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欣赏作业

2024-05-05

交响乐欣赏作业(共8篇)

篇1:交响乐欣赏作业

《交响乐欣赏》结课作业

----不一样的《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从小学开始就接触到这部不一样的音乐巨诗,给我也是不一样的感觉。记得当时第一次学唱的就是其中一首很著名的歌曲,叫《保卫黄河》,而当时的我并不知道有《黄河大合唱》。唱《保卫黄河》时,当时年纪还比较小,而且时隔多年,虽已不能很清楚记得当时自己的感受,但是确实被它的气势等震撼了。也让当时的我感到了保卫祖国应是每一位炎黄子孙的伟大使命,我们要在适当之时,应该付出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同样,那时的我似乎隐隐感觉到当时人们保卫祖国而不顾一切的伟大行为,我很敬佩他们。高中有一次上《音乐欣赏》课,老师又放了《黄河大合唱》,当时真是被它震撼住了,不管是旋律还是它的气势,我很感动,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也许只能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表达了。

歌曲我听过的已经数不清了,著名的有很多。现在,我就选选《黄河大合唱》说说,不仅是它的气势、民族气节让我深受感动,而且它能时刻提醒着我们珍惜现在,勿忘国耻!另外,选择《黄河大合唱》也许比较容易述说,因为这就是我们自己的东西。首先,欣赏一首歌曲,得了解一下它的作者:

冼星海,生于一九零五年六月十三日(农历五月十一日),原籍广东番禺,[span]一九二四年,冼星海学习结束,做过打字员、工人、夜校教员和岭南大学音乐教员。二十一岁那年到北京进北大音乐传习所学理论和小提琴,兼任北大图书馆助理员;翌年到上海国立音乐院学习,一九二九年离开国立音乐院,加入田汉所组织的南国剧社。

一九三〇年,二十五岁的冼星海出国到法国巴黎,随奥伯多菲尔学习小提琴,在巴黎六年,曾进过法国国立巴黎音乐院和丹第(Vincent d'Indy)创办的音乐学校,做过饭店堂馆、修指甲和咖啡店的杂役和音乐师等。他初期的作品如《风》(三重奏),明显地受到当年他跟从过的杜卡(Paul Dukas)及丹第的影响。

冼星海一九三五年夏末回国,改变了创作方向,参加了汹涌澎湃的国防音乐运动,开始写作第一交响曲,并于百代唱片公司工作,但不久就因与公司意见不合而辞职,转入新华影片公司任《壮志凌云》《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等片的音乐指导。

一九三七年冼星海为《日出》《大雷雨》等剧作曲配音。“八•一三”事变后,加入上海救亡演剧第二队到浙江、河南、湖北等地宣传;年底留武汉,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与张曙等共同主持武汉抗战音乐运动。翌年十一月,第三厅工作受阻碍,奔赴延安,出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一九三七年初,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牺盟大合唱》等作品。

一九四〇年五月,冼星海离延安赴苏联深造音乐,一九四五年四月在病中完成最后的作品《中国狂想曲》,十月三十日病逝莫斯科,享年四十岁。冼星海在苏联的最后五年,完成不少器乐作品,包括有第一交响曲《民族解放》、第二交响曲《神圣之战》、管弦乐第一组曲《后方》、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交响乐《中国生活》、中国舞曲三首、小提琴与两架钢琴合奏曲《阿曼盖尔德》,而《中国狂想曲》则不幸成为他的“天鹅之歌”。

想更进一步了解一首歌曲,它的创作背景又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一下我将就《黄河大合唱》的背景说一下: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我国抗日战争时期。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

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 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 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 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下面就是对《黄河大合唱》的简要赏析:

《黄河大合唱》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声合唱)、《河边对口曲》(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8个乐章组成。每一乐章相互独立,却共同表现着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爱国。

《序曲》:这是管弦乐队演奏。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这是一首混声合唱曲。开始在强劲的前奏引入之下,唱出急促、喊叫般、特性极强的乐句:“咳呦!划呦!划呦!划呦!划呦,冲上前!划呦,冲上前!”紧接着,长音呐喊与领唱、合唱,强化了号子的音乐特征。其中后半拍起的小节和同音八分音符与同音三连音的反复加以强调,使情绪更加紧张。随后一阵错落的大笑声,缓解了喘不过气来的激烈搏斗般的紧张气氛。舒展的弦乐间奏后,平稳的四部合唱,重复唱出弦乐演奏的舒展旋律。随即,音乐又转入强烈的搏斗式的旋律和浓厚的号子音调。全曲在船工号子的基础上,经高度提炼、加工,用精当的合唱技巧组成了紧张搏斗、光明展望、继续奋战三个鲜明的场景,写出了一个斗争的运动过程,勾勒出一幅音乐图画。

第二乐章:《黄河颂》。这是男声独唱,也是一首深情而豪迈的民族颂歌。这首歌曲用典型的引申发展的手法写出酣畅淋漓,气势宏伟,并富有象征性的艺术感染力:以雄伟的黄河象征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源远流长,永不停歇,必将浩浩荡荡,更加辉煌。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一首独特的歌曲——朗诵歌曲。歌词内容十分丰富,从黄河悠久的历史到黄河的壮阔景观和炎黄子孙今日的觉醒、奋起与对未来的呼唤,构成了宏伟的篇章。

第四乐章:《黄水谣》。这是女声二部合唱和混声合唱歌曲,也是一首谣唱体的抒情歌曲。歌曲的旋律委婉而又深情,并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使简洁的再现部音乐首尾呼应,完整统一。前8句为一个乐段,旋律发展流畅自如,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与黄河息息相关、辛勤劳作、世代耕耘的血肉关系,营造出人河一体、人地一体的音乐氛围。随后,音乐进入对比性的第二乐段,以速度、节拍、音色的对比,产生了令人痛楚、震惊的艺术效果。中间补充、连续性的间奏,为小调性的和弦。第三乐段歌词只有两句,曲作将其扩充,重复歌词,形成全曲的结束。补充部分由器乐演奏完成,虽然带有一点痛苦呻吟的意味,但并不是颓废不振的情绪,而是充满着希望与奋斗。

第五乐章:《河边对口唱》。这是一首男声对唱、重唱与混声合唱歌曲。通过黄河岸边两个老乡的相互问答攀谈,表现出两个人共同的身世、共同的遭遇、共同的仇恨、共同的决心——为国当兵,一起打回老家去。

