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2024-05-01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精选七篇)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篇1

实践证明, 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在落实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中,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并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道德修养、人文修养的提升。在建立高尚的文化艺术审美观、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等方面, 都显示出良好的教育效果。

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是全国高校学生交响乐团中最年轻的乐团之一, 但是, 四年来它崭露头角, 锐意进取, 追求卓越, 终获成效。在乐团指挥的训练、带领下和全体团员的努力下, 乐团的演奏曲目日渐丰富, 舞台表演素质逐日提升, 整体效果可以用“声部协调、音色丰满、抑扬有度、气势辉煌”来表述。至今, 乐团已能较完美地演绎、解读西方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大师如莫扎特、贝多芬、罗西尼、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的交响音乐作品, 同时, 中国现当代作曲家的经典交响作品、西方现代主义流派的交响作品, 也成了乐团常规的演奏曲目。

在这四年中, 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获得了第三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器乐专场比赛的一等奖、“青春北京·2011北京青年艺术节”金奖, 主办了“红旗颂”中国传媒大学庆祝建党90周年主题音乐会、建校55周年专场音乐会、2011中国传媒大学新年音乐会 (由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录制并循环播出) 、2012中国传媒大学新年音乐会等主题音乐会, 并参加了2012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演出, 广受好评。

如此年轻的学生交响乐团是怎样势如破竹地闪亮于世人眼前, 并开始传播高雅的交响音乐文化的呢?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对于中国传媒大学专业教育的意义在哪里呢?为此, 《音乐传播》记者于今年5月初对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进行了专题采访。在采访中, 我们感触良多, 茅塞顿开地获得了相关的答案。

一、良好的政策环境与艺术氛围

国家对教育事业高度重视, 而高等学校的教育工作, 尤其是全面的素质教育, 更是受到政府部门的密切关注。

比如,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 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从2006年开始, 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其中, 组织地方艺术院团赴高校和中学传播演出交响乐、民族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优秀节目, 并组织高校学生乐团为高校和中学学生演出交响乐为两大主要内容。教育部网站显示, 2006年至2011年间, 各省市组织高校学生乐团和地方艺术院团在本地高校和中学共演出2495场, 年平均演出近500场, 据不完全统计, 受众累计约550万人。 (2)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和良好的社会反响。至今, 三部委持续每年下发继续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 以进一步实现“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引领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年) 的通知》一文中, 对于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也进行了指导和说明:“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课外、校外文化艺术活动……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 普遍成立各种艺术活动小组和社团。要充分发挥社会文艺团体和艺术家的作用, 帮助学校开展艺术活动, 指导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除单项艺术活动外, 学校应定期举办综合性的艺术节。”

除此之外, 近几年, 还有很多相关的政府工作文件已出台并执行。这种形势已为我国高校学生交响乐团的建立、成长与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在这样的形势下,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交响乐团也就蓬勃发展起来。

目前, 有相关资料显示出所有与中国传媒大学同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在高校学生交响乐团的组织建设方面的情况。分析结果发现, 拥有交响乐团的高校有51所, 占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总数的45.54%, 拥有管乐团、军乐团等其他种类的器乐团体以及正在组织建设交响乐团的高校有16所, 占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总数的14.29%。而这些拥有学生交响乐团的高等学校中, 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我国知名高校。

这个统计结果虽非官方数据, 但也足以显示出我国高校学生交响乐团的发展态势。这种健康的发展态势源于上级政府领导部门以及各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一方面, 在上级政府层面, 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等相关领导部门针对高校学生艺术团体的组建与发展问题, 下发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 并保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同时, 定期组织相关的经验交流座谈会, 汇聚众多领域专家学者, 共同为我国高校学生艺术团体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如2010年下发《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意见》, 举办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纪要》等。另一方面, 各高校之间也积极组织、举办相关交流活动, 无论是在高校学生艺术团体的组建、管理方面, 还是在建设发展、学生培养模式等方面, 各校之间均相互学习切磋, 共享资源经验, 共同进步成长。

正是这样良好的气氛与环境, 促使了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的组建, 同时为其健康茁壮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肥沃的土壤。

二、科学的办学理念与创新性实践

“校园大课堂”, 是中国传媒大学以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并基于学校“传媒人才”培养的目标, 经过多年实践探索, 用多年积累的成果凝练出的育人理念。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教授在《“校园大课堂”:润物无声全空间育人》一文中, 对这一理念进行了深刻的阐释:“‘校园大课堂’是一个物质与精神交织渗透, 物理空间、信息网络空间和精神文化空间融为一体的, 没有时空界限的大课堂。其育人理念就是将大学校园里的全部教育活动与教育环境置于‘大课堂’的考量视野之中, 实质是倡导课堂与校园融为一体, 突出理论教学、专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 强调显性与隐性课程并重, 充分利用全校资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空间育人’的育人模式贯穿渗透到教育、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和层面中去。” (1)

苏校长认为, 人们一般将三尺讲坛的传道、授业、解惑看作是“第一课堂”, 而将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看作是“第二课堂”。而现代大学的教育实践表明,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仅仅依靠“第一课堂”的常规教学途径是远远不够的。另一方面, 由于校园文化活动具有鲜明的专业教育特色, 已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的学习环节, 因此, 中国传媒大学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已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界限, 换言之, 这里的“第二课堂”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生课外文体活动或校园文化活动, 而是“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和拓展。在这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使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成就了一个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相辅相成的独特课堂。

苏志武校长进一步指出, 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中, 人们通常认为学生是被教出来的。但有不少从牛津和剑桥出来的学生却认为, 他们不是被“教”出来的, 而是被“熏”出来的。这表明了一个有着独特气质的大学校园的感染力和辐射力, 也表明了无形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面对在“校园大课堂”理念支持下日益肥沃的校园文化土壤, 校园音乐文化也嗅到了浓浓的生机, 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应运而生。对于本校音乐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 交响乐团无疑是最好的深化学习、强化实践、创新发展的实战平台。除了对专业演奏技能的锻炼和提升, 从交响乐团演出的创意、策划、筹备到演出现场的音响空间设计和话筒、音箱布控, 再到演出音视频的制作, 每个环节都契合着学生的专业所学,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锻造出应对未来工作各项挑战的全面素质和能力。

在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创建的同时,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教育部也于2008年4月成立。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也就隶属于艺术教育部下辖的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团 (另有合唱团、舞蹈团和民乐队) 。艺术教育部秉承学校培养具有传媒特色人才的教育理念,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为有艺术特长和爱好艺术的同学提供锻炼自己和发展自己的平台。同时, 也为活跃校园文化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做出了贡献。

艺术教育部承担着交响乐团日常管理、排练、演出、比赛等工作, 提供着全方位的保障, 并以“专业水准、高校一流”作为交响乐团自身的发展目标, 旨在更好地推进学校艺术素质教育, 有计划地开展高雅音乐艺术活动, 向社会各界展示在校学生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艺术素质。

三、优化的管理机制探索与高素质团队

学校对于交响乐团的组建和发展情况高度重视, 在人员配备、经费审批、场地提供等行政管理方面皆给予大力的支持, 为其成长发展提供最坚实的支撑力量。

在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已有两位专职负责交响乐团日常管理和运行的教师, 其中一位对各项排练、演出等业务性工作较为熟练, 而另一位则对行政事务、学生管理工作较为擅长。如此安排, 为交响乐团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提供了保障。同时, 在专业指导方面, 学校还聘请了国内业界顶级的专家、艺术家, 担任交响乐团的指挥、艺术顾问, 定期为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不仅如此, 为保证交响乐团的排练效果、演出质量, 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乐器购置工作, 对于交响乐团日常排练以及演出场地的申请也都尽量给予批准。

除了物质上的保障, 精神上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传媒大学校领导密切关注交响乐团的发展情况, 刚柔并济。在提出严格的任务要求的同时, 也对交响乐团的工作和成绩给予肯定, 不断鼓励、激励老师同学们探索、创新。从交响乐团成立之初时制定三年领先于国内其他高校艺术团体的任务计划, 到如今已提前完成任务;从提出践行学校“校园大课堂, 传媒大舞台”的培养理念, 到如今已颇见成效;出席交响乐团重大演出活动的嘉宾, 从由上级领导单位、校领导、业内专家等组成, 到如今吸引了更多的著名艺术家、产业内名企的关注与肯定。这点点滴滴的成绩, 都是与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一) 艺术教育部为交响乐团保驾护航

交响乐团的发展, 离不开严格而不失灵活的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对学生演奏技能培养和学生专业技能全面培养的重视、对学校品牌效应及媒体平台的充分利用、师生共建温暖大家庭的意愿等多方面因素。

宽严得体、顺时施宜

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的管理特点可以用“严格高效、灵活人性”来概括描述。

首先, 严格高效。中国传媒大学艺术教育部针对交响乐团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制度, 大到团员管理制度、培训排练规划, 小到考勤管理、乐器借还, “严格性”、“纪律性”成为其管理制度的代名词。

其次, 灵活人性。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的相关管理制度虽然严格, 但也不失灵活性和人性化。因时、因地制宜, 旨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考勤制度固然严格, 但与学习任务冲突时, 交响乐团排练则会让步;专业训练固然重要, 但保持团员思想动态、心理状态的稳定更重要, 因此交响乐团的管理教师会时刻关注并及时解决团员的情绪问题。

