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某村失学儿童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24-05-05

关于某村失学儿童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5篇)

篇1:关于某村失学儿童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教育作为传递信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武器,历来都受到国家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而有关适龄儿童上学这一问题更是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自推行“义务教育”以来,我国的适龄儿童上学现象有了强有力的保障,特别在基础教育的普及这一问题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在相当多的地区儿童失学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获悉,我国3亿儿童中未入学率近1%,农村地区以及偏远山区的部分儿童仍得不到最基本的教育保障。针对这一现象,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利用暑期时间成立了“绿草环”社会实践调研组,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井叶特西乡采竹村失学儿童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

(一)实践地概况

1.1地理状况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是国家最早认定的141个贫困县之一。总人口183000人,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8%。

井叶特西乡位于县城东北,地处黄茅埂中段西麓。东与雷波县谷堆乡接壤;南与合姑洛乡和巴普镇连界;西邻西甘萨乡;北毗瓦西乡。总面积61.13平方公里,乡驻地特西,距县城20公里,海拔2600米。合木公路穿越乡境,有过境客车通县城。乡境地形复杂,山高沟深,气候寒冷。东北倚黄茅埂的书祖采洛西峰,海拔3697米,西部最低处海拔2200米。耕地和村寨主要分布在海拔2700米左右地区。

采竹村隶属于美姑县、紧挨依嘎村、尔波曲村、普千村、西甘萨村。

1.2历史文化

美姑县是彝族文化最早的发源地,由于生存环境相对闭塞,一直沿袭着奴隶社会的生活方式。直至解放前夕,当地仍存在相当严格的等级规定:黑彝、曲诺、阿加、呷西。当地村民祖先大多都沿袭奴隶生活。

(二)当地教育普及情况

2.1教育情况:

采竹村(由四个组组成)仅有一间小学,仅采用彝语教学。当地孩子们大多数都没有读书的经历,能上学孩子也仅仅止步于小学;乡里、县里设有初中,采用汉、彝双语教学;高中设在美姑县城,采用汉语教学。具了解,当地采竹村老师都是由乡里聘请过来的,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以及老师素质问题,受教育的水平不容乐观。

在我们走访的过程,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数据:

一组: 44户人家 32个孩子小学 9个初中

二组: 21户人家 5个孩子小学 没有初中

三组: 6户人家 没有孩子读书

四组: 25户人家 8个孩子小学 没有初中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当地的教育水平以及相应的普及状况,主要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点:大多数适龄儿童不能正常上学;上学的孩子不能坚持完成学业。

2.2原因分析

a.意识问题

当地地处山区,且长期受到压迫思想的侵蚀,让当地的村民不能很好的意识到上学的重要性,有些村民甚至不知道上学是什么,更不要问他们外面的教育状况了。当地衡量价值的标准不是教育带来的长远价值,而是简单的牲畜占有量,换句话来说就是,谁家的牲畜多就意味着更富有,因此,孩子们更多地被选作劳动力,教育不能很好的深入人心。

记着我们在村长的带领下走访了一名叫做阿作日诺的家里,阿作日诺家里有三个孩子。走进院子,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小,并且猪和鸡等都散养在里面,气味很是难闻,在和他们的聊天中我们了解到,他们并不知道学校是什么,在他们的意识里,学校就是孤儿院,只有免费才会去,否则不如多帮家里分担一些家务。听了这些,让我们一行人非常震惊,试想一个连学校都不知道的家庭,怎么会要求他们了解上学的意义?

