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回顾与展望

2022-11-26

第一篇:高考作文的回顾与展望

2020年回顾与展望话题作文

时光匆匆,很快就要告别2020年了,让我们一起回顾与展望,在新的一年,加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0年回顾与展望话题作文大全五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0年回顾与展望话题作文(一)

时间犹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这一年,也要过去了,也是二零一几年的结束。对于2020,我们应该思考、反思、回忆;对于2021,我们应满怀期待,也应该憧憬。

在2020这一年中,我曾经有过欢笑,也有泪水;曾经骄傲过,也曾经气馁过。这一年,我曾有两篇极品文,对自己十分不满意,我只要再努力,肯定能得特别多的极品文呢!可我还是没有努力,所以,极品文篇数很少。2021,我要努力写,争取在班里名列前茅!

在5月份的时候,我们班开展了一次篮球赛,说实话,我们队只有那三个人,寥寥无几。而对方有八个人呢!看来敌众我寡,很难获胜。但我就像项羽一样,一战成名。连大家都很奇怪:3比8,怎么胜呀?但我们就在他们的怀疑下,取得了胜利。在2021,我不会赢得了骄傲,输了气馁,而会多加练习,争取下次的胜利!

但是有一次奥数考试,我曾失利。我在班中是老师眼中的“高材生”,成绩十分优异,坐在很靠前的位置。那次考试,妈妈叫我多复习一会儿,这样才能打高分。可我没听妈妈这位“高人”的劝告,直接进入了考场。答卷子时,我十分惊讶,想不到老师出这么难的题。于是,我那次考试打了很低的分,连老师看了都觉得不可思议。这已成过去,在新的一年,我必成为班中的高材生,成为同学们的榜样。

令人最伤感的是,我妈妈不知为什么头痛和胃痛一起犯了,而且连开车上班的力气都没有了,同样,也不能做饭了。妈妈的病越来越严重,有时甚至连饭都不能吃。我一直在为妈妈着急,不知该如何是好。我都上网查了,使用了网上的各种方法,并且试了好几次,都不好使。后来,我冷静了下来,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把妈妈的病给治好了。我还荣获“小扁鹊”这个称号。2021我做事要冷静,才能把事做好。

一年就这样过去了,新的一年,我会变得更开朗;新的一年,我会更加机灵;新的一年,我必将变得更好,进步会更大!2020,再见。2021,你好!

2020年回顾与展望话题作文(二)

回望这个喜忧参半的2020,无论我是以什么方式去度过的,是否怀有留恋,它都过去了。

上半年印象最深刻的事就是家人生病了,这场病也让我意识到父母的逐渐老去,开始害怕失去至亲。记得清明时去祭祖时,我一个坐在奶奶的坟前,却感觉睡在这方矮坟墓里的人似乎从没在我的生命中出现一样,就连残存的记忆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消退。我开始害怕木心在《童年随之而去》里写的成为现实: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碗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我害怕有一天,有很重要的人离我远去时我也会这样慢慢把他忘记。

尔后的上半年便是期待,期待龙哥的生日,期待《重启》,等来了《我的真朋友》,见证了优秀的井柏然,同时也看到了朱一龙不一样的地方。

下半年我当上了班长,就现在来看结果和过程都不尽如人意。但我想,尝试了也算是一项收获吧。下半年妈妈开始陪读,也让我渐渐意识我和家人在观念上的一些差别。而这个磨合的过程,也让我一点点地去更加理解我的家人,这一年来听得最多的可能就是你更坚强了,似乎以前让我哭泣的事现在我也能云淡风轻地泰然处之。

2020年我从以前美好的梦境中抽离出来,那些身边熟悉的人最终还是走向陌生,美好的事物归于邪恶。很多事情于我的观念中被改变了,但总之,一路走来,也算是收获颇丰。

期待2021年的幸运和美好都应运而生。我也会向着偶像的方向不断努力。祝语文老师新的一年:暴富,暴瘦,越来越漂亮,生活上的事也都顺心。

2020年回顾与展望话题作文(三)

我的2020,并不像想象中顺利,不同于20_的崛起之路,我的2020更像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战况之惨烈,容我不细细描述。

然而站在2020的尾巴上,在12月31日的下午,我回想起整整一年来的风雨历程,即使未见彩虹,也自有烟雨朦胧的独特风景。这一年来,日子一天天过得紧张起来。从上学期末的紧张备考,到寒假全天排满的补课。从下学期一轮复习的开始,到理综合卷的磨练,风暴的洗礼愈发猛烈。这期间,我有抓耳挠腮的焦虑,也有喋喋不休的抱怨和题海无涯的绝望。但渐渐地,我也在磨练下学会忍耐与承受。

随着2020的悄然流逝,我逐渐明白,17岁的我,不再是少年,不再只是对未来充满幻想。17岁,将要成年的我知道生活与压力并存,知道抱怨不如接受,知道现实永远追不上梦想的脚步,但我不会放弃。还有2021。

2020年已到尽头,2021年曙光欲现,17岁的我,还不知道生活在学业以外的部分,还不知道世界在校园以外的样子。也正因如此,我还可以不必饱尝人世心酸,遍阅人情世故。我可以心安理得地在父母老师的庇护下,随着分数的涨跌而喜怒哀乐。在自己的一方小小世界里,重新拾起希望和信念,向2021再出发。

纵然过往遍布黑暗和荆棘,也要不弃希望,让星辰闪耀在黑夜里,让玫瑰绽放在荆棘上。纵然前路迷雾茫茫,未知方向,也要不惧未来,让梦想的光芒照进现实。拨开重云迷雾,终将看到远方。

2020年回顾与展望话题作文(四)

时间如同白驹过隙,转眼间,二零二零年一去不复返,我们将迎来新年份2021年。想想2020做过的事和发生过的事,有喜也有悲,有时笑得前仰后合,而有时却泪流满面。但无论如何,皆是一份美妙记忆,寄存在历史中。

一、喜

经过我不懈地努力,古筝六级终于通过。中央音乐学院是艺术爱好者的圣地,但是这个学院非常严格,通过一级非常难。而我却连着通过了六级,只剩三个级没通过了,希望再接再厉,2021年再通过一级。

这一年中,我感悟到友情的宝贵。班级竞选“三好学生”,不善交际的我觉得没有一丝被竞选上的希望,但是最后在妈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竞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竟如此支持我,纷纷举起了手来表示同意,我差点笑出了声,心里像有一只小鹿到处乱窜,有说不出的兴奋,最后,我被选为“附小好少年”。在领奖台上,满心的欢喜流露了出来,因为友谊的力量伴着我前进、前进,希望2021年再创辉煌!

因为我学习成绩最近一直名列前茅,老师选我当了“志愿者”。志愿者每天可以上图书馆帮老师查书籍,检查书有没有少的,有的话一定要调查出来为老师分。还可以下课到外面值周,帮助同学们,如果有同学做危险行为,我们一定要及时阻止他,可是有很多不理解我们的同学,总是在背地里责怪我们,这也让我们很烦恼。尽管这样,我还是很喜欢我的“小职业”。

二、悲

我那可怜的太姥爷在12月10日,2020年最后一个月不幸去世了。爸爸连忙开车回到故乡巴彦县参加太姥爷的葬礼,听爸爸说,奶奶悲伤地泪流满面,听得我不禁泪水在眼圈里打转,唉,什么悲伤也没有失去亲人最为悲伤。希望在2021年全家团圆,全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爷爷最近总是肚子疼,不得不上医院检查一下。结果终于出来了,原来爷爷大肠上长了一个肿瘤,不知良性还是恶性,这可急坏了全家,爷爷听了,也很悲伤。复查时,医生要求爷爷做一个手术切掉肿瘤,经过全家的考虑,同意给爷爷做手术。手术后,爷爷很快就痊愈,全家又恢复往常的笑容。

2021年亦有目标,让古筝考级每次都通过并达到优秀的评语。珍惜友情,学会善于交际,愿在2021年继续为老师和同学服务,让优秀成为一种常态。希望在2021年全家健康,万事胜意!

让我们跟已逝的记忆挥手告别,张开双臂去迎接美好的2021年!

盘点我悲喜交加的2020,憧憬未来美好的2021!

