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械拆装工作室的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

2024-04-16

基于机械拆装工作室的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共9篇)

篇1:基于机械拆装工作室的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

基于机械拆装工作室的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

摘 要:基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学生理解需要与工作实际难结合的矛盾,提出基于机械拆装工作室,探讨项目化教学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机械拆装机械基础项目化教学

机械基础课程是行业领域极为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性理论课程,一直以来的教学多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传授为主,教师以理论授课为中心,而学生更多的是作为听众,被动的接受课程的知识与信息。为改变传统教学,本文尝试基于机械拆装工作室以项目化教学探寻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1]

一、《机械基础》传统教学的思考反思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来说,学生起点相对不高,思维模式、理解能力较弱,且专业意识尚未很好的形成,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显现出明显的不足了:第一,传统教学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导致学生的专业基础不牢固,对后期的专业发展造成影响;第二,传统教学过于偏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容易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吸收和转化为相应的职业能力。[2]

基于这种状况,《机械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可引进机械拆装工作室,整合基础知识和机械装置的拆装技能,以项目为依托来组织教学,一来使学生直观的接触到机械零件实物、并在装拆的过程中实现工作原理可视化,二来可以使学生提前接触并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要求。[3]

二、基于工作室项目教学的具体实施

技工教育课程的内容需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的实训和主要课堂活动都应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的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因此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应引进机械拆装项目化教学。设计的总体原则是“基于一点、贯穿一线,服务一面”。

首先,是基于机械拆装工作室这个起点。这样不仅是转换了教学场地,更是实行机械拆装项目教学的基础。通过引入真实的工作场景和操作项目,现场、实物、直接可视化的原理呈现,都可以有效实现。如:齿轮减速箱拆装项目,学生在工作室通过拆解零件,再结合对相应部分知识链接的分析及分享,就更有利于学生认识齿轮,理解其安装及啮合的条件等。

然后,要贯穿项目教学内容选择和排序的主线。根据项目的实施及完成需求来选择教学内容,根据机构件拆装的部分和顺序来对知识点进行合理重排,并且根据项目进程中各个项目组的表现以及项目完成情况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如:齿轮减速箱拆装项目完成后紧接着的是车床主轴箱拆装项目,结合“齿轮-轴-轮系-轴承”的知识顺序设计,让知识成体系,使教学有效贯穿全线。

同时,还要服务整体行业要求。工作室项目化教学的推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都团队意识和职业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为更好的适应行业要求和企业需求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拆装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学生分工、拆解零件的摆放顺序、清理要求、工具的取用及管理、拆解及安装的步骤要领、安全工作要求、场地卫生要求等职业要求和素养习惯,均能随着教学的推?M自然有效的形成。

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

1.设计主线、制定项目,选择重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情况及专业特点,结合行业要求,设计整体教学主线,制定小型台钻拆装项目、齿轮减速箱拆装项目、车床主轴箱拆装项目、四冲程内燃机拆装项目等,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基础知识作链接,融入项目整体推进。

2.教学对象分组。根据项目情况、教学要求、实际需求等因素,在老师的主导下,成立项目小组。通常,一个自然班可根据人数情况组建8-10个项目小组,并引导学生确定小组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分工,明确谁主导、谁跟零件、谁跟工具、谁负责链接知识的查阅等。要求不同的项目,分工要进行调整和轮换,让全体同学均能参与到不同的角色分工中去。

3.项目展示及讨论分析。项目及分组情况确定后,教师集中展示项目并引导各小组对项目进行分析,适度的帮助小组理解项目,提示他们项目的主要内容、涉及的原理及知识点、项目的要求及目标,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入手,引导他们运用正确的方法讨论,并解答各个项目小组提出的疑问。

4.制定项目计划。引导各小组,在项目正式开始实施之前,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分解项目内容,细化步骤,明确责任人,提交教师审阅,经同意或指导修改后方可确定并组织实施。

5.项目实施。各小组开始实施项目,教师通过巡查指导,对各组项目实施进程及完成情况进行监管控制,直至项目最终完成。

6.小组分享。项目结束后,组织各种学生讨论交流心得:本次项目完成情况如何,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有没有可以规避的方法,下次遇到改做哪些调整,过程中的收获等等。

7.总结与评价。教师对各组项目完成情况做总结性分析。这里要反复强调操作规程要求、安全工作要求、6S管理要求等。同时,对于项目中关于知识链接部分的内容,学生完成情况、自主学习的方法及效果等,也需要重点总结。最终根据整个实施过程中各小组各成员参与课程项目的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

三、基于工作室项目教学的注意事项

1.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度。项目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既然是主导,就要注重发挥学生所长,在建立小组时,注重将不同性别、不同优势的学生整合到一起,帮助他们凝结成团队,并引导他们发掘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有参与感、成就感的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自然更容易被调动起来。

2.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养成。对于课程对象群体的学生来说,职业素养的养成是显得尤为重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和规范学生严格遵守行业操作规程、作业流程规范、企业检验规范、安全生产制度、环保管理制度以及“6S”管理规定等。

3.要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机械装置拆装项目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拆装项目的过程中,认识并理解机械设备的结构、原理、设计理念、执行结果以及影响执行结果的各类因素。这就要求学生有足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项目分析,到知识链接,从公差配合,到机械拆装应用,再到零件图、装配图的认识等,均要求学生通过先分工合作后独立完成的顺序循序渐进的进行。

综上所述,基于工作室的机械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有效的结合了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与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精心选取设计项目并实施项目化教学。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知识迁移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注重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为其今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和社会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行业发展也将会面临诸多新的问题,我们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相信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对市场、对行业的适应性、专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会大幅提高,而我们也将为企业,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更高素质的专业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万志坚.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实践,职业技术教育,2009(32).[2]麻灵.基于“项目导向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中国西部,2016(11).[3]吴斌、陶洪、曾凡林.基于工作室平台的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职教论坛,2006(6).

