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乐器简介

2024-05-11

交响乐乐器简介(精选5篇)

篇1:交响乐乐器简介

西洋交响乐队及乐器

教 具 录音机、钢琴、多媒体设备

教学目的 了解西洋交响乐队及乐器

重点难点 西洋交响乐队规模庞大,乐器众多,不易掌握是本课的难点

一、导课。

1、我们时常听到交响乐队的演奏,时常听到电台广播的交响音乐,每当我们欣赏这些音乐作品的时候都会感到:从这样的交响乐队中不知道会有多少美丽的、雄壮的、激动人心的、热情横溢的音乐奔泻出来。但是,一个交响乐队到底有哪些乐器?这些乐器各有哪些特殊的性能和表现力?它们是在什么时候和怎样结合成为这样一个庞大的整体的?一个交响乐队所具有的那种魔术般的力量又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并不是每一位音乐爱好者都能完全了解。

2、交响乐队的萌芽实际上是在十六世纪中叶,即在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交响乐队中的乐器大多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现代的交响乐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叶,甚至可以说一直到二十世纪初,一共经历了三个世纪的复杂发展过程才最后定型。

二、授新课

1、交响乐的时代变迁与发展。

在文艺复兴时期,由于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的萌芽和发展,由于城市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进步的资产阶级世界观——人文主义的形成,因此对艺术创作也提出了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基础。蒙特威尔第的另一个功绩还在于:他对乐队有着新的理解,认为乐队就是各种不同的音色的结合,因此他开始使不同的乐器进行对置,相互对比,让各组乐器轮番演奏等,这些做法在当时都还是一种意外的新发现。总的说来,这一个时期在乐器的采用和配合方面仍不断地在变换着,有时候甚至还把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例如巨型提琴、风车和大炮等用在乐队中,以造成某种特殊的效果。

十七世纪是交响乐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时期。随着主调和声风格的发展和数字低音的采用,羽管键琴因为便于奏出和弦便在乐队中占据很稳固的地位;其次,由于意大利著名提琴制造家,例如阿玛

蒂和斯特拉蒂伐利等人在提琴的改良和最后定型方面所获得的辉煌成就,提琴族乐器在乐队中的数量便逐渐增多,并最终把诗琴和其他一部分古老的乐器排挤出乐队之外。但是这时候的乐队还不能算是新型的乐队,因为它的基础仍然是羽管键琴,而且乐队中还有不少是古老的乐器。从十七世纪中叶开始,对乐队的兴趣在整个欧洲逐渐蔓延开来,乐队也从它诞生的摇篮——意大利的罗马、佛罗伦萨、威尼斯和那不勒斯等城市走出国境,在巴黎、伦敦、柏林、汉堡和维也纳,都相继出现不同类型的早期乐队。到十七世纪末,不但在歌剧院和教堂有乐队演奏,还有专门供乐队演奏音乐的新场所应运而生。1672年,第一个公开收费的弦乐队音乐会在伦敦举行,1686年荷兰开始有定期的公开演奏会,并即遍传欧洲其他国家。

十八世纪是大转折和大革命的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哲学观点、美学理想以及艺术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交响乐队的转折时期也随着到来了。在交响乐队史上的这个转折,应该以海顿的《第一交响曲》问世的1759年为标志。

十八世纪中叶,主调和声的新风格取代了多声部的复调音乐,出现了交响曲和协奏曲这一音乐新体裁,随着音乐风格本身的转换,在乐器组合方面,已经渐趋合理的所谓“古典时期乐队”也在这个时候形成了。这时候的乐队已经从长期妨碍它发展的数字低音和羽管键琴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是木管乐器组和铜管乐器组在乐队中的地位还没有确立,海顿的《第一交响曲》所用的乐队除弦乐器组外,只有两个双簧管和两个法国号。由海顿所创始并由莫扎特最后确立的“古典乐队”,实际上是取法于曼海姆乐派的双管乐队。

此后,交响乐队的发展只是在细节上有所变换而已。十九世纪初的乐队又扩大了乐器的数量,特别是铜管乐器的数量有了比较大的变动——起初把法国号增加到四个,构成一个四重奏,稍后又加用了三个长号。这样便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乐队——大交响乐队,也就是所谓“浪漫派乐队”。这种乐队在浪漫派作曲家威柏、舒柏特和门德尔松的创作中才最后完成。

2、交响乐队的乐器构成

总的说来,在交响乐队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历代作曲家所采用的乐队是非常多种多样的。但是我们可以把所有这些种类繁多的乐队归纳为两种基本类型,那就是小交响乐队和大交响乐队;这两种乐队都包括有弦乐器、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等四组。现在先谈小交响乐队。

小交响乐队在十八世纪下半叶形成,这种乐队在当时的作曲家看来并不觉得它是小型的乐队,直到十九世纪初,绝大多数的歌剧和交响乐作品都是采用这种乐队。小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通常包括有:

弦乐器:第一小提琴六至八个,第二小提琴四至六个,中提琴二至四个,大提琴二至四个,低音提琴二至三个。

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各两个。

铜管乐器:法国号和小号各两个。

打击乐器:定音鼓一对。

小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有时候往往还有所省略,例如省略单簧管和小号等。莫扎特的后期交响曲创作有时候省略小号或定音鼓,有时候省略双簧管。相反地,小交响乐队有时候也有所扩充,甚至接近大交响乐队。这种扩展的形式时常被用在当时的歌剧乐队和清唱剧乐队中,交响乐作品应用这样的乐队的就少得多。