难能可贵的是, 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的管理理念和方式, 通过管理教师的共同努力, 实现了严格高效与灵活人性的动态平衡, 受到学校领导、团员家长和专家的认可。

洪侠是我国著名指挥家, 国家一级指挥、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指挥家协会会员, 自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成立至今担任交响乐团的特聘指挥。她见证了交响乐团这4年披荆斩棘的成长。她认为交响乐团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获得众多的奖项和赞誉, 与交响乐团严谨而又人性化的管理是分不开的。严谨体现在纪律的约束, 保证了交响乐团的正常运行, 人性化则使得老师、团员们能身心愉悦地投入到排练中去。其中, 洪侠指挥高度赞扬了交响乐团管理教师对于“身教胜于言教”理念的践行, 他们以身作则, 在做事、做人上皆为团员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养精蓄锐、运筹帷幄

为保障交响乐团整体的演奏能力和水平, 乐团成立至今一直坚持每周与指挥整体合排九小时, 分声部排练视情况灵活安排。另外, 每到夏季学期, 还会安排集训, 全天排练六到九个小时。不仅如此, 有演出任务时, 即使是国家规定假日, 也会视情况增加排练的时间和次数。虽然排练强度大, 但是团员们凭借着对交响乐团的责任感与热爱, 严格要求自己, 积极地配合指挥以及管理教师的工作。相信这也是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的原因之一。

排练曲目的选择, 由洪侠指挥与交响乐团管理教师考量交响乐团编制、演奏水平等因素共同决定, 所选曲目风格多样。随着交响乐团编制的逐渐丰满, 团员演奏水平、配合默契程度的逐步提升, 排练曲目的难度级别也较以往有所上升。并且, 根据特定的主题、演出任务要求, 曲目的选择也会更有针对性。同时, 由于排练是交响乐团的一个常规状态, 并不是有演出或比赛任务才组织排练, 这就使得交响乐团积累了丰富的演出曲目, 可以根据演出任务的场合、场地要求, 及时有效地调整演出形式。

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并非一支专业的学生音乐团体, 其演奏员皆为具备乐器演奏特长的非专业学生。也正是这样的乐团性质, 决定了这样一支队伍在演奏能力上与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院校的交响乐团是不可同等比较的, 其整体演奏、表演的水平与专业院校的学生是有差距的。那么, 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的与众不同之处又在哪里呢?

针对这一问题,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教育部主任李俊梅教授自豪地表示, 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的团员, 不仅在演奏水平上可以达到准专业的标准, 而且在组织策划活动、筹备调度现场活动、录音扩声、人际交往等方面具备更为全面、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形成这样的特色, 一方面是出于全面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与专业技能的考虑, 另一方面也是扬长避短、寻求发展自身特色的结果。由于交响乐团的团员大多来自于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音乐学、录音艺术 (包括音响工程方向、音响导演方向) 等专业, 本专业老师的悉心教导, 已经为团员亲身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使团员具备策划执行、录音扩声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考虑到团员整体情况, 交响乐团的管理教师商讨决定, 为团员创造、争取更多的专业实践机会, 使团员在交响乐团既可以学习提高演奏水平, 也可以为其专业技能学习提供实践机会, 积累宝贵经验。

对于这样的培养理念, 洪侠指挥和交响乐团的外请专家也是极为支持和认可, 并且亲身践行的, 他们会针对团员在专业上的实践情况给予指导和建议, 帮助团员快速提升在自身专业领域的实际操作技能。洪侠指挥很支持这种教育管理的方式, 并坚持从自身做起。她认为无论学生未来成为音响师还是录音师, 能够坐在乐队中身临其境地体会到音响的平衡、音色的融合以及音乐的表现, 是团员实践操作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也是最为宝贵的经验。同时, 结合专业的理论知识, 再经由相关专业老师的指导, 就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会贯通, 其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的理论积累。同时, 在培养团员组织策划与执行的能力上, 尤其是针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 管理教师与团员一起策划活动、力求创新, 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逐渐地, 交响乐团中也出现了一些成长较快的学生干部。除了老师的管理, 团员中的“小领袖”也发挥了极大的骨干作用, 除了敦促团员排练、协助老师处理日常事务, 在组织策划演出时也会提出有创意的点子。

交响乐团成立至今, 不仅参与了相关赛事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而且在学校内也由团员自己组织策划并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传媒大学‘动听中传’器乐大赛”。在中国传媒大学艺术教育部承办的“青春北京·2011北京青年艺术节”的两场器乐专场活动中, 团员也担任了现场后台执行以及录音扩声的幕后工作, 其工作表现受到了主办方领导的高度赞扬。

因地制宜、锦上添花

众所周知, 中国传媒大学具有良好的媒体平台和品牌效应。自然, 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会充分利用母校的媒体资源与品牌效应。这应当也是交响乐团在短短四年时间里可以迅速扩大自身影响力、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方面, 交响乐团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媒体资源平台, 积极参与了校内外大量的演出活动:2011中国传媒大学新年音乐会邀请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负责录制工作, 并在音乐频道反复播出;2011年、2012年参与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2011年9月在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的挂牌仪式中演出;2011年12月受邀参与文化产业研究院迎新年答谢会;2012年4月受邀参与《音乐传播》创刊仪式、77级校友重返母校活动等等。

另一方面, 交响乐团充分利用学校的品牌效应, 与各大媒体维持良好合作关系, 提高在各类媒体中的曝光率, 将交响乐团参与的各项活动、在校内外各项赛事中所获的优异成绩, 甚至交响乐团组建发展情况展现在社会各界人士的眼前。如此, 各大媒体的鼎力相助, 不仅加强了交响乐团的宣传力度, 扩大了宣传覆盖的面积, 而且帮助交响乐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效应。

统筹兼顾、无微不至

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 交响乐团的管理教师对团员的心理健康、生活情况也是同等重视的。管理教师会密切关注团员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 及时发现团员的负面情绪, 并耐心与团员沟通, 帮助学生疏导不良情绪,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教师的引导下, 无论是同级学生之间, 还是师兄弟、师姐妹之间, 逐渐形成了互帮互助、默契合作、理解宽容的关系。即使出现意见分歧, 在教师、师哥师姐的帮助与得当的处理下, 矛盾也会化解消失。难得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 管理教师与专家顾问更是以身作则, 为团员起到了良好的模范作用。

(二) 外请专家为交响乐团提供点睛之笔

指挥是交响乐团的灵魂, 对乐团的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艺术顾问帮助交响乐团把握着其团员艺术修养的培养, 以及乐团整体艺术气质形成的大方向;而其他各领域的专家则更为实际地指导着乐团在演奏及音乐艺术处理等方面的表现。对于高校学生交响乐团来说, 这三种专家是重要的师资来源。幸运的是, 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已经都具备了。

在各路专家的指导与帮助下茁壮成长

中国传媒大学校领导对于交响乐团专业演奏技能的提升以及艺术素质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特为交响乐团聘请了洪侠担任乐团指挥, 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央歌剧院院长刘锡津担任乐团艺术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邹锐团长也与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有过愉快的合作, 在合作过程中对交响乐团的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均给予了指导。

洪侠指挥在执棒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之前, 曾担任过多所高校交响乐团的客席指挥, 其中也包括音乐专业院校的交响乐团, 其专业水平、指挥风格等方面在业内都广受认可。而刘锡津老师与邹锐团长在专业领域也是各有千秋、成绩斐然。三位专家皆是德艺双馨, 颇受赞誉。这三位享誉业内的特聘专家对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的成长与发展倾力倾心, 他们的悉心教导与鼎力支持使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的成长之路更为光明, 前进步伐更加稳健。

收获各方领导及业内知名人士的关注与肯定

随着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的逐渐成熟, 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这支年轻的高校学生交响乐团, 其中也包括很多业内专业组织、协会骨干领导、知名艺术家和专家学者。

金纪广是中国著名打击乐演奏家, 文化部专家考评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 任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中国打击乐学会会长等职。此次, 记者也有幸采访了金会长。

在谈到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的比赛表现时, 金会长做出了“出人意料, 潜力十足”的总体评价。金会长提到,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有以下三点:

首先, 整个团队洋溢着一种阳光、向上的精神状态;其次, 每一位团员都展现出认真、严谨的态度, 那种全身心的投入, 用时下流行的说法就是“爱乐”;最后, 也是最难能可贵的是, 作为非专业的演奏者, 团员们能够紧密跟随指挥, 并且准确地把握指挥对乐曲处理的要求。同时, 他也特别强调, 对于交响乐团来说, 团队协作是重中之重。他把乐团比作军队, 严格的管理和团员的高度自律才能保证乐团同进同退, 在合作中实现对音乐的诠释。他认为, 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能走到今天, 获得今天的耀眼成绩, 一定是与良好的管理分不开的。

曾与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合作演出过的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幺红老师, 在与交响乐团的第一次排练后就发表了这样一篇微博:“现在传媒大学合乐队!这些大学生真是了不起!学生乐队啊!人家的专业是媒体!业余做乐队!震撼!他们太棒了!”幺红老师的这番言语中流露出了对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水平的肯定和赞叹。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丰老师也表示, 声乐伴奏是乐队演奏中最难的, 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演奏水平已经超过了国内很多专业乐团。

