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管理技巧的机械工程师论文

2022-04-29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交通出行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导致路桥工程的数量持续增加。路桥机械设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管理不当容易导致各种隐患问题的发生,因此给工程施工带来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对路桥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的隐患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交通工程事业的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基于管理技巧的机械工程师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基于管理技巧的机械工程师论文 篇1:

人工智能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挑战及发展趋势

摘 要:人工智能是对人脑的意识、思维认知功能进行模拟的一门新兴学科。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就逐渐被应用到图书馆的图书存取、智能参考咨询、智能检索、语义数字图书馆、图像识别等领域。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人工智能思维的缺失、专业人才和资金的缺乏、数据收集和管理面临困境等因素将制约着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深度应用,但人工智能终将广泛的应用于图书馆之中,驱动着图书馆从"互联网+图书馆"向"智能+图书馆"转变,人机互存和人机互补也将成为图书馆建设新态势。

关键词:人工智能;图书馆;机器人;智能检索;智能情报

Key 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brary; robot; machine retrieval; machine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是對人脑的意识、思维认知功能进行模拟的一门新兴学科。1956年夏天,以约翰·麦卡锡和明斯基为代表的一批数学、心理学、神经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学者在美国达特茅斯大学召开会议,提议将AI确立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达特茅斯会议因此被认为是AI诞生的标志。发展至今,AI作为一门交叉和前沿学科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期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发展高潮和低谷的交替,虽然没有完全实现早期人们对这门学科寄予的厚望,但在很多应用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近几年来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AR/VR、机器人、脑科学、物联网以及深度学习的兴起,AI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本文简要介绍了AI的研究与应用领域,梳理了AI在图书馆的应用及研究现状,分析了AI应用于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1 AI在图书馆的应用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AI就逐渐被应用到图书馆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如编目、分类、索引、参考咨询、馆藏发展、流通、数字图书馆建设、服务质量改善与评价、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等,为图书馆服务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尤其是近几年图情界提出的建设“智慧图书馆”和“第三代图书馆”的设想和实践,以及图书馆为应对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而在管理、资源、空间等方面进行的诸多变革,使AI在图书馆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1.1 机器人在图书馆的应用

目前,图书馆机器人系统主要用于图书的存取、盘点、搬运以及参考咨询服务等。前者主要为智能机械机器人,后者则多为软件机器人。

(1)用于图书的存取、盘点、搬运的机器人。20世纪80年代,日本金泽工业大学图书馆就率先用机器人管理视听室,学生只需从目录中选出要看(听)的录相带或录音带,打进号码,便可回到原座位等候。约四十秒后,智能机器人在中心计算机的控制下从仓库把录像带(录音带)运送到录像机或录音机为学生播放[1]。1991年,加州大学北岭分校图书馆为节约图书馆建筑费用和维护费,将名为维亚桑的机器人系统布置在扩建后的密集书库内。启用此系统后,书库无需照明和取暖,图书存取全部由机器人来完成,书库藏书量扩大到原来的12倍,而读者按下联接机目录终端的键盘到机器人把图书带到出纳台只需要约5分钟[2]。1994年,瑞典恩舍尔茨维克市立图书馆为减轻流通馆员工作负担,使用ABB公司的IRB2000工业机器人,以每小时约400本的速度对图书进行接收、登记和分类,机器人最终将图书送到原来存放的地方,再由工作人员手动将书放入适当位置[3]。2013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亨特图书馆启用了机器人存取系统,为读者带来了全新体验。亨特图书馆最大的特色是书库中既看不到书架,也看不到书,150万册图书被存放在8排由18000多个金属箱和4个机器人组成的仓储式立体书库中,计算机控制系统自动定义图书的储存地点,并进行自动检索查询和图书存取,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藏书空间。到2014年,全美已经有25所图书馆采用该系统[4]。

自动仓储机器人系统造价较高,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图书馆应用。2007年,东莞图书馆推出了国内首台可容纳500册图书的兼容条形码和RFID技术的迷你型自助图书馆,实现了图书自动外借和还书自动归架,可为市民提供24小时图书借还服务。目前,这种迷你自助图书存取机器人已在我国城市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5]。

如上所述,图书馆存取机器人系统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智能,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自主智能机器人,而且自动化的立体化仓储系统造价高,需要对图书馆进行全面改造,而迷你自助图书馆还不能完全解决人工存取大量图书的问题。近几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RFID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还在研究智能化、自动化程度更高以及更为实用的图书馆机器人系统,一些小型实用机器人相继面世。如南京大学图书馆基于超高频RFID研制的智能图书盘点机器人,只要将上架的图书放置在机器人的智能书架上,它就可以自动快速地识别到图书的信息及图书所在书架的位置信息,并自动优化出一条上架路径,在书架间自由行走,引导馆员将图书上架[6]。王滨等[7]基于单片机控制、采用“移动机器人+机械手”的设计思路研发的图书馆移动上架机器人,可以在书架间灵活行走,成本低、扩展简单易行。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研发的AuRoSS机器人能够在夜间用激光器扫描图书馆书架,并且编写生成关于丢失书籍或摆放错误书籍的名单,次日清晨馆员将根据这份名单整理相应的图书区域[8]。

