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思教学实录

2024-05-10

长相思教学实录(精选6篇)

篇1:长相思教学实录

——于飞《长相思》教学实录

教室的地拖了一遍又一遍,桌子摆了又摆,这一切的辛苦,都是为了迎接这只燕子的到来。盼望了好久,小燕终于来到我校,来到我班,给我的学生们,上了一堂吟诵课,我贫乏的语言不能表现小燕魅力之万一,只能用这种记录的方式,表达我深深地谢意。

一、作者简介。

师:今天我们学的吟诵课题是《长相思》(生齐读)

师:齐读课题。纳兰是姓,性德是名,因此读的时候要分开,齐读。(纳兰——性德)

师:纳兰性德是个很完美的男人,他的父亲是康熙朝全相、首府,换句话说就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家里既有权,又有钱。第二,纳兰性德这个人从小画画好,书法也写得好,擅长诗啊,词啊,曲啊,才华特别好,还有一点,武功特别高,所以文武全才,你说他是不是个完美的男人?(是!)

师:他年纪轻轻就做了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真的是很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要把自己当成那个完美的男人——纳兰性德。

二、诵

1、找入声字

师:我们班学过吟诵,吟诵的第一步是什么?(诵)

师:对,要把这首词诵好,首先要分清平、仄、入声字,在这首词里入声字有哪些?

师生共同找入声字(一、雪、聒、不)

生齐读。

师:刚才我听到你们读的很短,入声字最主要的是弹出去的,要有弹性。再读,再收紧点。

2、标平仄。

师:找到入声字后,第二步我们要给词标出平仄,谁愿意展示学到的知识。

生标平仄。师生共同纠正。

3、学生练习诵。自由诵、齐诵、单独诵。

三、吟

师:老师现在想让你的嘴巴休息一下,耳朵用起来,仔细听。(听陈琴、徐建顺吟诵)师:有什么发现?

师:几个人吟的?(两个人)吟得是——不同的调子。生:就像深夜一样净。生:第二首词吟的很哀伤。

师:老师要问一句,为什么?同样一首词,他们在吟的时候调子是不一样,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没关系,大胆的猜。

生:对诗的感觉不一样。生:对诗的理解也不一样。生:发自内心的情感不一样。

师:你们说的都对,他们对词的理解不一样,他们吟这首词时心

境不一样,还有他们的经历不一样,所以他们的调子是不一样的。清朝有个人说: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我们要读懂词人的心事,就要走进词里。把我们的理解,把我们的情感,吟出来,就形成了我们自己的调子。后半节课我们一起努力,争取创出自己的调子。

(1)山一程,水一程,师(指着“山”)齐读,什么感觉? 生:高。

师:我要是在吟诵时“山”(放低声音),你觉得这山高吗?怎么办?

生:声音往上提。师:读。

生:山。(声音又高又亮)

师:这就是他的第一个调子。除了高还有什么? 生:大。师:你试着吟吟。生吟。

师:“程”几声?(二声)看我读“程”(手势向上,声音快),我再读得慢一点“程——”(声音长,由低到高),有什么感受?

生谈感受:山路越走越高,游走越远,山路崎岖。

师:走那么远的路,那么难走,累不累(累),把自己的感受放进其中。读(生试吟,声音没有放开,有点低。)

师:我觉得你们一群小纳兰,走在山路上,这个路真难啊!但我没有感受到山的高,我们的调子可以起得高一点。再试。

学生试吟。

师:“山”还没有走完呢,再拖点!

小结:刚才咱们找调子的方法就叫做“依字行腔”(板书),我们看到了这个字的意思,加入对这个字的理解,注意到了这个字的声调,加入对声调的联想,创出来的调子就是你自己的调子,这就叫做“依字行腔”。我们按照这种方法看后一句。

师:刚才山好高高,我这样吟行不行,“水一程”(声音高)(不行),为什么?(水是往下流的),现在我们要“水一程”(学生声音自然低下去)。

学生试吟。(“程”吟得较平)

师:路好不好走(不好),我觉得挺好走,因为你们吟得是“程——”一马平川,怎么办?

生:声音高高低低,声音颤着。师:把自己的感受放入其中。生吟。山﹉﹉一程_↗,水_一程﹋﹋ ..(2)身向榆关那畔行。

师:纳兰要往哪里去?(榆关),要去那里干什么,猜一猜? 生:打仗,执行命令,看风景,送粮食„„

师:老师悄悄地告诉你,康熙二十一年的时候,康熙皇帝平定了云南,他要带领文武百官到他的老家长白山去祭祖。皇帝出行肯定要带很多人,纳兰性德作为护卫要去护驾。这一路上有很多的机会,就

给纳兰提供了很多——(立功、争功、表现的机会)。纳兰27岁,正是建功立业的时候,让皇帝看到我很棒!要是纳兰是这样想的话,你觉得纳兰在吟这句时,会是这样吗?(师示范,声音低)为什么?

生:神气,激动,自豪„„ 试吟

师:虽然说路上千辛万苦,但是我心想着与榆关的心情是一点没有变的,因为我想建功立业,因为我想实现我成一个男人的梦想。再试一遍。(生吟)我不到别的地方去,不到江南,到“那畔”去,再试。(生吟)这和刚才两位大师的调子完全不一样,这是属于咱班自己的调子,掌声给自己。

身—向↓榆↗关↗那↓畔↓行——(3)夜深千帐灯

师:走了那么远累不累(累),怎么办?(休息),看见了什么?(千帐灯),睡觉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安静),我们的声音会怎样?(低一点,静一点)。

学生试吟。

师:真的是一千盏灯火吗?(不是)那是多少盏?(几万盏)不管是一千盏还是几万盏,反正等就是特别的——多。“千”是一个——虚指,表示很多。学生试吟

师:那些灯是在同一时间里点亮的吗?(绝对不是)这会这个帐篷灯点亮了,一会那个帐篷的灯点亮了,那我们的应该怎样的亮?

