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2024-05-23

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共10篇)

篇1: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大家好!

“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广泛的被人们当做是一种精神信仰,而随之发酵了起来,成为时下引领人们价值观的新概念。如在学校里设置国学课程,寺庙里开设国学夏令营,企业里开办国学培训班等等。“国学热”以它一定的适用性及实用性,被企业家用来打造品牌,加深其企业的文化内涵,家长们将《弟子规》等一些国学经典用来作为他们管教孩子的法宝。

随着传统文化持续被人们广泛的继承和发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也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分歧:一种是持全盘否定的文化虚无主义,既把传统文化说得是一团糟而毫无价值可言,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经商大潮的背景下,“国学”曾一度的被边缘化,前不久在人民网上发表了一篇关于上海删除小学语文课本中的8首古诗词和几篇文言文的报道,被一些个网友们认为是数典忘祖的行为,减负还是减传统文化观点也一度引起了人们的热议。第二种则是持全盘肯定的保守主义态度,死守着固有的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什么都是好的。那么,当今社会下,我们该如何领会、继承和发扬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呢?

笔者认为,首先,在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时,我们心理上既不能是“趋之若鹜”也不能是“疾之如仇” 的态度,而是要对传统文化实现弘扬与超越,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传播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对其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其次。在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方面既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同时也要冷静的对待社会上存在的“国学热”,在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采取兼容并蓄、多元共生,从而达到文化的交流共鉴。不能够强调了国学,就放弃了对外国先进文化的学习,要结合时代的背景,用世界性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但要认真学习、熟知、理解更需要来继承、革新、创造和发展,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传播到世界从而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目的!

最后,要创造性的转化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开展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工作,使之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被全面发展,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弘扬和传播文化的主体,只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立足于实践,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才能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耳濡目染深入到人们的思想灵魂中,从而真正意义上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结晶,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智慧之魂。要保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特性,最根本的就是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生命力、凝聚力以及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

篇2: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19世纪西潮的引入,使传统文化开始被人们所谈论。19世纪末,西方国家的入侵使中国社会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使有着几千年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的发生了冲突,并且激烈地搅动了整整一个世纪人对传统文化的眷注之心。

中国传统文化

20世纪以来,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受到了各种理论与主义的直接影响,虽然其间纷争激烈,但由于对现代化及富国强民的急切要求始终占据着意识上的主导位置,因此,以这样一种标尺来观察处置传统文化便成了最为自然不过的事情,又由于固有的历史局限,这种主导意识从一开始便带上了偏至的倾向,自然而然,传统也就成了守旧僵化的代名词。从思维方法上看,便是线性的进化论取代了整体和谐的发展观,排他性的绝对论取代了多元自存的观念,政治的功利性掩盖了文化价值的自主属性等,在这样一种强化“过滤”下,传统文化合理存在的理由也进一步删汰几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全盘西化”论便成为了这种思想的伊始,而20世纪60年代的“”则正是这种思路发展的一个极致,以“破除封建主义”为名目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试图从人们的观念中涤除来自传统的影响,进行彻底的思想上的“换血”。直到现在依然有人在不断的大肆批判中国的传统文化,真恨不得将这一切埋入坟墓……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我们差不多可以感受到了一种历史的空虚感,传统离我们似乎愈来远去,我们应该开始反顾、回眸传统文化!

我们为什么要反顾、回眸中国的传统文化呢?

曾经有一位韩国的文化官员说过这样一句话“19世纪是军事征服的年代,20世纪是经济征服的年代,而21世纪是文化征服的年代”由此可见文化的重要性,这里的文化强调的是民族文化,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否则必将成为外来文化的虏役与附庸,最终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要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那就要求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文化构建中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思想成分,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渊源的东西,是任何一个继之而起的新的文化所对接和承袭。我们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更新和超越,否则新的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现代文化建设上,我们应当回朔到我们民族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并立足于这个深厚的根基之上努力开掘其适应现代的当代意蕴!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不会成为别人的附庸,只有这样才能主宰世界,正象歌德所说的那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一定要放眼全球,将我们民族的东西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而不至于让世人忘却!

但是事实并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与提倡吸取传统文化力量相比,在我们耳边响起的更多的是“西学中用”之类的言语。这种思潮其实是割裂了传统文化与新文化的的血脉关系,否定文化发展的延续性,具有明显的片面性。他们似乎忽视了这种延续性,正是因为文化的延续性,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惟一绵延不断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的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后因为亚历山大大帝的占领而希腊化、恺撒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则因日耳曼民族的入侵而中断并沉睡千年,但是在中国,此类情形却从未发生。

之所以会出现“西学中用”这样的思潮,是因为在这些人的心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无是处,甚至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导致了我们的落后与退步,我所听到的最为过激的说法是“中国之所以落后是汉字惹的祸”。这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其实,传统文化究竟是导致社会的进步还是退步,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也因此,在建设走向新世纪的新文化过程中,我们最大的问题并不是要不要传统文化,而在于能否辨证的看待传统文化,能否把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充分发掘出来,从而创造出一种既适应于现代化建设,又能积极推动精神文明进步的新文化。从传统的本质上讲,传统既是前代人同后代人在文化继承上的中介,又要靠后代人根据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自觉的扬弃,才能得以继承和发展,而并非全盘的抛弃或者是盲目的复古、大加推崇。

这就带来了怎样去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我们经常所奉行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但是这其中本来就蕴涵着从哪里取得问题,一般人总会认为只要是古代的东西,到里面抓取东西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我认为我们应该拨开种.种旁枝蔓叶,从传统文化的源头去探索其中蕴涵的深厚意蕴。现在,我们社会中所流行的很多有关传统的东西并非我们先人所要表达的东西,而是在流传的过程中被一些人进行了篡改与歪曲。比如我们经常所说的“中庸”之道,按照孔老夫子的解释,中庸的“中”有中和、中正、不偏不倚等含义;“庸”字是用的意思,“中庸”即中用之意,所以,中庸意即把两个极端统一起来,采取适度的中间立场,既不能过,也不能及。在政治上,表现为既不能一味宽容、宽厚,采取无为的态度,也不能使政策过于刚猛,刑罚过重,二者要相互协调,相互补充,以中和的态度处理政治问题。在经济上,要给予百姓实惠,但不能浪费;要使百姓勤于劳作,但不能过度压榨,使它们产生怨恨;要允许各种欲望的满足,但不能鼓励贪婪、没有限度。如此等等,中庸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肮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竟变成了折中主义、明折保身的处世哲学,一直到现在成就了一门“伟大”的学问-----厚黑学,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阻碍我们社会进步的并非是我们一些真正的传统文化,而是那些被篡改和歪曲的东西,这就一条河,当河水从源头流出的时候,可谓是纯洁的东西,但是在她流经的过程中受到的严重的污染。这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下游的人总认为源头就是那样的肮脏……,也正如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去吸取其中的精华,中国传统文化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反对“西学中用”并不是拒绝西学、屏弃西学。恰恰相反,我们应注重吸纳和融合西方的先进文化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通融性,在这一方面,似乎要求我们要有大唐帝国那样的气魄,回顾历史,唐代文化之所以繁荣就在于它靠着自己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非凡的吸纳力和交融贯通性,敞开自己的胸襟,广泛的吸收外来的文化,形成了中国化的文化,仅宗教方面而言,在这一时期,不仅印度的佛教逐渐的中国化,使佛教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伊斯兰教、犹太教也开始传入中国,使唐文化呈现一派胡曲雅乐互放异彩的繁荣景象。但是,也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表明既吸纳和通融外来文化,作为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又保持本土文化的主体性地位,才能不断地发展中国文化,重新造就一个文化上的帝国。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

