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2022-06-28

第一篇: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王崧舟—《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自由应答)听过。 师:好听吗?

生:(自由应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能受到大家的欢迎。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歌词)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1: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2:不眠。

师:难以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3: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4: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5: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感受“无眠”的滋味儿。 生:(齐读歌词)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钟声。生2:钟声。生3:钟声。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注意,这是古诗。你在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诗句)

师: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生1:枫桥寺。

师: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生1:钟声。

师: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生2:又到了寒山寺。 师:又听到了什么? 生2:钟声。

师:七年不变是钟声啊!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这番感慨。 生:(齐读诗句)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1:(朗读)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2:(朗读)百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生3:(朗读)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 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 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 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 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1: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写钟声? 生2:钟声的魅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呢? 生3:张继是谁?

生4:钟声为什么能够留传这么长的时间?

二、承:张继独听寒山钟

师: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生:(朗读全诗)

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全场掌声)

师: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生1:愁绪满怀。

师:好!这是你的感觉,你可以把这个词写在课文边上。 生2:孤独。

师:孤独,写下来。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3:静。

师:静?与众不同。什么“静”? 生3:安静。 师:比安静更准确的一种“静”? 生4:宁静。

师:我建议用“寂静”,寂寞的“寂”。行吗?好的,我们继续用词语捕捉自己的感觉。 生5:凄凉。

师:肚里没点东西的同学,是找不出“凄凉”这个词语的。好了,孩子们,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我想也不会。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都不会!那么,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呢?

生:(多数沉默,个别学生举手)

师:把手放下,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生:(默读,圈点批注)

师:(在巡视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动笔划了,这说明他的感觉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师:(继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在诗的旁边写批注了,很好,这说明他的思考正在被记录。

生:(在教师插话的引导下,纷纷开始写批注)

师:好!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读诗心得了。是吧?那么这样,我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好吗?就一个。注意听!我们知道,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继休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吧? 生:(自由应答)对。

师:但是,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 生:(自由应答)没有。

师:没有?你怎么知道的?诗中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哪个词? 生1:愁眠。 生2:愁眠。 生3:愁眠。 生4:愁眠。 生5:愁眠。

师:都是愁眠。是吗?来,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 生:(动笔圈出“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 师:给“愁眠”找个近义词,比如—— 生1:无眠。 生2:失眠。 生3:不眠。 生4:难眠。 生5:未眠。

师: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愁眠”这个词语。 生:(齐读)愁眠。 师:再读。

生:(齐读)愁眠。 师:把声音压低了,再读。 生:(齐读)愁眠。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咱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 生:月落。

师:(板书:月落)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枫树。

师:(板书:江枫)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江枫? 生:红红的。 师:那是被霜打过的缘故。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枫树—— 生:在瑟瑟摇动。 生:落叶飘了下来。

师: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渔火。

师:(板书:渔火)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 生:忽明忽暗的。 生:若隐若现的。 生:一点一点的。

师:改成“星星点点”的也许会更好,这些是张继因为愁眠而看到的。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板书: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板书:钟声)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 到客船)请把“钟声”圈出来。 生:(圈出“钟声”)

师: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 师:(板书:霜满天)大家知道,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 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师:对呀!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难道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生:因为张继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肯定跟张继的心情有关系,是吗? 生:是。

师: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 生:冷。

师:肯定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是—— 生:冷。 师:为什么?

生1:因为他很孤独。 生2:因为他考试落榜了。

师:看来你查过资料了。这只是一种可能,还可能因为什么呢? 生3:因为他思念他的亲人了。 生4: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无助。

师:身体感觉到的是一个“冷”字,心灵感觉到的更是一个“冷”字,于是,在诗人的感觉中,“霜满地”成了—— 生:(接答)霜满天。 师:哪里是霜满天啊?分明是“冷满天”啊! (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 生:(齐读)愁眠。 师:都伴随着—— 生:(齐读)愁眠。

师: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 生:(齐读)愁眠。

师: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 生:(齐读)对愁眠。

师:(板书:对)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对 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 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 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 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见《现代汉语小词典》(第4版)第156页

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下来的一些义项。想一想,你选第几个?

生:(看屏幕,思考) 师:有选第一个的吗? 生:(无人举手)

师:没有。有选第二个的吗? 生:(部分举手)

师:好,有十多个。你们为什么选第二个?

生:张继因为睡不着觉,所以能看到这些景色,他是面向着这些景色的。 师:有道理。那么,第三个有人选吗? 生:(无人举手) 师:也没有。第四个呢? 生:(部分举手)

师:哦,有二十多个吧。为什么选第四个呢? 生1: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

师:也就是说,在诗人的眼中,仿佛乌鸦也跟着他一起—— 生2:忧愁。

师:仿佛江枫也跟着他一起—— 生3:无眠。

师:仿佛渔火也跟着他一起—— 生4:孤独。

师:说得好!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 生1:寂寞。 生2:孤独。 生3:忧愁。 生4:凄凉。

师: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音乐响起,教师范读全诗)(掌声) 生:(随着音乐,学生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 生:(随着音乐,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高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高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低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音乐消失,轻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轻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掌声)