生:一盏一盏的亮,一会一会的亮。师:你怎么吟出这种感觉? 生:声音渐渐的高。师:为什么?

生:刚开始是一盏灯,后来灯越来越多,就越来越亮。生:一会这亮,一会那亮。

师:我们怎样吟才能表达出这种感觉?(颤)对,把我们的声音颤起来,然后再拖长。

学生试吟。

夜↓深→千ˉˉˉ帐↓灯﹋﹋﹋ 学生吟上阕。

(4)风一更,雪一更。

师:看这句,纳兰去的那个地方真的好奇怪,风刮上一更,雪下上一更,是这样的吗?(应该不是)对,就不是。这是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叫做“互文见义”(板书)。咱们以前学过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什么意思?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边关,我们还听过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是不是说主人下了马,客人就在船里面,一个岸上,一个船上,两人举杯就在那喝酒?(不是)对,而是说主人、客人都下了马,在船上喝酒。有什么发现?这两个要掺和在一块理解,这就叫做“互文见义”。这句话该如何理解?(风雪交加,一更又一更。)

师:风是怎么刮的?(呼——)声音有点小,这么小的风声肯定

吹不来大雪(呜——)一起来试。

学生试吟。

风ˉˉˉ一更——,雪ˉ一更—— ..(5)聒碎乡心梦不成。

师:这风雪里面谁睡不着了?(纳兰)为什么?(风很大,下着雪帐篷里很冷)帐篷里很冷,哪暖和?(家里)这种感情叫做什么情?(思乡情)

试吟。

聒ˉˉ碎↓乡—心———梦↓不成——— .(6)故园无此声

师:为什么?(故园没有这样的声音)什么样的声音?(刮风的声音和下雪的声音)那有什么样的声音?(鸟语、绵绵细雨的声音、家人的笑声、孩子、朋友的笑声)纳兰的家乡真的不刮风、不下雪吗?(不是)下雪了他会和家人干什么?(玩雪、赏雪、吃火锅、喝酒„„)在纳兰的记忆里风雪带给他的都是什么样记忆?(美好)和现在的风雪一样吗?(不一样)同是风学声,我的家乡却没有这儿样凄凉的、孤独的、难听的声音。想到这,你想纳兰的心情会怎样?(悲伤)我们的声音会怎样?(低沉)

学生试吟。

故↓园——无—↗此↓声﹋﹋﹋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听到了你们自己的调子,也许他不够完美,也许他在有些人的心里他不够好听,但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因为

他属于你,而不是——他。下课后用心的琢磨,找出自己调子,找出你与他人不同。

长相思

纳兰性德

ˉ· —— ︱·—— 山一 程,水一 程,ˉ︱ˉ—— ︱︱—— 身向榆关 那畔 行,︱—— ˉ︱ ——

夜深 千 帐 灯。ˉ· —— ︱·—— 风 一 更,雪一更,·︱ˉ—— ︱·——

聒碎乡心 梦 不 成,︱—— ˉ︱ ——

故园 无 此 声。

篇2:长相思教学实录

课文内容: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不此声。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的张~笔下,乡愁是那封洗了又拆,拆了又洗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是什么呢?请同学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一首诗。注意文中的生字,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

(指导学生朗读)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时,那个地方停顿了? 生:他在“身向榆关”后面停顿了。

师:再问,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时,哪个地方又停顿了? 生:他在“夜深”后面停顿了。

师:你们都听出来了么?这叫读得有板有眼。全班齐读

师:同学们,我们在读古诗词时,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味道来)再读指名朗读。

师: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生读

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了,谁还想读? 生继续读

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自己的味道来。学生齐读。

师:真好,词读到这里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觉呢? 生:我想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睡不好了,是根本就没有梦了。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遍,把这种感觉读到字里行间去。

师: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仔细看看书上的插图和布景,然后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表达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课文

师:现在我提两个问题,看看你掌握了没有。第一,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

生:作者的身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生:在山海关。

生:身在山海关的那边

师:那么山一程呢?还可能在哪儿 生:身可能在山上? 师:怎么样的山在? 生:高山

师:那么水一程呢? 生:可能在船上。师:那么千帐灯呢?

生:他的身还可能在营帐里。

师:这里站着的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在哪里,这七位同学就是他所经过的地方,他经过了„„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纳兰性德的心在哪里? 生:他的心在他的故乡。生:在他的家乡。„„

师:用课文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故园。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体会呢? 生: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但心却在故乡。

生:我发现他不但保家卫国,但却很想念自己的家人。师:你理解得更深了一层。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有回家了。师:嗯,你的心可真细腻呀!

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自己的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觉,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情来读一读,试着把作者这种身和心分离的感觉读出来。„„

(播放音乐师范读后全班齐读,虽然有很长的等待,可是全场依然安静)

师:请闭上你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和画面。师再次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在你的眼前出现什么机关报 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时候,你仿佛处在一个怎么样的世界?

