表演10场;古邵镇农村、学校、企业举办了文艺联欢、篮球比赛等活动;峨山镇舞狮舞龙队到各村进行表演。古邵镇50多人的狮子龙灯队、徐楼社区艺术团、榴园朱村庄户剧团、吴林乱沟居农民剧团等到各村巡回表演,为农民群众送去欢歌笑语。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新突破。坚持抓先进、抓示范与抓后进、抓整顿并举,突出抓好班子软弱村的整顿,特别是通过在农村开展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村级组织整体战斗力明显增强。严格控制村干部职数设置,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比例达到77.2%。大力实施农业科技“两个一”工程(为每个村培养一名农业科技大专生党员,每户培养一名农业科技明白人),首批120余名农业大专生党员已经毕业,3—4年内可实现每户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广泛推行“四步议事制”(群众问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提高了民主管理、村民自治的水平,有效化解了基层矛盾,群众满意率达90%以上。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干部 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各村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机制,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全部公开,村中重大问题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询意见,将财务公开延 伸到村民小组,使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五)、积极发展旅游业

近年来,建立了冠世榴园、石榴园-仙人洞景区、青檀寺景区、榴园人家“农家乐”餐馆、旅游商品生产厂家、旅游购物商店等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的旅游产业体系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据统计,2006年接待旅游人数60余万人次,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直接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0 %和12%,创历史最高水平。现在的枣庄旅游已基本形成了以抱犊崮、熊耳山、冠世榴园、微山湖湿地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以盈泰温泉度假村、汉诺葡萄酒庄为代表的休闲度假产品。以滕州“一塔六馆”、匡衡祠、市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

三、总结

综上所述,可见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在路上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峄城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路上还有很漫长的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强认识、明方向;重科技、讲标准,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重投入、提效益。强基础、求发展,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抓培训、强素质,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和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强组织、抓服务,强化村级服务阵地和服务队伍建设,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促产业、抓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仍然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对重点产业进行重点扶持,提供技术支持;其次加大投入,解决群众新农村规划及建设的资金问题。最后建议上级政府出台相应政策解决土地合理流转的问题。

四、认识

通过这次调查我明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走下去,尽管我们知道这个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只要我们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实到实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结合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我们一定会把农村建设好了,实现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让我们为之奋斗吧1

篇2: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

一、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 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 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8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的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民改变落后的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正是从这一实际国情出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

《建议》指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五句话表明,这一重大的历史任务将要经过理论的充实和实践的探索,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真正体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进一步明确我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不少成果问世,但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存在一些倾向: 有的照单开方,定位“应该怎样”,不分析农村的现实可能性; 有的简单以农民利益为借口而代替

科学态度; 有的不做深入调查研究,不思考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以逻辑推理逻辑,以理论演绎理论等等。高水平、符合我国农村社会实际的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三农”工作指导思想深化和方针政策的完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健康稳妥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二、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原则。

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问题为出发点,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统筹兼顾、抓住重点、突出特点的方法。

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极为繁重、复杂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促进农民继续增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等等。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基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必须坚持的五条基本方针和“五要、五不要”的五项原则要求。基本方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和指导方向。基本原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的准绳以及工作规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尊重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建设规律,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路径和方式具有多层面、多角度性。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提出健全五大机制: 长效投入机制; 工作机制; 激励机制; 参与机制; 管理机制。《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五个必须: 必须确立城乡统筹的思想; 必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机制; 必须切实注意工作方法; 必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 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农业部部长尹成杰提出“五大措施”,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提出坚持“四个先进”; 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各省省委书记都谈到了各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径和方法等等。

总之,科学的研究和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经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崭新课题,在理论上要有所归纳,在实践上要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和积极成果。

三、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法论思考。

1.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历史的永恒课题,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建国以来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学大寨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历史的研究这一过程,才能揭示今天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和可行性。

2.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相结合。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行动纲领,也是指导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理论的指导必须以实际为基础,因此,既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基础,又要深刻地领会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既要深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又要落实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

3.,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一定的原则性、规范性要求,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要注重五个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实践,全国各地区对此高度重视,许多省市开展了试点和示范村活动,在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民主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初步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因此,科学地研究这些实践经验是充实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4.宏观归纳与微观分析相结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要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统筹学等理论,本着整体性观点、联系性观点,用归纳整理的方法进行研究。同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从某一领域、某一角度来说又属于微观问题,微观是整体的基础,所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研究必须宏观归纳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且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无论从时间和现实的空间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实践着、进行着的事物,研究其变化规律对指导现实意义重大。

