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平台系统操作指南

2024-04-11

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平台系统操作指南(共4篇)

篇1: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平台系统操作指南

附件4 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平台系统操作指南

1、用户登陆:

1)设置浏览器安全选项:

打开IE浏览器选中工具栏下的Internet选项如下图所示

在安全选项卡中选择‘受信任的站点’后选择‘站点’按钮

把农合省级平台软件地址添加进来,注意不选择https验证方式。

2)打开IE浏览器,在地址栏中输入http://61.178.83.54:7001/sjpt,按回车键进入登陆界面,然后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注意:区分大小写),如下图所示:

鼠标左键单击“机构维护”,右边对话框显示机构维护列表,如下图所示:

2.1、机构维护:包括:医疗机构维护、参合机构维护、地区维护。点击“医疗机构维护”,如下图所示:

1)、医疗机构维护:

在医疗机构维护中,可以进行县级、乡级、村级医疗机构的增加、修改和删除操作。增加或查询县级部门,直接点“新增部门”; 增加或查询乡级部门,需要先选择乡,然后点“新增部门”;增加或查询村级部门,需要选择村,然后点“新增部门”。点“新增部门”,弹出如下图所示对话框:

输入和选择医疗机构基本信息之后,点确定就可以了。修改和删除机构如下图所示;

首先查询出医疗机构,然后手表左键点击某一条记录,这一行就变成绿色,然后可以点“修改部门”和“删除部门”进行操作。

2)、参合机构维护:

在参合机构维护中,可以进行县级、乡级、村级参合机构的增加、修改和删除操作。增加或查询县级部门,直接点“新增部门”; 增加或查询乡级部门,需要先选择乡,然后点“新增部门”;增加或查询村级部门,需要选择村,然后点“新增部门”。

点“新增部门”,弹出如下图所示对话框:

输入和选择参合机构基本信息之后,点确定就可以了。修改和删除机构如下图所示:

首先查询出参合机构,然后手表左键点击某一条记录,这一行就变成绿色,然后可以点“修改部门”和“删除部门”进行操作。

3)、在地区维护中,可以进行乡级、村级地区的增加、修改和删除操作。

增加或查询乡,直接点“新增地区”; 增加或查询村,需要先选择乡,然后点“新增地区”;增加或查询组,需要选择村,然后点“新增地区”。

点“新增地区”,弹出如下图所示对话框:

输入地区基本信息之后,点确定。修改和删除地区如下图所示;

首先查询出地区,然后手表左键点击某一条记录,这一行就变成绿色,然后可以点“修改地区”进行操作。

2.2、字典维护:包括:药品维护和疾病维护。1)、药品维护:

药品维护中,省级合管部门只能维护省级药品和项目,市级只能维护市级药品和项目,县级只能维护县级、乡级、村级药品和项目。点击“药品维护”,如下图所示:

直接点击“查询”按钮可以查询出所有县级的药品和项目,在助记码后面的对话框中可以输入药品助记码,可以查询出相应的药品和项目。

点“新增药品”,可以增加所选级别的药品和项目,如下图所示:

输入和选择药品和项目基本信息后,点确定。修改和删除药品,如下图所示:

需要先选择一条记录,然后进行操作。2)、疾病维护同药品维护操作。

2.3、参数维护:包括:系统参数维护。如下图:

9103)、角色管理:

点“角色管理”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可以新增、修改、删除、设置角色的权限。点“新增角色”,弹出如下图窗口:

输入角色名称和备注,点确定即可。

修改、删除、设置权限,需要选择一条记录,然后记性操作。点“权限设置”弹出如下图所示窗口:,在所模块名称前面打勾,点确定即可。

3、门诊管理:包括:门诊补偿、门诊补偿冲正、门诊补偿清算、门诊审核。

3.1门诊补偿: 点“门诊补偿”,如上图所示。

输入医疗证号,点查询或按回车键,会在家庭成员名单下拉菜单中显示家庭成员,然后选择某个成员,如下图所示:

-***819-

篇2: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平台系统操作指南

一、参合农户信息设置

1、增加

a、新增农户

选择要新增的农户所在的村,点击主界面上的“新增农户”按钮,依次录入农户信息,点击“保存”。b.新增个人

选择农户后,点击主界下的“新增个人”按钮,依次录入个人信息,点击“保存”。

2、修改 修改户主信息

选定要修改的农户后,点击主界面上的“修改”按钮,修改完成后,点击“保存”。

修改个人信息

选定要修改的个人后,点击主界面下的“修改”按钮,修改完成后,点击“保存”。提示:每项信息录入完毕后,按回车键跳到下一个输入框。在录入亲属代码时,先按空格键,选定后,按回车键。