三、升:夜半钟声化愁眠 师:月亮已经落下去了,诗人还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了。

师:(擦去“月落”)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乌鸦凄厉的叫声也已经消失了。(擦去“乌啼”)那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

师:(擦去“霜满天”)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那瑟瑟的江枫看得清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清。

师:(擦去“江枫”)点点渔火忽明忽暗,若有如无。(擦去“渔火”)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

师:(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擦去“对”) (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钟声

师:突然,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

师: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在“钟声”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在“愁眠”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 (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钟声

师: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 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

师:好!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生1:(朗读)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单,就让我来陪伴你吧。(掌声)

师:好一个知冷知热的钟声!(笑声)

生2:(朗读)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是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呀。(掌声、笑声) 师:知足常乐,心平气和。多么善解人意的钟声啊!

生3:(朗读)张继啊张继,你的亲人在等着你回家,赶紧回去吧,赶紧回去吧!(笑声)

师:家是你永远的港湾,家是你永远的温暖!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当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款款消失的时候,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擦去“钟声”和“愁眠”)

四、转:月落时分听钟声 师:孩子们,其实“愁眠”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李白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杜甫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杜甫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诗人张九龄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张九龄的诗句)

师:也是因为愁眠,王安石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王安石的诗句)

师:还是因为愁眠,苏轼苏东坡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苏轼的诗句)

师: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 生1:明月。 生2:明月。 生3:明月。 生4:明月。 生5:明月。 生6:明月。

师: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那么,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诗人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了谁呢? (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张继的《枫桥夜泊》。 生:(齐读《枫桥夜泊》) 师: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 生:(齐答)钟声。

师: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 生:(齐答)钟声。

师:温暖张继这颗心灵的,还是—— 生:(齐答)钟声。

师: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生:(齐读《枫桥夜泊》)

五、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师: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听,八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听,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温暖的钟声在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孩子们,这就是经典!(板书:经典)这就是文化!(板书:文化) 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 生:枫桥。

师: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

生:(齐答)《枫桥夜泊》。 师:来,我们一起边走边吟—— 生:(集体背诵《枫桥夜泊》)

师: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你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热烈的掌声) 最后板书: 经典! 文化!

第二篇:《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师:看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枫桥在哪儿?

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还有谁要问什么?

生: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

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生读诗) 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 学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学生试读

师:乌啼--,钟声-- (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

师:月落,夜半,城外。 (生跟读,声音短促)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些韵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

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群乌鸦飞过来的景象。 师:她看见了月落,还听见了什么?(板书:月落)。 生:乌啼。板书:乌啼。

师:还有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师板书:寒山寺、钟声。

师:什么样的钟声?

生:清脆、明亮、悦耳…… 师:谁接着说-- 生:我看到了渔火。板书: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呢?

生:点点的渔火。一闪一闪的渔火。 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 师:霜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很寒冷。

生:张继的客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边的枫叶。枫叶火红火红的,一片片落下来。 师:你说得真好!诗人的心里会怎样? 生:温暖。

师:也许是温暖的,也许还会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的,听到的,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这是一幅宁静、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呢?

生:月儿已经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夜半的钟声敲响,这个声音使夜显得更加宁静。 师: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生:思乡),有点儿(生:忧愁),有一点儿(生:孤独),有一点儿(生:寂寞)。

师:作者通过这几个意象--月落、江枫 霜满天,渔火、客船 、寒山寺,乌啼、钟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秋夜图呢?

生: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师: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 生:愁。(板书:愁)

师: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张继,您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呀? 生:已经愁到了怎样的地步?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我三个一起答,乌鸦啼叫,寒风正在把秋霜布满云天,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家灯火,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思乡之愁。

师:他读出了乡愁,真了不起!还有谁读出了怎样的愁? 生:孤独之愁。 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怎么说?

生:半夜一个人坐在船上,没有人陪他。 师:还有怎样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

师:对,寂寞之愁。在这里,还有一种愁。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背音乐《二泉映月》起) 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孩子们,还有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

师: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刚才通过同学们的读书、感受,我们知道了漂泊异乡之愁,思乡之愁,孤独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在这万籁寂寥中,(课件播放钟声:"咚--咚--")从寒山寺传来了夜半钟声,伤痛的心,又被轻轻地碰撞,张继的心随着钟声飞远了,会飞到哪儿? 师:你说会飞到哪儿? 生:家乡。

师:会飞到家乡! 生:故乡。

师:对,故乡。那好,请你想象张继的心飞回到故乡,与故乡的亲人,与故乡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请拿出笔,笔记本,想一想张继在家乡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想象写一段话。 学生写头脑中想象的情景。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

师:谁来说一说那是怎样的画面?

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张继和他的朋友在火炉旁,把酒颜欢,听着家乡寺庙传出熟悉的钟声。

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张继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着粉红粉红的桃花,和朋友们吟诗喝酒,高兴得流连忘返。(掌声)

生: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张继和家人、孩子在桂花林里赏桂花,孩子们在树下嬉戏,大人们坐在一起看着,谈着。花香扑鼻,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掌声) 师:真是其乐融融的景象啊!