(三) 团员的坚持不懈与精益求精

第三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器乐专场的比赛, 是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第一次将自己展现于众多专家以及其他校级交响乐团面前的机会。但是当时, 交响乐团成立仅两年, 编制尚不完整, 声部配置有缺失, 这是自身的局限。另外, 就外部环境而言,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交响乐团已有几十年的建团历史, 无论是乐团编制还是比赛经验, 他们都是占尽优势的。而且, 交响乐团也从未与其他高校的交响乐团有过交流活动, 对高校学生交响乐团的整体水平也没有直观的概念。

厚积薄发、直面挑战

出于上述考虑, 是否参加这次活动就成为了报名期间老师和团员关注的中心问题, 并且对于这一问题的看法, 交响乐团内部也是颇有争议的。去参加比赛如果成绩不理想, 对于团员的心理会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不去参加比赛, 对于团员来讲又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

最终, 权衡种种客观、主观的因素, 交响乐团的师生还是选择踏上比赛的征程。参赛的动机很单纯, 即以学习交流、积累演出经验为主要目的, 无论结果如何, 只要发挥出自己最好的水平, 做到不留遗憾即可。

也许正是这样积极、良好的心态, 让交响乐团在此次比赛中心无旁骛地放手一搏, 不留遗憾地将自身水平完全展现出来, 最终一举夺得了一等奖的桂冠。虽然当时这个音乐团体仅有两岁, 但是这两年的时间内, 团员们努力提升自己的演奏能力, 沉淀自己的艺术素养, 厚积而薄发, 并且敢于面对挑战, 令众多专家评委对其表演赞叹不已。

胜不骄, 败不馁

如今, 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已经四岁了。在过去的这四年中, 交响乐团参加了第三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器乐专场并获一等奖, “青春北京·2011北京青年艺术节”获金奖;主办了多场有一定影响力的音乐会, 逐渐拥有了来自校内外的“粉丝”群体;顺利完成了建校55周年纪念晚会、2012年北京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现场演出任务, 广受赞誉。

四年的风风雨雨换来了今天耀眼的荣誉光环, 而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最清楚。面对这些成绩, 交响乐团的师生皆冠之以“曾经”之词, 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胜不骄, 败不馁, 将荣誉与教训皆化为奋斗的精神与力量, 时刻鞭策、激励着自己, 在将来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团员眼中的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

想要全面地了解交响乐团, 团员的切身感受是不容忽视的, 为此本刊记者利用排练中场休息的时间采访了几位团员。

交响乐团的现任副团长刘文扬是一名2010级录音艺术专业的学生, 他认为, 在乐团的学习与实践, 不仅提高了他的专业技能和音乐素养, 还培养了他对待学习、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高度的自觉性也是交响乐团培养的成果, 乐团人数日益增多, 仅靠几位老师很难管理得面面俱到, 高年级团员的表率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团员互相之间的敦促提醒也能够弥补一些管理上的盲点。

2008级音乐学专业的李靖熙同学是交响乐团的现任团长。他谈到, 之所以能坚守至今, 除了在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收获外, 更有意义的是获得了音乐素养方面的提升。他认为, 当团员真正投入到排练中时, 对音乐的感悟是全方位的, 对音响的感受也是多层次的, 结合指挥的讲解和提点, 汲取的信息量要比单纯欣赏交响乐或学习理论知识多得多, 也生动得多。作为老团员, 他还谈到团员间亲情般的情谊也是这几年来他的另一个重要收获。

吉也是艺术团前团长, 是交响乐团的第一批团员, 如今已是一名中国传媒大学的在校研究生。他认为, 学生干部发挥的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老师和团员沟通的桥梁。同时, 在他看来, 交响乐团的学生干部应该具备, 也确实具备“一专多能”的特点, 不仅专业素质过硬, 而且具备综合的能力, 包括团队的协调、演出的策划、乐团的宣传、演出音视频的制作等等。也正是在经历、承担并完成了交响乐团学生干部的工作之后, 他学会了如何在工作中既做到在宏观方面统筹调控、有效把握, 又在日程安排、工作细节等微观方面扎实稳妥。

四、音乐文化传播建设的影响效应与前景展望

早在1997年11月19日,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在北京召集的一个有李德伦等音乐家参加的座谈会上, 就曾指出要在高等院校中提倡交响乐。 (1) 这种倡导, 就是要使高雅音乐进入校园, 这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陶冶情操, 焕发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具有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时隔十余载, 虽然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的成立时间相较其他先行的高校略晚, 但是, 只要能积极落实“素质教育”,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尤其是高校音乐文化建设, 又何有先后早晚之说?

作为落实素质教育、推动高校音乐文化建设的忠实践行者, 中国传媒大学校方以及交响乐团积极开展工作, 如今也颇具成效。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翻开了中国传媒大学校园音乐文化建设的新篇章, 弥补了校园文化活动在交响音乐领域的空白。不管是参与乐团排练的团员还是交响音乐的追随者, 交响乐团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感悟人类优秀音乐文化的机会。随着交响乐团的发展壮大、演出场次的增多, 对在校师生而言, 以交响音乐为代表的古典音乐也不再“曲高和寡”, 越来越多的老师、同学接受了这样的音乐形式, 并逐渐成为交响乐团的“粉丝”。针对这样的结果, 金纪广会长认为, 学校能专门成立交响乐团, 本身就体现了对高校音乐文化建设的重视。对交响乐团团员来说, 无论他们以后从事什么职业, 在交响乐团排练演出的曲目会受用终生, 这种素养的提升是不受学科限制的。

不仅如此, 交响乐团还加入了“北京青年艺术团”, 参与了“走基层”的演出计划。交响乐团的日益成熟、良好口碑的积累使得交响乐团的影响力走出了校园, 辐射到了周边, 实现了向社会的推广。

从2008年到2012年, 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经历了风风雨雨, 也收获了成绩荣誉。成立初期的目标已经提前完成, 站在展望未来的十字路口, 李俊梅教授首先谈到的不是希望, 而是遗憾———交响乐团在第三届“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得了金奖, 同时获得了“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北京赛区选拔赛的参赛资格, 以交响乐团的实力足以在全国比赛中拔得头筹, 但由于乐队编制不足的问题却不得不放弃了代表北京市到杭州参赛的机会, 与全国比赛失之交臂。基于这样的遗憾, 李俊梅教授提出了对交响乐团的期望, 首先是专业水准的提高, 这要体现在演奏技巧上的专业和艺术处理上的专业, 在排练曲目难度上要能有所提升, 尝试更多风格、形式的作品;其次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招生、招新, 尽快完善乐团的编制, 以期更好地诠释作品;最后是希望得到学校更多的支持, 得到在校师生和同学更多的关注, 打造校园文化活动的优质品牌, 为学校争得更多的荣誉, 创造更大、更好的社会影响。

洪侠指挥也对未来交响乐团在推进高校音乐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建议:在组织音乐会的同时, 结合演奏曲目开展相应的讲座。通过对作曲家的介绍、作品内涵的宣讲加强观众对音乐的理解, 会实现更好的音乐普及效果。

作为业内权威专家, 金纪广会长也对交响乐团的未来发展表达了自己的期许。他说, 纵观北京各高校的交响乐团, 中国传媒大学交响乐团是一支年轻的队伍, 正处于充满朝气、蓬勃上升的状态, 他特别欣赏团员的“精气神儿”, 希望交响乐团团员能通过不懈的努力保持住这种良好的状态和心态, 实现更高层次的突破。

总之, 无论是从交响乐团的自身发展来说, 还是从它对落实素质教育、推进高校音乐文化建设的意义上来说, 我们都真心希望这支年轻的高校学生交响乐团, 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 取得更为傲人的成绩, 创造更为炫目的精彩!

注释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http://www.bjyouth.gov.cn/ywdd/zyyw/1505.s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用人类先进文化陶冶青年一代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五年巡礼》。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 files/moe/s3165/201104/116472.html

3见苏志武《“校园大课堂”:润物无声全空间育人》, 载《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7日, 第3版。

上海民族乐团三明新年音乐会主持词 篇2

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现场的观众朋友们,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

晚上好!

2003年迈着欢快的步伐朝我们走来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值此新年佳节之际,我向大家致以最诚挚的节日祝福,祝各位领导、来宾和观众朋友们事业发达,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三明市“亨得利之夜”新年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来自上海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将为我们展示中国民乐丰富的内涵和不同寻常的神韵。

上海民族乐团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大型民族乐团,成立于一九五二年。乐团以训练有素、配合默契和演奏精湛而著称,荟萃了一批声誉卓著的演奏家。艺术家们的足迹遍及全国十多个省的八十多个城市,乐团还多次出访美国、德国、日本、法国、瑞士、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

2001年春节,乐团赴欧洲巡演,登上了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举办“中国蛇年春节音乐会”,轰动欧洲乐坛。

当雪花随风起舞,当梅花悠然绽放,我们期待新春的召唤,我们聆听大地的回声。在这充满喜悦的季节,让我们一起感受上海民族乐团带给我们的音乐盛宴。

今天的音乐会由著名指挥家王永吉担任指挥。

下面,掌声有请著名指挥家、上海民族乐团艺术总监王永吉出场!

