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反思 教学设计

2024-04-24

回顾与反思 教学设计(精选12篇)

篇1:回顾与反思 教学设计

第一章《回顾与反思 》 教学设计

河北远洋希望学校;张艳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本章所学主要内容,即所学各部分知识的作用与意义,进一步认识几何体;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己梳理本章所学知识的过程,发展总结概括能力;

反思学习过程,对蕴涵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与抽象”、“借助平面图形来认识几何体”等思想、方法有所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丰富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本章知识网络结构及相互知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交流式教学法。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小组活动为主,尽可能在回顾与思考的几个问题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引导、启发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归纳、总结本章学习中的收获、因难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2张

第一张:(记作§1.6 A)回顾与思考 第二张:(记作§1.6 B)知识框架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师]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我们已经学完,课本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我们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的方向看等活动,在平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了同学们的空间观念;最后由立体图形转向平面图形,在丰富的活动中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的简单性质。下面我们根据这一章所学的知识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二.小组合作

1、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2、生活中有哪些你熟悉的图形?举例说明。

3、你喜欢哪些几何体?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物体,使它尽可能多地包含不同的几何体。

4、找出两种几何体,使得分别用一个平面截它们,可以得到三角形形状的截面。

5、举出一种几何体,使得它的主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都一样。你能举出几种?与同伴进行交流。

三、小组汇报展示

1、学生汇报,教师课件出示 投影片(§1.6B)

2、学生回答2---3题

[师]从上图我们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这一章我们从认识了几种最常见的几何体后,接下来就是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的方向看这三个途径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实现了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发展空间观念;最后我们又在丰富的活动中认识了平面图形的简单性质。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题。

四、典型例题

[例1]右图中五角星状的图形沿虚线折叠,得到一个几何体,你在生活中见过和这个几何体类似的物体吗?

分析:先让学生想象,然后可以操作。

解:沿虚线折叠后的几何体是一个五棱锥,生活中有很多类似的物体,如某些房顶,某些日用品的外包装、金字塔等。

[想一想]你能设计一个三棱锥、四棱锥吗?

解:如下图所示,沿着虚线折叠便可得到三棱锥、四棱锥。

[例2]用平面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可以是长方形吗?用平面截长方体,截面的形状可以是正方形吗?与同伴交流。分析:让同学之间充分交流、讨论,经过讨论后,得出结果。解: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

[例3]右图是由几个小立方块所搭几何体的俯视图,请画出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

解:由右图可得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和左视图如下:

五、.课时小结

本节的重点归纳了本章内容的各知识点及其各知识点间的关系,培养了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

六.课后作业

1.复习题:A组、B组

2.自己再独立完成一份小结,回顾自己在本章学习中的收获、困难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篇2:回顾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章主要内容两部分,一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及其解法,二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在复习总结所学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复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回顾所学内容,并总结成一个框架图,然后再用问答的形式复习解题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据关系,理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解决实际问题,并会检验其合理性;

2.能针对不同类型的方程组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过程与方法:

1.经历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梳理本章内容,建立知识体系;

2.进一步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加深方程的建模意识,发展学生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消元”思想,从而初步理解化“未知”为“已知”,化“复杂”为“简单”的化归思想。

教学方法 引导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有关概念,体会“消元”思想,会用代入法和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寻求等量关系,列方程组解应用题。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本章所学内容,建立知识框架图

本章主要内容两部分,一是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及其解法,二是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请你用问题串的形式建立本章知识框架,并与同伴交流,然后教师介绍教科书P85的知识结构图。

二、总结与反思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路是什么?基本方法是什么?

解二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路是“消元”,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组,逐步实现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其基本方法是代入法和加减法。

2.具有哪些特点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用代入法解比较简便?用代入法解方程组的步骤是什么?

当方程组中某一未知数的系数是1或-1是用代入法解较简便。“代入法”就是将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化为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如y=kx+b),再代入另一个方程,达到消元的目的。

3.具有哪些特点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用加减法解较简便?用加减法解方程组的步骤是什么? 当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相反,或成倍数关系时,用加减法解较简便。

加减法是将方程组中的方程经过适当变形,使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或相反,再进行加减即可达到消元的目的。

4.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列二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相同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用只设一个未知数列方程往往困难,设两个未知数列方程组,则常常因等量关系较容易表示而使方程简单。

三、例题讲解

例:某地甲、乙两个拖拉机厂,按计划每天共生产拖拉机460台,由于两厂都改进了技术,本月甲厂计划的110%,乙厂本月完成计划的115%,两厂共生产拖拉机519台。本月两厂超额生产拖拉机多少台?