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张继带着他的家人到花园里赏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诗作对。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此时此刻,张继却独自乘坐客船漂泊在枫桥边,他能怎么样呢?心中能不愁吗?能不对愁眠吗? 师:正在这时,(播放钟声:"咚--咚--"),钟声一声声、一下下,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古典音乐《汉宫秋月》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对愁--眠--"读得特别好) 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们背诵诗句。 学生背诵。

师: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边背边想想象情景。 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

师: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金榜上的状元是谁?哈哈,管他是谁,今天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张继和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再次背诵这首诗。 学生深情背诵。

师:张继的这千古一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根据《枫桥夜泊》创作的书法作品。聆听《枫桥夜泊》这首歌曲。 课件播放《枫桥夜泊》歌曲,展示书法作品。 师:边欣赏边展开想象,你可以走得很远。

歌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三幅作品中,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边),这两幅是现代作品。同学们欣赏了书法作品,听了音乐,学了诗,说说你心中的感受。 生:心里很宁静。

四、布置作业。

师: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几道作业:

1、以《枫桥夜泊》为题材创作硬笔书法作品。

2、根据诗意创作一幅图画。

3、诗配画,制作一张精美的书签。

4、学唱《枫桥夜泊》这首曲子。你们可以从中选两项完成。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今日用大师 明日做大师!

第三篇:特级教师王崧舟《枫桥夜泊》课堂实录

一、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没听过。

师:这是一首经典的歌曲,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谁来读一读?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朗读歌词)

师:读得不错!谁来体会一下,诗中有一个词叫“无眠”,什么意思?

生1:无眠就是睡不着觉。

师:对,就是睡不着觉。为“无眠”找一个近义词。

生2:失眠。

师:无眠就是失眠,就是睡不着觉,就是难眠的意思。

师:看看,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留连的钟声。

生2:留连的钟声。

生3:留连的钟声。 生4:钟声

师:没错,是钟声,是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钟声是从哪儿传过来的呢?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有一位诗人叫王士祯,他在一首诗中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有点味道,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

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请坐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钟声。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大家看,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等啊盼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三千六百五十个日日夜夜。来,我们一起读一读体会一下诗人的这种经历。

生:(读) 师: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在一首诗中也写过这样的钟声,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好一个“月落乌啼又钟声”,听一听这是哪的钟声? 生:还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他没说是寒山寺的钟声,你怎么知道是寒山寺的钟声? 生:高启说过“几度经过忆张继”,张继写过一首《枫桥夜泊》,所以知道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没错这就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诗人就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1:张继。

师:谁? 生2:张继

师:我们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奇怪呀,这是人为什么会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这张继和寒山寺的钟声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西风只在寒山寺, 长送钟声扰客眠。

——【元】顾瑛《泊阊门》

师:其实还有比这更早的,早在六百多年前,元朝有位诗人,谁?

生:顾瑛

师:对,顾瑛,他写过一首诗,在他的诗中又写到了寒山寺的钟声。谁读一读?

生:(朗读)

师:你看,又是寒山寺的钟声,这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有多少客人在寒山寺的钟声中无眠呢?使人难以入眠呢?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也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诗句)

师:从诗中看,七年之前的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生1:寒山寺。

师: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生1:钟声。

师: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生2:又到了寒山寺。

师:又听到了什么?

生2:钟声。

师:枫桥寺就是寒山寺,寒山寺就是枫桥寺。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其实“七年”还可以变,如果把它变成“十年”,想一想,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又会怎样写呢?

生1:(朗读)十年不到枫桥寺,夜半钟声扰客眠。

师:自己编了一首诗,其实没有这个必要。我读上半句,你读下半句,你试试看。十年不到枫桥寺——

生1: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为什么可用这一句?

生1:因为许多人到过枫桥寺,可是半夜的钟声是不会变的。 师:你注意到没有诗句中有一个关键的字眼,谁读出来了? 生1:依然。

师:没错,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再变一变“十年”变成 “百年”,百年不到枫桥寺——

生2: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千年不到枫桥寺——

生3: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没错,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所以陈小奇写到——(生齐读)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所以两百多年前的诗人王士祯写到——(生齐读)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所以六百多年前的诗人顾瑛写到——(生齐读)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所以八百年前的诗人陆游写到——(生齐读)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有什么样的问题?

生1: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不管几百年几千年,喝多时人来到这儿都非常留恋这的钟声,到了寒山寺都会写诗?

师:问得好啊,她把钟声和那么长的时间联系起来了。她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诗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写到寒山寺的钟声?这是她的问题。你们的呢?

生2:为什么他们提到的钟声都是他们在晚上听到的钟声? 师:对呀,你对钟声产生了疑问,为什么所有的钟声都是在夜半呢?

生3: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敲钟的时候诗人会失眠呢?

师:为什么钟声总是跟失眠,跟难以入眠连在一起呢?好,太好了!

生4:我想问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这么多的诗人来写诗?