近一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有了相当的发展,在实践上也有许多新成果问世。但是,应该注意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不成熟,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尚需向纵深发展,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应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对历史对农业负责的态度,扎实、认真的科学态度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篇3: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途径

1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涵义

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 我国对于农村建设发展意见一直向前推进, 根据不同的现实发展状况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 不断提高发展目标, 强调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必须同时和谐发展[1]。

因此, 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涵义可以这样界定:即在不断扩大对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 进一步推进各种形式、符合乡村地区生活状态与特征的农民文化生活的建设, 从而真正确保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这一重要目标。

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是以保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内核的, 其广义涵盖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例如, 农村地区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设、农村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推行以及对农业、农民高科技知识的普及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 让农村在有良好的法制条件、较高的道德观念、和谐有序的环境中进一步建设发展。

2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内涵的界定与解释, 我们可以体会到乡村文化建设内容的广泛性, 目标的远大性。之所以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摆在如此重要的发展位置上, 是因为其健康有序发展关系着社会主义发展全局, 对于各项事业的推行具有重大意义。

2.1 新农村文化建设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当前, 我党在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向前推行的主要目标就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共同努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 就是要包括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社会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建设都能保持可持续协调发展, 不出现“瘸腿”现象。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 农村地区和农民是发展的重要对象, 在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 文化需求的不断加深成为当前农村地区发展最主要的问题, 农村地区长期处于保守封闭的环境中, 教育水平往往无法跟上发展速度, 基于这样的状况, 农村需要文化, 文化建设更离不开农村, 如果不能将农村文化建设同经济、法制建设协调起来, 那么农村的全面健康发展将成为空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将难以实现。由此可见, 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对于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2 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整体建设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 而其中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其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对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 新农村文化建设能够通过相关文化建设手段促进农村良好的文化氛围营造,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 很大程度地影响与改善了农民的固有传统思想, 各种优秀的文化作品改善着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促进了农民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推动了农村地区良好道德风尚的椽笔, 营造出更加和谐、朴实的民风。其次,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还将更先进的文化知识带入到农村地区, 让农民在这样的建设环境中学习到更多利于农村发展的知识技能, 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农村建设中, 不断激发农村群众在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改善自身生活水平。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让农民自身的发展同农村地区的发展有机结合, 共创未来。

2.3 新农村文化建设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 任何一个时期的经济建设与政治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 而社会的稳定有赖于全社会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和谐稳定。稳定, 是一切发展都离不开的先决条件。作为我国人口分布最为广泛的阶层与地区, 农村人口是维持农村稳定以及进一步维持全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农村地区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传统思想在文化建设不到位的情况下, 面临着不良文化的入侵, 许多农村群众对于各种观念、文化的传播显示出怀疑、不安的态势。所以, 新农村文化建设迫在眉睫, 我们需要不断向农村普及最新的知识文化与观念, 让他们的思想能够与绝大多数社会群众接轨, 同时也要开展提升其科技文化素质的工作, 切实从源头改善农村地区不良风气、落后观念的传播。也只有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得到发展, 才能进一步保障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3 我国在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对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发展, 近些年我们在建设中也收到了良好成效, 农民普遍对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有深刻的了解, 对于党和国家制定的各种政策也有了良好认识, 农村地区精神面貌与风气习俗得到健康发展,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升, 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规划建设, 也让农民在这样的进步中切实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但不可否认的是, 当前, 在我们不断向前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同时, 还存在许多缺陷与问题, 这些问题凸显了我们工作中的不足, 为我们日后继续前行敲响了警钟。

3.1 农村文化建设整体发展速度缓慢

我国在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上整体发展速度仍比较缓慢, 不能满足建设需求,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 农村教育资源匮乏, 农民整体素质依旧不高。当前, 我们通过比较与观察可以发现, 农村群众与城市群众文化素质仍存在很大差距, 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城市群众, 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远不如城市地区, 农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与城市相比有着极大的不平衡性。此外, 农村地区教育团队的素质不高也阻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 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 文化供给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2 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协调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布局中, 面向丰富, 但具体到各个农村发展, 显现出其发展的不协调性, 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 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不协调。许多农村在发展新农村建设规划时, 不能很好地将文化与经济建设协调起来, 在建设上通常顾此失彼, 这样的偏差会进一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其次, 区域发展不协调。我们可以看到, 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建设远不如东部发达地区, 从基础设施到教育资源, 这种落后是全方位的, 体现了各个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