篇3:略谈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国革命文化, 发展中国当代文化。

中国革命文化, 是指以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 包括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文化, 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革命文化。它的主要体现形式:一是革命理论, 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等;二是革命精神, 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等;三是革命文艺。

中国当代文化,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 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 包括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成果在内的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和谐;中国革命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奉献;中国当代文化的核心理念是创新。和谐、奉献、创新,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片阳光”“一块沃土”“三株大树”。

“一片阳光”是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主要观点有:天道自然, 天人合一, 五行生克, 阴阳和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散见于各种经典著作, 代表作是《周易》等书。

“一块沃土”, 是指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 主要包括区域文化, 如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陕文化、巴蜀文化等;还包括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等。

“三株大树”, 是指儒、道、佛三个思想文化体系。

儒, 就是儒学、儒家思想、儒家文化, 为孔子首创, 以孔 (子) 孟 (子) 为代表。

道, 就是道学、道家思想、道学文化,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佛, 就是佛学、佛家思想、佛学文化, 以释迦牟尼为代表。其发源地是古印度, 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现在中国是世界上信奉佛教人口最多的国家, 有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等。

中国传统文化, 兼收并蓄, 博大精深, 继往开来, 浩浩荡荡,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生命力, 主要来自它的四大特点。

一是科学性。中国传统文化, 是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实践经验的总结, 是古圣先贤大智慧的结晶, 是客观规律的科学反映。

二是系统性。中国传统文化, 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它围绕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展开, 而深化, 是世界上最深刻、最准确、最完备的思想理论体系之一。

三是实践性。中国传统文化, 涵盖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个领域, 涉及过去、现在、未来的不同空间, 与人类生存、社会和谐息息相关, 被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和相当多的外国人所接受、所实践, 并在实践中所验证, 在实践中发展。

四是稳定性。中国传统文化, 尽管几千年来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但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的理论框架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即使在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几个朝代, 其基本精神也都得到很好的传承。

古往今来, 世界上所有的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及其他做研究工作的人, 研究来研究去, 无非是研究“三个关系”的问题。一是人与自我的关系, 即人如何提高自我、丰富自我、修养自我、改造自我、控制自我、驾驭自我。二是人与他人的关系, 即人如何与他人相处, 根据什么原则相处, 达到什么境界、什么目的。三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即人如何适应自然, 维护和建设自然生态, 认识和运用客观存在的各种规律。

儒、道、佛三个学派, 就是集中研究和回答这三大关系的学派。

儒家, 主要研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侧重于第一、第二关系, 涉及第三关系。

道家, 主要研究如何提高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侧重于第三关系, 涉及第一、第二关系。

佛家, 主要研究宇宙人生真相, 探讨因果关系以及如何摆脱“六道轮回”, 侧重于第一关系, 涉及第二、第三关系。

儒、道、佛三家中, 道、佛两家早已发展为宗教, 而儒家始终没有形成宗教, 但它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最长远、最广泛、最深刻, 因为它是靠汉朝以来历代政权的力量推广的。因此可以说, 在儒、道、佛三株文化大树中, 儒学思想是最高、最大、最根深叶茂的一株。同样可以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 儒学思想是主导、精髓和灵魂。

曲阜孔庙明成化碑是这样赞颂儒学 (主要是孔子) 思想的:“孔子之道, 天下一日不可无焉。”中国传统文化, 尤其是儒学思想, 如阳光, 普照中华大地;如春风, 吹拂中国社会的角角落落;如雨露, 滋润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成长。

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是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学文化。

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来自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学文化。

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灾荒、战乱而没有分裂、解体, 主要因素不是经济、政治、军事实力, 而是优秀传统文化。

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子子孙孙, 遍布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中国人, 血管里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血, 骨子里生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魂。

常言道:“砸断骨头连着筋”“精神不死, 灵魂不散”。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筋”“神”“魂”。

中国传统文化, 特别是儒学文化, 影响到哪个行业, 哪个行业就有了自己的行为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 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它不局限于古代, 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 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

学习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应当注意,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提升、科学的发展, 原来比较先进的东西, 现在也可能落后了。我们必须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 进行科学的分析, 有所取舍, 不断创新。要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就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要想提升民族自豪感、凝聚力和创造力, 就应以优秀文化、先进理念、崇高境界引导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提升国民素质和思想文化道德水平。要想真正贯彻落实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就要进一步加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既要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又要做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

参考文献

[1]刘金同.中国传统文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9.

[2]刘金同.大学生文化修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赖力行.中国古代文论[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2008.

篇4: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关键词:传统民间舞 舞蹈发展 舞蹈文化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文文化的推进。人们口中的继承、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到现今变为保护、抢救传统民族文化。舞蹈领域里,舞蹈不仅体现的是一门艺术科学,更是一个民族的综合文化体现。在学任何一个民族舞蹈的时候,必须去尝试体会和了解这个民族的地理文化、历史文化、人文文化等。

在传统舞蹈中,原始的舞蹈记载了人们的发展以及人文文化、地理文化、历史文化的背景,还包括迁徙,宗教信仰等等。而现实社会中人们需要的发展却磨灭了民族文化最原始的一面。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去继承传统的舞蹈文化。否则,在不久之后人们的记忆里将会彻底遗忘了中华民族最宝贵最真实的民族舞蹈文化。

1 传统舞蹈文化自身的价值意义以及对社会的意义

舞蹈不僅仅只是一门舞台上的表演艺术,他所蕴含的是整个民族舞蹈文化的体现。在舞蹈里人们往往看到了这个民族的其生活写照、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种体现。

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与旅游相结合,是云南的首创和一大特色。它即为旅游注入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开发、利用。这些舞蹈的演出不仅仅推动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对当地人传承民族民间舞有经济的态度。

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的综合载体,不仅多为“歌舞乐三位一体”,还蕴含这各民族的历史、宗教、哲学、理论与习俗。很多民间舞蹈都有对民族历史、文化的释说,我们可以在舞蹈中看到不同时期民族的生活习惯,以及他们所给予舞蹈中的希望,是今天不可多得的民族史料。

2 对传统舞蹈保护和继承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记录中华民族舞蹈发展轨迹的文物图像和文字,连绵不断,就在文化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原生态民间舞与民间舞的现状作为中华文化组成之一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生与变迁从来没有停止过渐进。在这一渐进过程中,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有他的基础不可更改的部分,也有可以发展进行创新的部分。之后,又有“原生态”这样的名词出现,一些民间舞蹈家和舞蹈评论家开始注重于本土意义的发掘,在这种发掘中,为了强调地域性,迎合外部世界,展示地区风貌,传统民间模式又恢复成乡土特色,成为一种便于识别的特征,赖以确立自己的地位的标志。这种地域性的复古倾向,背离了民间舞源于生活,忽略了民间舞的特性,只满足了其他国人对亚洲文明古国地域文化的好奇心,而忘记了它的本质。