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直到现在,一般的交响乐、歌剧和舞剧作品,多半应用大交响乐队,大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通常包括有:

弦乐器:第一小提琴十二至十六个,第二小提琴十至十四个,中提琴八至十二个,大提琴六至十个,低音提琴六至十个。

木管乐器: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各二至三个,此外往往还加用这些乐器的变形乐器,例如短笛(偶尔也采用中音长笛)、中音双簧管(或英国管,偶尔也采用抒情双簧管)、低音单簧管(偶尔也采用小单簧管、中音或倍低音单簧管)和低音大管等。

铜管乐器:法国号四个,小号二至三个,长号三个,大号一个或两个。打击乐器:定音鼓、三角铁、小鼓、钹和大鼓等。

除了上述四组乐器外,往往还加用竖琴,而且多半是用两个。大交响乐队大约由六十至九十人组成,但也有一百人以上的。这种乐队有时也压缩一部分乐器的数量,特别是减少弦乐器的数量、但有时也扩大某一组乐器中的个别乐器的数量或全组乐器的数量,以及加用一般乐队少见的个别乐器,如钢琴或管风琴等。

从小交响乐队和大交响乐队使用的乐器种类上可以看出,长号是决定乐队所属的类型的标志。缺少长号的乐队只能算是小交响乐队,因为一个大交响乐队必须有三个长号和一至两个大号。如果只有一个长号,也只能算是小交响乐队。

三、总结

我们已经把交响乐队中各级乐器都简略介绍过了,现在再讲一讲这些乐器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上面说过,弦乐器组的乐器数量最多,单是第一小提琴就有十多个,但是其他各组中的每一种乐器一般只用两三个,甚至也有只用一个的。每一种乐器所能奏出的音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容易奏出高的音,有的容易奏出低的音,有的容易奏出快速度的活泼的旋律,有的则适合于奏出徐缓悠扬的曲调。把这些不同性能的乐器结合在一起,就得考虑到使这些乐器能够相辅相成,而不是互相妨碍。因此首先就得使这些乐器在数量上保持一定的比例。现代乐队中的乐器配置是在十八世纪中叶形成的,在这之后虽然乐队的组织日渐扩大,但是乐队中各组乐器的比例并没有多大变化。

篇2:交响乐乐器简介

一、说教材:

《中华民族乐器简介(一)》主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中华民族乐器的概况及民族乐器中的拉弦类乐器。是普及性知识

二、说教学目标介绍中华民族乐器的概况和拉弦乐器,重点了解了解二胡的发展简史、构造、性能及音色特点,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乐器的兴趣及对中华民族音乐和民族文化的喜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拉弦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

2、初步了解二胡代表性乐曲的主要特点,进而体会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四、说学生学生的主要是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受教学条件、环境等问题的影响,对音乐了解比较少。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五、说教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环节, 突出教学重点。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充分发挥想像,引导他们积极探究,自主的学习。本课用“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用“启发式”,、“小组讨论”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准备:事先准备好音乐视频、光盘、等上课所需的资料,课前检查播放设备,保证画面的清晰及声音的清楚。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

展示中国的民族乐器图片。根据乐器的形制和特点,中国的民族乐器可以分为四大类: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您知道的中国乐器有哪些呢?请同学们说说看。

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播放视频:女子十二乐坊的《阿拉木汗》)

1、介绍《阿拉木汗》。这是一首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歌,是流传于吐鲁番地区的双人歌舞曲,现改编为民乐合奏。节奏富于舞蹈性,活泼轻快,赞美了鲜花般美丽的姑娘阿拉木汗。

2、根据画面中的乐器讲解乐器分类

(二)新课学习

我们首先来了解拉弦乐器。

1什么是拉弦乐器?

指用弓子摩擦琴弦,通过琴筒共鸣与弦产生振动而发音的乐器。常见的拉弦乐器有二胡、高胡、京胡、马骨胡、板胡、椰胡等。其特点是音色优美柔和,是民乐队中主要的乐器,。

2、拉弦乐器的种类

依据其构造一般分为两种:1、皮膜类 ,琴筒前蒙以皮膜(如二胡)。2、板面类,琴筒前蒙以薄木板(如板胡)。

3、介绍二胡

⑴、二胡的简介

⑵、代表作品

⑶、二胡的构造和演奏姿势(用实物讲解)

⑷、二胡的演奏技巧

左手有揉弦、滑音、泛音、颤音等

右手有连弓、跳弓、抖弓、断弓等

4、欣赏乐曲

第一首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 华彦均曲

(播放视频)

第二首 二胡与钢琴重奏曲《赛马》 黄海怀曲

(1)介绍乐曲:这是一首现代的作品,描写了内蒙古人民在节日赛马的热烈情景。共分为三段,在马的嘶叫声中结束全曲。

(2)欣赏版本:,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在美国的卡内基音乐厅举办音乐会,其中包括了与父亲合作表演的二胡名曲《赛马》。另一版本是青年二胡演奏家宋飞和全国小二胡爱好者在北京音乐厅一起演奏的,请欣赏。

篇3:交响乐乐器简介

【关键词】哈萨克族;乐器 ;库布孜音乐家 ;介绍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内的哈萨克族库布孜作曲家、演奏家们为库布孜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特别是伊犁地区涌现出许多库布孜音乐人才,他们中有库布孜音乐的作曲家、库布孜专业演奏家、哈萨克族民乐专业的教授、著名的乐器制造家等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位,在此作以简要介绍。