(2)智能参考咨询机器人。近几年来,为克服实时虚拟参考咨询服务需要人工干预、不能提供24小时服务的缺点,能够提供自主读者咨询服务的聊天机器人成为一些图书馆的首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基于AI标记语言的机器人“小图”,通过积累AIML语料库实现人机对话,具有极强的学习与记忆功能 ,能迅速分析用户的提问并给出准确答案;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小交”则是基于MSN的智能聊天机器人,具有自主聊天、资源查询、学习导航和借阅提醒等功能[9];其他还有深圳图书馆采用多客宝IM咨询机器人系统通过调用图书馆预设的知识库为用户提供实时咨询服务的机器人“小图丁”;上海图书馆和上海闵行区图书馆基于微易ASP开发的微信机器人“图小二”和“小敏”等[10]。这些虚拟聊天机器人主要侧重为读者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其中“小图”由于具有学习与记忆功能,以其搞笑、无厘头的回答走红网络,深受读者喜爱。与商业化的聊天机器人如微软基于语音服务的“小娜”等相比,受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的图书馆聊天机器人缺乏性格塑造,没有情景化的回答,在“像人”和個性化服务方面还有待提高。

为提升用户体验,具有更多功能的“实体”咨询机器人在图书馆相继出现。201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西港图书馆投入使用两个人形机器人,用于演示计算机编程和编码教学,它们不仅会唱会跳,还能说19种语言[11];2017年5月,南京大学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发明了外形小巧的智能机器人“图宝”,可实时更新图书位置信息,告知读者所需图书在书架的具体位置,并具有学习与记忆功能,在后期的使用中可掌握业务应对技巧和行业知识,成长为智慧化“资深”机器人馆员[12];2017年,敦煌市图书馆引进人形智能语音机器人,不仅可帮读者查找图书,还能陪读者聊天、讲笑话等[13]。应该说,图书馆机器人的研究汇集了AI各领域的研究成果,成为目前AI应用于图书馆最热门的领域。

1.2 AI在图书馆知识组织中的应用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一些学者试图通过专家系统实现编目、分类、索引和书摘的自动化,这一研究到20世纪80年代达到高潮[14]。如威斯康辛大学研究开发的辅助馆员进行编目的M ITINET/ MARC 编目专家系统;美国国会图书馆在80年代初,尝试从题名页中自动提取编目数据,但没有完全成功;苏格兰的斯特拉斯克来德大学则将专家系统技术应用到辅助分类,开发出进行分类的专家系统模型;德国的Konrz等人采用决策论方法,建立了基于规则的自动标引专家系统AIRIPHYS,通过试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德国还建成了一个使用OCR 技术,从题名页中自动进行书目著录并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模型AUTOCAT,但缺乏可靠的数据获得技术,编目规则亦不统一[15]。我国图情界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进行了利用专家系统进行自动分类的研究。

但在实践中,专家系统不仅需要有强大推理能力的系统支撑,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完备、内容充足并不断完善的知识库,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对图书馆来说,构建这样的知识库困难重重。随着联合编目和CIP、ECIP的实施,再加上书商为占有市场,纷纷为图书馆提供图书编目数据,通过对已有的编目数据进行套录成为图书馆主要的编目手段,对于利用AI实现编目自动化的研究热潮也逐渐退去,虽然还有学者试图通过机器学习、TF-IDF算法与朴素贝叶斯算法相结合等技术尝试进行图书自动分类,但这类研究已不能引起更多人的兴趣,人们转而对在出版前就对信息进行揭示和组织的新型出版方式——语义出版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语义出版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本体、语义网等多种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在学术文档创作伊始就将语义数据嵌入其内部,帮助用户从海量学术信息中快速过滤、获取和理解所需的科研知识,无疑使传统的图书馆资源组织与揭示方式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图书馆关注、学习和借鉴语义出版的资源组织方式也就成为必然。

1.3 AI在读者服务中的应用

(1)智能检索。21世纪初数字图书馆开始建设以来,图书馆数字资源日趋呈现出海量、多样化、异构化等特点,用户检索效率较低。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图书馆开始研究智能检索技术的应用,研究范围包括基于Agent的智能检索和跨库检索、基于Ontology 的智能检索,神经网络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挖掘技术、语音识别技术在数字图书馆检索系统中的应用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研制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推荐系统Dlpers[16];美国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开发的Mylibrary系统等,均具有用户兴趣自动识别、智能化信息过滤和推送等功能,为数字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提供了手段[17]。值得一提的是,数据挖掘技术既被用来探索文献信息的内在联系,也被用来进行用户行为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为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检索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此外,图书馆也在研究利用AI技术对现有平台进行改造以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这种模式可谓经济实惠。如黎邦群[18]分析了惠州学院图书馆基于公众平台建设图书馆公众号语音找书的技术思路和实际应用,即用户在手机上通过输入语音的方式查找馆藏文献,获得了良好的用户体验。

2015年,美国艾伦AI研究所发布了免费学术搜索引擎Semantic Scholar,与Google Scholar等学术搜索引擎相比,Semantic Scholar通过机器学习进行信息筛选,能够辅助用户理解文章的意思,即具有自动筛选文章关键词、关键段,区分引用文章是关于文章核心内容还是背景介绍,并能检索文章中设计研究成果的图表等功能。Semantic Scholar的出现无疑给图书馆智能检索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同时也为图书馆开发新的智能检索带来启迪[19]。

(2)语义数字图书馆。将语义网技术引入数字图书馆,以机器可理解的方式描述各类信息资源,建立语义数字图书馆,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加友好、智能化、交互式、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是近年来AI应用于图书馆的又一研究热点。我国一些学者对语义图书馆的信息检索模型、知识组织策略、资源语义描述方法、知识推送服务、语义标注工具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语义检索的实验系统,但整体来看还处于理论探索和实验阶段。而国外已经有成型的语义数字图书馆系统,典型的如欧盟第六框架项目BRICKS、弗吉尼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联合开发的Fedora、欧洲Gdansk大学图书馆和DERI 国际组织联合开发的开源社会化语义数字图书馆系统JermoeDL等[20]。语义数字图书馆信息检索实现了语义层次的检索,提高了检索效率,减小了漏检和误检造成的误差,为数字图书馆向智能化和知识化的方向迈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1]。