篇2:基于机械拆装工作室的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

(一)理论基础

项目驱动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杜威(JohnDewey)的“做中学”与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指出,学校即社会,学习就是经验的连续不断的连接。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重视其学习兴趣与爱好,让其参与活动,从活动、实践中学习。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结合中国教育实践提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的具体行为应该是一体的,我们需要将三者统一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实践能力。项目驱动法正是在这两个理论的基础上诞生的。

(二)内涵

项目驱动法是一种以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将课程教学目标与项目任务相结合,师生共同完成项目,使教材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技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与其他教学法相比,项目驱动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实践项目既是激发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第二,以学生的“做”为主,以教师的“教”为辅,“教”与“做”统一于学生的实践行动中;第三,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给学生提供实践方法和思路,而具体的项目操作则由学生自己完成;第四,明确的学习目标和项目任务,一切行动以完成目标和任务为导向。

二、项目驱动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理论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并根据生产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经济、社会效益。随着企业集约化的不断深化,产品生产周期不断缩短,项目生产就成为了众多企业的主旋律,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大量储备专业基础过硬、项目生产能力强、项目生产理念新的技术人员。所以,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推行项目驱动法,既是顺应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吻合了高职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

(二)有助于重新定位机械设计基础课程

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应用性与理论性兼备的课程。现有的教材仍然只设计了原理的解释、运动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模块,而忽视了具体项目的学习,这严重违反了高职教育的原则。而项目驱动法的引入则解决了这一问题,重新确立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这有利于应用性教学的开展,也有利于降低理论难度,从而使学生在项目操练中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理论,并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三)有助于实现学生“最近发展”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Vygotsky)指出,学生的发展关键看两个因素:一个是学生的现有基础,一个是通过指导或努力所能达到的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被维果茨基称为“最近发展区”。由此看来,高职教育教学中,学生的最近发展尤为重要,它可能直接决定着教育目标的实现。

从高中和中等学校分流到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存在思维能力较差、理论感不强、学习热情不高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引起这些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问题越来越突出。所以,我们必须引入项目驱动法,使学生在项目制作中重获信心,以实践形式强化理论知识,做到学会学习、快乐学习。

三、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一)没有形成三维教学目标

随着课程理念、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作为机械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而首先需要改革的则是教学目标。所谓三维教学目标,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时应该既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获得,也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学习态度与学习情感的培养。从现有的教育教学情况看,许多教师只注意高职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获得,而忽视学生学习动力的维持,以致许多学生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难以发挥。

(二)缺乏可行性操作

许多教师已经注意到实践项目的重要性,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实践性的教学。但是,受众多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实践性教学缺乏可行性操作,不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实践项目。一方面,教师还没有多媒体教学的意识,仍然采用板书教学,并以简单的二维图形式呈现机械原理;另一方面,抽象的讲解使制图基础较弱的学生看不懂原理图,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践项目的有效开展。同时,许多教师设计的实践项目没有可探讨性,只是简单地验证前人的研究成果,这使整个实践项目变得浅显和简单,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开发。例如,教师在讲解牛头刨床时,许多学生没有看到真正的实物,仅仅靠黑板上的二维图,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刨床的内部结构。又如,长期的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相关实验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实践项目的兴趣度。

(三)实践项目的局限性较大

许多高职院校还没有相对完备的实践设施,即使在实验课中,许多学生也没有机会动手实验。同时,学校的设备设施破损较为严重,实验的精准度不足,学校的相关设备与工厂的设施相差较远,型号、规格等都存在较大差距。另外,校企合作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大部分实践项目只能在校内进行,而具体的实践效果却没有得到检验,所以,实践项目还没有从学校的小范围实践拓展到工厂企业的一线生产实践中,其局限性较大。

(四)教学评估体系不健全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性地通过闭卷考试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致学生机械记忆书本中的理论知识,甚至直接背诵教师事先制定的考试内容。许多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或直接以固定的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作为唯一的实践项目。这种评估方式大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机械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健全教学评估体系,让学生注意实践项目,使其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四、运用项目驱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教师应该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融合,从而达到突出重点和难点的目的,使学生从做中学、在学中做。项目驱动法不是让学生盲目地操练项目,而是让学生在具体项目中理解和体会机械基础的专业理论,并以理论指导项目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理论的过程。为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矛盾冲突,我们可以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与三维软件课程相结合,整合成一门新的课程,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融通,提高综合课程的比例,这样既可以缩短课时,使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还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就是教师以实践项目引出课题,以实践项目为理论知识讲解的基础和条件,在实践操练中反观专业理论知识,并以实践项目为主要评估方式。首先,教师在引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相关理论时,应该以实际项目作为切入口,这样可以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也有助于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灵活而生动。其次,在具体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之前,应该将相关课程项目化、模块化,这样既可以降低讲授内容的重复率,也有利于树立实践性的指导思想。再次,具体操作项目时,可以通过学生拆卸和装配相关机械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后,以实践项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将每一个模块的相关知识运用于一个具体项目中,使学生完全掌握机械设计的相关技能。总之,从引出理论知识、讲授专业理论、具体操作实践项目到以实践项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都应该以项目为中心,突出项目实践的重要性,实现实践与理论的高度融合。