第六乐章:《黄河怨》。这是一首女高音独唱歌曲,也是一首抒情歌曲,并不是一首可以独立演唱的艺术歌曲。歌曲以悲愤的音调,表现出被日寇践踏之下中国妇女的哀怨之情。与歌词的排比句式相匹配,歌曲的乐句紧缩加大了哭诉的情感含量,并且由悲到痛、由痛到愤,形成了音乐的层次感。结尾的音乐推向高潮:“你要替我把这笔血债清还!”成为中国人民的集体呼喊,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这是一首齐唱、轮唱歌曲。节奏整齐,句式短小,采用变化重复的作曲手法,使音乐主题更加鲜明突出。成双成对的民间音乐的发展手法,与音乐主题紧密结合。快速的演唱更加上口易唱。两部轮唱、三部轮唱、四部轮唱,使旋律的民族风格更加浓厚。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这是一首混声合唱歌曲,也是整个大合唱中分量最重的一首合唱歌曲,也是整个大合唱中分量最重的一首合唱歌曲。前奏即显示出激越、果敢的气势,随即由三次重复的“怒吼吧,黄河!”构成的开头乐句,音域由四度逐层扩展到六度、八度,节奏也由短顿而拉开一个长句。接着,男高音、女低音、女高音、男低音各差一拍依次唱出。复调作曲法显示出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景象。然后又变为先女声二部、后男声二部的“啊”,又由如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女低音唱出,以模进模仿、横向逐步紧凑等主复调结合的手法写出出色的音乐段落,充分表现出历史要峰回路转、继往开来的音乐主题。又通过和声色彩、力度聚集、直线旋律构成等手法,把音乐推向最高潮,使整个歌唱完满结束。

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我想,每一个华夏儿女听《黄河大合唱》时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这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啊,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当我们潜心聆听时,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

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我们要珍惜革命前辈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的今天,努力奋斗,始终把个人的理想与民族的未来相结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重视创新的力量,发展好自我,努力为国家、社会、民族做出贡献!

我们在享受来之不易的生活的时候,不应忘记了曾经的国耻,要始终牢记,并时刻要有危机的精神,并以史为鉴!我们国家的周边麻烦不断,我们也与邻国有领土争端,我们伟大的祖国也尚未完全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华夏民族的每一分子始终努力,积极促进我们祖国向好的形势发展,捍卫每一分我们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不容异族糟蹋!我们也始终有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不容每一个人有分裂祖国的行为,并与之抗争到底!

总之,我们要始终团结在一起,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终身!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

篇2:交响乐欣赏作业

——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后感

音乐艺术的形式多姿多彩,诸如轻音乐、圆舞曲、小夜曲、咏叹调„„,轻音乐轻松优美,圆舞曲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小夜曲的活泼浪漫,咏叹调的抒情动人„„在异彩纷呈的音乐世界中,交响音乐恐怕是最让人爱恨交织、取舍两难的了。她总是一副“古典”、“高雅”和“严肃”的面孔,令人望而却步。在之前我也一直这样认为,而这学期选修了《交响乐名著赏析》这门课程之后,我的看法大为改观。其实,交响乐离我们普通人并不遥远,也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我知道了,那时而跌宕起伏,时而柔和唯美,时而变幻莫测的旋律背后,或是生生不息的自然之美,或是欢乐有趣,热闹非凡的晚会盛况,或是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或者,它什么也不是,仅仅是一句句细腻的心灵旁白罢了。那一个个看不见的音符,如此完美的结合到一起,再通过演奏家富有感情的演绎,当我们闭上眼倾听的时候,眼前已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由不得你自己,就会被感动地一塌糊涂。

交响乐中的形象塑造包含了它的四个审美特征,即情感特征、秩序性、内在性和三度创造性。

情感特征性是指音乐作为一种时间艺术比其他艺术更接近情感自身的特征。音乐的素材是声音,每个瞬间的声音是音的声波线起伏进行的基点,形虽分散,长短不一,却在时间的运动中表现为连绵不断、翻腾变化着的音响泉流。音乐的音响与节奏的种种规律及其内在的情感性特征正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变化着的音响泉流逐步展现出来的。因此,就其本质来说,音乐是一种动态的、具有情感的时间艺术,它是以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对应为基础的。这音响的泉流来自情感、表达情感、激起情感,是所谓的“激情的语言”。这些情感表达由音乐家浓缩到音乐的形式与内容中,其音响与节奏都存在着一般不会引起混淆的特征和规律,在加上各种情绪在不同情况下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特征,使得音乐存在了表现各种思想情绪的可能性和基础,从而使人们产生形象上的联想和感情情绪上的共鸣。

秩序特征性是指音乐作为一种具有数理结构和建筑性特征的艺术特性。一幅优美的绘画或建筑图的特点,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受着一个内部和谐法则的制约。正如一个有生命的有机体一样,任何音乐作品,其形式既包含着人们经过严密的计算,以简洁的数学比例关系所建立起来的和谐的乐音秩序,也包含着人们对于单音、乐思、乐句、乐节、乐章乃至整部作品的比例和相互关系的安排,如其高潮点一般都在黄金分割点的位置,具有美的秩序,尽管音乐的比例是流动的,只能听到,看不到,但倘若没有安排,没有配置,没有建造,只会使听众产生一团混乱的感觉,就不能称其为“音乐”。交响音乐是取精用宏、内涵深邃、色彩丰富、最具有引人入胜魅力的高雅音乐,较之其他各种音乐形式,能更完整、更全面地表现重大的题材内容,更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内在特征性是指指音乐作为人们听觉感知而存在的一种声音艺术特性。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闻其声如见其人。”心理学上讲的这种通感现象,既是欣赏者感知音乐形象或意境的心理基础,也是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所具有的内在性特征。一般来讲,音乐的造型是通过模拟、暗示、类比和联想来实现的。由于音乐是以乐音的“波浪形”运动来造型,所以,它不可能给人以明确、清晰的具体形象,只能绕一个弯子,渲染气氛和展现主题形象。

三度创造性特征是指在整个音乐鉴赏过程中,创作、表演、鉴赏这三者都分别处在不同环节上完成各自创造的特性。首先,作曲家运用音乐语言,在乐谱上为音乐造型。其次,作曲家的创作必须通过表演才能够被欣赏。第三, 从表面上看,听众只是音乐信息的客观接受者,处在被动的位置;而在实质上,音乐艺术活动终极的美、生命和意义恰恰体现在听众能动的创造性审美活动中。

我下来反复听了各种版本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有西崎崇子,俞丽拿,吕思清以及盛中国的。不管是哪一个版本的《梁祝》,都是余音绕梁,听的人声泪俱下,百感交集。感人之处,动情之处,无以言表。