1.穆哈买提汗·努尔木汗

穆哈买提汗·努尔木汗(1962- ),哈萨克族,是伊犁州歌舞团国家二级演奏员,1962年出生在哈密地区巴里坤县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喜爱音乐,跟随父亲努尔木汗·胡马尔学习冬不拉演奏。1974年被招收到巴里坤县文化工作队工作。1979年,穆哈买提汗被单位送到新疆军区歌舞团学习作曲,同时还学习大提琴演奏。1993年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文工队调入当时的伊犁地区歌舞团,因当时缺少库布孜演奏员,为了工作需要开始学习库布孜的演奏技法。当时由于单位条件有限,他就在房东家的牛棚里刻苦努力地练习拉奏库布孜。1994年,穆哈买提汗参加了自治区民族乐器大赛,他用库布孜演奏的乐曲《梦中的天鹅》,获得了自治区文化厅颁发的特别奖。因此,有人称他为“牛棚里走出的库布孜演奏家”。

穆哈买提汗不仅是位出色的库布孜演奏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库布孜音乐艺术的研究者。他发表过关于库布孜的论文两篇;创作了歌曲《我的故乡金山》、《黑山》等;库布孜乐曲《白天鹅》、《斯尔哈勒木》;出版了两张哈萨克族古典乐器库布孜VCD和DVD专辑(上、下集);主持编写《哈萨克民间乐器胡布孜专业教材》(上、下册)、编写了介绍库布孜艺术的电视剧本《齐娜尔》;还创作了电影文学《天鹅传说》及四个小品剧等。2007年,穆哈买提汗被特聘为伊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2.阿德力汗·阿不都拉

阿德力汗·阿不都拉(1940- ),哈萨克族,著名的库布孜制作工匠、三级表演艺术家。出生在伊犁新源县惠远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从小酷爱音乐,在民间老艺人的指导下,学习了弹奏冬不拉的演奏技巧,1959年考入伊犁第一师范文工团,1960年调到伊犁州歌舞团工作,到1994年从团里退休。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道具制作师,而且还会制作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尤其擅长制作冬不拉和库布孜。阿德力汗跟随师傅从基本的木工活开始学起,通过刻苦努力最终掌握了各民族乐器的制作要领,并且继承和发展了冬不拉和库布孜的制作工艺。

他制作的哈萨克族民间乐器曾先后在伊犁州、自治区的展览中多次获奖,近两年,伊犁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特聘阿德力汗老人为“专家委员会委员”,伊犁州人民政府办公厅还为他颁发了“为哈萨克民间音乐保护传承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证书。另外他制作的库布孜还在两次国际乐器展览中获奖,一次是在日本举办的“国际民族乐器展览会”上获奖,还有一次是2007年在哈萨克斯坦国举办的“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展览会”上又一次获奖。笔者09年4月在伊犁州歌舞团的家属院拜访了今年69岁的阿德力汗老人,听他讲述了如何拜师学艺、改革、制作民间乐器、教徒弟传手艺的经历,为了把自己四十年来积累的制作哈萨克族民间乐器的宝贵经验保留下来,他把搜集整理的手稿编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哈萨克族乐器制作工艺》,近日,笔者刚刚得知,这本书将由伊犁州出版社出版发行。

3.苏勒坦哈孜·依斯坎德尔

苏勒坦哈孜·依斯坎德尔(1947- ),哈萨克族,原伊犁州歌舞团团长,著名的哈萨克族民间乐器制作家、库布孜音乐艺术的研究者。他于1947年3月年出生在伊犁霍城县沙尔布拉克乡,从小跟随喜爱音乐的父亲依斯坎德尔学习弹奏冬不拉。1961年开始跟随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第一位库布孜演奏家阿力别克学习拉奏库布孜。1965年苏勒坦哈孜从伊犁师范学院毕业后就分到原伊犁地区歌舞团担任演奏员,他不仅会演奏许多哈萨克族民间乐器,还学会了亲手制作哈萨克族民间乐器。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已对哈萨克民族民间乐器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工作,直到1982年才成功制作了一把用一整块桦木凿成的克勒库布孜,并在舞台上使用。自1992年他担任原伊犁地区歌舞团团长后,为了符合伊犁地区的民族音乐特色,他决定走民族音乐的路子,并决心将哈萨克民间失传的乐器搬上舞台。苏勒坦哈孜开始自己制作哈萨克民族乐器,他寻找各种文献、资料,决定先从改进库布孜着手,通过仔细研究,反复研制,先后制作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库布孜,每一代的库布孜都有很大的改进。改进后的库布孜音域宽了、音色清脆明亮,演奏起来不再受限制,能演奏古今中外的乐曲。从此,苏勒坦哈孜开始了对哈萨克族其它民间乐器的制作和研究。他根据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复原、制作出来的有节特根、阿德尔纳等乐器,其中形状像竖琴、体积比竖琴要大很多的阿德尔纳被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珍藏。20多年来,他共挖掘、整理、制作哈萨克民族民间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30多件,其中有些乐器是失传多年后在近十几年才得以重见天日的,目前大部分乐器都亮相舞台,并培养专人学习演奏。有的乐器已成为专业独奏乐器,或加入民乐队为歌舞伴奏,重新活跃在艺术的舞台上。笔者见到苏勒坦哈孜精心制作的几十种民间乐器,分别被“伊犁州博物馆”和塔城“红楼”博物馆收藏。