(三)探索性原则

探索性原则,就是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项目操练的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让其全面认识现有的机械设计知识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具体的实践项目中,学生会对某些零部件的参数选择、数据处理等产生不同观点,而这些观点和疑问正是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自我探讨,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逐一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基于项目驱动法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途径与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培养目标

第一,树立好三维教学目标观。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情感和态度同等重要,都不可偏废。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量的理论知识,也要让学生获得专业技能,同时还要让学生具备持续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第二,树立项目驱动教学观。在开展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实际项目为中心,使学生在做中学,以做带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合理设计实践项目

第一,教师应该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应该体现学生的现有水平和能力,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合理迁移相关知识与技能。例如,在设计齿轮传动这一模块时,教师可设计制作一个齿轮传动机构,使其包含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和齿轮齿条传动三个部分,学生通过拆卸和装配了解传动的本质,学会齿轮参数的计算方法、齿侧间隙的测量,从而实现这一模块的教学目标。

第二,设计项目应该实用而明确。高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解决许多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实践项目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设计项目,使其在实践中提高机械设计能力。

第三,项目的设计应该围绕着学生创造力而展开。随着机械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原有的机械就面临着淘汰的趋势。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行业的前沿动态,以最新的工艺和设备操作实践项目。

(三)合理开展实践项目

第一,合理设计实践项目。在进行项目操作之前,教师应该合理设计好实践项目,介绍本实践项目的相关内容,提前涉及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明确项目操作内容和实施步骤,从整体上了解实践项目;指导学生阅读操作指导书,让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准备好项目操作时所需的工具;引导学生按照操作指导书进行合理操作,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技能;引导学生根据实践项目完成相应的书面作业,使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验收,完成本模块的教学。

第二,合理实施实践项目。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实践项目的具体操作步骤,使其严格按照项目指导书的相关规定熟悉整个项目的运行;另一方面,教师还应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其共同讨论和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项目实施的其他途径与方法。

(四)建立健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评估体系

第一,树立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评估观念。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包含了许多前人的研究成果,而这些成果往往以理论的方式呈现于教材中,而单纯的理论学习并不能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所以,教师应该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估观念,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获得发展。

篇3:基于机械拆装工作室的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

1《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概述

项目化教学一般是指教师根据《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基本内容, 分解设计教材内容, 将职业技能和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 建立项目化的教学课堂, 有效结合专业知识和职业实践, 建立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 在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同时, 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转化, 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理论体系, 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从而更好地适应岗位的实际需要, 实现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2《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教学特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具有许多优势与特点。

第一, 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全面提高了高校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掌握与理解, 帮助学生实现了知识理论与实践能力的相互转化。

第二, 项目化教学帮助学生体验和经历了机械设计与运作过程, 充分提高了学生的实践经验, 全面提高了学生对岗位和工作的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

第三, 高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方式实现了知识到实践的全过程, 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四, 项目化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了学生社会竞争力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 实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和专业素质, 有利于学生在就业后能够更好地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

3《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施项目化策略

(1) 重构教学内容设计典型项目。《机械设计基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系统性。高校学生在理解和学习时具有很大的困难和难度。运用实践过程中, 还存在知识编排不合理、学生难于理解等一系列问题, 造成了学生沉重的理解负担和学习负担。因此,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师应当合理安排和设计教学内容, 注重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的有效融合, 培养学生的深入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高校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条件和学生知识基础情况, 对教学内容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地进行有机对接和重组, 充分考虑教学实践的前后衔接以及教学知识的系统性, 实现专业基础课程项目化的改革尝试, 促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项目实践设计中, 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 项目化教学使得抽象的概念变的具体化, 更利于学生理解与接受, 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系统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2) 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高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式和模式过于陈旧, 难以顺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因此, 高校教师应当不断改革和完善教学模式, 探索出更多先进、科学的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从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竞争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化抽象为具体,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和学习, 最终实现项目化教学的最优效果。此外, 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实现项目化教学。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 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交流、讨论, 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发言, 继而经过分析与比较找出最终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实践习惯与能力。同时, 教师还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 给学生安排清楚明确的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学习内容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3) 考核方式改革。现代化教学体系中, 教学考核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来说, 也不例外。因此, 高校教师应当不断改进教学考核方式。这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其一, 理论知识和教学内容的考核采用传统笔试考核, 但是出题模式应当有所改 (下转第169页) 变。题目应当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进行重点考核, 加大对实践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考核力度。其二, 改进课后作业。教师应当根据课程实际特点, 选择有针对性的项目案例, 要求学生分组或者独立完成项目设计, 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其三, 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融入到考核体系中。《机械设计基础》的项目化设计能够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综合考量, 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提高了教学质量, 也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小结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高校的学生来说, 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 还应当具备高水平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素养。因此, 高校教师应当重视《机械设计基础》的项目化教学, 重构教学内容设计典型项目,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形式, 不断改革和改进考核方式, 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作为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对整个专业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主要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项目教学的相关概念, 阐述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实施项目化的有效策略, 以期对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带来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项目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陈辽军.《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3) :241-244.