对人民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的发展做重要的保护就是对国家的历史资料保护。原生态舞蹈是帮助我们解读一个民族的最好语言。在舞蹈里,我们可以理解这个民族生存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可以理解这个民族有什么样的宗教信仰等。可以说传统舞蹈中体现的就是他们的生活,记载了他们的历史。

舞蹈里所说的风格、体态里往往隐藏住了很多的这个民族的历史资料,藏民族是从奴隶主社会直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在藏族民族民间舞蹈体态反应出了当时人们生存时的状态,反应出经历过了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体态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形成的。有了这样的活的、鲜明的舞蹈资料才能使人们更好的追溯民族的发展,这样的资料正是记载了这个民族的发展史。

3 保护和继承传统舞蹈的有效途径

在云南,人口在10万以下的民族有11个。这些民族由于人口数量少、分布地域窄,民族文化的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极为有限,舞蹈文化很容易收到外部的冲击;加上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民间舞蹈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党和国家给予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中,强调了对人口较少民族民间舞蹈、尤其是濒临舞蹈节目的抢救。这是实现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重要一环。

另外,云南有16个跨境民族,又是云南的独有民族和“直过”民族。在西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冲击下,这些少数民族和民间舞蹈和周边“东盟”国家的传统民间舞蹈都共同面临这传承危机。由于跨境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跨境民族的舞蹈文化保护,既需要各级政府、民间组织和民族自身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充分发挥云南国际地缘优势以及与东南亚国家跨境民族在历史渊源、文化传统方面存在纽带关系,展开与东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同时,在对舞蹈主体部分加以保护时,对舞蹈的音乐、服装、道具、伴奏乐器等辅助部分也要给予完整保护。因为这些辅助部分往往与该舞的产生、发展以及风格的行程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此舞与彼舞在文化特征上的区别标志特征。因为民间舞蹈的复杂与多元化,所以我们要想保护好这门文化就要做好长久工作的

准备。

4 传统舞蹈文化的保护与民族文化保护的统一性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民的存在就是这个国家的存在。生存在中华这个多民族的少数民族中,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璀璨的,少数民族体现出我们国家的特有性,体现出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文文化的浩大,多种性,多元性。

我们在传承这样民族文化特征,包括一个道具的使用,原始舞蹈的语言以及民族服饰的保护,这些其实都是在保护着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和这个民族的舞蹈文化。

5 结语

舞蹈对于一个学习舞蹈多年的人来说,他是神圣的,在神圣的背后更多的是对舞蹈的一种崇敬、敬仰。我们对舞蹈的历史发展是关切的,对舞蹈的起源是惊奇的,对舞蹈的发展我们是在努力的,对舞蹈的继承和发扬是必须的。而对整个民族来说,他们更需要他们的舞蹈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他们需要他们的舞蹈得到保护,不受到外来因素的侵蚀。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记载了他们的先人留下来的太多太多。假如某天这些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消失不见了,他们的历史将不完整。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聂乾先,龙翔,杨镇安.中国民间舞集成云南卷[M].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9.

篇5: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关于今天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就要从今天做起,就不得不说现在我们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中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的继承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

我认为现在就是要把重点放在教育上,因为教育重视起来我们才会从小就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从小就对其产生兴趣。而教育也是我们都能接触到的。但不得不说中国现在的教育现况也不怎么好。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既然我们的文化如此的优秀我们现在还是不能全面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呢?我自己认为就是教育的不够重视。

另外,从制度上对传统文化加以保护有助于增强公民和政府部门在这一问题上的责任感,能够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但不得不说现在社会已经逐渐重视传统文化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收视率,于丹的《论语》心得一书的热销,就足以证明这一点。这些专家学者拉近了普通百姓与深奥莫测的古代典籍的距离。虽说对于丹、易中天等人的论述众人褒贬不一,但我觉得其影响力是不可低估的。这些学者毕竟唤起了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精髓的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

篇6: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我国都有那些传统艺术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这节课先出示故宫的图片,请同学们讨论,故宫的建筑风格以及所体现的人文精神。

(1)大屋顶、金黄色的琉璃瓦的艺术美感和实用性。

(2)为什么采用木结构的建筑体系。

二、将同样是通过人物形象表现理想美的题材作品进行比较:将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希腊雕塑的代表之作《米洛斯的阿弗萝蒂特》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去体会不同的风格及其艺术美感。

三、古希腊和我国魏晋时期,中西美术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质:在魏晋时期,中国绘画观念就已经深深奠定了“神”的表现重于“形”似紧密联系。将中西风景画----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尼斯的道路》进行比较,中国山水画和西方油画各自采用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篇7: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作者刘珍

单位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 城市 安徽省亳州市 邮编236800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元素也成为设计界的热点话题,在当代室内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在设计界掀起了一阵“中国热”,而在当代室内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对其进行全面审视、深刻理解,再结合现代理念的提炼与重组,形成真正属于中国的现代室内设计风格。本文就针对当代室内设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进行分析。关键词:室内设计;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

一、传统文化与当代室内设计的必然联系

尽管设计领域对“传统文化”的使用频率非常之高,但是其定义一直比较模糊。所谓的传统文化是指通过历史沉淀与承传保留下来的文化综合体,其包括知识、风俗、思想、道德、制度、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多个层次,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复合体。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沉淀、传承机制,使其得以在时间长河中得以延续,使得社会内在精神特征得以保存与实现。对当代室内设计而言,传统文化是其发展基石,室内设计也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无论哪种设计风格均会体现出特定的精神与文化心理结构,均是基于特定的文化语境来实现,所以其也是不同价值观与审美观的体现。并且无论哪个时代的设计均与其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设计的母体正是文化,是人们参照历史与传统进行存在印象的加工,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历史的设计即设计的历史。

二、当代室内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当代室内设计中,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首先,自然观。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耕经济,因此中国人的骨子里就对自然充满了崇敬、依恋的情结,而在室内设计中自然观的体现也处处可见:内外环境与空间的关联,比如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其设计格局对外封闭、对内开敞,而庭院连接四周的廊、厅、室、堂。室内经常引入自然景物,在有限的景物中寓无限意境;而门窗除了具备采光、通风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借景”的作用。此外,中国传统室内设计对“宛若天成”的理念极为推崇,设计风格朴实、知然,所用材料也多选择自然纹理和本色。

其次,伦理观。儒家思想对中国伦理观的影响十分重要,而作为重要的生活环境,传统观念对室内设计装修的影响也处处可见,比如室间范围、结构形式、斗拱形制等均体现出严格的等级界限,甚至色彩应用也有严格规定,比如黄色只能用于帝王之家。并且设计过程体现出明确的秩序感,布局严整,一些主要空间与家具通常位于轴线之上,突出轴线的中心作用。

再次,人文意识。传统中国文化中重道德、注人伦、敦教化是人文意识的集中体现,其最高标准则是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这种人文意识通过室内设计体现出来,或多或少均体现出一定的教化意义,比如文房四宝、壁画、书画、铜镜、楹联、匾额等,特别是匾额与楹联,不仅起到供人观赏的作用,而且其中的内容还有警世、自勉、点题的作用。