2020年回顾与展望话题作文(五)

2020,很特别的一年,很开心我们一起走过了一年,这一年,对于我来说,意义重大。

我很快乐,从运动会比赛到第二次月考,这中间发生了太多太多,时时回忆起在炎热的夏天,在树下的我们,红红的脸蛋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加油!加油!刘一隆加油!”那是他最有精神的一天,他挥洒的汗水,最终代表着12班的坚持!他跑了4000米,瘦高的个子,脸上不服输的样子,很是佩服。还记得刘雅轩在大太阳底下在终点,牵着那冲刺互送每一位运动员,她的脸上却洋溢着喜悦。

还记得那天我调整好心态,走进校园。今天中午的体育课,正如石芙宁所写的一样。很奇妙,又很纯粹,我们一起拉着手,唱着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歌,欢快又不失温暖,她那灿烂的笑容仿佛会治愈我,让我变得更坚强。她说着又拥我怀里,其实她也紧张,我们握紧手,说“我们一起跑,不就是800米吗,有什么可怕的,我们一起加油!”。那个时候我才发现,也许我们是互相鼓励的好朋友吧!…………冲刺了!“你先跑,加油!”我紧随其后,我的成绩是4分20秒,我想我会永远记住这个成绩,因为这是我和她的一次难忘的记忆。她带给我的,奇妙又纯粹……故事…未完…

是啊,她背后的光芒,散发着典雅的气质,她在我心中的完美形象啊,这让我明白,每一个人,在努力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目标,一个为此努力的理由。

一次月考,我取得了一个领我满意的成绩,这离不开很多人带给我的动力,每个人都非常努力,我们每个人都是竞争者,但又不失温暖。

在这一年里,我交到了许多朋友,对同学有了更深的了解,虽然我慢热,但是自从当了蔡鑫毅的同桌后,他带给我的是学习的方法,有时候他很不正经,但他每次都很耐心的指导我,有时课间互怼中,我们可能更多的是“战友”吧!嗯,每个人都有优点,它正是我所需要学习的,12班,太多的人情世故在交杂在那里,让我不得不每天的反省自己。

我喜欢于欣鑫的乐观自信,钦佩石芙宁的不忘初心,欣赏关昊哲的坚定执著,羡慕刘芳仪的自在舒服……每个人,都有着忘不掉的瞬间,每一天在12班都演奏着美好的交响曲。

懦弱,自卑,让它随着即将回去的2020消逝。迎着新的自己,走向新的一年。每个人不同的笑容和力量,鼓舞着我继续前行。

2020,感谢有可爱的你们,我的成长离不开你们。2021,尽管来吧。

第二篇:硅砖的回顾与展望

摘 要: 回顾了硅砖的发展进程,总结了硅砖生产的经验,指出了硅砖生产中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整改措施及科研方向。关键词 硅砖,回顾,展望

自英国人W·W·Young于1822年用英国南威尔士的地那斯硅石制成硅砖开始,硅砖已有177年的历史了。从1864年Martin用硅砖砌筑酸性平炉起,硅砖在冶金工业中曾经显赫一时,很长时间它在炼钢厂的耐火材料消耗中保持首要地位。我国建国前硅砖的年生产能力大约为3~4万t,建国后硅砖产量1955年为6.3万t,占耐火材料总产量的12%;1960年曾达到39.73万t,占耐火材料总产量的5%。然而,随着炼钢技术的发展,平炉基本上被淘汰,电炉顶用硅砖已被高铝质耐火材料或水冷炉顶所替代,至此硅砖几乎退出了炼钢领域,主要的服务对象是焦炉、玻璃熔窑和大型高炉的热风炉。因而硅砖的消耗量大减,20世纪70年代以来每年大约消耗十几万t,占耐火材料总量的1%~3%。

本文对五十年来我国硅砖生产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针对目前硅砖生产企业存在的问题,发表了一些自己的看法。1 我国硅砖生产的技术进步解放初期耐火材料生产装备十分落后。“一五”计划期间,鞍钢耐火材料厂硅砖车间于1954年改造后投产,成型及以前的诸工序实现了机械化,隧道干燥器取代了火炕,但烧成设备仍用原来的倒焰窑。1960年鞍钢耐火材料厂自行设计并施工的168 m隧道窑投入生产。在“二五”期间,又新建了洛阳耐火材料厂,其中硅砖车间吸收了鞍钢耐火材料厂改造的经验并引进了前苏联在50年代初设计的157.5m隧道窑。目前,国有企业大多淘汰了倒焰窑或仅留较小的能力以生产特大型制品。成型设备主要是摩擦压砖机和振动成型机,洛耐硅砖车间在1987年引进了日本的750 t复合式自动压砖机。

五十年来,从总的工艺装备来看有了很大进步,为提高和稳定产品质量提供了较好条件。在改进工艺装备的同时,硅砖的制造技术不断取得进展。在50年代初期,提高硅砖平炉顶的寿命是当时的迫切任务。前东北科学院和以后的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对硅砖生产的基本理论和原料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如:东北、华北地区13种硅石基本性质的研究,硅砖颗粒组成的研究,矿化剂的研究,高硅质硅砖的工艺试制,高硅质硅砖烧成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等等。鞍钢耐火材料厂于1951年成功地用脉石英制成平炉顶硅砖,次年又试制了高硅质平炉顶硅砖,使鞍钢150 t平炉顶寿命由几十炉提高到180多炉。在试制和生产平炉顶硅砖的同时,鞍钢耐火材料厂还担负着试制焦炉硅砖的任务。1954~1957年,本钢耐火材料厂、太钢耐火材料厂和抚钢耐火材料厂都先后进行了焦炉硅砖的研制,取得了十分宝贵的经验。1964年洛耐进行了大型玻璃窑硅砖的试制并在很短的时间内拿出了质量符合用户要求的产品。在此基础上,洛耐又采取了诸多技术措施,从而全面提高了玻璃窑硅砖的质量,1983年获国家银质奖。当时该厂的玻璃窑用硅砖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一半。从我国经济恢复时期直至宝钢建设前,冶金行业未曾用过国外的硅砖。70年代后期, 在钢铁以及建材、电子等行业从日本、西德、美国引进新技术装备的同时也引进了大批量的硅砖,其中包括焦炉、玻璃熔窑、高炉的热风炉用整套硅砖。这些砖除极少数在外观上低于我国的质量标准外,其它在理化性能、尺寸偏差和包装等方面均较我国为好。为了使我国先进高温技术所需的耐火材料国产化,耐火材料界开始了行业性攻关。期间除冷水江耐火材料厂从美国引进制造优质硅砖的软件、洛阳耐火材料厂从日本引进一台750 t复合式压砖机和焦作轻工耐火材料厂从美国引进二座梭式窑外,所有的装备更新和工艺改进均靠国内解决。当时我国硅砖质量与国外的差距主要是:真密度偏高、尺寸偏差大、玻璃窑顶用硅砖纯度低及少数企业的大砖内部有缺陷。在80年代初、中期,生产硅砖的主要企业先后都实现了攻关目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宝钢

二、三期工程所需的焦炉硅砖和高炉热风炉硅砖全部由洛耐、鞍钢、山东二耐供应。大型浮法玻璃窑采取保温节能措施后,绝大多数都使用国产的优质玻璃窑硅砖。现在国内各行业高温窑炉所需的各类硅砖国内皆可满足,而且近十年来还出口至美国、日本、意大利等一些发达国家。我国不同时期硅砖产品标准主要指标值的变化,可以看出硅砖生产的进步情况五十年来,我国硅砖生产走过的是一个艰难和曲折的过程,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合格率低。在提高合格率的工作中,鞍钢耐火材料厂通过测量砖坯各温度阶段的膨胀率和在倒焰窑顶上安装膨胀计,找出产生裂纹的关键阶段,制订了高温阶段(1280℃以上)的升温速率和烧成温度(由1420℃降至1360℃)。太钢耐火材料厂的烧成温度从1430℃降至1380℃ ,本钢耐火材料厂1956年以后的烧成温度为1365℃。与此同时,各厂在颗粒组成,矿化剂等方面大多采用细粒度、高碱度的方针。长期困扰人们的合格率低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但是硅砖的真密度一直在合格线的上下徘徊,内在质量和尺寸偏差不稳定。直到改革开放后大量引进国外硅砖,主要的硅砖生产厂家才正视与国外的差距,积极探索全面提高硅砖质量的道路,原料选择、颗粒级配、热工制度等均有较大变化,使我国硅砖的质量跃上了一个新水平。

2 硅砖的生产经验总结我们五十多年来生产硅砖的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原料是基础。原料应品质稳定,烧成时不易松散且易于控制,还应有相当的储量便于较长时期使用。选择适当的原料,可使制造工艺简化,操作方便,质量稳定,成本降低。用不同性质的二种或二种以上的混合硅石制砖逐渐被人们采用,如洛耐、山东二耐、冷水江耐火材料厂等都验证了用混合硅石比用单一硅石优越,日本的硅砖也是采用二种以上甚至四种原料配合使用。用混合硅石制硅以下几个好处:一是可调整化学成分;二是可调整颗粒组成,经济地达到合理级配;三是易于控制砖坯在烧成时的膨胀和晶型转化(每种硅石加热时的膨胀曲线不完全一致,利用这一差别可以拉长产生膨胀的温度区段,使膨胀得以分散。);四是降低成本。(2)粒度级配要合理。硅砖的粒度级配需考虑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合格率,二是有利于石英的晶型转化,达到预期的矿物组成。现在大多数硅砖厂采用较小的临界粒度2~2.5mm,最大不超过3mm,还有相当比例的细粉。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研究报告称,用再结晶、致密、中速转化硅石,其临界粒度大于3mm时,烧成裂纹严重。(3)重视矿化剂。石灰既是结合剂又是矿化剂,不论是以石灰乳还是以Ca(OH)2干粉的形式加入,都是制造硅砖不可缺少的。它既能增加成型后砖坯的强度,也可在烧成低温阶段(600~700℃)与SiO2反应而使砖坯强度有所增加。在1000℃以后生成的假硅灰石可与其它矿化剂生成液相,使石英向鳞石英转化。除石灰外,根据硅石的化学成分还可采用轧钢屑、钢渣、含锰或含碱金属氧化物的矿物作矿化剂