分析:本题的两个等量关系是

①甲计划生产数+乙计划生产数=460台; ②甲实际生产数+乙实际生产数==519台

解:设本月甲厂计划生产x台拖拉机,乙厂计划y台拖拉机,依题意有

xy460110%x115%y519 x200解得y260

∴200×(110%-1)=20 260×(115%-1)=39

答:本月甲厂超额生产20台,乙厂超额生产39台。

注意:这里有两个等量关系,也可以用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但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显然直观、明确。

四、课堂练习

课本P80复习题A组2.(3)、(8),5。

五、课时小结

本节课复习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及解题方法技巧,在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础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列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乃是方程。要注意仔细审题,运用列表、画图等方法认真分析题设条件与所求未知量的关系。

六、课后作业

课本P80 复习题A组1,2.(1)、(4)、(6)、(7),6,8,9

篇3:《密度》课堂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一、转变观念, 定位角色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依据此理念, 本节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依据导学案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编排的, 力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 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 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更能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重视探究, 把握关键

本节课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突破口, 认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不变这一物质的性质, 引出密度概念, 进而理解密度含义, 因而做好探究实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节教学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我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 每个大组下设三个小组, 三个大组分别探究木块、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得出数据和结论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随后让他们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组中三个小组进行交流对比, 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这一物质的特性, 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笔, 再让大组之间交流对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学生将明确地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一结论, 为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 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奠定基础。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探究、合作研讨、归纳总结为主线, 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他们质疑、探究、归纳, 学会在实践中学, 在合作中学, 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三、水到渠成, 理解概念

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已经对本节主要内容有具体的认识, 教师通过导学案因势利导引出密度, 学生易于接受, 容易理解掌握, 也能认识公式ρ=m/v只是计算式, 而物质密度的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

四、学以致用, 当堂达标

学生得到知识后及时应用, 是巩固、提高、升华的必要途径。练习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巩固和提高方式, 在导学案中除了安排探究过程、知识形成的问题性思考题外, 每完成一个知识性问题后都有相应的跟踪练习, 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 在课后再安排当堂检测, 及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查、反馈, 及时解疑,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反思不足, 教学相长

回顾本节课教学也体会到一些不足, 首先, 探究实验材料选取上存在不足, 若再用些橡皮泥之类的易于分割的物体, 让学生改变体积质量后进行测量计算,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密度不随物质的体积和质量而变化, 效果将会更好一些。其次, 在习题设计中要注意有层次, 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 在反馈解疑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回忆质疑, 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断的反思, 将学到的知识巩固、深化、提高, 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 由面到体,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总之, 本节课教学围绕课时目标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核心, 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 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形成知识、理解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达到了预期目标,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教师在课后应坚持进行课后回顾, 总结经验教训, 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篇4:教学“四方异音”回顾与反思

[关键词]多媒体公开课语文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60114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句诗,虽说是白居易用来模拟琵琶声的形象说法,但我在上“四方异音”这节课时,同样也有类似感受。

这节课,是我在教文学欣赏课时的一堂多媒体公开课,构思起源于学生的构成。当时我任教的班级学生,有苏州本地的,但不在市区,来自郊县;有来自外省的,如江西上饶地区的。我们常说汉语是“十里不同音”,更何况是来自千里之外的省份。考虑到这个因素,我决定设计一堂课,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方言的魅力,感受在公众场合用普通话交流的重要性。

教案共有四个环节,分别是“来它一小曲、说它一段吧、方言艺术展、我来试试(小练习)”。第一环节以侯宝林的经典相声《戏曲与方言》导入,介绍方言的概念,重点突出中国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分类。第二环节选取介绍苏州小吃的文字资料,让听课的苏州市区教师用苏州方言演绎,供全体师生欣赏。第三个环节,插入四段《大话西游》方言版的视频(陕西话、四川话、东北话、广东话),让学生倾听同样内容的不同发音,从而感受中国方言的魅力。我再用家乡话演绎一段绕口令,加深学生的认识,并且突出“请讲普通话,不分你我他;讲好普通话,共爱一个家”的教学目的。在课堂结束前请学生欣赏S·H·E的歌曲《中国话》,感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热潮。第四个环节布置学生课后学习一段外省方言,并于下次课上交流。