最后,审美习惯。一直以来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均体现出完整性、含蓄性、情节性的特点,其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也处处可见。比如空间组合大多形成序列,不规则形状应用很少;空间分隔利用虚拟手法表现出“隔而不断”的特点;装饰图案多有寓意,并且很多建筑的开间数、踏步数也遵循文化习惯而崇尚“阳数”。设计过程中要基于大环境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考虑,体现出室内设计的节奏感与秩序感。

三、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一)应用传统符号

中国传统符号包括图案与纹样,体现出传统的象征内涵与比喻意义;古代图腾纹饰与传统宗教纹饰符号等。在室内装饰中对这些传统符号加以合理应用,可以打造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意境的室内环境。应用传统符号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首先进行抽象简约处理,利用艺术加工提炼与抽象简化对传统形式的整体或局部进行处理,注意传统之形可失而传统之韵不可失,以现代设计功能与技术为基础,融入中国传统的儒、道、禅文化。其次进行符号拼贴,针对一些传统构件进行抽象、裂解、变形,使其转变为独具象征意义的符号,拼贴应用于室内装饰中,完成新与旧、今与古、现代与传统的联系。最后,进行移植与嫁接,将儒、道、禅的文化移植到室内设计理念中,展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象。

(二)传统空间分隔形式的应用

典型的中式空间对“隔断”设计非常讲究,隔断主要起到指示、过渡、提醒的作用,因此追求“隔而不断”。在空间分隔设计中采用虚拟分隔,利用碧纱橱、落地罩、屏风、博古架等传统装饰品取得“似隔非隔、似断非断”的效果。现代空间中利用这些传统的分隔形式不仅可以装饰空间,而且具备丰富空间、分隔空间的功能。在中国传统设计中莲花、梅花、竹子等自然图案的应用十分普遍,而当代室内设计更有将小桥流水、参天大树、人工瀑布等室外景观引入室内的做法,使得整个空间环境表现出浓郁的闲情逸致,置身其中既能陶冶情操,又能进行室内分隔。

(三)传统装饰图案在室内界面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室内设计运用了丰富的、富于变化的装饰纹样,而基于整体装饰布局而言,这些装饰仅应用于比较重要的局部,比如室内门窗、梁枋、家具、陈设等均是装饰重点,其它大面积的背景则崇尚简洁,比如大面积的素墙。但众多装饰均在大面积的背景中融于一体,因此整个设计看上去尽管装饰繁多,却不显累赘。同样,当代室内设计也可以借鉴传统设计中的布局形式,通过大面积、大块状的造型语言营造一个拔地而起、简洁有力的造型感,创造更加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在平静规正的立面构图上则可以采用传统的纹样装饰,比如万字纹、十字纹、冰裂纹等,通过“动静”的节奏对比唤起人们对传统风格的记忆与认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四)传统家具陈设与室内环境的融合当代室内环境设计更加侧重于装饰的作用,而不是一味的通过装修来提升环境品质,人们越来越重视室内家具及陈设品的作用。现在市场上的家具种类数不胜数,但是无论家具市场如何风云变幻,传统样式家具总能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人们对传统的怀念与传承。传统家具与传统建筑很自然就能够融为一体,当代室内设计中,室内界面几何纹样、传统花窗、门楣梁枋的应用随处可见,摆设敦厚古拙、淳朴厚重的传统家具恰好与之相呼应,使得整个设计格调显示出厚重之感,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当然,也可以采用变异的家具设计造型,使之更加适应现代化的局住环境与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过变异的家具同样吸取了传统家具的造型元素与文化符号,只是在家具设计中采用了现代的人体工学理论,再结合板式家具、实木家具的现代生产工艺,不仅使得现代家具保持传统家具幽雅清秀的艺术效果,而且兼具现代家具简约的风格与实用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马建华.中国传统纹样与现代室内装饰设计[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4-45

[2] 王莉.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想在室内景观中的运用[J].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9-30.[3] 李瑞君.室内设计创作思想中的地区主义[J].室内设计与装修,2012(6):10.[4] 杨春雪,李赐生.现代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的交融方式[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1(4):9.[5] 吴涤.浅谈中国传统风格的室内设计[J].山西建筑,2012,34(7):46-47

篇8:传统语文教学精髓的继承与发扬

一、传统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语文自身特点——形象、直接

传统语文教学在长期的实践中, 十分重视文字、训诂、声韵等方面的知识。这实际上是利用汉字的自身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汉字是非形态语言, 其表意性很强。但长期以来, 我们的教学多讲词与词义, 忽视了字与字义, 这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学生对汉字的书写, 应用能力大大低于识别能力。如今, 我们应该依据语文的自身特点, 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第一, 利用汉字表意的特点重视汉字的教学、从形、义上入手, 把枯燥单调的汉字教学化为形象性强, 表意直接丰富的教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赋予汉字无限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用六书知识进行教学, 将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提高对汉字的应用能力。

第二, 用属对 (对对子) 教学这种高度综合的语言基础训练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训练创造性思维。属对包融了词性、短语、声调、修辞、逻辑等几种因素, 这种教学具有语言游戏的性质, 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春节期间, 我要求学生搜集对联, 装订成册, 并在新学期展示自己编撰的对联。新学期的第一节活动课, 展示在我面前的是一串串美丽的珍珠, 虽稚嫩但充满朝气的作品显示了属对教学的无限魅力。

第三, 试写广告词。让学生直面电视广告, 学会鉴赏广告。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 我要求学生描述印象中最好的与最差的广告, 并用简短的话加以评析。学生们的讨论高潮迭起, 思维极端活跃。而试写广告词又让学生充分发挥了创造能力。如有些学生为本校设计了理念:人文职中、仁才共举。让人敬佩。

二、传统语文教学的中心:阅读与写作———构建独立人格

多读多写是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中很重要的一条, 它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这一特点。

“学而不思则罔”, 传统的阅读教学讲究吟咏, 注重感悟。吟咏、实际上是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反复品味, 从声韵, 内蕴上去捕捉语言材料中所含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 去真实的接近文章。达到这一点, 也就有所感悟了。这种感悟比教师枯燥单调的说教要真实得多。实际上, 它对学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仅解读了文本, 也使学生强烈的感受到其中丰富的人文精神。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有一定的时间静思默想, 然后自由发言, 自由争辩, 在辩论中达成共识。这激活了思维, 培养了创新能力, 使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在《雷雨》教学中, 我先带领学生熟悉全剧的基本内容。学习这篇话剧的关键是理解剧中人物思想性格, 了解全剧核心矛盾的前因后果, 提高学生欣赏剧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能力。为此, 我提出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究竟是真情还是假意”这个问题。刚才还沉浸在吟咏中的学生一下子静默了。我用目光鼓励他们思索。终于在两分钟后, 有位学生打破了沉默。又一位学生站起来补充……思维的火花激起了学生对周朴园复杂性格的积极探索。答案是多样的, 但都凝聚着学生的创新意识。