3、停用 停用农户

选定要停用的农户后,点击主界面上的“停用”按钮,系统会提示用户该农户里的所有个人都将会被停用,停用后该农户将不能继续参与报销业务。

停用个人

选定要停用的个人,点击主界面下的“停用”按钮,系统会提示用户该农户里的这个人被停用,停用后此人将不能继续参与报销业务。

4、启用

当农户或个人被停用后,因有特殊原因可对农户或个人进行启用。启用农户后,点击主界面上的“启用”按钮;启用个人时,点击主界面下的“启用”按钮。

5、串户

在门诊没有缴费的情况下,如有串户,按如下方法操作: 先将串户的农户信息停用(串户证号如:04038888,04039975)。然后查找到该农户的正确信息,将串户农户信息并入原始信息里。(点击主界面上的“新增个人”,依次录入信息,点击“保存”,完成并户操作。)提示:查找串户农户信息时,可参考各乡镇原始录入数据。打开原始录入数据,点击“编辑”菜单中的“查找”,输入要查找人员姓名,点击“查找下一个”。

如果缴费后发现串户,可按如下方法操作:

先将此农户所缴费用以户为单位退掉,用负数冲平。操作方法:在缴费类别中选择“农户”,缴费时间选择为2006.1.1,输入合作医疗证号,依次录入相关信息,按回车键,在缴费区段中选择“其它”,在缴费金额中输入负数,按回车键,收款人选择为各乡镇合管办。单击“添加”,点击“保存”,缴费完成。进行缴费审核。

再进行并户操作,新增农户或个人信息。

最后按正常程序缴费。操作方法:在缴费类别中选择“农户”,缴费时间选择为2006.1.1,依次录入相关信息,按回车键,在缴费区段中选择“一年”,按回车键,选择收款人,单击“添加”,点击“保存”,缴费完成。提示:各乡镇应首先将参合农户数据核对准确,可以避免在录入过程中出现串户、并户、退费等情况的发生,也可提高录入速度、准确性。

二、报销登记

1、门诊报销登记

操作方法:点击登记录入,选择医疗机构(指患者就诊的医疗机构)。输入合作医疗证号,按回车键,选择患者,录入就诊时间(统一定为每月21号至下月20号之间,门诊如有漏报,就诊日期改为当月日期。)录入总费用和报销费用(如有透支,只录入门诊余额)。点击“保存”,录入完成。提示:选择医疗机构时,要严格区分卫生院与卫生所患者进行第二次费用录入时,系统会提示:当前录入报室。门诊不需选择报销公式及年份。医生姓名和疾病可不填。

销费用+未审核报销费用﹥家庭帐户余额,是否继续保存?在没有透支的情况下,点继续保存。如有透支,扣除透支部分后,再点继续保存。

2、门诊报销制单

点击“门诊报销制单“,查看报销人次、总费用、报销费用是否与登记表相符,核对无误后,填写制单时间,责任签名,选择制单医疗机构,点击”保存制单“。提示:当录入一定的数据后,需核对一下人数与金额是否准确。如果需要修改登记表,修改完成后,录入下一户费用时,可将主界面刷新,重新点击“登记录入”,可减少掉数据的情况发生。制单时间统一定为每月的月底,制单医疗机构统一定为各乡镇卫生院。