3.3 农村传统文化的没落

我国是文明古国, 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 农村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当前不断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 我们很多情况下只注重新思想、新技术的传播与应用, 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保留, 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凝结的智慧结晶正逐步走向衰亡。

4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措施

4.1 加大对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 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 无论是场地建设、基础设施购置、人力物力方方面面, 均需要有足够的建设资金提供坚实保障。政府在保证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过程中, 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切实将资金落在发展实处而不是摆样子搞形象工程。我们在资金投入的过程中, 要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农村文化发展的不同情况、不同需要来进行规划管理, 在充分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不同建设需要之后再进行资金的合理分配, 对于一些极度贫困落后地区的建设, 允许其他资本形式融入, 多元发展。

4.2 加大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

首先, 我们要对农村地区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意识, 让农村群众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于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 让他们认识到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帮助。许多农村家庭现在尚处于发展阶段, 其对教育的投入程度远不及城市家庭, 对于孩子的教育意识淡薄, 认为与其花大价钱去让孩子上学, 不如让孩子早点投入社会去赚钱, 所以, 我们要在农村地区及早地纠正这种错误观念, 让农民群众都能对教育有良好的认知。其次, 农村教育事业离不开教育团队, 而教育团队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当前, 由于我国在农村教育事业上投入匮乏, 导致许多有能力的教育人才不会选择农村作为其发展目标, 而是转向环境待遇更加优越的地区, 农村教育团队水平普遍不高。所以, 提高教师待遇, 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 也是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4.3 完善建设评估机制

在长期发展以来, 我们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缺少长期有效的评估机制, 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有良好反馈, 以便日后更好地完善。对于文化建设, 我们的考核标准也仅仅限于资金的投入是否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成, 对于农村地区是否真正将其真正有效利用则不得而知。我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应真正关心农村群众的满意程度和相关反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的推进, 不可否认, 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未来, 我们将持续不断加强新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 探索更多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 我们有理由相信,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必定会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参考文献

篇4: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途径

摘 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丰富,是一项全面包容的系统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进一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同经济、政治文明的协调有序发展。旨在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内涵的界定,了解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根据当前我国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现状与不足,找到未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2--02

近年来,我国关于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议题得到许多人的密切关注,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保证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乡村文化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未来发展道路中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提升。

1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涵义

从社会主义农村建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我国对于农村建设发展意见一直向前推进,根据不同的现实发展状况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发展目标,强调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必须同时和谐发展[1]。

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涵义可以这样界定:即在不断扩大对乡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各种形式、符合乡村地区生活状态与特征的农民文化生活的建设,从而真正确保丰富广大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这一重要目标。

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是以保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内核的,其广义涵盖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例如,农村地区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设、农村教育事业的进一步推行以及对农业、农民高科技知识的普及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让农村在有良好的法制条件、较高的道德观念、和谐有序的环境中进一步建设发展。

2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重要性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内涵的界定与解释,我们可以体会到乡村文化建设内容的广泛性,目标的远大性。之所以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摆在如此重要的发展位置上,是因为其健康有序发展关系着社会主义发展全局,对于各项事业的推行具有重大意义。

2.1 新农村文化建设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

当前,我党在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向前推行的主要目标就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共同努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就是要包括人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社会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建设都能保持可持续协调发展,不出现“瘸腿”现象。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农村地区和农民是发展的重要对象,在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文化需求的不断加深成为当前农村地区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农村地区长期处于保守封闭的环境中,教育水平往往无法跟上发展速度,基于这样的状况,农村需要文化,文化建设更离不开农村,如果不能将农村文化建设同经济、法制建设协调起来,那么农村的全面健康发展将成为空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将难以实现。由此可见,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对于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2 新农村文化建设为新农村整体建设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而其中新农村文化建设为其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其健康有序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新农村文化建设能够通过相关文化建设手段促进农村良好的文化氛围营造,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很大程度地影响与改善了农民的固有传统思想,各种优秀的文化作品改善着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民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推动了农村地区良好道德风尚的椽笔,营造出更加和谐、朴实的民风。其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还将更先进的文化知识带入到农村地区,让农民在这样的建设环境中学习到更多利于农村发展的知识技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到农村建设中,不断激发农村群众在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善自身生活水平。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让农民自身的发展同农村地区的发展有机结合,共创未来。