苏勒坦哈孜对哈萨克族民间乐器的挖掘、制作、复原,以及包括对库布孜的改革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凝结着他的智慧和心血,为哈萨克族民间乐器的挖掘、整理、制作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哈萨克音乐简史》[M].叶尔扎科夫基、科基巴科夫合著 哈萨克斯坦 . 阿拉木图. 科学出版社 1986.6

[2]《 哈萨克族乐器的种类及制作》[M].乌拉孜哈孜· 拜山别克哈萨克斯坦. 阿拉木图 .母语出版社 1994.8

[3]《传承方式与演唱传统-哈萨克族民间演唱艺人调查研究》 [M]. 黄中祥 民族出版社 北京 2009.11

篇4:世界十大交响乐团简介

2007年09月25日 05:47 出处:泡泡网 【原创】 作者:网络资料收集 编辑:王旭晗

交响乐或称交响曲,源出于古希腊文的“和谐“之意。它被用为音乐作品的名称,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上半叶,为歌剧的管弦序曲。

每年一次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现代意义的交响曲是指一种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器乐套曲,是音乐表现的最高形式,它能表现重大的题材,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从创作到演奏都要求较高超的技巧。为此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音乐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里尔卡多·穆蒂(指挥)

而在现实生活中,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乐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并且被绝大多数人称作是高雅的艺术享受。

别的不说,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就吸引了全球无数爱好者的目光,可见其美妙之处。所以,今天小编别的不谈,就给大家来介绍几家著名的交响乐团。

1、维也纳爱乐乐团

既然刚才提到了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那我们就先来看一看一直为其演出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吧。它的精湛技艺在全世界首屈一指,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乐团。这支乐团创建于一八四二年。众多的一流音乐家和指挥家都曾担任这支乐团的指挥:理查德·施特劳斯、玛勒、伏特温格勒、勃姆、卡拉杨。如今,维也纳爱乐乐团定期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维也纳音乐家协会举行演出,深受全世界各国乐迷的青睐。

1842年3月28日,维也纳爱乐乐团举办了第一场音乐会。这个时候,一代大师莫扎特已经逝世半个多世纪,而贝多芬也离开人世十五年了。

维也纳爱乐乐团

尽管维也纳是一个几乎代表了欧洲近代音乐发展史的城市,这里孕育了古典、浪漫乃至现代的一系列作曲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那一首首动人心魄的杰作即产生于该城,但说来难以置信的是,直到19世纪初期,维也纳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职业交响乐团。直到1833年,舒伯特的友人、宫廷歌剧院的指挥弗朗茨·莱赫纳突发奇想,召集起歌剧院的演奏家们,组织了一个名为“艺术家协会”的管弦乐团,并在维也纳的舞会大厅连续举行了4场音乐会,引起了市民和音乐界的极大兴趣,这个“艺术家协会”可以算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前身,但是莱赫纳的设想并没有全盘付诸实施,4场音乐会后,一切都烟消云散。

直到9年后,一群常常有“寻找爱神”小酒馆里聚会的“爱乐者”重新捡起这个话题,他们是:诗人尼克劳斯·冯·勤淄,《维也纳大众音乐报》编辑奥古斯特·施密特,青年评论家阿尔弗雷德·贝克尔,贝多芬的友人、业余小提琴家卡尔·霍尔茨,劳伦钦伯爵和指挥家、作曲家、歌剧《温莎的风流娘们儿》的作者奥托·尼古拉。1842年3月28日,在维也纳舞会大厅,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历史开始了崭新的一页,奥托·尼古拉在朋友们的压力下站在了首场爱乐音乐会的指挥台上,而“爱乐”这个修饰语出现在第二场音乐会的节目单上。

作为世界上第一支完全自治的交响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自从它创建的第一天起就成为首屈一指的杰出音乐表演团体。保持着严格的内部制度,这些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凡属皇家歌剧乐团的乐手才有参加爱乐乐团的资格;乐团是一个融艺术和自我组织管理为一体的演出团体;乐团所有的决定必须由乐团全体成员以民主的方式开会通过;乐团的常务工作由乐师们选举的12人的管理委员会负责。

采用如此民主的方式来进行乐团的管理,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尽管乐团的每次演奏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由于组织问题几乎几次濒临解体。在乐团建成的头十二年,乐团经受了严峻的考验。1860年,维也纳爱乐乐团开始定期举办音乐会。此后,乐团不断扩大自己的保留节目,建立了自己的乐谱档案馆,并且于1870年最后一次迁徙,搬进了音乐之友协会的金色大厅,从此金色大厅成了维也纳爱乐乐团最理想的演出场地,它优良的音响质量成了爱乐乐团演奏风格和演奏方式的一部分。此外,爱乐乐团还使用着许多老式的乐器,例如,乐师们使用的定音鼓仍用的是山羊皮鼓面,而不用人工合成的材料。

从此,维也纳爱乐乐团走上了成功之路。在汉斯·李希特担任常任指挥的时期,乐团开始走向鼎盛,瓦格纳、威尔第、布鲁克纳、李斯特等著名音乐家,都曾在这里担任过指挥或独奏家。在这一“金色时代”,维也纳爱乐乐团首演了勃拉姆斯的第二和第三交响曲以及布鲁克纳的第八交响曲。在最后一位古典音乐大师玛勒担任常任指挥的时代,维也纳爱乐乐团第一次跨出国门,在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进行演奏。