(音乐声起、王永吉出场)

首先请欣赏民乐合奏《娱乐升平》。这是一首广东民间音乐,是广东民间艺人丘鹤俦先生创作的,由国家一级作曲家周成龙改编。乐曲旋律华丽,情绪欢快活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太平盛世娱乐升平的美好景象。

[民乐合奏《娱乐升平》]

下面请欣赏由青年歌唱演员史国虹为我们带来的女声独唱《洪湖水浪打浪》。

[女声独唱《洪湖水浪打浪》、《好日子》]

掌声有请上海民族乐团著名歌唱家崔建平为我们演唱《三峡情》。

[男声独唱《三峡情》、《啊我的太阳》]

春光正好,山青水绿,春风扑面,鸟语花香。听,那是不是迎春的百鸟,在放声歌唱?请听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

[唢呐独奏《百鸟朝凤》]

刚才,来自上海民族乐团的青年唢呐演奏家朱颖为我们演奏了《百鸟朝凤》,仿佛把我们带入了鸟语花香的百鸟林中。接下来朱颖将再为大家带来一首唢呐独奏曲《打枣》。它是由河北民间乐曲改编而成的,乐曲亲切朴实,欢快热闹又俏皮风趣,描绘了男女老少在打枣时的欢乐情景。有请朱颖为我们演奏《打枣》。

[唢呐独奏《打枣》]

在2001年中国APEC会议的文艺晚会上,由上海民族乐团二胡演奏家马晓晖、笛子演奏家唐俊乔和古筝演奏家罗小慈组成的二胡、长笛和古筝三重奏组,为观众合奏了《江南风韵》和《草原赛马》等曲目,在晚会上大放异彩,三位演奏家也因此被称作上海民族乐团的“三女杰”。今天,“三女杰”之一的青年古筝演奏家罗小慈也来到了我们三明,她将为我们演奏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掌声有请青年古筝演奏家罗小慈!

[古筝独奏《茉莉芬芳》]

接下来上海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将为我们演奏的是鼓乐合奏《龙腾虎跃》。乐曲欢快热

烈烈,气势磅礴,以激昂的旋律,丰富多彩的鼓点和富有激情的演奏,渲染出气势壮阔的群众欢腾场面,表现了人们龙腾虎跃,奋勇前进的精神风貌。

[鼓乐合奏《龙腾虎跃》]

刚才上海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为我们演奏了鼓乐合奏《龙腾虎跃》,撼人心魄的鼓点急如暴风骤雨,缓如操场点兵,真是阵阵催人奋起啊!接下来让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欣赏委婉动听的丝弦五重奏《跃龙》。

[丝弦五重奏《跃龙》]

晨雾依稀、楼台隐现。姑苏美景,美不胜收。《姑苏行》是一首富于江南色彩的笛子独奏曲,乐曲描绘了姑苏之行所见的美丽风光。请欣赏上海民族乐团青年笛子演奏家钱军为我们演奏的《姑苏行》。

[笛子独奏《姑苏行》]

唱着欢快的歌,云雀直穿蓝天,它是欢乐的精灵,在高空飞翔。请欣赏口笛独奏《云雀》。

[口笛独奏《云雀》]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描绘了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逼真地再现了气势磅礴的大战场面。乐曲壮丽辉煌,风格雄伟奇特,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有请上海民族乐团的青年琵琶演奏家俞彬为我们演奏琵琶独奏曲《十面埋伏》。

[琵琶独奏《十面埋伏》]

接下来有请上海民族乐团的著名歌唱家杭桂兰为我们演唱《走进新时代》。

[女声独唱《走进新时代》、《我的祖国》]

请欣赏由上海民族乐团的著名歌唱家张鸣杰为我们带来的《草原之夜》和《西部放歌》。

[男声独唱《草原之夜》、《西部放歌》]

提起脍炙人口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相信观众朋友们都已经是耳熟能详了。《二泉映月》的作者是民间音乐家华彦钧,小名阿炳。乐曲深沉优美,如泣如诉,含义隽永,使人欣赏后回肠荡气,产生强烈的共鸣。今天,我很高兴地告诉大家,为我们演奏这首名曲的是——在国际国内乐坛上享有盛誉的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老师!掌声有请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老师出场!

(闵惠芬出场)

在国内众多活跃于舞台的优秀二胡演奏家中,闵惠芬老师可以说是琴艺超群,堪称二胡名家之最。她获奖无数,荣誉披身,一些世界著名音乐家、评论员和报纸称赞她是“世界伟大的弦乐演奏家之一”,称赞她的演奏“连休止符都充满了音乐”。今天,她将为大家演奏中国经典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和她自己作曲的《洪湖主题随想》。

[二胡独奏《二泉映月》]

接下来闵惠芬老师将为大家演奏的是,根据歌剧《洪湖赤卫队》音乐改编,由她自己作曲的二胡协奏曲《洪湖主题随想》。

[二胡独奏《洪湖主题随想》]

真是二胡一响动人心啊!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闵惠芬老师的精彩演出!

爆竹声声,此起彼伏,彩灯高悬,漫天通明,人们欢声笑语,喜庆佳节。质朴壮实的庄稼汉子忘却了终年的辛劳,他们忘情地敲起了锣鼓,扭起了秧歌。请听,民乐合奏《闹花灯》。

[合奏《闹花灯》]

接下来为大家演奏的是世界名曲《雷电波尔卡》。

[合奏《雷电波尔卡》]

老约翰·施特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拉德斯基进行曲》,是世界上最为人们所熟悉的进行曲,也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传统曲目。《拉德斯基进行曲》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

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在今天这场音乐会的最后,上海民族乐团的艺术家们将以民乐合奏的形式,为我们倾情演奏经典世界名曲《拉德斯基进行曲》!

[合奏《拉特斯基进行曲》]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篇3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打击乐团 成立于2003年初,创建宗旨是将打击乐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媒介,承袭中西经典,发扬传统,展现创意,演奏曲目包括京剧锣鼓、西安鼓乐、山西鼓乐、四川锣鼓、潮州锣鼓、新疆鼓乐、朝鲜族打击乐、土家族打击乐和西方古典打击乐、非洲打击乐、拉丁打击乐、爵士乐等中外打击乐名曲及中西方作曲家为乐团量身创作的现代作品。李民雄教授曾亲临乐团指导,江民惇、夏飞云、黄白、Marianne Steffe-Wittek(德)、Julia Gaines(美)、Wolfgang Mastnak(奥)、江赐良(马)、Ralph Bateman(英)等多位专家、顾问、作曲家都曾给予乐团大力支持与帮助。

乐团由余丹红担任团长,彭瑜担任艺术指导,成员均由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组成,其表演以活力、清新、热情、互动及乐、舞、歌、剧相结合为特点,将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融入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打击乐演奏之中。乐团自创建以来,参加的国内外音乐节和演出活动主要有“上海之春”、上海国际音乐节、中美学生交流音乐会、马来西亚ISME国际音乐教育会议“SHANGHAI SIX”专场音乐会、美国AOSA奥尔夫音乐教育会议“CHINA STYLE”专场音乐会、纪念贺绿汀诞辰一百周年合唱与打击乐音乐会、音乐教育国际会议打击乐与形体律动音乐会、庆祝上海音乐学院建院八十周年暨音乐教育系建系十周年打击乐专场音乐会、“响宴Ⅰ、Ⅱ——音乐教育系综合音乐会”等。

记者:此次音乐会曲目十分丰富,

我们在现场真切感受到什么叫“眼花缭乱”,观众的反响十分热烈。每首曲目从演奏形式到音乐内容都很不一样,能跟我们谈谈你们是怎样做到与观众良好互动和沟通的吗?

彭瑜:打击乐是最原始也是最现代的音乐,它本身具有节奏感强、震撼力大、直指人心的特点,而且其演奏形式多样,乐种丰富。音乐会的节目设计首先力求从形式和内容上做到变化多样、不雷同,其次我们积极发掘观众的节奏本能和表演天赋,自然地引导他们参与到音乐和表演中来。例如,在极富动感的拉丁乐曲《La Vida Es Un Carnaval》之前,我们以身体节奏、人声(西班牙语)与打击乐相结合、多声部合奏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引领观众跟我们一起演奏,并在全场观众的热情参与和倾情表演中引入乐队的正式演奏,之后又在乐曲的高潮部分再次带领观众参与表演,进行互动。事实证明:观众的反响十分热烈,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歌、舞、乐的结合以及音乐的参与性和合作性,正是现代音乐教育理念与打击乐紧密结合的重要表现。

记者:我注意到整场音乐会有一半曲目是您改编的,另外还有一部分是学生的自编曲目,都很精彩,能介绍一下你们的编曲思路吗?