生:我看风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在营帐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自己的家乡。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展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纳兰性德走出了营帐,望着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重了起来。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昂视的画面。

生:山海关外,声音杂乱,士兵们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却没有这种声音,睡得很宁静。

师:你们看到了,看到了纳兰性德辗转反侧的画面,看到了他抬头昂望的画面,还看到了他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记忆里,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是怎么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的家乡故园的景象写下来。(音乐起)

师述: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效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智趣相投的朋友围坐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故园,在家乡,你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展开你的想象吧!

师: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让我们看看在作者在家乡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比较长,所以整理有些困难)师:现在,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板书:碎)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细细关切,在这里,有的是„„引读课文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和妻子相偎一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在这里有的是„„引读课文

师: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效外的踏进表,没有杨柳依依,芳草青青,在这里有的只是——一齐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呀,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次读课文。生齐读全诗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非常真切的感受到了作者那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你是不是该问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会冒出什么呢? 生: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得好,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回家呢?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

生:如果你想回,你就要用心打仗,如果你还想着家里,你就一门心思的,不然半路死了怎么办?

生:你为什么不把想对家人说的话写下来,让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孩子们,你们都问过了,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徐上,他还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谁来读一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读

师:除了纳兰性德问自己外,还会有谁也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你就是那个妻子,你来问问,那个君字改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问“问 师:谁还会问?

生:纳兰性德的儿子,师: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该把君字改成什么? „„

师: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们,他的父亲,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兄弟,他的朋友都想问问纳兰性德,我们一起再来问问纳兰性德——引读

师:轻离别呀,你居然说我轻离别,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你从哪里体会到我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 生自由读全诗。

师:我想先问我的老父,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卫国。

师:我还想问问我的爱妻。

生:你不是,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

师:是呀,我何曾是轻离别,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待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呀!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这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一起读—— 学生再次齐读

篇3:长相思

写信是爸爸生命中很重要的一环。他爱收信、爱写信、爱发信、爱藏信。我很难想象, 如果没有邮局, 他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1972年爸妈迁美与我同住。我们为了筹备迎接他们, 决定买房搬家。买新房条件之一是必须近邮局。我常喜调侃爸爸., 说他一辈子只会做两件事, 一是写稿子, 二是上邮局。爸爸写信之勤快, 很少人能望其项背。这当然和爸爸的写作经验有关。有人提笔千斤, 视写信为畏途。爸爸拿写信当家常便饭, 认为是每日工作之一, 是款舒情怀之方式, 是与世界沟通之桥梁。爸爸写信, 振笔疾书, 不拟稿, 不重写, 不修改, 一气呵成。然后重读一遍, 写信封, 贴邮票、密封。常常一气写上三、五封, 置于案头。一贯作业, 有条不紊。遇有重要信件, 则绝不假人手, 必须亲自投邮。遇有急事, 则一言不发, 皱着眉头, 直奔邮局, 分秒必争。信件一入邮筒, 如释重负, 然后款步回家。

爸爸的信一如其人, 很洒脱, 不注重外表。他不肯买特殊信笺和信封, 能用就行。他常常用停业公司行号之作废信笺写信, 有时也用久藏发黄的稿纸。由此可见他的节俭和风格。

爸爸年轻时写信, 常常只写月日, 不注年份。后来大概受胡适先生影响, 为日后考证方便, 提倡写信注明年月日。以我存家书为根据, 这个转变大约发生在爸爸60岁以后。但是习惯难改, 提倡归提倡, 自己也常常忘写。大约在爸爸70岁以后就每信都有年代了。在这期间, 爸爸经常督促我也如此做。我不肯, 怕麻烦, 而且心中不服。我辩称, 我的信没有后人来考证, 记年代所为何来?后来, 为了讨好爸爸, 只得照做。日久成习。现在才知道, 即使无后人考证, 自己当资料查查, 也是十分方便 (因我给爸爸的信, 亦由我收藏) 爸爸在信尾记年是依民国纪元, 不喜用公元。最近, 有人翻印他的文章, 未得他允许, 把文章内之年代都改成公元了。他非常愤怒。其实, 更改之处甚多, 岂止年代?爸爸不习惯用公元, 但并不反对别人用。

爸妈给我的家书, 在1975年以前, 都用邮筒, 当然是为了节省邮费。但是1975年以后, 渐改为航空信封, 并且说明以后不再用邮筒了。这个转变, 我不明确知道为什么, 因我没问过爸爸。但我猜测与他的年纪有关。上了年纪的人常会想到身后之事。写信记年和改用信纸信封都是为了后人的方便。爸爸做事一向深谋远虑, 为他人着想, 此一例也。

爸爸之爱收信, 在《雅舍小品》初集《信》一文中描写得淋漓尽致。他收信时心情之迫切和发信时不相上下。邮差前脚刚走, 爸爸就已飞奔出去取信了。如果由家人代取, 最好三脚并两脚, 赶到信箱, 将信取出, 乱七八糟一大堆一古脑儿全部交给爸爸, 由他分发, 他要先睹为快。若有人有同癖, 也要先睹为快, 或慢条斯理, 让爸爸干等, 他会十分光火。爸爸是个十分心急的人, 得自祖父真传。我曾见过一位真沉得住气的先生。他看到信件不慌不忙, 慢慢分类, 置于桌上。然后烧一壶开水沏茶, 看电视新闻, 然后吃晚饭, 饭后悠哉悠哉的拆阅信件, 修养可算到家了。