三、查询

1、门诊报销登记查询

⑴、查询各乡镇当月门诊录入情况

操作方法:选择医疗服务单位(按空格键,输入各乡镇拼音码第一个英文字母,按回车键),选择制单时间,点击“查询”。

⑵、查询乡镇所有门诊录入情况

操作方法:选择制单医疗机构,点击“查询“。⑶、查询某一农户的门诊录入情况

操作方法:选择医疗服务单位或制单医疗机构,输入合作医疗证号,点击“查询“。

⑷、查询某一个月的门诊录入情况

操作方法:选择医疗服务单位或制单医疗机构,选择就诊时间或当月制单时间,点击“查询“。

2、住院报销登记查询

⑴查询本乡镇住院病人情况

选择医疗服务单位或制单医疗机构,选择制单时间,点击“查询“。

⑵查询所有住院病人(含外乡镇)情况

选择医疗服务单位或制单医疗机构,在行政区划里选择为421122,选择制单时间,点击“查询“。

⑶查询某一个人的住院情况

选择医疗服务单位或制单医疗机构,输入合作医疗证号,行政区划选择为421122,点击“查询“。

提示:如需打印门诊、住院报销单据,点击“预览“。

3、缴费查询

输入合作医疗证号或农户姓名,选择缴费时间,点击“查询“。

四、住院退单

篇3: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平台系统操作指南

1 新农合实施的基本情况

我省新农合制度自2003年开始进行试点。2007年6月1日,随着文县等最后16个县(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费用报销程序的正式启动,我省比国家计划提前一年实施了覆盖全省的目标,参合人数近1 800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90.00%,初步形成了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医疗机构得发展的良好局面。

1.1 试点县的参合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2003年我省5个试点县平均参合率为87.95%;2005年14个试点县(市)参合率为85.26%;2006年38个试点县(市、区)平均参合率为86.41%(全国平均为79.06%);2007年我省69个试点县(市、区)平均参合率为88.19%[1]。从参合情况看,全省新农合覆盖面逐年扩大,我省连续4年平均参合率都在85.00%以上,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1.2 筹资情况

2007年我省参合人数近1 800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90.00%,合作医疗基金总额达到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基金3.56亿元,省财政补助基金2.67亿元,市、县两级财政补助基金0.89亿元,农民个人缴费1.78亿元。我省在西北5省区率先实现了新农合制度覆盖全省农村人口[2]。

1.3 合作医疗基金的补偿情况

参合农民的实际补偿比是反映参合农民实际受益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2006年我省38个试点县(市、区)853.09万人参加了新农合,共有472.8万参合农民得到2.32亿元合作医疗基金补偿。其中,有364.7万参合农民得到0.43亿元家庭账户基金补偿;有108.1万参合农民因住院和体检得到1.89亿元统筹基金账户基金补偿。受益面2006年为55.43%,较2005年的43.47%提高了近12.00%,较全国2006年的32.36%高出23.07%。以上数据表明,一是我省新农合受益面大,制度效果明显。二是我省新农合实施过程中,制度不断完善,使更多的参合农民得到了这项制度带来的好处。三是参合农民因病造成的经济负担逐步减轻,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有所缓解。

1.4 合作医疗统筹基金使用情况

2006年我省共筹集新农合医疗基金约2.85亿元,统筹基金补偿近1.9亿元,结余近1亿元,使用率为66.74%(全国为66.65%)。从统筹基金的使用情况看,存在着使用率低和不平衡问题。在38个试点县(市、区)中,使用率低于50.00%的有8个县(市、区),超过80.00%的有9个县(市)。据测算,基金使用率在70.00%~80.00%之间应该是较为科学合理的。如果使用率超过80.00%,参合农民受益程度高了,但却影响了基金的安全,直接影响到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反之,如果使用率过低,基金的安全虽然不存在问题,但参合农民的利益因受益程度降低而受到损害,制度的吸引力和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必然下降。从中可以推断,我省合作医疗统筹基金使用率略低,可在今后适当提高其使用率和补偿水平。

2 新农合试点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分析

2.1 地方财政支持的可持续性问题

甘肃省是一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省份,全省2 600多万人口中有农业人口1 800万人,其中贫困人口455万人。新农合筹资标准必须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2003年,新农合筹资标准是每人每年30元,2006年上升为50元,2008年将上升为80元。随着新农合筹资标准的不断上升,地方财政的补助标准也要同比例提高。我省一些地方政府的财力显得力不从心。随着农村税费制度改革的深入,2005年全省农业税已经全免,县级政府财权上移而事权却没有相应上移。我省相当一部分县,当地政府债务累累,甚至无力保证政府运转及公共品供给,更无力负担参合农民的补助费用。2006年,我省地方财政补助翻番增加的部分全部由省财政承担。因此,随着新农合范围的扩大和筹资标准的提高,地方财政压力将越来越大,直接制约着我省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积极探索稳定可靠、合理增长的筹资机制。