[2]邓子龙, 高兴军.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实践教学优化与整合探索研究[J].价值工程, 2014, (6) :285-286, 287.

[3]刘相权.“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11) :120-121.

篇4:基于机械拆装工作室的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

关键词高职;职业;机械设计基础;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33-01

基于项目驱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应以现代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为指导,开发全新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设立基于职业工作过程、体现职业特点的项目,完成真正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课程改革。

所谓项目教学,就是以项目为主体,根据项目来选择、组织教学内容,并将学科结构的内容融入到工作过程的结构中,学生在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因此,项目的选择就变得尤为重要。对职业教育而言,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建立和发展,那么根据职业工作活动,将企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核心,将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课程内容,就成为我们项目选择的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由于各专业的职业工作活动有着各自特定的工作对象、工具、组织等,因此,课程项目的选择应因其专业的不同而具体设置。笔者就模具制造专业做了一个初步探讨,根据模具制造的职业活动特点,总结其与本课程相关联并有意义的职业行动情境,结合本门课程的具体要求,从教学的可实施性出发,笔者认为可设置以下课题。

1)冲压设备的定期检修、日常保养及维护。由于曲柄压力机等冲压设备,几乎涵概了《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因此,既可满足本课程学习的要求,又具有典型的职业特征。项目又根据不同的阶段和内容分为若干子项目。

2)典型模具的设计、制造、安装及调试。选择具有较复杂运动机构的典型模具,针对运动部分构件的设计、制造,并通过模具装配及试模,学习机械传动在模具设计及制造中的应用。

3)冲压生产中输送带的设计、维修及保养。当然,项目的选择是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然而如何进行具体的教学实施,却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一步探讨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

1基于项目驱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充分体现“职业能力”的开发

现代职业教育将职业能力的开发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视职业教育为职业能力开发的过程,并将基本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这一划分涵概了现代工作体系对劳动者素质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人生存、发展和进步所必备的能力条件。因此,也是我们在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中始终都应遵循的重要的指导思想。我们的教育是为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工作者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所有课程的教学都应考量对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教育。

所谓专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技能和与其相应的知识。模具制造专业的学生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应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零件在模具生产和制造中的应用,通过参与并完成对冲压设备的检修、维护及保养等项目规定的工作任务,掌握相关的职业工作技能,及机械设计实验技能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能力。

所谓方法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模具制造专业的学生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应能够按照任务要求制定涉及设备、材料、标准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计划;在接受新任务时,学会查找资料与文献以及取得有用的信息等;正确分析并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独立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并正确评估工作业绩等。

所谓社会能力是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能力,模具制造专业的学生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应在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锻炼与同学间友好相处的能力、在小组工作中的合作能力、交流与协商的能力、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能力,培养认真、细致、诚实、可靠的工作作风。

2基于项目驱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充分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应追求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在课程结构上摈弃学科结构系统化的原则,开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经过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来实施教学。

如何由职业活动导出切实可行的“行动领域”,对《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性质而言,确实比较困难。对模具制造专业来说,我们认为冲压设备的定期检修、日常保养及维护是学生将来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行动能力,但此行动如何经教学整合成一系列能够实施并完成的项目任务,最终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和完整的“学习领域”来实现教学,却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下面是笔者作的一个初步探讨,例如在项目一中,曲柄压力机的传动系统是,电动机通过三角皮带把运动传给大皮带轮,再经小齿轮、大齿轮把运动传给曲轴,由曲轴、连杆、滑块所组成的曲柄滑块机构,将旋转运动转变成上模部分的上下往复运动,与下模闭合完成冲压工作;其操纵系统则是由铰链四杆机构控制离合器、制动器,完成对滑块的运动和停止的控制。我们据此将整部机器分成几个功能模块,带传动、齿轮传动、铰链四杆机构、离合器、制动器、轴与轴承、螺纹连接等。结合部件的检修、维护和保养等工作任务,并加入测绘、分析、校核等学习性任务,将学习分成阶段性的系列子项目,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当然,每一个子项目都需要通过详细的职业工作过程、职业情境、行动领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的分析,以设计出合理的课程方案。在项目二中,我们可将具有四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传动等结构功能的典型模具作为项目任务。在项目三中,我们可将冲压生产中的输送带等作为项目任务。进行拆装、测绘、分析、机构动作设计等工作,使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就对模具结构有所认识,给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基于项目驱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实施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

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的实施应以行动为导向。教学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行动,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学习行动的参与者,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应以职业工作中体现的行动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以独立地计划、实施和评估学习行动为方法,以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的合作行动为方式,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动能力为评价标准,在行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职业活动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正确的引导。按教学项目,将学生分成小组,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互学互助、齐心协力,共同研讨,独立完成工作任务。