1.4 AI在圖书馆其他工作中的应用

除上述应用之外,图像识别技术、指纹识别技术多被用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如座位管理系统、借阅管理系统等。2017年4月,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引进百度人脸自助查询(借还)机,通过调用百度云人脸识别API接口,将人脸和校园一卡通绑定,实现了读者直接刷脸进馆[27]。

此外,图书馆也尝试在资源建设、服务质量评价等方面应用AI了相关技术。如在资源采购方面,试图利用AI方法建立基于荐购图书信息、读者喜好和价格等多种综合信息下的图书订购决策模型[22],以及基于交互式遗传算法的图书采购经费分配群决策系统模型[23]等。还有学者尝试引入Multi-Agent建模方法,利用Matlab软件仿真图书馆联盟内成员馆、资源厂商等Agent的动态多次交互演化过程,制定各种环境下不同Agent的决策策略[24];在服务质量评价方面,则侧重于研究如何建立有关服务质量评价的神经网络模型,如基于遗传算法的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质量评价系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25]、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评价模型[26]等。但上述研究目前大多数还处于理论探索、模型开发和单馆应用阶段,与实际应用有关的许多具体细节尚需认真研究解决。

2 人工智能应用于图书馆所面临的挑战

2.1 人工智能思维的缺失

近十年来,互联网思维的大潮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求真、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影响着图书馆,并与图书馆精神深度融合,加上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馆无论从软硬件设施、资源还是服务理念、服务模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说,互联网背景下AI时代的到来并不突然,图书馆对AI的应用也在一直不断进行着,但如同互联网思维从被提出,到受到图书馆重视,再到被图书馆完全接受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样,AI的应用并不能使AI思维很快在图书馆蔓延开来。互联网思维下的图书馆,人们主要关注信息与信息、人与信息之间的连接,图书馆成功地将文献信息送到了用户桌面,如何让用户便捷地获取信息是互联网思维下图书馆关注的重点。而AI关注的是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与沟通,但仅仅让书找到书架或者读者找到图书所在的位置并不是AI在图书馆应用的全部,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不能将图书馆的主要产品“知识”和信息排除在外。因此,现阶段图书馆之所以没有在AI应用中有更多的闪光点,是因为图书馆还没有习惯于AI的思维方式,还没有习惯于为未来的可能性去做准备,还没有完全认识到AI影响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

2.2 缺乏专业人才

从AI在图书馆的应用实践中可以看到,成熟的应用大部分是由馆外机构单独开发或与图书馆合作开发完成,由图书馆独自完成的AI应用系统少之又少,在AI行业人才稀缺的情况下,图书馆领域深谙AI的人才缺乏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专业人才的缺乏势必对AI在图书馆的应用开发和创新造成阻碍。一方面图书馆只能被动地接受企业开发的各类AI应用系统;另一方面图书馆对AI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动态缺乏敏感,进而导致创新视野狭窄,造成现有的AI应用并不能与图书馆的需求很好地对接,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跟着企业走”,企业研发什么,就用什么,缺乏重度参与,而通常只有重度参与才更容易发现机会和创新点。就目前AI在图书馆的应用来看,硬件系统如机器人几乎全部由企业研发,软件系统虽然图书馆也在进行一些研发,但研发的速度往往落后于企业,或者只是在原有系统上的小范围改造。然而,培养熟谙图书馆业务和AI领域知识的馆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现阶段图书馆与相关利益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积极参与AI的应用开发是弥补专业人才缺乏的有效手段。

2.3 数据的收集和管理面临困境

海量数据的收集是AI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应用到图书馆领域亦是如此。在AI的发展中,要从根本上提高机器学习的能力,特定领域大数据的收集是关键。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数据中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呈现出海量、多维度和多形式的特点,从图像、声音等富媒体数据到动作、姿态、轨迹等人类行为数据,这些具有深度和更为细致的数据对采集、存储和管理提出了挑战;其次,并不是所有的数据都是直接可用的,很多数据往往杂乱无章、残缺、难以理解,甚至无法获取,这就涉及到数据的清洗、分析;此外,一方面大数据可以为用户提供更精准贴心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涉及到用户的隐私。AI对数字基础的依赖以及其需要在特定数据上训练的事实意味着图书馆大数据的采集无可避免。首先,采集和管理大数据需要有相应的软硬件基础设施,其次需要建立数据模型和数据分析格式,第三还需要具备数据隐私保护的法律知识储备和相应策略。从图书馆的实际规模、社会效益等方面考虑,是否要进行大数据采集,或什么时间进行大数据采集,是否能够和相关企业合作来进行数据的采集、储存和管理是图书馆未来AI利用研究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其次还要慎重考虑如何合作、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如涉及到用户数据的利用应该如何合作?如何避免由于数据使用不当而使用户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等等。此外,一个更大的挑战是,目前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数据多为商业采购,这部分数据的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将更为复杂。