爸爸的家书内容丰富, 笔调生动。读其文如人在室, 阅其字如音在迩。我与爸爸30年来聚少离多, 全以纸笔代喉舌。唯因书信频繁, 内容巨细靡遗, 不见面反而比见面彼此了解更深。因为有时表达灵魂深处的感受, 笔谈胜面谈。

爸爸强调写抒情文章要细腻。他自认《槐园梦忆》还不够细腻。若论细腻我想他的家书可称细腻, 因为不是为发表而写, 可以百无禁忌, 直言无隐。鸡毛蒜皮, 包罗万象, 调侃谐谑, 异趣横生。但有时, 轻轻的几句淡描, 勾出了悽怆悲戚的心境, 铁心人也会为之动容。我想好信恰如好文, 但求其真。

爸爸的信如其散文, 文白相掺。常引古人句, 或吟诗填词以抒情。但几无例外, 所有诗词皆为感伤之作。不知为什么, 人在得意快乐时就没心思去咬文嚼字的寄情诗词了。

爸爸有藏信癖 (见雅舍小品《信》) , 但藏信标准并不全符《信》文中所提各点。常有例外。依我旁观, 例外每出于一个“情”字。如果爸爸对写信人有情, 不管是恭楷、潦草、横写、竖写、有无标点, 一概收。一收就是一辈子。爸爸早年最大的收藏当推爸爸留美时爸妈互写的情书。那是份量很重的一大捆信, 密藏在一个细长的小柜中。这个小柜在有雕木罩盖的古式大床的两侧下方, 小柜没有锁。尘封的那捆信就藏在小柜深处, 外面放满了妈妈的鞋。我小时喜欢趁妈妈不在家时, 偷穿妈妈的高跟鞋, 没想到把鞋取出后, 发现在黑洞洞的柜底有一大卷纸。我用长棒把它钩了出来, 信纸上全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那时, 我太小, 还不识几个字, 更不明白什么叫情书, 只知道有些神秘, 很害怕。所以, 一声不响的又把信放回小柜最深处, 佯作不知。1948年冬, 爸爸仓促离平时, 付之一炬。为了此事, 妈妈十分伤心。

爸爸珍藏的朋友的信不多, 但是很精。有几封信已发黄虫蛀, 更显珍贵。1968年, 我向文墨轩萧老板习裱画, 顺便为爸爸的旧信托裱, 得以留存。已陆续在爸爸写的纪念文字中发表。

爸爸最后想要珍藏的信是他自己写给我的家书。30年来已积存逾千封。爸爸在世最后几年中, 每年都要盘问我是否收妥。我想他如此珍惜他自己的信, 恐怕也是一个“情”字吧!

爸爸的打字机

我不知道我几岁开始记事, 总之, 抗战以前的事是非常模糊的。那时我住在北平的老家, 只有几桩事似乎依稀有些印象。其中之一是一种熟悉而又神秘的声音, “嗒嗒嗒, 嗒, 嗒嗒嗒嗒嗒, 嗒……”单调却有节奏。这种声音时时自小南屋传出来。小南屋是一间阴暗、坐南朝北的房间, 窗外有四大棵十分茂盛的紫丁香树, 使光线更不易照入屋内。窗下还有一畦玉簪花, 花开时, 异香扑鼻。这间屋内有一种特殊的气味, 也许就是“书香”吧!一进门, 左手靠墙是自地到顶棚 (南方语为天花板) 的大书架, 看不到墙。右手是一个非常大的两人对面坐的写字台。写字台上有书、烟灰缸、文竹之类的摆饰, 还有毛笔架、砚台和一个绿色的小水罐, 罐内有一铜质小勺。写字台的正中常摆着那个会发声音的神秘的机器。在那时, 我幼小的心灵里, 这个机器与核子反应炉一样伟大。它代表着一个深不可测的知识领域。这个机器是爸爸的玩具, 我是不能玩的。我知道。所以我特别想玩。我仿佛记得, 我趁爸爸不在时, 偷偷进去摸过机器上的圆形键盘, 对这个黑色高高的机器充满敬意。家中唯一可以与这架机器媲美的是妈妈的胜家缝纫机。

在抗战期间, 爸爸只身远走后方。爸爸走了, 那“嗒嗒嗒”的声音也没有了。小南屋一直空着, 屋里更黑。阴凉凉的。我很少进去。抗战胜利后二年, 我们全家又回到北平的老家, 小南屋的主人又坐回他的老位子。不知从什么地方又把那架出声的机器请出来了。于是, 我又听到了那熟悉的“嗒嗒”之声。但是, 神秘感没有了, 原来是一架英文打字机!键盘上面的字我也都认识了。虽然如此, 想玩打字机的心情并未稍减。