总之,我们的教育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存空间,使学生不仅获得胜任职业工作所必备的专业能力;又具备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掌握新方法的方法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社会能力,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较好的社会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2]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曾霞文,徐政坤.冷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

[4]徐政坤.冲压模具及设备,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作者简介

篇5:基于机械拆装工作室的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

院级项目实施方案

项 目 名 称:《汽车机械基础》专业课程教学

改革与实践项 目 编 号:2012013项目主持人:项目主持部门:工矿建筑系

项目实施方案

1、工作思路

1.1成立项目领导小组、项目技术小组和项目执行小组

1.2拟定项目工作实施方案

1.3明确各项目负责人和执行人

1.4做好课题设计方案,合理安排落实课题项目

2、技术途径

2.1去力帆骏马、黔西北汽车城进行实地考查,根据企业所需,初步制定课堂教学方法。

2.2根据《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特点,设计科学有效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方法;

2.3分析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设计的方法,在教学中合理运用;

2.4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公开课、研讨课、观摩课活动,进行总结、交流、反思。

3、实施地点

毕节职业技术学、力帆骏马有限公司、黔西北汽车城

4、计划

4.1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

主要工作:确立课题名称,制定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设计研究思路,制定技术路线,明确成员分工,展开调查和资料收集工作,汇总资料。

4.2专题研究阶段:2013年1月——2013年7月

主要工作:按照成员分工和课题思路,充分利用相关资源,分析课题内容,运用各种方法,开展专题 研究,形成统一格式规范要求下的专题研究报告。

4.3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3年9月

主要工作:汇总各专题研究报告,修正、规范、统一格式,形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报告,提请学院组织结题验收。

5、现有工作基础

学院图书馆和阅览室藏书和各类专业杂志种类全、数量多,电子阅览室可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本项目研究工作由于是建立在教学、科研基础之上而取出,因而相关的条件比较完备,能保证本项目顺利实施,特殊需要的研究条件在学院内可资源共享。必要的图书资料据研究进度安排购买。

我院现有汽车专业教师8余名,其中讲师1人,助教7人,完全具备课题研究科技人才队伍保障。

学院高度重视科技领域的研究工作,积极探讨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积极服务于毕节试验区的科技振兴工作,是开发研究的良好组织基础。

6、配套条件落实情况

完全具备

7、管理措施(实施机制)

7.1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为全面完成项目的目标任务,我院成立以院领导、项目主持人和专家组成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加强对课题执行情况监督和检查,课题技术小组经常检查指导课题的技术问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7.2课题执行小组在研究过程中,按时搜集、采集相关数据、图片等资料,严格按照课题要求做好各项研究工作;

7.3调研结束后,及时认真分析相关数据资料,写出能体现研究成果的总结。

8、风险防范措施(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

篇6:基于机械拆装工作室的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使学生了解与掌握机械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专业课的学习打基础的课程。该课程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认识和了解机械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机械系统的功能与工作原理,能正确选择和使用通用机械,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通过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的训练,达到能设计简单机械和机械结构的目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课程的教学也必须与培养目标相适应,同时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工程思想就是基于课程的本质特点,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与工程实际相联系,以达到实用、高效、经济为目的的思想观念。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设计性很强的课程,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并针对课程特点,运用工程思想指导教与学的全过程,在教学内容上优化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抓主干,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认识和领会建立工程思想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具有的重要性,既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 在教学内容上,整合教学资源使其得到优化

既注重“实”,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又力求“新”,把握知识的前沿性。去掉一些过时的实用性不强的课程内容,删掉一些繁杂的理论及公式推导,去除一些不能作为后续课程基础的部分内容。集中精力和时间保证课程重点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如教材中间歇运动机构、变位齿轮、锥齿轮机构等部分作为供学生阅读的自学材料;强度理论等内容改为简述,直接给出各项计算公式,等等。按照重点优先、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学。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机构的机械原理——机械传动(齿轮传动、带传动)——轴系零件——课程设计。为了让学生感到课程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从机械的组成、机器的特征及功用等基本概念入手,再到用平面机构运动简图来表达平面机构的结构方式,及齿轮传动、带传动、键销联接、联轴器、轴承等内容,各章从介绍其组成、结构原理、特点、适用场合及主要功用,参数及公式的选用等为重点,为培养学生原理方案设计能力和结构设计能力打基础。把握并处理好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之间的关系是设计教学内容的关键,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精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机构的基本原理和零部件的基本特点、应用场合的介绍,又要合理淡化设计计算部分的内容;既要通过引入专业机械使用的具体实例,重点介绍各典型机构在应用中的工艺动作特点,又要科学规划全部教学任务的安排,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发生。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结合课程内容准备好教案,通过模拟和仿真手段,将机构或机器的工作过程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机构工作原理的理解,掌握机械零部件的应用特点和适用的场合。

2 在教学方法上,抓住主干组织教学

“抓主干”就是针对课程公式多、系数多、图表多、概念多的特点,从教学内容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以此作为一条教学的主干。一般来说,人们对逻辑性强的知识容易掌握和记忆,对只需机械记忆的东西难以掌握、容易忘却。本课程研究的是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设计,内容繁多且看起来比较零碎,逻辑性相对较差,但实质上其中有很多规律性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量理出一条线索,形成教学的一条主干,将有关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掌握工程设计一般规律的能力。