2.4 资金受限

众所周知,图书馆属于公益性机构,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在AI应用于图书馆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还并不明朗的情况下,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如与企业合作、图书馆自行研发等,申请额外的政府拨款用于AI项目的研发都会较为困难。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图书馆经费主要用于文献资源购置、人员、读者服务和日常运营,科研经费主要依托于各种社科类项目资助,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图书馆学会、教育部相关项目资助、各地出台的科研项目资助等。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资助力度较大,可达到20-35万元,其次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金额为8-10万元,以上只有少数省级公共图书馆或高校图书馆等有科研实力的图书馆才有可能获得立项;图书馆学会资助的科研课题虽然立项机率较大,但资助经费往往只有几千元,如2015年广东图书馆学会资助的科研课题经费仅为3000元[28]。这些经费显然并不足以支撑AI项目的研发和试用,因此,图书馆要想在AI应用中有所作为,需开辟新的资金筹措和合作途径。

3 AI应用于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在全球范围,世界各国纷纷为AI的发展进行战略布局。早在2012年,英国政府就把AI及机器人技术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8大技术之一;日本则在2015年初发布了《机器人新战略》,计划在5年时间里,推进1000亿日元规模的机器人扶持项目[29];美国于2016年发布了《国家人工智能研究和发展战略计划》;中国科学院于2014年初成立了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聚焦脑科学与智能技术若干重要前沿方向。为抢抓AI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AI发展的先发优势,2017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AI正式被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AI时代已经到来,顺应时代发展,AI应用于图书馆亦成必然。

3.1 从“互联网+图书馆”向“智能+图书馆”转变

“互联网+图书馆”实现了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条件下的新一轮全面信息化,不仅信息量迅猛增长,图书馆所有资源和服务上线,而且建立了多方的资源共享与协调的跨界融合平台,使用户与资源、用户与用户、资源与资源间互连互通,有效地克服了传统信息化条件下的“数字鸿沟”“信息鸿沟”等问题,使文化服务更加便捷普惠,最终实现开放融合的泛在图书馆服务。在AI时代,图书馆将从“互联网+”过渡到“智能+”。“互联网+”颠覆性地把信息时代的要素都‘加’起来,使人与整个世界融入一个统一的管理平台,信息空前地丰富,取用空前便捷,但也仅仅是方便而已,人们还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获取信息和享受服务,大量的信息涌入反而使人无所适从。引入“智能+”,用新的方式来管理网络化的、联通的、复杂的新型系统,人们从图书馆获得的将不仅仅是信息,更主要的是能够便捷地获取知识、创新的方法和灵感以及基于知识的协作和共享。2016年,IBM的认知计算系统Watson通过比对2000万份癌症研究论文,用10分钟为一名患者得出诊断结果为一种罕见的白血病[30];英国的BenevolentAI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从散乱无章的海量信息中提取能够推动药物研发的知识和新的可以被验证的假说,从而加速药物研发的过程。未来,AI将依托海量信息為用户带来超强的“参考咨询”,图书馆在AI时代的信息提供和服务系统将包含如下功能:通过AI深度学习,能够从大数据中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具有逻辑思考能力,能够将散落在信息海洋的特定知识片段连接起来,并进行推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和论证,为用户提供科研和决策依据;具有强大的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和处理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能够与用户进行自由交互,并理解和应对用户提出的问题;能利用文本分析与心理语言学模型对用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掌握用户个性特质,为用户提供更为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知识服务。

3.2 人机共存、人机互补成为图书馆建设的新态势

随着AI的不断发展,机器在越来越多的工作上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人类的水平,包括一些需要认知能力的工作,如在特定数据库的知识检索上,人类已经不是计算机的对手了。就目前图书馆机器人的应用现状来看,编目、整架、上架、流通、一般的业务咨询等完全可以由机器人来代替。随着数据集的迅速扩大、机器学习和计算能力的日益提高,经过一线馆员的培训,智能机器人必将能够胜任和出色完成更多图书馆工作,把馆员从一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多能为用户创造更高价值的工作。众所周知,图书馆是公益性的文化机构,其发展的最终目标并不仅仅是让人们便捷地获取信息和知识,对读者进行心灵的浸润和人格的教化、为他们提供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也是其重要的社会职能,而这些是不能依赖对信息和知识的便捷获取、自动化和智能的机器服务来完成的,换句话说,人文精神的传承不能单靠技术进步,而是需要人的全程参与,需要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良性互动来实现。AI的应用,使馆员有更多的时间通过多种活动与用户进行面对面的交往和情感交流,保持和传承图书馆的人文传统,让用户获得更温暖和人性化的智能服务。因此,未来随着AI在图书馆应用的不断发展,人机共存、人机互补会成为图书馆服务的新态势,AI与馆员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图书馆的人文精神通过AI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以馆员为主导的对用户的人文关怀得以更好地实现和弘扬。当然,这需要图书馆在AI等新技术的洪流中保持足够的理性,防止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淹没在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大潮中。

4 结语

自2011年深度学习兴起之后,AI迎来了第三次研发和应用高潮,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几年来,AI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正如“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所言,“未来10年,不仅是高科技领域,任何一个企业,都将融入人工智能 ”,图书馆是时候为AI时代的到来做准备了。在图书馆服务中引入AI相关技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参与并在AI的发展中有所作为,图书馆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张慈卑.利用机器人管理视听室[J].图书馆论坛,1989(2):29.

[2] 夏勇.机器人进入图书馆流通系统[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1,17(4):54-55.

[3] 刘晓民.图书馆自动化的新纪元[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1997(1):7-8.

[4] 武云霞,夏明.图书馆的未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亨特图书馆侧记[J].新建设,2013(2):108-111.

[5] 方建军,张晔.图书馆图书自动存取机器人的研究与应用[J].图书馆建设,2012(7):79-83.