从当地教师的口中,我们得知大多的父母不支持孩子上学,即便是上了学孩子也大多坚持不到初中,因为在当地居民的思维中,孩子们能够认识几个字,到外面打工挣更多的钱,不受骗就可以。上学是为了打工,这是多么可怕的想法啊。

b.经济问题

当地地处高原,三面环山,这样的环境强迫他们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大多数当地居民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生活来源十分有限。这样的生存环境,加上严重的超生现象,迫使很多家庭选择放弃孩子的学业。因为在他们开来,这是一笔相当不划算的买卖,经过走访我们了解到:

孩子上学的费用: 小学(不住校)200~300/学期

小学(住校)500~600/学期

初中 500~600/学期

家庭收入: 一只羊 400~500

一只牛 1000~XX

“孩子们上学以后不一定会有什么出路,而如果多一个孩子作为劳动力帮家庭分担劳力,这样不仅省去了后顾之忧,而且也帮助家里争取了更多的收入”当地村民解释道,其实,超生一个孩子要多花费10000元,如果用这些费用在来计算一下,其中的潜在价值将会更加明显。

c.客观条件

经过采访,我们了解到,井叶特西乡共由13个村子组成,自XX年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可以说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步伐慢了很多,从XX年以后,女生允许接触书本,当地建起了学校;不过至今,由于地理、民族、语言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适龄儿童上学的进步紧张过慢。当地小学采用彝语教学,教学条件十分艰苦,并且没有专门的负责教师,初中设在乡里,采用双语教学,离孩子们生活的村里最短也要有半个多小时的车程,高中仅仅设在美姑县县城,采用纯汉语授课;孩子们在村里读完小学以后,即便是最优秀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也会觉得读书吃力,更不用说语言对他们带来的困扰了。

经美姑县当地教育局反映,当地正在开展“新村建设”计划,将在未来的几年内针对井叶特西乡各个村的经济进行扶持。我们采访时“新村建设”已经开始实施,不过要想在全乡彻底展开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保障。

长期的思想僵化、保守落后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而落后的经济也制约着居民对新鲜事物的涉猎,地区之间的确存在某些不平等,特别是与我们联系甚少的大凉山,意识、经济等等一系列因素已经成为阻碍当地正常健康发展的悬崖峭壁,超越了周围的大山,阻挡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三)解决方案

在了解这些情况之后,中国石油大学绿草环调研组针对当地情况,认真分析,初步提出三点建议:

a. 从基本做起,首抓经济。首先应该大力宣传,呼吁更多的组织、基金会来关注当地儿童失学状况,成立相应的机构在物质上给予当地必要地支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已经成立了“绿草环”一助一爱心公益组织,对当地上学儿童进行每学期固定资金支持,并定期对当地儿童进行慰问。

b. 从根源抓起,思想启蒙。针对当地村民普遍比较盲目钝化,应该联系当地政府、教育局定期派专业教师、心理咨询师前往当地支教,帮助孩子父母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定期向他们展示外面的世界,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的思想与外面的世界保持联系,使当地居民从内心深处接受教育,懂得教育。

c. 从政府做起,政策支持。教育说到底是传递知识、培养人才,所以,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对当地教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保证孩子们获得良好的教育,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同时,当地政府还应对已毕业及即将学生进行相关的就业知道与帮助,防止出现寒窗苦读数十载最后落得个无人问津的结果。

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也只有亲眼见到的人才可以体会。利用暑假的十几天的时间,我们一行人进入了大凉山,也爱上了这个地方。这里的人真的很朴实,真的很可爱;每当看到那些些许凌乱下透漏出得纯真笑脸,以及他们的热情好客,我们的心中便充溢着说不出的感动。所以希望这样一个可爱的地方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更多人的帮助。省下一些名牌服饰,省下一些大手大脚,多一些问候,多一些帮助,说不定就可以帮助一个渴望上学的孩子,甚至可以他们的一生。我们都是中国人,都是一个母亲的孩子,每个人生下来本应该注定是平等的,真的希望更多的人可以伸出你们的爱心之手,迈进那个需要关怀但是却有充满希望的地方。