这堂课的课堂气氛很热烈,因为不仅有学生的参与,还有教师包括听课老师的热情演绎。对于部分来自外省的学生,能在一个庄重的场合、一个集中的时间,欣赏到一段正宗的苏州话,未尝不是件幸事;而教师能与学生同台表演,对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方言很多,每种方言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心理。学生的模仿,不仅能提高语言水平,而且也能开阔视野,摒弃狭隘的地域观念,建立一种大中国的概念,对于普通话地位的重要性,也能直观认识。不足之处是,如果能将这类课设计成一个系列的课,形式更灵活多样,相信效果会更好。

高职校语文教学应该建立怎样一种模式?既有别于高中,又不照搬大学语文教学,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高职校语文,没有了升学的压力,该确立怎样的教学方向?对于不同的年级,对于初中毕业的16、17岁少年,该确立怎样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是不是允许每个教师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自由发挥?还是依着教材亦步亦趋,仍然以分数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虽然这些暂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无论在高中还是在高职或大学,学生的语文学习都应该以学会做人为根本目的。

其实,教育绝不仅仅是教学大纲上规定的那么一些教学任务、教学效果、教学目的之类的干巴巴的东西,真正的教育尤其是语文应是一种大教育。它需要宽容的心怀,需要爱的绿荫,需要对生命的感动和敬畏,需要极具人文情怀的教育者!

语文课,不管什么形式,其核心应该是人。就是课下与学生谈话,作为人师,也应该自觉地想到:这谈话怎么谈才更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总之,课上课下,课内课外,都应该是教师拓荒洒爱的空间,语文教育不能被异化为工具性质的东西。语文既要达意,更要传情,而我认为,真正的语文课,更多的是传情,这正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所缺少的。

这堂与语言有关的课,只是在试图为学生关注我们这个民族打开一扇窗户,更多的已经尝试、正在尝试与即将尝试的授课内容,都力图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传达一种对生命个体的关注与热爱。此其一。

其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保持汉语多样化是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事实上,母语方言在默默地塑造着我们的表达能力,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描述一件事时,用方言词汇或说法既准确又形象,给人绘声绘色、活灵活现之感。而如果不使用特定方言,则只能传达事件的基本信息,描述起来显得干巴巴的,缺乏灵动和表现力。研究方言、保护方言、传承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研究、保护和传承方言重在留存一种富有人文价值的文化生态,不仅具有语言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更具有民俗、历史、人文理念方面的价值,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的贡献。应该为营造方言与普通话并存的和谐气氛创造更多条件。

一堂课,可以嘈嘈切切,而语文教学呢?不照样可以吗?给学生播下人文的种子,期待未来生根发芽!

篇5:回顾拓展五教学反思与建议

《回顾·拓展五》包括三部分内容: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其中“交流平台”又分为“谈自己心目中的鲁迅”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两小部分。按要求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需要2个课时,但作为精品课,我把它们压缩在1课时之内完成。下面,我来简单地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得与失。

小组合作学习得与失

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小组学习方式进行。在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我比较注重每个小组成员的感受与参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尽力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气氛,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探索热情很高,整节课显得生气勃勃。

失: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虽说整节课学生们参与的热情很高,但是我在组织课堂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失误。如小组成员学习任务的分工不够明确,有少数几个同学基本上都是在给别的同学当听众,始终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并没有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因此,在这节课的学习中他们有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

教材处理得与失

得:2节课的教学任务压缩在1个课时之内完成,我感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纵观我的课堂教学,我以为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做得比较好的有两点:一是学生们掌握了一些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结合时间背景、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联想等等。二是在完成“日积月累”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们先理解重点字词,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说出从这些名言警句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学生们有的说鲁迅是一个非常珍惜时

间的人;有的说鲁迅是一个一心为广大民众服务、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等等。

失:在教学“我心目中的鲁迅”这一环节时,学生们虽然也能谈起鲁迅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但基本上是泛泛而谈,没有结合到具体的事例,给人感觉过于抽象。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这部分教学中,所花时间比较多,而且所列举的句子都是课文里学习的内容,给人感觉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且是在重复以前的学习内容。在“趣味语文”教学中,所问的问题过深,学生难以理解。