2.3 新农村文化建设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任何一个时期的经济建设与政治发展都离不开社会的稳定,而社会的稳定有赖于全社会各个地区、各个阶层的和谐稳定。稳定,是一切发展都离不开的先决条件。作为我国人口分布最为广泛的阶层与地区,农村人口是维持农村稳定以及进一步维持全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农村地区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传统思想在文化建设不到位的情况下,面临着不良文化的入侵,许多农村群众对于各种观念、文化的传播显示出怀疑、不安的态势。所以,新农村文化建设迫在眉睫,我们需要不断向农村普及最新的知识文化与观念,让他们的思想能够与绝大多数社会群众接轨,同时也要开展提升其科技文化素质的工作,切实从源头改善农村地区不良风气、落后观念的传播。也只有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得到发展,才能进一步保障全社会的和谐稳定。

3 我国在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现状

随着我国对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发展,近些年我们在建设中也收到了良好成效,农民普遍对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有深刻的了解,对于党和国家制定的各种政策也有了良好认识,农村地区精神面貌与风气习俗得到健康发展,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有了显著提升,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整体规划建设,也让农民在这样的进步中切实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在我们不断向前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存在许多缺陷与问题,这些问题凸显了我们工作中的不足,为我们日后继续前行敲响了警钟。

3.1 农村文化建设整体发展速度缓慢

我国在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上整体发展速度仍比较缓慢,不能满足建设需求,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农民整体素质依旧不高。当前,我们通过比较与观察可以发现,农村群众与城市群众文化素质仍存在很大差距,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城市群众,文化知识的普及程度远不如城市地区,农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与城市相比有着极大的不平衡性。此外,农村地区教育团队的素质不高也阻碍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于城市,文化供给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2 农村文化建设的不协调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布局中,面向丰富,但具体到各个农村发展,显现出其发展的不协调性,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首先,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不协调。许多农村在发展新农村建设规划时,不能很好地将文化与经济建设协调起来,在建设上通常顾此失彼,这样的偏差会进一步影响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其次,区域发展不协调。我们可以看到,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建设远不如东部发达地区,从基础设施到教育资源,这种落后是全方位的,体现了各个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

3.3 农村传统文化的没落

我国是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农村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但在当前不断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我们很多情况下只注重新思想、新技术的传播与应用,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保留,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凝结的智慧结晶正逐步走向衰亡。

4 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文化建设措施

4.1 加大对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在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场地建设、基础设施购置、人力物力方方面面,均需要有足够的建设资金提供坚实保障。政府在保证这项工程的顺利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切实将资金落在发展实处而不是摆样子搞形象工程。我们在资金投入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农村文化发展的不同情况、不同需要来进行规划管理,在充分认识到不同地区的不同建设需要之后再进行资金的合理分配,对于一些极度贫困落后地区的建设,允许其他资本形式融入,多元发展。

4.2 加大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

首先,我们要对农村地区树立起正确的教育意识,让农村群众充分认识到教育对于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让他们认识到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的帮助。许多农村家庭现在尚处于发展阶段,其对教育的投入程度远不及城市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意识淡薄,认为与其花大价钱去让孩子上学,不如让孩子早点投入社会去赚钱,所以,我们要在农村地区及早地纠正这种错误观念,让农民群众都能对教育有良好的认知。其次,农村教育事业离不开教育团队,而教育团队水平直接影响到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当前,由于我国在农村教育事业上投入匮乏,导致许多有能力的教育人才不会选择农村作为其发展目标,而是转向环境待遇更加优越的地区,农村教育团队水平普遍不高。所以,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也是改善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4.3 完善建设评估机制

在长期发展以来,我们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缺少长期有效的评估机制,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有良好反馈,以便日后更好地完善。对于文化建设,我们的考核标准也仅仅限于资金的投入是否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成,对于农村地区是否真正将其真正有效利用则不得而知。我们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真正关心农村群众的满意程度和相关反馈。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的推进,不可否认,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未来,我们将持续不断加强新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探索更多新农村文化建设途径,我们有理由相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建设必定会推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

参考文献

[1]刘巧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8-39.