古语云:“好读书, 不求甚解。”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养成读书的习惯, 即“好读书”, 这样才能一生受益匪浅。而割裂肢解文本, 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 强求统一的答案, 这无疑会束缚学生的个性, 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汉语的模糊性和丰富性使文章富有诗意, 摇曳多姿, 迥异于拼音文字的透彻性和单纯性。只有在教学中努力倡导一种自由精神, 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重视学生独立人格的建立才能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和阅读比较起来, 写作尤其偏重于技术方面。我想, 多读、积累语言材料, 在畅游文海之后, 再加以运用 (写作) , 即古人倡导的“学—思—行”是符合语文教学实际的。传统教学让学生诵读大量经典诗文, 就突破了单一文本的阅读, 更多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注重了语文的综合型特点, 使学生把阅读中感悟到的写作思路, 人生体验内化为己所有, 一有感触契机, 即能笔下成文。我在教学中, 通过朗诵会、课前三分钟古诗朗诵等形成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不定期地举办古诗文赏析讲座, 引导学生扩写、缩写、改写、续写、仿写古诗文, 体味古诗文写作极巧, 形成语文写作能力, 同时, 我把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日课”引进教学中, 要求学生每日须背诵古诗文, 写日记或读后感, 并通过定期展示优秀习作激励学生, 使之自觉做“日课”, 乐于做“日课”。实践证明, 这种潜移默化, 熏陶渐染的教学对写作是很有益处的。

三、传统语文教学的座标:人文教育———既会“作文”, 又会“做人”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云:千教万教, 教人求真;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基于以上观念, 再加上所习文章散发出来的强烈的政治观念、道德情操、人伦至情, 使得传统语文教学染上了浓郁的人文色彩。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也要努力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精神营养, 获取精神力量。我在教授《世间最美的坟墓》一课时, 组织学生讨论“托尔斯泰墓——逼人的朴素, 为什么是最美的”, 豪华的拿破仑的墓穴, 歌德的灵寝, 莎士比亚的石棺为什么不是最美的?在讨论中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了托尔斯泰墓朴素中所蕴含的不平凡。在这个平凡、普通与伟人英名似乎不相称的统一体中, 同学们受到的是心灵的震撼。一篇篇关于“平凡”、“朴素”、“美丽”的散文, 读后感、杂文喷薄而出, 使学生在具体行动中不断完善自我。

四、传统语文教学的延伸:生活———语文学习的源头

陶行知老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的理论, 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不是在封闭的有限的环境中进行的, 它应该是在一个开放的、多维的时空中实施。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与生活有机相连在一起, 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该着眼于课堂, 放眼于社会生活, 构建大语文教学观。

传统语文教学重视实践, 强调学以致用, 在教学中主张“学、思、行”并重。从孔子周游列国, 与弟子沐风浴雨, 讲学论道, 遂有《论语》惊世之作, 到晋朝谢安、谢道韫以诗论雪, 到叶圣陶著《文心》再到余秋雨写《文化苦旅》, 这些都是知行结合的典范, 说明在“知”的指导下“行”的重要。强调语文不能脱离生活, 我们提倡素质教育, 就应该注意学生语文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而教学上的“行”即实践, 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一方面习得的知识在反复的生活历练中逐渐积淀, 从而化为学生自我发展的源泉, 一方面学生在实践检验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质疑, 在与教师的论辩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有所创新。

现代的大语文教育观念充分考虑了“行”对“知”的深化作用, 利用广泛的母语环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规律的发掘与升华, 把生活与语文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语文生活实践方式, 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种: (1) 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和校外活动。如出黑板报, 组织语文兴趣小组, 看图画、看幻灯、看电影、看戏剧, 组织参观、游览、访问等。 (2) 进行社会调查。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 进行评判。 (3) 关注自身, 完善自我。如坚持写日记, 与心灵对话。以上几种方式可分项进行, 但更多的是交叉进行, 相互交融。因为跟生活相结合, 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 从而促使学生对“语文”再认识, 对生活再体验, 对心灵再塑造。

E·希尔斯 (美国社会学家) 说:“传统不应仅仅被当作障碍或不可避免的状况, 抛弃传统应该看成是新事物的一种代价, 保留传统则应算作是新事物的一种收益……传统应该被看成具有价值生活的必要构成部分”。每次成功的改革必是建立在继承了其优秀传统基础上的。我们的传统语文教学在诸次改革下已伤元气, 在我们的改革路上我们不应该丢失的, 我们要一个一个拾回来, 虽然工作艰辛, 但我们要有成功的信心。对于传统语文教育精华的梳理还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6

[2]陈乐东.传统, 规律蕴藏其中.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2.4

[3]陈俊.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再认识.青海师专学报, 2001 (3)

[4]田本娜.传统语文教学的继承和发展.天津大学学报, 2004 (5)

[5]章师亚.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小学语文教学, 2006 (9)

[6]王慧芳.几种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优化运用.青海教育, 2006.12

[7]白玉波.儒家美学思想对我国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宁夏教育, 2005 (3)

[8]李守红.庄子的教育目标对语文教育的启示.甘肃教育, 2005 (6)

篇9:兼顾继承发扬 迈向中国创造

纵观参展乐器的整体状况,乐器产业的生态环境向好,大家更加注重知识产权;更多的企业不再打价格战,而是以产品的技术创新、产品的品质搏出竞争优势。业内普遍认为,无论西洋乐器还是中国乐器,乐器制造业的水平提高了很多;参展商更加开放、自信,相互学习,交流合作。

1 中国乐器:乐器创新 工艺提升

1.1 乐器改良 专利保护

在展会的各个展馆中,都可以发现具有专利技术的创新产品,中国的乐器制造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展会期间,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韩宝强在“乐器科技发展之未来”高峰论坛上介绍,2012年~2014年在中国申报乐器科技专利超过50项的单位有天津市津宝乐器有限公司(“津宝”)、雅马哈株式会社、太仓市方克乐器有限公司、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泰兴福仕特乐器有限公司、瑞安市中联电声乐器有限公司、株式会社河合乐器制作所、河北金音乐器集团有限公司(“金音”)、功学社教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罗兰株式会社等,超过10家。

济南市中朗韵民族乐器厂(“中朗韵”)前期开发的具有“双音板”专利技术的双音板双反射柳琴,增加了音量,高中低音区在演奏中变得更加和谐、浑厚,曾获本项展览会颁发的乐器类“参展产品技术进步奖”和“参展商获取知识产权优胜奖”。本届展会上,“中朗韵”将“双音板”和“机械轴”两项专利技术相结合,新推出了双音板机械轴柳琴和双音板机械轴琵琶。双音板琵琶,下把位高音明亮,上低音区浑厚,弹弦发音灵敏,出音有厚度,传送远;也具有调音准、调音便利的优势。河北省饶阳县华音乐器有限公司独家研发并申请国家专利的上发音孔扬琴,音孔开在共鸣箱的上层板上,而非通常的底板上,与传统的扬琴比较,共鸣更好,因此声音更洪亮、灵敏度更高,音色更加细腻、浑厚。

在打击乐器中,“津宝”出品了板鼓、五音排鼓,看似简单的乐器,却包含多项专利技术。五音排鼓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民间常用的中堂鼓和腰鼓变化创新而来的。这类乐器原来受气候(温度、湿度)变换影响,音质、音色会产生很大差异,采用可调音技术后,使音质纯正、可控;同时,配有可调节支架,使用灵活,活动自如;材质由木质改为金属,更加稳定,易制作,且生产成本降低。