2.2 农民参合的自愿性问题

2007年我省实现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2007年在全省范围内建立起覆盖全省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至此,甘肃省新农合制度以县为单位实现了全部覆盖,参合农民达到了1 780万人。但是经实际调查发现,部分试点地区农民的参合愿望并不是非常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是被干部三番五次动员才参加的。在基金的筹集方面,目前各县普遍采用基层干部多次上门收缴,管理成本非常大。干部动员的效果来得快,去得也快。具有非制度化的特征,常常随着干部热情的高低而起伏,难以持久。再者,当合作医疗完全自愿参与时,参合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必然会发生严重的“逆向选择”,导致高风险人群参合率高,而低风险人群参合率低,甚至出现了个别农民大病一治好就立即停止参合的现象。所以,从长远看,自愿性参合能否承担起广大农村人口医疗保障的重任、制度自身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自愿性或制约性参合哪项制度更能达到帕累托最优效应等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2.3 民族地区的医疗服务供给问题

甘肃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全省少数民族总人数为24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38%。甘肃省少数民族集中的地区通常也是社会经济落后的地区,其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必须考虑地区的实际和特色,不可能一刀切。如我省合作市根本没有县医院,更谈不上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村的目标。从农民在不同医疗机构住院分布情况看,2006年,我省38个试点县(市、区)的乡级、县级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的平均住院比例分别为45.25%、44.40%和10.34%,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的平均住院比例达到了89.65%,在农民医疗保健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从我省民族县情况看,参合农民在乡级、县级及县以上医疗机构的平均住院比例分别为32.63%、7.92%和59.46%,玛曲县分别为29.98%、32.12%和37.90%[1],说明我省民族地区的乡级、县级医疗机构供给能力较弱,难以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我省民族地区多数卫生院收入少,支出大,连基本的药品周转资金都无法保证,基本医疗设施严重短缺,高素质的人才严重流失,无法保证对病人做出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满足不了当地农牧民合作医疗的基本需求。所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我省只能本着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去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新农合制度。

2.4 基金统筹层次问题

合作医疗原则是大数法则,即大多数人分摊少数人的风险,覆盖面越大,每个保障对象在遭遇风险时得到的补偿越充分。在保证高参合率的前提下,还应该保证较高的统筹层次。从当前试点的情况看,新农合基本上是以县为单位统筹基金的,甚至有些地方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统筹。筹资层次太低,共担风险的能力就会弱化;而且,还会增加基金的运营和管理成本,不利于基金风险的防范。因为统筹层次越低,统筹地区的同质性就越强,不利于风险的分散。例如,我省一些地方病高发区(重金属中毒、碘缺乏病、氟骨症等)发病率非常高,就可能导致当地参合农民实际医疗保障水平大幅度下降。越是贫困的地方,筹资水平就越低,统筹能力就越弱,合作医疗的实际需求就越大。因此,我们应当提高基金统筹的层次,积极探索市级甚至省级统筹的可能性,真正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

2.5 医疗救助和新农合制度衔接问题

农村五保户和农村困难户的新农合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现行的新农合制度,大多采用了“起付线”的救助门槛。贫困救助对象要想获得医疗救助,必须首先自己设法支付医疗费用,在报销时,起付线这道门槛,常常高达数百元,甚至上千元,对已经陷入贫困的救助对象来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报销比例和封顶线的限制使贫困救助对象受益甚微。贫困救助对象得了大病花费上万元甚至几千元本可治好,这对普通家庭来说不算什么沉重负担,但对这些弱势群体而言,却可能导致生命的丧失。如果提高他们的报销比例,势必会用掉大部分合作医疗基金,也会影响到一般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如何有效地使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制度衔接,也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实行农村贫困医疗救助制度是可考虑的办法之一。

3 建立新农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新农合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做好这项惠民工程。

3.1 持续的财力保障机制

第一,建立新农合专项基金制度。若没有持续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财力保障机制,推行新农合只会是昙花一现。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新农合的投入比例,把以往重视对医疗服务供方的扶持逐步转变到加大对农民群众医疗服务需方的支持上,提高卫生服务的利用率。逐步使各级政府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建立新农合专项基金制度。对于一些民族贫困县,新农合组织的财力保障可由中央财政或省级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统筹解决。第二,扩大筹资渠道。新农合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我们要最大程度地克服等、靠、要思想,积极开发其他社会资源,千方百计扩大筹资渠道,可以尝试同基金会、慈善团体等社会组织合作,甚至可以发行福利彩票来筹款,提高筹资水平和规模。第三,提高基金的统筹层次。可根据我省新农合的实施情况,等到条件成熟时,先初步探索市级统筹合作基金,并逐步尝试省级统筹的可能性,以解决集体贫困区、地方病高发区的新农合基金供需缺口问题。