维也纳爱乐乐团和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1906至1944年,理查德·施特劳斯多次亲自指挥了歌剧和音乐会演奏,并且率领乐团出国访问。为了感谢施特劳斯,维也纳爱乐乐团曾在1939年和1944年为理查德·施特劳斯举办了庆贺他75岁和80岁生日的大型庆贺音乐会。

但是,即便是如此著名的乐团也未能免遭纳粹暴行的劫难。1938年,纳粹分子强行解除了维也纳国立歌剧院所有犹太籍艺术家,并且解散了维也纳爱乐乐团协会。爱乐乐团的六名犹太艺术家惨死在集中营,另一名年轻的小提琴家在东欧丧生。唯有著名指挥家福特万格勒保全了性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维也纳爱乐乐团重整旗鼓,邀请众多著名的指挥家担任指挥,其中有世界级名誉有:福特万格勒、克莱博、克劳斯、索尔提,年轻一代的有阿巴多、多纳尼、小克莱博、列文、玛塞尔、梅塔、姆提、小泽征尔和普列文。1945年之后,在维也纳爱乐乐团担任指挥的三名最为著名的指挥家要属博姆、卡拉扬和博恩斯坦了。

在最近数十年里,维也纳爱乐乐团和众多的唱片公司录制了音乐精品,并且在各大广播和电视媒体演出。在现代化音乐盛行的今天,维也纳爱乐乐团不仅能够适应新技术的要求,而且还能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和萨尔茨堡音乐节就是两个最佳的例证。

如今,维也纳爱乐乐团不仅是全世界最令人敬慕的国际性乐团,它还是世界和平和友谊的使者。1985年,卡拉扬率领乐团参加教皇的弥撒,以及博恩斯坦1988年率领乐团在以色列的巡回演出,都是成功的范例。

维也纳爱乐乐团曾经多次接受大奖,荣获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并且成为全世界众多文化设施的荣誉成员。为了纪念维也纳爱乐乐团所作的贡献,奥地利国家银行于1989年发行了“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金币,奥地利邮政局曾经于1959年、1967年和1992年三次发行特种纪念邮票。目前,纽约和东京先后组织了“维也纳爱乐乐团之友”协会,乐团的国际名望由此可见一斑。

2、柏林爱乐乐团

这是1882年,由解散了的毕尔瑟管弦乐团的大约50名团员作为中心,加上部人业余人士组成的。1884年,由克林特沃担任首任指挥,1887年后由彪罗就任常任指挥,为这乐团打下牢固的基础,表现出充实的演奏内容。

从1895年起,改由尼基什接任常任指挥,前后达27年之久,他把这乐团训练成全世界首屈一指的最伟大交响乐团之一。尼基什去世后,除了大战中某一时间外,都由福尔特万格勒担任指挥,直到1954年。这段期间,乐团声誉更隆。1955年后,由卡拉扬接任终身常任指挥,乐团总员120人。

柏林爱乐乐团

进入卡拉扬时代后,演奏会活动和唱片录音,更为积极。甚至扩大范围,在萨尔斯堡复活节音乐节上,也参与歌剧公演的活动。不论是名与实,都成为世界各交响乐团之冠,备受赞扬。

卡拉扬之后,由阿巴多接任至今。跟欧洲较具传统的乐团相比,柏林爱乐的历史虽然较浅,但从彪罗后,担任长期指挥的人,全是该时代最伟大的指挥界巨擘。于是,它建立起无比辉煌的传统,促使他们的演奏曲目无限扩大。尤其是这个现代交响乐团,演奏技能精彩绝伦、表现积极。由于具备优异的、柔软的反应力,所以不管任何指挥家统率它,都能发挥其实力与适应性。同时,这个乐团的大量录音也都保持最高水准。

3、伦敦交响乐团

这是由于亨利·J·伍德所统率的女王音乐厅管弦乐团在1904年分裂后,另外组成的乐团。其首任指挥就是有名的李希特,他一直担任到1911年。次年,由尼基什接棒,他也是显赫人物。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改由柯兹就任首席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约有百分之七十的团员都从军,更因会场的女王音乐厅被烧毁,演奏活动被迫停止。战争结束后,由克利普斯担任首席指挥,再度开始音乐活动。

伦敦交响乐团

5年后由柯林兹引接,1961年起蒙都成为首席指挥,由于这位大师的功劳,这支乐团显示飞跃进步。1964年蒙都去世后,由戴维斯和克尔特斯这两位年轻指挥家,以双头制维持演奏活动,但次年却正式任命克尔特斯为首席指挥。后来,由于跟乐团方面意见对立,克尔特斯在1968年辞去后,改由普烈文接任首席指挥。

此后10年间,乐团与指挥之间一直保持蜜月般的状况,可是1979年起,则改由意大利俊秀阿巴多接棒。夏伊则从1980年开始,担任这支乐团的首席客座指挥。此外,这支乐团从1977年起,聘德国长老级指挥家约夫姆为“桂冠指挥”,接着又赠给老大师伯姆“名誉指挥”的头衔,其现任指挥是托玛斯。由此看来,伦敦交响乐团是伦敦五大乐团中,拥有最豪华指挥阵容的一个,难怪受世人注目。这也是万能型的演奏团体,对指挥家的反应,非常敏锐。