[6] 沈奎林,邵波,陈力军,等.基于超高频RFID的图书盘点机器人的设计和实现[J].图书馆学研究,2016(7):24-28.

[7] 王滨,韩丹,李思远,等.基于单片机控制的图书馆机器人的开发[J].机械工程师,2015(2):141-143.

[8] 机器人又来抢工作了!新加坡图书馆试用机器人管理员[EB/OL].[2017-08-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400677.

[9] 王展妮,张国亮.图书馆机器人应用研究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5,33(3):82-87.

[10] 王艳.IM咨询机器人在公共图书馆的实现与应用——以深圳图书馆为例[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5(5):42-46.

[11] 国际在线.美图书馆使用机器人做教学会说19种语言[EB/OL].[2017-08-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421874.

[12] 高雅,舒越.南京大学打造机器人图书管理员“图宝”系国内高校首创[EB/OL].[2017-08-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419204.

[13] 刘玉桃.机器人现敦煌市图书馆[DB/OL].[2017-08-1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421875.

[14] 郭胜华.国外50年代以来图书馆信息服务领域专家系统研究进展[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20(2):89-91.

[15] 沈国强,程莉莉.专家系统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3(2):48-52.

[16] 杜小勇,袁媛,钱防震,等.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推荐系统DLPers的設计与实现[A].第二十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2003:303-306.

[17] 邹凯,汪全莉.智能搜索引擎与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J].情报科学,2004,22(7):874-877.

[18] 黎邦群.微信语音找书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4(6):54-61.

[19] 科学之家.重磅消息!Semantic Scholar引领学术搜索新时代[EB/OL].[2017-08-17].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422190.

[20] 鞠彦辉,刘宏伟,牟冬梅,等.国外典型语义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9,29(3):68-71.

[21] 郝慧,胡娟.语义数字图书馆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导刊,2012,22(5):101-105.

[22] 卞丽琴,陈峰.基于人工智能的图书订购策略分析[J].图书馆杂志,2015,34(8):39-43.

[23] 百度云人脸识别落地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刷脸借书不是梦[EB/OL].[2017-08-22].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417457.

[24] 郑微波.一种基于交互式遗传算法的图书经费分配群决策模型[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9):90-93.

[25] 经渊,陈雅,郑建明.基于Multi-Agent建模的图书馆联盟资源引进决策策略仿真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0):41-47.

[26] 陈莺.基于遗传算法的BP 神经网络在高校图书馆流通服务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探索,2014(10):12-15.

[27] 范一文.基于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的高校图书馆用户满意度评价模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6,28(3):10-13.

[28] 广东图书馆学会秘书处.2015年广东省图书馆科研课题立项名单公示[EB/OL].[2017-08-24].http://www.lsgd.org.cn/kylx/kdlxtz/251881.shtml.

[29] 王喜文.日本发布《机器人新战略》[EB/OL].[2017-08-24].http://news.xinhuanet.com/info/2015-04/02/c_134118585.htm.

[30] 奕欣.Watson首次确诊罕见白血病,10分钟诊断难点何在?[EB/OL].[2017-08-27].https://www.leiphone.com/news/201608/LHuNXEoTJyR4WApQ.html.

作者简介:布和宝力德(1970-),男,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

作者:布和宝力德

基于管理技巧的机械工程师论文 篇2:

路桥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的隐患与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交通出行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导致路桥工程的数量持续增加。路桥机械设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管理不当容易导致各种隐患问题的发生,因此给工程施工带来直接影响。基于此,本文对路桥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的隐患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进一步促进我国交通工程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路桥机械设备管理;隐患;分析

0 前言

道路和桥梁是重要的基础设备,路桥工程是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重大工程。随着我国公路和铁路运输网络建设的不断提速,各种路桥工程机械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各类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且管理制度中的不合理成分也逐渐增多。虽然很多工程公司都有自己的设备管理公司,但管理中的问题依然较多,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1路桥机械设备管理中的隐患问题

1.1设备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

设备管理在路桥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很多企业并不是非常重视,因此各种设备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导致各种责任不能得到有效落实。由于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现象,在设备出现故障之后,往往人员之间相互推诿,因此各种设备维护工作得不到有效开展,设备超负荷使用情况比较严重,甚至部分設备在没有到达使用寿命前,就提前报废。此外,缺少必要的设备移交制度,这导致机械设备在各个项目之间不能正常进行移交,同时设备长期闲置的情况也比较严重,不能将设备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1.2设备使用安全隐患较多

在路桥设备实际使用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往往会出现各种隐患,如果继续使用,就会对相关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威胁,甚至威胁到工程质量。此外,如果在开展设备操作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操作,就容易导致工艺不达标现象,这为后期工程施工埋下巨大的质量隐患。此外,许多机械设备保养人员的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各种设备维护工作不能得到有序开展,使设备经常处于异常运行状态,因此对设备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直接影响。

1.3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专业技术人才在施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提升设备管理能力,离不开各种专业的技术人员。然而,很多工程施工企业往往太过重视短期经济效益,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投入往往不足,这导致相关人才缺乏的现象比较严重。此外,很多设备操作人员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技能培训,各种理论知识相对比较匮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设备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造成各种问题的出现,对企业的发展造成非常多的安全隐患,甚至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