3.2 高效的管理机制

一是引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合作医疗的运营与管理。由于政府直接管理运营合作医疗基金成本和风险都很大,因此,逐步引进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合作医疗的运营与管理成为降低成本的一个选择。商业保险机构具有先进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它可以降低医疗基金的运营成本。引入商业保险机构来管理合作医疗基金,基金运作相对规范,国家和有关方面对其监督和制约也相对健全,有利于克服传统合作医疗管理上的弊端,降低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它可以有效避免地方的骗套行为,防止“权力寻租”。二是逐步实现由自愿参合向强制性参合过渡。随着我省合作医疗覆盖面的不断扩大,条件成熟时,可以由自愿参合变为强制性参合,逐步形成法律法规,为新农合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3.3 科学的补偿机制

一是探索合理的补偿方案。随着新农合制度覆盖全省农村居民,要在保持方案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将基金补偿方案规范到2~3种模式,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近和筹资水平相当的地区统筹补偿方案相对统一,在防范基金透支风险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和受益面。二是扩大报销范围,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可适当提高普通门诊报销比例,增加意外伤害报销项目等,在保证新农合基金不出风险的情况下,尽量提高补偿比例。

3.4 严格的监管机制

有效率的监管不仅可以减少腐败,而且可以更好地让新农合制度造福百姓。针对新农合组织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建议成立由相关政府部门和参合农民代表共同组成的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定期检查、监督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监督委员会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收支使用情况,保证农民知情、参与和监督的权利,真正取信于民。审计部门每年要对合作医疗专项基金收支情况和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严格审计。

3.5 适当的医疗救助机制

积极探索医疗救助与新农合制度的有效衔接,重点抓好卫生扶贫工作和对贫困人群医疗救助,为农村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建立医疗救助制度。一是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医疗救助实施办法,提高救助标准,降低救助门槛,增加救助受益面。二是新农合制度的医疗救助与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并轨,并统一实施,建议加大财政资助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捐助,建立医疗救助专项基金。三是建立与新农合的结合机制,把参加新农合作为享受医疗救助的前提条件,对低保户、五保户、重点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参加新农合的个人出资部分由医疗救助基金给予补助。

3.6 医药费用虚高治理的长效机制

在医患信息不对称和医院、医生占有绝对信息优势的条件下,医院和医生要实现他们偏离患者的利益是轻而易举的事。特别是一些定点的合作医疗服务机构,由于它们的竞争压力不大,政府监管不到位甚至于还可能发生共谋,导致服务不规范,药品价格虚高。一是建立健全新农合定点医院的制约机制,鼓励同级医疗机构间开展竞争,实行农民自主择医。二是鼓励在县或更大范围内药品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制度,保证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如我省会宁县选定11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报价竞争,以县为单位,实行集中统一采购。结果使药品批发价降低了16.00%,零售价降低了30.00%左右,既保证了药品质量,又真正让利于民。

3.7 优质高效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一要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重组现有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各级政府集中力量在每个建制乡镇办好一所公立卫生院,并由县级政府统一管理。二要加强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的配置,推进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和急救、妇保、儿保、防保、产科等服务功能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认真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建立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同时加强乡镇卫生院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真正“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克茵.全省新农合工作的分析与对策[N].甘肃日报,2007-06-08.

篇4: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细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保证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规范运行,根据《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全县所有收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患者的各级定点医疗机构。

第三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是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局(以下简称合管局)确定的,为参合农民提供疾病诊断、治疗、保健服务的专业机构。

第四条 县合管局负责全县定点医疗机构的设置、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二章 定点医疗机构的设置与审批

第五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的设置,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方便就医的原则,在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选定。

第六条 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由县合管局审核,县卫生局审批。

第七条 市及市级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原则上均可确定为定点医疗机构。

第八条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采取自愿申请的原则,但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方具备申请定点医疗机构的资格:

(一)必须具备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取得有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同时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要求;

(二)遵守国家有关医疗服务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有完善的医疗服务管理制度;

(三)严格执行物价部门制定的医疗服务和药品的价格政策;

(四)严格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关政策规定,建立与新 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适应的内部管理制度;

(五)县、乡级定点医疗机构必须配置符合要求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第九条 具备资格并申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服务的医疗机构,应按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统一印制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申请书》填报书面申请,并提供以下材料:

(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及复印件;

(二)大型医疗仪器设备清单;

(三)上一业务收支情况和门诊、住院诊疗服务量(包括门诊诊疗人次、平均每一诊疗人次医药费、住院人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出院者平均住院医疗费及平均每天住院医疗费等);

(四)药品价格、收费标准清单;

(五)药品监督管理和物价部门监督检查合格的证明材料。

第十条 取得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的医疗机构,由县合管局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协议内容包括服务人群、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收费标准、医药费用结算的定额标准、医疗费用支付标准及医疗费用审核与控制措施,并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协议有效期为1年。

第十一条 已签订协议的定点医疗机构由县合管局向社会公布,定点医疗机构必须挂牌服务(加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牌匾)。

第三章 定点医疗机构职责

第十二条 县、乡两级定点医疗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一)接受卫生局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的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二)建立合作医疗管理科,明确一名分管院(站)长专抓此项工作,并配备1-4人负责在本医院住院参合人员医药费用的审核、报销工作;

(三)确保参合者的利益,为参合对象提供及时有效的诊疗服务;

(四)严格掌握诊疗原则,坚持合理用药,执行基本用药目录范围;

(五)各项收费标准执行国家规定,严格控制开大处方、乱检查、乱收费等不合理现象;

(六)严格审核住院参合人员的相关证件,做到住院病人与合作医疗证相符;

(七)县级医院内部管理系统要与合作医疗网实现无缝连接,并为合作医疗提供原始真实数据,杜绝二次录入现象发生;乡镇卫生院对参合人员的住院医药费,实行计算机核算,逐日如实输入有关资料和费用;

(八)患者出院时按政策规定由合作医疗专职人员及时核算出个人自付金额及统筹基金应予报销数额,并由定点医院先垫付给患者;

(九)定点医院要指定专人定期与合作医疗管理局进行垫付补偿金的结算;

(十)负责每月将在本院住院,并享受医药费用补偿的参合农民的情况在医院显著位置进行公示;

(十一)不断加强对职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技术培训,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

(十二)监督参合人员的住院行为,并主动接受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的监督;

(十三)在本院住院的参合人员,需建立正式病历,并按有关要求做到书写规范;

(十四)乡镇卫生院负责对本乡镇村级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

(十五)完成县卫生局、合管局交办的其它任务。

第十三条 村级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对参合农民提供门诊医疗服务。其主要职责是:

(一)承担常见病诊治、重点疾病防治、公共卫生、合作医疗等工作;

(二)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严格执行医护技术操作规程,杜绝医疗事故发生;

(三)认真填写门诊登记日志,准确填写参合患者就诊登记表,并有患者签名、盖章或手印;

(四)查验就诊患者身份,为参合患者提供门诊正规票据;

(五)从有资质证明的药品经营公司进药,或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配送,严禁使用假药、劣药和过期药品;

(六)严格执行药品收费标准,杜绝大处方,合理使用抗生素,推广使用中医、草药、火罐、针灸等简便价廉的传统医药,节约农民医疗费用;

(七)加强农民健康教育,普及卫生科普知识,开展全程计划免疫接种,提高农民自我保健能力;

(八)积极宣传合作医疗制度,办好宣传栏、公示栏,动员农民自觉参加合作医疗。

第十四条 县乡各定点医疗机构合管科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政策宣传贯彻落实,并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

(二)协同医务科对平均住院费用,《基本用药目录》内用药率,大、中型设备检出阳性率等控制指标统计、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见;

(三)在参合病人住院后三天内对病人的身份确认;

(四)负责合作医疗病人医疗费用的结算补偿;

(五)负责医疗费用补偿资料整理;

(六)负责本单位合作医疗病人医疗费用补偿情况公示;

(七)完成县合管局和医院领导交办的其它任务。

第四章 医疗服务管理

第十五条 定点医疗机构负责对住院的参合农民身份和住院原因实行二次审核制。初审由主治医师负责,二次审核由合管科负责。

要详细核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证》,杜绝冒名顶替、挂床住院等违规现象发生。认真排查不属于合作医疗报销范围的住院病人。

第十六条 定点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以下简称《用药目录》),特殊情况必须使用非《用药目录》中的药品时,应征求患者或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字,同时在处方上注明“自费”字样。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用药目录》内平均用药比例要达到85%以上,乡镇卫生院《用药目录》内平均用药比例要达到90%以上,村卫生所必须在《用药目录》范围内用药。患者自费药品占药品总费用的比例不得超过10%。严禁随意扩大用药范围,严格控制目录外用药比例,严禁开大处方。