师:太好了,她把钟声和那么多诗人联系在一起,发现了她自己的问题。

二、承:张继独听寒山钟

师: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连在一起,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息息相关。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枫桥夜泊》这首诗。要求:自由读,反复读,把它读清爽了、读顺口了。

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师:读得很投入,看到这里就是一种享受!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好!字字有诗意。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生:(朗读全诗)

师:好一个“夜半钟声到客船”啊!味道读出来了,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

师:我们反过来,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

师:好极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整首诗。

生:(齐读诗歌)

师:这首诗反反复复,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我想提问一下,你有什么感觉?用一个词来形容形容自己的感觉。

生1:我感到诗人的烦闷和凄凉。 师:说了两个,选一个。 生1:凄凉

生2:忧愁。

师:忧愁。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3:凄凉。

生4:幽静。

生5:思乡。 生6:忧愁。

生7:我感到了夜晚的宁静。

师:来,把自己的感觉带进去,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齐读诗歌)

师: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比如: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还有,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凄凉的感觉吗?

生:(自由应答)不会。

师:也不会!那么,为什么你读《枫桥夜泊》却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多数沉默,个别学生举手)

师:把手放下,请大家静静地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中的哪些地方哪些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请大家静读《枫桥夜泊》。

生:(默读,圈点批注)

师:(在巡视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动笔划了,这说明他的感觉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师:(继续插话)有的同学不但划了,开始在诗的旁边写上了些批注。很好,这说明他的感受正在转化为他的理解。

生:(在教师插话的引导下,纷纷开始写批注)

师:好!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读诗心得了。是吧?心得如何呢这样,我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好吗?就一个。注意听!我们知道,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息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对吧?

生:(自由应答)对。

师:但是,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

生:(自由应答)没有睡着。

师:没有?你怎么知道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

生1:愁眠。

生2:愁眠。

生3:愁眠。

生4:愁眠。

师:都是愁眠。是吗?来,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

生:(动笔圈出“愁眠”)

师:一起读。 生:愁眠。 师:再读。 生:愁眠。 师:再读。 生:愁眠。

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1:“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不能入睡的人。

生2:忧愁而睡不着。

师:给“愁眠”找个近义词。

生1:忧愁。

师:不对,给“愁眠”找个近义词,“愁眠”。

生2:忧眠。

师:你自个发明的词,其实现实有啊。

生3:失眠。

生4:无眠。

师:“愁眠”就是失眠,就是无眠。那是因为忧愁而失眠,因为忧愁而无眠,因为忧愁而难以入眠。愁眠的人是谁?一起说。生:张继。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生:张继看到了一轮残月。

师:用诗中的一个词说,看到了—— 生:月落。

师:(板书:月落)愁眠啊愁眠,就这样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1:渔火。

师: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枫树。

师:(板书:江枫)谁能形容一下,怎样的江枫?

生:火红的江枫。

师:那是秋天被霜打过的时候,枫叶是火红的。江边的枫树像一团火,在黑暗中摇曳,瑟瑟地颤抖,是吗?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在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之间,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1:他看到了江中闪烁的渔火。

师:(板书:渔火)那是怎样的渔火?

生1:渔火想在黑暗中发光的星星一样,就在江面上。

师:像星星一样闪烁,对不对?再思考一下。

生2:像萤火虫似的,忽明忽暗,忽闪忽现。

师:大家看,在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之间,诗人看到了凋零的、瑟瑟的江枫,看到了点点的渔火。你想一想,此时此刻他的心里会感到什么呢?

生1:我认为诗人此时心里非常的孤单。 生2:我感到诗人此时心里非常的忧愁,因为他睡不着觉。 生3:我认为此时诗人有点伤感。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又听到了什么?

生:乌鸦的啼叫。

师:(板书:乌啼)一声凄厉的叫声,划破了这个沉寂的秋夜,但是,当叫声过去之后,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

生:寒山寺钟声。

师:(板书:钟声)什么时候的钟声?

生:是在午夜,半夜的时候。

师:(板书:夜半

到客船)是哪里的钟声? 生:是寒山寺的钟声。 师:寒山寺在哪里? 生:在姑苏城外。

师:(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诗人还感到了什么?

生:满天的霜华。

师:(板书:霜满天)(形成如下板书)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 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就这样仿佛出现了问题,大家知道,秋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有诗曰:床前明月光——

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师:没错!怎么会是霜满天呢?写错了?感觉错了?

生1:因为霜把月亮光反到了天上。

师:你认为是一种视觉的错觉?谁还说说?

生2:我认为是这时的天空已经微微发白了,所以说是霜满天。 师:霜满天写得是天空微微泛白的色彩?尽管你的解释我是第一次听到,但是还得打一个问号。再想。

生3:我觉得月色朦胧感觉像霜满天。

师:秋霜落在这大地之上,又是在午夜时分,看到霜你感到的是什么呢?

生1:就是有思乡之情。 生2:我感到十分凄凉。

师:很冷很凉很寒,所以是霜满天。哪里是霜满天,而是寒气满天,霜气漫天。

师:(指着板书)看黑板。因为愁眠,诗人看月落、看江枫、看渔火,却是愁上加愁;因为愁眠,诗人听乌啼、听钟声、感霜气,那是冷上加冷。而所有的这一切的景物,诗人却用了一个字来形容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字就是——

生:对。

师:(板书:对)(形成如下板书)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你怎么理解?