4、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这是老本营放在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播局,以德国为中心,再加东欧地方,遴选出优秀的演奏家,在1949年创立的乐团。当时负责筹划的约夫姆,顺理成章就任首任指挥,立刻把它训练成首屈一指的广播乐团。以理查·斯特劳斯为首,像克劳斯、伯姆、克伦贝勒等名指挥家,都先后客串指挥过这个乐团,于是名声大噪。

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1961年,约夫姆前往音乐会堂管弦乐团后,由库贝利克接任常任指挥与音乐监督,结果,活动更为充实,频繁,经常到欧洲各国和美国音乐旅行,也被邀到维也纳、柏林、爱丁堡等地的音乐节演奏,经常博得好评,其现任指挥是科林·戴维斯。

这个乐团真不愧是广播交响乐团,演奏曲目,幅度宽广,从古典到现代,无所不能。由于拥有优异的技能,以及柔软的音乐性,被公认为仅次于柏林爱乐的西德代表性乐团。

近年中,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的音乐会经常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来设计和展开的,比如以《庄严弥撒》作为高潮的贝多芬交响乐作品的巡回演出,“从帕勒斯特里那到斯特拉文斯基—教堂音乐巡礼”,以《安魂曲》作为结束的莫扎特作品,以及马勒、布鲁克纳和舒伯特的交响曲全集等。这种选题方式既说明乐团在选择作品时的宏观性和思想性,也说明乐团在保留曲目方面范围之宽。要指出的是,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从诞生之日到现在还不到半个世纪,这一切成就都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取得的。

5、慕尼黑爱乐乐团

这原是1893年在慕尼黑创立的市立管弦乐团,起初取用创立者之姓,称为凯姆管弦乐团。1898年,布鲁克纳的学生雷维就任指挥,次年由温嘉纳接棒,1908年起,改称为费拉因管弦乐团。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先后由作曲家普费兹纳和豪瑟加担任指挥,1928年起改称慕尼黑爱乐乐团,纳粹时代由卡巴斯达担任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罗斯鲍尔德和李嘉的领导,实力渐增,1967年起由肯培担任音乐监督,直到去世,前后共10年,由于他的功劳,终于培育成德国第一流的乐团。肯培去世后,遗职悬空很久,到1979年秋天起,才邀请杰里毕达克就任该团音乐监督。

慕尼黑爱乐乐团

杰里毕达克是一位富于强烈个性的人物,他对于慕尼黑爱乐乐团意味着什么呢?这个因为肯培的早逝而不那么景气的乐团确实需要一位强有力的指挥来将其整合,需要用严格的手段来训练它,使它改头换面脱胎换骨,重新焕发出活力。从这一点上来说,切利毕达克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在另一方面,动荡一生的切利毕达克也需要有一个安定的落脚之处来安度其晚年了。

果然,切利毕达克指挥下的慕尼黑爱乐乐团有了不同凡响的进步,几年后,它已经济身于国际一流乐团的行列中,其朴素无华的声音虽然在色彩上令人稍感黯淡,但却能恰如其分

地体现布鲁克纳和勃拉姆斯之类作曲家音乐中的特殊气质。

晚年的切利毕达克在音乐上经常沉而于完全自我的感觉中,在速度和线条上不受任何拘束,如入无人之境。这些,都在慕尼黑爱乐乐团的演奏中得到了如实的反映。

在84岁高龄之际,与慕尼黑爱乐乐团合作了17个年头的切利毕达克终于撒手而去。不过,面对这一次危机时,慕尼黑爱乐乐团已经是一个成熟的乐团了。

6、波士顿交响乐团

波士顿交响乐团创立于1881年,是世界最为著名的管弦乐团之一,尤其以高质量的弦乐器演奏而闻名。乐团总部所在的波士顿交响乐大厅,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音乐厅之一。

波士顿交响乐团

波士顿交响乐团创办人是亨利·李·希金森,而后包括阿图尔·尼基施和皮埃尔·蒙特在内的多位著名指挥家为最初的乐团带来了赞誉。然而,直到谢尔盖·科乌谢维茨基接过指挥棒,波士顿乐团才真正声名雀起。在科乌谢维茨基的带领下,乐团开始为电台提供定期演出并在坦格尔伍德建立了自己的夏季演出地点。此外,科乌谢维茨基还委托包括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和伊戈尔·斯特拉温斯基在内的许多著名作曲家为乐团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1949年,夏尔·明希接替科乌谢维茨基出任乐团音乐总监。在他的主持下,乐团进行了第一次海外演出。1973年,小泽征尔入主乐团,他的富有感情的风格很快被接受并成为波士顿市民最喜欢的音乐家之一。小泽在波士顿乐团担任首席指挥直到2002年,成为乐团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指挥。他的继任者是詹姆斯·莱文,这也是乐团第一位出生在美国的总监。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小泽征尔的任期达到20多年以后,波士顿交响乐团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小泽征尔的曲目过多地局限在浪漫主义晚期的作品,而诠释上的粗糙和音乐内涵上肤浅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乐团的地位。

7、俄罗斯国家乐团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经济形势的恶化,许多前苏联的音乐团体现出了人员流失、水平下降、甚至难以维持的现象,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崭新的乐团却突然出现,给世人以惊喜。这个乐团就是在钢琴家、指挥家米哈伊尔·普雷特涅夫领导之下的俄罗斯国家乐团。