2改善和解决路桥机械设备问题的措施

2.1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机械设备管理制度,需要认真做好路桥施工环节的梳理工作,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的施工规章制度。如(1)建立完善的机械设备使用制度,落实好相关人员的责任。在路桥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应该落实好使用人员、操作规范、工作流程、责任划分等事项,让操作人员掌握设备的操作步骤,形成牢固的责任意识,避免出现违规使用设备情况。如果需要开展交接班工作,应该认真做好交接手续的办理,交接人员都应该在交接单上签字。(2)建立完善的机械设备保养和维修制度。在路桥机械设备保养过程中,应该做出明确的制度规定、维修间隔时间[1]。并根据不同设备的使用情况,制定出设备报废标准,对于达到报废标准的设备,应该及时进行报废处理,避免继续使用带来各种安全隐患。(3)建立完善的设备移交制度。企业在各类设备使用过程中,对设备移交工作,应该做出严格的规定,避免设备在移交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损毁或者丢失情况。在这些制度建立之后,应该形成完善的制度运行监督机制,对各种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保证各项制度可以得到良好的执行,并将这些管理制度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针对路桥工程施工范围大的特点,可以建立信息定期收集、汇报制度,让设备管理人员及时掌握设备的使用情况。

2.2认真做好设备的管理工作

(1)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机械设备使用要求进行使用。对于实际操作人员,应重视操作的规范性和施工流程的重要性,避免出现违规使用情况,明确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对于违规操作人员严肃处理。(2)认真做好机械设备的检查和保养工作,重点关注设备使用时间、使用价值,对于出现异常设备,及时开展维修处理。对于已经到达报废年限的设备,应该避免继续使用,让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并确定其残余价值。(3)严格落实好设备移交制度。对于各种需要移交的机械设备,认真做好移交手续的办理,做好设备使用记录。对于长期运输的设备,在设备移交的过程中,应该现场测试这些设备能否正常使用。同时在移交设备的过程中,合理安排设备停放位置,并认真做好相关防护措施,减少施工安全隐患。

2.3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为了保证设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并将设备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需要不断加强各施工单位之间的合作,建立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和措施,严格落实相关人员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保证设备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此外,各个施工管理部门应该进一步密切彼此之间的合作,在具体的施工中形成合力,保证各种施工设备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地开展。各个施工班组还应该定期组织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学习,制定明确的施工管理目标,然后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认真做好设备的管理工作,保证施工设备管理做到有章可循,进一步对工程施工进行约束和规范,将工程设备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让其在具体施工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2]。

2.4优化各种设备

在工程设备实际使用过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过程的管理,将设备的综合性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在施工设备正式使用之前,应该认真做好施工现场的调查工作,掌握公路工程的实际情况,对其中运输设备、拌和设备、推土机、摊铺设备、碾压设备的使用,认真做好规划,有序对各种设备进行使用,并将设备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此外,还应该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不断优化,不断提升设备利用率。各种设备操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设备的过程中,应该掌握各种设备的维修技巧,能够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后,第一时间找出故障发生的具体位置,并及时开展故障检修工作,及时排除设备出现的各种故障,保证设备正常运行。企业还应该认真做好设备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让他们严格按照要求来操作设备,不断提升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施工事故。

3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路桥机械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这些路桥机械设备使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警惕,对其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掌握问题发生的具体原因,,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从而合理使用各类路桥机械设备。

参考文献

[1]敬华奎.路桥机械设备管理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四川水泥,2018(1):37-38.

[2]于冬.路桥机械设备管理过程中的隐患与分析[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1):67-68.

收稿日期:2020-07-05

作者简介:冯政(1990—),男,湖南衡阳人,本科,机械工程师,研究方向:工程施工机械。

作者:冯政

基于管理技巧的机械工程师论文 篇3:

多元统整:普通高中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是指普通高中为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预防并解决学生发展中的困扰而开展的一项工作,主要包括理想、心理、学业、生活与生涯等方面,是当代普通高中学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与教学、管理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随着新高考改革,“3+1+2”的选科使得学生、家长和学校不得不面对着大学专业的提前规划和选择,生涯发展指导成了必然。经过多年的积累,我们逐步认识到普通高中有目的、有步骤、系统地开展生涯发展指导活动,构建系列课程体系,能够满足高中生生涯发展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引导他们立足未来,规划现在,切实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我校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构建了适合本校校情、学情和教情的普通高中多元统整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体系。

一、构建多元统整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的理论基础

多元统整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体系是指以生涯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为指标,依据美国心理学博士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确立普通高中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基于课程统整的观念,对生涯校本课程、生涯活动课、综合实践课、学科渗透生涯教育、家校共育、朋辈教育、社会资源等进行系统多元的整合,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体系。其中多元统整是指:课程统整、家校统整、师生统整和社会资源统整。

为切实保障生涯课程的科学、有效,我校以生涯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为指标,确立了课程的内容与形式。生涯自我效能是班杜拉提出的自我效能理论在职业领域的具体应用。生涯自我效能虽然不是生涯行为或能力,但却作为个体对自身生涯决策行为的预期和信念,是生涯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主体性因素。尤其是生涯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更为直接地与主体的生涯决策行为相关。相关实验数据表明:生涯发展指导课程是提高学生生涯决策自我效能的有效途径,生涯课程在自我评价和制定规划两个因子对学生生涯决策自我效能的干预显著有效;父母是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他人,父母在信息收集和问题解决两个因子对学生生涯决策自我效能影响显著;访谈活动、游戏、练习实践等增加主体经验和增加替代性经验的教学方式是提高生涯决策自我效能的有效方式。基于以上理论研究和实验结论,我校构建了课程、家校、师生、社会资源多元统整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体系。

(二)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1.课程目标

依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核心”“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我校多元统整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主要目標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科学自我赋能;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锻炼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指导学生将个体生涯发展和学业发展有机结合,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明确选科和大学专业志愿选择;培养劳动精神和劳动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帮助学生形成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规划、未来发展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2.课程内容