第十七条 定点医疗机构必须按县合管局规定的医疗诊疗项目范围执行,使用非报销范围的诊疗项目时,应在处方或检查、化验单上注明“自费”字样,并征求患者或患者家属同意并签字。

第十八条 严格掌握各种医学检查设备适应症,提高检查阳性率。定点医疗机构在病人检查诊断过程中,所查项目(三大常规和肝功能化验、乙肝三系统除外)必须要有针对性,严禁不依病情需要做大量的检查和化验、重复检查和化验、滥用医疗设备检查。尤其要严格掌握各种大型医学设备检查适应症,检查阳性率不得低于60%。

第十九条 门诊处方用药、出院用药实行定量控制。单人次门诊处 方用药量急诊不得超过3日,普通患者不得超过7日,同类药品不得重复开方。门诊平均处方值,村级原则上不超过10元,乡镇卫生院不超过20元。对于住院治疗的参合患者,要严格控制出院带药量,根据病情需要,好转和未愈病人出院带药量不得超过7日。定点医疗机构不得以重复挂号、分解处方挂号等手段增加挂号数,降低处方值。

第二十条 对参合农民住院费用上涨实行指标控制。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参合农民平均住院费用年增长率要严格控制在5%以内。

第二十一条 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把住院治疗关,不得随意放宽住院指征或故意延长住院天数。原则上参合农民平均住院日不得超过10天。

第二十二条 实行检查、检验报告互认制。在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下级医院对上级医院、同级医院间相互认可近期所做检查、检验结果;门诊所做检查、检验报告无特殊情况住院部不得重做,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第二十三条 严禁重复用药、不科学配伍用药、用药不对症、违反抗菌药物使用、联合应用原则。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无须联合用药,本着经济、安全、有效的原则选用。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必须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第二十四条 严禁用药过度和使用无明确疗效的药物。用药过度指不依病情实际所需,用同类多品种、大剂量的用药行为。原发疾病不能治愈可缓解(如恶性肿瘤、免疫缺陷等),禁止使用多品种大剂量昂贵的药物治疗。

第二十五条 医务人员不准利用职务之便开搭车药、回扣药及串换药品。

第二十六条 定点医疗机构实行合同管理。定点医疗机构与县合管局签订《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服务合同书》,建立机构的准入、告诫、退出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定点医疗机构考核管理办法,引入竞争机制。

第五章 转诊转院管理 第二十七条 参合人员转诊,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定点医疗机构无法确诊的疾病;

(二)定点医疗机构无条件治疗的疾病;

(三)危、重、急病人需转院抢救的。

第二十八条 实行乡(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逐级转诊及双向转诊制度。

第二十九条 乡镇卫生院的住院病人需要转诊的,原则上要求转到县级医院。因特殊原因确需直接转市及市以上医院治疗的,要按要求报经县合管局审批。

第三十条 县级医院需要将病人转市及市以上医院治疗的,由主治医师提出意见,科主任和分管院长签字,报经县合管局审批。未经审批转诊、转院的参合人员,医疗费用合作医疗不予承担。

第六章 报销比例和范围

第三十一条 门诊费报销: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门诊医疗费用报销以“家庭个人账户”费用为基数,报完为止,超出部分自付。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家庭个人账户”家庭成员之间可相互使用,余额结转下使用,可以继承,但不能抵交下应缴的合作医疗费用。

第三十二条 参合农民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费,由个人按规定出具合作医疗证、健康储蓄卡、定点医疗机构正规票据、身份证或户口本,到“家庭帐户”设立银行直接核销。

第三十三条 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按照《庄浪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执行。

第三十四条 参加合作医疗的孕妇属计划内生育且住院分娩的,按100元/胎的标准在合作医疗基金中进行定额补助,其余由“降消”项目按规定补偿。

第三十五条 参合农民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的医疗费用补助实行出院时由医疗机构直接垫付报销。

第三十六条 参合人跨运行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如下运行已参合者,其住院医疗费用补助可在出院时一次办理。如下未参合者,其住院医疗费用补助按参合运行时间界限分别计算。即参合运行部分按住院医疗费用补助规定执行,未参合部分不予补助。