如在讲解各传动设计时,其教学主线是:工作情况分析——受力分析——失效形式分析———选择设计准则——设计计算。

先进实用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可以获得举一反三的良好效果。教学方法是指教学活动的外部形式,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活动主体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因而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科学并应适应教学需要。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工程知识薄弱的实际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发现学生比较习惯和适合感性认知的教学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精讲多练,以启发式教育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采用“对比分析式”、“例题式”、“讨论式”“案例式”和“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与方法。

3 在教学手段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保证教学效果

教学中涉及的图例、图表、规范、实物模型较多,显现出较强的演示性和应用性特点。受条件限制,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黑板+粉笔”式的教师讲授,辅之以普通教具的演示。这一授课方式的弊端表现为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易理解,易遗忘,教学效果差,效率低。同时还面临着学时减少,教授内容增多的矛盾。另外,一方面教学对象来自高中,未接触过生产实际,对机械和机械零件的结构、类型接触较少,工程知识薄弱,而课程中的常用机构、机械传动、联接件等知识在课堂上讲,既费时又费力,效果较差,给理论课程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学时又在减少的同时,教学手段一定要改革。多媒体课件以其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等特点,使单位学时的信息量扩大,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学生印象深刻并易于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教学,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组织安排学生到机械设计与制造课程专用教室上课,专门课程教室是融现代手段和传统手段为一体的教学场所。教室里除配有计算机、录像机、投影仪等设备外,还设置有按体系分类、陈列机构和零部件的实物或模型以及图片的橱窗(柜),各种机械应用的录相和实例照片。这些教具不仅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有手动的,还有电动的。它能使学生看清结构及其内部构造,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地观察、认识、思考、逐步形成概念,掌握原理、结构。进而理解机构和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组成等,为课程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4 结 语

篇7:关于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 要:《机械基础》是机械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实践性较强,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实际情况,笔者根据自已多年的教学经验,本文以机械基础为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素质来探讨中职学校的专业基础课教学,融入职业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机械基础 教学 实效性

一、引言

机械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是培养学生机械实际工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重要环节,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将为以后的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但其课程内容抽象,实践性强,分布面广,且各章之间内容各异,相互连接不很密切。由于中职生缺乏机械加工及传动方面的感性认识,学习时难度很大。因此,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需要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二、营造愉快的教学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它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素质,又是反复学习的动力。因此在学习《机械基础》这门内容多、实际操作性强的专业基础课时,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时,首先给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像公交车上车门的自动启闭机构,缝纫机的脚踏板机构,汽车窗的雨刷机构,还有电风扇的摇头机构等,都是一些随处可见的例子。这样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有了想弄明白的兴趣。接下来,带领他们去一探究竟,在学生掌握了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和运动特性后,回过来再分析缝纫机的脚踏板机构,为什么缝纫机工作时有时会出现脚踏不动的现象呢?这时就会有好多同学表示遇到过这种现象,接下来就分析曲柄摇杆机构“死点”位置的原理,并指出“死点”在其他的地方是可以被利用的,像夹紧工件的夹具,我们就可以利用曲柄摇杆机构或双摇杆机构的“死点”位置来夹紧工件,以便对其进行加工。接着让学生画出夹具的结构示意草图,再让学生分析其原理,并指出:一个机器有其缺点也必然有其优点,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机构的优点和克服机构的缺点,讲到这里还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到前面学过的带传动的打滑现象,也是优点和缺点共存,这样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本节内容就这样在既轻松又愉快的气氛中完成了。

三、加强实训课的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

实训课是不可替代的实践环节,通过它可以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动手能力,是体现中职学校教学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训前提出思考题,让学生多动脑,对实训步骤说明清楚,让学生心中有数。在实训过程中加强指导,根据实训进程不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注意,启发学生思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实训报告。讲授课堂理论知识时,要尽可能地采用实物或教具进行教学。因为,直观鲜明的实物或教具,能唤起学生注意,达到清楚地表现或者论证理论知识的目的。如讲圆轴的扭转,可通过教具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它的变形特点,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事实证明,适宜有趣的教具演示能把抽象的内容赋予直观、明了的形式,学生不但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而且印象十分深刻,学习效果比单纯听课要好得多。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液压传动、气压传动。主要研究机器的运动、受力、动态性能等问题,尤其是课程中复杂的结构、抽象的概念、还有原理和定律等内容,采用多媒体形象化教学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所以多媒体教学的实施给机械基础课的教学带来了极大地方便。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图、文、声、像、动画、视频的有机结合,它着力表现一般教学手段不易表达的内容,展示现场观察不清楚的细节,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活泼的画面,使课堂教学直观易懂,易于接受和理解。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而且还要讲究教学方法以及娴熟地运用各种教学法。每一节课的教学方法都要精心设计,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抓住重点、难点和疑点,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机械基础的教学和其他课程的教学一样,具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随着课程的深入,大量的抽象概念和复杂公式相继出现,一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力不从心,难于招架,进而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因此一落千丈。这时,教师应改变原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降低知识难度,帮助学生突破知识难点。如教学生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使学生能从各种变化和复杂公式中找到内在联系,达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要求学生课前预习,以降低听课难度。对于难记的公式,采取多写多记,多做练习等手段,加强学生记忆。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可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比喻加深理解,化难为易。教师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总之,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走出低谷,解决学习上的疑难。当学生在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后,就会兴趣倍增,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1.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理解书本知识。书本知识往往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如能有机地与日常生活和实践相结合,则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机构和机器的概念时,学生往往是死记硬背,结果是一知半解。如能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自行车是一种机构,摩托车、电瓶车都是一种机器。摩托车、电瓶车能实现能量转换,摩托车能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电瓶车能将电能转变成机械能。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在学习导杆机构时,可以结合农村家庭用的压水井,来讲解移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