1949年我和爸妈到台湾, 只带了随身衣物, 打字机当然就留在老家了。此后, 爸爸任教师大, 课余为远东图书公司编初中英文教科书, 贴补家用。因此, 家中又添了一架打字机。爸爸做事勤奋, 整天坐在打字机前。我很少有机会玩一下向往已久的玩具。那时, 我已上高中二年级, 认识了几个英文字, 更觉手痒。后来, 在暑假里我下决心要学打字, 使向爸爸请求, 准我玩他的打字机。爸爸说可以, 但是不能妨碍他的工作。在不妨碍他工作的条件下, 唯一时间是他午睡的时刻。于是, 我天天盼望着午饭后的那一小时, 爸爸去午睡, 我就坐上他的宝位 (只是一把破藤椅) , 找一本英文书, 就照着一个字母, 一个字母的打将起来。初学时记不得字母位置, 找半天才能“嗒”一声打出一个字母, 又过半天, 再“嗒”一声。虽然学得很慢很辛苦, 可是乐在其中。一小时很快的就过去了。爸爸要回来工作了, 我只能让位。如是者一连好几天, 爸爸终于沉不住气了。爸爸说:“小妹, 你学打字是可以, 能不能请你打快一点?我刚要睡着, 你就‘嗒’一声, 把我吵醒, 我就等着你的下一声, 等不及, 刚睡着, 你又‘嗒’一声!”我不禁哈哈大笑, 看着无可奈何的可怜爸爸, 充满爱怜的向我抗议。不知爸爸牺牲了多少个午觉, 那个暑假我总算玩够了打字机, 一偿夙愿。现在回忆近40年前的往事, 那个打字机, 那破藤椅, 爸爸在隔室地上 (榻榻米) 辗转反侧, 不能成寐的情景, 不禁心酸泪下。自我长大后, 我不记得爸爸曾对我责骂过。为了成全我, 事无巨细, 他总是忍耐。

自从我学会打字以后, 爸爸就渐渐依赖我为他清洗打字机和换色带。日久天长, 依赖成性, 爸爸索性认为保养打字机是我的专职。我也很得意, 被爸爸如此重用。后来, 我到美国读书, 一去几年。爸爸的打字机没人管了, 他只得自己动手换色带。每次家信中都抱怨, 他有多么的笨手笨脚, 弄得两手全黑, 一塌糊涂。我只知道他在想我。

爸爸在编字典的那些年里, 经常日以继夜的在打字机前工作。我家的女佣人不懂英文, 也不明白稿子是什么。她只知道梁先生在那架机器上打, 还不停的写。然后, 有人到家里来把那些纸都取走。过几日, 又有人送钱到门口。这位天真的女佣人日久生疑。终于忍不住, 一日, 开口问妈妈:“太太, 先生整天在家打字, 写字, 不出门。过不久就有人到门口送钱给他。我能不能问问, 他到底是做什么的?”妈妈为她解释先生是鬻文为生的。女佣人恍然大悟, 对那架打字机顿生好感, 赞曰:“噢!那打字机原来是印钞票的!”

就靠这架印钞票机, 我家生活渐渐自贫乏进入小康。印钞票的工人头发渐渐的稀疏了。岁月在那“嗒嗒”声中逝去。

1963年, 我携长子君达返台探亲。时君达刚满两岁, 是妈爸亲眼见到, 亲手抱到的第一个孙辈。自然宠爱非凡。爸爸为了不受家人干扰, 工作时常把书房拉门紧闭。但是却关不住那“嗒嗒”之声。君达在美国生长, 天不怕, 地不怕, 想干啥就干啥, 拉开书房门, 伸头进去, 说:“公公, 打字机, 打字机!”这是君达第一次说出三字词汇, 引得公公大笑。一把将君达抱起, 祖孙二人大玩打字机。我看得目瞪口呆。我等到16岁才能玩爸爸的打字机。此子两岁就可以用小手指乱按一通!时代变了!以后的廿余年中, 爸爸常提起君达说“打字机”时的日子, 怀念他初做祖父时的甜蜜。

时代真的变了, 手动打字机很快的被淘汰了。我买了一架电动打字机给爸爸, 我以为他会喜欢, 但是爸爸怕“电气”, 凡属“高级科技”的玩意儿一概束手。后来, 我建议买个英文文字处理机 (Word Processer) 来玩时, 爸爸连呼“万万不可”!只得作罢。

爸爸故后, 我伤心地整理爸爸留存在我家的衣物。在他的书柜里还存着一架破旧不堪的打字机。我打开盒子看着那磨损的键盘, 剥落的油漆, 只有我会给他换的色带……引起我一连串的回忆。在我心的深处又响起了那神秘的“嗒嗒”之声。

听故事

爸爸一生教书为业, 全靠三寸不烂之舌, 话古道今。在课堂上, 时而道貌岸然, 时而谈笑风生。据听过爸爸讲课的学生说:“上梁教授的课是一种享受。”我从来没有机会坐在爸爸教室中旁听过, 但是听爸爸在家中的“即席演讲”却是家常便饭。

爸爸心情好的时候, 喜欢讲故事。听众无需多, 只要聚精会神, 依故事情节作适当的反应, 爸爸就会愈讲愈卖力, 甚至会比手划脚, 载歌载舞, 表演起来。讲毕, 他会浑身大汗, 气喘吁吁。妈妈这时一定会端上香片一杯给爸爸润场。

我记得爸爸有两位忠实听众。一位是陈之藩先生。陈先生怕鬼, 所以爸爸最喜欢给陈先生讲鬼故事。爸爸常讲的是“赶尸”的故事。大意是“赶尸”的人夜间休息时, 命一排排的尸体靠墙站立, 第二天再接着赶尸。陈先生每次听说要讲鬼故事, 就立刻用双手堵住耳朵, 苦苦哀求不要讲。但是他从来没有逃走过, 只是急得乱跺脚。等到故事讲完, 陈先生告辞时, 多半已夜深人静。巷内映着谈黄色的路灯, 阴森森的使人毛骨悚然。达时我们互道晚安, 爸爸必定要郑重忠告陈先生走巷子当中, 别撞倒墙边立着的僵尸。然后宾主尽欢而散。

另一位忠实听众是爸爸清华同学徐宗涑伯伯之次子徐世棠先生。1949年夏, 我家初迁台湾, 世棠常骑自行车来我家央请爸爸讲故事。爸爸看他冒暑前来, 从不忤其意。闲话家常之后, 必定为他来个“专题演讲”, 讲题多半是《西游记》《三国演义》或《水浒传》中之一段。我每次必列席旁听, 妈妈则负责茶点。

爸爸讲故事不注意细节。故事大致不差即可, 常常为适应听众兴趣及智龄, 加油加醋, 使故事更加生动。有时也会作茧自缚, 不得圆场。有一次, 爸爸给孙辈讲司马光打破缸的故事。这故事本太简单, 不够满足孩子们的胃口。所以爸爸临时在水缸中加了几条金鱼, 随后也就忘了交代。没想到故事讲完后, 孩子问:“那几条金鱼是不是干死了?”