第一次听的是西崎崇子的版本,在课堂上,那一束旋律犹如一湾流动的水瞬间流入我的耳朵里,如悠扬的笛声由远及近的传来,小提琴奏出主题,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似那长亭外的少女,风华正茂,讲述着昨天的故事,夕阳下的时光总是那么叫人追忆。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开篇的旋律完后,节奏一下转快,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我也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山伯与英台嬉笑欢乐的同窗生活,一起读书,一起玩乐,相互关心已然形成一种默契。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勇敢去爱。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

接着进入下一个乐章,十八相送。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别。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依依不舍,大提琴的厚重似山伯的木讷,小提琴似英台的羞涩,欲说还休,依依不舍,一切都在这无言的离别的之中。

接着,节奏变得紧张和严峻,那是英台回到家中,被马文才逼婚。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小提琴的节奏越来越快,犹如拼命挣脱的缰马,不就是英台与封建礼教拼命抗着的写照吗?两者的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不幸的事发生了,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此时的旋律凄凉伤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最后一章是化蝶,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彩蝶,在人间蹁跹飞舞。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篇3:怎样欣赏交响乐?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在于人们把交响乐神秘化了, 过多地强调交响乐的思想, 而忽略了借以表达这些思想的音乐语言。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 一首曲子有时候只是一连串美妙旋律的组合, 传达给你的只是一种情绪——喜悦的、忧伤的、平和的。至于为何而喜?为何而忧?却没说清。到了浪漫主义时期, 标题音乐的出现, 才使得音乐传达的情绪形象化了, 如恋爱中的悲喜、绝望的挣扎、希冀的憧憬……才有了对黎明、阳光、河流、大海、草原等的描绘, 才有了戏剧性的冲突, 才有了更进一步的社会意义和作用。

初次欣赏交响乐就去苦究音乐所表达的思想, 这势必带来困惑, 甚至感觉枯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了解交响音乐的一般常识, 如乐队的组成, 乐器的辨别, 奏鸣曲中呈示部所呈示的主题等。有了这些基础, 就可以消除一些理解交响乐的障碍, 以正常的心境去欣赏。

当然, 熟悉音乐本身, 只是欣赏的第一步, 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才是更高层次的欣赏。要学会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情绪, 是悲?是喜?是空冥一片?这是由熟悉向理解作品内在思想的一个必要过程。严格来说, 任何一部作品, 古典主义也罢, 浪漫主义也罢, 现代派也罢, 如果光从作品本身而言, 人们只能欣赏到它所描绘的一种情景, 它所渲染的一种情绪, 却无法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特定思想。音乐是一个“空框结构”, 比如说“1+l=2”就是一个空框结构, “1”可以是一个苹果, 也可以是一只猫, 是一切具有“1”的特性的东西。但如果说“1个苹果+1个苹果=2个苹果”, 这就不是空框结构了, 因为“1”已经具体到一个苹果了。音乐的空框结构表现为:任何欣赏者, 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补充听觉的感受, 也就是把自己的特定情绪放在音乐意境这个空框之中。比如说, 小提琴的抒情独奏, 表现出一种喜悦情绪, 可以将它理解为恋爱中的喜悦, 也可以理解为回归大自然怀抱后的喜悦。而《命运交响曲》之所以被共同解释为一种与命运的搏斗, 表现出贝多芬要扼住命运咽喉的精神, 是由于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作了特定的解析。

初听者不妨撇开约定俗成的解析, 把自己的情绪与音乐的意境融汇在一起, 这样, 你就会觉得, 交响乐是这样的亲切, 这样地道出你的心声, 而这心声又是任何其它语言所没法替代的。它有时像一只轻柔的手抚慰着你受伤的心, 有时像一个知心朋友与你共享成功的喜悦, 有时像汹涌的大海鼓荡着你的心扉……

篇4:欣赏交响乐

欣赏交响乐时,很多人心存疑虑,不明白花费那么长的时间,用那么多人来演绎的作品,到底表达了什么?

不同于我们东方音乐比较注重旋律,西洋音乐的创作非常推崇和声与复调。从器乐曲到声乐曲,从宫廷音乐到宗教音乐,甚至在市井文化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不具备这样的欣赏基础,没有培养起这样的听觉习惯,是我们在欣赏交响乐时的主要障碍。我们习惯于听一个旋律,而其他的伴奏声部都是陪衬,而赋格则不然,它的每个声部都有主题出现,每个声部都是主要的。或用同样一个主题,在不同调的不同位置上出现。我小的时候弹巴赫的二部、三部创意曲还没有太多的感受,等到后来弹奏五个声部的赋格,有时甚至觉得不完全是在弹奏,而像是在做一种高级智力游戏,将一个音乐的魔方掰来掰去,变幻无穷,趣味盎然。真想象不出来二百多年前的巴赫是如何用对位手法写出这些音乐的。“对位”手法是把声音当成几何图形、数字或是形象来创作的一种技法,借助于旋律的进行,有模仿、呼应、隐遁、对应、组合等不同的手法,并用严格的数学比例来发展蕴涵在主题中的各个要素,从而产生出一个十分复杂的结构。巴赫的赋格艺术表现出高精密度的复杂和严谨,不愧为音乐中的瑰宝和人类智慧的结晶。

如果说东方音乐通过旋律来勾画出楚楚动人的线条,那么西洋音乐则运用和声与复调来渲染大片的色彩,并通过音乐的不同层次构筑出一幅错落有致的立体画面。

当然用对位手法写的复调音乐并不都像巴赫的四五个声部那样繁复,以至于我们的耳朵都来不及接受和分辨。“卡农”这种形式就是对位法的一种基础技法,像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中“风在吼,马在叫”的多声部轮唱,虽然简单,但此起彼伏、很有声势。除了轮唱,一些更复杂的复调性的歌曲像瞿希贤老师改编的东蒙民歌《牧歌》、黎英海先生改编的塔塔尔族民歌《在银色的月光下》等也逐渐被大众接受。

欣赏一部交响乐与欣赏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拉斐尔的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阅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名著是一样的,你需要穿越时空、追溯历史,首先去了解作品所描写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重要事件的来龙去脉等等,这样才有一个欣赏的基础。因为所有艺术作品,都不会脱离时代而孤立存在,音乐也是如此。凡是一个时代伟大的艺术品,无不是在那个时代生活的土壤中深深地扎下根的,唯有这样,才能有顽强的生命力而得以流传。在反映不同时代的同时,艺术也在反映相通的情感,使我们从中聆听历史的脚步,寻觅人类的共鸣。所以,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而欣赏一些当代的艺术,包括流行音乐则容易多了,因为你就生活在这个时代,耳濡目染,很多东西无需再去了解了。