依据课程目标,普通高中生涯指导课程主要包括学业规划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结合高中学生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我校设计了分年级的生涯指导课程内容。

高一年级:自我认知,生涯唤醒。指导学生顺利度过初、高中衔接,适应高中生活,在“做时间的朋友”校本课程的指导下,初步掌握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学习和生活的方法,唤醒生涯规划的意识。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兴趣倾向,通过“家长讲师团”活动初步开展对未来行业、职业的探索。假期通过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职业访谈。

高二年级:完善自我,生涯规划。通过八大测评体系,全面评估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多元智能与人格特质,并学会表达、调节情绪、沟通技能等,完善自我、发展自我。更好地适应高中生活,科学进行学业规划,完成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选科、选考及大学专业选择。明确职业选择与大学专业选择的关联范畴。

高三年级:科学赋能,生涯决策。在“谷润芳华”生涯工作室指导下,利用科学的复习方法,调节学习节奏和心态,提高学习效率。深入了解国内外主要高校的专业信息,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向,明确自己的高考志愿;掌握一定的升学面试技巧、必备礼仪等。

二、多元统整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的途径

2014年4月,教育部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我校基于课程统整的观念,对生涯课程进行了系统整合,形成了多元统整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体系(见图1)。

(一)课程统整——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1.生涯校本课

学校开设生涯校本课程,同时配有专门教师借用成熟的测评工具对学生的人格特征、兴趣偏好、职业倾向等内容进行测试。我们依据不同年级的生涯目标序列,针对不同年级,开放不同的专业测评系统,科学地利用测评结果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个性特征及潜在优势,科学、有效、全面地为学生的高考选科、专业选择、志愿填报提供决策参考;帮助家长更加客观地了解孩子,持续跟踪孩子的变化,为孩子的成长助力;帮助教师在开展导师工作时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依据;帮助学校在选修课程设置、选学考科目教学安排提供大数据,系统开展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例如,在生涯作业——“我的职业名片”中,学生经过学习和测评,在了解自身的霍兰德职业类型和MBTI性格类型的基础上,结合家庭职业树的学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进行思考和规划,并制作了个人职业名片。

2.研究性学习

运用集约、迁移的思维,将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进行课程统整,将同一范畴领域的主题、研究方法相似的主题、同一类型的主题进行整合,形成研究的序列,深化生涯课程内容的体验和探究。我们在不同年级开设了不同内容的生涯研究性学习课程。

高一年级:为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体验、更好地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工作的性质特点,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组织以“职业体验”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假期时间到父母所在单位与父母同上一天班,深入了解家长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特点、工作职责、能力要求及发展通道,形成开题报告,并在开学后上交微视频,作为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

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进行分工,分别承担文案编写、配音、采访、PPT制作、视频采集、视频后期剪辑制作等工作。通过活动,同学们加深了对职业的认识、社会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培养了自主发展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等核心素养。学生在交流访谈中获得对专业的认识,在动手实践和目视化感知中选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学生微视频作品包含公务员、护林员、特警、医生、护士、地铁工作者、教师、公交司机、银行经理、个体商户、会计、厨师、导游、教练等多种职业。开学后,学校在高一生涯规划校本课上对活动做了总结,评选出校级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由学生分享感悟。视频共享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和认知,并且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当下选科、高考选报专业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高二年级:为了更好地认识大学和专业、规划未来的人生道路,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组织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探索”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为切入点,从行业涉及的各个职业入手,了解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岗位能力需求、发展通道、职岗相关度、职岗满意度等方面分析,了解本专业未来可以做什么;从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主干学科、核心课程、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专业实验、修业年限、授予学位等方面阐述这个专业可以学到什么;从高中低档列举三至五个开设本专业的大学,及近三年录取分数线、计划招生数、学制、学位、学费等具体招生信息,从而了解哪些大学开设了这个专业。

活动期间,学生共搜集整理了包含临床医学、各种语言学、新能源、建筑工程、土木工程、轮机工程、法学、人力资源、广播电视编导、伦理学、风景园林等共63个专业的相关资料。学生发展指导中心积极搜集相关素材,印制成册,以便全校师生交流学习。深入了解职业及专业活动,为学生做好生涯规划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科学的保障。

3.学科渗透

新高考改革后,为帮助学生尽早确立选科方向,消除学生报考专业时产生的迷惑,学校将生涯发展指导渗透到各个学科。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对全体教师展开生涯指导培训,教师通过平台学习生涯指导的相关知识,并通过校内培训,了解“中國制造2025”,明确国家未来发展的五大工程和十大重点领域,将生涯指导与本学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通过对本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趋势和职业对应等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制定生涯规划。

4.“做时间的朋友”校本课程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结合学业基础,合理规划、高效利用时间,详细制订高中三年学业规划,科学合理地选择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考科目、层次和进度,统筹安排三年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制订和梳理生涯规划过程中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增加学生执行的有效性。

“做时间的朋友”校本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提高有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疫情期间更是得到了极大的体现。整个学期生活以线上开学为起点,居家学习为主旋律;4月高三开学,延期高考一个月;5月中旬高一高二全面复课,疫情防控常态化;我们的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为了疏导学生可能面对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高效完成线上线下教学形式衔接,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在做好本校本课程的常规工作的同时,又举行了以“做时间的朋友”为主题的“云端”校园生涯心理剧大赛。同学们从身边的故事入手,直面学习生活和生涯规划中的典型心理问题,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思想上的碰撞、心理上的共鸣,从而达到心理辅导、生涯唤醒、规划发展的目的。通过生涯心理剧大赛,学生表演发生在他们身边熟悉的,甚至是亲身经历的事,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心理自助与互助能力,进而达到宣泄、释压和领悟的目的。活动中指导教师向学生普及了心理学知识、生涯规划教育理念,明确“做时间的朋友”的具体方法。在活动中每个人对自己的兴趣、性格等因素做进一步的探索,也是自己职业生涯的一次实战演习。