记得抗战前, 我小时候, 住在北平。爸爸常在临睡前给我们三个孩子讲故事。我们最喜欢挤在爸爸的床上, 甚至钻到他的被窝里听故事。我最小, 最爱哭。每讲到悲哀处, 我会情不自禁, 一掬同情之泪。妈妈在旁必会骂道:“叫你哄孩子, 怎么又惹小妹哭了!”于是爸爸立刻见风转舵。我那时听的故事都记不得了。只有一个故事印象深刻, 至今不忘。那个故事是一个孩子走丢了, 找不到妈妈了。…… (我开始哭) (经过妈妈骂过之后) ……爸爸说后来有人在那孩子的额头上贴了一张邮票, 就把他寄回家去了。 (我又破涕为笑)

抗战胜利后, 举家自渝返平。我们又恢复了晚上挤在爸妈卧房听故事的老习惯。爸爸有一天讲了一个很长的故事。我困极了, 就蜷曲在爸身旁打瞌睡。故事讲完后, 爸爸说该睡觉了。我实在不想动, 就假装睡熟了。爸说:“不要吵她, 我抱她上床去睡。”哥姐大为反对, 说我装睡。结果还是爸爸抱我上了床, 给我盖了被子。我甜蜜地睡去。一直到今天, 我还记得这一幕。我从来没有过严父, 我只有慈父和慈母。

1970年妈爸来美游历, 又得与我们欢聚。每晚爸爸都要为孙辈讲一个故事, 我负责录音, 计划将来或可成集。如此断断续续录了十数段。后来孩子大了也就停止了。如今, 双亲均已作古, 整理相片, 重听录音, 音容宛在, 往事如烟。逝者已矣, 生者何堪?

爸爸有时讲故事是动真情, 声泪俱下的。我小时听到过爸爸清华同学张心一的故事。张老伯为人清廉, 正直不阿。张老伯的故事是我听过的所有的故事中最动人, 最使我不能忘怀的一个。但是年代久了, 故事的细节已淡忘, 所以1986年, 我赴台探望爸爸时特别请他再为我讲述一遍。我们父女二人当时在369楼上吃汤包。爸爸一边吃一边娓娓道来:

“张心一曾任甘肃省建设厅厅长。某日独自骑摩托车至乡间视察。遇上土匪一伙。被擒, 绑于树上。匪徒此时拟宰羊烧而食之, 苦无利刃割肉。张说有好刀一把可供使用。匪取而试之, 果锋利无比, 因而开始交谈, 询之职业, 告以为建设厅厅长。匪问:“你难道就是张心一吗?”曰:“然。”匪仍疑, 验明证件始信。匪大窘, 张心一是有名清官, 怎可冒犯。立即松绑道歉, 并享以烤羊肉, 护送到县城城门下, 告辞而别。”

说至此, 汤已冷, 茶亦凉, 我听得入神, 早已忘却吃饭。爸爸又接着说下去:

“张心一曾任银行稽查。某日, 被银行界大亨邀约饮宴。张未到席, 后询以何故, 张曰:‘我是稽查, 怎可吃他们的饭。吃了饭, 将来查账不好意思。再者, 我已领了出差费, 其中包括伙食费, 怎可再接受招待?’结果张在路旁小食摊上充饥果腹。”

说到这里, 爸爸说不下去了, 他想念他的老友, 只今生无缘再聚首矣。稍息片刻, 爸爸又告诉我两桩张老伯的趣闻:

“某年, 张心一住在上海国际饭店, 出门后不得归。因衣衫简陋, 不似贵宾。后验明正身仍不得入。几经交涉, 警卫勉为其难, 命其自后门入。”

“张心一爱吃生葱大蒜, 而夫人长于上海不吃葱蒜。婚后生活为此十分苦恼。一日, 到我寓所, 索大饼葱蒜数盘, 狼吞虎咽, 大快朵颐, 食毕扬长而去, 日后音讯杳然……”

爸爸言及此, 已老泪纵横。我也为张老伯的高风亮节感动得泫然泪下。邻座食客为之愕然。

1987年7月我赴大陆旅行, 趁便至北平拜见久仰的张心一老伯。张老伯已年逾90, 走路毫无蹒跚之态, 若60许人。我与张老伯初次见面, 直陈仰慕之情。孰料张老伯笑谓:“我有什么好看?我是个怪物。”

我对爸爸讲的故事中的细节, 常有怀疑。但我认为无伤大雅。讲故事不是写历史, 是趣味、是教育, 目的达到则无憾矣!