篇5: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从小就很喜欢音乐,可是以前受限于学校条件,一直没有系统地学习和欣赏音乐,特别是交响音乐。这不,本学期特意选上姚老师的音乐欣赏课,这让喜爱音乐的我高兴不已!让我在每周三晚上,放飞思绪,洗涤灵魂,沉浸在那一篇篇华美的乐章之中,给心灵找到一个可以畅快休憩的迷人的小岛。上这门音乐欣赏课之前,我一直以为交响乐是一种高雅的,神秘的,精神化的艺术形式,是遥不可及的。通过这几节课上对一些交响乐的欣赏及赏析,我才发现这种古典音乐的艺术是那么的震撼人心,深入人的情感,在倾听美妙的音符的流动之余,会不自觉的产生灵魂上的共鸣。

或许课上的时间很短,但一个学期下来给我带来的又岂止这十几节课呢?现在写着论文仍很高兴这学期选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莫扎特忧郁绝望的安魂曲、贝多芬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曲、舒伯特洋溢飘洒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俏皮灵巧的四小天鹅,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音乐,特别是交响乐中的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

音乐,音乐无时无刻不萦绕在身边。歌曲、电视节目、广告、广播、互联网、游戏、演出等,在 各个方面都难免有它的存在,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音乐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然而,在这林林总总的音乐世界中,古典音乐作为整个西方艺术文化的瑰宝,时至今日 还在我们的生活中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活跃着。我对音乐有广泛的爱好。各种音乐我都能接受。什么流行、古典、摇滚、民歌、说唱;或者说中国,外国我都能接受,只要符合我的心情就好,只要你愿意用心去倾听,每一段音乐你都能听出不同的感受。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轻音乐,或者纯音乐。那是没有杂质的音乐,那是天籁。至于交响乐,我接触的也很多,中央音乐频道 1 / 4 几乎每天都有专场,可是很遗憾的是,我都很少用心去倾听。虽然没用心去倾听,但还是对交响乐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交响音乐情有独钟。

艺术形式有很多种,比如文学、电影、绘画等,音乐可能是主观色彩最为浓厚的一种艺术了。同一首音乐,可能每个人听出来的内涵都不同,得到的感受也可能千差万别。不过,音乐作为人类共同欣赏的艺术,它的主观色彩里,还是有着共通的规律,比如我们说某支曲子或高昂雄壮,或轻松欢快,或优美抒情,等等。这就是我们共通的感受。我自己的感受是音乐最大的功效,就是能让人放松,能让人从那些或舒缓或高亢的旋律中浮想联翩,心灵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特别是交响乐和一些抒情轻音乐,听来让人陶醉。

在我的记忆中,交响乐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吵”。和交响乐的萍水相逢是在枯燥无聊的高中阶段。说来也很好笑,眼保健操的背景音乐就是一首首交响乐,也许是太累了,每次边做操边听着活泼欢快的交响乐,总是感觉特别舒服,喜欢,就这么简单!但同时我开始去找这段音乐的出处,接着就顺理成章的认识了莫扎特,这位神童的音乐陪伴了我剩下的高中时光。

现在流行音乐像泛滥的洪水,时时刻刻充斥在我们身边,我开始反思,在流行与古典之间徘徊,是直白赤裸的流行音乐还是含蓄感性的交响乐更加适合这个社会?流行总免不了俗,好像很适合这个价值评价标准混乱,世风日下的社会。交响乐就好像一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小孩,而流行音乐就是一位饱受污浊社会风雨的大人。菜根潭说过这么一句话“涉世深,点染则深,涉世浅,点染则浅”,可见流行音乐虽然很适应这个社会,但被社会同化、污浊了也就越深;而交响乐虽然好像与大众追求格格不入,但它受社会毒害最小,是最纯洁的一方净土。可见交响乐对一个人保持纯洁心灵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记得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在美国某个街区的作案事件特别多,警方屡禁不止,最后在无奈之下,就在街头安上几个大广播,每天定时播放古典交响乐。奇迹出现了,犯罪事件竟每年减少许多,几年后这里成为制安最好的街区,这充分可以说明交响乐是可以净化人们受污浊的心灵的!

很多人也许认为交响乐是“贵族”享受,自己不敢太多的接触,其实交响乐并不难懂,在交响乐应该放弃那些“过多的尊重”,也不需要“大胆”和“勇气”。你所要开始并坚持去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去听,再去听,用心去感受!和其 2 / 4 他音乐一样,交响乐也能抒发人们的感情,而且感情可能比其他音乐表现得更加强烈。交响乐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题材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这样就拉进了艺术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对于交响音乐,其实并不存在懂与不懂。有了感受就是懂,不同的感受都是懂。面对那些早已逝去的音乐大师,你不必担心你的感受是否完全合乎原意。与其刻意的去考证,不如自由的去聆听。音乐对人原本就是完全开放的,因此具有无限的包容性。自由聆听、放飞思绪,你个性化的感受就是一次新的解读,又何尝不是对乐曲内涵的又一次丰富和扩展呢?你所感受的就是你所得到的,也是你与大师共同拥有的。你的感受并不需要得到别人的首肯,在音乐面前,人们都是平等的。

还记得当姚老师给我们欣赏交响乐时说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时脸上所表达出的那种欣赏与陶醉,更记得在音乐中伴着老师惟妙惟肖的画面讲解,当然还有老师清吟的曲调„„每当阶梯教室回荡起雄浑震撼的《第九交响曲》时那种带给人听觉和精神的冲击又怎可用苍白的文字能表达清楚呢?!而唯有静心在他的音乐中感悟才能顿悟音乐中的精妙!假使有人试图来褒贬贝多芬的音乐那他是显得那么的自不量力!《命运》整曲听起来激昂,紧张,但上述故事却不得不让人承认是属于奇幻范畴内的。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在他的全部交响曲创作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部。在讨论海顿与莫扎特交响曲时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如此具体地谈及其音乐激起的感情,这首交响曲却是从开始的明显威胁开始,以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结束,这是贝多芬英雄主义时期的代表作,也是他对困扰他的恶劣形势的征服。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们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最深刻地阐释了贝多芬 “通过斗争从黑暗走向光明,获得胜利”的思想。