篇2:关于某村失学儿童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教育作为传递信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武器,历来都受到国家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视,而有关适龄儿童上学这一问题更是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自推行“义务教育”以来,我国的适龄儿童上学现象有了强有力的保障,特别在基础教育的普及这一问题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取得进步的同时,在相当多的地区儿童失学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获悉,我国3亿儿童中未入学率近1%,农村地区以及偏远山区的部分儿童仍得不到最基本的教育保障。针对这一现象,中国石油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利用暑期时间成立了“绿草环”社会实践调研组,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井叶特西乡采竹村失学儿童状况进行了相关调查。

(一) 实践地概况

1.1地理状况

美姑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凉山彝族自治州东北部,是国家最早认定的141个贫困县之一。总人口183000人,彝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8.8%。

井叶特西乡位于县城东北,地处黄茅埂中段西麓。东与雷波县谷堆乡接壤;南与合姑洛乡和巴普镇连界;西邻西甘萨乡;北毗瓦西乡。总面积61.13平方公里,乡驻地特西,距县城20公里,海拔2600米。合木公路穿越乡境,有过境客车通县城。乡境地形复杂,山高沟深,气候寒冷。东北倚黄茅埂的书祖采洛西峰,海拔3697米,西部最低处海拔2200米。耕地和村寨主要分布在海拔2700米左右地区。

采竹村隶属于美姑县、紧挨依嘎村、尔波曲村、普千村、西甘萨村。

1.2历史文化

美姑县是彝族文化最早的发源地,由于生存环境相对闭塞,一直沿袭着奴隶社会的生活方式。直至解放前夕,当地仍存在相当严格的等级规定:黑彝、曲诺、阿加、呷西。当地村民祖先大多都沿袭奴隶生活。

(二) 当地教育普及情况

2.1教育情况:

采竹村(由四个组组成)仅有一间小学,仅采用彝语教学。当地孩子们大多数都没有读书的`经历,能上学孩子也仅仅止步于小学;乡里、县里设有初中,采用汉、彝双语教学;高中设在美姑县城,采用汉语教学。具了解,当地采竹村老师都是由乡里聘请过来的,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相对较差,以及老师素质问题,受教育的水平不容乐观。

在我们走访的过程,我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数据:

一组: 44户人家 32个孩子小学 9个初中

二组: 21户人家 5个孩子小学 没有初中

三组: 6户人家 没有孩子读书

四组: 25户人家 8个孩子小学 没有初中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当地的教育水平以及相应的普及状况,主要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点:大多数适龄儿童不能正常上学;上学的孩子不能坚持完成学业。

2.2原因分析

a.意识问题

当地地处山区,且长期受到压迫思想的侵蚀,让当地的村民不能很好的意识到上学的重要性,有些村民甚至不知道上学是什么,更不要问他们外面的教育状况了。当地衡量价值的标准不是教育带来的长远价值,而是简单的牲畜占有量,换句话来说就是,谁家的牲畜多就意味着更富有,因此,孩子们更多地被选作劳动力,教育不能很好的深入人心。

篇3:关于某村失学儿童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驻企少年宫”的实施背景

(一) 从社会热点的视角来看。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渐凸现, 已受到社会普遍重视和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要“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而解决“留守儿童”暑期流动期间的文化教育问题, 需要家庭、文化教育机构、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作, 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 从永康的市情来看。

永康是外来人口输入大市。截止2013年6月, 流动人口登记在册数达到58万, 每年到永康过暑期的留守儿童的数量也不断增多。在暑假期间, 他们虽然暂时生活在父母身边, 但也客观存在着“假期生活无人照料、安全事件易发、学业辅导缺失”等等诸多现实问题。

(三) 从流动留守儿童的需求来看。

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 他们很希望有亲情的陪护, 有同玩的伙伴, 有可以实现心愿、梦想的机会和舞台, 同时也渴望享有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和更加便捷的校外活动场所。

(四) 从青少年宫的职能定位来看。

少年宫作为公益性校外文化教育主阵地, 有义务和责任介入青少年文化事务。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缓解他们的现实困难, 帮助他们快乐生活, 全面发展, 让流动留守儿童与本地孩子共享文化教育的同城待遇, 这也是开办“驻企少年宫”的出发点。