(4)混练应具有捏合作用。泥料的制备不仅要混合均匀,而且应具有良好的捏合性,这对提高砖坯的密度至关重要。湿碾机混练的泥料符合以上要求,但必须保证混练时间。

(5)(5)制坯机械化。现国内生产硅砖的大、中型企业已配备了高、低冲程和大、小吨位齐全的摩擦压砖机和振动成型机,全部砖坯均可机械成型。

(6)(6)砖坯低温干燥。鞍钢、本钢、洛耐都曾因干燥温度过高,降低了硅砖的合格率,从而引起对低温干燥的重视。

(7)(7)烧成是关键。要使硅砖的真密度低而且稳定,尺寸偏差小,必须采取适当高温、窑温均匀、充分转化的方针。对于硅砖生产的基本经验,可总结为这样一句话:原料是基础,装备是条件,工艺是保证,烧成是关键。

3 目前硅砖生产中应重视的问题(1)合格率偏低。1997~1998年主要生产厂家的合格率大约为70%~80%。有的厂家是靠牺牲合格率来保证交货的,废品堆集如山,浪费惊人。对于大砖和形状特殊的砖无相应的工艺规定。(2)理化性能虽合格,但标准偏差值大。(3)有的企业制品的尺寸偏差仍然不小,需要靠加工后出厂。

(4)制品的矿物组成不十分理想,还未引起制造者的足够重视。宝钢一期工程引进的焦炉硅砖,鳞石英为75%~80%,残余石英为0~0.5%;北京玻璃厂引进德国的硅砖,鳞石英35%~40%,方石英55%~60%,残余石英微量,液相5%。有的厂家尚不能完全达到上述水平。(5)有的企业制品内部有缺陷,如层状组织、内部裂纹等。上述问题的存在,是我们的装备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综合反映。硅砖生产流程长、环节多、单体设备多(如压砖机群),不能形成很紧凑的连续生产线,有的工序基本是靠体力劳动。当前,企业难有较大的投入进行技术改造,但是可以针对存在的质量问题发动职工进行技术革新,如实行颗粒多级配料,压砖机双面加压等,花钱不多而且可以收到很好效果。此外,切实加强质量管理,全面提高员工的素质,也是不容忽视的。 4 展望

硅砖市场将逐渐萎缩。在炼焦工业,已研制出一种不用焦炉生产的“成型焦炭”,可以替代一部分传统焦炭。在炼铁技术方面,直接还原与融熔还原炼铁新技术正在逐步转化为生产力。随着这些新技术的推广,焦炭需要量将逐步减少。近来国外成套焦炉砖减少而补修用焦炉砖增多,可能有二个主要原因:一是高炉喷煤粉量增加,降低了焦炭需求量;二是新的炼铁技术在逐步推广应用,焦炉运行的座数将逐渐减少,对现有焦炉尽量延长其寿命,以小修代替大修。但是应该看到,即便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新技术替代旧技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期间,焦炉的大修和补修所需的硅砖仍会维持相当水平。目前,国内外的玻璃窑用硅砖除蓄热室格子砖和部分胸墙砖被其他砖替代外,在熔炉顶部,硅砖仍保持其优势地位。从国内外市场来看,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硅砖销售量不会大幅度下滑。所以生产硅砖的企业,在密切关注市场变化的同时,不应放弃在技术进步方面的努力。市场变化如何进行技术改造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作者认为技术改造的目标应是:逐步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实现单体设备的自动化与全流程的机械化,淘汰高能耗、低效率和不易自动控制的设备。更新改造的重点是压砖机和烧成设备。液压和复合式自动化压砖机我国均有样机,应加以完善并系列化以代替老式摩擦压砖机。淘汰燃煤倒焰窑改为燃油或煤气,或更新为梭式窑。对现在使用的硅砖隧道窑均应改造。现国内有二种基本窑型:一种是苏联在50年代初期设计的以洛耐窑为代表的2.5 m×2.24 m×157.5 m型,另一种是鞍钢耐火材料厂设计的3.0 m×3.2 m×168m型。两种类型的窑有一个共同缺点,即预热带砖垛温度不均匀,上、下温差大,车位之间温度梯度大,砖坯受热冲击严重,造成裂纹。解决办法可考虑在预热带强化对气流的搅动,除改进原有的废气循环装置外,增设高速喷咀,以加速对流传热;窑顶由拱顶改为平顶;预热带前增加6~10个车位的干燥带。另外,还需增添各参数的自动记录和自动控制(包括每个烧嘴的参数)。除去对大、中型硅砖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外,还应该加强科研工作。硅砖需求量减少,并不等于其消亡,也并非已无深入研究的价值。相反,有一些问题并没有得到最终的、正确的结论,如石英在各温度存在的形态和性质特征。我国的一些书籍中关于这方面的数据均引自国外资料,没有一个是我们研究的或验证过的。我国学者张绶庆等在1957年对“方石英二种晶型的转化温度为180~270℃之间而无固定点”进行研究后认为,这与原料的类型、晶粒大小、矿化剂种类和第一次加热的温度有关,但未得出确切结论,他们认为应进一步研究。但以后未见有关继续研究的报导。这一课题对改善硅砖的热稳定性可能有所帮助。进行硅砖的改性研究,对拓宽硅砖的服务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如在保持硅砖的高荷重软化温度的前提下提高其热震稳定性的研究,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日本品川在1986年开发出一种热修用焦炉硅砖,其真密度为2.28 g·cm-3,比一般焦炉硅砖热震稳定性好得多;1990年乌克兰耐火材料研究院与前乌拉尔硅砖厂试制了加废镁铬砖细粉(10%)的硅砖,热震稳定性达到27次(1100℃

空冷)。热震稳定性提高的原因是由于加入物有利于形成多孔、微裂纹结构。市场的需要是推动科研工作的强大动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是打开潜在市场的钥匙。望科研院所和企业家们给硅砖的研究以积极的支持。

第三篇: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蒋寅

内容提要 本文是对清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的回顾和展望,主要论述清代、近代以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学术研究概况,附带介绍了海外有关清代文学的研究成果。指出通俗文学和文学批评是清代文学研究有待开拓的领域,在传统文学研究的领域中应加强专题研究,从作家、时段、群体、文体、性别、家族、流派、地域等多种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整体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 清代文学 回顾 展望

清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

用万余字的篇幅来回顾和展望清代文学研究,也许要比以前各个朝代的文学研究更为困难。困难不只在于清代产生的文学家和作品太多,更在于清代文学研究的积累总体上还很薄弱,对清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也刚起步,可以参考的成果相对较少。本文只能说是一个简略的回顾,并就个人管见所及,对清代文学研究的拓展谈一点看法。

与历史研究相比,文学研究由于对象本身具有强烈的价值属性,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常基于一定的审美价值判断,不同时代的文学,进入文学史家的视野、受研究者关注的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甚至可能是很偶然的。清代因其社会现象复杂、传世文献丰富,20世纪以来一直是历史学的宠儿,研究成果的数量和深度都相当可观。而清代文学却因文学史价值判断的偏颇,一直被学界所冷落。除了显学《红楼梦》外,迄今对清代文学各部门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历史上其他时代文学的研究。

这一结果,当代学术显然应负更大的责任。20世纪以来,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传统观念及近代“文学进化论”的影响(注:粱启超在1903年《新小说》第七号的《小说丛话》中说:“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自宋以后,实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何以故?俗语文学大发达故。”),又接受西洋文学观念和理论体系的熏陶,当代学者大都视戏曲小说为清代文学的主流,学术投入明显向此类通俗文学倾斜,而诗文辞赋等传统文学样式则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这导致清代文学研究各领域之间严重失衡,有关《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长生殿》、《桃花扇》等作品的论著层出不穷,而诗文辞赋的研究寥寥可数。这只是就一般情形而言,若具体分析现有成果,则20世纪以来的清代文学研究又呈现盛衰不一的波浪式轨迹。

对清代文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当朝人的总集编纂、别集注释和诗文批评。清代是个重视学术史的时代,清人对本朝文学的关注和批评超过任何时代,其搜集作品之热情,编纂总集之勤奋,撰著诗话之专门化,无不显示出文学批评和研究的自觉意识。由于明清易代所包含的民族关系的特殊性,出于保存文化记忆和心灵历史的动机,清初文人曾编纂了大量的诗文总集,尤以邓汉仪《天下名家诗观》三集为翘楚。此后,以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王昶《湖海诗传》、符葆森《国朝正雅集》为代表的大型选集,都发挥了淘汰、遴选和批评一个时期诗歌的功能,至徐世昌《晚晴yí@⑩诗汇》而集其成,从而使距离我们时代很近的清诗也部分地被经典化。骈散文、填词创作同样由若干种有影响的选本勾画出历史线索和创作规模,而戏曲、小说则在排演和说唱中得到传播和整理。黄文yáng@(11)《曲海总目提要》和姚燮《今乐考证》虽系通论古今的著作,但清代戏曲作品占有一定比例,后者甚至著录了部分道、咸间流行的地方戏。吴伟业、王士zhēn@①、朱彝尊诗集以及王昙骈文集,清代已有注释研究,赵执信、查慎行、乾隆三大家、郭lín@②及姚莹等人诗都有人做专门的批评。数量众多的地域文学总集和地方志中的艺文志,则覆盖了整个清代文学的主要作品、作家,与数量众多的诗话、文论、剧说、选本的评点相配合,交织成密集的批评之网,给后人留下了当代评论的丰富资料。