爸爸的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很难描述, 绝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因为性格是多层次的, 因年龄环境之更迁常有转变。对一个人的认识愈肤浅愈易下评语, 因为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 三或四, 认识深了, 似乎找不到一句适当的词句可以概括的描述一人的全貌。

我认识爸爸, 可以算不浅了。所以提起笔来竟寻不到词句形容他的性格。我若说爸爸很风趣, 我曾见过他严肃的一面。若说他开通, 我可以举例证明他有时也很顽固。若说他慈祥, 他也有冷峻, 令人不寒而栗的片刻。若说他勇敢, 他胆怯时也不少。若说他旷达, 我知道他有打不开的情结。他曾及时行乐, 也曾忧郁半生。他为人拘谨, 有时也玩世不恭。他对人重情, 也可以绝情。我想这就是我对爸爸性格的最忠实的描绘了。也许在许多人们心中爸爸是一位可敬的教授、学者、作家、长者。而对他有某种框框式的期许, 但是所有世界上的教授、学者、作家、长者都是有血肉之躯的人, 也正因为如此, 他们才能体会人生, 享受人生, 创造人生, 忍耐人生。他们所留下的文字才会深刻动人。

知爸爸最深的当首推妈妈。妈妈虽已去, 我仍可借用妈妈的一句名言来形容爸爸的性格, 就是“宁死棒儿骨”!这大概是一句故乡土语, 表示性格倔强到不可理喻的地步。我认为这句话不但一针见血而且传神。爸爸之倔强不服输是他多面性格中很突出的一面, 这种气质一直影响他做人做事到生命的终点。

爸爸年轻时头发又黑又多又硬, 耳壳紧贴头皮, 非常硬挺, 我常用手指去扳动他的耳壳, 试试到底有多硬, 笑问:“爸爸, 你的耳根子怎么这么硬啊?”北平土语“耳根子硬”是不听人劝之意。后来爸爸老了, 头发日渐稀疏, 而且变得十分细柔, 耳壳也不那么硬挺了。但是他的“耳根子”还是很硬。

大约1979年左右, 爸爸到美国来看我。我和爸爸在君达卧室中闲谈。忽然爸爸若有所思的说:

“我这个人做事如果做错了———就一直错到底。”

我知道爸爸何所指, 无需说明。我们常常这样没头没脑的交谈, 无碍思想的沟通。

“那你不是太苦了吗?”我搭讪的说。

“那没办法。”爸爸斩钉截铁的回答。

“……”

“……”

我和爸爸长谈、短谈, 近些年来何止千百次。但是没有一次比这次的对话更简单明了, 给我的印象更深。这次的对话是一字不差的铭刻在心, 恐怕我一生也不会忘记。有人说爸爸这种倔强的性格是好汉打落牙合血吞。

倔强的人做错了事, 有时吃亏吃苦, 一直苦到底。但是如果做对了, 岂不是一直乐到底吗?所以爸爸就靠了这种倔强、固执、坚毅的精神排除万难, 完成莎氏全集的翻译工作, 写完英国文学史, 每天与懒惰决斗, 节节获胜。

篇4:《长相思》教学设计

1.能有感情地诵读《长相思》,并积累有关乡愁的诗句。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向榆关、心系故园的思乡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思乡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初读感知,了解词意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许多诗人词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他们的故园,请同学说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故园又是怎样牵动着他的愁绪呢?

(二)根据要求,读准《长相思》

1.自由朗读。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2.检查: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 3、读出味道: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注意把握朗读的节奏。

(三)联系背景,读懂《长相思》

1.长相思,思的是什么呢?(故乡)

找出相关的词句,课件出示这句——

(课件: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你能根据注释说说这句词的意思吗?

3.由此可以看出,词人的心,在哪儿?

(板书:心系故园)

词人这么思念故乡,那他一定是远离了故乡的。他人在哪儿呢?身向何处?到词中找到相关的句子。

4.在康熙二十年,三番之乱平定,国泰民安。第二年三月,康熙出山海关到盛京,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告祭祖陵,祭祀祖先。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行。这首词就是纳兰性德从北京到沈阳途中写下的。

人离家乡越来越远,心却更加思念故乡了。齐读这一句。谁能说出这一句的意思?

5.此时此刻,夜深了,他站在营帐外,看到了什么呢?(千帐灯)

为什么夜深了,仍然营火闪烁、无法入睡呢?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就是夜深千帐灯的原因所在。因为思念家乡,夜不能眠啊!

(四)小结

师:身向榆关,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思乡之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拓展延伸,领悟词情

1.此时此刻,词人想念着家乡,家乡的亲人可能在做什么呢?(也在思念他。还可能在干什么呢?)

(在皎洁的月光下聊天,小孩子们在追逐嬉戏,朋友在喝酒吟诗……)

好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哪!

2.引文拓展

而词人在向着山海关进发的途中,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叨叨,有的只是——山一程,……

这里,没有孩子的追逐绕膝的天伦之乐,有的只是——山一程……

这里,没有皎洁月光下和家人相偎依的幸福,有的只是——

这里,没有和朋友一起欢聚时的喝酒吟唱,有的只是——

是呀,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三、质疑问难,升华主题

(一)学生发问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去从军,为的是什么呢?

──什么时候能结束使命回家去呢?

──你在行军途中,有没有发生什么令人高兴的事呢?