篇6:认真回顾教学设计的反思与改善

1.要求:自己组织语言作答,字数不限,简述即可。

2.提示:课后作业提交后辅导教师批阅优秀得5分,良好4分,合格3分,不合格得0分。您至少完成6个课后作业,考核以6个最高成绩作业计分,本项考核满分为30分。

篇7:小数乘除法的回顾与整理教学反思

“温故而知新”这个词足以说明复习的重要性。以往的复习课我们都是让学生做题,然后针对做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利用这种方法复习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缺少了系统性。复习课应该怎样上?我们了解到整理与复习课的基本含义有两点:一是整理,是指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对比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二是复习,是指重新学习。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对原先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高层次上的再学习。于是,在“小数乘除法的回顾与整理”这节复习课上,我便试着按照整理与复习课的基本含义设计了“回顾——梳理”两大环节,下面是我就这节课的一点体会。

一、回顾一:对知识系统归类

课前请学生浏览课本要复习的内容,然后说一说:在这两个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学生通过浏览、归纳、交流这一活动,能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达到了对知识系统归类的目的。

二、回顾二:对知识的再学习

以往在复习计算时,总是出示一些计算题让学生计算,然后交流如何计算,紧接着便是大量的练习,整个过程学生一直是在进行机械的计算,可以说动脑思考的成分很少。而复习课的基本含义之一是“重新学习(高层次的再学习)”,根据这一基本含义,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利用导学案让学生解决问题:

(一)列竖式计算:5.05×0.022、58×0.04、89.52÷8、10.8÷4.5;

(二)按要求求近似值:0.76×1.45(保留二位小数)、43÷13(保留一位小数);

(三)解决问题,体会生活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对知识的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只不过,在这个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习“列竖式计算、按要求求近似值、按生活实际求近似值”,而是通过学习,让其体会到“小数乘除法计算;求积、商的近似值;按要求求近似值与根据生活实际求近似值”之间的区别。

三、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容易模糊的知识清晰化

小数乘除法的计算这两个单元,看似简单,但是其中存在很多容易混淆的问题,如课堂上学生在解决0.76×1.45(保留二位小数)、43÷13(保留一位小数)时,我发现有的学生把43÷13的商都计算到了小数部分第四位,仍然没找到最终的结果,这说明他在求商的近似值的时候受到了求积的近似值的影响。如何帮助学生理清其中的区别,课堂上,我在学生每做完一个知识点的回顾后,便紧随一个梳理表格:小数乘除法计算梳理表格、求积的近似值和求商的近似值的梳理表格,通过梳理,学生能够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于是容易模糊的知识便清晰化,这种对比梳理复习,比起教师反复强调、进行大量计算练习应该更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反馈测试,进行知识建构

篇8:回顾与反思 教学设计

一番精心设计后, 我自信地走进了课堂——

我以湖北熊芳芳老师《语文天生浪漫》的文章 (节选) 激情诵读开始, 营造出颇有语文味的教学氛围:

语文, 从浪漫的心灵出发, 走向深广, 走向博大。

因着语文, 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成了家喻户晓的绝唱;因着语文, 木兰从军的传说成了妇孺皆知的佳话。

因着语文, 雪莱的“冬天到了, 春天还会远吗?”温暖了多少失意者的心怀;因着语文, 但丁的“走自己的路, 让别人去说吧!”激荡着每一个开拓者的胸襟。

因着语文, 我们收藏了春的温暖, 夏的火热, 秋的丰硕, 冬的冷峻;因着语文, 我们领略了北国的冰雪, 南疆的椰林, 西域的雄鹰, 东海的潮汐。

语文, 是天生浪漫的文化载体。睿智的思想, 高尚的情感, 灵动的才智, 无不栖于根深叶茂的语文之树, 它生生不息地传承着人类文明, 它涤荡污浊, 提精炼粹, 陶冶身心, 它汇聚了浪漫又传送着浪漫。

浪漫的语文, 呼唤浪漫的情怀。

一个有着浪漫情怀的人, 能像范仲淹一样无私,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也能像王安石一样无畏,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他们可以心游万仞、精骛八极, 更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撑门拄户, 立地擎天。既可以迎来送往, 胜友如云, 更可以一人一盏一影, 孤灯自守黎明。既可以横空出世, 笑傲江湖, 又可面壁潜心, 十年磨一剑。入世可如岳飞, “壮怀激烈”, “八千里路云和月”, 也可躬耕陇亩如诸葛亮, “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惟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 才可能真正地理解生活, 热爱生活, 享受生活;惟有具备一些浪漫情怀, 才可能真正地理解语文, 热爱语文, 欣赏语文。