那是一个动荡的岁月,那又是一个浪漫的季节。音乐是那一代人的梦想,音乐也成就了那一代。至今提起古典交响乐,哪个不会脱口说出几个作曲家!音乐跨越了时空,带着乐符和旋律来到我们身边,一首乐曲,就是一段心情。乐曲中 3 / 4 携着心情,心情中含着乐曲,套用王国维的那句话就是:带着心情去听音乐,那音乐就全是抒发着自己的心情了;听着音乐去找心情,那心情里面便全是音乐了,因此这时就不知何者为心情何者为乐曲了。

交响乐如同中国的书法、绘画与音乐一样,艺术的相通在于情感的相通。世间万物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往往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正如用心情去触动音乐,在共鸣后,总有许多感慨,欢乐的也好,悲伤的也罢,音乐就像一本心情记事本,记录着我们的情感,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

俗话说得好,世上先有千里马而后有伯乐,只有好的音乐却没有欣赏的人岂不是人生一大憾事?而通过本学期学习音乐欣赏课,自己被带进了音乐的殿堂,虽然不能去演绎这些音乐,但至少可以试着去欣赏。一个学期下来使我懂得了,欣赏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篇6:交响乐欣赏心得感受

从小到大,我一直离不开音乐。听妈妈说,小时候我刚刚会说话的时候便能够唱下一段歌曲。而我,便一直伴着音乐长大,而交响乐正是各种音乐中最能给人以灵魂的洗涤的重要部分,我从小时候起,便对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奇才充满着敬佩之情。对我来说,音乐永远是生命中最美、最真的享受。而我义无反顾的投入了交响乐的课堂。

一个学期真的很短,如白驹过隙,一晃而过。现在写着论文仍很高兴这学期选了交响乐欣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在交响乐的世界里留连忘返,学习了许多关于交响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展历史,了解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聆听了许多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仿佛在紧张的学习之余让自己的心灵找到了一个畅快休憩的迷人小岛。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交响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室内乐、钢琴协奏曲等,还有令人啧舌的音乐歌舞剧。莫扎特忧郁绝望的安魂曲、贝多芬激情澎湃的命运交响曲、舒伯特洋溢飘洒的小夜曲、柴可夫斯基俏皮灵巧的四小天鹅,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音乐,特别是交响乐中的古典音乐和浪漫音乐。

还记得当齐老师给我们上交响乐发展历程时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脸上所表达出的那种欣赏与陶醉,更记得在音乐中伴着老师惟妙惟肖的画面讲解,当然还有老师清吟的曲调„„我当时真的被老师那种对交响乐深刻的理解所感动,也感受到了老师对交响乐的痴迷。

经过齐老师对交响乐一些人物的讲解,我真的喜欢被后人尊称为“乐圣”的天才人物贝多芬。在其生命短短几十年的创作中,就将交响乐的创作成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喜欢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因为喜欢那种逆境中挣扎后迎来的阳光,喜欢的是那种人性的坚持和生命的阳光与安宁。在维也纳首演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以其严谨深刻的思想、永恒神圣的热情、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伟大高尚的心灵,赢得全体听众的心。首演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成功。听众沸腾了,欢 呼、兴奋、不能自己,许多人流下了热泪。起初贝多芬在指挥台旁,背向听众,因耳朵早已失去听觉,对身后沸腾的场面毫无察觉,当女中音独唱演员把他扶转过来时,他才发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大受感动,频频致意。谢幕五次仍掌声如雷,激动的人们不能平静。这早已超过了当时的皇帝到场只准三次鼓掌欢呼的标准,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成功,给晚年的贝多芬以莫大的精神安慰。

培根说:“凡美而妙者,比例上必有怪异”。浪漫主义向往超越眼前的时代或境界去捕捉永恒,向后退回到过去、向前伸展入未来,跨越广阔的世界、穿过太空;一反古典主义的秩序、平衡、控制和一定范围内的完美,而珍重自由、运动、激情和永不休止地向往和追求那不可攀登的高度。浪漫主义是感性多于理性、想象超越现实、本能超过理智。

从古典音乐中陶冶高雅情趣;从对巴罗克音乐之逻辑与秩序的抽象感觉中,可以找寻到人类智慧的崇高;从宏伟、气派、壮丽的音响里,可以体会英雄的人类形象;从富有动力感的节奏中,可以体验人类明确的目标、勇往直前的精神、对理想彼岸的向往;从乐思精美的演变中,可以体会人类的创造力及追求高雅;从小提琴音乐中寻找隐藏在乐谱中的色彩;在圆舞曲中踏着节拍与音符起舞;在诙谐曲中捕捉音乐丰富的喜怒哀乐„„

音乐总是在不断地超越。欧洲音乐史,就是这样,一个经历理性—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的本身也是音乐家们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探索音乐与人性、思想和生命的关系的过程。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充满了大量令人欣喜的和声和旋律,那些乐句或激昂、或柔情、或愤怒、或欣喜,它们都是作曲家细致入微的感情的外化表现。

音乐便是拥有这样一种能给人以心灵慰藉的神奇。交响乐气势磅礴的意境,作曲家宽广博大的胸怀,会让我感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灵魂洗礼。音乐是天使飞翔时扇动的清风,可以穿越种族、国界、宗教和时空的壁垒,进入每个人的心灵;它是造物主赐给人类的甘泉,从人的心上汨汨地流过,带走污垢和尘埃。音乐又是神奇的,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地方,挽救你、感动你。

我认为,交响乐总是伴随着绘画的发展而发展的,正如中国的书法、绘画与音乐一样,艺术的相通在于情感的相通。世间万物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往往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正如用心情去触动音乐,在共鸣后,总有许多感慨,欢乐的也好,悲伤的也罢,音乐就像一本心情记事本,记录着我们的情感,陪伴着我们一起成长。

而我一直以来都认为音乐是高于语言的交流。

篇7:交响乐欣赏(小编推荐)

——交响乐发展史

班级:财务管理(资产评估方向)

姓名:李会娟

学号:2241610329 上课时间:第1-9周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阐述西方交响乐的发展历史,交响乐发展的各个时期以及代表作曲家,还带有部分自己的见解与感受。

关键词:交响乐

历史

时期

发展

体裁

形式

作曲家

在最开始选择交响乐欣赏这门选修课时我内心其实很忐忑,因为对于交响乐,我可以说是零基础的。在我一直以来的价值观里,交响乐是一种过于高雅、精神化甚至神秘的音乐形式,它超出了我的欣赏水平。虽然也会听些音乐,但对于交响乐,知道的也不过只有贝多芬,莫扎特之类的名人而已,而且这也是依赖于他们的名气而非实际的音乐欣赏。可以说,这学期的交响乐欣赏,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音乐世界,了解了一段璀璨而精彩的音乐历史,走近了一群才华横溢而勇于创新的音乐天才,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广阔多方位的欣赏和思考视角。这对我而言,确实是受益匪浅的。