彭瑜:师生自编曲目的表演是我们打击乐团近年来的有益尝试,在积累丰富演出曲目的同时,拓展出更为自由、广阔的演出形态和空间,进一步体现了音乐教育的学科精神。我们编曲的思路主要在于广泛吸收好的乐种、乐曲和表演形式,充分发挥打击乐的音色、技巧等特点和音教系同学全方位的表演才能,既要学习和尊重传统,又敢于尝试和探索。比如,四物打击乐是朝鲜族的经典打击乐形式,《四物锣鼓乐》这首乐曲是将最具代表性的几个朝鲜族传统锣鼓点进行整理、改编、组合而成的;《La Vida Es Un Carnaval》原曲是古巴salsa女王Celia Cruz演唱的歌曲,这次音乐会演奏的是专门为打击乐队与独唱改编的版本,还加入了乐队成员的伴唱、合唱和观众的互动;《彩虹糖的梦》是我们乐团首次尝试音乐剧表演形式,它充分发挥了我们音教系同学能歌善舞、能打能演的特长,这个节目特别受现场小朋友们的欢迎;《Cups、Yamko Rambe Yamko & 匈牙利舞曲新编》挑选自音教系节奏与打击乐课结业考试曲目,由本科二年级的七位同学自己编曲,融电影音乐、印尼民歌、古典音乐和拉丁节奏等多个音乐素材为一体。

记者:您带领同学们在台上的演出十分精彩,看得出他们每个人都很认真、很投入,能跟我们介绍一下您是如何做到跟学生如此融洽交流和合作的吗?

彭瑜:跟同学们磨合是个长期的过程,其实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你们看到的那样配合默契。我在每一次排练的过程中,都会十分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这个过程有时候会让我很头疼,但是随着每一次排练和演出,打击乐团师生的默契、友情都会更近一步,同学们在演奏技术、舞台表演,特别是在合作意识上都扎扎实实地成长了一大截,大家非但没有因为批评疏远我,反而经常因为从中得到触动和帮助而感谢我。我曾问过他们为什么,他们说:第一,虽然我有时也会发脾气,但我会讲道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前因后果和事情的严重性;第二,他们的不足甚至是纰漏,我总会当面跟他们讲,也会给他们改正的机会;第三,我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及时的帮助和鼓励。

记者:刚开始时,学生有哪些合作上的问题呢?

彭瑜:担任主要声部的学生会无故缺席,等他过两周再来时,我们已经换了同学、经过了数次排练,而他还大言不惭地问:“这个声部不是我打的吗?”压根就想不到要提前请假,因为如果主奏声部不到,整个乐队声音会很不平衡。类似这样的事情不止一两件,太自我和缺乏合作意识是一些80、90后学生的通病,参加打击乐团给了他们一个学习与人合作的平台和机会。一个学生在乐团聚餐的时候走到我面前说,感谢老师给他机会,他很庆幸自己参加了这场音乐会。

记者:有没有善于协作的学生?

彭瑜:当然有,能够进打击乐团的都是在全系挑选的优秀学生。例如,有个同学从去年起就开始协助我做打谱工作,她主动承担乐谱夹的购买,前后分三次才把全部谱夹从家里搬到学校;还有几个同学长期担任乐团的通讯、协调和乐务等工作,十分认真负责。我们的每一场音乐会从搬场、乐器定位、舞台设计、服装、道具到节目简介、字幕、主持稿等,都是打击乐团师生自主完成的,大小事务和工作程序非常多,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家密切配合。经过不断的磨合,我想我们的团员学到最宝贵的东西是做人的道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收获了深厚的友情和喜悦。

记者:记得您当时在主持的时候

还介绍了乐团的老团员。

彭瑜:是的,这次音乐会是我们新老团员的一次大聚会。打击乐团很多老团员现在都是各单位的业务骨干,他们当中有很多人都说打击乐团的经历使他们受益匪浅。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当天参加演出的老团员小号(化名)后来在微信中写道:“彭老师,太感谢您了,音乐会结束后的一周就有两个区的教研员来‘挖’我。”

当然,这些老团员对我个人和我们乐团给予了很大支持和帮助,如这次担任整个音乐会多媒体制作的电视台音乐编辑钥匙(化名)、担任儿童音乐剧前期排练的少年宫艺术指导成成(化名)都给予了我们很大帮助。下半场我自己担任主持的一大目的就是要对这些台前幕后的团员们表示感谢,因为只有我最清楚他们的真诚付出。钥匙后来坚决不收系里给的劳务费,他说他做这一切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他对这个团有感情。音乐会当天还有很多即将毕业和正在继续深造的老团员在台前幕后帮忙。

记者:能谈谈您对乐团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和对将来的期望吗?

彭瑜:那天音乐会结束后,德国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沃尔夫冈·哈特曼教授对我说:“音乐会很精彩,体现了现代音乐教育理念和精神,我要预订你们演出的DVD。”上海市打击乐协会的陈少伦会长和邹文灏老师跟我说:“音乐会很成功,这个路子是对的,现在中国最需要打击乐师资的培养,全国有相当大的打击乐师资空缺。”

音教系打击乐团过去的教学、排练都是在集体授课的情况下实现的,同学们从对打击乐一无所知到达到今天的演奏、合作水平实属不易。现在,音教系可以招收打击乐专业的学生了,我希望能通过音教特色打击乐学生的培养,让打击乐团的演奏水平更上一层楼,希望通过音教系打击乐团这个平台,培养出更多、更全方位的音乐教育人才。

陕西交响音乐创作发展述评 篇4

序曲:20世纪70年代以前

1939年3月31日,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抗日根据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完成《黄河大合唱》的创作, 同年4月13日, 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 这是在陕西境内创作和演出的最早的交响音乐作品。其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随着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创办、陕西省乐团 (现更名为陕西爱乐交响乐团) 的成立, 以及陕西歌舞剧院的成立等一批专业院团的出现, 为陕西专业音乐创作与演出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8年由陕西省乐团程生仁创作的管弦乐《庆公社》、王思克创作的管弦乐《陕北民歌联奏》等首演, 这几部早期交响音乐的创作和演出标志着陕西交响音乐创作拉开了序幕。1959年, 为庆祝建国十周年, 陕西省乐团演出了杨洁明的管弦乐《打夯歌》, 关鹤岩、王海天创作的交响大合唱《万岁, 伟大的祖国》、《延河照样的流》等。1962年初, 陕西省乐团首演了杨洁明、秦北海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忠王李秀成》和杨洁明的交响诗《刘志丹》等。1962年原国家交响乐团指挥张孔凡调任陕西省乐团, 在他发起的陕西音乐家约稿征集活动中, 西安音乐学院的作曲家屠冶九的交响诗《天山之歌》、杜勃兴的《带镣行》、中国音协西安分会的作曲家王海天的《陕北说书》等试奏成功而成为陕西省乐团的保留曲目。1963年, 程生仁赴陕南创作了《黎坪组歌》, 陕西省乐团程生仁、邵吉民, 西安音乐学院常宇宏、宁尔、高永谋等在铜川集体创作了组歌《歌唱英雄冯玉萍》。1963年, 在陕西省歌舞剧院组织的《焦裕禄》组合音乐会上, 程生仁根据焦裕禄的诗词“兰考人民多奇志”创作的管弦乐《奇志》演出取得极大成功。出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的作曲家李耀东, 1958年调西安电影制片厂作曲组。1979年李耀东曾参与创作的《生活的颤音》获“百花奖”最佳音乐奖提名, 其中的选曲小提琴协奏曲《抹去吧!眼角的泪》歌颂了对周总理的怀念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部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在全国交响音乐评比中获“鼓励奖”。1979年, 作曲家赵季平创作了双簧管与乐队《陕南素描》, 这也成为赵季平创作的最早的器乐作品。

20世纪70年代以前, 陕西交响音乐主要是吸收、挖掘和创编的探索时期, 最初的创作始于对民间音乐素材的加工与改变。作曲家在继承传统音乐的同时, 注意到对西方音乐的学习和借鉴, 并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大胆地将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思维相结合。这些早期的探索和尝试为之后陕西交响音乐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开启了陕西交响音乐的序曲!

春之声:20世纪80年代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 中国经济和综合国力日渐提升, 精神文化事业也快速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陕西交响音乐也迎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春天。以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的1977、1978级学生为主的创作队伍受到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的影响, 创作了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现代音乐作品。如汪海平的《钢琴协奏曲》、张豪夫的《钢琴协奏曲》、刘铮的《云岭风情》等, 这些作品新颖的作曲手法虽然具有实验性, 但却开启了陕西交响音乐的现代性进程。1980年, 作曲家屠冶九创作的管弦乐《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成为一首家喻户晓的交响乐名作, 作品所表现出质朴的情感和艺术魅力至今令人感动。作曲家赵季平于1980年创作了琵琶协奏曲《祝福》和管弦乐《秦川抒怀》, 1981年又创作了五个乐章的管子与乐队协奏曲《丝绸之路幻想组曲》, 分别由满柳曲、古道吟、凉州乐、楼兰梦、龟兹舞等五个部分组成。这三部作品体现出赵季平新颖的曲调与独特的民族风格。1980年作曲家相西源创作了管弦乐《春舞》, 1986年又创作了《第一交响曲》, 这两部作品代表了作曲家这一时期的成就。1981年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 (交响乐) 评奖中, 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饶余燕创作的钢琴协奏曲《献给青少年》获得优良奖。在这部钢琴协奏曲中, 作曲家运用了陕西特有的碗碗腔为素材, 以精湛的现代技法融入西洋协奏曲的形式之中, 使音乐格调清新明快, 形神兼备。通过钢琴的主奏与乐队的协奏, 刻画出青少年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1981年初, 常宇宏创作的小提琴与乐队《碗碗腔主题叙事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1982年陕西省乐团创作组常宇宏在参观秦俑馆后发古颂今之作幻想组曲《秦始皇兵马俑》由五个段落组成, 通过交响音乐的特殊语言, 抒发了对伟大祖国光辉灿烂历史文化的颂扬之情。1985年7月31日, 在昆明举行的全国第四届音乐作品评奖中, 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韩兰魁创作的《幻想舞曲》获得三等奖。1987年崔炳元创作了圆号与乐队《西志哈志》, 同年, 他应总政歌舞团之约创作的交响音画《敦煌舞韵》获全军第五届汇演创作一等奖。