进入民国以后,战乱频仍,学术难得安宁的环境。学界对前清文学虽无太高的评价,但出于保存文献的动机,也出现了孙雄《道咸同光四朝诗史》、陈乃乾《清名家词》、叶恭绰《全清词钞》、陈衍《近代诗钞》、柳亚子《南社纪略》、阿英《鸦片战争文钞》、丁福保《清诗话》等清代文学和批评的总集、丛书,还编出了黄人《小说小话》、王国维《曲录》、郑振铎《中国小说提要》、刘复、李家瑞等《中国俗曲总目稿》、李家瑞《北平俗曲略》、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傅惜华《子弟书总目》、孙楷第《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等工具书,此外杨守敬、董康、鲁迅、王古鲁、吴梅、向达、刘修业、周越然、伯英等学者的著作都对戏曲小说文献的搜集和著录做出了贡献。

“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兴起,对清代文学研究产生很大的冲击。一方面,一些作家只承认新文学与晚明文学有血缘关系,对清代诗文则予以批判,对影响直达晚清的桐城文派,钱玄同直斥为“桐城谬种”;另一方面,受西洋文学观念影响,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由附庸蔚为大国,“中国新世纪第一个文艺批评家”王国维发表《红楼梦评论》,对当时的《红楼梦》和清代小说研究产生极大影响。学界“神圣施(耐庵)曹(雪芹)、土芥归(有光)、方(苞)”的结果,是诗文辞赋等传统文学样式受到冷落。当时鲁迅倡言“好诗被唐人做尽”,闻一多也说“诗的发展到北宋实际上也就完了”,影响所被,乃至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将狭义诗歌的历史截止于唐末,并断言“词盛行以后的诗及散曲盛行以后的词则概在劣作之列而删去”,这无疑是很偏激和狭隘的见解。幸而不是所有人都持这种立场,一些著名学者仍用传统的批评形式,包括陈衍《石遗室诗话》、汪辟疆《光宣诗坛点将录》、《光宣以来诗坛旁记》、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桐城文学撰述考》、蒋箸超《天演阁清诗话》、郭则yún@③《十朝诗乘》、杨钟羲《雪桥诗话》、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秦佩珩《秋窗呓语》等,对清代诗词做了各有特色的研究,甚至还出现了徐珂《清代词学概论》、梁乙真《清代妇女诗歌史》、杨鸿烈《袁枚评传》、顾远芗《随园诗说的研究》等专著和刘师培《论近世文学之变迁》、顾敦róu@④《明清戏曲的特色》、汪辟疆《论高密诗派》、《近代诗派与地域》、曾克zhuān@⑤《论同光体》这样很专门的论文。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周作人《新文学源流》二书名为当代文学,内容却多回溯前代,实际是在新文学语境下反思明清文学;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也着眼于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和发展,对晚清文学史有一定的总结性质。1928年,日本学者铃木虎雄的《支那诗论史》被孙liáng@⑥工以《中国古代文艺论史》之名译成中文,对国内的批评史研究产生一定影响(注:近代以来,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多受日本学者的启发,自王国维的甲骨文、敦煌曲子研究到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研究都是典型的例子。铃木书出版于1922年,也许中译之前就已对国内学界产生影响。),这从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对明清诗论的论述可以约略看出。1947年出版的钱钟书《谈艺录》,虽然成就绝不限于清诗一端,但仍应说是民国年间最深入的清诗研究著作,他对众多清代诗人的批评鞭辟入里,至今仍代表着清代诗人论的最高成就。

建国以后,在狭隘的文艺观念的主导下,清代文学研究呈现很不平衡的状态。戏曲、小说受到学界重视,成果较多,《红楼梦》更因特殊的政治背景,成为学者趋之若鹜的显学。但迄今仍不减其学术价值的成果,却是傅惜华于1961年编成的《清代杂剧全目》,该书直到1981年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相比之下,诗文研究则只集中于顾炎武、王夫之等少数“进步诗人”,成果寥寥。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邓之诚遗著《清诗纪事初编》,是这个时期最有价值的成果,它启发了后来钱仲联主编的《清诗纪事》。张舜徽的《清代文集别录》虽偏重于学术,却有相当的文献价值,它直接启发了袁行云的《清集叙录》。那个时代留下来的论著,带有鲜明的政治印迹,时过境迁,到今天已很少有参考价值,只有这些侧重于文献学研究的著作毫不褪色。类似的成果,还有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这是今人纂辑的第一部清代诗集注本。这一时期出版了一些资料选编或旧籍点校,如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近代文论选》及刘大kuí@⑦《论文偶记》、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林纾《春觉斋论文》等,便于使用。

清代文学研究的高涨,尤其是诗文研究的全面展开,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1980年《文学遗产》刚复刊,郭绍虞先生就建议赶快组织力量编辑全清诗、全清文、全清词、全清曲等以保存一代的文献。苏州大学中文系随即成立明清诗文研究室,并编辑出版“明清诗文研究丛刊”。1982年,程千帆先生主持的《全清词》编纂工程在南京大学启动。1983年底,《文学遗产》编辑部与苏州大学合办的全国首次清诗讨论会在苏州举行,学者们基本形成共识,对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终结阶段的清诗应给予较高的评价。翌年《文学遗产》在第2期辟“清诗讨论专辑”,发表苏州会议的论文,对清代文学研究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1985年举办的桐城派学术研讨会,则对“五四”以来评价桐城派的偏颇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随着对过去研究中一些被回避、扭曲的问题的重新认识,清代文学逐渐走上正常的轨道,清代文学史开始得到认真的研究。

在新时期的清代文学研究中,苏州大学的学者做出了最引人瞩目的成绩。钱仲联先生以耆年宿德大力倡导清代诗文研究,不仅出版了《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梦苕庵专著二种》、《近百年诗坛点将录》等著作,还培养了一支清代文学研究的专业队伍,拿出王英志《清人诗论研究》、陈少松《评梁启超的艺术论》、裴世俊《钱谦益诗歌研究》、赵永纪《清初诗歌》等最初一批清诗研究成果。他此后指导的马亚中《中国古典诗歌的最后历程》、沈金浩《性灵诗与明清文化》、魏中林《清代爱国主义诗歌研究》、严明《清代广东诗歌研究》、罗时进《虞山诗派研究》、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赵杏根《乾嘉代表诗人研究》等一批博士论文,都成为清诗研究中很扎实的成果。另一位清代文学专家严迪昌先生,以《清词史》、《清诗史》两部专史,奠定了他在清代文学研究史上的重要地位。这两部在多年搜集研读清代文籍的基础上写成的力作,将清代诗词研究的整体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的《阳羡词派研究》也是高水平的地域文学流派专论,给后人多方面的启示。苏州大学之外,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继承郑振铎、孙楷第先生开创的小说研究传统,以吴世昌、蒋荷森、陈毓罴、刘世德、邓绍基、石昌渝等先生为代表,在《红楼梦》研究方面取得丰富的成果。其中刘世德先生的小说版本研究,石昌渝先生的小说史研究以扎实的文献功力将当代明清小说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近年石昌渝先生主持完成了收书约4000种共计300万字的《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为清代小说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山东大学以袁世硕先生为代表的学者群体,在清代戏曲小说和清初诗文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成绩突出。南京师范大学除有陈美林先生成绩卓著的吴敬梓研究外,李灵年、江庆柏、陆林等学者在清代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方面已有《清人别集总目》、《清代人物生卒年表》等基础性成果,后劲十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做出引人瞩目的成绩。