篇5:社会主义新农村研究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我校根据《南昌市教育局关于开展2015年度“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示范校”推荐评选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学校组建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详细的分工,制定了《南林小学创建南昌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校”实施方案》。并对照《南昌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示范校”评估细则(试行)》的相关要求,认真进行了自查与自评。现将我校创建南昌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东湖区南林小学位于涛涛赣江之畔,茵茵绿洲之上。始建于1947年,原名南洲国立小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学校占地面积9436平方米,建筑面积2191平方米,其中生均占地面积32.9 m²/生,生均校舍面积7.6m²/生,生均校园绿化面积16.8 m²/生;现有6个教学班,学生287人;学校教师年龄、学历、学科、知识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具有较强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共计19人,教师平均年龄数39.4岁,学历达标率100%。其中本科9人,大专9人,中师1人;教师都具有教师资格、职称。其中小学高级职称9人,小学一级职称10人,师生比分为1:16.88;校级领导2人,均经岗位培训,持证上岗。几年来,我校学区范围内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入学率100%,升学率100%,在校生辍学率为零,巩固率100%。

在这三年里,我校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取得了不错成绩。学校被评为青山湖区关工委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单位”;胡华兵、付琴玲、龚文丽等5名教师被评为青山湖区“优秀教师”;陶勇被评为全国“优秀图书管理员”;学校陶勇、郭淑华教师论文获全国一、三等奖;付琴玲、龚文丽等论文获省级奖8人次;江小花、周晴晴等论文获市级奖12人次;付琴玲等论文获区级奖10余次;周晴晴教师在南昌市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获二等奖;姚婕、熊军等教师在各级竞赛中获奖。

二、硬件建设

近三年来,为了改善办学条件,各级政府及地方加大了对学校的投资力度。2014年暑假期间花巨资重新将学校篮球场、羽毛球场升级改造,铺设了塑胶跑道,规划了田径场地,同时拓宽了操场并全部硬化。学生体育活动场地面积达到8.6 m²/生,学校有60米直道的跑道和200米环形跑道。学校现有微机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仪器室、美术室、音乐室、音体美器材室、会议室、多媒体室、语音室、学生心理咨询室等。学校新增了30台新电脑(学生机),学校生机比为4.62:1。各班均装有电子白板设备共计6套,幼儿园配有电视电脑一体机2台,为方便教学给每位教师均配备了手提电脑,共计19台总价75620元。图书室藏书总计7754册,生均藏书27册/生。另外还投入8.2万元装备新的图书阅览室和实验室,极大地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三、学校具体工作

1、狠抓风气,展南林师生新貌

首先,明确 “求知、求真、求实、求新”的校风。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班队会课、班级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途径,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深入一线督促检查,狠抓落实。

其次,以“博学、善导、慎行、立德”为教风。积极开展“爱岗敬业、悉心育人”师德师风教育活动,采用集中与分散方式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江西省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南昌市严禁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家教“七个严禁”》等政策法规。开展学生评老师、老师评中层干部、社会评学校的“三评”活动,并与全体教师签订师德师风责任状,引领全体教师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同时,竭尽全力为教师分忧解难,学校通过谈心交流、征求意见等途经,及时了解教师存在的实际困难。

再次,提出“勤学、善思、明辨、笃行”的学风管理。针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学习习惯等问题,学校领导班子牵头带领科任教师进行家访,对学生在家里的学习情况了解分析,并指导他们在家学习,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性、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风”建设成绩显著。学校在义务教育年龄段学生的入学率达100%,学籍管理制度健全,表册齐全,填写规范,无学生流失现象,辍学率为0。在校学生能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和校纪校规,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形成了班级之间,学生之间相互竞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教育环境。

我校校园环境优美,绿化达标。有定期的板报宣传栏目。各教室均悬挂国旗、班训,教室张贴了《小学生守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班还各有特色的布置了教室,有凸显班级文化特点的班级墙,有反映少先队组织特色的少先队角,使室内充满了良好的学习、文化氛围。楼道内、楼道外贴有文明礼貌警示语和富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画。每年校园粉刷一次,操场四周种植了花草树木。我校重视利用重大节日搞好各种类型的活动,努力使各项活动渗透着高品位文化气息,成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坚持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坚持国旗下讲话。每年清明、中秋、端午、六