俄罗斯国家乐团

然而,这个全新的乐团从它问世的那一天起,就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也唤起了音乐家们的向往之情。乐团吸引了来自俄罗斯国内的众多第一流的演奏家,许多在其他乐团里任职的演奏高手纷纷跳槽,前来一试身手,其中有些乐手本身也是非常出色的独奏家。刚刚成立时,乐团的小提琴声部里就拥有6位在俄罗斯其他乐团中担任首席的音乐家,别的声部也不例外。这样高素质的人员组合是这个乐团在成立之后能够迅速获得强烈反响,并且逼近一流乐团的重要基础。

另外,普雷特涅夫认为,他所领导的俄罗斯国家乐团确实有着与众不同的音响,但是一个乐团应该能通过变化来发出不同的声音,从而去适应不同作品的音乐表现。他特别不希望自己的乐团会发展成一个将所有作曲家的不同作品都以同一种品质来处理的乐团。不管它的角度是什么,一个乐团应该针对不同的音乐形态演示出不同的结构、色彩及声音。由于现在 的听众都太注意音乐演奏的技巧,而被一种完美主义的思想所统治,相比之下,过去的很多乐团尽管在某些方面有缺陷,但是它们的表达更丰富,也更富于人情味。

1993年,德国唱片公司与普雷特涅夫和他领导下的俄罗斯国家乐团签定了专属录音合同,这也是欧美重要唱片公司首次这样大规模地与俄罗斯乐团合作出版唱片。在他们所推出的首批唱片中,有柴科夫斯基的《曼弗雷德交响曲》,这也是乐团在成立音乐会上演奏的乐曲。对于这首演奏较少的作品,普雷特涅夫认为它的价值常常被人不恰当地低估,这是因为人们对它的音乐本身缺乏认识,也缺少爱。实际上,从俄罗斯国家乐团的演绎中,人们也许会重新发现它所蕴涵的美感。

8、纽约爱乐乐团

这是最古老的美国乐团,创建于1842年。马勒和达姆罗什曾经指挥过它。尤其在1922年以后,门格尔贝格、托斯卡尼尼、巴比罗利、罗津斯基、瓦尔特、斯托科夫斯基、米屈罗普洛斯等一大串20世纪大指挥家曾执棒这个乐团。

纽约爱乐乐团

1958年,纽约爱乐乐团进入伯恩斯坦时代的优秀唱片足以表明这个乐团无所不能的曲目范围以及由自发性而来、颇具感染力的演奏热情。1971年后伯恩斯坦担任桂冠指挥,不再任常听任指挥,改由布烈兹以及(1978年后)梅塔先后接任。

1978年,祖宾·梅塔成为纽约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尽管梅塔在这里的任期达13年,从而成为本世纪内担任这个职务时间最长的一位指挥,但是在他手中,纽约爱乐乐团的音色却变得越来越粗糙,而且明显缺乏生气。很长时间以来一直以拥有最佳乐师而自豪的乐团,在与梅塔合作多年之后忽然发现,自己居然已经落到了许多新近崛起的年轻乐团的后面。

1991年,接替梅塔的库特·马祖尔终于重新燃起了人们的希望,他为这个多少显得有些暮气沉沉的乐团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方式。在马祖尔指挥下,纽约爱乐乐团的音质比以前更为柔软,也更富于温暖,然而马祖尔更注重的是如何才能使它演奏出的音乐变得更有意义。他认为,这支乐团可以随时奏出精确的音符和节奏,但是要想充分传达作曲家的情感和精神,则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去研究和反复排练。可以说,在马祖尔手中,纽约爱乐乐团正在逐渐脱离近年来的低潮。

9、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是荷兰的著名交响乐团。成立于1888年,指挥威廉·凯斯。1895年,荷兰最出色的指挥家门格尔贝格指挥该乐队。在门格尔贝格指挥该乐队的50年里,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成长为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团。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在门格尔贝格时期,音乐厅管弦乐团的客席指挥包括理查·施特劳斯、拉威尔、布鲁诺·瓦尔特、弗里茨、布施、比彻姆等。而巴托克、拉赫玛尼诺夫及普罗科菲耶夫等作曲家也曾与这个乐团合作并亲自演奏自己作品。同时,这些音乐巨匠为乐团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门格尔贝格之后,当任该团指挥的是跟随门格尔贝格15年之久的助手爱德华·范·贝努姆。贝努姆是一个在个性上与门格尔贝格截然相反的人物,他的温文尔雅与前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于身体状况不佳,贝努姆在1950年不得不离开他的指挥职位一年。重返舞台后他仍然深受病魔的折磨,于1959年在一次排练中猝然而逝。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遗憾。

自1961年以后,乐团指挥一职由年轻的荷兰指挥家伯纳德·海廷克和德国大师约胡姆共同当任。在海廷克时代,管弦乐团的水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二战结束后。音乐厅管弦乐

团就已经不再属于它多年赖以生成的音乐厅了,而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团体。之后,乐团首次聘请一位非荷兰籍的指挥担当首席指挥和音乐指导,这就是来自意大利的新秀里卡尔多·夏伊。

夏伊上任之后,在继续其历届前任指挥所开创的立足于古曲和浪漫时期音乐作品的范围之上,有意识地加大了本世纪特别是当代作品的含量。同时,他也着意于发掘荷兰本上作曲家的音乐创作,这样的结果是使众多荷兰作曲家的乐曲能够进入本国最高的音乐殿堂,对于荷兰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1988年,在乐团百年庆典的纪念仪式上,乐团被王室冠以“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全称便是“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目前,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由115位演奏家组成,平均每年演出120场音乐会,其中约有30场是在国外著名的音乐厅中举行。乐团别具一格的独特优美音色使其在国际乐坛中占有极特殊的一席之地,尤其是那种“天鹅绒般的弦乐”、“金质的铜管”和具有典型荷兰特色的木管,使其成为当今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几个最优秀的交响乐团之一。