因为, 语文天生浪漫。

……

接着, 我列数九年级执教以来班级同学在语文学习上取得的成绩和进步, 渲染出较为浓烈的喜洋洋气氛:

上学期, 曹畅、刘钰同学在《时代学习报》分别发表了一篇文章;黄宇波、王健媛一路过关斩将, 在《初中生世界》组织的现场作文大赛中分获一、二等奖;以曹志玮同学为组长的团队在泰州市“爱国诗文”诵读表演中荣获一等奖……

上学期, 我们举办的“走近格列佛”名著阅读报告会至今意犹未尽, “感恩与责任”演讲比赛记忆犹新, “我来命制中考题”让很多同学理解了老师的艰辛, 掌握了学习的要领……

上学期, 我们班许多同学已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会记笔记了, 会整理讲义资料了, 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了, 课外阅读也让不少同学尝到甜头了……

上学期的期末测试中, 我们班有9名同学语文成绩在130分以上, 12名同学的成绩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他们是陈宇、钱敏、戴东华、花鹏伟……

羡慕的目光, 因激动而涨红的脸色, 毫无掩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我分明地感觉到, 他们已被幸福和美好的情绪打动、包裹着了。当同学们畅谈三年来初中语文学习的经验、困惑甚至沮丧时, 当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打开练笔本朗读自己的得意之作时, 我知道, 这一节专题课应该能够让我打消顾虑并有很多的感慨和收获了。

进入最后一个版块“思考语文”时, 原先预设中的担忧不仅全然没有了, 而且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师:请几位同学把专题里提供的对语文的感悟之语读一读, 好吗?

生1: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微型百科全书。

生2:语文是一个折射人生的多彩世界。

生3:语文是一棵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知识大树, 学语文就是摘果子。

生4:语文是窥视人类心灵的窗口, 语文能陶冶人的情操。

生5:语文是传承人类文化的载体。

生6:语文就是语文。

师:同学们, 朗读的这些内容, 如果让你挑选后作为练笔簿扉页的警语, 你会选哪一句?或者, 你并不喜欢其中的哪一句?为什么?

三年来学生几乎天天与语文相会, 对语文的感触也一定很多。也许是还没有来得及定下心来细细梳理、感悟, 凭着直觉, 不少同学说喜欢“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微型百科全书”和“语文是一棵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知识大树, 学语文就是摘果子”。代表性理由是——

曹志玮:“语文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微型百科全书”一句生动、警醒。它既告诉我们语文世界的丰富多彩, 又提醒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语文, 因为语文是“永远读不完的”。

卫剑纯:“语文是一棵枝叶繁茂、硕果累累的知识大树, 学语文就是摘果子”以比喻手法清晰、明确地写出了语文是什么和学语文给人的收获, 因为很多人都希望学语文能够有用。

也有学生坦言不喜欢“语文就是语文”。代表性理由是——

徐航:“语文就是语文”的提出者肯定是想表达深意的, 我觉得应该对后一个“语文”再做些解说, 才不至于令人费解。

卞冬杰:“语文就是语文”看似格言警句, 却有故弄玄虚之感, 语意不够明白。

尽管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妥当, 我却是十分高兴的:在我想来, 语文就是明道, 说理, 表达自己的心声, 学生们做到了, 我当然乐在其中了。见我喜形于色, 同学们自然也就放得开了, 思维也更为活跃起来。请看——

师:在你心中, 语文是什么呢?同学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创写几句, 或者依照专题里的话语作一次仿写, 行吗?

王熠璇:语文, 就是说铿锵有力的中国话, 写方方正正的中国字, 书洋洋洒洒的中国文, 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掌声)

黄宇波:徐老师, 我读过这样的句子, 我很喜欢:语文是楚辞公屈原脚下的汨罗江, 是宋名将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 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的丹心汗青…… (掌声)

王健媛:语文是一片金灿灿的麦地, 学语文就是割麦子。

徐刚:语文是一块绿油油的西瓜地, 学语文就是啃西瓜。 (学生大笑)

眼见得学生对徐刚的仿句笑得弯下了腰, 我便趁势发问:“语文是一片金灿灿的麦地, 学语文就是割麦子”“语文是一块绿油油的西瓜地, 学语文就是啃西瓜”的仿写, 同学们评判一下, 哪一句写得好呢?