20世纪90年代以后,清代文学研究走向广阔和深入,其突出标志是涌现一批有分量的文体史研究专著,包括陆萼庭《昆剧演出史稿》、周妙中《清代戏曲史》、胡忌、刘致中《昆剧发展史》、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朱则杰《清诗史》、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刘世南《清诗流派史》、张俊《清代小说史》、欧阳健《晚清小说史》、郭英德《明清传奇史》等。综合性的研究著作则有张永芳《晚清诗界革命论》、方正耀《明清人情小说研究》、康保成《中国近代戏剧形式论》、《苏州剧派研究》、郭英德《明清文人传奇研究》、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张仲谋《清代文化与浙派诗》、曹虹《阳湖派研究》、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谢正光、佘汝丰《清初人选清诗汇考》、许建忠《明清传奇结构研究》、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孙立《明末清初诗论研究》、李玫《明清之际苏州作家群研究》、李世英、陈水云《清代诗学》、程亚林《近代诗学》、王小舒《神韵诗学论稿》、谭帆《中国小说评点研究》等著作,多方面地拓宽了清代文学研究的视野。作家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大作家,如钱谦益、吴伟业、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王士zhēn@①、袁枚、蒋士铨、赵翼、黄景仁、龚自珍、魏源、黄遵宪,而通俗文学作家如李渔、金圣叹、蒲松龄、吴敬梓、曾朴、刘鹗等又受到更多的关注,涌现许多造诣精深的专家。曹雪芹和《红楼梦》就更不用说了,仅列举著名专家也将是一个很长的名单。就整个清代文学研究而言,后期的研究一向比较薄弱。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梳理中,近代文学受到了特别的关注,作家、作品和文学史研究都有长足的进展,尤其是清末同光体和改良派作家梁启超以及新旧时代过渡性人物王国维等,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港、台地区的清代文学研究,虽不如中国内地成果多,但内容似更广泛而专门。不仅钱谦益、吴伟业、袁枚、赵翼、翁方纲等著名作家有研究专著出版,重要的文学流派,如桐城派文学,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出版了尤信雄《桐城文派学述》、叶龙《桐城派文学史》、唐传基《桐城文派新论》三种专著。而学界较少注意的女性文学,近年有钟慧铃《清代女诗人研究》和胡晓真《才女彻夜不眠——清代女性弹词小说论集》两种新著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最具开拓意义。对清代诗学的研究,台湾学者也走在了前面,吴宏一《清代诗学初探》作为清代诗学研究发凡之作,大体勾勒了清代诗学的概貌和流变,附录“清代诗话知见录”收书346种,是对清代诗学文献的最初考察。张健《明清文学批评》以教案的形式整理了明清文学批评问题,不无见地。专题研究则有黄景进《王渔洋诗论之研究》、胡幼峰《清初虞山派诗论》等,与香港学者吴淑钿《近代宋诗派诗论研究》,同为很专门而深入的探索。台湾中山大学每年举办清代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会议论文集。他们还编辑《清代学术研究通讯》,对了解台湾地区清代学术研究很有帮助。尤其是此书中《台湾地区清代文学研究博硕士论文提要》部分,更有参考价值。台湾以清代作家为题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相当多,除已出版的赵翼、翁方纲等评传外,如谈海珠《顾亭林诗研究》、单文惠《笠翁十种曲研究》、廖淑慧《金圣叹诗学研究》、江仰婉《冯班文学批评研究》、陈惠丰《叶燮诗论研究》、丘慧莹《唐英戏曲研究》、王熙铨《贺裳〈载酒园诗话〉研究》、陈茹琪《查慎行诗歌研究》、林秀蓉《沈德潜及其弟子诗论之研究》、吴晓佩《薛雪诗学研究》、赵太顺《翁方纲研究》、张春荣《姚惜抱及其文学研究》、刘韵pín@⑧《龚自珍诗歌研究》、吴明德《王kǎi@⑨运及其诗研究》、柯梦田《刘熙载〈艺概〉诗歌理论研究》等,也是选题很值得重视的成果。

相比之下,海外有关清代文学的研究,涉及面较国内为窄。西方学者多用力于戏曲小说,无论在版本研究方面还是叙事研究都有丰富的成果。日本学者则不仅在小说文献研究上贡献突出,在诗文和俗文学的研究上也多有开拓之功。日本老辈学者都在清代文学上下过很大功夫。狩野直喜清末在中国留学归国后,任京都大学教授,1918年到1923年之间讲授清朝文学课,1984年东京みすず书房出版了他的讲义录《清朝的制度与文学》。铃木虎雄1922年出版《支那诗论史》,其中有关明清诗论的研究对中国学者影响极大。青木正儿的《清代文学评论史》是第一部清代文学批评史,书中不少论述至今仍不失参考价值。筑摩书房1995年出版的《吉川幸次郎遗稿集》第三卷“清初诗说”,系作者1961~1963年为京都大学中国文学专业研究生讲清诗的讲义,由清初讲到乾隆三大家,极有心得。近年研究清代文学的学者似比过去减少,但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仍不断涌现。清水茂、竹村则行、松村昂、大平桂一等学者的清诗论文,都注意到一些中国学者忽略的问题,如明亡后一度遁入空门的方以智、金堡、钱澄之等人的创作,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试对文坛的影响等。其他如松下忠、船津富彦的清代诗学研究,田仲一成的清代地方戏研究,樽本照雄的清末小说研究,都可以说成绩斐然,可惜除清水茂的论著外,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国内还没有翻译介绍。今后有必要加强沟通和交流,相信日本学者的成果会不同程度地拓展国内学术界的视野。英语世界的学者译介和研究诗文的兴趣远不如小说那么强烈,但他们的一些研究从论题到思路都很给人启发。如L.C.Goodrich《乾隆对文学的查究》(1935年)、D.S.Nivison《章学诚的生平与思想》(1966年)、A.R.Zito《作为文本和实践的献祭:18世纪中国的仪式与写作》(1989年)在角度和方法上颇具特色。其他如桐城派古文、仪征派骈文、袁枚、郑板桥、龚自珍等人的诗歌,都有研究专著出版。华裔学者叶嘉莹对清词和王国维词作、词学的阐释,在20世纪词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王靖宇于1972年出版《金圣叹》一书,以对金圣叹文学批评的深入剖析,引起西方汉学界对金批小说的热烈关注。有关英语世界的清代文学研究,黄鸣奋《英语世界中国古典文学之传播》一书有较详细的评述,可以参看。新加坡学者杨松年著有《王夫之诗论研究》、《中国文学评论史编写问题论析:晚明至盛清诗论之考察》、《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论析》等著作,对明清之际诗论的历史特征作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其中揭示的文学批评史编写中的问题,至今仍有参考价值。早年以《中国诗歌美学》著闻,现执教于新加坡大学的萧驰,最近将历年所撰的六篇论文结集为《抒情传统与中国思想——王夫之诗学发微》一书,将王夫之诗学的阐释推进到一个新的深度。目前我们对海外清代文学研究的成果了解得很不够,今后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学术交流和沟通。

清代文学研究的开拓和展望

总体看来,清代文学研究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已取得一定成绩,张燕瑾、吕薇芬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清代卷和近代卷已充分表明这一点(注:清代卷为汪龙麟撰,近代卷为裴效维撰,前者详于戏曲小说和大家、名著而略于诗文及中小作家,后者有点有面,梳理问题极为细密,均足资治清代文学者参考。)。但也正如此书的综述所显示的,迄今为止的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和问题还很有限;相比其他各段文学的研究,成果积累更显得很薄弱。无论从研究力量的投入还是从成果出版的角度说,清代文学都是一个期待关注的领域。(注:参看吴承学、曹虹、蒋寅《一个期待关注的领域》,《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 清代文学研究相比前代的滞后,显然与厚古薄今的价值观有关,由于时代接近,清代文学整体上尚未经过仔细的筛选和淘汰,大量的平庸之作不仅淹没了杰作,而且给人造成一种庸滥的印象,影响了人们的阅读兴趣,进一步阻碍了研究的深入。其实,从文学史研究的角度说,清代文学是有着特殊价值的,研究清代文学不仅具有一般文学史研究的意义,还有发现文学史运动的深层结构,认识文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乃至激活前代文学研究的作用。

自从艾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接受美学的读者理论行世以来,人们看待文学的眼光已不仅仅局限于作家和作品,“文学”被视为一个包括写作、传播、接受并产生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不只涉及作品的写作、传播与批评,还包含文学观念的演变、作家的活动与交往、社会的文学教养和时尚。文学史研究的任务就是对曾经发生和存在的文学过程进行历时性的描述,从而加深我们对文学现象和规律的理解。这种工作在宋元以前乃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只有到明清时代,我们才能凭藉大量的作品和史籍,深入文学活动的具体过程,迫近地观察各种复杂的文学事件和文学现象,真正实现文学史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注:参看蒋寅《进入“过程”的文学史研究》,《王渔洋与康熙诗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随着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的积累和相对饱和,文学史研究趋于缓慢,重复劳动多,独创性研究少;文学理论则因稗贩西学,鲜有发明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不满。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开展清代文学研究,或许是走出学术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清代文学无比丰富的作品和作家传记资料,不仅为深入研究文学现象和创作活动,发掘中国文学的独特经验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它同时还呈现出文学传统延伸和变异的各种态势,激活我们的文学史知识。很显然,作家和作品的文学史价值是通过后人的模仿和文本的互涉而凸现出来的。没有自李商隐以来那么多诗人对杜诗的模仿,没有那么多杜诗学著作,我们不能如此深刻地体会到杜诗的集大成意义。清代王渔洋指示弟子做诗门径,七律嘱熟参李颀、刘长卿,赵执信《声调谱》以降各家诗律学著作多举杜甫、韩愈和苏轼之作为七古典范,提示了这些作家在七律、七古写作上的典范意义,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其艺术特征及文学史地位。