一、国庆节等传统节日学校都要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学生的爱国热情被激发,爱国教育得以深化,传统文化得以弘扬。学校重视学习园地,文化宣传长廊,对优秀的学生作品给予悬挂、展示,学校的做法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更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学校建立校园卫生区责任制,要求每一年级主管一块卫生区,明确卫生区的责任人,层层负责,长抓不懈,教育广大师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校定于每周五下午为全校性卫生清洁时间,有目的、有计划地净化校园环境。

4、狠抓办学特色,发展学生特长

南林小学作为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学校虽小,但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雄厚的组织机构,以及一批积极进取、教学历年先进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紧紧抓住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发展机遇,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推动学校教育改革,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不断努力。学校积极创造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艺体教育实验,依托社团组织创建特色的校园文化。

为了让学生素质得到全方面提高,我校根据本校师资结构,挖掘教师的特长,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的摸底,今年从原有的体艺类6支兴趣班增至到囊括体育类、艺术类、科技类、学科类9支社团队伍,具体是舞蹈社团、合唱社团、文学与表演社团、乒羽社团、手工编织社团、摄影社团、书画社团、科普社团、篮球社团。(1)、以“舞蹈社团、合唱社团”为核心的音乐欣赏特色。

在音乐教学中,把识谱、唱歌、乐器演奏、欣赏、舞蹈律动等熔于一炉,改善了音乐课堂教学结构,使歌曲与形体结合,声乐与器乐结合,促使学生手、耳、脑并用,增强节奏感,发挥了小学音乐教学的合力作用。我们还在音乐教学的基础上,成立了舞蹈社团、合唱社团,完善加大力度进行训练,由我们校的陶冬根副校长主抓此项工作,音乐专业毕业的孙亮娟老师总负责。并组织学生代表学校参加区六一儿童节、艺术节表演。

(2)、以“乒羽社团、篮球社团”为形式的体育健康特色。

学校以健康、乐学、宽容、博爱为培养目标,把培养具有健美体魄、健全人格的小学生作为首要目标。每天开展“阳光体育一小时”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将各种适合小学生的体育活动有机地整合。由体育专业出生的教师熊欢负责组织训练,成立乒羽社团、篮球社团、田径队,选拔学生参加区小学生运动会及体育各项赛事。2015年首次组队参加东湖区小学组羽毛球比赛就进入了前八名;我校陶兰燕同学在女子1500米跑步中打破青山湖区小学女子组记录,并保持至今。

(3)、以“书画社团、摄影社团”为载体的美学教育特色。

学校成立书画社团小组,分为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项目。每周由熊军、周晴晴、姚婕老师为学生授课。平时抓全面,发现典型,推荐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其中熊雨轩获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二等奖,刘楚云、熊怡等五位同学获得全国优秀奖;陶金旺同学电脑绘画获江西省三等奖;甘露瑶、熊怡等同学绘画作品获南昌市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陈文、徐闵等同学获青山湖区书法绘画一、二、三等奖17人次。特别是2015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江西省第十四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技能提升活动中,何浩洁、支祺欣、谭奕、胡慧芳同学获得电脑动画、电子报刊三等奖,熊军老师获省优秀指导教师三等奖;在南昌市第十五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技能提升活动中,胡安琦同学获得电脑动画二等奖,何浩洁获得“健康专项”动画一等奖,甘露瑶同学获得电脑绘画三等奖;支祺欣、谭奕、胡慧芳同学获得电子板报一等奖,熊军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一、二、三等奖。

(4)、以“手工编织社团”为媒介传承民间艺术的教学特色。学校注重民族艺术的传承,特别是在十字绣编织上学校进行了重点的突破。学校汇集了几名有此专长的女教师,在1-6年级挑选心灵手巧,有兴趣的学生参加。逐步培养学生学生动手编织能力,让学生感受到祖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5)、以校园“科普社团、校园小农场”为基地的科学教育特色。我校充分结合本校自身特点创立“科普社团”,以此来促进学校的科普教育工作,推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地全面开展,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我校派熊军、姚婕老师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培训,其中姚婕赴上海参观学习了头脑奥林匹克全国大赛。在同一年指导学生参加东湖区小学生头脑奥林匹克竞赛获三等奖,姚婕、何祥花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2015年4月南昌中小学科技创新大赛中我校“环保自行车”在朝阳小学参赛,并获得三等奖,其中2副科学幻想画被评为东湖区三等奖。另外我校地处农村,我校结合自身条件,在校门口开辟了一块“小农场”,让学生从小认识农业,体会到这也是爱家乡的表现。校园“小农场”成为了我校学生学习和劳动的一个重要基地。