眾所周知,低音乐器是中国乐器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不同类别的乐器中都出现了低音乐器,如低音扬琴、低音笛子、低音笙,有些甚至已形成系列,解决了中国乐器低音部不足的问题,为民族交响乐队配器提供了可选择的乐器。河北省涿州市“赵家笙”乐器制造有限公司展示了创新的由中音笙、次中音笙、低音笙和倍低音笙的三十六簧新型系列中低音笙。原有的中国乐器中,中低音部不够低,且演奏、指法不同,音色不统一,形态不统一,没有形成系列化的产品。经过改革,采用新技术,推出了倍低音笙,形成高音、中音、次中音、低音、倍低音全系列产品;且形态、音色统一,声音浑厚,音量增大,一台倍低音笙超过3把低音贝司的音量,丰富了笙的艺术表现力;演奏指法与高音笙统一;对结构进行了研究和改良,操作简便省力,便于维修。目前,使用新型专利已获批,发明专利正在申请审批过程中。

1.2 材质精选 制作精细

中国乐器从材质上看,比以前更加丰富,除保持以竹、木制作传统的样式外,木质的品种选择更加宽泛,其他选材包括陶瓷、景泰蓝等,甚至为降低成本选用合成材料。合成材料不易损坏,易于发声,音色偏亮,尤其适合初学者。

目前,中国乐器产业向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加快,不断完善各类乐器标准的制定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加大投入,注重设备的升级改造,已经有企业开始采用数控或半自动设备加工,提高了产品的整体质量和一致性。如鼓的蒙皮制造工艺,已经可以完全机械化,不管几等分,都能达到均匀、严实的工艺水平,从而达到了外观精细时尚,强度和精度、产品一致性好。另外,外观加工工艺方面,一些企业进行了改革,借鉴西洋乐器的制作工艺,使产品外观更加多样化,样式丰富、精美。如传统涂漆工艺容易脱落,采用烤漆的制作工艺,使产品外观考究、美观。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开始重视环境保护,对在拼接环节使用胶水、漆等挥发性有害物质的工序,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加强管控。

1.3 文化发展对乐器产业的影响

从展出的中国乐器整体来看,弹拨类的古琴、古筝,弦乐类二胡,以及吹管类的笛子、葫芦丝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不难发现,这与当下文化发展和人们娱乐生活日益丰富密不可分。

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产生了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2003年,古琴列入第二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古琴的传播,使古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学习弹奏的人不断增加,运用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各级地方政府也将古琴、古筝列入遗产保护范围。这些都无形繁荣了古琴、古筝市场。

十多年前,女子十二乐坊将中国传统乐器与现代流行音乐形式有机结合,她们以优美的旋律、激情的表演和靓丽的形象,重新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乐器的兴趣,并将这一流行之风刮向国外。对于这种形式无论有何种反响,但它拓展了中国民族器乐的欣赏群体,在国内外弘扬了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乐器尤其是二胡市场不断扩大,据参展企业介绍,中国对日本、新加坡及欧美地区的二胡出口量逐年增加。

nlc202309010711

音乐与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作为音乐的载体,乐器自然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元素之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儿童素质化教育的深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又由于葫芦丝、笛子、二胡等乐器有易上手、体积小、价格低等优势,成为老少皆宜的乐器,自然成就了上述市场格局。

2 西洋乐器:规模生产加手工打造

2.1 键盘、管乐、弦乐精品呈现

在管乐展区、键盘展区,各知名品牌针对不同客户特点,以多年打磨的精品示人。其中“金音乐器”、 “京珠钢琴”、“鹦鹉乐器”、“凤灵乐器”、“欧曼钢琴”、“德巴赫钢琴”等成为了采购商和观众关注的热门。提琴展区尽显提琴的精致做工,将提琴与生俱来的优雅品质展示到极致。不管是提琴工作室還是制作厂,都吸引了专业观众前来一试,感受木料不同带来的音色变化;很多远道而来的国外展商,都是多年参加本展会的老客户,他们带来的一件件手工精雕细琢的提琴,更是让人爱不释手;另外,汇集了一大批来自苏州的琴弓厂等一系列提琴配件、原材料供应商,为生产整件乐器的厂家提供完善的配套供应。

“京珠钢琴”今年的市场目标是推广中高端产品,所以展会中主要以高端产品展示为主。此次共展出了大师系列、钻石系列、白金系列、珍珠系列、水晶系列等五个系列的产品,另外,其恺撒堡钢琴、艾茉森数码钢琴、珠江埃诺也参加了本届展会,技术总监凯文·古德曼现场解答参观者的各种疑问,为采购商讲解制造工艺及厂区现状。“鹦鹉乐器”主打手风琴,带来了mini120BS四排簧青花瓷、mini120BS四排簧木纹、mini120BS四排簧凤尾等拳头产品。Parrot mini系列手风琴采用了短碳纤维基复合树脂材料,具有重量轻、抗冲击性强、防潮湿、防暴晒、节能环保等优越性能。三大区域经理坐镇,接洽采购商、经销商、参观者,积极寻求合作。

往年都会在展会中展出大量大师的作品,本届展会也不例外。来自法国、意大利、德国等的制琴大师或制琴工作室,带来了大师本人手工打造的作品,每把琴均独一无二,深受职业小提琴演奏家和爱好者的喜爱;同时,也带来了大师工作室的传统精品展示。来自法国的Gilles Chancereul展示了18世纪和20世纪的两款提琴,引得众人纷纷驻足欣赏。他们中的很多工作室,除致力于小提琴的新琴制作、古琴修理、调音及修复,还提供提琴租赁服务。他们认为,中国市场在不断扩张,并一直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近几年PALM的展览情况也反应了这一点;未来的发展空间无疑是巨大的。

琴弓是小提琴的重要部件,制作要求比较高。苏州市相城区渭塘镇传承当地琴师鼻祖的手艺,专业制作的琴弓98%以上都销往国外,占据世界近8成的市场,他们自然不会错过每年的PALM展会,不仅优质的产品得到了采购商的青睐,素有“吴侬软语”美称的苏州话也为本届展会增添了不少温情。

创立于法国的BAM乐器箱包具有合理的设计、便携性和保护性能高等优点。今年,BAM是第7次参加PALM展会,带来了全新的箱包产品。

还有一种产品也值得关注——电声小提琴,市场反应良好。其采用德国进口拾音器,音色还原度极高,可以将拉琴的动作融入舞蹈的编排,边舞蹈边演奏,可以直接插入舞台音响设备,也可在家使用耳机进行练习,不扰民。该类型的产品主要针对舞台演出需求,在国内的普及度还比较低,需要加强后期的市场引导和宣传。

2.2 燃爆节奏的打击乐器

“津宝”铺开了较大的阵地,在打击乐方面进行较为充分的展示,有行进乐方面的乐器,也有音乐会舞台演出的乐器等,品种较为齐全。天津、廊坊的小型乐器厂家带来了一些普及型的产品,还有几种近年崭露头角的新品种,如“无忧鼓”(纲舌鼓),音域只有一个八度,乐器原理类似钢鼓,有待进一步开发和丰富。