2.结合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制教具的能力。在学完铰链四杆机构以后,在学生对铰链四杆机构的运动规律基本了解后,利用课余时间,在学生中开展自制铰链四杆机构的小制作比赛。小制作完成以后,请同学们拿自己的作品进行演示,然后进行评比。通过小制作比赛,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巩固了理论知识,对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双摇杆机构的存在条件有了更深的了解。

3.进行现场参观教学。参观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实际事物,使教学活动和生产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理论知识的理解。

五、结束语

现今的社会由于多媒体和互联网的诞生,使得全球的时空缩短了,知识的传递速度更快了,有利于我们教师接收新知识新思想,作为教师,要多关注国内和国外的科技信息及科技动态,并应用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接受传统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一些世界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

总之,在讲授《机械基础》这门课时,只要教师把握好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和专业资源、课程内容和目标、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面向学生实际,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精心的设计,就一定能把这门课程教出特色、教出成效。

篇8:基于机械拆装工作室的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已全面展开, 在教学过程中相继采用了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 但是产生的效果却各不相同,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可有效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对提高教学质量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但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 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设计项目的能力直接影响项目驱动法教学效果。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作为我院第一批课程改革试点, 最早采用项目驱动法教学, 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供同行们参考。

2. 项目驱动法教学涵义

项目驱动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教材各单元章节设计成若干个工作项目 (学习情境) , 以典型的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 把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融入到设计项目的各个阶段, 将专业知识与职业岗位结合起来, 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在项目的驱动下, 教师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 由于从项目的设计到项目的评价, 学生全程参与, 这样可提高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欲望, 通过实践到理论, 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领悟默会知识并把知识内化为能力, 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目的。

3. 项目驱动法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3.1 项目设计原则

项目驱动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线索、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以往“教师教, 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 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项目设计在项目驱动教学法中起关键作用, 所以项目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 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主观愿望, 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其设计原则如下: (1) 项目设计要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选择项目时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 要优化课程内容, 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项目的内容要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不能提出一些枯燥乏味的任务, 迫使学生去完成, 挫伤其学习的积极性。 (2) 项目要多层次、有梯度:众所周知, 高职学生个体基础差异很大, 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大不相同。因此在项目设计上应该考虑多层次、有梯度, 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安排难度系数小的项目, 基础好的学生安排难度系数大的项目, 无论项目难易只要完成了都应给与好的成绩。 (3) 项目要实用、可操作:教师在设计项目时既要考虑到工程上用得上,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 同时要考虑项目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是否合理, 是否有利于师生操作。

本着以上原则, 笔者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 兼顾经济、方便、就近取材构建了以下八个项目: (1) 折叠伞测绘与运动分析及自由度的计算; (2) 手动补鞋机测绘与运动分析及自由度的计算; (3) 客车自动车门设计; (4) 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的拆装与设计: (5) 小闹钟的拆装与传动比计算: (6) 摩托车的拆装与运动分析: (7) 多工位组合机床的传动分析与设计; (8) 数控机床拆装综合实训。

3.2 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多、所涵盖的知识面广、与实践结合紧密, 开展项目驱动法教学, 必然存在教学内容调整和安排教学时间, 所以必须优化教学内容, 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之间的联系。我们把理论课内容分解为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两大部分, 基本内容主要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等必不可少的基础行内容, 所有专业学生都必须学习。拓展内容根据专业要求, 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选择。比如, 凸轮设计、带 (链) 传动设计、齿轮传动设计、轴和轴承的设计等设计内容作为拓展内容。通过项目这个媒介, 把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为了在不增加总学时的情况下, 我们采用以项目案例的具体剖析取代课本例题, 以做项目取代做常规作业方式, 利用开放式的机械设计基础实训室和网络教学环境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这样可以不改变知识, 只改变呈现这些知识的载体, 保证了没有增加总的学时。

3.3 项目的实施过程

项目的实施多采用小组工作的方式, 在实施教学前, 教师要精选典型工作任务, 布置与工作任务对应的课前任务, 完成对学习任务的预先学习与资料准备。主要过程如下: (1) 创设情境、布置任务:通常由教师根据课本章节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 (2) 制定计划:初次可由师生共同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 (3) 学生分组、教师讲评计划:学生以每组4~6名为宜。 (4) 实施:学生以分工或合作的形式进行工作。 (5) 检测并分析:先由学生自己相互检查, 再由教师进行检查并串讲。 (6) 总结评价。