第三十七条 县内定点医疗机构每月5日前要向县合管局上报上月参合人在本定点医疗机构所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补助兑付的月报;每年1月5日前要同时上报上的报表。

第三十八条 下列情形不属于合作医疗报销范围:

(一)斗殴致伤、酗酒、服毒、自残、自SHA、交通事故等所发生的医药费用;

(二)镶牙、配镜、助听器、美容、整容、按摩、安装假肢、脏器移植、安装心脏起搏器、腹膜透析、点名手术费、核磁共振等项目的费用;

(三)工伤、职业病发生的医疗费用;

(四)使用《甘肃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2004‟243号)之外的药品费用;

(五)无有效转诊转院手续或未经批准在非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发生的住院医疗费用;

(六)经鉴定属医疗事故或已经产生医疗事故争议尚未经过鉴定的;

(七)不能提供统一、规范、完整的医疗机构医药费报销票据或相关报销资料的;

(八)无特殊原因超期3个月未予结报的医疗费用;

(九)采取挂名住院、冒名顶替住院等欺诈行为所发生的医药费用;

(十)住院期间的陪护费、膳食费、护工费、洗理费等人工服务费用,临床用血费用,就诊或转诊的交通费、急救车费;

(十一)因慢性病需长期服药维持所发生的门诊医药费用;

(十二)地震、洪水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的伤害所支付的医药费用。

第三十九条 国家已有专项资金扶持的计划免疫、结核病防治、艾滋病防治项目等不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

第七章 罚 则

第四十条 定点医疗机构合管科业务人员、主治医师违犯本《细则》第十五条规定,没有履行二次审核或者审核不严而为不该报销的住院病人报销了医药费的,县合管局不予补偿,并在全县提出通报批评。已经补偿的,在以后的补偿中予以剔除。屡教不改的,视其情节对相关责任人给予扣发工资、行政处分和吊销执业医师证等处理。

第四十一条 县内定点医疗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其情节给予通报批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取消定点资格;造成经济损失的,给予赔偿;套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处以套取资金的2-4倍罚款。对于责任人,除处以一定数额的经济处罚外,当年考核直接定为不称职,三年内不得晋升高一级职称,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由县卫生局依法吊销其执业资格,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医务人员故意为冒名就医者提供方便的;

(二)虚挂病床,做假病历,与患者串通套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或者为医疗机构套取资金的;

(三)利用职务之便开搭车药、回扣药及串换药品的;

(四)违反合作医疗用药规定,开人情方、大处方、假处方的;

(五)住院病历不按规定详细记录病情、治疗经过和药品使用情况,治疗和使用药品与处方、病历记载不符的;

(六)故意截留病人,不及时转诊延误病情的;

(七)将不符合入院标准的病人住院治疗或故意延长病人住院时间的;

(八)不坚持首院、首科、首诊负责制,推诿病人,随意转诊,随意检查,不提供或减少患者所必需的医疗服务的;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禁止性行为。

第四十二条 定点医疗机构违犯本《细则》第十六条、十八条规定,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用药目录》内用药比例达不到85%以上,乡镇卫生院达不到90%以上、大中型设备检查阳性率达不到60%以上,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并根据情节对医疗机构处以1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定点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视其情节分别给以警告、罚款和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工作严重失职或违反财经纪律,造成合作医疗基金重大损失的;

(二)贪污、截留、挪用合作医疗基金或索贿受贿、徇私舞弊的;

(三)擅自批准不属合作医疗补助项目的;

(四)擅自更改参加合作医疗人员待遇的;

(五)其它违反合作医疗制度规定的。

第四十四条 参加合作医疗的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追回所补助的医疗费用外,视情节轻重,由县、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给予以批评教育、暂停医疗补助待遇、扣押医疗证等处分;构 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将本人医疗证转借他人使用的;

(二)持他人医疗证冒名就医的;

(三)开虚假医药费收据、处方,冒领合作医疗补偿资金的;

(四)因本人原因,不遵守合作医疗规定,造成医药费用不能补偿而无理取闹的;

(五)私自伪造或涂改医药费单据、病历、处方、检查报告单或自行开方取药、违规检查、授意医护人员作假的;

(六)利用合作医疗在定点医疗机构开出药品进行非法倒卖的;

(七)其它违反合作医疗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 定点医疗机构平均住院费用增长超过当年控制指标的,超出部分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不于补贴,但医疗机构要按照方案为病人报销,并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

上一篇:高中数学说课等比数列下一篇:教师节节日