在众多的打击乐器中,托宁鼓以其造型别致、音色温厚的特点独树一帜,托宁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霸州市威名乐器有限公司、巩义市芝田宏昌乐器厂、天津天同音工贸有限公司等厂商均展出了托宁鼓。

电子鼓已经悄然成为目前打击乐市场的新宠。方克国际乐器有限公司展出了具有独家专利的FUNK可调音量消音架子鼓,可以保护鼓手耳朵,且不扰民;海星王科技有限公司的全网面电子鼓采用了非接触式传感专利技术,不需要固体介质传导振动信号,比传统电鼓传导声音信号更准确、更灵敏,鼓内触发器不接触打击面,打击声音更均匀,没有爆破音,专利网面结构的弹性更接近真鼓皮,且鼓皮可更换,松紧也可依据个人情况进行调整;罗兰数字音乐教育集团、东莞市隽逸贸易有限公司、青岛远东乐器有限公司等也展出了不同型号、具有不同功能的电子打击乐产品。

另一方面,打击乐器在创新性方面的尝试也体现在受众面较广的教育领域,如展会上出现了乐谱平板电脑、手卷架子鼓、多媒体教学APP等偏重于基础音乐教育与普及的国产设备。

2.3 难得一见的乐器

展会上,还可以看到平时难得一见的乐器。

如,一种古老的中国管乐器筚篥,也称管子,小巧玲珑,这种传统乐器旧时多用于军乐和民间音乐。还有,形状、声音与我们印象中的吉他迥异的夏威夷吉他。

“金音”展示的低音乐器太阳号,硕大的喇叭在展厅中十分抢眼。太阳号又叫苏萨号或圈贝司,属于大号的一种。它是在抱着演奏的椭圆形号体的基础上改造为圆圈状号体,看上去很有气势;音量易于扩散,音色柔和、动听;一般只有在大型军乐队或行进乐队中才能见到它的身影。

2.4 规范化、产业化

近年来,中国在乐器标准的立项、制定和发布上做了大量工作,打击乐有爵士鼓、定音鼓、木琴;管乐有中音号、低音号、长号、小号、圆号等。标准化的推进,促进产品质量和技术逐年提高,并逐步与国际接轨,也增加了产品的销量。展会中,一些参展商以专业性强、款式齐全见长。

3 电声乐器:产品琳琅满目 乐手现场演示

电声乐器展区总体上规模有所扩大,以普及型的MIDI键盘、DJ设备、音频接口等为主,还包括了电子节拍器、电子校音器、效果器、拾音器以及扩声设备等,展品比较丰富。艺佰联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笛美音响设备有限公司、罗兰数字音乐教育集团等参展商带来了丰富的电声展品,参展的还有芬兰真力(Genelec)监听音箱、巴西METEORO(麦特罗)吉他/贝斯/键盘音箱、韩国JD Sound便携DJ控制器等国际品牌。

4 锐意进取 迈向创造

当然,通过展会也反应出亟待改进的方面,产业结构正在进行转型升级,总体还处在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状态:一方面,乐器行业在产业化、原材料研发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中国乐器从产品本身的技术规格、产品质量水平还未形成完整、成熟的标准体系,如,古筝用弦还有差距,国产弦跟进口弦比张力不够;另一方面,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并不多,大部分企业都属中小规模,尤其是生产中国乐器的企业,从而导致难以机械化、规范化生产。这些都有待行业共同努力,加以改观。现在,有些企业已意识到这些问题,并着手制定相关标准,从外观、使用、音色等方面达到可量化的标准,以利于实现产业化,并可以接轨国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在主办方的策划和努力下,中外乐器行业同仁汇聚于此,为乐器的行业发展及技术进步带来了生机与商机,传扬了博大精深的器乐文化,突显了中国作为一个世界范围的乐器生产大国,正朝着乐器生产强国稳步迈进。

精彩过后,我们期待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专业音响·灯光·乐器及技术展览会(灯光、音响)斩获佳绩,期待第二十五届中国国际专业音响·灯光·乐器及技术展览会再相会!

(编辑 张冠华)

篇10: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巨大的宝藏,若对其进行深入发掘,将传统文化元素加入到当今的服装设计中,将会获得不凡的呈现效果。许多服装设计师也看到了我国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方面蕴含的巨大的价值,也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将传统文化融入进去,但是由于对传统文化认知尚浅且缺乏一定创新,使得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并没能给自己的服装设计添加亮点,只是流于表面,无法真正与人产生共鸣。因此,服装设计想要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不仅需要精巧的服装设计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发现的思想与创意头脑,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有机结合起来,散发传统文化真正的内涵美。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服装设计;应用

当前有许多服装设计都应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希望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彰显出服装设计的情怀,使人们对服装产生强烈的心理认同,进而使自己的服装设计能够获取关注与认可,最终获得成功。但是,真正因为加入传统文化元素而取得成功的服装设计却是寥寥无几,很少有具备传统文化特点的服装设计映入大众眼帘,最多的是长久的销声匿迹。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许多设计师的服装设计虽然也蕴含我国传统文化元素,但是却很难与大众产生心理共振,因为这些设计师的服装设计只是机械化的将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嵌入服装设计中,没有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人们看到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时的心理状态,再加上设计作品多缺乏新意,则更使之难成为大众中意的服装设计。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的服装设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正想要将蕴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服装设计发扬光大,就要深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价值,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创意创新,使服装设计既能够迎合当前的审美观,又具备传统文化内涵,从而设计出“秀外慧中”的服装。下面,笔者将对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一系列探讨分析,为服装设计使用传统文化元素提供可行性较强的相关策略,希望能为传统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价值。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价值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元素数量繁多,不同的传统文化元素代表不同的思想内涵,且由于呈现形式的不同,会使不同的传统文化元素呈现出不同的艺术体态。以中国传统服饰为例来分析,其中常见的中国传统服饰多是长袍加长袖,袖口与袖子间形成一个扇形形状,再加上长带与纶巾的修饰,使我国的传统服饰呈现出流动之美,更有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其具备的艺术观赏价值是跨越了时间限制的,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这种传统文化元素所具备的艺术价值已经远远超过衣物功能价值本身,而是上升到了观赏、思想这种更高的艺术价值表现。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加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数量庞大,不同意向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价值,因此,只要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深入挖掘与分析,定能够为服装设计师提供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

2、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社会价值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为我国与不同国家的交流提供了机遇,我国的文化同时也遭受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虽然外来文化为我国人民带来了短暂的新鲜感,但是在多数中华儿女的内心,其实都有着一种传统文化情怀,而且,中国人民对于外来文化的认同程度是远远比不上对本土文化的认同程度的,因此,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事物都能够对中华儿女的心灵产生激荡。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便体现于此,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向不仅能为中华儿女带来强大的心理认同,也成为了世界认识中国的一种标志,比如看到“梅兰竹菊”四种意向便会联想到中国的君子文化,外国人便会将其看作中国的标志性文化意向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所具备的独特社会属性,也成为了其宝贵的社会价值。