5、加强民主管理,创造和谐工作环境

学校在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方面,经过不断探索,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了一整套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制度。一是建立教代会制度。教代会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审议和通过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及修改,对学校发展计划和教学改革提出意见和建议,让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民主决策,让教职工享有参政议政和知情权,使教师与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制订学校的发展规划中,我们充分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引导教师关注学校的发展,用学校的发展凝聚广大教师。二是倡导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平等对话制度。我校两位校长经常和教师在一起,可以直接听到教师对学校重大决策、廉政建设、教学改革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要求,我校干群关系融洽,每个月都及时公布了学校财务收支情况。学校重大事务、工程项目、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均由领导班子和校务会集体决定。大件物品的购置必须集体采购。任何票据都要有三人以上签字方可报销。学校的各项工作都能够自觉接受教职员工的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制度的建立,有效地树立了教职员工的主人翁地位,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依法治校,发挥了重要作用。

6、狠抓常规,规范教师日常教学行为。

我校乘新课改的东风,咬定质量不放松。首先,组织教师学习学校常规管理制度与岗位责任制度,强化教学常规,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手段,倡导“有效教学——向课堂四十分钟要质量”。其次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督察力度。学校领导定期对常规的落实情况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做好检查记录。再次,实行“推门”听课制度。学校领导经常深入课堂,掌握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及时发现不足,适时做好交流、解惑工作。

学校的教科研活动有计划、有目的的实施,做到了时间、人员、课题三落实。学校成立了语、数教改小组,定期开展“教研之课”活动(即“说课、作课、评课”),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好措施,建立了雷打不动的“教研课”活动制度,要求人人参与,做到四定,定方向、定学科、定时间、定效果,力求达到为骨干教师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为全体教师树榜样,使全体教师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教师通过科研,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教育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新方法。教师们互相听课、评课、反思,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为每位教师提供最大的发展空间,以点带面。带动全体教师的共同提高。

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正在逐年迅速上升,教学成果显著。近三年六年级毕业测试合格率为92%,学生毕业率为100%,语、数、英三科的优秀率35%以上。体育课、课间活动稳步推进,师生参与率100%,学生体育达标率为100%。在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东湖区质量调研中陶勇老师所带的四年级语文成绩排在全区第七名,下学期东湖区六年级质量调研中语文成绩第五,数学成绩第三,英语成绩也在前十。学校教学质量一直以来都得到周边群众的赞扬及领导的认可。

7、加强校本教研培训,不断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结合我校教师特点,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教研活动,如开展全校性的公开课活动,以及教师们进行互听互评的听课活动,通过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师资队伍建设尤为重视,我校通过校本培训以及教师自觉充电等形式,使广大教职工拓宽了知识面,大幅度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100%的教师上课使用普通话,并具有灵活的教学应变能力和掌握新教学理念的教学机制,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教学,我校教师均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

8、紧扣学校特色项目,开发校本教材和课程,进行有效的课题研究。(1)地方与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地方与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实施校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还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我校近几年通过对校本课程的需要评估,我们决定以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为前提,将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古诗词诵读定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向。

(2)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在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的过程,参与课题研究是学习、施实最好的途径。我校根据当前形势及学校自身特色,全员参与了以《农村感恩教育的整体推进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四、今后的工作方向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进一步强化科教研意识,认真抓好校本教研,努力提高学校教科研水平。加大教师培养力度,对有培养前途的青年不拘一格,大胆使用,努力使他们迅速成为青年骨干。继续坚持我校特色教育,让学生有知识,有特长。

我们将大力加强舆论宣传,进一步营造素质教育的氛围,取得家长、社会的支持,加大教育投资,同时以此次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校” 为契机,群策群力为高标准、高水平的实现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南昌市东湖区南林小学

篇6:新农村落成对联范文

瑞蔼盈芳庭人值华年增寿康

新居焕彩 紫阁祥云物华文宝 朱轩瑞气人杰地灵 门盈喜气 户满春风 江山聚秀归新宇

蓬壁联辉映画堂

上一篇:语文唱脸谱教学设计下一篇:空气净化器销售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