房慧:我认为王健媛的“割麦子”好, 她强调的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徐刚同学的“啃西瓜”强调的是结果。

徐刚:我觉得自己仿写的还可以。“啃西瓜”表达的是结果, 这样的结果如同西瓜本身一样甜蜜——学语文的过程不就是为了有“啃西瓜”般的收获吗? (笑声、掌声)

肖晨昕:我也觉得徐刚同学的“啃西瓜”一说不错。你们想想, “绿油油的西瓜地”, 多么富有生机, 富有诱惑力!语文学习就该像今天的语文课一样生动、有趣、有收获, 不是吗? (笑声、掌声)

王健媛:“语文是一片金灿灿的麦地, 学语文就是割麦子”在我看来是很有诗意的, “金灿灿的麦地”能让人产生遐想, 想到“金灿灿”的背后一定会有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的辛劳, 想到颗粒即将归仓时的喜悦与自豪。还有“割”字, 我的理解既是过程, 也是结果, 不管怎样, 都是一种享受吧。

陈少鹏:我还是以为王健媛的“割麦子”好, 她的表达让我想到了一句时髦的话:“麦田的守望者。”王健媛的“割麦子”有色彩, 有动感, 还有一份期待:割麦子之后的光景呢?一定是更美好的未来!

下课的铃声敲响。我想, 我已不需要多言了。

【反思】

反思之一:

经常听到不少语文老师埋怨:如今的学生不爱语文, 怕上语文课了。这种声音并不在少数, 然而我以为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身来找找原因:比如你是如何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 使学生享受成功的;语文并不是空洞的说教, 你是如何将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密切联系起来的;比如, 学生一般都怕考试而又离不开考试, 你告诉他们命题者往往会怎样来命题并检测语文学习效果吗;语文学习是“慢功”, “慢功”需要“细活”, 作为语文老师, 你关注过学生的学习习惯吗——好习惯有潜移默化之效, 好习惯能使人终身受益;付出总有回报, 当学生取得了成绩时, 语文老师可曾做到“心中有数, 目中有人”?也许你教过的学生一茬又一茬, 可今天讲台下的“这一茬”学生很在意你对他的表扬与肯定呢!

反思之二:

“学习, 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习, 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 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 甚至创造意义。”相对于预设性目标而言, 生成性目标是一种内生的即时性目标, 当面对“意外”生成的、可能蕴含教学智慧的材料 (比如“割麦子”“啃西瓜”) 时, 我们应善于“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对学生思维中出现的疑难点、偏差点、碰撞点整体权衡, 合理运用, 迅速判断这一材料的教学价值, 采用科学的反馈、导引策略, 在尊重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并积极评价的同时, 以问题引领的方式, 促进学生的有效思考。

篇9:《密度》课堂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关键词:密度;教学;回顾;反思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六章质量和密度第二节《密度》教学完成后,回顾教学过程,觉得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做法,也体会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现回顾反思如下以便今后扬长避短,更好地搞好教学工作。

一、转变观念,定位角色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依据此理念,本节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依据导学案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讨编排的,力争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被动的学习态度,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更能体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二、重视探究,把握关键

本节课以“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为突破口,认识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不变这一物质的性质,引出密度概念,进而理解密度含义,因而做好探究实验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节教学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我让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下设三个小组,三个大组分别探究木块、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得出数据和结论后小组间进行交流总结。随后让他们计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大组中三个小组进行交流对比,使学生认识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这一物质的特性,为密度概念的引出埋下伏笔,再让大组之间交流对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学生将明确地得出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这一结论,为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性质,与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奠定基础。这样整个课堂教学以学生小组探究、合作研讨、归纳总结为主线,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探究、归纳,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水到渠成,理解概念

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已经对本节主要内容有具体的认识,教师通过导学案因势利导引出密度,学生易于接受,容易理解掌握,也能认识公式?籽=m/v只是计算式,而物质密度的大小与质量体积无关。