5.隐性课程

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利用班团会、校园广播、校刊等多途径开展生涯发展指导,鼓励学生组建各级各类的社团,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为学生发展搭建多元平台。不断增加主体经验和替代性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生涯决策自我效能。

(二)家校统整——创立家校联合体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我们多渠道收集了48部职业微视频,利用C30系统向学生进行推送,不过资源仍然有限。由于父母是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他人,父母在信息收集和问题解决两个因子对学生生涯决策自我效能影响显著,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又特别组建了家长讲师团,打通多渠道,从更加纵深的层面助力学生了解职业、社会,介绍家长所从事职业的专业基础、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能力要求、发展通道、薪酬待遇等。70余名家长走进教室为学生做精彩的职业介绍。涉及的职业包括:医生、教师、警察、科研人员、律师、演员、国际贸易、机械工程师、软件工程师、销售、保险、医药代表、新闻媒体、技术工人、个体工商户等。

在最大限度调动家长助力学生生涯发展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部分家长由于时间精力和个人条件所限,很难充分发挥其在学生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此,我校与“谷润芳华”生涯工作室的专家团队合作,创办“功倍”家校课堂,帮助家长了解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明晰学业职业规划的原则和方法,掌握新高考选科、志愿填报的规则和技巧,与学校形成合力,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保驾护航。

(三)师生统整——尊重差异适性发展

我校按照对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生活指导、学习辅导、人生规划向导”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全员参与”的教育工作体系,实施导师制,为每名学生配备生涯规划导师,尊重差异开展个性化指导,并逐步建立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教师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指导队伍。导师制促使全体教师把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結合,严格管理与言传身教相结合。导师们收集每位学生的发展规划,并建立学生发展指导档案袋,对学生不同阶段的规划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跟踪和反馈,从而为下一步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指导,促进学生适性发展。

导师制是整合教师的资源和力量,那么从学生的角度,我们也是以学生发展指导档案为载体,帮助学生科学认识自我,了解自身性格,尝试走进社会,接触不同职业,完成初步的生涯定位及学科选择。学生发展中心设计了一系列量表帮助学生构建个人发展档案,学生可以依据档案随时“复盘”某一阶段的学业水平及生涯规划发展变化,并根据导师的指导随时调整个人的生涯规划目标和方向。在选科及高考志愿选择中,学生发展档案为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数据支撑。

(四)社会资源统整——拓展生涯指导园地

一是特聘大连市心理学会专家团队“谷润芳华”工作室加入生涯发展指导团队,多次为学生开展系列讲座,在线课程及咨询等活动;特邀全球职业规划师、全球生涯教练,为学生做经济学类专业的说明和指导。

二是开展“优秀学子母校行——校友团大学宣讲”活动,为高三学生开展大学专业及生活介绍,在帮助在校生了解大学了解专业做好人生选择的同时,为他们树立了榜样,积极发挥朋辈教育作用。

三是建立学生职业体验基地,鼓励学生进行以生涯探索为主题的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总结实践经验,撰写实践体会和报告。每年假期,学生发展中心组织高一、高二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共有甘井子区图书馆、新东方、何氏眼科、大连火车站、英领国际学校等多处社会实践基地,拓展学生增强主体经验和替代性经验的机会和平台,为学生的生涯规划选择专业和职业提供更丰富的尝试机会和判断依据。

四是与辽宁省新基础生涯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系统地为师生提供学生发展指导平台、学业分析软件、《高中生涯发展指导》教材、特约专家线上指导、生涯测评卡、职业微视频教学等服务。

三、课程实施的成果

(一)提高了学生生涯发展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生涯发展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增进了学生对自我、大学、专业、职业与创业的了解。学生逐渐理解并学会根据自身条件及社会大环境的需要,理性地确定自己未来生涯发展的方向和高考志愿的选择;在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规划的方法,学会了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学习和生活,进而管理好自己的生命,形成了终身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在开展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导师们有意识地促进学生个体个性特长发展,许多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及艺术体育特长发展中取得优异成绩,有的还走上了专业化发展道路。

(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多元统整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体系有效整合了各级各类资源,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并积极带动引领了一批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了生涯规划教师、班主任及骨干教师的生涯指导能力,培养一批生涯教育的实践者。我校现有国家级认证生涯规划指导师2人,高考报名师2人;80余名教师参加了省教育学院组织的生涯规划指导专题学习,获得学时和学分,其中10人获优秀学员称号;15名教师正在参加下一期的国家级生涯规划指导师认证考试。

(三)推进了学校的特色发展

我校是大连市自主发展教育特色学校,多元统整的生涯发展指导课程是自主发展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动生涯教育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学校参与省教育学院组织、新基础生涯指导有限公司提供服务的培训项目,着力建成省级生涯发展引领校。在大连市组织开展的2020年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典型学校评选活动中,我校被评为“大连市学生发展与评价典型学校”。

(本文系大连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普通高中学生多元统整的生涯发展指导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ND2020260)

(责任编辑:赵昆伦)

作者:肖玲

上一篇:中医病证规律下的数据挖掘论文下一篇:大学功能视域下创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