从20世纪80年代的陕西交响音乐创作成就来看, 陕西作曲家们逐步摆脱了创作思想上的传统束缚, 交响音乐创作的技术手法和理念日趋成熟。这一时期的陕西交响音乐作品, 明显呈现出现代音乐的气息, 有些甚至出现了“先锋派”的特征。大量成熟而富于现代特色的作品, 展示着陕西交响音乐逐步走向繁荣发展的春天。

如歌的行板:20世纪90年代

20世纪90年代,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家提出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 中国交响音乐逐渐成熟并逐步走向世界。陕西交响音乐创作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自身的艺术风格, 有大量的新作品问世。

为陕西交响音乐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作曲家赵季平, 在20世纪90年代先后有管弦乐《剑魂》 (1997年) ;交响音画《大唐三彩》 (1998年) ;交响音画《太阳鸟》 (1999年) ;交响叙事曲《霸王别姬》 (1999年创作, 于2000年由柏林爱乐交响乐团在“柏林森林音乐会”上首演) 等。获首届“金钟”奖优秀作品铜奖的《第一交响曲》 (1999年) 由葡萄牙里斯本交响乐团演奏并录制唱片。这些作品, 创造性地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征服了国内外听众, 刮起一股海外巡演“赵季平旋风”。

作曲家韩兰魁在20世纪90年代也有大量的作品问世, 1991年创作的交响舞诗《战台风》获第六届全军文艺汇演音乐一等奖。1992年韩兰魁又推出交响合唱《绿色的呼唤》, 作品通过五个相互关联的乐章, 采用康塔塔形式, 反映了环保这个深沉的社会命题。1994年, 韩兰魁创作的交响前奏曲《春讯》, 获陕西省交响乐作品比赛一等奖。1998年, 台湾省立交响乐团于6月2日至24日在台湾省南投县溪头召开了“1989年华裔青年作曲家研讨会”。会上, 韩兰魁创作的交响组曲《西出阳关》和陈大明创作的《狂想音诗———安塞腰鼓写意》以其相对集中的地域题材、浓郁的地方特色, 展示了陕西交响音乐的独特魅力。

崔炳元于1990年创作了单簧管协奏曲《敦煌叙事》, 作品由一个基本材料运用多种变化与展开手法, 最终形成单一主题协奏曲体, 体现出了作曲家对协奏曲这一大型体裁的理解与独特处理能力。 (1) 1993年创作的《炎黄颂》获陕西省交响乐比赛一等奖。

20世纪90年代, 随着作曲家对交响音乐的艺术特征和创作规律认识的深化, 陕西交响音乐作品在创作理念上不再以“先锋”为标榜, 也不以“传统”而自居, 大多数作品既保持着对现代音乐的探索和创新, 又显示出传统的审美追求。大量在国内和国际有一定影响的作品, 显示出陕西交响音乐正在如歌的行板中快速发展和进步!

辉煌的华尔兹:21世纪以来

进入21世纪, 陕西交响音乐创作出现了新的局面, 一大批新的作品逐步问世, 一些成长起来的年轻作曲家开始“崭露头角”。

韩兰魁于2003年先后创作了多部管弦乐作品, 先是完成了大型舞剧《梦回大唐》 (二、三幕) 作曲, 接着根据这部作品整理出一部音画《梦浴华清》, 继而推出音诗《丝路断想》。临近岁末, 又完成了《两乐章交响曲》的创作。特别是《丝路断想》, 以古丝绸之路为背景, 幻想性地描绘出昔日令人神往的朝圣之旅, 并以此来赞美生命、赞美爱情。2005年作品《丝路断想》入选维也纳金色大厅“中国新年音乐会”, 由奥地利莫扎特交响乐团演奏。

崔炳元2004年创作了交响组曲《大唐》, 是为西安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而作, 作品由雁塔鸣钟、水流梵音、霓裳艳影、古道驼铃、曲江芙蓉、盛世雄风六个乐章组成。交响组曲《大唐》每天在大雁塔北广场随着跳跃的音乐喷泉播放, 成为西安市的标志性音乐。2007年为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盛大典礼创作的音乐《轩辕颂》, 由背景音乐、敬献花篮音乐和告祭乐舞音乐三部分组成, 由中国交响乐团和中国爱乐交响乐团联合演奏, 作品成为每年公祭轩辕黄帝的指定作品, 涓涓音符流入海内外炎黄子孙心里。2009年2月创作了管弦乐小品《济癫》, 2009年11月又创作了交响合唱组曲《南海观音》。

2012年5月11日由赵季平、赵麟父子创作的交响组曲《大秦帝国》在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上演。交响乐组曲《大秦帝国》是以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中的主题音乐《老秦人古歌》、《卫鞅入秦》、《秦军军歌》、《玄奇的歌》等13首曲目, 以及《大秦帝国》之《纵横》中的主题音乐《秦之纵横》、《天下秦风》、《伐谋》等8首曲目组成。作品通过对电视剧主题音乐的重新配器编曲而产生的交响组曲, 重现了秦王朝纵横捭阖、一统天下的辉煌历史。这两部交响组曲反映了赵季平影视音乐交响化的创作理念和文化观念。

2012年6月16日, 由赵季平、崔炳元等作曲家创作的大型交响套曲《长安》在西安音乐厅隆重首演。交响套曲《长安》分为序《钟鼎长安》、第一乐章《诗赋长安》、第二乐章《爱恨长安》、第三乐章《丝路长安》和第四乐章《阊阖长安》。作品用音乐语言描绘古长安最具经典和代表意义的形象, 以全新的诠释角度, 艺术地展示盛世长安, 使之成为千年古都一张艺术的亮丽名片。此外, 在2004年全国第九届音乐作品比赛中, 陈大明创作的管弦乐《龙抬头》获三等奖。2009年, 程宝华创作的交响管乐队回旋曲《社火—长安》, 于2010年获上海世博会音乐作品评选金奖。

青年作曲者在近年来, 也开始在陕西交响音乐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2007年, 跟随饶余燕攻读硕士学位的刘阳创作了交响诗《源》, 2008年创作了交响诗《失落的狼群》。青年作曲付明2008年创作的交响序曲《萌·茁·茂》在国家大剧院“秋季音乐会”中演出, 并荣获第五届陕西省艺术节音乐类节目作曲奖。青年女作曲者吴延, 2008年创作了交响序曲《焦点》。青年作曲郭强创作的交响音画《诗画二则》于2008年12月3日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

进入21世纪, 陕西交响音乐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陕西交响音乐作品题材的广度和艺术表现的深度大为拓展, 作品的民族形式、个人风格、技术手段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陕西交响音乐已具备中华民族交响音乐的新风格和新气派。

陕西交响音乐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继饶余燕、赵季平等老一辈作曲家之后, 崔炳元、陈大明等中年一辈作曲家走向前台, 郭强、付明等青年作曲家开始崭露头角。这些作曲家创作的交响音乐作品在“西北音乐周”、“中国交响音乐周”、“中国西部交响音乐展演”、“中国交响音乐季”等活动中得到很高的评价, 其中一些作品也成为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经典名作。展望未来, 陕西作曲家必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交响音乐的题材、体裁、风格、形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和超越, 逐步形成中国交响音乐的“陕军品牌”。

摘要:陕西交响音乐创作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通过老、中、青几代作曲家的薪火相传,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模仿”到“成熟”的过程。陕西作曲家以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为基础, 采用西方交响音乐的艺术形式, 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交响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逐步形成中国交响音乐的“陕军品牌”。

关键词:陕西,交响音乐,创作,发展

参考文献

[1]陕西省乐团.交响50编辑委员会[C].交响50陕西省乐团建团50周年纪念文集, 2007.

[2]夏滟洲.1949—2009:新音乐在西安[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交响, 2011, (2) .

[3]杨青.交响乐世界的“中国之声”——关于中国本土交响音乐[J].艺术评论, 2009 (2) .

[4]李诗原.新时期中国交响音乐创作:问题与探讨[J].艺术评论, 2009, (2) .

[5]相西源.20世纪中国交响音乐作品中的主题构造形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 2005.

[6]王宝龙.20世纪下半叶新疆地区的交响音乐创作[D].中央音乐学院, 2011.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篇5

2013年12月31日晚19:30

地点:北京音乐厅

票价:1680、1280、880、580、380、180元

详细介绍:http://

音乐之都 —— 德国汉堡交响乐团 问鼎欧洲 巅峰震撼

乐团的世界优秀名团的业绩 被称做最标准的欧洲皇庭演奏!