无论从哪方面说,清代文学研究对整个古典文学都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在当前,不少领域的常规研究已渐趋饱和,而清代文学还满目是处女地有待开垦,更应该多些人投入或参与清代文学研究。从现有的成果来看,清代文学研究在许多方面都很薄弱,而最缺乏研究、亟待开拓的领域首先是说唱文学和文学批评。与前代相比,清代俗文学堪称发达,《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所载曲艺345种,形成于清代和清代以前的曲种多达180余种,(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6~321页。)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除基础性的版本目录学工作及李家瑞、傅惜华、赵景深、关德栋、陈锦钊、车锡伦等前辈学者的一些论文外,专门性的研究成果还较少。过去的文学史研究过于关注士大夫阶层的文学生活,并集中于传统文学样式,致使通俗文学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完全被忽略,至于基础远为庞大的平民阶层的文学生活,更被排除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这部分史实被文学史叙述所遮蔽的结果,是精英文学与通俗文学的互动过程如题材的因袭与改造,故事的传播与接受等变得模糊不清,最终影响到整个文学史研究的全面深化。清代文论研讨的薄弱对批评史研究的影响更大。正如明代学者许学夷说的:“古今诗赋文章,代日益降,而识见议论,则代日益精。„„盖风气日衰,故代日益降,研究日深,故代日益精,亦理势之自然耳。”(注: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三五,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8页。)清代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之多,涉及面之广,方法之多样,成就之高,都达到古代文论的顶峰。由于文献浩繁,搜集不易,迄今的研究即便是邬国平、王镇远《清代文学批评史》、黄霖《近代文学批评史》这样的优秀著作,也只涉及一些著名的人物、思潮和流派,文献的研究和历史线索的清理还有待进一步展开。最近出版的吴宏一主编《清代诗话知见录》、张寅彭著《新订清人诗学书目》以及即将出版的蒋寅《清诗话考》,为考察清代诗学提供了基本线索,而张寅彭主编《民国诗话丛编》则为晚清诗学研究打下良好的文献基础。在未来的时间里,清代文学批评尤其是晚清诗学的研究相信会有长足的发展。

相对前代而言,清代文学研究的优势是材料丰富,但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种优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很大的困难。因为清代图书本朝人不重视,直到清末才有刘声木、刘承干等人悉心搜罗,但历经战乱亡损很多,传世之本多分藏于海内外众多的图书馆,部分存于私人手中,阅读和搜集资料相当艰难,这使得清代文学的全面研究在短时期内很难实现。现实的选择是首先做些小规模的专题研究,这对存在大量空白点的清代文学史来说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只有积累一定数量的专题研究,清代文学史的全面深化才有可能。

说到专题研究,我们就有了许多选择的可能,作家、时段、群体、文体、性别、家族、流派、地域都可以成为专题研究的单位。作家和时段是传统的文学史研究最关注的部分,成果积累也最多,今后的工作是要拓展作家的覆盖面,尤其是嘉、道、咸、同之际和清末民初的作家。这是清代文学发生转折和新文学萌发的时期,涉及到对晚近文学史的基本理解,而过去的研究所涉及的作者很少,以至我们谈到古代文学向近代文学的过渡或文学形态的转变时,只有笼统的概述和对重点人物的剖析,缺乏量的综合和分析,这种状况只能靠加强作家研究来改变。时段研究也存在两头强、中间弱的不平衡状况,解决方法同样是加强作家研究,由点到面,以家族、社团、群体为中心开展流派、地域的研究。其中地域是个核心问题,清代文学发达的突出现象,如家族、性别、社团、流派都与地域概念胶着在一起,抓住地域因素能收纲举目张之效。

首先,清代三百年间,最有影响的流派和作家群体都是在地域的基础上形成的,像古文的桐城派和阳湖派,词的浙派、阳羡派和常州派,骈文的常州派,戏曲的苏州派。诗派尤其多,如虞山派、河朔派、畿辅七名公、江左三布衣、岭南三大家、西泠十子、关中三李、浙西六家、岭南四家、娄江十子、江左十五子、吴会英才十六人、辽东三老、江西四才子、吴门七子、嘉定后四先生、后南园五先生、毗陵四子、越中七子、高密派、湘中五子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由诗社形成的群体更是不胜枚举。在这些地域性的群体或流派中,文学家族往往是中坚力量,如山东的新城王氏、益都赵氏、德州田氏、高密李氏、单氏,江苏的虞山冯氏、吴江叶氏、宝应乔氏、如皋冒氏、仪征刘氏、阮氏,安徽的合肥李氏、桐城方氏、钱氏、姚氏、全椒吴氏,浙江的海宁查氏、德清俞氏、山阴祁氏,河南的商丘宋氏,福建的长乐梁氏、侯官林氏、丁氏,湖南的宁乡陈氏、程氏,这些文学世家著姓不仅代有闻人,涌现了一批作家,还形成浓厚的文学氛围,培养出一门闺秀诗人。当我们追究清代女性诗歌繁荣的原因,考察叶天寥、沈用济、黄任、袁枚、毕沅、阮元、陈文述、梁章钜等名士的一门闺阁风雅,就会发现那正是在家族文学的背景下产生的,无论从家族文学的角度或女性文学的角度都是特别值得研究的课题。可以说,清代文学史上的性别、家族、流派、地域是互相纠结在一起、密不可分的,无论研究哪一个环节,都会牵涉到相关的问题,将研究引向更广更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考察具体问题时必须具备全局的眼光,将具体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下去思考和分析。我相信,只要能在若干年内做出一批扎实的专题研究成果,不管是什么层次的什么范围的,清代文学史就会全面改观,我们对清代文学史的认识也会全面深化。

最后还有文体的问题。前面说到说唱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研究亟待加强,并不意味着其他文体的研究已很充分或不重要,实际上清代文学在各种文体的创作上都有相当的成就,值得全面深入地加以研究。比如骈文就名家辈出,作品丰富,技巧达到很高的水准,除了张仁青、姜书阁、莫道才、于景祥等学者的通论著作外,尚无专门研究著作。赋也是同样的遭遇,没有研究专著出现,虽然马积高《赋史》和郭维森、许结合著的《中国辞赋史》对清代辞赋都有清晰的梳理,恰当地肯定了清代辞赋的成就,但断代的深入研究还有待来哲,赋话和辞赋理论也亟须整理和研究。其他如散曲、短篇小说、翻译乃至八股文、试帖诗,无不或多或少地留有未开垦的处女地,等待我们去拓殖。而学界研究较多的诗词古文则需要在专人专书的研究上狠下工夫,力争以个案研究推动整个文体史研究的进步。

总的来说,清代文学有待开拓的研究领域是很多的,除上举专题研究外,综合性的研究也有许多工作要做。随着研究的深入,学术重心将由文献转向文学,由文学推广到文化,诸如文学与思想史、学术史的关系,与其他艺术类型的关系,与文化传统、文学传统的关系,中外文学的交流,都是大有可为的天地。在当今现代性的语境中,文学的现代化进程日益为学界所关注,近代文学史所承载的文学的现代转型和现代性问题,正成为热烈讨论的话题。这是可喜的现象,但同时我们应该警惕一种将现代性作为普世话题,脱离文学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唯现代性是论的倾向。文学毕竟有自己的问题和自己的历史,文学研究需要解决的首先应该是文学本身的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学研究已经历一个世纪的漫长过程。审视既有成果和近年的学术态势,让人感到,古典文学的许多领域和课题都趋于相对饱和。在没有特别好的题目可做,或没有材料、理论突破的情况下,学人与其炒冷饭,还不如做些清代文学研究,尤其是乡邦文学研究,起码占个地利,在风土人情的理解和地方文献的使用上独具优势。我相信,清代会是古典文学研究未来若干年的热点,当前代文学研究渐趋饱和,越来越难以确定学位论文的选题时,选择清代文学研究的学人会越来越多。这正是清代文学研究的希望所在。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礻加真

@②原字麟的繁体字

@③原字氵加云 @④原字钅加柔 @⑤原字瑞去掉王 @⑥原字亻加良 @⑦原字槐加斗 @⑧原字艹加频 @⑨原字门内加岂 @⑩原字竹头下加移 @(11)原字日加杨去木

原载:《江海学刊》200403

第四篇:中印关系的回顾与展望85

一、单选 ( 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 1. 指导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中印关系应遵守的原则的协议是()

A.《关于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十项战略》 B.《关于解决边界问题的政治指导原则》 C.《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 D.《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

2. 年,中印两国共同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是今后处理国际关系,在国际社会从事活动的基本原则。

A.1952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76年

3. 1996年,()访问印度,签订了《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议》。

A.胡锦涛 B.李鹏 C.江泽民 D.朱镕基

4. 《中印边镜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是在哪一年签订的?