……

(二)亲人发问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妻子、父亲、儿子、兄弟、朋友)

师引读:

长亭外,古道边,杨柳依依,依依不舍的妻子深情地问他──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萋萋,天真的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他──

长亭外,古道边,秋风瑟瑟,头发花白的老人问他──

(三)作者反问,升华主题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四)小结

师:就这样,作者把自己对故园的无际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长相思》中。这就是作者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原因,这就是作者为什么那个梦会破碎,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

师:现在,知道纳兰性德的相思为什么会这么长吗?让我们带着这种长长的思念,再读——长相思

师:让我们带着对故园无限的思念,深情地背出这首词——

四、作业

1.收集摘录有关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2.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

板书:

长相思

纳兰性德(清)

思乡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篇5:长相思教学反思

想起要上此课,就观了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并相应做了些记录。边听边感叹,上得真好,早听就好了。王老师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这首词的朗读,读的次数非常多,读的要求与层次在不断提高,如果细数应该多种形式读了几十遍;老师研读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真的是顶呱呱,这首词的核心内容被他囊括成两个问题:纳兰性德身在何方?心又在何方?直指诗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当然接下来的闭上眼睛想象画面,练写作者的家乡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叩问作者为什么不回家,继而领会他不是“轻别离”,而是保家卫国,重任在肩,如同剥笋一样,让大家看到诗人及作品的最本质,水到渠成。遗憾的是这堂课整整上了六七十分钟,而我的课堂只能四十分钟,移植,删减,取其精华,于是我信心满满地等待着上课铃声。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1、上课伊始,也学着让学生读,读准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这是初读,多种形式,直至读准、读熟。我的指名读与齐读等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把握好,不到位,读得还不够,因为还有学生读错。)

2、然后,我也像王老师一样问:“词读到这,你的脑海里边留下什么印象和感觉?”,这是学生对诗的整体把握和整体印象,学生答“对家乡的思念,梦做不成,觉睡不好”以后,老师接着说,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字里行间。(读熟后的整体感受,再带着感受读。现实中,学生读得不够入情,没有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或者有体会的不多,还是有点流于形式。)

3、学生自学,同样像我上《渔歌子》一样,借助注释、插图,思考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我上《渔歌子》抛出了同样的问题,但是没有提炼,没有老师的深度引导,只停留在表面的字词句意思理解,而且这种理解是学生浅浅的,没有内化的,所以是失败的。名师就是名师,在这点上,他让学生反馈自学成果时,是提炼成两个问题:作者的身在何方?心在何方?这是老师深钻教材、巧妙处理教材的能力,也是我要花大力气补习的,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学生深刻领会到作者的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身心分离。老师再让孩子试着读一读那种身心分离的感受,并指名读。(更深的领会词意,再读出情感。学生两个问题解决,领悟到了,但是给读的时间还是不充分。)

4、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和情境?意在让学生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睁开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然后话锋一转,他的家乡又会是怎样的画面,在教师的语言创设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练笔。(此处省略,只让学生稍稍说想象到的家乡情景。)

5、学生反馈家乡的鸟语花香,亲情暖暖,接着,王老师调控节奏一转,整个课堂的情绪一变,“但是这样的情景都破碎了,在这里没有……,有的只是——读词;没有……,有的只是——读词,没有……,有的只是”学生深情款款诵读《长相思》。(此处设计很好,学生对身心分离体会得更深刻,朗读的情感更饱满。此环节已经没有时间了。)

6、反问纳兰性德:“为什么要从军,不早点回家?”引出纳兰性德的其他诗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员月,引申到当时的背景,作者是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保家卫国,重任在身。再读《长相思》(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词的感情。课堂上稍稍点到,觉得也可以了。)

诗词教学重在诵读,重在对其深厚情感的整体把握,老师看似有意引导步步深入,却又不露痕迹,这是最高明的境界。回首名师课堂,反思自己课堂,大体把握得还不错,但是需要加强的有如下几方面:

1、自己研读教材的能力还要加强。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多观名人课堂,多实践,争取每周上一节精心准备的好课,并撰写反思。

2、课堂的反馈机制和调控能力还要多加磨练。

3、还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

篇6:《长相思》教学反思

对于学古诗,学生已经习惯于读读诗句、说说诗意,理解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一节课下来,按道理说,学生已掌握得差不多了,但总觉得缺少些什么。细细想想,学生了解得只是表面的、肤浅的知识点,而没有真正地、深入钻进古诗句之中,因此学习起来平平淡淡。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教古诗词三首时,我进行了尝试。前两首《泊船瓜洲》和《秋思》让学生进行想象,但效果不太明显。而最后一首诗《长相思》有两个地方让学生进行了想象,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长相思》中第一句中描写将士们跋山涉水行军的艰难,如何让学生去体会呢?我引导学生说“你们想象一下,他们的行军途中会遇到什么困难?”经过几分钟的思考,有的学生说他们的鞋磨破了几双,有的说他们的脚磨出了鲜血,有的还想到了在翻山越岭掉到了山崖,有的则拿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对比……这些想象,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了当时在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将士们到边关应征的艰辛。

《长相思》中第二句中的“故园无此声”怎样来和将士们在野外露营对比来表现思念家乡呢?此时,我让学生闭着眼睛,想想将士们没有出征前在家里有哪些事呢?有的学生则认为:在寒冷的风雪之夜,儿女熟睡了,妻子在灯光下缝补衣服;有的则说一家老小正围着火盆说着话;有的说妻子和儿女盖着厚厚的、暖暖的被子做着好梦……学生的这些想象,是我没有想到,但我给他们提供了机会,那样他们的思维得以在更大的空间里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学《长相思》这首诗词,设计的两处想象,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将士们行军之难,思乡之深,比起干燥无味地讲解诗意,强加给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我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效果。

上一篇:世界水日国旗下讲话:保护水资源,争做环保小卫士下一篇:2022年_柯乡镇儿保考核评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