自从本世纪初以来,乐团就和各种不同风格的客席指挥家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仅仅举出卡拉扬、索尔蒂、库贝利克、戴维斯、伯恩斯坦、克莱伯、康德拉申和哈农库特等等如雷贯耳的名字就足以说明问题了。1996年9月,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在夏伊的率领下首度在古老的中国访问演出,其精妙绝伦的演奏创造了尽善尽美的艺术境界,令人叹为观止。

10、芝加哥交响乐团

1891年,西奥多·托马斯在C.N.费伊等人的帮助下,获得5万元美金保证金,建立了芝加哥乐团,以后15年一直延用这个名称。后改称西奥多·托马斯乐团,1912年采用现在的名称,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3个交响乐团之一。

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厅

1904年12月,作为乐团永久所在地的芝加哥管弦乐大厅终于落成并且投入使用,在看到这个令人欣慰的结果几个星期之后,托马斯于第二年的1月4日与世长辞。为了纪念这位对于芝加哥交响乐团乃至这座城市的音乐生活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物,乐团于1906年改名为西奥多·托马斯管弦乐团,直到1912年才恢复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名称。

托马斯去世后,从1915年起,由德国出生的F.施托克继任指挥,使乐团具有了德国音乐传统的某些优点。在1942年在斯托克去世之后,阿图尔·罗津斯基、德西雷·德福和拉斐尔·库贝利克都曾经短期就任芝加哥交响乐团的指挥之职,但是由于指挥更迭过于频繁,不利于乐团的建设。而指挥之间艺术风格的较大差异又使乐团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奏传统遭到破坏,因此,乐团的水平出现滑坡现象。

1953年,弗里茨·莱纳就任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这才使乐团进入了第二个繁荣发展的阶段。莱纳将极其精确的手法与多变的句法和表现方式相结合,创造了芝加哥交响乐团无与伦比的璀璨辉煌音质。斯特拉文斯基曾经评价莱纳指挥下的芝加哥交响乐团:“世界上最准确和最灵活的乐团”。

莱纳在芝加哥交响乐团的任期一直到他逝世才告结束。乐团在此前确定他的继任人选时,在没有与他充分协商并取得他的认可的情况下就选定了法国人让·马蒂农,此举为马蒂农此后在乐团的工作理下了深深的祸根。马蒂农本人温和的气质和他对乐团团员及其管理者都退避三舍的态度使他在芝加哥的日子成为一段极不愉快的经历,这段任期在5年之后就不得不宣布终止。马蒂农与芝加哥交响乐团之间的龌龊也给这个乐团的演出质量大打折扣,在这个时期,乐团出现了它的历史上的第二次危机。

1969年,乔治·索尔蒂开始了与这个乐团的合作,并于1971年正式就任首席指挥之职。1977年以后,尽管同时兼任伦敦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他把家安在了伦敦,但是在每个演出季,他仍然要在芝加哥指挥两个系列的音乐会。索尔蒂是又一个带领芝加哥交响乐团走出

困境的指挥,在他上任之初,乐团便表现出了高昂的精神面貌。1971年,索尔蒂首度率团赴欧洲巡回演出,才使欧洲人真正认识了这支乐团的威力。从此,人们便开始经常把他们与维也纳和柏林的两支超级乐团相提并论。

篇5: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简介

该乐团成立于1982年,前身为四川音乐学院实验乐团,由学院青年教师和在校大学生组成。经过25年的不懈努力,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支完全由演奏家组成的专业乐团,著名指挥家熊冀华、邱正桂、李西林分别担任乐团重要工作。现任总策划为学院党委书记柴永柏教授。交响乐团团长为著名作曲家易柯教授,执行团长为李开祥教授,艺术总监由著名指挥家朱其元担任。柏林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里奥·夏巴多担任乐团首席客座指挥。行政总监由邵春良教授担任。

在三年的时间里,他们用精湛的演奏技巧,演奏了大量的中外名曲:《红旗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北京喜讯传边寨》、《黄河—钢琴协奏曲》、《康巴音诗之三—踢踏舞》等中国作曲家的作品,还演奏了贝多芬、莫扎特、约翰·斯特劳斯、柴可夫斯基、比才、肖斯塔科维奇、德彪西、西贝柳斯等作曲家的上百首名曲,及歌剧《茶花女》、《波西米亚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乐团注重对外的交流与合作,与许多在世界享有知名度的音乐家进行了合作演出,如著名指挥家卞祖善、青年钢琴家李云迪、朗朗、小提琴家宁峰、著名钢琴家陈萨、著名指挥家范焘、著名演唱家廖昌永、德国指挥家夏巴多、法国指挥家Eric Lederhandler等等。

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乐团在学院领导的带领下参加了“我们永远在一起”——四川音乐学院抗震救灾创作歌曲暨爱心募捐发布会演出。2008年参加了“七一”特别节目——《一切为了老百姓》,以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7周年。

同年,乐团还参加了四川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交响音画音乐会——《春天的故事》。

与德国柏林交响乐团的成功合作,迈出了四川交响音乐发展可喜的一步。

上一篇:语文中考真题试卷下一篇:一场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