二、“驻企少年宫”的具体做法

(一) 多方携手, 共筑成长平台。

由青少年宫牵头, 整合少年宫、企业、高校和社会的资源, 共同构筑流动留守儿童的校外活动平台。一是整合企业社会资源, 优化办宫条件。由企业提供室内场地, 分设教室、活动区、表演舞台、办公室等功能区。购置风扇、乒乓球桌、投影仪等活动教学设施;二是联合高校教育部门, 强化师资保障。会同师范学院, 挑选多名师范类大学生承担活动教学工作。不定期聘请教育系统的实践课程教师, 执教特色手工课;三是参照活动场所要求专业运作。由市青少年宫负责整体策划、过程管理、活动实施, 并派驻多名专业人员承担管理工作。由企业团组织负责招生报名和条件审核。

(二) 课程丰富, 满足多元需求。

针对民工子女的多元需求, 设计了内容多样、形式新颖的活动课程。一是兴趣社团促成长。开设书法、绘画、唱歌、舞蹈、棋类、球类、演讲、游戏等8个兴趣小社团。举办了讲故事、乒乓球比赛, 开展海洋标本科普展、科技小制作等活动, 培养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 促进综合素质提升。二是中国梦教育重引领。拍摄“小候鸟梦想”题材微电影, 举行“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队会、“我的梦想秀”展示, 排演《木木夕的冠军梦》舞台剧等形式, 开展“中国梦”教育。成立临时少先队组织, 播映红色题材儿童电影和讲述“美德小故事”的形式, 深化思想引领。开展“感恩蛋糕DIY”活动, 带领孩子把亲手制作的蛋糕送给父母, 加强孝敬教育, 增进家庭情感沟通。三是自护教育创平安。邀请公安、卫生等单位的专业人员来宫, 举办交通出行、消防禁毒、安全用电、防溺水、应急救护等专题讲座, 开展疏散演练, 播映宣教电影, 提升平安自护技能。四是感受城市促融合。开展走读游学活动, 带领孩子参观武警军营、消防警营、五金城、国际会展中心, 游历西津桥、博物馆, 感受永康的历史人文积淀和社会经济发展成就。举办方岩纸花制作、永康百工图片展, 增进他们对“第二故乡”的认知度和归属感。五是亲情陪伴暖童心。开展贫困学员家访, 增进“家宫互动”。举行“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汇报演出等活动, 邀请家长来宫联欢, 共度欢乐暑期。

(三) 完善机制, 注重过程管理。

结合未成年人校外文化活动要求, 建立长效机制, 确保驻企少年宫安全、实效、有序运作。一是以童为本, 规范学员管理。制定各类制度, 规范学员行为准则;建立学员评价机制, 开展“雏鹰争章”活动, 用雏鹰章见证孩子们的进步成长;加强学员的自主管理, 执行小干部轮岗值周。二是岗位考评, 加强师资管理。成立“支教大学生党员小组”, 发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的先锋模范作用。制定《教师岗位职责》等制度, 明确教师组职责, 对任教大学生的岗位表现进行联评。三是注重实效, 细化活动教务管理。每周召开活动、教学工作例会, 结合留守儿童特点, 商定每周活动课程安排, 做好活动方案策划, 完成集体备课。四是多措并举, 重视安全管理。与企业、家长、大学生层层签订责任书, 明确各方职责。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成立应急处置小组, 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对学员实行全程封闭管理, 采取安全教育、到宫点名、家长接送等措施, 加强安全防范。

三、“驻企少年宫”的成效

(一) 赢得社会的普遍认可。

《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搜狐网、浙江卫视等媒体也相继对该项目进行了报道。具体做法受到了团中央调研组的肯定, 并指出:驻企少年宫在流动留守儿童输入地的服务模式创新方面, 在全国尚不多见。