A.1990年 B.1991年 C.1992年 D.1993年

5. 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是? A.印度 B.美国 C.苏联 D.东欧国家

6. 奠定中印边境安全稳定的基础的协议是()

A.《1954年中印协定》

B.《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 C.《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议》 D.《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

7. 20世纪,标志着中印关系正常化的事件是 年,拉吉夫?甘地对中国的访问。

A.1970年 B.1988年 C.1990年 D.1998年

8. 六十年代,中印双方产生冲突的原因是()

A.经济问题 B.边境问题 C.核试验 D.与美国的关系

二、多选 ( 共 4 小题,总分: 20 分) 1. 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原则包括()

A.尊重历史 B.尊重现实 C.尊重两国人民感情

D.采取互谅互让、互相调整的方式

2. 中印双方对建立国际秩序的看法具有相似性的具体表现有()

A.希望建立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B.希望世界秩序更加民主化 C.反对强权 D.反对霸权主义

3. 解决中印双方边界问题的步骤包括()

A.确定政治指导原则 B.确定谈判工作行程 C.划定大概框架 D.谈论如何具体划线

4. 中印对话机制不断完善所包含的内容有()

A.关于边界问题的特别代表谈判机制 B.战略对话机制 C.中印名人论坛机制 D.边境问题得到妥善处理

三、判断 ( 共 8 小题,总分: 40 分) 1. 五十年代之前,中印两国关系一直非常密切。

正确 错误

2. 2005年4月,朱镕基访问印度,双方确立了中印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正确 错误

3. 1998年印度以中国威胁论为借口发展核武器。

正确 错误

4. 当前回顾的中印关系,主要是指现当代中印关系,即中印两国近六十年来的双边关系的发展及双方在国际上的合作。

正确 错误

5. 中印边界自古以来就有非常明确的边界线规定。

正确 错误

6. 印度进行导弹实验首先将中国作为目标,发射烈火三型导弹时首先将中国的上海及武汉作为导弹可以到达的地区。

正确 错误

7. 中印经贸关系发展的非常快,印度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对象国,双边贸易中发展最快至少是最快的国家之一。

正确 错误

8. 中印关系之所以受到很大的制约,其重要原因是中印边界问题没有解决。

正确 错误

第五篇:营销组合理论的回顾与展望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谢春昌 时间:2010-06-28

摘要:营销组合理论的具有连续性。新旧组合理论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和完善。营销组合理论以简练的方式反映了营销理论的发展并具有一条清晰的发展主线,即: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者在营销组合中的地位在逐渐弱化和降低;消费者的地位在逐渐强化和提高,并最终达到了两者的平衡。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趋势表明,融合生产者、消费者、社会环境和环境,强调营销所涉及的各方之间的平衡、和谐关系是营销理论研究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营销组合;生产者;消费者;平衡;互动;和谐

Abstract:Marketing mix theories have undergone a continuous history,in which they got mutually complemented and perfected. These theories briefly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ing theory that follows a clear trend,i.e,with the social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market economy,producer′ position becomes gradually weakened and lowered in marketing mix while consumer has its position more strengthened and raised and eventually gets on a par with each other. This trend shows that the latest researches on marketing mix focuses on the balanced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among all parties concerning marketing,involving producer,consumer,social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environment,etc.

Key words:marketing mix;producer;consumer;balance;interaction;harmony

营销组合理论是传统营销理论的基础,是传统营销理论精华的高度概括。自从营销组合理论被提出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营销理论界一直都在努力充实、完善它,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气息,反映时代要求的新的营销组合理论。营销组合理论以简洁的方式概括了各种营销理论的精华。营销组合理论的演进历程集中反映了营销理论的发展变化过程。

一、营销组合理论回顾

营销组合是指在寻求某种市场反应时的一种有效因素的综合体。它是所采取的试图影响顾客行为的政策和程序。[1]营销组合理论众多。笔者根据各营销组合理论的中心的差异,把现存的若干重要营销组合理论归纳如下。

(一)以生产者为中心的营销组合理论

早在1953年,鲍顿(Neil Borden)就提出了营销组合的概念,并曾在美国营销协会(AMA)的会议上多次提及它。另外,有些学者(如Frey,1961;howard 1957;Lazer & Kelly 1962;McCarthy 1960) 则把营销活动加以归纳、分类,归结为更为简便易记的系统化的形式。而只有麦肯锡(McCarthy)的4P营销组合流传至今,为人们广泛接受。他提出的4P即指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由于麦肯锡的4P组合的归纳,抓住了营销的精髓,又简练易记而且实用,因而成为营销中最常用的组合分类,并得到了营销实务界的广泛接受。麦肯锡的4P被称为传统的营销组合分类。[2]

20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营销的迅速发展,营销理论界认识到,原有的4P组合忽视了对企业经营活动具有重大影响的政府和各个社会集团的作用。为弥补4P的不足,科特勒(Kotler)于1986提出了另外两个P,即权力(political power)和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组成了被他称为“大营销”(Megamarketing)的6P营销组合,[3]以强调对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关注。由于Kotler认为麦肯锡原有的4个P只是战术层次上的组合,它们的运作需要具有战略性营销理论的指导。因此,科特勒又从营销战略的高度,对营销组合作了新的补充,提出了营销战略层次的新4P,即探查(Probing)、细分(Partitioning)、优先(Prioritizing)、定位(Positioning)。[4]所谓探查,即市场调研;细分,就是指针对不同的消费者需求,对消费者加以区分;优先,即首先选择能发挥企业优势的目标细分市场;定位,即确定企业的产品应在顾客心目中形成的形象。企业可以在这4个战略层次的营销组合因素指导下,对战术层面的4个P作出战术上的安排。后来,科特勒又认识到营销活动中,人这个因素的极端重要性,就又加入了另一个P,即人(People)。但他这时所言的人主要是指企业的员工,而不是顾客,以说明认识、理解员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的重要性。至此,Kotler把原来的4P发展成了11P的营销组合。显然,科特勒所提出的11P的营销组合并没有确定其适用领域,而是试图以这11个P的庞大体系来迎合、满足在所有领域、行业开展的营销活动的需要。

无论是麦肯锡的4P,还是后来科特勒所发展的11P,都是针对有形产品而提出的营销组合,因而也主要适用于有形产品。它们并没有或基本上没有考虑服务的特殊性。因此,原有的4P及后来的11P的营销组合都并不完全适用于服务业。

针对服务业的特殊性,布姆斯(Booms)和比特纳(Bitner)于1981年提出了一个适用于服务业的扩展的营销组合(expended marketing mix)。该营销组合除了传统的4P 外,根据服务业的特点,增加了三个新的营销组合因素,即: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人员(participants)和过程(procedures)。[5]人们通常把布姆斯和比特纳的这七个因素称为“服务营销组合”的七个P。洛夫洛克(Lovelock 2001)也认为,由于服务更像是一种表演,服务的表演与实体产品有本质的区别。在服务中,顾客参与服务生产,服务的时间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服务的管理应在原有的4P的基础上加上其他的要素。为此,他提出了一个8P的整合服务管理模型。这8个要素为:产品要素(product elements)、地点、虚拟空间和时间(place,cyberspace and time)、过程(process)、生产率和质量(productivity and quality)、人员(people)、促销和(promotion and education)、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价格与其他使用者成本(price and other user costs)。[6]显然,洛夫洛克的8P模型与布姆斯和比特纳的7P要素并无大的差异。

1994年学者罗文坤提出4V营销组合理论,即产品的多样性(Versatility)、价格的价值性(Value)、通路的复杂性(Variation)、推广的互动性(Vibration)。2001年,大陆学者关金明也提出了后来在国内较为流行的4V组合理论,即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7]差异化是指利用自身优势,向市场提供有别于并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等。功能化指以产品的核心功能为基础,提供具有弹性的附加功能选择。附加价值指强调产品的高附加价值,包括技术、企业文化与品牌以及营销附加价值等。共鸣指通过企业的价值创新活动,在给顾客创造价值最大化的同时,给企业带来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在彼此之间产生共鸣。仔细分析这些组合理论,可以发现,它们也没有突破原有的4P的框架,而只是对前者的补充和完善。

(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组合理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社会的快速,商品极其丰富,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获得顾客、保持顾客已成为企业的重中之重的目标。以4P为代表的P系列的营销组合理论因其过分关注生产者自身利益,忽视消费者的权利而受到营销理论界的批评。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学者劳特邦(Lauterbom)于1990提出了与传统的4P相对应的4C的营销组合,即消费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性(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4C理论认为,企业应该把研究、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作为企业首先考虑的问题,而不应该是产品(product);企业应该了解消费者愿意为满足其需求与欲望所需付出的成本,而不是确定价格(price);企业应该考虑顾客获得商品的方便程度,而不仅仅是考虑企业自身的渠道(place);企业应该把与消费者的交流、互动,建立、强化彼此间的联系,发展、巩固与消费者之间的良好的关系作为工作的重心,而不是促销(promotion)。4C理论是完全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思考和认识问题,强调对消费者的高度关注的。因此,从营销思想上来说,它顺应了时代发展对消费者加以关注的要求,具有4P组合理论无法比拟的先进性。但是,4C理论从过分强调企业权利的4P跳到过分强调消费者利益,是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由于4C过分强调顾客的利益,忽视对顾客要求的合理性、正当性的分析,容易导致对企业能力与成本的忽视,因而缺乏可操作性;4C组合理论提出后,人们更多的只是从理论上来讨论它,而无法将之作为营销实践中具有较高操作性价值的理论指导。而且由于它是与4P相对应的,因而往往成了人们从消费者的立场认识、了解4P理论的一个新角度。