四、学以致用,当堂达标

学生得到知识后及时应用,是巩固、提高、升华的必要途径。练习是最好的、最直接的巩固和提高方式,在导学案中除了安排探究过程、知识形成的问题性思考题外,每完成一个知识性问题后都有相应的跟踪练习,使学生学以致用、及时巩固,在课后再安排当堂检测,及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查、反馈,及时解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反思不足,教学相长

回顾本节课教学也体会到一些不足,首先,探究实验材料选取上存在不足,若再用些橡皮泥之类的易于分割的物体,让学生改变体积质量后进行测量计算,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密度不随物质的体积和质量而变化,效果将会更好一些。其次,在习题设计中要注意有层次,兼顾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另外,在反馈解疑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回忆质疑,使他们通过自身的不断的反思,将学到的知识巩固、深化、提高,使他们的知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总之,本节课教学围绕课时目标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核心,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的教学特点,以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经历获取知识过程中形成知识、理解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10:回顾与反思 教学设计

以前一直觉得讲课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也就那么几十分钟,随便的就过去了。自从自己真的去尝试了之后才发现其实一切都不是那么的简单。从理论课上,我发现一堂出色的课,少不了深思熟虑的设计,除了准确无误之外,清晰的思路,还必须有吸引人的亮点。特别是物理课堂,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在讲授严谨的科学知识时,需要清晰明了,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虽然只有几十分钟,但要达到“龙头,猪肚,凤尾”的效果没那么简单!

第一次练习导入技能的时候,花了近一天的时间在宿舍准备,本以为自己准备的内容丰富,举得例子生动有趣,但是上台一讲,发现一切都没有按照我的计划前进,那些吸引人眼球的例子被我讲出来之后变得枯燥乏味。本来我以为十来分钟很快就过去,讲不了很多内容的,所以准备的内容也不是很多,但是一紧张不到几分钟就全被我念过去了。我也深刻的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备课内容不能太少,准备需要大于一堂课的实际内容,课堂是存在不确定因素的,不可预测的,只有准备充分才不会出现短缺的尴尬。当然准备多一些并不是要求一节课讲完,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第二、三次练习的都是导入加讲授技能。虽然很投入的去准备,在课前认真的理了一下自己要讲的内容,以保证自己不会出现知识上的错误,但在讲课期间依旧会紧张,然后就讲错了,好在练习了几次之后慢慢的也就不紧张了。

在之后的练习中,慢慢的我们还开始对每个队员的板书板画,肢体语言,语音语态,表情等方面深入纠正。一开始我讲课的时候只能看到紧张的我面无表情,而且为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我喜欢将手按在讲台,也就谈不上有什么丰富的肢体语言,更糟糕的是除非是板书板画的时候必须移动,不然我是一节课下来一直站在一个位置,不会移动。在小组成员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我一直很努力的改掉我这个坏毛病。慢慢的我讲课也会有和学生眼神交流,必要的时候会有一些恰当的肢体语言,而且会适当的亲近学生,使得我的课堂没那么僵硬。我很庆幸,我所在的微格小组的成员都很给力。他们对每一次的练习都很重视很有热情,而且每周会有固定的时间练习。特别喜欢我们每一次练习之后对各自的评价和建议,虽然每次这个练习会占去我们周末的大半部分时间,但是锻炼了也成长了,我觉得很值!

篇11:回顾与反思 教学设计

在本学期的微格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学习中

我们小组一共完成了10次的微格练习我觉得每一次微格之后自己对教学方法与技能上的理解与感悟都有多了一些。回顾这段训练的日子里我发觉自己进步了不少也自己总结出了一些方法。

首先说一下自己很喜欢的微格教学中的一些特点

1、微格训练是对教学技能单一集中性训练。微格教学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细分为容易掌握的单项技能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组织技能、结束技能等等。使每一项技能都成为可描述、可观察和可培训的并能逐项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价。因此这样有利于自己找到自己在教学当中优势的一面和欠缺的一面很容易反映自己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微格训练能够很及时得到相应的反馈信息

微格教学利用了现代视听设备作为记录手段真实而准确记录了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对执教者而言在讲课完毕后所接收到的反馈信息有来自于导师的也有来自于听课的小组同伴的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执教者能全面观看本人上课的全过程我们可以及时看到来自于自己的教学信息所以说微格教学训练的反馈是及时而全面的。