生1:因为作者写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为了衬托出他的愁眠。 生2:我觉得如果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一种“因为„„所以„„”的句式。因为他看到许多景物,所以他愁眠。

师:有人说“对”就是“伴”的意思,陪伴的伴。(板书:伴)不信你把“对”换成“伴”,再读一读。读整首诗。

生:(朗读) 师:通吗?行吗? 生:有点不一样。

师:体会什么味道不一样?

生:我认为“对”字更能显现他的愁。 师:为什么“对”字更能显现他的愁呢? (有部分同学举手)

师:把手放下,我们这样死抠字眼,是读不好书的。我们一起来想象一下,张继背井离乡、浪迹天涯。这个晚上,月落乌啼霜气满天,面对着江枫,面对着渔火,此时此刻张继却睡不着觉。睡不着觉,他最希望谁能来陪伴他?

生1:他的亲人,他的朋友。 师:说具体点,比如说—— 生2:比如说,他的父亲或者母亲。 生3:还比如说,他的哥哥姐姐。 生4:他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 生5:他的妻子。

师:他的妻子在吗?他的父母在吗?他的朋友在吗?有人陪伴吗?

生:没有。

师:只有“对”(圈出“对”)这个凄清的夜晚,这个愁闷的夜晚,和张继相对的只有——

生1:愁眠。

生2:江边的枫树和闪烁的渔火。 生3:已落下的月亮和乌鸦。 生4:只有满天的霜华。 生5:只有寒山寺的钟声。

师:这样对呀, “对出”了诗人心中的无限——

生1:忧愁。

生2:伤感。

生3:思乡。

生4:苦闷。

师:因为无限凄凉,因为无限伤感,因为无限苦闷,这时候诞生了——(音乐响起,教师范读全诗)

生:(随着音乐,学生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月亮西沉,乌鸦声声,霜气布满天地之间;江枫瑟瑟,渔火点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划破了沉寂的秋夜,来到了张继的客船之上。睡不着觉啊,睡不着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张继不禁在自己心中轻轻的吟唱——

生:(随着音乐,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高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高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低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音乐消失,轻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轻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掌声)

师:诗就这样诞生了。

三、升:夜半钟声化愁眠

师:大家请看,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看见月亮升起又看见月亮落下去。月亮落了,还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了。

师:(擦去“月落”)乌鸦凄厉的叫声过去了,还有鸦啼的声音吗?

生:(自由应答)没有。

师:(擦去“乌啼”)那霜气满天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

师:(擦去“霜满天”) 瑟瑟的江枫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看得清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清。

师:(擦去“江枫”)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看得见吗?

生:(自由应答)看不见。

师:(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还有那点点渔火,忽明忽暗,忽闪忽灭(擦去“渔火”)这天地之间还有什么可以对的呢?

生:没有啥。

师:(擦去“对”) 天地之间只剩下了什么? 生:愁眠。

(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师:突然,就在这个时候,你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

师:钟声啊,寒山寺的钟声,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声声敲在张继的心坎上。想一想那钟声好像在对张继说些什么?拿起笔,在空白的地方用上“张继啊张继„„”开头,那钟声仿佛在对张继说——

生:(随着音乐,想象写话)

师:好!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生1:(朗读)张继啊张继,一次的失意并不代表永远的失败,一次的落考并不代表一辈子的前途。你的路还很长,回家吧,你的妻子,你的儿女,你的亲人都在思念着你呢!继续努力吧!明天的阳光正在向你招手。不要再忧虑了,忘了它们吧,你的路还很长!(掌声)

师:好一个善解人意的钟声啊!钟声仿佛还在对张继说——

生2:(朗读)张继啊张继,没有父母、妻儿和朋友陪在身边,一定有很难以言表的孤独、伤感吧?就让这轮残月、乌鸦的啼叫、满天的霜华、瑟瑟的枫树、像一团跳动火焰的渔火,交相辉映。你独自一人乘舟停泊在岸边,虽然你这次考试落败了,可并不代表会一直这样。努力吧!加油吧!你一定会成功的!回去和你的父母、妻儿团聚吧!

师:听到了这样的钟声,我仿佛好受多了。那钟声好像还在对张继说——

生3:(朗读)张继啊张继,一次落榜不算什么,下次你要在努力,再考一次。这次落榜了,你要先回家与家人团聚,然后再努力,在考试。我相信你一定会考上的。

师:这善解人意的钟声,这温馨提示的钟声,陪伴着愁眠之人,温暖着愁眠之人,也因此深深化解了张继的愁眠。(擦去“愁眠”)

四、转:月落时分听钟声

师:孩子们,人人会有愁眠的时候,比如我自己。我想你们也会有愁眠的时候吧?谁来说一说?