(二) 促进文化教育的供给均衡。

“驻企少年宫”项目以流动留守儿童为主要指向对象, 让特殊群体青少年享受到普惠、均等、公益的文化教育服务, 实现少年宫为本地少年儿童服务向为全体少年儿童服务的跨越。其理念, 体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

(三) 实现文化教育服务边界的拓宽。

围绕“立德树人”主题, 在内容上重视思想道德建设, 突出德育、实践体验和“中国梦”教育内容, 采用活动课程设置, 不再简单的进行暑期培训, 实现活动育人, 扩大了文化教育形式边界。在留守儿童的家门口办起少年宫, 零距离服务“小候鸟”的暑期生活, 拓宽了服务的地理边界。

(四) 助力社会管理创新。

通过服务流动留守儿童, 进而解决了外来青年民工的后顾之忧, 间接的服务了企业发展。项目已成为党政部门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4:关于某村失学儿童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班级:小学教育姓名:学号:

这几年来,国家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相当关注,鉴于此我利用寒假时间在汕头市潮南区进行失学儿童调查报告。收集了失学儿童各方面资料的调查报告,以下我所了解到的详细内容: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相对滞后”造成农民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受损害,困难地区农民子女失学相当严重;未成年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持续发展的生力军,他们承载着国家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文化教育程度关系到祖国的明天。国家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教育给予了很大的关注,法律明确规定了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接受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呢?为此,我对汕头市潮南区进行了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适龄儿童尤其是女童的入学情况并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达到100%的入学率。时光的轴轮已转到二十一世纪,却依然有相当多的失学儿童,这种现象确实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在我的调查中我发现我区失学儿童中女童占的比例比较多,男童占的比例比较少。

这些失学儿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年龄介于6—18周岁之间

(2)初中的失学率高于小学的失学率

(3)失学儿童以女童为主

(4)有相当一部分失学儿童父母双亡,或是生活在单亲家庭中

(5)失学儿童的兄弟姐妹众多

(6)有的早该入学却根本没进过学校。

一、造成失学儿童的原因。

如此高的失学率,而大多数又恰恰发生在女童身上,这绝不会是一种巧合。在当今这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飞速发展的时代,出现如此高的失学率,这其中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女童失学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仔细分析,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失学女童家境贫困

这是造成女童辍学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失学女童的父母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生活非常艰难,维持本身基本的生活尚成问题,更谈不上送子女入学。有些女童的父母是残疾人士,有些女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有些靠领取政府发放的生活困难补助保障金维持生活。家庭的贫穷,使家长交不起学费,无力供子女读书。这是教育部门解决失学现象面临的最大难题。

(二)传统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左右着父母的决定

一些家庭违反政策超生子女,大多数子女众多的家庭,家长无法支付所有孩子的入学费用。这些家长往往会做出让男孩上学,女孩退学的取舍。这是农村长久的重男轻女思想在作祟。男孩是家庭的后继人,能传宗接代。“女子无才便是德”、“读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些陈腐观念依然左右着家长的意识。这些封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有着深刻影响,再加之目前社会上确实存在着男女在就业、政治领域、社会权益方面的不平等,使得大部分家长更多的把希望寄托在男孩身上。这样明显不利于女孩接受文化教育,提高女孩自身的文

化修养,久而久之会造成更多的恶性循环。

(三)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资跟不上需求

我国人口众多,贫困家庭为数不少。虽然国家在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仍无法赞助所有的贫困生入学。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辖区,教育援助更无法落实。教育方面的资金、费用,除了政府拨款、投资这一渠道外,还应该拓宽其他社会团体、单位及个人的赞助渠道。