1997年,本纳特(Anthony R.Bennett)从顾客的角度,提出了5V的营销组合,即:价值(Value)、资源获取能力(Viability)、数量(Volume)、多样性(Variety)和品行(Virtue)。[8]价值指消费者根据产品的价格,企业的表现与声誉以及企业所提供的实际结果或产品来作出购买决策,而非依据产品或服务的所谓的质量和功能。这里的价值不仅是指货币,而且包括顾客为获得需求的满足而付出的各种努力。资源获取能力指顾客获得所需资源的可能性,包括离资源供应企业的距离的远近、便利程度、可自由选择的程度和及时支付的能力等。数量指从顾客的角度考虑的产品或服务的购买数量、服务的空间大小等服务支持性因素以及预购可能性、持续供应的程度等。企业产品所涉及的范围会因为规模效应的影响而受到限制,制约了顾客的选择权。多样性指以顾客的选择权为核心的顾客自由选择资源的权利。品行指顾客信任企业时,会愿意与之建立良好的关系。显然,这个5V组合实际上只是从顾客角度对麦肯锡的4P组合的具体化。

(三)强调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互动的营销组合理论

20世纪90年代,关系营销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成为营销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热门话题。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瑞查德(Richheld)和萨瑟(Sasser)经过对服务业的研究后发现,在服务业中,顾客忠诚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比对制造业企业的影响更大,于是,他们提出了强调顾客忠诚的服务企业的3R营销组合,即保留顾客(Retention)、相关销售(Related sales)和推荐(Referrals)。[9]保留顾客就是指服务企业的主要目标不在于吸引新顾客,而在于与老顾客建立良好的关系,培育他们对企业的忠诚。相关销售是指忠诚的顾客更愿意向企业购买企业的其他服务与产品,企业应向顾客提供相关的服务与产品。推荐是指忠诚的顾客更愿意向其亲朋好友推荐企业的服务与产品,因此,让顾客了解企业的服务与产品,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培育他们对企业的忠诚不但能增加这些忠诚顾客对企业的服务与产品的购买,还能因为他们的推荐而获得新的顾客,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3R组合是对服务领域关系营销理论的有益补充。

1993年,美国学者舒尔兹(Don E.Schultz)在他的《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中,提出了4R营销组合理论。4R即关联(relativity);反应(reaction);关系(relation);回报(retribution)。[10]关联是指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培育和保持顾客忠诚,企业不但要了解、满足顾客的需要,还应努力在企业与顾客之间建立某种利益关系,实现相互间的互助、互求、互需,结成利益共同体;反应是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各种市场机会和挑战并存,情况瞬息万变,企业必须提高对市场的应变能力,否则,就不能对顾客的需求作出快速而正确的回应,也就可能会因此而错失市场机会,流失企业的顾客群。关系是指企业应与顾客建立、维护良好的关系。关系营销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是企业营销之重心。强调关系因素,无疑是时代特点的一个反映。回报是指企业还应重视营销活动的收获,考虑企业所付出的成本的投资收益。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营销活动得以持续地进行。4R组合虽然没有直接从关系营销中引出其各因素,但实际上,它是关系营销理论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是关系营销的组合化。通过4R,生产者与消费者被联系起来了,克服了以往营销组合理论中存在的走向过分强调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两个极端的缺陷。

2003年,美国学者尹腾伯格(Elliott Ettenberg)在其《4R营销-颠覆4P的营销新论》一书中又提出了新的4R组合论,即关系(Relationship)、节省(Retrenchment)、关联(Relevancy)和报酬(Reward)。他的4R理论与舒尔兹的组合理论颇为相似,但又比后者更为具体化。这里的关系,在强调与顾客构建良好的关系的同时,还指出了其实现的途径在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在于企业的服务和企业提供利益的过程。关联强调的是在企业的品牌资产与顾客的购买动机之间的直接联结,其实现的途径在于企业的专业技能和商品。报酬强调的是对顾客的回报,而非企业营销活动的收益。它通过顾客获得企业产品的时间和品位两个核心作支撑。节省是指企业应从顾客的角度考虑,给他们以便利,其实现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技术及所提供的便利条件。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营销成为网络时代营销的全新领域。网络营销成为了最有活力的营销理论并在营销组合理论中得到反映。2002年康斯汀奈德斯(E.Constantinides)提出了网络营销组合理论的4S组合理论,即范围(Scope)、网站(Site)、协同(Synergy)、和系统(System)。[11]范围主要指确定网络营销的战略目标,进行市场和内部网络营销准备情况的分析,确定网络营销在企业总的战略中所承担的角色。网站是企业与顾客交流的交互界面,是交流的工具和场所,其基本的使命是吸引顾客,树立企业网络形象等。协同是指对各网络流程的整合。系统是指对网络营销中的技术和网站服务问题的解决。4S是针对网络营销而言的,反映了网络营销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二、营销组合理论发展展望

营销组合理论从4P发展到4C、4R乃至网络营销组合的4S,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各种新组合的提出,都是对前人的组合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而不是对它们的替代。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存在一条清晰的主线,即: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生产者在营销组合中的地位在逐渐弱化和降低;消费者的地位在逐渐强化和提高,并最终达到了两者的平衡。20世纪80年代是传统营销组合理论与现代营销组合理论的分水岭。在此以前的营销组合理论,虽然也曾有多种提法,但只有麦肯锡的4P理论为人们所广泛认同,占据着绝对权威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原有的4P组合理论已经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迫切需要提出新的营销组合理论来满足营销实践的需要。各种新的营销组合理论开始纷纷涌现,形成了营销组合理论发展的高峰期。

对于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完善,主要是沿着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是按原有的4P组合理论的思路,对4P加以扩展,把4P发展成11P,7P,或4V等营销组合理论。这一路线的组合理论虽然在发展中强调了对消费者地位的关注,已经具有向生产者与消费者互动的方向发展的明显倾向,比如,格鲁努斯(Gronroos)就认为,服务营销组合的7P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关系营销的观点,但是,却蕴含着关系的观念[12],但是总地来说,这些营销组合理论还是以生产者为中心的,是对已有4P组合的有限改良,具有较明显的保守性。二是脱离4P的约束,向全新的4C、4R等方向发展。众多非P字头的营销组合理论基本上都是从关系营销的角度来审视、发展和完善的。这些营销组合理论对原有的以4P为核心的传统营销组合理论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革命,推翻了生产者在营销组合中的统治地位,而赋予消费者以前所未有的关注和权利,尤其是4C组合理论,几乎完全颠覆了传统的4P理论。但4C这种过分强调消费者权利,忽视生产者权利与能力的“过激”观念很快被强调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平等关系的4R等新的营销组合理论所纠正。而网络营销的4S组合理论改变了消费者的静止、被动状态,构建了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动态、互动的关系。

无论哪一种营销组合理论,都可以在营销理论中找到其理论渊源,都是已有营销理论的简洁、概括的反映。这种反映既有内容上的一致性,也有时间上的切合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系营销得到蓬勃发展,几乎所有的营销理论都受到关系营销思想的深刻影响。反映在营销组合理论上,从那时起,所有的营销组合理论都带有鲜明的关系营销的烙印。营销组合理论为研究者认识营销理论的发展历程,探索其发展提供了较为清晰、简捷的途径。营销理论已经从以生产者为中心的传统营销发展到了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实现两者的和平、和谐关系的关系营销阶段。关系营销与绿色营销、社会营销等营销理论,共同构成了营销理论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社会、环境之间的整体关系。根据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未来营销理论的发展,应是融合生产者、消费者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自然环境,实现它们之间的和谐、平衡关系的新型的和谐性的营销,而和谐营销的重要内容必然会在营销组合理论中得到较充分地反映。

[1] Walter van Waterschollt & Christophe Van den Bulte,The 4P Classification of the Marketing Mix Revisited ,Journal of Marketing,1992(56):83-93.

[2] Walter van Waterschollt & Christophe Van den Bulte ,The 4P Classification of the Marketing Mix Revisited ,Journal of Marketing,1992(56):83-92.

[3] Kotler,Philip. “Megamarketing”,Harvard Business Review,64(March-April),1986:117-124.

[4]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2001:225.

[5] Booms,Bernard H. and Mary J. Bitner,“Marketing Strategics and Organization Structures for Service Firms,” in Marketing of Services ,James H. Donnelly and William R. George,eds. Chicago: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1981:47-52.

[6] Lovelock,C.H. “Classifying services to gain strategic marketing insights ,”Journal of Marketing,Vol.55,Summer,1983:9-20.

[7] 吴金明.新经济时代的“4V”营销组合[J].中国经济,2001(6).

[8] Anthony R.Bennett,The five Vs- a buyer’s perspective of the marketing mix,Marketing Intelligence & Planning 15/3,1997:151-156.

[9] 吴健安.市场营销学若干问题探索[J].市场营销导刊,2000(5).

[10]尹略特·尹腾伯格.4R营销-颠覆4P的营销新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214.

[11]E.Constantinides,The 4S Web-Marketing Mix model.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2(1).

[12]Gronroos ,C.The relationship marketing process:comm. unication,interaction,dialogue,value,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04,19(2):99-113.

上一篇:高考数学专题复习策略下一篇:观看杨善洲电影观后感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