生1:今天考试我有几道题不会做,晚上睡觉时,我还一直想着这几道题。

生2:看到恐怖的场面,晚上下的睡不着觉。

生3:又一次我妈妈又出差一个月,当她走半个月的时候,我因为担心她而“愁眠”。

师:孩子们,愁眠是人人固有的情感,从古到今人人都有过愁眠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尤其是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因为愁眠,李白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李白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杜甫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杜甫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张九龄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张九龄的诗句)

师:还是因为愁眠,王安石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王安石的诗句)

师:也是因为愁眠,苏轼苏东坡曾经这样写道——

生:(齐读苏轼的诗句)

师:明眼人一定看出来了,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

生1:月亮。

生2:月亮。

生3:明月。

生4:圆圆的月亮。

师:是的,这所有的愁眠都和明月连在了一起。皓月当空,寂静的夜,睡不着觉。于是,把所有的愁思,把所有的情怀,都遥寄给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了。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但是,要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呢?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呢?要是月亮看不见了呢?诗人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了谁呢?

生1:钟声。 生2:夜半钟声。

师:寄托给了钟声。我们再一次走进张继《枫桥夜泊》,再来感受感受在钟声中的那一份愁眠之情。

(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生:(齐读《枫桥夜泊》)

师:和明月相衬,这钟声真是太奇特了。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之后也没有人写得超过张继的钟声。寄托着这一份愁眠之情的钟声,让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生:(齐读《枫桥夜泊》)

五、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师:于是,从张继开始,从《枫桥夜泊》开始,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当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中国诗人当中一代又一代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大屏幕出示) 西风只在寒山寺, 长送钟声扰客眠。

——【元】顾瑛《泊阊门》

师:听,六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顾瑛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师:听,七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听,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

生:(齐读诗句)

师:孩子们,这就叫经典!(板书:经典)这就叫文化!(板书:文化)

我想,学了《枫桥夜泊》,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

生:枫桥。

师:在枫桥之上,你扶着桥的栏杆,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想到张继,你会轻轻吟诵一首诗——

生:《枫桥夜泊》。

师:来,轻轻地吟。 生:(吟诵)

师:来,我们一起轻轻地吟——

生:(集体吟诵《枫桥夜泊》)

师:孩子们,有了这首诗作为精神的底子,我想,你以后再去看枫桥,再去听寒山寺的钟声,你心里将会有一种怎样的感受?

生1:我想我心里一定会很思念。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生2:我的心里很孤独,觉得很忧伤。 生3:听到钟声会有些心里的安慰。

师:有了这首诗作为精神的底子,面对枫桥,面对寒山寺,面对自己的愁眠,你的心里就会有一种深深的、深深地感动。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热烈的掌声)

(最后的板书:经典! 文化)

第四篇: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 夜泊枫江

【作者】张继 【朝代】唐代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 注释

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 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泊船瓜洲

【作者】王安石 【朝代】宋代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注释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译文 注释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初春小雨 / 早春

【作者】韩愈 【朝代】唐代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注释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朝代】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注释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注释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望庐山瀑布

【作者】李白 【朝代】唐代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 注释

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朝代】宋代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注释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第五篇:闲话《枫桥夜泊》

摘要:《枫桥夜泊》这首诗从小学就反复吟诵,烂熟于心,可百读不厌,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和发现。此诗在唐诗中有重要地位,历代以来唐诗选录中少有遗漏,在古人很多诗话、诗论中也是文人墨客闲话的对象,可以说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同类题材的诗作中并不多见。苏州寒山寺之所以名闻遐迩,成为中外旅游者倾慕的名胜,寒山寺古钟之所以令人心往神驰,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张继这首名作的“艺术宣传”。寺以诗闻,诗以寺显,珠联璧合,交相辉映,称得上是艺苑轶事,诗坛佳话。一首好诗往往就是一幅出色的画;反过来说,一幅出色的画也往往使人领略到其中蕴藏着诗情、诗意和诗趣。这一点,兼擅诗、画的苏东坡就体会很深,所以有“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韩干马》)以及“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词”(王国维《人间词话》。)①《名作欣赏》1981年第02期,作者:周庆基

1、《枫桥夜泊》创作背景 唐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暴发,张继从北方流寓至越吴(今绍兴、苏州)一带。根据前人考证,只能确知诗人于至得元年~二年(756~757年)曾在这一地区盘桓,至于何时在故苏作客,已很难考究。诗人虽然飘零江南,但仍心系北方战事,他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流露出了这种心态。他在《酬李书纪校书越城秋夜见赠》中就如此写道“寒城警刁斗,孤愤抱龙泉。风辇栖枝下,鲸波斗洛川。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② 《全唐诗》第242卷015首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曹寅、彭定求编撰)诗中“风辇栖枝下”无疑指肃宗在灵武即位而言,“鲸波斗洛川”是指唐朝军队和安禄山叛军在河南一带鏖战,“孤愤抱龙泉”表达了作者深切的爱国忧民的悲愤情态。可见作者当时南下躲避战乱,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和广大下层人民一样饱尝战乱之苦。张继在姑苏滞留期间,有另外一首一首七绝《阊门即事》为证:“耕夫招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亩;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③《唐诗三百首赏析》张国伟 等编 湖北出版社1995年诗中反映了农民应募从军,农村老动力缺乏,耕田大量荒芜。可见,战乱给予当地社会经济的破坏是何等深重!因此,我们在阅读与此诗作于同一时期的《枫桥夜泊》时就必须认真注意和认识到战乱给诗人带来的重要影响,尤其是那种难以割舍的思乡愁绪,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枫桥夜泊》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本质。作者此时寄寓一叶扁舟,居无定所,船经繁华之地苏州,泊于闾门外寒山寺旁的枫桥边。暮秋的深夜,清冷月光下江南水乡夜色幽美,寺院传来沉闷的钟声,使他无法入眠。于是,这位忧国念家的游子将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绪化成一首千古绝唱: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然而正是张继不经意的这样一首诗奠定了他在唐诗上不巧的地位和艺术魅力。