3、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人文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人文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对于人们心里归属感与认同感的集合力之上,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若能够紧紧抓住人们的文化认同心理,将“人”作为设计主体,突出人文特性,便能够取得巨大成功。比如说,“喜上眉梢”是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一种喜庆场景的意向表达,喜鹊也成为中国人喜爱的一种意向,不管喜鹊能否为人带来好运,当人们看到喜鹊时,会不自觉表露出开心的情感表达。因此,基于这一人文意向设计出的“喜上眉梢”礼服使高圆圆获得了高度关注率,这种中国风的服装设计在一瞬间便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并能够使人对衣服表达的思想心领神会,因此这套“喜上眉梢”礼服取得了成功,这都是源于设计师抓住了人们一致的心理认同倾向,充分发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才使得衣服设计能够走近人们内心,并获取关注与认同。

二、现代服装设计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继承

1、应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

设计师若想服装设计在引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时能够取得成功,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了解,不仅需要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宏观思想表达有所涉猎,更重要的是要充分把握不同的传统文化元素所表现的不同意向,深入剖析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的文化深意,只有这样,在进行服装设计时才能够将传统文化元素与衣服设计实现水乳交融,能够对服装设计进行符合当今审美观念并不失文化内涵的创意。

2、如何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服装设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不能够只停留在文化元素的外在表现,而忽略其精神内核,这样即使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加入了传统文化因素,也只是徒有其表,无法使人们产生心理共鸣。最好的继承方式便是精神内核的继承。服装本就是一种外在表现,若其没有文化内涵的支撑,就无法彰显一种情怀,也就自然无法使设计深入人心。服装设计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应该避免将糟粕文化纳入其中,不然设计出的衣服只能做哗众取宠的笑谈,无法登入大雅之堂。

3、在继承中发展中国文化

(1)在传统文化上进行改良

服装设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并不是说要进行全盘照搬,弃当前流行形势于不顾,一心注重对于传统文化的还原,而是要选取与自己服装设计理念相符合的传统文化意向,进行与当前人们审美观念向契合的改良,使传统文化既具备其原有的思想文化理念,又不失追赶时尚潮流的竞争力。比如,旗袍作为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其形态外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反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了与时代发展相呼应的改良,比如,开衩逐渐加长,领口逐渐往下拉,以适应当前人们愈来愈开放包容的审美心态。所以,对于传统文化适当的改良能够将传统文化与人们的距离拉近,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认同感。

(2)提取传统文化中元素进行创造

服装设计并不可能将传统文化意向全部展露在服装之上,这样有可能会因为对传统文化元素的过多使用,使得传统文化元素过于凸显,掩盖了服装的整体式样,而使得人们审美疲劳。运用传统文化的方式应该巧妙而特别,既能够彰显出传统文化元素的韵味,又不是其掩盖服装的整体风格特点表现。比如,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横撇竖捺尽显其刚柔并济之美感,若是设计的服装想要走中国风路线,且想要体现出女性的柔情特点,可以借用书法文化中的“撇”元素,将其运用到腰际的设计当中去,展现出衣服的灵动之感,充分衬托出女性的柔情似水。

三、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创新性应用

1、中国传统服饰元素中对于色彩的运用

色彩也可以体现出中国特色,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红、青花瓷的青色、具有帝王之气的黄色,都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因此,在服装设计时,如果不想将传统文化意向加入其中,又想体现出中国风,给予其传统文化内涵,可以由颜色入手,将中国传统文化代表色嵌入衣服设计当中,同样能够使人们快速识别出其中的中国元素,并产生情感认同。

2、传统服饰结构造型等方面在现代的应用

我国传统服饰的造型的突出特点便是对称,体现出一种和谐美,中华儿女受到中庸等儒家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对称美与和谐美独具倾心。现代服装在设计时,可以考录渗入传统服饰结构造型中的对称造型,虽然会使得衣服缺少了个性美与独特性,但是其具备的文化内涵却能够给予其重要支撑,使衣服体现出别样的传统美。比如,旗袍的设计可以运用单肩与单袖的造型,给人以创新个性的感觉,但因其打破了平衡原则,相比较一些体现出和谐与对称的衣服造型来说,中国人在心理接受度上会存在一些接受障碍。

(1)点、线、面的结合

衣服设计若想体现出灵动性,避免呆板,就应该注重点、线、面的结合,给人一种层次感,也可以平添衣服的质感。观察我国传统服饰,便十分注重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古人所穿长袍是面,纶巾与腰带便是线,衣物上别挂的玉佩等小物件则可看成点,如此点线面相结合,既给人以丰富灵动的美感,也可使人不会显得单薄,给人以气势磅礴之感。

(2)立体形态

我国传统服饰多为宽松样式,体现出人的丰满宽容之感,但是过于宽松的样式,则会掩盖人物本身的线条美感,给人以平面的感觉,因此,现代服装设计在设计时,要减少平面感的营造,使衣服呈现出立体形态,尽量突出人体美感,但是又不要过度修饰身材,失去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因此,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宽松衣衫的设计灵感,使衣服呈现出宽容大度之感,又要在其中加入旗袍量体裁衣的做衣原则,使宽松衣物能够凸显人物身体造型,又不至于过度包裹身体,体现出立体感觉。

(3)“错觉”的利用

当前由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的数量普遍增加,因此,在进行服装设计时,应该考虑到大众的体型形态,利用“错觉”设计原则为其设计出能够修饰体型的服装。比如,可以借鉴我国传统服饰的宽松造型,在服装设计时使服装层次相互叠加,并运用宽松的设计造型,使服装体现出层次感,达到缩小人物体型的视觉效果。

四、结语

现代服装设计中渗入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型服装设计形式,既可以体现出服装的现代流行趋势,符合现代审美风尚,又可以为服装诸如文化内涵,彰显其文化价值。服装设计师在进行中国风服装设计时,要秉承文化内涵与时尚外延相结合的原则,不能一味追求传统文化的渗入,而忽略现代时尚元素的添加,也不能一味突出现代时尚风尚,忽略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这样都会使得服装设计“词不达意”,无法获得人们的心理认同。

我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多种多样,博大精深,要想在进行服装设计时为我所用,就必须熟悉中国的文化元素,只有心中有某个文化意向,在进行服装设计时才会有运用的机会,孤陋寡闻者必定设计不出充满文化内涵的衣物。另外,服装设计者在运用传统文化元素时还应注重对其进行创意和创新,因为有些文化元素已经与当前的审美风尚有所差距,一味注重恢复文化元素的原貌,很可能会使得大众由于无法理解文化元素而不能欣赏到服装的美感。因此,传统文化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的,但是,只要细心钻研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的相通之处并加以运用,必然会得到理想的设计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宁宁。谈当代艺术对服装设计的影响[J].天津纺织科技,(03)

[2] 张维纳。“残缺”美与现代服装设计[J].美与时代(上),(08)

[3] 张家鑫,李晓蓉,肖宇强。现代服装设计中的中国元素刍议[J].四川戏剧,2014(04)

[4] 周金娟,吴卫。湘西苗族服饰刺绣纹样的形式语言[J].艺海,2014(06)

[5] 李文凤,于芳。浅谈设计接受与设计作品价值的体现--以“中国风”式风格设计为例[J].美术大观,2014(06)

[6] 梁超梅。雷山苗族服饰色彩语言初探[J].美术大观,2015(06)

上一篇:信息技术应用教研的研修计划下一篇:绿山墙的安妮名著读后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