3、微格训练中的角色转换

在微格教学课程中每个人从学习者到执教者再转为评议者这种角色转换多元化的训练方式自己即可以在里面拿到他人对自己讲课的建议也在评论他人的教学时反思了自己的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和可以改进的地方。然后谈一下我在微格教学训练中取得的一些进步

1、培养了自己对教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微格教学不是讲完一次课就可以了而是在讲课完以后老师和我们同学之间还要共同进行评价的我觉得评价的内容是非常细致的甚至对一句话的阐述是否准确对一个演示实验中示范操作的是否恰当对板书中一段表述是否需要板书设计是否美观等都进行认真推敲然后有时也要对照优秀教师的录像找出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再重新进行修改微格教学训练中这样一个完整细致的过程无形中就培养了自己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教书不易教好书则更不易。

2、加强了体态语技能。由于微格教学用录像真实而准确记录了教学的全过程自己很直接得发现在讲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小动作和口头禅这样对改善在教课过程中的整体形象具有很好的效果。再加上我们在微格课室中对着大镜子的讲授课程也可以让自己注意到在讲授课程时的脸部表情及肢体动作让自己能在讲授时可以更加得体大方。

3、提高了教学的普通话水平在平时的微格训练当中在小组成员的提醒和指点下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有了不错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发音的错误和不足自己有意识得注意了这些发音问题。我也在平时应多听、多读一些朗读材料从中来校正自己发音中的错误和不足因此自己的普通话水平有了不错的进步。

当然我在微格训练当中也发现了我教学的很多不足需要继续努力去改正

1、板书技能较薄弱 板书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由于以前缺乏这样的训练因此在板书写的字体并不好看并且对板书的内容安排也缺乏思考经常被同学和老师说成是该写的没写写上去的看起来很乱。希望在以后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进行相关内容的粉笔字和粉笔简笔画的练习通过练习逐步做到笔画规范、结构合理、布局得体、速度适宜对板书的设计方面也需要根据老师和课本的一些方法和建议好好思考教学内容设计好自己的板书。

2、演示实验技能欠佳 在微格教学训练中本人虽然有认真准备教具但是在实验演示中往往出现对物理实验要求的不够准确、规范因此会使实验效果不明显得出的实验数据存在严重偏差从而严重地影响物理教学效果。并且在演示实验时在表述进行实验的过程分析实验结果时往往没有做到说的清楚、做得明显。希望在往后再多多加强演示实验的训练并且自己可以反复观看自己讲课的录像资料从中可以发现平时没注意的操作错误和不规范的地方通过小组成员对自己的反馈意见改正有一些很难被操作者本身发现的微小的实验操作错误和不规范的地方另外在以后做演示实验时要在实验开始时讲清楚实验的内容和一些前提条件要明显的和准确的演示实验过程要准确表述实验的真实结果。

篇12:四季课堂回顾与反思

《四季》是一首富有情趣的儿童诗,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征。诗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发兴趣,创设情景、品读课文,课外识字、朗读指导、仿写儿歌这几个环节的教学力图来达到两个教学目标:一是知道一年四季的特征,产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二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教学反思《四季课堂回顾与反思》。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言。课文的内化是孩子们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时必须让孩子们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一年级的孩子正处在阅读的起始阶段,所以我计划借助色彩鲜艳的音像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之中,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去感受四季的不同特点,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读好课文。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没有对学生提出怎样听的明确要求。

在第一课时,通过练读,学生对课文已较熟悉了,但他们没有深入地了解文本,读起来没感情,又是第一次接触阅读课,也不知道什么叫感情朗读。所以在第二课时中我分两步走:一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来读,通过老师的示范读、学生个人练读、展示读让他们有感情朗读的初步意识;二是让学生自己配动作朗读、请同学上台表演读来达到感情朗读的要求,这里也是预设中课堂的一个高潮。通过多形式、多层面的指导,学生朗读的效果还比较好。

我们常说生活中处处是语文,所以,我一直努力培养学生时时、处处学语文的意识,引导孩子们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角向课处延伸、向生活延伸。因此,我在教学中创设了生活中识字、认识事物,当小作家编儿歌的情境,让学生产生新奇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我认为这几个环节学生表现真的很棒,倒是我没有注重细节,评价和指导不够及时。

上一篇:世界微笑日升旗演讲稿下一篇:上海2014年会计从业《会计基础》讲义(第三章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