优秀的演奏水准,始终处于欧洲顶尖交响乐团的行列!

盛世经典的音乐享受 易北河咏叹调的和谐共鸣!

德国汉堡有着悠久的音乐传统,文化艺术生活丰富多彩,歌剧、芭蕾和交响乐团都是一流水准,是欧洲乃至世界的音乐圣地,交响之都。天才音乐家音乐家门德尔松和勃拉姆斯就出生在这里,莱辛,海涅,亨德尔等很多文人墨客和音乐娇子也都在此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乐团简介

作为音乐之都——汉堡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汉堡交响乐团,成立于20世纪中叶。自成立起就迅速盛行于德国北部,并占据了“欧洲新生代音乐”的主导地位。这支乐团由来自于欧洲各国的优秀演奏家组成。每一位乐团成员都是经过严格考核,筛选出的,他们极具天赋与潜质,有着无限的能量与艺术创造力。多年来这支乐团以充沛的精力活跃于国际音乐舞台。巡演的足迹不仅踏遍整个欧洲:德国,奥地利,法国,立陶宛,匈牙利,波兰,挪威,丹麦等国。在亚洲的韩国他们也受到了疯狂的韩国古典乐迷们的顶礼膜拜,所到之处无不轰动。

德国汉堡交响乐团共有注册音乐演奏家、歌唱家共计180多人,乐团常年在全世界各地进行巡回演出,在欧洲各大著名音乐厅和歌剧院里都能常年欣赏到他们的音乐会。例如:柏林德意志歌剧院,国家歌剧院,莱比锡音乐厅,德累斯顿歌剧院,苏黎世歌剧院,慕尼黑爱乐大厅,威尼斯交响乐大厅等等。他们还定期受邀在德国莱茵斯堡的皇宫和奥地利歌剧院进行演出。众多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多次亲自执棒该乐团并且与该乐团合作,世界著名音乐家,歌唱家们都与该团有过合作并同台演出。

乐团成就

作为欧洲顶尖交响乐团,德国汉堡国家交响乐团自成立以来,已在30多个国家举办了巡演音乐会。77年—09年间参加了法国蒙特雷国际艺术节、布拉格之春艺术节、贝多芬艺术节,瑞士洛桑艺术节、意大利迪罗尔艺术节、罗马尼亚乔治〃埃内斯库国际艺术节、布达佩斯艺术节、布拉格之春艺术节、美克伦堡-弗伯门艺术节、威斯巴登城堡艺术节等重要艺术节日。巡演了美国、加拿大、英国、奥地利、俄罗斯、韩国、日本、黎巴嫩、法国、德国等地。

德国汉堡交响乐团与世界各大歌唱家、音乐家合作演出

自1998年起乐团与世界著名音乐家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安德烈〃波切利、莎拉布〃莱曼、席琳〃迪翁、恩雅、萨尔瓦托雷〃里契特拉、马尔切罗〃焦尔达尼、克丽斯娜〃路德维、AzizaMustafaZadeh拉蒙〃瓦尔加斯、维塔斯、惠特尼〃休斯顿、夏拉琦 及香港歌手陈奕迅合作演出!

节目单

(上半场)

1.Im Krapfenwald’l Polka J.Strauss

《在克拉普芬森林》法兰西波尔卡 约翰〃施特劳斯

2.Walzing Cat Leroy Anderson

小猫圆舞曲 莱罗尔〃安德森 3.Pavane Gabriel Faure

孔雀圆舞曲 卡布列尔〃福莱

4.West Side Story Selections Leonard Bernstein

《西区故事》音乐片段 雷昂纳德〃伯恩斯坦

5.Carmen Suite George Bizet

卡门组曲 乔治 〃 比才

6.Overtüre Orpheus in der Unterwelt J.Offenbach

《地狱中的奥菲斯》序曲 雅克〃奥芬巴赫

7.Klavier Konzert KV 467 W.A.Mozart

莫扎特C大调第21号钢琴协奏曲KV 467 沃尔夫冈〃莫扎特

8.Gold und Silber Overtüre F.Lehar

金银圆舞曲 弗兰茨.雷哈

9.Dein ist mein ganzen Herz F.Lehar

我心全属于你 弗兰茨.雷哈

10.Freunde, das Leben ist Lebenswert F.Lehar

朋友们,活出自己的人生 弗兰茨.雷哈

11.Land des Lächeln Overtüre F.Lehar

轻歌剧《微笑的大地》序曲 弗兰茨.雷哈

(下半场)

12.An der schönen blauen Donau J.Strauss

蓝色多瑙河 约翰〃施特劳斯

13.Gräfin Aria Figaro Hochzeit Mozart

《费加罗的婚礼》“伯爵夫人咏叹调” 莫扎特

14.Leichte Cavallerie Overtüre F.Suppe

轻骑兵进行曲 舒佩

15.Summertime G.Gershwin

夏日时光 乔治〃格什温

16.Ungarische Tanz 5 J.Brahms 匈牙利舞曲第5号 勃拉姆斯

17.O Sole Mio E.di Capua

我的太阳 卡普阿

18.Una Furtiva Lagrima-L’Elisir d’Amore Donizetti

歌剧《爱之甘醇》“偷洒一滴泪” 多尼采蒂

19.Humorestless Z.Confrey

诙谐曲 乍克〃肯弗莱

20.Notte Nostalgica 2.Serenade E.Toselli

第2号小夜曲 托赛里

21.Kisses R.Hubbell

吻 哈波尔

22.Tritsch-Tratsch Polka J.Strauss

叽叽嘎嘎波尔卡 约翰〃施特劳斯

23.Gounod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 篇6

1932年,乐团的诞生

柏林爱乐乐团与悉尼交响乐团有可比性吗?许多人一定会觉得这是一个天方夜谭式的伪命题!一个如众星捧月,令人仰慕;而另一个则似乎名不见经传,偏安一隅,两者无论其历史、资历还是声誉、地位似都无法相提并论,同日而语。然而,他们终究还是有得一比的,因为他们分别堪称是这个星球北半部和南半部No.1的首席交响乐团。

1932年,在悉尼这座澳大利亚最大的城市历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的3月,从构思设计到施工成型历经百年的悉尼海港大桥最终竣工通车了。它犹如一道横跨海湾的长虹,成为连接悉尼港南北两岸的纽带与通途。这座气势磅礴的大桥至今仍保持着世界第一单孔拱桥的美誉。而在7月,澳大利亚广播委员会(ABC)宣告诞生,这标志着这个国家通讯现代化的肇始。而这个委员会下辖的一个音乐团体日后就成为了今日的悉尼交响乐团(Sydney Symphony Orchestra,以下简称SS0),只不过当时它被称为“国家广播交响乐团”,只有区区二十四名演奏员,不仅人数少得可怜,而且还非专职,只有当有音乐会演奏或要为广播电台录制音乐节目时这二十四人才能聚集在一起。

初创时期的乐团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具有意义的音乐会是在1934年。当时任英国哈勒管弦乐团指挥的汉密尔顿·哈蒂爵士访问了这个英联邦国度,他指挥的这场音乐会水平之高无疑极大地唤起了悉尼人对拥有一支自己的固定永久的交响乐团的向往。到了1936年,乐团的演奏员增加到四十五人,而在举行公共音乐会时人数还可增加到七十人左右。也正是从这一年起,乐团模仿欧洲的运营方式开始推行年度演出季的计划。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对于欧洲来说是政治动荡,经济危机,而对于地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而言却因此而得到了音乐发展的天赐良机,许多一流的欧洲艺术家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放到了澳洲,因而当时寂寂无名的“国家广播交响乐团”才能有幸在诸如安塔尔·多拉蒂、托马斯·比彻姆这样的名指挥棒下训练和演出。与乐团合作的独奏大师也是如雷贯耳,计有钢琴家鲁宾斯坦、施纳贝尔和小提琴家胡贝尔曼等。

1947年,第一任首席指挥的翩然驾临

二战结束后,ABC与悉尼市议会以及新南威尔士州政府达成共识,将所属的广播交响乐团正式移交给市政府。于是,乐团的名称改变,新生的悉尼交响乐团宣告成立。新组建成的SSO的八十二名演奏员于当年的1月举行了它易帜后的第一场音乐会。说到SSO,就不能不提及指挥家尤金·古森斯三世(Eugene Goossens III,1893-1962),因为他才是乐团历史上第一位名正言顺的首席指挥。古森斯一家三代都是指挥家,而且他们也都叫尤金·古森斯。古森斯在英国期间曾担任过比彻姆的指挥助理,以后又任科文特花园歌剧院的指挥,在就任SSO首席指挥之前是美国辛辛那提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他是戴着欧洲知名指挥家兼作曲家的巨大光环抵达澳洲的。从指挥方面而言,除了卓越的指挥才能和对不同作品兼收并蓄的博识宽容精神以外,最令这片前英属殖民地的听众看重的就是他对于英国作曲家作品的精致诠释和大力弘扬。在作曲方面,二战时期他作为作曲家的声誉至少是可以与巴克斯、布里奇和沃尔顿等人等量齐观的。具有这样耀人的资历,难怪他接手SSO时当即立下豪言壮志,发誓要将乐团带进“世界前六”的领先地位。