2、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挖掘《枫桥夜泊》的思想与艺术魅力。

如何正确理解该诗的独特内涵,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至发展到近几年连中学教材甚至歌坛也参与了这方面的探讨和争鸣。在本诗的创作背景里我也阐明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来解构这首诗,将其放置于整个时代的大背景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挖掘它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实的反应和还原诗歌的本来面目,彰显其真正的格调和品味,否则只会沦为浅尝辄止的分析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表层,使诗歌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大打折扣。

3、《枫桥夜泊》之美学浅析 3.1洗练简约之语言美

“读诗第一件要事是养成细心的习惯,不该放过题中应有之意, 朱光潜认为:更不放过言外之意。”“做诗和读诗都要既见出此人此物此事以外的广大天地,所谓从有限见无限”。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的特殊功能就在以部分暗示全体,以片段情境唤起整个情境的意象和情趣。诗的好坏也就看它能否实现这个特殊功能。以极经济的语言唤起极丰富的意象和情趣就是‘含蓄’,‘意在言外’和‘情溢乎词’。④”《诗论》朱光潜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8年1月 第四章

首句“月落乌啼霜满天”以极其洗练的意象组合奠定了全诗灰暗、凝重的主色调,反映了古诗词语言的精炼简约美。这句诗写了三组意象,分别是:月落、乌啼、霜满天。读完第一句就让我想起了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及郑板桥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表达的内容不一样,但都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境,言简意赅,惟妙惟肖。在本诗中“乌啼”于夜半衬托出了夜晚的凄清;“霜满天”写的是秋霜弥漫,诗句的意思是说,深更半夜,月落星稀,秋霜弥漫,寒气袭人,乌啼声声,倍感凄凉。这里,诗人选择了“月落”、 “乌啼”、“霜满天”三个审美意象,从视觉、听觉、感觉(“霜”寒)三个方面描写出水乡秋夜的凄清。其中,一个“霜”字,就不但暗示了环境和时令,而且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表现出来诗人辗转反侧孤独寂寞的乡愁,同时从侧面反映出时局动荡,唐王朝衰弱叛军作乱而导致整个国家萧条景象。看似客观的白描,实质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和安排的,把具体形象和具体画面予以巧妙地组织,传达出作者不必说而读者一定能领会的意思,反过来读者一定会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了象外之意,浸透了这些具体形象和具体画面,一切都在不言之中。

3.2含蓄蕴藉之情感美

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字组合有时很含蓄,有很大灵活性,文字传达作者的意思,未必完整;文字营造的氛围,包含了比作者创作心态更丰富的内涵;文字与读者相感应,产生了许多个性联想,又因人而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思维再创作的过程,作者有自己的情感,读者除了体会作者的情感外也有自身的独特体会,读者与诗人产生共鸣,而作者的这种情感是含蓄的,隐晦的,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细腻感给诗歌平添了韵味,犹如一个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我们可以自由联想,故事也许是秋天,也许是冬天,也许在半夜,也许在黎明时分,时间上的自由定位,空间上也可以合理组合,这就使诗句的内涵更加丰富。

“江枫渔火对愁眠”集中表现出本诗的含蓄婉转之美。对于这一句的理解,历来颇有争议。有的认为,是江枫与渔火相对而眠,因作者的愁绪,所以江枫、渔火在作者眼中,都带上了“愁”;有的认为,是作者躺在船中,夜不能寐,与江枫渔火相对;还有的认为,江枫与渔火指的都是枫叶,因霜浓的缘故,那时节的枫叶必定是红透的,加上火光的微照,枫叶在风中就像渔火的形状。这些分析都发乎情,止乎理,但不能阻止我们继续向诗人内心深处追寻。清代徐增:“惟其不是言江中渔火,是枫叶上之渔火,所以对着愁眠也。”可见一首诗的意向组合可以让人天马行空,发挥想象的空间,也正因为此诗歌才有了无穷的魅力。 这两组意向组合融洽协调,效果却差异明显。“月落乌啼霜满天”体现的是含蓄的,“江枫渔火对愁眠”体现的是含混,含蓄和含混共同作为情感蕴藉的两种主要的体现。枫叶和秋霜让人联想起羁旅情怀;“渔火”给漆黑的夜色点燃了一点希望,跳动的火焰忽明忽暗,预示着作者情感的波动。黑幽幽的树木,星星点点的渔火引动了诗人的羁旅之愁,所以说“对愁眠”,即对着江枫渔火,愁绪满怀地躺在船上。“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意味着作者彻夜不眠,惆怅满怀,然而因何而愁我们似乎不得而知,只能揣测。 “江枫”和“渔火”是船外景物,“对愁眠”则由船外移向船内,突出了孤舟客子在这幽寂清冷之夜,愁绪满怀之情,似乎是整条孤舟也载不动作者的愁。诗至此,孤舟中寂寞凄清的羁旅者的形象已经完成。但诗人并不满足于此,最后把笔触落到了寒山寺的钟声上。 3.3空灵、悠远之意境美。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诗歌空灵、悠远的意境美。 诗中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将笔头从枫桥夜景转移到了对寒山寺的描写。这座古刹的出现也使得景色有种历史文化韵味。据相关资料记载,寒山寺在枫桥西边大约一里路出,初建于梁代,唐初僧人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这样使诗歌富有了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跨越了时空。诗歌把枫桥与寒山寺相连,不但使枫桥更富有文化意义,而且营造了一个审美空间,仿佛寒山寺是一位见证诗这一不眠之夜的老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冬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浑厚和寂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诗人从听觉的来写,不但拓展了诗歌的空间,增强诗歌的审美境界,而且诗人借助声音的传播,寓情于声,托物抒怀,从而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仿佛这一传世之音能够穿透历史,发人深省。正是这一句使得整首诗摆脱了凄清苦楚的境界从而实现了灵魂的升华,给人一种悠远,空灵之美。