4. 项目驱动法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在项目驱动教学法过程中, 由于知识的具体意义和学生自身的不足逐渐被发现和明确, 必然会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 其次, 完全真实的工程实际项目也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挑战欲。所以, 较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和持久, 对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能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但是, 在实施项目驱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初次学习的操作技能或新知识不一定适合采用项目驱动法教学, 但可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

2) 课程教师应具有丰富的项目开发经验。课程教师要经常深入到行业、企业一线, 熟悉生产并参与企业科研和技术开发, 在生产中找项目, 使教师设计的项目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3) 评价要到位, 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改革, 以过程评价为主, 通过企业评价、师生评价、小组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等多种形式,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教师要发自内心去表扬学生, 关注每个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4) 注重小组合作, 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注意小组成员的搭配。

5. 结束语

篇9:基于机械拆装工作室的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

关键词:工作过程; 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44-001

一、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是我院机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本过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为将来从事轨道车辆检测维修、运行维护、车辆制造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本文通过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初步提出该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进行了工作任务分解,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传统教学方式

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内容是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主要讨论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基础知识和常用方法。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内容多,而实践教学课时一直在压缩;即使是实践教学部分,仍以劳动性操作为主,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不够。教学手段不尽如人意,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改革的探索

1.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从设计到实施的标准化规定,包括课程的性质、任务、目标、内容和实施等。它是教材编写的重要前提、是课程组织与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是课程考评的重要依据,是教育与企业标准相融合的媒介。我们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标准实践中,充分发挥其导向性,引导教师和学生把教学的重点从掌握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转到增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

首先要确定课程理念,它是制订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我们以工作过程导向为课程指导思想,以机车专业学生岗位中机构和零件的①运行、维护、保养;②装拆、修配、改装;③检测、调试、查阅标准资料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课程的能力主线,把课程归纳为上述三个职业核心能力。其次是确定课程总要求即课程的口标与专业培养口标一致。内容的组织突出能力培养,保持知识、技能、态度三者的协调统一,融合职业标准并高于职业标准。从宏观上说明通过本门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形成哪些核心能力与技能、养成哪些素质等。例如,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确定学生应掌握的三个学习情境(工作任务模块):常用机构技术应用、常用传动技术应用、常用零部件技术应用。形成机械设备检修、维护、调试等职业工作能力与技能,树立承担机械设备检修的安全责任心,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再次是确定学习目标与内容以就业为导向,以课程核心能力的培养或技术的形成为主线。通过典刑工作任务开发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中常规性工作任务的技能和技术制定学习目标,产生学习内容

2.编写配套教材

传统的教材,是高等职业院校兴起后编写的试用性教材,是大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以及原中专校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教材的大融合。教材中既有深奥的理论推导,又有许多知识的重复;新知识、新技术体现较少;章节编排不合理,不能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需要。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需要配套教材,关键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是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而不是学科的系统化。教材的编写以职业工作过程中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为基础,整个过程中贯穿着“怎样做”、“怎样做更好”。机械设计基础的课程内容采用工作任务驱动。在课程内容的每个项目中,确定特定的“行为领域和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都反映了组成某项工作过程的“行为领域”。为了确保每个“学习领域”都与整体工作过程相关,每项工作任务都应被看作是工作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工作任务

2.教学过程的改革

第一,组织多种教学形式,除了板书、讲解等,还要联系生活经验或具体事例来创设情境,活跃课堂的气氛,促进学生的思维。

第二,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把握重点,分解难点。

第三,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学生带到校内外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和生产劳动。课程中学到的很多机构,在机床中都有应用,如带传动、链传动、凸轮机构、齿轮传动、螺旋传动、液压传动等。例如,在学习螺旋传动原理时,让学生观察数控机床工作台的运动和普通机床工作台的运动,数控机床工作台的运动相较于普通机床工作台的运动,运动精度要高得多。经观察、思考,了解到数控机床工作台的运动,是借助于滚珠丝杠来实现传动的,而滚珠丝杠传动是滚动摩擦,因而效率高、精度好;而普通机床中所采用的只是普通的T形螺纹传动,而普通的T形螺纹传动螺旋之间摩擦是滑动摩擦,所以效率低、精度较差。通过比较学习,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

第四,教学手段现代化。教材中抽象的原理较多,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如齿轮传动的啮合原理。因此,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幻灯片、视频甚至机械零件实物进行辅助教学。在课件中将抽象的内容制成二维和三维动画,将生产场面制成视频影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較短的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

四、改革考核方式

期末的考核有两个目的:一是考察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二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是以实际工作任务为核心,有笔试,考查对知识的储备和知识理解的深度;也有技能操作考试,主要考查以职业技能为主的机械设计应用能力,如减速器的设计。

五、总结

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能够让学生获得一种全面的、和谐的、切实有效的教育。这种课程模式在国际上已经非常普及。

我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应该以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培养目标,应该注意教育课程与培训课程的区别;职业教育的学习领域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完整教学单元。职业教育的特点应该转向: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科研基金项目YQ1102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王建军,王亚芹.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探讨.科教文汇[J]2009.04

上一篇:清明节去旅游下一篇:南雅镇卫生院2011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