(四)九年义务教育未能得到农村家长和女学生自身的重视

由于家长和女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低,没有意识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性。他们片面的认为,就算书读得不多,也照样能找到工作,趁着年纪小早点找工作赚钱,还可省去学费这一笔费用。这些认识目光短浅。但在汕头农村地区,家长们不了解这个问题的实质,他们只是从表面上出发,做出让女孩退学,早点外出打工的决定。农村人们通常有一种思想,他们认为让不让孩子念书是自己的事,自己想让念就念,不想让孩子念就别念,对于女孩,他们都受重男轻女的思想影想,很少让女孩子接受到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他们并不了解国家规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对他们来说是一项应尽的义务,就如同他们年龄大了,孩子对他们的赡养一样,因为从义务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第十一条又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送其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而农村的人们都

不了解法律,便在女童很小时就让其退学,办一些假身份证,让她们出门打工挣钱。

二、为减少我区失学儿童的人数,本人提出两点建议: 失学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规模庞大,来势凶猛的流失群如不及时疏理和清除,必将涌入本已十分庞大的文盲大军,阻碍现代化的实现。但如何解决流失生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难题。我建仪应当积极推行义务教育,使贫富两家的子女都能接受教育。

(1)在农村的中小学设立助学金,对贫困失学儿童作为重点对象资助他们完成学业。

(2)国家增加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在农村地区中,基础教育的设备十分简陋。

篇5:关于某村失学儿童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当天上午调查组成员分别展开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问卷调查。对于留守儿童,调查小组依据其年龄段对其进行深度不同的讲解,并根据问卷内容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普遍存在和尚未引起人们重视的问题;对于留守儿童监护人,调查小组则从留守儿童平时的受照顾、受教育方面展开调查。调查过程中,我们努力让大人们理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要性,并希望他们能够在生活中多照顾和理解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们。调查的展开得到了很多人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在活动当天,这场调查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谈话,我们和他们面对面的聊天,在这期间我们会问到问卷上的许多问题,希望能让整场调查看起来不是那么生硬。在贾庄,外出打工的人不在少数,一部分家庭甚至是父母都出去打工,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来照看,对年迈的爷爷奶奶来讲照顾孩子很吃力,在生活照顾、学习教育等方面力不从心,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活无助、学业失控、监护不周、心理失衡、生病时得不到及时照顾等问题。而我们通过和一部分小孩的单独聊天了解到,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陪在他们身边,有时候他们也觉得自己应该好好学习和孝敬爷爷奶奶,但是孩子天生好动,喜欢玩和希望调皮这种类似的活动能够引起更多人重视的心理,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没有他们想的那样美好。在和一位留守儿童小张的交谈里,我还了解到:他非常希望赶紧过年,因为只有到了过年的时候,他才能够见到他的爸爸妈妈。他也非常想念他们。小张学习并不太好,我就问他为什么不爱学习,他说有时候学习碰到困难,爷爷奶奶又帮不了他,慢慢的功课都落下了。他还说道,有一些年纪比他大点的孩子经常会喊他出去玩。虽然他说的很轻巧,但我仍然觉得他似乎还没有成熟到能够分清是非对错的地步,这不免让我和我的同伴感到担忧。

经过这一天的问卷调查,我和其他的调查成员都非常希望能够真正的帮助他们,因为少年儿童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很长时间我们把收来的调查问卷整理、分析、思考,认为现在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很多,主要有:一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二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三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四是部分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30%的留守儿童明显表示学习成绩不好;部分表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

五是很多留守儿童表示心理压力太大。近半数留守儿童表示为不会做饭,不会洗衣,遇事不能拿主见,思念父母,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感到孤独,失望、羡慕别人;有时也会遭别人歧视等。

在解决如此复杂的问题上,社体部的志愿者们经过多次讨论后认为:第一,降低城市学校门槛让农民工子女享受到和城里孩子平等的上学机会。第二,加大对农民工学校的投资力度,完善软硬件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第三,鼓励社会投资兴建这样的农民工子弟学校,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在父母的关怀下学习生活。第四,发展农村寄宿学校,让那些学习和生活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以弥补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应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上一篇:我的思念作文600字下一篇:徒步活动领导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