一直以来,我听的多数音乐就是流行音乐,刚听的时候觉得很新奇,可是几遍之后就烦腻了。它总是那么直白地表现情感,不用听者的思考和想象;它也通常会采用相似或相同的旋律,甚至让我们分不清这是哪首曲子的旋律;它还是层出不穷的,让人“耳”接不暇;于是人们就不停地在进行寻找新歌曲与放弃旧歌曲的过程。我想这就是流行音乐吧,总会在几年或几十年后被人们淡忘。

而听交响乐却是全然不同的感受。听第一遍时,你可能只是听了旋律,或忧伤,或激昂,或惊愕,或甜美,这里没有歌词唱曲,你无法捕捉音乐家想要表达的感情,而这恰好会带动你的好奇心,激发你对音乐家生平事迹的了解欲望,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对音乐家的经历、对应的历史、文化以及音乐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那么在接下来的第二、第三遍欣赏中,人就会自然而然的联想到了解到的知识,融合创作者的经历和情感,感受作者的内心,甚至走进作者的时代,体验那里的文化,真正用心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和精髓。可以说,交响乐不仅是一个创作者的精神倾注媒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音乐。

那么到底什么是交响乐呢?人们是这么来定义交响乐的:交响乐是采用大型

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它由大型管旋乐队演奏;音乐内涵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它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它的表现手法顿挫分明,使听众带入音乐意境和想像空间!交响乐包含五种体裁: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交响诗。乐队有弦乐组、木管乐组、钢管乐组、打击乐器和色彩乐器组。它在形式和内涵上都极为丰富,体现了很强的艺术性。

了解了交响乐的基本信息后,接下来就要谈谈交响乐的发展历史了!交响乐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很久远的历史长河中。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奠定了西方音乐发展的基础,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音乐乃至世界音乐的发展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人类音乐文明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此时期中,无论是乐器、戏剧、诗歌等艺术形式,还是音乐理论、音乐观念的形成,都成为人类文明宝库里的奇葩,它璀璨夺目,并对整个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

在此之后的中世纪时代,教会比国家和其他的社会群体拥有更强大的统治权力,而音乐也由教会主管,中世纪的音乐由于基督教而有了不寻常的发展。在这段时期,由于连年的战争和宗教主义的禁锢主义,音乐形式主要在宗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以及世俗音乐里发展,可以说这是整个音乐发展史中禁锢最多、最黑暗的一段。但不可否认的此时的音乐也由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单音、人唱音乐变为复音音乐,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依然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那么接下来就是众所周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了。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它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该时期的音乐形式主要是复调格式的弥撒曲,它在历史上留下了著名的歌剧,如红磨坊;在宗教活动和教堂中盛行的清唱剧;世俗歌曲如康塔塔等以及组曲。这个时期同样推进了西方音乐的发展。

交响乐的形成是在18世纪中叶的欧洲。但在进入18世纪之前,有一段不可忽视的时期,那就是“巴洛克时代”!“巴洛克时代”是一种风格所处的时代,指自17世纪初直至18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欧洲的主要艺术风格时期。该词来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思是一种形状不规则、散发异彩的珍珠。音乐的巴洛克时期通常认为大致是从1600年至1750年,即从古典音乐史的划

时代人物蒙特威尔地开始,到欧洲音乐之父巴赫和以浪漫主义著称的亨德尔为止。1750年,巴赫的与世长辞,标志着巴洛克时代的终结。“巴洛克时代”的声乐以复调为主调,包括各种戏剧、歌剧,还出现了阉人歌手、咽音歌手,同时也是也是宗教音乐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音乐讲究大小调体系,有了基础低音、键盘乐器,主要以阶梯力度、连续旋律以及动感的节奏来表现单一的情感。无疑的,在华丽的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无论是蒙特威尔地的歌剧创作、巴赫对复调音乐技巧的发展和对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还是亨德尔对歌剧和清唱剧的贡献,都在音乐历史上留下了永久的印记。他们一起为辉煌的“巴洛克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随着“巴洛克时代”的落幕,交响乐的时代也真正到来!欧洲交响乐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民族主义、印象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历史阶段。

古典主义以约瑟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音乐大师为代表,以当时西欧文化名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为中心,形成了维也纳古典乐派。有“西方交响乐之父”称号的海顿,是古典交响乐的奠基者,他的《告别交响曲》、《惊愕交响曲》为世人所熟知,他的作曲实践也影响了莫扎特和贝多芬。其中贝多芬是古典交响乐的革新者,他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使交响乐成为反对专制暴政、争取自由民主的革命热情和英雄性格的重要音乐体裁;在对贝多芬进行深入了解的过程中,在阅读他苦难的人生阅历时,相信没有人能不被他的毅力和精神所感动,这是一个敢于扼住命运的咽喉的的强者,他在用生命谱写乐章,用音乐诠释他悲惨却精彩的一生。

浪漫主义是法国大革命后在欧洲兴起的文学艺术新思潮,由于革命的失败、封建王朝的复兴及其奉行的高压政策,当时的作曲家多以消极的态度面对黑暗的现实,他们寄希望于未来,沉浸在憧憬美好未来的梦幻里,因此,浪漫主义的交响乐重视个人情感的抒发,带有鲜明而强烈的感情色彩。浪漫主义交响乐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卓有成效的作曲家,如“歌曲大王”舒伯特,标题音乐大师柏辽兹,门德尔松,韦伯,肖邦,勃拉姆斯,以及

交响诗之父李斯特等。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艺术形式,如小品(包括分节歌曲、全创作歌曲、器乐小品)、标题音乐(包括音乐会序曲、戏剧配乐、标题交响乐)以及交响诗。

民族主义交响乐是随着19世纪欧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而形成的新的音乐流派。它突出对个性及民间风俗的强调,是对浪漫主义的延伸,他高度宣扬民族精神、民族性格和民族风格。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以德沃夏克、斯美塔纳、格里格、西贝柳斯、“强力集团”、柴可夫斯基为代表的一批交响乐大师。民族乐派的兴起大大丰富了人类的音乐宝库!