在古森斯的引领下,乐团的一切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运行起来,无论是训练还是演出都趋向规范,水平也随之稳步提高。不仅如此,他还为乐团引入了“户外音乐会”的概念和形式。在他主政期间不少本土作曲家的新人新作得以与听众见面。他善于吸纳不同风格的音乐语言和创作手法,并将它们融入到自己的指挥意图中去。经过他十年的苦心经营,SSO的演奏水平显著提高,一举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交响乐团。为了表彰他的功绩,1955年经澳洲总督提名,英国王室册封他为“名誉爵士”。然而,正当他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一桩震惊全国的公共丑闻却使古森斯从顶峰跌落下来,他与一位名叫罗莎琳·诺顿的性感女画家的不伦之恋一时间成为报刊媒体和市井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于是,在次年3月他被褫夺了刚受封不久的爵士称号,也被迫辞去了SSO首席指挥的职务,带着一肚子郁闷回到了英国。然而,从SSO乃至澳大利亚音乐发展的历史进程来考量,古森斯对于澳洲音乐的贡献绝对是功大于过的。除了为SSO带来了一个起步很高的开端,并积极鼓励、发掘当地的本土作曲家的音乐才干外,古森斯留给澳洲的最大财富还在于他在1948年几乎是富于预见性地提出“悉尼这座城市必须要建一座歌剧院”,他设想这座歌剧院要具有交响乐和歌剧演出的双重功能,更要有令世人眼睛一亮的超凡魅力。他甚至指出了未来歌剧院选址的最佳位置——贝尼朗岬角。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古森斯的这张宏伟蓝图不可谓不超前,可惜的是这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指挥家兼作曲家并没能亲眼目睹他的理想成为现实。在他去世后十一年的1973年,一座贝壳型的建筑果如古森斯所预见的那样在悉尼港畔的贝尼朗岬角矗立起来了,它就是举世闻名的悉尼歌剧院,它的问世将为SSO的成长提供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提升空间。正基于此,澳洲政府后来为当初的有功之臣古森斯“平了反”,他们将坐落于悉尼哈里斯大街上的隶属于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的一个小型演奏录音厅命名为“尤金·古森斯厅”以示对他的纪念。

1971-2003年,乐团的荷兰元素与本土元素

由于澳大利亚本身是个移民国家,因而自古森斯之后,SSO先后延聘的首席指挥也都奉行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方针,他们来自世界各地,如苏联的尼古拉·马尔科,美国的迪恩·迪克森,匈牙利的莫舍·阿茨蒙以及荷兰的威廉·凡·奥特鲁。这些文化背景和艺术风格大相异趣的指挥家对于乐团“文化杂交”式的灌输和影响反而使得它能博采众长地茁壮成长,而不受限于某种单一艺术风格的制约和牵绊。然而,尽管如此,在乐团的发展进程中还是有两位荷兰指挥家和两位本土出生的指挥家为乐团注入了深刻的个性印记。

威廉·凡·奥特鲁(Willem Van Otterloo,1907-1978)开启了SSO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大发展时期。这位成功的荷兰指挥家自1967年抵达澳洲后,在这里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十一年时光。他是乐团历史上的第五位首席指挥。在他的治理下乐团于1974年开启了为期八周的欧洲巡演之旅,这次巡演在奥特鲁的故乡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的两场音乐会上达到了最高潮,它第一次让欧洲人见识了这支来自南半球交响乐团的实力和风采。也正是在奥特鲁任期内乐团将它们的大本营从此前的悉尼城市大厅移师到了刚落成不久的悉尼歌剧院音乐会大厅,从此将之作为乐团一切重要演奏和活动的“主场”。1978年奥特鲁因一场车祸在墨尔本去世,但他绝不是死于任上的唯一一位乐团指挥家。继他之后经过了法国指挥路易·弗雷莫的短暂过渡,到了1982年,乐团终于迎来了它的第一位本土指挥首席,他就是乐团的前双簧管首席查尔斯·马克拉斯(Charles Mackerras,1925- )。他对乐团的再造使乐团步入了发展的又一个黄金阶段,而此时也正赶上乐团诞生五十周年的历史际遇。马克拉斯虽是澳洲人,但却是捷克指挥学派的门徒,曾师从捷克的“指挥之父”塔里赫,又在布拉格音乐学院进修了整整一年,随后长期在英国从事指挥工作,并受封为爵士。在他的带领下,乐团的声誉扶摇直上,迅速跻身于国际优秀交响乐团之列。可惜的是由于身体健康的原因,马克拉斯于1985年任期未满便结束了对乐团的领导,而他留下的空缺则由另一位捷克指挥家马卡尔接任。

马卡尔只是填补了马克拉斯任期内的空缺,在1987年乐团迎来了又一位本土指挥家,他就是年仅三十岁的斯图亚特·卡伦德尔(Stuart Challender,1947-1991)。卡伦德尔出生于澳洲的海外岛州塔斯马尼亚,十三岁那年父亲带他去听由指挥家提波·保罗指挥的贝多芬《田园交响曲》就此决定了他要成为一名指挥家的一生。他从维多利亚音乐学院毕业后赴欧洲深造、实践,1980年回澳后先在澳大利亚歌剧院担任指挥,从1987年起受邀出任SSO的第八任首席指挥。他在任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却足以在乐团历史上留下其浓墨重彩的一笔。1988年是澳大利亚建国两百周年,在这个盛大的节庆里他率领SSO赴美国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巡演,历经十二座城市,演遍了纽约、芝加哥、费城、波士顿、洛杉矶等重要的音乐舞台,他们的演奏水准使当时的“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也不得不佩服称道。之前SSO在奥特鲁手中征服了欧洲,此次又在卡伦德尔的棒下成功征服了美国。1991年他被联邦授予国家勋章。他的名言就是“我喜欢把事情做到极致”。然而令人扼腕的是他也恰成了又一位死于任期内的指挥家,他因感染了艾滋病去世,年仅四十四岁。

1993年走马上任的艾度·迪华特(Edo de Waart,1941- )是SSO历史上的第二位荷兰指挥家。他与马克拉斯一样也是学双簧管出身,曾任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的首席双簧管,在来到SSO之前是美国旧金山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他可算是赶上了一个好时机,因为在他到任的第二年联邦政府就增加了对乐团的财政预算,乐团的队伍也由此得以空前壮大,达到一百一十人编制。在他的带领下乐团更增强了世界巡演的力度和录制唱片的数量,这样一方面使演奏员们的待遇有了可观的改善,也极大地提高了它在国际乐坛上的知名度。在他的治理下,乐团严格限制临时乐手的使用,以进一步稳定演奏团队,激励他们的职业素养。他还为盲人听众设立固定的坐席,以增强乐团与听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展现和提升它的亲和力平民化形象。可以这样说,在上一个荷兰人奥特鲁将乐团引入悉尼歌剧院的音乐会大厅后,只有在第二个荷兰人迪华特手里音乐会大厅才真正成为乐团与它的乐迷们备感温馨的“家”。迪华特在这里上演了音乐会版的瓦格纳《尼伯龙根的指环》全剧以及他本人非常偏爱的马勒交响曲。当励精图治了十年之后,他离开了SSO,转任香港管弦乐团的首席指挥。

2009-2012年,阿什肯纳齐的上任与乐团八十周年大庆

四川交响乐团用音乐走出阴影 篇7

7月11日,成都艺术中心娇子音乐厅,四川交响乐团系列音乐会第23期在这里举行,音乐会吸引了许多观众,能容纳近800人的娇子音乐厅几乎满员,到场的观众非常兴奋,因为在成都欣赏这样的高雅音乐会的机会并不多。

旅美指挥家刘江和青年小提琴演奏家陈曦应邀加盟。乐团演奏了柴科夫斯基《斯拉夫进行曲》、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电影《星球大战》主题曲等作品。刘江本身就是成都人,而且还是四川歌舞剧院的子弟,从小就在乐团的大院里长大,和乐团许多人都很熟悉。此次回乡执棒刘江感受到了家乡人民的热情,每曲终了都会赢得热烈掌声。

陈曦演奏了《流浪者之歌》和《梁祝》,这已经是他在近一个月内第4次演奏《梁祝》了。陈曦演出前一天刚在北京参加完林耀基老师的获奖学生音乐会,随后乘坐第二天一早的飞机,当天中午刚刚赶到成都,下午和乐团合过一遍,晚上就上台了。一个月内连演4场《梁祝》外加2首协奏曲,陈曦坦言,这么高密度的演出确实有些累,体力倒是其次,主要精神上感到有些疲劳。陈曦表示,下午走台的时候感觉乐团走的很快,没想到他们练的这么熟,后来经过磨合之后晚上的演出效果非常好。

本场音乐会是汶川大地震之后川交在成都举行的第一场正式音乐会。演出结束后,此前一直忙碌不停的唐青石团长却不见了平时工作的兴奋状态,显得非常疲惫。他表示,地震之后的成都一直处在灾难后的阴影当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任何事情都是围绕抗震救灾的主题,感觉无法摆脱。这场音乐会开过之后,才感觉到真正摆脱那种阴影了,这是震后第一场真正从艺术出发来进行的演出,希望能够给观众带来快乐。

上一篇:网络营销误区下一篇:小学毛笔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