关于夜半钟声的写法,虽早在别的史料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睛,却是张继的一大突破。所以,大凡评论此诗时,对于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句时,人们认为:“枫桥夜泊”之神韵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总之,景中含情 情由景生,有声有画,意境优美。之所以出现读者赏析此诗的多元意境美,是因为“张继诗虽清远之致,但在大历诗人中,他是偏于朴实开朗的,不似他人消沉。”⑤《唐诗鉴赏辞典》孙育华主编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

而其深邃的思想又以含蓄蕴藉的艺术形式表现 ,所以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唐司空图《诗品.含蓄》)的艺术效果。

4、《枫桥夜泊》之研究视角解读与影响

关于这首诗歌,历来争议较大,前人对这方面的考证也层出不穷,即便现在,对这首诗的认识通常有着以下几种不同解释:一种是将此诗形容为一首景物诗,如权威的《唐诗鉴赏辞典》就认为该诗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以及诗人卧听疏钟时的感受,表达的是思乡与漂泊之感,这是主流观点。另一种是把这首诗理解成一首禅诗,指出该诗以世间笔法 ,营造了出世间的意境,是借助于“钟声”用禅心来解除众生烦恼的一首七绝。另外对于此创作背景也有不同的理解。著名作家张晓风写过一篇《不朽的失眠》,暗示张继是在进京落榜后泊舟枫桥,写下了这样一首千古名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与羁旅他乡的复杂情感。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不占少数。这是对诗歌宏观层面上的一些争议,然而在微观层面看法也不尽一致。比如对于“月落乌啼霜满天”的“乌”,有人认为是乌鸦,这种观点比较普遍,有人认为是指乌臼鸟,比如唐先田先生,他进一步解释说:“这种鸟特点是黎明即啼,据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记载,“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⑥唐先田.《苏州三趣》,2010年7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后海>》

《枫桥夜泊》这首诗歌短小精悍却享誉中外,思想含蓄隽永,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语言凝练简洁,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别具一格的表现手法。千百年来人们常常习惯于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友人的思念,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佳句不胜枚举,然而,在没有月亮的夜晚,又如何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呢?诗人张继正是独特地寄予“钟声”来传达自己浓厚的乡情,这种“静与响、虚与实、远与近、”的有机结合并将国家的安危和个人的乡愁串联起来,终于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境界,较之前者更加耐人寻味、更加扣人心弦、更加发人深省。后人对此津津乐道,研究和模仿热情持续发酵,对它的评论和诗话也如汗牛充栋,我国现代著名的唐宋诗词研究专家刘逸生在他的《唐诗小札》中这样说:“张继的《枫桥夜泊》,在题山赋水的诗作中,好像是在枫桥侧畔建立起一座丰碑。此后一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再也没有人在同样的地点跨越过他了。因为这首诗,枫桥、寒山寺和寺里的大钟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胜迹或古董了。尤其是在深受唐文化影响的日本,因日本也有一座寒山寺,因而无数中外游客慕名奔赴寒山寺游览学习,感受一千多年前的文化魅力。这更加表明诗歌与自然人文是和谐统一的,诗歌赋予古迹以文化之魂,古迹承载着诗歌思想和艺术价值,二者成为不朽的篇章。

5、总结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大都已经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敏感度,失去了和自然对话的能力。而这种敏感在诗人那里还存在着,这就造成了强烈的反差,形成该诗的悲凉化性格。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人如何超越自身而达于彼岸世界,人如何保持与自然对话的能力和自身心灵的纯正,正是诗人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和渴求,也正是该诗的文化内涵所在。对文化问题的追问和探索,给诗人造成的孤独愁苦可想而知。这里可用寒山大师的一首诗为诗人当时的情怀做一注解。 杳杳寒山道, 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 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 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 岁岁不知春。我想这才是《枫桥夜泊》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上一篇:父亲节祝福语大全下一篇:防损部各岗位职责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