接下来的印象主义、现代主义交响乐都在以往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为交响乐的日趋成熟和完善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篇8:如何欣赏交响乐

一般说来, 交响乐就是由交响乐队演奏的作品。交响乐队必须由如下四部分组成:一是弦乐器, 包括第一、第二、中、大和低音提琴;二是木管, 包括长笛、黑管、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三是铜管, 包括小号、圆号、长号和低音号;四是打击乐器, 包括定音鼓、小军鼓、大钹、木琴。当然, 还可以由此延伸出一些别的乐器。欣赏交响乐要懂得一些常识, 要知道欣赏礼仪, 比如欣赏时全场必须安静, 关掉手机、呼机, 演奏过程中不能走动, 不能谈论, 鼓掌必须在一个曲目结束后才能进行, 中间的乐章转换也不能鼓掌。如果不小心迟到, 就一定要等到一个曲目结束时才能进场。

了解了交响乐队的构成, 以及欣赏交响乐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后, 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交响音乐的形式。交响音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通常说的“交响曲”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 此外还有“协奏曲”、“交响诗”、“交响音画”、“狂想曲”、“随想曲”等体裁。

“交响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 (不是绝对的) , 通常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谐谑曲或小步舞曲, 第四乐章以奏鸣曲或奏鸣回旋曲式写成的终曲。

“协奏曲”主要是由一件独奏乐器与乐队一起采取竞奏形式演奏。协奏曲结构上与交响曲较为相似, 一般是由三个乐章组成 (不是绝对的) , 其中第一乐章也是奏鸣曲式, 第二乐章多为抒情的慢板, 第三乐章是辉煌的快板终曲。

“交响诗”、“交响序曲”、“交响音画”、“交响狂想曲”、“交响随想曲”结构上是以单乐章为主的, 它们都是在交响音乐的发展中逐渐衍化形成的。其中“交响音画”实际上是“交响诗”的一个分支, “交响诗”重于文学性的描述, “交响音画”则着重于绘画性的描述, 其它的也大同小异。以上这些众多的形式结合在一起, 构成了交响音乐丰富而又庞大的艺术家族。

二、如何欣赏交响乐

有些人认为交响乐高不可攀, 无法理解。殊不知, 它像文章一样, 也有深浅之分, 只要懂得欣赏方法, 入门就不难, 因为它所反映和描写的毕竟是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感情。当然在欣赏较高深的交响乐时, 需具备一定的、相应的生活经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 “必须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的积累去补充”。下面介绍几种不同的交响乐, 并简单地谈谈欣赏的方法。

1.“音画”以描写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为主要内容, 比较通俗易懂。如俄国的作曲家莫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中的图画》、鲍罗廷的《中亚细亚草原》,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 法国作曲家印象乐派创始人德彪西的《大海》, 都可以说是这一类作品。听《大海》乐曲, 听者如处大海之滨, 从黎明至中午, 鉴赏着大海的色、光、声、形的变幻, 时而是狂风怒号, 时而是巨浪拍岸, 时而是波光浮动, 时而是浪花四溅, 真是瞬息万变。欣赏这些作品, 加上丰富的想象, 无形之中, 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联想———大自然多么美好、生活多么有趣, 万物生长不息。

2.“舞曲”的民族风格极浓, 乐曲比较短小, 感情比较单纯, 旋律也比较清楚, 大多描写风俗性的节日欢乐活动, 有载歌载舞的特点。也有从舞剧中剪取片断成为单独的器乐曲。此类交响舞曲易于理解。如奥地利的约翰·斯特劳斯的四百余首圆舞曲, 法国拉威尔的《波莱罗舞曲》, 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 德国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 我国作曲家的《瑶族舞曲》等, 都属于交响舞曲。

3. 有故事情节, 一般均有标题或每乐章有小标题。此类乐曲大多取材于民间熟悉的、广泛流传的戏剧、诗歌、传说、神话、小说、故事等, 如俄国里姆基基·考萨考夫的《天方夜谭》 (组曲) 从阿拉伯神话小说《一千零一夜》取材;法国比才的《卡门组曲》根据同名歌剧的音乐剪辑;我国何占豪、陈刚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取材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民间故事。

这些乐曲并不像戏剧、文学、诗歌、曲艺、电影、电视那样, 从视觉、语言上为欣赏者提供具体的人物形象或情节, 而是发挥音乐的功能, 以抒发人物的细致内心感情为主要手段, 让听者从心灵上去感受。如果欣赏者事先了解它所描写的内容, 在听乐时, 随着音响, 脑海中就会有所想象, 就会进入乐曲所规定的特定意境, 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4. 无故事情节, 也不描写景色, 但通过音乐手段, 反映了人们非常细腻的、丰富的、变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类音乐无标题 (有标题也不过几个字) , 反映的是某个特定的社会中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和希望。如贝多芬的《英雄》、《命运》、《合唱》交响乐, 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怆》交响乐等。

欣赏这类交响乐, 听者必须对作曲者的所处时代、环境、经历、遭遇、身世等有所了解, 同时还要了解他写作此曲时的动机, 以及乐曲的基本内容 (最好了解一些音乐形式和手法等) 。如此, 在听音乐时, 听者就能随着乐曲感情的起伏变幻而在内心得到一种讯号, 随着乐曲之乐而乐, 悲而悲, 愤而愤, 并转化成哲理概念。当然, 要达到这一步, 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活经历。如贝多芬 (1770—1827) 的著名交响乐《命运》, 贝多芬根据自己一生的甜酸苦辣的遭遇, 并联系当时与他同命运共呼吸的广大人民, 抒发了自己和命运之神作斗争的意志, 反映了当时人民要求自由平等、解放人性的思想。贝多芬写此曲时 (38岁) , 正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作殊死斗争的年代。《命运》交响乐所表现出来的时而动荡不安, 时而静思默想, 时而积聚力量, 时而激烈斗争, 时而迈步前进, 时而欢呼胜利, 就是抒写他的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斗争、热烈的希望。

三、交响乐的表现要素

在欣赏交响乐时, 简单了解了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 那么欣赏就可得到更丰富的知识和美的享受, 而音乐的表现要素有哪些呢?

1. 旋律

旋律作为统一的、完整的音乐形式, 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其鲜明的主题性格、独立的动机音型和音调素质, 成为欣赏者所能感受到的最为明显和直接的要素, 最能唤起人们的心理共鸣。一些好听的旋律常常能被欣赏者记住或者哼唱。旋律由各种音程的连续而构成, 其进行是多种多样的, 旋律依靠自己的内部逻辑, 将不同的进行方式富有个性地综合在一首作品当中, 由音乐所要表达的具体情感内容和需要来决定。一般而言, 上行的旋律, 尤其是时间较长、音域较宽的上行, 常用于表现情绪的高涨或兴奋;下行的旋律, 常用于表现情绪的松弛或低落;横向的进行, 尤其是小幅度的波状进行, 往往表现情绪的安慰平和。

需要明确的是, 旋律不是一个脱离于其他表现要素而单独存在的要素, 而是各种表现要素的统一体, 它表达作品内容的能力不仅仅是通过音高的关系, 而且是通过各种要素的有机组合、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它与其他表现要素的关系是整体与个别的复杂关系。

2. 调式、调性

两者是音乐表现的重要基础要素之一。调式是在长期的音乐历史发展中形成的音高关系的体系, 其表现力体现在该体系中的各个音级的运动个性之中。在调式体系中, 有的音具有活跃而不稳定的性质, 如下属音和导音;有的音具有稳定或者较稳定的性质, 如主音和属音, 前者在音乐进行中意味着音乐构思的继续, 后者意味着结束或者暂时的结束。从不稳定到稳定, 又从稳定到不稳定, 这种运动的性质就构成了调式在音乐表现中的基础。在音乐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形成了众多各不相同的丰富多彩的调式, 这些调式的形成往往反映着一个时代或者民族的音乐风格特征。

调性作为调式的高度, 在音乐中的使用往往造成音乐中的新的紧张性和矛盾性。不同的调性对比能够造成各种色彩的对比和变化, 为音乐的运动增加活力, 是推动音乐向前变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3. 和声

和声是在调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表现要素, 是指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的规律同时发声。如果说旋律构成了音乐的横向方面, 那么和声就构成了音乐的纵向方面。和声使音乐富有色彩, 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是音乐唤起审美情感反应的最有效、最富于弹性的要素之一。它能够根据需要, 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音响, 对音乐具有强烈的渲染、烘托作用, 在构成音乐的思维逻辑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功能是任何表现要素都不可代替的。

4. 节奏、节拍

节奏也是音乐中最重要的表现要素之一, 是一种能够使人的空间知觉组织化和序列化的原则。音乐的节奏, 就是组织起来的音的长短关系, 是一种撇开音高关系的各种时值音的有序的运动。它是音乐的骨骼, 是旋律发展的内在动力, 并赋予音乐鲜明的性格特征, 使音乐形象的塑造更加生动。具有强烈特点的节奏使人易于感受和记忆, 不同的节奏有着不同的表现作用。节奏的产生不是人为的, 它存在于统一的天体和大自然中, 更存在于生命之中。音乐的节奏与大自然同步, 与生命运动同步, 与人的情感活动同步。

节拍是音乐的节奏按照强弱轻重的规律性周期交替将音乐分组构成的组合形式。在每一小节中的强拍上的音往往有支持或引导的作用。

节奏和节拍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节奏和节拍为音乐的表现提供了强烈的动力和感情色彩。音乐表现不同的审美情感时, 会采用相应的节奏和节拍, 平静时多用平缓的节奏或者长时值的音;激动时多用紧张急促的节奏和强弱交替频繁的节拍。

5. 速度

速度泛指音乐进行的快慢, 是音乐运动的时间因素。它直接影响音乐情感的变化和音乐形象的刻画。音乐作品的表现内容丰富多样, 要求有多种不同的演奏速度。一般来说, 快的速度通常和欢快、紧张、激动等情绪联系在一起的, 慢的速度则与平静、祥和、沉思等情绪相关。在音乐的陈述中, 音乐不会自始至终采用一种速度, 而是随着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变化。在音乐的表演过程中, 掌握好速度有助于增强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6. 力度

力度是指音乐中音响的强弱程度。它与作品形象的塑造、内容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力度越大, 越使人感觉到音乐的紧张性和震撼力;力度越小, 作品的震撼力和紧张度随之减弱。在通常情况下, 旋律上行时力度随之渐强, 旋律下行时力度随之减弱。因此, 音乐的高潮往往是在旋律的不断上行中同时伴随着力度的渐强产生的。

7. 音色、音区

音色是指声音的色彩和特性, 它取决于发声体的质地和形状。不同质地形状的发声体呈现出丰富多彩和巨大的表现力。音色的表现作用还存在于其所体现的特殊的民族色彩, 民族的演唱者和乐器特有的音色, 使得其音乐的民族风格更为显著、鲜明。

音区作为一种表现要素, 通常是指音域中的某一部分。一般来说, 音区分为三个部分:高音区、中音区和低音区。不同的音区会给人不同的感受。高音区音色明亮脆耳, 多表现愉悦的心情;中音区成熟稳定, 适合表现祥和的心绪、甜美的意境;低音区音色浑厚暗淡, 常用于表现沉重的心情或者暗示着不祥。音区造成的色彩的变化, 使音乐形象的塑造和审美情感的体验产生了影响。

8. 织体

织体是指音乐中陈述音的组织的具体方式, 也就是音乐横向与纵向的关系和平衡。织体可以分为单声部织体和多声部织体两大类。所有的单声部曲调都是以单声部织体作为陈述形式的。比如说民歌、单声部歌曲和一些独奏乐器等。

多声部织体可以分为主调和复调两大类。

主调是指在织体中占主要地位的旋律。这一旋律可以在织体的任何一层中出现, 也可以从一个声部换到另一个声部, 其他的声部则都处于伴随或者从属的地位, 起着烘托和陪衬的作用。

复调是指两条以上的旋律在不同的层次中同时进行, 相互配合而又独立发展。

主调和复调织体在大部分音乐作品中往往是混合运用的。这种织体的运用为多声部音乐形式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表达陈述途径, 使音乐思维更开阔、内涵更深刻。

以上是音乐的主要表现要素。这些要素在音乐作品中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相互配合, 才会具有千变万化的表现力。一首好的交响作品是离不开这些要素的, 只有我们了解了这些要素, 才会领会到作品的意思, 给自己以美的享受。

摘要:交响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 本文介绍了交响乐的有关知识和表现要素, 并分析了如何欣赏交响乐。

关键词:交响乐,欣赏,表现要素

参考文献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交响乐欣赏作业】相关文章:

奏响科学交响乐09-12

交响乐乐器简介05-11

听交响乐课有感04-09

天鹅湖交响乐赏析04-13

交响作品05-14

光影的交响 教案04-15

爱情交响曲范文05-18

交响音乐会结束致辞08-17

交响音乐是什么04-11

交响音乐会策划方案04-22

上一篇:勤工助学的心得体会下一篇:接力赛跑小学活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